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Lending club的“篤信者”:盛大抄底抄成大股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021.html

此前因違規銷售貸款2200萬美元,美國P2P鼻祖Lending Club(下稱“LC”)單日股價一度暴跌逾35%,該公司一年回報-76.56%。就在看似絕望之際,5月23日,一份LC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Schedule13D文件顯示,中國億萬富豪陳天橋旗下盛大集團已收購LC的11.7%股份,一舉成為大股東。

受此消息推動,LC股價一度大幅上漲逾14%,截至北京時間5月24日美股收盤,LC股價暴漲8.27%,報4.32美元/股。《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還獨家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盛大集團已經布局許久,而LC可能只是第一個,如Prosper等美國網貸平臺可能是下一個目標。”

不禁要問的是,近期暴跌的美國網貸平臺股,究竟值不值得抄底?

盛大看好美國P2P模式

在盛大集團成為LC大股東的消息傳出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第一時間查閱LC遞交給SEC的Schedule13D文件。

文件顯示,從2016年3月起,盛大集團便持續購入LC股份,並在4月14日以8美元/股的價格賣出121900股,這是唯一一次盛大集團拋出LC普通股;5月9日,LC因負面消息而暴跌之時,盛大集團並未拋售,反而以每股權利金0.35美元賣出400萬份6月17日到期的看跌期權;5月10日起的幾個交易日,盛大集團也持續賣出看跌期權,並買入看漲期權,到期日皆為6月17日。5月18~20日,盛大集團繼續購入LC普通股。

文件還顯示,包括傭金在內,盛大集團為此項交易總計支付了近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5億元),包括以1.487億美元收購LC的2900萬股股票,此外還以1120萬美元收購該公司1570萬股認股期權。如果這些期權被行使,盛大集團將成為LC最大股東。

“我們一直在與盛大集團討論關於投資的事宜,我們希望與其保持持續對話。”LC發言人表示。據境外媒體報道,陳天橋本周一表示,他認為LC近期股價暴跌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買入機會。

當前,LC貸款發放(loan originations)速度放緩,美國監管方對此行業的關註度與日劇增。美國財政部於5月10日發布網貸白皮書,題為“網絡市場化信貸的機遇與挑戰”,呼籲加強監管,並鼓勵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促進網貸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高信貸可獲得性。

5月9日,LC在聲明中稱,公司展開內部調查後發現,平臺此前將高達2200萬美元的次優級貸款產品(near-prime loans)發放給了同一名平臺投資者。另有境外媒體報道稱,首席執行官(CEO)兼董事長雷諾·拉普朗什(Renaud Laplanche)被指存在內部交易(self-dealing)的行為,其與三名高級經理已經辭職。

LC創立於2006年。2014年12月12日,該公司以每股15美元開始在紐交所掛牌交易,代碼LC。根據公司財報,今年第一季LC獲利410萬美元,而上年同期為虧損640萬美元。

盛大集團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其是LC所創造的商業模式的“篤信者”(strong believer),該模式的“長期前景是積極的,LC也在不斷進步並優化其業務。”此外,盛大集團也投資了其他美國金融服務公司。今年4月,盛大集團購買了美盛集團(Legg Mason)10%的股份,美盛集團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

之所以在海外積極展開布局,這與盛大集團自身轉型不無關系。從2014年起,以網絡遊戲發家的盛大集團開始向投資集團轉型。同年9月,盛大集團旗下的盛大遊戲完成私有化財團重組,兩家證券公司和一家來自寧夏的羊絨制品公司取代了完美世界等原有成員,收購盛大遊戲58%的股份。

盛大集團高級總監諸葛輝當時稱,盛大網絡將淡化濃厚的遊戲公司色彩,轉而退居幕後,以資本運作和扶持創業孵化的角色繼續在遊戲和文化娛樂領域叱咤,而未來投資的重點領域將在緊扣互聯網的基礎上,向娛樂等其他領域拓展。

暴跌的美國P2P值得抄底?

當然,投資者並未因LC的一些變故而對其完全喪失希望,更是不乏伺機布局抄底LC股票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與“跑路事件”頻發的中國相比,LC的問題似乎並不是致命的。

截至目前,美國的P2P網貸平臺從未出現過類似中國平臺的“跑路事件”,更鮮有聽說平臺充當“資金池”。業內人士也對記者表示,美國P2P網貸行業受到SEC的嚴厲監管,其複雜的透明化披露手續、高昂的註冊成本等都是P2P行業起步時的門檻,若不能滿足則無法涉足P2P市場。中國P2P平臺有時甚至無需嚴格註冊。

當然,之所以美國P2P的風險可控,還在於美國社會已擁有完善的征信機制和信用體系,美國網貸平臺所采用的借貸模式也是在此基礎之上的創新,這也是其與國內P2P模式存在的較大差異。信用評分體系有助於LC等網貸平臺區分各種風險及衡量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意願,並根據借貸人的信用等級來設定利率。

此外,從LC的業績而言,伺機抄底者似乎也並非毫無道理。“盛大的買入時機的確不錯,此後也會有其他平臺的布局,”上述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根據LC此前發布的一季度(Q1)財報,LC在2016年Q1貸款發行額27.5億美元,同比增長68%。近4個季度累計貸款成交額達到94.8億美元,2015年貸款成交額83.6億美元;貸款發行額規模保持增長,但2016年Q1環比增速放緩到6.62%,過去10個季度LC貸款平均環比增速17.2%。不過,LC在Q1扭虧為盈,實現凈利潤410萬美元。

具體來看,LC在Q1的營業收入為1.513億美元,同比增長87%,而運營成本只增長29.5%。不按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算的利潤2520萬美元,增137%,凈利潤410萬美元,而去年一季度是虧損640萬美元。

既然如此,緣何近一年來,海外網貸平臺的股價都有較大幅度的下跌?

