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陣營的主要領導人,反對以風力發電廠和其他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電廠應付氣候變遷問題。 去年英國再生能源產業,市值160億英鎊、雇用11.7萬人,但脫歐恐傷害跨黨派對抗全球暖化共識。 脫歐對綠能產業的可能好處,例如歐盟保護鳥類和野生動物的規則,將不再束縛英國。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因此衍生的財務不確定性幾乎使每一個產業為之戰慄,其中歐洲再生能源產業特別不安。 領導脫歐陣營的幾個政治人物反對為了應付氣候變遷問題,以風力發電廠和其他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電廠。「全球暖化政策基金會」的創始人勞森爵士(Nigel Lawson)便是脫歐陣營策略委員會的成員,而該智庫認為氣候變遷的科學研究「未有定論」。 脫歐指標人物嗆聲: 痛批風力電廠是「金星人入侵」 脫歐派代表、前倫敦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曾在某個多雪的冬天質疑全球暖化論,並把風力發電廠比作「可怕的金星人入侵」,正「摧毀我們的風景」。 而競逐接替卡麥隆出任首相的人,也沒有一個積極支持再生能源,當中戈夫(Michael Gove)更曾被指控試圖在國民學院課程中貶低氣候變遷的重要性。 在英國政局陷入混亂的情況之下,未來的政府將有何表現目前並不清楚。但脫歐派的勝利,令人擔心多年來跨黨派的對抗全球暖化共識可能受損。 根據再生能源協會(Renewable Energy Associsntion)的資料顯示,英國該產業去年市值一百六十億英鎊,雇用十一萬七干人。目前,歐盟最大型的一些綠能公司認為不必太擔心英國綠能產業,但針對英國脫歐,再生能源產業看法不同,也都各有不同因應方案。 丹麥能源公司Dong Energy正在興建英國最大的其中幾座離岸風力發電廠;該公司財務長雲霍特個Marianne Wiinholt)表示,Dong從英國離岸項目得到的補助,是基於該公司與政府之間固定的私法契約,「因此不受脫歐公投結果影響。」 至於英鎊重挫的問題,雲霍特說,Dong在其正常的匯率避險作業中,已為二〇一六和二〇一七年的多數現金流做對沖。 不過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機廠商之一德國西門子,則指脫歐公投結果造成的不確定性,最終可能阻礙西門子的一個長期計畫:從它在赫爾(位於英格蘭北部)投資一億六千萬英鎊的新工廠出口渦輪機葉片。不過,赫爾投資項目本身是安全的。 而擁有其中一座全球最大再生能源電廠的公司Drax則是表示,它在北約克郡巨大的煤和生質燃料電廠是從美國進口大量木粒,而公司為此有長期的避險安排。 《氣候變遷法》是最大防線 卻無法阻止反對者試圖削減補助 不過,一如許多歐盟再生能源發電業者,Drax的業務策略是基於英國政府一系列的氣候政策承諾,包括生質補助和在二〇二五年前逐步淘汰燃煤電廠。英國能源大臣魯德(Amber Rudd)是留歐派要角,她日前在一個氣候變遷會議上表示,現在政府仍決心維持那些政策,儘管脫歐公投結果令英國「較難」處理全球暖化問題。 她指出,英國二〇〇年的《氣候變遷法》 (定出英國在二〇五〇年之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八〇%的目標)獲得跨黨派支持,而且「脫歐派已明確表示仍然支持減排目標」。 該法律的目標比某些歐盟目標更深遠,Dong便強調這一點。但是,這條本國法律並末阻止再生能源反對者試圖削減政府對綠能的補助。 為免這些人得逞,一些政府部長強調英國在法律上有責任協助達成歐盟整體的氣候和能源目標,也就是在二〇二〇年之前提高再生能源比率至二〇%。但英國一旦退出歐盟,將不再受這些目標約束,遑論歐盟在去年十二月巴黎氣候協定下王二〇三〇年的新目標。 英國可以跟隨挪威的做法:挪威不是歐盟的成員,但已同意受歐盟的氣候目標約束。但沒有人能確定英國會這麼做。 但法律專家指出,英國脫歐對綠能產業可能也有些好處,例如歐盟保護鳥類和其他野生生物的規則將不再束縛英國。受歐盟的鳥類和棲地指令影響,英國最大的一些風力發電廠計畫已縮減規模或遭取消。 律師事務所Pinsent Masons規畫專家巴蘭坦(Jenifer、Ballantyne)表示,這種案例凸顯了歐盟法規造成風力發電廠受到「過度規管」的問題。 不過,這些法規的命運目前還未明確,一如歐盟政策衍生的所有其他法規。 英國或許會跟隨挪威做法:挪威非歐盟成員,但已同意受歐盟氣候目標約束。 撰文者克拉克Pilita Clark |
