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网购增速惊人风投瞄上“草根”网店
1 :
GS(14)@2010-09-11 17:13:59http://2009.nbd.com.cn/newshtml/20100909/20100909012443651.html
网上女装的热卖,吸引了风险投资的注意力。
9月7日,深圳一家女装网店CEO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家开业仅仅3个月的网店,已经获得天使投资的800万元注资,成为淘宝上首家获得风投的女装店。该CEO介绍,当时曾有十多家风投主动找上门来,主要是看中了他们的团队。
目前,该网店每天大约能销售200件衣服,9月份销售额约20万元。虽然销售并不算大,但店主表示,第一笔风投资金到位后,短期内并不会考虑进一步融资。
据记者了解,风投接触过的女装网店并非仅此一家。由老板徐巧芸自己担当设计师的某网店年销售额上千万,是淘宝品牌商城中的名牌。徐巧芸表示,去年也接到过风投的邀约,“见过不少,但最终都被我拒绝了。我不想去进行资本运作,也没有能力去把控那些资金。”
风投追逐女装网店的大背景,其实是女装品牌网上销售的全面爆发。淘宝网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女装持续领跑网购热潮。在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期间,每1万元的网购成交额中,就有1217元花在女装上。早期进驻淘宝主营女装的部分网店年销售额甚至达近亿元。
正望咨询副总裁兼高级分析师周洪美表示,“风投比较看重的是商业模式、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近来风投频频找上女装网商,代表他们也认同了这样一种商业模式。要能成功引进风投,卖家需要具备自己的核心资源,比如产品设计的能力、管理能力。其次,卖家要有自己明确的细分市场,有自己的粉丝。”
新浪微博“开后门”:枭雄与草根的“合谋”
1 :
GS(14)@2010-11-21 13:01:20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2/xMMDAwMDIwNzAxMQ.html
11月17日,搜狐CEO张朝阳来到广州,继续其微博“布道”之旅,并再次抛出其关于中国互联网的“战国七雄”理论。
“中国大公司的抄袭几乎没有成本,你不做别人都在做,最终导致大而全。”张朝阳说,发展到现在,有7-10家互联网公司,有比较充分的资金、经验和竞争力。
然而,大树之下,寸草不生。当所谓的“战国七雄”们四向扩张之际,他们也被推向了大量中小创业者的对立面,如此前业界关于腾讯“全民公敌”的质疑。
“丛林法则”之下,赢家通吃的规则让创业者陡感难以白手起家。
大与小,枭雄与草根,真的非要“有你无我”吗?
至少,蔡文胜并不这样认为。蔡是中国互联网界知名的投资人,人称“站长之王”。
“站长已经过时。”11月16日,新浪微博开发者大会上,蔡文胜言有所指地说,“以前站长要做一个网站,首先要注册一个域名,然后租一个空间,还要去公安局备案等。有微博后,这些可能都完全不用了。只要有想法、有创意,就能在平台上发挥才智。”
新浪提供的数据也摆出了一副双赢的姿态。其称,自7月28日新浪微博平台接口正式对外开放以来,短短几个月,已有800多条微博应用,超过1万家“合作伙伴”。
以微博为平台
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
街旁网是新浪微博开放平台的早期合作者之一。这是一家定位于地理位置信息的SNS(社交网站),自5月13日上线以来,仅仅半年注册用户已经达到17万多个。
“新浪微博带来了我们30%的流量。”街旁网创始人刘大卫表示,短期内快速积累起用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新浪微博人际关系平台的互动。
通过将街旁网地理信息和新浪微博用户关系串联在一起,用户随时随地和朋友分享吃喝玩乐等小攻略。例如:用户在街旁上“注册”签到,它的朋友在新浪微博上就可以获悉该用户此次此刻所处的位置。一位街旁网资深玩家告诉记者,“通过街旁网,我可以很方便地让我的朋友知道我在哪里。如果刚好有朋友正在此附近,他就可以联系我。”
新浪副总裁、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斌表示,“新浪微博平台不仅支撑自身业务,还希望承载更多开发者的应用探索,并为应用开发和商业拓展带来商机。”
“求包养”是新浪微博开发平台的又一典型案例。该应用开发者用了仅仅一个晚上的开发,将其与新浪微博开放平台打通。经过一个月推广,该应用就达到了40万的用户量。优酷、淘宝、爱卡汽车等垂直网站都通过开放平台将优质的内容在微博上进行传播,据称效果良好。甚至,同样的视频内容在新浪微博的评论数是优酷的30 倍。
截至目前,新浪平台上已经有800多款应用,推荐到频道的应用有285款。“新浪开放平台为其提供了很多的支持,包括设计、内容。同时,我们也提供云计算平台,帮助他们方便地解决服务器、带宽等问题。”彭少斌说。
“应用平台对于开发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机会。”蔡文胜告诉记者。
在美国,Facebook已拥有20万个应用开发,twitter的应用开发亦达到10万个。国内的开发者刚刚起步,但潜力巨大。对于中小创业者来说,与其挑战巨头,赤手空拳打天下,不如站在巨人的肩上。
开发者基金
无论是平台的吸引力还是开发者的蜂拥程度,与苹果App store、Facebook和Twitter等相比,中国的开发者生态还有较大差距。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认为,应用开发预计将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更多是系统工具类,比如基于不同手机的客户端;第二阶段,一些休闲的游戏、娱乐等应用工具会发展比较快;第三阶段,商务阶段,包括电子商务的概念”。
新浪有心后来者居上。“新浪将在资金上、技术交流、商业、应用推广等各个方面支持开发者。”新浪CEO曹国伟说。
在新浪微博开发者大会上,新浪宣布联合红杉资本、IDG资本、创新工场、云锋基金、德丰杰五大顶级投资机构,正式启动中国开发者创新基金,一期规模为2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微博应用开发的基金。