有美股分析師指出三大原因。第一,由於中國P2P跑路事件頻發,這也可能對海外平臺造成信息上的溢出效應。自2014年以來,伴隨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中國P2P行業魚龍混雜,據業界比較認同的數據,2015年全國有約660家平臺跑路,今年1~2月又有約200家平臺跑路。

第二,西桑坦德銀行在美國的消費貸款分公司(Santander Consumer USA)年初宣布將拋售近10億美元LC的無擔保消費貸款產品,這對於LC股價產生負面“連鎖反應”。但事實上,該公司的拋售決策與整體P2P市場並無太大關系,只是由於該銀行消費貸款敞口巨大,且從中蒙受了不小的損失,不過這些損失與LC的貸款產品並無關系。

第三點也正如上文所述,美國監管方過去一年來不斷加大對網貸平臺的監管力度。

美國網貸監管趨嚴

其實也就在LC違規貸款銷售事件曝光後的兩天,美國財政部於5月10日發布網貸白皮書,其反映了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股東的意見,並對網貸行業提出建議。

白皮書並沒有側重LC這個單一事件,也並未讓人感到“重拳監管”的威懾意味,而更重在承認了網貸行業的益處與風險,強調了適用於成熟以及新進行業參與者的最佳實踐標準(best practices),並鼓勵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促進網貸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高信貸可獲得性。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美國網貸行業的確受到了監管方越來越多的關註。

其實,美國財政部也並非“臨陣磨槍”。早在2015年7月,美國財政部發出公開請求,要求了解全國網絡借貸市場的基本信息(Request for Information,RFT),對全行業進行一次摸底。這是首次由聯邦級行政機構對網貸行業進行調研,此話題隨後引來了廣泛和多樣的反饋。

白皮書明確指出,網貸平臺運用數據和建模技術來進行貸款承銷是一項創新也是風險。RFI評論人士認可使用信用數據來進行貸款承銷是網貸的核心元素,其創新之源部分意義上而言正是其介於在最高程度的許諾與風險之間。數據驅動的算法可能會促進信用評估、降低成本,但也存在出現諸如貸款違規的風險。即便如此,平臺可能沒有機會再去核實並矯正這些用於做出貸款承銷決策的數據。

白皮書突出強調的一點在於,新型信用模型和運作尚未經過周期測試。該商業模式和承銷工具的發展是在一個低利率、失業率下行、整體信用條件強勁的背景下不斷發展的。然而,這一行業尚未走過一個完整的信用周期。近期,網貸平臺消費貸款的壞賬率(charge-off rates)以及拖欠率(delinquency Rate)走高,這也預示著,一旦信用條件惡化,可能會增加風險。

同時,美國財政部也呼籲,網貸平臺要加大透明度以使得借款人和投資人受益。RFI獲得的反饋都強烈支持擴大網貸平臺對整體市場參與者的透明度,包括針對借款人的定價條件以及針對投資人的標準程序貸款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91

英國不混歐盟了,公募冷眼以對,私募火速抄底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6-24/1016120.html

對英國脫歐事件,專業機構具體是怎麽看,如何應對的呢?火山財富(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記者就此迅速連線采訪了多位公私募人士,以供各位參考。

W020160623724222311090.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劉海軍

今日,下午一開盤在英國脫歐消息刺激下,市場急劇下挫,後又“V型”反轉,跌幅減小。收盤時,上證指數跌1.30%,創業板指數跌0.47% 。

“下午這種急跌下,是賺股票的好機會,我投了2000萬抄底。”一位牛散在微信群說道。

對英國脫歐事件,專業機構具體是怎麽看,如何應對的呢?火山財富(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記者就此迅速連線采訪了多位公私募人士,以供各位參考。

星石投資總裁楊玲:                                    

英國脫歐的結果落定,國內投資者最關心的莫過於對A股的影響。我們認為英國脫歐對於A股走勢影響甚微,不宜誇張。

英國退歐事件主要是從匯率和情緒面兩個方面來影響A股。從人民幣匯率來看:英國脫歐使得英鎊和歐元的匯率貶值,那麽美元將被動升值,進而人民幣兌美元出現貶值壓力,這是市場上普遍的擔憂,我們認為不排除人民幣幣值短期出現波動,但是再發生如1月份大幅波動的概率不大,隨著央行匯率制度改革的推進,央行完全有能力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英國脫歐對於美聯儲來說是外圍風險事件,為美聯儲再次加息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民幣貶值的短期壓力會有所緩解。所以英國脫歐對人民幣幣值走勢的影響未必是件壞事。

從情緒面來看:英國脫歐短期使得避險情緒升溫,但是這種影響基本上被市場充分反映和預期。從今天的盤面來看,雖然盤中A股市場受到了一定的擾動,但總體走勢較為穩定符合市場規律。A股並沒有完全向海外市場開放,相較於其他國家與外圍市場相關性較弱,受外圍事件影響有限。

前海旗隆基金董事長代雪峰:

英國脫歐對中國股市雖然也會有一定影響,但是不會太嚴重,畢竟A股現在也已經處在相對低點了,往下的空間很小。在公投之前,我們公司主要是以風控為先,半倉操作,等待石頭落地。而在正式確定脫歐之後,我們也還不忙加倉,先觀察國家的應對舉措,如果應對得當,我們再加倉。

英國脫歐後續可能存在一系列連鎖反應,我們還是堅守策略,深挖醫藥股,尋找有確定性增長的企業長期持有。英國脫歐意味著全球秩序的一次重整,而且余震未了,此後歐洲國家還會競相發行貨幣搞貶值,未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將大大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能實現確定性增長的行業不多,而醫藥是其中最可靠的選擇之一。此外,細分行業中的細分龍頭的投資機會,以及全球再次寬松貨幣下的流動性泛濫所帶來的資產重新定價的機會,也值得投資者關註。

資瑞興投資總經理汪忠遠:

下午我在外面,沒有抄底。我有很多做投資的朋友都在微信群中說去抄底, 抄那些新能源、半導體行業股票。

英國脫歐影響是很深遠的,以後法國、荷蘭等可能都有類似情況, 對全球影響非常大。 我覺得脫歐對A股的影響還是負面的,但之所以在指數上沒有特別明顯,可能是因為有國家隊的存在,熨平了指數的波動。現在的行情還是延續我之前的判斷,即大盤震蕩幅度小,但一些個股和板塊活躍非常高。因為有局部泡沫存在,我對市場整體的吃飯行情並不看好,但有些板塊的吃飯行情還是可期的。

玄武資本董事長韓超:

今天上午高開時我們就賣了,然後下午抄的底。有些股票下午跌了三四個點,已經很值得抄進去了。對於這種歷史性事件,一定是有恐慌盤要拋的,他們沒有自己的固定策略。

今年不要想著大漲,不確定的事件有很多,後市可能會震蕩。我覺得道理很簡單,只要是政治事件,首先要看的是黃金,市場上比較好的國企改革股也是可以關註的,還有投資者可以嘗試去英國買房等,做一些資產配置。   

新富資本投資總監廖雲龍:

英國脫歐對A股影響不是特別明顯,A股還是延續自己的風格,小票自己玩自己的,大票沒有機會。

下午大跌,我沒有去抄底,因為恐慌性拋盤不知道什麽時候結束,創業板也可能打到跌停板上去呢,日經指數今天就跌的很恐怖。主要是覺得沒必要去冒那個險吧,大不了少賺點。

前海開源基金執行投資總監謝屹: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避險繼續成為主題。脫歐從事件驅動的角度會短期放大避險的邏輯,但更重要的是他長期也將加劇經濟失速的風險,這會反過來繼續增加基本面的避險需求和其持續時間,因此短期和長期的邏輯完全一致。在各大類資產中,我們繼續看好日元,美債,以及最重要的黃金。

