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思考的碎片--12/3 四周的最後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6m2j.html
2012就要結束。四周的最後。

早前幾年每年要寫總結。今年我都不想寫鳥,因為這一年應該是我寫字最多的一年。

留下很多痕跡。

昨天比較有趣的事情是為了找一個八卦去google最後讀完發現怎麼那麼眼熟一看都是我5年前貼的八卦在萬科。
夏氏姐妹的八卦。後面的車禍之類應該沒公開哈。原來八卦也有時間性。。。
看來八卦是傳統。

這裡不說八卦繼續思考的碎片

1.巴菲特

最近幾年我應該讀了不少商人的傳記,週末和@trustno1說起我有一個總結吧,幾乎每個人的傳記中都有巴菲特的痕跡而且都是正面的都是帶有崇拜的眼神。。。『
甚至吉列的CEO James Kilts還是巴菲特面試的。
sandy Weill甚至吧巴菲特的評語裱在鏡框裡掛在牆上。
後面的從魯賓到Peter peterson到bloomberg每個人都涉及到巴菲特當然也包括同行的林奇和BillGross。也真沒見過有第二個人有這樣地位。

所以我覺得巴菲特對美國和對商業的影響可能遠超過我當下的認識。換句話說怎麼高估可能都不夠。
巴菲特的影響力絕對不僅僅在投資圈。

2.長期投資

我也算小小涉足商業圈子。在我周邊的成功的商業例子中幾乎每個人都是經過若干年若干大約是10年這樣的時間長度才得到某些成功。注意哦基本上都是在一個圈子內十年,當然這幾年因為節奏加快特別新行業造富速度快了但是毀滅也快了。傳統行業基本都是要十年。。。
那麼回頭到投資角度,長期投資也符合這樣的要求。一定要在足夠的時間下某些有利的條件才會醞釀和發揮。按照季度的投資按照年的投資是否真的足夠的長期?
巴菲特一直說要看十年。

這裡轉貼一篇雪球上的好文章。貼在最後
我看完這篇兩個收穫
1.有一個benchmark 巴菲特是可口可樂
2.轉型是可怕的。鬼知道轉型能否成功這裡有運氣成分。

3. Beats
我其實去年就看過Beats
是在王雪紅收購Beats時候我就想到James每次出來都是帶耳罩 2011年8月
可是沒找到標的
上週有兄弟給我說原來還真有一個標的。這一年不算多好像3倍有了
NND
所以明年還會至少有一家三倍的哈。可惜現在我還不知道在哪裡
現在流行啥?
今年最流行的可能還是刷博+微信

4.我查查和一淘火眼

週末去超市 習慣性的掃條碼 有趣的一個遺漏就會多付錢真的很有趣。這樣下去超市如何生存真是大問題。

另外週末是第一次發生一淘火眼可以刷到的條碼,我查查沒有。

這是第一次12.1日發生的。
是否是我查查和一淘火眼之間的優勢轉換點?

另外超市的話梅十幾塊的都可能是淘寶+運費來的便宜。這樣的狀況搞的我都條件反射一樣的刷條碼
世道變了。

話說APP我現在變成一個義務的app推廣員

我推廣下來接受度最大的是兩個產品
1.soundhount 查音樂的
這是神器

2.我查查和一淘火眼
人人喜歡便宜
另外我最近為一淘火眼的刷了不少條碼他們給我大約20塊
20塊都搞得我很幸福和成就感。真的很墮落
不過他們的玩法真的不錯眾包

5.翠華的總結陳詞

上週寫過一篇翠花上酸菜

後面也有很多討論讓我獲益匪淺
這裡吧最後的思考寫一下記錄一下以觀後效

1.投行的包裝程度和IPO成功與否和短期漲跌關聯度極大。
一般人是不會完整看完整篇prospectus的起碼就我所知很少。
一般而言包裝越漂亮短期漲幅越好,也就是包裝越漂亮越可以參加抽獎哈
僅此。

2.翠華 香港和大陸是兩門生意
大陸是做餐飲

香港是做遊客快餐

所以大陸的餐飲能否成功是未知數,已知的情況是還不錯,應該可以賺錢。但是遠沒達到香港鬧市翠華的景氣度
且不說能否快速複製。只是一門或許可以賺到錢的生意而已。

這裡不探討翠華是否是投資標的
只是就生意而說探討生意過程中的機遇和挑戰。這是家啥公司
一個基本的框架
如果沒有對公司本質的認識任何估值都是天方夜譚。

6.第一財經
上週和@ivanzhai說起我當下看的三份報紙
第一財經 21世紀 經濟觀察

如果要剔除一張那麼必定是21世紀
一張報紙的質量下降是有目共睹的。
我已經N個月沒看到有啥有質量的報導

今天的第一財經有篇酒鬼的還是我眼裡的好稿。


酒鬼「塑罪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297644.html
」「怎麼沒影響哦!原來很多旅遊車進去參觀,一天幾十輛,這幾天一輛也沒看到。」11月30日上午10時許,在酒廠門口賣了一年多油餅的馬阿姨一邊吃著賣剩的炒粉,一邊告訴記者,原來頻繁有旅遊大巴進廠參觀,近一個星期很少見了。「
我喜歡文章中這段。如果屬實那麼酒鬼至少還要跌一半。現金流沒了而且是年底。

7.雪球VS新浪

上週和ivanzhai還探討過一個問題

我的雪球粉絲超過新浪
我們是從傳媒角度分析這個現象

應該說沒最後結論
但是有幾個思考 分享一下

1.模式不同
新浪是140字雪球不限字數

2.受眾差異
雪球目的性強大家都找話癆 我是典型話癆
新浪更類似real life一般人都是找生活樂子所以雞湯盛行
沒人關心所謂投資

這個也導致另外一個所謂自我強化。就是大家在新浪會討論公共話題
在雪球討論投資話題 比較focus

3.時間性

大V在新浪的地位其實90%和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類似

差別在於比如姚晨那麼多粉絲有新浪推波助瀾的緣故。現實生活中姚晨的影響力沒那麼大
這有點類似因緣際會

先入為主。
我算雪球第一批用戶最早的種子用戶所以粉絲相對多是必然的。


8. 香港天價停車位

其實這個就是產權界定的問題。可以做商業用途自然添加。這就是政府的職能。

上週在雪球就湖南農村土地發證討論過

這個本質也是產權界定問題。我的理解是另外一個小崗村案件

這個好處不用多言

什麼規模化集約化農業
什麼養老制度
什麼鎖定資金=-4萬億 (@trustno1 語)

等等
其實08年地震過後四川災區就自發誕生過類似的case
房屋受損農民自發在路邊招商和房產開發上一起重建家園一方出宅基地另外一方賣掉多餘部分
這個最後被政府默認。也算一種改革
如果湖南成功早晚遍地開花。這樣中國的城鎮化會進一步加速這裡面的機會我都無法評估。

產權界定+減少管制是兩大路徑任何一個方面有些許突破都會爆發巨大能量。

這個case需要拭目以待

當然可以斷言農村承包土地的界定一定會傳遞到大城市房價。一定是大漲而非下跌。這個簡單推演下就知道。




蘭權資本

轉:巴菲特答股東問---涉及估值問題

(1)股東問:如果有人採用你的投資哲學——構建一個由6到8只股票組成的高度集中的投資組合,並採用你的投資方法——節稅、買入並持有,不過他的投資對象是像微軟和英特爾那樣的年增長率為30%的高科技公司,而不是你投資組合中增長率通常只有15%的公司,你覺得他這樣做獲得的回報率能否達到伯克希爾歷史回報率的兩倍?

