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沒提供現金選擇權?!」一位深圳能源的機構投資者私下微詞。
所謂現金選擇權,是指在一家上市公司擬實施重大資產重組、吸收合併、分立等重大事項時,如有股東異議,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可按照事先約定的價格在規定期限內將其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出售給第三方,或由公司回購。
11月20日至21日,深圳能源召開現場與網絡股東大會對此次吸收合併深能管理的時間進行了表決。深圳能源9月28日公告稱,「本次吸收合併方案中不對現金選擇權作出特別安排。」
同日,深圳能源還發佈了一份法律意見書,稱「法律未明確規定公司必須提供該項權利」。
深圳能源董秘秦飛告訴財新記者,沒有對股東作出現金選擇權的安排,獲得了證監會豁免,「我們是第一例」。
目前,國內法規對異議股東現金選擇權的適用情況、行使的程序以及過程中價格的約定和最終履行的情況均未作出詳述。僅在《公司法》第143條中規定了一種使用情形:當股東對股東大會作出的公司合併、分立決議持有異議,要求公司收購其股份的,公司可以收購異議股東持有的股份。
一位資深法律人士表示,「現在的《公司法》未對現金選擇權的適用情況做細則性的規定。國家應該逐漸完善建立相關制度。」
「企業應主動提示小股東擁有這類權利,但也應該建立一個判斷機制,來判定什麼情況下產生的損失是由企業吸收合併行為導致的損失,什麼情況又是由於股市正常波動導致的損失。」 本次吸收合併案中出具法律意見的國浩律師所合夥人王曉東說,應從規則本身來判定,在股市正常波動下,判定這個造成的損失是不是市場行為導致的。
長達五年的整體上市
深圳能源在2007年時股價一度沖上30元,從2008到2010年底,股價回落至10元,2010年至今,股價已跌至5元多。前後五年,正是深圳能源推動整體上市的漫長時期。
深圳能源成立於1993年1月,系深圳市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深能集團)發起募集設立,同年9月3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深圳能源以電力產業為主,擁有16家全資或控股公司,主要包括燃煤電廠、天然氣電廠、垃圾發電廠、風電廠及太陽能電廠。截至2011年底,深圳能源公司總資產315億元。2005年至今,年利潤總額保持在10億元以上。
2006年8月,為解決深圳能源與深能集團之間的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問題,經證監會核准後,深圳能源啟動整體上市工作。
2007年12月,深圳能源以每股7.6元的價格,非公開發行10億新股收購深能集團的股權和資產,其中,向深能集團發行8億股購買深能集團持有的絕大部分資產;向華能國際發行2億股,由華能國際以現金認購。
秦飛告訴財新記者,「深能集團的前身深圳特區電力開發公司時期,遺留下一些已被吊銷營業執照但未辦理工商清算註銷的企業股權,這些股權現已無法註銷或者辦理股權轉讓,按照工商管理規定,深能集團無法直接清算。」
「遺留的這部分資產不具備註入上市公司的條件,因此不能由深圳能源直接吸收合併深能集團,而採取的是先收購絕大部分資產實現整體上市,再擇機註銷深能集團。」王曉東律師說。
2012年9月28日,深圳能源對外公告本次吸收合併方案,由深能集團派生分立為深能集團存續公司和深能管理,深能管理只持有深圳能源63.74%的股份,其餘資產和負債全部留在深能集團,此項工作在2012年1月業已完成。
此次深圳能源通過對深圳市國資委和華能國際定向增發股票,吸收合併深能管理,實現深圳市國資委和華能國際對深圳能源的直接持股。深圳國資委與華能國際對深能管理持有的股權分別是75%和25%。
根據《評估報告》及交易各方協商確定,本次吸收合併深能管理股東全部權益的評估值為104.11億元。深圳能源本次發行價格為審議本次吸收合併事項的董事會決議公告日前20個交易日股票交易均價,即6.17元/股。
吸收合併完成後,深圳能源為存續公司,深能管理公司了註銷法人主體資格,同時其所持有的深圳能源全部股份亦被註銷,深圳能源的主要控制人未發生變更。
二度規避現金選擇權
深圳能源股東大會對本次交易的投票中,出席會議的股東共63名(現場投票23名,參與網絡投票40名),表決權股份佔總股本的76.7%,99.4%以上的代表贊成該項決議。從出席本次股東大會股東持有的股權比例可發現,未參與表決的股東比例為23.3%,而深圳能源流通股份佔總股本的比例是24.14%,這意味著僅有不到1%的公眾流通股東參與了此次股東大會的表決。有市場人士分析稱,這顯示的確有不少股東對深圳能源的此次吸收合併未有足夠重視,不排除存在異議。
就深圳能源公告的情形來看,深圳能源某種程度上有意規避了對本次吸收合併方案中存有異議股東的股份回購請求。深圳能源在公告中給出的理由是,「鑑於本次吸收合併實質上僅為深圳市國資委和華能國際由間接股東變為直接股東,不涉及任何資產注入,不影響深圳能源的資產負債結構和盈利能力,不影響深圳能源所有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的權益。」
早在2007年深圳能源推動集團整體上市時,深圳能源就未對股東的現金選擇權作出安排。「那時為了讓集團整體上市,我們獲得了證監會的批准,不對股東作出現金選擇權。」秦飛說。
秦飛補充說,「這一次吸收合併主要是完成深圳能源2007年整體上市未完成的後續步驟,實際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所以這次同樣沒有對股東作出現金選擇權的安排。」
王曉東在接受財新記者的採訪時說,「《公司法》裡之所以規定 『在公司合併、分立的時候,如果其他股東存有異議的話,可以要求股份回購』,就是怕損害小股東的利益。而這一次深圳能源吸收合併深能管理,根本不存在影響股東利益的情況,所有股東的利益都沒有任何的實質變化。」
也有意見認為,這次吸收合併雖然表面上看不影響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但深圳國資委和華能國際由持有深能管理改為直接持有深圳能源的股份,很難排除其中有投資者在目前的市況下選擇直接減持股份,這就對小股東的利益造成了影響。因此小股東應該擁有對此次吸收合併要求現金選擇權的權利。
但此時提供現金選擇權與上市公司利益存在衝突。深圳能源的流通股比例佔到總股本的24.14%。一旦有股東行使現金選擇權,深圳能源將面對來自巨額的現金支付壓力,二來還有可能面臨退市的風險。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規定,股本總額超過4億元的公司社會公眾股持股比例低於股份總數的10%,上市公司股權分佈將不再具備上市條件。
「在2007年深圳能源做整體上市時,應該讓股東行使現金選擇權。」王曉東承認,「有意思的是,國內的資本市場向來都是聽聞哪家公司有資產要注入或重組的時候,股價便狂飆飛漲,那時沒人去主張這個權利。」
他說,「反倒是這一次並不存在損害股東利益情況的時候,因為股市下跌,卻反而會擔心出現股東要求公司回購股份這種情況了。」
![]() |
擦邊球頻出
由於法律尚未對現金選擇權作出詳述,以至於一批上市公司在公司發生重大資產併購或重組的情況中,處理的方式各有不同。
國內現金選擇權第一次引入,發生在2004年上港集團吸收合併案中,有近三成的流通股行使了現金選擇權。股市在2007年行情向好時,現金選擇權的行使也相對較少。2008年伴隨市場的走弱,投資者對現金選擇權又一次關注,攀鋼鋼釩(000629.SZ)的吸收合併案較為典型。由於攀鋼鋼釩沒有事先對現金選擇權作出限定,以至於引發後來攀鋼集團面對回購股東200多億元市值的股份的現金壓力。
雖然現金選擇權隸屬於異議股東的權利,但目前卻還沒有關於異議股東行使這項權利的強制性規範。所以,股東享有該項現金選擇權的關鍵在於公司是否給予股東這項權利。
有知情人士透露,深圳能源本次吸收合併方案中不對現金選擇權作特別安排向深交所提交了申請,深交所再向證監會申請,隨後深圳能源已經得到了深交所方面對這次安排的同意。他介紹,不對異議股東進行現金選擇安排是開了證監會的先河,深圳能源是第一家被豁免的上市公司。
既然現有法律對現金選擇權還沒有作出強制性的規定,現狀就是安排股東行使這項權利的權利交到了公司手上,由公司的董事會來決定。
華商律師事務所合夥人何賢波律師告訴財新記者,「在現有法律對現金選擇權沒有作出明確的強制性規定下,公司並沒有義務告知股民需要行使哪些權利,在公司發生吸收合併的情況下同樣如此。」
何賢波認為,「作為證券市場的投資者,股民應當知曉自己享有哪些權利,不能等著公司提示。」
那麼,僅因公司不對異議股東作出現金選擇權安排,是否就意味著異議股東喪失了該項權利?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名律所合夥人認為,「不管公司對異議股東的現金選擇權作出怎樣安排,存有異議股東都有權依據法律向公司要求回購手中股份,這一權利是不以公司意志為轉移的。」
然而現實問題是,國內股民的法律意識普遍比較低,尤其對於小股民來說,並非十分清楚自身的權利,以及如何正確行使權利。如果在這時,上市公司因出自自己的立場,對於小股東的信息提示做不到位,公司單方面對是否行使股東權利做出的決定,容易造成董事會權利的濫用。
美國謝爾曼·思特靈律師事務所的薛芳律師告訴財新記者,「美國證券法規定,只要需要股東批准的決議,上市公司就必須給股東寄送跟該項決議有關的材料。不管是持股多少的股東,哪怕一股,都要收到跟持有一萬股股東一樣的材料。一些大公司甚至需要三大卡車來裝這些給所有股東寄送的材料。材料裡詳細地列明股東的權利以及如何行使這些權利。這樣,小股東就知道自己該怎麼行使權利了。」
「在美國,如果上市公司不給小股東行使權利的機會,小股東的訴訟渠道同樣非常通暢。」薛芳律師補充到。
由於缺乏對現金選擇權的行使程序、回購價格、以及履行問題的強制性規定,近年來企業的合併分立等資產重組業務中,不同的公司對現金選擇權作出的處理也大相逕庭。
一位資深法律專家建議,立法部門應該盡快出台明確定義的規定,藉以細化現金選擇權的適用範圍、行使程序、現金收購價格以及履行機制等。
他認為,在對現金選擇權制度進行完善的同時,上市公司也應該把這項權利列入公司章程中去。監管機構還應當縮小合併分立的時間成本,避免公佈的要約價格與實際股價之間存在過大的價差。對於股東來說,首先,不能因為股價正常波動產生的損失而要求公司回購股份,要確認行使的是由資產吸收合併行為賦予股東的現金選擇權。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為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作出提示,應當成為一項必須履行的義務,而不是鑽法律制度設計缺陷的空子。■
| ||||||