英國脫歐震撼持續,義大利十二兆銀行壞帳也暗藏危機,一旦人民被銀行倒債,千萬張義國選票恐再次煽起脫歐野火。 全球最老的銀行,將成為全球最新的麻煩,這是義大利銀行西雅那(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這家已有近五百五十年歷史的銀行,近來壞帳攀高、股價暴跌,不僅反映義大利銀行業的危機,也是歐盟與全球市場下個未爆彈。 義大利銀行壞帳占該國GDP四分之一,其放款有一七%是壞帳,美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高峰時也不過五%,該問題成為近來市場最擔憂的危機。除第三大銀行西雅那外,義大利資產最大的銀行聯合信貸(UniCredit)等大型銀行今年以來股價持續探底,義大利證券監管機構Consob已禁止做空西雅那銀行股票三個月。「若不如此,該銀行股價恐要跌破○.一歐元(目前約○.三歐元)。」一家歐洲對沖基金經理如是說。 保護政策,種下135%負債率義大利銀行業的危機,源自政府保護與管制。政策保護下,義大利銀行一直免於外國競爭、購併或裁員,其放款標準寬鬆。金融海嘯後,義大利銀行累積大量無法回收的貸款,它們寬延償還期限,期望日後經濟復甦與拍賣抵押品來暫度難關。 然而義大利經濟始終未見起色,去年該國GDP和十年前相比幾乎零成長,此外企業破產須走的法庭程序長達八年——歐盟平均為三年,義大利銀行因此很難把手上抵押品賣到好價錢以彌補壞帳。 為拯救銀行業,義大利當 局成立一個名為「亞特蘭 提」 (Atlantc)的基金,買下銀行不良貸款。不過該基金規模只有四十億至六十億歐元,和義大利整體銀行業三千六百億歐元(約合新台幣十二兆八千七百億元)壞帳相比,是杯水車薪。如今義大利政府債務達GDP一三五%,已無餘力舉債擴大投入。 義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 因此向歐盟求援 四百億歐元(約合新台幣 一兆四千三百億元)注資,但道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反對。梅克爾堅持義大利銀行須遵守歐盟新規定:銀行出現危機,須先由債權人承擔損失,才能獲政府紆困。 梅克爾稱:「我們(對這些規定)付出過大量心血,不能每兩年就全部砍掉重來。」若義大利遵守歐盟規定,一般民眾將遭衝擊。別國銀行債券多由法人機構持有,但在義大利獨特稅制下,散戶持有該國銀行債券比率高達四五%。 按歐盟「債主先認賠,政府後金援」新規定,義大利銀行的債權人須先承擔損失,這意味著散戶手上債券將淪為廢紙。 去年義大利有四家小型銀 行,超過十萬名投資者的投資泡湯,不少人畢生積蓄一夕蒸發。去年十二月義大利一名退休人士投資此類銀行,虧損十一萬歐元後自殺,引起軒然大波。 憲法公投,恐成脫歐引信據聯合信貸研究(Unicredit Research)經濟學家尼爾森(Erik Nielsen)數據,過去五年義大利銀行股東權益報酬率每年平均不到二%,「既不足以打銷壞帳,亦無法吸引新資本。」英國脫歐後,歐洲央行維持低利率,義大利銀行獲利難有起色,壞帳危機更難化解。 更大隱憂在於,此問題可能演變為歐元區危機。義大利總理倫齊將在十月推動憲法公投,主要針對他的政治改革:上議院議員由三百一十五名減為一百名、限制上議院解散政府的權力。倫齊稱若公投未過,他將辭去總理。 歐洲媒體研究(Euromedia Research)七月初對一千名義大利民眾調查,三四%民眾反對倫齊的公投提案:支持者不到三成(二八.九%),另有近兩成未表態。若壞帳損及一股民眾,其不滿 情緒將反映在 這次公投,倫 齊總理之位難 保,當前聲勢 極盛、主張推 動義大利版 脫歐公投的 「五星運動 黨」(Five Star Movement)有可能躍上政壇。日前該黨候選人當選羅馬首位女市長,被視為民眾對倫齊投下不信任票。花旗首席全球政治分析師傅德漢(Tina Fordham)稱,義大利憲法公投是「英國脫歐以外最大風險」。 義大利銀行壞帳成市場最新隱憂,大量游資因此湧向日圓、債券及黃金避險。財經頻道CNB引述瑞士亞洲資本(Swiss Asia Capital)首席投資長凱納(Juerg Kiener)稱,在全球公債殖利率低至負數的背景下,未來十八個月金價可能會觸及歷史新高。未來市場疑慮一日未解,這類避險資產將是投資人持續追逐的標的。 撰文者楊少強 |
英國保守黨黨魁之爭,在另一位候選人李德森11日決定棄選後,唯一一位候選人梅伊(Theresa May)等於自動當選。梅伊為現任內政大臣,13日正式接任英國首相後,將成為繼鐵娘子柴契爾夫人之後,第二位女首相。她是否同樣鐵血? 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不算政治紅星的她,對國際政壇還是陌生人,但從她6月底宣布競選黨魁的演講可看出,即使敏感的脫歐議題,她也敢斬釘截鐵喊出「脫歐就是脫歐」,顯見務實、強勢風格或不亞於前輩。 Brexit means Brexit. And there should be no decision to invoke Article Fifty until the British negotiating strategy is agreed and clear-which means Article Fifty should not be invoked before the end of this year. But I want to be clear that as we conduct our negotiations, it must be a priority to allow British companies to trade with the single market in goods and services – but also to regain more control of the numbers of people who come here from Europe. Any attempt to wriggle out of that will be unacceptable to the public. I know I'm not a showy politician. I don't often wear my heart on my sleeve. I just get on with the job in front of me. 