作為傳統財經媒體人的我,緣何熱衷主持兒童教育微信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300一個從業近十年的傳統財經媒體人主持兒童教育微信公號樂不思蜀?一位長期報導研究中國富豪和財富變遷的傢伙,現在每天在跟一群海內外的辣媽和教育界人士打交道?
沒錯。我是@東方愚,少年商學院(YouthMBA)微信公號創始人。截至2013年9月24日,我們的微信訂戶超過4萬,現在以每天新增逾1000人的速度增長。現在每天的的閱讀率近6萬人次,轉發分享量4000次左右。
(昨日指2013年9月24日)
一、我為什麼選擇跨界
YouthMBA少年商學院現在分享的內容以國內外人文教育領域故事性強的體驗文章為主。我是2013年春節過後開始主持這一教育微信的。原因有二,一是我的孩子在成長,我看到國外一些關於「如何做個好家長」話題的文章非常精闢、乾貨甚多,一邊收藏,一邊試著與聯絡、結識作者(真是職業病啊)。為什麼不把這些好東西,分享給我的朋友們呢?
二是過去我們採訪中國企業家,尤其是實業家時,他們大都談產業佈局、資本運作、、商業模式、經營管理,如今這幾年,政商關係、移民、資產轉移、健康和子女教育,則成為他們最為看重的東西。在如今一個複雜的政經語境裡,許多人對大環境由期待變為悲觀。他們越發關注本質的「小我」的東西——其實在健康、安全和子女教育面前,「小我」即「大我」。富豪們有一樣東西與平庶無異,那就是子女的人文教育。這個遠非有錢送個好學校那麼簡單。
二、人文教育怎麼叫作「商學院」
什麼叫人文教育?這是一個遠古的、並不新鮮的詞彙。簡單來說就是人性的教育:對自由的嚮往、個性的綻放、創造力的自然養成、知識的淵博、身心的健康等等。中國經濟狂奔了十幾年,物質豐富的不得了,但我們突然發現孩子們正變得越來越傻,最本真的東西丟掉了。
叫做「少年商學院」,與自己長期以來一直浸淫財經領域的情結有關。「商學」的範疇其實很廣,它提升的是人的系統性邏輯思維能力和對事物的設計與運營能力。但普通人聽到「商」這個字眼,就會理解成為經商、理財,諸如此類。現在少年商學院也分享有財商內容,但佔比並不大。我們現在綜合坊間的提法,把「商」分成為十種類型:智商(IQ)、情商(EQ)、財商(FQ)、德商(MQ)、膽商(DQ)、心商(MQ)、靈商(SQ)、志商(WQ)、健商(HQ)。所提供的每篇文章的內容對應不同類別。
三四月份的時候,我在美國呆了一陣。拜訪了幾所學校,一些教育人士、家長和孩子。我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我們與美國人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我們改變不了太多,更沒想過撼動教育體制,但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至少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甄選和提供優質人文教育內容,嫁接國內外的資源,讓家長多一份啟發、少一份焦慮,讓中國孩子少受一點體制的戕害。
三、訂戶增長的加速度
7個多月,4萬訂戶,其實速度並不快。要知道,從0到1萬,我們用了五個多月的時間,從1萬到2萬,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從2萬到3萬,用了20天的時間,從3萬到4萬,用了10天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自始至終我們基本沒有做過什麼推廣,唯一一次「推廣」是在訂戶超過3萬的時候,寫了一篇心得文章(如果這算作推廣的話)。
微信公號開設伊始,我就對與我一起主持的兩個小夥伴商定了個一個規矩:週一週六,每天分享一篇文章,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持做到。做一件事情一旦形成習慣,能量是無窮的。我十幾年沒有間斷地記日記,對之有深切感受。令我欣慰的是,少年商學院微信7個月的運營,除週日外只間斷過兩天。而且在第二天的時候,我們會把前一天沒發的文章補上。
實際上你只要不是三天打漁、兩天篩網,每週多一篇少一篇也沒多少人過問的,關鍵在於承諾了就要做到,如果做不到,訂戶不知道文章發送的規律,對你的信任就會減弱。我現在還能記起,有次我是在醫院看病的時候發送的,有次是在飛機馬上起飛前發送的,有次是在美國好不容易找到WIFI後發送的……
