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特斯拉股價市值超300億美元,創始人馬斯克身價一夜暴漲11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058

摩根士丹利將特斯拉目標價由153美元上調至320美元,受消息提振,周二特斯拉盤中大漲超18%,最高達259.2美元,收於248美元。截至今日,特斯拉市值已超300億美元,其創始人兼CEO馬斯克身價一夜暴漲11億美元。彭博社的數據顯示,特斯拉的企業價值已超過300億美元,僅比通用汽車低25%,比福特汽車低40%。企業價值基於公司股票和債券計算得出。2013年2月,特斯拉股價僅位於30~40美元附近;再往前追溯,2010年IPO後的幾天內,特斯拉最低跌至14.98美元。 特斯拉股價走勢圖: 本周特斯拉宣布將耗資20~50億美元建造全球最大的電池工廠,計劃產能30GW左右,接近全球總和。工廠建成後將為公司帶來額外收入,同時大大降低電動車成本,幫助特斯拉進入中端市場。 大摩為何將特斯拉目標價上調了一倍多?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認為,特斯拉在顛覆價值數萬億美元規模的汽車行業,這給特斯拉再次顛覆數萬億美元規模的電力工業帶來機會。大摩對特斯拉股價的樂觀預計主要是由於看好其在電池領域的未來。特斯拉表示將與合作夥伴共同創造世界最大的鋰離子電池組設備,並建立新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該工廠將所有電池生產的元素結合起來。具體來看,大摩預計2028年以前,特斯拉將通過大規模銷售降低電池成本,也即規模效應,其全球市場份額將翻番。如果特斯拉可以通過低成本生產電池,那麽它顛覆臨近產業的可能性將大幅增加。 大摩還預計,長遠看,軟件將在汽車行業起到重要作用,特斯拉可能會引領無人駕駛。全球範圍看,無人駕駛可為社會節約5.6萬億美元,特斯拉依舊可能是無人駕駛領域的龍頭。特斯拉是個極具野心的公司,經常給競爭對手沈重的打擊。 2013年特斯拉營業收入為25億美元,大摩預計到2016年前,其營業收入將增長超過10倍,2020年前將增長約30倍,2028年前將增長約60倍。大摩表示,特斯拉的前景高度取決於技術創新,不過Jonas指出沒有其它公司能給出更好的前景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65

市值達2060億的屈臣氏如何「泡到」年輕女性?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7/59951.html

精準鎖定目標消費群

在日益同質化競爭的零售行業,只有為消費者提供合適的產品選擇和優質的購物體驗才能贏得市場。而實現這一切的首要基礎就是正確鎖定目標消費群。屈臣氏將中國大陸的目標消費群鎖定在18歲 35歲,月收入在2500元人民幣以上的時尚女性。它為何偏愛的是這一人群呢?原來年齡更長一些的女性大多早已有了自己固定的品牌和生活方式,很難做出改變。

而40歲以下的這個人群則富有挑戰精神,比較注重個性,喜歡體驗優質新奇的產品。同時,又是女性中收入增長最快的一個群體,有較強的消費能力,但通常又時間緊張,不太喜歡去大賣場或大超市購物,追求的是舒適的購物環境。這些消費者特徵都與屈臣氏的商品定位非常吻合。

塑造「專家」形象

走進屈臣氏,你會發現給人的感覺不是走進了一家超市,而是一家專業的個人護理店,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這是由於精確鎖定目標消費群後,屈臣氏進而提出了「個人護理」的專業化服務和營銷概念。店裡不僅針對個人護理提供完備的產品線,而且在商品的陳列方面,按化妝品─護膚品─美容用品─護髮用品─時尚用品─藥品的順序分類擺放,方便顧客挑選。

同時,屈臣氏成立了一支強大的健康顧問隊伍,包括全職藥劑師和供給商駐店促銷代表,免費提供各種皮膚護理等專業諮詢。並且在店內設資料展架,陳列個人護理、保健營養分配和疾病預防治療方法等各類資料手冊。這樣,消費者很輕易被店內的氛圍、營業職員的素質、商品的陳列、資料的發放等一系列專業化購銷手段所感動,這樣屈臣氏個人護理專家的品牌形象也因此深得人心。

自有品牌戰略

目前,屈臣氏擁有包括沐浴露、洗髮水等等1200多種自有品牌的單品,其銷售佔比已達到15%。而當零售賣場自己可控產品體系的銷售量和種類達到一定比例時,商家在渠道中的話語權就會增強。

那麼,屈臣氏是如何穩打穩紮發展自有品牌的呢?原來在自有產品開發的時候它就進行了深入的市場調研,以確保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並特別建立了「模擬店舖」,用於瞭解各分店的銷售趨勢和顧客需求,確定發展的產品種類。這包括統計出店舖內每月最熱銷的代理品牌商品,然後複製出與該熱銷代理商品近似的自有產品。也包括滿足消費者的特定需求,推出具有特色的獨家產品。