英國脫歐就是脫歐。 同時,在英國離歐協商策略清楚以前,不會行使《里斯本條約》第50條,也就是在今年底以前,《里斯本條約》第50條都不會啟動。但我想要說清楚,協商條件的第一要務必須是讓英國公司能在單一市場自由貿易和提供服務,同時也要重奪讓歐洲人進入英國的控制權;任何想逃避這件事的企圖,對大眾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我知道我不是一名張揚的政客,我不會明白顯露我的情緒,我只是把我眼前的工作做好。 Invoke /ɪnˋvok/行使法權例句:Police can invoke the law to arrest suspects. 警察可以行使法權逮捕嫌疑犯。 wriggle out of 設法擺脫、逃避例句:He said he would wash the dishes, but now he's trying to wriggle out of it. 他說他要洗碗,但他現在正試圖擺脫這件事。 wear one's heart on one's sleeve明白顯露情緒例句:Everyone knows what she stands for because she wears her heart on her sleeve. 人人都知道她支持什麼,因為她總是明白顯露情緒。 撰文 / 蔡曜蓮 |
英國脫歐,對全球增長構成不確定性,英國及歐洲央行勢將加大QE力道; 美國升息時間點大幅延後;至於中國,為了刺激經濟,也找到放水的理由。 英國脫歐(Brexit)帶來的短期衝擊,似乎不算太大。因為市場的槓桿不高,沽空量不大,儘管英鎊大跌、股市爆挫兩天,沒有哪類風險資產價格出現斷崖式崩盤。但這不意味著英國脫歐的影響不大,只是其傳導機制不同。 英國脫歐主要衝擊英國和歐洲的實體經濟,對全球增長影響應該大過對市場衝擊。脫歐後,部分金融功能須搬回歐洲大陸。歐元結算中心必須移出倫敦,由於監管原因,保險、基金、信用卡等行業都要將歐洲部分業務移至歐陸,這對倫敦金融中心衝擊甚大,而金融業是英國最具全球競爭力的行業之一。 英國甚至將面臨投資停滯局面。商業機構恐暫停投資計畫,直至脫歐細節出爐、英鎊跌定。英國政府群龍無首、拖延申請退出的談判,只會加深不確定性,更令商業投資卻步。瑞信預測下半年英國經濟進入衰退,明年也不景氣。 歐洲經濟未必直接滑入衰退,但原本薄弱的增長勢頭更難維繫。英格蘭銀行和歐洲央行均有較高的機會進一步寬鬆貨幣政策(QE)。英國應該會降息,歐洲的負利率已難以為繼,但是擴大購買資產規模、增加購買資產的種類,應該是歐洲央行政策的方向。如果歐洲加大QE力度,歐元匯率持續下挫,相信日本銀行不會坐視不理。 英國公投結果,已將聯準會的升息時間點大幅推後。英國的經濟衰退和歐洲潛在的公投熱,給聯準會一個很好的理由多看少動。筆者認為美國下一次升息是明年五月的事情,如果屆時就業增長出現鈍化趨勢,則公開市場委員會樂得結束本週期的升息活動。 中國經濟仍處在下行週期,第一季度的巨額信貸擴張,只給經濟帶來一個月的好景。 為維持增長的基本穩定,估計今年下半年還需要刺激政策,中國央行還需要放水。 英國脫歐不僅將英國經濟推向衰退,對全球增長也構成不確定性,而且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持續若干年。各國央行趁機再次放水的機會頗高,世界上已經有破紀錄的十四兆美元國債呈負利率狀態,不過筆者相信,QE還會加碼。 (本專欄隔周刊出) 撰文 / 陶 冬 |
最近,英國新任脫歐事務大臣戴維·戴維斯在互聯網上直抒胸臆,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脫歐藍圖:倡導自由貿易、促進出口、減稅並帶領英國同世界各國及時締結新的貿易協定。他還透露了一個關鍵的時間點:英國計劃在2018年12月正式退出歐盟。
“僅是同美國和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就幾乎能超過同歐盟的(貿易量)兩倍。”戴維斯暢想道,況且英國還會尋求和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阿聯酋、印尼以及許多其他國家達成貿易協定。