從0到500是第一步。一開始的作法與自媒體人無異,把文章發送給自己,然後在朋友圈裡寫道:小夥伴們,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這是我主持的一個微信公眾賬號,請關注、支持。連續幾篇文章後,有的朋友看了覺得真的有價值,就關注了。當然有的朋友是純粹給我面子,也關注了。這都沒有關係。我深信路遙識好馬。堅持分享了半個月後,每天都有新增訂戶,然後有人開始回覆:你們分享的內容乾貨蠻多的。。
3月10日是個星期天,也就是少年商學院微信開通快一個月的時候,訂戶600人。我想既然微信是一個互動平台,那麼就讓我們來第一次互動吧:詢問朋友們感興趣的內容類別。我們分成了6類,讓用戶做選擇題。消息發佈後15分鐘內。我們收到了120多條回覆,即回覆率為20%。
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的威力。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做記者的時候,採訪對象是一個一個找的,現在假設我是在採訪家長們,採訪對象的回覆可是一打一打來的。還有比這更爽的事情嗎。重要的是這顯然不僅僅是量的變化。
7月上旬的時候,少年商學院微信訂戶突破1萬人。這個時候,我知道,它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微信賬號了,我們勢必會考慮衍生品,變成一個新媒體機構,或是一傢俱樂部。
四、內容為王
最近因為我們發佈了一份《YouthMBA少年商學院首季120篇精選文章目錄》。關注我們的微信公號後,回覆「目錄」可得,每篇文章對應一個代碼,回覆代碼即可提取到這篇文章。這一目錄一發布,有朋友問:這些文章都是從哪裡來的啊?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來源本身,以及是否獲得了授權。我自己就是一個寫作者,十年媒體生涯,其中在南方報業集團七年。我寫每一篇報導或專欄文章時,不管採訪了多少人,有多少素材,都是從新建一個WORD空白文檔始。有過無數次的焦慮和不眠夜,只為對貼上自己標籤的產品負責。所以,我主持少年商學院微信一開始,就要求小夥伴們:註明出處和原作者是最起碼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事實上大家可以看到,少年商學院微信裡推送的文章,絕大多數是身在海外的華人父母及教育人士所寫,而我們皆拿到了授權。
這個時代最大的福利之一,就是找人很方便。我們發現每一位文筆佳、願意分享的海外華人之後,馬上和TA聯絡。有的是發郵件,有的是通過微博、Facebook留言,有的是通過熟人介紹。我們向對方闡明我們的理念,介紹我們在做的事情。如果是在微信裡轉載文章,我們會請求獲得授權;有時是因為看到對方一句有趣的話後,我們向對方直接約稿;如果對方沒空寫,或者不願意自己寫,我們通過電話或Skype聯絡,讓對方口述,我們整理、發佈。
事情原本就應當這樣幹,這是常識。所謂集沙成塔,我們獲得授權後發布文章,讀者和作者都能感受到我們的專業主義和認真勁兒,信任度就會增加,粘性就會增強。讀者粘性的增強,會促使他們將微信推薦給更多朋友或在朋友圈分享。而作者粘性的增強,因自己的理念獲得認同,變得更樂意更有動力分享自己的心得。
十年媒體從業經歷,核心的本事有兩件。一是信奉「內容為王」。有料、有深度,同時故事性和趣味性強的東西一定是硬需求。二是大視野,不會一葉障目,看到一個話題後會站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一個更立體的坐標去思考和解構。這兩件本事借用到現在主持兒童教育新媒體,前者自不必言。就後者而言,它讓我們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中國看中國。對資源的整合是全球性的。
不同的是,運營微信公號,我的角色不是總編輯,而首先是產品經理。你的受眾特徵是怎樣的?你提供的內容與服務是否是受眾真正需要的,產品能否不斷升級?因為與受眾內容零距離互動,這得讓以讓我們更精準地生產優質內容、提供優質服務,在傳統媒體積累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變得更強了。
這等於回答了兩個問題。第一,中國教育培訓特別是少兒教育領域的新一輪革命,會有更多行業外的人士參與進來。沒有「誰動了誰的奶酪」一說,有的只是分工協作。第二,「新媒體是傳統媒體人的噩夢」是個偽命題。不過有一點我認同,那就是傳統媒體會越來越變得窄眾化、類型化,服務特定的、精準的人群就夠了。傳統媒體人在跨界或一個窄眾領域仍大有可為。新媒體是催化劑而不是催命鬼。