「神秘的台灣億萬美元富翁」(mysterious Taiwanesebillionaire),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美國廣播公司(ABC)曾這樣形容他。 他,是台灣海陸運輸公司董事長蘇信吉。蘇信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正是兩年前,當英國石油公司(BP)鑽油平台在美國墨西哥灣外海爆炸,他率全世界最大除油船「鯨魚號」(A Whale)趕赴現場救災。 出身航運家族張榮發曾是父親船上大副 事實上, 造價一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四億元),有三個足球場長、一個足球場寬的鯨魚號,原始用途是運載原油、礦砂的超級油輪,看準時機,新船一出廠他就送至葡萄牙改裝成除油船,「六個月(額外)花了二千一百萬美元( 約合新台幣六億一千萬元)」蘇信吉接受本刊採訪時透露。最終,雖然鯨魚號除油效果不如預期,仍讓外界見識到他的應變之速與口袋之深。 現年五十四歲、外傳身價新台幣上百億元的蘇信吉,行事低調,台灣主要海運公會都沒聽過他,甚至業界以「航運界的女神卡卡(Lady GaGa)」形容他的獨特作風。但,這位「航運怪咖」來頭可不小。就連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創業前,都曾在他家族所屬的船上擔任大副、二副。 「我爸(蘇清雲)以前是台灣海運創辦人,他的屬下是張榮發,我們在海運界非常有名」蘇信吉補充。 在蘇信吉出生的一九五八年,他父親蘇清雲創立台灣海運,成了台灣海運史上第一批往返台灣、日本間運送外銷香蕉的船公司。早期,台產香蕉一度占據日本九成以上市場,是台灣外匯主力,船上一簍簍香蕉就等同一疊疊鈔票進帳,他家族因此累積巨大財富;在接棒前,他從小耳濡目染,熟悉船舶等業務,父親還把他送去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取得企管碩士,台灣航運界有此學歷的不多見。 追求冒險營運操縱船租,大玩船舶期貨 二○○二年父親過世,他開始主導家族事業。「他是個傳奇人物」中華海運研究協會秘書長包嘉源觀察。同業分析他的賺錢模式指出,一般散裝海運業者多以收取運費為主要營運模式,蘇信吉則不光賺運費,還把船舶當房子來租賃、買賣,靠賺價差獲利。 多頭時期,需求推升運費上漲前,操作手中船隊靠岸不出,同時大量承租空船,讓艙位不足的情況更緊繃,再高價轉租,或藉拉長現有船隊船舶租期,讓現貨市場供應吃緊;一旦看準運費行情不佳,則壓低租金搶市,打亂市場行情,同時放空遠期運費協議(Forward FreightAgreement)讓運價進一步走跌;若情況真的不好,索性就直接賣船,大玩兩手策略。六年航運全盛時期,手中自有與租賃船舶上看百艘。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Times)就曾報導,蘇信吉一度掌握全球船舶期貨市場一五%交易量;外傳他在○六年還曾因期貨一舉獲利數十億美元,讓國外媒體用「以冒險的營運模式出名」(famous for his risk-lovingbusiness approach)評論他。 只不過,○八年金融海嘯衝擊船舶期貨市場,獲利空間一夕腰斬,讓蘇信吉決定收手。 瞄準海上能源攻西非天然氣和東海資源 靠著船舶本業與業外收入,蘇信吉陸續購入散裝貨輪、汽車船、超大型油輪甚至天然氣船,也持有美國上市鑽油平台企業Vantage三四%股權。包括海運、鑽油能源兩大事業體在內,目前台灣海陸運輸旗下約有近四十艘船隊,其中油輪總船噸數達六百萬噸,市占率居全球前五大,國際知名礦商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力拓(RioTinto)等都是客戶。 「有能源國家可以獨立,未來掌握能源的人將是贏家!」看好能源商機,今年初,蘇信吉和台灣在西非邦交國聖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國正式簽署長達十五年的合作備忘錄,選在該國產油的幾內亞灣,開發目前全球商機約三十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FLNG)。 包括船體需要極高穩定度在內,要在海上蒐集天然氣技術門檻不低,但他自認自己的船隊已具備該技術能耐;他的盤算是,只要能把石油開採過程中釋放的天然氣廢棄物,經液化技術轉化經濟價值,便可透過海運載送把天然氣賣到全球。 沒想到,當遠在西非的開發計畫才正展開,腦筋動得快的蘇信吉竟又看準近期中、日、台三方釣魚台之爭後,馬英九喊出的「共享東海資源,準備大力爭取開採權。」 「只講政治沒有用,有能力開發才重要,我們有這個技術」這才讓行事向來低調的蘇信吉一改本色,首度接受台灣財經雜誌採訪,大談能源經。 但,外界卻對他要搶進能源市場,多有疑慮。包嘉源觀察,台灣船運業有能耐進軍能源領域的極為罕見,一方面投入成本過高,另方面恐也難以預期何時能直接貢獻獲利,風險過高。「他很敢賭,但是贏是輸不一定,」另一位船運業者更直言,能源業不只資本投入大、政府關係也要夠好「一間沒上市、櫃的民營企業,人家幹嘛跟他做,資格標恐怕都過不了!」 「下階段的機會如何來?」愛冒險、點子多的蘇信吉總愛以此自我提問。看來,要搶當海上能源大亨的他,得先摘下東海資源開採權此一入場券,才有機會像兩年前當墨西哥灣漏油救星般,再度向世人展現他的眼光與實力。 |
過去兩三年間,弱市中的大牛股廣匯能源(600256.SH),財務現狀與行業風險開始備受爭議。
11月28日,廣匯能源董秘倪娟來京與機構投資者、分析師面談,詳細介紹廣匯能源的發展現狀,為投資者釋疑。
自從經過與控股股東廣彙集團的資產重組,變身為能源企業後,這家位於新疆、民營背景的上市公司,股價一飛衝天,且相當堅挺。11月的近10日內,大盤兩次跌破2000點,廣匯能源的股價逆市維持在14元以上的高位。與其他能源企業如冀中能源(000937.SZ)、中國神華(601088.SH)等10倍左右的市盈率不同,廣匯能源的市盈率直進仍維持在40倍以上。市場人士無不以發掘到廣匯能源這樣的黑馬公司作為成功的象徵。
廣彙集團對廣匯能源傾囊相向的是液化天然氣(下稱LNG)、煤化工、煤炭等能源業務。但能源項目的資金需求巨大,投資週期長,在等待產能釋放的期間,還需要承擔能源產品價格下降或其他週期性因素影響,多個項目齊頭並進,更考驗著廣匯自身的管理能力。
與巨大的資本性支出幾乎同步的是,廣彙集團大量質押上市公司股權向銀行貸款,比例高達70%。一些市場人士認為,這是廣匯能源目前在會計處理上頗為激進的內在動力:保持賬面好看,以維持現行高股價,降低資金鏈的壓力。
針對市場對廣匯能源半年報財務問題的種種質疑,中國證監會新疆監管局曾於8月20日發出責改通知。「證監會已經盯上廣匯能源了,等著看它2012年的年報吧。」投資人說。
「廣匯能源實際控制人和機構投資者充分溝通,目的就是為了穩定股價。」一位投資公司高層人士表示。最近一年多,包括公募、私募基金在內的多位機構投資者代表到訪廣匯能源,市場人士的看法越發分歧:雖都看好其進入能源行業的中長期前景,但對相應的風險如何估量,卻莫衷一是,甚至諱莫如深。
近日來,廣匯能源一直居於券商融資餘額的前五位。雖然融資意味著做多,但「有賣才有買,這說明對廣匯能源,現在市場分歧很大。」上善若水投資公司合夥人兼投資總監侯安揚說。
報表粉飾爭議
在持續兩年多的看好之後,2011年底,市場開始出現質疑的聲音。
廣匯能源上市之初是一家從事花崗岩石材加工業務的公司,2007年開始轉型,先後剝離了非能源業務,廣彙集團從2009年起向上市公司置入LNG、石油開發等資產。2012年三季報,廣匯能源單季度實現了1.31億元的淨利潤,同比下降35.78%。2012年前三季度其主營業務利潤率只有19%左右。
利潤還來自營業外收入如轉讓資產。9月,廣匯能源以12億元轉讓其全資子公司瓜州廣匯能源物流公司持有的伊吾廣匯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下稱伊吾能源)9%的股權,預計貢獻淨利9.89億元。截至2012年上半年,伊吾能源淨資產僅為2億元。伊吾能源由廣彙集團在2011年6月出資成立,主要從事煤炭的開採加工及銷售,至今尚未開展業務,2011年無營業收入、營業外收入及投資收益,但淨利潤為104.70萬元。
利潤亦來自投資收益如委託理財,上半年有59筆,累計委託資金57.88億元,實現收益914.36萬元,另有一筆利率21.6%、數額為1.5億元的委託貸款。
維持賬面好看的另一個辦法是將利息、費用等資本化,不計入當期。
廣匯能源的哈密煤化工項目竣工近一年,2012年9月生產出甲醇並銷往湖北,11月下旬也已有穩定的LNG產品產出,但至今仍未納入固定資產。
一位投資能源化工產業的人士提出,「如果計提固定資產折舊,估計每年會減少約1億元利潤。另外每年會有約3億元的借款費用資本化為在建工程,計入財務費用,減少當期利潤。」
會計專家、無憂會計網創始人馬靖昊認為,如果在建工程中的生產線都製造出產品或辦公樓都已經入住了,居然還未轉為固定資產,任何沒辦理竣工決算的託辭都是狡辯。
倪娟向財新記者表示,將在12月的董事會確認該項目是否達到驗收狀態及轉固的標準,一旦確認,就會進行轉固並計提折舊每年約4.03億元,隨後正常實現銷售和計入利潤。
廣匯能源還有巨額的長期待攤費用,且增長幅度大,其中90%以上為剝離成本。2011年三季度末,計入長期待攤費用的剝離成本僅為幾千萬元,隨後一路飆升,2012年初為4.76億元,6月底漲至8.71億元,到三季度長期待攤費用已達10.55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和同行業煤炭業上市企業相比,廣匯能源長期待攤費用佔總資產的比重明顯高於全行業平均水平,為4.97%,而大多數企業則不足1%。
廣彙集團、廣匯能源審計師大華會計事務所會計師郭春俊告訴財新記者,按照會計準則,露天煤炭開採的剝離成本可以計入長期待攤費用,「這塊我們和當地的稅務部門也溝通過,稅務方面也比較認可。」倪娟亦回覆,露天礦的剝離費用一般先在待攤費用過渡,待採掘煤達到設計量時再按設計的采剝比分攤進入採礦成本。
對廣匯能源財務粉飾的爭議,到三季報出爐後再被熱議,雪球網上有關帖子引發多空雙方激烈的爭議。
一位關注廣匯能源的機構投資方研究人士認為,費用等資本化率如此之高在國內確實罕見,但是國外能源行業不少企業有更高的資本化率,「關鍵是看未來的利潤能否補足這塊被資本化了的利息或者費用」。
![]() |
大股東財技騰挪
扮靚報表的目的也許比較複雜,但可以輕易觀察到的一個動機是,廣彙集團質押了所持廣匯能源的大部分股權,股價保持穩定很重要。
截至2012年11月1日,廣彙集團所持廣匯能源股份15.04億股,質押比例達到近70%,按照當日股價計,市值達162.49億元,以此估計,股權質押貸款額至少在50億元。
廣匯能源的股價在2010年探高至49元/股後回調,近一年以來整體呈現上行走勢,2012年初從20元左右上漲至5月底的27元左右,隨著每10股轉增8股的實施,股價壓縮至15元附近,但表現仍遠好於大盤。
倪娟稱,股權質押情況符合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正常資金周轉需求,2011年以來已完成的解押達11筆,不存在任何資金風險。
「如此高比例的質押股權,說明大股東想要拚命融資。」上善若水投資管理公司合夥人兼研究總監岳大攀指出。
為了發展能源業務,尤其是在2009年拓展了上下游產業線之後,廣匯能源債務負擔呈直線上升之勢,雖然資產負債率未達到警戒線,但負債規模由2009年年初的24.26億元,到2009年末至48.31億元,再到2012年三季度,負債已達到126.89億元。
