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倫週刊:被低估的貝萊德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109

巴倫週刊近日發表文章稱貝萊德(Blackrock)股價被低估,下面我們來瞭解一下貝萊德為何被低估。

文章中指出,在創始人芬克(Laurence Fink)創辦貝萊德24年以來,這家公司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集團,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著3.6萬億美元的資產。但是其股價在2012年漲幅僅為4%,這遠遠落後於資產管理行業平均水平以及標普500指數。

巴倫週刊認為有兩個原因導致貝萊德股價遜於行業均值。首先,其競爭對手美國先鋒基金公司(Vanguard)以及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紛紛降低了對ETF徵收的管理費。其次,如果奧巴馬競選連任成功,偉大的貝萊德CEO芬克將有可能離開公司去出任下一任美國財政部部長。

下圖為我們為大家對比的貝萊德股價(粗紅線),標普500指數(淺藍線)以及貝萊德的競爭對手富蘭克林基金(橘黃色)和嘉信理財(灰色)在2012年的回報率走勢,貝萊德4%的回報率明顯墊底了。

 

不過巴倫週刊認為貝萊德的潛在能力相當大,前景十分光明。貝萊德的公司運作非常好,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者多元化的不同資產類別,同時具有強大的風險管 理體系。明年的每股收益預計有14.76美元,股價將沖高至210美元,再加上3.2%的股息收益率(貝萊德每年支付的股息為6美元/股),因此明年的回 報率將可能達到16%。

貝萊德的財富與金融市場的表現是綁定在一起的,在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其結果可想而知,09年的每股盈利跌至5.91美元。不過在2010年,貝 萊德以135億美元現金加股票強力收購巴克萊旗下負責ETF和指數化投資的全球投資者部門(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一舉成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機構,其盈利也反彈至每股10.55美元。貝萊德去年的收入達到91億美元,利潤為23億美元,每股收益 為12.37美元,今年的每股收益暫時為13.18美元,由於手續費收入減少,二季度收入同比下滑5%,同時由於股市表現不佳,其管理的資產規模也縮水了 3%。

但是貝萊德也一直在採取措施改善其股票基金的表現,因為旗下管理的貝萊德大藍籌價值投資基金在1年,3年以及5年回報率中,位列晨星基金給出的排名中倒數前20%。

貝萊德的營業收入被劃分為零售,機構以及IShares ETF業務,IShare ETF業務一直是貝萊德的看家寶,儘管其手續費收入在下滑。但高盛的數據顯示IShare的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先鋒基金(Vanguard)搶去了不少, 在8月份時,IShares 控制著 ETF市場51%的份額,先鋒基金控制著24%,先鋒基金此前放棄了用MSCI指數作為其產品基準,令旗下基金追蹤成本更為低廉的其它指數,以此來削減基 金管理費,搶奪市場份額。不過作為回應,貝萊德有可能在今後公佈新的策略,來削減基金管理費。

在1.2萬億美元的ETF市場,先鋒基金和貝萊德的增長潛力都很大,據調查顯示,到2025年全球ETF市場規模將可能增至6萬億美元,年增長率每年至少12%。

貝萊德CEO芬克對巴倫週刊說:「ETF市場的增長潛力巨大,不過在全球範圍內IShares仍然是ETF領域的最大玩家,旗下基金今年資金淨流入高達500億美元,先鋒基金的資金淨流入為420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Matthew Kelly推薦增持貝萊德公司股票,給出12個月目標價219美元,Matthew Kelly認為貝萊德調低手續費僅會影響明年盈利的1%-2%,機構真正關心的是市場交易量和流動性。

儘管貝萊德在ETF市場的份額出現下滑,但是Matthew Kelly預計在2015年,從在ETF領域獲得的利潤仍將為貝萊德貢獻8美元的每股利潤。而2012年ETF貢獻的利潤僅為4.5美元/股。

去年貝萊德擁有26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而貝萊德則用大部分的資金回購了自己的股票,今年上半年貝萊德回購了13億美元的自家股票。

儘管不知道芬克將會去華盛頓擔任下一屆財政部長還是留在紐約執掌貝萊德,但無論如何,貝萊德都將在資產管理領域保持其霸主地位,並不斷產生豐厚的利潤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26