      巴菲特:如果微軟和英特爾的表現達到可口可樂和吉列的兩倍,這種方法肯定能取得兩倍於我們的回報率。問題的關鍵是能夠識別那些你能理解並對它們的情況非常肯定的企業。如果你懂這些企業,許多人都懂微軟和英特爾,但查理和我不懂,你就有機會評估它們的價值。如果你覺得它們的價格很合理,有美妙的發展前景,如果你的判斷是對的,將獲得非常豐厚的回報。

我們只是發覺有些企業比其他企業更難理解
      巴菲特:有一大堆企業,查理和我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評估它們的價值,這一點也不會讓我們煩惱。我們不知道可可豆或者盧布以後的價格走勢,對於各種各樣的金融工具,我們也不覺得自己掌握了對其進行估值的知識。期待有人懂世界上的每一家企業可能過分了一點,無論如何,我們只是發覺有些企業比其他企業難理解得多。

我說的懂是指非常清楚10年後公司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巴菲特:當我說懂時,我的意思是,你非常清楚10年之後公司的情況將是什麼樣的。我對許多企業的理解都不足以讓我產生這種信心,不過有少數幾家企業可以。幸運的是,就像你說的那樣,我只需要真正懂幾家企業就夠了,可能是6家或8家。

對微軟和英特爾的情況,我無法做到像對可口可樂和吉列那樣確定
      巴菲特:如果我們能夠洞察剛才你說的這些有點複雜的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前景的話,作為伯克希爾的股東,你們獲得的回報會更好。如果我們真有這種洞察力,你們的回報肯定會比實際情況好,因為以前投資這些公司確實有機會賺大錢,現在仍然存在這種機會,如果這些公司的高增長率能夠得到維持的話,投資它們確實可以賺大錢。
     我覺得你找不到比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和微軟的比爾·蓋茨更好的經理了,這些企業在它們各自所在的行業中似乎都佔據著領導地位。不幸的是,我對這些企業懂得不夠深,以至於我不能確定它們在行業中的地位是不是像可口可樂和吉列的地位那樣強大。
     與可口可樂和吉列相比,你可能更懂高科技企業,這或者是因為你的職業背景,或者是因為你的天分。但我不是這樣,我更懂可口可樂。所以,我必須堅持投資那些我認為我能理解的企業。如果其他地方有更多的錢可以賺,我認為,在那些地方賺到錢的人是有資格賺這個錢的。查理?

以英特爾的方法來賺錢極難,就眼下來說,我們不想掌握這種賺錢之道
清晰看透英特爾的未來對我們來說簡直太難了
     芒格:像英特爾這樣的企業會受到物理規律的制約,這種制約總有一天會導致一張芯片上無法容納更多的晶體管。我覺得,每年30%或者其他比例的增長率將會持續很多年,但不可能會持續到無限的未來。
     因此,英特爾必須利用它目前在半導體行業中的領導地位開發一些新的業務,就像當年IBM利用製表機開發出了計算機業務一樣。而預測某些公司是否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對我們來說簡直太難了。

在英特爾的第一輪融資中,我們購買了10%的股份,後來我們把這些股份賣掉了
     巴菲特:是啊,作為英特爾的兩個主要創始人之一,鮑勃·羅伊斯在愛荷華州的格林內爾長大,我記得他的父親是格林內爾的一位牧師,他在格林內爾學院念的書,上世紀60年代後期當我加入格林內爾信託董事會的時候,他是當時的董事會主席。後來,當他離開FARICHILD和戈登·摩爾一起創辦英特爾的時候,格林內爾信託通過私募購買了10%的股份,實際上這是英特爾的第一輪融資。
     鮑勃是個了不起的傢伙,待人很隨和,這一點和比爾·蓋茨一樣。這些傢伙給我解釋他們創辦的是什麼企業,他們是很好的老師,非常擅長解釋他們的企業,可是我這個學生比較呆笨。鮑勃當時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愛荷華男孩,他會告訴你投資英特爾的風險和潛力,他在各方面都非常開朗且絕對誠實。
     所以,我們確實為格林內爾信託在英特爾的首輪融資中購買了10%的股份,可是負責格林內爾投資委員會的天才卻在幾年之後想法設法地賣掉了這些股份,不過我不會告訴你這個人的名字。算出當時那些股份現在所值的價值沒有任何獎勵。

以英特爾的方法賺錢極難,就眼下來說,我們不想掌握這種賺錢之道
     巴菲特:順便說一下,當初鮑勃非常熱心的是英特爾那時製造的一些手錶,這可能是他最熱心的東西。按照鮑勃的說法,這些手錶棒極了。
     不幸的是出現了一個問題:格林內爾信託派了一個人去西海岸拜訪英特爾公司,鮑勃就送給他一隻手錶。這個人回來之後,針對我們對英特爾這筆小額投資寫了一份報告,他說:「這只表太棒了,動都不用動它,它自己就會根據時區的變化而調整時間。」換句話說,這只表走得太快了。英特爾在這些表上掙紮了五六年,然後徹底失敗。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英特爾當時非常依賴的另外一項業務也快完蛋了,他們不得不進行一次全面的轉型。附帶說一下,安迪·格魯夫寫了一本非常好的書《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這本書描述了戰略轉折點的概念,我建議大家閱讀這本書,因為它真的寫得很好。
     不管怎麼說,英特爾由格魯夫帶領其他人成功地實現了轉型,但不可能每一次轉型都能成功,有時候,有些公司就被淘汰了。我們不想投資那些我們認為有可能會被淘汰的公司,英特爾也可能會脫軌,其實差點就脫軌了。
     IBM當時也持有英特爾較大比重的股份,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也把股份賣了。應該說比較理解英特爾的人還是很多的,但他們也看不清英特爾的未來。我覺得,以英特爾的方式來賺錢真的極難。




以下涉及到估值的問題

估值的思維過程是小兒科
內在價值很簡單,就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之和
(2)股東問:關於內在價值,你說了很多,也寫了很多,你還說你會提供股東們所需的信息以便他們能自己計算出伯克希爾的內在價值。你能不能對此展開談談。在計算內在價值方面,你認為最重要的工具——在你年報中使用的工具或者你考察的其他工具——是什麼?第二個問題,在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你採取的規則、原理或者標準是什麼?最後,在評估公司價值的時候,使用工具以及應用原理的這個過程如何與你剛才所說的篩選標準相結合?
     巴菲特:如果我們能夠洞悉任何企業的未來——比方說——100年或者企業滅亡時在企業和股東之間的現金流入以及現金流出,然後以適當的利率——這個我等會再談——將其折現到現在,我們就會得到內在價值的數值。

