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內審新手的技能要求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17.html
最近有朋友介紹了我看一篇關於內審的文章,題為「Top skills sought from new internal audit staff reflect new priorities」。顧名思義,這篇文章主要說出目前美加特企業,在招聘內審人員時最著重的首五個技能,它們分別是:

1)Analytical and critical thinking(邏輯和批判性思考,或者譯作邏輯和嚴謹思考,又或者譯作邏輯和深度思考)

2)Communication skills(溝通技巧)

3)Data mining and analytics(資料探勘和分析,或者譯作數據挖掘和分析)

4)General IT knowledge (IT常識)

5)Business acumen(商業觸角)

第一個技巧是邏輯和批判性思考,身為內審和外審都是必需的。其實批判性思考是一種思考方法,藉此去找出問題並解決。從事審計的不能人云亦云,利用邏輯和批判性思考,就能有系統地收集,分析和思考問題。有興趣認識多一些的話,建議看看維基的英文版

第二個技巧是溝通,相信沒有人會質疑此技巧對審計人的重要性。審計人需要通過發問來了解事物,而發問就是雙向的溝通。除此以外,早前也提及過,稱職的內審應是個「Problem Solver」,要協助企業把問題解決,溝通也很重要。

第三個技巧是資料探勘和分析,簡單來說,就是在數據中打轉,從中了解和分析問題。

第四個技巧是IT常識,由於IT科技日新月異,就算是小型企業也有在一定程度上依賴IT科技。審計人沒有IT常識的話,就很難跟得上步伐了。

最後一個技巧是商業觸角,即是我們時常說的Business sense。個人認為此項最難,因為上述四個都可以靠有系統的學習和實踐來掌握,但商業觸角就比較虛幻,不容易掌握。

你已具備了以上五項技巧了嗎?我自己還未足夠,尚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學習,共勉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85

簡評減息對內險股利弊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10.html
中國人民銀行於6月7日宣佈減息, 為3年半以來的首次, 也標誌內地開始進入減息週期, 不足一個月人行再度於7月5日晚宣佈減息, 內地銀行股和保險股面對減息股價表現各異, 內險股龍頭中國人壽由首次減息至執筆之時股價上升24.6%, 內銀股龍頭工行股價則下跌4.9%, 同期恆生指數上升6%, 由股價表現已經反映市場表達減息對內險和內銀影響的看法.

其實減息對內險股的影響有正面也有負面. 首先, 減息令到保單收益率與銀行定期存款的差異收窄, 有利提升保險產品的競爭力. 以平保銀保萬能險產品為例, 2011年1月的結算利率為4%, 目前仍然是4%, 2011年1月內地5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為4.55%, 到了2011年7月已經加至5.5%, 保險產品收益率遠低於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近年銷售不景氣的原因之一. 隨著人行2次減息, 目前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經降至4.75%,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相繼走低, 保險產品的吸引力有望提升而舒緩銷售壓力. 事實上, 保險產品隨了提供保底加分紅的收益之外, 還有銀行理財產品沒有包含的保險保障, 例如疾病死亡意外傷害等.

如果大家回望2011年內險股的業績, 會發現一些共通點, 就是受到股債相煞拖累, 交易類股權型組合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導致當期利潤大幅倒退, 可供出售證券組合錄得巨額浮虧則導致內險企業的資產淨值和償付能力充足率顯著下降. 減息發出政策放鬆的訊號, 對國內A股市場有正面提振作用, 股市上升拉動內險企業股權類組合的資產價值上升, 此外, 減息導致債券組合的公允價值上升, 兩者都有利內險公司改善浮虧, 降低資產減值風險, 提升整體資產淨值以致內含價值, 和償付能力.

不過, 減息會降低新增保費以及到期再投資保險資產的收益率, 導致主要計算債券利息收入的淨投資收益率下降, 但保費收入增長可望以量補價抵銷部分負面影響. 此外, 減息導致準備金評估利率下降, 保險公司因而要增加計提責任準備金, 對當期損益表有負面影響. 減息也導致精算假設投資回報率下降, 對內險股的有效業務價值有不利影響.

總括來講, 短期來看減息對內險股的正面影響超過負面, 當中, 由於中國人壽可供出售證券佔比最高, 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也最高, 利率下降對淨資產的提升應該得益最大. 平保由於以大型城市的高端客戶為主, 對通脹率, 利率, 投資市場表現, 以及理財產品對保險產品的替代效應等等的敏感度較大, 因此, 預期平保的保費收入反彈力量較同業強. 新華保險於2011年受到銀行理財產品的衝擊退保率為同業之冠, 因此市場對理財產品降溫令到退保壓力逐步緩和對新華保險的正面影響最顯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44

【獨家】騰訊投資58同城後,姚勁波對內首封郵件曝光

http://bbs.iheima.com/thread-43684-1-1.html
對於此次談判,58內部僅有幾位高管知曉,今天姚勁波通過郵件形式向內部披露了此次交易的細節:

1、對手之前是跟騰訊有過接觸,但談判沒有實質進展。2、58接受投資,並沒有放棄自己獨立公司的身份。3、迎接巨頭進來,沒有割讓過多公司利益。4、未來,不妨礙跟百度,阿里等巨頭的合作。

以下為姚勁波內部信:

各位同學, 大家週末應該從新聞裡面得知了,騰訊以7.36億美元入股58同城獲得了19.9%的股份。這是目前為止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和O2O領域最大的一筆投資。

