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窮查理寶典---第二章 芒格的生活、學習和決策方法 讀書筆錄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8izl.html

富蘭克林的成功主要歸功於他的性格,尤其是他勤奮工作的盡頭,還有他永不滿足的求知慾望和從容不迫的行為方式

 

對於查理來說,成功的投資只是他小心謀劃,專注行事的生活方式的副產品

 

在商業世界,我們往往會發現,取勝的系統在最大化或最小化一個或幾個變量上走到近乎荒謬的極端,比如說好市多倉儲超市。

 

1、芒格「多元思維模型」(跟其求學背景有很大關係)

 

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大多數人都只是用學過的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解決所有問題。

 

簡單是長期努力工作的結果,而不是起點——弗裡德里克.邁特蘭德(通俗的你必須十分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別吸毒、別亂穿馬路、避免染上艾滋病——查理於2004年伯克希爾年會

 

有性格的人才能拿著現金坐在那裡什麼事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機會

 

許多投資者的共同問題是他們揮棒太過頻繁了。

 

無論個人投資者,還是受「機構行為鐵律」所驅使的投資者,他們都有這種傾向,這種機構行為鐵律的某一變種也是讓我離開同時做長線和短線投資的對沖基金的原因。

 

查理一般會先注意應該避免什麼,即別做什麼事情;但同時避免過去自信,過於有把握地認為你清楚你的某次行動是利大於弊。(這兩者之間可以說是一對矛盾,因為後者很可能是判斷避免某些事的原因,所以做事需要預留安全邊際,最重要的是控制住下行風險)

 

從個人角度來講,我已經養成了使用雙軌分析的習慣,首先,從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當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有哪些意識因素會使大腦自動以各種方式形成雖然有用但往往失靈的結論?前一種做法是理性分析法——就是你在打橋牌時所用的方法,認準真正的利益,找對真正的機會。後一種做法是評估那些造成潛意識結論——大多數是錯誤的——的心理因素。

 

總結,迅速奸滅不該做的事情,接著對該做的事情發起熟練的、跨學科的供給,然後,當合適的機會來臨——只有當合適的機會來臨——就採取果斷的行動。

 

芒格的投資評估過程

 

1、 確定自己的能力圈

關於投資,我們只有三個選項:可以投資、不能投資、太難理解

 

為了確定「可以投資」的潛在項目,查理先選定一個容易理解的,有發展空間的、能夠在任何市場環境下生存的主流行業。

 

(例如 製藥業和高科技行業就直接被查理歸為「太難理解」的項目;那些大張旗鼓宣傳的「交易」和公開招股則立即被劃入「不能投資」的項目)

2、生態系統評估

在評估中運用其「生態系統觀」:有時候最大化或者最小化某個因素(比如好市多)能夠使那單個因素變得具有與其自身不相稱的重要性。

 

像保險浮存金——可能許多年也無需賠付出去的保費收入——這樣的負債更應該被視為資產

 

對管理層進行特別的評估 「能幹、可靠和為股東考慮」的程度,例如他們如何分配現金?他們是站在股東的角度上聰明地分配它嗎?還是付給他們自己太多的酬勞?或者是為了增長而盲目地追求增長(從這一點上說張志勇一千五百萬的薪酬,是不是有點太高)

 

購買價格公道的偉大企業比購買股價超低的普通企業好

 

投資就像打棒球,你要讓記分牌上的得分增加,就必須盯著球場,而不是盯著記分牌

 

競爭性毀滅:《自私基因》 《達爾文的盲點》 《槍炮、病菌與鋼鐵》 《冰河世紀》

 

芒格經常考慮的因素:轉換(如紙張和石油如何變成一份報紙)、 心理傾向和激勵因素所造成的極端行為,基本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性(如護城河)

 

查理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準備、紀律、耐心、決心

 

為什麼關注「買什麼」而極少關注「何時賣」

查理原文「我們偏向於把大量的錢投放在我們不用另外作決策的地方。如果你因為一樣東西的價值被低估而購買了它,那麼當它的價格上漲到你預期的水平時,你就必選把它賣掉,那很難。但是,如果你能購買幾個偉大的公司,那麼你就可以安坐下來啦,那是很好的事情」

(這段話的含義是否指偉大的企業其內在價值的增長將遠遠超過其價格的短期增長,而讓我們可以從容地持有,從容地選擇賣出的時點)

 

在股票交易所佔價格低廉的股票便宜是一回事,但是佔合夥人或者老太太便宜是另外一回事。(前者實現的資源配置下獲取企業的內生成長價值,而後者是零和博弈下的財富轉移)

 

更多的時候我們因為固守道德而賺到更多錢,誠實是最好的策略

 

附:芒格投資原則清單

 這些原則出現的先後與其重要性無關,每個原則都必須被視為整個複雜的投資分析過程的一部分。

 

一、 風險:所有投資評估應該從測量風險(尤其是信用的風險)開始:

 

1、測算合適的安全邊際;

 

2、避免和道德品質有問題的人交易;

 

3、可以不選擇該公司作為投資品種的至少三點理由;

 

4、堅持為預定的風險要求合適的補償;

 

5、永遠記住通貨膨脹和利率的風險;

 

6、避免犯下大錯,避免資本金持續的虧損。

 

二、  獨立:-「惟有在童話中,皇帝才會被告知自己沒穿衣服」:

 

1、客觀和理性的態度需要獨立思考;

 

2、記住,你是對是錯,並不取決於別人同意你還是反對你----唯一重要的是你的分析和判斷是否正確;

 

3、隨大流只會讓你向平均值靠近(只能獲得中等的業績);

 

三、 準備:「唯一的獲勝方法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工作,並希望擁有一點洞察力」:

 

1、通過廣泛的閱讀把自己培養成一個終生自學者;培養好奇心,每天努力使自己聰明點;

 

2、比求勝的意願更重要的是做好準備的意願;

 

3、熟練地掌握各大學科的思維模型;

 

4、如果你想要變得聰明,你必須不停地追問的問題是「為什麼,

 

為什麼,為什麼」。

 

四、謙虛:--承認自己的無知是智慧的開端:

 

1、只在自己明確界定的能力圈內行事;

 

2、辨認和核查否定性的證據;

 

3、抵制追求虛假的精神和錯誤的確定性的慾望;

 

4、最重要的是,別愚弄你自己,而且要記住,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

 

 

 