「集團的負債情況更引人關注。」岳大攀分析。廣彙集團資產負債率由2008年的56.67%上升到2009年的63.63%,此後三年一直在67%左右,似乎不高。但負債規模則每年以近50%的速度增長,2009年廣彙集團負債197.40億元,至2012年上半年,已達546.80億元。其中銀行貸款是最主要的融資渠道,長期、短期借款在2011年底為200億元左右。
「我們到境外取得能源上游資源再銷往國內,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只要一說有項目,銀行全都搶著給我們貸款。」倪娟告訴財新記者。前期國開行給予廣匯能源6.79億美元的授信額度,期限13年,寬限期66個月,利率僅3%。
烏魯木齊市工商銀行當地支行的一位信貸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能源企業的融資除了可以走商品融資的渠道,亦可以用拿到批覆之後的項目來融資,「這算是對能源行業的一種支持」。
截至目前,廣彙集團及其子公司已發行未兌付的債券累計89億元,其中過半兌付日期在2016年、2017年。今年8月,廣匯能源計劃再發行不超過20億元的短期融資券。
此外,廣匯能源在2011年5月非公開發行募集21.4億元,為上市十年首次定向增發,「主要原因是實際控制人孫廣信不願意攤薄其股權。」廣匯能源的一位高層人士說,「三年之內不會做股權融資。」孫廣信在廣彙集團持有74%的股份,廣彙集團持有廣匯能源43.10 %的股份。
「廣彙集團少數股東權益和歸屬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相差不多,即集團控制人通過控股的形式控制了大約兩倍於自身的資產。」岳大攀指出。截至2012年上半年,廣彙集團重要子公司的少數股東權益由年初餘額68.01億元增長為110.08億元。
岳大攀分析,所有者權益的增長一般來自三方面,增發股票、收購子公司及利潤滾存。扣除每年滾存的利潤,可以看到廣彙集團通過增發、收購造成的所有者權益在2009年之前增長緩慢,而後則開始陡然上升,由約42億元急漲至92億元。
「在股權槓桿的基礎上使用債務槓桿,就能實現用1元錢撬動六七元錢的效果。」岳大攀說。廣彙集團2012年6月股東掌控的淨資產是153億元,通過控股其他公司併入121億元,由此本金為274億元,負債547億元,總資產就達到了821億元,這有效地降低了表面的資產負債率。
從其發債的公開財務數據看,廣彙集團債務規模大幅增長,但利潤的增長尚未能同步。其利息保障倍數從2009年開始逐年下降,至2011年,該指標分別為10.37倍、7.39倍、4.98倍。
根據2012年廣彙集團半年報,經營活動淨現金流量淨額為-7.75億元,而2009年到2011年均在20億元以上。現金淨增加額亦從2012年轉為負值,為-12.15億元。從2011年末開始,廣匯能源的應收賬款增長較快,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增加,存貨亦增加很多。從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與流動負債的比率來看,2009年到2012年三季度呈下降趨勢,從0.35下降至0.14,顯示其短期現金流覆蓋不足。
「高槓桿是把雙刃劍。使用如此高的槓桿來募集資金,假如資金投入的業務好,那就會大賺,相反就麻煩了。」上述從事煤炭化工行業投資的人士表示。
「集團三大主營業務中,房地產和汽車服務業發展較為成熟,資金需求已經基本能自給自足,資本支出主要集中在能源業務上。」 銀河證券石化行業分析師王強指出。
![]() |
狼進了獅子莊園
重重疑慮之下,10月底,多家機構投資者赴新疆對廣匯能源進行了實地調研。深圳東方港灣投資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但斌在其微博上透露,通過與廣彙集團董事長孫廣信溝通,對淖毛湖礦區及煤化工工廠的調研和所見,打消了之前的疑慮。但當財新記者聯繫但斌時,他卻表示對廣匯能源不夠瞭解,還是要問行業專家。
廣匯能源是民營企業中較為罕見的挺進能源領域的上市公司。2004年,廣彙集團建成鄯善LNG項目,投資15.75億元,主要用於購買中石油吐哈油田的天然氣。
「和中石油合作七年,沒有一年實際產量超過3.5億方,始終不會讓你吃飽。」廣匯能源的一位高層人士表示,「七年間漲價11次,從0.21元/方原料氣漲到1元/方。」
廣匯因此走向了尋找自有資源之路。2009年,廣匯能源以4052萬美元收購TBM公司49%股權,獲取其在哈薩克斯坦東部擁有的天然氣、原油等資源勘探許可證49%的權益,齋桑油氣田項目總投資6.8億美元,2012年11月廣匯能源稱對該項目追加逾6.89億美元的投資,預計年產5億立方米天然氣。廣匯能源為此修建了115公里跨國天然氣輸氣管道,目前該管道還剩位於兩國邊境軍事管制區的最後3公里未建成,廣匯能源公告稱已獲兩國官方批覆,將盡快完成管道的鋪設和對接。
據知情人士介紹,齋桑項目還有100萬噸-110萬噸/年的稠油預期產能,「目前還沒有拿到原油進出口牌照,油暫時運不回來。」上述高層人士表示,但預計很快將有突破,石油這塊的產能釋放預計在2015年。
在新增LNG項目和煤化工尚在投資期的階段,廣匯能源2011年新增煤炭銷售為主營業務。
廣彙集團目前擁有新疆淖毛湖煤田東部的探礦權,集團承諾待完成前期的巨額的勘探等費用投入,直至能產生效益時再注入上市公司,「集團從未要過上市公司一分錢。」倪娟表示。
2011年上半年廣匯能源實現煤炭銷售的淨利4321.08萬元。2011年實現煤炭銷售342萬噸。倪娟稱,預計2012年煤炭銷量在700萬-800萬噸,增長超一倍。但今年煤炭價格走低,7月,寧煤入甘又搶佔其市場份額,對廣匯能源的煤炭銷售略有衝擊。業內不少專家對2013年煤炭整體銷售價格依然持悲觀態度。
「我們打算對地銷至礦區周圍蘭炭廠的煤炭漲價。9月後我們認識到淖毛湖的煤炭是國內罕有的油氣含量高的煤炭,現在賣1噸都覺得可惜。」 倪娟說。
「我們預計明年煤炭市場會有一些恢復性增長。」另一位廣匯能源的高層人士預計到2013年年底,公司盈利狀況能有較大改觀。
上海彤源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是廣匯能源的機構投資者之一,其研究總監詹凌燕此前為申銀萬國煤炭行業分析師,她在其微博上表示,在2011年9月前往廣匯調研之前,她對廣匯能源將煤炭銷售至蘭州甚至更遠的成本等問題很擔憂,但經過調研,她認為甘肅是廣匯能源值得奮鬥的疆場。
「能源歷來是大國企傳統領地,民企涉足,相當於狼進入了獅子莊園。」新疆東西部經濟研究院院長唐立久表示,廣彙集團這一戰略是正確的,即最大限度地先行獲取可觀煤炭和境外油氣資源儲量,但能否掌握和建立起多聯產模式的綜合能力,把已經獲取的資源穩定地轉換成產品、現金流和利潤,才是真本事。成功的關鍵在於與政府、央企關係處理,投資節奏把握,轉化模式選擇及內部管理。
機會下的風險
機會雖不小,但眼下無論煤炭、煤化工產品還是LNG,效益都不盡如人意。
廣匯能源累計投資近80億元的哈密煤化工項目,試生產階段長達一年,當前的生產負荷為50%以上,至今沒有實現收益。廣匯能源此前預測,該項目的年均銷售收入為32.22億元,年均利潤總額21.12億元。
但現在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哈密煤化工項目的產品定位可能存在偏差,投入巨大,達產、達標期過長。
「11月27日晚,此項目的最後一個產品LNG已經實現穩定生產,此後產能會很快提升,預計明年1月可開始貢獻利潤。」倪娟稱。
煤科總院北京煤化工分院副院長陳亞飛認為,目前國內醇醚等煤化工產品產量過剩,利潤率薄。比如甲醇的銷售市場主要在東部地區,新疆地區儘管成本較低,但運輸成本高導致市場競爭力降低。因此廣匯能源能否實現此前的收入和利潤預期,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倪娟稱,哈密煤化工在產出甲醇的同時會產出LNG產品及部分其他副產品。整個項目轉固後的折舊為4.03億元/年,合計所有生產成本和費用約12億元。但從產品銷售看,該項目生產LNG5億方/年及22萬噸的焦油之類的副產品銷售能沖抵所有的生產成本和費用,甲醇就算賣1元/噸都賺錢。廣匯能源的甲醇產品出廠價為1800-1850元/噸。
隨著對淖毛湖煤炭含油量較高的品質的全新認識,哈密煤化工二期項目打算轉變方向,朝煤炭分質利用發展,對煤炭低溫分流提煉油,同時將分離的甲烷氣體製造成LNG,該項目預計將於明年年初啟動,投資大約80億-100億元。
但有機構投資方研究人士認為,煤制油項目在國內外的運用並不普遍,雖然技術難度不大,也有一些較小規模的項目已運行成熟,廣匯能源擬形成1000萬噸規模的煤制油,對相關的先進設備和穩定可靠的技術有較高要求。
受石油和煤炭價格下跌的影響,當前國內LNG市場從緊缺轉向過剩,LNG市場價格降至盈虧平衡點水平。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天然氣分析師徐博指出,「廣匯能源作為LNG陸基銷售(即通過陸地運輸)第一大提供商的地位已經被崑崙能源所取代,因為中石油和中石化近兩年新推出的LNG項目很多,並且佔有很好的上游資源。新疆的運輸距離太長了,廣匯能源的LNG業務目前只能侷限在西北發展。」
安迅思天然氣分析師黃慶則認為,廣匯能源現在有加氣站下游分銷體系,可以規避一部分市場資源過剩的風險。根據安迅思數據,全國LNG加氣站共385座,其中中石油最多,大約為100座,廣匯能源為80座,目前新疆境內絕大部分加氣站都是廣匯的。
對於10月25日廣匯能源子公司廣匯石油參與國土資源部頁岩氣探礦權招標,廣匯能源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此舉是順應政策號召,目前投入僅限於一些研發成本,未來三年都不預期有突破。
廣匯走的煤炭、LNG、天然氣、煤化工的多聯產轉換模式,對資金的需求總量以千億元計。據集團公司2011年審計報告,七個主要在建能源項目的預計總投資額將達到199.69億元,截至2011年底已經投資84.76億元(包括已投資完畢的哈密煤化工項目)。目前,廣匯在能源上游、物流配套、下游項目仍在同時推進大量項目,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累計需耗費資金預計約251億元,其中紅淖三鐵路項目,在未來兩年需支出資本約104億元。
在受到多重壓力和約束之下,廣匯能源的項目產出速度低於預期變成了現實,而亟待投入的資金缺口還有幾百億元。「除了鄯善、哈密以外,廣匯能源又在喀木斯特、吉木乃、哈薩克、啟東、寧夏、南疆等多處鋪開了多個戰場。對股票市場是題材多多,但項目都要平行推行,資金壓力很大。如果公司沒有很好的全面提升管理能力,搞不好可能閃了腰。」一位對廣匯能源長期觀察的企業研究者表示。
「與其他企業不同,我們的增長是階梯式的,一個項目沒有達產時增長為0,但達產時增長會跳到100%。」倪娟舉例稱,2014年下半年,紅淖三鐵路運行半年時間,鐵路運力帶來的運費增長將是爆髮式的。
「我本人持觀望態度。」一位曾在華夏基金供職的投資者說。華夏基金是最早投資廣匯能源的機構投資者。