這次交易,進展很快,從開始談判到結束總共10天搞定,但由於保密的需要,沒能和內部哪怕是大部分高管溝通,實際上我是很想早點聽到大家意見的。

我向大家解釋一下這個交易的幾個細節:

1、交易價格40元每ADS,價格取的是談判時點的過去30日均價,我們並沒有為引進騰訊而打折;
2、在交易後期美股市場形勢很好,我們股票也漲了不少,但我們基金股東依然決定犧牲利益歡迎騰訊加入;
3、騰訊獲得了約15%的投票權,管理層保持了對公司的絕對控制,作為獨立公司,我們向整個市場開放合作。和百度,360,阿里等公司的合作,希望各位持續推進。

大家應該看到交易宣佈後,我們股價漲得很好,這說明市場看好這個交易能產生的協同反應,他們認為公司做了一件對的事情。
巧合的是,其實騰訊是先和我們行業另一同行談了很久,最後迅速選擇了入股58。騰訊7.36億美元和資源也許可以控股行業第二名,而他們最後毅然選擇58。我想這是他們對我們團隊和我們絕對領先的市場份額的認可。

交易只是新聞事件,兩天就會過去,接下來推進業務合作才是是重點,我們要利用各自資源為雙方用戶創造價值。

用戶是不是會更高興才是評價整個合作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這些合作的推進過程,我想我們團隊也能從騰訊團隊學到很多,同學們可以把握好這些機會。基於騰訊和58的資源和能力,我們應該做出激動人心、打動用戶的產品出來。 這次交易58又增加了一個看重長遠未來並且能給與一定支持的股東,同時進一步補充了58的資金實力。

我們可以再把眼光放遠一點,原來看三年,也許現在可以看五年以後的市場,倒推出我們現在該在哪裡下功夫。

幾個可能變化是:我們對外投資併購會加速、我們研發和市場節奏會更激進、我們新產品創新投入會加速。 像往常一樣,不管融資、上市、增發,我們做了點什麼,總會有人去評論或者有人要給其員工寫信。但是我想,真正牛逼不是說出來,是做出來的。真正優秀的公司或人永遠被人評論,而不是評論別人。只要我們做好自己服務好用戶,一切紛至沓來。空間很大,同學們加油!

姚勁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57

對內房股的看法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12/blog-post.html

上年油價大跌,有blog友在facebook留言話除了留意油價大跌之餘,還覺得一些內房股正在下跌周期,更會留意其他版塊,希望止凡給點意見。




Marco留言:

不單止石油,內房下跌週期中也影響內房股,現在都轉向基建同能源。止凡怎樣看?內房比石油更值得睇好嗎?


止凡回覆:

我沒有好好研究過內房股,感覺上內房板塊正是戰國時代,誰勝誰負還未知,太政策性,又有不少亂發展,到3、4、5、6線城市發展了不少「鬼城」,所以投資者要小心,還是先了解後投資,不是你財不入你袋呢。


Marco後續留言:

研究過一些內房,真的是「戰國」,他們現在轉型,什麼都想做,美容、零售、酒店等等。 但每一家負債都還是很高,還在發債。

其估值與回報都下降了,但息率仍然好吸引,這方面同內銀一樣好。


止凡回覆:

息率、市盈率這類東西,都可以一夜變天,最重要是看其公司運作如何,如果公司變質了,吸引的息率不代表什麼,小心。


後記:

我很少看有關內房的資料,所以沒有一個很清晰的版圖,例如哪幾家重點發展什麼地方?哪家負債水平多少?哪家公司的效率水平如何?哪家是走什麼路線的?其實,話自己在投資內房股的人,又有多少個了解呢?

換轉是香港的地產發展商,由於從前的工作關係,加上一向都對樓盤有所留意,每一家地產商的生意模式,市場定位,有時連正在發展及賣樓花的項目都算略知一二(因為不時都有看有線電視的樓盤傳真)。其實,這都不算什麼出奇,我想家住香港多年的中產人士,大部份人都或多或少地了解新鴻基及長江樓的分別,漸漸變成常識。

人家常說投資股票乃高風險,因為其升跌波幅,我則常說風險來自你對所投資項目的認識不足。何為認識呢?從以上例子觀察所得,一般香港人對香港地產發展商的整體認識應該較多,但偏偏香港人就喜歡投資內房股,為什麼?主因是人家說內地經濟雲雲,人家說內地房價會上升雲雲,人家說下一個版塊輪到內房股雲雲,資產下跌周期應該見底了雲雲。其實,想深一層,為何大部份人都是在股市中賠錢呢?主要原因就是買入自己根本不太認識的東西。

當然,還是有高手投資內房股賺得大錢,因為了解,若這高手能對內房這個戰國形勢分析得很好,對不同公司的地位規模發展方向都瞭如指掌,就比我對本地地產商的認知還要熟稔百倍,這的確是高手,這些錢更值得他去賺。對於我這些沒有在這領域下過苦功,不是自己能力圈,賺不到這些錢是應該的,blog友也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534

對內房股的看法

上年油價大跌,有blog友在facebook留言話除了留意油價大跌之餘,還覺得一些內房股正在下跌周期,更會留意其他版塊,希望止凡給點意見。




Marco留言:

不單止石油,內房下跌週期中也影響內房股,現在都轉向基建同能源。止凡怎樣看?內房比石油更值得睇好嗎?


