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員工安撫上萬旅客
|
|
七月十五日,北京打了一整夜的 雷,打亂了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的航班,也讓我們看到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蓋了全世界最新、最大的機場,買了全世界最多的飛機,管理能力卻仍停留在上個 世紀。
那一夜,我們搭晚上十點飛機往鄂爾多斯,劃了位、托運了行李,才知道前一個班次,已經從晚上六點多延誤三小時;但首都機場播放了一則 廣播,告訴全世界的旅客,首都機場已經啟動了緊急應變措施,這讓人很安心,我想中國是大國了,應該有很好的處理方法。
一直到午夜十二點,枯 等的旅客連一杯水也沒有,也沒有任何班機訊息,首都機場唯一做的就是一直重複播那則廣播。
突然間,廣播通知國內線所有班機取消,總數達一百 多個航班,以每班一百個人算,最少也有一萬名旅客受影響。但到了改簽櫃台才發現,竟然只有三個人處理一萬人的問題,所有旅客大排長龍,但負責機場服務的中 國國際航空公司,卻一杯水也沒給旅客。
行李只安排兩個轉盤放一百多個航班,當然放不下,任由行李掉滿地,這就是中國最先進機場的緊急應變措 施。
更可怕的是人心。
旅客越兇,越快換到機位
半夜兩、三點,徹夜排隊發現隊伍幾乎不動,旅客開始騷動,接著串 聯跑到國航櫃台抗議,甚至還有女士根本不顧形象,穿著裙子爬上櫃台嘶吼。越不和諧、越兇,國航馬上就當貴賓處理,幫忙改簽隔天一早機位,於是一批又一批人 越炒越兇,最後國航乾脆不處理乖乖排隊的人,只處理不和諧的人。
這就難怪中國到處都有騷動,甚至是暴動,因為不這樣,是沒有辦法達到目的。 發達的經濟搭配不和諧的社會,真實的在眼前上演。只有我們兩個台灣人(加上攝影賴建宏),不敢去吵架,當然就沒有機會拿到機位,呆呆的罰站到清晨六點才離 開。
中國跑太快了,只講提速,拚命蓋高速公路、蓋高鐵、買飛機隊,卻忘了社會與人民沒有趕上來,於是機場遇到雷雨,旅客就是騷動;空有美麗 的城市,卻連下水道也沒做好,一下雨就淹大水。
更可怕的是,高鐵管理還沒上軌道,甚至可能連防撞安全裝置也沒做好,卻一口氣蓋了全世界密度 最高的高鐵。
大建設、大發展,讓官員、富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農民工被放棄丟在後面,中國速成式經濟奇蹟,到了必須停下來思考的時候;只讓 一部分富起來,卻不等人民,讓後面一大部分的人永遠富不起來,這樣的經濟就像蓋在沙漠的海市蜃樓,最後恐怕來去一場空。
|
起底職業打假人:每天都尋找問題產品 月收入上萬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5/59542.html今年「3·15」,伴隨著20年來首次修改的《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新《消法》)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即將生效,讓打假人職業也迎來了發展變革期。
對於這個熟知卻又不熟悉的群體,他們到底有怎樣的生活狀態?他們每月到底能掙多少錢?辛苦與收穫成正比嗎?對此,筆者採訪了被業內譽為五星級的打假人趙建磊、汪曉輝等多位職業打假人。
先學「打假秘籍」
「走上打假之路是源於在超市的一次購買過期產品的經歷,後來維權的同時也發現自己喜歡上了這個職業。」當筆者向職業打假人汪曉輝問起緣何選擇這個職業時,他對筆者坦言說。
資料顯示,趙建磊和汪曉輝都是北京職業打假人,趙建磊從事打假職業10餘年,汪曉輝從事職業打假7年。
「職業打假人是一個門檻比較高的行業,並不是誰都能進入的行業,一般新手都需要老手帶,同時,新人還要先學『打假秘籍』。」汪曉輝告訴筆者。
到底什麼是打假秘籍?汪曉輝告訴筆者,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民事訴訟法》等法律以及相關的產品標準,這些都是初學者必須會的秘籍。
汪曉輝介紹,職業打假人必須有一副迅速識別偽劣產品的火眼金睛,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發現不符合國家標註的產品,如商品是否有生產許可證、是否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標、保健品是否有衛生許可證和保健品批號、產品是否過期等。
汪曉輝告訴筆者,這些打假人工作的流程通常是,看到某種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先用手機拍照,作為維權的證據,購買產品後,結賬開明細發票,向超市負責客服人員進行投訴,說出商品存在的不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具體問題,最後要求索賠。
在索賠談判過程中,一定要指出問題產品不符合那條法律法規以及國家標準,最終向超市提出索賠條件。
雖然已經找到問題產品的相關條款,但打假人與商超能夠達成一致的成功率並不高。汪曉輝告訴筆者,通常與超市或企業直接能達成索賠的商品主要是過期商品,成功率能到90%以上。
違反其他相關的國家規定(除過期以外)的商品,多數都需要去行政機關申訴,有的在相關管理部門的調解下就能達成共識,有的則不能,最終只能訴至法院。
職業打假人也不乏失手和困惑的時候。汪曉輝告訴筆者,雖然打假人擁有比較專業的維權知識,但也有判斷失誤的時候,最終購買產品被迫砸在手裡。甚至有時,部分地區相關部門也對打假人投訴的案件不予配合,甚至不予立案和調解。
讓另一位職業生涯10餘年之久的趙建磊困惑的是,有些相關機構對一件案件能拖很長時間不處理。而有時,對於同樣的案件,不同的法院甚至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判決。
月收入過萬
雖然打假的日子比較苦,操作流程相對比較長,但總體算下來這個職業的收入還是能讓他們滿意的。
「有些官司週期時間比較長,再加上平時北京日常消費較高,總體算下來,平均每月掙10000元。」趙建磊對筆者直言。
作為北京職業打假人圈裡的新人王俊也告訴筆者,這是一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可觀的生意。「我是河北人,家裡親戚在某鋼廠工作,工資在當地還算不錯,一個月收入五六千元,可整天多累啊。幹上職業打假,每年也能存下個十一二萬元,但是不自由,一天到晚都得綁在公司。」