理解複利的魔力和獲得它的困難是理解許多事情的核心和靈魂。

 

 

 

五、 嚴格分析:使用科學方法和有效的檢查清單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錯誤和疏忽:

 

1、區分價值和價格、過程和行動、財富和規模;

 

2、記住淺顯的好過掌握深奧的;

 

3、成為一名商業分析家,而不是市場、宏觀經濟或者證券分析家;

 

4、考慮總體的風險和效益,永遠關注潛在二階效應和更高層次的影響;

 

5、要朝前想、忘後想----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六、 配置----正確地配置資本是投資者最重要的工作:

 

1、記住,最好的用途總是由第二好的用途衡量出來的(機會成本);

 

2、好主意特別少----當時機對你有利時,狠下賭注(配置資本);

 

3、別「愛上」投資項目----要依情況而定,照機會而行。

 

七、 耐心:克制人類天生愛行動的偏好:

 

1、「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愛因斯坦),不到必要的時候,別去打斷它;

 

2、避免多餘的交易稅和摩擦成本,永遠別為了行動而行動;

 

3、幸運來臨時要保持頭腦清醒;

 

4、享受成果,也享受過程,因為你活在過程當中。

 

八、 決心----當合適的機會出現時,要堅決地採取行動:

 

1、當別人貪婪時,要恐懼;當別人恐懼時,要貪婪;

 

2、機會來臨的次數不多,所以當它來臨時,緊緊地抓住它;

 

3、機會只眷顧有準備的人:投資就是這樣的遊戲。

 

九、 改變:在生活中要學會改變和接受無法消除的複雜性:

 

1、認識和適應你身邊的世界的真實本質,別指望它來適應你;

 

2、不斷地挑戰和主動地修正你「最愛的觀念」;

 

3、正視現實,即使你並不喜歡它----尤其是你不喜歡它的時候。

 

十、 專注:別把事情搞複雜,記住原來你要做的事:

 

1、記住:聲譽和正直是你最有價值的財產----而且能夠在瞬間化為烏有;

 

2、避免妄自尊大和厭倦無聊的情緒;

 

3、別因為過度關心細節而忽略了顯而易見的東西;

 

4、千萬要排除不需要的信息: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5、直面你的大問題,別把他們藏起來。

 

除了括號內的部分為自己添加的外,其他的均為摘抄自《窮查理寶典》,保持批判、客觀、獨立之精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34

打擊樓市的另類方法⋯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1/blog-post_31.html
有什麼因素會令樓市下跌呢?根據21世紀網《18大後北京豪宅過戶激增房管局加班到半夜》報導,京城近月個別豪宅出現大幅割價求售潮,其原因便是個別父母官因為打擊貪污風潮要錢唔要貨引起的。2013年1月22日拙文《經濟二十三條》曾指出「⋯自八萬五之後,隊冧樓市已經成了經濟二十三條⋯」。一般人也許以為,香港的高地價政策是政府高度依賴賣地收入和大地產商屯積居奇以謀暴利的結果,但大家還不能忽略銀行亦是高地價政策的重要持份者。
 
除非擁有如李實發這些君子商人的信譽,否則一般小市民乃至中小企問錢莊度水必須以磚頭去押。由於按揭契一般包含All Monies和General Banking Facilities這兩條無敵條款,樓主只要把磚頭按給銀行,理論上磚頭值幾多錢莊便可以借幾多。樓市升溫,私人便大有誘因加按消費和炒樓,小商戶亦可借錢以拓展業務,故此樓價與銀行授信乃至其衍生的經濟活動有莫大關係。投鼠忌器,這個亦是明智的政府不會真心隊冧樓市的底因,當年董伯伯的「八萬五」一出後,其負財富效益相信不少人記憶猶新。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數字,2012年11月未償還貸款總額港幣8,568.84億元,是1996年6月的港幣2,975.15億元的2.88倍,年複合増長6.62%;亦是1997年10月樓市爆煲前的總額港幣4,208.09億元2.04倍。根據同期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私人住宅(全港各類單位售價指數)由1996年6月 的115.00上升至2012年11月225.20,是1996年6月的1.96倍,年複合増長4.16%。以增幅計按揭貸款比樓價多49.33%!

看來樓價上升和貸款增長成了狗追狗尾的局面,但大家亦要看全港整體私人樓房供應量。由1996年至2011年,總供應量由923,187伙上升至1,110,561伙,升幅共20.30%。因此扣除供應量上升,香港按揭貸款仍大幅跑嬴樓價。其實由新批出貸款平均金額可見,其數值由1996年6月的港幣1.58百萬元曾於1997年9月升上港幣2.13百萬元的高位後回落至2002年7月的港幣1.11百萬元。之後數值重拾升軌,2012年11月已升至港幣2.68百萬元,這水平已較1997年9月高25.82%。

樓市愈升,泡沫愈大,政府更不敢打擊樓市。這個困局看來只有終極爆煲的結局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26

租客榮升業主方法(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5875

以我睇你個case,應該賣出新樓(即一房單位)而買入現元朗居最為合適。有以下原因:

1.      首先你倆夫婦收入尚可,但手上cash唔多,人工亦唔可以幫你好快手咁儲到另一舊cash,所以不宜在旺市持貨過多。至於如何界定你持過多定少,多得你留意諗樣網,用筆者分享過了的方法計了出來。

2.      我自己會咁計,75000家庭入息除2即37500。$37500就係假設你出面冇其他借貸後得出你可用盡黎供樓之金額。如你同一時間供兩層樓即負債5.60mil,每月還約20000,僅僅超出盡借(=盡還)金額之一半(20000/37500=53%)。

3.      換言之以你地人工供哂兩層樓都唔過份。但基於幾個原因諗樣諗為你上年年中買左樓花應該趁SSD就完好快手放。第一係你買左個一房,近排細價樓升得癲但此情恐不再,居屋大把細價樓。第二係新樓最正送裝修,裝修自用梗係好,但比租客住你只係得到頂多收多一千月租,可以的話都唔想比個靚裝修予租客催殘。第三,你係上年買樓花,如果跟發展商正常個套,你既SSD已過了一年有多,再過半年賣可以唔使比SSD,或只5%。

4.      即筆者建議你趁高賣出一房,而賣樓時間最好係SSD剛完。另外都支持你買現居,難得你鐘意加上免傭。方法係如業主講自己好想買,但後生仔要等錢番,可唔可以比個半年成交期你,過哂農曆年(現時2013年1月)簽約。

5.      此時間上之佈置,係為左盡量避免你連HOLD兩間樓之時間。希望你三月買現居而九月成交,可以趕及係年中約六月即出售一房樓宇

6.      留意,你個樓花盤肯定有不少人想賣樓,好勤力搵多幾個AGENT未收樓先做定野,平些少都走左佢。除非你個新盤係九龍城或地段獨特之幾個,否則大家一齊收樓肯定令樓價升唔起。名城都要放左一排先至有得升。

7.      HKMC 如發現違規者租出樓宇,除非違規者答佢自己係蓄意隱瞞事實,否則筆者未見到除左CALL LOAN補水外更高之罰則。

8.      元朗有一半機會係未來第二個沙田,至少筆者荒謬地認為係。至於點解係一半,我要到homebloggerhk每日一萬個瀏覽量先答你啦!

