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如此火爆的行情不僅讓不少散戶滿倉踏空,券商也幾乎全部看走眼。
最近有媒體統計18家券商去年的策略報告,其中準確預言到今年“牛市”的券商僅西南證券、國泰君安以及東吳證券。2014年國泰君安率先提出牛市論,4月曾高呼“400點反彈論”,西南證券認為滬指上行目標位在2950點附近,東吳證券在2013年底準確預測今年的走勢(8月開始牛市),點位區間(3000點)和主力板塊(金融)。
實際上,做預測分析確實不是一件容易事,有時候必須給自己留足余地。財經專欄作家端宏斌稱,為什麽要有一套行業黑話無非是以下幾條:
1,讓你感覺他似乎很專業;2,讓你覺得他似乎說的挺有道理;3,一旦他說錯了,讓你也沒有理由打他的臉。
所以,了解報告慣用的“術語”就很有必要。以下是2012年泰達宏利基金公司量化投資負責人兼國際投資部副總監王詠輝總結的《研究報告的含義與使命》和端宏斌對此的拓展,總結如下:
1,正如我們此前的預期——適用於任何一篇分析文章的開頭,暗示對方自己此前的分析是正確的,並讓讀者能夠重視本文的觀點。
2,基本符合我們的預期——說明此前的預測是錯的,但好在錯的不是特別離譜,大約誤差20%—30%之間吧。
3,略超預期——說明此前的預測大錯特錯,誤差估計在50%—100%之間吧,不能再多了,否則要被打臉。
4,大幅超過預期——完全算錯了,你最好忘了我之前說的是什麽。我們開始下一個話題吧。
5,尚待確認,有待證實,靜待公布——我們覺得這可能沒戲了,但是我們不好意思直接告訴你,就讓你等等吧。
6,且待證實——我們覺得沒戲了,但又怕它突然有戲了,所以很糾結。
7,XX可期——我們覺得很有戲,但又怕它突然沒戲了,所以不能說的太滿。
8,拐點——理論上是指趨勢反轉的那個點。目前為止,沒有人猜對過拐點。這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獸,人們只能事後從圖形上才能觀察到它的存在。每個分析師都以能抓到神獸“拐點”為榮。
9,短期來看,長期來看——如果你想告訴別人兩個完全相反的預測,那麽就應該套用這個句式。
10,上升趨勢得到了有效確認——我們已經踏空很久了,現在終於準備空翻多,希望還能撈到一點。
11,下跌趨勢進一步強化——我們已經套牢了,現在終於下狠心準備割肉,希望還能保住一點。
12,下跌就是買入良機——原本我認為這個股會漲的,沒想到推薦之後就一直在跌,沒辦法,越跌越補吧,希望能攤平成本。
13,股價凸顯估值優勢——我們推薦的股已經跌得就剩褲衩了,到底幾倍市盈率才是個底啊??!!
14,XX值得關註——吃不準會漲還是會跌,反正不管漲跌,值得關註都是沒錯的吧。
15,強烈推薦——不管最後漲不漲,我是真的建議你買入。
16,風險提示——如果最後發現我說錯了,你也別怪我沒給你風險提示。
除了國內券商,海外的研究報告也不乏一些毫無意義的常用語,比較經典的有以下幾個(選自科技金融網站BI):
1,我對此表示謹慎樂觀(I'm cautiously optimistic)——這句話可以被用在任何時候任何市場狀況,字面上的意思是你很小心謹慎,但是依然相信未來前景光明,所以無論最後結果是什麽,這話都沒錯。如果市場跌了,你可以說“你知道的,我很謹慎”,如果市場漲了,你可以說“你知道的,我很樂觀”。所以這句話等於什麽都沒說。
2,趨勢是你的朋友(The trend is your friend)——這話聽上去很有智慧,但過去的走勢無法向你確保接下來的行情是向上還是向下。如果股票按照原先的趨勢走,那麽好吧,趨勢是你的朋友,如果反著來,那麽新的趨勢就是你的朋友喲!