「企業生生死死,不是投資人可以斷言的。我只能說,從現在的公開資料和數據判斷,廣匯能源現在的估值對風險估計不足,太貴了。」一位能源行業的海外投資人如此認為。■
本刊記者楊璐對此文亦有貢獻
國土資源部11月27日新聞發布會透露將於下周發布第二輪頁岩氣招標中標結果,頁岩氣股又炒上:安東油田(3337)和華油能源(1251)分別漲8.5%及3.4%。其實內地傳媒一早預測中標結果在本周或11月底公布,中標結果 “遲了一星期才公布” 反而有得升,真有點無厘頭。而且假設安東油田2012年每股盈利為0.13元人民幣(HK$0.1625)計算,HK$3.19的收市價是2012年的盈利的19.6倍,股價一點也步不便宜。又假如2013年盈利有四成的增長,HK$3.19是2013年盈利的14倍,也不算便宜。
民企外資 摩拳擦掌
面對頁岩氣逾百億投資盛宴,國內外企業都紛紛有意進軍頁岩氣,其中MI能源(1555)也作了不少準備。
今年五月MI能源全資附屬公司通過收購美國White Hawk Petroleum的50%資本權益以獲取水平鑽探及完井的操作技術,和購入Pacific Energ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PEDCO) 100萬股認股權證。其後,在六月收購Sino Gas and Energy有限公司51%的多數股權,進入中國天然氣市場和獲得天然氣開發技術 (註: 頁岩氣屬非常規天然氣)。
PEDCO參與國內第二輪頁岩氣招標
根據PEDCO的資料,PEDCO 與 Guofa Zhonghai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國發中海能源投資有限公司) 於9月簽訂具有約束力的戰略合作協議 參與國內第二輪頁岩氣招標。而根據PEDCO的第三季業績報告 “If we are successful in obtaining a shale gas award, we believe our relationship with MIE Holdings will prove to be extremely beneficial to us as a local operator in gaining access to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 services and labor at appropriate pricing levels.” 大意就是說如中標的話,MI能源會作為夥伴參與頁岩氣的開發。
而綜合上海證券報和證券日報的報告,國發中海能源參與了湖北鶴峰區塊和河南溫縣區塊的投標。
國發中海能源是什麼公司? 筆者沒有資料,不過可以參加投標,注冊資本金肯定在人民幣3億元以上;而據說國發中海能源以16.61億元入標湖北鶴峰區塊,是該區塊報價最高的一方。看來MI能源很大機會分享頁岩氣的大蛋糕呢。
展望
MI能源中期每股盈利為0.13元人民幣,現價(HK$2.2)市盈率為2012年盈利的6.8倍,較安東油田的19.6倍低很多,不過MI能源受惠頁岩氣的程度暫時仍然很難說。話雖如此,股價好像沒有反映頁岩氣的潛在利好因素。
沂星是一家2009年底才正式轉型純電動客車的企業,過去三年累計銷量達400輛左右,大部分訂單來自包括臨沂、濟南、青島在內的山東省地方政府。這樣的銷量行業裡不算少,這樣的銷售結構也是新能源客車行業的普遍現狀。
有北京市國資背景的傳統客車生產商福田汽車,截至2011年底,銷售的純電動客車也只有268輛。福田汽車新能源技術中心的研發人員有500多人,與沂星員工總數差不多。而福田的新能源產品更為豐富,其混合動力客車銷量已達1407輛,另有上千輛純電動清潔環衛車。但和沂星相似,福田的新能源汽車訂單大部分都來自公司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北京市本級及各區縣政府。
「我們今年虧損大約500萬元,預計2014年-2015年擺脫政府支持實現盈利。」沂星主管銷售的副總經理劉延爽對財新記者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目前,企業要實現盈利仍是非常艱難的事。但是,福田汽車新聞發言人趙景光對財新記者說,「我們沒有對新能源汽車進行具體的財務計算,但總體應是盈利的。」正是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補貼,使部分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仍有利可圖。
有政府採購和補貼政策支持,新能源客車整車企業的日子不算最差。更差的是生產新能源轎車的企業以及政府補貼較少的新能源零部件公司,市場需求遲遲無法上升,它們步履維艱。
北京市一家註冊資本5億元、國資背景的新能源零部件公司已面臨資金瓶頸,「投資方不投錢了,我們在尋求新的投資者。」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
在國內,已先後有幾家新能源零部件公司倒閉。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因市場需求遠低預期,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進入破產程序或停止生產研發。
三年前,電動車「彎道超車論」曾在中國風靡一時,現在卻舉步維艱。2011年6月以來,杭州眾泰電動車自燃和深圳比亞迪純電動車車禍後燃燒,讓業內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前景更加悲觀,「新能源汽車熱」特別是「電動車熱」大幅降溫。比亞迪也悄然將重心從電動轎車轉向電動客車,從爭取普通消費者轉向爭取地方政府訂單。
儘管目前很難盈利,中央和地方對新能源不遺餘力的支持還是吸引了很多淘金者,但是深度依賴政府支持的新能源汽車公司,也同樣品嚐著地方保護主義帶來的苦果—文章開頭的沂星公司的曲折經歷,生動展現了這種複雜的情形。沂星由一家瀕臨倒閉的國企轉身而來,三年內換了三茬股東,先後是煤老闆、汽車零部件廠商和汽車經銷商,它的產權歸屬迄今仍有爭議,但是,有一點始終不變—它是地方政府嚴密掌控的企業。
煤老闆轉型新能源
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蔓延到汽車行業。傳統汽車廠商的沒落,燃起了新能源汽車的生機。當年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巴菲特旗下的美中能源控股公司,出資18億港元(約合2.31億美元)收購中國比亞迪汽車約10%的股份。而彼時的山東中通飛燕汽車公司是一家生產大型客車的公司,由於市場銷量不佳,中通客車打算撤出。有海外工作經歷的研髮帶頭人劉延爽,組成一個十多人的研發小團隊,開始了對電動汽車的研究。
在包括上汽、一汽、奇瑞在內的汽車集團紛紛進軍新能源汽車時,內蒙古一個從事煤礦投資的老闆賈秉成也把目光投向了這個新行業。2008年5月,賈秉成通過佔50%股份的柏升控股和其實際控制的山東泰安一家公司,收購了民營企業廣州新美景客車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新美景)100%股份,轉讓價500萬元,實際支付350萬元。廣州新美景1993年成立,有客車企業生產牌照和車身輕量化的鋁合金車身技術等幾項自主產權。
賈秉成,1973年生,初中畢業後曾走街串巷賣冰棍,後做瓜子、玉米等收購。進入汽車行業前,他曾和妻子齊梅芳成立內蒙古恆德礦業開發有限公司。
2009年1月,國務院出台《汽車產業振興規劃》提出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推動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隨後,財政部、科技部、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發文,決定對全國13個試點城市公交和出租車領域購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每輛車補貼4000元-60萬元。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以電動汽車為方向的新能源戰略已逐步清晰。
賈秉成認為這是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好時機。考慮到山東省「人多市場大」,他首先把目標瞄準山東。通過工信部網站,賈秉成查到山東中通飛燕汽車有限公司。此時中通已經撤離,「當時我們有八個月沒發工資。」沂星內部人士回憶說,市政府無奈之下幫忙借了幾百萬元發給員工,正急尋投資方。
賈秉成的到來,得到時任臨沂市副市長慕增利的歡迎,他是分管中通飛燕改制的市領導。當時臨沂市的經濟以水泥等重化工業為主,在環保減排方面比較落後,而中央和省政府已經開始提倡節能減排並出台相應政策。
2009年7月,山東省政府出台《關於加快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要讓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14個領域成為新經濟增長點,到2015年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其中銷售收入過50億元的30家左右。到2020年......培育一到兩家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集團,全省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達到6000億元」。賈秉成和臨沂市政府決心讓沂星成為百億企業集團—目標是三年到五年內電動車銷量1萬輛,產值100億元,上繳稅金10億元。
2009年10月26日,廣州新美景在山東省產權交易中心摘牌,正式以6.98萬元收購了沂星100%股權,賈秉成代表廣州新美景在協議上籤字。以2009年6月30日為基準日,沂星總資產評估值6397.04萬元,負債9184.18萬元,淨資產為負2787.14萬元。
2010年4月,沂星的兩款純電動客車產品通過工信部驗收,8月進入工信部新能源客車生產推廣目錄。當年進入這個目錄的產品總共只有14個。沂星同時獲得臨沂市公交集團的20輛客車訂單。
![]() |
政府補貼之手
2010年的11月5日,第25屆世界電動車大會在深圳召開,這是繼1999年之後這一會議第二次在中國召開。國內新能源汽車正熱,大會備受關注,科技部部長萬鋼與會發表演講。此前在業內名不見經傳的賈秉成,花300萬元獲得了大會執行副主席的席位,與比亞迪汽車董事長王傳福一起,作為僅有的兩個副主席並列坐在主席台上,瞬間風光無限。
會上,賈秉成以沂星董事局主席名義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暢談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很快,沂星電動車成了臨沂市的一張「城市名片」。