實際上,成為職業打假人就沒有了定期節假日,每天不是在尋找問題產品的路上,就是在維權的路上。
打假人趙建磊用幾個字總結了作為打假人每天生活的方式:看、購買、查找、調查、維權,每天接觸的最多的人是超市客服人員、企業、行政機關工作人員。
趙建磊告訴筆者,他每天基本上都是9點30左右出門,一般都是晚上10點左右回家。
雖然收入較高,但大家所需的現金流也比較多。汪曉輝告訴筆者,因為做打假人需要的現金流比較大,雖然看到了一些商品明顯違規,只能向行政機關進行書面舉報,要求行政機關進行查處。
為瞭解決資金問題以及更快地解決維權問題,趙建磊和幾個同事還專門開設了公司,在大的案件方面還會有適當的分工。
「在一些大商場,從安保到導購都認識我,我本人過去根本買不出東西來。那就讓我的團隊成員去買,甚至僱人照著樣子買。」趙建磊說,成立了公司以後,大家可以互換角色,進行團隊化運營。而他個人,則更多專注長時間的研究和運作一些費力麻煩的案子。
除了創立自己的團隊,一個成功的職業打假人也特別重視圈內合作。更重要的是,不能踰越法律的底線。法律界人士認為,職業打假人的「知假買假」行為,一旦越過法律的底線,就會涉嫌敲詐等違法犯罪行徑。
不過,趙建磊也表示,多數時候都是自己的案件自己去操作,有時會相互交換案件,主要是為了在打官司或者在維權運作方面更便捷。
憑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這把「尚方寶劍」,職業打假人從最初的「小打小鬧」到今天的「重磅發力」,打假範圍也逐漸發展到食品、保健品、醫療器械、家用電器、通訊產品等各個領域。
打假「黃金期」
儘管司法界對今年即將實施的新《消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規的解讀仍存爭議,但在調查中,一些職業打假人已經視此為「利好」。
據新《消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的規定顯示,新《消法》將過去的「退一賠一」變為「退一 賠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將食藥領域的「知假買假」也納入了法律保護。
對此,趙建磊對筆者表示,對職業打假人而言,新《消法》的修訂更利於打假人的打假工作,這也是打假人有「維權空間」,他對自己未來發展信心十足。
汪曉輝告訴筆者,新《消法》並沒有將職業打假人排除在消費者範疇之外,即「知假買假」並不影響主張賠償權利。這一點,讓汪曉輝心裡很踏實。因此,新《消法》實施之前的這段時間,他正和「小夥伴們」一起埋頭研究新的條款。
在趙建磊看來,除了賠償更高,維權成本降低也是新《消法》的一大亮點。今後,消費者的維權之路將更加平坦,他們的職業打假也將進入一個「黃金期」。
有上萬美元 你買Apple Watch還是勞力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027
蘋果公司週一推出了Apple Watch。這款新品含有18K鍍金、18K玫瑰金等材質,售價最高達17000美元。這是蘋果售價最高的產品之一,也是該公司嘗試打造的一款真正的高科技奢侈品。那麼問題來了:誰會買?為何要買?
在昨晚的春季新品發佈會上,蘋果公司並未透露太多關於Apple Watch的細節。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其中一款售價為17000美元的Apple Watch。該產品具備38毫米表面的數字顯示屏。錶殼採用超硬定製版18K玫瑰金,外加藍寶石屏幕,帶有一個電磁充電盒。可以在屏幕上顯示佩戴者的心跳情況,還能顯示照片,以及各種應用界面。
問題在於:這款奢侈的Apple Watch儘管採用18K金,但也僅僅是在表盤上覆蓋了一層金。如果拋開這一點,這款手錶與售價為549美元的「同胞兄弟」擁有的配件和功能都是一樣的:藍寶石玻璃顯示屏、傳感器、電子芯片。而僅僅因為一小部分18K金,它的售價就躥升到了後者的18倍。
此外,售價超過1萬美元的奢侈級Apple Watch儘管外表比圖片還要美觀,但比鋁殼材質的Apple Watch相比,其份量也更為明顯,可以算得上磚塊了。作為日常穿戴產品都有些勉強,你可能也不大會戴著它跑步的。
蘋果公司還特別指出,Apple Watch採用的18K金不同於傳統金,這款產品的採用的金材質要比傳統金堅硬2-4倍。但這並非蘋果所首創。早在2012年,瑞士鐘錶製造商Hublot公司已經採用了其命名為魔力黃金(Magic Gold)的專有金,那是一種陶瓷和18K金的混合材料。但它比蘋果的專有金還要堅硬兩倍。
圖:售價為17000美元的一款Apple Watch

如果你有1萬美元的預算購買手錶,讓我們來看看你還有哪些選擇。
價格超1萬美元的傳統手錶不但有著機械動力,而且還有華麗的外殼。其複雜的傳動原理和極其強大的血統可以幫助它們保值。最重要的是:其技術永遠不會改變。
在部分人眼中看來,價值1萬美元以上的傳統手錶不但可以在特定場合佩戴,還能成為傳家寶。畢竟,你的後代們大概不太想在聚會時戴著蘋果的第一代Apple Watch。而且蘋果產品的更新速度眾人皆知。
以下是部分手錶中的奢侈品:
萬國葡萄牙腕錶:IWC Portugieser Automatic IW5007
Portugieser系列搭配有Pellaton上鏈裝置,以及陶瓷組件。這款手錶能夠保值,售價為13700美元。

勞力士Datejust系列
勞力士(Rolex)手錶在中國知名度頗高。旗下的Datejust系列腕錶則聞名全球,採用蚝式錶殼。售價為12750美元。

積家Jaeger-LeCoultre Master Memovox
積家集團始於1833年。下圖中的這款LeCoultre Master Memovox售價為11100美元。

瑞士艾美(Maurice Lacroix)Masterpiece Gravity
The Masterpiece Gravity是瑞士艾美去年推出的新產品,全球限量250只,每塊手錶售價為13900美元。

排隊神店停業啟示錄: 上萬鐵粉就這麽浪費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07/155063.shtml
導讀 : 是什麽成就了這個神奇的棗糕店?又是什麽讓它無法複制?