不過戴維斯忘記的是:正式退歐前,從法律角度而言,英國無法同其他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更為重要是,作為一個全新設置的部門,脫歐部(Department for Exiting the European Union)既無資金也無人員。盡管目政府正在從各部門抽調人手支持脫歐部,不過按照英國議員近日給出的一份報告顯示,英國在“對貿易談判方面有直接理解能力的官員”的人數在12~20個。在人手和資金都受限以及短期內英國經濟不振、房地產價格暴跌的前景下,作為堅定的脫歐派,戴維斯如何巧為無米之炊呢?
英國新任的脫歐大臣戴維斯
設想從歐盟手中奪回貿易權
戴維斯一直是一位重度歐洲懷疑論者。他在脫歐計劃的文章中寫道,“脫歐可以讓我們拿回貿易權,最大程度地享受自由貿易的紅利。”
他表示,因為受到歐盟在自由貿易協定方面的束縛,在英國的前十大非歐盟貿易夥伴中,英國只同其中的兩個簽署了貿易協定,然而這些非歐盟貿易夥伴對英國來說才非常重要,英國對外貿易的60%都是同非歐盟國家達成的。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單獨的國家,肯定要比大型貿易聯盟在談判時要自由和專註得多。他舉例道,韓國同美國談貿易協定僅僅用了1年,即便是同比較難對付的印度,也在3年之內談成。
而歐盟平均要花超過6年時間來進行貿易協定談判。那些令英國受益的大型貿易協定,比如同加拿大或美國之間的自貿協定,則要花更長的時間。戴維斯表示,沒有了28個國家難以調和的各種訴求,作為單一國家,英國可以集中在那些對英國更重要的貿易協定條款上,比如服務貿易方面。
因此,戴維斯的結論是,要談就快談。“我期待這些談判能在12~24個月之間談成。”他表示,“在同歐盟的退歐談判達成之前,我們就已經可以談成一個比歐盟大得多的自由貿易區。”
此前英國貿易與投資大臣普睿勛爵(Lord Mark Price)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也表示,一方面英國希望同歐盟就新的貿易協定進行談判,另一方面英國希望同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簽署自貿協定。具體而言,英國希望簽署FTA的國家包括東南亞、北美與南美以及廣泛的英聯邦國家,將英國打造成為一個“超級連接的貿易樞紐”,開啟英國第二個貿易“黃金時代”。
英國對外資吸引力猶在
的確,這些貿易協定至關重要,達成這些協議有助於穩定外資,並鼓勵更多投資進入英國。當下由於脫歐之後引發的各種不確定性,針對英國的投資正處於風險之中。
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倫敦代表處主管合夥人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許多評論家認為,英國和歐盟之間未來貿易安排的不確定性很有可能會在短期內導致外資削減。如果英國退歐會對其目前享有的“單一護照”特權造成限制,那麽對英國金融服務行業的外商投資可能會減少。
菲利普斯表示,令人擔憂的是,英國較高的貿易成本會降低外資;由於銷往歐洲其他國家的產品成本變得更高,在英國境內進行生產的吸引力會比以前有所降低。
不過,菲利普斯也指出,向歐盟出口的關稅對非歐盟成員國來說是有史以來相對較低的。如果英國通過談判獲得對廣泛的貿易交易有利的條款,比如加入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FTA),退歐可能就不會對外資造成嚴重影響。
他表示,同時需要註意的是,英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並未受到退歐的影響,比如健全的法治、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和高學歷的勞動力。此外,許多評論家還認為英鎊疲軟可能會刺激外商在英國的進一步投資。
只有最多20名專業談判人員
實際上,在17日,英國首相辦公室就發聲明表示,針對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表示將盡快同英國敲定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的事宜,首相特雷莎·梅表示這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且英國希望能在近期就簽署這一雙邊協議。
不過該聲明並未指出,從法律角度而言,在正式退出歐盟之前,英國不能簽署這類協定。
要客觀看到的是,由於40年以來,英國依靠並授權歐盟進行國際貿易談判,加之英國國內一直在削減財政赤字,對公務員隊伍進行削編,英國政府本身不具備進行國際貿易談判的能力。
目前新成立的脫歐部還沒有正式的辦公樓,有可能會占用廢除的能源與氣候變化部之前所有的辦公場所。而包括英國外交部、財政部等在內的政府部門目前正在為脫歐部輸送工作人員。在一份英國議會議員做出的評定報告中,英國最多有12~20個人能夠直接了解什麽是貿易談判。相對而言,加拿大在同歐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中,就派出了830名談判人員。
一位資深高級官員對英國媒體指出,這將對英國上述官員構成挑戰,因為他們一方面要組織人員同歐盟進行脫歐談判,另一方面還想要立即同非歐盟國家進行自由貿易談判。