止凡回覆:

我沒有好好研究過內房股,感覺上內房板塊正是戰國時代,誰勝誰負還未知,太政策性,又有不少亂發展,到3、4、5、6線城市發展了不少「鬼城」,所以投資者要小心,還是先了解後投資,不是你財不入你袋呢。


Marco後續留言:

研究過一些內房,真的是「戰國」,他們現在轉型,什麼都想做,美容、零售、酒店等等。 但每一家負債都還是很高,還在發債。

其估值與回報都下降了,但息率仍然好吸引,這方面同內銀一樣好。


止凡回覆:

息率、市盈率這類東西,都可以一夜變天,最重要是看其公司運作如何,如果公司變質了,吸引的息率不代表什麼,小心。


後記:

我很少看有關內房的資料,所以沒有一個很清晰的版圖,例如哪幾家重點發展什麼地方?哪家負債水平多少?哪家公司的效率水平如何?哪家是走什麼路線的?其實,話自己在投資內房股的人,又有多少個了解呢?

換轉是香港的地產發展商,由於從前的工作關係,加上一向都對樓盤有所留意,每一家地產商的生意模式,市場定位,有時連正在發展及賣樓花的項目都算略知一二(因為不時都有看有線電視的樓盤傳真)。其實,這都不算什麼出奇,我想家住香港多年的中產人士,大部份人都或多或少地了解新鴻基及長江樓的分別,漸漸變成常識。

人家常說投資股票乃高風險,因為其升跌波幅,我則常說風險來自你對所投資項目的認識不足。何為認識呢?從以上例子觀察所得,一般香港人對香港地產發展商的整體認識應該較多,但偏偏香港人就喜歡投資內房股,為什麼?主因是人家說內地經濟云云,人家說內地房價會上升云云,人家說下一個版塊輪到內房股云云,資產下跌周期應該見底了云云。其實,想深一層,為何大部份人都是在股市中賠錢呢?主要原因就是買入自己根本不太認識的東西。

當然,還是有高手投資內房股賺得大錢,因為了解,若這高手能對內房這個戰國形勢分析得很好,對不同公司的地位規模發展方向都瞭如指掌,就比我對本地地產商的認知還要熟稔百倍,這的確是高手,這些錢更值得他去賺。對於我這些沒有在這領域下過苦功,不是自己能力圈,賺不到這些錢是應該的,blog友也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05

微信“付費訂閱”會對內容領域帶來哪些沖擊與變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6/161241.shtml

微信“付費訂閱”會對內容領域帶來哪些沖擊與變局?
黃有璨 黃有璨

微信“付費訂閱”會對內容領域帶來哪些沖擊與變局?

我們曾經數次預言展望過的微信付費閱讀,終於要成真的了。

本文由三節課(微信 ID: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黃有璨。

昨晚,《創業家》獨家披露消息,微信“付費閱讀”已經開始內測,正式上線也已提上日程。

11

22

且,從上方截圖中,我們還可窺見關於付費閱讀的更多端倪——馬化騰公開向Keso說“應該等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啊”,這可能意味著,微信公號的“付費閱讀”或許不會只如此前傳言的一般只支持單篇文章的付費閱讀,而是可能會支持現在很流行的“付費專欄訂閱”的方式。

假若成真,此舉,可能對很多付費內容閱讀平臺都會帶來不小沖擊和影響。而這,也著實給2017年本來就已經很火了的“內容變現”又實實在在添了一把柴。

消息傳出後,今日,各大科技媒體紛紛跟進對此進行了報道和解讀。這亦是自2016年8月微信“付費閱讀”爆出開始內測之後,半年來第一次傳出微信“付費閱讀”的消息。可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半年前微信“付費閱讀”初現端倪時,三節課亦曾發布過一篇評論文。有趣的是,如今回過頭去再看,當時我們做出的諸多解讀,到今天也許也仍然是適用的。

因此,我們特意把半年前的這篇文章翻出來,再次分享給你,歡迎一起來進行思考和交流。

周末兩天,朋友圈卻悄然迎來了一波意味深長的小道消息——微信“付費閱讀”或許即將登場。

雖然目前為止此事還未完全坐實,但從各方信息,包括截圖中爆出的號在被爆出後迅速已經被封等各種跡象來看,“付費訂閱”的即將上線,應該說基本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其實,“付費訂閱”的出現,在我們看來,早已是一個必然。甚至,我們還會覺得它現在才現身,多少有點兒“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意思。

我在此前寫過一篇文章《為何“直播”和“內容”在2016年會成為現象級的行業風口》,其中已經提到過:

在這個時代,優質內容可能不止是吸引流量,相反,內容本身面向消費和成交的轉化正在變得越來越順暢,甚至是好的內容已經可以直接完成變現了。

如果說,直播平臺之爭,目前局勢已經越來越清晰的話,那麽內容生態之爭,則可能好戲才剛剛開始,而戲碼也可能會更重。

對BAT等巨頭來說,“內容”更有可能會在將來成為自己的流量堡壘和護城河。

此外,我的同事Luke也曾在他的《一篇在知乎被狂贊的文章為何會在今日頭條被罵得要死?》中公開呼籲過:

我認為微信訂閱號很有必要該反思一下了。按照內容生產,訂閱號既有PGC也有UGC,它的初衷是做社交化推送內容,限定推送的數量,提升質量。但隨著訂閱號增加,質量參差不齊,閱讀率持續下降,所以出來個尷尬的“置頂”功能。

不過,這樣做既沒有帶來效率,也不一定帶來質量。隨著用戶焦點的迷失,運營公眾號的人已經很難獲得粉絲快速增長,用戶也覺得內容太多,用戶的產品體驗也會受到影響。這就是我曾經說過的,內容對於用戶來說,已經溢出了。

當內容對於用戶來說溢出的話,就需要做內容生產者的分成和分級運營,只有原創標簽還不夠!留給訂閱號的時間不多了!“付費訂閱號”這件事,得趕緊做了!

