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吾乃大國 - 印鈔崛起!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646672
2008年,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中國於115日推出四萬億人民幣財政及貨幣刺激計劃,並開始迅速實施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金屬、裝備製造和電子信息、物流這十大產業振興規劃。

在西方,因為2009年中國經濟的「出色」表現,一時間讚美之詞不絕於耳;有些西方人士甚至心馳神往產生了對中共專制極權的嚮往。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20101116日發表的題為《新興的中國模式對其他國家來說優劣並存》的文章中說: “中國崛起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勝利,以至於現在受到考驗的不是北京的體制,而是我們的體制。中國成為強有力的替代模式和一種挑戰,甚至讓西方國家以及我們有關民主自由怡然自得的想法相形見絀。”

可是,海量的財政及貨幣刺激計劃換來的增長卻是有短期和長期代價的

中國M2將破百兆!

截至200311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21.6兆元;
截至2004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25.3兆元;
截至2005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29.88兆元;
截至2006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34.56兆元;
截至2007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40.34兆元;
截至2008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47.52兆元;
截至2009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60.62兆元;
截至2010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72.58兆元;
截至2011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85.16兆元;

2012
04月中國M2突破90兆大關,2012年底將突破100兆大關,刷新世界記錄..
2009年美國M2約八兆美元,匯率16.8,大致54.4兆人民幣...2012年美國M2約九兆美元,匯率16.3,大致56.7兆人民幣...中國M22007年的40兆人民幣,到2012年底的100兆人民幣...

僅僅五年時間,M2增長60兆,超過美國2009M2,也超過美國2012M2...2012中國將成為名副其實的貨幣大國........貨幣發行量遠遠超出美國(更為重要的是老美的貨幣是全世界範圍流通)....且接近世界其他各國M2之和.........中國以美國1/3GDP,卻支撐著接近美國兩倍的M2........發行著遠超美國接近世界其他國家總和的貨幣............
Pictur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01

焗印鈔貨幣經濟學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2/blog-post_4.html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麼嗎,就是M2過高。人死了,錢沒花了。 - 不許東

近年報章經常報導美國、歐洲甚至日本分別不斷印鈔以救疲弱的本土經濟,但實際上在中國的泥碼人民幣體系內,人民幣高速印鈔速度其實亦非常駭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2012年M2(貨幣和準貨幣)總發行量人民幣974,159億元計,同比上升10.13%。由1999年的M2總發行量人民幣117,638億元計,1999年至2012年複合增長是17.67%!
 
那麼是什麼推動中國的印鈔政策呢?簡而言之有三大因素,包括以美元為主的外國貨經FDI或外貿流入引發的新貨幣供應,其二是貨幣因應GDP增長的因素,其三是中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
 
由於現時全世界各國政府貨幣政策基本上緊釘住印之不絕美元的貨幣政策,美元流入時其他中國政府必須以某一比例印人民幣鈔票以保持匯價穩定,否則便出現如美元兌日元江河日下的局面令日本的出口受災難性打擊。心水清的讀者應該明白,決定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根本上與中國經濟無甚關係,而是中美之間的政治博奕,否則人民幣匯價便不會成中美高層對話的議題。
 
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必須有相應的貨幣同步增長以資配合,否則內部經濟便會出現銀根短缺而令利息扯高最終損害自身經濟。雖然在1999年至2012年間中國M2複合增長是17.67%,但期內中國GDP由1999年人民幣82,781億元上升至2012年人民幣519,322億元,複合增長亦高達14.65%,因此中國M2高增長其實有一定「合理性」。
其三是在中國政府宏觀經濟政策下其印鈔的取向,當中由M2/GDP比率可以看到其蛛絲馬跡。由1999年至2012年,M2/GDP比率由1.42上升至1.88,複合增長2.18%,可見中國貨幣發行增速持續高於GDP但並非亂來。值得留意的是美國M2/GDP比率由1999年的0.48上升至2012年的0.64,複合增長2.23%。中國的M2/GDP增長率大致與美國同歩而略低。美國印鈔,全世界焗印已成定局。

資產有價,名義價格長升長有,這也許便是焗印鈔貨幣經濟學的硬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26

只盯美聯儲你就out了 未來全球印鈔要看歐洲央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570

今年全球央行大寬松的“印鈔”主戰場已經由美國轉移到歐洲。美聯儲在逐步縮減QE,撤下火力,歐洲央行則是在上個月祭出“火藥桶”:推出負利率、暫停SMP購債沖銷、準備引進4000億歐元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還不排除今後升級為QE。渣打銀行宏觀研究負責人Marios Maratheftis預計,即使美聯儲開始醞釀加息,歐洲央行的寬松措施也會帶來大量流動性,足以支持今年風險資產走高。Maratheftis和同事在近日發布的報告中寫道:“從對全球流動性影響的角度看,如果說有哪家央行可以接替美聯儲的角色,那就是歐洲央行。”“側重點應該從美聯儲的行動轉移到歐洲央行未來的行動。歐洲央行QE決策的動力可能來自歐洲當地,但它的影響會是全球性的。”美聯儲去年12月宣布,從今年1月開始減少每月購買資產規模。但渣打的經濟學家研究發現,從去年4月起,美聯儲推動全球流動性的重要地位已經下降。由於美國監管機構最近還要求銀行增加資本金,這也可能使美國增加貨幣供應對流動性的影響減小。渣打數據顯示,一年前,美聯儲對全球流動性的影響比歐洲央行高35%,如今這一差距縮小到5%。同樣是按美國貨幣供應增加100億美元計算,現在全球流動性同時增加205億美元,而一年前全球會增加244億美元。如果是歐元區每增加供應貨幣100億美元,全球新增貨幣達到197億美元,一年前全球增加180億美元。渣打預計,歐洲央行會在今年底以前啟動QE。假如要維持當前全球貨幣供應水平,美聯儲每減少供應95億美元,歐洲央行就要提供100億美元。而即便如渣打所料,歐洲央行今年就按下QE的印鈔開關,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也面臨一大嚴峻挑戰。如彭博下圖所示,截至今年4月的12個月內,歐元區國家的實際利率非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如何讓實體經濟、歐洲企業感受到歐洲央行超低利率、負利率的“實惠”,這是德拉吉棘手的問題。法國農業信貸銀行旗下東方匯理投行的經濟學家Frederik Ducrozet認為:需要進一步壓低利率,或者歐洲央行可能被迫采取更多行動。短期的低通脹可能支持家庭購買力,但利率長期上升將傷害經濟複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874

日本央行印鈔真的是“停不下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492

無論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還是日本央行都曾表示,一旦達成2%的通脹目標之後就將結束寬松。這很容易讓市場感覺“一切盡在日本掌握之中”的錯覺。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印鈔對於日本而言是一種無奈之舉,日本不可能放棄這一政策,即便通脹回到2%。

日本央行最新承諾的購債規模將是80萬億日元,而日本一年的財政稅收才50萬億日元。換句話說,日本需要“印鈔”30萬億日元才能實現購債。

市場普遍認為是日本央行“承包”了日債才導致債券收益率走低,但是仔細想一下,在基礎貨幣供給平均10天就增長近1%的情況下,除了日本央行,還會有誰去購買那些利息才0.03%的日債(5年期)?