“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得到他想要的資源。”上述高級官員指出,“他也許能夠從布魯塞爾召回一些目前為歐盟委員會工作的人,但是必須要再從其他講英語的國家,或私企領域等雇人。然而雇人,是非常昂貴的。”
不僅僅是脫歐部,在將歐洲司以及英國駐歐洲長期代表等部門的大量人員輸送給脫歐部之後,英國外交部以及新上任的外交大臣約翰遜也面臨無人可用的前景。
在還擔任外交大臣之時,菲利普·哈蒙(Philip Hammond)(目前新任的財政大臣)就表示,“外交部的英國本部人員已經非常接近裁員的最低限度了。”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英國外交部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一直在削減人員並減少經費支出。
而英國外交部的前常任秘書西蒙·弗雷澤爵士則警告,在公投之後,外交部必須增加支出,以協助公投結果後所需要的“重大外交行動”。
雖然在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後,愛爾蘭總理恩達.肯尼表示過愛爾蘭不會離開歐盟,但這並不代表愛爾蘭不會因英國脫歐而遭受莫大困擾。
18日據彭博稱,有一位總理正在承受壓力,經濟學家正大砍其所在國家的經濟增長預測,企業發出警告稱可能嘗到英國脫歐的苦果。這位總理並不在倫敦,而是在都柏林。
愛爾蘭總理:恩達.肯尼
兩國的貿易與金融緊密纏繞,意味著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比愛爾蘭更能體會到英國公投作出脫歐決定產生的後果。在愛爾蘭紀念反抗英國統治起義100周年這一年,這個國家依然受到最近鄰邦上演的脫歐大戲的擺布。
“這是愛爾蘭50年來遭遇的最嚴重、最難解的問題。”1994-1997年間擔任愛爾蘭首相、後來出任歐盟駐美國大使的約翰-布魯頓說。
出口商已經敲響警鐘,稱英鎊匯率大跌將蠶食企業盈利和經濟增長,而愛爾蘭經濟剛剛恢複不久,該國之前因為銀行業崩潰、於2010年接受了國際援助。愛爾蘭股市也已下跌,不僅因為英國是其繼美國之後最大的出口目的地,還是其最大的服務業市場。
與此同時,針對北愛爾蘭民族主義者提出的就統一進行投票的要求,愛爾蘭首相恩達-肯尼斷然拒絕,因為如果他同意這麽做,就需面對失去一位重要的歐盟盟友、還可能被自己所在政黨趕下臺的境地。然後,這個與英國唯一有土地接壤的國家與歐盟的前途也會如此。
“後果令人難以置信。”Kleinwort Benson Investors駐都柏林首席經濟學家Eoin Fahy說。
英國脫歐對愛爾蘭公司的影響:英鎊每貶值10%,企業利潤的變動
而就在6月24日,英國脫歐結果公布之後,愛爾蘭總理肯尼召開愛爾蘭國會會議並表示,愛爾蘭的經濟正在複蘇之中,政府將繼續集中精力於維持經濟的增長。他說,愛爾蘭財政部長邁克爾·努南(MichaelNoonan)及其同事們正在與愛爾蘭中央銀行、國家財政管理局(the National Treasury Management Agency)及各相關國際機構合作,保證愛爾蘭短期經濟風險在可控範圍內。愛爾蘭已經與歐盟各機構建立了堅實穩固的合作關系,這些機構也將在未來的談判中做出有利於愛爾蘭的決策。肯尼表示,他的中期關註將會是英國與愛爾蘭的“共同旅行區(CommonTravelArea)”。他表示,愛政府將努力保持現行政策不變,並盡量減少英國脫歐對兩島間人員往來的幹擾。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位肯尼總理也許還得多愁些時日了。
(綜合鳳凰財經、彭博報道)
英國脫歐可謂2016年的“黑天鵝事件”,這令全球金融市場慌了陣腳,也使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再度下調全球增速預期。其中,英國的降幅可謂驚人。
7月19日,IMF發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WEO),相較於4月的預測,全球增長基線預測小幅下調(2016年和2017年預測的降幅為0.1個百分點,而在脫歐前預計上調0.1個百分點)。IMF將英國2016年增長預測下調0.2個百分點,下調幅度在2017年則接近1個百分點(0.9%)。與英國脫歐有關的預測調整集中在歐洲發達經濟體,對其他經濟體(包括美國和中國)影響相對較小。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IMF得出的上述基線預測,其還分別得出了兩種不同的情景,分別稱為“下行”和 “嚴重”。“當前增速預期的調降幅度仍是基於國家層面的既得信息,但這顯然在‘後脫歐時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們強調,脫歐後的實際影響會逐步發酵,在未來幾個月加劇經濟和政治不確定因素,這也可能加劇金融市場的沖擊,因此也可能產生全球溢出效應,出現‘下行情景’等。”IMF新任首席經濟學家Maurice Obstfeld表示。
英國脫歐催生不確定性