巴倫週刊:被低估的貝萊德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109

巴倫週刊近日發表文章稱貝萊德(Blackrock)股價被低估,下面我們來瞭解一下貝萊德為何被低估。

文章中指出,在創始人芬克(Laurence Fink)創辦貝萊德24年以來,這家公司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集團,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著3.6萬億美元的資產。但是其股價在2012年漲幅僅為4%,這遠遠落後於資產管理行業平均水平以及標普500指數。

巴倫週刊認為有兩個原因導致貝萊德股價遜於行業均值。首先,其競爭對手美國先鋒基金公司(Vanguard)以及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紛紛降低了對ETF徵收的管理費。其次,如果奧巴馬競選連任成功,偉大的貝萊德CEO芬克將有可能離開公司去出任下一任美國財政部部長。

下圖為我們為大家對比的貝萊德股價(粗紅線),標普500指數(淺藍線)以及貝萊德的競爭對手富蘭克林基金(橘黃色)和嘉信理財(灰色)在2012年的回報率走勢,貝萊德4%的回報率明顯墊底了。

 

不過巴倫週刊認為貝萊德的潛在能力相當大,前景十分光明。貝萊德的公司運作非常好,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者多元化的不同資產類別,同時具有強大的風險管 理體系。明年的每股收益預計有14.76美元,股價將沖高至210美元,再加上3.2%的股息收益率(貝萊德每年支付的股息為6美元/股),因此明年的回 報率將可能達到16%。

貝萊德的財富與金融市場的表現是綁定在一起的,在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其結果可想而知,09年的每股盈利跌至5.91美元。不過在2010年,貝 萊德以135億美元現金加股票強力收購巴克萊旗下負責ETF和指數化投資的全球投資者部門(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一舉成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機構,其盈利也反彈至每股10.55美元。貝萊德去年的收入達到91億美元,利潤為23億美元,每股收益 為12.37美元,今年的每股收益暫時為13.18美元,由於手續費收入減少,二季度收入同比下滑5%,同時由於股市表現不佳,其管理的資產規模也縮水了 3%。

但是貝萊德也一直在採取措施改善其股票基金的表現,因為旗下管理的貝萊德大藍籌價值投資基金在1年,3年以及5年回報率中,位列晨星基金給出的排名中倒數前20%。

貝萊德的營業收入被劃分為零售,機構以及IShares ETF業務,IShare ETF業務一直是貝萊德的看家寶,儘管其手續費收入在下滑。但高盛的數據顯示IShare的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先鋒基金(Vanguard)搶去了不少, 在8月份時,IShares 控制著 ETF市場51%的份額,先鋒基金控制著24%,先鋒基金此前放棄了用MSCI指數作為其產品基準,令旗下基金追蹤成本更為低廉的其它指數,以此來削減基 金管理費,搶奪市場份額。不過作為回應,貝萊德有可能在今後公佈新的策略,來削減基金管理費。

在1.2萬億美元的ETF市場,先鋒基金和貝萊德的增長潛力都很大,據調查顯示,到2025年全球ETF市場規模將可能增至6萬億美元,年增長率每年至少12%。

貝萊德CEO芬克對巴倫週刊說:「ETF市場的增長潛力巨大,不過在全球範圍內IShares仍然是ETF領域的最大玩家,旗下基金今年資金淨流入高達500億美元,先鋒基金的資金淨流入為420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Matthew Kelly推薦增持貝萊德公司股票,給出12個月目標價219美元,Matthew Kelly認為貝萊德調低手續費僅會影響明年盈利的1%-2%,機構真正關心的是市場交易量和流動性。

儘管貝萊德在ETF市場的份額出現下滑,但是Matthew Kelly預計在2015年,從在ETF領域獲得的利潤仍將為貝萊德貢獻8美元的每股利潤。而2012年ETF貢獻的利潤僅為4.5美元/股。

去年貝萊德擁有26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而貝萊德則用大部分的資金回購了自己的股票,今年上半年貝萊德回購了13億美元的自家股票。

儘管不知道芬克將會去華盛頓擔任下一屆財政部長還是留在紐約執掌貝萊德,但無論如何,貝萊德都將在資產管理領域保持其霸主地位,並不斷產生豐厚的利潤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27

貝萊德:15年來股市投資情緒變化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79

貝萊德:白銀與黃金投資的三大重要區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940

最近幾週,許多不願意增加黃金倉位的投資者問我,如果用白銀取而代之作為貴金屬風險敞口,是否會賺得多一些。

雖然我對白銀價格的方向趨勢並沒有很強烈的觀點,但我認為,把黃金和白銀投資的區別搞清楚是很重要的,最好不要把兩種貴金屬假設成是可以互相代替的。

毫無疑問,白銀和黃金(還有鉑金)常常都是一起出現在貴金屬的分類裡。與黃金一樣,白銀也被視為是一種儲值商品,過去在歷史上也的的確確充當過基礎貨幣的角色。

然而,雖然白銀與黃金有許多共同的特點,這裡我還是總結了三個主要的區別:

1)白銀對於經濟方面的變動更為敏感,而黃金對於貨幣方面的變動更為敏感。

白銀需求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源於工業需求,佔比約40%。相反,黃金需求基本上都是由於純粹的投資需求和珠寶需求。由於白銀與工業的密切關係,所以白銀對於經濟方面因素的變化比較敏感,比如工業生產力、製造業需求等等。

與此同時,黃金卻與貨幣方面的因素變化息息相關,比如實際利率的走勢、通貨膨脹以及美元的升值或貶值。舉個例子來說,基於過去50年的年化數據,黃金價格與通脹的相關度為0.5,而白銀與通脹的相關度為0.35左右。

2)白銀和黃金來自於不同的產品資源,這對於二者的價格也會起到很重要的影響。

大部分的白銀都是作為鉛、鋅、銅、黃金等金屬的附屬產品生產出來的。這樣一來,白銀的生產和白銀的價格之間的聯繫就不想黃金生產和黃金價格之間的聯繫那樣緊密了。

3)白銀價格可能比黃金價格的波動性更大,部分原因是由於白銀價格更低、市場規模更小。

從資產組合構架的角度來看,這種波動性使得白銀對於投資者的吸引力不及黃金那麼大。

那麼,理解了這些區別能夠給投資者提供什麼幫助呢?

投資者是否應該考慮買入白銀或黃金,首先部分取決於他們為什麼要配置貴金屬持倉。那些想要貴金屬來對沖通脹風險的投資者可能會考慮黃金。然而,那些尋求在全球經濟大背景下週期性價格反彈的投資者可能應該考慮投資白銀,因為白銀價格更有可能受益於製造業的回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998

收益率飢渴,PIMCO及貝萊德爭搶Verizon債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725

本週三Verizon發行了創紀錄了490億美元公司債券,其中著名的債券基金PIMCO(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 )以及貝萊德( BlackRock Inc.)總計購買了130億美元的份額,佔Verizon本次總發行量四分之一以上,其中PIMCO約購買80億美元的份額,貝萊德購買約50億。部分投資者表示基金一次性購買如此大份額的單一公司債券實屬罕見,這是大型投資公司對金融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的最新跡象。

Verizon本次發債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從Vodafone手中回購Verizon Wireless的股份,約合130億美元,但因該債券的利率高於多數公司債,所以受到市場熱捧,來自PIMCO及貝萊德等大型基金公司的訂單接踵而至,Verizon即使如今已經把總額加到了490億美元,依然不能滿足市場要求,據估投資者的需求規模大約為1,000億美元。

上述債券發行後價格大幅上升,Pimco和貝萊德因此獲得數億美元的帳面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65

貝萊德:低波動率比股市泡沫更令人擔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063

對今年的美國股市來講,兩件事情特別值得注意:股市屢創新高以及市場波動異常地平滑。最近投資者擔憂股市泡沫,但在貝萊德的首席投資策略師Russ Koesterich看來,更大的威脅(至少是短期而言)是後者:低波動率。

從年初至今,市場波動率(以VIX來計算)在14附近,歷史的平均水平在19左右,最近這個數值下滑到了12。

波動性的降低確實有一些合理的原因。過去市場波動性主要由一系列因素驅動,包括過去的波動性、市場勢頭、信貸市場環境。大部分因素都表明股市波動性應該比正常水平略低:

1,今年的市場勢頭一場強勁。該指數年初迄今累計上漲27%。

2,股市的低波動性通常與寬鬆的信貸市場環境有關。隨著利差的收緊,信貸市場環境更加寬鬆,波動性會明顯下滑。最近20年高收益債券的利差和VIX之間的關聯度達到近80%。正如下圖所示,高收益債券利差每收緊100個基點,VIX就會下滑2.5個基點。