「沒有賈老闆,沂星的名氣不會這麼大。」前述沂星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稱。他認為,儘管沒有汽車行業投資經驗,但賈秉成在推廣沂星品牌上下足了功夫,對公司發展功不可沒。臨沂市政府也給予其足夠支持。
在賈秉成完成對沂星收購的同時,副市長慕增利即介紹他的同學於振聲進入這家公司擔任總經理。於振聲曾是一家國企的「一把手」,有管理企業的經驗。
沂星的第一批訂單也是在市政府安排下,來自臨沂市公交集團。由於純電動汽車的成本較高,政府採購過程中都有財政補貼。
以沂星12米的純電動公交車(純電動客車有10.5米、11米和12米三類)為例,2010年一輛車的價格約為130萬元,是普通汽油車的近3倍。據當時媒體公開報導,山東省政府和臨沂市政府對沂星支持力度很大,兩級政府對每輛客車的補貼合計達到100萬元。
由於臨沂不是全國25個新能源汽車示範城市,當時享受不到中央政府的財政補貼,實際補貼主要來自山東省和臨沂市兩級地方政府。青島和濟南被包含在25個示範城市內,沂星現在賣到這裡的客車可享受中央政府最高60萬元/輛補貼,但有了中央補貼,地方政府一般就不再補貼了。沂星副總經理劉延爽說,「沂星現在已經很難同時享受兩級政府補貼。」
2010年2月,臨沂市政府發佈了《關於加快全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以山東沂星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山東格侖特電動科技有限公司和澳柯瑪(沂南)新能源電動車有限公司等企業為基礎,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應用和推廣, 積極培育一批整車和配套產業的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實施意見》提出,到 2012 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達到 1 萬輛。
臨沂市政府稱,從2010年到2012年,市財政每年安排 1000 萬元,設立市級新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用於新能源產業重大建設項目貸款貼息等,同時爭取上級專項資金支持。山東省政府確定在同期每年省級財政安排 2 億元,省基建基金安排2億元,三年共籌集12億元設立省級新能源專項資金。
臨沂市政府對沂星的支持,公司管理層和員工都看在眼裡。「市委書記有時一星期來兩三次工廠。大多數時候來了也不跟我們打招呼,就直接跑到車間去,瞭解生產情況。」沂星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說,「而且市領導是少有的不『吃拿卡要』,還經常跟我們一起去省裡面爭取資源。」
為達到2012年電動車汽車生產能力達到1萬輛這個目標,臨沂市還同步建設了充電站。到目前為止,臨沂市已經引進國家電網公司建設了五個電動汽車充電站和一個換電站。
鮮為人知的是,在第25屆世界電動車大會主席台上就坐的賈秉成是取保候審身份。原來,賈秉成在參會前夕被原煤礦生意夥伴追賬,威脅不給錢就把他之前在內蒙古的虛假注資案抖出來,到世界電動車大會上鬧,給他難堪。
此時,賈秉成和臨沂市政府正處於蜜月期。市政府甚至為他專門申請了一個臨沂身份證,計劃讓他代表沂星參選當地政協委員。為平息追賬一事,臨沂市政府有關部門還將賈秉成在內蒙古的虛假注資案轉移到臨沂處理。有趣的是,在賈秉成與臨沂政府關係破裂後,這成為一個意外的伏筆。
移師河南 關係破裂
但賈秉成和臨沂市政府的蜜月期不長。矛盾源於賈未與臨沂市政府商量,便與河南的一家公司合作,並偷偷地把沂星的母公司廣州新美景遷到了河南。
賈秉成投資河南的決定,在其合作夥伴看起來有些「頭腦發熱」。沂星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也就半年,主要訂單來自臨沂市政府,公司雖然活了,但遠未擺脫虧損的狀態。「弟弟是個有格局的人,就是想做事,去河南投資也是為了把事業做得更大。」賈秉成的姐姐賈青枝對財新記者說。
賈秉成的一個合作夥伴回憶,賈秉成之所以想到河南建廠,是受了台灣富士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的影響。2010年初,在員工連續跳樓事件後,郭台銘打算把工廠從深圳遷到河南。聽到這個消息後,賈秉成認為河南和山東一樣人多市場大,加上地方政府可能也會有種種優惠政策,於是冒出了進軍河南的想法。
經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余達太的介紹,賈秉成認識了河南人張孝陽—他是河南金潤新動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這家企業主要生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2010年5月25日,賈秉成和張孝陽在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政府會議室簽署了合作協議,內容包括:賈秉成將廣州新美景公司註冊地從廣州遷到襄城,更名為河南新美景客車製造有限公司(下稱河南新美景);雙方將成立新的股份公司,河南新美景通過生產資質和專利入股,佔51%,金潤新動力提供800畝土地和6萬平方米廠房入股,佔49%。
許昌市計劃打造三大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河南森源集團奔馬公司(長葛市)、金潤新動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襄城縣)和許繼集團。預計到2015年形成各類電動汽車50萬輛生產能力,年產電動汽車18萬輛,關鍵零部件15萬件,電動車充電站2000套,電動車充電樁2萬套,車載充電器 10萬套,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利稅20億元。
實際上,自2009年3月以來,全國圍繞新能源汽車建設的基地多達數十個,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地都有以新能源汽車為名興起的基地,河南襄城也是其中之一。
張孝陽的金潤新動力公司也獲得了當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其在合作協議中許諾的800畝土地和6萬平方米廠房對賈秉成頗具吸引力,且賈僅靠技術和汽車生產資質便可獲得合資公司的控股權。更吸引賈秉成的是河南這個市場,在簽署協議的同時,他便拿到了許昌市公交集團的50輛新能源客車訂單。
2011年1月1日11時11分,號稱「國內最大純電動客車製造基地」車輛下線儀式,在許昌市襄城縣第三工業村河南新美景電動汽車工廠1號車間舉行,20輛「中文牌」純電動客車下線。當時媒體報導稱,這20輛純電動客車將率先交付許昌市公交公司使用,隨後逐步在河南省大中城市鋪開。
實際上,這20輛電動車是賈秉成從山東臨沂的沂星工廠裡運來的,並非河南當地生產。2011年元旦前夕,在這20輛電動車和一些零部件從臨沂運出時,驚動了臨沂市政府。
誰的企業?
臨沂市政府此時才發現,賈秉成已在2010年8月將廣州新美景公司從廣州遷到了河南,這違反了與臨沂市政府當初的協議。在臨沂市政府看來,這意味著賈秉成要「走」。那場刻意設計的元旦新車下線儀式在業內引起轟動,也讓賈秉成和臨沂市政府的矛盾公開化。
根據當初重組協議,廣州新美景應在合適時候將總部遷往臨沂,一期工程主要投資電動大客車項目,計劃投資2.1億元,形成年產1萬輛電動大客車的生產能力,但這些都沒有兌現。
得知賈秉成移師河南後,沂星總經理於振聲讓公司內部人員做了截至2010年8月的財務審計,顯示沂星虧損已達4000萬元。另據公安詢問筆錄,於振聲稱,賈秉成對沂星並無資金注入,公司現金流主要靠銀行貸款和供應商欠款支撐;賈秉成還曾對內說介紹兩位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親屬來臨沂幫忙賣車,「人都領來了,經我們調查是假的,騙吃騙喝,一輛車都沒賣出去」。
與此同時,於振聲接到河南商城縣和四川樂山等多個地方政府的電話,表示被賈秉成騙了。臨沂市政府找賈秉成兌現投資承諾,賈秉成從北京房地產圈籌到3000萬元投入沂星(條件是公司如上市成功,佔10%股份;不上市,就算作借款)。後因地產限購政策,北京方面承諾的後續7000萬元借款未能到賬。而賈秉成自己並無資金能力再做投資。
對河南合資公司未能成立的原因,賈秉成和張孝陽說法不一。賈秉成稱在將廣州新美景遷往河南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張孝陽許諾投入的800畝土地和廠房當時處於抵押狀態,並不能用於投資,所以自己是「被河南人騙了」,新的股份公司當然無法成立。
但在張孝陽看來,自己才是受騙一方。根據2009年3月工信部頒佈的《關於加強汽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備案管理的通知》,「汽車生產企業異地設分廠必須在兼併現有汽車生產企業基礎上進行」。這意味著賈秉成在將廣州新美景遷至河南的過程中,已自動失去汽車生產資質。於是,自稱為新公司成立做了大量準備的張孝陽,利用自己的河南新美景公司董事長身份,做了一筆欠賬合同,將山東臨沂沂星電動車公司100%股權以1500萬元抵押給自己的獨資公司——襄城金達貿易有限公司。工商資料顯示,2011年8月25日,沂星公司股東由廣州新美景變為襄城金達貿易有限公司。 很快,張孝陽將沂星70%股權以4000萬元賣給山東臨沂富華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臨沂富華)。通過兩次增資擴股,沂星法定代表人更換為周昆,公司註冊資本從原來的3000萬元增至3億元,臨沂富華控制了沂星公司90%股份,金達公司則持有剩餘10%股份。工商資料顯示,臨沂富華成立於2004年,註冊資本只有300萬元。但在沂星提供的宣傳冊上,沂星是由山東遠通汽車貿易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遠通集團是臨沂最大的汽車經銷商,現有資產33.4億元,公司董事長就是周昆。
「搬的時候市政府就不同意,還是要搬;搬就搬了吧,還被騙了;騙就騙了吧,還把沂星也騙走了。」當初負責將廣州新美景引進沂星的一位政府人士說。為保住這家已成為臨沂市「城市名片」的企業不落到外地人手裡,臨沂市政府接納了新投資者。
事實上,臨沂市政府知道,這次股權轉讓在法律上仍有爭議。根據賈秉成的辯護律師北京煒衡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肖霖提供的資料,河南新美景股東發現張孝陽將公司股權轉移後向襄城法院提出異議,襄城法院隨即凍結了沂星的股權。但臨沂工商局最終不顧河南法院的凍結令違法變更了公司股權歸屬。襄城法院隨後出具裁定書,指令臨沂市工商局將沂星股權執行回轉,但臨沂工商局仍拒不執行。現在襄城法院又下達裁定,以臨沂工商局拒不執行法院裁定書為由罰款30萬元。地方政府加入股權之爭,事態進一步複雜化。