在英國6月23日投票支持脫歐之前,全球經濟大致按著2016年4月預測發展變化——多數發達經濟體的增長依然乏力,潛在增長率低,產出缺口逐漸閉合;金融和石油市場自今年2月中旬左右開始複蘇,一些大型新興經濟體(特別是巴西和俄羅斯)的經濟前景有所改善,使2017年全球增長預測相比今年4月的預測小幅上調。
然而,英國脫歐使得世界經濟面臨的一個重要風險變為現實。“因此,2016~2017年的全球前景已經惡化,盡管2016年初的經濟表現好於預期。這種惡化反映了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帶來的預期宏觀經濟影響,包括政治方面的影響。預計這種不確定性將損害信心和投資。”IMF指出。
金融市場最初反應強烈但基本有序。截至7月中旬,英鎊貶值了10%左右;股價雖有所回升,但一些部門的股價水平低於過去,特別是對於歐洲銀行;安全資產收益已經下降。
值得註意的是,英國脫歐後還產生了一些“漣漪效應”。管理資產規模超29億英鎊的英國標準人壽保險公司(StandardLife)房地產基金宣布暫停交易,因退歐後市場的不確定性使得基金贖回申請明顯增加;此外,意大利與歐盟委員會關於銀行債務重組談判陷入僵局的消息傳出之後,銀行違約概率激增,市場擔憂進一步加深,德銀股票大跌,意大利第三大銀行西亞納銀行(BMPS)的CDS價格飆升。
在當前的格局下,IMF得出的全球增速預測屬於其三大情景之一的“基線情景”,也是最為樂觀的一種假設,即歐盟與英國將達成相關安排,避免經濟壁壘大幅增加,金融市場不會出現重大動蕩,公投產生的政治余波有限。“但是,這種樂觀假設可能不會實現,顯然有可能出現更負面的結果。”IMF指出。
相比這一基線預測,IMF將全球經濟的其他兩種不同的情景分別稱為“下行”和 “嚴重”。在分析這些情景時,IMF采用了結構性模型方法,並對英國脫歐可能給全球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做出判斷。
在下行情景下,假設直到2017年上半年,相較“基線情景”,英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金融條件更為收緊,商業和消費者信心更低,因此,對消費和投資的負面影響比基線情景更大。此外,假設英國金融服務的一部分將逐漸轉移到歐元區,對英國經濟活動進一步產生不利影響。
同時,因全球避險情緒上升和金融條件收緊,這將對歐盟和其他國家產生溢出效應。因此,全球經濟受到的影響是,相比“基線情景”,2016年剩余時間和2017年的增長將進一步減緩。
IMF副總裁朱民近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據IMF測算,在正常情況下,今後三年英國GDP累計會下降1.4個百分點;在極端情況下,即英國投資貿易大幅下降,今後三年英國GDP可能會下降5.6個百分點,包括房地產、消費等受到沖擊。
不過,IMF也表示,英國公投後,金融市場繼續趨於穩定,因此發生這兩種其他情景的可能性在不斷下降。
維持中國增速預期不變
此次,IMF維持對中國2017年的增速預測不變,將2016年增速上調0.1個百分點。而在4月的WEO中,IMF唯獨上調了中國;在美國,由於第一季度的增長弱於預期,因此IMF將美國2016年增長預測下調0.2個百分點,維持2017年預測不變。
“中國近期的政策支持使近期前景有所改善。2015年五次下調基準貸款利率,財政政策在當年下半年轉為擴張性,基礎設施支出回升,信貸增長加快。鑒於中國與英國的貿易和金融聯系有限,並且當局已做好準備采取應對措施,以實現其增長目標範圍,英國公投對中國的直接影響將可能有限。”因此IMF指出,中國的增長前景相比4月預測大體未變。
值得註意的是,最新公布的中國2016年第二季度GDP增長穩定,同比增長6.7%,與第一季度的增長率持平,超出絕大部分機構預期。
例如,野村證券將其對中國全年GDP的預測從原先的6.0%大幅上調到至6.5%,並預計三季度和四季度GDP增速分別為6.2%和6.5%(原先為5.7%和5.5%)。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趙揚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之所以上調全年增速預期,主要由於二季度GDP增速超出預期;此外,近期的洪水可謂是以自然災害去產能,在洪災後可能會帶來投資增速的複蘇。
不過他也提醒稱,此次數據超過預期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房地產投資和銷售的拉動,同時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增速也維持較高水平。“但是,房地產的投資、銷售能否長期延續它在過去幾個月的強勢?我們認為不太可能,5月房地產投資增速已經見頂回落,6月則是持續回落。”
IMF建議,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政策制定者應加大力度防範全球金融持續動蕩和外部融資條件收緊。同時,必要時控制信貸過度增長,支持健康的銀行資產負債表,控制期限和貨幣錯配,以及維持有序的市場狀況。