在一期基金中,新浪出资1亿元,占50%的投资比例,其余五家机构分别拥有10%的投资比例。该基金鼓励创新和开发,将广泛挑选潜力型项目进行投资。
彭少斌表示,“按照计划,中国微博开发者创新的单笔投资,将以3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创业型公司和个人为主,但只要项目合适,不排除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
商业模式上,新浪也首次明确给出答案。按照计划,新浪微博平台的商业化将以广告自助和应用增值服务两个方面为主。据彭少斌介绍,通过新浪博客的共享计划,一些知名博主每个月的广告费超过万元。与之相比,新浪微博将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广告模式。在这个广告服务平台上,广告主和开发者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并实现自助竞价。
根据新浪最新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5000万,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 2500万条微博内容。彭少斌表示,随着新浪用户的进一步增长,无论企业用户还是个人用户都会产生一些收费服务的需求,这就为开发者通过应用增值服务获得收入创造了空间。
客户端产品eico design的CEO许士彦表示,很多应用开发产品在诞生之初就已经考虑好未来产品,包括盈利的方式,“我们希望通过像主题或者照片的增值处理方式,给这个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
但是,这些增值服务需要开放平台的全力配合和公正利益分配。按照互联网市场的常规,一旦牵涉到平台应用增值服务的分成,平台基本都会占据主导地位。彭少斌对记者表示,开发者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开发的应用增值服务,新浪微博平台与开发者将采用3:7的分成比例,把应用增值服务的大部分收入给开发者。
“从开发者角度来看,我认为新浪微博门槛其实是最低的,另外,从新浪的角色来看,它并不会跟第三方应用者做竞争。所以,我们可以非常放心做一些有创意的东西。”许士彦说。
低成本试错的机会
倚靠在巨人肩上,应用开发者的创业门槛大大降低。但与之相伴的则是,应用开发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同一款产品会出现多个雷同的复制品,竞争激烈。
对此,胡延平表示,“竞争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竞争”,应用开发者最终比拼的是本身产品和用户体验是否做好,以及包括渠道、运营、市场等环节在多大程度上充分利用了微博本身的平台。他认为,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下,好的应用将最终脱颖而出。
“开放是未来必然的趋势,人心所向。”胡延平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生态环境不好。在全球互联网是开放协作的潮流下,中国互联网越来越走向封闭和对抗,比如腾讯与360的交恶。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腾讯从2008年5月开始关注开放,也有所行动。但整体上讲,它的业务太大,业务线太长,它不开放也一样能做好。如果它开放反倒给大家分一杯羹。索性它就慢点开放。”胡延平分析,“走到今天,腾讯已经实现了对内开放,也就是它内部所有的产品和服务是打通,但它还没有对外开放,这恰恰给新浪一个机会。”
对于新浪来说,借助微博开放平台,其可以通过第三方开发者的力量,低成本地不断试错,寻求更多被用户喜欢的产品,从而拉开和其它微博产品的差距。尽管目前新浪的微博用户数和活跃度遥遥领先其它门户网站的同类产品,但是,其他门户网站亦不甘落后,搜狐CEO张朝阳就亲自披挂上阵拉拢名人开微博。
“微博未来竞争胜出关键不在于微博本身,而是取决于微博未来在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的关系网能够走多远,包括基于微博的开放平台,开放架构,开放协议,甚至成为互联网应用的操作系统。”胡延平说,“新浪也是终于想明白了。”
旗帜传媒:草根网络自制剧
1 :
GS(14)@2010-11-28 12:18:08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26/169782.html
没有韩三平和华谊兄弟的身影,没有一线明星,不在电视台上播放,从创意到发布只用3个月,每集只有10分钟——这就是眼下标准的网络自制剧形象。
没有韩三平和华谊兄弟的身影,没有一线明星,不在电视台上播放,从创意到发布只用3个月,每集只有10分钟——这就是眼下标准的网络自制剧形象。
如今,《老男孩》《指甲刀人魔》《欢迎爱光临》等自制剧正在网络上被疯狂的点播着。而在《爱上男主播》的制作名单中,旗帜(上海)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下称旗帜传媒)名字被大家发现,在与新经典影业集团、土豆网等机构的合作下,以旗帜为代表的网络影视剧创作新势力,希望能在央视和湖南卫视的娱乐“垄断”下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视频网站的“空白”
“《蜗居》只在电视台完整地播出过一次,便被禁播了,很多人是通过视频网站收看的。” 华扬数字集团、旗帜传媒CEO苏同看到了《蜗居》视频在网络上惊人的点击量,开始思索网络剧的可行性。“能不能我们也制作一些网络剧,即能提高流量,又能带动视频广告,让网站和广告主都受益。”
在创建旗帜传媒前,苏同建立了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主流视频网站都是他的合作伙伴。 2010年8月,苏同在某个场合遇见了这几家网站的高层,并向对方表达了自己制作网络剧的想法。很快,这些视频网站就与苏同一拍即合。