如果再將日元在過去4個月每周平均貶值1%的因素考慮進去,那就更不可能會有人考慮購買日債了。

一旦日本央行不大規模購債的話,情況會怎麽樣?結果很有可能就是日債收益率的走高,那麽日本政府的負債成本就會大幅增加,遠高於目前的稅收收入。那日本又必須印更多的鈔才能償還利息。

這樣就最終形成了一個死循環:越多人逃離日本國債市場,日本央行就得購買更多的日債;日元超發越厲害,就會越多人逃離日債市場。

日本政府支出和稅收比接近2:1,但是大部分選民和政治家都對此沒有異議,這一點可以從安倍高票當選首席得出結論。理由其實也很簡單,因為沒人喜歡增稅,在“印鈔”還有效的情況下,大家都選擇維持現狀。

為了維護這種平衡關系,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都不會停止寬松——即便通脹率能夠回升到2%的水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07

全球央行「大暴走」 印鈔計畫啟動


2015-01-26  TWM
 
 

 

二○一五年會不會爆發難以控制的全球「貨幣戰爭」?各國中央銀行總裁都在準備著!

「狂印鈔票」已經成為當今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顯學。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將美國、英國,以及日本的經濟從大衰退的深谷中拯救回來。如今歐元區也跌入經濟衰退,在用盡傳統與創新的貨幣寬鬆工具之後,決定不顧十八個國家經濟發展差異,將在一月二十二日或下一次的貨幣決策會議中,宣布開動規模達到五千億歐元(約新台幣十八兆元)的超級印刷機。

在歐洲央行啟動量化寬鬆的前夕,一月十五日,一向保守、呼籲全球央行「協調行動」的印度央行總裁拉詹(Raghuram G. Rajan),出乎市場意料之外逕自宣布調降隔夜拆款利率,印度股市隨即暴漲七百點;當天稍晚,瑞士央行總裁喬登(Thomas Jordan)宣布放棄瑞士法郎釘住歐元的政策,瑞士法郎兌歐元瞬間升值四一%,當日收盤升值一四%,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的震盪。幾乎也在同一時間,俄羅斯總統普丁陣前換將,任命新的中央銀行副總裁杜林(Dmitry Tulin),負責拯救瀕臨崩潰邊緣的盧布。

印度降利率 股市漲七百點瑞士棄守匯率 外匯商重傷這是史無前例的中央銀行貨幣大戰,而且,貨幣大戰的背後有強烈的政治壓力,迫使央行總裁們採取最激進、最難以控制、卻能鞏固國內政權的手段。不論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打貪腐、俄羅斯總統普丁對經濟制裁的反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連任,或是在一四年期中選舉中挫敗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都以「振興經濟」為由狂印鈔票,來達成各自的政治目的。央行成為國際與國內政治鬥爭的工具,誰也不知道何時會遭到反撲,誰也無法預估後果。

印度央行總裁拉詹的降息決策具有指標性,他是享有國際高知名度的金融專家,曾經提早預告次貸風暴與金融海嘯,接任印度央行總裁至今,更成功挽救兩次的資金外逃風暴。

拉詹一直主張壓制印度的通貨膨脹,主張全球央行總裁應該要有「協調行動」,避免熱錢流竄對印度經濟的衝擊;但是在印度新總理莫迪上任後,拉詹受到執政黨強大的壓力,說他的貨幣政策「宣稱是要讓發燒的病人降溫,其實是要置病人於死地;掐死病人,就不會發燒了。」政治上逼迫央行寬鬆的壓力越來越大,終於迫使拉詹轉變政策調降利率。

拉詹調降利率當天,印度股市大漲超過七百點,指數漲幅高達二.六%,但是拉詹反而顯得憂心忡忡,他在接受《紐約時報》的專訪時說:「劇烈的資產價格波動,會帶來極大的風險。」「國際原油市場是一個極深、交易量極為龐大的市場,油價卻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腰斬一半,這種劇烈的震盪,前所未見。」拉詹說:「如今已經不只是柏南克賣權(Bernanke Put,指在股市低迷不振時,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就會進場回購更多債券,以釋出更多貨幣),而是全球央行總裁共同的賣權(The Universal Central Bank Put),央行總裁們集體製造了金融資產的劇烈震盪,這個風險絕非大家所願。」就在拉詹談話的幾乎同時,瑞士爆發前所未見的金融大地震。三年前,瑞士中央銀行為了穩定與歐元區的金融關係,採取了一歐元兌換一.二瑞士法郎的上限匯率政策;但是隨著歐元QE的逼近,海外資金湧入實質被低估的瑞士法郎,匈牙利、羅馬尼亞這些高負債國家也大量借入零利率、匯率低的瑞士法郎。為了維持一歐元兌一.二瑞郎的匯率上限,瑞士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膨脹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七五%(美國為二五%、歐洲央行為一五%),迫使瑞士央行放棄干預匯率,棄守瑞士法郎釘住歐元匯率上限的政策。

歐洲央行總裁救經濟下猛藥五千億歐元QE 即將啟動瑞士央行的決策,立刻產生「資產價格劇烈震盪的風險」,瑞士股市當天暴跌相當新台幣三兆二千億元、亦即超過一千億美元的市值瞬間蒸發。瑞士的旗艦企業Swatch手錶重挫一五%,全世界第二大的精品集團、擁有Dunhill、江詩丹頓等奢侈品牌的Richemont股價跌一六.五%,UBS、瑞士信貸等金融股跌一一%,連雀巢等食品公司都暴跌了一○%。

不僅如此,全美國最大的散戶外匯交易平台福匯(FXCM)公司,因為全球匯市劇烈震盪,客戶在一夜之間損失將近新台幣七十億元,客戶大量破產導致英國福匯公司宣布破產,紐西蘭、倫敦的多家外匯交易商也同樣被「一槍斃命」,遭到行刑式的槍決。

瑞士央行總裁喬登「獨立決策」造成金融大海嘯,遭到各界嚴厲的批評,甚至連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拉嘉德、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都抱怨,未曾事先接到通知。

但是瑞士夾在美國與歐元之間,早已飽受QE熱錢竄逃所苦,一月十五日的決策,說白了也是被美國與歐洲QE逼出來的,它必須趕在歐元QE之前調整瑞士的貨幣政策,否則瑞士這個小國的金融安定,很可能就此失控。

逼迫瑞士做出劇烈決策的正是歐元QE,一月十四日歐盟法院做出裁定,支持歐洲央行的貨幣直接交易計畫(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s, OMT),這個二○一二年九月啟動的計畫,讓央行收購歐元區的一至三年的短期政府債券,可以說是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推動的量化寬鬆政策的基礎。

歐盟法院的裁決,加上歐洲央行的準備工作,已經清除所有路障,歐洲央行執委會委員柯於意(Benoit Coeuré)就對記者說,歐洲央行可以在一月二十二日的央行決策會議上宣布QE計畫。