比如,屈臣氏針對不少女性消費者在穿高跟鞋被磨腳問題所困擾,而開發出腳掌貼、腳後跟貼,儘管這些小物件在很多人眼裡微不足道,但在業界打出了名氣。

屈臣氏自有產品不僅定位好,而且配有好的促銷和優惠的價格。相對市場上其他品牌,屈臣氏自有產品以低於二至四成的價錢和新潮時尚的包裝吸引顧客,而且在推入市場之前先要由員工試用,再讓員工向消費者宣傳,這樣員工就成了最好的代言人,能夠進行有效行銷和口碑傳播。

系統化的促銷

根據國人「實惠才是硬道理」的消費習慣。屈臣氏實施加1元多一件、「全線八折」、「買一送一」等促銷力度大的優惠策略,吸引顧客眼球。此外,屈臣氏更注重消費者心理研究,比如,新奇刺激的活動對有「小資情調」的白領一族更具有吸引力,屈臣氏就推出「60秒瘋狂搶購」,抽獎獲得者可以在賣場對指定的貨架商品進行「掃蕩」,60秒內拿到的商品都屬於獲獎者,這樣的方式讓消費者因體驗新鮮刺激而津津樂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08

達內科技今夜上市:職業培訓O2O模式獲資本認可,市值5億美金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403/60171.html

12年教育培訓史,中國IT培訓第一股

達內科技創辦於2002年,主要為電信和金融領域培養Java、C++、C#/.Net、3G/Android、3G/IOS、 PHP、嵌入式、軟件測試等中高端軟件人才。2003年,達內科技創業不到一年,便獲得了著名風險投資機構IDG的投資。

其商業模式很簡單,就是「招生-培訓-就業」:招收學生進行技能培訓、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然後組織企業來教學中心招聘,向企業推薦人才,最後是學生找到工作企業招到員工,達內從學員這端收取服務費。

達內也是中國職業培訓在美上市第一股。繼英語培訓、在線教育、一對一課外輔導之後,職業教育或將成為海外資本看好中國教育領域的一個新市場。

IT職業培訓市場增長迅速

目前達內在全國33個城市有92家直營的培訓中心,累計培養13萬名IT人才。

這一模式給達內帶來了巨大收益,資料顯示,2011-2013年淨營收複合增長達到88.9%。具體的數據分別是:2013年營收9283.4萬美元,同比增長63.38%,淨利潤1404萬美元,同比增47%。2011年和2012年,達內科技營收分別為2574萬美元和5682萬美元,淨利潤分別為70萬美元和955萬美元。

教育培訓新東方入股:看好職業教育培訓

新東方作為基石投資者,將以IPO價格認購總額1350萬美元的達內科技股票。有意思的是,達內科技IPO發行價區間為8至10美元。新東方的此舉,既意味著新東方看好國內未來的職業教育市場,又意味著新東方或將參與到未來資本投資領域。

獨特的教育培訓模式:O2O教育模式

名師永遠都是稀缺資源,達內作為巨型教育機構,如何滿足數以萬計有職業培訓需求的大學生呢?達內的教學模式可以說是另闢蹊徑。

眾所周知,新東方創業之初以大課聞名。寬大的教室裡坐滿了學生,而坐在後排的學生只能通過收看視頻直播聽講。達內則是將新東方的視頻直播形式「擴大」到了全國教學點。也就是說,名師在北京教室授課,達內全國各地的分校組織學員在教室裡收看視頻。

不過,由於IT培訓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各地分校的教師主要由研發人員組成,專門負責將名師所講授的理論知識轉變為學員實際操作的能力。

達內可以看做是教育領域的O2O模式,但是至少實現了教學內容的標準化、可複製地傳播。由此,達內的師資規模也不是非常龐大,大約由700多名研發人員、80名技術專家組成,其中大多都是出身IBM、Sun、華為、神州數碼、東軟、亞信、雅虎等國內外企業的技術專家。

高薪聘請名師,固然保證了教學的質量,但同時也增加了教學的成本。所以,達內的學費一直都不低。創業之初,達內IT培訓的基本學費就達到1.3萬元,這個費用是國內大學生們很難支付得起的。於是,達內用資本的理念來解決學生學費的問題,那就是「零首付、抵押金、就業後分期付款」。事實上,「先學習後付款」的方式,不僅是對學習者誠信度的考量,更是對達內培訓效果的考驗。

職業化指向明確

學員完成達內科技培訓學習之後,可以直接被推薦。在中國IT人才缺乏的當下,達內科技出來的學院基本都不愁找工作,所以達內科技才敢走「零首付、抵押金、就業後分期付款」的培訓承諾。