3,買方比賣方多(More buyers than sellers)——在一個市場里,你沒法憑空買一只股票,總有人賣給你,所以這不僅是一句廢話,還是錯的。
4,市場正在築底(We're in a bottoming process)——當股市跌跌不休的時候,這句話經常出現,意思是你根本不知道市場會怎麽走,可能會跌的更多,但你又想強調股市最終會漲起來。這其實並沒有告訴你接下來會發生什麽。
5,逢低買入(Buy on weakness)——當你不知道何時該說“買”但又想在以後告訴所有人“你看,我就說這個股票要漲吧”的時候,你可以用這句話來打馬虎眼,而且可以用在任何時候任何一只股票上。這句話真是一點用都沒有, 它沒有告訴你買入的時機,而這才是最重要的。同理可證逢高拋出。
6,繼續觀望(Take a wait-and-see approach)——這絕對是分析師最愛使用的詞之一,聽上去挺謹慎的,目前的情況似乎比以往更具不確定性,但實際上也是言之無物。你到底在等什麽?要等多久?為什麽你等的最終會發生?為什麽以後的不確定性更高?總而言之就是,你到底在等什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股市這麽火,客戶又不是傻子。
最近,我們領導“罵”我了。
因為,我負責的兩款理財產品,銷售量在劇烈下降。
從11月中下旬開始,確切地說,是11月22日,央行降息開始,每周每款產品來預約的資金,只有1億元左右了;實際購買的,剩下五六千萬了,等於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了。
我們領導就“罵”我。說怎麽掉得這樣厲害?我說,這我真沒辦法。股市這麽火,客戶又不是傻子,我和他們的交情也沒好到那份上。再說了,我們產品的收益率,也在下降,以前兩款產品最高收益率是5.7%、5.8%,現在只有5.2%和5.25%了。
甚至,最近,我覺得我的不少同事,心思都有些不在工作上了。大家見面了,都在問,“嗨,最近你買了麽?”
我們也在調整策略,將一部分精力,轉到分級基金、股票型基金的銷售上去了,分級基金的杠桿率比較好,“牛市”里,受歡迎。這段時間,這兩種基金產品的銷售,增長比較快。
另外,對於我個人來說,也有“好的一面”:我老公買的股票,最近漲得不錯,他很開心。
(羅蓉珊為化名)
在這樣一個全民創業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放棄大公司的工作,選擇開發一款自己的產品來改變世界。
通過解決當前的痛點去創業,其實有巨大的風險。所謂的痛點和剛需都是當下的痛點和剛需,但是等到創業者著手去解決,等到產品上線,可能一年甚至兩年已經過去了,到時痛點還是痛點嗎?環境一直在變化,今天的痛點在兩年後也許根本就不再是痛點,今天的需求也不再是需求,環境發生了變化解決方案也發生了變化。所以我認為解決當前的痛點去創業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坑。
從投資角度來說,我們看一個項目解決的用戶痛點是不是一個好的切入點,會看三個問題:趨勢、變化、時間點。
趨勢:看漲還是看跌?
對於投資者來說,投資的是一種趨勢。我們經常說要投資朝陽行業,買股票買漲不買跌,但是對於早期投資人來說,我們也很難判斷什麽是朝陽產業,就像你很難保證一支一直漲的股票會不會在買的第二天就掉頭向下,大多數的總結、分析和判斷其實都是事後諸葛亮。從經驗來看,那些很難賺到錢,絕大部分從業者就感到絕望的行業,有時反而很值得去關註。
當一個行業持續低迷,成本不斷上漲,利潤不斷變薄,直到絕大多數行業從業者都虧損的時候,它有兩種可能性:掉入深淵或者絕地反彈。如果新技術、互聯網能對這個行業產生影響那麽絕地反彈的機會就會很大。比如2008、2009年的手機行業,行業內人士應該還記得當年利率比刀片還薄的痛苦。
而對於幾年來都能保持百分之幾的增長的行業,反倒很難找到足夠大的機會。因為不斷有新的參與者進來,不斷帶來新的資金,市場會變得更加分散,很難出現一家壟斷型公司的出現。這種平穩增長的市場對投資者來說可能是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機會。除非這種平穩增長能在幾年後,因為技術發展、社會結構變化、或者其他的一些外因,出現一個較大的向上拐點。就是我後面要說的“變化”。
時間點:東風是否就位?
