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席勒談美國債券牛市 你害怕了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91

QQ圖片20150108171013

本月,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的經典著作《非理性繁榮》第三版將發行。不知道投資者是否會視此為不祥的征兆。

2000年,《非理性繁榮》第一版問世,讓人們知道美股估值有多麽高,以及市場似乎對科技股過於樂觀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想必你也知道。

第二版在2005年發行,增加了關於價格異常高昂的房地產的章節。隨後發生了什麽,你也不陌生。

在這第三版里,席勒增加了另一個資產類別的章節——歷史上來說已經“貴”的債券。 你害怕了嗎?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周二美國國債收益率大跌,10年國債自去年10月以來首次跌破2%,3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幅創2013年4月5日以來最大。美國債市已經泡沫化了?

幸好,席勒本人倒是拒絕用“泡沫”來形容債券市場。他上月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表示

它(債市)還沒有明顯地符合我對“泡沫”的定義。它似乎並不狂熱,似乎並沒有基於債券價格將快速上漲的預期。在雞尾酒會上,人們談論債券基金時抱怨的可能還是糟糕的收益率而不是談論他們預期可以賺多少錢。

不過,席勒確實指出了今天的低收益率與過去的泡沫事件的相似性。泡沫是這樣形成的:隨著資產價格上漲,人們會想出故事來解釋這是為什麽,而這故事又會助推價格,然後上漲的價格再度強化故事本身,如是循環。科技股大繁榮時代的股市是(美國)將迎來互聯網推動型增長的新時代,而為住房價格做“理性化”解釋的是廉價的抵押貸款和金融“創新”。

他說債券也是如此,“有些理論放大了債券價格的表現。”

其中大行其道的就是低利率促使債券價格上漲。當對經濟感到悲觀和認為通脹會繼續低迷之時,投資者就會尋求相對安全的債券——那些確定會償付的國債。

今天的債券基金經理人可以例舉各種各樣的拖累利率、推高固定收益資產價格的理由。有可能會拖累支出的貧富差距(擴大),有歐洲和亞洲存在的通縮風險,有發達國家不利的人口演變趨勢。席勒說,你甚至可以加上機器人,“有人暗示電腦將會加劇世界的不平衡,這會影響人們的開支計劃”,因為下註資產價格上漲,消費者會節省更多錢(用於投資)。

人們用“長期停滯”和“新常態”的標簽去形容一個無法回歸繁榮的經濟體。正是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普及了“新常態”的說法隨後他卻離開了自己一手建立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 。

《時代周刊》表示,今天的債券價格至少部分地將“新常態”的說法考慮在內了。這意味著,即使收益率維持低位,債券近幾年來的高回報也太可能重演了。(根據經驗,當前十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也就是未來十年投資者能得到的總回報率了,也就是區區的2%。)

席勒還指出,他與沃頓商學院經濟學家Jeremy Siegel做的研究發現,債券投資者預測通脹的能力十分糟糕。上世紀七十年代似的物價上漲暫且不說,3%的通脹就會讓買國債者出現實際虧損(當前通脹率低於25)。3%的通脹似乎不是什麽難事兒,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樣的通脹是健康的經濟體應該有的。

這就是說,低增長以及溫和通脹的情形使得債券仍然具有吸引力。上一次如此長時間低利率(二戰前)後,利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在上升,不過期間正好經歷著戰後複蘇、冷戰促進國防開支和嬰兒潮,因此可能是一個特殊現象。

席勒說,對於推動股市上漲,低利率可能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因為債券收益如此微薄,投資者可能把資金轉入股市,以期獲得更好的回報。在《非理性繁榮》第三版的早期版本中,席勒描述今天的美股牛市為“後次貸時期的繁榮”。

“但是在最後一刻,我換掉了這個說法”,席勒說。現在,他稱這個時代為“新常態下的繁榮”。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