一個16平米的棗糕店,宣布即將停業,兩天之內,近萬粉絲從北京各地趕到,最後一次排隊買棗糕。
曝出這一動態的微信公眾號也創造了10萬+的點擊量。
而這麽好的口碑與粉絲量,卻無加盟,無擴建,只此一家,絕無分店。
是什麽成就了這個神奇的棗糕店?又是什麽讓它無法複制?
|回顧|
排隊神店停業,上萬鐵粉最後一次排隊
▼
開業6年,總有人願意排隊三個小時來吃它,更有著五道口地標性排隊神店的美譽。
4月1日,五道口棗糕王用一張白色打印紙宣布4月4日停止營業,同時貼出善意的提示:最後三天,為了減少每一位顧客等待時間,對單人單次購買限量(10—30元)。
兩天之內,有近萬粉絲從北京各地前來,最後一次排3小時的隊買棗糕。不過即使在平時,顧客也需要排隊2~3小時。
在正式關門的兩天之後,仍有人來到窗口,掃老板留下的二維碼,關註新店地址。
這間排隊神店,自2009年8月8日開店以來,無論春夏秋冬,永遠都是“門庭若市、人滿為患”,每天出產1400多斤棗糕,天天售罄。
2010年起,棗糕王每年至少接受200多學員的技術交流和學習。
……
但開業至今,它一直只有16平米,無加盟,無擴建,只此一家,絕無分店。
或許正是這個傳統模樣,在所有人動輒就以連鎖擴張為目標的大環境下,五道口棗糕王的消失才成為一個吃貨圈的熱點事件。
但轉而再想,為什麽這個擁有上萬鐵粉的棗糕王只能困於16平米小屋里?
|分析|
四個因素,成就了它也限制了它
▼
事實上,“擁有上萬鐵粉”和“困於16平米小屋”可能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條件的雙面屬性,成就了這一面,也限制了另一面。
— 單品 —
單品制勝 PK 難做加盟
▽
2009年3月,陳立帶著親自改良過的,包括棗糕在內的四五個產品正式踏入食品行業。經過半年左右,當棗糕賣到每天四五百斤時,其他幾種總共才賣到二三百斤。這時陳立果斷決定舍棄其他產品,專註於做棗糕這個單品。
一來,棗糕確實更受市場歡迎;二來,小店面更適合做大銷量單一產品。
陳立認為,他的棗糕受到歡迎,主要因為當時北京市場上做棗糕的並不多,而他恰好解決了一些棗糕常見的問題:比如,涼了就變硬,腥味比較重,粘牙,偏苦,香醇度不夠等問題。
“給顧客一份更好吃的棗糕,他們當然願意排隊買。”
為了解決大銷量的需要,陳立另建廚房完成棗糕的前期準備制作,其余步驟在店面現做現烤,保證出品口感。
但棗糕本身的特點又決定其不能做加盟:工具和原料的大眾化,沒有很難買到的東西,就沒有加盟壁壘;實體店強調產品新鮮,其出品跟銷量、季節、天氣等關系密切,不可控制因素較大。
— 匠心—
事必躬親 PK 顧此失彼
▽
早在2010年,陳立就有擴大規模的想法,但店面銷量不斷增加,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就越來越多。即使後來建立庫房,引入相對先進的設備,為了保證出品質量,他仍要在關鍵的3到5個步驟上親自負責。為每年出產50多萬斤的成品,付出每天14個小時到勞動。
“我沒有辦法做甩手掌櫃。”陳立說。
因此,陳立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規模化發展所需的各種複雜手續,何況還要照顧家庭。
— 選址 —
地利優勢 PK 沒穩定性
▽
棗糕王店面選在五道口地鐵站附近,面對學生族,上班族,固定住戶,遊客四大消費人群,每天的流動客流巨大,占據地利優勢。
但由於店面是隨時可能被拆遷的平房,業主和商家只簽一年租約。店面的不穩定性無法支撐規模化擴張的長期計劃。
— 格局 —
立足當前 PK 著眼長遠
▽
僅16平米左右的小店,卻擁有上萬鐵粉,陳立的棗糕王無疑成了神話,而取得這樣的成績,他不免也會有小富即安的傳統保守思想,而顯得格局不夠。
老板當然應該嚴格把控出品質量,但由於技術保密的考慮,而陷入繁重的勞動中,去做了技術工人應該做的事情,就失去了思考前進的遠見。
既然已有超大流量的顧客,沒有開分店,就不能擴大店面來加大客流速;既然長期以來都知道店面的不確定性,卻沒有後手準備,等一朝拆遷通知下達,就只能被動接受停業。
在陳立看來,如果一家實體店在一段時間後發現經營不善,那可能在一開始就在某些方面做錯了。
以同樣的邏輯來看,這家“擁有上萬鐵粉”和“困於16平米小屋”的棗糕王,可能在一開始就註定如此。
|疑問|
棗糕王的傳奇是否還能被續寫?
