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布局“一帶一路” 中銀香港業務及資產大重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1439.html

布局“一帶一路” 中銀香港業務及資產大重整

第一財經日報 張菲菲 2015-05-22 18:23:00

中行5月21日公告稱,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正在考慮出售南商銀行其在中的全部股權的擬議交易計劃。同時,公告還稱,本行亦正在考慮將東盟部分國家的銀行業務及資產重組並轉讓予中銀香港(控股)或中銀香港的擬議交易計劃。

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金融棋局中,各家金融機構所走下的每一步棋子,背後都蘊含著審慎而周密的布局意圖。這不,向來以國際化取長的中國銀行一連“出招”兩步棋:出售全資附屬銀行南洋商業銀行有限公司(下稱“南商銀行”)全部股權,並重組東盟地區部分機構業務。

中行5月21日公告稱,本行子公司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銀香港(控股)”) 直接持有的全資子公司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下稱“中銀香港”) 正在考慮出售南商銀行其在中的全部股權的擬議交易計劃。

同時,公告還稱,本行亦正在考慮將東盟部分國家的銀行業務及資產重組並轉讓予中銀香港(控股)或中銀香港的擬議交易計劃。

中銀香港出售全資附屬銀行股權是基於怎樣的考量?中行將東盟地區部分機構和業務交由中銀香港的目的何在?這背後折射了中行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海外布局哪些新的端倪?5月22日,中行副行長張金良向《第一財經日報》詳解了其背後的戰略意圖。

出售南洋股權 合並同類項

作為一家成立於1949年在香港註冊的銀行,南商銀行除了在香港本地經營商業銀行業務以外,在內地設有南商(中國)有限公司,總部位於上海,在國內各大城市設有分支機構。

對於出售南商銀行股權的原因,張金良表示,無論在香港和中國內地,南商的業務與中銀香港和中國銀行均有重疊,差異化程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和客戶的分散。

“這次中銀香港擬議出售南商股權,可以解決上面所說的機構重疊和資源分散問題,可以簡化管理鏈條,降低管理成本。”張金良表示。

那麽,如何將南商銀行股權出售?對此,中行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部副總經理高健表示,中行和中銀香港將在取得財政部及其他有權監管機構(如需)的批準或許可後,在產權交易所以進場交易方式,或按照財政部及其他有權監管機構認可的方式,實施出售。

據了解,此次資產出售和資產重組交易較為複雜,需要中國財政部、香港金管局等境內外多個監管機構的批準。

至於具體進展,高健表示:“我行正在按照監管規定的要求,開展項目的報批工作,向監管機構遞交申請,在取得監管機構的批準或許可之後,方可推進項目繼續進行。”

中銀香港扮演更重角色

事實上,盡管此次中行資產出售和資產重組交易複雜,但梳理其邏輯清晰可見:出售南商銀股權,旨在整合中行資源,“合並同類項”,將中銀香港的更多資本和資源投入於東盟地區銀行業務和資產重組。

這可謂是中行“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中,由中銀香港做出的一道“先減法,再加法”的算術題。中行的重要考量在於,東盟地區是中銀集團海外業務發展的重點地區之一,也是人民幣國際化和企業“走出去”的重點區域。

“我行已經啟動了監管溝通及相關準備工作,一旦時機成熟、條件具備,我們將報請董事會審議批準。成熟一家、推進一家。”張金良介紹。

對於中行向中銀香港轉讓東盟部分國家銀行業務的意圖,中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李芒表示,東盟地區與香港在地域和文化方面有著天然的聯系,多年來,中銀香港與母行及其他海內外分支機構密切聯動,積極支持了大批中資企業“走出去”,與東盟國家有著長期的業務往來。

在業務能力方面,中銀香港也有著比較優勢。該行長期植根國際金融中心,是香港三大發鈔行之一,是海外最大的人民幣清算行。“如果這次重組計劃順利完成,可以充分延伸中銀香港在客戶、產品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加快進入東盟主流市場,提升中銀集團的國際競爭力。”張金良說。

在中行的海外架構上,中銀香港在集團“一帶一路”戰略中有著重要角色。李芒表示,作為中銀集團控股子公司,中銀香港與中國銀行其他眾多海外分行、附屬機構一起,構成集團構建“一帶一路”金融大動脈的全球性網絡基礎。

“此次重組,不僅是將中國銀行部分機構和業務轉讓中銀香港,更是將相應的市場交由中銀香港發展。”高健表示,以後中國銀行將不再直接在這些地區新設機構,而由中銀香港負責此地區的業務擴張與發展。

張金良表示,今後中銀香港將會深耕東盟地區,必將有助於配合中行國際化戰略的推進,更好地支持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

不過,中行方面表示,目前考慮的戰略重組只包括部分東盟國家,尚不涉及其他地區。

踐行“一帶一路”戰略

在海外國家和地區,中行有著廣泛的服務網絡,被公認為“中國國際化水平最高的商業銀行。”截至2015年3月末,中行在中國大陸之外的4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630家經營性分支機構,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已在16個國家設立機構,在2個國家正在籌設機構。

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以來,不論是政策性金融機構,還是商業性金融機構都在積極踐行這一戰略,競相拓寬海外金融市場。那麽,中行將如何一如既往地發揮國際化水平的比較優勢?