新投資者進入後,於振聲代表公司舉報賈秉成,稱其涉嫌「挪用資金和虛假注資」。但截至2012年12月18日的第二次庭審,檢方並未對挪用資金的具體數額作出說明。賈秉成的辯護律師認為,賈秉成在擔任沂星實際控制人期間確有多筆資金進出,但都是為公司上市而進行的賬面來往,不應算作挪用資金。賈秉成在收購沂星之初,便計劃將公司打包上市,曾與其他投資者簽訂過有關上市的計劃書。現在,賈秉成案已開庭兩次,但法院還未判決。
誰都想補貼本地企業
「老闆是換了幾個,但公司還在照常運作。」2012年12月初,沂星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說,股東層面的變化並沒有影響政府對公司發展的重視。不過,與其他新能源汽車公司一樣,它在得到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時,也面臨著地方保護主義帶來的苦果。
「我們的產品質量很好,但在其他地方參與競標時,常被當地企業打敗。」沂星一位管理層說,各地政府更傾向於採購本地生產的電動車產品,排斥外地產品。臨沂市有37條公交線路、1000餘輛公交車,包括320輛天然氣公交車和140輛純電動公交車,純電動公交車都從沂星採購,但本地市場容量畢竟有限。
根據第一電動發佈的《2011年新能源客車調研報告》數據,2011年銷售的新能源客車中,混合動力客車達8000餘輛,佔比88%,純電動只有1090輛,佔12%。購買新能源汽車數量最靠前的五個城市為深圳、重慶、青島、北京、長沙。儘管包括安凱客車和福田汽車在內的多家公司新能源汽車均銷往多個城市,但主要訂單仍來自本地政府。福田汽車的200多輛純電動客車,主要提供給北京市公交集團。在深圳市,目前共有約1.6萬輛大中型公交車、1.5萬輛出租車,其中各類新能源汽車約為3400輛,包括2050輛混合動力、純電動公交車及300餘輛純電動出租車。按照深圳發改委的規劃,未來三到五年內,深圳的新能源公交車及出租車將分別達到8000輛、1.5萬輛。
但外地企業並不容易分享深圳這麼大的電動車蛋糕。深圳市政府2012年計劃新增的1000輛新能源公交車及500輛電動出租車,將分別分給深圳市的兩家企業,其中五洲龍提供400輛公交車,其餘車輛則採購自比亞迪。
進軍外地市場時,比亞迪也遭遇地方保護主義。只有投資當地,方能享受到當地政府採購—這是賈秉成當初急於進軍河南的重要原因。2012年7月,比亞迪與天津公交集團聯合組建天津比亞迪汽車公司,專門從事新能源大巴項目。
受電池技術限制,電動汽車價格是普通汽車2倍以上,且電池組要佔很大的空間,在客車上的技術突破比轎車容易。而客車採購主要是各級政府的公交集團,客車行駛路線固定,充電設施鋪設相對容易,因此在過去三年的實踐中,電動客車比電動轎車更易產業化。惟一的問題是地方政府是電動客車的主要買方。在他們看來,補貼當地企業能拉動當地GDP和就業,當然更傾向於採購當地企業產品。這在全國蔚為趨勢。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在等本地企業推出新能源車後才出台支持政策。有業內人士透露,上海市政府一直對新能源汽車興致不高,原因在於上汽集團還沒拿出像樣的產品。「長春也一樣,在等一汽。」這位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各個地方都喜歡支持本地企業,補貼沒法形成合力。真正有實力的企業,也無法在全國市場形成競爭力。」高盛/高華汽車分析師楊一朋表示。■
| ||||||
高齡九十四歲的喬治.米契,用他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 他孤獨奮戰十六年,堅持到最後一刻,終於突破所有障礙,順利開採出頁岩氣,改變全世界。 撰文‧乾隆來 美國德州石油開採商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富比世》雜誌稱他為「頁岩氣之父」,《經濟學人》報導頁岩氣引發的能源革命時說:「革命得力於許多因素,例如政府、資本市場、深度的能源產業結構、新科技的突破……,但是,最大的關鍵來自於一個人,喬治.米契。」今年九十四歲的米契,是個極為陌生而神祕的名字,除了捐助母校德州農工大學,以及休士頓地區的公益活動之外,極少在公眾場合曝光。 希臘移民的美國夢 父親改名打拚 讓他念到頂尖大學但是,米契徹底顛覆了能源產業。頁岩天然氣近百年來只是存在教科書內的理論,沒有任何人、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將深鎖在既厚又重的岩層下的天然氣釋放出來。一直到米契研發出關鍵的「水力裂解技術」,頁岩氣才從教科書的想像,落實為白花花的鈔票,也為百年能源產業找到了回春仙丹。 米契從一九八二年以自有資金涉入頁岩氣開發,一直到一九九八年第一口井噴出天然氣,有十六年的時間,政府不支持、石油公司視為笑柄、公司員工像走馬燈般流動。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在漫長的挫折當中,「所有人,包括政府、石油業者與員工,都告訴米契,他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而已。」但是米契越挫越勇,打死不退,不斷試驗新的開採技術,最終突破了「水力裂解技術」的障礙。 二○○二年,當時已經高齡八十三歲的米契,將畢生的心血賣給Devon石油集團,公司作價三十五億美元,他個人擁有四六%的股權,一次兌現超過新台幣五百億元,名利雙收。 這種近似好萊塢電影情節、化不可能為可能,進而改變世界的英雄事蹟,卻是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開始的。 米契是希臘後裔,他的父親沙瓦.巴拉科夫普里斯(Savva Paraskivopoulis)在希臘老家是窮苦的牧羊人。二十世紀初,數百萬歐洲移民漂洋過海,看著自由女神像,通過紐約埃利斯島的移民審查,窮盡一生積蓄,才能踏上美國土地尋找「美國夢」。 但是,美國夢的真實面貌極為殘酷,沙瓦只能從最基層的勞工做起,而且紐約、芝加哥這些大城市,已經被先來的移民占住了,他一路向西,落腳在貧窮的阿肯色州,做鋪設鐵路的工人。 又臭又長的希臘姓名在美國很不討喜,一名火車站的站長叫不出沙瓦的希臘姓名,對他說:「你這名字鬼才念得出來,這裡是美國,從現在開始,我就叫你麥可.米契(Mike Mitchell)。」從此,希臘勞工沙瓦改用愛爾蘭姓名走天下。他往南打工到熱鬧的休士頓,有一天,他在希臘文的報紙上看到一張女生的照片,竟然費盡心力找到這個女生,而且在她訂婚之前橫刀奪愛,搶回來做自己的新娘。婚後,他在休士頓附近的小鎮開了一家擦鞋鋪,兼賣雜貨。一九一三年生下長子,一九一九年生了次子喬治.米契。 老米契一直叮嚀小米契,讀書是窮人翻身的最好途徑,而米契也展現讀書的天分,在二次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讀到休士頓最頂尖的德州農工大學。 窮小子的翻身大計 打零工完成學業 與哥哥踏入石油業當時,米契家裡還是不寬裕,米契必須打零工、端盤子,勉強支應自己的三餐,但是繳不出四十九美元的學雜費,他寫信回家請爸爸想辦法;老米契厚著臉皮向鎮上的賭場老闆借了一百美元,「我父親向賭場老闆說,這個兒子念了大學,將來前途無量,他畢業後一定能還你這一百美元。」「但是,我爸爸只給我匯了五十美元,另外五十美元,他就自己留著用了。」米契在成功之後,透露他身無分文的父親如何在美國落地生根的故事,老米契面對未知卻從不害怕,而且展現樂觀、機靈的生存本能,不斷推進自己的人生。 米契在德州農工大學念地質系,學習系統化的石油探勘技術,畢業後與大他六歲的哥哥強尼.米契,一起踏入石油行業。當時,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呼風喚雨的石油壟斷世代已結束,美國石油產業整合,只剩德州還有幾家零星的獨立石油開採公司。在哥哥的帶領與來自父親什麼都不怕的遺傳下,米契沒有進入大石油集團,而是與哥哥合組了獨立石油公司,成為「野貓開採者」(Wildcatter)。 一百多年前,美國人很喜歡用俚語「野貓」(Wildcatter),來稱呼那些不受政府規範的投機客,例如地下金融就稱為野貓銀行(Wildcat Bank)。石油探勘業的野貓業者,基本模式就是到處吆喝,在人潮洶湧的酒吧、街上擺攤,號稱某處有重大的新油源,如果真的挖到石油,就能暴富分紅,萬一挖到的只有沙子,則腳底抹油開溜。 兩兄弟的豪賭創業 從「野貓公司」變《財星》五百大公司二次世界大戰後,米契兩兄弟開始他們的石油生意,走的就是野貓模式。哥哥強尼在城裡西藥房的一角擺攤,印發傳單,強調他弟弟是德州農工大學畢業的地質專家,能夠用科學方法找到石油。有興趣的投資人每股三到五千美元,收到足夠的鈔票,兩兄弟就去挖一口油井賭運氣。 米契說:「那時候紐約的證管會還管不到休士頓的野貓石油業,我哥哥會做生意,我會看石頭,我們就一搭一唱,一個井挖過一個井。」兩兄弟終其一生都是緊密的事業夥伴,強尼在一九九六年過世,享年八十三歲。他們在一九五二年成立的米契能源公司(Mitchell Energy & Development Corp.),後來吸引休士頓的富豪家族投資,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營收十七億美元,是列名《財星》五百大的能源股之一。至○二年公司賣給Devon石油集團為止,米契總共挖了一萬多口油井,包括一千口早年的「野貓井」。 《休士頓紀事報》在米契出售公司後曾報導:「大家都想要在石油集團謀得一份肥美的差事,只有喬治.米契,能憑著一己之力,毫無畏懼地與環伺的巨人競爭,進而成為石油產業的領袖,他絕對是一位稀有的英雄。」米契在○九年接受《富比世》雜誌專訪,說明他為何能夠堅持開發頁岩氣十六年。「跨國石油集團動作很慢,像我們這樣獨立的石油商就能做快速的決定。」他說,「所有人都知道頁岩下面有非常豐富的天然氣蘊藏,只是需要破解的技術。現在跨國石油公司必須花一億美元,在波斯灣的海底挖一萬公尺深的井;我在德州只要花四百萬美元,就能挖到二五○英尺(約七十六公尺)的天然氣或石油,這種生意,為什麼不做?」 一個人的堅持力量 開採頁岩氣、造新市鎮 終得甜美果實《華爾街日報》也以「頑固的老頭」來形容米契。除了堅持投注在頁岩氣之外,米契還窮畢生的精力,在休士頓北邊五十公里處造鎮,獨力打造兩萬五千英畝、大約一百平方公里、約三分之一個台北市面積的新市鎮──「森林市」。 森林市是米契與太太愛的見證,一九七四年,米契用累積二十餘年的石油利潤買下這塊土地,用他太太娘家的姓Woods做市鎮的名稱;經過將近四十年的發展,森林市成為環保城市的新典範,擁有六千英畝綠地、一百座森林公園,還有四處可見的湖泊,有水上計程車聯繫城市內的各個商業與住宅區。如今森林市已經有將近十萬人口,還被《富比世》雜誌選入「全美二十五座最佳移居城鎮」。 