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出版人奇想 台灣面膜在大陸賣翻

2012-03-26  TCW



成立四十四年、全球蔬果汁種類最 多的蔬果汁代工霸王佳美食品,和一家僅成立八年的保養品公司,有什麼關係?

佳美食品在二○○二年成立了佳美健康生技公司,發展健康食品原料等。這家大集團內的小公司,主要營收來自替台灣一家保養品公司生產面膜裸片。這家公司是拜 耳迪笙時代,品牌名為「寵愛之名」。

在越南隆安省的佳美廠房內,一間面積七百平方公尺、挑高超過三層樓的廠房,沒有任何機器設備和工人,只有白布包裹的盒子,排排堆疊。廠內安靜無聲,唯一在 動的是白布內正在培養的菌群,這些菌群不斷吐出只有頭髮千分之一細的絲,經過十五天的靜置培養,長成生物纖維。

率先用生物纖維做面膜

它,就是讓寵愛之名面膜八年前一炮而紅的材質,累積至今已賣出五百萬片。該公司去年營收近十四億元,產品銷售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紐澳等地,成 為第一個國際化的台灣本土保養品品牌。

生物纖維過去常被拿來做成醫療敷料、人工血管、紙漿填充材料等,卻沒有人拿來運用在美容保養領域。

當年身為兩本國際雜誌中文版美容總監的吳蓓薇,聽到了先生周義傑、當年擔任佳美食品執行副總經理提起這種材質,十八年美容界採訪經驗,讓她直覺聯想把它做 為面膜的可能性。

她推測,一般面膜採用不織布,雖吸水性強,但敷在臉上同時也吸去臉上水分,而生物纖維透氣不透水,或許更能保濕。於是,她結合佳美工廠,再找專家、學者研 究實驗,做出市面上第一片生物纖維材質面膜。

同樣的材質,佳美生技開發出來以後,拿去參展、四處推銷卻都沒人理會,直到寵愛之名帶動生物纖維面膜風潮後,需求量才大增,甚至擴廠生產。吳蓓薇跨界的整 合思維,讓兩種不相干的產品交會,產生新的運用。

有了創新產品,接下來要解決通路問題。

最初,該面膜只在皮膚科診所販售,「醫生一定要你給他完整的產品說明文件,甚至原文,每項成分的國際認證、臨床實驗等……。」雖然細瑣繁雜,銷售量也不 多,但她不願走電視購物通路,「如果要成為國際品牌,就不能期待短期之間出現很大的利潤。」她認為,在電視購物台銷售,品牌壽命不會長久,反而會扼殺更長 遠的獲利來源。

「產品品質好是基本,寵愛之名的成功,主要是抓對了市場和時機點,」台灣最大的美妝社群網站風尚數位科技(Fashion Guide)執行長張倫維分析,它在百貨公司專櫃品牌和開架藥妝通路之間找到市場,主打專櫃品質,卻在藥妝通路販售。

成功的先行者總會引來許多追隨者,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的生物纖維面膜,品質卻差很大。佳美食品研發處經理葉秀仁說,「很多廠商只想速成,生物纖維三天一樣 可以做得出來,但是比較薄,效果就差很多。」而佳美供應給寵愛之名的面膜需要十五天,等待生物纖維長到一定厚度,「這當中又只有六、七成會被他們使用。」 對品質的堅持,讓它沒有被後進者追過,「消費者在乎品質大於價格,」吳蓓薇說。

打進LVMH中國通路

在台灣打出品牌以後,逐漸紅到對岸,○九年LVMH集團旗下的頂級美妝通路絲芙蘭(Sephora)找上寵愛之名進駐中國大陸門市,不但成為該通路唯一的 台灣品牌,更連續三年至今皆為保養品類銷售第一名,打敗雅詩蘭黛(Estee Lauder)、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等國際品牌。

看似簡單,過程並不容易,中國大陸對進口品管制嚴格,尤其保養化妝品,首先要讓政府機關檢測三至六個月,確認沒問題才可開始申請動作,過程中只要一關不合 格,就要全部重來,一個產品申請超過一年是常有的事。另要被課高達四○%以上的各項稅目,導致在大陸的售價約是台灣的一‧四到一‧八倍。

為什麼不選擇在中國設廠?省去繁複檢驗過程與關稅,利潤更大?吳蓓薇表示,她在當地跑過幾個代工廠之後,還是決定留在台灣製造(面膜的裸片在越南生產後, 運回台灣,再進行精華液填充、包裝等後段加工),因為當地的水質、工廠人員管理、無菌加工環境、高規格設備等都還不到位,「我們曾經聽過有其他品牌的生物 纖維面膜出現發霉情形,很有可能就是大陸製造的。」

近兩、三年,台灣出現多家主打醫美或生物科技的保養品品牌,市場競爭激烈,但是寵愛之名的業績幾乎不受影響。森田藥?衖`經理周旻昇觀察,許多品牌最後都 變成殺價競爭,買二送一、買一送一稀鬆平常,但寵愛之名的產品售價卻都能維持住,「代表這個品牌已經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形象。」

在台中及高雄兩地,有五百家以上的化妝保養品代工廠,歐系、日系品牌由台灣代工者,比比皆是。亞洲大學保健營養生技學系化妝品組兼任講師張麗卿表示,本土 廠商有很好的研發力和產品力,卻缺乏國際品牌行銷的資源和整合能力。寵愛之名異軍突起,就是結合了上述優勢,這也證明了,台灣不只會做代工,也有做保養品 牌的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42

大陸航空:從最差到第一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6121.html

美國大陸航空公司曾在10年內兩次進入破產保護期,均轉危為安。在第二次危機中,戈登·貝休恩制定的「為贏而飛」的發展戰略讓公司再次翱翔,已成為美國公司中最令人矚目的公司扭虧為贏的案例。

關鍵時刻

1990~1993年,美國大陸航空公司因經營不善,進入史上第二次破產保護期。CEO像走馬燈似地不停地更換,不到十年內,前後出現了10個CEO。

關鍵抉擇

來自波音公司的戈登·貝休恩在危難時刻被請來到大陸航空擔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這位新CEO力挽狂瀾,從重塑企業文化入手,徹底改變了大陸航空的基因。

關鍵策略

戈登·貝休恩實施大刀闊斧地改革,制定出「為贏而飛」的發展戰略,立即停飛虧損航班,倡導以業績論英雄的評價標準。更重要的是,戈登通過改變企業文化,建立「誠實、信任、尊嚴、尊重」的文化氛圍,充分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使得大陸航空的面貌煥然一新。

策略結果

作為直接結果,戈登正確的抉擇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挽救了大陸航空。而其長遠的意義,是讓大陸航空成為了哈佛的經典案例——美國航空業從此得到了很多講起來很普通,關鍵時刻很管用的管理教益:理解市場、增加收入、優化產品和重塑企業文化。

 

