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只需孕婦的一滴血便可測出其胎兒有無出生缺陷之虞,一項名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產前篩查技術風頭正健。這樣一項近似孕婦福音的技術,究竟隱含著怎樣的技術真相?為何在中國難以拿到主管部門的「准生證」?為何企業和地方政府又如此熱衷推廣?
國家藥監局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是一個理論性技術,該局目前沒有介入,系由衛生部科教司牽頭組織。
衛生部科教司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評估論證並未做過。如果要應用於臨床,要由衛生部醫療處來負責。
衛生部醫療處稱,醫療技術應用於臨床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只能諮詢各省衛生廳。
1/80329479,為得到這個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數字,36歲的北京孕婦孔寅在301醫院被抽了5毫升靜脈血,花了上千元。
這個數字代表她腹中胎兒可能罹患唐氏綜合徵(又稱「胎兒21-三體綜合徵」或先天愚型)——一種最為常見的由常染色體畸變所導致的出生缺陷疾病——的風險指數,若指數大於1/20,則為高風險。
孔寅所接受的是一項名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產前篩查。只需孕婦的一滴血便可測出其胎兒有無出生缺陷之虞。
近年來,這項新興技術風靡中國。南方週末記者綜合市場數據統計,在過去近三年時間裡,如孔寅般接受這項檢測的中國孕婦已逾15萬。
然而,當手捧檢測結果或喜悅或糾結之際,15萬名孕婦中鮮有人知,自己已然捲入一項處在監管灰色地帶的基因生意。
被舉報的明星
更是少有人知,就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風頭正健之際,其行業老大卻被人舉報了,而且案件至今未結。
2012年4月,孕婦孔寅接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前三個月,一封舉報信經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已併入新的國家食藥總局,下稱國家藥監局)層層批轉至深圳市藥監局。
舉報信直指為孔寅血液樣本進行測序分析的華大基因臨床檢驗中心(以下簡稱華大基因)。舉報信稱,華大基因進口未經註冊的基因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在深圳部分醫院進行產前優生優育篩查服務。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中,基因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是必備硬件。
成立於1999年的華大基因是國內整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市場的龍頭老大。該機構曾參與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等多項國際科研任務,多位國家領導及部委一把手到訪。
「在全人類中,我們的檢測樣本所佔的比例應該是最大。」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對南方週末記者說,2012年華大基因的樣本數量佔全球檢測總數的比例最高時可達50%,「全球兩個做過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人中,就有一個是在華大做的」。
被舉報之時,華大基因開展此項服務已近兩年。位於深圳鹽田區北山道的華大基因總部辦公大樓展廳,一塊專設的電子顯示屏實時更新著業績。109582,是其從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2日中午已經完成的檢測樣本數目。
深圳藥監局調查發現,華大基因使用的是美國Illumina公司生產的Hiseq2000基因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華大未能提供該設備及試劑的相關醫療器械或藥品註冊證明文件。
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審評中心副主任曹國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凡是用於人體診斷的儀器和試劑都要報該局批准,產前篩查也不例外,「進口的也要審批,除非不用於臨床,只用於科學研究」。
「臨床研究應該是無償的,不但免費,而且應該給予補償,必須充分告知受試者風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廣東省醫藥監管官員說,「法律是硬槓槓,沒有註冊就絕對不能用於臨床診斷治療。」
華大基因與深圳三家醫院的合作收費檢測顯然已非科研。
深圳藥監局隨即下達了責令改正通知書,要求華大基因立即停止使用無產品註冊證書的醫療器械,依法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註冊,並提交書面報告。
然而,通知書下發已近一年,一切照舊。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廣東省醫藥監管官員透露,深圳市藥監局曾向華大基因表示可以協助其與國家藥監局溝通,走審批程序,「但他們根本不理,因為他們知道註冊不下來。」
不可能拿到的「准生證」
一項已然如此風靡的技術,緣何在審批上卡了殼?