苏同深知,目前各大视频网站正在为缺少优质的视频播出内容而忧虑,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共赢”模式:“我们和几个视频网站共同出资制作影视剧集,在几家视频网站上同时播出,网络剧中涉及的植入式广告,以及后期在各大网站中产生的贴片广告的利润由投资人共享。”
其实,在视频网站纷纷上市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问题便是,盈利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而对视频网站而言,播出内容版权问题及购买成本偏高的问题一直是难以跨越的门槛。
“引进一部好的电视剧,并在网络上播出,视频网站每集就要付出十几万的版权购买费用。”苏同表示,“而每年的优秀电视剧又少之又少,视频网站能够出卖的广告空间非常小。大家都在想自己制作出内容,以弥补内容上的不足。”
但是在制作内容的时候,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每个网站都想制作自己的内容,比如土豆就不会播出优酷制作的网络剧,这样就产生了资源的浪费。”苏同说,“如果我作为第三方独立的非平台公司来牵头制作高品质的网络剧,然后共同播出,就可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最初,苏同只是与优酷、土豆和奇艺一拍即合,后来搜狐视频也加入进来。
“其实算一算,整个网络剧300分钟,每集10分钟,制作投资加上推广费用只有100多万,平摊到5个投资人身上,每家也只有几十万元投资。相比购买电视剧版权而言,这是非常划算的。”苏同表示。
典型的快餐文化
此前,网络上也已经出现了《老男孩》《指甲刀人魔》《欢迎爱光临》等最新出炉的网络短片、网络影视剧,并受到用户欢迎与媒体关注。因为网络剧不受监管,不用花费审片所用的6个月时间,因此,苏同认为网络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应迅速。
旗帜传媒推出的第一部网络剧《爱上男主播》从策划到上线,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不同于广州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室,“虽然是网络剧,但是我们还是要求制作精良,因为品牌商的植入广告和贴片广告都会对内容和制作有所考虑。”
网络剧的利润模式很简单,就是节约成本、创造利润。“所以,在选择剧本的时候,我们首先排除了古装戏,而选择了节约成本和广告商青睐的当代故事。”苏同在中国网络文学中挑选剧本,并定下了电影《杜拉拉升职记》编剧王芸的人气网络小说《S女出没,请注意!》,最终改编成网络偶像剧《爱上男主播》。
在选择好剧本后,苏同又请来导演,并让北京电影学院和中戏即将毕业的影视新人来担任男女主角。
而整个拍摄过程只用了23天。 在此期间,《爱上男主播》集合了宝马、KAPPA、联想等一线广告主,并与DOUBLE CLICK(网络广告行业领先的投放监测管理平台)合作。当然,这只是苏同的第一次尝试,“网络剧制作流程非常快,所以我在考虑,为了增加观众的快感和黏度,今后可以让观众来参与决定剧情走向,我们一边互动一边拍摄,甚至可以出现两种不同结局的版本。”
挑战央视和芒果?
每年能够在央视和湖南卫视等强势卫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非常有限,而评判一部电视剧的价值重要与否,便是会否在这些权威平台上播放。
“现在,我们可以打造一个联合的视频平台,一个视频内容可以在多家视频平台上联合播放。”苏同表示,“希望将来可以制作出一批不仅在一个网络平台里播出,而是在整个视频领域播出的网络剧,其覆盖、收视率足够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电视媒体媲美。”
在优酷内部一位人士看来,“实际上对于网络平台方来说,也要考虑主动做一些差异化的事情。我们希望得到一些,跟传统电视台、传统电视剧制作公司牵头做的稍微有点差别的剧。”而这位人士的话也表明,视频平台也迫切需要特色化的内容,不愿再跟随电视的脚步。“我们开始与一些独立的网络导演、电影导演,甚至大的电影集团合作。其实大家都在尝试,比如做一些更适合年轻受众、主流受众的内容。当然尝试也会有风险,这大概就是这个开放的平台更容易被各家为竞争对手的视频网站同时接受的原因吧。”优酷人士如是说。
青心直說:草根智慧堅過分析員
1 :
GS(14)@2011-09-08 22:23:33市況唔樂觀,人人只睇一兩日,甚至乎講到明連一、兩日都難睇。大孖沙又點睇?一言以敝之,雖然睇得香港不太差,但一定就好不得。
古靈精怪香港地,施政報告出爐兼政府換屆前,難得有疑似為地主會站台人物頻頻現身,難道有一門新生意較踎投行做明星分析員及基金之星更吸引?表面得體卻可能因經驗未足而變得有點着迹和硬銷。
明星分析員搞對冲基金成績如何,問幾位有參與認購該類基金之大客仔就知,又或者問
個客嘅 RM(客戶經理),假如他或她肯講的話,就多半會聽到媽聲四起,事關以分析員思維做基金經理,會慣性出現好多思維謬誤和障礙,當然市場上亦有不少基金經理成功克服此心理障礙,最終成功蛻變。
內地保安炒期指耍家
有文章指出,內地人當中玩期貨最賺錢的,原來多來自保安員行列,保安工作考驗即時應變能力,決策要快,不容思前想後,思考模式自然較簡單直接,原來有時接收資訊越少,就越不會受周邊噪音左右,或會更忠於自己的決定,因為身邊根本唔夠噪音。
反觀終日埋首於一大堆數據與比率指標的分析員,明星又好鵪鶉也好,可能就係因為衰在唔夠草根,好多人讀得書多,就以為同級數人物說話才是金科玉律,原來有時或許他們當作耳邊風的阿媽話乜話物,反而可以成為好重要之草根智慧,洗頭水改裝潢不加價,瓶子只是原來的 75%;阿 B下午茶提子包,體積不變,包內麪粉含量卻減少。
阿媽話外面超市減價,竟然未再如過往般出現師奶搶購潮,難道班師奶在高位持有好多炒人扮優化的滙控( 005)?遇上如此陰乾式「閹市」,掃平貨不如索性控制消費食完再買,多個錢傍身。經濟有幾差,不用多講。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2 :
GS(14)@2011-09-08 22:24:13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64725明星分析員搞對冲基金
黃國英, 張一嗚, 林少陽....