9.      因人工始終未可以高到飛出外太空個隻,你唔可以心急。要比耐性等低位先再買另一間。畢竟你GOOD左新盤件貨應該有「半百個」落袋了。是的,我真係覺得係香港買賣樓房如睇對時機,家庭可以和諧,身體毛病會少、婚都可以唔使離。小心處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92

雙軌分析之科學研究方法 一念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165cba01019hku.html
網友@醫藥商業一直提倡討論時要區分事實(Fact)和看法(Opinion),認為第一步是要把事實搞清楚,在沒有事實真相前,儘量不要形成任何看法,更不要下妄下結論。我非常認同這種做法,最近也用它來反思自己各種想法,包括以前寫過的文章,確實發現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這裡,我把它進一步細分為四個概念:事實(Fact)、結論(Conclusion)、看法(Opinion)和證據(Evidence)來進一步討論:通過事實得到結論,先有看法後有證據。

事實==>結論
這是我們常用的思考方法,即根據事實或現象得出結論;或是根據事實或現象,提出假說/理論,然後證實或證偽。比如,我們根據報表的計算,知道公司的盈利情況;通過檢測,得出白酒塑化劑含量是多少,等等。

這一個過程,主要是大腦的邏輯思維能力(用《思考,快與慢》中的說法是系統2)在起作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四個步驟:
  • 第一步是觀察現象,提出問題。
  • 第二步就是提出理論,做出猜想。為瞭解釋所面對的現象,我們要提出一個假說,提出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在邏輯上要能夠自圓其說,要能夠解釋所面對的現象,這是研究的第二步。
  • 第三步就是從假說和理論出發,從其內在的邏輯出發,去提出一系列的預測。這一系列的預測本身是基於理論的內在邏輯推演出來的。
  • 第四步就是有系統性地蒐集經驗、事實和證據,並把這些經驗、事實和證據同理論的預測相對照。
如果理論的所有預測都能夠和經驗事實一致起來,那我們就接受這個理論;如果理論的預測和經驗事實不一致,那我們就推翻這個理論,去尋求一個新的理論。這就是我們迄今所知道的所有科學研究的四個步驟,這四個步驟是缺一不可的。

這是自然科學通用的研究方法,但並不是人們所習慣的方法。畢竟現代科學才幾百年的時間,而人類文明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尤其東方人普遍是形象思維,缺少西方人形式邏輯和實證精神的傳統。中國的先秦時代也曾有過很激烈的辯論習慣,並推動了邏輯的發展,其到達的高度中國人在後來再也沒有到達過,但是它跟古希臘的形式邏輯相比是不在一個量級上的。以後的知識分子都醉心於解讀古代的典籍,而沒有嚴密的邏輯推演和合理預測。順便說一句,有人認為東方人喜歡炒股是因為好賭的本性,這種說法本身也只是一種假說而非結論。我覺得更有可能是東方人擅長形象思維不擅長邏輯思維,而喜歡賭博和炒股。

因此很多人做完第二步就停步了,其實後兩步更重要。人類的大腦喜歡偷懶,認為「所見即為事實",會因為一個因果關係說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就願意相信它,甚至僅僅因為二者同時出現,就認為其有因果關係。但通過觀察現象研究事實得到的結論只能說明二者有相關關係,而非因果關係,因此這時的結論叫假設或假說更確切。只有通過後兩步證實(天亮是因為地球自轉)或證偽(天亮是因為公雞叫),才能確定有無因果關係,從而得到可信的結論。


看法==>證據
雖然人們對自然科學的研究(通過事實得出結論)已經充滿了偏見和錯誤,但我對人們處理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投資領域)的能力更加悲觀。大家不妨仔細想一想,自己每天有多少時間/多大比例是自己真正在思考和做決定?結論恐怕是大家都不願面對的:我想大部分人不到十分之一,很多人可能不到百分之一。人雖然自詡為萬物之靈,但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只不過是像草履蟲那樣簡單的回應刺激,或者思維處於無序狀態(行尸走肉)。也就是說,是機械的條件反射和潛意識控制我們生活的大部分。用《思考,快與慢》中的說法就是系統1,包含了潛意識和無意識能力。由於潛意識一詞用得更廣,我這裡用潛意識近似替代系統1。

我們的系統1並不善於質疑。它抑制了不明確的信息,不由自主地將信息處理得儘可能連貫。除非該信息立刻被否定,不然,它引發的聯想就會擴散開,彷彿這條信息就是千真萬確的。系統2能夠提出質疑,因為它可以同時包含不相容的多種可能性。然而,保持這種質疑會比不知不覺相信其真實性更加困難。因此我們對事物的信任多於質疑。

由於最近大家都很關注茅台,就用它舉例。其實一開始你的潛意識已經決定你是茅粉還是茅黑了——潛意識先形成看法。接下來雙方都為拚命找證據來支持自己預設的看法。於是事情看起來就很有趣了,面對同一件事,比如一個帖子,無論是好事還是壞事,看空的人會解讀出大量空頭信息,看多的人則恰恰相反,而任何一方看起來又都很有道理。因此我們看到不管主帖說什麼,下面的評論都是如出一轍,你把任何一個帖子的評論移到其它帖子下都完全可以。

我們不過是自己潛意識的奴隸——先由潛意識自動生成看法,然後再用所謂的「理性思維」去尋找證據。即先有看法,後有證據

之所以在這裡刻意把看法和結論、事實和證據四個詞分開,就是為了強調其區別:1、看法是主觀的,只有結論才是客觀的;2、證據看起來和事實很像,但它是經過「看法」過濾和選擇性接收的。