而且達內科技對就業有促進,獲得了政府的支持。如今達內大可不必為「先學習後付款」佔壓現金流而擔心了,因為北京銀行出於大學生消費群體的考慮,承擔起了大學生學員「首付、抵押金」的風險。

達內截止目前,幫助了十多萬名大學生實現了就業。目前,達內科技是1000多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夥伴,是3萬多家IT企業的人才供應商。而中國大學生的就業需求仍然為達內發展提供著市場空間。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727萬人。相比2013年699萬畢業生增長28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被稱作「更難就業季」。

達內在納斯達克上市之後做什麼?既然是中國職業教育的概念股,那麼,拓展非IT培訓的職業教育領域勢必成為達內未來發展的方向。

中國職業教育具有巨大的市場規模和發展前景,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具有非常巨大的差距。達內科技的上市,或許將會進一步刺激中國職業化教育培訓市場的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033

來毛估估一下TCL應該有的市值 小石頭2007

http://xueqiu.com/6615553088/28603576
$TCL集團(SZ000100)$拿了那麼久,我對TCL的滯漲的情況愈發糊塗。
來毛估估一下TCL應該有的市值,靜態的看一下今天的TCL到底值多少錢。
查看原圖多媒體、通訊和通力電子都是港股上市的公司,假設港股是有效地,市值查出來乘以相應的持股比例和匯率就好。
華星光電
華星光電的估值較為困難,因為國內沒有完全的可比公司,畢竟與@京東方 的業務還是有很多區別。但是假使使用市盈率法,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155.31億元,盈利22.62億元。按10倍市盈率,也是226.2億,保守給200億市值,8.84倍市盈率。
家電集團
家電集團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93.23億元,同比增長21.52%,實現淨利潤1.18億元,連續三年保持高於行業的增長速度。
按照0.65倍市銷率為93*0.65等於60.45億,按照10倍市盈率估值為1.18*10=11.8億,考慮到家電板塊連續三年的增長速度在30%左右,在增長階段淨利率偏低是普遍現象,因此我最終給家電板塊30億估值。可對比主營冰箱洗衣機和空調的美菱電器,2013年收入101億,淨利潤2.76億,其市值45億。
其他業務給與20億市值不算多,加上集團下可以共用很多銷售渠道、有較強的議價能力,整合各業務的情況,給與20億的整合能力估值。

合計是310億,減去增發的30億和現在市值216億,至少有64億即30%的空間,市場為什麼看不到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274

市值連升四年30贏家台資佔10席

2014-05-05  TWM  
 

 

受惠全球經濟回春,一千大排行榜市值增加企業數量大增。

連四年市值上升的三十家公司中,台資企業和台商合計就有三分之一,

顯示台灣企業家的管理能力,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更有出色表現。

︽今週刊》連續第十一年刊出「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排行榜,從調查結果來看,曾在台灣上演的電子股狂潮,正在中國股市重新複製出現。金融、機械製造、礦業、不動產仲介等曾享受政策特許或規模經濟的產業,如今被歸類為「舊經濟」,不再享有資金追捧。例如銀行、證券和不動產業,市值下滑家數,都超過入榜同業數的五成。

相較之下,電腦、電腦零組件、電子設備和IC製造等,被歸納為電子業的公司,市值上升都遠超過下降的家數。從騰訊市值一口氣暴增一倍、進入排行前十名來看,大中華區股市的主流資金,明顯轉向電子、網路及資訊設備業者。

在一千家入榜企業裡,依照產業屬性和當年度業績好壞,受資金關愛的程度往往也有高下之分。不過有一群競爭力最強、績效最佳的公司,過去四年來市值連續成長;在台、港股市觸底回升,中國股市連年低檔整理的大環境之下,市值連四年增加的三十家贏家企業,看來格外顯眼。分析這些公司市值成長的原因,或許也能察覺中國政策重點,及全球資金未來的佈局方向。

兩岸三地成長股 數量大幅增加

—— 1000大進榜門檻及成長衰退家數

西元年 2011 2012 2013

台灣進榜家數 114 118 109

市值成長家數 221 467 583

市值衰退家數 721 385 389

最低進榜門檻(億元) 291 315 369

政策經濟雙馬車牽動資金佈局

三十家贏家企業當中,金沙中國、銀河娛樂、新濠博亞及澳博控股,博弈股獨佔四席,而且排名均位居前列,相當顯眼。探究原因,應是近年來澳門博彩收入持續高成長所致。但須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嚴厲遏止三公消費︵公款吃喝、買公務車、公務考察︶、廣泛打擊貪腐官員,博弈股能不能如往年繼續吸引大量資金進駐,已經打上一個問號。