▼
老板的性格或店面的客觀條件,所有因素綜合在一起都必然成就一面並限制另一面。這體現出得失的統一性,而非好壞可以評判。
在宣布停業的前後十幾天,老板陳立接收到至少300家公司提出的,一千兩百多個合作方案,包括投資,選址,推廣,規模化等各個方面。
陳立說,他需要先緩一緩,常年高強度的勞動,身心都需要放松。但也會認真考慮這些合作方案。
不過,內參君以為,投資加盟之後的棗糕王,味道可能未見打折,但在粉絲心中的模樣可能已經變了。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需轉載請聯系其微信公眾號。
在海外買買買消費上萬億元,國內消費品為何不受寵
中國消費者海外購物的熱度一年高過一年。
近幾年,隨著消費需求升級,在供需矛盾加大、價差懸殊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國消費者在海外掀起了購買狂潮。2005~2014年,境外消費年平均增長率在25.2%。
大量中高端消費流向海外,從感冒藥到奢侈品,中國企業和品牌的市場份額被大幅擠壓,對國內消費的提升也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
中國人為什麽樂於在海外做“行走的錢包”?是什麽原因導致他們認為國內消費品質量不高、創新力不夠、價格又貴?
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偉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之前消費市場大、消費層次多,大路貨也能賣得掉,也能賺錢,這導致國內企業自身缺乏提升動力。
解決之道不會是坦途。“任何企業的升級都是市場競爭壓力所迫,成長空間要讓企業自己在競爭當中尋找。”李偉說。
海外遊,必購物
法國巴黎、德國柏林、日本東京……在國外各大都市的商場里、超市里,隨處可見人頭攢動的中國遊客在大包小包地掃貨,上至名包、名表等奢侈品,下至奶粉、保溫杯等日用品。東京的很多店鋪標識是中文、導購說中文,而韓國的不少公司,尤其是化妝品公司老板出錢送員工學習中文,以便更好地為中國顧客服務。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遊客境外消費已達1.0829萬億元,占全球境外消費市場份額的10%以上,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2005~2014年我國境外消費年平均增長率在25.2%,是同期國內社會消費總額增速的2倍。2015年我國出境人次達1.2億,境外消費,包括旅費、住宿費、購物費達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有7000億至8000億元用於購物。
而財富品質研究院根據品牌庫中2萬多個品牌的營業收入估算發現,2015年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168億美元,全年中國人買走全球46%的奢侈品。這其中,910億美元(約6086億元人民幣)在境外發生,占到總額的78%。
中國作為一個消費品制造、消費和出口大國,為何會出現如此嚴重的消費外流現象?
目前我國生產的消費品中,家電、制鞋、棉紡、化纖、服裝等產能占全球的50%以上,輕工、紡織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在輕工業中,家電、皮革、塑料、食品、家具、五金、陶瓷等行業100多種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6月初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國際競爭加劇以及成本優勢減弱,我國消費品工業產業規模巨大而有效供給不足、制造能力較強而創新能力不足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品種結構、品質質量、品牌培育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
在消費者方面,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國居民消費正從以衣、食為主的生存型、溫飽型消費向以住、行為代表的享受型、小康型消費轉變,從模仿型排浪式的粗放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的精細消費轉變,消費者對消費品的花色、品種、質量、規格、品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提高。
李偉認為,現在中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升級了,但我們的生產供給結構還是規模化擴張這樣一種初級產品生產的方式,供給與需求嚴重脫節,中國消費者海外購買的熱潮也正是暴露了我國消費品制造出現的問題。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3月全國兩會期間談到消費外流現象時表示,價差也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酒類產品境內外平均價差高達64%,最高價差達85%;腕表平均價差33%,最高價差83%。而中國消費者常買的服裝、香水、箱包、化妝品和皮鞋,價差都在30%以下。
高虎城認為,形成這種懸殊的價差主要基於三方面原因。一是在稅費上,中國有著比較高的稅率,特別是某些產品的消費稅。二是國內的流通成本過高、環節過多,市場仍然存在著進一步減少物流和管理成本的空間。三是國外品牌商對華的定價政策。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在中國市場,關稅最多占到奢侈品最後零售價的5%左右,品牌基於市場的價格調控是奢侈品在中國價格昂貴的最主要因素,而這一調控正是基於不同市場消費者的購買力。

中國市場很大,購買力也很大,中國市場的定價就比其他國家要高。與之對比鮮明的是,印度的奢侈品關稅很高,但價格卻很低,部分貨品價格甚至低於歐洲市場。
此外,最近幾年,歐元、日元、澳元等貨幣的大幅貶值,將境外遊成本削去一大截,這也造成同一商品與中國國內價格差很大,從而刺激中國遊客出國購買。
中國消費品怎麽了?