但即便如此,在我看來,這個功能在這個節點上出現,仍然很可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微信此舉,可能將會給“內容”領域的行業格局帶來一些意義重大的影響。

1.

首先,這已經是一個特別明確的信號——未來1-2年,我們或許將迎來一個內容付費的時代,此前十幾年的互聯網歷史中,針對信息的“免費”法則或許將會第一次發生一些改變了。

而用戶們從完全不願意為內容付費到開始願意為內容付費的背後,其實暗含著一個邏輯。

第一階段,一類東西,極度稀缺的時候,用戶是願意付費的。

第二階段,隨著供應它的人越來越多,它慢慢從稀缺變得充盈,用戶對於它的付費意願會開始變得越來越弱。

第三階段,再往後,供應它的人可能會越來越多,導致它從充盈變得泛濫,這時候,人們可能又會重新開始產生付費意願。但這個時候,用戶買的,可能已經不是“我能看哪些東西”,而是“哪些東西我一定不看”。

我覺得,在關於信息的獲取上,我們已經漸漸來到了第三個階段。比如說,別的先不論,單說你的微信訂閱號里那些數也數不清的小紅點,是不是已經折磨了你很久?

在信息已經嚴重泛濫過載,同時我們的註意力和時間又已經嚴重稀缺的時候,“為內容付費”對用戶們來說,很可能是一種幫助自己過濾內容同時解放一部分自己的註意力和時間的手段。它背後的邏輯,是用“金錢”來幫助你進行一部分取舍——想象一下,一個你願意為之付費的內容,對你的價值和重要性一定是高於其他那些免費內容的吧?所以理論上在你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是不是你更應該只關註那些你願意付費的內容就好了?

2.

其次,如果說在這之前,“付費內容平臺”看起來還像是有一點小小的機會窗口的話,微信“付費訂閱”的出現可能徹底封死了這種可能。

邏輯很簡單,此前馬東也好,李翔也好,他們願意去與喜馬拉雅和得到合作的核心出發點,可能一部分是對方現成的流量和售賣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在其他平臺,他們缺乏對應的工具和產品支持去幫助他們實現“變現”。

但假如微信“付費訂閱”出現,則後者的問題,就已經不再是問題。

再進一步說,圍繞著內容生產者與其他付費平臺間的合作,進而可能會出現三種常見的情況:

內容生產者當前影響力足夠大,我靠自己的影響力已經可以通過“付費訂閱”直接實現變現了,不惜得跟其他平臺合作;

內容生產者的內容生產能力很好,但當前影響力還不太夠,屬於優質潛力股,這時他們還是比較有興趣借助平臺的售賣能力去變現的,但假如1-2年後,他們的影響力已經慢慢積累了起來,用戶也足夠認可他們了,這時會發生什麽呢?是的,他們會選擇出走,就像你曾經很熟悉的羅振宇與申音之間的故事一樣;

內容生產者的影響力和內容能力都一般般,這時候雖然他們有較強意願與平臺合作,但平臺估計也看不上他們。

無論以上哪一種情況,平臺都會很被動。

也許,只有你本身已經在一個領域內是一個足夠有號召力的大V,你來借助你的影響力來幫助其他中小V去變現,這樣的模式也許還能玩上一段時間,典型比如羅輯思維現在正在做的事。(註:到現在看的話,幾家平臺中,我認為得到在“知識服務”這個領域內已經紮得足夠深也足夠聚焦,歷經1年沈澱,或許已經足以形成一定壁壘了。相比起來,其他平臺受到的沖擊可能會更大。)

又或者是說,平臺本身提供的不止是單一的流量導入,而是還包括了一些較重的服務,這樣也足以讓內容生產者們對你形成依賴。

比如說,隨意開下腦洞,一群人付費訂閱了我寫的一個運營專欄,假如有個平臺能夠幫我去在訂閱用戶中間組織一些討論、互動、社群活動這樣的增值服務,我覺得這些東西是能夠吸引到我願意去跟他們合作的。

其實,可能不止是內容,在所有的領域內,如果近一兩年想要有所突破,“平臺”可能都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相反,“服務”和以個人為中心的“垂直領域IP”可能會更實在。

3.

甚至,微信的這一舉動,或許也會波及到更多內容平臺。不止是得到、喜馬拉雅等付費內容平臺會感受到壓力,包括知乎、今日頭條、簡書等在內的一般性內容平臺,可也能都會受到不小影響。

我們預計,知乎、今日頭條等這樣的內容平臺或許都將被倒逼而開始大力發展內容收費,培育付費用戶——畢竟這樣看起來的話,在未來1-2年內,誰的付費用戶多,優質內容生產者們很可能就會投入誰的懷抱。

而更多中小內容平臺的生存空間可能開始會被縮小,甚至在1年內,有很多內容平臺可能會開始出現整合。

4.