如今的問題是,就算將市場的強勁勢頭與良性的信貸環境計入其中,波動性也沒理由這麼低。此外,有其他一些非良性因素可能被投資者所忽略。

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美國政府。從歷史上看,當政治和政策不確定程度提高,波動性將會更高。當前的低波動性似乎暗示,美國政府將會在明年1月的預算鬥爭中再度上演最後一分鐘達成協議的戲碼。儘管這可能是正確的推斷,但投資者或許並未充分重視另一項導致政策不確定性提高的因素:平價醫療法案(ACA)的影響。之前奧巴馬醫保網站上線出現故障,與之相關的問題會增加令政策不確定性提高以及潛在消費者信心受損的風險。

低波動性有可能持續到投資者高漲的投資興趣受到某件事的打擊,這種情況何時發生現在還不清楚,但對投資者來說需要認真考慮。

Koesterich認為,儘管股市還將在未來一年內再創新高,但是鑑於波動率如此低,這可能是最後的高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25

《經濟學人》:貝萊德的崛起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9/56999.html

如果問陰謀論者是誰主宰著世界,他們可能會說是全球性銀行,比如花旗銀行、美國銀行以及摩根大通銀行;他們也可能認為是石油巨頭,比如埃克森美孚和殼牌石油;他們還可能提到控制著數十億人口的日用消費品製造商:蘋果公司、麥當勞或者是雀巢公司。

貝萊德集團很可能不會上榜,這家投資管理公司在金融圈外很少被提及,但它卻是上述所有公司最大的單一股東,貝萊德集團幾乎持有美國甚至全球所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事實上它是皮爾森集團最大的股東,進而也是《經濟學人》的最大股東)。它的觸角還延伸到了企業債券、主權債券、商品期貨以及對沖基金等。貝萊德集團直接控制的資產規模達4.1萬億美元(幾乎是所有PE機構和對沖基金公司資產之和),另外通過它的交易平台阿拉丁管理著11萬億美元的資產,這一切讓貝萊德集團輕鬆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投資者。

1988年在拉里-芬克的領導下,一群華爾街金融家成立了貝萊德集團,這家公司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是提供「被動型」的投資產品,比如追蹤標準普爾500這樣大盤指數的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s),這些產品是傳統基金的廉價替代品,通常傳統基金更多的幫助資金經理而不是客戶致富(儘管貝萊德集團也發行了很多傳統基金)。這塊業務仍在持續快速的增長,在一個規模決定一切的行業裡,貝萊德集團憑藉其iShares品牌成為了最大的競爭者。貝萊德集團的客戶既包括阿拉伯主權投資基金,也包括普通投資者,它為這些客戶節省了數十億美元的佣金。

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對其積極管理型投資組合的風險控制。最初貝萊德集團是抵押擔保債券的主要投資者,然而由於準確判斷了這些債券的風險,它不但沒有在雷曼兄弟破產後接受政府援助,還給美國政府及其他機構支招,就如何在2008年最黑暗的時刻保持金融體系正常運轉提供建議,在危機後期,它更是趁機從一些處境艱難的金融機構手中獲得了利潤豐厚的資金管理部門。

與很多接受政府幫助而興旺的銀行不同,貝萊德集團的成功更加當之無愧,這家公司注重細節並為客戶提供了價值。然而當納稅人花費數十億美元援助那些大而不倒的金融機構後,一家25歲的公司成長的這麼快又這麼大不可避免的會觸動他們的神經。美國監管者因此將貝萊德集團和它的一些競爭對手指定為「系統性重要」,這個標籤意味著它們將接受更加嚴格的監管。

如果監管者是要避免危機重演的話,那麼他們選錯了對象。對於銀行,貸款和存款在資產負債表上分別對應著資產和負債,但和它們不同,貝萊德集團只是幫助別人管理資金,它只是代表他人管理著其控制的投資,儘管因此有了很大的影響力,但是貝萊德集團即不會保留利潤也不會遭受損失。資產稍有貶值就可能對銀行造成致命影響,但貝萊德集團卻可以把任何資金缺口問題都轉嫁給它的客戶,同時也可以抵禦更大的衝擊。事實上對於焦頭爛額的賣家而言,有人以便宜的價格接手它們的資產是好事,一個不舉債的資產管理公司只會穩定而不是擾亂市場。

對於不但希望避免上一次危機重演,還希望找出未來系統性風險根源的監管者而言,貝萊德提出了另一個更加微妙的議題,它與買賣決策的制定方式相關而與資產所有權無關。阿拉丁交易平台管理著150萬億美元的資產,其規模大約是全球所有股票、債券和貸款價值的7%,因此世界上許多大型基金公司都通過,至少部分通過貝萊德集團來瞭解全球金融市場。大約17000名銀行、保險公司、主權財富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交易員要依賴貝萊德集團的分析模型來指導投資。

