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盛:海外投資者對深港通更感興趣

在深港通宣布開通後,盡管港股市場已經有所反應,但海外投資者的反應卻難以捉摸,高盛董事總經理劉勁津在香港的記者會上表示,一旦深港通開通後,海外投資者的興趣反而會更大,因為在深交所上市的股票大多都是高增長型,可以吸引更多風險偏好型投資者。

高盛稱,對於國際投資者來說,在深交所上市的股票的主題更多元化,包括很多TMT、電子商務、旅遊等概念不錯的代表,而這些公司的年複合增長率都達到28%,代表了“新中國經濟”的概念,但隨之而來的,是其估值也很貴,市盈率達到了35倍,而且有60%都是散戶投資者,風險也相應更難控制。

劉勁津稱,從滬港通及QFII的使用額度來看,海外投資者對上海市場的股票興趣並不算特別大,但深圳市場也許會帶來更多驚喜。目前,QFII投資者持有的前20支股票有11支在深圳上市,說明深圳市場的吸引力很大。

不過,大多數國際上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套路仍舊是用基本面的情況來分析公司的估值,而深圳的市場對於這類型的投資者來說,還是比較新,所以這部分投資者可能不會很快有所行動,而是會等待時機成熟了再考慮進入這類市場,但他們對這塊市場顯然會比滬港通的時候興趣更濃。

盡管目前內地股市還不能對沖,對於對沖基金操作上存在困難,但劉勁津認為,只要海外投資者是增長型的基金,那麽肯定會對深圳市場對股票感興趣,因為對於很多海外投資者來說,投資的市場能達到5%至10%的回報率已經很好,但是深圳卻能達到平均30%的增長,對於風險偏好型的投資者來說,這非常有吸引力。

對“南下”的資金而言,恒生指數中,不少中小企公司在深港通開通後也算正式向內地投資者開放,與香港投資者相比,內地投資者對中小股更鐘情,劉勁津認為,屆時可能兩地投資者的投資風格可能會夾雜在一起,相互影響,這是互聯互通所帶來的影響。

而從滬港通的經驗來看,很多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公司,溢價反而在滬港通開通後更加增大了,統計數據顯示,自從滬港通宣布開通後,滬深300指數漲了46%,但MSCI中國指數(MXCN)卻下跌6%,意味著A股和H股的溢價反而拉大了,高盛認為,即便深港通開通後,A股和H股的溢價也不會有所縮小。

高盛的研究報告中顯示,深港通開通後,將對不少在深圳上市的股份有利,比如大族激光(002008.SZ)、網宿科技(300017.SZ)、洋河股份(002304.SZ)、五糧液(000858.SZ)等,而對於港股來說,和諧汽車(03836.HK)、寶勝國際(03813.HK)及金隅股份(02009.HK)都值得關註。

不過,高盛認為,類似券商及交易所這樣的股份卻不值得買入,比如光大證券(601788.SH)及港交所(00388.HK)等,從過去滬港通的經驗來看,不論是券商還是交易所並沒有因為兩地互通的消息而股價大漲,深港通即便開通,也對這類股份的影響有限,而且市場已經預期到深港通的開通,市場早已反應其估值,所以應該趁機獲利離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25

象征大於實質? 中外機構稱“深港通”意義更超“滬港通”

市場期待已久的“深港通”終於提上了議程。李克強總理在8月1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表示,“深港通相關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國務院已批準《深港通實施方案》。”

早在2014年滬港通推出之前,市場預期強烈,但正式推出後的反響不溫不火,A/H股之間的溢價並未如期收窄。正因早前的經驗,部分人士認為深港通的象征意義大於實質。不過,第一財經采訪眾多中外機構策略師後發現,各界仍認為風物長宜放眼量,“深港通”的現時意義實則更超當年的“滬港通”。

招商證券(香港)首席策略師趙文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相比滬港通,深港通是開放式、內容會不斷豐富和完善。比如ETF在2017年會納入開放範圍,A股還增加了中小板、創業板的部分標的(市值不少於60億人民幣的中小創新指數成分股)。按港交所的戰略,未來FICC(固定收益、外匯及貨幣、大宗商品)也會逐步納入,這標誌著深港通是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而不是終點。”

野村董事總經理、中國股票研究主管劉鳴鏑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深港通的意義可能更大。“盡管深港通正式開通還需近4個月,但是滬港通總額度取消於公告之日起即時生效,且深港通也不再設總額度限制。”她認為,可持續的資金流有助於進一步收窄A/H股間的價差。

(A/H股溢價指數變化。資料源自野村證券)

總額度限制取消是亮點

今年4月以來,港股通交易持續火熱,而北向交易略顯冷清。截至8月16日,原先滬港通安排下總額度僅剩18%,或452億元。

根據現行規定,深港通北向每日額度130億元人民幣,每日南向額度105億元人民幣,總額度限制取消;深港通的股票範圍是市值60億元人民幣及以上的深證成份指數和深證中小創新指數的成份股,以及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A+H股公司股票;深港通正式實施需要4個月左右準備時間,正式實施時間將另行公告;滬港通總額度取消於此公告之日起即時生效。

“取消總額度限制令滬港通和深港通框架更具透明度和靈活性,有利於滬港通、深港通平穩運行,避免市場受總額度耗盡預期影響,出現集中買入、爭搶額度的現象,也避免對未來政策不確定性的無謂猜測。”招商證券(香港)首席策略師趙文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值得註意的是,總額度限制取消後,更為充足的南向資金將有助填補A/H股溢價。“盡管每日額度仍存,我們預計南向資金將更穩定、可持續。當前,約84只H股對其A股存在較大溢價,其之後有望收窄,這也是潛在的投資機遇。”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分析師Trinh Nguyen對記者表示。