不惟華大基因,南方週末記者從國家藥監局獲悉,目前,該局沒有接到任何關於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儀器和試劑報批申請。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未批先行,已是行業公開秘密。國內從事該檢測的另一主要機構——北京貝瑞和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貝瑞和康)總經理周代星亦向南方週末記者坦承,該技術目前處於「灰色地帶」。
「如果政府部門不管,做了也就做了,如果決心要管,那就是個問題,這主要取決於政府相關部門的看法。」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全國產前診斷委員會專家組成員段濤說。
不過,要讓這一「灰色地帶」洗白,短期來看,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審評三處處長安娟娟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如果進口醫療器械在國內應用於臨床,在原產國必須上市,在美國需要通過FDA的510(k)認證。所謂510(k),是向FDA遞交的上市前申請文件,目的是證明申請上市的醫療器械安全有效。
「申請國家藥監局批准的前提是必須拿到原產國的認證,否則連申請的資格都沒有。」Illumina(中國)區域銷售經理趙云平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目前中國做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三家最大機構——華大基因、貝瑞和康、湘雅醫院的中南大學產前診斷中心均系採用Illumina的Hiseq基因測序儀,而該測序儀及其配套試劑尚未獲得FDA的510(k)認證。
美國阿拉巴馬州哈森阿爾法生物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韓健介紹,美國FDA一般規定每個體外診斷項目的臨床試驗至少是檢測100例陽性標本,這意味著,如果一個公司想要做針對唐氏綜合徵的產前診斷,就需要在孕婦群體中檢測到100個唐氏胎兒。然而,唐氏綜合徵的發病率平均值為1/1000,檢測到100個陽性標本就至少要做10萬例臨床。
目前,全美所有機構的臨床檢測樣本也僅在10萬例左右。此外,進行臨床驗證的試劑也需要預先生產試用以驗證其重複性、穩定性等質量問題。
「對廠家來說,報批是花錢費時的麻煩事,可是不經過這個過程,消費者的切身利益誰來保證?診斷錯誤誰負責任?」韓健說。
但這並不妨礙該項技術在美國應用於臨床。「我們是通過參比實驗室(CLIA)途徑進入臨床的,這不受FDA限制。」美國Sequenom公司投資者關係部高級總監Marcy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在CLIA政策之下,政府對這些認證的實驗室有嚴格的質量控制,而且實驗室管理人員有相應的執照。「如果這兩項合格,實驗室就可以合法收費並提供自己驗證過的臨床服務。」韓健說。
但「我們國家就是產品註冊,沒有像美國那樣的參比實驗室政策。」安娟娟說。
正是得益於參比實驗室政策,Sequenom公司2011年底率先在美國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商業化,一年內完成了六萬餘例檢測。目前,全美共有四家機構可提供這項檢測。
福音背後的技術真相
對於孔寅這樣的孕婦而言,這一在中國未獲「准生證」的產前篩查技術卻近似福音。
原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出生缺陷總發生率約為5.6%,以全國年出生數1600萬計算,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約90萬例。其中,胎兒染色體異常是臨床最常見的出生缺陷類型之一,約佔全部活產胎兒的1/500。
傳統的產前篩查技術如血清學篩查和超聲檢查,雖無風險,但檢出率不高,「一般能做到80%就已經很不錯了。」段濤說,且存在5%以上的假陽性率的問題。
臨床研究表明,大於35歲的產婦生出唐氏綜合徵嬰兒(又稱「唐寶寶」)的風險率為1/260,因而不適宜接受唐篩及超聲檢查,而是直接要求接受羊水穿刺這類產前診斷。然而,這一用一根長長的針扎破羊膜的檢查雖可100%確診,卻有0.5%左右的流產率。
在1/260的「唐寶寶」風險和0.5%的流產風險之間抉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需一滴血的無創檢測無疑令這種抉擇的痛苦減輕。
孕婦懷孕的時候,胎兒的DNA會進入孕婦的血漿裡。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病理系教授盧煜明將上述發現發表於《柳葉刀》雜誌,開啟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序幕。2008年,盧和他的團隊又發佈了該技術的詳細方法,結果顯示,檢出唐氏綜合徵的準確度在99%以上,這令其實際應用成為可能。
此後,包括華大基因在內的全球多家機構陸續開始這項檢測。「現在所有發表於權威醫學雜誌裡的樣本數據加在一起,應該有兩萬多個,檢測唐氏綜合徵的準確度都在99%左右。」盧煜明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盧煜明稱,香港中文大學申請了此技術專利,並授權給了美國Sequenom公司。對於知識產權問題,盧煜明以敏感為由不願詳述,但他強調,「我們現在與華大基因和貝瑞和康還沒有達成任何授權的協議。」
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一份華大基因提交給深圳市藥監局的說明顯示,華大基因的檢測儀器和試劑均進口自美國,只有數據分析軟件系由華大自主研發。華大基因同時在該說明中引用了盧煜明的研究論文以證該方法「適合在臨床應用」,並附了文章簡介。
盧煜明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該技術已經在美、英等15個國家和地區應用。然而,各個國家及地區對之非常「慎重」。
2012年12月,針對該技術在美國日漸商業化的現狀,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和母胎醫學聯合會發佈意見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不應作為例行的實驗室產前評估的一部分,產前諮詢時應該告知孕婦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不是一種可作為診斷結果的檢測。
該意見稱,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高風險孕婦可接受這項檢測,比如大於35歲的高齡孕婦。但同時指出,該檢測不應用於低風險或者雙胞胎孕婦,因為針對這些人群的檢測樣本量尚不夠充分,同時該檢測也尚不能代替傳統的羊水穿刺等產前診斷方法。
英國國立健康生殖研究所主席Andy Shennan稱,目前該技術在英國亦尚未成為一種例行檢測項目,生物技術公司需要等待英國國家臨床優化研究所等專家委員會的意見,「我們需要很好的管理以確保檢測結果將來不會被濫用。」
目前,該技術在其誕生地——香港,臨床應用尚未獲批,「我們接到的樣本仍需寄到美國Sequenom的實驗室檢測」。
該技術的鼻祖盧煜明亦承認,該技術仍有其力所不逮之處。比如,孕婦血液中的胎兒DNA濃度並不一致,一般會在3%-13%之間,「我們的數據是2%以下的孕婦其血液中胎兒的DNA濃度低於5%,如果濃度低於5%,準確度就有問題,分析數據就需要特別小心。」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對於產前篩查而言是很好的技術了,但是對於產前診斷而言還不夠完美。」段濤相信,「這個技術稍微完善一點應該是一個革命性的技術。」
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幣服務
不過,中國的醫院和機構卻等不及這項「革命性技術」的完善。
「現在華大基因的合作醫院已有五六百家。」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說。貝瑞和康總經理周代星亦稱,截至2013年1月,與其合作的醫院已有三百餘家,貝瑞和康與湘雅醫院聯合完成的樣本量約5萬份。而2012年7月「剛剛攻克」該技術的安諾優達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亦自稱,目前該公司的無創產前檢測已在京、穗等多家醫院臨床應用中成功落地。
段濤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目前國內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檢測機構與醫院談妥,由醫生推薦孕婦自己到公司做檢測;一種是孕婦直接在醫院抽血,將樣本送至檢測機構,雙方在利潤上分成。
對於具體的分成比例,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以商業機密為由不便多談。「我們只是保持了一個合理的利潤率,肯定不暴利。」尹燁說。
目前,華大基因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每月的銷售額仍在以20%到25%的速度遞增,2013年華大基因健康類服務的銷售目標是5-10個億,其中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佔到一半。
南方週末記者調查華大基因的合作醫院發現,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價格在1000元到3700元左右不等。「我們現在更願意把它作為一個很好的臨床實踐,讓更多百姓儘可能享受到。」尹燁說,「先為人民服務,有一天人民幣就會為你服務。」
而在整個產前診斷市場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所佔的份額尚不過九牛一毛。國海證券的分析報告稱,每年產前診斷市場容量超過500億。
產前診斷是指對胎兒進行先天性缺陷和遺傳性疾病的診斷,包括相應篩查。目前,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還只是作為一種篩查手段。
全國產前診斷技術專家組組長邊旭明稱,2012年,該專家組曾對這一技術進行論證,認為其是一種近似於診斷水平的產前篩查技術。該技術被寄望於解決現行的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體系之不足。
「該技術迄今尚未取得臨床體外診斷應用許可,是目前該項技術用於臨床的最大障礙。」邊旭明稱。
地方熱衷,誰來監管?