在創業和投資中,判斷趨勢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但是對於“時間點”的判斷卻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最樂觀的人總是認為明天就該翻天覆地的變化,急急忙忙的沖進去,就怕錯過了這個時間窗;樂觀的人一般都考慮3、4年後會發生一個可觀的變化,但是實際情況可能往往會比3、4年更長;而對悲觀的人來說可能永遠看不到這個變化,或者認為即使要發生變化,也需要滿足很多很多的條件,怎麽也得5年~10年的時間,所以什麽都不敢做,他們恰恰忘了越來越多的技術領域呈現“摩爾定律”,出現令人驚訝的指數增長。
“太早了,死在沙灘上”,“太晚了,已經很多人在做了”,“可惜當年沒有再堅持一兩年”基本上都是描述創業過程中如何判斷“時間點”的一些感悟。所以說創業的時間節奏把握尤其重要。
在時間點的判斷上很容易引起另外一種“全民創業現象”或者叫做“跟風創業現象”。當某個機會來臨,市場上出現少數一兩家有了2、3年積累的公司,很多創業者和投資者能夠快速看到這幾家公司的價值,於是快速跟進。類似於曾經出現的全民做廣告、做太陽能、做團購,還有現在的送餐、按摩、二手車。跟風創業有利有弊,大家自己判斷。
變化=機會?
投資是投趨勢,更準確說是投資“變化”。持續緩慢的上升或者下降都不會是好機會,只有“變化”才是機會,這個變化更像幾何學上的“拐點”。創新工場09年決定做安卓相關的投資的時候,當時塞班還是霸主;iPhone的生態鏈構建的相對完善,開發者已經開始在App Store上獲得收入;Andriod系統不完善、APP稀少,市場還是荒蕪一片。那麽你是應該選擇依然有著巨大存量市場,並且還有巨大出貨量的Symbian,還是已經初步構建了生態體系的蘋果,還是對Andriod進行大量的投入?今天這個答案很明確,可是當時這個行業還是有各種不同的看法的。
現在已經是一個全民創業的時代,這對於整個社會、投資機構和創業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情。特別是智能手機普及之後,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一個很高科技、遙不可及的東西,中國的四線五線城市人們一下子完全可以和一線城市人一樣平等擁有和使用網絡。這就帶來了非常多的創業機會和投資機會,無論是純移動互聯網應用、遊戲還是O2O等方方面面。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但是到具體的某個領域,特別是O2O領域,就需要具體分析。線上互聯網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線下的具體產業有隨之發生變化嗎?如果輕率的因為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了,就認為各種線下服務都有機會了,這是很危險的。
創業者一定要問自己:為什麽我今天做這個事情會比五年前做,成功的概率更高?為什麽今天用Andriod/iOS調度車輛比五年前人們用PND,用WinCE,用Linux來調度車輛會更好?除了這個技術的變化,行業是不是也積累了突破的勢能?
樂觀的是,確實中國在傳統行業積累了好幾十年,處於信息化程度很低的狀態,大部分行業的組織方式和運營方式都處於低效狀態,雖然原來的PC互聯網在改善一些,但是移動互聯網卻在徹底重新構造一個商業系統。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組織化將會在接下來幾年在不同的行業發生。
不要輕易談顛覆
目前很多人認為找到出身於傳統行業同時又具備互聯網思維的人很難,能夠從傳統行業轉型到互聯網比互聯網人去認識傳統行業要難,我對這一點持不同的觀點。和那些在傳統行業幹了一輩子,可能連上網都不會的60後、70後不一樣。對於80後,他們雖然從事傳統行業的工作,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具備了互聯網能力和意識:
第一,他們學生時代起就在用互聯網的產品,對互聯網並不陌生;第二,他的經驗可以移植到互聯網;第三,今天到處充斥著互聯網相關的海量信息,他們有意無意的被互聯網熏陶。
所以理論上,傳統行業中的80後學習互聯網比互聯網人理解傳統行業要快。傳統行業中懂互聯網的人會是下一批創業的生力軍,他們將改變許許多多的行業。
互聯網創業者喜歡談“顛覆”,顛覆這個顛覆那個,大部分的行業是顛覆不了的,只是重建商業規則。如果食物不好吃,再互聯網也難以下咽;手表不好看、計時不準,再怎麽聯網、再怎麽能安裝APP也不會有多少人用;空調不制冷、噪聲還很大,能用手機遠程遙控,又能怎樣?