趙文利認為,深港通下的港股通南向單日額度105 億人民幣,並與滬港通下的港股通額度並行,令實際單日總額度增加至210億人民幣,兩個港股通重疊的恒生大中型成分股繼續成為市場交易的重點。

他表示,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新增開放範圍比預期的收窄至市值50億元港幣及以上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的成份股,體現審慎原則,令小盤股標的更加集中。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共有205只成分股,剔除14只滬港AH股,再除去82只過去12個月平均市值低於50億港元的個股,共有109只新增標的。再加上13只非小型股指數中的深港AH股(共17只深港AH股,其中4只已包含在恒生小型股指數中),本次深港通南下新增標的預計共122只。

中信證券則認為,受益板塊為:直接受益於深港通開通的券商和香港交易所;恒生小盤股指數成分中可能會被A股投資者喜歡、估值更有優勢、流動性不太差的部分個股,主要集中在消費、醫藥、TMT、環保等領域的個股;H股相比A股折價較多的兩地上市且基本面尚可的股票;深成指成分股中可能符合海外投資者選股標準的基本面穩健、估值不算高、有一定增長的個股。

監管層擺脫“開放恐懼”

盡管短期而言,深港通對於市場的作用可能有限,但各界仍然肯定其長期的開放價值。

九州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評論稱,深港通在現在的時點推出,展現了監管層對於股市的信心以及開放的願望。“如果政策層認為股市還可能有新一輪暴跌,那麽對於股市改革會非常謹慎,特別是經歷熔斷機制的教訓之後。”

他表示,深港通的最大意義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賬戶開放。“資本賬戶開放在股市層面的體現是,未來國內投資者可以通過合法渠道投資香港乃至美國市場,同時國際資本可以通過合法渠道投資中國股市。” 他表示,國內投資者投資海外市場的需求目前遠未得到滿足,前期證監會點名三家“互聯網券商”非法,投資海外的合法渠道亟待建立。

深港通與滬港通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深市有由科技股主導的中小板和創業板,深市的成長股是滬港通和港股市場的補充。然而,是否能夠吸引更多外資流入內地市場仍取決兩點——“海外投資者希望擁有內地科技股敞口的急迫性,以及中國監管層如何通過其市場管理為投資者註入信心。” Trinh Nguyen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左圖為深市板塊構成,右圖為上證綜指板塊構成。資料源自Natixis)

就市盈率(P/E)而言,深市在亞太市場中遙遙領先。Trinh Nguyen 稱:“標普500信息科技指數的P/E為21倍,只有深市的一半。換句話說,高企的估值水平意味著北向資金流需要更具有動力的買家。”

(深市(SZ)P/E位居亞太地區之首。資料源自Natixis)

盡管如此,中航信托首席宏觀策略師吳照銀對記者表示,目前新興市場股市處於增配期,海外投資者對深市的興趣仍在加大,看好消費、金融板塊。

就港股而言,趙文利稱,雖然證監會僅設定了 50 億港元的總市值門檻,但他們仍然認為小盤股流動性、基本面及公司治理風險相對較大。一定的流通市值,交易量及研究覆蓋是投資者降低風險的重要保證之一。基於以上考慮,其設定了更加嚴格的深港通標的選股規則:1)流通市值在50億港元以上;2)日均成交金融大於300萬港元;3)覆蓋研究員不少於5個;4)過去3個月有研究報告更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45

港資青睞績優“稀缺貨” 但這幾只“偽深港通概念股”要小心!(名單)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8-20/1032211.html

對於有些所謂的深港通概念股,在華麗外表之下真實的受益情況並不顯著,甚至完全扯不上關系,它們可能也是香港投資者眼中的稀缺標的,但稀缺並不能與港資流入劃等號。事實上,香港機構投資者對軍工股基本不感興趣,他們偏向於業績優良的大盤藍籌股。

Qq__20160820103443.thumb_head

 

繼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後,市場期待已久的深港通終於靴子落地,8月16日獲得國務院批準,並預期在4個月內開通。利好消息兌現影響,A股市場“理智”度過了獲批後的首個交易日。那麽,深港通的開啟對市場影響幾何?

短期帶來的增量資金有限

回顧過去一年多以來,滬港通開通後,從香港市場到A股市場,大起大落猶如過山車。但此次深港通的推出,市場氣氛明顯不及當年。對於深港通落地能否再次啟動一輪牛市行情的疑問,增量資金的動向成為左右大盤的重要因素,而2014年11月開通的滬港通為深港通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模板。從歷史數據來看,滬港通推出後帶來的增量資金並不顯著。

截至2016年8月1日,滬股通剩余總額度為1543億元,考慮到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這意味著滬港通開通後1年半多的時間,滬股通已使用的額度還不到一半。從單日使用額度情況來看,除了開通日當天滬股通用滿了130億元上限外,再無單日用滿額度的情況出現。事實上,自開通至今滬股通平均每日使用額度不足6億元。

而在深港通細則中,最大的亮點就是不再設立投資總額度上限,這對市場來說是個好消息。但有不少市場人士表示,深港通還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有機構估算,深港通開通將為A股帶來750~1500億元的增量資金,對A股的推動作用不大。