「這是人類基因組工程在實踐應用上的第一個範例。」周代星說。然而,當這第一隻螃蟹已然擺在面前之時,中國的監管部門卻並未想好如何下口。
南方週末記者就此致函國家藥監局,該局官方回覆稱,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是一個理論性技術,該局目前沒有介入,系由衛生部科教司牽頭組織。
衛生部科教司一位技術處官員稱,高新醫療技術一般都會經過該處評估、論證,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評估論證並未做過。如果要應用於臨床,要由醫療處來負責。
衛生部醫療處稱,醫療技術應用於臨床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只能諮詢各省衛生廳。
與國家主管部門的監管空白相比,地方胎動則劇烈非凡。南方週末記者獲悉,2013年1月,華大基因獲得由廣東省衛生廳發佈的同意其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無創基因檢測技術的批覆,此前的2011年底,該廳會同廣東省物價局同意將該21-三體無創基因檢測技術納入省醫療服務價格項目。
湖南則走得更遠。2011年,湖南省衛生廳批准湖南家輝遺傳專科醫院將該技術作為產前診斷技術。「這是國內唯一一家可以出診斷報告而不是篩查報告的。」一位資深基因測序界人士說。
而在更多省市,即便沒有省級衛生部門「保駕護航」,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也已被各大醫院甚至地方政府列為產前篩查項目。山東省濟寧市甚至已與華大基因簽約,將該檢測列入「濟寧市2013年政府十件實事工程」,並由市級財政進行經費補助。
一項未經國家主管部門批准的技術,何以地方政府如此熱衷?「一拍即合。」華大基因首席運營官尹燁如是形容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和公共效益。」
地方熱衷背後,是對降低出生缺陷的渴求。衛生部《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稱,僅唐氏綜合徵一項,我國每年新出生的唐氏綜合徵嬰兒生命週期的總經濟負擔超過100億元。
而各地產前診斷的機構不足、診斷量不足的問題仍未緩解。即便以醫療資源最為集中的北京為例,據周代星介紹,可做產前診斷的醫院共有六家,一年的診斷量在9000到10000例。而北京市一年即有20萬臨產孕婦,按照10%為35歲以上高齡記,需要做診斷的也有兩萬例。
問題是,罩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頭頂的灰幕仍未撤去。廣東省衛生廳稱,「21-三體綜合徵」等基因檢測項目,屬於臨床基因擴增檢驗技術的一種,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後可以開展。
而根據《醫療機構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管理辦法》,使用未經國家藥監局批准的臨床檢驗試劑開展臨床基因擴增檢驗的,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止開展臨床基因擴增檢驗項目。
遺憾的是,這種衝突並非地方政府所樂見。
2013年1月28日,深圳市政府專門召開研究支持華大基因該檢測的會議。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會議紀要顯示,以促進生物科學前沿技術產業化之名,該會議決定從2013年到2015年,深圳市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華大基因無創產前檢測技術給予為期三年的支持,三年累計資助華大基因不超過3000萬元,並請深圳市衛生人口計生委選擇若干規模較大、流程管理完善的市屬公立醫院做好技術準備、醫保報銷流程確認等工作。
知情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深圳市藥監局曾以該技術未獲國家藥監局批准為由表達過反對意見,但反對意見未被列入會議紀要。
「大家都在打擦邊球,問題是,在技術平台沒有報批之前,質量誰來管呢?」韓健憂慮地說。
| ||||||