1994年當戈登·貝休恩(Gordon Bethune)接管美國大陸航空的時候,公司的經營一塌糊塗:10年內已經是第二次被置於破產保護之下。此時的大陸航空已名譽掃地,員工下班後趕緊脫掉 標有「大陸航空」字樣的衣服,他們羞於在社交場合被人認出是大陸航空的人。前10個CEO走馬燈似的更換,事情糟到了不能再糟的地步。

戈登·貝休恩剛剛接手美國大陸航空CEO這個職位就發現,從1994年的感恩節到1995年1月17日,在不到60天的時間裡,大陸航空的現金即將 告罄。這意味著,公司連一分錢的薪水也發不出來,更不要講維持公司的運轉、向供應商付款了。現金斷流,時不我待,迫在眉睫,否則將失去一切機會。

其實對戈登而言,制訂拯救大陸航空的計劃並不是一件很費腦筋的事情。對於任何一家航空公司來說,其要求都是一樣的:在需要的時候,用乾淨而安全的飛 機將乘客和行李及時送到他們想要去的地方,在飯點時為他們提供可口的餐點,一切就都OK了。關鍵在於,能否讓這一切快速、準確、很好地實現。

為了獲得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現金,戈登率領團隊制訂了由4部分組成的施救計劃。

第一,為贏而飛計劃。這是航空公司的市場計劃,即停飛那些虧損的航線,重新規劃飛行時刻表。建立休斯敦、紐瓦克和克里夫蘭樞紐站;擴展客戶,修訂市場策略以加強與旅行代理、公司和常旅客的關係。

第二,發現未來計劃。這是一個面向未來的財務計劃,即監督現金流過程,重新規劃收支平衡表,包括將飛行編組從13個簡化到4個,讓飛機的大小適合於市場的規模,減少租賃飛機的數量,將不具備戰略的資產賣掉,以保證現金流暢通。

第三,建立現實的可信度計劃。改良服務產品,即不讓行李出現差錯,處理好客戶投訴,改善大陸航空的形象,將飛機的顏色內外統一,增加電話,提高頭等艙艙位,改善機上餐點。目的是通過改良服務使大陸航空成為乘客理想的航空公司。

第四,齊心協力共同努力計劃。企業文化建設,即恢復員工對管理層的信心,提供實時的激勵機制,建立連貫的、可信的飛行時刻表,改良溝通方式,引入利潤分享,建立以業績論英雄的文化氛圍,建立員工的尊嚴和尊敬。最終希望以健康的文化拯救公司。

戈登這個計劃建立在商業邏輯和客戶需求上的共識,延用至今,屢試不爽。很快,大陸航空現金的問題通過與股東的協商解決了。

換血

施救計劃通過後,大陸航空開始實施部署:一是管理層的換血;二是進行企業文化的重塑;三是爭取客戶的計劃。只有擁有良好的管理團隊,公司戰略才能得 以推進;重新建立企業文化,才能獲得員工的認同和共識,企業才得以健康發展;而企業文化是爭取客戶的基礎,因為員工贏,企業贏;員工贏,股東贏;員工贏, 客戶贏。

在幾個月的時間裡,CEO戈登用20個人的管理團隊取代了原來的61人的團隊,從制度上和人事上消除官僚環節,壓縮管理成本;在用人方面,公司的考 察方法是:第一,通過智商測試,選拔智慧型人才;第二,選拔具有執行力的人才;第三,選拔主動參與型、具有團隊精神的人才。高管必須願意尊重每一個人,願 意在相互配合的環境中工作。

戈登強調用「誠實、信任、尊嚴、尊重」重塑企業文化。如果高管對人不尊重,那麼員工就不會信任他,員工在不信任的環境中是難有所為的。公司必須讓員工願意來大陸航空工作,哪怕他們跳槽或辭職,也允許他們有尊嚴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實施。

在用人上,公司提倡「舉賢不避親」,鼓勵任用自己熟悉的人。這樣做,可以迅速找到適合的人才,避免心急火燎地用錯人。因為這些被稱作朋友的人,有的在航空業做了很多年,也有的從未涉足過。

大陸航空的策略是讓那些以前做二把手的人,來公司擔當一把手。例如大陸航空起用了一個在二把手崗位上的經理人來做定價部門的一把手,這個部門的業務 完全由他掌控。儘管當時大陸航空的股票僅7美元每股,戈登依然信心滿滿地告訴這些高管,「公司僱傭你,是因為公司的股票馬上就要達到80美元,甚至更 高」。公司給他們提供期權,這樣的話,只要股東贏了,他們也就贏了。很多人想,「我本來並不值那麼多的錢,但是按照戈登的說法,我好像完全可以在原有基礎 上提高一大步,特別是能夠獨當一面」,這是很多經理人可望不可及的。這一策略很靈驗,這些高管被重用後,其潛質可得到充分甚至超常地發揮,使得公司獲得了 物超所值的人力資源。的確,當營運很快步入正軌時,大陸航空創造了很多個百萬富翁,這是企業和個人雙贏的結果。

砍掉一半廣告費

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大陸航空削減成本的做法,已達到了破壞正常營運的程度。比如,公司鼓勵飛行員節油,如果達到了節油標準就可以拿到獎金,一 些飛行員為了節油,停掉了機艙內的空調,或是把飛機開得很慢。這樣做招致的後果是,乘客不但喪失了旅行的舒適度,還因不必要的飛行延誤導致不能進行正常換 乘,向大陸航空索賠。大陸航空的員工因此不得不加班加點的工作。

削減成本的結果,航空公司非但沒有節省多少油料成本,反倒賠掉了不少錢。15年的低成本運作的效果竟然是大陸航空成為大家最不願意乘坐的航空公司, 公司收入大減,入不敷出,公司運營已成為賠本的買賣。後大陸航空又因為經營不善而飲鴆止渴,用高於正常的利率從銀行貸款,而隨著乘客的流失收入繼續下降。 如此的惡性循環,週而復始,公司不堪重負。

戈登立即著手對公司的改良,他先從抓客戶滿意度入手。他讓每一個高管負責一個城市,要求他們走訪客戶,親近客戶。公司的諸位副總裁親自致電投訴的客 戶,向他們賠禮道歉,除此之外還要向客戶解釋,公司會根據客戶的意見進行改進。有很多投訴電話,高管親自去接,很多的投訴信,高管親自閱讀和回覆。這些說 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卻很難。有時候,一個投訴的電話客戶會喋喋不休地講上半小時,高管們耐著心,給這些客戶發牢騷的機會,安慰他們,向他們保證一個新的 開始即將發生。

戈登打破惡性循環的另一個步驟是砍掉一半廣告費。廣告中說得越好,客戶感覺就越不好,倒不如用這些廣告費去做一些實實在在對客戶有益的事情,這也是大陸航空親近客戶的方法之一。

