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開放加速。
近期,瑞銀、野村和摩根大通相繼宣布已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設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的申請材料,擬持股51%。這意味著,外資可能將控股合資券商,而不只是參股。
而在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提速下,富衛人壽保險(百慕大)公司提交籌建富衛人壽及安聯保險集團決定在上海獨資設立安聯(中國)保險集團也將有望分別誕生我國擴大保險業對外開放後首家外資持股比例達51%的合資人身險公司及首家外資獨資保險集團公司。
根據目前中國現有的合資券商和合資險企來看,近年來的發展現狀並不盡如人意。
在券商方面,業務範圍多有限制,合資券商也受監管不確定、文化理念差異等因素影響,部分無法實現既定的計劃。除了中金、瑞銀是全牌照合資券商之外,瑞信方正可在深圳前海開展經紀業務,其他合資券商如中德、東方花旗等都只能專註投行業務。也有觀點認為,如今在破除外資持股比例和業務範圍的雙重限制後,未來合資券商的戰略定位、展業模式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分歧和矛盾有望化解。
而在保險方面,業內人士亦認為,包括人身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放開等一系列舉措將進一步加碼中國保險業對外資的吸引力,也將進一步激活中國保險市場。但目前國內的中資保險機構已然發展壯大,外資股東想要在國內保險市場中“風生水起”,或許比過去的難度更大。
外資密集申請控股合資券商
4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發表演講時表示,今年,金融業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確保落地,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範圍,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
早在3月9日,證監會修訂《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開始公開征求意見,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允許外資控股合資券商,而不只是參股;二是逐步放開合資券商的業務範圍,不再局限於如投行等單一業務牌照;4月28日,證監會正式發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
《辦法》發布後僅5日,即5月3日,瑞銀就表示已經申請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批準其增持其在華合資券商股權至51%。
5月2日晚間,證監會官網“行政許可及信息公開申請受理服務中心”的“審批進度”一欄出現“瑞銀證券股權變更”的申請,狀態顯示“已獲受理”。據了解,該申請事項為瑞士銀行有限公司擬將持有的瑞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比例從24.99%增至51%。“我們歡迎近期中國宣布加速金融開放的舉措,這也和我們過去幾年的戰略吻合,即不斷拓展中國市場。”瑞銀集團首席執行官安思傑(Sergio P. Ermotti)在4月23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緊隨其後,在5月8日,野村控股株式會社等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設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的申請材料,野村控股株式會社擬持股51%。證監會將依法、合規、高效地做好相關申請的審核工作。
至於野村證券在華合資券商究竟是哪一家,記者第一時間詢問,野村證券回應稱:“目前正籌備申請在中國境內開展證券業務的牌照,但是現階段不方便透露任何詳細信息。”
瑞銀、摩根士丹利(大摩)已在境內設有合資券商多年,要實現51%的持股需要增持股份,涉及到與股東的協商,並非一蹴而就。“現在野村一上來設立合資券商,就可以直接申請持股51%,可以說是趕上了政策的好時候。”某合資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
5月14日,摩根大通也正式宣布,摩根大通企業及投資銀行已經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遞交申請,尋求建立一家持股比例為51%的全新證券公司,並計劃未來數年內在監管允許的條件下將持股比例增加到100%。
此外,摩根資產及財富管理正安排與合資夥伴和有關主管部門磋商,有意將其在現有合資公司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加至控股比例。至於在中國的合資券商是哪一家,摩根大通方面回應記者稱,目前尚不能公布。
外資券商機遇、挑戰並存
隨著政策紅利接踵而至,外資券商逐步將從參股到控股,各界不禁要問,外資券商的好日子真的要來了嗎?