與滬港通相比,深港通在基因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目前深市的市盈率遠高於滬市和港股,這有可能導致國際資金短期內不會過深介入深市。遙想當年,從2014年11月滬港通啟動之後,指數在多種因素合力下由2400點展開牛市直到2015年6月見頂。但業內人士指出,考慮到當前和滬港通推出時的市場環境的區別,深港通、滬港通的受益邏輯不能完全比照。

在機構眼中,深港通更多地是一種象征意義,是為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是A股加入MSCI指數的主要推進步驟之一。廣發證券認為,在經濟不斷下行的壓力之下,僅憑一個深港通是很難撬動大盤進入上升通道的。

深市稀缺標的將受益深港通

根據滬港通的經驗,相對港股而言,深市稀缺標的將是關註的重點。深港通開通後,港資會重點選擇那些業績好、市值大、估值合理的行業龍頭股(見附表)。

滬港通開啟至今,滬股通累計買入金額排名靠前的股票中,大秦鐵路和上海機場是僅有的兩家上榜的交運企業。在交運板塊中,高速公路行業的周期性較弱,現金流充沛。記者梳理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發現,高股息率且未在香港上市的粵高速A和東莞控股,以4.57%和3.27%的股息率水平位居前列。

從滬港通及QFII的投資偏好看,海外資金一向以價值投資為主,所以重倉個股給投資者布局深港通提供了參考。在已經公布中報的公司中,海康威視頗受QFII偏愛。二季度末,共有3家QFII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合計持有1.56億股,占流通股比例為3.32%。除了海康威視,老板電器、歌爾股份、雙匯發展等前十大流通股東中也都有2家以上QFII現身。

而對於尚未公布中報的上市公司,可以參考一季度被QFII重倉的深股通標的,其中也不乏一些資質不錯的白馬股。上市公司一季報顯示,美的集團被4家QFII紮堆持有,深圳機場、格力電器、燕京啤酒、五糧液均有3只QFII集體現身。從QFII持股量占流通股比例看,QFII對寧波銀行的持股比例超過15%,對蘇泊爾、美的集團的持有比例在5%以上。

小心偽深港通概念股

對於有些所謂的深港通概念股,在華麗外表之下真實的受益情況並不顯著,甚至完全扯不上關系,它們可能也是香港投資者眼中的稀缺標的,但稀缺並不能與港資流入劃等號。

對於軍工、有色和農業板塊來說,在深港通的光環下,一度被認為是香港投資者眼中的“稀缺貨”。事實上,香港機構投資者對軍工股基本不感興趣,他們偏向於業績優良的大盤藍籌股。這從滬股通開通後港資實際配置情況就能看出來,港資主要配置在食品飲料、非銀金融、銀行、汽車、公用事業等領域,在國防軍工領域配置很少。

而近期大盤藍籌股表現亮眼帶動市場成交金額回升,疊加深港通利好預期,券商股也有一定程度的估值修複。但分析人士認為,深港通的開通將吸引海外增量資金入場,直接為券商帶來業績增長,但遠水解不了近渴。上半年券商業績大幅下滑,利潤同比腰斬的公司比比皆是。

而從滬股通的經驗來看,把深港通的投資機會放在AH折價股上並非良策。深港通獲批的當天,AH折價股已僅存4只,且無一為深市標的。反過來,AH溢價最高的港股標的,本來會被炒家青睞而推高股價。但諷刺的是,反倒是A股的浙江世寶、山東墨龍、東北電氣、新華制藥、海信科龍幾乎全部漲停,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溢價率在100%以上且是深市個股,這樣進一步拉開兩地的差價,上演了“水往高處流”的反物理現象。

雪球資深投資者騎行夜幕的統計客指出,這“柏林墻”只是獲準推倒,現在境外的水遠未到來,就算來也不可能被打了雞血去購買溢價最高的股票。所以,近日溢價最高的這5只深港通概念股,只是境內搏傻資金在興風作浪。

  • 證券市場周刊·紅周刊
  • 何劍嶺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92

深港通還未啟航 港股QDII已經火了

資產配置荒時代,“走出去”成為潮流。如今,大量內地資金正繞道港股通布局香港市場,而無需受制於QDII額度的限制。

在這一背景下,港股基金受到市場青睞。公開資料顯示,截至8月15日,易方達H股ETF(510900)截至目前規模突破了100億元人民幣的大關,成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QDII基金。在它的帶動下,內地市場上的港股基金全線擴張,並占用了大量的港股通額度。截至8月中旬,原定的2500億港股通額度接近用盡。

行業發展進入瓶頸期,政策面吹來暖風。近日,深港通的獲批及滬港股通配額適時取消,為港股基金打開了進一步擴張的想象空間。作為互動,百萬雄師“二下香江”,或許又將引發一股港股投資熱潮。

首只百億QDII問世

在中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走勢趨向L型時,實體的困境傳遞到了金融市場。尤其是在最近一年時間里,受A股市場劇烈震蕩、人民幣罕現大幅貶值等因素影響,整個資本市場幾無賺錢效應。

相較於資產配置荒的現狀,硬幣的另一面則是市場不差錢。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過剩的流通性正在避實就虛,大量的資金湧入房地產行業,推高了一線城市及周邊地區的房價。

相比追高房價,價值投資者們則在四處尋覓其他機會。眼下,港股市場受到追捧。7月及其8月的前半月,香港恒生指數上漲了5.28%、4.76%;香港恒生中國指數(簡稱H股指數或國企指數)漲2.28%、8.37%。

