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保利協鑫能源的出價 艾露恩之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604d501017xom.html

  曾經做過保利協鑫的思考,可變因素太多,加工製造天生就是一悲催的行業,當時做出了放棄的決定。但最近又有一些新想法,能源是一個永恆的行業,近代人類社會的繁榮主要來自能源導致的生產效率大規模的提高。化石能源儲量有限,只有太陽能才是一切能源的終極來源。如果太陽能沒戲,那電動汽車、TESLAMOTORS的太陽能充電站項目都無前景嘍?事實上,這兩個公司都有幾十億的市值。協鑫在多晶硅的生產上佔據了相當有利的位置,生產成本最低,規模最大,新技術研發、突破能力也不錯。生產效率不斷提高,還有貼近主要加工製造廠的地利。也許,我應該嘗試給出一個報價。

   考慮到競爭性毀滅力量、高負債率、太陽能行業風險、長期低迷可能、管理層的風險,我暫定給予淨資產值作為出價,跟蹤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77

英國能源窘境:三月天然氣庫存一度只夠使用6小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60

英國一位高級能源官員表示英國國內天然氣儲備只夠使用6小時,英國國內產量下降,不斷增長的用氣需求推高對進口的依賴,凸顯了供應短缺的風險。

負責為英國女王管理不動產的「王室地產」(The Crown Estate)能源和基礎設施主管Rob Hastings告訴FT

「我們真的只夠6小時,如果儲備再下降話將意味著供應被迫中斷」。

3月底英國批發天然氣儲量上漲至創紀錄高點,當時技術故障導致一條主要輸氣管道關閉。而與此公司異常寒冷的冬季又推高了對天然氣的需求。

英國天然氣供應可能將推高英國家庭的能源開支。週四英國六大電力公司之一的SSE通知消費者做好漲價的準備,「除非批發天然氣和電力市場價格出現持續的下降」。

Rob Hastings也贊同這一觀點:「我們可能將看到今年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

3月天然氣價格飆升凸顯了英國面對供氣故障的脆弱。英國曾經能完全依賴北海天然氣供應滿足需求,但是從2004年成為天然氣淨進口國,目前英國依賴荷蘭和挪威的天然氣供應。

不過也有人不同意對於英國天然氣儲備過低的警告。英國國家電力供應公司(National Grid)執行董事 Nick Winser說:「確實我們的儲備量很低——但是從來沒有像今年冬天結束時那麼低。從國際標準看儲備量降低,但是我們有多個供給來源,我們的氣體供給彈性還是相當可觀」

Nick Winser認為市場將會解決供應短缺問題,天然氣價格上漲吸引了更多的液化天然氣(LNG)進口。

Winser認為英國3月份的天然氣需求在每天3.5-3.7億立法米左右,而不考慮儲備英國有能力每天進口最多5.3億立方米天然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98

美官員稱伊朗黑客入侵美能源公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67

WSJ消息稱美國前任及現任官員稱,伊朗黑客對美國企業的網絡攻擊已經升級,入侵併監視能源公司的電腦網絡。

一名前任官員表示這些黑客的攻擊非常令人擔憂。

「在最新一輪網絡攻擊中,伊朗黑客入侵了能源公司的控制系統軟件,這使得他們能夠在未來干擾或摧毀這些系統。」

對此,美國官員警告稱,伊朗的行為正接近挑起美國的報復。

一位美國官員表示,

「這些黑客代表著伊朗政權。我們會密切關注他們的動態。到目前為止,他們所作的一切我們已經注意到了。他們應該小心了。」

美國稱伊朗黑客的這輪網絡攻擊得到了伊朗政府的直接支持,攻擊對象主要是油氣公司的控制系統,電力公司最近也成為了被攻擊的目標。控制系統負責管理重要的基礎設施,控制著油氣或電力輸送、系統開關和其他重要功能。

理論上,操縱控制系統就可以刪除重要數據或關閉重要的安全設施。

美國現任及前任官員不願透露被黑客攻擊的能源公司名稱以及數量。這些官員也沒有透露伊朗政府與這些黑客攻擊有關的詳細證據。但一位美國前官員稱,美方有技術證據表明能源公司受到的網絡攻擊與伊朗有關。