從1995年首家合資券商——中金公司成立算起,合資券商在中國已有20余年的歷史。目前,我國的合資券商已達13家。其中,根據CEPA(《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補充協議十設立的合資券商4家:匯豐前海、東亞前海、申港證券和華菁證券;其余9家是中金公司、中銀國際、高盛高華、瑞銀證券、瑞信方正、中德證券、第一創業、東方花旗、摩根士丹利華鑫。
從2016年的營收情況來看,大部分合資券商的排名在百名開外。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129家證券公司中,中金公司營收為81億元,排名第23位。瑞銀證券為12.3億元,排名第89位。中德證券以及東方花旗證券營收分別為7.6億元、7億元,排名100和101位。剩余2/3的合資券商營收排名都在100名開外。 據平安證券統計,合資券商的營收及凈利潤占比不到行業的3%。
分析人士認為,主要緣於合資券商一直受到嚴格的牌照管理、缺乏控制權(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為49%)等因素,制約著業務發展。此前,合資券商中,除了中金、瑞銀是全牌照合資券商之外,大部分業務牌照較為單一,只能專註投行業務,多數合資券商尤其缺乏經紀業務牌照。逐步放開合資券商業務範圍後,將允許新設合資證券公司根據自身情況,依照《證券法》第125條和《證券公司業務範圍審批暫行規定》原則上申請4項業務,1年後可申請增加業務,每次可申請增加2項。
對於布局中國的外資機構而言,中國和整個亞洲地區的財富增長是未來的增長潛力所在。根據此前瑞銀和普華永道發布的調查報告,從全球範圍來看,2016年,亞洲經濟擴張促使平均每兩天就誕生一位新晉億萬富豪,富豪人數創紀錄地增長了162人。
也有觀點認為,隨著外資券商在華業務進一步放開,中資券商與外資券商的競爭仍會處於拉鋸狀態,外資券商在某些特定領域依舊保持一定優勢。
瑞銀亞太區投資銀行部主管金弘毅表示,現在一些中資券商的境外網絡部分也在加強,但短期內要形成全球品牌和全球研究能力,成本非常大;另外,在文化上,東南亞和歐美市場文化差距很大,要建立一個全球化的平臺,目前來看難度也比較大。
安聯、富衛等有望嘗保險業進一步開放“頭啖湯”
在國家推進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4月27日銀保監會發布了保險業對外開放舉措,其中包括將外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比放寬至51%,3年後不再設限;放開外資保險經紀經營範圍限制,與中資一致;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外資保險機構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的要求。
系列政策剛一發布,一些先行先試項目就已落地。
據上海市金融辦信息顯示,4月27日,上海保監局對英國韋萊集團控股的韋萊保險經紀公司變更經營範圍申請進行了審核批準,該公司成為全國首家獲準擴展經營範圍的外資保險經紀機構。
5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批複同意工銀安盛人壽公司發起籌建工銀安盛資產管理公司,這是我國擴大保險業對外開放後獲批的第一家合資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據銀保監會信息,該公司註冊資本為1億元,註冊地為上海市。
除了保險中介領域和保險資管領域,外資對於保險公司牌照的熱情顯然更為高漲。
從本次上海金融辦發布的一批金融業對外開放項目中可以發現,在上述保險業開放政策中,備受關註的外資人身險公司外方股比放寬至51%的開放舉措“頭啖湯”將有望花落富衛人壽。
5月4日,富衛人壽保險(百慕大)公司等向中國銀保監會提交了籌建富衛人壽保險公司的申請材料。
知情人士表示,在富衛人壽的申請材料中,外資方富衛人壽保險(百慕大)公司持股比例為51%,另兩家中資民企合計持股49%。
若富衛人壽正式獲批,或將成為我國擴大保險業對外開放後首家外資持股比例達51%的合資人身險公司。
除此之外,上海市金融辦發布的另一項先行先試項目則有望誕生首塊外資獨資保險集團公司牌照。
上海市金融辦表示,5月9日,德國安聯保險集團總部決定在上海獨資設立安聯(中國)保險集團公司,並抓緊落實籌備事項。
對此,安聯集團回複第一財經稱:“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也是安聯集團重要的戰略市場。安聯集團始終致力於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包括壽險、健康險、財產險、信用保險、全球救援以及投資和資產管理等金融服務解決方案。我們確實正在和相關部門探討如何進一步推動在中國的發展。相關詳細信息,我們將在合適時機做進一步分享。”
據業內人士分析,此次安聯集團在上海設立獨資的安聯中國保險集團,相當於在集團和在華各持股公司之間多架設了一層結構,未來或將把自身在華金融機構中的股份裝進新設立的安聯中國,有利於現有在中國金融業務的統籌管理以及未來進一步的拓展。
事實上,多年來,面對保險滲透率低、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從一開始外資的進入被認為是“狼來了”到入世十多年後的常態發展,外資險企在華“水土不服”成為了多年來“老生常談“的話題。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7年28家外資人身險公司規模保費在整個人身險市場中占比為6.97%,22家外資產險公司的原保費收入市場規模占比則僅為1.96%。