和青姐吵過架的是黃國英,
林少陽好長時間無消息
粵3萬年薪當中產 網民︰分明是草根
1 :
GS(14)@2013-07-14 11:24:43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714/18333666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一句「飲咖啡睇法國戲」就是中產的歪論,曾激怒不少本港市民;而廣東省社科院同樣荒謬,首次明確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為年收入達到3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就是中產!讓市民哭笑不得。
前日,廣東省社科院首次明確中等收入群體的判定標準: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扣稅後收入)為3到7萬。結果公佈之後,有市民啼笑皆非:「按照最低的收入門檻3萬元,每月可支配收入只有2,000多,能置甚麼產?這分明是草根,還能算中產?」網民又發現,廣州市統計局公佈的去年在崗職工平均月工資為5,315元,一年的年收入已經超過6萬元,就算可支配收入只佔一半,也不會少於3萬元。因此按照這個標準,在廣州拿到平均工資就已經算是中產了。市民就自嘲:「一個月這麼點工資,連應付生活都捉襟見肘,無產階級還差不多!」
中國新聞網

【飲食籽】北河 街市下的草根風情
1 :
GS(14)@2015-07-23 01:44:54設計圖片
【飲食籽:搵食地圖】它是個不愛休息的地方。馬路的車聲,街頭的香味與叫賣,熱鬧的人群,圍繞着深水埗北河街市政大廈的井字形四條街—北河、桂林、基隆和大南街。由早至晚,不同的攤檔散聚,見證小販們努力生活的痕?。昔日,深水埗對出是一片汪洋,設有碼頭往來,使北河街成為貿易重地,同時聚集各種小販供應日常所需,成為社區生命力的來源。由來已久,它仍是以人情味和超低價為招徠的地方。
派飯慈善家 廿二蚊三餸飯
「做生意邊有人唔想賺錢,買到豪宅,但做做吓發覺自己好似首歌名《心太軟》,做人唔夠狠,好難賺到盡,所以自己賺唔到錢,咁多年都係住公屋,後來發現個心放喺慈善先發揮到我嘅功能,得到心靈滿足。」北河燒臘飯店老闆陳灼明帶點自嘲口吻說。這裏是有名的「窮人愛心飯堂」,一碟三餸飯,再送白飯一大碗,只賣22元,炒蟹蒸魚咕嚕肉番茄煮蛋廿多個餸隨意選,份量大,兩個人也吃得飽,多年堅持不加價,店子也幾乎沒翻新過。「我們曾經承諾只要夠交租、夠出糧就唔會加價。一個飯盒,最多只能賺幾蚊,所以我哋平日唔會浪費,寧願乜都慳少少,賣多幾個薄利多銷,維持舖頭嘅運作。」為了收得平又做得好,他扭盡六壬,卻不偷工減料,像平日用的就是號稱第二靚米的金嘉禾米、生粉堅持用荷蘭或德國入口,拒用劣質國貨等等。自己既是老闆又是廚師,日做十多個小時,捱到金睛火眼,節省人手成本。朝六晚十,門外的外賣檔總是擠得水洩不通。「深水埗咁多年都係新移民基地,劏房最多,係臨時落腳嘅地方。呢度窮人最多,唔做啲平價嘢點得?自己有能力就幫助有需要嘅人。」幫襯的人,以基層人士最多,有各式各樣的人,他見怪不怪。「試過有阿婆叫我飯裝大碗啲,又叫我送湯送呢樣嗰樣,煩咗我幾轉,送俾佢唔係問題,我最怕煩。」明哥笑說。除了推行「飯券」計劃,也定時推出免費飯餐,更不時派發飯盒予有需要的人。
明哥日做十多小時,希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逢周二晚上六時,明哥便出動到天橋底派發飯盒予露宿者,忙到沒停手。
門外的外賣檔經常排滿人龍,廿多個餸隨意選,熱辣辣,香噴噴。
北河燒臘飯店深水埗北河街54號
奶茶王 半世紀的茶方
「呢杯奶茶,我由後生飲到而家有埋孫,咁多年都冇變過。」年約六十多歲的周女士說。華南冰室最受歡迎的,是一杯奶茶,像周女士的老街坊,上了這裏的奶茶癮,不能不來,大部份更是銀髮一族。這條奶茶秘方有半世紀歷史,是八十六歲的老闆周焯騰研發。用粗、幼茶葉和lipton茶包溝成茶膽,反覆拉兩次才入杯,早在幾十年前,已率先採用黑白奶,茶奶比例剛好,沖出來香濃幼滑,日沖百幾杯,從未失手。「當年黑白奶訂做奶茶杯時,有問過我意見,睇吓杯嘅大細厚薄啱唔啱,單係咁就知我哋幾認真。」他中氣十足地說。1959年,他在荔枝角道開了豪華冰室、豪華餅店,1978年,再開華南冰室,不過最後豪華相繼結業,只餘下華南一間。「呢度街市以前咩都有得買,古靈精怪,連野味都有,好似穿山甲、果子狸,所以人流好旺,連帶冰室由朝到晚都逼滿人,而家人流已經少咗。」改變的,還有門前餅櫃裏各式的懷舊西餅,像合桃蛋糕、卷蛋、蝴蝶酥,以前是自家餅房炮製,現已轉為供貨,但不變的仍是那香滑奶茶,始終如一。
周焯騰今年已86歲,沖奶茶年資已有大半個世紀。