德拉吉領導歐洲央行表面風光,實際上苦不堪言,歐洲央行從○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就不斷面臨金融市場流動性枯竭的危機。各種傳統、非傳統的貨幣工具全都用上了,歐洲經濟仍然跌至零成長的通縮邊緣,德拉吉只剩一招,採用美日的量化寬鬆,直接大量購買政府債券,印鈔票來救經濟。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印鈔機貨幣供給額是美元一.七倍市場估計,德拉吉將會宣布總額五千億歐元(約新台幣十八兆元)的量化寬鬆,每月購買公債金額介於一百億至二百億歐元,如果效果不足,最終央行的總資產膨脹回升到三兆歐元,這還是遠低於美國聯準會目前的四兆四千億美元;而且,歐盟區的GDP規模有日本的四倍,歐元貨幣供給額M2卻只比日圓高一○%,對德拉吉來說,相對於美、日QE,歐洲央行印鈔票「只是防禦性」的保守操作。

說到金融市場劇烈震盪,過去半年股市大漲五成的中國又是另一個代表。德拉吉與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的QE,相較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印鈔票的規模,根本是小巫見大巫。

習近平與李克強兩年前上任時高舉「穩增長、調結構」政策,去年年中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一八○度轉向。中國雖然沒戴上「量化寬鬆」的帽子,放出來的鈔票卻遠遠超過美國、日本。去年十二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公布年底的貨幣供給額M2為人民幣一二二兆八千四百億元,年增率一二%。

相對上,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三次瘋狂QE,美元貨幣供給M2在一四年十一月底達到一一兆五六二一億美元;以一美元兌換人民幣六.二元的匯率換算,美元M2存量竟然只有中國的六○%。

人民幣還不是國際兌換的貨幣,中國的經濟規模也只有美國的五五%,貨幣供給額竟然是美元的一.七倍,人民幣的浮濫印製,由此可見。

俄羅斯、希臘是第一季地雷俄償債壓力 希臘談判變數除了歐洲、日本、中國拚命印鈔票之外,俄羅斯的金融危機,以及一月二十五日投票的希臘,則是兩個不可忽視的地雷。油價跌破每桶五十美元,對俄羅斯的財政與經濟帶來致命的打擊,盧布兌美元匯率在去年十二月十六日暴跌至七十九盧布兌一美元,在俄羅斯央行干預下,十二月二十五日一度回升至五十二盧布,但是之後盧布又繼續貶值,到一月十六日已經貶值至六十五盧布。

俄羅斯還在承受資金外逃的壓力,總額七千億美元的外債,因為盧布貶值而暴增。今年第一季,俄羅斯的銀行與企業必須償還三五○億美元外債,這些銀行沒有美元收入,美元資產甚低,極可能因為融資困難而面臨調降評等,甚至擠兌的風暴;再加上暴增的聯邦與地方財政赤字,全數都要靠俄羅斯央行供應,央行剩餘的三千五百億美元外匯存底將會很快耗盡。

面對即將來臨的償債高峰,普丁決定換掉原本負責貨幣政策的優妲伊娃(Ksenia Yudayeva),改由老將杜林出任央行副總裁,俄羅斯是否能撐過今年第一季的三五○億美元償債高峰,將是全球金融市場的一個挑戰。

更迫切的是一月二十五日的希臘選舉,至投票前一周,反撙節的左派激進政黨聯盟(Syriza)民調不只繼續領先,領先幅度還在擴大。相較於一二年,希臘對於歐洲金融安定的威脅已經大減,希臘只占歐盟GDP的二%,衝擊不大;而且歐洲的銀行體質已經改善,希臘不至於引爆西班牙等國的連鎖效應。《經濟學人》報導,包括梅克爾在內的德國政府官員,私下已經表示在準備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備案了。

左派激進政黨聯盟黨魁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一直強調無意退出歐元區,但是他提出減債二分之一的訴求,又不為歐盟所接受。如果一月二十五日勝選,完成執政聯盟籌組之後,希臘將要面臨與歐盟的重新談判,談判破裂與衝突將無可避免,屆時希臘會帶給金融市場如何的衝擊,德拉吉QE的利多與希臘利空之間,哪個主導市場氛圍,又將是另一項挑戰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歐洲救經濟 只剩一招印鈔票 ── 近年歐洲央行資產負債歐洲央行用盡所有傳統、新創、全面、定向的貨幣工具,為了歐洲經濟緊縮,將採行美國式的量化寬鬆(QE),將央行總資產從目前的2兆歐元,再度膨脹回3兆歐元的目標。

全球貨幣大戰開打!── 近年四大央行總資產與平均利率四大中央銀行(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總資產不斷飆升,從2007年的3.5兆美元,至2014年中已經突破10.5兆美元。

如今5000億歐元量化寬鬆,加上日本每年新增80兆日圓債券購買,四大央行總資產將輕易超越12兆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75

歐洲QE印鈔 反對派德國竟最受惠

2015-02-02  TCW 
 

 

當全球股市齊聲歡慶歐洲央行砸上兆歐元購債之際,卻有一個國家對此又愛又恨,那就是德國。

  歐洲央行出招後,歐元已經再度創下十一年新低,來到一歐元兌一.一美元左右,惡性通膨的陰影,在德國政府眼中似乎越來越明顯。另外,德國人也反對歐洲央行當耶誕老公公,過度介入拯救希臘等債務國的財政糾葛,因此從六年前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在每次歐洲貨幣政策會議中,德國都是反對陣營的主角。

歐出手勢在必行德央行卻帶頭投反對票

  二○一一年,為了堅持德國立場,德國央行前總裁韋伯(Axel Weber)與德國籍的歐銀前首席經濟學家史塔克(Juergen Stark),因反對歐銀購債而辭去歐洲央行的職務。早在二○一四年七月初,現任德國央行總裁魏德曼(Jens Weidmann),更批評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是在餵食大家吃「甜蜜的毒藥」,他也在這次歐洲央行貨幣會議上投出反對票。

  但德國人不能忽視,歐洲央行不是只屬於德國,它還有十幾個國家必須照顧。從數據上,已經找不到讓德拉吉繼續等待奇蹟的機會。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一月二十日預估,二○一四年歐洲經濟成長率僅○.八%,二○一五年預估也只有一.二%,這還是在油價下跌至每桶五十美元以下和美國經濟成長率超過三%的條件下。一旦有其他黑天鵝事件發生,歐洲零成長的機率不會低於五成。

  此外,物價走勢上更嚴峻。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統計顯示,二○一四年底歐元區物價指數,比一年前降低○.二%,這是歐元區自二○○九年經濟危機爆發以來,首次遭遇通縮,距離歐洲央行設定的目標接近二%,還有一大段距離。

  換言之,無論是德國、法國抑或是希臘央行行長,坐在德拉吉的位子上,都可能推出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QE)。德拉吉此刻心境,應該就像當初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一樣,一方面要被美國保守派人士大罵是定存族的小偷,另一方面又要承擔在自己任內美國經濟可能衰退,失去全球領導地位的風險。