這篇文章寫起來很費勁,覺得沒法把自己想的全部表達出來,估計大家看起來也晦澀難懂不知所云。時間不早了,直接上結論。其實很簡單,我們學習和研究的時候,應該:

1、只關注「事實」以及邏輯論證關係(「結論」必然能重現)
2、對「看法」,只需要關注少數和自己不一樣的,或有更好視角的(「看法」無法通過討論改變或學習)
3、忽略所謂的「證據」(除非你能把它當作事實的一部分填充到自己的「事實==>結論」體系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98

40歲 找對方法 開創財富新局

2013-02-11  TWM
 
 

 

財務負擔最重的四十歲,每天都覺得錢不夠用,想要擺脫財務困局,先學會盤點一生財富,投資方法這麼多,找出適合自己個性的方法最重要。

金融老鳥吳漢彬財富歸零

戒貪只想賺八% 反更富足

撰文‧方德琳

「當我設定賺三倍、四倍,財富一夕歸零。後來改設年報酬率八%,反而達到四十多歲就退休的目標。」四十四歲吳漢彬已退休兩年,現在過著看書、攝影、出國旅遊的生活,財富、心境都很自由。

吳漢彬從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畢業就進入金融界。從研究部、承銷部到基金經理人,最後擔任新光產險投資長。雖是「金融人」,但他低調樸實的模樣,與多半金融人漂亮愛炫耀的「孔雀」特質有極大反差。

吳漢彬開始談自己的投資心法時就先說:「我的操作方法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他認為投資手法很多,每個人個性不同,投資路上最重要的是,不斷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初入股市嘗甜頭 忽略投資紀律財富歸零沒有人一出手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一定會付出學習代價,就看你從失敗中摸索到什麼。」吳漢彬在三十歲左右,付出一次財富歸零代價,讓他徹底反省。之後,他的投資手法有一八○度改變,從翻倍、躁進手法改成穩健保守,積小利為大利,為自己開創財富新局。

吳漢彬在一九九四年踏入職場,第一年年薪破百萬元,當時投資TDR(台灣存託憑證)福雷電子賺三、四倍出場。這位股市新手當下覺得「股票實在很好賺。」他體認用錢滾錢才是快速致富之道;但是吳漢彬並不盲目投資,他會看公司基本面佐以景氣循環選股,當時的他「很相信自己的選股能力。」從九四年到二○○○年,吳漢彬投資順手,三十歲就累積千萬財富。事後看,吳漢彬分析,那時台灣電子業正進入高成長,買什麼漲什麼,「我錯把運氣當作自己的能力。」他並沒有建立完整的投資邏輯,當然更想不到要執行投資紀律。

二○○○年,遇上網路科技泡沫,讓他重摔一跤,資產跌到零。「因為太相信自己的選股能力,所以一路往下攤平。」沒想到一波波攤下來後,工作六年累積的收入與報酬,總計上千萬元財富,都填進股市深淵。

這一跤跌得很重,讓吳漢彬整整兩年不敢碰股票。「一方面是沒錢,另一個更重要原因是,我完全失去方向,不知道該怎麼投資。」以前,他以為勤做研究深入了解公司,選對股票就可以等著收割,現在他隱隱約約覺得,投資還有更多功課要學習。

這一段沉潛期,吳漢彬開始大量閱讀。研究所的財務金融工程教科書、市面上與投資相關的書籍他都拿來看,其中對他啟發最多的是《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科斯托蘭尼教會他,投資須有長遠眼光與耐性。「耐性是最高準則,當你自己找到投資方法後,最重要就是耐心等,堅持下去。」他說。

除了大量閱讀外,因為職務之便,吳漢彬常常遇到有錢人。他觀察有錢人的投資不躁進,反而連銀行的微薄利息也不放過;他了解到有錢人都先管控風險,然後才想該如何投資。

吳漢彬說,在金融業裡,大家都覺得要賺三倍、四倍才叫賺,誰看得起這一點點的利息錢?但之前資產歸零的教訓已經告訴他,再強的選股能力也無法駕馭市場,「如果不能把錢守住,之前賺再多倍都是虛的。」他開始認同從極小風險中,穩健累積財富的方法。

沉潛充電再出發 用時間複利累積財富科斯托蘭尼讓他知道投資紀律的重要,觀察有錢人讓他決定從穩健中累積財富,而最後讓他得到投資方法的,則是研究所的財務金融教科書。他苦心鑽研,研發可轉債與融券放空之間的套利模型,在○三年用全新投資方法再度進場。

吳漢彬設定每年報酬率八%。如果每年穩定投入一百萬元,八%複利,十年,總計投入的一千萬元會成長到一七九四萬元;如果再多兩年就會增加到二三一六萬元,速度越來越快。「這就是時間的複利。」「我用八%報酬率,推算退休年紀。」他設定退休那天的條件是:房貸結清,而且累積的資產規模,可以讓他退休之後用每年五%的投資收益,支應一年的生活開銷。

一算之下,吳漢彬認為他四十歲應該就可以退休。

讓吳漢彬想像不到的是,事情發展得相當順利,從○三年後,上市櫃公司發行可轉債數量大幅增加,且由於觀念新穎,套利空間相當大。「原本打算賺八%,沒想到換算年報酬都有二○%至三○%,」但由於台股裡融券有強制回補條件(股東會和除權息),因此大約只有半年可操作,其他時間則在等機會進場。

然而,吳漢彬是新光產險投資長,屬於高薪族群,加上他沒有小孩,難道一般上班族也能用這套方法嗎?他笑笑說,他十年可以退休,如果退休後的條件設定一樣,少他一半收入的人,並不需要花到二十年時間,也許只花十五年就可以,這也是時間複利的力量。

買高殖利率股票 四原則篩選標的目前,可轉債因為愈來愈多人玩,套利空間已經壓縮,而且流動性不若過往。○八年以後,吳漢彬改投資高殖利率股票,仍然採取穩健獲利的投資方式。他選擇高殖利率的標的原則是:一、不買科技股。因為科技產業變動太快,連公司老闆都無法預估公司前景;反而傳產金融因為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產業,進入障礙高,龍頭型公司的穩定性高。