企業也有息票,但這些息票是未知的
     巴菲特:這和計算一張貼著許多息票、100年後到期的債券的價值很相似。如果你知道息票有多少,就能通過以適當的風險利率折現來計算它的內在價值,或者你可以將息票率為5%的債券與息票率為7%的債券進行比較。每張債券的價值都不一樣,因為它們的息票率不同。

其實企業也有息票,這些息票未來會發生變化,只不過沒有印在股票上。因此,企業未來的息票要由投資者自己來估計。
內在價值完全與未來的現金流有關,投資者的工作就是弄明白未來的現金流是什麼樣的
     巴菲特:就像我們以前所說的那樣,像高科技企業這樣的公司,我們一點都不知道其未來的息票是多少。但是當我們找到一家我們認為自己相當懂的企業時,我們就會努力考察它的未來,並計算它未來的息票是多少。事實上,我們可以說是試圖現在就把這些未來的息票打印出來,這就是我們判斷一家企業10年或20年後的價值改採取的方法。
     當我們於1972年買下喜詩糖果的時候,我們當時不得不在以下方面得出結論:我們能否弄明白經營的競爭環境、喜詩糖果的優勢以及劣勢、今後10年、20年或30年這家企業的情況會如何。
     如果你試著評估內在價值,就會發現全都與現金流有關。當前在任何一個投資對象中投入現金的唯一原因是你期待將來可以取出現金,不是通過將投資賣給他人(因為這是一種十足的狗咬狗(whobeats who)遊戲),而是通過你投資的資產的產出。購買一座農場是這樣,買一套公寓也是這樣,購買一家企業同樣如此。

我們設計篩選標準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我們投對企業。(投資的精髓:確定性)希望我們的篩選標準能確保我們投對企業
     巴菲特:你提到了我們的篩選標準,我們不知道有些企業10年或20年後價值幾何,甚至連一個有把握的猜測也提供不了。顯然,我們不認為我們對企業價值的估算能夠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二位或者第三位。
     不過,對於某些企業,我們還是十拿九穩的。我們設計篩選標準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我們投對企業。

投資者關注的是資產,投機者關注的是資產的價格
     巴菲特:我們基本上使用無風險的、期限較長的政府債券的利率作為折現率。投資就是今天投出去錢,為了在將來收穫更多——不是通過將投資的資產賣給其他人,而是通過資產自身的產出。
     如果你是投資者,就會關注你所投資的資產——對我們而言是企業——未來的表現。如果你是投機者,主要關注的是資產的價格未來將會怎樣,而不管資產自身的未來表現。

投機不是我們的遊戲。
我們知道,如果我們對企業的判斷是正確的,將會賺很多錢,如果判斷是錯誤的,就不會有任何希望——我們不指望賺錢。
我們把評估伯克希爾價值所需的信息提供給你們
     巴菲特:說到評估伯克希爾的價值,我們試著告訴你們儘可能多的關於我們企業的信息,所有關鍵的因素。我們在年報中介紹我們企業所使用的方法和指標,與查理和我在考察其他企業時所用的一樣。
      所以,如果查理和伯克希爾一點關係都沒有,但他在看了我們的財報之後,得到的內在價值肯定和他在伯克希爾待了這麼多年得出的結果差不多一樣,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在評估伯克希爾內在價值方面,該有的信息都有了,我們給你們的信息也是——假如我們的位置調換的話——我們想從你們那裡得到的信息。

評估可口可樂和吉列這些企業所需的信息也是應有盡有
     巴菲特:像可口可樂、吉列以及迪斯尼這樣的企業,你所需的信息在年報中也是應有盡有。你需要瞭解它們的業務,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獲得這方面的知識。這一點在一些高科技企業中是做不到的,但在有些企業中你可以做到。

然後,你就可以坐下來,描繪這些企業的未來藍圖。
使用機會成本這個篩選標準可以作出更好的決策
     芒格:我認為,投資篩選標準是機會成本是一個簡單的理念,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個可以大筆下注的投資機會,且與你看到的其他98%的機會相比,你更喜歡這個機會,你就可以把其餘98%的機會剔掉,因為你已經知道更好的機會了。
     因此,有很多機會可供投資的人獲得的投資通常比機會較少的人好,使用機會成本這個理念來篩選可以作出更好的投資決策。
     持有這種態度,你會得到一個集中度非常高的投資組合——這個我們不介意。

如果我們是對的,為什麼大錯特錯的著名企業是如此之多
     芒格:我們的做法如此之簡單,可是效仿我們的人卻很少,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伯克希爾的股東倒是普遍傚法我們,他們全都學會了這一點。但它不是投資管理行業的標準做法,甚至連一些偉大的大學和聰明的機構也不這麼做。
這就引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如果我們是對的,為什麼大錯特錯的著名企業是如此之多?
      巴菲特:關於這個問題,有幾個可能的答案。(笑)
      芒格:是的。

不拿未知的新企業與確定的舊企業進行比較是瘋狂的
     巴菲特:態度很重要,我的意思是,如果有人向我們推銷一家企業,我們腦子裡想到的第一件事是,「我們更願意買入這家企業,還是更願意增持可口可樂?我們更願意購買這家企業,還是更願意增持吉列?」
     不拿這些未知的新企業與你非常確定的企業進行比較是瘋狂的,你能找到的、未來前景和可口可樂一樣確定的公司極少。因此,我們想購買那些確定程度接近可口可樂的公司,然後,我們想弄清楚購買新企業是否比增持我們已經持有的公司更好。
     如果每一個管理者都這樣做,在收購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不相關行業的企業之前,就問自己,「收購這家企業會比回購我們自己的股票更好嗎?比購買可口可樂的股票更好嗎?」如果他們這樣做的話,兼併收購交易將會少很多很多。但不知是什麼原因,他們似乎沒有這麼做。
     我們會這麼做,會將新的企業與我們認為我們能夠得到的、近乎完美的企業進行對比
投資變得更難了,難得多了,但像1974年那樣的市場將再次出現。舊的投資方法已無用武之地,新的投資方法更難賺錢了。
     芒格:過去,內在價值這個概念使用起來要比現在容易得多,因為有許多許多股票的售價在清算價值的50%以下。的確,在伯克希爾的歷史上,我們購買的有些證券的價格只有清算價值的20%。
     過去,本·格雷厄姆的追隨者只要用蓋革計數器對美國的公司進行計算,就能找到一些讓他們心動的證券。只要你對企業的整體市場價格稍微懂一點,就能很容易地發現你的買入價相對於內在價值打了很大的折扣。不管管理團隊有多糟糕,如果你的買價只有資產價值的50%甚或30%,你依然可以賺很多錢。
     但是隨著投資者逐漸聰明起來,且股票的表現如此之好,股價通常會越來越高,以前那種投資方法越來越難賺到錢了。如今為了找到價格相對於內在價值出現折扣的證券,這些簡單的投資方法一般來說不管用了。