這是對貝萊德集團精心開發的風險管理模型的褒獎,但同時也令其難堪。健康市場的一個原則就是眾多參與者根據自己的分析對資產的價格得出不同的結論,然後由這些意見彙集成單一價格,並最終確定資產的價值。不管是政治上、自然界還是市場裡,由一種思想控制的生態系統都是不健康的,這種金融領域的集體思維正是引發繁榮(每一個人都想買同樣的東西)和蕭條(所有人都急著出手)的癥結所在。雖然阿拉丁只給客戶提供投資建議而不為他們做決策,但是它不可避免的會影響人們對市場風險的思考。

引發上一場危機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一個隱藏在眾多原因背後,那就是投資者停止認真思考他們所購買的資產。比如很多人過於迷信評級機構,而它們向投資者保證美國的次級貸款絕對不會違約。貝萊德集團的模型無疑比2008年穆迪公司和標準普爾發佈的要強,但是如果太多投資者依賴某一模型,市場的波動將會更大。

這也許不是嚴重的系統性風險,因為它有自我約束機制:追隨貝萊德集團的資金越多,看空這家公司的資金也就越多。真正危險的是投資者,如果依賴貝萊德集團分析的人越多,如果它判斷正確,那麼投資者獲得收益就越少,而如果判斷錯誤,則投資者遭受的損失就越多,而終有一天這種情況會發生。到那時,貝萊德集團專注於控制風險的風格才會被推崇,如果它的同行在2008年之前就採取同樣的措施,那麼之後五年的很多混亂都可以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22

報道:貝萊德等國外投資者商談收購中國“壞賬銀行”華融資產股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006

路透由知情者處獲悉,美國最大上市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私募股權投資公司KKR、黑石(Blackstone)、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等國外投資機構正與中國四大資管公司之一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華融資產)商談,有意收購華融資產股權。華融資產希望借此募集逾20億美元。

知情者透露,截至今年2月月中,將有20位左右的投資者準備遞交首輪報價,這些有意向的買家之中還有亞洲和中東的主權財富基金。

路透此前報導,華融資產計劃在IPO以前向戰略投資者出售公司15-20%的股權。

2013年,華融資產撥備前利潤破百億大關,同比增長59%,達到創紀錄的191.53億元,總資產4008.60億元,暫居國內四大AMC之首。

去年全年,華融資產資產管理業務收入突破百億,收購規模餘額突破千億,同比增長雙雙超過60%。不良資產包收購規模大幅增長,全年新增收購資產包項目為前三年總和的4倍,同業佔比大幅度提高至近40%。

華融資產董事長賴小民多次表示,華融資產2014年所有工作都要緊緊圍繞引戰上市展開,在完成引戰後盡快啟動整體上市。

在國內四大AMC——東方資產管理公司、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信達)、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和華融資產之中,信達已率先上市。

去年12月,信達在香港成功上市,募資約25億美元,成為港交所全年最大規模IPO。公開發售期間,信達超額認購高達160倍,創下去年港股凍結資金記錄。

繼信達後,華融資產在四大AMC之中第二家實現股份公司掛牌,於2012年10月12日正式成立股份公司。

在改製為股份公司時,財政部和中國人壽保險集團為華融的公司發起人。其中,財政部出資253.36億元,持股比例98.06%,中國人壽出資5億元,持股比例為1.94%。

大華資本(Daiwa Capital)市場分析師Grace Wu指出,中國的不良貸款率很低,還不足1%,但這種形勢不會持續,這類貸款的絕對值會增加。

不過,Wu認為:

中國有充裕的資本緩衝,足以抵擋不良貸款3-4倍的增長。

對於上述路透的收購華融資產股權消息,貝萊德、黑石、KKR與貝恩資本均未予置評。

一位華融資產的管理者稱,該公司的確在與投資者協商,但還未選定任何一家。

华融资产, 资产管理公司, Blackstone, BlackRock, IPO,中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62