二、選擇殖利率高於七%標的。

三、過去四、五年,都有穩定配股表現的公司。

四、扣掉負債比率高的公司,但金融股除外。

在操作上,當股價低、殖利率高於八%就買進,而股價高到讓殖利率低於四%時,就先處分一半,如果股價又往上漲再陸續賣出。目前,吳漢彬手上的標的是國票、華票和產險類股票。雖然他只設定退休後五%報酬率,但這四年平均下來,每年績效至少都有兩成。

選擇高殖利率股票的投資方法看似簡單,但最難的是克服貪心和考驗耐性。「我的朋友很多人都想學,但成功的不多。」吳漢彬觀察,他們多數敗在資訊太多,想東想西,沒辦法「不動」,最後都換股去操作。

投資成功的關鍵就是找對適合個性的方法,這套方法不適合沒有耐性的人。試想一下,當股市走多頭,一根漲停板就七%,要堅持這套年報酬率僅五%到八%的投資方式,確實很需要定力。

吳漢彬身處金融界,又碰過股市多頭期,但他沒有背離這套○三年建立的低風險投資原則,最後如願在四十二歲退休,雖然比預期的四十歲晚兩年(因為他多買一棟房子),但他自己還算滿意。他的兩棟房子,分別在台北市內湖與中山區,加上數千萬元資產,讓他現在每年至少可以出國四次。

吳漢彬喜歡深度旅遊的方式,「也許我把愛冒險的性格轉到旅遊上。」對於他這麼喜愛出國到處旅遊的人,投資方法也不能太複雜。「我持股都在三檔以下,精挑細選,時候到了就勇敢下手。」以前想賺三、四倍時,有時會在周末驚醒,以為當天要開盤;現在,報酬率設得低,因為沒有壓力,他卻會在平時開市時候誤以為休市。「心情越安定的時候,投資反而越順。」說起來,這也是很玄妙的事,吳漢彬說:「以前覺得賺倍數才叫賺,卻累積不了財富;但是,等到我只想著賺八%時,卻反而賺到一輩子財富。」

可轉債套利交易

可轉換公司債簡稱「可轉債」(CB,Convertible Bond),持有人可根據轉換價格,將債券轉換成若干股票;所以只要股票的市價高於轉換價格,投資人就可以進行套利交易。其過程只有三個步驟:首先,買進價格被低估的可轉債;其次,放空股票鎖定中間的價差;最後,等條件允許後申請可轉債轉換為股票,並在取得股票後辦理現券償還,回補融券部位。

吳漢彬

出生:1970年

經歷:新光產險投資長

學歷: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

做對3 件事

吳漢彬開創財富新局

靠薪水與投資累積千萬財富遇上科技股泡沫,千萬財富歸零失敗反省:錯把運氣當能力。以為選股能力強就大膽投資心態調整:改掉賺翻倍才叫賺的觀念,追求風險極低的穩健投資法行動執行:以年報酬率8%推算退休年齡,目標很具體,堅持投資手法

富足退休

42歲後,追求每年5%報酬率生活,但平均都有2成績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96

啥是最靠譜的估值方法? 釋老毛

http://xueqiu.com/6146070786/21910889
估值是投資的基礎,說實話,PE、PB、PEG、DFC、RNAV……,俺都一一試過,任何模型只要一個指標、一個參數改變,結果往往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實戰中可能還不如看K線圖有效。老巴說,模糊的正確勝於精確的錯誤。俺的體會是兩個辦法最靠譜:

第一,模擬對手法
假設根據企業市值給你等量的現金,你能不能打擊並取代它?例如,給你2500億能不能干倒茅台,給你2400億能不能滅了招行?

第二,十年閉市法
假設明天股市就關門,十年不開,你敢不敢持有這只股票?例如任俊傑先生的荒島餘生實驗。

只有經過這兩方法檢驗的股票,估值上才是值得買入並持有的。

很可能這兩條就是巴菲特晚年成熟期的投資思路
否則
巴菲特說5分鐘就能作決定買不買一個企業
芒格也說過從沒見過巴菲特按計算器算過帳
巴菲特5分鐘選股靠的是什麼呢?

在實戰上,沒有這兩條,我們也很難理解巴菲特晚年的幾筆投資(比亞迪我傾向於認為是芒格決定的一筆小額投資,它太不符合巴氏邏輯了)
1.北方聖達菲鐵路
2.奧馬哈世界先驅報及其他城市報業
這兩筆投資讓幾乎所有巴菲特粉絲大跌眼鏡!
中國的價值投資者們!
在尋覓下一個茅台或者喜詩糖果的價值投資者們!
你們能事先想到老巴此時出手的這些投資標的嗎?

現在俺來嘗試做一個解釋:
第一,你能用同樣市值的現金打敗北方鐵路和奧馬哈報嗎?不能,因為鐵路線路是自然壟斷,貨運成本低於公路飛機;城市報的客戶、網絡、閱讀習慣都決定不能在同樣領域建立同等優勢。
第二,你能忍受股市關門十年嗎?能,因為老巴把它們私有化了,根本就不想讓它們再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71

試論評估投資業績的科學方法 Tess

http://xueqiu.com/6920515637/23338911
人類要想不斷改正自己的行為,必須靠正確的反饋系統,而在投資中,存在一個標準,或者說一個穩定的坐標系,能夠對人的投資進行校正,才能讓我們的投資不斷進步。在這個方面,投資學界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譬如他們就改變了用絕對收益來評估業績的辦法,而是改用相對於指數的收益。本文就是在假定一個獨立的投資者,在資金無限小的情況下,並且假定他用工資不斷增加對於股市的投資,也就是他的投資現金流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他應該採用何種方法來科學評估他的投資業績?

針對上述問題,我準備用三個問題來回答:第一,他應該選擇哪個作為標誌物,這就好比,我們在現實中應該選擇哪個山頭或建築為作為坐標來測量我們的路程。第二,他的資金不是同時投入的,他應該選擇加入計算的現金流。第三,他應該用何種收益率來計算?

現在我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現在投資界用市值加權指數來衡量業績,這大概是因為如果我們假設每份資金都是相同的,那麼這種衡量方法就有助於鑑別出某個人在所有人中跑了第幾名。但是,這種鑑別方法,與投資者聲稱的自己的能力是不同的,他並不是說他能跑贏所有人,他的說法是他會選擇股票,這個股票能跑贏其他的股票。因此在這個研究中,我們就需要研究究竟是以人作為坐標,還是以股票作為坐標更加合理?