  但嚴格來說,德國應要反向感謝德拉吉的一連串貨幣政策,不僅拯救了德國經濟,甚至讓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差距拉大。

  因為這波歐元大貶,最受惠的就是德國,這點連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自己也心知肚明。她在最近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被媒體問到歐元急貶,回了一句話耐人尋味,她說「很少有非黑即白的方案,這就是現實。」

  的確,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統計,二○一四年德國經濟成長率達一.五%,超出原先預計一.二%,為二○一一年以來最快成長速度,同時德國一月ZEW經濟景氣指數,也由二○一四年十二月的三十四.九,升高到四十八.四,德國股市DAX指數更創歷史新高,同時,德國二○一四年財政盈餘,更創兩德統一以來的次高。

歐元貶利出口德國經濟暴衝,撈盡好處

  荷蘭銀行(ABN AMRO)資深經濟學家舒凌(Aline Schuiling)認為,德國經濟中有五成是靠出口,歐元大貶有利於出口增加、帶動就業,德國將因而有加薪壓力,而人力成本提高,相對將使得西班牙與義大利的產品及服務,更具有競爭力,這就是歐元轉弱所帶動的連鎖效益。

  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指出,身為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經濟在高出口帶動下保持競爭力,歐洲央行購買國債也將帶動中長期融資成本下降。對比其他同樣信評等級的國家,融資成本大幅下降,且德國經濟不僅多元化,且具有高度競爭力,因此確認德國頂級「AAA」信評不變,同時展望維持「穩定」。

  從以上數據來看,德國可說享盡好處,但沒想到卻不肯多付出一些。

  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和《金融時報》首席專欄作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都多次發表文章指責德國自私。

  克魯曼罵德國不但自己不願意花錢,還同步要求其他國家也不准花錢,同一時間德國卻藉由弱勢歐元,打造強勢的出口競爭力,卻不肯承擔相對的提振經濟責任,這種佔盡便宜,卻不負擔責任的態度,葬送歐元區經濟,也延緩全球復甦力道。當德國二○一四年十二月失業率跌至六.五%,創二十年最低之際,義大利失業率卻達一三.四%,簡直就是「一個歐洲、兩種世界」。

高唱撙節有風險德去年經濟成長輸歐元區

  但長遠來看,德國不斷高唱要求歐洲各國撙節的結果,最後也會將把自身經濟拖累。

  舉例來說,長期以來始終壓過歐元區整體增長速度的德國經濟,二○一四年下半年,竟低於歐元區整體經濟增長,可見德國經濟的確一度出現疲態,德國聯邦統計局官員也曾表示,二○一四年底若不是歐元大幅貶值到兌一.二美元以下,推高經濟成長,德國經濟成長力道的確岌岌可危。

  期待未來,德國能捐棄己見,同意歐洲央行和歐盟採取更大幅度財政和貨幣雙擴張政策,否則今日鄰國困境,難保不會禍及自身。

【圖表】德國經濟,鬼門關前走一遭——2014年德國與歐元區經濟成長比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033

中國會否加入14國瘋狂印鈔大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12

中國會否加入14國瘋狂印鈔大賽?
作者:hnmxy

近期,歐洲、日本進一步增加貨幣供應量,以加快經濟複蘇步伐。中國央行最近一段時間也接連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利率,頻頻使出各種創新工具向市場提供流動性。據此,有推測稱,中國將跟風歐日,參與印鈔大賽。

歐洲如今正開足馬力印鈔。歐洲央行3月9日正式開始購買區域內各國國債,全面開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該計劃包括每月購買共計600億歐元的國債和其他債券,這一政策還將持續18個月直至2016年9月。此次量化寬松計劃購買債券的有效期為2至30年。

業內人士分析,一年多來,歐洲央行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措施並未改變歐元區經濟低迷的狀況,目前歐元區經濟增長率低,通脹率持續下降,多個國家陷入通縮局面,歐洲央行不得不開動印鈔機,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債券,以進一步增加貨幣供應量,從而推動物價上漲和刺激經濟複蘇。

日本央行3月中旬也決定,繼續維持既定規模的量化寬松政策,保持每年購入80萬億日元的國債,以此向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

今年迄今為止,至少有10多個國家已加入“戰局”,包括歐洲的瑞典、丹麥、波蘭、瑞士、以色列、俄羅斯;亞洲的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美洲的加拿大、秘魯及澳洲都或多或少地降息,而韓國日前的降息更讓亞洲國家感到意外。

去年底至今,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鐵路貨運年率驟降9.1%;中國3月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值降至49.2,為近11個月來低點,不及前值50.7和預期值50.5,顯示中國制造業活動在萎縮。此外,中國就業分項指數降至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

今年1月份消費者物價和生產者物價雙雙降至五年來最低位,兩度降息未顯著壓低融資成本。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研究主管章俊表示:“美國在本輪擴張期發揮主導作用,強勢周期會更強,歐洲、日本和新興市場比之前陷入泥沼更深、擺脫越慢,這進一步會推高美元。此時人民幣持續軟盯住美元,也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很大壓力。”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正在進行的“兩會”上表示:“如果遇到更大困難,我們會出手的。”

去年,當PSL(抵押補充貸款)、再貸款、定向降準等工具頻繁出現時,市場紛紛認為此乃“中國版QE”。然而,中國社科院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稱,中國版QE的說法不準確。

“目前,我國非常規貨幣政策與西方QE在背景、經濟狀況、貨幣工具是否用盡等方面存在重大差異。西方QE是在經濟狀況差、貨幣工具已用盡的情況下進行的;且不限制具體使用領域,只是壓低普通融資基準利率,讓市場來選擇。一方面西方QE是大量的貨幣投放,另一方面,是美聯儲直接大量購買不良資產。”

值得註意的是,美聯儲QE從2008年伊始便不限於購買國債,而是大量收購“有毒資產”,即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MBS(住房抵押貸款證券),QE1結束時便一共購買了1.25萬億美元的MBS。光就可購債務的體量而言,這在中國就是不現實的。

“中國四大行購買國債的需求量很大,即使中國推出QE購債,也或面臨無債可買的狀況。此外,美聯儲購債多是想壓低債券利差,但中國國債市場不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狀態。”有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

自中國央行此輪降息以來,利率市場反而走高,且人民幣貶值,市場人士擔心進一步降息會加速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

不過,有觀點認為,央行下一步的關鍵舉措仍是降準和降息,相較於西方央行,上述兩大工具在中國的空間很大。

“在此背景下(通縮壓力),今年內央行還有必要繼續推出二次降息、四次降準,以促使貨幣政策回歸中性。”瑞穗證劵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

章俊也認為:“目前全球央行再寬松、零利率、負利率比比皆是,中國降息空間很大,未來降息或將成為常態。”

近日,財政部批複3萬億存量債務置換,其中1萬億額度已經批複到各省財政廳。

根據2013年的審計報告,地方全口徑債務規模約18萬億元,其中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規模(第一類債務)為10.9萬億元。