廣東博斯服飾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凡對記者表示,中外市場消費品的價格的差異、內外銷制造標準的差異、稅收的差異、服務的差異等都是微觀上的現象。從宏觀上來看,與歐美市場進行比較,主要還是成熟的商業市場和發展中的商業市場的區別。
消費者的想法很簡單,哪里的東西好,哪里的東西價廉物美就往哪里去。
內外銷產品制造標準差異的這一問題,一直以來是中國消費者的心病。金鐘伯樂貿易有限公司(下稱“金鐘伯樂”)創始人袁俊告訴記者,中國的食品標準跟國外不一樣,比如防腐劑,還有決明子、番茄葉這些具有腹瀉作用的成分,在中國的食品里是允許添加的,但在國外是禁止添加的。
由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公布的“保健食品消費者認知度問卷調查報告”顯示,約七成消費者對國內保健食品市場總體評價“不太滿意”;而40.98%消費者則偏愛國外保健食品。相比之下,國內保健食品認可度偏低。
在今年年初舉行的全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工作會議上,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表示,中國將加快國內消費品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或出口標準並軌。中國質檢系統將圍繞消費品質量提升,突出空氣凈化器、電飯煲、智能馬桶蓋、智能手機、兒童紙尿褲、兒童玩具、嬰幼兒童服裝、廚具、床上用品、家具等民眾普遍關心的十種消費品,運用各種質檢手段,實施消費品質量提升工程,促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倒逼企業技術進步。
曾經中國消費者去日本“人手一只”的馬桶蓋已被證實是在杭州下沙生產的。
然而,李偉告訴記者,即使是同一家日企在中國的代工廠,他們提供給日本本土的馬桶蓋和在中國市場銷售的馬桶蓋在標準和工藝方面也會有所區別,提供給中國市場的馬桶蓋在生產中會省掉一些工藝和過程,這樣它的成本就降低了。
“‘大路產品’(即簡單、規模化、低品質的產品)也能賣得掉,也能賺錢,中國有那麽大的消費市場在,企業會想我去投資搞那麽高端的產品,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我的收益呢?”李偉說,技術問題好解決,中國人也能做到事事嚴謹,但是現在很多國內企業還不願意這麽做。
“關鍵是要做品牌還是要做生意。” 好孩子集團市場部總監鄭發正告訴記者,如果做品牌,需要在研發、技術、專利、人才以及終端的渠道建設、營銷、用戶關系等各方面進行一整套的維護。中國的很多企業可能只做了其中一環,大部分企業都還沒成體系,“所以很多公司,你不會覺得這是一家品牌公司,而只是賣某類產品的公司。”
鄭發正表示,品牌就是最大的供給側。品牌做好了,你所有的東西都能改變。你有技術,有專利,有人才,有研發投入,你就永遠可能勝利,全球任何公司都是這個邏輯。
吳凡認為,傳統的生產模式導致中國企業負擔較大,流通環節費用也非常高,相對來說它面對的競爭環境也比較複雜。中國是發展中的商業市場,管理不規範、制度不完善,包括監控在內……這些條件如果上去的話,憑中國的制造能力和潛力,質量是不會差的。
袁俊還告訴記者,據他對酵素行業的了解,一些商家為了謀取暴利,把從國外進口的酵素在國內進行分裝,往往把一瓶原裝的酵素兌成10瓶或者20瓶。
“中國消費品行業的亂象確實存在。”金鐘伯樂創始人邵詩琳告訴記者,比如現在很多化妝品是在廣東那邊做的,廣東的代工廠同時給很多品牌貼牌,包括各種高大上的牌子,中國香港的、法國的牌子等都有,但用的都是一樣的配方。一般來說,正規企業要有各種證件,產品萬一出了什麽問題,都要追究法人責任,反而是“三無產品”容易逃過,查起來也比較麻煩。有些“三無產品”企業搞到一定規模還要搞“三無產品”,就是這個原因。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中國生產消費品的違法成本較低,這也是很多假冒偽劣產品企業敢於鋌而走險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信任危機與創新力不足
正是中國消費存在的諸多質量問題,導致中國消費者對國內產品質量的信任危機。
邵詩琳告訴記者,像鼻炎噴霧劑一類的產品,很多人覺得日本產品在治療過敏性鼻炎上比國內的好。其實,在產品包裝上用日文寫著有激素的,但由於大部分中國人看不懂日文,就覺得國外的藥就比我們的好,哪怕是激素也覺得比國內的要安全。實際上,在日本也就是個在便利店出售的商品,效果也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麽神奇。
上海沃豐服裝輔料廠為ZARA、H&M、美特斯·邦威等一些國內外知名快時尚品牌提供服裝輔料。該廠總經理周成傑也表示,很多時候消費者還是願意選擇H&M、ZARA的東西,其實這些國外品牌給他們的指標要求,比如色牢度、甲醛等各方面,跟國內一些快消時尚品牌都差不多。“每一批貨在我們這邊出貨前,都需要送到第三方去做檢測,合格後我們才能出貨。第三方檢測結果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作不了假,而且也沒必要作假,因為我們的產品品質能達到這個要求。”
除了質量,國外品牌吸引中國消費者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們的創新性。
吳凡認為,ZARA、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能在中國做好,也主要是其在生產經營模式上戰勝了很多傳統企業。“它們從設計、生產到上市,這中間的時間掐得非常緊,它們對市場的整體反應要比我們快,反應的周期也比我們短。”

分析各種原因,一是像ZARA有600多名設計師,在全球各種時尚秀上去收集信息,他們的時尚嗅覺都會更快。二是其具備的垂直供應鏈系統,自己能夠迅速掌控生產、下單,有比較好的戰略合作工廠,從而能進行一個精密的生產控制,實現從質量到生產周期的把控。它們可以根據市場的反應迅速調整生產,減少很多無效庫存,即牢牢把握零售這個源頭,倒推生產開發。
相較而言,國內的很多中高端服裝品牌基本上依賴於工廠OEM或ODM(註:均為代工模式)的加工系統,品牌商無法控制生產流水線,處於一種相對弱勢的采購關系。“我們的訂單如果不到2000件就沒辦法下單。”吳凡告訴記者,中國傳統的企業都是先生產再推到市場。比如他們做男裝,在8月份就開始對下一年的產品投料,三四個月以後再上市。但現在的人消費觀念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碎片化,三四個月以後,很可能整個市場的消費觀念、審美趨勢完全轉變了,生產出的東西可能還沒上市就已經是存貨了。