業內人士分析稱,在人身險領域,過去外資股權比例不能超過50%,中外方股權的“五五開”被市場認為是外資壽險公司發展不順利的其中一大原因。而在財產險領域中,交強險也是近幾年才向外資產險公司放開,但近幾年來,外資產險公司在車險領域也並未激起太大的水花。
複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常務副主任陳冬梅對本報表示,擴大開放肯定對我國整個保險市場是有利的,“這個市場雖然大,但並不發達,我們也需要更多的國外優秀保險主體來激活中國保險市場”。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目前國內的中資保險機構已然發展壯大,外資股東想要在國內保險市場中“風生水起”,或許比過去的難度更大,還需在未來的發展中努力尋找自身的特色。
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不斷加速,近期更是在擴大證券業對外開放方面動作頻頻。繼瑞銀(UBS)和野村(Nomura)之後,摩根大通也正式申請在華合資券商持股51%。
5月14日,摩根大通正式宣布,摩根大通企業及投資銀行已經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遞交申請,尋求建立一家持股比例為51%的全新證券公司,發揮與摩根大通全球業務的協同優勢,並計劃未來數年內在監管允許的條件下將持股比例增加到100%。
此外,摩根資產及財富管理正安排與合資夥伴和有關主管部門磋商,有意將其在現有合資公司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加至控股比例。
至於摩根大通在中國的合資券商是哪一家,摩根大通方面回應第一財經記者稱,目前尚不能公布。
此前,多位外資行人士對記者透露,提高持股比例涉及到外資行從當前持股方手中買股份,該過程需要與其他股東談判,因此並非一蹴而就,需要不短的時間。過去多年來,合資券商受監管不確定、文化理念差異等因素影響,部分無法實現既定的計劃,20多年時間里,出現了許多分分合合的資本故事。例如,2017年10月,摩根大通與第一創業“分手”,將其所持一創摩根33.30%的股權過戶至第一創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名下。
在資產管理方面,摩根大通的布局也早已開展。早在2016年9月6日,摩根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稱“摩根資管”)在上海自貿區成立,該公司由摩根大通集團全資擁有,也是首家獲批在上海自貿區成立的外商獨資資產管理公司。
此前十多年,摩根資管與上海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參與了QDII、QFII、RQFII、滬港通及兩地基金互認等跨境項目,上投摩根於2015年獲得第三批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額度。
近期,記者也從摩根資管方面獲悉,該機構已經獲得最新一批QDLP配額。此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上海QDLP試點額度增加至50億美元。
同日,摩根大通還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其中國在岸業務能力的計劃,同時宣布任命梁治文(Mark Leung)為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將負責管理摩根大通中國在岸和離岸的各項業務,以便更好地將摩根大通的全球網絡和資源優勢配置到中國。梁治文加入摩根大通21年,曾在中國香港、新加坡、日本工作,任職於新興市場、信貸交叉產品和股票衍生品等交易部門。
對最新的一系列進展,摩根大通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Jamie Dimon)表示:“我們將繼續招賢納士,為商業發展提供信貸,支持中國市場發展,並通過開展慈善項目加強當地社區建設。這些舉措對中國、美國以及全球商業都至關重要,並對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釋放一個積極的信號。”
摩根大通集團(NYSE:JPM)總資產達2.6萬億美元,業務遍及全球,在投資銀行、個人及小型企業金融服務、商業銀行服務、金融交易處理及資產管理等領域全球領先。
5月13日,上海市金融辦表示,上海將在六大方面先行先試,支持金融對外開放,其中就包括擴大證券業對外開放。比如,支持在滬設立外資控股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允許其從事經紀、咨詢等。此前,5月3日,瑞銀表示已經申請中國證券監管機構批準其增持在華合資券商股權至51%;5月8日,野村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設立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的申請材料,野村控股株式會社擬持股51%。盡管合資券商之路挑戰重重,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仍然吸引大批外資機構紛湧而至。
保險業對外開放又有了新的進展。5月30日,銀保監會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公開征求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稿》內容,合資壽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1%。