現在,我們的微信後台每天能收到超過2000條回覆,多數是提取歷史文章。還有一部分,是給我們提建議和意見的。對於前者,是我們最欣慰的——現在的微信內容其實總成了一份雜誌。訂戶們看當天收到的文章有所收穫後,會根據關鍵詞查看相關文章,就類似於雜誌的「專題策劃」,一個不斷充實的滾動專題。下面大家也可以看到。這段時間我們當天推送的文章有1萬的閱讀量,但整個微信內容的閱讀量接受6萬人次。
五、大數據的力量
2013年8月上旬開始,微信公眾平台後台,有了「數據統計」功能。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工具。你可以在這裡看到每天的訂戶增長數、取消訂閱的用戶數,可以看到用戶性別比例、省份和城市分佈等屬性,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到每天推送的文章發送了多少人、有多少人當天打開閱讀率,每篇文章有多少人分享轉發。也可以看到涉及微信所有文章每天總的閱讀人數和分享轉發次數。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決定公開少年商學院微信的數據。每天發送文章的時候,我們會標註上截至前一天共有多少人與你一同訂閱YouthMBA。我們應當是最早甚至可能是唯一每天公佈訂閱數的公眾賬號。不造假、不作秀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透明能夠所有人看到一個純粹、率真的少年商學院。(以下所有數據均為截至2013年9月24日的數據)
圖1:昨日指的是訂戶超過3萬的9月24日。下圖上欄黑體數字可看出9月24日當天少年商學院微信訂戶淨增973人。
下欄的曲線圖可看出,前半段,訂戶衝向2萬時,平均每天增長250人;而從8月底,即訂戶突破2萬後,增速明顯加快,平均每天增長600餘人;訂戶突破3萬,平均每天新均800到1000人。 
圖2:這是過去兩週每天的訂戶變動數據:

圖3:少年商學院微信訂戶的性別比例大約2:1,即大約67%為女性,33%為男性。而從後台微信訂戶的頭像大體可看出,近90%的訂戶為父母或准父母。而因為我們分享的文章儘管案例和故事為主,但以理念碰撞、人文教育為主。相對而言他們的文化層次、收入水平中上。

圖4:省份分佈上。北京和廣東並駕齊驅,上海和浙江緊跟其後。從城市分佈上,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

圖5:下圖中上欄黑體數字是9月24日少年商學院微信裡所有文章總共被閱讀53197次,被分享轉發3732次。這個數據令我們欣慰。因為9月24日當天下午推送的文章,截至晚上的閱讀量為7720次,轉發308次。也就是說,我們少年商學院所有的「舊文」,在這一天裡的閱讀量超過5500次,轉發數量超過3400次。這說明我們的文章形成了一個內容系統,良性循環。另外,要註明的是因為我們的文章基本沒有鏈接Web頁面,所以「原文閱讀次數」一般為0或個位數。

圖6:這是過去半月裡少年商學院微信文章每日總的閱讀次數與分享轉發次數。

圖7:下面是一些文章的每日數據。平均每篇文章當天的打開率為35%(即送達10個人,4個人當天打開看),高於多數微信公號30%的打開率。3天後,許多文章總的閱讀率平均達到70%甚至超過100%。也有不少持續被關注的文章,譬如下圖《美國為什麼不鼓勵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一文,送達人數29694人,閱讀人數30433人;《教育是中國最大的假冒偽劣品》一文送達17531人,閱讀人數23116人;《270部經典電影融入7分鐘短片:看電影也是一種偉大的習慣》是我自己寫的文章,送達人數16705人,閱讀人數25880人。
可圈可點的一個數字是轉發率。最近一月的文章,轉發率大都超過7%,有的則達到10%以上。譬如仍以《美國為什麼不鼓勵家長輔導孩子作業》一文為例,一週內每天都有閱讀量,共有30433人打開閱讀,其中3675人轉發分享,分享率達12%,即每100個人看了文章,有12個人分享給朋友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六、失誤與幻象,期許與願景
我們有的時候也有失誤。譬如8月27日,我們分享了一篇題為《一位創業家對妻子的深夜告白》,作者是台灣創業智庫HandsUp創始人洪大倫。我是一次在Facebook上看到大倫兄是一個充滿創業激情,願意和創業者分享想法,又很有寫作熱情的人。於是向他約稿,並希望他以後成為我們的專欄作者,他很快答應了。這篇文章的核心是講男人創業不易,事業和家庭難平衡,對妻子虧欠太多,請求諒解。洪兄言語懇求,文字間很有現場感。文章當時推送到了20069人的移動設備上,一週內的閱讀人數是27417人,轉發分享近2000次。我們的失誤是什麼呢,是那天在文末的一段「約稿信」:
魚和熊掌真的難以兼得。馬云同志就曾坦承,家庭和事業永遠沒辦法平衡。所以,謹以洪先生此文,獻給那些可愛的創業者及TA的家人們。
我們今天發出約稿和採訪邀請,如果您是一位創業者,同時非常熱愛家庭生活,您可以將您的糾結,以及努力嘗試的平衡之道,分享給大家聽。您可以直接 在微信裡簡練寫下您的故事;如果奮筆疾書洋洋灑灑,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不擅長又沒空寫作,那麼請留下您的聯繫方式,我們會與您聯絡約訪,幫您寫出您的故事然後分享給大家。
表面看起來沒有問題。實際上問題太大了:我們的訂戶大多數為女性,講出虧欠之情或平衡之道的應該是她們的老公,而非她們自己!結果可想而知,我們收到的回覆和郵件寥寥無幾。
還有另一感受較深的心得,關於在內容篩選上需掌握的平衡性。必須牢記的一點是:只有不斷給家長、給訂戶們提供了可吸收、可學習或可倣傚的內容與作法,他們才能慢慢成為忠實用戶。而像《教育是中國最大的假冒偽劣品》一類的文章,你在選取的時候就知道極可能很受關注,會帶來不少新的微信訂戶,會有比較高的轉發量,但如果你連續推送幾篇這樣的文章,肯定會有大批訂戶取消訂閱。原因很簡單,儘管大家需要情感宣洩,需要有人講出我們的心聲。但孩子就坐在面前,日子要往下過,操作性強的理念、方法和建議才是大夥兒的「菜」。
這一點說來簡單,其實很重要。因為訂戶的激增容易造成一種幻象,以為這代表著認同,實際上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另一方面,有的時候推送的文章之打開率、閱讀率很高,但誰又知道用戶是蜻蜓點水式的輕閱讀,還是精讀?一句話,小而美、小而精的東西在這個年代其實更容易獲得成功。去年年初一次見雷軍,我送他一本書——保·伯林翰(Bo Burlingham)台版的《小,我是故意的》。
半年主持微信公眾賬號的經歷,與我而言也是一種轉型。回想起來也挺好玩的,5年前我和胡潤合作寫《胡潤百富榜:中國富豪這十年》一書的時候,我面對的研究和採訪對象,是身價動輒數十億、上百億的企業家,他們中多數人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彷彿「大即是美」,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是無奈的大,被地方政府、被股東裹挾著變大,同時變得更危險。而現在我面對的,一是作為個體的家長。越來越多的家長不求孩子在班上的成績出類拔萃,只求孩子身心健康;二是一些企業、教育機構,他們突然發現之前屢試不爽地給客戶提供打折優惠信息以提高用戶粘性的作法,已經不再是靈丹妙藥,這些客戶當然不排斥物美價廉的東西,但也越來越渴求知識知智趣分享。
而教育和新聞的共同之處是,某種意義上都具有啟迪民智的功能。它們都希望世界變得更好,希望所有人都變得幸福。當然正如文初所言,我的從業經歷,也注定了當我在教育領域深耕時,我的思路、模式與傳統教育行業人士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是一個跨界者。我們是新模式的探索者。希望更多掌握豐富資源的個人、企業以及教育機構與我們聯絡,探討在內容生產、定製等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我們的願景是做兒童人文教育優質內容提供商。10月開始會陸續推出別的知識性的產品。同時計劃從大城市開始組織線下活動。除分享會之外,我們也在從海外引進大陸孩子未曾體驗過的體驗式跨界知識項目。眾人拾柴火焰高,讓我們一起為中國家長與孩子提供鮮活有料的智庫服務。
網曝主持人何炅在北京高校吃空餉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590

(CFP/圖)
繼畢姥爺之後,又一位主持人攤上事了。近日,有舉報稱湖南衛視主持人何炅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北外”)“吃空餉”。校方回應稱,何炅確實是北外在職輔導員,“學校想充分利用他的特長給學校作貢獻。”
2015年5月13日,北外職工喬木用其實名認證微博發布消息稱,經向所在院系的老師證實,何炅的編制雖在學校,但好多年沒來上過班,相關的工作、郵件、聯系等,都不得不由其他老師處理。
喬木認為,如果何炅編制在北外並領取工資,就應當上班。“既然全職全時活躍在娛樂界,不能履職,為何還要保留高校的編制?”