你需要採用沃倫的思維方式,而這難得多
你必須得懂一些東西,要真的懂
     芒格:如果你從良好的普通教育中掌握了幾個基本的思想,你就能很好地預測一些企業的未來表現。我在南加州大學商學院演講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換句話說,根據幾個簡單的基本因素來抽絲剝繭地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可口可樂是一家很簡單的公司。
     你必須要瞭解人類的行為。有一些基本的模型,這些模型很簡單,比數量機械理論容易掌握多了。你必須得懂一些東西,要真的懂。

以前遍地是廉價貨,以後也將如此
     巴菲特:當查理說清算價值的時候,他的意思不是關掉企業清盤後得到的價值,而是其他人為了得到現金流願意支付的價格。
芒格:對。
     巴菲特:舉例來說,你可以看看1974年資本城購買的一些電視台,這些電視台的價值是它們售價的好幾倍,這並不是因為你關閉電視台可以得到這麼多價值,而是因為它們的收入流值這麼多錢,這完全是因為股市一片低迷。就像我所說的那樣,如果協商的話,你可以以幾倍於股價的價格出售公司的資產,還免費獲得了一支優秀的管理團隊。

股市會發生這種事情,以後還將發生。
你必須得丟掉那些沒有通過篩選的投資機會
     巴菲特:但投資和計算內在價值還有一個部分是,當你計算完一項資產的內在價值之後,計算結果告訴你「不要買」,這時你不能僅僅因為其他人認為這項資產的價格會上漲或者因為你的朋友最近輕鬆發了一筆橫財等與此類似的理由而買入。你必須丟掉沒有通過篩選的投資機會。

如今投資變得更難了——難得多了
     巴菲特:最近能夠賺錢的想法少之又少,你必須得做好準備,不碰任何你不懂的投資,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芒格:沃倫,如今投資變得更難了,你應該同意我的看法吧,對嗎?
     巴菲特:對。不過我也認為過去40年來幾乎任何時候,在這個舞台上,我們都可以說投資變得更難了。但如今投資更難賺錢,難得多了。

鑑於我們的規模,潛在的投資範圍很小
     巴菲特:現在更難賺錢的部分原因是我們管理的資金量,如果我們管理的資金只有10萬美元,且我們真的需要錢,我們的回報前景將比現在好多了。道理很簡單,如果我們管理的資金量較小,潛在的投資範圍就大多了。
     現在,我們考察的很多投資機會也受到了其他很多人的關注,而在以前,很多時候我們關注的機會,其他人幾乎看都不看。
     不過過去也有過例外,當我們考察一些投資的時候,全世界對待這些投資就像瘋了一樣,這對我們來說肯定是一大幫助。

我們能根據賣家的前半句話排除掉98%的考察對象
兩個簡單的篩選標準可以迅速排除掉98%的考察對象
(3)股東問:你能否詳細談談在考察潛在的投資時,你們使用的篩選標準是什麼?
     芒格: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說了很多了。就像我提到的那樣,機會成本是生活中一個基本的篩選標準,如果你有兩個瘋狂追求你的求婚者,其中一個比另一個好千萬倍,你就不用在另一個身上花費時間了(巴菲特大笑)。我們篩選投資機會時也是這麼做的。

我們使用的篩選標準是最基本的想法,它們是如此之簡單,以至於人們不斷問我們這些標準的背後有什麼玄機。
     巴菲特:我們使用的第一個篩選標準可能是我們是否認為自己很懂這家擺在我們面前的企業,這一點我們能立即知道。如果這家企業通過了第一道篩選,接下來我們要問這家企業是否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這兩個標準可以把絕大部分考察對象篩選掉。
     很多潛在的賣家肯定會認為查理和我非常武斷,因為通常的情況是,對方第一句話剛講到一半,我們就會說:「謝謝你的來電,但我們對你的企業不感興趣。」
     他們覺得如果他們向我們詳細解釋他們的企業(我們一直都能收到這種信件),我們就會看到他們企業的優點,或許就會買下來。不過,通常來說,我們真的能通過前半句話就可以看出這家企業是否具有這兩個因素。如果我們不懂這家企業,根本不會收購它。如果我們不懂,就無法判斷它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如果我們懂這家企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家企業不具備競爭優勢。
     所以,在98%的情況下,潛在的賣家只說半句話,我們就能結束談話,我們的這種做法當然很成功。

有時候我們通過與我們打交道的人排除考察的對象
你能看到有些將要發生的事情
     巴菲特:另外,有時候,當我們和一些人就整體收購企業交談的時候,我們通過與我們打交道的人來判斷這起交易能不能做成。如果賣家將這家企業拍賣出售,我們就沒有談的興趣,這樣的話,交易不可能做成。
     如果有人想通過拍賣出售他們的企業,不管拍賣進展得如何,他們都想坐下來和我們就一切條款重新談判。因此,在我們購買這家企業之前,要談好幾次。你可以看到有些將要發生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們和與我們有關係的人有非常美妙的合作經歷,他們推薦給我們的交易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做成。
     我們可不想整天聽人講故事,也不看經紀人報告等任何類似的文件。我們還想用自己的時間來幹些別的事情呢。查理?

避開小人,你可以免遭大不幸
     芒格:沒錯。沃倫暗示的另外一個篩選標準是君子(qualityperson)這個概念。當然,大多數人對君子的界定是和他們相近的人。
     但是世界上有很多君子,也有很多小人,這兩類人經常都有一些跡象,就像旗幟一樣,尤其是小人。一般來說,我們得避開這些人。
     避開和小人打交道可以讓你免遭大不幸,和君子結識可以讓你獲得巨大的幸福。

我們要尋找的人:能被所有人信任的人
     芒格:你只要環顧四周就可以發現,在這個房間裡有很多君子,他們創造了一些偉大的企業。他們的客戶可以信任他們,他們的員工也可以信任他們,就連遇到問題,都可以信任他們會正確對待並予以合理解決。這就是我們想打交道的人。
     這些人信守諾言。最近我和一家這樣的公司打過交道,某些產品上印有這家公司的品牌,同一領域裡有人發明了一個更好的產品。於是,他們就把他們的品牌從這些產品上拿了下來,因為如果他們的產品不是最好的,他們就不想讓自己的品牌出現在產品上。
     這樣想的人通常在商業上都做得非常成功,君子的大旗也會在他們的頭上飛揚……

另一方面,如果某人身上閃現的是「混蛋」標誌,要避開他們。
     巴菲特:小人的胸前好像有一個標誌,寫的是「混蛋、混蛋、混蛋」,你要避開這些人,你真的以為你買下他們的企業,他們就不再是混蛋了嗎?
     投資的一個美妙之處是:你不必每天都從頭開始,評估企業價值的一個優點是它是累積性的

(4)股東問:信息對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障礙,在應對信息氾濫這個問題上,你是否使用了組織模型?利用這個模型你可以聰明合理地組織信息,從而得到最大的收穫,同時不會分散你的注意力。你如何持續追蹤所有的企業?
     巴菲特:我們並不持續追蹤所有的企業。不過,從某種程度上說,評估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價值的美妙之處是它是累積性的,如果你40多年前就開始評估各大企業的價值,現在你就積累了許多企業的估值知識。
      開始的時候你不需要掌握很多行業的估值知識,可以從瞭解一些重要的行業開始入手,總共大概也就只有75個重要行業,你可以逐步瞭解這些行業是如何運作的。你不必每天都重新開始,不用諮詢電腦,你什麼都不用諮詢。所以,評估企業價值可以享受知識日積月累的優勢。