沒錢、沒膽、沒耐心的小資上班族很難在險惡的股市中賺到錢;然而,投資部落客「麥克風」卻找到了一套方法,讓存股也能「攻守兼備」。 撰文‧謝富旭 「進入股市前,第一項最重要的功課,就是了解自己!」三十歲,戴著一副黑框眼鏡,在某大電子公司擔任專案經理,同時也是「市場求生手冊」部落格板主的「麥克風」,接受本刊採訪時,劈頭就說了這句話。 小資存股的「三不政策」 「我就是因為不了解自己只是個小散戶的本質,所以剛進入股市時,就慘遭滑鐵盧!」讀高三時,麥克風就對投資產生濃厚興趣,當同儕朋友忙著玩樂時,他總是泡在圖書館裡勤讀投資理財書籍;即使「練功」練了二年,大學時第一次闖蕩台股,卻以大虧收場。 「書上教我們要投資績優股不是嗎?」於是一九九九年,當時就讀大學的他,把存了好幾年的零用錢與打工薪水,總計二十幾萬元,以二十幾元價位買進食品股績優生佳格(買進時,佳格每年每股稅後純益EPS約在三至四元),以及近三十元價位買腳踏車零件績優生利奇(買進時,利奇每年EPS約在二至三元),結果買進一年多後,兩檔皆跌破十元面額成雞蛋水餃股,讓他不得不忍痛認賠。 ○三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告急期間,麥克風逢低買進華固、長虹與日勝生,獲利近三倍出場,打了一場投資大勝仗。但隔年總統大選年,他形容自己如中了邪一般,看到媒體口徑一致地看好藍營勝選行情,作多十四口大台指,又慘賠二百多萬元,導致資金腰斬。「人多的地方,千萬不要去,這是我從『兩顆子彈』學到的教訓,學費二百萬元啊!」麥克風感觸良深地說。 雖然今年才三十歲,但長達十三年的「股齡」讓麥克風深深體會,在存股這件事上,小資一定要遵守「三不政策」:一、不要追逐熱門股。成交量大、本益比即使看起來還很「合理」(過去三年平均EPS已到十五倍以上)以及經常出現在券商與媒體推薦名單的熱門股,千萬不要投資,因為超漲的股票,拉回幅度通常也極為可觀。「小資階級資金有限,沒錢就沒膽,一旦被嚴重套牢(帳面虧損超過二○%),不但已無資金再加碼,持股意志也會鬆動,最後在情緒崩潰下,往往殺在最低點。」麥克風說道。 二、持股不要太集中。小資上班族的時間有限,研究資源也不若擁有雄厚資本的有錢人豐富,選錯股票的機率不低;所以,每一檔股票最好不要占投入總資金的一○%,以防萬一看錯,損失金錢的比率不致讓你抓狂。 三、不要太鐵齒。即使講究長期投資的存股,也要懂得停損認錯。如果股票下跌是因為基本面惡化所致,最好及早停損。因為不像白手起家的創業家或企業家,小資最欠缺的,就是東山再起的生命韌性與意志力。 小資存股的「四要政策」 麥克風目前的存股名單計有伸興、瑞鼎、松翰、研能、協益電、海韻電、鈊象、鎰勝等,這些股票預計今年將可為他帶進五十幾萬元的現金股利,等同是好幾個月的年終獎金;而且帳面上的價差獲利平均約在二○%。能有此成績,主要歸功於他存股的「四要政策」。 一要冷門股。成交量每日不到五百張,最好只有一百至二百張,皆被麥克風視為是冷門股。「冷門股中很容易找到市場機制不效率的股票,講白話點,就是找到超跌的股票機會會大一點。」「要撿便宜貨,就要去成交量低迷的冷門股中尋找,就像家庭主婦要買便宜的菜,不要去人聲鼎沸的早市,而是要去黃昏市場,或等菜市場要收攤前一刻一樣。」二要處於利基型市場,且高股東權益報酬率的股票。雖著眼於撿便宜貨,但品質卻不能打折,所以挑股最好從利基型市場著眼。比如縫紉機代工的伸興;電源線的鎰勝;在電腦玩家心目中有口碑的高價電源供應器海韻電;應用在電子辭典、玩具、家電、電子磅秤語音IC的松翰等等。最重要的是,過去三年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高於二○%以上,代表公司獲利能力有一定水準。 三要配得出現金股利,每年現金股利平均維持二元以上,在股價跌到殖利率至少在八%以上時買進。即使買進後住進套房,但豐厚的現金股利,一是可自動攤低持股成本,加速解套;其次,領到現金股利心理上也會比較踏實,持股耐心無形中就會增強。 四要公司長期負債要低,最好趨近於零。自由現金流量(營運現金流扣除投資現金流)大於零,這意味公司不需要向銀行借錢經營,也不需要把賺到的錢全用來再投資,代表體質較穩健,成為地雷股機會就低很多。 每年第一季,上市櫃企業公布年報時,總是麥克風最忙碌的時候。他會把股東報酬率(ROE)高於二○%以上的公司一一整理出來,作為投資候選名單,然後再依上述的標準進行篩選。「篩選完後,就是等了,等到本益比(過去三年平均EPS)跌至十倍以下,就先小買一至二張,跌至八倍以下就大買,或跌至殖利率八%以上再進場。」「這種方法當然不是萬無一失,去年我就在茂訊賠了錢,但還好有分散持股,不會覺得太痛!」「但我不得不說,這套方法勝率還滿高的!」麥克風稚氣的臉龐自信地說。這個小資因為找到自己的存股之道,正穩穩地朝向財富自由的方面邁進。 麥克風 出生:1982年 現職:上市電子公司專案經理 學歷:台大政治系 麥克風「攻守兼備」 買賣方法 a 過去3年平均每股稅後純益(EPS)低於10倍時,先買2~3張試水溫,跌至8倍以下則將規畫好的資金買完;或殖利率高於6%以上,少量買進,高於8%以上大量買進。 b 買進後如果股價下跌,且主要是業績惡化所致,停損賣出。如果是非經濟因素,則應加碼攤平。 c 成交量放大至月周轉率高於20%以上(成交張數大於股本20%),如有獲利可停利賣出;否則,繼續持有領股息。 麥克風存股實戰 成功案例: 伸興(1558) 於2011年第3季以86元買進,持有至今。 買進理由: 1. 家用縫紉機的代工大廠,產品具利基性。 2. 2011年前半年EPS為4.4元(自行粗估2011年全年為4.4×2=8.8元),2010年為12.4元,2009年為11.28元。因此,3年來平均EPS推算為10.8元(8.8+12.4+11.28╱3=10.8)。持股成本86元,等於以本益比7.9倍(86╱10.8=7.9)買進。 3. 伸興2011年現金股利8元。86元買進價,等於殖利率高達9.3%(8╱86=9.3%)。 