據《新京報》報道,何炅是湖南衛視知名主持人,也被稱“何老師”。公開資料顯示,何炅1997年本科畢業於北外阿拉伯語系,畢業後留校任教。他曾是北外阿拉伯語系輔導員,兼教阿拉伯國情課。
“喬木不太了解情況。”14日,北外阿拉伯語系系主任薛慶國向新京報記者證實,何炅畢業留校後擔任輔導員,目前編制和人事關系均在學校。
“他同時也是演藝界名人,學校想充分利用他的特長給學校作貢獻。”薛慶國稱,何炅目前主要在校友會和基金會工作,讓何炅回校擔任輔導員不現實,學校發展需要各方面人才,“需要輔導員、教師,也需要有人為學校發展作出貢獻,比如拉贊助、拉人脈。”
一則2010年的新聞報道稱,“從前年開始,工作太忙的他(何炅),逐步把上課時間一減再減,去年年初就基本不到學校上課了。”當時的阿拉伯語系主任稱,“何炅工作關系仍然在北外。只是不會再任教了,以後他會受邀出席學校的一些活動,或者有時候回來客串任教一下。”
14日上午,新京報記者多次致電何炅及其經紀人,但均未接電話未回短信。
爆料人:何炅“吃空餉”對其他老師不公平
媒體報道後,14日,喬木再次在微博發文回應稱,“有媒體援引校方人士的話說,讓何炅在外面是利用他的名氣,拉贊助、搞人脈。聽起來有趣但荒唐。管理規定對任何人都應一視同仁,校長都要到崗上班,怎麽偏偏容許他一騎絕塵?這個對其他老師是否公平,或者說別人能否也像他一樣不上班,在外邊賺錢走秀?而且大學老師該不該這麽做?到底拉到什麽贊助?存疑”。”
喬木最後表示,此事“不管有何內幕,最終責任還在他(何炅)本人”。
14日晚,喬木接受《北京晨報》采訪表示,何炅“吃空餉”是對其他老師的不公平。
他表示自己和何炅並不認識,無冤無仇並不是舉報他,“我平時也會寫一些評論,我只是自說自話,在公共平臺上,討論和公眾人物相關的公共話題。我要是舉報,就直接向校紀檢或人事提交證據了”。
總理主持科創企業頭腦風暴 創業創新繼續挑大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4835.html
總理主持科創企業頭腦風暴 創業創新繼續挑大梁
第一財經日報 王子約 胥會雲 2015-07-14 06:00:00
臨近經濟“半年成績單”發布,中南海近日再次舉行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
臨近經濟“半年成績單”發布,中南海近日再次舉行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
根據官方公開信息,7月10日的座談會不僅邀請了連平、劉元春、張軍、祝寶良等熟悉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專家,更邀請了蘇寧雲商、奇虎360、濰柴動力、大疆創新、科大訊飛等在創新、環保和互聯網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企業負責人參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上表示,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和下行壓力並存,要通過多舉措實現增長、物價、就業、收入、環保多重目標協調發展,也為各類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有熟悉經濟形勢的人士13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近幾次總理座談會邀請的“座上賓”呈現出更為明顯的市場化趨勢,不僅多了許多市場專家的面孔,民營企業家占比更是超過國企。代表“互聯網+”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較快的企業也越來越被重視。

“如此之多年輕的企業和企業家走進中南海在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上述人士說,總理提出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經濟新引擎符合中國轉型的需要,此前,國家政策已經顯示出對創業創新的扶持和傾斜,預計下半年這一力度將會加大。
精準發力穩經濟
當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和傳統數據的疲軟讓中國經濟持續面臨著較大下行壓力。一名參會學者13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總理十分重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發言者反映的問題他會時不時進一步仔細詢問,而對與會者提出的建議,他時而低頭記錄,時而插話討論。
上述學者表示,大家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判斷都是好的,對未來都是充滿信心的,但從各自擅長的領域也提出了很多較為嚴重的問題,整個座談會氣氛比較熱烈。
李克強在會上說,雖然一些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顯現,但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具有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能夠支撐中高速增長,關鍵要遵循發展規律,堅定發展信心,掌握發展主動權,用更大的努力和耐力來推動。
從與會專家的主要觀點來看,對中國經濟發展穩定並趨向好轉的判斷較為普遍。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談及經濟數據時指出,7%的經濟增長速度符合預期,對於中國這麽大的經濟體量來講,這個速度“還是可以的”。他還認為,7%的增速也是中國正處於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時期的一個正常的反應。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則認為,中國宏觀經濟當前正處於低迷與繁榮、蕭條與泡沫並存的狀態中。經過2015年至2016年全面培育新的增長源和新的動力機制,中國宏觀經濟將在2017年出現穩定的反彈,逐步步入中高速的穩態增長軌道之中。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近日對我國下半年的宏觀經濟形勢進行了一系列預測。他表示,經濟增長存在兩大不確定性因素:一是房地產市場成交回暖能否持續以及能否在年內帶動房地產投資回升;二是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債務置換和推廣PPP項目能否解決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問題。