再次,就像我們以前聊過的,這個時代的“內容”之爭,本質上還是優質的內容生產者之爭,基本邏輯仍然還是“得大V得優質內容者”得天下。

那麽,優質的內容生產者們都看重什麽呢?還是不外乎。或者轉化成互聯網範兒一點的表達:流量和變現可能。

此前的微信,已經有了全中國最龐大的用戶群體,同時還擁有對優質內容來說傳播性最好、獲客成本最低的社會化媒體——朋友圈,從流量來說,它是無可匹敵的。

但此前的微信,如果我作為一個內容生產者,我要變現,要麽接廣告,要麽賣貨,二者中的無論哪一種,都是會有些別扭,會給我帶來一定損耗的——廣告會在一定程度上損耗用戶價值,而賣貨則要求我自己要去考慮和打通供應鏈,損耗的是我的精力。

而現在,“付費訂閱”的上線,讓大家第一次擁有了可以純粹依靠內容變現的可能性,這已經可以無損我的內容價值。

所以,可以預計,這一功能上線後,會讓微信在對於優質內容生產者的爭奪中占據決定性的優勢地位。

但,其他一些平臺也必定不會就此作罷,可以預見,內容生產者當中的一撥人必然會被其他平臺以高價挖角,得到其他平臺更多的資源扶持等。

總之,那些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們,可能會是這一波浪潮里最大的贏家。

5.

與優質內容生產者形成對比的是,隨著“付費訂閱”的上線,在微信內容生態中最早一批發家的大量“營銷號”,生存空間可能會被進一步打壓。

以往,這些號的興起可能依靠的是內容的分發,但一旦本身就可以“變現”之後,可能有更多內容生產者會更願意把自己的優質內容作為變現方式來看待,以及,更多人可能會在意的,是一個號的“內容獨特性”,從而,只做分發的營銷號們在內容來源和用戶識別度兩方面都會遭遇巨大的挑戰。

以及,按照我們前面提到的,如果讓用戶們通過“付費”來斷舍離掉一部分不值得占據自己時間精力去關註的號,我相信那些營銷號們也會是首當其沖的,即便他們此前確實流量很大已經坐擁了幾百萬粉絲。

而這部分的營銷號,正是微信推出“付費訂閱”一舉所要改變的對象。

這,是由微信訂閱號的性質決定的。

在同類產品,例如今日頭條或者網易號上,計算機算法將個性化的內容推送到用戶首頁,內容的數量和算法的精確度是重點,用戶對平臺產生依賴感,但對於平臺里的內容生產者是無感的。但微信不同,微信訂閱號是一款內容驅動的產品,一篇微信圖文想要火爆,它的訂閱者是否認可,它能否被訂閱者轉發到朋友圈、分享到微信群至關重要,整個環節完全依靠內容的質量傳播。

我覺得,借由微信付費訂閱的上線,微信團隊正是希望,微信訂閱號的運營者能將思路從拉新用戶轉移到貢獻更有價值的內容上來。

6.

關於微信即將上線的“付費訂閱”,我們在上文中已經討論了:

內容在經歷了“稀缺-付費”和“普遍-免費”這兩個階段後,即將進入“泛濫-付費”時代。付費這一手段將內容的重要性分出層級,在內容泛濫的時代反而有助於用戶集中精力。

巨頭介入,付費內容平臺將面臨危機,重度“服務”和以個人為中心的“垂直領域IP”可能會是兩個比較好的轉型方向。(註:比如快刀青衣就曾提到過,得到現在在與諸多大V專欄作者之間的合作,是以得到在內容生產方面提供很重的服務支持才得以成立的。)

普遍意義上的內容平臺也將因為微信的之一舉措而不得不做出改變,大平臺可能跟進,小平臺則面臨合並或死亡。

內容可以直接變現,這對於優質內容生產者而言是一個好消息,得優質內容生產者得天下。

靠內容分發起家的營銷號受到挑戰。在內容領域,從廣泛撒網到精耕細作,內容升級是大勢所趨。

在內容付費時代,內容分發者的地位進一步被弱化,內容生產者的中心地位則將進一步被鞏固。就現在來看,已經成名的一批優質內容生產者,尤其集中在70年-85年的這一波資深媒體人,將會是目前各大內容平臺爭搶的對象,也幾乎肯定會是微信推出付費訂閱後第一批用戶。

對他們來說,這真的是一個好時代——一個只要你能做出優質內容,到哪里都不缺名和利的時代。

回想起五六年前,圈子內對於做內容的“苦”還是一片哀嘆,真不由得讓人心生感嘆:你只要認準了一件事,並對它心有堅守,能夠修煉到一定高度和境界,你也許早晚都會等到屬於你的那個時代到來。

與此同時,也尚有一些未知、不確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持續觀察和思考。比如——

目前來看,擁有內容付費習慣的一群人更多的還是85往前的的一批中年人,那麽85後的新生代什麽時候才能成為高質量內容變現的主流人群?這個態勢是與年齡必然掛鉤,還是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

假如內容付費時代真的就此開啟,那麽以後免費的內容,到底是會越來越少,還是會越來越多?

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拭目以待,靜觀其變。

微信付費閱讀 微信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62

騰訊芒種計劃2.0來了,對內容市場會造成什麽影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02/161628.shtml

騰訊芒種計劃2.0來了,對內容市場會造成什麽影響?
羅超 羅超

騰訊芒種計劃2.0來了,對內容市場會造成什麽影響?

