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試論評估投資業績的科學方法 Tess

http://xueqiu.com/6920515637/23338911
人類要想不斷改正自己的行為,必須靠正確的反饋系統,而在投資中,存在一個標準,或者說一個穩定的坐標系,能夠對人的投資進行校正,才能讓我們的投資不斷進步。在這個方面,投資學界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譬如他們就改變了用絕對收益來評估業績的辦法,而是改用相對於指數的收益。本文就是在假定一個獨立的投資者,在資金無限小的情況下,並且假定他用工資不斷增加對於股市的投資,也就是他的投資現金流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他應該採用何種方法來科學評估他的投資業績?

針對上述問題,我準備用三個問題來回答:第一,他應該選擇哪個作為標誌物,這就好比,我們在現實中應該選擇哪個山頭或建築為作為坐標來測量我們的路程。第二,他的資金不是同時投入的,他應該選擇加入計算的現金流。第三,他應該用何種收益率來計算?

現在我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現在投資界用市值加權指數來衡量業績,這大概是因為如果我們假設每份資金都是相同的,那麼這種衡量方法就有助於鑑別出某個人在所有人中跑了第幾名。但是,這種鑑別方法,與投資者聲稱的自己的能力是不同的,他並不是說他能跑贏所有人,他的說法是他會選擇股票,這個股票能跑贏其他的股票。因此在這個研究中,我們就需要研究究竟是以人作為坐標,還是以股票作為坐標更加合理?

如果我們想要找一個人進行投資,那麼我們是在選擇人,譬如某個基金經理的業績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會拿出所有經理的履歷來進行對比,這是購買基金時的考慮,但是我們在購買股票時,我們是在選擇企業,我們拿出企業的年報以及股價(也就是性價比)來進行對比。我認為一個人宣稱他能選擇股票的性價比,我們卻拿他在所有人中跑了第幾名來給他當成績是不合適的。

這裡讓我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用人作為標準,與用企業作為標準,會導致什麼效果。

假設,有這麼一個市場,存在兩個企業上市,A企業有一萬股,B企業有一股,這些股票的股價都是一元錢。這個市場上有一萬零一人,他們每個人只能購買一股股票,我們假設其中只有一個人甲具有選股能力,而其他人都是沒有選股能力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A企業低估,並且假設低估的程度是50%。那麼甲將選擇A企業,並且另外其他一萬人將會選擇其他的股票。股票市場上,只有聰明人才能看的很遠,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每個人都將看得清楚,那麼在未來,由於A低估,它的股價將會上漲100%,這時,市值指數將是2(假設起點是1),股價指數將是1.5,這時A的市值是2,如果按照市值指數,甲將體現為沒有任何選擇能力。而如果假設在初始時是B低估50%,那麼現在市值指數將是1,股價指數將是1.5,這時,A的市值是2,甲將相對於市值指數體現為1的選擇能力,相對於股價指數體現為0.5的選擇能力。

所以我們看到,在相同的選擇能力的情況下,在假設每個企業市值不同的情況下,A的選擇能力相對於市值指數將是不穩定的,而相對於股價指數是穩定的。我認為我們應該選擇穩定的指數來衡量一個人的業績。

採用股價指數來衡量一個人的業績的原因還有,假設A企業有一萬股,B企業只有一股,那麼一個人面對的其實是A和B兩個企業,而不是面對一萬零一股股票,如果我們在一個袋子裡裝進了一個紅球,一萬個藍球,蓋住讓這個人挑選,那麼我們才能選擇市值指數,因為他摸到任何一個球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如果我們把一個籃球堆成一堆,把紅球再堆成另外一堆,那麼他就可以或者選籃球,或者選擇紅球。在股市中,我們面對的不是每一股股票,而是很多企業,我們從這些企業中挑選,而不是選擇每一股。

因此,我認為股價指數更能測定出一個人的識別股價的能力,在評價人的選股能力上也會更加穩定,是更科學的測量基準。

既然第一個問題已經回答,那麼我們現在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應該採用什麼現金流?