這是我們喜歡不發生變化的企業的原因之一
     巴菲特:你掌握的企業估值知識會隨著時間的進展而一點一點地增加。為什麼我們決定在1988年購買可口可樂的股票?這可能是知識一點點積累的結果。經過幾十年的積累,這些點滴的知識匯成了大河,讓我們能看到可口可樂的價值。
     可口可樂是一家偉大的企業,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喜歡不會發生太大變化的企業的原因之一,因為對這些企業而言,過去的歷史是有用的。查理?
     芒格:我沒什麼可補充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40

乘客要找九巴算賬(2012/12/6) 林本利

2012-12-6  NM
 
 

 

九巴以今年上半年虧損1,500萬元為由,向運輸署申請大幅加價8.5%,加幅高於可加可減票價機制容許的幅度。九巴還大賣廣告,希望乘客體諒公司申請大幅加價。

兩年前,九巴同樣向政府申請大幅加價8.6%,最終只獲批加價3.6%。故有意見認為九巴今次重施故技,開天索價,期望即使加幅被削,依然可以加價4至5%。今次九巴申請加價,突然間不少報章評論向九巴翻舊賬,指摘公司過去運用財技,將賺錢業務分拆後扮窮,向乘客苛索要求大幅加價,以求達至收支平衡而不至於虧損。翻查過去十一年九巴的財政狀況,確實出現上述「扮窮」情況。2001年,九巴將路訊通分拆上市,大賺3億多元。當年九巴稅後盈利達到16億元,再加上路訊通1.7億元的盈利,總額接近18億元。根據資料,九巴在2000年底的股東資金不過28億元(市值60多億元);28億元的投資在一年間賺18億元,股東資金回報率超過60%!按照專營權規定,九巴在巴士站、巴士車身或車廂內的廣告收益,應全數撥入巴士收益內,以減輕乘客面對的加價壓力。但不知何故,當年九巴竟然能夠成功游說政府官員,將裝設於九巴車廂內的多媒體資訊系統,透過成立路訊通分拆上市,把廣告收益據為己有。坊間一直有傳言指路訊通可能蝕本,九巴不想乘客承擔風險,故此分拆上市。亦有傳言指當年運輸署高層反對九巴分拆路訊通,無奈最後在更高層官員的干預下成事。既然近日公眾關注九巴分拆業務隱藏盈利,立法會實應調查一下當年路訊通何以獲批分拆上市。

過去十一年,路訊通不單不是「蝕本貨」,更為股東帶來可觀盈利,總額達到3.3億元,平均每年0.3億元。過去兩年,路訊通出現2億多元的虧損,原因是要為內地的投資減值。若撇除這2億多元的減值虧損,過去十一年路訊通的盈利達到5.5億元,平均每年0.5億元。2005年,九巴正式易名為載通國際,業務包括香港及內地的巴士業務和路訊通,還有地產業務。載通轄下的荔枝角地產,與大股東新鴻基地產合作,將荔枝角巴士廠房的工業用地,改為興建豪宅曼克頓山,為公司帶來巨額盈利。2006年及2007年兩個財政年度,載通從出售曼克頓山的單位中取得50多億元稅前盈利。從年報顯示,2007年公司售樓收入54億元,稅前盈利37億元,毛利率近70%。這還未計算大股東新鴻基地產所獲的利潤。過去十一年,載通(前身九巴)的稅後盈利總額接近126億元,每年平均賺11.4億元。加上路訊通同期5億多元的盈利(不計減值虧損),兩間上市公司的盈利合共超過130億元。2000年九巴的股東資金不過28億元,十一年來共取得130多億元盈利,是股東資金的四倍多!本地的幾位富豪,他們的地產公司都擁有附屬公共事業公司,提供電力、煤氣和公共交通服務。這些公用事業公司,支配市場和得到政府的利潤保障,過去為大股東賺得豐厚利潤。大股東又懂得分拆賺錢業務,將廠房變成住宅,把所有利潤據為己有,沒有與用戶分享分毫。小市民一直忍受地產商的高樓價,以及他們轄下的公用事業公司不斷加價,又豈能不怨聲載道?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684

2012-12-6 大熊市啟示錄讀書筆記2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e5j7.html
1、1932年夏,大熊市見底

   1929年6月,工業生產產值達到峰值,汽車產銷量卻逐步放緩,海外經濟增速也放緩。這一年,美國的股市也達到了頂峰。從1921年到1929年,美國已經經歷了10年的繁榮,股市也是一路上揚。只是在這一年六月,汽車銷售還是放緩,外需也開始下滑。一些不和諧的雜音開始出現了。然後就是股市的暴跌,從1929年9月3日到1929年11月13日,美國股票的市值夏季下降了48%。不過到了1930年4月17日,市場又恢復了52%,重回了1929年初的水準。

   正當人們以為一切都已經結束了的時候,銀行危機出現了,弗裡德曼將大蕭條產生的原因歸結於貨幣問題,未必無因。銀行危機的確是導致大蕭條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而銀行危機的出現,無疑會造成貨幣的緊縮。銀行危機最終導致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大蕭條。

  銀行危機的出現還導致了大規模的黃金外流,這樣又繼續緊縮了銀根,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的外流會造成銀根的緊縮,這又進一步加劇了銀行的危機。

  在經歷了1929年10月崩盤,1930年10月第一次銀行危機、1931年第二次銀行危機和1932年黃金外流之後,美國股市終於見底了。

 

2、1932,市場結構的重大變化

   在1929年9月,鐵路板塊是市值佔比最高的板塊,高達14.25%。三大板塊:鐵路、石油和化學,佔據了總市值的31%。日後大放異彩的通信板塊,此時只包含幾家小公司,其中包括了日後大名鼎鼎的AT&T。

   1920年,美國鋼鐵公司是美國最大的上市公司,而且也是最關鍵的板塊之一,但是到了1929年,鋼鐵板塊的市值僅僅排名第十。不知道,這是不是說明,早在1929年,早熟的美國的鋼鐵產業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儘管新興產業在興起,但是在1929年9月,鐵路依然是佔比最大的板塊(比最高時要低多了,最高時,鐵路股佔據了紐交所市值的一半以上)。正是在暴跌中,鐵路板塊失去了其龍頭老大的位置。到了1932年7月,鐵路板塊僅佔市場總值的7%。汽車板塊,這一新興行業,在大熊市中受到了衝擊也很大。

    看來,在大熊市當中,受到衝擊的,主要是老產業以及新興的立足未穩的產業。

   一直保持穩定的是煙草、食品板塊,在33周的熊市中,煙草板塊僅下跌了5%。這有點像今日的茅台,大家抱團取暖。但是到了1930年9月,這兩個板塊分別下跌了27.9%與21.3%。所謂的安全資產的暴跌,往往意味著大熊市的結束。這意味著,最後一批投機客的出場。