雖然最新數據尚未公布,但根據2014年基建投資11萬億元的總規模估算,目前預計全口徑地方債務規模至少擴張了6-8萬億元,即達到約26萬億元,其中第一類債務規模約15萬億元。

因此,對應2015年需償還的地方政府第一類債務規模可能達到2.5萬億元左右。鑒於貸款項目可展期,目前已批複的1萬億元債務置換額度,將顯著降低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降低因地方債務違約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概率。

債務置換本質上是債務重組,並不是中國版QE,與貨幣政策沒有直接關系。這里,需要重新審視一個問題——政府的債務管理是否影響市場利率和非政府部門的融資條件。

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主流的貨幣政策框架是央行通過調控短期利率影響中長期利率,其基本假設是不同期限的金融資產的可替代性強。

最近幾年,美聯儲等央行的量化寬松(QE)是在短期利率接近零的情況下,央行通過購買長期國債來降低期限溢價或者說風險溢價,其理論基礎是不同期限的金融資產的可替代性不是那麽強。

按照這個邏輯,在同等的貨幣條件下,政府的債務的期限結構影響收益率曲線,進而影響非政府部門的融資條件。這次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重組可以說是一個財政影響融資條件的例子。

當然,這次財政操作不僅是債務期限的調整,還涉及利率的降低,也就是債務償還負擔的降低,在客觀上起到放松貨幣的效果。

在金融周期的下半場,銀行信貸和非政府部門杠桿率高企,信貸所帶來的實體經濟部門利息負擔沈重,實體部門需要更多資金還本付息。

政府用債券替換銀行貸款,降低了實體部門的利息成本,以及與此相關的貨幣需求,同時政府債券是安全性和流動性高的資產,意味著流動性資產供給增加。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當前工具使用量比以前是放大了,但是整個中國經濟,特別是以GDP衡量的話,也比以前大得多。

所以,這些工具加在一起,總體看,就是信貸擴張的速度或貨幣供應總量擴張的速度比名義GDP擴張總量的速度可能高2至3個百分點,這種量的掌握是相當穩健的,也大幅度低於經濟刺激計劃時期的擴張幅度。

寬松貨幣政策雖然能暫時刺激經濟,但不能治愈經濟的病根。

荷蘭合作銀行亞太區金融市場研究部主管埃夫里分析,中國經濟目前面臨債務高企、通縮等風險,這些問題是系統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所以單純依靠貨幣政策不能有效解決,只是能暫時緩解短期的經濟不適。

“新常態下穩健的貨幣政策,既要支持經濟增長,也要促進結構改革。太過寬松的政策對結構改革是不利的。”周小川說。

周小川曾將貨幣政策分為五大範疇:寬松的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從緊的貨幣政策。他指出,這五個範疇從文字上說,覆蓋的面較大。在每一個範疇里,向左向右都可以有靈活性的調整,但是從一個提法換到另一個提法,這個臺階比較大的。

在當前“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下,專家認為,貨幣政策的走向是相對中性偏寬松的,下一步根據經濟發展情況,會進行松緊適度的定向調控,也有可能進一步適度寬松,但不會大幅度寬松。央行表示,2015年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松緊適度,適時適度預調微調。

“經濟增長不能靠貨幣作為主要推動力,但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能夠起到穩定器作用,最終讓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發揮更大作用。”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認為。

多位經濟學家近期表示,當前全球寬松盛行,且美國對於人民幣貶值的指責等政治壓力日漸淡去,因此人民幣應順勢而為,利用這波強美元周期適度貶值。

然而,在人民幣兌新興市場貨幣升值的背景下,再一味盯住美元,會使得中國出口受到較大打擊。

正如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要增加人民幣匯率雙方浮動彈性、強調今年要保證6%的出口增速,可見中國可能會階段性地利用人民幣浮動,如用下調人民幣中間價這一“壓力測試”來試探市場,而在必要之時出手確保人民幣不出現大幅貶值。

近日,央行副行長易綱在“兩會”期間也作出表態:“人民幣不會進入貶值大軍,因為從基本面看,中國仍具備維持人民幣匯率合理均衡的基礎。”他認為,人民幣將進入雙向波動。從長期看,人民幣將是一個穩定的貨幣。此外,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可兌換都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此外,歐元區QE在3月9日正式推行,每月購債規模達600億歐元,且日本央行的QQE(質化和量化寬松)仍在進行,這些流動性不會都停留在國內,而是會向全球範圍內的其他經濟體溢出。

而放眼全球,目前中國經濟整體相對穩健、不確定性較低,因此很有可能成為這部分熱錢流入的目的地。這將有效對沖之前的套利套匯資本流出,從而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有效支撐。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高玉偉認為,鑒於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物價漲幅水平偏低,未來中國貨幣政策宜適度趨松。

未來幾個月的貨幣政策調控,一方面,要避免貨幣供給增速進一步下降,為投資增長創造良好融資環境,特別是保障國家重點項目資金到位;另一方面,要尋求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給實體經濟減輕利息負擔。此外,還要關註資產價格走勢,防止泡沫化。

來源:bwchinese 中文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690

中國會否加入14國瘋狂印鈔大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12

中國會否加入14國瘋狂印鈔大賽?
作者:hnmxy

近期,歐洲、日本進一步增加貨幣供應量,以加快經濟複蘇步伐。中國央行最近一段時間也接連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利率,頻頻使出各種創新工具向市場提供流動性。據此,有推測稱,中國將跟風歐日,參與印鈔大賽。

歐洲如今正開足馬力印鈔。歐洲央行3月9日正式開始購買區域內各國國債,全面開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該計劃包括每月購買共計600億歐元的國債和其他債券,這一政策還將持續18個月直至2016年9月。此次量化寬松計劃購買債券的有效期為2至30年。

業內人士分析,一年多來,歐洲央行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措施並未改變歐元區經濟低迷的狀況,目前歐元區經濟增長率低,通脹率持續下降,多個國家陷入通縮局面,歐洲央行不得不開動印鈔機,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債券,以進一步增加貨幣供應量,從而推動物價上漲和刺激經濟複蘇。

日本央行3月中旬也決定,繼續維持既定規模的量化寬松政策,保持每年購入80萬億日元的國債,以此向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

今年迄今為止,至少有10多個國家已加入“戰局”,包括歐洲的瑞典、丹麥、波蘭、瑞士、以色列、俄羅斯;亞洲的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美洲的加拿大、秘魯及澳洲都或多或少地降息,而韓國日前的降息更讓亞洲國家感到意外。

去年底至今,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鐵路貨運年率驟降9.1%;中國3月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值降至49.2,為近11個月來低點,不及前值50.7和預期值50.5,顯示中國制造業活動在萎縮。此外,中國就業分項指數降至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