事實上,美國先前早已推出針對伊朗網絡攻擊的軟件,「The Stuxnet worm」:第一個專門針對基礎設施如發電站的已知病毒,用於破壞伊朗核設施。紐約時報2011年曾發表文章稱,2010年伊朗南部的一個發電廠以及其他工業都一直遭該病毒軟件的攻擊,並導致伊朗的濃縮鈾離心機被破壞。

伊朗官員則否認與黑客攻擊有關。伊朗駐聯合國代表Alireza Miryousefi表示,雖然伊朗一再成為由某些國家政府支持的網絡攻擊的目標,但伊朗從未對這些非法網絡攻擊進行報復。

目前雖然沒有證據顯示這些能源公司出現數據洩露及業務中斷等問題。但是美國官員擔心黑客只是出於偵察階段,但在未來或有所行動。近幾個月,美國遇到了一連串網絡黑客攻擊。網絡專家認為,美國電力行業被黑客攻擊風險極高。目前,美國議員們正在加緊對電力部門施壓以加強網絡安全保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00

澳洲天然氣:發展需解決能源政策問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227

2012年中旬澳洲政府稱,澳洲目前已探明的天然氣蘊藏量多達11萬億立方英呎,可維持現有的天然氣生產量長達200年。澳洲將成為天然氣出口大國,與中東的卡塔爾不相上下。

CNBC報導稱,澳洲可能考慮將液化天然氣項目作為本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划來實施。按照實值計算,澳洲為液化天然氣項目支付的2,000億美元與登月花費基本持平。澳洲已超過卡塔爾,成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購買國日本的最大供應國,加上還在審查中的1,000億美元項目,澳洲將成為液化天然氣領域的沙特。預計2013年澳洲液化天然氣出口額料超過160億美元,到2017年將翻兩番還多。

但近日,歐洲最大的石油公司Shell的CEO Peter Voser表示,澳洲的天然氣行業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強大。Voser稱,

「澳洲的天然氣行業正面臨著重大挑戰,包括成本上升和來自北美,亞洲以及東非的日益激烈的競爭。」

有分析師認為,Peter Voser的這番評論或暗示著Shell將延後或取消與中石油在澳洲昆士蘭gladstone的天然氣碼頭建設項目。該項目原定在2016年底完成

對於澳洲天然氣海外市場的擴張,陶氏化學公司CEO Andrew Liveris 認為政策制定者應兼顧本國消費者的需求,否則澳洲天然氣行業前景堪憂。

Liveris本週一在The Australlian 撰文稱,如果不解決澳洲能源政策問題,將會嚴重影響該國天然氣行業未來發展。

Liveris表示(原文有刪節)

在充滿競爭力的時代,對於吸引新的高附加值的能源密集型投資來說,澳洲處於一個弱勢地位。更為糟糕的是,由於天然氣價格波動,澳洲已經失去了很多已經到手的投資協議。

澳洲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但國內供應卻出現萎縮確實。同時,由於昆州天然氣出口項目開始對國內天然氣價格造成影響,未來幾年該商品價格可能會暴漲50%,而大型能源用戶將因此遭受衝擊。

由於天然氣運輸交易成本高,沒有「世界統一價格」,僅是簽約價格。而這種情形下,我們國內的消費者使用本土生產的天然氣卻要支付多餘的價格(天然氣價格與世界原油或石油產品價格掛鉤)。

對於天然氣價格是由市場還是政策來制定的爭論。如果能在兼顧到澳洲國內需求下讓市場支配天然氣消費那是再好不過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55

能源審批下放:地方「發改文」決定項目命運

http://www.21cbh.com/HTML/2013-5-27/wNNjUxXzY5MzUwNQ.html

根據國家能源局思路,對已列入國家有關能源規劃需要審批或核准的項目,除涉及其他地區、需要全國統籌安排或總量控制的項目以及實行國家安全審查的外資項目外,一律下放。

風電和非主要河流以外的水電站屬於下放的序列。一位接近國家能源局的人士告訴記者,對於風電項目國家能源局的初步思路是,設定風電開發總量,具體能源項目由地方部門核定。納入大盤子的項目,可以獲得財政補貼。