9C座位客戶想要什麼

大陸航空將注意力從削減成本到關注客戶需求,他們開始向9C座位客戶提問。什麼是9C座位客戶?9C座位客戶是一群公務艙客戶,他們為商務而出行, 他們會付全款買票,他們坐在靠近走道的位置,他們願意付費購買更多的服務,他們需要飛機更加安全、更加舒適、更加人性、更加討喜,他們需要登記與行李託運 「一站式」的服務、他們需要機上餐點更加可口。大陸航空改良的做法就是請他們填一個單子,將這些可能定製的服務寫在上邊,由他們勾勾畫畫。

大陸航空原本是由7家公司組合而成,在管理混亂的情況下,大陸航空機身的顏色,以及機上座椅和航站樓候機廳的噴漆,7個公司7種顏色,看上去雜亂無 章。如果需要更換一個座椅,公司的物料員會跑到倉庫裡隨便找一個尺寸適當的座椅,拿來即用。混亂的局面使得公司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視覺形象。戈登上任後, 首先要求公司統一顏色。6個月後,整個公司的顏色全部改變——飛機機身塗漆,機內和候機廳地毯,統一在藍色地球和「大陸航空」字樣的新標識下。

公司重新制定了航空時刻表,為保證準點飛行,公司為員工制定了准點飛行的獎勵計劃——如果飛機架架準點,保證大陸航空當月名列全美最準時前5家航空 公司,那麼相關的每位員工都可從公司獲得65美元的獎勵。這樣的獎勵計劃對於一個瀕臨破產的公司似乎不可思議。但是大家努力的結果是:大陸航空月月位居美 國運輸部正點飛行的榜首。

大陸航空還改變了機上的餐點。其做法是全面顛覆過去的食譜,戈登親身參與制定機上餐點的選擇,親自品嚐。每3個月,他就會率領一干人馬試吃一次。餐 點中包括新鮮的意大利麵,海鮮湯和三明治;頭等艙還會有桂皮肉卷,而在普通艙裡,塞百味的三明治和軟質膠糖是常有的餐點。大陸航空還在餐點中增加了高品位 的咖啡和微釀啤酒,整個餐點的品質,雖然不敢說堪比四星級餐館,但是乘客甚至自願掏錢購買。

全員拯救

航空公司都是集體作業,所以大陸航空認為,必須讓員工的收入與公司的目標相契合。對於大多數的員工,公司的激勵是利潤分享:只要公司得利,員工就可 以拿到公司利潤的15%,在公司走出負債經營進入正常運營的情況下,員工的利潤分成可以佔到他們整體收入的7%,並在每年的情人節派發。

為了讓員工有意識參與拯救活動,公司在全系統安置了650個佈告欄,發佈內容從日常信息到大陸航空最近24小時的業績,均不斷更新;另外,戈登還在 每週五給所有員工發送一份電子郵件,報告周況。每個月,戈登都會組織一次「Town Hall」(全員)大會,CEO與員工面對面,CEO即席回答員工的問題;公司每3個月會給員工家裡寄送一份大陸航空通訊季刊,每半年寄送一份公司報章剪 報。從後來的結果看,將資料寄送到每個員工的家庭是一個非常明智的做法。公司高管在每個人負責聯繫的城市中,每季到訪,傾聽員工呼聲,解決員工問題。

同時,公司建立了員工電話熱線,管理這條熱線的是公司的機長、空乘人員、機械師或者看門人。他們輪流值守、採集建議,並且有責任在48小時內回覆員 工。通常的回答有3種:1.我們馬上改進;2.我們做不了,需要向上級匯報;3.我們再研究一下,然後在某個時間裡回覆你。在熱線開通的3年裡,公司一週 可以接到200個電話。可能真正採納的建議只有一成,但是公司會對每一個建議都做認真的研究。例如,有一個建議是行李員提出來的,他提議能否將一些VIP 乘客的行李綁上標有「優先」的紅帶,讓這些行李享受優先處理的待遇——讓它們走在所有行李的前邊。實行這個計劃並不會提高成本,但是VIP乘客的感覺會好 很多。公司管理層經過研究,認為這個建議很好,很快採納了。

通過「對話」和「傾聽」,公司內部逐漸形成「誠實、信任、尊嚴、尊重」的文化氣氛。儘管如此,一旦需要解決棘手的問題,公司還是採用更加深入的開放 式溝通的方式。例如,大陸航空要關掉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博羅機場,要將很多的員工外遷。這種讓管理層頭疼的事情,CEO委派了公司的二把手去宣佈這個決 定,並由他親自檢查那些受到影響的員工是否得到了妥善的處理。這位二把手一去,立即有飛行員要求在開全員大會前與他見面,二把手欣然接受。經過一番交流, 他發現飛行員們對於北卡機場關門的決定並不惱怒,因為他們也看得見,這個機場從來門可羅雀。但是,他們認為補償不大公平。二把手對這個結論感到很驚奇,因 為飛行員的待遇是談了12年的結果,公司的補償計劃在這個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儘管如此,他還是同意將補償再追加一倍。不僅飛行員,所有受到影響的員工補 償都會追加一倍,受惠對象為600人。一開始,飛行員似乎氣還沒消,敵對情緒很高。但是在全員大會上,飛行員的火氣被其他的員工給澆滅了。那些行李搬運工 說,「我們應當知足了,應當感恩了,由高階經理親自上門,還針對每個人給了足夠好的外遷補償」。最重要的是,員工感覺自己得到了應有的尊重。雖然關門是一 個艱難的決定,善後處理也比較棘手,但最終解決得還算順利。後來這些飛行員中的很多人,成了這位二把手的私人朋友。

企業文化健康是企業營運恢復正常的保障。這以後,隨著大陸航空營運狀況逐漸好轉,企業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大陸航空成為一個大家都願意為之效力的 公司。在這以後,多年的統計數據表明,大陸航空的跳槽、病假、員工投訴和對待遇的斤斤計較逐年減少。員工很喜歡在公司的禮品店買個標有大陸航空標識的帽子 和T恤,驕傲地向朋友們炫耀。公司禮品店生意越做越火,一年就可以增加400%的銷量。

所有這些,幫助大陸航空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重新獲得利潤,並且建設了一個更加具有保障的未來。公司員工們的行動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建立的信任和對大陸航空的忠誠度,讓公司繼續生存、發展和重新盈利。

一次,當記者問到CEO戈登,在大陸航空此次的拯救過程中,是否有什麼讓他感到驚訝的事情,戈登毫不猶豫地說,「最令我驚訝的,不是別的,就是大陸航空居然能夠危而不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21

大陸買家法律意識低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13.html
今日看樓盤傳真, 提到有兩宗觀眾報料有關涉及內地人的二手樓買賣, 行為令人驚訝。

第一宗是內地買家看中了一個單位, 向一名香港業主提出買賣, 經過經紀安排, 雙方簽好臨時買賣合約, 內地買家開出一張12萬支票給業主作小訂, 準備14天後交大訂。一天後業主收到經紀電話說內地買方有資金問題, 希望可以更改成交日期, 可否帶同臨約出來更改。業主好心就應承了, 於是到一間快餐店見買家及經紀, 經紀接過3份臨約 (買賣雙方加經紀共3份), 整理好及修改好之後交給該名內地買家先加簽修改部份。該買家接過臨約後突然起身走人, 邊走邊撕毀合約, 當這次交易從沒有發生過。經紀及業主都傻了。