今年1月份消費者物價和生產者物價雙雙降至五年來最低位,兩度降息未顯著壓低融資成本。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研究主管章俊表示:“美國在本輪擴張期發揮主導作用,強勢周期會更強,歐洲、日本和新興市場比之前陷入泥沼更深、擺脫越慢,這進一步會推高美元。此時人民幣持續軟盯住美元,也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很大壓力。”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正在進行的“兩會”上表示:“如果遇到更大困難,我們會出手的。”

去年,當PSL(抵押補充貸款)、再貸款、定向降準等工具頻繁出現時,市場紛紛認為此乃“中國版QE”。然而,中國社科院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稱,中國版QE的說法不準確。

“目前,我國非常規貨幣政策與西方QE在背景、經濟狀況、貨幣工具是否用盡等方面存在重大差異。西方QE是在經濟狀況差、貨幣工具已用盡的情況下進行的;且不限制具體使用領域,只是壓低普通融資基準利率,讓市場來選擇。一方面西方QE是大量的貨幣投放,另一方面,是美聯儲直接大量購買不良資產。”

值得註意的是,美聯儲QE從2008年伊始便不限於購買國債,而是大量收購“有毒資產”,即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MBS(住房抵押貸款證券),QE1結束時便一共購買了1.25萬億美元的MBS。光就可購債務的體量而言,這在中國就是不現實的。

“中國四大行購買國債的需求量很大,即使中國推出QE購債,也或面臨無債可買的狀況。此外,美聯儲購債多是想壓低債券利差,但中國國債市場不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狀態。”有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

自中國央行此輪降息以來,利率市場反而走高,且人民幣貶值,市場人士擔心進一步降息會加速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

不過,有觀點認為,央行下一步的關鍵舉措仍是降準和降息,相較於西方央行,上述兩大工具在中國的空間很大。

“在此背景下(通縮壓力),今年內央行還有必要繼續推出二次降息、四次降準,以促使貨幣政策回歸中性。”瑞穗證劵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

章俊也認為:“目前全球央行再寬松、零利率、負利率比比皆是,中國降息空間很大,未來降息或將成為常態。”

近日,財政部批複3萬億存量債務置換,其中1萬億額度已經批複到各省財政廳。

根據2013年的審計報告,地方全口徑債務規模約18萬億元,其中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規模(第一類債務)為10.9萬億元。

雖然最新數據尚未公布,但根據2014年基建投資11萬億元的總規模估算,目前預計全口徑地方債務規模至少擴張了6-8萬億元,即達到約26萬億元,其中第一類債務規模約15萬億元。

因此,對應2015年需償還的地方政府第一類債務規模可能達到2.5萬億元左右。鑒於貸款項目可展期,目前已批複的1萬億元債務置換額度,將顯著降低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降低因地方債務違約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概率。

債務置換本質上是債務重組,並不是中國版QE,與貨幣政策沒有直接關系。這里,需要重新審視一個問題——政府的債務管理是否影響市場利率和非政府部門的融資條件。

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主流的貨幣政策框架是央行通過調控短期利率影響中長期利率,其基本假設是不同期限的金融資產的可替代性強。

最近幾年,美聯儲等央行的量化寬松(QE)是在短期利率接近零的情況下,央行通過購買長期國債來降低期限溢價或者說風險溢價,其理論基礎是不同期限的金融資產的可替代性不是那麽強。

按照這個邏輯,在同等的貨幣條件下,政府的債務的期限結構影響收益率曲線,進而影響非政府部門的融資條件。這次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重組可以說是一個財政影響融資條件的例子。

當然,這次財政操作不僅是債務期限的調整,還涉及利率的降低,也就是債務償還負擔的降低,在客觀上起到放松貨幣的效果。

在金融周期的下半場,銀行信貸和非政府部門杠桿率高企,信貸所帶來的實體經濟部門利息負擔沈重,實體部門需要更多資金還本付息。

政府用債券替換銀行貸款,降低了實體部門的利息成本,以及與此相關的貨幣需求,同時政府債券是安全性和流動性高的資產,意味著流動性資產供給增加。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當前工具使用量比以前是放大了,但是整個中國經濟,特別是以GDP衡量的話,也比以前大得多。

所以,這些工具加在一起,總體看,就是信貸擴張的速度或貨幣供應總量擴張的速度比名義GDP擴張總量的速度可能高2至3個百分點,這種量的掌握是相當穩健的,也大幅度低於經濟刺激計劃時期的擴張幅度。

寬松貨幣政策雖然能暫時刺激經濟,但不能治愈經濟的病根。

荷蘭合作銀行亞太區金融市場研究部主管埃夫里分析,中國經濟目前面臨債務高企、通縮等風險,這些問題是系統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所以單純依靠貨幣政策不能有效解決,只是能暫時緩解短期的經濟不適。

“新常態下穩健的貨幣政策,既要支持經濟增長,也要促進結構改革。太過寬松的政策對結構改革是不利的。”周小川說。

周小川曾將貨幣政策分為五大範疇:寬松的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從緊的貨幣政策。他指出,這五個範疇從文字上說,覆蓋的面較大。在每一個範疇里,向左向右都可以有靈活性的調整,但是從一個提法換到另一個提法,這個臺階比較大的。

在當前“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下,專家認為,貨幣政策的走向是相對中性偏寬松的,下一步根據經濟發展情況,會進行松緊適度的定向調控,也有可能進一步適度寬松,但不會大幅度寬松。央行表示,2015年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松緊適度,適時適度預調微調。

“經濟增長不能靠貨幣作為主要推動力,但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能夠起到穩定器作用,最終讓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發揮更大作用。”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認為。

多位經濟學家近期表示,當前全球寬松盛行,且美國對於人民幣貶值的指責等政治壓力日漸淡去,因此人民幣應順勢而為,利用這波強美元周期適度貶值。

然而,在人民幣兌新興市場貨幣升值的背景下,再一味盯住美元,會使得中國出口受到較大打擊。

正如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要增加人民幣匯率雙方浮動彈性、強調今年要保證6%的出口增速,可見中國可能會階段性地利用人民幣浮動,如用下調人民幣中間價這一“壓力測試”來試探市場,而在必要之時出手確保人民幣不出現大幅貶值。

近日,央行副行長易綱在“兩會”期間也作出表態:“人民幣不會進入貶值大軍,因為從基本面看,中國仍具備維持人民幣匯率合理均衡的基礎。”他認為,人民幣將進入雙向波動。從長期看,人民幣將是一個穩定的貨幣。此外,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可兌換都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此外,歐元區QE在3月9日正式推行,每月購債規模達600億歐元,且日本央行的QQE(質化和量化寬松)仍在進行,這些流動性不會都停留在國內,而是會向全球範圍內的其他經濟體溢出。

而放眼全球,目前中國經濟整體相對穩健、不確定性較低,因此很有可能成為這部分熱錢流入的目的地。這將有效對沖之前的套利套匯資本流出,從而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有效支撐。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高玉偉認為,鑒於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物價漲幅水平偏低,未來中國貨幣政策宜適度趨松。

未來幾個月的貨幣政策調控,一方面,要避免貨幣供給增速進一步下降,為投資增長創造良好融資環境,特別是保障國家重點項目資金到位;另一方面,要尋求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給實體經濟減輕利息負擔。此外,還要關註資產價格走勢,防止泡沫化。

來源:bwchinese 中文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691

漢能李河君 讓股價一年飆17倍的「印鈔術」 起底!擠掉馬雲的中國神祕新首富

2015-03-26  TWM
 
 

 

被胡潤選為「二○一五年中國首富」的漢能集團董事長李河君,因為股價在一年內暴漲逾十七倍,身價超越馬雲,三月初公司市值也一度超越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這位神祕首富,在油價大跌後,集團能否度過挑戰?