在今年博鰲論壇上,央行行長易綱就表示將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放寬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範圍等。其中,有關保險業的開放政策就包括在上半年將人身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的上限放寬到51%,三年以後不再設限等。
“《征求意見稿》最大的突破是落實了此前關於51%的持股比例,政策放開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5年內不能轉讓所持有股權
在持股比例方面,《征求意見稿》規定,外國保險公司與中國的公司、企業合資在中國境內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下稱“合資壽險公司”),其中外資比例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1%。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股東,屬於外資保險公司主要股東:(一)持有資本總額或者股份總額50%以上的;(二)單一持股比例最大的;(三)持有資本總額或者股份總額不足50%,但對保險公司經營管理有重大影響的。
外國保險公司直接或者間接持有的合資壽險公司股份,不得超過51%的比例限制,外國保險公司註冊資本或者營運資金應當為實繳貨幣。
《征求意見稿》提出,外資保險公司至少有1家經營正常的保險公司作為主要股東。如果進行股權變更,變更後至少有1家經營正常的保險公司作為主要股東。
在股權變更方面,《征求意見稿》規定,除了經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準進行風險處置的,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責令依法轉讓的,涉及司法強制執行的,或者在同一投資人控制的不同主體之間轉讓股權等特殊情形外,外資保險公司主要股東自取得股權之日起5年內不得轉讓所持有的股權。
《征求意見稿》規定,外資保險公司主要股東擬減持股權或退出中國市場的,應履行股東義務,必要時及時補充資本,保證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符合監管機構要求。
朱俊生表示,《征求意見稿》做了一些限制,但不是針對股權比例本身,而是在股權比例放開後,對於股權的轉讓、應承擔的義務方面,做了明確規定。
“是希望外資保險公司進來之後,能夠長期在中國市場經營。這也是絕大多數外資保險公司希望擴大股權比例,開拓中國市場的初衷。”他指出,雖然《征求意見稿》進行了一些限制,但對真正想開拓中國市場開展業務的外資保險公司並沒有太大影響。
在外資股東減持或退出中國市場的規定上,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朱銘來認為,“細化監管規則,將風險防患於未然。 ”
朱銘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監管對於外資的管理更多的是在市場準入方面,對於退出並沒有明確的規定。“由於合資公司發展會有理念沖突,因此一旦退出市場,就會有一些比較麻煩棘手的問題。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歡迎人家進來,但是如果將來外資想撤走,出了一個規範化的管理規定固定,以避免出現中資外資因為股權問題出現糾紛。”
另外,在設立分支機構方面,《征求意見稿》規定,外資保險公司可以根據業務發展需要申請設立分支機構。外國保險公司分公司成立後,外國保險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抽回營運資金。
外國保險公司分公司只能在其所在省、自治區或者直轄市的行政轄區內開展業務。合資保險公司、獨資保險公司在其住所地以外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業務的,應當設立分支機構。分支機構的設立和管理適用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的有關規定。
持股比例放開有利外資險企,但也要區分來看
今年以來,保險業一系列開放政策相繼落地。例如,4月發布的《關於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的通知》,意味著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將與中資一致,並已於當天生效。
4月27日,上海保監局正式為韋萊保險經紀有限公司辦理《經營保險經紀業務許可證》換證手續,韋萊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成為全國首家獲準擴展經營範圍的外資保險經紀機構。
中國保險業的開放進程勢不可擋。5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正式批準安盛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發起籌建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為我國提出進一步擴大保險業對外開放後,獲批的第一家合資保險資管公司。
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將有助於利用好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更好地挖掘外資機構的特色金融服務,實現“以外促內”,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保險加速放開後,外資險企是否會水土不服?對於中資險企會有何影響?