吸納優質內容來滿足平臺用戶的消費需求,就是騰訊的內容大戰略。

本文系羅超頻道(微信ID:luochaotmt)對i黑馬投稿,作者羅超。

春節過後,內容產業熱度不減。微信付費閱讀呼之欲出、一點資訊公布最新戰略,而內容分發平臺的重量級玩家騰訊在2月28日也公布了芒種計劃2.0。這個計劃最令業界關註的是其帶來10億元補貼和2億元投資基金。相對於此,我更關註企鵝媒體平臺在資源整合、創作工具、平臺運營上的思路。我認為,芒種計劃2.0給2017年的內容分發市場奠定了基調:得創作者得天下,真金白銀的補貼還會有,但內容分發大戰不是比拼誰更土豪的金錢遊戲,而是PK綜合實力的全能賽。

芒種計劃1.0讓騰訊嘗到了甜頭

一年前的3月1日,企鵝媒體平臺推出“芒種計劃”,之所以叫芒種,其立意是“只要播下充滿希望的種子,精耕細作,必將收獲最為豐碩的果實。”一年過後,騰訊收獲滿滿。

過去一年,今日頭條崛起成為與美團和滴滴並列的新貴巨頭,比網絡媒體市場份額龐大數倍的內容分發市場浮出水面。不只是騰訊、網易、鳳凰和搜狐等門戶紛紛轉型內容分發平臺,就連UC、新浪微博甚至百度也加入到混戰之中。內容市場爆發,成為2016年互聯網行業的一大驚喜。

憑借著芒種計劃,企鵝媒體平臺也抓住了內容分發這個機會。

根據騰訊公司副總裁黃海介紹,過去一年企鵝號的數量從最初的1.3萬個增長至目前的20萬個;平臺中的內容品類從 140 個增長到 2000個;短視頻播放量也從0.78億增加到20億。可見,芒種計劃幫助騰訊快速建立內容創作生態,至少從數量上已經名列前茅:百家號作者數量20萬個,一點資訊10萬個。同時幫助企鵝媒體平臺占住短視頻這個坑。如果說內容是互聯網的皇冠,那麽短視頻就是那顆明珠,去年,今日頭條和微博均已將重心轉到短視頻上,騰訊已靠芒種計劃完成初步布局。

騰訊企鵝媒體平臺的核心入口之一天天快報也實現快速增長。來自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 資訊客戶端2017年1月MAU前三分別為騰訊新聞2.16億、今日頭條1.71億、天天快報8727萬,天天快報快速躋身資訊類App前三,與芒種計劃有間接聯系:豐富的內容吸引用戶並將其留下。同時騰訊新聞接入企鵝號之後內容豐富度得到了大幅提升,進而實現活躍度提升。

企鵝媒體平臺在泛資訊類內容上與QQ遊戲、音樂、視頻等泛娛樂內容互為補充、融會貫通。吸納優質內容來滿足平臺用戶的消費需求,就是騰訊的內容大戰略。這樣來看,芒種計劃對於騰訊的貢獻不只是幫助其做大天天快報或者搶占個性化資訊市場,而是內容戰略的關鍵落子。

騰訊將補貼之風刮到內容產業

企鵝媒體平臺之所以能夠短時間建立起內容生產體系,與芒種計劃中的補貼機制是分不開的。在今日頭條、一點資訊、UC等玩家已率先入局的情況下,要將內容創作者爭奪過來就必須讓他們嘗到甜頭,正如外賣平臺用補貼爭奪商戶、用車App用補貼爭奪司機一樣。

還有,真金白銀的補貼讓許多人分到了錢,進而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內容生產大軍之中。去年的芒種計劃2億元補貼已差不多分完,其中40863個企鵝號分到錢,有10917個企鵝號月入過千,這在目前總量為20萬的企鵝號中占據相當比例。

越來越多內容平臺投入巨資啟動補貼計劃。百度日益倚重內容戰略,去年啟動百億分潤計劃,UC則投入10億元啟動量子獎金計劃每個月給優質內容創作者發工資,同樣是土豪式的大手筆,今日頭條拿出10億補貼短視頻,一點資訊啟動點金計劃,大家都在給內容創作者貼錢,我多次在朋友圈感嘆:2014年是滴滴司機的好時代,2015年是外賣商戶的好時代,2016年則是內容創作者的好時代,因為內容就是黃金,是可以變現的硬通貨。

事實上,我與不少自媒體小夥伴交流都發現大家在企鵝號或多或少分到了錢,騰訊的2億元是真金白銀——絕對數值不重要,關鍵是看能否落到實處。

在我們關註有多少人分到補貼致富之余,更值得思考的是,補貼大戰給內容市場帶來了什麽?它創造了一個“共享式內容生產”的體系,平臺通過補貼吸引大量人加入到內容大軍之中生產五花八門的內容,滿足日益膨脹的碎片化閱讀需求。簡而言之,補貼大戰實現了內容供給側的改革,進而激發了消費端的需求。

關註內容生態成為2017年行業主旋律

過去幾年自媒體生態草莽生長帶來了虛假信息泛濫、內容庸俗化、流量脅迫內容等問題,甚至有傳言稱,有公司在某平臺註冊成千上萬個賬號,采取半自動化方式生產劣質內容,每個賬號分成百余元,每月分成上百萬。還有一些偽原創賬號采取標題黨方式得到了更好的分發和收益,“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是內容產業面臨的共同問題,但這種畸形狀態不可持續。

芒種計劃2.0在資金上延續並加大補貼力度,還引入了投資模式。相對於此,其更大的變化是,不再追求創作者數量或者內容數量的提升,而是強調內容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具體來說,我看到幾點變化:

1、做好支持者:給創作者提供工具支持。

給創作者提供好用的後臺是不夠的,還要提供大量的個性化工具,比如提供高清視頻上傳、視頻素材庫、社群運營功能、大數據指數功能以及自定義推送消息功能等等。為了解決內容創作者的版權困擾,騰訊還與視覺中國戰略合作,為創作者提供圖片素材。

2、做好幫扶者:幫創作者提升創作能力。

給內容創作者提供一個學習分享平臺,將騰訊多年來的媒體經驗和優質創作者的經驗分享出來,是騰訊一直在做的事情。它有大量的培訓課程以及專門的微信公眾號。不少內容平臺都有沙龍、峰會,卻流於形式,關註企鵝媒體平臺微信號就知道騰訊在這點上做得很用心,並且是可持續地在做。