至於檢視台商在一千大企業排行榜的份量,歷年來台商或台資企業大都維持在一一○家上下,和中國企業的數量落差懸殊。但是在三十家贏家企業裡,台商或台資企業卻佔三分之一、總共有十席之多,可見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關卡,台灣企業家管理思惟所締造績效,還是頗受投資人肯定。

舉例來說,除了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維持一千大前十強中,僅有一席台灣企業的位置,正新和統一超商也在財報表現上,雙雙繳出好成績,帶動市值連續四年增加。其他市值高於歐債危機時期的台商,還包括和碩、亞泥、裕日車等等。

過去八年,正新本業獲利從二十五億元成長至二二二億元,幾乎增加八倍,可見公司已經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由於江蘇崑山廠產能滿載,今年正新已經在重慶、福建漳州擴建廠房,同時為因應東協地區需求,明年還準備進軍印尼興建新廠,隨著新產線第一期建設竣工,正新產能還將向上提升。

另一方面,食品業者今年共有四十家進入一千大排行榜,但同業之間,只有中國旺旺的市值連續四年上升。中國旺旺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高達三八.六%,甚至打敗中國股王貴州茅台,成為食品業投資報酬率最佳的公司。由於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原物料行情曾伴隨經濟回春一度大漲,直到近年價格才回落,中國旺旺能有效控制成本,繳出高獲利的成績,應該是投資人買單的主因。

在低檔徘徊的陸股,也有五家公司連續四年市值成長,分別是中國國旅、中航電子、奧飛動漫、宇通客車和金地集團。其中,本刊曾專題介紹的奧飛動漫,當前市值已達新台幣九○七億元,規模甚至超越台灣老字號企業巨大、東元。

由於今年中國地方政府紛紛提出單獨二胎實施辦法,未來幾年,當新生兒陸續報到,對奧飛動漫在內的嬰童用品、影視文化產業,已成為一大利多。人口結構改變所創造的商機,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所在。

30贏家企業

市值連4年成長

排名 公司名稱 總市值

(億元)

7 騰訊控股 38,549

9 台積電 31,374

14 金沙中國 19,728

15 友邦保險 17,980

17 保 誠 16,835

26 銀河娛樂 11,445

48 中國財險 6,455

49 新濠博亞娛樂 6,435

50 中國旺旺 6,434

64 澳博控股 5,035

77 格力電器 4,423

117 正 新 2,891

147 統一超 2,292

162 新世界中國 2,157

168 中國建築國際 2,057

174 華潤燃氣 2,012

175 和 泰 1,996

185 新創建集團 1,882

188 金地集團 1,846

194 中航電子 1,815

220 中國國旅 1,597

270 亞 泥 1,325

316 裕日車 1,159

348 和 碩 1,071

361 宇通客車 1,045

371 電廣傳媒 1,016

400 港華燃氣 947

415 奧飛動漫 907

420 巨 大 900

562 東 元 658

中國房企紛借殼營收、獲利暴衝

以營收、獲利排行,成長率前十強中的第一名,都是由中糧置地控股拿下。其實這家公司前身為香港僑福建設,去年才被中糧置地借殼上市。

由於先前股價甚低,中糧置地又是中國知名建商,母集團入主後,將十二個商用不動產項目注入公司,股價一度狂飆。中糧置地控股指出,未來將重點佈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經營一、二線城市商場以及觀光飯店。

其實在二○一三年,中國房企曾掀起一波赴港借殼的熱潮,包括業界龍頭的萬科、大連萬達,以至於招商地產、綠地集團、金地集團等,紛紛著眼較低的融資成本,借殼香港上市公司。這也凸顯中國房地產業者們,積極進入資本市場的企圖心。

在獲利成長方面,除了潤泰全、潤泰新根據IFRS︵國際財報準則︶認列轉投資高鑫零售的投資利益,使得稅後淨利大增,原物料價格的波動,也讓許多礦業公司上演「大復活」戲碼。