一個世紀之前,米契的父親一無所有到了美國;五十年前,米契與哥哥抗拒石油集團的誘惑,選擇自行獨立開採探勘;三十年前,米契賭下所有身家在頁岩氣的開採與森林小鎮的開發;今年高齡九十四歲的米契,親自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在人心虛弱、怨言四起的二○一三年,米契的故事,鼓舞著包括你我在內、所有徬徨無依的人! (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 出生:1919年 經歷:米契能源(Mitchell Energy)創辦人學歷:德州農工大學地質系家庭:已婚,育有一子受惠頁岩氣的台灣神祕家族除了台塑美國,頁岩氣的最直接受惠者,還有一個來自台灣的神祕富豪家族──和王永慶一起創辦台塑的台塑前總經理趙廷箴家族。1986年,趙家赴美國德州創設西湖化學(Westlake Chemical)的乙烯工廠,因為頁岩氣而大發利市。 趙家來自江蘇,早年的黨政關係非常好,1954年時,王永慶靠著趙廷箴的牽線才得以順利創辦台塑,趙廷箴也當了整整10年的台塑總經理。後來因故拆夥,趙廷箴另創華夏塑膠,輾轉被如今的台聚集團收購。而趙家將公司取名「西湖」頗有懷念家鄉的味道。 物換星移,如今在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公司西湖化學,市值高達新台幣1700億元,乙烯產能比台塑美國還要大。因為公司就位在頁岩氣礦區密集的德州,得以就近取得便宜的天然氣,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因此近幾年獲利節節攀高,目前股價都在80美元以上,2012年獲利很可能超過新台幣100億元,還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最值得信賴的公司。 趙廷箴在2008年過世,比王永慶早走了幾個月,他的兩個兒子趙元修、趙元德繼承家產,目前分任西湖化學的董事長與執行長。趙元修還是台灣政商大老辜振甫的女婿,娶辜振甫次女辜懷箴為妻;夫妻倆都篤信佛教,是佛光山星雲法師的重要弟子,經常出現在弘揚佛法的場合。 或許因為家鄉的緣故,西湖化學近年回上海設廠,但趙元修兄弟從小在台灣長大,和台灣的關聯很深,去年趙元修還曾回來台灣工研院,和副院長劉仲明討論頁岩氣的相關問題。 (劉俞青)
| ||||||
| ||||||
改變全世界的能源新革命,正悄然而至……,有一天,油價將只剩下現在的一半? 爭議的核電與當紅的綠能,都將黯然失色? 通貨膨脹銷聲匿跡?美國重登製造業大國? 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你我正在面對的新世界。 撰文‧劉俞青 研究員‧蔡曜蓮剛下過一場雪,戶外冷颼颼,但美國德州南方的科圖拉小鎮街上,卻一片熱絡,到處張貼著徵人的招募啟事,許多工人在寒風中,仍精神奕奕地上工。這個小鎮的失業率已經跌破二%,多家能源公司調高薪資,還徵不到員工。 不只科圖拉,附近幾個小鎮都有這樣的繁榮景象,彷彿重現當年的淘金熱,如果和還陷在泥淖中的美國經濟相比,這裡顯然是熱翻了!支撐這個復甦奇蹟的關鍵,正是當下最熱門的能源「頁岩氣」(shale gas)。 你我生活將有巨變 更乾淨、便宜的能源 藏量可用六十六年馬路邊有好幾座天然氣加氣站正在加緊趕工,因為天然氣一夕暴增,美國聯邦政府醞釀通過「解決美國新替代交通燃料方案─天然氣為綠色替代能源法案」(簡稱NAT-GAS法案);而德州政府已經宣布,從現在開始,許多巴士、車隊都要改成「天然氣汽車」,只要在車上加裝一個轉換裝置,以後就可以到新設的「加氣站」加氣,而政策之所以轉向,當然也是因為頁岩氣。 如今德州當地的天然氣價格,已經像溜滑梯般跌到「破盤價」──每千立方英尺三美元;同一時間,在台灣,天然氣的價格是十六美元,德州的價格還不到台灣的兩成。 不只天然氣價格,在能源供應充沛之下,連主要反映美國原油供需狀況的西德州原油(West Texas Interm ediate, WTI)報價,都從去年起逐漸和布蘭特原油價格脫鉤。如今西德州原油價格不僅早就遠離二○○八年時,每桶一四○美元的歷史高點,每桶只剩八十五美元上下;更重要的是,它比布蘭特原油價格低了約二十美元。 這些史上僅見的現象,不會是美國獨有,專家預測不用太久,德州的場景很可能就要飛越太平洋,在亞洲主要的都市上演;全球人民的生活,都可能因為油價、天然氣價格下跌,產生重大改變。我們可以不用再忍受滿街的汽車烏煙廢氣,還可以大幅降低日常的交通預算,過著更環保、乾淨,而且使用便宜能源的日子。 而這個逐步入侵、顛覆人類生活的主角,便是「頁岩氣」。 在Google搜尋輸入「shale gas」,會跑出將近五千萬筆的相關資料,可見這個議題在全世界掀起的熱度。過去一年多來,無論「頁岩氣」或「頁岩革命」(shale revolution),從媒體報導到學術研討會,甚至是各式的國際戰略談判桌上,都是最夯的議題。 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可以勘測到、而且目前技術可以順利開採出來的頁岩氣產量,大約是六千六百兆立方英尺(trillion cubic feet),這個數字代表什麼呢?在目前全球的經濟量能下,對天然氣的需求,每年大約是一百兆立方英尺;換句話說,頁岩氣可以讓全人類使用超過六十六年! 以上推估,是最樂觀的預期,是在假設:第一,目前還在地底下的頁岩氣能順利被開採出來,第二,全球經濟沒有出現暴衝式成長之下,才會成立;但就算後者不成立,也就是說,例如中國十三億人都開始過起美國人的日子,中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量大增,按照目前的預估產量,也還能支撐數十年之久。 開採技術有大突破 鑽入地下一千三百米 採出天然氣與石油到底什麼是頁岩氣?簡單說,頁岩氣就是從過去開採不到的頁岩層中,以最新突破的技術所開採出來的天然氣。人類為此努力了至少十多年,終於在一九九八年,在水力裂解技術(hydraulic fracturing;簡稱fracking)上得到重大突破,從深達一千三百公尺地底下的「頁岩層」,透過水平式的裂解技術粉碎頁岩,再從岩層縫中,成功開採出天然氣,並連帶開採出原油,也就是頁岩油。 這關鍵的一步,是由美國德州小鎮上,當時高齡近八十歲的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老先生,率先提出來。為了把頁岩氣從教科書上的知識化為真實,米契忍受孤獨、甚至嘲諷,固守在德州的礦區旁努力十多年,終於突破障礙。 之後,美國又經過十多年的琢磨,無論技術還是生產設備都不斷精進,如今開採過程已經可以做到模組化的生產;換句話說,開採頁岩氣已經正式進入製造業時代,不再是難事。 曾親赴美國德州頁岩氣礦區現場,經過層層安全檢查,近距離觀察頁岩氣井開採的工研院產經中心組長曾繁銘告訴我們,每一個頁岩氣的礦區,大約會開挖一百到二百個大小不等的氣井,每個氣井需要數十位工人開挖。最近幾年,因為大量的頁岩氣不斷被開採出來,因此不僅設備越來越精進,工人技術也越來越熟練,這些工人們因此成了「逐氣井而居」的游牧民族。 上帝送給美國這項大禮,「太陽選擇從西邊升起」,讓因財政、經濟問題而焦頭爛額的美國政府,終於抓到浮木、看見曙光。 美國重返工業大國 製造六十萬個工作 全球重工業往美靠攏去年一月,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國情咨文,其中兩句話就說清楚美國的態度,「這個國家需要更完整的能源策略,一個更乾淨、便宜,能創造新工作的能源產業。我們的天然氣足夠用一百年,政府將盡力發展安全的能源政策,專家相信這將在十年內創造六十萬個新工作。」歐巴馬所指的就是頁岩氣。 歐巴馬不是說說而已,目前美國開採出來的頁岩氣,已占美國所有天然氣開採量的四分之一,這也是美國境內的天然氣價格直直落的主要原因。根據美國能源署(EIA)的預估,到二○年,美國就會跨過「自給自足」的門檻,正式成為天然氣的出口國;而到三五年,頁岩氣加上頁岩油的開採總量,將使美國不用再進口能源,成為百分百能源自足的國家。 這是老美長久以來的「超級大夢」!如果能源能夠在戰備以外,還能達到自給自足,甚至進一步出口,美國就再也不用看中東等產油大國的臉色過日子了。在兩年前,頁岩氣還沒有大量被開採出來之前,美國人「連想都不敢想」,但才不過短短兩年光景,一切都不一樣了。 另一個令美國人振奮的原因是,頁岩氣已為美國帶來工業復興,一場產業大遷徙正如火如荼展開。 一家位於頁岩氣的產量大州──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市郊的乙烯廠,原本已於○九年關廠,但去年中重新投產,公司更計畫在德州建新的廠房;因為便宜的天然氣生產出便宜的乙烯,連帶旺盛了石化的下游產業。 全世界和石化相關的上中下游產業,幾乎都想盡辦法進駐美國德州、路易斯安那州等頁岩氣大州設廠;就連化學品、鋼鐵、鋁、水泥與造紙等能源密集度高的產業,都正從全球各地,往美洲大陸靠攏當中,為的就是就地取得更便宜的電力、能源。 美國境內的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指出,「到一五年前,美國將比德國、日本和英國等擁有五%到二五%的成本優勢。」這一切,都是因為頁岩氣。 而與台灣息息相關的是,台塑美國公司的三大廠區之中,最重要、也最大的工廠就位在德州,台塑的廠區附近正是有名的鷹灘頁岩礦區(eagle ford shale gas),台塑美國因此就近取得低廉的原料成本。日前,台塑美國已經宣布投入十七億美元擴廠,打算興建天然氣蒸餾分流工廠,將頁岩氣直接拉管接進德州輕裂廠進料,預計此舉可以為台塑美國省下五成的成本。 不過台塑美國多由王家個人投資,台塑僅占持股二二%,因此台塑美國因為頁岩氣的獲益,多半由王家人受惠。 能源版圖將大洗牌 美國開採自足無虞 中日韓爭奪開採權值得台灣關注的是,由於能源是戰略工具,替代石油的天然氣大量開採,勢必扭轉全世界的能源分布,進而改變國際局勢,導致政治板塊移動。 目前頁岩氣的開採技術雖然已經進入製造業的流程,但這一切,仍僅限於美國境內。也因此,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將此技術拉高到攸關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極專業技術,其他國家除非能自行突破技術,否則短期內想超越,恐怕還得看老美的臉色。 此外,目前頁岩氣開發還有環保的問題。因為開採過程中,為了讓天然氣衝出地表,除了灌入氮氣,還需要灌入大量的水和有害的化學物質,可能對地球造成汙染。因此到目前為止,包括法國等許多歐盟國家,都對頁岩氣持觀望的態度;甚至還有一說,認為美國對外公布的頁岩氣開採成本,「根本沒有把環保成本估算進去」。 但被美國經濟壓得快喘不過氣的歐巴馬,無論如何都要力挺開採頁岩氣。且從技術、產量各方面看來,頁岩氣幾乎已經確定成為下一個十年,世界各國搶奪能源的主戰場,因此全球主要能源進口國莫不卯起來向美國「示好」。包括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去年都不惜巨資,購併美國及加拿大的能源公司,為的就是要買下頁岩氣的開採技術和礦區的開採權。 其中,中國中海油公司去年砸下重金,花了一五一億美元買下加拿大的尼克森(Nexon)能源公司,是中國史上最大的跨國購併案。不過,截至目前,所有美國能源公司的購併案,都還卡在美國能源委員會,沒有一件批准,由此也可看出美國當局多麼重視頁岩氣這個「珍寶」。 其實獲得頁岩氣這項大禮的不只美國,因為全世界頁岩氣最大蘊藏量的國家並非美國,而是中國。