在內地投資者還未獲準直投港股時代,港股基金成了熱門配置。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內地基金市場上有超過12只港股基金。其中ETF基金及聯接基金7只,分別是易方達H股ETF及其聯接基金、華夏恒生ETF及其聯接基金、華夏滬港通恒生ETF及聯接基金、南方恒生ETF;匯添富恒生、銀華H股兩只分級基金以及若幹LOF和其他類型基金。

眼下,這些港股基金規模大幅增長。公開資料顯示,截至8月15日,易方達H股ETF(場內)資產規模達到102.4947億元,成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港股QDII基金,也刷新了QDII基金的規模紀錄。緊隨其後的是,銀華H股分級基金,截至二季末,資產凈值為84.1億元。

眾所周知,港股基金屬於QDII的範疇。今年以來,由於QDII額度的限制,多家基金公司限制了QDII基金的申購。這也阻礙了QDII規模的增長。然而,港股基金另有高招:除了占用QDII額度外,還可以通過港股通額度來投資港股。

南方基金客服人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南方恒生ETF規模的增長一定程度上緣於滬港通的實施。基金可以利用滬港通通道買入滬港通標的,而非滬港通標的的指數成分股則可以選擇現金替代。

港股通升級再造利好

“百萬雄師下香江”推動港股市場走高的同時,也占用掉了港股通的配額。隨著港股通總配額取消以及深港通獲批的政策落地,港股基金擴張步伐或許又將重啟。

8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表示,深港通相關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國務院已批準《深港通實施方案》。隨後,證監會及香港證監會共同發布公告稱,深港通總額度取消,北向每日額度130億元人民幣,南向每日額度105億元人民幣,滬港通總額度也將取。

根據公告,其對深港通南向交易開放範圍的表述為:“深港通下的港股通的股票範圍是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的成份股、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的成份股、市值50億元港幣及以上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的成份股,以及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A+H 股公司股票。”

另據港交所8 月16 日收盤數據,深港通開通後,南下資金可投的港股標的將由318 只港股、20.8571 萬億港元的市值擴大到417只港股、21.7500 萬億港元市值。盡管市值擴容不足1萬億港元,但可投資港股數大幅增加99只。

對此,有機構紛紛表示,深港通政策全面超預期,短期內可以提高港股市場對外圍的吸引力。長城證券分析師汪毅認為,對於深港通總額度限制取消一事,考慮到北向資金的使用比例較低,截止目前滬股通總額度的累計使用比例不足50%,南向資金的使用比例較高且總投資額度接近用完,總額度取消短期對A股的影響相對有限,有利於更多資金流向港股。

滬港通、深港通額度的取消,對於港股基金來說,更是一次再發展的機遇。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內部人士對本報稱,易方達H股ETF單只百億港股基金絕非行業發展的終點,未來極有可能陸續出現百億港股基金。

港股價值窪地?

深港股漸行漸近,機構普遍預計港交所和深交所將用4個月時間完成深港通準備工作。

國信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深港通”開通將為內地投資者提供新的海外投資通道,規避匯率風險。“滬港通”開通以來,“港股通”流入金額與人民幣即期匯率表現整體呈正相關關系。2016年以來,美元加息預期的逐步落地以及英國脫歐等“黑天鵝”事件使得人民幣匯率承壓,年初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累計貶值約217個基點。

安信國際發布研究報告稱,深港通開閘,資金南下潮已經形成,深港通對港股的影響,將遠高於滬港通。深港通將會繼續實現港股市場的價值回歸。

在深港通推出引流“百萬雄師”二下香江的預期下,港股市場相比A股市場仍是一片價值窪地。這也凸顯了港股基金的投資價值。

截至目前,香港恒生指數市盈率(TTM)為10.9倍,市凈率(LF)1.07倍,恒生國企指市盈率低至7.4倍、市凈率0.88倍。雖近期有所提升,但仍然是全球範圍內的估值窪地。

國信證券稱,港股市場當前估值水平較低,正是投資者入駐的好時機,且不乏低估值、高分紅的優質資產和低估成長股。“深港通”在“資產荒”背景下為內地大量閑置及低收益資金提供了更多配置港股高分紅、低估值的價值股機會。

不過,低估值也並不意味著港股一定會有表現。東興證券分析師鄭閔鋼認為,基於滬股通的經驗,南下資金並未出現明顯的搶購低估值H股的情況,反而部分北上資金買入更高價的A股,在實際配置過程中,不乏基金經理將相同的A/H股看作兩只不同的股票來處理,因此A/H溢價仍將維持維持高位。港股較低的估值也並不能說明其具備更高的安全邊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56

深交所:確保年內開通深港通

深交所25日在官方微信上發布公告稱,日前,為推進深港通各項準備工作,中國證監會深港通專項工作小組組長方星海副主席在深主持召開深港通工作座談會,聽取深港交易所、中國結算以及部分證券公司準備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和意見建議,並就相關工作進行部署,確保年內開通深港通。

方星海強調,深港通是黨中央、國務院對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又一重大部署,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在國際化和市場化方向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有利於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加強內地與香港合作,提升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證監會黨委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參加座談會的各方表示,將在中國證監會的統一部署下,精心組織、密切協同,確保如期完成啟動準備,確保平穩啟動、安全運行。