對此,李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新的機遇背景下,中行海外金融服務的市場定位著眼於:第一,側重與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合作,爭取在重大項目中獲得商業業務機會;第二,在“一帶一路”地區能更廣泛地挖掘重大商業項目配套商業項目的融資和金融服務機會;第三,借助中行海外服務網絡和多元化服務優勢,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模式,為“走出去”企業提供更好的融資支持;第四,發揮海外經營優勢,特別是利用撮合業務能力,為“走出去”和“引進來”企業相互之間的市場調研、企業資信調查及項目信息獲取等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17

無懼市場低迷 中銀航空租賃鎖定11名基礎投資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209.html

盡管目前香港股市非常低迷,但卻不影響大型IPO的出現,中國銀行(03988.HK)分拆旗下公司中銀航空租賃(02588.HK)到香港招股上市已經步入最後階段,目前已經鎖定了11名基礎投資者,其中不乏大佬的身影,其中有波音公司和聯想的身影閃現,而有投資者在推介會後稱,中銀航空有成本優勢,並且增長也很穩健,會考慮買入。

中銀航空於5月16日在香港舉行招股推介會,根據銷售文件顯示,中銀航空租賃此次計劃發售2.08億股股份,招股價每股42港元,集資約87.45億港元,扣除一半由中行沽售的舊股後,實際集資額約43.7億港元,資金將用於交付前付款及在未來購買飛機。

在此次招股過程中,有92.5%是可供機構投資者的國際配售部分,有7.5%為可供散戶認購的公開發售。目前公司已經鎖定了11名基礎投資者,包括中國投資公司、絲路基金、中國人壽富蘭克林、弘毅投資、阿曼投資基金、波音公司等,合共認購5.83億美元,占發行股份的52%。

一名機構投資者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盡管目前香港的經濟環境不佳,但這並沒有影響到這支新股的發行,據了解,該新股已經供不應求,欲認購的機構投資者已經接近發行量的兩倍。

參加16日推介會的美國約克資本管理公司(York capital)香港分部副主席何吟亮對《第一財經日報》稱,之所以看好這家公司是因為銀行貸款的資金成本較低,而管理層在行業內擁有豐富經驗,可以看準市場找準機會,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買飛機的公司並不多,令飛機價格比較低,中銀航空卻抓準了時機,在當時買入了飛機。

除此之外,何吟亮稱,中銀航空的業務風險比較低,一般飛機的壽命有20年,和其他公司不同的是,中銀航空只做前面幾年的業務,而選擇不做後期風險較高的業務,這點是深受投資者喜歡的,說明公司不是基於很高風險得到的回報率。

中銀航空的招股書顯示,公司去年盈利3.43億美元,同比增長達到11.3%,收入達到10.9億美元,增長率達到10.4%。

中銀航空目前的核心業務模式,是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從飛機制造商處購買符合市場需求的新飛機,通過高效方式融資,面向全球客戶提供飛機長期租賃,或是出售飛機以維持機隊低齡,並把銷售收益用於新飛機投資。相關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中銀航空租賃旗下機隊共有270架飛機,其中有227架為自有飛機,機隊平均機齡為3.3年。

不過,分析人士稱,中銀航空的母公司是中國銀行,所以目前中銀航空的資金成本比較低,不過未來競爭對手如果也能找到合作夥伴把資金成本壓下去,可能會對集團的業務造成壓力。

何吟亮談到,推介會上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中銀航空在三次金融危機都沒有出現問題,一是1997的亞洲金融危機,還有2008、09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第三是2011年的歐洲金融危機,但投資者不知道這樣的情況能否持續下去,這就是主要的風險。

公司預計將於24日定價,下月1日在港交所上市,上市保薦人為中銀國際及高盛。有關的股份自上市日起計,設有6個月禁售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40

香港新股上市分析:中銀航空租賃有限公司(02588)