例如以生產金銀礦為主的銀泰資源,開採冶煉各種基本金屬的西部礦業,就因為金屬的價格回升,獲利顯著好轉。

匯源果汁則是因為高毛利產品比重提升,使得獲利跟著上揚。對製造業而言,原料和勞工成本易升難降,恐怕仍是未來最大的考驗。

營收成長前10強

排名 公司名稱 營收成長率

(%) 上市地

594 中糧置地控股 93,672 港

727 高銀地產 11,846 港

526 潤泰全 729 台

540 遠東宏信 667 港

845 江南紅箭 589 中

718 華星化工 319 中

638 錦龍股份 262 中

682 毅德國際 196 港

735 中糧屯河 196 中

237 華人置業 165 港

獲利成長前10強

排名 公司名稱 營收成長率

(%) 上市地

594 中糧置地控股 43,625 港

845 江南紅箭 6,582 中

727 高銀地產 3,890 港

867 銀泰資源 2,781 中

526 潤泰全 1,756 台

869 匯源果汁 1,314 港

570 潤泰新 894 台

42 台塑化 888 台

708 太平洋 869 中

626 西部礦業 723 中

撰文?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12

徐小平:投出一家市值比新東方高的公司

http://www.iheima.com/thread-4943-1-1.html
這是徐小平最得意的一個投資項目。他前後總計投給聚美38萬美元。IPO前,徐小平持有聚美8.8%的股份。即便保守地按發行15%新股融資4億美元計算,新股本佔發行後總股份的13.04%(計算方法:15%/(15%+100%)=13.04%),聚美估值高達30億美元。依此推算,徐小平將把2.3億美元收入囊中。4年間,38萬美元的投入,獲得了超過600倍回報。

難怪在各種場合,徐小平都對聚美不惜溢美之詞:「它(聚美優品)可能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創業公司之一,也許僅次於小米。」確實,聚美2010年3月創立,2014年5月上市,僅4年零2個月就創造出一家市值超30億美元的公司。2013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裡,表現較好的去哪兒和58同城,從創立到上市都花了8年,比聚美多一倍時間。把「為自己代言」貼成自己標籤的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是個營銷家,他證明了徐小平感性派投資風格的成功。「把徐老師一忽悠,他頭一熱就投了。但如果誰能讓我頭一熱就投了,這個人也必定有一定的能力。」徐小平不忌諱別人這樣評價他的投資風格。徐小平當年也是被陳歐一忽悠,頭一熱就投了。2009年陳歐從斯坦福MBA畢業回國後找到徐小平,希望徐投他新做的遊戲植入廣告項目。徐沒聽懂,但十幾分鐘對話後,徐決定給陳18萬美元,佔10%股份。

徐小平經常說,自己當年在新東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看人。他曾經逐個跟學生見面,根據學生的素質,告訴他們怎樣走自己的人生路。徐小平認為,自己做天使投資的獨門武功就是「看人」的能力:「如果沒有模式,或者模式很爛,但我覺得人很不錯,那我們也會幫助他。」

稍盤點一下徐小平投過的項目會發現,碰到跟他氣質相似的人,他更易激動和投資。無論是蘭亭集勢創始人郭去疾,還是聚美創始人陳歐,都有海歸背景,出身名校或名企,人極其聰明,有很好的品牌營銷意識。後來徐小平投的泡否創始人馬佳佳、大姨嗎創始人陳方毅,甚至連失敗項目維棉的創始人林偉,都是極聰明、善「忽悠」之人。


徐小平在今年3月由創業家傳媒舉辦的黑馬運動會上做了長篇分享,談論企業使命化生存的重要意義。他提到,「聚美體」和「陳歐體」廣告,讓聚美完成了從產品到心靈的轉變,從「為自己的公司代言」到「為80後一代人代言」的轉變,從消費者物質滿足層面升級到了精神滿足層面。

「聚美的迅速崛起,跟這種(情感)有直接關係。它的影響巨大的廣告(聚美體),當時董事會討論要不要上電視,決定不上,踏踏實實做事。我回去睡了一覺,夢見和俞敏洪走南闖北到處演講的事。新東方不就是說出來的嗎,不就是宣傳出來的嗎?為什麼要我們投資的企業低調?(第二天)我就跟陳歐說,你大膽做,我來做你的公關總監。」徐小平說。

徐小平投資的這類海歸精英,只要能放下身段做苦活累活,快速地學習成長,基本都已陸續大成了:2013年有蘭亭集勢,2014年是聚美優品。很聰明卻不接中國市場和競爭的地氣者,往往慘敗,比如維棉。徐小平向《創業家》承認,他剛開始做天使,投過一家在線教育公司,是由一流的美國商學院人才回到中國做的,有可能推翻新東方的一個好項目。這家公司不缺好的產品和好的教育團隊,但卻一直沒有本土營銷專家,好的產品沒賣出去。五年後,這家公司規模依然沒有獲得發展。

徐小平創立真格基金,隱約有種想證明自己不比俞敏洪差的情結,他想通過做投資,投出比新東方更牛的公司。他之前投的世紀佳緣和蘭亭集勢雖說都在美國上市,投資回報尚可,但市值不大。4月30日,世紀佳緣和蘭亭集勢的市值只有1.8億美元和2.57億美元,跟當天新東方37.50億美元的市值差了很多個段位。

如果5月底聚美優品赴美上市,市值衝到50億美元(跟聚美模式很像的唯品會4月30日的市值為77.22億美元,其2013年淨營收是17億美元,淨利潤5230萬美元;聚美是2013年淨營收8.16億美元,淨利潤5800萬美元),徐小平會不會在敲鐘時百感交集,內心吶喊:自己終於投出了一家市值比新東方還高的公司!