第二宗, 業主是內地人, 簽好了臨時買賣合約給一名香港買家, 誰知業主見香港樓市颯升而後悔, 要求買方取消交易, 買方認為只要照合約精神賠償便可。但業主卻聲言會破壞該層樓, 日後買方住入也不會有好日子過, 嚇得買家怕怕。

當中有線電視亦有講及一些律師意見, 第一宗的話, 律師認為有臨約殘骸, 加上不能過戶的支票, 還有經紀作證, 成功告買家毀約機會很高, 不過更簡單是告該張12萬支票不能過戶, 這個會更快捷及成功率更高。第二宗的話, 要告他還未做的動作比較難, 法庭亦要證明樓房破壞要到一般人不能居住的程度才會要求業主賠償。

還有, 內地人在港搞上了這類民事案, 就算告入了, 也不會影響他們出入境, 如果在港沒有住址, 連找他賠償的動作都做不到, 香港法律只有香港人在守, 大家跟內地人做交易真要小心萬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9

大洋百貨布局二、三線城市突圍 顏思文靠數字力 笑傲大陸百貨戰場

2012-5-14  TWM



的購物樂趣,每個人手上都恨不得有計算機,邊逛邊算,就是要以最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購買到商品。

不只與消費者玩數字遊戲,大洋能在新街口這塊商業高度集中地闖出一番名號,讓本地百貨業老大哥不敢小覷,四年度營收複合成長率達二八%,其背後有一套嚴格 管控數字的方法,是成功關鍵。

來自台灣、現任大洋百貨董事長顏思文,回想十六年來在中國打拚的日子,自認學習融入當地文化價值,是在大陸開疆闢土的第一步。「一九九一年,我進入太平洋 百貨豐原店,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上班第一天,我被教育『服務至上』,客人是我們的上帝。但剛到大陸時,眼前所見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顏思文說,顧客選 好商品去結帳,收銀員找零錢是用丟的,賣場店員常以貌取人、高談闊論。

扭轉服務心態 營收大起飛為了教育當地員工並避免衝突,顏思文開口閉口都盡量少提台灣經驗,而是將兩岸差異巧妙的引導進管理,「我告訴員工,大洋的所有收入都是消費者給 的,之後供貨商拿走大部分,我們只拿抽成來發你們的薪水,才讓員工打從心裡覺得要服務好每一位進門的客人。」他說。

類似這樣的溝通方式,不但化解大陸員工與台籍主管間的對立情緒,也成功將服務觀念導入賣場。現在大洋百貨襄理級幹部共二百二十人,台籍主管約三十名,十八 家店中只有七位店長來自台灣。公司內部沒有海峽中線隔閡,員工向心力強是大洋營收快速起飛的第一個原因。

其次,促銷案也是營收大幅成長的主因之一。大洋營運採「店長負責制」,顏思文雖放手讓各店大玩促銷活動,自己仍每分每秒都緊盯著營收數字,「公司有套系 統,全國十八家店的營收數字每五秒會更新一次,在我的辦公室裡隨時都掌握得到。」此外,大洋管控數字還有一個祕密武器叫「手機速報」,每天中午十二點、下 午五點及晚上打烊三個時間,十八位店長的手機會固定收到其他十七家店的營收及毛利率數字。「這是利用『不落人後』的恐懼心理,因為每家店的營收數字都透 明,如果有一家店十二點的數字還好,但到下午五點營收卻大幅成長,其他家店就會想辦法提升。」顏思文避開高成本、競爭激烈的一線城市,選在二、三線城市布 局,靠著精準的數字管理,靈活的促銷手法,將大洋百貨打造成「雖非中國最高檔的百貨公司,卻是讓消費者感到最有趣的購物地點」,證明用對奇招,就能在大陸 百貨戰場殺出重圍。

大洋百貨

成立時間:2002年5月

董事長:顏思文

營運特色及現況:全中國18家店位在13個城市,平均店齡4.5年三大品牌主軸:大洋天地、大洋百貨及大洋晶典

近三年獲利:

年度 2009 2010 2011 每股稅後純益(元)3.04 2.26 5.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84

大陸工資明年加1倍 追過台灣大學生起薪

2012-5-28  TCW




中國大陸超過十億人口的勞動市場,工資要升要降,誰能拍板決定? 中國政府、美國政府,還加上一個全中國民營員工數最多,出口金額比重中國第一的郭台銘。

與美國、中國政府往來密切的郭台銘透露,調漲工資這件事情,不完全是他一個人的想法,雙邊政府也有同樣的「默契」。

「我到明年的八月,逐漸要再加一倍,現在的工資。」

五月十六日,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第一次見到美的集團董事長何享健,坐定碰了幾次紅酒杯後,他淡定的拋出了這句話。聽在何享健的耳裡,卻是一驚!

追平台灣基本工資不夠陸廠明年還要調薪,鴻海在想什麼?

五月十日,鴻海集團舉行上海總部動土典禮,是這個集團進軍中國二十多年來,第一次在當地蓋「非工廠」的建物;郭台銘不僅親自主持,還宣布中國富士康員工的 薪水,到年底要追平台灣的最低工資(新台幣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元,約合人民幣四千元),暗示未來七個多月裡,以含加班費在內的全薪約人民幣三千元計算,富士 康將有約三成的調薪空間。

何享健在廣東以「善待員工」聞名,美的現在薪資水準還略高於富士康。今年第一季,美的毛利率站上二○%,對照起鴻海毛利率跌破七%,美的有實力再漲工資。然而明年下半年薪資比現在再漲一倍?何享健聽了也不由得心裡一沉,皺起眉頭。

這時候,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插進來補了一句,對著何享健打趣說,「你的薪資,是被老郭弄高起來的!」何也戲謔的回說,「他搶我的人嘛!」引來滿桌子人一陣大笑。

今年二月,富士康才剛調薪一○%,是近兩年來,該集團第三次的大幅調薪。普通工人基本薪資站上人民幣二千二百元(約合新台幣一萬零三百四十元,包含如台灣 的勞健保、年金的「五險一金」,但不含加班費),比起二○一○年連續跳樓事件前、人民幣九百元的月薪,足足增加了一‧四倍。

但這對郭台銘來說,似乎還不夠,他告訴何享健,明年下半年薪資再調一倍,光是底薪就有人民幣四千四百元(約合新台幣二萬零六百八十元),再加上加班費,很容易就叩關人民幣五千元(約合新台幣二萬三千餘元),甚至超越目前的台灣大學畢業生起薪二萬二千元。

不管是新台幣、人民幣,富士康在中國超過一百一十萬員工,花出去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郭台銘打的到底是什麼算盤?