不少人為奶茶慕名而來,香濃幼滑。奶茶$12、西餅每件$4
光顧的大多是花甲一族,是多年的熟客。
華南冰室深水埗桂林街87號地舖
深水埗正店精選
全港最平麵包店
基隆街由街頭走到街尾已有五六間麵包店,可想而知競爭如何激烈。店舖惟有各出其謀,其中一間每逢下午便以特價包速銷,5元3個菠蘿包或雞尾包,5元2個火腿蛋包,新鮮出爐,近乎全港最平。
菠蘿包,和一般的體形相差不大,新鮮出爐,。每3個$5
車仔麵包西餅基隆街256地下
粉麵博物館
店是前舖後工場,已有超過半世紀歷史。門外擺滿各式各樣的麵類,由傳統的全蛋麵、蝦子麵至日本的拉麵烏冬都有售,還有不同種類的通心粉,稱得上是粉麵博物館,平日最多街坊熟客幫襯。除了門市外,還供應附近麵檔食肆。
蝦子麵,由舖後工場生產,是店內招牌貨。每斤$68
德明粉麵廠基隆街254號地下
沙翁,蛋味適中,內裏頗鬆軟。每盒$13
街坊價包點
在基隆街已有兩間分店,是後起之秀。點心選擇極多,花多眼亂,除了有十多款的包點外,還有各類點心、蒸飯,以一盒盒的發泡膠盒裝好,其中以金黃色的沙翁最吸引,一盒有四個,只是十三元,雖然主力做街坊生意,但質素不俗。
包點料理基隆街256號
皮蛋酥,新鮮出爐,皮香而酥化。每個$7
懷舊老餅店
港式傳統老店,已有三十多年歷史。食品價格親民,店專賣懷舊中式糕餅,鹹的甜的均有,如缽仔糕、合桃酥、雞仔餅等,連坊間少見的雞屎藤、白糖糕都有,不同時節,更會供應不同的應節食品。坐擁自家工場生產,食品大部份以人手包辦,保證新鮮。
生隆餅家北河街68號
店內有不少傳統點心,吸引老街坊來打牙骹。
老酒樓吹水站
開業於1936年,是深水埗老茶客平日最愛吹水聯誼的地方。以點心靚和水滾茶靚為招徠。設有茶倉放置茶葉,以普洱最有名,以茶為先;傳統點心如節瓜甫、豬肚燒賣等,仍可在信興找到,每次點心車一出,茶客總爭先上前搶奪心頭好,這種街坊風味絕非剔紙仔可比。
信興酒樓桂林街93號地下
越南正宗河粉
北河街街市熟食中心,環境地踎,但卻有一間越式食肆,引來不少名人捧場。老闆關強是越南華僑,做法正宗,招牌越南生牛肉河配牛湯,味道濃厚,並配上蒜頭、醋、青檸等材料,另有即沖即滴的越南咖啡,夠風味。
越式生牛肉河,湯底每日新鮮熬製。$34
越式香濃滴咖啡,即沖即滴,風味十足。$15
芽莊城越南牛肉粉深水埗北河街市政大樓2樓熟食中心10號
不夜天趁墟
入夜,當店舖陸續打烊後,一架架大小貨車駛入,擠得水洩不通。每晚約七八時,便有近百地攤沿街兩邊開攤擺檔,一個接一個,幾乎沒有空位,賣的多是二手貨,堆積如山、亂七八糟的,莫笑它們不值一哂,卻吸引各方奇人異士拿着電筒照明尋寶。約六十多歲的娟姐是深水埗的街坊,在這裏擺檔已有兩年歷史,她有五個小地檔,賣的是兩元至二十元不等的雜貨。「我六點幾就嚟霸位,今日未開過市,你幫我買少少嘢?」不願上鏡的她以懇求的口吻說。她賣的二手貨,部份是在家中剩餘的物資,像子女的手錶首飾、衣服,有些則是朋友送贈。「我剛剛做完手術,諗住賺錢幫補吓,搵得幾多得幾多,呢度係一個尋找生計嘅好地方。」
娟姐的檔口賣的是二手貨,由兩元至廿元不等,最貴是電風筒。
深水埗是個不夜天,每逢夜晚便有地攤,吸引不少人來尋寶。
記者:何嘉茵攝影:伍慶泉、劉永發插畫:麥震東編輯:李寶筠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719/19223233
由的士司機到社運明星 草根老闆為年輕人爭窩居
1 :
GS(14)@2016-01-11 02:07:352016-01-01 iM
李幸長的人生是個真?勵志故事:一個做木匠、駕的士的台南鄉下仔,邊掙錢邊讀夜校,終當上小學老師躋身中產;後來轉行創業開鍋貼店,發展到兩岸三地有數百間分店,住在富豪聚居的台北陽明山,名副其實的人生勝利組。
不過台灣人最記得李幸長,是他組織社運的先行者身份。26年前還是小學教師的他,眼巴巴看着台灣樓價短短一年多暴升,小市民置業無望,政府卻對炒賣問題視若無睹。身受其害的他,走上台北街頭組織社運,號召逾5萬人佔領重要道路抗爭,催生成台灣轟動一時的無殼蝸牛運動。
20多年後的今日,在打工仔薪水和經濟均倒退的台灣,高樓價問題仍是民怨之首,房屋政策更成今年總統大選針鋒相對的熱話。藍綠兩黨候選人均稱目標推行「居住正義」,即是讓台灣樓價重回合理水平、弱勢家庭和年輕人可安居樂業。
當年的社運先鋒李幸長,今年將65歲,近日他也參加立法院委員選舉,政綱打正旗號,要監察政府落實「居住正義」,談到台灣炒賣囤積成風的地產市場,李幸長仍充滿年輕時在街頭挺身而出的怒氣。
眾多動物中,李幸長最欣賞蝸牛,雖然走得慢,但永遠踏實地一步步奮力向前;身上背着的重殼,也是如生俱來的家,一個外殼,不多也不少:「做人要像蝸牛腳踏實地,買房子一間用來自住就夠。炒賣房地產獲利並不道德,你把房價推高,累到其他民眾買不起房子,這是搶劫,一小群人欺負一大群人。」