互聯網給了很多創業機會,但是還是應該回歸產品要做好、服務要做好。
(原作者John Kemp,路透社分析師)
對伺機在底部進場的投資人來說,在油價頻頻探底之際,最明智的忠告是:“別嘗試去接落下的飛刀。”
然而,市場劇烈波動也意味金融資產與商品的價值很可能被錯估,成為專家和逆向操作者眼中深具投資魅力的標的。
油價自去年6月至今已腰斬,風險與報酬之間的平衡已隨之改變,從油價傾向進一步下挫,轉向日後止跌回升。
目前美國德州石油生產商實售價格已跌破每桶50美元,北達科他州的實售油價甚至低於40美元。這種價格水準使鉆探計畫難以為繼,也使業者缺乏發行新股或新債的誘因。未來幾個月銀行對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的放貸將大幅萎縮。
就算積極削減成本與提升油井開采效率,倘若油價繼續維持在目前水準,美國原油產量遲早會觸頂,然後開始下降。
油田服務公司Baker Hughes的數據顯示,去年10月初以來全美原油鉆探平臺開工數已減少110座或7%。估計到今年中,還會有550座左右的平臺遭擱置,使總量降到1000座以下。
即使油企提升鉆探效率與控制成本,短期內恐怕還是不足以抵銷運作平鉆油平臺減少四成造成的影響。
成功的投機訣竅在於平衡風險與報酬。當布侖特和WTI原油價格在100美元以上交投時,保守的看法是預測油價中短期將會下跌,以消除市場明顯的失衡跡象。
如今布侖特與WTI原油價格已跌破60美元,美國許多產油商的實售價甚至降到40、50美元之際,保守看法就該假設油價將會有限度地回升,把市場帶回較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的每周報告顯示,對沖基金已開始朝這個方向思考。去年聖誕節前,押註WTI原油相關期貨與期權價格下跌的整體空頭頭寸減少30%,從11月初的1.13億桶降至7800萬桶。
相比之下,去年10月底至今,對沖基金押註油價上漲的多頭頭寸大致維持在略低於3億桶的水準。
過去兩個月來,這些多頭部位損失慘重,每桶虧損高達30美元。不過,油價多單對空單的比值自去年6月攀抵13:1後,11月降至2.5倍,到聖誕節前夕已回升到四倍。
如果說對沖基金對油市仍未翻多,但至少看空氣氛已不那麽濃厚,且對油價進一步大跌的可能性持謹慎態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月,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的經典著作《非理性繁榮》第三版將發行。不知道投資者是否會視此為不祥的征兆。
2000年,《非理性繁榮》第一版問世,讓人們知道美股估值有多麽高,以及市場似乎對科技股過於樂觀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想必你也知道。
第二版在2005年發行,增加了關於價格異常高昂的房地產的章節。隨後發生了什麽,你也不陌生。
在這第三版里,席勒增加了另一個資產類別的章節——歷史上來說已經“貴”的債券。 你害怕了嗎?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周二美國國債收益率大跌,10年國債自去年10月以來首次跌破2%,3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幅創2013年4月5日以來最大。美國債市已經泡沫化了?