算盤一:創造中國中產階級「內需市場只靠頂級客層,不健康」

郭台銘一說要漲工資,立刻就有人打趣,「那你變成公敵啦!」他馬上就回答,「你們喔!怎麼看這個事情,真的講,你們一點都看不明白!」他接著大聲說道,「中國內需市場沒有中產階級,甭談!」

「你問一下那個味全,不是味全,魏家,那個康師傅(牛肉麵),全中國賣得最好的是龍華園區,二十萬人去吃,我連我自己去吃都要等一個半鐘頭。那個麵只要煮出來,只要下出來,就進肚了。我有時候肚子餓說叫我秘書去買碗麵,總裁都要排隊,一個半鐘頭才能吃。

他(頂新國際集團副董事長魏應行)有次看到我就說喔,謝謝你!在我廠區裡面開,又沒有人家(指鬧事者)來找他,又沒有公安,因為廠區裡面很單純,閉著眼睛 印鈔票就好了!連那個尹衍樑 (潤泰集團總裁),在我們那邊開個大潤發,啊,開印鈔票一樣(眾笑,乾杯聲此起彼落)。」

郭台銘語畢,在大陸經營餐飲事業有成的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立刻舉杯,「我們這裡好幾個餐飲業啊!我們敬敬(郭)啊!」又是一陣歡笑碰杯聲。

從深圳龍華廠的一碗牛肉麵,郭台銘看到中國勞工薪資調漲以後,在消費能力上井噴式的爆發力。

「穩增長、促民生、調結構、擴內需,這十二個字,我現在全部在做,」郭台銘「我明年就是加班(時數),到明年七月一號,我就降到三十六小時。那我答應了工 會,你加班減少但是收入不減少,所以我一定要達到這個(調薪)。」「中產階級如果未形成,只靠頂級(客層),是不健康的。」

通路布局瞄準中國內需市場的苗豐強附和,「他(郭)這個薪資調,中國調是對的。因為中國現在有這個條件,真的是可以往上調,但是要有人帶頭。」

郭台銘一聽趕緊補上一段說,「大家水漲船高,這樣中國的中產階級才會產生,這時候內需市場才會開始,美國也支持。美國希望你工資調越漲越好, Wal-Mart董事長 (Michael Duke)講嘛……大家買,東西就貴。」

算盤二:寧升工資不升匯率「升工資,人們普遍得到好處」

「美國副助理國務卿(此指月前訪華的波斯納),管人權跟勞工事務,在不到一個月前來看我,他跟希拉蕊也訪問,後來回去一個禮拜又跟希拉蕊訪問北京,就是歐 巴馬的一個好朋友,是全世界勞工聯盟組織的創辦人,也是個律師。……我說好,你來看我工廠,我讓你來看。他很高興。看完工廠以後,我跟他有一個小時座談, 那當然他也是希望中國(漲工資、升匯率),當然美國是間接的push(推動)中國,他壓迫中國兩個,一個升工資,一個升匯率。」

「對我來講,我寧可升工資,不要升匯率。我跟中國的中央領導有一些人在談,他們也同意,不要升匯率,升工資。因為升匯率呢,是少數人得到好處。升工資呢, 是普遍得到好處。所以我有美國跟大陸的中央,同意讓我帶動中國工資。所以,最近呢,哈佛business school(商學院)要來,暑假要我這邊住一個月做case study(案例研究),整個案子,把他做一個study。」

而以鴻海去年的年報分析,製造部分的總用人成本,占總銷售成本新台幣三兆一千八百億元的比重約為三‧九一%,「我是覺得喔,人工工資對你整個營運成本占的不大,占的是你高階(主管薪資)跟所有你的環境成本(如產業供應鏈等),」郭台銘解釋。

「那個工資喔,中國已經到了不應該再拿工資做為輸出的要件,而且現在年輕人也不喜歡進工廠,所以現在(工廠)應該走管理、走軟件、走控制啊!一定要走自動 化。」郭台銘五月中在上海曾說,未來五至七年內將導入一百萬台機器人,除減少用工人數,也提高人力素質、改善薪資。 算盤三:找新成長動能「製造轉商貿,是很重要的一條路」

眼見富士康深圳工資不斷上漲,鴻海集團其他地區的員工也開始要求比照辦理,「我在越南有很大的投資,很大,將近一萬人,在河內;我在廣西也有投資。現在, 越南工人要求跟廣西的一樣,所以越南我也在調。因為大家上網,資訊你不能block(封鎖),所以越南工資現在也漲了。」「台灣現在……其實工業總會是沒 有道理(編按:工總已表達反對基本工資調漲),基本工資漲,但是外勞你脫鉤就好了嘛!」郭台銘認為。

工資一步步調升後,就帶出鴻海的下個大目標:中國內需市場。「這是我們公司很重要的一條路,」提到五月十日「從製造轉商貿」的轉型計畫,郭台銘這麼說。

如果從二○○一年鴻海集團旗下廣宇入股3C賣場賽博數碼計算,郭台銘布局中國內需通路已超過十年,又陸續發展出家電商場、線上購物等五種不同類型的通路(見上表),但經營績效遠不如電子製造本業。

巴克萊(Barclays)分析師楊應超認為,鴻海缺乏通路管理經驗、規模也不夠大,因此經營狀況多處於小幅虧損。如果能利用轉型商貿的機會,投入更多資源並整合,先以損益兩平為目標。

雖然郭台銘沒有明確定義「商貿」的具體內容,但未來鴻海集團從製造生產,一路到銷售通路包辦的決心,已可窺見。

市場也傳出,郭台銘的目標是「當客戶的客戶」,也就是它不僅要替蘋果生產,還要幫蘋果在中國賣產品,賺內需財。鴻海今年營收將挑戰三兆八千億元,與去年相比,成長率放緩到一○%至一五%。找到下個成長動力,與調漲工資一樣,都是必要趨勢。

只不過,郭台銘這一套先養雞,再殺雞的策略 (先調漲薪水創造中產階級,再吃內需通路商機),能不能在通路消費市場複製製造業的成功,還有待長時間的考驗。

【延伸閱讀】鴻海中國員工薪資水平 今年底就追上台灣

2010年6月鴻海第1次調漲漲幅33%薪資5,640元

2010年10月第2次調漲漲幅67%薪資9,400元

2012年2月第3次調漲漲幅10%薪資10,340元

2012年年底即將第4次調漲鴻海基本工資今年底鴻海薪資將漲82%,薪資18,800元,追平台灣基本工資18,780元。

2013年下半年台灣基本工資2013年下半年,鴻海薪資將進行第5次調漲,預計漲10%,達20,680元,將直追台灣大學畢業生22,000元薪資。

註1:鴻海基本工資以富士康深圳正式員工為例,並以人民幣兌新台幣匯率4.7:1計算註2:台灣基本薪資預估值,是依勞委會主委王如玄今年4月公開承諾,基本工資至少會調高至19,000元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工商時報》、各媒體 整理:陳筱晶