公告稱,滬港通試點啟動以來,總體運行平穩有序,經受住了市場檢驗,實現了預期目標,為深港通提供了寶貴經驗, 打下了堅實基礎。8月16日,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後,市場各方準備工作提速。深交所等四方已完成主要規則制訂工作,擬於近期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兩地交易所和結算公司技術系統開發和相互仿真測試已經完成,各項工作有序推進。近期,深交所和中國結算聯合發布啟動工作通知,要求各相關市場機構共同參與,全面啟動準備工作。相關證券公司都成立了專門小組,強化組織保障,在滬港通基礎上已先行完成技術開發,有望較快完成準備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20

深港通年內開通 方星海於深圳主持工作座談會

日前,為推進深港通各項準備工作,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深港通專項工作小組組長方星海在深主持召開深港通工作座談會,聽取深港交易所、中國結算以及部分證券公司準備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和意見建議,並就相關工作進行部署,確保年內開通深港通。

滬港通試點啟動以來,總體運行平穩有序,經受住了市場檢驗,實現了預期目標,為深港通提供了寶貴經驗, 打下了堅實基礎。

8月16日,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後,市場各方準備工作提速。深交所等四方已完成主要規則制訂工作,擬於近期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兩地交易所和結算公司技術系統開發和相互仿真測試已經完成,各項工作有序推進。近期,深交所和中國結算聯合發布啟動工作通知,要求各相關市場機構共同參與,全面啟動準備工作。相關證券公司都成立了專門小組,強化組織保障,在滬港通基礎上已先行完成技術開發,有望較快完成準備工作。

方星海強調,深港通是黨中央、國務院對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又一重大部署,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在國際化和市場化方向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有利於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加強內地與香港合作,提升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證監會黨委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參加座談會的各方表示,將在中國證監會的統一部署下,精心組織、密切協同,確保如期完成啟動準備,確保平穩啟動、安全運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21

深交所連夜發布深港通細則 要求11月達“可開通”標準

8月26日晚上十點,深圳證券交易所連夜推出深港通細則征求意見,並對深港通股票範圍、額度限制、投資者門檻等核心問題作出明確。為保證深港通2016年內實現開通,深交所對券商提出明確時間表,要求9月底完成技術開發準備、達到可測試要求,11月上旬完成所有準備、達到可開通要求。

深股通881只 港股通416只

8月26日下午,證監會發布會上宣布將《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若幹規定》修改為《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幹規定》(下稱《互聯互通規定》)並公開征求意見,將規則的覆蓋範圍從滬港通擴展至深港通。

基於兩地證監會十天前發布的《聯合公告》、及上述《互聯互通規定》,深證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連夜發布3項細則,正式公開征求意見。包括《深圳證券交易所深港通業務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深圳證券交易所港股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以及《港股通交易風險揭示書必備條款(征求意見稿)》。

值得註意的是,與以往慣例征求意見一個月不同,此次深交所細則征求意見截止日為9月9日,僅有2周時間。

深交所在晚間答記者問中對市場較為關註的細節問題都做了回應。首先,深港通與滬港通相比,基本保持一致。具體而言,深港通方案設計堅持“與滬港通保持基本框架和模式不變”的原則,主要運作機制和制度安排均參照滬港通。深港通下的港股通《適當性指引》與滬港通完全一致。

其次,深港通下股票範圍有所擴大。根據《聯合公告》,深股通標的股票包含了部分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股票,相應擴大了港股通標的股票範圍,新增了符合一定市值標準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份股,較為符合深交所多層次資本市場特點。

具體而言,深股通股票範圍,是市值在6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深證成份指數和深證中小創新指數的成份股,以及A+H股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但不包括被深交所實施風險警示、被暫停上市或進入退市整理期的股票。

以最近一次相關指數定期調整公布情況測算,符合《實施辦法》第十六條規定的深股通股票共有881只,包含主板267只、中小板411只、創業板203只,其中A+H股有17只,凸顯深交所新興行業集中,成長特征鮮明的市場特色。目前,上述股票平均A股市值為174億元,約占深市A股總市值的74%,日均成交額的68%。

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股票範圍,是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的成份股、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的成份股、市值在50億元港幣及以上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的成份股,以及聯交所主板上市的A+H股公司的H股,但不包括A股被深交所實施風險警示、被暫停上市或者進入退市整理期的相應H股,也不包括A股在上交所風險警示板交易的相應H股。

以最近一次相關指數定期調整公布情況測算,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股票共有416只,其中包含89只A+H股。目前,上述股票平均市值為475億元港幣,約占香港聯交所上市股票市值的87%,日均成交額的92%。

深港通下港股通股票與滬港通相比,差異在於擴大了港股通股票範圍,在滬港通基礎上,新增了市值在50億元港幣及以上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份股,並且包含了在深滬交易所和聯交所主板上市的全部A+H公司的H股。

第三,額度管理與滬港通現行機制保持一致。此次《聯合公告》不設總額度限制,一個考慮是進一步推動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不過,為防範資金每日大進大出的跨境流動風險,深港通與滬港通一樣,設置了每日額度的限制,深股通每日額度為130億元人民幣,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額度為105億人民幣,與滬港通完全相同。關於額度計算公式和計量口徑、額度控制機制、匯率轉換、額度使用情況公布方式等,也均與滬港通現行機制完全一致。

第四,投資者門檻基本保持一致。港股通方面,投資者適當性要求與滬港通完全一致,參與的投資者必須是機構投資者,及證券賬戶、資金賬戶余額合計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的個人投資者,並且需要履行《適當性指引》規定的相關程序。