我認為,如果一個人想要進行投資,如果我們不考慮風險問題,他就應該充分考慮利潤的最大化,或者,是現值的最大化,而不是進行收益率的最大化。這裡我顯然自造了一些術語,為了讓大家明白我說的意思,我舉例來說明。

假設某個人手裡有一萬元錢,他想投資股票,但是他不具有觀察股價漲跌的能力,於是他就只投入了一元錢,然後每次下跌20%,他就再將金錢增加一倍,譬如下跌了20%,他就又投入了2元,接著下跌了20%,他又投入了4元。這樣導致的結果將是,如果他僅僅計算自己投入的資金,也就是這一元,兩元,三元,那麼他就很容易賺錢,因為一個很小的反彈就能夠讓他賺錢,而他由於投入的資金非常少,就能保證他總是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加倉。但是這種方法其實只是自欺欺人,因為他的資金其實並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一個人應該立即將自己可以投入股市的所有資金都立即算進現金流當中。只有在用工資進行投入,或者某筆資金只能在某時間到賬,而不能由自己決定何時投入時,這種資金才能在到帳的時間時計入應該計算的現金流。

因此,我對上面這一段再明確一下:如果一個人現有一定數量的資金A,這些資金是他可以自由支配的,而且他現在計劃將這些資金在未來某個時間投入股市,或者他在後來由於股市下跌了而投入了股市,而他現在就有能力自由決定這筆資金的使用,那麼這筆資金現在就應該計入現金流,而不是在投入股市的時間計入現金流。在這種情況下,某些人的存款,以及準備在股市下跌時出售了來買入股票的房屋,都應該算作資產配置的一部分,立即就應該計入現金流之中。這種計算方法的原因是,既然我們想測定一個人的收益,那麼是由他的自由意志決定,而不是外界強加的現金流分配,都應該算是他的能力決定的範圍。

好的,現在我們來解決第三個問題,就是一個人應該採用何種收益率來作為收益率的標準。

我認為這個最佳的答案應該是內部收益率。當股市的上漲完全按照固定的收益率呈指數上漲時,一個人任何時間投入資金,他所實現的收益率就是內部收益率。而我認為,股市的長期上漲就應該是這樣子的。在長期內,股市是可以削平波動的。這樣,無論在牛市還是在熊市,這種內部收益率都可以大致恰當地描述一個人的業績。

但是如果存在牛熊交接或者熊牛交接,就會出現由於這種底部和頂部的出現,而取得低估或者高估自己的業績的情況,特別是加倉的資金越多,就會越歪曲。但是我個人傾向於認為,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忽視。

但是我這裡知道一個更加準確的辦法,可以測定一個人的收益率。那就是如果一個人拿他的錢去購買指數,他會實現什麼樣的收益率?他把這個收益率與他購買自己的股票的收益率相比較,就能完美地解決熊牛交接或者牛熊交接的高估或者低估投資能力的現象。

因此,我這裡就對科學評估投資能力的方法進行了分析總結,而這種科學方法改採用的主要原理就在於,我們應該測定的是一個人的自由能力,並且這種自由能力是他自己所宣稱的,我們應該把一個人所不能決定的情況視為給定條件,我們測定的是一個人的自由能力所能取得的成果。而我們參照系應該是按照現在的已有的科學成果所能解決的最好的收益率。考慮到科學是人類的共有知識,這種知識即使不能被每個人所使用,但是至少能被很多人所認識,並且能夠進行廣泛的傳播和教學,所以這種科學知識的獲取可能是大多數人所能做到的。而我們對某個人的投資能力的測定是指他對投資知識的熟練運用程度,這種對多種科學知識的綜合的熟練運用,不是每個人所能做到的,而是某些人的天賦或者勤勞所賦予,我們測定的就是他通過發揮自己的才能所能達到的超過共同科學知識的成果。當然只有在極長期內,我們才拿共同科學知識作為基準,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為了穩定的測量一個人的投資能力,考慮到市值的不同,以及我們測量的時間太短,所以我們使用平均股價指數來作為測量基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7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