利好
  •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是總部設於亞洲的最大的飛機經營性租賃公司及全球第五大飛機經營性租賃公司(均按自有飛機價值計但不包括已下達訂單但未交付飛機);
  • 於完成本次全球發售股份以後,公司是中國銀行絕對控股的附屬公司,將會繼續保留「中銀」字樣進行業務,但能夠在財務上獨立於中銀集團經營業務;
  • 客運量的強勁增長以及越來越多人傾向於(特別是在亞太地區)搭乘飛機出行,都帶動了對新飛機的需求;
  • 許多航空公司日漸傾向於租用飛機,而不是購買飛機;
  • 旗下飛機有較長的經濟壽命,可以在世界各地靈活調用;
  • 高級管理層團隊及其他關鍵僱員擁有專業的航空業知識且人員穩定,Robert Martin先生(首席執行官)及彭添發先生(首席財務官)自1998年起一直共同留任效力本公司,長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此外,許多高級管理人員都擁有來自不同司法權區的航空業工作的豐富經驗;
  • 公司擁有龐大的業務規模以及高度投資級信貸評級,是飛機製造商及航空公司客戶的具有吸引力的交易方,與航空公司客戶、飛機製造商以及其他主要航空業參與者建立了長期的業務關係;
  •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機隊由270架飛機所組成,其中227架為自有飛機,43架代第三方客戶管理的飛機,且該等飛機已租至30個國家的62間航空公司;
  • 公司擁有一支由低機齡、節能及市場確需的機型構成的機隊。截至2015年12月31日,自有機隊按賬面淨值加權計的平均機齡為3.3年,是飛機經營性租賃公司業內平均機齡最低的機隊之一,並擬於2016年12月31日前出售全部超過10年機齡的自有飛機及不再生產的所有飛機;
  • 截至2015年12月31日,自有飛機經營性租約的平均剩餘租賃期為7.4年,屬業內最長平均剩餘租賃期之一;
  • 受惠於以美元計價的長期現金流,以及持有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在毋須面對貨幣風險的情況下經營全球業務;
  • 公司受惠於較低的平均資金成本(於2013年、2014年及2015年分別為1.9%、1.9%及2.0%),穩健的信用評級(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標準普爾及惠譽均給予「A-」評級)以及多樣化的融資渠道;
  • 公司已獲得由中國銀行提供的一筆20億美元已承諾無抵押循環貸款授信(將於2022年4月到期,目前仍未提取);
  • 公司連續22年錄得盈利,自成立日起至2015年的累計溢利約為21億美元;
  • 於往績記錄期,平均除稅後股本回報率為15.1%,在所有飛機經營性租賃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
  • 截至2013年12月31日為止、截至2014年12月31日為止及截至2015年12月31日為止三個財年,收入分別為9.18661億美元、9.88433億美元及10.90722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約8.96%;
  • 稅前利潤由2013財年的3.10931億美元,增加13.45%到2014年的3.52766億美元,並且進一步增加13.8%至2015年的4.01433億美元,同期除稅前利潤率分別為33.85%、35.69%增至36.8%;
  • 截至2013年12月31日為止、截至2014年12月31日為止及截至2015年12月31日為止三個財年,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淨利潤分別為2.77061億美元、3.08574億美元及3.43307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約11.31%;
  • 截至2015年12月31日為止財年,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淨利潤3.43307億美元(折合每股利潤約0.4947美元,=3.43307億美元/6.94010334億股),相當於2015財年招股(42港元)往績市盈率約10.89倍;
  • 集資淨額全數用作交付前付款及日後購買飛機以擴大自有機隊之用;
  • 11名基石投資者:(1)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北京漢廣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投資)、(2)絲路基金有限責任公司(通過CIZJ Limited投資)、(3)國開國際控股有限公司、(4)中國人壽富蘭克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5)Oman Investment Fund、(6)Hony Capital Group, L.P.(通過彩望有限公司投資)、(7)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億利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投資)、(8)Fullerton Fund Management Company Ltd.(作為及代表其管理的若干基金及投資賬戶的管理人)、(9)復星國際有限公司(通過鼎睿再保險有限公司投資)、(10)波音公司、以及(11)南方工業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分別出資(1)776,097,000港元、(2)776,097,000港元、(3)465,658,200港元、(4)388,046,400港元、(5)388,046,400港元、(6)388,046,400港元、(7)310,438,800港元、(8)294,915,600港元、(9)271,635,000港元、(10)232,827,000港元、以及(11)232,827,000港元,總計出資4,524,634,800港元,合共購買107,729,400股發售股份;
利淡
  • 是次全球公售208,203,000股股份當中104,101,500股為銷售股份(即舊股佔比高達50%);
  • 航空業具有週期性,業務受到航空業表現的影響;
  • 航空業曾經出現飛機供過於求的局面;
  • 來自競爭對手及/或飛機擁有人的競爭;
  • 航空燃油成本可能增加;
  • 飛機經濟使用壽命有限,隨時間折舊;
  • 如遇航空公司客戶延遲、減少或不作付款會減少收益及現金流量;
  • 若干航空公司客戶的長期財務實力及穩定性可能致使購置其自有的飛機或於日後接收交付飛機;
  • 業務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具競爭力的價格收購100個座位以上的客機及貨機,以及取決於把飛機出租及轉租/出售;
  • 飛機的相應價值及市場租金率曾因多項因素而多次出現劇跌,包括但不限於客運及航空貨運服務需求下降、航空燃油成本暴增、政府及超國家法規變動或頒佈新的政府及超國家法規、利率變動、恐怖活動、戰爭、流行病及其他自然或人為災難及/或全球經濟急劇惡化;
  • 截至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2月31日,分別錄得流動負債淨額3.21275億美元、6.58708億美元及4.6151億美元;