幸好,席勒本人倒是拒絕用“泡沫”來形容債券市場。他上月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表示:
它(債市)還沒有明顯地符合我對“泡沫”的定義。它似乎並不狂熱,似乎並沒有基於債券價格將快速上漲的預期。在雞尾酒會上,人們談論債券基金時抱怨的可能還是糟糕的收益率而不是談論他們預期可以賺多少錢。
不過,席勒確實指出了今天的低收益率與過去的泡沫事件的相似性。泡沫是這樣形成的:隨著資產價格上漲,人們會想出故事來解釋這是為什麽,而這故事又會助推價格,然後上漲的價格再度強化故事本身,如是循環。科技股大繁榮時代的股市是(美國)將迎來互聯網推動型增長的新時代,而為住房價格做“理性化”解釋的是廉價的抵押貸款和金融“創新”。
他說債券也是如此,“有些理論放大了債券價格的表現。”
其中大行其道的就是低利率促使債券價格上漲。當對經濟感到悲觀和認為通脹會繼續低迷之時,投資者就會尋求相對安全的債券——那些確定會償付的國債。
今天的債券基金經理人可以例舉各種各樣的拖累利率、推高固定收益資產價格的理由。有可能會拖累支出的貧富差距(擴大),有歐洲和亞洲存在的通縮風險,有發達國家不利的人口演變趨勢。席勒說,你甚至可以加上機器人,“有人暗示電腦將會加劇世界的不平衡,這會影響人們的開支計劃”,因為下註資產價格上漲,消費者會節省更多錢(用於投資)。
人們用“長期停滯”和“新常態”的標簽去形容一個無法回歸繁榮的經濟體。正是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普及了“新常態”的說法,隨後他卻離開了自己一手建立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 。
《時代周刊》表示,今天的債券價格至少部分地將“新常態”的說法考慮在內了。這意味著,即使收益率維持低位,債券近幾年來的高回報也太可能重演了。(根據經驗,當前十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也就是未來十年投資者能得到的總回報率了,也就是區區的2%。)
席勒還指出,他與沃頓商學院經濟學家Jeremy Siegel做的研究發現,債券投資者預測通脹的能力十分糟糕。上世紀七十年代似的物價上漲暫且不說,3%的通脹就會讓買國債者出現實際虧損(當前通脹率低於25)。3%的通脹似乎不是什麽難事兒,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樣的通脹是健康的經濟體應該有的。
這就是說,低增長以及溫和通脹的情形使得債券仍然具有吸引力。上一次如此長時間低利率(二戰前)後,利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在上升,不過期間正好經歷著戰後複蘇、冷戰促進國防開支和嬰兒潮,因此可能是一個特殊現象。
席勒說,對於推動股市上漲,低利率可能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因為債券收益如此微薄,投資者可能把資金轉入股市,以期獲得更好的回報。在《非理性繁榮》第三版的早期版本中,席勒描述今天的美股牛市為“後次貸時期的繁榮”。
“但是在最後一刻,我換掉了這個說法”,席勒說。現在,他稱這個時代為“新常態下的繁榮”。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電力改革紅利,你關註到了嗎? 作者:淩波微渡 電力改革或將成為2015年國企改革的最大亮點,並且此輪電改對未來發電、輸配電、售電產業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是2015年的重要投資主題。水電和大火電將受益於發電側競價。待獨立輸配電價體系建立後,發電端上網電價有望率先引入市場化機制。可能采用獨立區域交易平臺和大用戶直購模式,或將拉低整體性購電成本。不管何種模式,低成本者受益。建議持續關註大型水電:長江電力、國投電力等;和大型發電運營商:國電電力、華能國際、華電國際等。 我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持續發酵(下圖) ![]() 為什麽要繼續推進電改 2002 年電改5 號文推出廠網分離與主輔分開等措施,成立五大發電集團與兩大電網,解決了當時電力體制垂直一體化壟斷、政企合一的低運轉效率問題,電力行業一體化壟斷狀況有所緩解。 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電網公司(國網與南網)接替原國家電力公司(囊括全國所有電網和發電廠)的超級壟斷地位:一是獨掌行業公共權力,既當裁判員負責輸配調度,又當運動員負責電力銷售;二是壟斷輸配售環節全國範圍的業務規模,已達到“規模經濟”的上限;三是獨掌電網設備業務鏈條,既是主要供應商,又是獨家采購商,既是批發商,又是龍頭零售商。如此大壟斷拆分為小壟斷,供給端電企與需求端用戶之間相互傳導信息的通道被強行阻斷,電力價格難以發揮調節作用。 ![]() 電力體制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是電網企業擁有獨家買賣電的特權,加之所有電價均由政府管制,使電力市場中兩個最重要的主體即發電企業(生產者)和電力用戶(消費者)被制度性“隔離”。從而發電市場的供給、成本變動和價格信號不能及時傳導到用戶,用戶的需求信息也不能直接反饋給發電企業,市場機制發揮不了作用,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均不能及時調整到位,電價水平及上下遊產品比價關系被人為扭曲。所以電改真正目的是通過打破壟斷、實現市場化電價和供需調節機制,從而形成節能環保、安全可靠、優化配置的市場化電力體制。 電力體制改革重啟:放開兩頭,監管中間 新電改再次提上日程,電改預期持續發酵。2014 年10 月23 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於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通知》,新一輪輸配電價改革試點逐漸升溫。2014年11 月24 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明確取消跨區域電網輸配電價審核,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輸配電價改革。 隨著深圳輸配電價試點的推出,“放開兩頭、監管中間” “四放開一獨立”或成新電改的核心原則, “放開兩頭、監管中間”,意味著發電端和售電端的市場化,中間輸配環節仍然需要監管。“四放開一獨立”指輸配以外的經營性電價放開、售電業務放開、增量配電業務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供電計劃放開,交易平臺相對獨立。 本次電改的核心思想:“放開兩頭,監管中間” ![]() 電力體制改革:誰更受益? 本次電改的核心思想:“放開兩頭、監管中間” “四放開一獨立” ![]() 水電和大火電將受益於發電側競價。待獨立輸配電價體系建立後,發電端上網電價有望率先引入市場化機制。可能采用獨立區域交易平臺和大用戶直購模式,或將拉低整體性購電成本。不管何種模式,低成本者受益。首推水電和大火電。建議持續關註大型水電:國投電力、長江電力等;和大型發電運營商:國電電力、華能國際等。(來自國信港股) ![]() |
中國財政收入已由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而今年地方到期需滾動債務近2萬億元,地方主要融資工具城投債發行規模已大縮水,在新預算法對地方融資的約束下,計入存量債務接續在內,拉動今年GDP達到7%尚有3.5萬億元基建資金的缺口,中國版“財政懸崖”風險越來越高。
巴曙松等研究員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發文警告,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可能將面臨融資斷檔帶來“財政懸崖”。預算法的“圍墻”已搭建,赤字率和發債規模的“前門”顯然不足夠支撐存量債務和新增基建投資,則“後門”面臨著重新打開的壓力。若不繼續提高中央政府的赤字率,流動性的壓力將因“財政懸崖”階段性加大。
上述巴曙松等人研究文章(上述文章)預計,要達到今年7%左右的GDP增長目標,資本形成的拉動要維持在2.4%,對應的基建投資增速為15.7%,資金需求為13萬億元。這些資金主要來自占比58%的自籌資金、20%的國內貸款和13%的國家預算內資金。
· 但自籌資金正面臨缺口:
華爾街見聞今日文章援引《經濟參考報》消息稱,去年財政收入增速預計將23年來首次降至個位數。去年年底財長樓繼偉已表示,中國財收將轉為中低速增長。
土地財政模式逐步走向終結,去年前三季度土地出讓收入增速分別為40.3%、14.5%和0.5%。上述文章預計,今年土地出讓收入可能同比下降14%。
同時,今年是完成營改增的最後一年,各行業全面營改增會加大減稅幅度。此外,今年政府將進一步實施對中小企業的減稅,還會按新預算法要求清理不規範稅收,房地產市場調整對稅收的影響也還將繼續。上述文章預計,今年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約為7.8%,較去年1-11月累計8.3%的增速有所回落。以下圖表均來自上述文章。
· 貸款將進一步收緊:
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提到,在國務院43號文和中證登收緊質押回購資格新規影響下,地方政府主要融資工具——城投債發行額大縮水。上月為729億元,本月不足100億元,去年10月和11月還都超過1100億元。
上述文章指出,今年實行的預算法修正案對地方政府最有力的一大約束便是融資平臺的去政府信用化、以及預算約束的硬化。去年11和12月部分商業銀行在預算法大限前加快投放信貸,側面印證了今年去政府背書後的融資平臺的融資能力不容樂觀。回歸企業部門信用之後,融資平臺的發債能力預計會下降。