3、做好維持者:維護內容生態的健康度。

平臺的職責是定規則和通過引導等方式來執行規則,騰訊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芒種計劃2.0的投資資金將重點投資滿足“團隊靠譜、有持續的內容生產力”以及“內容稀缺”這兩點的自媒體,而資金補貼也聚焦於優質內容、原創內容、短視頻和直播類內容上。定向補貼會引導內容走向健康。騰訊還將開放全網維權功能,通過站內外維權、狀態實時跟蹤和第三方平臺接入等方式保護原創,並聯合微信進行了視頻領域防止抄襲的嘗試。它在努力地建立和維護規則,確保內容生態健康。

4、做好整合者:強調騰訊系資源的打通。

企鵝媒體平臺的內容將通過天天快報、騰訊新聞、騰訊視頻、QQ瀏覽器、QQ空間feeds流、手機QQ看點等實現多渠道分發,這意味著更多的流量資源。騰訊系知識資源將全線開放給內容創作者,讓自媒體可分享騰訊系的講師、專家的培訓資源。騰訊眾創空間也開放給內容創業者。騰訊企鵝媒體平臺正在全線接入騰訊資源,扮演好了資源整合者的角色。

5、做好組織者:更強調中心化的內容運營。

騰訊是最大的門戶,在網絡媒體上有豐富的經驗,同時騰訊也是最大的泛娛樂平臺,在數字內容生態中浸淫多年。騰訊將基於此開展內容運營。雖然內容創作者是獨立的個體,但在類似於里約奧運會這樣的關鍵時刻,騰訊就可通過補助翻倍等方式組織大家生產不同內容,還可為內容生產者創造類似於去現場這樣的物理條件。這種眾包式的運營將讓騰訊企鵝媒體平臺扮演起組織者而不是生產者的角色,相對於純技術平臺而言,會在關鍵時刻展現出內容的競爭力。

小結一下:

騰訊芒種計劃2.0加大了補貼力度,但更值得關註的並不是補貼金額,而是騰訊在內容生態建設上的努力。內容平臺2017年都會升級內容補貼計劃,但相對於絕對金額而言,我認為平臺更應該扮演好平臺的角色,維護健康的內容生態,提供有效的創作工具,讓創作者安心、高效地創作內容,與平臺之間形成“你負責分發、工具、資源、規則、運營和變現,我負責生產”的分工協作關系。相對於終將結束的補貼而言,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和內容生產力,才是創作者關註的問題。

騰訊 芒種計劃 市場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98

“中國制造2025”對內外資企業有別? 工信部:一視同仁

“中國制造2025”政策只適用於國內企業,沒有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中國試飛的C919很多關鍵技術都來自海外,中國只是制造了一個空殼?

針對這些外界的疑問,5月2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政策吹風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一一進行了回應,並多次強調,“中國制造2025”的所有政策措施是普遍適用於內外資企業的,對於所有企業都是一視同仁的,並不存在限制外商投資的做法。

辛國斌說,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的制定,還是組織實施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承公開、透明、開放的原則。制定過程中,問計於內外資企業,許多跨國公司也積極做出響應,為“中國制造2025”的制定貢獻了智慧。

他回應稱,在這個戰略組織實施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相關政策措施適用於中國境內所有企業的原則。2017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擴大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幹措施的通知》,再次公開明確了外商投資企業和內外資企業同等適用“中國制造2025”戰略政策措施。這一戰略實施兩年多來,外商參與了高端制造、綠色制造、智能制造以及設計和創意、工程咨詢、現代物流、檢驗檢測認證等具體項目,應該說也都收到了很好效果。

他還補充說,在擴大雙方合作中,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發達國家有不少技術、設備和產品對我國實行出口禁運和嚴格限制。

對於外資在中國市場競爭當中的問題,辛國斌稱,“中國制造2025”的所有政策措施是普遍適用於內外資企業的,對於所有企業都是一視同仁的,並不存在限制外商投資的做法。關於一些具體的市場份額的表述,實際上很多是一些預測性的,很多是由一些研究機構作出的分析,是一種導向性的指標,它不具有行政約束力,也不是代表政府一定要怎麽樣推進實現這些目標。它更多地是一種預期,而不是真正的市場商業行為。

針對外界媒體、協會發布的一些研究報告提出的擔憂和質疑,辛國斌回應稱,這些質疑和擔憂更多地是對中國的情況不太了解,存在著一些誤解和誤讀。他特別強調高科技產業從來都不是靠保護發展起來的。

他說,高科技產業是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些領域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投入高、風險大、不確定性強,政府給予一定的引導和扶持是各國的通行做法。但是,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歸根結底要靠企業,政府代替不了,也左右不了。

辛國斌補充道,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既然發達國家對此限制,不讓中國購買,我們就只能自力更生,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重大工程來攻克這些瓶頸和短板。近期,一些中國企業出於自身戰略考慮,收購兼並了外資企業,這些都是市場行為,也是企業在市場中的自主選擇,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強制要求過,“中國制造2025”也同樣沒有這方面的要求。

不過,在實施過程中,他說,有一些企業在境外也遇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有一些國家加大了對這些收購、並購的市場行為的審查力度,有一些做法比我們做得還要重、還要多。所以在這方面,希望大家能夠公平公正地看待這個問題。