針對此次《征求意見稿》落實的關於51%持股比例問題,朱銘來表示,51%的持股比例放開對於外資險企來說是好事,但由於過去合資公司規模一直有限,對於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要區分來看。
“過去合資公司究竟是由於什麽原因沒有發展的很好,並且規模一直很有限?如果就是因為經營理念的差異,那麽此次持股比例放開後,外資保險公司在經營管理上有自主權,可以讓他們的經營理念更好的落地。”
他指出,在合規性方面,外資險企做的是不錯的。“一直在做保障性產品,對於資本擴張並不是很感興趣。”
但他同時提出,“如果外資經營規模沒有擴大,不是單純因為經營理念的原因,還包括比如品牌認可、產品價格等是否能讓更多客群接受,那麽此次持股比例放開對於外資險企而言,未來就不見得會有飛速的發展。 ”
針對《關於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的通知》中,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將與中資一致的規定,朱俊生認為,“保險經紀在內的中介行業的開放,將有助於外資財險公司深化市場分工與提升專業化經營水平。”
他表示,在外資保險中介的支持下,外資產險公司更能夠專註於產品開發、精算、投資、風險管理等核心價值環節,而保險代理、經紀與公估等中介則將承擔很多銷售、理賠等功能,實現產銷分離。外資產險公司通過分工的深化促進技術創新,創新商業模式,提高經營效率,市場份額有望逐步提高。
5月30日,萬達、騰訊、高朋宣布,三方將成立一家合資網絡科技公司,全力打造全球領先的線上線下融合新消費模式。合資公司的股權分布為:萬達商管集團占股51%;騰訊占股42.48%;高朋占股份6.52%。新公司董事長由萬達商管集團總裁齊界擔任,CEO由騰訊推薦、高朋CEO高峽擔任。
新成立的網絡科技公司將註入萬達網科公司原飛凡等部分業務;騰訊將投入線上流量等資源;高朋融入電子發票等業務。
萬達、騰訊、高朋的合作,目的是整合三家優勢資源,一方面對萬達商業中心線下場景進行全面數字化升級,打造智慧廣場、智慧門店,緊密連接商業中心、商戶和消費者,形成“超級導購”、“超級店長”、“超級會員”三位一體體系,提升商業中心效能和消費體驗。一方面要積極探索新消費領域潛在的升級空間和巨大市場,共同營造新消費大生態。
萬達方面表示,此次合作,對於萬達廣場而言,可以通過微信等獲得巨大線上流量,智慧升級萬達廣場,建立強大會員體系,提升企業整體價值。對於騰訊,可以獲得海量線下流量和豐富場景,實現流量和技術落地,加快“智慧零售”戰略推進。對於高朋,可以獲得巨大業務流量,提升行業領導地位。
剛剛獲得阿里巴巴,菜鳥等13.8億美元註資的中通快遞,又“結盟”海外航空公司,加速開拓國際市場。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中通快遞今日與土耳其航空(Turkish Airlines)、太平洋航空(PAL Air Ltd.)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簽約,宣布將成立合資公司,整合協同各自優勢資源,布局開拓全球航空運輸服務。
根據協議,合資公司的總部設立在中國香港,將提供各類門到門物流業務,包括攬收、揀貨、運輸、收發、快運、跨國對接和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同時,合資公司也將提供倉儲管理、訂單和供應鏈管理。
中通快遞集團董事長賴梅松表示,目前中通已成為全球包裹業務規模最大的快遞企業之一,公司將在繼續鞏固和發展國內快遞業務領先優勢的同時,積極布局和開拓國際市場,使國際業務成為中通未來重要的增長點。
土耳其航空董事會兼執行委員會主席伊利凱·艾吉則指出,合資公司將建立強有力的合作體,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的綜合性服務商之一,專註於全球電子商務市場,提供門到門的服務。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通已在美國設立3個中轉倉;在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地區設立10余個中轉倉;在德國、法國、新西蘭等地均設立中轉倉。而土耳其航空的航線覆蓋300個目的地和121個國家。伊斯坦布爾新機場作為土耳其航空主要的運營中心,將於今年10月29日投入使用,預計將為土耳其航空提供400萬噸的貨物處理能力。
太平洋航空總部位於中國香港,從事航空公司一般銷售和服務代理。
太平洋航空副主席劉少坤表示:“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全球快遞行業收入持續增加,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3400億美元,三方以合作關系為契機,將極大的提升各自的業務能力和影響力。”
值得註意的是,瞄準海外新戰場的不止是中通。在此之前,圓通快遞也成立了國際業務事業部,並收購先達國際物流控股有限公司(06123.HK),加速國際市場的布局。而已經在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建立轉運中心和海外倉的順豐,也選擇與UPS成立合資企業環球速運控股有限公司,主營國際快運業務。