財務比率(12/2013→12/2014→12/2015)

流動比率:0.63→0.37→0.62
速動比率:0.63→0.37→0.44

長期債項/股東權益:340.98%→346.89%→313.50%
總債項/股東權益:376.57%→389.31%→352.98%
總債項/資本運用:78.23%→78.79%→76.49%

股東權益回報率:14.38%→14.72%→14.07%
資本運用回報率:2.99%→2.98%→3.05%
總資產回報率:2.73%→2.71%→2.75%

經營利潤率:33.85%→35.69%→36.80%
稅前利潤率:33.85%→35.69%→36.80%
邊際利潤率:30.16%→31.22%→31.48%

存貨周轉率:0→0→4.91


附註:本文只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貝沁才」交流室、編者及作者無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382

中銀航空租賃擬募87億港元 又一IPO巨無霸即將在港上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0494.html

“再過兩天,中國銀行子公司中銀航空租賃將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本次上市的基礎發行規模達到87億港元,市場超額認購達到37倍。”5月30日,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在中國企業集團財務公司2016年年會上表示。這意味著,目前亞洲最大的航空租賃公司、境內又一大IPO巨無霸——中銀航空租賃將於6月1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陳四清稱,本次上市的基礎發行規模為87億港元,最終規模將達到100億港元,這是今年以來全球第三大、香港第二大IPO項目。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全球範圍內,2016年5月18日韓國樂天酒店(Lotte Co ltd)計劃IPO募集資金5.7萬億韓元,接近48.5億美元,有望成為2016年以來最大規模IPO。國內方面,今年3月,浙商銀行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交易,募集金額超百億港元。一直在醞釀IPO的郵儲銀行也蓄勢待發。根據外媒報道,郵儲銀行邀請投行為其150億美元香港IPO競逐保薦人席位。而此次中銀航空租賃有望突破100億港元的IPO規模也成為2016年為數不多的IPO巨無霸之一。

陳四清表示,按照股票市場慣例,5月份股票行情是最差的,到七月份才會好轉,在這樣的背景下,中銀航空租賃獲得37倍認購實屬不易。中銀航空租賃上市後,中國銀行多元化的服務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據了解,今年3月4日中國銀行發布公告稱,中銀航空租賃於2016年3月4日通過其聯席保薦人向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去年10月18日,中國銀行董事會已經批準中銀航空租賃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公告稱,中銀航空租賃股份的擬議發售規模將不超過發行後總股本的40%,其中包括20%的中銀航空租賃新股及20%的老股。分拆上市後,中國銀行對中銀航空租賃仍將保持絕對控股地位,中銀航空租賃將繼續作為附屬公司,公司名稱中也將繼續保留“中銀”字樣。

中銀航空租賃的招股書顯示,其已經連續22年盈利。截至2015年12月31日,2015年度總收入同比增長10.3%至10.9億美元,其中9.76億美元為租金收入,稅後凈利同比增長11%至3.43億美元,股本回報率為15.1%。

截至去年底,按飛機價值計,中銀航空租賃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五大飛機經營性租賃公司。目前,中銀航空租賃機隊規模為270架,包括227架自有飛機及43架代管飛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64

香港證監會限制中銀國際處理兩涉嫌內幕交易賬戶

香港證監會9月20日表示,向中銀國際證券發出限制通知書,禁止該公司處理兩個客戶的股份及款項。該兩名客戶的賬戶,涉嫌持有內幕交易的收益。

香港證監會認為,就維護投資大眾的利益或公眾利益而言,發出限制通知書以禁止耗散該兩個帳戶所持有的涉嫌內幕交易的收益,是可取的做法。

目前,香港證監會的調查仍在進行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84

專訪中銀國際王衛:綠色債券發展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機會

隨著綠色金融的不斷發展,目前中國資本市場也開始對綠色金融刮目相看。

中銀國際固定收益研究部主管王衛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綠色金融可以讓中國的產業結構改革事半功倍。”他認為,目前綠色債券的發展速度迅速,一旦其發展到占整體債券市場的10%至20%的規模,就需要配套的稅務與金融政策支持。對於綠色、環保和資源高效的產業,輔以政策支持,資本市場可能願意提供較低的融資成本,通過資本市場來約束產能過剩行業的發展,激勵節能環保的產業,推動供給側改革。

王衛稱,當前中國市場正趕上經濟結構改革,處於高科技、高附加值和資源占用高效性的改革加速階段,同時中國政府也出臺了政策文件,為綠色金融發展創造了很好的環境。其中,電動汽車、節能環保、新能源等市場非常巨大,如果有資本市場的支持,綠色金融可以事半功倍,同時對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也具有規模效應。

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一些基金只選擇綠色金融項目,王衛稱,如果市場上多一些這樣的基金,也是在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而對於綠色、環保和資源高效的產業,加上政府政策上的支持,資本市場可能更願意提供較低的融資成本,通過資本市場來約束產能過剩行業的發展,激勵節能環保的產業行為,推動供給側改革。