深股通投資者買賣創業板股票,不適用中國證監會及深交所創業板市場適當性管理的相關規定,但須遵守香港股票市場的相關監管規定和業務規則。

“盡快”推進

深交所對深股通的推進給出了十分明確的時間表。目前,深交所、聯交所、中國結算等各方已完成主要規則制訂工作,兩地交易所和結算公司技術系統開發和相互仿真測試已經完成。

近期,深交所和中國結算聯合發布啟動工作通知,要求各相關市場機構共同參與,全面啟動準備工作。相關證券公司都成立了專門小組,強化組織保障,部分證券公司已先行完成技術開發,有望較快完成準備工作。

在正式開通之前,還有六項工作需要完成。

一是完成《實施辦法》等規則征求意見工作,再正式發布業務規範性文件;二是深交所近日將與中國結算聯合舉辦面向會員及市場機構的業務與技術培訓,建立暢順溝通和答疑機制,為其提供支持和保障;三是推動市場機構進行技術開發,提供技術支持,組織各方共同參與的聯網與仿真測試,充分做好技術準備;四是多渠道、多方式開展風險揭示和投資者教育,發放知識手冊、專欄文章等投教材料,專門組織針對會員投教講師的業務培訓;五是視情況就會員準備進行現場檢查,確保業務和技術準備就緒;六是開展國際路演,提升內地資本市場影響力,為深港通順利推出創造良好國際市場環境。

除規則框架方面的準備之外,證券公司也需要進行業務和技術的準備。

8月22日,深交所已經聯合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發布了《關於啟動深港通相關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證券公司認真制定港股通業務實施方案和計劃,抓緊進行港股通業務的技術開發和測試,積極做好組織保障和人員支持工作,成立專門工作小組,並按要求做好港股通業務的投資者教育和適當性管理工作等。

同時對證券公司提出明確的時間要求,希望於9月底前完成技術開發準備工作,達到可參與深交所和中國結算深圳分公司相關測試的要求;在11月上旬完成各項準備工作,達到可開通深港通業務的要求。

深交所表示,《實施辦法》是深港通基礎性規則,是證券公司開展深港通業務、投資者參與深港通交易的主要規則依據,《適當性指引》和《必備條款》是《實施辦法》的重要配套規則,是證券公司落實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強化風險揭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規則依據。深交所將在征求意見結束、履行法定審批程序之後,盡快向市場發布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089

深港通首部規則公布 貨幣兌換機制“留口”

在《聯合公告》發布十天之後,證監會推出了第一部深港通實施規則。

8月26日,證監會就將《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若幹規定》修改為《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幹規定》(下稱《互聯互通規定》)公開征求意見,將規則的覆蓋範圍從滬港通擴展至深港通。

《互聯互通規定》是市場參與者開展滬港通及深港通活動的重要依據。據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介紹,該規定共19條,明確了交易所、證券交易服務公司及結算機構的職責,對境內證券公司開展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相關業務提出原則性要求,明確了相關業務範圍、外資持股比例、清算交收方式、交收貨幣等事項,對投資者保護、監督管理、資料保存等提出了要求。

《互聯互通規定》沿用了《滬港通規定》的結構順序,保留了《滬港通規定》的法律法規適用原則、各市場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職責等大部分內容。

張曉軍提示稱,變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將適用範圍由滬港通擴展至滬港通和深港通。二是明確了滬港通和深港通投資者的適當性管理遵循屬地管理原則,在第三條增加了“投資者遵守其委托的證券公司或經紀商所在地的投資者適當性監管規定及業務規則”的表述。

三是為未來貨幣兌換機制的完善預留空間,將第十五條修改為“投資者通過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買賣股票,應當以人民幣與證券公司或經紀商進行交收。以有關主管部門認可的其他貨幣進行交收的,另行規定。”

自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啟動交易以來,資本市場在國際化方面已經取得不少進展。“811”匯改、人民幣加入SDR、兩地基金互認等,都對資本市場的雙向流通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這也是深港通與滬港通啟動之時面臨的最大不同。“滬港通開通時,幾乎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經過近兩年的試點,滬港通很多細節都得到了完善,深港通再推出時就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借鑒。”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此前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戰略層面來看,由於人民幣加入SDR之後對人民幣國際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意味著深港通必然是“升級版”的市場聯通機制。

從目前參與各方的進展來看,深港通正在以“快馬加鞭”的節奏推進。近日,證監會副主席、證監會深港通專項工作小組組長方星海專門赴深圳召開座談會,聽取深港交易所、中國結算以及部分證券公司準備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和意見建議,並就相關工作進行部署,以確保年內開通深港通。

證監會對深港通的順利開通高度重視。方星海在深圳時表示,深港通是黨中央、國務院對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又一重大部署,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在國際化和市場化方向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意義重大。

另外,據深交所介紹,8月16日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後,市場各方準備工作提速。深交所等各方已完成主要規則制訂工作,擬於近期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兩地交易所和結算公司技術系統開發和相互仿真測試已經完成,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近期,深交所和中國結算已經聯合發布啟動工作通知,要求各相關市場機構共同參與,全面啟動準備工作。相關證券公司都成立了專門小組,強化組織保障,在滬港通基礎上已先行完成技術開發,有望較快完成準備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092

備戰深港通:李小加教你如何避開“老千股”

近期,港股通的交易量持續放大,內地投資者對港股市場的投資熱情和關註度也越來越高。在大家對於港股市場價值的熱烈討論中,我也聽到了一些關於“老千股”的申訴(在這里,“老千股”主要是指大股東不以做好上市公司業務來盈利,而主要通過玩弄財技和配股、供股與合股等融資方式損害小股東利益)。到底什麽是“老千股”、誰是“老千股”、怎麽管制“老千股”,可能涉及很多技術及規則執行細節,不是一兩篇文章能夠講得清楚的。我今天只想換一個角度來談談我對這問題的看法。

一、在資本市場,我們都希望好人很多、壞人很少,好人做事很容易、壞人做事特別難。那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呢?