黃金的邏輯除了經濟本身的滯漲風險之外,現在很可能又多了一項,即來自信用貨幣體系風險加劇的支撐。因為各國央行應對脫歐的手段幾乎都是繼續加大已經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美聯儲今年加息我們預計至少推遲到12月,歐央行可能會加大負利率,日本央行可能被迫再次加大資產購買力度。我們通常認為貨幣政策只是中短期因素,但是若全球各國央行聯合起來,則貨幣效應將加劇,時間也會延長,信用貨幣的風險會上一個臺階,黃金價格也會上一個臺階。

類似的情景我們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看到過,黃金由於連續的貨幣超寬松,從900美元/盎司上升到了1800美元/盎司,背後的邏輯就是各國央行在擴張資產負債表的同時,整個信用體系的貨幣含金量急劇下降。以美國為例,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擴張了4倍,而黃金儲備基本不變,每一個美元含有的黃金下降了75%。面對這種情況,能夠使得貨幣保值的最佳方式就是持有黃金掛鉤的資產。

從具體的標的看,實物黃金,黃金ETF,黃金采掘類的股票以及金銀珠寶基金都將是不錯的選擇。雖然股市整體作為風險資產會隨著脫歐導致的避險情緒而下跌(比如脫歐當天恒指最高下挫-5%以上),但是由於黃金的上漲,黃金采掘類股票和基金可以很好的抵抗股市的下跌並提供絕對收益。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余軍:

對A股而言,英國脫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匯率與情緒方面。英國退歐將損害英國與歐盟的經濟增長,在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本已暗淡的條件下,將通過貿易驅動損害中國外需。貨幣方面,英國龐大的經常賬戶赤字使得它高度依賴資本流入,退歐意味著資本流入減少,英鎊將面臨貶值壓力,由此引發全球貨幣匯率體系的重估,人民幣也將受到貶值壓力。受海外市場情緒傳染,短期A股將跟隨境外市場下行。總結而言,英國脫歐對A股的短期影響有限,更多是情緒方面的傳染,如果政府做好幹預預案,那麽A股的跌幅將相對有限。對於投資者來說,A股短期調整將是調倉與進入良機,部分超跌的行業與個股將有表現機會。

南方基金基金經理盧玉珊:

對中國市場來說,英國退歐對中國經濟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小,更多的是全球風險偏好和預期博弈的影響。從貿易的角度來看,雖然英國也是中國的重要貿易夥伴,但向英國的出口也僅占中國出口的不到3%,拖累相對有限;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中國與英國FDI的聯系相對較少,並不構成直接沖擊。這個事件對A股市場的博弈意義在於,情緒風險釋放後在未來一段時間會迎來相對溫和的宏觀環境,助推A股風險偏好回升。

招商基金投資部:

英國脫歐對A股基本面影響有限。英國脫歐公投塵埃落定,最終決定脫離歐盟,或將啟動歐盟脫離程序。由於市場前期留歐預期被顛覆,全球市場出現劇烈波動:英鎊一度暴跌11%,人民幣貶值,全球股票市場紛紛跳水,資金蜂擁湧入美國國債、黃金等避險資產。

此次脫歐結果利空各類風險資產,後續將大概率改變歐央行、美聯儲等全球貨幣政策的節奏。對於我國市場的影響主要來自全球風險偏好惡化,人民幣匯率承壓;另一方面,由於英國在我國貿易結構中比重相對較低,本次事件對基本面實質影響有限,如若後續全球貨幣政策友好度增強,則不完全構成利空。

火山財富紮根於全國最大原創投資理財資訊發源地——《每日經濟新聞》,由多位征戰股市一線的資深財經記者全心全力打造。

用手機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快速關註“火山財富”。

  • 每日經濟新聞
  • 吳永久
  • 每經記者 劉海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855

“抄底”美國金融科技公司:資本寒冬下的逆勢布局

Carry(化名)是舊金山一家智能理財平臺的創始人,相比很多初創企業,曾為某知名互聯網公司技術高管的他創業之路一直頗為平順,即便是在“資本寒冬說”彌漫的2015年,他的公司也不乏風投的追逐。

但令Carry沒有想到的是,2016年5月,Lending Club事件的爆發,以及後續所引發的負面情緒和連鎖反應快速蔓延到了整個美國金融科技領域。輿論、市場和監管的壓力日益增大。

“矽谷很多風投們對於金融科技公司的態度已經從去年初的‘追捧’,轉為今年初的‘遲疑’,再到現在基本‘暫停’,即便是正在進行中的融資也面臨價格的重估。”Carry在給第一財經記者的郵件中如是說到。

但與本土風投的消極狀態不同,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把目光投向美國市場。

Lending Club事件意外引出了背後的中國“買家”——盛大集團,這個以遊戲起家的公司在隱退多年後因為Lending Club最大股東的身份重回大眾視線,隨之被“起底”的還有它布局多年的金融科技投資版圖。

事實上,在盛大入主Lending Club之前就有不少中國投資者關註美國的金融科技行業,其中最為知名的中國人應屬人人公司董事長陳一舟。另外,京東金融也曾在去年入股美國知名大數據風控公司Zest Finance。

盡管當下的中國也同樣面臨互聯網金融的行業陣痛,但陸續出臺的監管政策以及逐漸規範的市場環境也釋放出了不少積極的信號。在不少業內人看來,剛剛完成投資者“啟蒙教育”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才真正起步。

與早幾年以財務投資為主要目的,或者以VC機構為主導投資的情況不同,如今,“美國技術+中國市場”成為了不少中國企業瞄準的機會。“我剛剛送走了這個月的第六批中國訪客。” Carry在郵件的最後寫道。

“這是最好的投資時點”

2016年2月,宜信發起成立了一只總規模為60億元的“新金融產業投資基金”,用於投資國內外金融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社交網絡等領域相結合產生的新機會。

6月下旬,該基金披露了三項最新投資,分別是,供應鏈金融和區塊鏈領域——全球采購和供應商互聯平臺公司Tradeshift和美國區塊鏈技術應用公司Circle,以及美國關於互聯網保險初創公司World Cover。

“您自己回國後的第一份工作是早期投資,宜信又是國內最早涉足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公司,後來連財富板塊的私募股權‘母基金’都有百億規模了,今年才成立專門投資新金融領域的基金是不是太晚了一些?”面對第一財經記者拋出的第一個問題,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很爽快地給出了答案:“這是最好的投資時點。”