除此之外,資源綠色化的升級改造也可以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王衛舉例稱,把綠色的成分加進清潔能源發電的產業更新換代,資源類企業可以重組、並購和消化競爭優勢低下的同業,減少不達標企業。同時,資源類企業也可以引進先進環保技術,在充分利用綠色的概念去融資的同時還可以做一些環保。

王衛指出,如果綠色債券將來要發展到占債券市場的10%-20%的規模,就需要配套的稅務與金融政策的支持。同時,只要有綠色的概念,地方政府也可以通過自己的項目資源和融資平臺,以專項融資方式發行綠色債券。

不過,目前中國的債券市場都是以5年期以下的為主,10年及更長的比較少,而綠色項目一般周期都比較長。有市場人士認為,綠色金融重大挑戰之一是期限錯配,王衛認為,長期的綠色產業發展需要設置相對中長期的綠色債券融資,也會進一步改變債券市場的結構。例如,吉利公司發展中長期的電動汽車項目,從設計、建廠到生產,可經歷5-10年的周期,就可以配置長期債券融資。

除此之外,綠色債券還存在一個問題,即款項是否能專款專用。王衛認為,綠色債券應該在法理角度、政府角度以及投資人角度劃定清楚,因為綠色債券和普通債券有明顯差別。

目前,香港特區政府也希望大力發展香港的綠色債券市場。近日,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稱,香港政府支持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在香港發行的形式比內地債券市場的幣種更多元化,可以是美元債券、港幣債券,也可以是人民幣債券。香港也可以有一些特定的優惠政策以提高香港市場的吸引力。

(實習記者管沁雨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212

中銀絨業控股股東轉讓盛大遊戲股份

中銀絨業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於2017年1月6日收到控股股東中絨集團發來的有關轉讓所持Shanda Games Limited(盛大遊戲)股權的通知,中絨系合夥企業與浙江華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作為普通合夥人的上海曜瞿如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根據協議,中絨聖達、中絨文化、中絨傳奇、寧夏正駿、寧夏絲路將其間接持有的盛大遊戲47.92%股份轉讓給上海曜瞿如投資合夥企業。

公告稱,2015年公司經營業績虧損,截至2016年9月末公司虧損3.2億元,如2016年度經營業績持續虧損,將可能面臨連續兩年虧損被退市風險警示,公司基本面亟待改善。此次中絨集團轉讓所持盛大遊戲股權,集中力量推進公司目前正在籌劃的重大資產購買項目並推進公司出售目前的全部或部分資產、負債 ,盡最大努力化解公司面臨的風險,從而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的權益。

本次轉讓完成後,中絨集團不再直接或間接持有盛大遊戲股份或表決權。

而世紀華通日前發布公告稱,公司2017年1月6日收到控股股東華通控股和第二大股東邵恒、第三大股東王佶發來的《關於收購盛大遊戲公司部分股權事項的通知函》。公司控股股東及大股東合計間接持有盛大遊戲43%的股權。本次收購正在辦理交割過戶手續,本次交易完成後,公司控股股東及大股東將合計間接持有盛大遊戲90.92%的股權。世紀華通將於1月9日複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245

中銀國際王衛:掘金兩地“債券通”,仍待機制創新

3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兩會”期間表示,今年將首次在香港和內地實行“債券通”,允許境外資金在境外購買內地的債券。這也將是中國債市國際化的關鍵一步。

在“兩會”閉幕後,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了中銀國際固定收益研究主管、董事總經理王衛,他也是最早提出“債券通”概念的研究人士之一。早在2014年的11月17日“滬港通”開通後的幾日,中銀國際便發布了名為《可否將“滬港通”擴展到包括債券通?》的研報,具體指出了兩地“債券通”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至今仍然適用。

王衛表示,積極的一面在於,滬港通、深港通已經為“債券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投資者信心基礎,因此將經驗拓廣到覆蓋在上交所掛牌交易的債券,即可為投資者帶來顯著利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債市的發展對於企業的發展壯大比起股市更具重要性。

但在他看來,當前面臨的挑戰在於,中國內地的兩個債券交易平臺(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都是場內市場,而在香港,場外交易是債券市場的主要交易平臺,在香港聯交所或其他國際交易所掛牌的債券很少。因此,在當前的機制下,兩地“債券通”更可能是境外資金投資中國內地債市,反向則仍存在機制上的問題有待解決。不過王衛認為,香港特區政府和港交所必定會有創新型的設計來克服這一問題。

滬港通是“債券通”的技術基礎

第一財經:“債券通”可能會盡快開通的基礎是什麽?