“目前,中國仍是增長最快的快遞市場,但跨境電商的增速也不能忽視,而且雖然從量上看還無法與國內相比,但從每單的毛利率看,國際遞送的利潤比價格戰激烈的國內快遞要高得多。”“三通一達”其中一家快遞企業的管理層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在國際快遞巨頭與郵政國際小包數倍的價差之間,還有性價比更優的巨大需求空間,這正是民營快遞希望分羹的市場。
小洋山北側岸線聯動開發將加快推進。
6月14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發布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下稱《三年行動計劃》)。其中提到,強化長三角區域港航協同發展機制,加快推進小洋山北側岸線聯動開發,鼓勵以港航龍頭企業為主體開展區域合作。
這一舉措,是為了在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切實提升上海核心競爭力,因此在《三年行動計劃》中規劃的重點舉措之一。
“十三五”時期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沖刺期。上海市交通委主任謝峰表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航運資源高度集聚、航運服務功能健全、航運市場環境優良、現代物流服務高效,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
“目前,上港集團正抓緊落實浙滬兩地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成立合資公司,加快推進小洋山北側岸線聯動開發。”上港集團總裁嚴俊說,上港集團(600018.SH)將與浙江省海港集團加強戰略合作,全面加快小洋山開發建設。
嚴俊所說的浙滬兩地簽署的合作備忘錄,是指2017年7月12日,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車俊,省委副書記、省長袁家軍率領的浙江省黨政代表團抵滬考察訪問。當天下午,滬浙兩地簽訂了《關於深化推進小洋山合作開發的備忘錄》、《關於小洋山港區綜合開發合作協議》。
上述《備忘錄》明確了關於洋山保稅港區擴區、小洋山股權合作等內容。
針對洋山保稅港區擴區問題,《備忘錄》明確,浙江方將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配合洋山保稅港區擴區,具體由上海市發改委與浙江省發改委對接,力爭於2017年7月底前完成聯合上報。
針對小洋山股權合作問題,《備忘錄》明確,按照2016年浙滬框架協議確定的“以資本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通過股權合作方式,穩步推進小洋山區域合作開發,實現互利共贏”精神,滬方指定上海港務集團,浙方指定浙江省海港集團,以股權合作的方式對小洋山進行開發經營。小洋山北側由浙江省海港集團與上港集團共同組建開發公司,實現兩個企業集團的戰略合作,全面加快小洋山北側開發建設。
舟山市政府官網信息則顯示,小洋山北側圍墾項目自2012年開工以來,實施統一規劃、滾動開發,目前進展順利。截至2017年5月26日,累計完成投資14.27億元。
今年2月1日,上港集團副總裁方懷瑾在2017暨第八屆上海國資高峰論壇上表示,洋山四期的投入運營標誌著小洋山港區南側的開發基本完成。小洋山北側的水深雖然比南側淺一點,但北側的岸線資源很好,能滿足江海聯運的要求,未來將把小洋山北側打造成江海聯運的國際樞紐中心。
洋山港是世界最大的海島型深水人工港,中國第一座近海深水港,是上海成為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支撐點,總投資700億元以上,自2002年起,分4期建設。
2002年6月26日,洋山深水港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一期工程5個泊位在2005年年底建成,洋山深水港於同年12月10日正式開港;2006年底,二期工程4個泊位建成;2008年底,三期工程7個泊位建成。2014年12月23日,全球最大的自動化碼頭——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2017年12月10日,洋山港四期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試運行。
上海港是中國大陸集裝箱航線最多、航班最密、覆蓋面最廣的港口。2017年,上海港完成貨物吞吐量7.51億噸,同比增長6.9%;集裝箱吞吐量402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8.3%,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八年保持世界首位。
這其中,洋山港2017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656萬標準箱,占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的41%。
嚴俊表示,上海港60%的集裝箱貨源來自長三角地區,因此上港集團非常重視與周邊省市和兄弟港口的聯動和協作。
2017年7月21日,上港集團聯合沿江13家港航企業成立了長江經濟帶航運聯盟,以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部署,推進整個長江港航資源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