今年6月底英國脫歐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的又一大事件。全球各界人士陷入對“骨牌效應”的憂慮,擔心脫歐或導致新一輪的全球金融危機。
全球金融治理不完善是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外部原因。然而從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至今,全球金融治理結構未得到實質性的改善。今年2016年中國舉辦的G20峰會中,重新啟動了IFA(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改善和加強全球金融治理成為G20的重要議題。
近日,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第一財經研究院、中銀國際研究公司和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聯合舉辦專題研討會“全球金融治理:我們應該做什麽?”,對全球金融治理所面臨的挑戰和改革前景進行深入探討。
當前的全球金融治理面臨著諸多挑戰:全球金融治理結構不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對跨境資本流動缺乏有效應對措施,缺乏有效機制防範和應對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此,今年G20峰會IFA(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目標將如何設定?如何積極而務實推動全球改革?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在會上發布了《全球金融治理:挑戰、目標和改革》的報告,並解釋了“全球金融治理”的概念。他表示:“全球金融治理”是由“全球治理”逐步延伸而來的,是指在不存在一個全球性的機構進行強制性治理的金融環境下,相關各方通過各類國際金融機構,對全球金融穩定、開發性金融和金融監管等事項有關的規則的制定和實施。
“過去我們的金融監管往往是微觀的,對個別的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們很大的教訓,使得我們更看重系統性方法。比如說單個金融機構健全並不保證能防止全球金融危機,所以金融危機以後,在全球提出來宏觀審慎監管。”喬依德提出了建立全球金融監管體系的觀點,“現在的金融監管,基本上是國別在主權下面,但是由於全球金融的一體化,我們需要有一個全球的監管體系,當然這個體系不可能是單一的組織來解決的。”
對於解決金融不平衡問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也表示,發展中國家的責任在生成,而且資本發展特別重要。具有流動的資產可以變現,否則流動性永遠不足,所以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問題是解決金融不平衡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也認同,當前確實需要重新考慮全球的金融穩定和全球的金融治理。他認為,雖然與此同時出現了很多新的約束,但也可能給人民幣提供了新機會。
曹遠征表示,全球金融治理,首先是貨幣體系的治理,其次才能將金融市場治理。“從金融不平衡這個角度,應該說將來貨幣體系改革的方向,是貨幣發行國金融穩定性的問題。從意義上來講,金融監管是納入到國際貨幣體系中間去,但是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穩定性,是整個國際收支機制的前提條件。”曹遠征說。
“在G20的平臺下,能否整合所有的貨幣和金融的協調資源,不久將會得出較為清晰的框架或者預期,”曹遠征認為,短期必須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管理和監管。“在跨境短期資本流動中間有一些全球性的共識以及原則,可能會應對出現的金融風險是非常有意義的。 ”
“世界在面臨一個十字路口,對未來的不測事件我們不能低估。”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學術委員會主席余永定表示,資本的自由流動應該有助於資源的配置和改善。
余永定進一步解釋,從國際層面看,金融安全網已占據全球GDP的16%,也就是六分之一,資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為了解決這種問題的出路就是建立一個國際機構,對資本流動進行監督和管理。為解決效率問題,他提出三點建議:簡化IMF,給市場增加流動性方面的約束,以及全球宏觀政策協調。
最後,余永定表示,對於資本流動的監管,全球需要在IMF的領導下,納入全球著名機構,重新建議一個新的機構來對資本流動進行監管。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賀力平提出了全球金融治理的框架包含的幾個層次:第一,這個機構代表誰?是否具備治理資格?所以應考慮三個因素:經濟體的大小,經濟體是否開放,經濟體金融機構的國際化程度如何;第二:規則和設定;第三、信息收集;第四、已有到現在相關的金融貨幣監管;第五、用什麽工具,比如SDR債券。最後是執行,執行層面還可以劃分事前和事後。