關於這個問題,1,000個人可能會有1,000個不同的答案。而對於監管機構來說,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遵守規則的人就是好人,違反規則的人就是壞人。除此標準外,監管機構既不能有自己的感情好惡,也不能施加自己的價值判斷,唯一用來判別壞人的標準就是規則。在香港的法制框架內,即便是壞人,也需經過公義的程序才能被定罪,但這往往需要時間。

二、既然知道有壞人會幹壞事,為什麽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事前防範,事後懲罰豈不是亡羊補牢?

財務造假、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等是全球各大市場監管機構都嚴厲打擊的行為,對於幹這些壞事的人,大家都是深惡痛絕的。如果能夠事先看出誰是壞人,相信沒有一家監管機構不願意挺身而出,遺憾的是,監管機構並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無法事先一眼識別出誰是好人誰是妖孽。

於是,對於如何防止壞人幹壞事,不同市場采取了不同的監管哲學,一種監管哲學是假定所有人都有作惡的動機與可能,對各種融資行為都采取嚴苛的審批制度,通過事前盤查來篩除壞人;一種監管哲學是假定絕大多數人都是遵紀守法的好人、從事正常的市場交易,監管者盡量不幹涉市場自由,主要通過事中監察和事後追責來懲罰壞人。

前者的好處是可以將不少壞事扼殺在搖籃中,讓壞人無法作惡。對於一個散戶為主的市場來說,這樣的監管理念可能是不二的選擇。而對於一個機構投資者占主導地位的市場,現實情況是,再嚴厲的事前審查也無法完全杜絕所有違規(除非關閉整個市場),而過於嚴苛的審批必然會妨礙好人的自由、窒息正常的市場活動;而且,如果審查過程中賦予監管者過多的自由裁決空間,容易滋生腐敗與尋租。

香港市場采取的後一種監管哲學,其好處是保障了好人的自由,提高了資本市場的效率,當然代價是不能把壞人在事件未發生前、或立刻就擋在門外。這樣的監管哲學不是推卸管制的責任,而是說管壞人的著眼點主要是強制披露責任、確保股東審批程序和加強事後違規檢控,通過懲罰震懾違規。當然這樣的監管理念會與香港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這一市場結構息息相關。

在監管層面上,香港證監會和香港交易所分別肩負不同的職責。作為上市公司的前線監管機構,香港交易所根據《上市規則》監管上市公司和董事的合規情況(例如是否及時進行信息披露、是否按規定召開股東大會等),但盡量不幹預上市公司股東的決策自由,且無權監管投資者行為。

香港證監會作為獨立的法定機構,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全面監管整個市場,因此,有關收購、股份回購及私有化等上市公司事宜和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行為,由於可能涉及投資者的行為,均由證監會負責事中監管和事後檢控。

三、為什麽香港允許公司那麽容易地配股、供股、送股與合股?

在我看來,所有這些再融資制度都是市場的中性工具,允許它們的初衷當然是為了幫助好公司更容易、更方便、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地融資與發展,這也是許多內地企業選擇來香港上市的一大主要原因。

再融資制度可為有經營困難的公司解困,當然他們拯救失敗會給參與融資的股東帶來損失。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壞人會利用這些融資手段直接侵害小股東利益。就像廚房里的菜刀一樣,好人用它是為了用來切菜切肉,但也難免有一些壞人會拿它來殺人或搶劫。不過,如果因為有幾個壞人拿菜刀殺了人,我們就把所有的菜刀都收起來,肯定會給大家做飯帶來極大的不便。因此,如何在不影響大眾生活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有人拿菜刀行兇的威脅是香港監管者不斷努力尋求的平衡,而最重要的監管責任應落在事後強而有力的追責以阻嚇其他潛在壞人。

四、既然香港市場的監管不能把壞人事先擋在門外,普通散戶投資者(尤其是缺乏投資經驗的內地投資者)該如何保護自己,躲避“老千股”?

投資者首先必須嚴肅對待自己的投資責任,既然你是自己投資盈利或損失的最終承受者,你就應該是這筆投資安全性的第一責任人。一定要買自己了解的股票,不要輕信小道消息,遠離誘惑。如果真的不熟悉市場,那就去人多、亮堂的地方,那里壞人較難藏身。壞人大多喜歡躲在偏街小巷人少的角落,資本市場上也是一樣。因此,缺乏經驗、人生地不熟的散戶投資者應該盡量走寬敞亮堂的大道,投資那些人人皆知、往績良好、信息披露充分透明、風險較低的公司。膽大勇猛或者想以小博大的投資者如果選擇走偏街小巷,那就一定也要格外小心,提高風險意識。