嚴俊說,下一步將構建長江分級轉移體系,推動艙位互換和優化點對點服務;加快推進江海聯運船型標準化;以“+互聯網”的創新思維,打造長江集裝箱江海聯運綜合服務平臺,創新長江江海聯運的運營模式。
2017年11月1日,上港集團、江蘇港口集團、中遠海運集團三方還簽署了《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三方將在長期友好合作的基礎上,共同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戰略,助力長三角經濟圈協同發展,降低區域物流成本、做強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
“(我們將)加快落實《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積極推進與江蘇沿江沿海港口的資本合作和業務合作,進一步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影響力和服務能級。”嚴俊說。(實習記者唐燕飛對本文亦有貢獻)
借道新能源汽車,馬來西亞寶騰汽車多年的“中國夢”或將在不久後實現。
北京時間8月18日下午,在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的見證下,吉利控股集團(下稱“吉利控股”)與寶騰控股在杭州吉利總部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深化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吉利將與寶騰母公司DRB集團成立50:50的合資公司,借助於合資公司,寶騰將進入中國市場,同時開啟全面電氣化合作。不過,關於金額和工廠選址,吉利和DRB均表示,目前雙方還在進一步協商中。
“吉利承諾,給寶騰汽車一個光明的未來。”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現場強調。作為馬來西亞的國寶級汽車品牌,寶騰汽車是馬來西亞兩家自主品牌之一,在1983年由馬來西亞第四任首相馬哈蒂爾的主導下而建立。
上世紀90年代,寶騰汽車發展進入全盛階段,年銷量達到20萬輛,曾在當地市場占據近8成份額。但進入21世紀,寶騰汽車開始沒落,2016年年銷量僅7萬多輛,且虧損嚴重。從2014年開始,寶騰汽車開始對外“找婆家”。彼時參與競購寶騰汽車的車企還包括雷諾和標致雪鐵龍集團(PSA),但最終中國車企吉利勝出。
去年6月23日,吉利與馬來西亞DRB-HICOM集團簽署最終協議,收購後者旗下寶騰汽車(PROTON)49.9%的股份以及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Lotus)51%的股份。在當時,多家跨國車企都參與了寶騰汽車的並購,但最終中國吉利汽車勝出。
時任馬來西亞寶騰汽車集團總裁的Dato' Sri Syed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選擇吉利首先看重的是吉利的技術可以註入寶騰汽車,在汽車的智能化、電動化方面,也可以為前者提供助力。另外,通過與吉利的合作,寶騰也有能力進入馬來西亞之外市場,助力其全球化目標的實現。
吉利在一步步踐行李書福當時的承諾,去年9月,吉利控股與DRB集團正式完成了對寶騰汽車和路特斯汽車的股權交割,同時也公布了寶騰汽車、路特斯汽車新的國際化管理團隊。隨後,吉利向寶騰汽車輸入了新的博越平臺,並對其經銷商和供應鏈體系進行了梳理。
合作一年來,吉利與寶騰的協同效應初見成效,寶騰的研發能力、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能力不斷提升。今年以來,寶騰汽車銷量逐月增長,7月份銷量創下30個月來的新高。與此同時,寶騰首款全新SUV車型也將在今年年底上市,並逐步進入快速增長的東盟市場。
目前,寶騰已在全球五大洲65個國家銷售。但在寶騰的全球化版圖中,中國市場一直是一大空缺點。“寶騰一直試圖進入中國市場。” 馬哈蒂爾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的提問時談到。
事實上,早在2000年,寶騰轎車就曾亮相北京國際車展,此後,其一直在尋求進入中國的機會。在與廣東金星重工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打算進行本土化制造未果後,寶騰又與浙江青年轎車等多家中國車企糾葛良久,但始終未能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
在被吉利收購之後,雙方的合作讓寶騰汽車的“中國夢”終於又近了一步。馬哈蒂爾在此次到訪吉利時表示,馬來西亞政府會積極推動吉利和寶騰的合作,以進入中國市場。
“寶騰在制造汽車時,吉利還不存在,但是在質量、生產效率和體系能力方面,吉利後來居上。” 馬哈蒂爾4年前曾在北京車展上光臨過吉利汽車的展臺,而此次到訪吉利,他在試駕了博瑞GE、帝豪GSe、領克02,並體驗了沃爾沃S90榮譽版等最新車型後作出如此批評價。正因如此,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未來雙方合作的前景時認為:“在中國生產的車成本會更低,質量也會優於在馬來西亞生產的車型”。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