唐寧對此的解釋為,第一,從現在流行的“初心”來說,“冬天”時候的創業、創新更加的真實。它更遵循創業者內心的興趣和熱情,更能真正發現市場的痛點,否則誰會在“冬天”開始。

第二,從投資者角度,在所謂的市場比較冷的階段創業,並最終成功的這些企業,其投資回報往往要好於市場比較熱的階段成立的企業。因為這個時期大家會更謹慎、理性,成功率會高一些。當然,這時進入的價格和條款也會更有利。

談到當下中美兩地金融科技市場的嚴峻形勢,唐寧認為,可以對比的是2000年初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情況。盡管從短期來看,行業洗牌加快、市場信心受挫、資本開始遠離,但放在一個更長周期來看,這只是階段性的波動。

人人公司董事長陳一舟與唐寧有著近乎一致的判斷。

他認為,如果找準標的,現在投資美國的金融科技公司確實是不錯的投資時點。從2012年便開始投資美國金融科技公司的陳一舟,目前已經陸續投資了至少7家美國的金融科技創業公司,以及多家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公司。

其中,從學生貸款起家的網貸平臺Social Finance(SoFi),房地產眾籌平臺Fundrise,專註房貸業務的網貸平臺Lending Home,以及社交投資平臺Motif Investing都是目前美國各細分領域規模排名最靠前的金融科技公司。

同樣參考了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周期,陳一舟認為,互聯網金融“去泡沫化”是一個必經的階段,“亞馬遜、雅虎上市時估值很高,當互聯網泡沫破滅時,這些公司的市值也曾受到重創,但這麽多年過去後,這些公司的估值又慢慢漲上來了。”

全球知名的金融科技行業智庫Lendit總裁Jason Jones告訴記者,當前許多金融科技行業的革新都發生在中國,全球排名前五的金融科技企業有四家來自中國。因此,這些世界金融科技領跑者們選擇在美國拓展其海外業務也是情理之中。

但對於當下中國企業投資美國金融科技公司是在“抄底”的說法,Jason卻並不認同。

在他看來,Lending Club由於自身原因導致股價暴跌,在此情況下盛大確實可以說采取了“抄底式”逆向投資。然而,中國投資者對於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資並非“抄底”投資,更多的是對一些發展健康的高增長企業進行早中期的投資。

美國技術+中國市場

那麽,在“資本寒冬”之下,什麽樣的美國金融科技公司是中國“買家”更青睞的標的呢?

宜信財富新金融產業投資基金合夥人周凝列出了幾個核心標準:1.可以解決某種市場痛點;2.差異化的商業模式或過硬的核心技術;3.管理團隊的專業能力和執行能力;4.企業本身和所涉市場的成長性,以及風控能力。

但周凝也表示,由於目前國內外對於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都不太明朗,法律環境還有待完善,所以在選擇投資標的時要尤為關註企業經營的透明度、規範性,以及其商業模式在降低金融業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的能力。

從金融科技細分行業來看,周凝認為,有的細分領域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市場,且資本關註的時間較長,例如支付、網貸,可能現在就不是投資的好時候。但有些領域還處於發展的初期,不乏好的投資機會。

“具體來說,一是大數據相關的公司,例如數據處理;二是消費金融;三是圍繞資本市場的一些B2B公司,例如交易平臺、大數據管理等;四是提供銀行、證券、保險電子化服務的一些服務型公司等,另外還有一些涉及前沿技術,例如區塊鏈等的技術公司。”周凝表示。

盡管宜信是從事P2P業務起家,但唐寧表示,他暫時不會考慮對美國的市場借貸平臺進行股權投資。不過,由於自身業務原因,宜信對於網貸資產的風險把控比較有經驗,所以會有債權投資。

例如,前段時間,宜信財富旗下的全球非銀信貸基金就從美國的市場借貸平臺——Avant和Prosper兩家公司手中購買了至少5000萬的債權資產。“這只是為財富管理客戶配置多元化資產,並不會涉及對這些公司的股權投資。”唐寧表示。

他表示,新金融產業基金的投資仍是以財務投資為主要目的,並不刻意布局所謂的金融科技“生態圈”,但也不排除宜信財富與所投機構未來在戰略或業務層面的合作或互動。

目前來看,除了京東金融投資的Zest Finance與之在中國成立了合資公司,並開始進行大數據風控方面的業務合作之外,並沒有太多中美兩地金融科技公司互動的案例。但Jason認為,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中國龐大的中產階級正在崛起,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匱乏和互聯網普及率的提升,這些都為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金融服務市場打下了基礎,而美國擁有許多創新型金融科技公司和優秀的科技與金融人才。”在他看來,兩者的協作是大勢所趨。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麽看好所謂“美國技術+中國市場”的前景,畢竟兩地在市場和監管環境上的差異過大。而更重要的是,經過這幾年突飛猛進式的發展,中國的新金融在很多方面已經領先於美國。

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就曾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談及,為什麽美國的金融、科技實力全面超越中國,但其金融科技發展反而落後於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原因。

他認為,美國的金融體系較為成熟,民眾在習慣並滿足於傳統金融服務後,接受根植於生活場景的金融創新較慢。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機構,並沒有動力自我革命,其創新點也往往以金融逐利為導向,不少創新脫離實體經濟而“空轉”。

“而中國原本的金融服務存在巨大的改善和發展空間,新金融行業則依托互聯網技術崛起,服務消費,基於新技術,消費和金融的密切結合造就其後發優勢,幫助中國互聯網金融實現‘彎道超車’。”陳龍表示。

雖然對於大多數美國的金融科技公司而言,進入中國市場還沒有正式提上日程,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中國“買家”身後的龐大市場是他們無法忽視的一個重要資源,也是他們樂於接受中國資本的一個重要考量。

Motif Investing的創始人Hardeep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就曾提到,“Joe(陳一舟)一直在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市場”,而隨著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環境日趨完善,他們也期待有機會參與中國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243

萬達抄底英國 收購歐洲最大院線Odeon&UCI

北京時間12日晚路透社稱,萬達旗下美國院線AMC娛樂控股周二宣布,將以9.21億英鎊從私募股權公司Terra Firma手中收購總部位於倫敦的歐洲最大院線Odeon & UCI Cinemas Group。

根據協議,AMC將承擔Odeon & UCI的4.07億英鎊債務,包括這些債務在內,此項交易價值約13.28億英鎊。

Odeon & UCI在歐洲擁有242家影院和2236塊銀幕,每年出售9000萬張電影票,是英國、愛爾蘭、意大利、西班牙第一大院線,奧地利和葡萄牙第二大院線,德國第四大院線。截至3月底的一年,該公司營收約120億美元。