撰文‧周岐原

公司市值超越華人首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個人身價凌駕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對任何中國人而言,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有一位企業家,竟曾一口氣突破這兩個障礙,他就是漢能集團董事長李河君。

三月五日,漢能集團內唯一上市企業、生產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漢能薄膜,似乎受惠柴靜效應,擺脫地心引力,一度在香港跳空大漲四二%,最高來到九.○七港幣;與此同時,漢能薄膜的市值超過三七○○億港幣(約一.五兆元新台幣),凌駕長江實業!

股價回檔後,目前的漢能薄膜市值規模,依然相當於長江實業的六成、鴻海的五成;以太陽能產業而言,相當於龍頭First Solar的四.二倍、台灣第一大廠新日光的三十三倍。令人驚奇的是,不過一年前,漢能薄膜的股價還停留在○.五港幣上下;換句話說,一年之內,它的股價漲幅超過十七倍。

瘋漲:從仙股變飆股

身價逾八千億元 超過馬雲透過母集團、間接持股漢能薄膜七成的李河君,本來已經被胡潤票選為二○一五年中國首富,資產超過一六○○億人民幣(約八千億新台幣),受惠這股瘋漲效應,他的身價勢必更加驚人,超過馬雲的七千五百億新台幣。這檔股價曾低於一港幣的「仙股」憑什麼暴漲,進而讓李河君成為首富?

原因之一,是滬港通資金加持。自從滬港通實施以來,漢能薄膜就經常是上海資金南下追捧的重點,目前更是累計買進金額最高的個股。

原因之二,是外界看不透的交易模式。「比起產業景氣本身,漢能薄膜與母集團之間的關係,更令人重視。」一位不具名的香港券商研究部主管指出:「漢能集團實在太神祕了。」原來,李河君從水力發電起家,後來將漢能發展成橫跨水力、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三大事業的集團。在太陽能方面,李河君號稱將投資二千億人民幣,讓太陽能設備裝置地點遍布中國各地;不過,據公司離職高層透露,計畫中,地方政府與銀行通常各出資三分之一,漢能集團實際的出資額大約只有三分之一。儘管有政府支持,但漢能集團大手筆擴充太陽能產能,究竟能不能創造真正需求,仍是未知數。

《金融時報》就揭露,自一○年以來,漢能薄膜的一四八億港幣營收,幾乎全是與母集團交易;除了關係人交易,漢能高層也坦言,目前公司正在虧損。這篇頭版頭條報導,說明了「李河君帝國」似乎不是外界想的如此遼闊。

其實,出身廣東鄉下貧農家庭的李河君,年輕時就有生意天分,他曾經為二十多位同學分派任務,一起在學生餐廳門口兜售底片;接著,他向教授借五萬人民幣創業,不料才三個月就花用殆盡;為了還債,只好到中關村當小販,四處兜售電子零件,累積第一桶金。

翻身:貧農之子眼光準

把水電廠變成「印鈔機」

後來,李河君與同學一起創業,在老家附近購併了一座小水電廠,又陸續購併廣東、廣西等四省的多座水電廠,開始發電事業。

李河君不諱言,他相中這行的原因,就是「好賺」兩個字。「我們的原料成本是零,只要蓋起來,周六或周日都一樣,水電站就是一部二十四小時運轉的大型印鈔機!」李河君豪氣地說。

但是坐收無風險的水電財之前,李河君曾遭遇一次重大危機,差點令他的事業滅頂。

○二年時,李河君在雲南考察之行中,發現當地可觀的水電投資機會,於是他和雲南省府簽約,拿下金安橋水電廠建設案,總投資金額高達二百億人民幣。

考驗:投資成本吃緊

油價大跌 替代能源需求減然而,由於財務負擔實在過於沉重,每天需要上千萬人民幣周轉,漢能集團動用全部現金,又被迫將先前買的水電站出售套現,甚至高層得自掏腰包投資,但資金的無底洞,怎麼填就是填不滿。

在財務壓力之下,李河君被迫出售公司股權,將大股東地位拱手讓人,在最困難的時期,他終於得到一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二.四億人民幣貸款,緩解了燃眉之急。等到一一年四月,金安橋水電廠開始發電,李河君的孤注一擲,換來豐收成果,白浪滔滔的金沙江水,果然成為他的「印鈔機」。

只是,眼前李河君無法迴避的挑戰是,油價大跌過後,替代能源需求嚴重削弱,漢能集團的三大主要業務中,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投資成本最為吃緊,他如何度過這次考驗?明年中國富豪榜的榜單中,就能見真章。

李河君

出生:1967年

現職:漢能集團董事長

學歷:北京交通大學機械系漢能薄膜市值暴衝,等於半個鴻海

市值單位:新台幣元

漢能薄膜8024億

0.5倍

鴻海14792億

0.6倍

長江實業14438億

4.2倍

First Solar1910 億

33倍

新日光238億

註:市值統計至3月6日 資料來源:Google Financ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20

兩大量化寬鬆市場 「印鈔藥效」全解析 歐日QE大對決 股市投資哪個好?



2015-08-17  TWN


全球經濟放緩,即使美國都因美元走強,股市表現差強人意。但在貨幣量化寬鬆政策的推波助瀾下,歐元區、日本今年的經濟與股市表現都令人眼睛一亮;量化寬鬆既是成長主力,政策的力道與效果將決定,誰,才是最值得投資的市場?

撰文.蔡曜蓮

即使通膨率離聯準會設定的二%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但聯準會主席葉倫已在公開場合頻頻放話,今年美國升息勢在必行;影響所及,美元一枝獨秀,新興市場匯率一片哀號。

成熟市場中,歐元區和日本兩大經濟體的匯率同樣慘綠;歐元一度跌至一歐元兌一.○七美元,甚至可能跌到與美元平價;日幣則以一美元兌一二三.七九日圓創近十三年新低。

不過,歐、日兩地匯率跌歸跌,經濟展望與新興市場相比,可是完全不同光景。簡單地說,歐元和日圓的弱勢,根本原因在於兩地央行正與美國反向操作,在美國準備藉由升息收緊游資的此際,歐日央行卻大搞QE(貨幣量化寬鬆),以印鈔刺激景氣。而在QE猛藥灌注之下,兩地經濟表現的確也見藥效。

五月,歐元區公布第一季經濟成長率○.九八%,不僅高於歐盟整體○.四%,甚至超越美國的○.二%。日本內閣府六月公布第一季經濟成長率修正值,年化後成長率三.九%,較上季高一%,表現亮眼。