在一小群的富人中,李幸長自認想法屬異類,住在富豪聚居的陽明山,但他只擁有一間和家人自住的屋,生活很節儉簡樸,用的手機還是十多年前的Nokia舊款,按鍵用壞了,都不捨得換另一個電話。
李幸長前半世人,都為擁有一片瓦遮頭努力掙錢。他做過木匠、地盤、的士司機,後來半工讀夜校考到教師文憑,從台南搬到台北定居教書:「做老師就意味受人尊重,最重要是薪水不低,生活小康。」捱了十多年,他和太太終擁有理想生活,在城市生活,當個平凡但安穩的小學老師,直到1987年的冬天。
曾搞社運政府屈服
當時36歲的李幸長,有個幸福家庭、一間幾年前只花60萬元(新台幣,下同)就買到的公寓,還有餘錢供養長輩。那時他的單位悄然升值到160萬元,李幸長覺得是放售好時機,於是辭去老師工作,打算用賺到的100萬元讀研究生,學成後再買回房子。
誰知炒風熾熱的台灣樓價,竟在短短一年多暴升,變成無殼蝸牛的李幸長,積蓄價值也嚴重縮水:「那代表買一個公寓的錢,在一年半前可以買五戶,我是中產也買不起租不起啊。上班族努力掙錢節儉過活,倒頭來不如炒賣樓宇一買一賣。」
懷着一腔怒氣的李幸長,加入台灣大學一班關注居住問題的師生,組織推動「無殼蝸牛」運動,他們想出在台北最貴的路段忠孝東路,夜宿街頭抗議,呼籲政府插手,維持合理的房屋價格。
那時台灣剛解嚴兩年,街頭運動是陌生又令人懼怕的事。李幸長被推舉為領袖,他們將示威變成一個嘉年華會,用溫和、幽默表演諷刺社會情況,結果這場在1989年8月發起的運動,逾5萬人參加,成為當年台灣十大新聞,政府也隨即宣布推出數萬個平價住宅,又增加資助貸款,幫助首次置業人士,運動始告一段落。
這些措施似乎已滿足群眾,但李幸長認為政府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如徵稅遏抑投資客,這些長遠政策現在還做不好。」一年後他發起重返忠孝東路運動,但民眾熱情已降溫,最終草草收場。
空屋囤積市場炒作
26年過去,李幸長已由小學教師,轉型成曾經營幾百間鍋貼店的企業家(見另稿),但他最深入民心,還是「當年號召幾萬人躺忠孝東路」的社運領袖身份。今日生活安穩,仍放不下當初走上街頭的初衷。
「我想看到普通上班族可買得起房,這就是當初我們走出來的目標,可是現在依然很難。台灣樓價2002年到現在漲了2倍多,年輕人也很洩氣,實質薪資是10多年前水平。20多歲可能還要當『靠爸族』,結婚也買不起房,要跟家人一起住。」
在他眼中,台灣年輕人很可愛,熱情又有正義感。前年軍人洪仲丘被虐死亡事件,白衫軍運動走出25萬人;太陽花運動期間,50萬黑衫軍站在凱達格蘭大道,抗議政府漠視反服貿聲音:「這兩件事跟他們生活關係不是很直接,不過為正義,他們會站出來。換個角度來看,住屋是生活必需品,是基本人權,現在卻被囤積、炒賣一直漲價,年輕人是應該憤怒的。」
李幸長說,當年新加坡推行組屋時,還曾到台灣向其公營房策取經,但10多年前台灣停止發展公共房屋,近年才由地方政府零星地重新興建。他認為這是政府缺乏承擔的不公義:「香港買不起樓,也有三成多人住公屋,新加坡也有八成人口,住在政府興建的組屋,但台灣政府卻任由市場發展。」
目前台灣房屋空置率長期達15%,樓價十多年來一直上漲,直至去年才有所降溫。李幸長認為情況仍很不合理:「理論上市場供不應求,樓價才會漲,但台灣有一成半的空屋囤積,樓價反而一直向上升。因為市場一味賭博,像炒作將重建的舊市區,最後是大家買不起租不起房子。」
出選獲蔡英文站台
事實上,近日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王如玄,也捲入炒樓風波,被指多次買賣軍宅圖利,台灣民眾更關注兩黨候選人的房屋土地政策。民進黨蔡英文和國民黨朱立倫,均稱會推行「居住正義」,讓台灣樓價重回合理水平、年輕人和弱勢家庭都可安居樂業。
兩黨房屋政策,暫時以民進黨更得選民歡心。蔡英文表示會積極建屋,未來8年興建20萬個社會住宅(類似香港公屋),照顧弱勢社群和年輕人需要。主張「小政府」的朱立倫,則批評蔡英文目標不切實際,難以在市區覓地建屋。他建議增加年輕人租屋津貼,和提供稅務優惠給業主,吸引他們釋出空置單位。
總統大選同日是立法委員選舉,李幸長以獨立身份參選,打着監察政府、落實「居住正義」旗號,挑戰國民黨立委林德福。他參選的新北市永和區,碰巧也是蔡英文戶籍所在,日前蔡為李幸長站台打氣,稱上任後會如他一樣,致力解決住屋問題。
李幸長Profile
年齡:64歲
經歷:
?台南人,曾當木匠、的士司機、地盤工
?在夜校半工讀考取教師文憑,成為小學老師,移居台北
?1989年在台北發起社運「無殼蝸牛運動」,逾5萬人參加
?1993年創辦四海遊龍鍋貼專門店,在兩岸三地有逾200間分店
?今年以獨立身份參選台灣立法委員,獲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支持