此項交易預計將於年底完成,交易完成後,AMC將在全球八個國家擁有627家影院和超過7600塊銀幕。一旦收購完成,萬達將形成全球院線布局,在北美、中國和歐洲三大電影市場都占據領先地位,成為具有絕對優勢的全球最大院線運營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22

全球對沖基金“五年最糟糕表現” 抄底“退歐行情”扳回一城

摩根斯坦利的大宗經紀業務全球對沖基金業績報告顯示,今年6月全球對沖基金凈值平均下跌0.39%。對沖基金回報率整體下降,其中歐洲基金受沖擊最大,在六月下跌了1.12%,年初至今下跌了2.66%。

貨幣基金已將部分糟糕業績對外公布,花旗銀行全球貨幣管理指數6月表現微跌,雖跌幅不到0.5%,但這已經是連續第四個月呈下跌趨勢,亦是指數在近三年以來遭遇耗時最長的“連敗”。

與此同時,6月富時全球100指數下跌0.78%,MSCI新興市場指數上漲2.92%,標普500指數下跌0.8%。值得註意的是,截止上周五美股收盤,標普500指數刷新52周新高,本周一路攀升,至截稿漲幅0.66%,報2151.4點,年初至今漲幅5.26%。

歐洲stoxx50指數在上個月初報3038年,並於6月14日進入第一個V型底部2797點,隨後與6月23日公投當天挑戰新高漲至3037點。隨後市場開始大幅拋售股票,stoxx50指數在公投後的兩個交易日急速爆跌至2883點。

統計機構Preqin此前指出,就市場反應來看,脫歐公投的結果確實是一個意外。

退歐行情大抄底

盡管市場出現較大波動,一些基金仍設法跑贏大盤。據彭博數據,由Warren Naphtal成立的44億美元貨幣對沖基金在此輪“做空大作戰”中取得碩果,Naphtal因押註英國退歐而做空歐元,基金凈值增長10%。據一位了解此事的人士說,此基金在6月23日的投票後凈值立即上升了6.4%,並在接下來的幾天里繼續上升了3.7%。

David Einhorn旗下的綠光資本(Greenlight Capital)也受益於此次因退歐帶來的市場走勢。該基金一直長期持有黃金,今年為止倉位維持在25%左右。綠光資本去年虧損20%,可謂損失慘重,因此公司今年致力於彌補去年的虧空,值得慶幸的是,截止今年6月底,公司對外公布的業績已呈現0.8%浮盈。

歐洲著名宏觀對沖基金布萊文·霍華德資產管理公司(Brevan Howard Asset Management)的創始人Chris Rokos,去年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受益於退歐行情,該公司於6月24日收益率暴增3%,占2016年半年6%收益率的一半之多。

值得註意的是,援引彭博社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布萊文·霍華德資產管理公司旗下160億美元的主對沖基金,收益率亦於6月24日當日上漲了1%。

總部位於倫敦的騎士資本管理(Horseman Capital Management)亦受益於此次退歐行情。該對沖基金2015年表現不俗,其旗下的騎士全球(Horseman Global)以20.42%正收益躋身2015全球表現最佳對沖基金前20排行榜。據彭博數據,6月27日起的一周時間內,騎士全球因看空收獲了7.4%的正收益,其母基金上月業績也因此收漲10.4%。

截至6月29日,騎士資本半年收益率6.5%實現扭虧為盈。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騎士資本旗下的歐洲精選基金在公投後的7日內也暴漲了5.5%,基金業績依然慘淡,年初截至至6月29日基金浮虧24.5%。

成立於1998的對沖基金蘭斯唐恩(Lansdowne Partners)可謂是歐洲最老牌的對沖基金之一,彭博數據顯示,該基金旗下最大的子基金凈值於月24日下跌了4.1%,此次沖擊將蘭斯唐恩主基金2016年跌幅擴大至13.7%。

基金收費是壓力

顯而易見的是,慘不忍睹的基金收益率以及堪稱“神秘”的收費結構近日給對沖基金帶來強大壓力,似乎現今世界低成本ETF產品已經過時。對沖基金持續收取高昂費用,與此同時業績卻越來越差強人意,並未回報給投資者匹配收益,近年來表現低於行業基準的對沖基金比比皆是。

舉例來說,美國對沖基金研究機構(下稱"HFRI")的全球對沖基金指數自2000年以來上漲了20%左右,而標普500指數則創下了近70%年的收益率。雖然有觀點認為標普500指數並不是與對沖基金表顯做對比的最佳基準指數,但其他數據也紛紛顯示了同一結論。

據總部設在多倫多的專為機構投資者提供咨詢的公司傑姆基準(CEM Benchmarking)近日發布一份養老基金研究報告表明,1998年至2014年間對沖基金為美國養老金計劃提供的年均回報遠低於除現金外其他任何類別的投資回報。

傑姆基準對8.5萬億美元體量的固定養老金計劃中12各不同資產類別的投資回報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僅不到一半產品能提供12%的年均回報,且基本為房產投資信托基金。與此同時,PE的年均回報率除費後約11.4%。

據HFRI數據,在過去的五年里投資者需繳納傭金及雜費正逐年降低。自2009年一季度至2015年四季度,對沖基金平均激勵費用(incentive fee)從月19.2%降至17.5%。同時,對沖基金平均管理費同期從1.57%下降至1.5%。對於上一季度新發行的對沖基金,管理費更是降至1.48%,為2013年四季度以來最低。

根據HFRI發布的全球對沖基金指數顯示,對沖基金行業上半年業績堪稱自2011年以來最“糟糕的表現”。截止2016年6月29日,對沖基金指數遭遇下挫,跌幅1.1%,是繼2011年上半年2.1%跌幅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下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17

盛大首談抄底LC邏輯 未來網貸資金將對接“終極投資人”

作為P2P行業鼻祖,LendingClub(下稱“LC”)曝出信用醜聞事件導致“領導者”的標桿一度倒塌,同樣下滑的還有LC的股價,截至2016年7月19日,LC報收4.6美元/股,較信用醜聞導致CEO辭職前的7.1美元下跌了35%。

當LC在資本市場跌入谷底的時候,盛大集團(下稱“盛大”)一再出手,成為了LC的“救贖者”。這一事件將盛大推上國內的輿論浪尖,然而,了解盛大近兩年的發展路徑後可以發現,其實這並不意外。

過去兩年,盛大一直在“轉身”從互聯網運營企業轉向面向全球的投資控股公司,並在2015年初轉型完畢,出手LC並非一時興起,《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此前盛大就已經持續同LC溝通,而信用醜聞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更成為盛大出手的“最佳理由”。