貝萊德在滬設全資子公司 外資陸續“搶灘登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352

中國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網站顯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近日已獲準在上海設立全資子公司--貝萊德投資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從原先的代表處到設立中國子公司,貝萊德不僅有機會直接在中國開拓其機構客戶和高凈值客戶,還能在內地更靈活和快捷地執行其大中國戰略。 而且,這種趨勢或蔓延至全球其它大型資產管理機構,加大中國市場拓展力度,陸續成立從事投資咨詢業務的中國子公司。當前,不僅是貝萊德,另外兩家全球大型資產管理機構也成立了中國投資咨詢子公司。 不僅是大型資管公司,無論是創逾三年新高的恒指、升值壓力大增的港元,還是創下年內高點的A股、創近5個月新高的人民幣,都顯示外資看好中國市場,陸續“搶灘登陸”。最近國際資本的流入,甚至令部分投資者猜測是否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再起。 獨立咨詢機構澤奔咨詢(Z-BEN)周四最新報告稱,這些機構的舉動,意味著全球大型資產管理機構的中國戰略已開始出現非常大的變化。在這些機構產生的標桿效應下,預計明年底前還有約20家全球型資產管理機構設立中國子公司。 相對於代表處,中國子公司的業務範圍更廣。目前外資代表處僅可開展研究及有限的管理職能。外資資產管理機構若要開展業務,還需要由境外銷售代表來國內與客戶詳談投資細節。而中國子公司可以獨立簽署商務合同、設立分支機構、直接雇用職員等。 更有意義的是,此前海外資產管理機構必須通過合資公司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開展零售和機構業務。而成立中國子公司,海外資產管理機構將有機會直接在中國開拓其機構客戶和高凈值客戶。 貝萊德已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投資專業人士超過1.15萬位。截止3月底,貝萊德管理的總資產達4.4萬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38

貝萊德:個人投資者和金融專業人士眼中的風險差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469

關於資產風險的基本定義,個人投資者和金融專業人士的觀點差異很大。(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 美國貝萊德(BlackRock)多元資產策略組總經理和投資策略師Nelli Oster博士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這兩類群體對風險的認識有哪些不同。貝萊德是全球領先的投資管理、風險管理及顧問服務公司。 衡量風險 金融專業人士衡量風險的標準是收益波動和該資產與其他資產的關聯性。簡單解釋一下,收益波動就是該資產在某個特定時間段的收益是如何分散,包括漲幅和跌幅。一種資產的收益越穩定,就越被視為低風險,反之則為高風險。 在證券投資組合中,專業人士還比較關註組合中的一種資產與其他資產的關聯:關聯度越低,則這種資產就越不受組合中其他資產的影響,且它就越可能通過投資多元化幫助減少整個投資組合的波動性或者風險。反之亦然。 然而,個人投資者通常都是風險厭惡者。因此,他們通常使用既定倉位的損失來衡量風險高低,尤其會將做多點位或者做空點位作為基準。換句話說,他們僅僅關註下跌風險,並且只看損失了多少金錢,而不是損失了多少百分比。 此外,個人投資者最為關註一個單獨的資產本身,而非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不僅如此,他們對短期風險的憂慮要遠遠高過對長期風險的擔心。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低估了資產隨其他資產變動的風險,高估了多元化帶來的資產風險,並將誤導投資組合的風險預算。 對待風險的態度 現代金融理論建立在假設基礎上,即“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是相對穩定的”。然而,研究人員發現,在實際應用中,影響個人投資者對待風險的態度是環境和人口統計因素。比如,在那些與風險偏好有關的資金來源問題上,個人投資者更可能將中彩票得來的錢拿去投資風險資產,而不是動用繼承的財產來投資。 另外,風險的來源同樣重要。例如通脹,個人投資者通常不會感覺通貨膨脹將為資產帶來固有的風險,因為它並沒有改變名義投資總和。 此外,還有一部分表現出性別差異。女性比男性更傾向於規避風險,結婚後會好一些。而男性則相反。總體來說,一個投資機會究竟怎麽樣是個框架問題,當想獲取收益但又希望避開虧損時,人們就會表現出規避風險的一面。然而,基於個人考慮的風險評估和投資決策可能導致投資組合不合適這位投資者。 對風險的預期  金融專業人士通常假設風險可以預期,或者可以利用以往的波動性和關聯性提前預測。 相比之下,個人投資者的風險預期則主要基於他們的投資經驗。假如一位散戶的股市回報總是令他失望,那他多半對股市前景持悲觀態度,並很可能高估股市風險。當然,他繼續投資的可能性也不太高。 簡單地說,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總讓人希望得到更高的收益和更低的波動性。而曾經經歷的虧損可能令投資者陷入失望和後悔這樣的負面情緒中,而不是去期盼未來的收益和波動。負面情緒同時還可能提示他和這些資產保持距離以避免資產再度受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