王衛:其實,滬港通和深港通機制已經比較完善了,其經驗可以較快複制到兩地“債券通”之上。盡管上交所掛牌交易的債券占中國債券市場15%左右,但仍是一個相當大的量。只要是在交易所掛牌的證券,那麽不論是股票還是債券,其交易方式並沒有很大區別,很容易借助滬港通的通道介紹給國際投資者。

2014年11月17日正式開啟的滬港通搭建了香港聯交所和上交所之間的一條跨境橋梁。與現有QFII/RQFII項目下所特定的合格機構投資者不一樣,此新平臺大幅降低了對投資者的合格限制要求,為外國投資者參與內地股市開放了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反向亦然,與現有的QDII和剛開放的RQDII項目相比,滬港通也大幅拓展了內地投資者投資香港股市的渠道。

我當時就建議,可以將股票通拓展至“滬港債券通”。目前,外國投資者參與境內債券市場的渠道仍有限。通過QFII和RQFII項目參與一直是主要途徑。此外,從2010年開始的一項試行計劃允許三類境外機構,包括央行、香港和澳門人民幣清算和結算行及參與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外資銀行,可將其人民幣資金在配額制下直接投資中國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反向來看,國內投資者可以通過以往的QDII以及剛開放的RQDII項目投資境外債券市場。因此,我當時就認為,將滬港通拓展至覆蓋在交易所上市的債券將為債券投資者增加一個新的跨境投資通道。

兩地投資者有望獲益

第一財經:“債券通”將為境內和境外的債券投資者帶來何種投資價值?

王衛:中國是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債券市場存量近60萬億元,遠大於離岸人民幣市場幾千億元的量級。內地交易所交易的債券以公司/企業債占主導,而銀行間債券市場以金融和政府債占主導。同時,由於在交易所上市掛牌的性質,交易所債券市場往往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和開放性。

對於境外資金而言,境內人民幣債券市場體量龐大,而且對於那些有意投資中國境內可轉債的投資者,他們只能在交易所債券市場找到可轉債,銀行間債券市場是沒有的。即使只是將滬港通擴展到覆蓋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的債券,也可為債券投資者帶來顯著利益,而僅需付出相對較少的努力。

對於尋求投資香港債券市場的境內投資者,“債券通”將為他們開放整個境外債券市場,也會為投資者提供一些目前中國境內市場仍不具備的債券投資產品,如高收益債、非人民幣計價債券、信用違約互換相關的信用工具、債券指數、結構性債券、伊斯蘭債等等。

比如,民營房地產開發商目前在國內發行的3年期債券的收益率在5%左右,而它們在境外發行的美元債券的收益率達5%~7%。對於國內的投資者,有機會參與境外債券市場會給他們帶來投資更高收益的境外中資債券的獲利機會。

南向投資仍待機制創新

第一財經:港交所在3月15日也表示,將在兩地監管當局的指導下積極參與債券通的準備工作。你認為“債券通”的推出仍面臨什麽挑戰?

王衛:就當前的技術層面而言,如果境外資金投資中國境內債市相對方便,但反過來,南向投資則仍需一定的機制設計和技術創新。

這主要因為,中國境內債市,無論是交易所還是銀行間債市,都屬於場內市場;然而,即使許多在香港發行的債券也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但僅有極少數在交易所發生交易,境外債券交易基本依循國際慣例在場外(OTC)交易,OTC市場也存在分散度較高的特點,歐美國家、日本等發達國家債券市場也以OTC交易為主。

由於場外市場發展成熟,且受到整個金融系統的支持,我們認為任何可能的將交易所聯通機制拓展至覆蓋境外債券的舉動,均需考慮如何將場外交易包括在內。經驗已表明,國際債券投資者一直以來均能無障礙地參與香港的場外交易市場,進行債券交易。

不過,場外市場和場內市場的差異仍是內地投資離岸債市的一個待解問題。就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港交所和香港特區政府也做了很多的研究,但尚未公布解決方案。當然,如果暫時無法完全解決場外交易的問題,可以先開放單向(即北向)“債券通”。當然,最終雙邊的互動將是一種最為完美的狀態,內地和香港方面一定會做出一些技術和機制上的創新。

中國債市國際化加速

第一財經:隨著“債券通”的蓄勢待發,以及內地債券市場不斷對外開放,你如何看待中國債市國際化的進程?

王衛:對於人民幣國際化而言,如果“債券通”通車,這將是一大利好。其實,不久前,境內外匯衍生品市場的對外開放似乎也是為“債券通”和中國債市開放鋪路。

在此之前,境外機構投資者僅能通過離岸人民幣外匯市場對沖人民幣投資相關的風險,這種對沖方式由於受到在岸、離岸人民幣波動不同步的影響,效率相對較低。現在隨著境內外匯衍生品市場開放了幾乎全種類的外匯衍生品交易,境外機構投資者可以更加靈活、高效地管理外匯風險。

我認為,人民幣債券有望不久將被全面納入主要國際債券指數。作為鋪墊,3月6日,花旗固定收益指數宣布將中國境內債券納入其新興市場及區域政府債券指數;3月1日,彭博在其彭博巴克萊固定收益指數系列中加入兩項新的混合固定收益證券指數,其中也納入了中國債券。