如果我們想要找一個人進行投資,那麼我們是在選擇人,譬如某個基金經理的業績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會拿出所有經理的履歷來進行對比,這是購買基金時的考慮,但是我們在購買股票時,我們是在選擇企業,我們拿出企業的年報以及股價(也就是性價比)來進行對比。我認為一個人宣稱他能選擇股票的性價比,我們卻拿他在所有人中跑了第幾名來給他當成績是不合適的。

這裡讓我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用人作為標準,與用企業作為標準,會導致什麼效果。

假設,有這麼一個市場,存在兩個企業上市,A企業有一萬股,B企業有一股,這些股票的股價都是一元錢。這個市場上有一萬零一人,他們每個人只能購買一股股票,我們假設其中只有一個人甲具有選股能力,而其他人都是沒有選股能力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A企業低估,並且假設低估的程度是50%。那麼甲將選擇A企業,並且另外其他一萬人將會選擇其他的股票。股票市場上,只有聰明人才能看的很遠,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每個人都將看得清楚,那麼在未來,由於A低估,它的股價將會上漲100%,這時,市值指數將是2(假設起點是1),股價指數將是1.5,這時A的市值是2,如果按照市值指數,甲將體現為沒有任何選擇能力。而如果假設在初始時是B低估50%,那麼現在市值指數將是1,股價指數將是1.5,這時,A的市值是2,甲將相對於市值指數體現為1的選擇能力,相對於股價指數體現為0.5的選擇能力。

所以我們看到,在相同的選擇能力的情況下,在假設每個企業市值不同的情況下,A的選擇能力相對於市值指數將是不穩定的,而相對於股價指數是穩定的。我認為我們應該選擇穩定的指數來衡量一個人的業績。

採用股價指數來衡量一個人的業績的原因還有,假設A企業有一萬股,B企業只有一股,那麼一個人面對的其實是A和B兩個企業,而不是面對一萬零一股股票,如果我們在一個袋子裡裝進了一個紅球,一萬個藍球,蓋住讓這個人挑選,那麼我們才能選擇市值指數,因為他摸到任何一個球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如果我們把一個籃球堆成一堆,把紅球再堆成另外一堆,那麼他就可以或者選籃球,或者選擇紅球。在股市中,我們面對的不是每一股股票,而是很多企業,我們從這些企業中挑選,而不是選擇每一股。

因此,我認為股價指數更能測定出一個人的識別股價的能力,在評價人的選股能力上也會更加穩定,是更科學的測量基準。

既然第一個問題已經回答,那麼我們現在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應該採用什麼現金流?

我認為,如果一個人想要進行投資,如果我們不考慮風險問題,他就應該充分考慮利潤的最大化,或者,是現值的最大化,而不是進行收益率的最大化。這裡我顯然自造了一些術語,為了讓大家明白我說的意思,我舉例來說明。

假設某個人手裡有一萬元錢,他想投資股票,但是他不具有觀察股價漲跌的能力,於是他就只投入了一元錢,然後每次下跌20%,他就再將金錢增加一倍,譬如下跌了20%,他就又投入了2元,接著下跌了20%,他又投入了4元。這樣導致的結果將是,如果他僅僅計算自己投入的資金,也就是這一元,兩元,三元,那麼他就很容易賺錢,因為一個很小的反彈就能夠讓他賺錢,而他由於投入的資金非常少,就能保證他總是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加倉。但是這種方法其實只是自欺欺人,因為他的資金其實並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一個人應該立即將自己可以投入股市的所有資金都立即算進現金流當中。只有在用工資進行投入,或者某筆資金只能在某時間到賬,而不能由自己決定何時投入時,這種資金才能在到帳的時間時計入應該計算的現金流。

因此,我對上面這一段再明確一下:如果一個人現有一定數量的資金A,這些資金是他可以自由支配的,而且他現在計劃將這些資金在未來某個時間投入股市,或者他在後來由於股市下跌了而投入了股市,而他現在就有能力自由決定這筆資金的使用,那麼這筆資金現在就應該計入現金流,而不是在投入股市的時間計入現金流。在這種情況下,某些人的存款,以及準備在股市下跌時出售了來買入股票的房屋,都應該算作資產配置的一部分,立即就應該計入現金流之中。這種計算方法的原因是,既然我們想測定一個人的收益,那麼是由他的自由意志決定,而不是外界強加的現金流分配,都應該算是他的能力決定的範圍。

好的,現在我們來解決第三個問題,就是一個人應該採用何種收益率來作為收益率的標準。

我認為這個最佳的答案應該是內部收益率。當股市的上漲完全按照固定的收益率呈指數上漲時,一個人任何時間投入資金,他所實現的收益率就是內部收益率。而我認為,股市的長期上漲就應該是這樣子的。在長期內,股市是可以削平波動的。這樣,無論在牛市還是在熊市,這種內部收益率都可以大致恰當地描述一個人的業績。

但是如果存在牛熊交接或者熊牛交接,就會出現由於這種底部和頂部的出現,而取得低估或者高估自己的業績的情況,特別是加倉的資金越多,就會越歪曲。但是我個人傾向於認為,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忽視。

但是我這裡知道一個更加準確的辦法,可以測定一個人的收益率。那就是如果一個人拿他的錢去購買指數,他會實現什麼樣的收益率?他把這個收益率與他購買自己的股票的收益率相比較,就能完美地解決熊牛交接或者牛熊交接的高估或者低估投資能力的現象。

因此,我這裡就對科學評估投資能力的方法進行了分析總結,而這種科學方法改採用的主要原理就在於,我們應該測定的是一個人的自由能力,並且這種自由能力是他自己所宣稱的,我們應該把一個人所不能決定的情況視為給定條件,我們測定的是一個人的自由能力所能取得的成果。而我們參照系應該是按照現在的已有的科學成果所能解決的最好的收益率。考慮到科學是人類的共有知識,這種知識即使不能被每個人所使用,但是至少能被很多人所認識,並且能夠進行廣泛的傳播和教學,所以這種科學知識的獲取可能是大多數人所能做到的。而我們對某個人的投資能力的測定是指他對投資知識的熟練運用程度,這種對多種科學知識的綜合的熟練運用,不是每個人所能做到的,而是某些人的天賦或者勤勞所賦予,我們測定的就是他通過發揮自己的才能所能達到的超過共同科學知識的成果。當然只有在極長期內,我們才拿共同科學知識作為基準,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為了穩定的測量一個人的投資能力,考慮到市值的不同,以及我們測量的時間太短,所以我們使用平均股價指數來作為測量基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92