海韻電(6203) 於2012年第4季,以30元買入,持有至今。 買進理由: 1. 電源供應器製造商,在電腦玩家族群具口碑。 2. 2011年前3季EPS為2.6元,自行粗估全年為3.4元(2.6╱0.75=3.4元)。2010年EPS為3.9元,2009年為6.5元,故過去3年平均EPS為4.6元。30元買進等於以6.5倍本益比買進(30╱4.6=6.5)。 3. 海韻電之前雖有主力炒至200元以上,但長期負債為零。近8年自由現金流均大於零。連續12年來均配現金股利。過去5年來平均股利甚至高達3元(今年配2.8元,含0.5元股票股利)。 失敗案例: 茂訊(3213) 2011年8月以52元買進。 買進理由: 1. 強固型筆電設計製造大廠。 2. 2011年上半年EPS為2.5元,估全年為5元。2010年EPS為6元,2009為7元,故估過去3年EPS為6元。52元買進等於以本益比8.6倍買進。 3. 2011年股利4.5元(含0.5元股票股利),買進時殖利率高達8.6%。 停損理由: 1. 買進後股價一路下跌,曾一度失守30元大關,帳面虧損42%。 2. 2012年獲利嚴重衰退,顯示基本面出問題,決定30幾元停損賣出。 |
| ||||||
黃綺珊出道二十七年,作品受到肯定,然而從未走紅,人生歷經低潮,她從未想過,三個月的歌唱比賽節目,會幫她打開演藝生涯的大門,以下是黃綺珊暴紅後的第一手獨家心情告白。 撰文‧賴琬莉 「當初節目找歌手,設定是要高知名度、家喻戶曉的人,唯一例外是黃綺珊,但是她符合第二個要件——最能唱的。」擔任「我是歌手」總導演的洪濤說。 黃綺珊會唱歌,在音樂圈與同業之間,早就不是新聞,但她的歌唱生涯浮浮沉沉,未曾大紅大紫過,一直到登上「我是歌手」舞台,才讓觀眾真正認識她的歌唱實力。 「我是歌手」總決賽後隔天,黃綺珊在飯店大廳接受《今周刊》採訪。由於前一天慶功宴到凌晨三點,之後她回飯店談出唱片的事情,到早上六點才就寢。這天下午,一臉素顏現身的她,看來有些許疲憊。 出道二十七年,黃綺珊在這短短三個月,才真正嘗到走紅的滋味,被助理周小雷形容「女人當中的爺們」,黃綺珊說話很直爽,「這件事(指走紅)來得太快,感覺好突然,現在比賽結束了,我內心堅定一件事,就是我從來沒有離開過音樂,音樂也沒有嫌棄過我。」這句真情告白,其實道盡了她在歌唱生涯的無奈與挫折。 一心想紅 作品受肯定卻被觀眾遺忘黃綺珊是四川重慶人,從三歲唱樣板戲開始,就一心只想紅。「我從小到大只想一件事,就是要成功。」自從知道自己有唱歌天賦,黃綺珊的生命中就只有唱歌這件事,而唱歌是為了要成功。 黃綺珊擁有「亞洲第一女聲」封號,一九八六年,她從一個舞蹈團開始了演唱生涯,五年後,與當時中國嶺南歌壇最負盛名的「新空氣」樂隊合作,二十幾年前,她曾和崔健、那英、朱哲琴一起在廣州酒吧駐唱。 一九九四年,福茂唱片幫黃綺珊在台灣發行《INSIDE MUSIC》(躲在音樂背後的人),「沒有任何宣傳,這張唱片賣了五萬張,算是很好的成績。」黃綺珊回憶。而這張唱片,就是她與前夫、台灣知名作曲家涂惠源合作的。 二○○○年底,黃綺珊推出她出道十幾年來,首張在中國正式發行的專輯《珊珊來遲》,專輯中的〈只有你〉、〈我真想回到你身邊〉、〈我還能做什麼〉等幾首歌,充滿力度與霸氣,加上她獨特的氣聲唱腔詮釋,驚豔華人樂壇。 然而,歌壇長江後浪推前浪,黃綺珊淺嘗成功的滋味,就被市場與觀眾遺忘,她的作品受到市場肯定,但是觀眾卻沒有記住她,黃綺珊繼續在歌壇中沉浮,幾乎半退出歌壇,這十多年來,只有在○四年雅典奧運、○八年北京奧運與汶川大地震義演等活動演唱。 虔誠信主 走出酗酒陰霾致力傳唱福音自視甚高的黃綺珊,內心大為受挫。「外界一片讚美聲,但機會就是不給你,看似要成功,卻一直破碎,這十幾年來我信教,一直問上帝,你給我這個天賦,為什麼不讓我成功?」○三年信主後,給了黃綺珊人生答案,讓她走出人生陰霾。 黃綺珊的歌唱事業未有起色,加上婚姻出現問題,這期間她借酒澆愁,甚至走上自殺的絕路;所幸,從宗教信仰中,她對人生有新的體悟。 「信主之後,我才發現,人生不是我設計的,上帝點選我,一定有祂的恩典,一直都在祂的設計中。」黃綺珊看著窗外遠方,言語平淡,但沙啞的聲音,讓人聽來有一種歷盡滄桑的感慨。 「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發生了很多事,當你還搞不清楚時,已經隨著歲月向前走、年齡向前走、生命向前走,你的經歷也跟著向前走,這是一種學習過程,你會迷茫,解決不了問題,找不到答案;但最後信仰會給你答案。」黃綺珊過去追求成功,別人擁有什麼,她內心的欲望也要擁有,譬如說「你是天王,我也要當歌后。」現在她的人生觀大轉變,「人活著很簡單,就是吃飯睡覺,看到別人好,就由衷祝福。」信仰讓黃綺珊重生,她學會放下、等待與接納。 甚至,她現在對唱歌也有不同見解。「音樂是簡單的事情,為了想要成功的欲望而唱,就會搞得太複雜,應該回歸音樂最單純的本質。」於是,這幾年黃綺珊上神學院,想要當一位福音歌手。 難忘舞台 內心深處仍想盡情唱歌黃綺珊在新加坡神學院上一年制的事工文憑(註:指基督教會成員執行教會所任命的工作),結果「我是歌手」製作人洪濤透過關係找上門,「神學院不允許這麼長假期,而且,我早就發誓不參加中國任何的歌唱比賽。」