下期預告:本土產業篇
近年台灣經濟衰退,不少人歸咎總統馬英九施政失誤,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強調發展「在地經濟」,概念是否可行?下期將由當地經濟學家和農民說出看法。
創四海遊龍鍋貼 分店遍中港台
「無殼蝸牛」運動結束後,自資100多萬支持運動的李幸長背上一身債。為了還債,他早上在學校教書,晚上擺攤賣鍋貼。他用獨門秘方炮製的鍋貼,在夜市大受歡迎,很快就還清債務,還上舖開設「四海遊龍」鍋貼專門店。
當老師時教自然科的李幸長說,煮鍋貼時應用簡單的科學原理,就可令平凡食物變得更美味:「鍋貼皮加點檸檬汁,酸性會令皮的結構改變,變得沒那麼硬,吃上來也會開胃一點。當然還有一些秘訣,不過不能說,哈哈。」
幾元一隻的鍋貼,最後擴張到內地和香港,發展成兩岸三地有逾200間分店的集團。在他主理四海遊龍期間,食店開放讓員工考試、自資做老闆經營加盟店,在台灣開創先河。2008年公司進軍香港,李幸長親自來港統籌,目前在港仍有3間分店。
不過幾年前他和拍檔陳武貂,因股權問題反目,李被逐出董事會,從此再無沾手業務。去年李幸長出版自傳《訓練自己不要太仁慈》,就大爆當中恩怨,他稱自己太過仁慈,贈與28%股權給陳,結果對方卻恩將仇報,目前二人訴訟仍進行中,陳則一直向外強調:「公道自在人心」。
【文化籽】草根智慧 面向世界 一本通書譯到老
1 :
GS(14)@2016-02-03 14:48:37司馬勤 Ken Smith(左)為《金融時報》等撰寫音樂和文化評論,也有著書,熱愛中國文化與美食,沉迷港產片,英文版《珍黃曆》、《道德經》等合著者。李正欣(右)哥倫比亞大學音樂學博士、鋼琴家,從事藝術交流兼繙譯工作,英文版《珍黃曆》、《道德經》等合著者。
【文化籽:藝文沙龍】都市速食年代,一本通書睇到老,會否嫌過時、老土?居於美國的文化人李正欣與丈夫司馬勤(Ken Smith)絕不認為如此。從2010年開始,他們每年都會推出英文版《珍黃曆》(Pocket Chinese Almanac)即袋裝《通勝》,宣揚東方草根智慧。兩人既不迷信,也沒意向投身堪輿界別,強調只是當繙譯及註解者角色,填補中西文化的缺口。繼袋裝《道德經》、《論語》、《孟子》付梓後,夫妻又將雙劍合璧,着手撮譯中國古代著名兵法策略《三十六計》(36 Strategems)。
「當你以為香港700萬人或者中國大陸才依賴《通勝》,連剪頭髮、搬屋、旅遊都依它行事擇日,其實不只。《黃曆》已演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成為全球華人的無形聯繫。」司馬勤說時一臉認真。我對司馬夫婦的「文化產業」印象最深,反而不是來自《珍黃曆》。兩年前一頓晚宴,某位放洋回港的企業高層拉着李正欣感謝她,指她夫婦倆於2013年繙譯的《道德經》,讓她人到中年才真正認識老子哲學。當時我腦裏閃過一絲灰,黃皮膚要靠外語理解自己國家的文字,夠悲哀吧?後來看完全本小書我終於明白,二人把艱巨難明的古文繙譯得親民與「易吞」,應該花了很大心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書中中英對照紛陳,譯為“A man of high virtue does not stress his virtue, thus he possesses virtue”,淺白地解釋真‧道德人,並不以為從善有甚麼了不起,深奧的意思頓時變得不離地。既然能打破文字的局限,用甚麼語言已經沒有關係了,重要是這些古老智慧有傳承下去的現代方法。《黃曆》相傳由黃帝所創,主要為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表,每天吉凶宜忌、生肖運程等,俗稱《通書》或《通勝》。小時候我總覺得《通勝》神秘又好玩,愛看牛郎有否穿鞋子、學畫符、念港式爛英文,其實它除了用來擇日、占卜,還蘊藏包含務農資訊的草根智慧。生於香港的李正欣自小已翻閱《通勝》查宜忌,但若說細味內容慢慢逐頁研究,還是這十多年的事。「《通勝》可以看出中國農村的生活節奏,單從建築,上樑、立柱、蓋頂,統統循序漸進,有序可依。」
著英文版《黃曆》 文字淺白
大學開始接觸中國文化的司馬勤,從一個老外的角度更感悟到《通勝》有趣的民族功能。他試過在美國買機票飛來香港,問相熟的華人旅行社職員哪天較便宜?對方查了一查跟他說:星期三,李正欣剛好也着他選同一個日子,後來司馬勤知道,他們同時在看《通勝》,可見其影響無遠弗屆。司馬夫婦繙譯的《黃曆》,是諮詢香港研究風水的建築師黃榮釗(Warwick),此人從祖父那裏學會了預卜氣候和天氣趨勢,據說其高祖輩已研究術數卜卦。認識黃氏後,他們受《黃曆》啟發,眾人開始合作出版英文《珍黃曆》,印數約5,000冊,在網上、香港亞洲協會和辰衝書局發售,每本7美元(約54港元)。小書裏每天都有「宜」和「忌」,「起窯」、「立柱上樑」、「安門」、「開渠」等全部用上英文。猴年很多堪輿學者都說是「破年」,司馬夫婦依書直說指今年「徵兆不祥」,較多天災人禍。