最成功的投資方法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1119093/index
巴黎

金句:一個人的能力,百分之九十五決定在他的專註與執著

年前92歲Walter Schloss離世, 他曾接受訪問,並一再強調他放在第一位的投資天條------不要蝕錢。

大多數人會認為:鬼唔知呀媽是女人。

對價值投資人解讀就不同,其意思是找一些公司:
1:小債,現金流入顯示非常健康;
2:生意有一個很長和穩定作參考;
3:其交易價比帳值低;
4:年年派息;
5 : 你在低位才買進


回顧我過去蝕錢的股票,都會是那些犯了例如:現金流依賴集資、管理層改變、借貸比例高、歷史時間短其中一樣,它們總會花我大量時間尋找其它方面有利的數據去嘗試厘補這些缺點。當然有一些的確後來大升。

但投資不是挑戰自己了解、分析不同行業的複雜、新科技的能力和才華,而是先不要輸錢,然後讓那間公司賺它自已的錢、讓市場令這支股票上升令你賺錢。

輸錢無論多小,都是一個非常難受的經驗,既然是這樣,為何不一開始簡單點,不要自找麻煩、工作,把不輸錢放在首位,遠離麻煩企業。

把那些不合格的公司完全剔除,當然我們很多時都會找到一些踏標準界線的公司,簡單的方法是,第一個印象不好,你不能安心,需要找別人認同的股票,爽快一點,放棄它,不要浪費時間分析它為何如此麻煩。你可能走寶,但你一定不會輸錢。

最近我參考另一位高齡百歲Irving Kahn的買和賣清單,當中可能有些賣出後也大升的股票,但我最欣賞他最重要的一點是大跌的股票,一定不會出現在他的組合內而是早早己被賣出,即他先不輸錢,寧願放過大升股,也缺不能擁有輸錢股。

這裡的邏輯是:若果你隻隻股票都賺,而大市所有股票卻是有升和有跌,那你就一定跑勝大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21

我的投資方法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3/03/blog-post_30.html
值搏,控制風險,反饋,是我的投資方法的三大核心。

投資方法:
1股市的多樣性:
一隻股票的股價同時反映著大市,行業及個股的因素。資金對風險及回報有不同的要求,而作出投資決定。正因為股票受著各因素的影響,所以預測股價走勢是很難做得到。

有趣的是,在選定某一時序及方法進行投資時,其更小時序及方法的走勢是可以互相抵消的。同時,更大的時序及方法則影響著本身投資時進的有效性。例如,以一年期及趨勢投資的人,不用太擔心一個星期內的波動,因為那些波動會互相抵消。然而,他卻會受著三年期的投資波動影響著其一年期投資的回報。

這股市行為的多樣性,也解釋了為何股市可以成就各種投資方法,以及成就各式各樣的交易。這樣的多樣性,也就成就了不同投資者的需要。

2投資方法的合適性
基於股市的多樣性,投資者並不能準確預測股市的變化。然而,投資者卻能執行某一時序的方法去進行投資,從表現的反饋得知自己的方法是否適合。合適與否,是周而復始的,所以重點是在合適時進取,不合適時保守。

因此,我會觀察自己的回報表現去決定自己的投入程度,並適時調整。在十分逆境或造成心理壓力時,甚至可以停止投資,以淨心靈。

3投資就是找出值搏點及管理風險,就像經營賭場一樣
基於不同的時序及方法,其同的都是找出值搏的機會。
值搏=上升幅度X勝輸-下跌幅度X敗率。
回報率=值搏X周轉率
就如同經營賭場一樣,越是值搏高,越是周轉率高,長期回報便越高。
同時,因為資金有限,所以能承受的風險有限。要管理好風險,不在中途輸光,才能夠獲取值搏X周轉率的回報。

4風險投入是投資之本
我們不能知道市場是怎樣,卻能通過投資的反饋了解投資方法的合適性。即我們不用真的了解市場,而是直接透過自身投資的效果去進行適整,去適應市場。

要有回報,必先有投入。在逆境,投入越大,虧損越大;在順境,投入越大,回報越大。控制順境加大投入,逆境減少投入,是發揮某一投資方法的重要手段。

不控制風險,在順境的超額收益,將在逆境時輸掉。

控制風險有不同的方法
Martingale,就是在順境是保持風險,逆境時加大風險投入。這樣,在逆境時,只要再羸,便可羸回失去的。這方法可以令失敗的機會減少,但一失敗便會全敗。這方法包括,Short Option, 回報越差越short得大; 買股,越跌越買得多, 或越買越多得高風險。掂就掂,唔掂就大鑊。

Anti-martingale,則在逆境時減少投入,順境時加大風險投入。我認為這方法比較能在股市中立足,因為股市是能帶來正回報,但偶然卻會帶來衝擊。只要回報倒這些衝擊,很有機會可以獲取不錯的回報。

5投資流程化
投資是一個過程,而非單純只有買入。思考的問題,包括
-買什麼
-買多少
-何時買
-何時買更多
-何時賣
-賣多少
-何時賣多少
-組合的風險是否需要增減
-研究的時間應如何分配
以上的問題,還要配合著市樣的多樣性。因此,不是單純的一個買入及選股的問題。

投資者,要分辦好什麼時候要怎樣做,必需要把投資流程化,以及內在化。這需要一個過程。

流程化可以讓複雜的投資決定變成簡單化,日常化,可量化以及容易改善化。我今年開始透過分析自己的方法進行改善,去務求達到更佳的回報及狀態。


6投資的機會
投資的升幅及勝率,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獲得:
-價值被低估的股票(價值投資)
股票長遠會反映價值,只要在股票被低估時便可以獲取超額回報。
-股票走勢相對強的股票
股票在大市升時升,在跌時不跌。走勢偏強,自己帶來更高的值搏率。
只要限制自己的風險去投入以上的股票,便可提高值搏率。

投資方法總結:
投資之本,在於找出值搏的機會,控制風險投入去獲取回報。投資者需要知道自己是否適應市場,從而調整風險的投入程度。最忌的是在逆境是加大風險投入,這將會把自己暴露於失敗的可能之中。其方法也會增加心理的壓力,因為成敗繫於一局,而非整體戰略。

心路歷情:
我年少無知,在萬變的股市中,我需要找出可以信賴的方法去依賴。然而,在學習不同的方法後,我認為自己所謂的學習,只是跟隨某方法去做吧了。我不滿足於"跟隨",而是我必需思考究竟各方法的合理性。為何各方法也可以有效,同時可以無效?