     也許,等到茅台從高台上跳水的時候,就是此次A股調整的大底部吧。

 

 

3、熊市結束的信號

   與1921年一樣,此次熊市結束也有一些明顯的信號。

A.在1932年,投資者對於正面新聞充耳不聞,只關注負面新聞,而且無論是正面新聞還是負面新聞,都已經無法引起市場的大幅度波動了。大家都疲倦了,投機者已經離場了,市場的波動性開始下降。

B.物價開始企穩,去庫存化接近尾聲,當物價開始從通縮中走出來的時候,證券市場也開始觸底反彈了。當然,這是金本位下的情況,未必適合於當代。

C.必須指出的是,在這一時期,用流動性上找熊市見底的信號,或許將一無所獲,當美聯儲降低貼現率的時候,股價繼續大幅度下跌。

D.所謂的安全資產大幅度下跌,比如煙草和食品板塊,安全資產的下跌,意味著抱團取暖的投機客的離場,這往往意味著熊市見底。

E.散戶離場,持股集中度提高,機構進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27

2012-12-7 lisa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e6wb.html

今天看了本書《中外經典品牌》,看到了星巴克,感覺很有意思。星巴克,1971年誕生於美國西雅圖。「星巴克」這個名字來自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中一位處事及其冷靜,極具性格魅力的大副。他的嗜好就是喝咖啡。麥爾維爾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麥爾維爾的讀者群並不算多,主要是受過良好教育、有較高文化品位的人士,沒有一定文化教養的人是不可能去讀《白鯨》這部書,更不說去瞭解星巴克這個人物。因此,星巴克的定位很清晰:不是普通大眾,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閒,崇尚知識,尊重人本位的富有小資情調的城市白領。利用一本讀書的特定讀者群來定位目標市場,並用書中形象鮮明的人物名稱作為公司的名字,很有創意。

   星巴克的綠色徽標是一個貌似美人魚的雙尾海神形象。在星巴克,員工被稱為「合夥人」,1991年,星巴克開始實施「咖啡豆股票」,就是面向全體員工的股票期權方案。星巴克的標準是:煮好每一杯咖啡,把握每一個細節。想起了上次劉大哥請我和燕子在和諧廣場的星巴克喝咖啡,我貌似要了中杯的卡布奇諾,結果好苦的!店內的裝修很精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28

2012-12-7 大熊市啟示錄讀書筆記3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e6zb.html

1、1949年6月,大牛市的前夜

   1932年7月開始的大牛市一直持續到了1937年3月,在這期間,道指從41.27點上升到了頂點的194.15點。之後,從1937年3月到1949年熊市見底,市場維持在1937年最高點之上的時間不過只有32周。也就是說,1937年到1949年,市場一直沒有迎來大牛市,一直在熊市中苦苦掙扎。

   在此期間,市場的成交量也開始大幅下滑,到了1949年,紐交所的股票交易額已經低於1901年的水準。另一個有趣的數據源自於紐約交易所會員會費的降低。這種降低意味著,人們對於股票已經越來越不感興趣了。1929年一個交易席位平均要49萬美元,但是到了1949年,僅僅需要1.7萬美元了。

   此外,在1949年,托賓Q值也要低於0.3。

 

2、1932-1949的美國股市

   當經濟本身的潛在增長能力很高時,經濟的強勁反彈,不會帶來CPI的上漲,而僅會帶來公司盈利的上升和股價的上升。1932年,正是這種情況,1932年到1937年,是一輪大牛市,此時儘管羅斯福的新政引發了種種懷疑,但是產能利用率的升高使得公司的盈利回升。對於股市而言,沒有比公司盈利回升更重要的事情了。

  到了1937年,通脹的壓力開始顯現,美聯儲被迫調高了準備金率,之後股市開始下跌,一直持續到了1942年。

  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加入二戰,需求大增,物價猛漲,美聯儲再次被迫緊縮貨幣,股市繼續下跌。直到1942年4月,股市終於見底了。這時候,正是美國最灰暗的歲月,太平洋戰爭失敗,菲律賓也失守了,數萬美國軍人成了俘虜,著名的麥克阿瑟將軍非常不名譽的拋棄了他的部屬。但是誰也沒想到,在這灰暗的歲月裡,美國的股市也見底了。

   之後,美國開始大發國債為戰爭融資,稅率開始上調,物價也開始上漲,雖然有種種利空,但是美聯儲為了給美國政府融資,而人為的壓低了利率,此時,雖然有稅收提高等利空,但是來自政府的訂單維繫住了企業的利潤。低利率的環境,讓美國股票的估值一再升高。隨著美國在戰場上的順利進展,美國股市開始猛漲,到了1946年5月,股指超過了1930年9月的最高水準,不過依然低於1929年最高點44%。

   之後美國股市又開始了熊市,這一熊市,一直持續到了1949年。戰後的通貨膨脹,迫使美聯儲控制信貸,政府債券的利率也在戰後上升。這使得股票市場的估值開始縮水。導致下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根據1921年的經驗判斷,戰後通常有通縮和股市的暴跌,因而拋售股票,只是這一次,他們錯了。

    1949年,股市見底,從此開啟了一輪長達20年的大牛市。

 

3、1949年的市場結構

  1949年5月,紐交所總市值為640億美元,比1929年9月低三分之一,但是比1932年見底的時候要多4倍。

   市場結構方面,公用事業的排名下降,而石油部門的排名上升。1949年,石油與化工佔市值的四分之一。這與德國的工業受到較大的破壞也不無關係。此外,零售業與汽車工業的市值佔比也有較大的提高。

   煙草和通信部門的佔比則有所下降。

   在1921年前,經濟的發展並沒有帶來企業利潤的提高,這是股票估值持久下降的關鍵所在(主要是被鐵路拖累,經濟增長,企業利潤不漲,這和今日的天朝是不是很像?)。

    雖然從1929年以來的故事一跌再跌,但是經濟的規模依然在擴張,從1929-1949年,人均GDP增長了62%!

   從1945年到1949年,公司的利潤急劇的增加,但是股價卻跌倒了谷底。投資者根據以往的經驗懷疑這種高利潤的可持續性。這使得利潤儘管增加了,但是股價一直在降。

   1932年的P/E是9.4倍,從1871年到1932年,平均的P/E是13.7倍,到了1949年6月,P/E只有5.5倍了。

   從1932年到1949年,年末托賓Q值從0.43下降到了0.36。所有的跡象都表明,股價實在太便宜了,這也為未來長達20年的大牛市奠定了基礎。

 

4、熊市見底的跡象

  回過頭來熊市見底的跡象,未免有馬後砲的嫌疑,不過讀讀歷史總歸沒有什麼壞處吧。

  與1932年那次見底一樣,這次見底同樣有著以下特徵:

A.市場對好消息視若無物,同時對於壞消息,也反應並不劇烈。大家都心如止水了。

B.物價開始企穩,汽車和賭博的需求開始上升,低價商品的需求上升。

   當物價水平回歸常態時,往往意味著股市見底。

C.流動性放鬆與股市反彈在這一次熊市見底中,保持了高度同步。

D.持股的集中度達到頂峰,散戶已然出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29

2012-12-8 大熊市啟示錄讀書筆記4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e84v.html
1、1982年8月,14年低迷之後