2016年7月18日,盛大集團執行董事張健在朗迪峰會上首次闡釋了盛大投資LC的邏輯和中美兩國金融科技領域的差異。在盛大看來,目前在金融科技領域,中國是資產端之爭而美國是資金端之爭。此外,中美雙方人力成本的差異使得中國仍然依賴大量的線下和人工服務,而美國的高成本人工導致其對技術創新更加推崇。

美金融科技企業公開市場遇冷

據KPMG和CB Insights的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有VC支持的金融科技公司有218家,共獲得融資金額49億美元,其中北美企業128家,融資金額18億美元;歐洲有47家,融資金額3億美元;亞洲企業達36家,融資金額為26億美元。

但是,從單個項目的平均融資金額看,北美、歐洲、亞洲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北美平均融資額為1400萬美元,歐洲小於1000萬美元,亞洲則超過3500萬美元。

亞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高單位融資更多在於2016年上半年發生了多起大額融資事件,上半年,包括螞蟻金服、陸金所、京東金融三家市值排名位居全世界第一、第三和第五的平臺進行了融資,即便如此,單個項目的平均融資金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場的估值水平。中國資本市場對高成長型企業的較高估值,對私募市場具有直接的傳導和提振作用。而在美國,由於上市的金融科技企業估值持續低迷,對非上市企業在私募市場的融資也帶來一定挑戰。

在張健看來,造成美國金融科技企業不被公開市場投資人接受有多重原因,其中首要原因即監管層的政策風險。

此外,以網貸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後並未經歷完整的信貸周期也是原因之一。而在2015年年底,信貸狀況出現下滑趨勢進一步加重了市場的擔憂,這種擔憂進一步轉化為平臺貸款投資人對於高回報的要求,從而對平臺資金穩定性提出挑戰。

資金端之外,網貸需求端面臨著歷史上第一次長期的低利率環境,因此需求強勁,但是這樣的低利率可以持續多久?一旦利率回歸正常水平是否會對需求端帶來沖擊?市場也不無擔憂。

張健指出,金融高科技公司的投資者既包含專註科技行業的投資人,也包括專註金融行業的投資人,而這兩類投資人的投資偏好和風險偏好完全不同。早期LC被當做高科技企業來估值,隨著發展,市場定位逐漸變為更像另類放貸機構(alternative lender),當科技投資人退出市場時,金融行業投資人按照同類公司來對標,卻仍然覺得太貴。

不同於其他類別的企業或者機構,金融機構存在反身性(reflexivity),即公司的基本面和股價之間存在關聯關系。作為資金融通平臺金融機構股價持續下跌對於公司基本面會產生一定影響。

這一反身性在LC於5月份發布CEO離職消息之後體現的尤為明顯,盡管從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違規造成的財務影響有限,但是股價仍然一路“跌跌不休”。

在股價下跌的背後是市場對於LC內部風控機制的擔憂、投資機構的羊群效應、從眾心里,以及下滑的股價觸發了基金公司的風控條款。

盛大首度披露投資邏輯

“長遠來看,盛大非常看好以網貸為核心的金融科技企業。”張健在朗迪峰會上明確表示。在盛大看來,未來網貸行業的資金端將逐步去中介化,回歸P2P本質。

網貸的終極狀態是能夠將融資方的借貸需求直接對接到終極投資人(end investors),例如個人投資者或包括養老金、捐贈基金、主權基金、家族基金等在內的直接掌控資金的機構投資人。

從目前LC發展趨勢來,資金穩定是首要因素,未來將進一步拓展資金渠道多元化。LC在平臺模式中選擇了市場平臺模式(market place model)而非資產負債模式(B/S model),但是市場尚未給予認可該模式的估值溢價。

盛大指出,LC未來的發展應該從借貸向外擴展,提供完整的現金流管理。借貸僅僅是借款的手段而非目的,目的是消費,同時購買貸款也僅僅是用戶資產配置的一環,只有提供完整的現金流管理,才能構成用戶閉環體驗。而LC通過疊加的產品和服務延展用戶生命周期也能夠平衡水漲船高的獲客成本。

此外,張健還首度披露了盛大未來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關註點。未來除了個人貸款外,會有越來越多的分支領域產生標準化產品,行業也逐步趨向標準化。在這過程中將衍生出許多機會,例如二級市場交易以及數據服務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82

黃金回調見底 “買買買”抄底機會能到來嗎?

全球股市高歌猛進,作為避險資產的黃金,最近備受冷落,在英國脫歐之際一度創下新高的黃金,近日回調到1310美元/盎司以後,未來走勢將會如何演進?對此,不少分析人士依然維持樂觀的態度,對黃金投資者來說近日的調整可望造就抄底機會,經濟增長依然疲軟,未來可能黑天鵝事件對黃金也有推動作用。

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近期市場對美聯儲7月、9月和12月的加息預期正出現同步攀升,美聯儲到12月加息的概率自上月底的9%大幅攀升至44%。而同時市場也擔心黃金股今年超額收益已經明顯,有獲利回吐壓力,國際金價也一度大幅下滑逼近1300美元/盎司。

對此,華泰證券策略分析師戴康等稱,歷史上兩次黃金上漲周期的背景都是寬松的貨幣環境和不斷積累的金融風險。目前來看美國經濟仍將在弱複蘇中掙紮,並隨時有可能被問題叢生的歐洲經濟拖累,黃金是比美元更優質的避險保值資產。“去全球化”下押黃金比押美元更靠譜;其次,在存量博弈的A股歷史,黃金股的累計超額收益可達40%以上,本輪才為26%,黃金股超額收益在2012年年中見頂後調整了三年半才見底,啟動點籌碼足夠分散。存量博弈市場需要更果斷拿住強品種,回調提供增持黃金股的機會。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等認為,依然看好黃金前景。持有黃金不能夠享受到任何經濟增長的價值,也就是說經濟增長是投資黃金的機會成本。在70年代和2000年以後,全球經濟都沒有增長,這兩個時代黃金的表現就特別好,70年代黃金漲了10倍,2000年到2010年也漲了5倍,這10年黃金是沒有敵人的,也就是說經濟增長是黃金最大的敵人。目前的全球經濟依然看不到任何增長,黃金依然沒有敵人。目前的金融市場,全球很多地方的債券已經是負利率,去買債券還要給人倒貼錢,債券市場已經漲不動了;股市普遍都是沒有盈利,而估值還在高位,也很難漲了。所以金融市場的錢要出來,而且剛好油價、糧價在歷史低位,大家願意去買,一買通脹就起來了,這個時候做黃金是可以保值的,所以說黃金是滯脹時期的首選。另外,黃金有一個特點,需求比較穩定,供給比較有限,今年很多賺錢的故事都和需求沒有關系,都和供給的變化有關系。

中信建投金融工程分析師丁魯明稱,美股收複失地,黃金庫存提高,黃金價格短期承壓,上周美國經濟數據憂中有喜,若通脹回升,美聯儲不排除年底加息的可能。疊加歐洲亂(退歐風波持續影響)+日本難(貨幣過度寬松或陷流動性陷阱)的影響,美元若走強,也會對黃金短期走勢產生壓力。近日,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回升,美股估值修複,黃金庫存提高,存在短期技術性調整,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歐洲退歐或許只是開始,不排除更多黑天鵝事件的發生。

資深投資人士溫天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黃金某程度上還是有若幹避險作用,但是從工業需求或國家儲備資源的角度上,功能已經大減,這也局限了反彈的力度。目前,日元及美元某種程度上充當了以往黃金的角色,在目前環球市場逐漸趨穩的時候,黃金的價格很難大幅度攀升。當中會有技術性的反彈,但是不會有趨勢性的價值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80

英鎊大跌 現在是抄底英國商業地產好時機?