假如聚美幫他了結這個心願,徐小平內心剩下的,應該都是做天使投資的快樂——享受幫助創業者和賺取高額投資回報的多重快感。

— 綜合整理/《創業家雜誌》記者 盧旭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41

緣何好未來擬發債2億 市值一夜蒸發3億? sherry

http://xueqiu.com/3815464690/29276766
北京時間5月16日,昨天$好未來(XRS)$ (原名學而思)遞交SEC文件計劃發行2019年到期,總額不超過2億美元的可轉換票據,也就是可轉債。公司表示:在支付完交易成本後,此次票據發行所得好未來將用於戰略投資和一般公司運營。

  消息發佈後,好未來當晚股價低開低走,截至收盤暴跌19.63%至每股20.22美元,市值15.78億。按照跌幅計算,一晚跌掉3.85億美元市值(7806.00萬*4.94)!

查看原图

    發債為什麼股價掉那麼多呢?

  1、企業為什麼要發債?這裡面有一個背景在於好未來是結構在海外的公司,但是公司盈利卻主要是人民幣形式存在與境內。這樣如果做分紅或者併購諸如寶寶樹等股權在境外的公司,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有10%的稅,而直接海外發展能夠避免這部分成本,這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給投資者傳達一個公司將強化投資擴張的信息,這樣安全嗎?

  2、好未來這次發的是可轉債,也就是根據條款,未來票據持有者可以按照意願轉換為公司股票。雖然不是直接增發稀釋,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未來確實會稀釋股本,如果按照昨天開盤18億美元市值計算,攤薄10%左右。

  3、另外有投資人認為發行債券對應企業高估,其實這是不恰當的,如果非常高估的背景下直接增發是最恰當選擇,但可轉債是有利息成本的。然而目前整個資本市場風險波動較大,而轉債除了保障本金和固定利息收益外由於附帶的轉股權隱含溢價,所以不排除部分拋售正股是轉換品種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62

商業模式的溢價:對京東蘇寧,優酷樂視市值差距的思考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9430464
上週最觸動我的毫無疑問是京東的上市,這個曾經不被很多人看好,在劉強東的一路堅持下成為了中國企業在美國最大規模的上市(雖然這個紀錄很快會被阿里巴巴所打破)。看了劉強東帶領京東的心路歷程,不得不佩服他的企業家精神。然而,在京東上市的同時我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京東的市值接近300億美元,大約是1800億人民幣。而幾年前完全看不上京東的蘇寧電器市值只有400多億人民幣。是什麼造成了這種估值上的巨大差距?我認為這是典型的商業模式所造成的估值溢價。

許多人認為商業模式對於中國的企業並不重要。因為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模仿。在互聯網時代,任何優秀的商業模式都可以被競爭對手快速倣傚。然而,我一直認為商業模式是一個企業的核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競爭力,代表的是企業家本身對於行業的理解。同樣是賣家電,為什麼一定不可一世的蘇寧目前只有四分之一不到的京東?蘇寧不光有自己的電商平台易購,還有數量眾多的實體店,為什麼蘇寧的市值會大幅落後沒有一家實體店,只有電商平台的京東?我認為核心的關鍵點還是京東的商業模式更強大,或者說護城河更深。我們曾經深入分析過,京東最強大的護城河就是物流體系。京東的商業模式和亞馬遜更像,擁有自建物流體系。而淘寶的商業模式和EBay更像,是通過開放式的物流體系來做。物流體系最終反映出來的就是消費者的體驗。比如我今天上午在京東下一個訂單,下午就能收到,並且能隨時追蹤到訂單的情況。這些看似簡單,確是需要大量的資金燒出來。京東在劉強東的堅持,甚至可以說是瘋狂下做到了。我相信再也沒有任何電商能夠在自建物流上燒那麼多錢。這就是京東的護城河。京東通過這個護城河,可以從傳統的電子類電商向品類擴大轉型,成為一個真正的全平台電商。我看到京東已經在做了,而且很可能會成功。反觀蘇寧,公司的商業模式顯然面臨轉型的困難。一方面要收縮實體店,另一方面又要在電商,O2O上投入資金。而公司的物流體系目前看給消費者的體驗大大落後於京東。這些看似不大的差距卻造成了兩家公司在市值上的巨大差距。