大能源項目審批手續將大大簡化,但審批改革卻並非一放了之。行政審批權限從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到地方投資管理部門讓渡,無疑增加地方部門管理權限。有業內人士擔心出現「一放就亂」,風電、水電超規劃發展的問題。

此外,能源項目審批所涉及的財政補貼、土地預審難、審批部門過多等老大難問題並未因下放而解決。

「省領導一個招呼決定項目成敗」

在風電項目審批權完全下放之前,省級發改委仍然擁有「5萬千瓦以下風電項目」核准權。在過去五年風電大躍進歷程中,地方4.95萬千瓦風電云集,更催生了行業亂象。

一位風電行業人士向本報記者介紹地方風電項目核准過程中的潛規則。

「由於新能源投資向社會開放,幾乎沒有門檻。只要有關係,註冊公司後就可以在開發區域獲得風電資源,然後準備材料核准,核准後再賣掉。核准一個4.95萬千瓦的風電項目,成本最多在400多萬元,但可以賣到2000萬左右。這個巨大的利益空間,把各級政府有權部門栓到了一起。」該人士如是說。

地方發改委的路條是整個項目審批的關鍵。「正因為沒有門檻,任何公司都可以與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簽訂風電開發協議,一般由地方發改局或招商局操作。協議簽訂後,往往不做測風工作,找與當地廳局關係密切的設計院做可研報告,報到省發改委批覆後,獲取路條。」

「隨後,編制環評、水土保持、礦產壓覆、地質災害、土地預審、電網接入等支持性文件,編制單位只要見發改委路條,繳納相應費用後就給做,起不到任何把關作用。組件齊了就可以核准。」上述人士介紹。

在項目申報過程中,涉及國土、水利、環保、規劃、電力等部門,個別還涉及文物部門。「這個過程少說半年,往往1~2年。但關鍵還得有高層某領導打招呼。省內大領導一個招呼就能決定一個項目能否核准,甚至已核准項目也有可能廢掉。」

有省級發改委官員自嘲是「發改文」單位。領導打個招呼就發個文,打個招呼就改個文。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文件的可信度在不斷降低。基於此,對於國家能源局下放審批權限,帶來新的擔憂:權利下放後管理將更加混亂。

目前,地方政府部門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風資源補償費「三免三減半」政策無法兌現,捆綁風資源要求裝備製造業同時落地。

為預防因審批權力過於集中帶來的腐敗問題,能源局內部文件特別強調:「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能源改革方案、重大能源政策、重點能源工程項目,依法公開聽取群眾意見並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一個水電站需40~50個專題報告

在此輪行政審批改革之前,「主要河流上建設的項目和總裝機容量25萬千瓦及以上水電項目」均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准。相對風電而言,地方對水電管理空間極其有限。

一般而言,裝機容量2.5萬千瓦以下由當地市(州)發改委核准,25千瓦以下由省發改委核准,25~100萬千瓦電站由國家發改委核准,100萬千瓦以上由發改委報國務院審批核准。

水電項目建設的基本程序是:項目前期選點等前期準備工作-預可研-可研-相關技術部門審核-電力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國家發改委審核-國務院審核。

「一個水電項目前期工作十分漫長,除流域規劃之外的工作,前期預可研工作少則5年,多則數十年,建設期的時間很大程度取決於行政部門審批的時間,一般100萬千瓦水電站建設期不會少於5年。」一位國有企業水電開發負責人介紹。

一般大中型以上水電項目可行性研究過程要完成40~50個專題報告,約30個報告需要有關部門審查。

項目審查涉及的技術諮詢機構有水利水電設計研究院、中國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審批審查地方行政部門有省移民辦、省環保局、林業局、水利廳、國土廳、文物局、水產局、地震局、電力公司、鐵路局,最後是發改委。

在國家層面的審批涉及水利部、長江委(黃委、淮委、珠委)、國土資源部、環保部、電網公司、鐵路部門,最後是國家發改委及國務院。

由於項目核准進程緩慢,2011年水電新核准裝機容量僅1268萬千瓦,2012年為1900萬千瓦,2011~2012年規劃開工規模僅完成一半。

根據能源「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新增1.6億千瓦水電裝機,平均每年的開工量需達3200萬千瓦,完成目標難度較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75

北美能源獨立 中國如何受益


2013-05-27 NCW  
 

 

中國能否複制美國頁岩氣革命?美國的變化為中國在油氣領域的國際談判和收購帶來什麼機會?