要真正發揮市場競爭機制
盡管國內消費增速放慢,但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輕中產階層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國消費者的信心和消費市場仍在持續成長,與此同時,消費結構也在改變。
瑞士信貸集團4月份公布的年度新興市場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消費市場將持續擴大。2015年中國消費者在化妝品消費種類上同比增長12%;互聯網使用人數同比增長11%;智能手機和奶制品的消費增長均達到了6個百分點等。
相比2015年,月收入在5500元~7500元的群體和月收入超過1.5萬元的群體對2016年收入增長抱有更多信心。年齡在30歲以下的年輕消費者預計,未來一年家庭收入將增長4.7%。
波士頓咨詢公司6月份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也表明,2016年,75%的中國消費者將會維持或者提高消費水平。
面對持續擴大和升級的中國消費市場,如何解決消費外流已成為一個嚴峻的問題。
“解決消費外流問題要從供需兩方面著手。”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要在供給方面,提升品質監管和技術水平;在需求方面,推進國內商貿流通企業稅費的減免、降低流通環節的直接稅收和間接稅負,從而降低終端售價。
今年1月1日起,我國調整了部分產品進出口關稅。關稅下調的日用消費品主要包含服裝、鞋靴、廚房用品、護膚品、醫療用品、堅果、嬰幼兒奶粉等類別;其中,關稅下調幅度大的超過了10個百分點;護膚品、紙尿褲等商品的稅率,則直接降低到了2%。
今年年初,工信部副部長馮飛表態稱,工信部將在供給結構、消費環境、購買便利等多方面發力,促進境外消費回流。他表示,促進境外消費回流還要進一步凈化國內消費環境,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使消費者能夠放心消費;同時,考慮一些國內和國外標準對接,有些產品將采用國際標準。
馮飛還提出,要為國內民眾購買國際產品提供便利,如降低部分產品進口稅、消費稅,縮小境內外差價,建更多免稅店等;同時要針對國外遊客開免稅店,實行退稅制度,使境外遊客能在中國消費更多。
針對上述中國消費品生產商的違法成本較低,是否應該加大法律約束力度的問題,李偉表示,中國經濟領域的法律約束,需要正確看待其作用。國外假冒偽劣產品少,不是因為國外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比中國更大、法律約束力更強。從整個經濟發展的過程看,越是試圖通過法律、行政的手段來加強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反倒越會為假冒偽劣產品的存在提供機會。因為如果判斷產品是否為假冒偽劣產品由執法部門說了算,那麽一些企業就可能通過尋租來把自己的假冒偽劣產品變成合格的產品。所以,要慎重看待行政手段對經濟領域的幹預,它有負面作用。
李偉認為,法律對假冒偽劣產品的約束可以作為一種監督機制,最根本的還是需要形成市場的淘汰機制,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來把假冒偽劣產品淘汰掉,市場競爭越激烈,假冒偽劣產品存在的空間就越小。這其中,關鍵是要建立消費品的信息披露制度,讓消費者對消費品的信息有更多的知情權,再在此基礎上做出購買選擇。李偉強調,要相信消費者和市場的力量足以解決市場運行中的一些問題,要轉變“市場一出問題就讓政府去幹預”的這種觀念。
2015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追溯體系建設是采集記錄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信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增強食用農產品、食品、藥品、農業生產資料、特種設備、危險品、稀土產品等重要產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追溯意識。
在市場競爭方面,李偉認為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政府在保護中低端產品企業,無論是產品信息披露上還是降關稅上,都擔心給本土企業造成巨大沖擊,這對中國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是不利的。
可能各級政府的初衷是,希望給國內品牌留出發展的時間和空間,讓它們有利潤空間去搞技術創新,讓它們成長。這種關起門希望企業自己升級的做法未必有效,因為任何企業的升級都是市場競爭壓力所迫,成長空間要讓企業自己在競爭當中尋找。像中國的汽車、彩電、冰箱等產業,當初都是大量的外資品牌進入逼迫我們的本土品牌逐步發展起來。
李偉也表示,通過競爭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是一個主導因素,當然政府也需要讓整個過程更平穩,比如在降關稅方面,要有結構性的變化,不是一下子降很多,而是逐步地降低,同時對其他方面的因素也有所考慮。
香港平臺Bitfinex遭黑客攻擊 上萬比特幣被盜引發恐慌拋售
今年5月底,沈寂一時的比特幣再次以瘋狂上漲態勢重新活躍在投資者面前,在全球遭遇資產配置慌,收益率不斷走低背景下,比特幣時而單日漲幅超過10%的表現無疑具有很大吸引力,然而,比特幣的安全性始終是困擾投資者的一大難題。
本周二(8月2日),數字貨幣交易平臺Bitfinex被爆遭遇黑客攻擊,導致近12萬個,總價值超過6000萬美元的比特幣被盜,一時間引發市場軒然大波,比特幣價格也在兩日內累計下跌約25%。

(近一個月比特幣價格走勢)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目前Bitfinex官方網站已暫停交易,並在8月3日對於被盜一事發布更新聲明稱,“目前正準備在安全環境下恢複平臺部分功能,將盡快允許用戶登錄並確認其賬戶情況。”
在8月2日名為“安全漏洞”的聲明中,Bitfinex表示“我們了解到一些用戶的比特幣已經被盜,目前正在就此漏洞展開調查”但對於受損客戶人數及金額,Bitfinex並未在聲明中提及。
外媒報道稱,8月3日Bitfinex已向媒體確認黑客竊取比特幣數量達到12萬個,約合6500億美元。Bitfinex表示已向執法部門報告此事,並將與頂級的區塊鏈分析公司展開合作,跟蹤失竊比特幣的蹤跡,同時會為受此漏洞影響的個人客戶的損失負責。