“我們已經從投資者那里得到很多的詢價消息,特別是在美國和亞太地區的潛在客戶,英鎊貶值的程度,已經使置產價格接近買家的要價,相信很多人希望得到更大幅度的討價還價。過去的幾個星期,我們看到了一些正在出售的英國地產,遭遇相當猛烈的砍價。我們希望來自中國的大地產機構、國際地產大玩家在今後的幾個月里能更加仔細地考察英國的地產投資情況。”英國第一太平戴維斯地產公司研究部主任奧克利(Mat Oakley)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透露。

事實上,英國公投結果決定脫歐已經過去一個月了,英鎊在此期間累計貶值8%~10%,去英國抄底投資商業地產的議論也在坊間漸漸呱噪。說時遲那時快,中資熱錢已經悄悄湧入。首先是香港華大和渝太兩家地產大佬分別出資7030萬英鎊和4233萬英鎊,收購Travelodge 品牌下位於倫敦的兩處酒店物業。接著,來自四川的國棟建設集團宣布在謝菲爾德市以2.2億英鎊投資包括寫字樓、公寓、酒店等在內的綜合地產項目。暗流湧動的中資為近幾年已經開始火熱的投資英國,特別是倫敦商業地產領域投資,又添磚加瓦。

 

抄底倫敦地產有經驗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英鎊遭遇重挫,兌美元下跌30%。那時,從抱著紙盒子、走出倫敦新金融城金絲雀碼頭銀行大廈大門的人群數不勝數。倫敦商業地產價值在短時間內暴跌10%。

而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就在2009~2010年期間,以1億英鎊不到的價格,購入英國央行對街的辦公大樓。中國貿易促進會倫敦辦事處也在那時下單金融城里的一棟小樓,都適時抄底成功。

之後幾年內,中國投資者投資倫敦商業地產漸成氣候。隨著諸多中國金融機構進駐倫敦開設分行和辦事處,如中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平安保險、人壽保險,紛紛拿下倫敦新老金融城各處大樓,有些還是在世界建築史設計風格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要建築。

今年1月,保利地產以1.45億英鎊拿下倫敦市中心集中了法律、會計等機構和人員的艦隊街上的一處辦公樓(Ludgate West);2月,中國海外發展公司以同樣的資金規模從德國人手中買下海利肯大廈(Helicon Building);3月,複星集團完成了3億英鎊購置托馬斯貿廣場(Thomas More Square)綜合地產項目的交割。

按照第一太平戴維斯的數據,僅2016年頭2個月,來自中國的商業地產投資金額就超過了5.6億英鎊,大有超過2015年總規模12億英鎊的架勢。

地產市場投資存風險

即使是抱著極其樂觀態度的奧克利在采訪中也承認,當前英國經濟的不確定性、英國即將開啟脫歐談判等不穩定因素,都對商業地產市場會有一定負面影響。“最大的風險來自英國消費者對英國脫歐後經濟產生變化的態度。如果是消極的反應,可能會采取謹慎的消費態度,而使英國經濟活力減退,這會造成房地產市場需求減弱,負面影響會出現連鎖反應。”奧克利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新上任的英國財長哈蒙德已經發出信號,表示英國的經濟政策會從前任奧斯本的激進減赤,更多轉向吸引外資、刺激增長,但由於新政府尚不打算推出“經濟預算案”,具體的經濟政策要等到11月才能知曉。

因此,英國何時啟動脫歐程序也將會是一個不定時炸彈。金融市場普遍預測,屆時會有再次出現類似公投次日市場反應強烈的可能性。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不清晰的經濟發展方向,對商業決策不利,對進入英國的外資也會形成一種阻撓。

而且,英國央行在公投後一個月內發布的消息和評論中一再提醒房地產市場風險。7月14日在宣布保持利率不變的同時,英國大幅調降房屋投資預估和房價預估。而之前警告的房地產基金風險,也得到了市場的證實,英國7家房地產基金公司相繼停止交易。這些都是地產和金融出現危機的征兆。皇家註冊調查機構稱,英國的房地產市場可能已經進入下行軌道。英國媒體也有報道稱,今年來自海外的投資需求大幅下降,從25%跌至-17%。有地產代理公司認為,英國商業地產價格估計最多會有11%的下降。

但經濟學家普遍擔憂的是,英國脫歐可能使得大量公司撤離英國,去歐洲大陸其他城市駐紮,因而導致商業地產遭遇危機。奧克利卻明確持否定意見。他認為,企業會不會撤離倫敦,關鍵是要看具體成本。“我認為,最近一直傳言大量公司機構撤離倫敦,是過度渲染了。搬遷的關鍵是成本。據我們了解,至少歐洲那些主要城市的商業樓盤租賃和購買成本都比倫敦要昂貴。即使真的像人們預料的那樣對商業地產市場形成沖擊,那也是要5~10年才會看到的,而不會在接下來幾年會里馬上發生。”奧克利說道。

在奧克利看來,今年聖誕將會是一個測試英國經濟的時間窗口,“如果消費正常,那麽明年的經濟還過得去,否則2017年上半年開始,英國經濟就會明顯走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900

恒大買萬科 “偷師”徐翔抄底重慶啤酒?