在會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助理丁誌傑強烈呼籲,用新的思維來創新考慮資本流動的管理。他認為,基本的邏輯框架,其基本的原則應該是國民、非國民,流入流出,不應該是過去大家泛泛而談的概念,應該有一整套對於資本流動框架新的理解,然後同時對應的政策工具。
針對解決匯率浮動的問題,丁誌傑認為,由於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新興市場國家的匯率彈性加大,已經成為有效應對危機的重要原因。“根據我的研究,實行中間匯率,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安排的國家,占發展中國家不到40%,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實行的中間匯率制,管理的浮動越來越多。”丁誌傑表,最後一步就是大國貨幣之間的協調,未來兩大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以SDR對發展中國家的管理,一個是大國匯率穩定之間建立以規則為基礎。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教授王君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國際金融治理的問題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各國自己的金融治理的基礎之上。在一些主要國家的金融治理還存在問題的情況下,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國際金融治理框架。
談到國際金融的治理框架和協調問題,王君認為,這與財政政策和財政當局的作用有關。
“如果說像中國這樣的主要國家,在國際金融治理的主要問題上無法形成一致看法,財政部和央行之間還存在分歧意見,很難想象中國能在國際金融治理方面發揮有效的作用。”王君說,“國際金融治理結構未來的改善,不能孤立的存在,它一定是各國自身的治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受人尊重的大國,必須要真正的以遠見卓識在國際金融體系的設計上面拿出真知灼見。”
Upright CApital全球宏觀對沖基金董事長劉陳傑建議,要突破布雷頓森林體系來看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他建議G20考慮建立超主權的貨幣體系。劉成傑認為,全球金融不平衡不僅是發展中國家造成的,發達國家也有責任,而且責任不小。
劉成傑認為,目前中國的金融周期正處於下降的階段。再考慮負債等問題,我國金融監管改革非常棘手。股市、債市波動大,央行可能進行緊縮的政策都與此有關。
歐洲央行21日宣布的最新貨幣政策決議中,一如市場預期維穩三大利率:將存款利率維持在-0.40%,主要再融資利率維持在零,邊際借貸機制利率維持在0.25%不變,繼續維持量化寬松(QE)規模維持在800億英鎊不變。這是英國脫歐後該行舉行的首次貨幣政策會議。
數據公布後,歐元/美元小幅上漲,現報1.1017。
歐洲央行聲明稱,QE項目將至少維持至2017年3月;預計利率在更低水平維持一段時間,資產購買計劃將會維持至實現通脹目標。
美林美銀預計英國退歐後市場表現出的彈性將令歐洲央行暫時按兵不動,僅會暗示未來將采取額外措施,比如將“密切關註”的措辭升級為“警惕”,或表示“不久將對立場進行修正”,為9月采取行動留下余地;此外考慮到周邊國家金融政治穩定性方面面臨的風險,歐洲央行料將提供相應支持。
英國首相府20日宣布,英國將放棄擔任2017年下半年歐盟輪值主席國,表示英國將優先處理與“脫歐”談判有關的事務。
英國首相府20日發布的一項通告確認,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日前與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通電話,表示英國將放棄擔任明年下半年歐盟輪值主席國,強調“脫歐”談判是英國的優先事項,英國屆時將忙於與“脫歐”談判相關的各項事務。
特雷莎·梅同時表示,她希望以一種“建設性而務實”的方式來處理英歐之間的“脫歐”談判。
據英國首相府介紹,圖斯克對特雷莎·梅的上述決定表示歡迎,表示她的快速決斷可以讓歐洲理事會有時間做出替代性安排。
根據英國6月24日揭曉的“脫歐”公投結果,多數人贊成英國脫離歐盟。卡梅倫隨後宣布將辭去首相職務,由新首相領導英國與歐盟進行“脫歐”談判。特雷莎·梅於本月13日正式接替卡梅倫就任英國首相。英國原定於2017年下半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