其實,盡管香港的再融資機制靈活方便,但大股東使用時都必須嚴格按照《上市規則》召開股東大會得到股東授權或同意。很多情況下,只有得到小股東單獨同意後才可發行。上市公司就再融資計劃發通告到股東大會中間往往都有相當一段規定的股東通知期。因此,選擇投資這些公司的投資者一定要仔細跟蹤公司公告,及時了解公司的再融資計劃,積極參與股東大會投票,並時刻查察投資,及時作出適當投資決定。

總而言之,要想避開老千股,盡量走大道,避免串小巷,提高警惕,謹慎決策。出事後再喊警察,往往為時已晚,再好的警察,也無法替你的損失買單。

正是考慮到了內地投資者可能對於香港市場規則了解不足,兩地監管機構在劃定港股通的合資格股票範圍時采取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滬港通先選擇了一些市值大、流動性好的股票作為試點,然後才在深港通中加入了市值較大的中小盤股,並繼續保持了投資者準入門檻。初次出海投資的內地投資者如同初學遊泳的人,應該先去淺水區練習,然後才去深海遨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503

沖刺深港通:資金洶湧南下 港股迎價值重估

國務院正式發布《深港通實施方案》至今已一月有余。市場曾一度擔心,深港通利好兌現即變利空,但進入9月後的港股市場連創新高,港股通交投激增。沖刺階段的應聲大漲,繼續推高市場預期。有券商研報更直言,港股已站在新牛市初期。

港股是否能啟動長期行情,市場還存疑慮和爭議。但對於短期調整和震蕩的風險,卻已有充分預期。9月22日,港股通呈凈流出。有分析師對此表示,四季度海外市場風險以及獲利盤回吐壓力,均不容小覷。

資金洶湧南下

深港通日益臨近,資金南下勢頭愈加洶湧。

從今年8月以來,深港通的預期不斷升溫。滬港通中的港股通一度有31個交易日獲資金凈流入,且交易量迅速放大。8月16日,當天港股通資金凈流入為9.19億元,至8月31日時單日資金凈流入已達43億元。9月9日當天,恒指創一年來新高,港股通單日資金凈流入高達61億元;其中,買入成交額更創下92億元的階段新高。但同期的滬股通表現疲軟,9月9日以來連續凈流出。

深港通方案落地後兩個市場的表現迥異,市場此前已有預期。

談及深港通開通對於A股的影響,市場預期較為長遠。多位券商分析師強調,深港通的開通將加強A股市場與海外的聯動,滿足投資者多樣化的跨境投資和風險管理需求,以及投資者結構的完善。而更為全局的意義在於,深港通將促進內地資金市場的開放和改革,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

深港通落地對港股的影響,或更為直接。“此次深港通落地,(港股市場)猶如久旱逢甘露。” 在安信國際與智信財經舉辦的港股通專題策略會上,安信國際研究總監韓致立如此總結道。在其看來,港股市場此前一度受外匯收緊、QDII暫停、深港通推遲等因素拖累,而陷入流動性缺失的窘境;深港通的推出將逐步改善市場流動性,更將帶動港股市場實現價值回歸。

韓致立在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在當前互聯互通機制下,資金南下潮已經形成。尤其在當前人民幣貶值壓力、港股低窪估值的吸引,以及港幣與美元掛鉤的多重因素影響下,資金南下的意願更為明顯。而伴隨深港通實施方案公布,港股通被取消總額度限制、ETF也有望成為可投資標的等調整,港股通的加分項不斷。

與其預期相呼應的是,滬港通的雙向交易中,南下交易的熱度不斷攀升。統計顯示,港股通單日累計使用額度自去年底起加速上升;就在今年9月,港股通買盤占市場成交比例首度突破了10%,創滬港通開通以來的新高。

警惕港股短期震蕩

除了給港股市場帶去短期的交易機會,深港通也憑借著對運行規律的滲透,悄然影響著港股格局。

深港通方案推出後,以總額度限制取消的市場反應最強烈。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海外研究部相關人士就表示,深港通總額度限制的取消,增加了資金配置港股的熱情,將為港股市場帶來可觀的長期資本流入。

按照此類資金的交易特點和偏好,該研究員表示,未來資金極有可能配置港股市場的成長股,並且看重股票的長期收益,“這將逐漸降低香港市場常見的部分老股東‘見漲就賣’對股價產生的影響。同時,成長性的公司的股權融資渠道將會被打開,股價進入良性循環。”

興業證券策略分析師張憶東也在最新研報中稱,在總額度取消等政策調整,有望促進龐大的內資“無縫對接地擁抱港股”。其更把此次規則調整,看成是港股行情反轉的關鍵變量。

“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標誌著中國經濟進入快車道,港股的基本面反轉。這次是2016年8月,滬港通、深港通的總額度全面放開,標誌著中國財富和中國資本的國際化配置進入快車道,港股公司的估值窪地。”張憶東稱,類比前一次的走勢,當前港股已在牛市初期,後面還有類似2004年至2007年底的牛市行情主升浪。

然而,即便已經明確提出“港股新牛市”的觀點,張憶東也同時強調,今年四季度和明年部分階段內海外市場風險有望上升,港股或將受到沖擊。此外,申萬宏源上述研究員也強調,事件性投資的利好預期在近期已得到充分反映,短期獲利了結的風險較大。9月22日,在連續31個交易日凈流入後,港股通當天凈流出1.31億元。而就在前一日,港股通還有38.48億元的凈流入。

“立足未來數年來看,當前只是牛市的初期,大多數人還心存疑慮,獲利盤很容易隨著短期風險而釋放調整壓力,但這時候恰恰是逢低布局優質港股的良機。”張憶東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