戴維 · 羅賓森 牛津能源所高級研究員 蒲俊 財新記者

【對話背景】

美國石油消費從2005年開始出現結構性的持續下降。最為人熟知的頁岩氣革命,帶來了美國國內產量的爆發式增長和天然氣價格的下行。2011 年下半年以來,頁岩油產量的快速上升又帶動了美國石油供應的強勁增長。

以上述趨勢為代表的北美能源獨立進程,成為一個全球性話題,關乎全球油氣市場的供需變化,消費國與傳統油氣生產地區的政治關係,國際油氣資產 版圖的重新劃分,煤炭、可再生能源等市場的發展前景以及氣候變化等議題。

對中國來說,能否複制美國的頁岩氣故事,美國潛在出口會為中國需求帶來何種變化,中俄能源合作能否在這一背景下更進一步,以及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的機會,都是備受關注的話題。

日 前, 牛 津 能 源 研 究 所(The 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行了一場名為“北美能源獨立對中國的影響”的研討會。會後,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戴維· 羅賓森接受了財新記者專訪。以下為對話摘登。

【對話摘登】

財新記者: 北美能源獨立是時下熱門話題,它給全球油氣行業帶來什麼影響?

戴維· 羅賓森: 人們談論北美能源獨立時,主要是指美國,也包括加拿大,在油氣和煤炭方面的自給程度越來越高北美目前還淨進口20% 的油氣能源,包括石油和少量天然氣,較之以前已大幅減少——這個數字在幾年前是30%。美國已在出口煤炭,石油消費量還在減少,同時國內產量增加。美國將越來越少地依賴石油進口,頁岩氣產量的增加將使其在不久後成為天然氣出口國。

上述這些變化,我們稱之為能源獨立。不過美國將與世界能源市場接軌石油仍將是全球定價而非美國定價。所謂獨立不是絕對的,而是指比過去進口更少。

當然這會影響到中國以及全球。如果美國石油產量增高,石油進口減少將對世界石油市場價格造成下行壓力因為市場上有了更多供應。當你考慮供求關係中的美國因素,它會為油價在峰穀之間的波動帶來限制,這可能有助于降低未來油價變化的不確定性。但國際石油市場非常複雜,油價並不會因此更好預測。例如,當中東傳統石油生產商看到由於美國以及其他非歐佩克國家石油產量提高導致全球總的石油需求降低時,他們可以減少對油田的投資,這將 抑制世界石油供給,提升石油價格。

財新記者:美國有可能出口天然氣嗎?

戴維· 羅賓森: 盡管美國現在還沒有出口天然氣,但頁岩氣產量在增加,很快就能有足夠資源潛力以 LNG 形式出口天然氣。目前有17個液化氣項目在等待審批, 有一部分最終會獲批。與油價類似,美國天然氣出口也能對國際天然氣價格施加下行壓力,因為全球市場上多了一個供應來源。這對中國以及其他天然氣進口國來說很重要。但我們也不能預期由於美國出口天然氣,國際天然氣價格將巨幅下降。因為美國天然氣出口量將是有限的,而且美國天然氣出口商也將會尋求國際市場上的最佳價格。

需要強調的是,天然氣和石油是不同的產品,需要以LNG 形式出口,這就需要獲准修建液化設施。這是實現出口前很重要的一步。在美國現在有很多爭論——如果出口,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可能上升,有很多美國公司和消費者受益于目前天然氣的低價,他們反對出口。頁岩氣革命降低天然氣價格,石化行業亦受益于低價原料。這為美國創造了就業崗位,但對中國石化公司不一定是好消息,因為美國低價原材料將幫助降低成本,提高美國公司的競爭力。

財新記者: 美國國內的天然氣已影響到了煤炭行業,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戴維· 羅賓森: 天然氣低價會影響到煤炭,後者使用會更少。發電領域天然氣正取代煤炭,現在美國37% 的電來自煤炭,2005年比例是50%,會有很多煤轉向出口,其中大部分出口到歐洲。在歐洲煤炭在取代天然氣,因為歐洲天然氣價格高,當更多煤炭來到市場,煤價下降。美國碳排放在減少,歐洲則反之。

所以你可以說美國在出口 “碳排放” 。

現在的問題是美國的煤炭需求是否會繼續下降,以及出口煤將去哪裡。美國當然也在看中國,將其視為新的出口市場。但是煤炭出口在美國也遭遇反對之聲。現在主要出口通道是從美國東海岸到歐洲。美國最便宜的煤是在美國西部,但現在沒有在太平洋的港口和鐵路將它們運出來。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先獲得修建基礎設施的許可,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有很多利益相關者會參與進來。

這一過程可能需要一兩年時間,也可能最終不成功。美國能有多少煤炭出口?