我認為股市及投資者的多樣性解釋了我觀察的情況。既然,各方法也有其效果,也有其失效的情況,我必須找出把她們串起來的一把尺。因此,我便找到了值搏。

從值搏出發,便不難想出風險管理及如何結合各種方法去提高值搏率了。我很高興把過去所學習的,用自己的方法串連起來。投資方法的理論部分,基本己經完成了。

我近來充滿熱情地研究著投資流程及心理的模式。我認為把投資流程化及日常化,是提高投資執行水平之本。現在還是粗疏,但透過假設及驗證,我相信可以慢慢做好。

我相信把投資做好的結果是,獲取遠超指數回報。高回報及高把額,是我的長遠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88

轉發:初創公司值多少錢?天使投資估值方法終極揭秘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119am.html

作為一個創業者,您是不是正在遇到這樣的情況:和天使投資談的很開心,雙方馬上就要進入實質性的注資階段了。但自己卻迷茫了,一無什麼固定資產,二無拿的出手的無形資產,我們的公司到底該估值多少錢?剛進入這樣行業的天使投資人們或許也有這樣的困惑,他除了幾個技術人員、幾個銷售和一個想法之外一無所有,我為它估值多少才合適?

天使投資們給了一個估值,但這個估值是怎麼得出的?靠譜不靠譜?創業者該依據什麼來討價還價?是的!創業優問在這裡力圖給大家一個硬梆梆的答案。

上海凱熠網絡科技公司總經理朱文健kevinzhu給列出了14種方法。下面我們就對這14種方法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1、500萬元上限法

這種方法要求天使不要投資一個估值超過500萬的初創企業。這種方法好處在於簡單明了,同時確定了一個評估的上限。

2、博克斯法

這種方法是由美國人博克斯首創的,對於初創期的企業進行價值評估的方法,典型做法是對所投企業根據下面的公式來估值:

一個好的創意 100萬元

一個好的盈利模式 100萬元

優秀的管理團隊 100萬-200萬元

優秀的董事會 100萬元

巨大的產品前景 100萬元

加起來,一家初創企業的價值為100萬元-600萬元。

3、三分法

是指在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時,將企業的價值分成三部分:通常是創業者,管理層和投資者各1/3,將三者加起來即得到企業價值。

4、200萬-500萬標準法

許多傳統的天使投資家投資企業的價值一般為200萬-500萬,這是有合理性的。如果創業者對企業要價低於200萬,那麼或者是其經驗不夠豐富,或者企業沒有多大發展前景;如果企業要價高於500萬,那麼由500萬元上限法可知,天使投資家對其投資不划算。

這種方法簡單易行,效果也不錯。但將定價限在200萬-500萬元,過於絕對。

5、200萬-1000萬網絡企業評估法

網絡企業發展迅速,更有可能迅速公開上市,在對網絡企業進行評估時,天使投資家不能侷限於傳統的評估方法,否則會喪失良好的投資機會。考慮到網絡企業的價值起伏大的特點,即對初創期的企業價值評估範圍由傳統的200萬-500萬元,增加到200萬-1000萬元。

6、市盈率法

主要是在預測初創企業未來收益的基礎上,確定一定的市盈率來評估初創企業的價值,從而確定投資額。

7、實現現金流貼現法

根據企業未來的現金流,收益率,算出企業的現值作為企業的評估價值。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考慮了時間與風險因素。不足之處是天使投資家應有相應的財務知識。並且這種方法對要很晚才能產生正現金流的企業來說不夠客觀。

8、倍數法

用企業的某一關鍵項目的價值乘以一個按行業標準確定的倍數,即得到企業的價值。

9、風險投資家專用評估法

這種方法綜合了倍數法與實體現金流貼現法兩者的特點。具體做法:

(1)用倍數法估算出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價值。如5年後價值2500萬。

(2)決定你的年投資收益率,算出你的投資在相應年份的價值。如你要求50%的收益率,投資了10萬,5年後的終值就是75.9萬元。

(3)現在用你投資的終值除以企業5年後的價值就得到你所應該擁有的企業的股份,75.9÷2500=3%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如果對企業未來價值估算準確,對企業的評估就很準確,但這只是如果。這種方法的不足之處是比較複雜,需要較多時間。

10、經濟附加值模型

表示一個企業扣除資本成本後的資本收益,即該企業的資本收益和資本成本之間的差。站在股東的角度,一個企業只有在其資本收益超過為獲取該收益所投入的資本的全部成本時才能為企業的股東帶來收益。

這種估值方法從資本成本,收益的角度來考慮企業價值,能夠有效體現出天使投資家的資本權益受益,因此很受職業評估者的推崇。

11、實質CEO法

是指天使投資家通過為企業提供各種管理等非財務支持以獲得企業的一定股權,這種天使投資家實際上履行著企業首席執行官的智能,故稱之為實質CEO法。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天使投資家只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沒有任何財務方面的風險。而且由於持有公司的股份,天使投資家往往被視為與創業者的利益一致而得到信任。不足之處在於,由於天使投資家對企業管理介入很深,介入之前,天使投資家應對企業和創業者做更多的瞭解工作。

12、創業企業顧問法

和實質CEO法很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天使投資家對企業介入沒有那麼深,提供支持沒有那麼多,相應的天使投資家所獲得的股權也較低。

這種方法更適合於企業尚未有多大發展,風險比較大時。

13、風險投資前評估法

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中,天使投資家向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卻不立即要求公司的股權,也不立即要求對公司估值。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避免了任何關於企業價值、投資條款的談判,不足之處是天使投資家無法確定最終的結果如何。

這是很多成功天使投資家常用的方法。

14、O.H法

這種方法是由天使投資家OH首先使用的,主要是用於控制型天使投資家,採用這種方法時,天使投資家保證創業者獲得15%的股份,並保證其不受到稀釋,由於天使投資家佔有大部分股權,但天使投資家要負責所有資金投入。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創業者可以穩穩當當獲得15%的股份,而控制型天使投資家則獲得公司的控制權。不足之處,創業者由於喪失了對公司控制權,工作缺乏動力。

上述基本涵蓋了各種評估方式了。根據項目不同,創業者可以與投資人磋商,不宜一概而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