據公開信息顯示,Bitfinex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最大的比特幣、以太幣和萊特幣交易平臺之一。總部位於香港,在歐洲、美國都設有辦公室。該平臺在電子貨幣圈以兌換美元的充足流動性聞名。據bitcoincharts網站數據,在過去的1個月中,Bitfinex是全球最大的以美元計價的比特幣交易平臺。
受此事件影響,此前連續2個月價格居於高位的比特幣出現大幅下跌。8月3日,比特幣交易價格從最高4044元/個下跌至最低3151元/個,單日跌幅一度超過20%,成為今年以來的最大跌幅。今日,比特幣價格略有回升至3770元/個,但業內普遍預期,此次Bitfinex被攻擊事件再次凸顯出比特幣存在的安全性漏洞,短期內對於比特幣的價格走勢將帶來一定抑制作用。
早在2014年2月,當時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Mt. Gox就曾因遭遇大規模黑客攻擊,導致總價值達4.7億美元的比特幣丟失,由於巨大損失無法挽回,該平臺很快向當地法院申請破產保護,這引發比特幣價格在當時暴跌逾30%。
“安全性確實是比特幣最大的挑戰之一,這並不是說比特幣本身不安全,而是對其的儲存和保管要求較高。”黃金錢包首席研究員肖磊認為,近日比特幣價格的暴跌,一方面是對各類交易和提供熱錢包的平臺的信任度降低,另一方面是受到區塊鏈擴容消息的影響,諸多參與者感到不確定性增加,在利潤可能會受到影響的擔憂下,出現了短期內大規模的拋售現象。
對於比特幣平臺為何多次遭遇黑客攻擊,某比特幣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通常像Bitfinex這樣的平臺把所有的比特幣都存儲在熱錢包里,導致一旦遭到黑客攻擊很容易把熱錢包中錢立刻轉走。冷錢包和熱錢包是兩種比特幣存儲錢包,其中冷錢包不與網絡相連。用戶在下載冷錢包時,需要將數據全部下載,將比特幣轉入,然後斷開網絡。這使得冷錢包安全性較高。而熱錢包則是始終與網絡相連的儲存錢包,使用時不需下載所有數據,只需連網即可。熱錢包雖然使用十分方便,但安全系數較低。其次,很多被盜平臺對多重簽名秘鑰管理不善,導致被人輕易盜取最終引發比特幣被盜事件。
比特幣交易平臺OKCoin首席執行官徐明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的大型交易平臺很少出現因為安全漏洞被盜現象,正是因為大部分數字貨幣被儲存在冷錢包中。“我們一直采取的是熱錢包加冷錢包的方案,線上的熱錢包存儲很少的比特幣並且采取高級認證措施,再用冷錢包將大多數比特幣存儲在離線帳戶上,當平臺收到用戶比特幣充值時,將直接發送至平臺的離線帳戶。” 徐明星表示,其好處是每一次用戶的充值地址都是不同的而且不會在線,從而確保用戶資金的安全。
2016年互金理財產品發行上萬億 房地產類11月底周發行最高達22億
近日,開通PANO發布的《2016互金理財市場年度報告》(下稱“報告”)顯示,自2016年5月4日,共收錄68家互金理財平臺的產品數據,截至2016年12月31日,68家平臺定期或固定收益類產品累計募集金額4000億元。據此推算,包括資管、活期類產品在內,2016年互金理財市場總體發行規模已經超過萬億。
互聯網理財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形式之一,隨著行業的持續爆發和監管的落地,成為越來越多平臺轉型和發展的方向。以“余額寶”爆發為起點,互聯網理財平臺井噴發展,產品類型也層出不窮,根據相關機構預估,一個或達10萬億元量級的大蛋糕正在形成。
短期化:1年期以下產品占比98%
《報告》統計,在產品期限上,1年期以下理財產品發行量占比高達98%,其中,1月期互金理財產品發行量占比達到32%,6個月期產品占比為24.7%,3個月和1年期占比均為20.5%。1年期以上的產品發行較少,只有陸金所等個別平臺有過發行記錄,發行量不超過70億。
互金理財產品相比較銀行理財產品有低門檻、高收益的特征。總體利率水平來看,《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1月期產品,全年各平臺總體加權平均收益率為5.82%,3月期產品為5.52%,6月期為6.28%,1年期為6.66%。
其中,1月期產品平均收益率要高於3月期,出現倒掛。“在非期限錯配情況下,部分平臺短期企業借款可能主要用於流動性借款,利率較高。”《報告》分析。
與銀行理財產品相比,互金理財產品總體收益率均要高於銀行理財產品。普益財富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統計數據顯示,到2016年的倒數第二周,銀行理財產品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才突破4%,達到4.07%。12月最後一周平均收益率達到峰值4.2%,不過到1月上周該收益率水平則下降到4.11%。
“由於年底各家單位要結算,銀行資金壓力大,各大銀行紛紛提高理財收益率攬儲,時間節點一過,收益率自然下降。”普益標準相關報告稱。
不過,相對於前兩年動輒10%以上的收益率水平,2016年互金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已經下降到8以下。有互金行業人士曾對第一財經預計,互聯網金融的整體收益率在2017年可能還會持續下降。
《報告》統計,全年平均收益率低於6%的平臺有21家,6%-8%的平臺有34家,占比超過統計總平臺的55%,這是市場主流的利率水平,而收益率大於8%的僅6家。
上述互金行業人士表示,隨著行業整頓及監管趨嚴,包括之前的風險事件警示,無論是從業平臺還是投資者市場都在趨於理性,因此主流的收益率水平不會超過合理市場水平。不過,還是有少數平臺會自己補貼來利率來增加獲客量。
房地產資產類發行量波動大
《報告》將互聯網理財平臺發行的產品類別分為7大類資產,其中小微金融、供應鏈、企業借款和房地產四類發行平臺較多,發行量也較大。
四類資產周總發行量在2016年有顯著的增加,從5月初的55.2億元增長到2016年末的157.7億元,其中小微金融類資產發行量增長最快,從上半年每周3~4億,到12月每周已經達到30億,增長近10倍。企業借款類資產則總量最大,單周發行量多次超過70億元。供應鏈類近幾個月的增長,發行量與房地產類相似,每周在10億以上。
這四類資產當中,小微金融類的整體收益率最高,供應鏈類資產位居第二,企業借款類和房地產收益率水平最低。
10月份之前,加權平均收益率最高的是小微金融類資產,在7%左右,國慶節前達到最高7.71%。10月份之後小微類資產加權平均收益率逐漸走低,而企業借款類升高逐漸超過小微類資產,最高達到7.97%。