原來,一九八七年剛出道的黃綺珊參加一次中國大型比賽時,被評為優秀獎,結果現場觀眾拿礦泉水瓶子砸評審,憤怒地問:「為什麼這麼優秀的歌手,沒讓她得名次。」她被這個場景震撼和嚇到了,從此不再參加比賽。 但去年底,洪濤趁黃綺珊回家鄉重慶,說服她去KTV唱了一首〈I will always love you〉,讓洪濤很感動,加上新加坡神學院破天荒同意她請假,黃綺珊因此答應邀約。 「我原本說好只錄兩場就回去讀書,但一來就迷上這個舞台,內心有個聲音說,自己從小到大,不就盼望這樣可以盡情唱歌的舞台?」助理小雷也說,黃綺珊的骨子裡是個愛舞台、愛音樂的人。 從第一集唱到最後,黃綺珊成為來往新加坡、長沙的空中飛人,同時還要兼顧課業,對體力是一大負荷。林志炫就說,「我第五集加入就累得要命,那些從第一集就參加的人不是更累?」出道二十七年後終於暴紅,面對突來的成功,黃綺珊坦言,要花一點時間思考未來的計畫。過去曾有朋友對她說:「綺珊,其實你從來都沒有進入娛樂圈,你出過幾張唱片,是個歌手,但從未用這個圈子的規則行事,根本是個局外人。」黃綺珊的助理也吐嘈她:「性格決定命運。她不應酬,對很多事情又很堅持,這在娛樂圈是很吃虧的。」以這次「我是歌手」節目來說,後來如婚變、和辛曉琪搶唱〈一樣的月光〉等話題,讓黃綺珊愈唱愈不開心。 她大剌剌地說:「我就是個很不會娛樂的人。」但眼看粉絲從零到五十萬,黃綺珊也感受到「我是歌手」這個節目的驚人魅力,面對未來,她這才說出:「這次,我可能是真的踏入這個圈子了!」 黃綺珊 出生:1968年 經歷: 1986年 考入重慶華樺舞蹈團,開始歌唱事業。 1991年 與台灣音樂製作人涂惠源結婚後退出歌壇,定居台灣。 1994年 與涂惠源合作錄製專輯《躲在音樂背後的人》。 1996年 與涂惠源離婚後回大陸;獲廣州十大金曲「最具潛質女歌手」獎。 1999年 專輯《珊珊來遲》問世,一曲〈只有你〉技驚四座,先後獲北京音樂台第二季度十大金曲、廣州至上音樂城我最愛2000最佳優異表現獎。 2004年 雅典奧運會演唱央視主題曲〈驕傲〉。 2012年 到新加坡浸信會神學院學習。 2013年 參加「我是歌手」,從第一集一直唱到總決賽,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手。 |
巴菲特:中國沒有競爭優勢
在股東大會臨近尾聲時,一位來自中國上海的投資者詢問巴菲特是否有新計劃投資中國,巴菲特回應稱「中國沒有競爭優勢」。
曾稱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中國經濟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這是巴菲特在2007年10月首次投資中國大連時所說。
當時,巴菲特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實際控制人的身份來到大連,出席哈撒韋公司控股公司IMC大連新工廠的開業慶典。
這是巴菲特在中國投資的第一家企業。公司信息顯示,IMC國際金屬切削(大連)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200萬美元,投資總額為2785萬美元。公司投產後,將為航空、汽車等行業生產高品質的切削刀具,預計年產量200萬件,產值約3億元人民幣。
投資中石油獲利近七倍
公開資料顯示,巴菲特真正投資的第一家中國企業是中石油。
2002年至2003年間,巴菲特投資4.88億美元購入中石油1.3%股份。而自2007年7月開始,巴菲特連續七次減持中石油H股,並在11月5日中石油登陸A股市場的前一個月將所持的23.4億股中石油H股全部清空,收穫40億美元,獲利近七倍。
2008年,比亞迪(28.82,2.62,10.00%)汽車成為被巴菲特「金手指」點中的公司,巴菲特最終以2.3億美元獲得比亞迪10%的股份,並成為比亞迪第二大股東。
按照當時的購買價,巴菲特購買比亞迪的股價為8港元每股,此後比亞迪股價一路飆高,在2010年讓巴菲特賬面浮盈超10倍。
但在2011年之後,比亞迪的表現讓巴菲特「大感失望」。在2012年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十分看淡比亞迪,只有巴菲特的搭檔——伯克希爾副主席查理·芒格力挺比亞迪。
如今,這項投資尚未結束,但顯然令股神巴菲特深感疲憊,更放出「中國沒有競爭優勢」的言論。不過,在比亞迪之後,巴菲特至今沒有在中國進行新的投資。
http://money.163.com/13/0506/09/8U6C9LHB00251LK6.html
股東大會談及中國
我的感想:
來源:i黑馬 作者:@周鴻禕
【導讀】「每一個巨大的商業奇蹟背後,都有無數個Mentor(註:導師)參與其中。」日前,黑馬成長營導師、奇虎360創始人周鴻禕撰文為85後創業者提出了自己的創業建議。他認為,85後要學會去吸收和利用70後積累的經驗和教訓,要找到一個真正能夠幫助自己的師傅,讓自己人生的路走得更直一點。以下為文章全文。