另一個觸動我的例子是優酷土豆和樂視網。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商業模式溢價的故事。優酷土豆今天依然是全國視頻網站流量第一的公司,而且是毫無疑問的龍頭,UV數大幅領先其他競爭對手。然而公司的市值目前僅僅30億美元出頭。相反視頻流量上的追趕者樂視的市值卻是優酷土豆的一倍,去年也一度是市值最大的創業板公司。這種差距讓人覺得相當震驚。想當初樂視剛剛上市時,公司只是視頻行業中的小弟,許多人也將樂視作為一個騙子公司。當年樂視剛剛宣稱要做超級電視時,資本市場以兩個跌停回應了樂視的創舉。而今天的樂視已經在商業模式上大幅領先其他視頻網站。軟硬結合,注重用戶體驗和生態圈。樂視的商業模式創造了客戶粘性,這種客戶粘性是大部分其他視頻網站所沒有的。就其商業模式看,樂視領先其他視頻網站的遠遠不是硬件的入口(雖然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是軟件端的內容創造力,UGC模式的社區用戶反饋,以及最純正的互聯網思維。而其他許多刻舟求劍,也開始推廣自己「超級電視」的硬件廠商完全沒有任何做成的跡象。究其原因,還是商業模式上的巨大差距,而這種差距不是能夠馬上照搬的。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中,告訴了我們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對於股票的投資,許多人更看重估值,行業空間,壁壘等,卻忽視了商業模式的重要性。我個人覺得,商業模式代表著企業家對於行業的理解,以及未來發展的判斷。這種理解並不能簡單通過財務報表,ROE的對比來解釋。然而,我一直認為投資一個公司的核心在於對於其管理層的投資。亞馬遜,谷歌,騰訊能有今天的豐功偉績,和其偉大的管理層無法分開。即使在傳統行業中的沃爾瑪,通用電氣,麥當勞,耐克等企業的成功,也來自於其管理層對於商業模式的正確定位。而在移動互聯網盛行的今天,商業模式的重要性會被更加放大,最終體現在估值中的商業模式溢價中。

點拾曾經和大家分享過,在投資中我一直認為行業和空間比估值要重要。今天,我把投資中的核心因素再增加商業模式這一條。但是坦白說,對於商業模式的理解需要大量行業知識的積累,並無法通過看幾份報告,做一些數據比較就能得出。這種理解需要的是對於公司佈局的理解。這種感覺如同拼圖,需要在不斷學習中把公司的模式拼裝完整。這也是為什麼偉大的公司回頭看非常清晰,但是在那個時間點能夠把握住的人非常少。那麼到底如何把一邊學習的過程中把握這種具有商業模式溢價的牛股呢?點拾會在下周的思考中和朋友們分享,歡迎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18

800億市值魔咒:多公司股價均曾受阻於此 殷老師讀研報

http://xueqiu.com/5596900537/29745240
A股有一個有趣的市值現象,即當部分成長性上市公司市值攀升到800億元甚至更高時,容易引發市場對其成長空間的憂慮。除了近期因看空報告而大跌的伊利股份 ,一路上行的長城汽車 、格力電器 、中聯重科的股價均曾受阻於「800億市值」附近

  本月初的一份看空報告,竟然導致伊利股份當日下跌接近8%,即使此後多家機構發表報告直指伊利股份被錯殺,但該公司股價依然疲軟,市場信心明顯動搖。分析人士認為,市場對伊利股份信心動搖的背後,隱藏著A股的一個市值現象,即當部分成長性上市公司市值攀升到800億元甚至更高時,容易引發市場對其成長空間的憂慮,一路上行的長城汽車、格力電器、中聯重科的股價均曾受阻於「800億市值」附近。

  「800億」市值關口容易引發成長空間憂慮。儘管經歷了三聚氰胺等風波,但伊利股份自2005年起一路上行,市值近年來也分別邁過了50億、200億、400億大關,並在去年三季度末突破800億元。但在變成超大盤股之後,市場對公司的成長空間質疑聲也漸起,公司股價去年三季度末開始止步不前,今年6月初的看空報告,更讓伊利股份籌碼鬆動,800億市值一度失守。

  無獨有偶,長城汽車自2011年9月末在A股上市之後,穩步上行,股價從最低10元左右起步,最高摸至52元,市值也從300多億元攀上一千億元,但此後市場對其研發費用過低,成長性不足以支撐市值的質疑聲漸起。此外,長城汽車、中聯重科、中國南車 、格力電器在內的一批超大盤股都曾在市值突破800 億後,股價長期徘徊不前,並面臨市場對其成長空間的質疑。

  當小市值的成長股變身為近千億元的超級大盤股,股價停滯不前背後存在深刻的原因。川財證券研究員穆啟國研究認為,A股的市值規律值得關注,「25億市值看主題,200億看業績 ,400億看創新,800 億看國際對標」。