【延伸閱讀】鴻海5大中國通路布局,都不成氣候

3C大賣場:鴻海集團旗下通路-賽博數碼:小賺廣宇轉投資,中國約34家門市,去年賽博數碼貢獻廣宇獲利為5,635萬元最大對手-百腦匯:大賺中國目前22家門市,今年預計再開3家,去年獲利約12億元

小型電器連鎖店:鴻海集團旗下通路-萬馬奔騰:失敗原訂今年展店1萬家,但目前僅不到300家,其中至少20家陷入虧損而計畫關閉最大對手-無類似賣場

電子商務:鴻海集團旗下通路-飛虎樂購:失敗B2C營運成績不如預期,將轉型為3C電子商務平台最大對手-京東商城:市占逾半中國最大B2C電子商務平台,去年營業額約1,400億元

零組件商場:鴻海集團旗下通路-敢創數碼:小虧主要在江浙布點,中國共130家,去年虧損9,831萬元最大對手-迪信通:市占第一中國最大手機專業賣場,中國逾2千家門市,2011年營業額成長35%

家電大賣場:鴻海集團旗下通路-萬得城:持續擴點中與德商麥德龍合資,目前共7家,因持續投資擴點,去年中國區營運仍有赤字最大對手-蘇寧電器:大賺中國市值最大家電零售業者,去年淨利潤約225億元

註:此表幣別為新台幣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聯合新聞網、《蘋果日報》、鉅亨網、《工商時報》、《電子時報》、廣宇財報等 整理: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26

國旺租賃另闢戰場 靠打入大陸內需獲利


2012-6-25  TWM




六月十八日,國票金控旗下關係企業國旺租賃正式在南京開業,這不僅是國票金跨足大陸經營的第一步,也是國票金大股東、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在大陸金融市場插上的第一支旗,且剛開業就有捷報,據悉國旺租賃已經招攬到業務,今年底前力拚損益兩平。

沒有銀行相挺、且起步較晚的國旺租賃,如何開拓戰場?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表示:「會跟著大陸十二五內需政策走。」魏啟林說,因為沒有母公司銀行相挺,國 旺租賃積極找大陸銀行簽「銀租合作」,包含中國三大行、南京銀行等,都是合作夥伴,希望能透過銀行端找到客戶,再者也找企業上游、提供設備的廠商合作,慢 慢打入大陸內需市場連結。

取名為國旺,是大股東蔡衍明的主意嗎?國票金控發言人邱銘恩說,本來要叫國票,但國票在大陸是國家票據所簡稱,不允許申請,魏啟林取國票、旺旺名字中各一字,沒想到「國旺」順口又好叫。

魏啟林指出,希望第一年國旺租賃就能微幅獲利,明後年希望能再開拓第二、三個據點,站穩大陸市場,希望慢慢能對金控獲利有挹注。

(許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75

電價太便宜 大陸老闆聞香搶進


2012-7-16  TWM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一座座掛五星旗的工廠大量進駐中。

二○○五年以來,中國企業在南卡羅來納的投資領域遍及家電、機械製造、塑化等產業,總投資額超過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十億元),其中有九○%的投資是中國民間企業,而不是國企,也就是說,這裡是中國中小企業家的投資新天堂。

斯巴坦堡(Spartanburg),是南卡羅來納州的「外商投資之城」,這裡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工廠,中國是一股崛起的新勢力。

我們走進一家製版工廠,它來自中國山西省,他們投資不大,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二千萬元)、三萬平方英尺廠房(約台灣八百四十五坪),但其背後是山西運城製版集團,在中國有五十九家子公司、海外二十九家子公司,在凹版印刷製版稱霸全球。

「運城集團是全球第一大,能夠在全球做好,沒有理由不到美國。」美國分公司副總裁要輝對我們說。轉戰海外第一站是墨西哥,這裡,是他的第二站。

全球凹版龍頭:州政府會介紹客戶

運城集團的產品很特殊,它替彩色印刷工廠製版,例如在不?袗?材的圓形滾軸刻上圖案或是商標,這些工廠再用這些圖案或商標,印在汽水瓶身等產品上。美國客戶可能是可口可樂、寶僑家品(P&G),貼近客戶是他們在美國蓋廠的原因之一。

要輝說,南卡有招商的項目經理替企業辦手續,還介紹潛在客戶,他們就有兩家客戶是這樣來的。

但企業最重要的是利潤。在這裡,高級技術工人時薪達三十美元,一般工人也要十二美元,跟中國工人時薪兩美元相比,美國是天價。

走一圈發現,機器數量遠比工人多,所以電費才重要。在這裡,電費僅中國的三分之一,要輝強調,這裡不亂拉電(任意斷電),也不限電。

然而,人工還是貴了六倍。南卡州政府用退稅消弭差距,他們規定,企業每雇滿十人後,每多雇一個工人,可減免一千五百美元的所得稅稅收優惠;跟中國用出口(金額)退稅的方式補貼出口產業,中美思維大不同。

但要輝坦承,目前運城在美國的成績還沒墨西哥好,一樣的工廠、設備,製造條件相同,問題出在哪?答案是,只有初期客戶沒用,要真正打開美國市場才能生存。

聯合製膜:想學王永慶當塑膠大王

一樣是南卡,更大筆的投資進來了,是來自廣東佛山的聯合製膜(Uniscite)。聯合製膜總經理汪芳,對在美國製造很有信心,因為她要走的是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的模式。

二十三年前,王永慶帶領南亞塑膠投資南卡,是當時南卡最大外商投資者,因而成為美國塑膠大王,汪芳也在南卡投資七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一億元)設廠, 生產BOPP薄膜(雙軸延伸聚丙烯薄膜),也就是保鮮膜、膠帶等材料。她對台塑南卡廠瞭若指掌,引進更新的設備,生產速度、單位產量都比台塑大,自動化程 度更高。

「美國對招商(製造業投資)很飢餓,稅、土地都給你優惠。」汪芳說,二○一一年以前,在中國做工廠的,說要來美國蓋工廠,很多人直覺是你瘋了,但來美國, 「我們第一不是盲目,第二不是拍著腦袋(硬著頭皮逞強)硬幹,第三是大勢所趨。」現在每個月,都有中國商人跑來跟汪芳問路,準備投資蓋工廠。

所謂的大勢所趨,一是中國製造的產品,盲目擴廠、殺價競爭,被世界各國告傾銷。第二是,「在中國,眼睛一睜開成本就上漲了,沒有什麼不漲的;大家都認為美國貴,但除了人工貴外,美國好的房子才二、三十萬美元,BMW X5才六萬美元不到,」汪芳說,美國太便宜了。

汪芳也談起了台商,她說,台商過去二十年享盡了中國各種投資的好處,但那種日子是投機不是投資,賺到的是投機財,那種日子不可能再有了。

不過,她也提醒,美國工人沒有中國工人手巧,美國是遙控器文化,工人只會按按鍵,所以只能用自動化的生產方式,依然需要大量廉價勞力、低附加價值的工廠,還是別來美國,去墨西哥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47