發行量上來看,房地產類資產發行量波動比較大,當時增長幅度並不高。《報告》統計數據,房地產類資產從5月份平均每周7.9億,上升到12月份平均每周15億元,而周發行量的峰值出現在11月底,達到22億元。
同時,隨著其他三類資產發行量的快速增長,房地產類資產的周發行量在四類資產的總發行量占比從43.6%下降到12.6%。
發行期限上面房地產類資產的發行期限以6個月和12個月為主,兩個期限產品合計占該類資產發行總量的57.3%,1個月和3個月產品發行量占比均在20%左右。房地產類資產的收益率相較於其他資產總體偏低,大部分時間收益率在5.43%~7.12%。
發行平臺中,《報告》總體收錄35周的時間中,陸金所房地產類資產的總發行量為182.1億元,占該類資產總發行量的59%,也就是說陸金所占據房地產資產類產品發行的半壁江山。此外,綠地金服、蘇寧金融在收錄時間內也發行量28.1億元和26.7億元。
回應中國高稅負之爭,發改委主任說一年降成本上萬億
“我大體算了算,去年我們在降低企業成本方面大概1萬億元左右。”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回應近期“中國制造業成本高,企業稅費負擔重”的討論時,給出這個數字。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成本負擔較重背景下,過去的一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任務之一正是降成本。
在1月10日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徐紹史稱,降成本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一個佐證就是,2016年前11個月企業成本有所下降,而利潤率有所提高。這明顯好於2015年。

今年企業降成本力度將會更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改革,從而真正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也於近日公開表示,2017年將研究新的減稅降費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我們會進一步關註企業的訴求,進一步完善政策,簡政放權、減稅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的負擔。”徐紹史稱,企業也要練好內功,加強管理,這樣企業成本下降得更快。
曹德旺與1萬億降成本
近期,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曹德旺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談及中國制造業成本高,企業稅費負擔重,這在全國掀起一場關於企業成本尤其是稅費負擔的大討論。
1月5日財政部從稅制改革和稅負構成的角度作了分析和回應,認為目前稅制改革有利於企業發展,並表示下一步將加大減稅降費力度。
徐紹史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曹德旺等一些個案具有它的特殊性,不必過分解讀。他與財政部和稅務總局持有相同的看法,即國家宏觀稅負的水平總體上並不高。
“我依然相信,我國市場還是很有競爭力的,依然是外資最佳投資國之一。”徐紹史列出了2016年政府給企業降低1萬億元左右成本的詳細賬單。
第一部分是減稅降費,總額約5500億元。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全面推開減稅大概5000億元,涉企收費包括進出口環節的涉企收費、銀行卡刷卡的收費定價機制等,大概減少了560億元。
企業用能成本降低了約2000億元是降成本第二部分。通過電煤價格聯動,輸配電價的改革,鼓勵電力直接交易等為企業減負1000億元,另外降低非居民用氣的天然氣價格也減少了企業成本1000億元。
降成本第三部分是利息負擔。徐紹史表示,去年前11個月給企業降低利息負擔787億元。
最後,通過航道疏通等舉措,企業物流成本降低約350億元。去年簡政放權系列舉措也降低了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如果再算上去年國務院降低了企業社保繳費費率和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減輕企業負擔1000多億元,整體上去年為企業降低成本約1萬億元。
降成本還有大招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推動企業眼睛向內降本增效。
財政部部長肖捷在隨後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強調,2017年繼續落實並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擴大減稅效應。研究實施新的減稅措施。進一步清理規範基金和收費,再取消、調整和規範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公開中央和各地收費目錄清單。落實好其他已出臺減稅降費政策。
隨著近期營改增試點政策和征管的完善,不動產進項抵扣規模疊加,營改增減稅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曾對第一財經記者估算,2017年全年營改增減稅規模可能高達6500億元。

盡管官方尚未明確新的減稅措施,但在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宣布擬將美國企業所得稅率由35%下降到15%後,一些專家也建議根據國際局勢變化,適時調整中國企業所得稅稅率(目前為25%)。
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教授建議,在全面營改增之後,要及時將重點轉向增值稅稅率的簡並,將增值稅的普通稅率從17%下調到13%左右,同時擴大可抵扣項,讓政策的春風能惠及最多的市場主體。
除了稅,隨著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加快,社保繳費的費率是否有進一步下調空間,也是社會關切的。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國綜合社保繳費率高達40%,是企業很大一塊兒成本負擔。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