對此,他提出六點建議:一是合理引導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二是務實推進“中國制造2025”有效落地;三是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消費環境;四是提升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效率;五是貨幣政策重在進一步疏通傳導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六是建議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
債務拖累中國經濟
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7日早上接到電話,要參加此次座談會。座談會的主題是“當前經濟形勢和未來的經濟政策”,圍繞這一主題,張軍選擇了自己最近正在深入研究的債務問題作為發言內容。
張軍在座談會上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主要原因不是潛在增長率下降,而是債務拖累。“我用的是‘拉力’這個詞。”張軍說,2008年以後大規模的經濟刺激導致債務膨脹,已經成為中國經濟下行的“拉力”,債務規模太大以後,制約了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需求。
此外,張軍認為,當前投資不旺,或者說投資機會匱乏,很大程度上是投資下降本身造成的。所以經濟需求乏力,其實是因為投資下降快,而沒有投資需求,是因為債務拖累,所以當務之急還是要解決債務拖累問題。
而要解決債務拖累,張軍給出的建議是必須要用好中央政府的信用,中央政府可以發行大量的長期債券,來核銷大規模的債務。“我當時建議說,如果可以用2~3年的時間,核銷掉目前1/3的債務,那麽中國經濟又會回到比較快的8%左右的增長。”張軍說,自己非常支持當前的債務置換。
當張軍談到這里的時候,總理插話說,“這是我們目前必須要加大力度的,這個也是動用我們國家的信用了。”
此外,張軍還談到,從中長期來看,中國轉型的核心是金融轉型,金融轉型當務之急是發展債券市場。
2008年以後,社會融資規模越來越大,社會融資規模基本上是GDP的2.5倍,這麽大規模的融資,如何服務實體經濟,張軍覺得這是對中國最大的挑戰,所以他建議,要積極發展債券市場,債券市場發展好了,也有助於穩定中國的資本市場。
在討論中,張軍說,大家也談到機構投資者比較理性,如果有更多的機構投資者的話,一定會投到債券市場。這時候總理也有插話,說明他對此表示認同。
繼續大力“挺”創新
在當天的座談會上,蘇寧雲商張近東、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等市場“風雲人物”就企業經營和創業創新等談了看法。
本報記者查閱發現,本次參會的幾家企業主要涉及互聯網、無人機、環保、電商等新興領域,與過去“國企雲集”、“重工紮堆”的景況大不相同。開篇所述人士告訴本報,總理不僅每次調研都要親自到創業創新的一線企業去與小微企業人士交流,日常辦公和開會也經常強調要多聽他們的聲音。張軍對本報說,總理比較認同靠改革推進轉型,靠轉型擴大增量的觀點。上述這些企業參會表明,中國經濟轉型中新的增長點,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體量。
周鴻祎穿著他標誌性的紅色T恤出席了經濟形勢座談會。“李總理說,要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創新型企業特別是創新型小微企業發展,讓各種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讓更多金融產品和服務對接創新需求,用創新的翅膀使中國企業飛向新高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活了千千萬萬個市場細胞。這一席話讓我們很激動。”周鴻祎說。
李克強在會上強調,中國經濟升級發展根本靠改革創新。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創新主體,要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抓住國家推出“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和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機遇,面向市場,貼近需求,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
他說,要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創新型企業特別是創新型小微企業發展,讓各種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讓更多金融產品和服務對接創新需求,用創新的翅膀使中國企業飛向新高度。
“好幾個企業家都談到,制造業的附加值會越來越低,要從單純的制造,往生產性服務業上轉。這個理念也是總理比較關心的。”張軍說。
部分參會新興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13日告訴本報,目前企業感受到比較大的壓力還是來自於行業壁壘和法規的不完善。“新興產業領域很多東西都是空白的,這需要政府加大跟進力度。”其中一名人士說。
(本報記者劉佳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