中國恒大(03333.HK)買入萬科(000002.SZ,02202.HK)5%的股份舉牌,並且賬面上浮盈大約20%,恒大的操盤團隊抄底手法可謂老辣,這一切讓人想起2011年重慶啤酒連續多個跌停後,徐翔果斷出手抄底,並最終獲得豐厚利潤退出,買入手法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既然舉牌了,現在恒大主席許家印似乎並不打算賣出恒大了,相比徐翔“左側交易”,許家印更多是“右側交易”。

周一晚間,萬科披露股東權益變動,各信息披露義務人分別於2016年7月25日至2016年8月8日之間增持公司A股股份5.52億股,占總股份的5%。各信息披露義務人因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恒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控制而構成一致行動人。成交均價為18.06元/股,成交金額合計約99.68億元;按照萬科最新收盤價計算,浮盈大約20億。

2011年年末,因研發乙肝疫苗倍受到市場關註的重慶啤酒,宣布其乙肝疫苗揭盲數據失敗,因此其股價遭遇連續11個跌停。正當投資者對重慶啤酒唯恐避之不及的時候,徐翔在24元左右第一次抄底。二次揭盲失敗後,重慶啤酒繼續跌停,此時徐翔在20元左右再次入場抄底。此後,重慶啤酒從底部反彈並接近翻倍,股價逼近40元,徐翔成功逃頂,在短短一個月內獲利數億元。

萬科股價7月20日見底,25日開始,恒大趁著萬科股東管理層之爭依然繼續,大舉買入萬科,主要持倉幾乎都買在逼近最低價,操作手法不可謂不老辣;不過跟徐翔不同的是,恒大已經舉牌,按照相關監管規定,如果半年內賣出股票的話,相關收益要歸入上市公司,由此可見恒大幾乎不可能短期內賣出萬科獲利;盡管獲利方式不同,但買入的時機選擇跟徐翔當年的操作極其相似。

萬科和當年重慶啤酒共同之處,都是在跌停板打開以後,兩周左右的時間就出現了股價見底,盡管負面消息繼續發酵,但股價已經呈現“跌不動”的狀態,成交大幅萎縮之下,主動拋壓也大大降低;就萬科事件而言,就算是萬科管理層舉報寶能系違規,監管政策不斷收緊,寶能不再增持,萬科管理層被認為試圖打壓股價讓寶能爆倉,但最終寶能經過對資管計劃追加保證金後,還是挺過去了。

其實相對貴州茅臺、美的集團等其他已經被拉高的業績優良的藍籌股來說,在管理層股東之爭中股價不斷創出新低的萬科,早已經跌無可跌。此前17元、18元左右的“白菜價”的確值得大資金搶籌,萬科10倍左右的市盈率、20%左右的凈資產收益率、5%左右的股息率,這些數據都很值得長線資金配置。萬科7月的環比大跌銷售情況也因為股東管理層之爭而不如預期,但這並沒有阻止資金低位搶籌萬科的熱情,不少投資者趁此“壞消息”入貨,其實就算是恒大不買,在當前“資產荒”邏輯不改變的情況下,也有不少其他大資金會感興趣。

萬科從7月20日見底,形成圓形底部並開始反彈,到25日恒大才開始買入,由此可見萬科觸底反彈並非完全是恒大的功勞,相比徐翔的“左側交易”,許家印似乎更崇尚“右側交易”的順勢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760

買、 買、買! 有“大媽”散戶計劃坐等抄底黃金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03/1035784.html

廣東黃金的老客戶陳阿姨告訴記者:“還是買黃金靠譜些,房子暴漲我也買不起,銀行理財產品利率也降低了,股市又不好,你說還可以買點兒什麽?”陳阿姨與她的兩位老閨蜜計劃等國際金價跌破1300美元/盎司之後,就陸續各買10萬元的金條。

____.thumb_head

在連續2個月強勁增長後,昨晚公布的美國非農就業數據不及預期,連續三周振蕩向下、低位徘徊的金價一度從1312美元/盎司“跳漲”至1333美元/盎司,之後有所回落。但美元加息預期仍強,機構普遍預期,金價兩周內仍有機會跌破1300美元/盎司大關。國內金價相對堅挺,在282元每克附近位置找到了平衡。

由於包括中國大媽在內的散戶投資者普遍看好中長線黃金價格,目前計劃“抄底”的人眾多。專業人士建議逢低逐步買入。

北京時間昨晚20:30美國發布的8月非農就業人數環比增15.1萬,明顯低於市場預期,增速在此前兩個月的強勁大漲後回落,此外關鍵的薪酬的增長率亦放緩。

分析師此前普遍認為,非農就業人數增量達到18萬或是美聯儲9月加息的“及格線”,因此8月就業數據基本上排除了美聯儲本月加息的可能性。受數據提振,連續三周振蕩向下的金價一度從1312美元/盎司“跳漲”至1333美元/盎司,之後有所回落。

國際市場:

重回多空對峙

仍可能跌破1300美元

不過,近期黃金市場基本面朝向利空發展,主要因為核心因素——美聯儲加息預期增強。本周公布的美國上周初請失業金人數增幅小於預期,直指就業市場持續強勁,增強了美聯儲年底前加息的預期。

德國商業銀行分析師DanielBriesemann稱,總的來說,過去幾周,美國經濟數據有所改善,金價可能在未來兩周跌穿1300美元/盎司。

技術面顯示,金價8月之後就進入了均線下行階段,空頭特征明顯。而全球最大的黃金ETF也正好是從8月開始小幅減倉。

最新公布的美國非農數據並沒有預期那麽好,使得市場重回多空對峙狀態,短線走勢的不確定性增強,空頭勢頭大為減弱。

本地市場:

夏季投資不盡如人意

散戶期待秋季行情

對比上一季度持續、全面看多的局面,目前的國內黃金市場多空博弈激烈,散戶心態也各有差異。對於中長線金價,目前多數投資者還是堅決看多,追究原因,並非認為美聯儲加息會減少,而是認定國際金融市場動蕩、避險需要將持續高漲。

廣東黃金的老客戶陳阿姨告訴廣州日報記者:“還是買黃金靠譜些,房子暴漲我也買不起,銀行理財產品利率也降低了,股市又不好,你說還可以買點兒什麽?”陳阿姨與她的兩位老閨蜜計劃等國際金價跌破1300美元/盎司之後,就陸續各買10萬元的金條。

而受訪廣州日報的幾位白領也表示一旦跌破1300美元/盎司,就會陸續入市買“紙黃金”,這幾位投資者均在今年上半年投資了紙黃金,反彈行情中收益多多,有的人半年收益率近15%。但從6月之後,他們的操作並不成功,均期待秋季銷售旺季能帶來更多的投資希望。

對比中長線“看多”的情緒,短線投資者目前的“看空”情緒暴增,早在上周末、本周一時間段,就有大戶、機構投資者入市“做空”,他們堅信:美聯儲的政策預期多變,9月“加息預期加強”。為此,應該抓住機會“做空”。而未來半年,黃金價格將圍繞美聯儲政策的“猜、猜、猜”不斷變化,區間投資最適宜,不宜單邊做空或做多。

 
  • 廣州日報
  • 杜宇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