此外,正如此前港交所的報告中所提出的,其實未來還可以考慮允許境外人民幣債券進入境內回購市場進行質押融資。這不僅可提升境外的人民幣流動性,也可改善離岸人民幣資產的交易便利性和保持離岸人民幣市場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92

29 Jun 2017 - [投資筆記] 匯豐(5)及中銀香港(2388)的最新預測估值區間 (Morgan Stanley扇風點火後記)

Morgan Stanley於6月23日出報告推介中銀香港(2388),目標價$46,當天收報$34.65,至今早11:00報$39.3,三個交易日多些已升13.4%。

中銀香港的每年最高市盈率過去數年大約是13倍,按市場平均預測每股盈利$2.66計,今年正常情況下最高估值會是$34.6,即股價未升前的水平。若以Morgan Stanley預期今年每股盈利$2.87計,今年正常情況下最高估值會是$37.3。

中銀香港現價怎看也比正常情況高,要解釋就是今年正式轉型東南亞區域銀行,又或一帶一路銀行,市場會提升其估值水平,即每年最高市盈率不只13倍。又或者市場持續將資金由中小股轉到大股,所以大股可享有比以前更高的佔值水平。

不想以此解釋的話,中銀香港現價其實已在「投機」炒作區,持有者需作好風險管理。

一不離二,或食過翻尋味,Morgan Stanley於昨日出報告推介匯豐(5),目標價$84,昨天收報$68.5,至今早11:00報$71.15,升3.9%。匯豐的每年最高市盈率過去數年大約是14.5倍,按市場平均預測每股盈利0.614美元計,今年正常情況下最高估值會是$69.5,剛好亦是股價未升前的水平。若以Morgan Stanley預期今年每股盈利0.700美元計,今年正常情況下最高估值會是$79.2。 

匯豐現價比正常情況高,要解釋可以包括美國加息週期有利銀行股等,若不想以此解釋的話,匯豐其實已在「投機」炒作區,不過至少用Morgan Stanley較進取的盈利預測計算,現價還是正常。

Morgan Stanley這次先後推介中銀香港及匯豐,似乎套路相同,不過始終股價已高於正常估值,跟進者還好考慮作好風險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359

五虎出事中銀閂水喉民企撲水忙

1 : GS(14)@2011-02-06 18:55:18

2004-8-11 EW

中銀香港短短兩年間,負責搞上市的五名主將分別遭扣查或撤職事件震撼金融圈。

繼前總裁劉金寶和副總裁柯文雅一年前出事後,上周兩名副總裁朱赤和丁燕生,以及前總裁辦公室總經理張德寶,被揭發涉嫌挪用中銀香港上市前各分行支付員工福利的「小金庫」達數千萬在國內被捕,現正接受司法機構調查。

專責企業貸款和財務的朱赤出事,意味?騧B金寶系人馬已遭連根拔起,一向是靠中銀這條「大水喉」放水的民企,尤其是那些與相關人士過從甚密的公司頓失大靠山。

與此同時,內地宏觀調控未完,銀行繼續收緊銀根,加上加息在即,令部分「水份」多兼債務沉重的民企財政告急,日後撲水勢必加倍困難。



周一下午,中銀香港總裁和廣北由母公司中國銀行北京總行返港,隨即風塵僕僕地召開董事會,向各董事透露朱赤和丁燕生涉嫌「穿櫃桶底」在內地受查,會上決定免除兩人的副總裁職務。周二凌晨,中銀香港匆匆公布該最新決定。

由於兩人挪用資金並非上市公司資產,市場人士周二早上看到中銀香港通告後,不以為意,因為對中銀香港的醜聞已見怪不怪。

消息人士指出,朱赤等三人出事,是劉金寶招供指證。劉金寶是中銀香港兩年前上市的總指揮,當年各姊妹行內積存予員工的福利金約一億元,往常在過時過節派給員工的福利金,但劉金寶藉合併重組機會不上繳總行,反而與朱赤、丁燕生和張德寶等人私下瓜分數千萬元,其中劉金寶一人便私吞三千萬,朱赤和丁燕生則分別獲得數百萬元。

姊妹行北上告狀

劉金寶在中銀香港隻手遮天,母公司對他串同朱赤「穿櫃桶底」一直懵然不知,直至有一名前姊妹行總經理在中銀合併後調回內地,才向當時的中國銀行行長劉明康告御狀。劉知道事態嚴重,立即秘密派員搜集證據,之後發生周正毅貸款案,便拘捕劉金寶。劉金寶在被扣查期間,和盤托出私下分錢的經過,既然牽頭人認罪,做「 」的朱赤等三人自然劫數難逃。

劉金寶執掌中銀香港期間,貸款兒戲,其中貸款給周正毅近二十億元,只收取上海地產股票做抵押,漠視風險,但這只是冰山一角。由於不少中銀高層均由內地派駐本港,他們在內地任職時與不少民企老闆建立起人脈關係,其中劉金寶任職上海中銀時認識周正毅,借貸自然可用人情搭夠。