這不光是政治議題,還有民意作用。

財新記者: 中俄天然氣談判已進行數年如果美國能夠實現出口,對中俄間的合作會帶來什麼影響?

戴維· 羅賓森: 現在中國正與俄羅斯協商能源合作的問題,特別是天然氣,為達成協議已花了很長時間。潛在的美國出口,當然包括可能出口至中國,會給俄羅斯帶來壓力,從而和中國達成協議。這仍非易事,因為中俄在價格上存在分歧。俄羅斯可能會在和中國達成交易上更加積極,以爭取在中國從美國買氣前達成交易。俄羅斯天然氣出口歐洲也遇到了麻煩,所以也在尋求新的市場,中國是一個重要的市場。財新記者: 中國也在積極開發頁岩氣,中國可能複制美國的故事嗎?

戴維· 羅賓森: 對中國來說,一個積極方面是在美國使用的先進科技,比如液壓破裂法和水平鑽井技術以及新的商業模式能為中國所用。但這點不易做到,要花很長時間。美國花了很長時間探明資源情況,中國在這方面還很落後。中國的頁岩氣埋得更深,很多有開采條件的地方缺水,開采不便;同時缺少基礎設施,也要處理環境影響問題。最重要的是市場機制上的差異:在美國有成百上千家小型企業活躍在這裡,但中國並沒有這類小的鑽探和服務公司。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國的風險投資者們不願意承擔風險。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但我相信中國會努力抓住這個新的機遇。

財新記者: 北美能源獨立會給中東地區在地緣政治中的角色帶來變化嗎?

戴維·羅賓森:石油是全球性大宗商品,全球定價。如果中東局面惡化,國際油價肯定會上漲。中東問題確實給全球油價帶來不確定性。中國很難採取什麼能阻止它的舉措。但國內能源產量增加以及控制能源需求有助于平抑波動,減弱經濟上的衝擊。中國也可以同其他國家合作,促進中東地區和平和穩定。

中國和其他的新興國家,比如金磚五國,不僅是重要的能源消費國,也是重要的能源生產國,應更加積極投入全球能源治理,就如同他們已在全球經濟和氣候變化談判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應該有像G20一樣的新機制,使中國更好發揮作用,並通過努力使中國以及其他重要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國際能源署。

財新記者: 面對前述這些可能的變化,中國的國內能源政策應該如何應對?

戴維· 羅賓森: 在中國國內政策方面,不光是增加產量的問題,還有改變需求模式的問題,這也牽涉到價格。

現在煤占中國能源消費的70%,因為煤比其他能源更廉價,而且中國是主要煤炭生產國。但中國的煤炭資源在不斷減少,中國將更多地依靠進口;過多使用煤炭造成汙染也增加了全球碳排放量。中國要在發電領域解決依賴煤和碳排放的問題。對碳排放的合適定價能讓煤炭價格上升,讓人們使用更少的煤,進而選擇天然氣或可再生能源。價格可能會上升,但價格要反映成本,鼓勵有效的投資和消費決定。事實上,更高的能源價格能幫助減少能源消費,鼓勵向低耗能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國際天然氣市場的變化將影響亞洲天然氣和煤炭價格。中國將有興趣利用國際天然氣成本降低的優勢,鼓勵發展LNG 交易市場,如在上海建立一個 LNG交易市場。

財新記者: 美國油氣公司將注意力更多投向國內非常規能源,這會給中國企業在全球的資產收購帶來更多機會嗎?