  穆啟國認為,微小市值企業只要契合主題,其市值即有可能達到25億量級,但從中長期看,上市公司要想有效突破200億市值,必須向資本市場交出紮實的業績答卷。而當公司市值超過200億後,投資者開始更多考慮公司發展的天花板問題,對於市值超800 億的大公司,一般而言其國內市場佔有率提升空間已較為有限,面臨與國際巨頭正面交鋒的壓力,故其估值水平將越來越多地與海外巨頭直接對標。

  市值規律某種程度上揭示了超級大盤股停滯不前的原因。長城汽車憑藉低成本戰略及低端SUV 市場的快速發展近年來錄得靚麗的財務表現,從而躋身2012-2013年A 股市場的大牛股。但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張,單單低端SUV市場已無法支撐公司高達800億的估值,公司不得不進入中高端市場,與合資/進口品牌一較高下。然而,公司研發投入相對不足卻對結構升級構成阻滯,公司2013 年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僅3%左右,在國內整車企業中都屬較低水平,更顯著低於國際龍頭企業。由此看來,市場對哈弗H8 屢屢推遲上市的擔憂或許並非杞人憂天。無獨有偶,中聯重科在2010年市值突破800 億後,投資者也開始擔心其國內市場的空間,並將卡特彼勒、小松作為公司的對標對象,這無疑成為公司估值下滑的一個由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85

【案例】Zulily:「反用戶體驗」聚焦媽媽閃購,市值憑什麼超90億美元?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016


深耕「媽媽市場」 對接中小品牌

女性一直是消費的主力軍,而Zulily的商業模型恰恰圍繞著年輕的媽媽們展開。據統計,在美國,女性掌握著家庭73%的消費支出。不僅如此,在網上購物這一領域,女性用戶佔比為40.8%,但她們的消費佔比高達61.1%。

另一方面,年輕媽媽是非常龐大的一個群體。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顯示,美國擁有18歲以下小孩的家庭達3800萬個,這些家庭覆蓋的總人口數高達1.21億人。媽媽市場的空間巨大。

雖然與母嬰電商一樣,聚焦於媽媽群體,但Zulily的主打品類是童裝,童裝佔Zulily一半左右的SKU。圍繞童裝這一核心品類和年輕媽媽這一用戶群體,Zulily將品類逐漸擴張到了女裝、玩具、嬰兒車、廚房、家居用品等行業。2013年,Zulily的非童裝SKU佔比提升到了57%。

在產業鏈的另一端,Zulily連接的是成千上萬的中小品牌,但童裝和女裝行業的品牌集中度很低。以GAP為例,2013年GAP在美國地區的銷售額為38億美元。但我們推算其童裝規模只有10多億美元。

中小品牌受制於規模,其銷售渠道往往都很侷限,他們對新興渠道有非常強烈的需求。在Zulily平台上,大型連鎖品牌只是一個補充,Zulily的主要供應商是中小型品牌和代理商。截止到目前,Zulily已經累計與超過1.3萬個品牌合作過。Zulily已經成為了一個連接中小品牌與消費者的平台。

正是因為面對中小品牌,所以Zulily能爭取到更好的銷售條件。Zulily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45%左右,巨大的利潤空間使得Zulily可以有效的覆蓋各項運營費用。截止到2013年底,Zulily的累計銷售為11.9億美元,但其累計虧損僅4500萬美元。Zulily從未出現過巨額虧損,公司一直健康穩步的發展著。

「閃購模式」助力增長

在商業模式方面,Zulily選擇了用「限時搶購」這一模式來匹配上游的中小品牌和下游的媽媽用戶。

Zulily的商品每天早上6點準時上架,新品信息會通過郵件或APP同步推送給註冊用戶。每天上架的商品款式超過1000款,價格通常比吊牌價低50%以上。每款商品的在線時間只有72小時,限時限量。

閃購模式在許多維度上激發了女性的購物需求。首選,深度折扣迎合了消費者淘便宜的需求。而限時限量營造的稀缺性能夠刺激用戶的衝動消費。另外,每天上新、定期淘汰的機制極大的豐富了商品的供給,在滿足消費者「逛街」需求的同時,也能有效提高用戶的粘性。

目前,Zulily的活躍用戶年均消費4.5次,較2010年的2.4次大幅提高。用戶粘性的提高帶動了客單價的提升,平均每個活躍每戶每年在Zulily上的消費金額達244美元,在2010年的基礎上接近翻倍。

不僅如此,Zulily整體活躍用戶每年都在保持著翻番的增長。2013年,Zulily在北美地區的活躍用戶突破300萬人,在英國地區還有約15萬的活躍用戶。同時,Zulily 77%的流量來自EDM、APP或直接訪問等免費渠道。Zulily的用戶經營收效良好。

Zulily利用閃購這一模式,下游聚集龐大的年輕媽媽消費者,上游對接大量的中小品牌,在成立的短短四年裡取得了高速的發展,並已初具規模。

來源:百讀社
作者:楊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2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