大陸建設七十億北、中獵地 改寫區域地價新高 沉潛千天 殷琪重回營建本業再現鋒芒

2012-7-23  TWM




沉潛近三年的高鐵前董事長殷琪,今年以來積極在北、中兩地獵地。在政府打房的當頭,她逆勢用高價在房市寫紀錄,還是看得出她直爽的個性依舊未變。

撰文‧梁任瑋

二○○九年九月,殷琪從高鐵董事長黯然下台後,媒體就甚少出現她的新聞,直到近一個月,欣陸投控(蕫事長為殷琪)旗下的大陸建設大手筆砸七十億元購地,喚 起外界對殷琪的記憶。大家共同的疑問是:「消失在媒體前近千天的殷琪重出江湖了?」今年六月二十七日,從未離開大台北推案的大陸建設,首度跨足中台灣,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姿,向力麒建設買下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八一四坪土地,每坪三二七萬元、總價近二十七億元的成交價,創七期地價新紀錄。

當市場還在討論大陸建設進軍台中的消息,一周後,殷琪又再砸近四十四億元買下北市信義計畫區碩果僅存的B7土地,同樣改寫區域地價新高;在十天內投入七十億元在土地市場。

殷琪手筆之大,連一向買地不手軟的遠雄、興富發建設都望其項背。一向不競標國有地,也甚少高價搶地的大陸建設,之所以「轉守為攻」積極獵地,與大陸工程近兩年在公共工程接案量驟降有極大關係。

六十七年前,殷琪父親殷之浩創辦大陸工程,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營造廠,也是台灣少數擁有甲級營造廠執照的上市公司,參與過十大建設、圓山飯店、高鐵等台灣重要工程。

公共工程案少 轉積極獵地○七年高鐵通車之後,國內已甚少有重大建設工程,加上營造業毛利殺到見骨,大陸工程手上的工程陷入青黃不接窘境。一○年,大陸工程下市,轉以欣陸投控上市,控大陸工程與大陸建設兩家子公司。

欣陸投控執行長洪義乾坦言,雖然去年大陸工程簽約量一百億元,但在大型土木工程簽約金額首度「掛蛋」;簽下的一百億元訂單,全都集中在台灣建築業住宅興建,這對由公共工程營造起家的大陸工程來說,是一大警訊。

因此,殷琪不得不將重心擺在成立僅兩年的大陸建設。其實早在一○年底,大陸建設就砸五十.五億元買下北市南京東路、松江路口的亞洲信託大樓,每坪售價高達 九七六萬元,至今仍是南京東路沿線的地王。大陸建設內部主管透露,「殷董完全授權給大陸建設董事長張良吉買地,只要土地在他那邊審核過關,殷董就全力支 持!」今年五月中旬,欣陸投控舉行股東會,張良吉語帶玄機透露,「土地庫存量還是不夠!」還稱讚台中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果然,一個月後就以每坪三二七 萬元,創中台灣土地成交新高價,震撼台中房市。

七月九日,殷琪又乘勝追擊買下信義計畫區信義路五段、松勇路口編號B7一千餘坪土地。據了解,殷琪找來厚生與桓邦建設公司一起投資,由大陸建設拿出四十 三.五六億元,厚生與桓邦各出二十二億元。厚生集團與大陸建設在板橋新板特區合作推出「橋峰」;桓邦建設曾在B7土地後方推出過「慕夏四季」豪宅。除了借 助兩家豪宅規畫能力,背後目的也是要分散風險。

充分授權各公司專業經理人其實,B7這塊土地在已經開發成熟的信義計畫區本來就是塊「名地」,原本有三十幾個地主,其中不乏家族持有;接觸過的建商不下二十家,但最後都卡在總價太高而無法談下去,後來大陸建設透過仲介接觸,溝通期長達一年之久。

很多建設公司主管萬萬沒想到,B7竟花落一向保守買地的大陸建設,而且是在房地產景氣多空未明的這個時間點,不得不佩服殷琪的勇氣。

一向很有個人風格的殷琪,有別於其他建設公司董事長親力親為的模式,她充分授權給各子公司專業經理人發揮。一方面是過去幾年殷琪投入全部心力在台灣高鐵, 因此大陸工程內部早已建立一套運作機制。因此,她離開高鐵公司之後,雖然唯一的舞台只剩下欣陸投控,但對於同事來說,並未與往常有太多變化,「能夠見到殷 董仍是平日工作中難得的小僥倖。」殷琪敢愛敢恨的性格,反映在她與高鐵之間的愛恨情仇,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九年九月,殷琪交出高鐵董座大位後,就陸續接 受雜誌專訪,大吐苦水,暗示政府有計畫逼退她,還將四年多前提出爭議協調案一古腦兒全說出來。

今年六月,台灣高鐵舉行董監事改選,五大原始股東的董事中,這幾年陸續在賣高鐵股票的大陸工程正式退出董事會,改由投資五億元的台橡公司當選一席董事;太 平洋電線電纜也退出董事會,改由轉投資的太合投資公司取得董事席次。其餘三家原始股東富邦銀、長榮、東元則繼續擔任董事。

熟悉高鐵人士指出,大陸工程與台橡都是殷琪父親殷之浩創辦,兩家公司各自獨立,經營事業也不同;但殷琪掌控的浩然基金會對兩家公司都有持股,因此可解讀成,大陸工程雖不再直接參與高鐵經營,但改由另一家友好企業,繼續關心高鐵。

看來離開高鐵的殷琪,少了鎂光燈光環,回歸營建本業,還是藏不住她的個人鋒芒。

大陸建設創下北、中台灣購地紀錄時間 地點 面積(坪) 金額

(億元) 紀錄

6月27日 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市政北五路 814 26.62 七期土地新高價7月9日 台北市信義路5段、松勇路口 1059 43.56 信義計畫區土地新高價合計 1873 7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9

王品集團旗下「石二鍋」近期登陸大陸 未來計劃開千家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03/230672.html

王品集團副董事長陳正輝表示,在近期內將王品集團旗下的「石二鍋」品牌引進大陸,主攻小火鍋市場,估計石二鍋未來在大陸將開出上千家店,將成為王品集團旗下店數最多的品牌。

王品集團在2003年進駐上海開出第1家店後,目前共計有王品台塑牛排及西堤牛排兩個品牌,並在中國大陸20多個城市開出46家店,預計今年底總店數將達到60家店,隨著王品股票掛牌上市,王品有更多的銀彈進行擴點,並選定「石二鍋」做為王品進軍大陸的第3個品牌。

陳正輝說,王品旗下共有11個品牌,為何選定「石二鍋」到大陸發展?因為王品要的是能在大陸開出數千家店的品牌,「石二鍋」是平價小火鍋,小火鍋的 訴求就是平價及方便性,未來「石二鍋」就像便利商店一樣,會開在大街小巷、商場及社區內,讓消費者想要吃火鍋就直接到「石二鍋」。