我們公司現在有將近4000人,我覺得裡面肯定是臥虎藏龍。百里挑一的話,也有40個偉大的人才。但是,即使是天才,如果沒有前輩的幫助,最後也會變成庸才,是做不出什麼大事的。舉例來說,每一個跳水冠軍,背後都要有一個教練在幫他。沒有教練,你就要走彎路,不得不重新發明輪子。沒有教練,你在水裡摔了無數次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可能等到把自己摔殘了,才會明白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夾緊腿、腿繃直、收腹、跳。
這個道理誰都能懂,但放到公司裡,就會有代溝。現在我們這些70後跟下一代的年輕人講道理,特別是85後們,有時候會陷入一種死循環。有些85後對70後的經驗和閱歷不認同,甚至一種抗拒心理,聽都不想聽。我覺得有必要跟85後們溝通一下:每一個巨大的商業奇蹟背後,都有無數個Mentor參與其中。
這個世界沒有奇蹟
從85後的角度來看,美國硅谷無疑是一個不斷產生奇蹟的地方。這裡生產出創立微軟的比爾·蓋茨、創立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創立Google的佩奇和布林。今天一個大學都沒有畢業的85後扎克伯格,幾年時間就創立了擁有幾千員工、500多億美元市值的全球第一大社交網絡。硅谷似乎是年輕人的天下,這些挑戰權威的年輕人一直在塑造傳奇。
以前我也很感慨,心想咱並不是缺胳膊少腿,更不是弱智缺心眼,為什麼這些奇蹟我們玩不轉,反而是這些小子玩得轉呢?像扎克伯格這樣的,大學都沒畢業,也沒上過商學院,連一天工都沒打過,他怎麼就能管理好一個好幾千員工的公司呢?
後來,當我到硅谷,跟那裡的創業者接觸多了,才發現國內很多創業者都被這種美國夢的故事給誤導了。事實是,這個世界沒有奇蹟。媒體的報導只突出渲染少年英雄,不突出老年英雄,那是媒體為了迎合讀者的興趣,把故事編成奇蹟,是為了媒體自己的銷路更好。
這些居於少年英雄背後的人,被稱為Mentor,漢語裡面最貼近這個詞的,就是帶徒弟的「師傅」,類似於《星球大戰》裡面的尤達大師,《倚天屠龍記》裡的張三丰,《西遊記》裡面的菩提老祖,他們往往是傳授一種技能,或者指引一個方向。
比如,曾在瀏覽器大戰中惜敗微軟的Netscape公司創始人馬克•安德森,他是扎克伯格的資助者,也是小扎的一位師傅。像馬克•安德森這樣的人既成功過,也經歷過巨大失敗,他們會對這些創業年輕人說:小夥子,你的產品方嚮應該這樣,你商業化路子最好那樣,這個階段你應該找這樣的人,我能給你找到什麼樣的VP,能給你推薦什麼樣的CEO…… 在創業公司的發展過程中,這些人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只不過新聞媒體喜歡追逐奇蹟,因此很少去報導這些Mentor。原因很簡單,如果大家知道少年英雄原來有這麼多Mentor在幫他,那故事就不夠傳奇了。
小扎可能是技術天才,可能是產品天才,但我不相信他是管理天才。沒有一個人是天生下來就知道管理的,管理也不是讀幾本書就能知道的。管理是一種實踐,所謂管理經驗都是通過時間積累起來的,再通過商學院的管理課程昇華的。Facebook之所以成長很快,就是因為小扎的背後有這樣一批有經驗的Mentor。
為什麼我強調Mentor這麼重要?因為在這方面我吃過虧。當年我的第一家公司應該說做得很失敗。後來我想,如果當年我有這樣一個有經驗、有國際化視野的Mentor幫助我,或者至少提醒我一個方向,我想我就不會葬送我的第一次機會。因為我放棄3721,那我就放棄了和百度逐鹿上億美金的可能。
我犯過很多錯誤,跌跌撞撞一路走過來也積累了很多經驗。那個時代同在一個起跑線上的人也不少,但有的人摔了一跤,就再也爬不起來了,因為這一跤把精氣神給摔沒了。這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路摔過來的。我摔了一跤長了點教訓,但也走了一個彎路,也代表了今天中國很多創業公司的現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這個人缺點不少,但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善於傾聽。即使是一個基層員工給我寫信,如果說的有道理,也能夠改變我的想法,也能夠促使我去反思。善於傾聽,不斷反思,這個優點讓我一路走到現在,在互聯網圈子裡倖存下來。
我一直認為年輕人更敏銳,對用戶更瞭解,思想更沒有拘束,更有活力和能量。但是年輕人想真正獲得成功,那還需要另外一方面的幫助。這就是我說的,這些老人家的、大叔級師傅的經驗和教訓。
我經常和年輕人說,要看到錢以外的東西,那就是夢想。但還要找到一個真正能夠幫助你們的師傅,這樣才能少走彎路,就是像牛頓的所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想一想確實是這樣。牛頓是經典物理學的大師,在物理學、數學、天體學等方面都是功勛卓著,但是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前輩的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開普勒等物理學家的發現,牛頓還能有這樣大的成就嗎?