· 因此,只有增加國家預算內資金,即提升中央財政赤字率,以及地方較大規模自主發債。
上述文章預計,今年赤字率會由2014年的2.1%提升至2.3%左右,將增加約2500億元的國家預算內資金。但限額管理下地方自主發債額度較為有限,自主發債額預計會控制在GDP的1-2%,對應發債7000億—1萬億元。
除了維持7%左右的GDP目標增速需要增加基建資金,存量到期債務也需資金。根據2013年審計結果,不計3198億元的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債務和5995億元的或有債務,今年還需償還1.9萬億元負有償還責任的存量債務,其中市政建設和交通運輸等基建設施建設占比分別達到37.5%和13.8%,合計9531億元基建資金需要接續。
基於投資增速對應的額度、預算內資金變化幅度等同赤字同比、除預算內資金和貸款之外的利用外資、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測算,上述文章預計,今年基建投資的資金缺口達到3.5萬億元。由於上述地方債券發行額度不足以彌補這一缺口,今年PPP項目可能出現井噴。但PPP融資依托於項目,融資能力顯然不足以替代融資平臺依托主體的融資規模。
從存量來看,2015年地方政府到期需滾動的債務接近2萬億元。而按照預算法修正案的規定,地方政府自主發債的額度需經全國人大和地方人大審議通過,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的程序進展最快要到今年年中。所以,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面臨各項基建項目“錢從哪里來”的問題。
今年第一季度並非開工旺季,又有去年11和12月投放信貸的支持,因此二季度地方政府或將面臨融資斷檔帶來的階段性“財政懸崖”流動性壓力。
鑒於赤字率和發債規模均明顯無法達到存量債務和新增基建投資的需求,上述文章建議,在中央和地方債務並表的同時,應當實事求是地考慮提高中央政府的赤字率。在警醒地方債務的同時,財政部門也應兼顧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底線。否則今年中國版“財政懸崖”會導致流動性壓力階段性加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交易員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結束了。高盛剛剛公布了2005年以來最低的年度交易收入。2014年,高盛從固定收益產品、外匯和商品(FICC)的交易中賺了11.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了31%。
盡管高盛首席執行官Lloyd Blankfein對未來保持積極態度,但分析師們已經發現更嚴格的金融監管和緩慢的經濟複蘇將讓高盛的賺錢能力大不如前。
2014年四季度,高盛收入76.9億美元,好於分析師預期。但其FICC收入已經連續多年下跌,這意味著它支付給員工的薪水將變少。
看看高盛的薪資收入比——員工薪水與公司收入之比。彭博新聞社指出,員工薪酬占高盛收入的比例自金融危機以來穩步下滑,從2008年的48%下降到2014年的36.8%。
高盛收入下跌的一大原因是市場缺乏波動。當市場動蕩時,高盛進行更多的交易,而這可以給正確判斷市場的交易員帶來更大的利潤。這也是為什麽許多交易員抱怨當波動性很低時很難獲利。除了幾個孤立的交易日,過去一年的波動性遠低於2010年-2011年的水平。
不僅僅是市場波動性低,更嚴格的金融監管也限制了包括高盛在內的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許多金融機構面臨監管關閉了一些部門。
Blankfein表示,他認為交易收入的下滑是暫時的。而其它人認為,高盛等銀行已經抱怨市場低波動性多時。JMP Group分析師Devin Ryan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現在很難預計市場什麽時候會回到健康的波動水平,全球經濟什麽時候會回到健康的增長。面對全球疲軟的經濟、更嚴格的金融監管和低迷的波動性,銀行可能很難回到10年前的水平。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投行的黃金時代已經終結。去年,美國股市IPO的規模創下了2000年來最高,這為投行帶來了不少收入。
而公司並購在2014年升至了1.6萬億的歷史新高。而盡管看空者不斷警告,標普500指數去年依然上漲11%。
投資銀行可能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全美頂尖MBA項目的畢業生開始選擇其它的職業路徑。在哈佛商學院,2014年,僅5%的MBA畢業生選擇加入投行,遠低於2007年12%的水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