國美食家 睇《通勝》擇日釀酒
西方不同時代不同界別都曾掀起中國熱,老外對神秘的四大文明古國總是帶着迷思。司馬勤笑着舉了個過癮的例子,說明不只是黃種人才相信《黃曆》。著名意大利鐵匠兼美食家Angelo Garro是司馬夫婦的好友,因為活躍於華人圈子也愛上中國文化,當他發現《通勝》後簡直迷上,特別關注中國農業中天地人、土地與食物之間關係,多番請教華人朋友解碼,卻沒幾人能全面闡釋書裏智慧。「他甚至記着下種、收割的吉日作為釀酒的參考指標。」司馬勤笑說。李正欣說,把艱澀的古文繙譯成通俗文字,困難不足為外人道。「好像譯『苫蓋』就花了很多時間,打了不知多少通電話和發電郵詢問,最後用了茅草屋頂的thatching roof作英譯。」司馬勤更不只視此為二人的繙譯結晶品,更是文化工程,李正欣的父親李百強為小書題書法字,每年四出尋找藝術元素。「打從第一本書起我們便決定把不同中國民間藝術放到書內,務求中西合璧,也希望西方認識這些民間藝術家。陝西、廣東、山東統統我們都找過,除了木刻畫、剪紙、布堆畫年年不同。」李正欣侃侃道來。司馬勤愛中國文化,源於大學時期,他的室友是個華人,常帶他逛唐人街開眼界。首次踏進黃土地是1998年,「回來後我醒覺美國的唐人街根本不中國,它在西方是很獨特的個體,我很想去學習,重要過程就是看香港電影。」司馬勤沉迷港產片,自誇1984至1994年時期的港產片,他滾瓜爛熟,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他能背誦如流,劉德華作品更是無所不曉,那時他每天密集式看港產片,大大話話消化了250套。
煲250套 港產片是紅娘
李正欣原是鋼琴家,曾為英國導演Peter Greenaway和成龍等做過繙譯;而司馬勤為《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等撰寫音樂和藝文評論,也有著書,二人參與不少文化項目的顧問工作。當時在紐約文藝界,他們互相已聽過對方的名字,但邱比特的箭始終未瞄準。在李正欣朋友口中,知道有位沉迷港產片的風趣老外,同時亦有一大班朋友叫Ken一定要認識彈得一手好鋼琴的香港女生李正欣。後來在一個音樂會上,這對「熟悉的陌生人」終於遇上,一見如故。不知港產片有何魅力?直叫司馬勤沉迷不能自拔。二人第一次約會,也逃不過港產片魔咒。「首次約會,Ken找來沒英文字幕的《何日君再來》,我說不怕我提供即時傳譯,一直睇一直講。」司馬勤搶白:「李式自家評述,一邊是角色在演,一邊是她在解碼。」說罷,二人笑作一團。入鄉隨俗,司馬勤2006年與李正欣在香港結婚,也有查《通勝》及經歷港式「擇日」爭佳期的玩意,他視為有趣的文化體驗。「當年我們結婚日是宜栽種、會友、出行、理髮,是適合聚會。」司馬勤笑着回憶,岳父替他改了絕佳的中文名司馬勤。二人簽紙後,便跟50個朋友跑到貴州侗族一個村落,算是慶祝儀式,更是考察和靜修。司馬勤的自我描述有這麼一句:“he eats Chinese fluently, in many different dialects”,指自己食盡大江南北不同地區的地道美食,鳳爪、蛇、動物內臟等等老外最怕的騎呢食物,他統統由心喜歡,吃得津津有味,不用查《通勝》,對於他倆,相伴而美食當前,天天都是大吉日。
七本精心傑作,更似文化藝術載體,每年二人總會精心搜刮中國各地民間藝術作封面。
起窯、立柱上樑、安門、開渠等艱澀的中文變成淺白的英文,連買牲口的「納畜」都有記錄。
司馬勤自誇食盡大江南北,鳳爪、蛇、動物內臟等等老外最怕的騎呢食物,他統統放入口,最掛念香港的明爐燒鵝。
夫妻兩人熱愛中國文化,早已雙劍合璧,曾出版袋裝《道德經》、《論語》和《孟子》。
奧斯卡得獎作曲家譚盾(左)與李正欣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的老同學,司馬勤從1995年起已經關注譚盾的創作動向。李正欣攝
(左起)百老匯著名製作人Scott Rudin、李正欣、戲劇作家黃哲倫及司馬勤出席亞洲協會2012年周年慶典。曾金燕攝
2011年,黃哲倫創作的百老匯喜劇《中式英語》在芝加哥準備世界首演,李正欣與司馬勤擔任文化顧問,與負責中文台詞的莊梅岩(中)一起工作。曾金燕攝
中西合璧是兩人自豪的智慧,司馬勤研發的海外版「煙肉伏特加」,靈感源自中國「肉(玉)冰燒」。
記者:鄭天儀攝影︰潘志恆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203/1947632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