戴維· 羅賓森: 美國油氣企業會更多在本土和加拿大尋找資產,但他們還將 繼續活躍在國際市場上。在傳統油氣產區,例如伊拉克,以及發展中國家一些新的產區,中國也許會有更多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82

貶值猛藥拉高能源價 日本沒在怕

2013-06-03  TCW
 
 

 

日本近期靠著「安倍經濟學」讓經濟起死回生,尤其是日圓匯率從一美元兌八十日圓貶至一百零三日圓,創近年來國際貨幣單年度最大波動幅度,但也有人質疑這招猛藥對於依賴進口能源的日本,恐怕是一大致命傷,不過,這份憂慮似乎言過其實。

石油危機後重整能源結構》

日本是一個天然資源稀缺的島國,從能源自給率而言,日本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為最低,僅為五%,若包括核電則為一三%,換言之必須進口八成能源來滿足需求。

但日本卻不是第一次面臨能源成本恐暴漲的難題。因為早在一九七三年,就曾因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前後兩次發動了石油禁運,造成燃料價格大幅上漲,也因此,四十年來日本全國上上下下,對於能源的態度總是抱持「生於憂患」的危機意識,同時也發展出傲視全球的「開源節流」技術。

首先,在供應端上自從石油危機後,日本便逐漸降低了石油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率,煤炭、新能源的比重逐漸提高。目前石油在能源結構中的比率從最高時的八成,到目前已低於五成。

尤其在二○一一年三月東京電力福島核災後,日本隔年七月隨即通過「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帶動日本國內一股再生能源熱潮,而繼太陽能發電熱潮之後,現在地熱也成為日本再生能源的新焦點。

同時日本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因此近來最夯的「頁岩氣」,日本也未錯過布局,今年五月美國能源部批准,可以把含頁岩氣在內的天然氣出口到日本。這是美國批准對未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國家出口天然氣的第二個例子。日本最快二○一七年可進口。

從價格而言,美國天然氣價格已降至歐洲進口液化天然氣價格的三分之一左右、亞洲液化天然氣價格的四分之一,日本取得這項進口權,更有助益於壓低貶值所帶來的通膨效應。

此外,日本電廠在進口煤礦方面也有好消息。目前煤價現貨價已跌至每噸約九十美元左右,遠低於去年合約價每噸一百三十美元,日本電廠乘機積極擴大煤礦進口,從最近公布的四月進口數據來看,煤礦進口量就比去年增加一成,同期間石油進口量則是減少二.二個百分點,而且這股「以煤替油」的趨勢還在強化中。背後主因在於煤礦全球第二大生產國美國的供給量越來越大。

根據美國海關統計,今年三月美國煤出口量達到近四十年來的最高水準,受到美國本土正在逐步由燃煤發電轉型為更依賴天然氣發電,導致美國本土出現燃煤供過於求的局面,再加上美國出口傳統市場有一半都是在歐洲地區,亞洲只占四分之一,但隨著歐洲市場不濟,美國煤炭企業開始轉向亞洲市場,對比中國大陸現貨價,每噸(含運費)還便宜人民幣幾十元,對日本來說不啻是一大利多。

另外在節流方面,日本也極具競爭力。國際上最常採用的指標是能源密集度,也就是,計算每個國家創造每單位GDP(國內生產毛額)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數量,比率越高表示將能源轉換成GDP的成本偏高,而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統計,從一九九○年到二○一一年之間,日本幾乎與講求綠能環保的北歐國家瑞典、挪威不相上下,排名都在前三名之內,同時跟美國相比,日本耗能的程度只有美國的一半。

能源效率高,次於德、英》

節能可說是日本的基本國策,日本官方每年公布的能源效率報告書中都重複強調一個數據:二○三○年前必須將節能效率提升三成。據美國能源效率經濟協會(ACEEE),剛公布去年全球十二大經濟體能源效率評分表,日本在國家整體、產業,兩類的節能程度都是排名第二,分別次於德國和英國。

這份評比中所針對的十二個經濟體,占了全球經濟總產值的七成八,同時也使用了全球六成三的能源,以及排放了六成二的二氧化碳。該評比分成四大類,分別是國家整體、產業、建築、交通載具。

日本東京立教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狄維特(Andrew DeWit)認為,這份報告還算低估日本節能實力,因為光是日本汽車業一九九七年就推出的油電混合車(Hybrid),早就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車種。對於眾多台灣車主來說,日本車就是省油的代表。

總結來看,日本應該能夠充分因應貨幣貶值所導致的進口能源價格上漲,隨著出口和內需經濟擴張,經濟正向循環的可能比出現停滯性通膨機率要大得多。

日本節能實力,不輸北歐!—1990 ~ 2011年能源密集度

註:能源密集度,是計算每個國家創造每單位GDP所需消耗的能源數量,比率越高表示越耗能資料來源:國際能源總署、OEC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48

外國傳聞: 金山能源(0663)疑出售煤礦業務予趙明?