   1974年,華爾街的股價見了一次底,不過1982年的股價比之1974年12月還低了13%,史無前例的通脹,對於此次大熊市負有直接責任。

   從1949-1968年,是一次長達十餘年的大牛市,在這一期間,國防工業獲得了超額回報。

   另一個主張牛市的因素是,這一時期,養老金開始大規模的進入股市,給這一輪大牛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到了1968年,機構投資者佔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量的60%。

    戰後大牛市(1949-1968)主要源自於估值的變化而非盈利的變化,從1949年到-1968年,名義GDP上漲了240%,而標準普爾上升了662%。

     之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以及越戰,使得美國陷入了通脹的泥潭,當然,石油危機更是加重了這種通脹。

    1973年,中東國家將油價從3.12美元/桶提升到了11.63美元每桶。

    通脹的提高迫使美聯儲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脹,原本就有泡沫的股市,在加息的作用下,泡沫破滅。

    在此期間,標準普爾下跌了63%,而所謂的漂亮50,其P/E在1972年高達42倍,在1973-1974年中,漂亮50下跌了62%。以市值計算的話,1974年的美國股市的市值,已經跌落到了1928年11月的水平。而美國的GDP,無論是名義還是實際GDP,或者是人均GDP,都已經有了長足的增長。

    正是在這一時期,巴菲特收穫了他的華盛頓郵報和喜詩糖果。

     這一次大熊市,也極大的改變了投資者的行為,在1974年,投資者的平均持股期限為6年,到了1982年,已經不足兩年。

    在沃爾克上台後,採用弗裡德曼控制M2的餿主意,讓利率猛增到了20%以上。利率的大幅度上升,讓股價繼續大幅度下跌。屋漏偏逢連夜雨,1982年,墨西哥主權債務危機爆發,某些銀行破產,在這種背景下,1982年8月,美國股市到了其最底部。這裡引用一篇博文中的一段文字: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wh8.html

   「1979年8月,《商業週刊》發表了一篇題為《股票死了》(The Death ofEquities)的封面文章。那時,年輕的投資者對股票的興趣蕩然無存:「只有那些不懂得國家金融市場的變化或者沒有能力調整自己的上了年紀的投資者才固守股票。1970-1975年,60歲以下購買股票的投資者的數量下降了大約25%;與此同時,65歲以上購買股票的投資者的數量增長了30%以上。」他們只是不懂得市場。一個「新的金融時代」開始了,「老規則不再適用」了。「美國應該把股票之死看做是一個幾乎永久性的條件。即使經濟氣候可能再一次使之適合於股票投資,」文章認為,「即使它會發動另一場大規模的促銷活動,以便讓人民重新回到股市……如今投資機會的範圍已經遠比20世紀50年代更加廣泛,以至於不太可能重複20年前的經驗了……」文章最後這樣結束它的故事:「一個年輕的美國高管」問,「『你們最近是否見過美國股東的集會?』他們全都是老頑固。」1980年的股市似乎讓人看到了一絲光亮。那一年道指回升到950點。不過在緊接的1980-1981年又出現了27%的暴跌,大多數人都逃離了市場。到1982年,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公司利潤很不理想,通貨膨脹節節攀升。標準普爾無人問津。通用電氣以10倍市盈率交易;寶潔以8倍市盈率交易;高露潔的市盈率是7倍,汽車股的交易價格全都比20年前低。

   當市場一面倒地認為「股票死了」的時候,很容易察覺籠罩市場的絕望和悲觀情緒有多濃。因此,有人認為這篇封面文章其實是在發出很好的買入信號。實際上,1979年和之後三年正是便宜貨投資者夢寐以求的天堂。股市的悲觀情緒壓低價格的程度和亢奮情緒推高價格的程度一樣大。一個簡單的事實是,資產價格和資產價值之間的關係永遠適用。忽視那個關係,只會傷害自己。當約翰·鄧普頓被問到如何尋找悲觀的時刻,他給出的建議是,「等到一百個人中的第九十九個人放棄的時候。」估計在那之後,剩下的唯一買家只有你一個。股票市場將只漲不跌,因為再也沒有別的賣家。或許真的只有「老頑固」——不一定指的是年齡上的老——才會做得更好,有人就認為,因為老頑固的知識和經驗隨著年齡而與日俱增——玩得愈久,通常玩得愈好。讓人意味深長的是,只有「不瞭解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已經改變的人」才足夠聰明,懂得在市場的低谷購買股票。他們可沒落後,實際上反而領先於別人。到1982年8月,股市上漲的大幕終於拉開。三年後,道指翻了一倍。到1989年底,道指站上了2750點以上。從那以後,有人才知道,當人們說「股票死了」有多冒失,而那些「老頑固」們有多從容。」

 

2、1982年市場結構的變遷

   無論世界怎麼改變,石油部門始終是華爾街上極其重要的部門,在1982年,石油部門的市場價值依然是排名第一的(felix重視能源股,是有極其堅實的事實依據的)。鐵路股在1982年時,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了。與1949年相比,最大的變化,是金融股的崛起。從1949年市值排名的16位,上升到了1982年的第二位。

  這反映了美國產業結構深刻的變遷,服務業取代重工業成為美國的主要推動力,之後,金融部門開始繼續惡性膨脹,直到今天。

   從1932年到1982年,有六大部門一直排在前十位,這六大穩定的部門是:石油、公用事業、零售、通信、化工和汽車。

   在熊市中,表現最好的部門是煙草和石油,公用事業和醫療保健部門表現的也不壞。

 

3、熊市終結的徵兆

   縱觀本書的四次大熊市(1921、1932、1949、1982),其熊市見底時,都有幾個共同的特徵,即市場的托賓q值很低,低到只有0.3左右。1982年,托賓Q僅有0.27,市盈率僅有9.9倍。低於1881-1982年的平均市盈率15.8倍。美國的股市,大約14年一個輪迴。

   幾次見底中,都可以觀察到物價的企穩,銅價開始反彈,汽車銷售量開始上升,庫存量開始大幅度降低。這些是幾次大熊市見底的典型特徵。

   有意思的是,儘管大量實證研究表明,股市表現領先經濟表現六個月,但是這一規律在熊市見底中不成立,在經濟見底後的若干個月後,股市才開始見底。

   另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見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人們忽視好消息,對於壞消息也開始無力反應了。

    美聯儲旨在就是的放鬆流動性對於股市又較大影響,但是必須和物價企穩結合起來看,如果物價沒有企穩,還在上漲,那麼美聯儲可能最後還會被迫收緊流動性。

   債券市場也是一個不錯的指標,因為債券價格往往反映了通脹,當通脹企穩,市場利率會開始下跌,然後債券價格就會開始上漲。本書發現,債券價格的上漲往往領先於股市的上漲。

   其先後次序是:政府債上漲-企業債上漲-股價上漲。

   其背後的經濟邏輯是:當人們預期到利率將要下調時,債券價格才會上升。而利率的下調將給股價上漲提供助力。

  在今天,華爾街的估值,依然遠遠沒有達到曾經達到了q=0.3這種估值水平。從歷史上看,目前的所謂熊市:還真不算啥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30