對於C919核心技術都是國外的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回應稱,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他提到,當代大型客機是一個高度成熟、高度產業化的產業,全球化、國際化和子系統招標已經成為國際慣例。比如,空中客車實際上是由歐盟多個國家聯合研制的,波音飛機包括導航、發動機等超過50%的配套也是在全球配套。C919作為當代一個非常複雜、先進的飛機,利用全球資源實現突破,是個最佳路線。

其次,C919大型客機作為我國首款完全按照適航標準和主流市場標準研制的單通道幹線飛機,按照“主制造商-供應商”這種當前全球航空普遍采用的模式研制,在總體設計方面,C919飛機的氣動設計、結構設計、系統設計需求均由中國商飛公司提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李東稱,C919項目,涉及上萬個配套件,同時有數百家企業參與這個重大項目。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把上萬個零部件,包括發動機、配套導航設備,按照科學的規律整合成一個整體,飛上藍天,這里面攻克了飛機發動機一體化設計、電傳飛控系統控制律、主動控制技術等10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以中國商飛公司為平臺,包括設計研發、總裝制造、客戶服務、適航取證、供應商管理、市場營銷等在內的我國民用飛機研制核心能力。隨著C919首飛成功,以中國商飛為核心,聯合中航工業,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較為完整的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鏈正在形成。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487

李迅雷:居民收入結構改善對內需很重要

隨著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引發越來越多的關註。在4月15日召開的中泰證券2018年量化私募峰會上,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從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解讀和展望今年經濟形勢。

從出口來看,2017年GDP增速為6.9%,凈出口卻貢獻了0.6個百分點,根據日前公布的3月份數據,出口增速由正轉負。李迅雷認為,雖然這並不表明全年也會為負增長,但綜合中美貿易爭端來看,今年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影響偏負面。至於投資增速,2017年已有所回落,今年投資增速大概率會繼續回落。

出口、投資很難有大作為的2018年,消費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就是中國內需。內需與居民收入水平息息相關,不過近年居民收入增長開始出現值得註意的跡象。

從2016~2017年的數據看,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在下降,而且還存在一個結構性問題,中位數下降比平均數更為明顯。李迅雷認為,中位數代表著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比如說有800人,按照收入從高到低排序第400人是中位數,如果說中位數是10萬元,平均數是15萬元,那麽說明收入結構不甚合理,大部分人“被平均”。目前現狀就是,中位數要低於平均數,而低收入群體是消費主力,且邊際消費傾向比較強,高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比較弱,往往盡管收入提高了,但消費並沒有因此而得到增加。

李迅雷稱,在這樣的收入格局下,提振內需顯得不那麽容易,簡單來講就是,貧富差距擴大對整體消費不利。數據顯示,2017年農民工收入增長6.4%,占全國人口20%的高收入群體收入增長是9.5%,相差3.1個百分點。以酒為例,去年白酒和啤酒的銷量增速下降,但紅酒銷量增速上升,紅酒對應的是中高收入群體,大部分白酒和啤酒對應的是中低收入群體。而在十年前,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速遠遠不如低收入群體,2007年左右,中國正處於大工業化時代,工人短缺,國家大幅提高最低工資水平,2010年白酒銷量增速創了歷史新高、達到37%,而同期茅臺酒的增速只有26%,這對應著收入結構分化。

目前中國處於收入結構分化階段,這與經濟轉型有關,當前中國產業發展在分化,傳統產業衰落、新興產業崛起。新興產業對應的勞動力素質較高,薪酬水平也較高,提升幅度較大;而傳統產業,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對高汙染企業的整治,這些行業的員工收入難免受到一定影響。

總體而言,中國經濟未來持續發展、居民收入整體提升和結構改善,提高勞動生產率十分重要。過去幾年,中國勞動生產率提升速度遠高於歐美和日本,但我們的勞動生產率水平還遠不如日本、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換言之,隨著中國勞動人口整體的技能、學歷水平不斷提升,勞動生產率提高,未來將給中國經濟增速提供源源不斷的內需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567

吳曉靈:合理有序地推進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

“例子已經證明,合理有序地推進金融業的對內對外開放能夠給一個國家帶來繁榮和發展,反之則會帶來危機和蕭條。”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院長,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在5月19日的“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

吳曉靈表示:“如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金融改革開放之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我們金融人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吳曉靈稱,為應對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中國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寬松的環境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使得中國經濟的債務率急劇攀升;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革命推動著中國經濟的新舊動能轉換,推動著傳統金融的變革和新金融的發展,但創新的試錯也帶來了秩序的失調和風險的積累。

她認為,在繁榮與失序並存的時候,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時代,中國的金融業能否在降杠桿和化解風險中穩步前行;在創新與公司治理不相協調之際,進一步打開大門能否保持中國金融業的競爭,這一切也對金融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金融機構對外資開放節奏明顯加快。隨著“一行兩會”近期的密集發力,中國金融的大開放格局已日益清晰。

5月11日,第一財經記者從銀保監會獲悉,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於2018年4月27日正式獲得中國銀保監會批準籌建;5月2日,銀保監會發出關於籌建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批複通知,這是我國加快保險業開放進程後,獲批的第一家合資保險資管公司。

“實踐證明,只要管控得到,對外開放對中國利大於弊。對外開放過程中,不僅要引入活水,也要過濾汙水,引入外資機構必須講專業能力,充足的資本實力,雙方監管機構保持良好互動,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將把握三大原則。”19日,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

陳文輝進一步闡釋了三大原則,一是把握擴大開放和防範風險的平衡。二是堅持平等有序、平等互利。最後,補齊監管短板,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