「歐、日股市是今年最佳選項。」施羅德投信產品研究部協理林良軍如此表示。他解釋,MSCI歐元區指數今年以來報酬率為一六.七九%,MSCI日本報酬率更高達一七.七二%;反觀經濟展望最明朗的美國,MSCI美國指數報酬率僅一.五三%。而若以MSCI世界指數至今報酬率四.七八%為衡量基準,則歐、日股市漲幅高出世界整體表現三倍以上。

從公司基本面切入,林良軍進一步分析,從截至八月六日已公布的各家企業第二季財報來看,美國標準普爾五百的公司中,每股盈餘較去年同期衰退二%,主要是被能源產業「帶衰」。相反的,歐元區與日本則受惠於匯率大幅走貶,第二季財報的每股盈餘異常亮眼。

日本上市公司每股盈餘較去年同期的成長率高達二三%,而歐元區公司增長約一四%,其中,金融股受益於量化寬鬆,成長率高達四五%。兩國央行量化寬鬆政策暫時都不會喊停,股市風光還能延續。

比印鈔規模:

日本QE手筆壓過歐洲

只是,歐、日兩區雖然都好,但投資人若是只有一套資金,此時究竟該買歐洲、或者押寶日本呢?對於這個問題,富蘭克林華美坦伯頓全球股票組合基金經理人陳韻如的答案很明確:「歐洲!」她的答案其來有自。既然鎖定兩地市場的主因在於「QE藥效」,那麼,要選日本或歐元區,就得先看看兩個市場的後續藥效是否仍然值得期待。

日本從一○年開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力度一再加大,去年十月購債金額由原先已驚人的一年六十兆至七十兆日圓,拉高到前所未有的八十兆日圓。一四年,日本國內生產毛額約五○○兆日圓,量化寬鬆規模達國民生產毛額的一五%。

至於歐洲,今年三月正式實施QE,每月購債六百億歐元,歐元區國內生產毛額約十兆歐元,量化寬鬆占國民生產毛額約七.二%,比率僅日本的一半。就政策力道來看,日本央行似乎遠比歐洲央行激進。

不過陳韻如強調,日本的QE手筆之所以形同天文數字,也反映該國實有「不得已的苦衷」,畢竟日本已經歷二十多年通縮,需要的刺激遠較歐洲為大,「兩地實施QE的時點與經濟環境不同,也連帶影響QE的效果。」也就是,日本的QE力道能否與刺激效果成正比,仍有疑問。

量化寬鬆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帶起通膨、提高流動性等。依序檢視兩國QE成效,以通膨率而言,日本即使一再加重寬鬆力度,過去一年通膨率仍是逐步遞減,去年七月還有三.四%,今年同期在低油價影響下大幅衰退至○.二%;反觀歐元區,量化寬鬆前仍面臨通縮危機,即使同受低油價影響,但今年五月起通膨率已由負轉正,大約在○.二%徘徊。

比刺激效果:

歐版QE藥效方興未艾

如果借鏡日本經驗,一三年初安倍內閣推動無限期QE時,前四個月QE藥效尚未發作,還擺脫不了通縮陰霾,直到九月後通膨率才慢慢突破一%,當年度的平均通膨率最終達到一.六一%;由此看來,歐洲推行QE半年不到,未來通膨率應該還會逐步攀升。

關於QE猛藥的另一個重要效果||資金流動性,日本長期在QE加持下,數據可比歐元區好看多了;但歐元區的QE藥性相較過往日本,藥效卻是發揮得更快。

回頭檢視QE如何為日本注入流動性;一○年,QE初施行,日本信貸增長已衰退十個月,QE近一年,數值才由負轉正。尤其去年十月日本央行「豁出去」,再度大手筆加碼QE,信貸增長穩定維持在二.五%至二.六%。歐元區QE前,信貸增長比日本還糟,已衰退逾兩年,三月QE後,信貸增長即出現顯著提升,一舉擺脫負值,六月的信貸增長達到○.六%,是近三年來最漂亮的數值。

貝萊德集團全球首席投資策略師孔睿思表示,下半年看好歐洲市場的理由,除了歐元貶值之外,歐洲央行購債計畫營造寬鬆信用投資環境,且貸款也已出現成長跡象等,都讓歐元區企業的獲利成長表現得以樂觀預期。

對股市投資人來說,QE的「流動性藥效」最值得關注,原因在於,隨著美國可能在九月升息的時間逼近,○九年以來全球資金寬鬆甚至浮濫的環境也將逆轉,在此情況下,境內愈有足夠的資金流動性支撐,股市受到衝擊的程度也就愈小。

歐元區較有彈性

「黑天鵝亂竄」機率提升

綜合以上二點,歐元區的量化寬鬆畢竟還在剛起步,各方面經濟數值都獲得顯著改善,日本卻起伏不定;再說,以日本目前印鈔購債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來看,幾乎可說已是強弩之末,未來是否還存在繼續擴大寬鬆的空間?這恐怕取決於央行的勇氣,無論答案是什麼,歐元區運籌帷幄的條件都比日本來得彈性。

當然,歐元區不是全無風險,甫落幕的希臘危機揭露歐元區面臨的最大挑戰,簡單地說,就是「反撙節有理」。

近年,歐債危機厲行的撙節政策,也讓不少極左或極右派偏激政黨靠著「反撙節」口號,獲得不少民粹支持。最出名的除了希臘「激進左翼聯盟」(Syriza),還包括西班牙左翼公民政黨「我們可以」(Podemos)與法國極右派「民族陣線」(FN)等等。由於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等苦於撙節的「歐豬」國家將在今年秋天舉行大選,屆時是否又有「反撙節」的勢力崛起,引爆類似在六月間「希臘倒債危機」戲碼的金融動盪,必須留意。

換言之,若從QE藥效來看,歐元區的確會是優於日本的QE市場,陳韻如預料年底前歐元區成長的趨勢不變;但不可否認,「黑天鵝亂竄」的機率也相對較高,且長期仍須注意全球需求放緩對歐元區出口的影響,一旦出口回落過大,可能拖累整體經濟成長。

至於短期策略,只要市場震盪就可以考慮進場;假設下半年續有政治風向轉變,引發市場短期波動,也許是值得出手的時機。

雖有希臘危機,歐元區基金近半年普遍仍賺10%以上!

—歐元區股票基金近期績效(%)基金近一月近三月近半年近一年貝萊德歐元市場基金5.267.2815.3939.59 施羅德環球基金系列-歐元股票4.977.3712.5639.04 NN(L)歐元高股息基金12.066.3911.6227.34匯豐環球投資基金-歐元區股票4.914.1612.0112.36 鋒裕歐陸股票基金4.273.7310.5410.56 富蘭克林坦伯頓潛力歐洲基金3.262.4410.098.08 匯豐環球歐元區小型股票基金3.921.939.3418.84 說明:資料時間至2015年8月10日,以近半年績效排序資料來源:Fund DJ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