像我們70後的這群人,是第一批接觸互聯網的。那個時候,我們即使摔了跟頭,都沒有人告訴你摔跤是因為前面有個坑,因為根本就沒有比我們更早的人知道那是一個坑。我們這一路摔過來,滿腔的血淚史都化作了經驗和教訓。我覺得85後要學會去吸收和利用70後積累的經驗和教訓,讓自己人生的路走得更直一點。
上一份文章介紹華電福新(816)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股本回報預測有12%~16%,今天談一談回報更高的核電。
核電的盈利能力可以用「可觀」兩字來形容。 首先,看看 江蘇核電有限公司的銷售收入及利潤情況。
福清核電的盈利能力
在2013年3月的業績發布會,管理層預預計每台機可帶來約2億元收入(管理層所指的收入其實是利潤),華電福新持福清核電39%股權,以此推測福清核電每台機年度盈利為5.1億元(人民幣)
筆者估計一台機組年度售電量大約有66.7億千瓦時,以上網電價0.385元/千瓦時(連稅),年度售電收入為21.9億元。從以上資料推測,福清核電純毛利率約有23.3%。(福清核電的純毛利率遠低於江蘇核電主要由於上網電價的差別—0.385元/千瓦時 vs 0.445 元/千瓦時 )。
核電業務的估值
基於管理層預計每台機可帶來約2億元收入,筆者用兩個分法為核電業務作估值。
1. PE 估值方法
管理層說第一台機將於2014年投產,其他三台核電機將於2016年全部投產(註:以筆者所知第一台在2014年7月投產,第二台在2015年、而第三及四台在2016年投產)。華電福新A+H 股數共7,622,616,000股,2億元收入折合每股盈利增加$0.0262(或HK$0.0328 @ 1港元=0.8元人民幣)。假設核電業務PE為10倍,2014年股價估值增加HK$0.164, 而2015、2016年估值分別增加HK$0.656及HK$1.312。
雖然我們可以估計核電業務在2014~2016年為華電福新股價增值HK$0.164 ~ HK$1.312,但把這些數字反映在今天的股價就比較困難。下一個估值方法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2. 淨現值(NPV)估值方法
這個方法較複雜,筆者在此只簡單的計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優化。
首先計算核電業務的現金流入的淨現值。
最後,把(現金流入淨現值-現金流出淨現值),計算出業務估值。
20%內部資金/80%貸款(Case 1)是電企最常用的方法,所以根據筆者的(粗略)計算,核電業務會為華電福新每股增加H$0.8826淨現值。
先前,筆者華電福新的目標價為HK$2.6,現在基於核電業務的估值,目標價要上調到HK$3.4了,不過這個股價何時體現要視乎市場何時消化華電福新的核電業務。
總結
在今年業績會,華電福新管理層介紹持39%權益的福清核電廠,每年可為公司增加2億元收入及該項目平均投資回報率可高達20%。福清1、2號機組預計分別於2014年7月及2015年投產,而餘下3及4號機組將於2016年全部投產。
筆者以(a)PE 及(b)淨現值方法為華電福新的核電業務估值,粗略地推算出核電業務可提升股價介乎HK$0.88~ $1.3。 此外,福清核電5號、6號機組已進入報批、設計階段,日後全部6台機投產後盈利將會很可觀。…… 6 x 2億= 12億!
但以現在股價(HK$2.29)來看,市場還沒有消化華電福新核電業務的盈利潛力。
| ||||||
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裡有句話︰「做人如果冇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 不過,現實的香港,連鹹魚也快消失。 香港開埠前已有人製作鹹魚,開埠後,西環鄰近魚類批發市場,鹹魚欄開得鋪天蓋地,德輔道西更有一條「鹹魚街」(現已易名為「海味街」)。 鹹魚白菜的年代,曾經是獅子山下香港人奮鬥的故事,但隨着社會變遷,鹹魚業幾已絕跡。 區振鵬,香港鹹魚進興商會主席,正參與為期兩個月「城西魚香──鹹魚欄的故事」的展覽。 他慨嘆香港沒有新一代願意入行,道出這古老行業的輓歌。 我五十歲,成世人,都跟鹹魚有關。 我阿爸五十年代由中山來港,在西環跟人學曬鹹魚,學滿師就自己開鋪。 攞魚、醃魚、曬魚、批發、零售,一腳踢。上一輩的人,都很勤力。 我十八歲中學畢業,老豆叫我在鹹魚欄幫手。曬鹹魚,一靠天,二靠勤力。 師傅要無時無刻留意天氣變化,一有機會落雨,就要在天台「按鐘」,全部人即刻衝上天台,用帆布冚住鹹魚,好似走火警,雨季時,一日走五、六次。 曬鹹魚要時時刻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