2012-12-3 歐陽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eut9.html
今天上午在琢磨修正銀行ROE的東西,終於把從資產項出發和利潤項出發的兩個東西對起來了2012-12-3 <wbr>歐陽。

下午開會又強調了一下,在討論對淨利潤的修正時,還是要考慮整個撥備的變動,而不只是非減值貸款撥備的變動,因為中國的五級分類其實主觀性太強,跟管理人的當時想法有很大關係,所以,把這些統統不考慮,一起加進來,則樣算會比較保守一些的。

然後在估值上,除了要考慮每股淨資產,還要考慮每股撥備,這裡也是全部的撥備,撥備雖然不能以槓桿放貸,但在危機時可以和淨資產一樣彌補壞賬,也就是說,撥備雖然不能進攻,卻能防守,說的很有道理。

晚上先是在網上準備置辦點衣服鞋,哎,也挺花時間的,要不停的把圖片點開看,中意的還要跟店家諮詢直到最後的討價還價,挺費工夫的。哎,要不是實體店貴的離譜,真不想在這上面買,眼睛都看花。一些大牌子的網購還是比較少的,尤其是高級男裝、女裝都是比較少的。尤其是高級男裝,試想一下,哪位成功男士會在網上購物?麻煩不說,去實體店那種優越享受的感覺也沒有了。

我還是非常樂意在網上購買一些生活用品的,無需像服裝這樣還擔心合不合適,那這樣的話,超市以後的命運就不好說啦。除非生鮮佔比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32

2012-12-03 路條 Jackie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esrv.html

做皖能的時候,對阜陽華潤的判斷有些失誤,關鍵是搞錯了「路條」,下面放到這裡:

所謂「路條」就是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同意開展該工程前期工作的批文。
項目路條是指國家或省、市、自治區立項的重大基礎項目,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而開闢的綠色通道。

所謂「小路條」,即省級政府同意將該項目列入本省建設規劃的批文。「小路條」在做了項目初可研,並進行審查後,由建設單位向省有關部門提出申請,請求列為省建設規劃。
「大路條」應當在有「小路條」的基礎上,有了工程的可研報告,由省級政府及項目投資方(最終投資方,不是投資方的代理機構)共同向國家發改委提出項目申請。
有了「大路條」即可開展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環評報告,接入電力系統報告,地勘報告,水資源論證報告,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地質災害論證報告,壓覆報告,無考古文物證明,無軍事設施批覆,勞動安全及工業衛生報告等,並通過審查。
在審查意見的基礎上編制項目申請報告,並由項目投資方遞交國家發改委,由國家發改委遞交國務院會議通過後,就可以得到項目立項的批文。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包括作可研階段國家要求的各種批文等)。

 

做電廠真正意義上的路條就是國家發改委的那個,具體的形式一般是: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於同意××工程開展前期工作的批覆》。

一般情況,電廠都會在拿到這個「大路條」之前就在搞前期工作,這個需要看清楚,如果沒有這個批覆的文件,就是沒有「路條」,而不能只看電廠是不是在做前期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34

2012-12-5 交行 歐陽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exg5.html

今天看交行。上午做品牌,就沒看完。

暫且以下幾點:

1、這是一家撥備計提最穩定的銀行,其他銀行均在2008、2009年大幅調整撥備,而交行沒有;

2、貸存比最高的銀行,超過各類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
3、零售業務沒有突破,對公業務佔比持續增長,對公業務增速快於零售業務;
4、債券佔比下降,增速緩慢,這是多家銀行2011年來的現象;
5、存款不足,同業負債大,同業的資產收益率比招、中行都要低,但同業負債的成本卻比這兩者要高。
6、保險收入,工行沒有披露「其他業務收入」的細項,建行披露了,建行2011年才有保險收入,8.79億,2012年半年高達27.89億。招商自2008年來有一點,比較穩定,沒有什麼增長,均維持在3.5億左右。交行的保險收入自2010年來有,2010年6.89億,但2011年只有4.33億,今年半年有4.26億,不是很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35

202-12-6 交行 歐陽 濟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b77a950101ez17.html



今天繼續看交行。

交行各方面的情況表現都還算可以的。

當然與工、建、招是沒法比的。

從ROE上就差一點,息差相對低一點,成本控制還行;

息差低,主要是成本高,這和工、建、招的關鍵差距;

但是交行在撥備的提取上是非常穩健的,且撥備率和招行持平,每股撥備最高,這可以彌補其在盈利上的一點弱勢,當價格便宜很多時,仍舊可以考慮。現在交行PB低於工行30%差不多。

交行自數據披露來的核銷率是最低的,說明資產質量還是比較過硬的。

對修正ROE的4個影響因素,
(1)當年所賺取的淨利潤;
(2)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主要是一些債券,還包括各類公司股權)的公允價值變動淨額以及與其相關的所得稅影響:這一項和銀行配置有關;
(3)撥備的變動:通常來講,銀行在最景氣的年份會大額提取撥備以平滑糟糕年份的利潤,而在不佳的年份會少計提撥備(這種情況尤為明顯),這樣,在不景氣的年份,撥備的變動就會相對較小,不同的銀行撥備變動的幅度還是有很大不同;
(4)股東權益的變動:這一項除了和上述各項都有關係外,還和融資、分紅有關。

在2009年各家銀行除了中行的修正ROE都有一個下滑,其中招行的下滑幅度最大,交通次之,工、建都很小,建行還有微幅上升。
原因就在於:
(1)淨利潤的增幅很重要,即使在不景氣年間,大銀行的利潤增幅還是要遠遠快於小銀行。招行的淨利息收入下滑幅度要遠超過工、建、交。交行的淨利潤沒有工、建增幅大,原因在於,交行的撥備沒有下降,卻仍在小幅增長。
(2)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變動,這一項絕對額不會太大,影響也就不如那麼重要。不過在2009年招行和交行在這一塊確實出現了比2008年更大的下降和虧損,但建行,在2008年甚至還獲取了高額收益,工行的情況和2008年差不錯,還是大行的投資能力強?
(3)撥備這一項正如上所說,在年景較差的時候,變動會比較小,但每個銀行的變動幅度很很不一樣,比如交行,下降的就非常小(1.8%),但其他銀行就不一樣了,工、建、中分別下降53%、23%、38%。撥備的計提一方面影響上述的淨利潤,另一方面就是在調整過程中,影響這個撥備的變動,但顯然撥備的變動對最後修正淨利潤的影響要遠小於淨利潤本身的變動幅度,所以在把兩者一起加上考慮後,還是工、建的修正淨利潤受益更大。
(4)最後是股東權益和淨利潤、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變動、融資和分紅都有關係。比如說2009年融資項的變動對中行的股東權益變動影響就較大,導致中行2009年的ROE出現上升狀況。

總之來說,還是淨利潤穩定增長、撥備不出現大的調整的銀行ROE會比較平穩,能做到這兩點的,大銀行還是佔優勢。 另外,從風險上考慮,低成本的銀行也佔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