2012年6月7日,公司停牌,以待一宗非常重大出售的公佈。

根據外國網友報料,Seeking Alpha 的其中一篇文章稱,估計是出售山西恆創實業有限公司、山西普華德勤冶金科技有限公司、顎爾多斯恆泰煤炭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的控股公司Triumph Fund Limited。根據這篇文章稱及經筆者於山西工商查詢稱,售山西恆創實業有限公司、山西普華德勤冶金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薛振東和原賣主趙明,其實有一定的關連。甚至有部分相片稱,趙明實際上仍是這些礦業的持有人。不過巧合地山西恆創實業有限公司、山西普華德勤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均未有通過2012年的年檢。所以這篇文章推論,這些礦業的買方可能真是趙明,不過以往績看來,他可能用人頭的機會比較大。

至於趙明,他在美國的上市公司Puda Coal 已經被美國證監調查其欺詐投資者,懷疑他私人把上市公司的礦權抵押取得貸款,並私下出售煤礦,詳細可看這兒的文章。關於這些礦產的來源,實際上有可能部分來自非合法的途逕取得的資金購入,並利用金山能源為載體注入,但最後因為事發敗露,這家公司的控股權,亦已轉入北大青鳥(8095)為首的財團。所以這可以視作為清理門戶的機會。

今次出售的原因很可能包括:(1)煤價大降,錄得虧損、(2)公司業務受到不合法的阻撓、(3)公司登記被取消、(4)降低負債比率、(5)將業務集中於新的能源業務等等,價錢方面相信以承債為主,價格可以壓得比較低,雖然那博客質疑趙明資金的來源,但我相信,這一堆財技人很多上市公司例如匯力資源(1303),過幾個月,隨便再估價,並找一家上市公司脫手,相信也不是難事,另外他亦留意到,入面有一個人是美國價值投資基金Legg Mason的人,所以他有可能推測資金來源或者來自這些美國投資者,難道一個騙局玩了這麼多次,真的有人相信?

雖然,文章希望未來賠償資金予Puda Coal 股東,但是我仍覺得機會不大。

至於那篇質疑的啟示的文章,可參看這兒:
http://seekingalpha.com/instablog/6460311-unemon1/1935102-an-intriguing-theory-about-puda-coal-group-capital-operation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657

BP圖表(二):煤炭仍是「世界能源之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697

英國石油公司(BP)12日發佈了最新的《世界能源統計評估》(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本文將繼續與讀者分享其中的一些精彩圖表。

相關鏈接:BP圖表(一):2012年美國石油產量增長創歷史之最

要點回顧:

  • 去年,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增長創下全球之最,且石油產量增長為美國歷史之最。
  • 煤炭消費量2012年增長了2.5%,仍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化石燃料。
  • 2012年核電產量創下歷史最大降幅。
  • 能源消耗量增長了1.8%,低於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因經濟減速,但也部分由於效率和燃油經濟性提高。

【煤炭篇】

北美的煤炭儲采比(reserves-to-production ratio,R/P比值)最高,為244年,因該地區煤炭產量下降。

2012年,世界已探明煤炭儲備較10年前下滑,但仍能夠滿足109年的全球生產,這一R/P比值是所有化石燃料中最高的。

去年全球煤炭產量增加2%。亞洲貢獻了所有淨產量增長,抵消了美國產量的大量減少。去年全球煤炭消費量增加2.5%,低於4.4%的十年平均增速,但仍是增長最快的化石燃料。亞洲貢獻了所有的淨消費量增長。

2012年的世界人均煤炭消費情況:

【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篇】

可再生能源供應了全球4.7%的發電量,其中歐洲和歐亞大陸的比例為8.2%。

世界核能發電量減少了6.9%,為連續第二年減少,且為紀錄最大跌幅。

去年世界生物燃料產量下滑0.4%,為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下滑。

【2012年大圖表】

石油仍然是全球主要燃料,佔世界能源消費量的33.1%,但這一比例是有記錄以來最低,且石油已連續第13年喪失市場份額。

在亞太地區,煤炭仍是主要燃料。2012年,亞太地區約佔全球能源消費量的40%,且佔全球煤炭消費量的69.9%。亞太地區是唯一 一個對單一能源依賴度達50%以上的地區。

從儲采比來看,煤炭仍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化石燃料(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儲備已大幅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411

大唐發電2012股東大會紀要:清潔能源黃金十年的重大受益者 財長

http://xueqiu.com/1906426568/24249485
上午參加了大唐發電(601991)股東大會,確定其將是未來中國天然氣行業發展黃金十年的重大受益者,這也能夠解釋此輪金融風暴中,其他發電企業(如華能國際、國電電力)即使PE低至10倍以下,價格卻依然暴跌30%左右,唯獨大唐價格逆勢上揚的原因。

由於煤炭價格的下跌,發電行業在持續5年的不景氣後,終於迎來重大轉機,此轉折始於2012年下半年,不會輕易改變。在此背景下,大唐2012年發電量2021億千瓦時,數量是略微下滑的,但由於煤價下跌更快,所以在收入僅增加7.2%的情況下,淨利潤狂漲109%。2013年由於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降,煤價很難反轉,所以發電企業的景氣度將持續。

但曹景山總經理談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不希望煤價繼續下調過多!理由是如果煤價繼續下調將接近煤電價格負聯動區域,會導致電價跟隨下調,且容易引發煤價的惡性反彈,反倒會傷及發電企業長遠利益。

公司發電量從前5個月看是有所下滑的,尤其是廣東、江浙一帶,很多中小加工型企業停工倒閉,用電量下降較多。

關於如何降低負債規模,公司主要考慮通過以下三點:


1、抓住機遇改善經營狀況,這是根本的辦法。
2、可能進行股權融資。
3、利用金融創新產品,改善負債結構。

乍一看,大唐的各項經營指標,如利潤率、淨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等都低於同規模企業,表面理解很容易得出其經營管理水平低於同行的判斷,實際情況是:其傳統發電領域各項經營指標同行業第一,利潤率低是因其未來發展重點向新能源領域傾斜,但尚未進入收穫期。

大唐近年投資了700多億元用於煤化工、煤制氣領域,並且是發改委核准的煤制氣試點企業第一名,領先於煤炭行業的霸主神華集團,且當前中國僅核准了4個類似項目,大唐擁有克旗、阜新兩個共80億立方米的項目,在清潔能源替代的產業大升級中,已經將其他發電企業拋下。這也是市場給予其大大高於華能、國電估值水平的根本原因。

天然氣當前佔我國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為5.5%,與國際平均水平23.8%存在巨大差距。國務院近期出台的大氣治理的十項措施清晰表明,以天然氣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將進入黃金發展期。

場外溝通時瞭解到,我國目前煤制氣原料主要是低品質的褐煤(2000大卡以下),最好的煤(5500大卡以上)一般用於出口歐日,這些國家不怎麼用,主要用來進行能源儲備!我們國家現在也不缺錢,這種做法真是有點 x x!主要還是源於落後的政績觀。

重點投資項目進展

多倫多煤化工已經投產,尚未滿負荷生產,當前聚丙烯產量大概13萬噸左右,一年生產任務是33萬噸,項目目前效益一般。

大唐的內蒙克旗40億立方項目今年將2期投產,明年完成3期,所產氣經過反覆調試,品質優良,將通過中石油管道直輸北京,本來今年就可實現,主要是和中石油就批發價格尚未談妥,通氣時間要延後。

阜新40億立方項目要慢一些,今年10月可以投產,公司自建管道已經差不多完畢,毛利率會較高,但由於煤炭也是從內蒙運來,所以會增加一定的成本。

同時,間接瞭解到,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馬上就要公佈,價格幅度超預期,而且是「新氣新價」,具體是哪天,提價幅度等,不方便說,但有一點確定,大唐將成為重大受益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