陳正輝強調,「石二鍋」的第1家店將開在上海,初期將以長參角為主,暫時不到北京等競爭激烈的市場,目前正在積極尋找據點及合作夥伴,王品台塑牛排 及西堤牛排的餐點都是廚師現做,沒有中央廚房,但「石二鍋」的業態不同,未來將首次為「石二鍋」在大陸設立中央廚房方便配送食材。

陳正輝分析,中國的餐飲市場是「兩頭大、中間小」的市場,亦即人民幣200元(約新台幣940元)以上的高價位及50元(約新台幣235元)以下的 低價位餐飲可以享有高毛利,例如9年前王品一客牛排定價人民幣188元(約新台幣883元),現在已經賣到人民幣350元(約新台幣1,645元),價格 比台灣還貴,但年年漲價的結果,來客數卻沒有下滑,顯示高端客人的消費力強,對價格的敏感度低。

陳正輝說,除了引進平價的「石二鍋」之外,王品也將在大陸自創高價位的日本料理品牌「Hana」,將進駐各大商場,店面規劃及菜單已經初步規劃完成,正在尋找適合的店面,預計年底前就會在上海開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55

吸納台灣人才 成就中國消費金融之父地位 馬蔚華 與台金融界最麻吉的大陸行長

2012-8-20 TWM



馬蔚華 與台金融界最麻吉的大陸行長誰是全中國最瞭解台灣金融業的第一人?如果馬蔚華說第二,恐怕沒人敢稱第一。這位最能親身體驗「台灣金融業之美」的中國金融家,巧妙運用台灣金融業的優勢,一舉將自己、也為招商銀行推向事業高峰。

撰文‧劉俞青

「在facebook(臉書)上,就有超過八億多位實名的客戶,可以做多少零售業務啊!」因為大陸至今仍全面封鎖臉書,令人不敢置信,這句話竟出自中國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口中,他的務實,讓全場印象深刻。

八月上旬,中國零售銀行龍頭——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再度來台,不只對臉書的功能侃侃而談,還在公開演講時,大談現在年輕人對Google(谷歌)的依賴程度;偏偏這兩大公司目前都未能突破官方封鎖,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其實今年已經六十二歲的馬蔚華,一路以來,就是靠著這種無視禁忌、靈活應對的態度,才能以十三年時間,打造出全中國最大的民營零售銀行。

「零售銀行」即是以消費金融為主的銀行,招商銀行在中國創下許多紀錄,至今無人能及。

它是中國第一家由民間企業自行成立的民營銀行,也是全中國發出第一張信用卡的銀行,如今中國的招商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的地位,有如中國信託在台灣消費金融市場的龍頭地位一般,領導創新的能力,遠超過同業。

「我已經數不清是第幾次來台灣了。」儘管掌握這家在中國擁有六百個據點的最大零售銀行,但在馬蔚華的心中,始終把台灣擺在第一位,因為在中國,恐怕沒有一位銀行家像馬蔚華一樣,與台灣金融市場的淵源如此之深。

人脈深厚

與台灣銀行巨頭皆莫逆

近二十年來,馬蔚華幾乎年年來台灣,有時一年來好幾次,公開、私下拜訪的行程不一,他在台灣金融界的友人,幾乎比許多台灣本地的金融人士還熟悉。

例如這次他唯一的私人午餐空檔,就是和華南銀行董事長林明成敘舊,雖然在大中午,但兩人喝起陳年高粱,據說連酒量頗佳的林明成都喝到滿臉通紅。喝完酒,下午行程依舊滿檔的馬蔚華,繼續氣定神閒地和媒體對談,甚至緊接著參加電視台錄影,完全察覺不出一絲酒味。

馬蔚華的台灣友人當然不只林明成,同一天的晚上,馬蔚華就是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家裡的座上嘉賓,而馬蔚華與辜濂松兩人從認識到現在,幾乎等於是一頁兩岸的金融交流史,交情超過二十年。

一九九九年三月,馬蔚華剛剛從中國人行調派到招行擔任行長,當時的招行只是一家不起眼的小民營銀行,沒人知道未來會如何。

當時才到任不久的馬蔚華,就接下一個「超級任務」,和台灣的中國信託展開神祕又富挑戰性的兩岸金融合作,這也是兩岸金融的「首航之旅」。

人才輸中

開啟兩岸金融首航之旅

中國信託當時輸出至少二十多位的高階專業人員和技術,把台灣信用卡的經驗複製到招商銀行,讓招行的信用卡發行量快速成長,從此奠定招行在中國金融零售市場的龍頭地位。

雖然近幾年招行因為規模不如中國工商銀行等大型銀行,信用卡的發行量被超越,不過論創新力、市場的前瞻性,馬蔚華「中國消費金融之父」的領導地位,無人能撼動。

也因為如此,儘管這項破天荒的合作,後來因故未能成局,但馬蔚華早已是全中國第一位「親身體驗」台灣優秀金融人才的銀行家。

「台灣人才太棒了!」馬蔚華說的絕對不是場面話,不只中國信託為招行打下第一根堅固的柱子,包括招行過去最重要的信用卡部總經理,就是由中信金大陸事業執行長羅聯福子弟兵仲躋偉出任多年。

雖然仲躋偉後來因身體不適退出,但馬蔚華親口證實,至今光是招行總行大樓裡,就有十幾位「來自台灣金融業的專業人才」,例如招行現任私人銀行處總監,也是來自中信銀副總的陳昆德。

尤其這幾年來,招行也跟隨台灣銀行業發展的腳步,重心逐漸從信用卡轉往財富管理業務,目前招行位在深圳的整個財富管理部門,幾乎是由台灣人撐起半邊天。

如果說,招商銀行有今天在中國金融市場的地位,信用卡與財富管理業務是最重要的兩根柱子,那麼無疑地,台灣的金融人才絕對是最重要的奠基之一;如此馬蔚華對台灣金融業的情感,豈能不深厚?

一路走來,馬蔚華當然最是領略心頭;因此,當時空轉換,如今中國金融業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招商銀行也在二○○二年、○六年,分別在上海與香港掛牌上市,但馬蔚華始終沒有疏於經營和台灣金融業的關係。

每年定期的造訪,已經是馬蔚華的家常便飯,只要有台灣金融高層到深圳,他一定請吃飯;就連與台灣媒體對話,也不像其他行長來訪時處處小心,需要隨行助理不斷提點。馬蔚華從容不迫,要大家儘管問,談笑風生間,連台灣的媒體關係都經營得服服貼貼。

這位和台灣關係最好、也最密切的中國金融家仍寶刀未老,馬蔚華精準地掌握局勢,借力使力,將自己和中國招行一起推向高峰,也為兩岸金融的發展寫下歷史。

馬蔚華

出生:1949年

現職:中國招商銀行行長

經歷:中國人民銀行海南省分行行長學歷: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

美國南加大榮譽博士

成績:中國金融零售市場之父;帶領招商銀行成為中國第六大商業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