但一來中國技術還不到位,二來中國的蘊藏區都在地勢比較險惡的高原區,因此目前為止,雖然也在四川附近設定了頁岩氣示範井,但還沒有官方的產量數字開出。 然而,中國在下一個「十三五」計畫中已經具體明列,「將大規模開採頁岩氣」,而根據美國能源署的預估,「中國將在十年之內順利開採出頁岩氣」。如果這些預測都成真,美中兩大國聯手,頁岩氣將確定成為全球能源戰場的聚光點。 就算中國頁岩氣的開採存有變數,但保守估計,只要美國對能源進口的依存度大為降低,將動搖全球的地緣政治。其中,受影響最大的,首推中東產油國。 產油大國減產反制 中東情勢恐動盪 美國繼續維持影響力「從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中東國家的政治秩序就看美國的地區利益而定,當地的王室之所以可繼續穩定執政,也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依賴美國的支持。」英國RUSI智庫研究員喬希(Shashank Joshi)說。喬希還認為,如果美國一旦走向能源自足的境界,勢必減少涉足中東地區,此時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對中東能源依存度高的國家,可能會趁機介入,中東當地的政治局勢,可能因此動盪。 長期關注東亞問題的中華科技大學副教授周玠也提出類似的擔憂,他說未來中國和中東、中國和俄羅斯等國的關係勢必更加緊密,全世界的板塊角力,都將重新調整。 而中東國家很可能以「石油減產」作為反制之道,不過,另一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瑞特曼(Nicholas Redman)指出,中東任何的反擊或制衡,最終都會影響全球經濟;所以就算美國不再依賴中東能源,也會對中東地區保持一定的影響力。 隨著更便宜的天然氣、石油的效益不斷擴散,對全球經濟更大的意義是:幾乎可以確定向過去「高油價」的時代說掰掰;去年底最新的高盛證券報告指出,因為頁岩氣的產出,「會把油價的限制降低,最後變為常態。」因此當「能源匱乏」不再是國際間的主要議題,全球將一步步走向「低通膨」的經濟,這個轉變意味著,過去因為資金氾濫的「抗通膨」觀念,都將大轉彎。 就像巨石引發的水波漣漪,一股因為頁岩氣而起的效應,正在一層層不斷對外擴散。美國不僅因此能源成本大減,而且還逐漸拿回全球能源的發球權,甚至還因此再度引爆新工業革命,帶動美國經濟,降低失業率。 台灣能源政策落後 爭取便宜能源 台電、中油毫無動作「隨著美國經濟脫離泥淖,美元走強的趨勢將會明顯具體,而美國聯準會(Fed)將會逐漸終結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E)的情勢。」瑞銀全球外匯策略研究主管毛希丁為文表示,美國市場的投資價值將會從谷底攀升,投資人應該密切注意。 目前美國境內有兩股不同的聲浪正在拔河,一邊極力認為應該將便宜的頁岩氣留在國內,作為工業生產使用,使美國的出口品未來在全球更具有競爭力;但另一派認為,應該立刻將便宜的天然氣賣到全世界。儘管兩種理論各有堅持與優劣,但另外一種更大的聲音則認為,長期而言,「出口便宜的天然氣」是不可逆的趨勢。 從台灣的觀點來看,以目前美國的天然氣價格大約在每千立方英尺三到四美元,根據中油公司估計,如果再加上管線運輸成本,大約是每千立方英尺五美元,等於賣到台灣手上,在十美元以下,「和現在台灣的天然氣成本十六美元相較,至少有四成的差距。」中油天然氣事業部主任陳玉山表示。 簡單地說,如果現在中油公司就立刻飛到美國德州下訂簽約,並且順利進口,那麼台灣就有比現在便宜至少四成的天然氣可使用。此舉最重要的貢獻,就是能夠立即改善現在台電公司的電力結構,以便宜、安全的天然氣,取代原油,甚至核能發電,剛好得以順勢解決核四廠引發的社會紛爭。 但令人納悶的是,根據了解,截至目前為止,台電尚未對此提出任何新的能源發電政策,對天然氣的採購下單也未見任何改變。頁岩氣在全球引發革命之際,台灣,似乎置身事外。 但全世界不會因為台灣而不改變,頁岩氣的革命已經在美國各地發酵,而蝴蝶效應所及,全球從官方到產業都動起來了。這場能源大戰已經開打,美國站上最佳攻擊點,中國蓄勢待發,日、韓已經做好準備,我們衷心希望,台灣,沒有缺席。 頁岩氣 藏量豐富 足可用66年頁岩氣就是「蘊藏在頁岩層裡的天然氣」,而頁岩層是指4千到5千萬年前的老沉積岩,由湖泊環境的沉積物轉變成含有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因此頁岩氣可說是「藻類的化石」。 過去因為技術遲遲無法突破,因此雖然探測得知蘊藏,卻始終開採不到,一直到1998年,喬治.米契研發出最新技術,頁岩氣才正式問世。 依目前的全球用量,頁岩氣蘊藏量足以提供未來66年的天然氣消耗。 頁岩氣是這樣被找出來的……1982年,美國人喬治.米契開始在德州的礦區,研發頁岩氣的開採技術。辛苦了16年,終於在「水平鑽井」及「液裂技術」上得到重大突破,從此天然氣開始被大量開採出來。如今美國境內的天然氣價格更跌到只剩每千立方英尺3美元,只有台灣的五分之一。 全球頁岩氣蘊藏量前10大國 加拿大388 美國862 墨西哥681 巴西226 阿根廷774 阿爾及利亞231 利比亞290 南非485 澳洲396 中國1275 頁岩氣 開採工法 1.垂直探鑽 1300~3700公尺深 2.進行水平鑽井 3.灌入大量的水及化學物質,進行高壓裂解頁岩縫隙,使頁岩油、氣衝出地表4.收集頁岩油氣,進行初步處理 頁岩油蘊藏量大於石油 美國《油氣》雜誌預測,全世界頁岩油儲量約11兆至13兆噸,遠遠超過傳統石油儲量4000多億噸。 美國將成全球最大產天然氣、 產石油國 國際能源總署(IEA)最新預估,美國將因為頁岩氣、油的技術,分別在2009年、2020年代中期,超越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原油生產國。 天然氣將逐漸取代石油、煤!──未來30年全球各類能源消耗比較 2010年能源消耗占比 石油34% 天然氣22% 煤26% 核能6% 再生能源12% 2040年能源消耗占比 石油32% 天然氣27% 煤19% 核能8% 再生能源14% 資料來源:exxonmobile 頁岩氣效應發酵帶來5大衝擊1.美國近年本土原油價格下滑2.美國天然氣價格直直落 3.美國工業復興60萬 因為便宜原料成本,重啟美國工業復興,除了開採礦區帶動就業人口,並吸引石化中下游到美國設廠,歐巴馬國情咨文中更指明,頁岩氣將增加60萬就業人口。 4.核能bye bye! 根據EIA報告,未來20年內,美國發電結構將因此改變,核能占比從9.7%降到8.7%,下降1.1個百分點。 5.中東榮景不再 根據EIA預估,到2035年,美國將擺脫對中東能源的依賴,每年對中東能源進口為「0」,地緣政治板塊從此大挪移。 全球「瘋」頁岩氣 台灣的能源政策呢? 中、日、韓搶頁岩氣大作戰 中國 》官方目標 國家能源局頒布「頁岩氣發展規畫」,明確規範「十二五」期間攻克勘探開發關鍵技術,「十三五」大規模開發頁岩氣。 》市場動作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以151億美元現金,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以取得開採頁岩氣的相關技術。 ●中國天然氣石油公司將耗資54億加幣,與加拿大能源公司安卡納合作開採頁岩氣。 日本 》官方目標 2012年4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訪美,向歐巴馬直言:「日本的公司對於從美國進口頁岩氣非常有興趣。」2013年起,經濟產業省將與石油資源開發公司合作試驗生產。 》市場動作 ●三菱與三井公司和美國的山普拉能源公司合作,預計2016年出口800萬噸的LNG(液化天然氣)到日本。 ●住友與東京瓦斯公司和美國的多明尼恩能源公司合作,預計2017年出口270萬噸LNG到日本。 韓國 》官方目標 韓國知識經濟省計畫目標:2020年前讓頁岩氣進口達到全部天然氣進口的五分之一。 》市場動作 ●官方的韓國瓦斯公司向加拿大的Kitimat LNG購買頁岩氣,預計2020年起每年進口350萬噸LNG。 ●計畫投資20億美元在澳洲格萊斯敦的開採頁岩氣前導計畫。 台灣能源政策紋風不動 未來10年天然氣發電比重不升反降 2012年 天然氣 40% 煤29% 核能13% 石油9% 水力9% 2022年 天然氣 39% 煤33% 核能11% 石油2% 水力15% |
阿富汗礦產部長Wahidullah Shahrani本週三稱,預計今年年底中石油位於阿富汗北部的油井將實現石油生產從零增至25,000桶/天。預計這些油井明年的石油產量將提高至40,000桶/天。Shahrani還聲稱所有這些原油將用卡車從阿富汗北部一個鄰邦出口,整項計劃投資約6億美元。
Shahrani表示,
「這些油井已經做好生產的準備,如果阿富汗能在未來兩三週內完成與北部鄰邦的談判,就可以進行原油生產,最初的日產量為5,000桶,年底前將達到25,000桶。」
Shahrani沒有透露正在與北部三個鄰邦中的哪個國家進行談判,但表示談判已進入非常深入的階段。同時Shahrani稱阿富汗的原油產量將保持增長,以達到向國內首家煉油廠每日供應44,000桶原油的目標。該煉油廠將在兩三年內竣工。
據美國USGS估計,阿富汗蘊藏約有1萬億美元的礦產資源,而且幾乎所有的礦產資源都沒被開發。Shahrani聲稱至2024年,阿富汗的金屬和石油生產將佔據阿GDP比重的45%。但是阿富汗國內安全問題對很多投資者來說是十分棘手的。除此之外,阿富汗鐵路建設的缺乏也是阻礙石油礦產生產和出口的重要因素。目前,阿富汗唯一的一條91公里長的鐵路直通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Shahrani稱,
從今年5月起,阿富汗將開始更多的石油,鐵礦石,黃金和銅項目的國際招標活動。並且第二階段將進行亞洲發展銀行資助的277公里鐵路建設,該段鐵路將連接土庫曼斯坦至土耳其和歐洲。
目前,中國冶金科工集團為首的中國財團正在阿富汗進行煤礦和銅礦的開採。該項目包括建設一條從巴基斯坦到烏茲別克斯坦的鐵路,共計投資約44億美元。預計該項目將於2014年開始產銅。
除了中國參與眾多礦產能源項目,印度也開始對阿富汗進行投資。Shahrani稱, 由印度鋼鐵管理局有限公司(印度最大的主導鋼廠)組織的財團與阿富汗政府就位於阿富汗Hajigak號稱亞洲最大的鐵礦石儲藏的開採意向談判已經進入了最後階段。該項目包括在未來10年內建設數家電廠以及用於出口的鐵路,預計總投資約在120億至140億美元。
同時阿富汗還在洽談中的四個主要金銅礦項目預計在5月可以簽署合同。
阿富汗政府決心大力發展該國的礦產能源生產,今年2月通過的一項新的採礦法,Shahrani稱,
「給予投資者更多的信心,並且投資可以得到妥善的保護。外國投資者可以100%掌控項目,但是更鼓勵外國投資者以合資企業的形式在阿富汗進行開採。並且阿富汗不打算建立國家礦業公司,因為全球經驗表明國家礦業公司效果並不理想。」
能夠參與創造新的事物感覺非常棒。但不僅是創造本身,還包括這確實能夠帶來價值。而諷刺的是,這反而讓信貸更加的鬆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