「刋民企明知自己公司資產質素,難作為大筆借貸的抵押品,故此,佢㳜惟有將刋貸款斬件,譬如佢㳜要借一億元,可能分為兩個五千萬,或者三個三千多萬元,由於不同簕貸款額由不同級別的高層審批,細數目通常很容易批核。」一名華資銀行家說。

中銀香港再有高層出事,公司勢必加強監管,尤其是對企業貸款更加金睛火眼「 實」,對一向有中銀「關照」的財困和造假民企已敲響了警鐘。

民企走樣銀行怕怕

民企缺水,自然對公司業務發展有影響,皆因這些民企在上市抽水之後,表現大都不爭氣,業績大走樣,股價大跌,市場成交疏落,再在市場上集資十分困難。

近年民企頻爆煲,已令市場信心盡失,銀行對這些找上門的公司敬而遠之,寧願做少些生意都不願冒大風險,令民企撲水加倍困難。

上月,靠賣家電發的國美電器老闆黃光裕,注入私人業務後企圖批股套現近四十億大計,由於未獲投資者接納,被迫取消配股,骨水大計落空。

國美超大撲水不果

另一間曾被指有誇大生產基地之嫌的民企超大農業,上月亦曾部署發債十五億元,奈何市場反應欠佳,惟有取消有關計劃。

本刊統計○一及○二年上市的民企一共四十八家,發現上市頭一年業績多沒有問題,但其後盈利大倒退,甚至虧損的公司佔總數一半,尤其是○一年上市的,業績走樣的比例更佔六成六。

至於股價表現,股價大幅潛水的佔大多數,不少更淪為仙股,如較早前因斬倉而被拋售的新醫藥,現價只是三仙,比招股價大跌九成半,跌幅最為巨大。個別公司如歐亞農業及廣平納米等更長期停牌,股民投資差不多見財化水。至於股價現時仍處招股價上的民企只佔三分之一。

民企經常貨不對辦,可能是公司上市時盡量「隱惡揚善」,隱藏公司的負面因素,到成功抽水後,管理層往往只顧財技,不務正業,或負面因素終於浮現,才令業績走樣。

集富亞洲投資常務董事陳鎮洪表示,那些民企家無疑做生意很精明,但有些人仍未有心理準備,將自己公司視為公眾公司,將股東的利益視作自己利益。

另一投資銀行家稱:「由於這些民企老闆多數沒有海外上市的經驗,所以他們的期望多不切實際,甚至有誇大盈利的情況,希望上市後能夠籌集到更多資金。」

較廣為人知的例子就如○一年初上市的歐亞農業,公司從事蘭花種植,毛利極高,一度受到基金追捧,但後來主席楊斌被國家扣查,公司已被除牌,股票淪為牆紙。但很多知名度不高的民企,上市抽水後差不多隱形,到交出業績時卻是見紅。

例如○二年底的國聯通訊,亦是一隻上市後完全不見蹤影的上市公司,上市次年業績即見紅,虧損二千三百萬元。公司從事流動電話的增值服務,虧損原因是客戶質素不佳,令呆壞帳大幅增加。

公司上月底開股東會,主席馬遠光被問及為何上市次年業績即走樣時表示:「這些東西很難講,我只能夠盡量做好間公司。」

國聯通訊公司秘書勞錦漢說:「做軟件的公司盈利總有周期,長遠來說我們的主業都沒有變過。」不過,為何公司之前三年都有錢賺,但卻恰好上市第二年就有大虧損,他只說:「營商環境成日變,當○二年籌備上市時,這些不利環境未出現。」

東大爆煲無徵兆

很多時民企的爆煲,甚至之前沒有先兆,未能在業績報告上反映。例如最近爆煲的福建民企東大照明,主要從事燈泡製造,上市兩年盈利持續增長,甚至○四年度(三月年結)的盈利也有一成八增長。公司今年初還不斷約見傳媒及股評家,而報章中股評亦時有推介,使股價反覆上升,股價由去年底約三角升上今年初約八角,管理層雄心萬丈,甚至想轉主板上市。

但在今年四月以後,股價卻在低成交下無聲無息地下跌,市場亦一直無不利的消息。到今年六月底,公司公布因與核數師未能就帳目問題達成共識,包括集團約二億八千多萬的銷售額,及三項總值六千七百萬元的機器與設備採購合約,所以需要延遲公布業績,才令公司前景敲起警鐘,但這時東大照明的股價已比高位下跌了一半。

東大原定上月底公布業績,但業績進一步延遲公布,股份又再無限期停牌,現時股價已跌至一角八仙,只是高位五分之一。

可見投資者對民企信心盡失,其中福建民企經遠東生物製藥及東大照明事件,有投資銀行甚至建議總部在福建的公司搬遷到其他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8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