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2-12-8 大熊市啟示錄讀書筆記4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e84v.html
1、1982年8月,14年低迷之後

   1974年,華爾街的股價見了一次底,不過1982年的股價比之1974年12月還低了13%,史無前例的通脹,對於此次大熊市負有直接責任。

   從1949-1968年,是一次長達十餘年的大牛市,在這一期間,國防工業獲得了超額回報。

   另一個主張牛市的因素是,這一時期,養老金開始大規模的進入股市,給這一輪大牛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到了1968年,機構投資者佔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量的60%。

    戰後大牛市(1949-1968)主要源自於估值的變化而非盈利的變化,從1949年到-1968年,名義GDP上漲了240%,而標準普爾上升了662%。

     之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以及越戰,使得美國陷入了通脹的泥潭,當然,石油危機更是加重了這種通脹。

    1973年,中東國家將油價從3.12美元/桶提升到了11.63美元每桶。

    通脹的提高迫使美聯儲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脹,原本就有泡沫的股市,在加息的作用下,泡沫破滅。

    在此期間,標準普爾下跌了63%,而所謂的漂亮50,其P/E在1972年高達42倍,在1973-1974年中,漂亮50下跌了62%。以市值計算的話,1974年的美國股市的市值,已經跌落到了1928年11月的水平。而美國的GDP,無論是名義還是實際GDP,或者是人均GDP,都已經有了長足的增長。

    正是在這一時期,巴菲特收穫了他的華盛頓郵報和喜詩糖果。

     這一次大熊市,也極大的改變了投資者的行為,在1974年,投資者的平均持股期限為6年,到了1982年,已經不足兩年。

    在沃爾克上台後,採用弗裡德曼控制M2的餿主意,讓利率猛增到了20%以上。利率的大幅度上升,讓股價繼續大幅度下跌。屋漏偏逢連夜雨,1982年,墨西哥主權債務危機爆發,某些銀行破產,在這種背景下,1982年8月,美國股市到了其最底部。這裡引用一篇博文中的一段文字: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wh8.html

   「1979年8月,《商業週刊》發表了一篇題為《股票死了》(The Death ofEquities)的封面文章。那時,年輕的投資者對股票的興趣蕩然無存:「只有那些不懂得國家金融市場的變化或者沒有能力調整自己的上了年紀的投資者才固守股票。1970-1975年,60歲以下購買股票的投資者的數量下降了大約25%;與此同時,65歲以上購買股票的投資者的數量增長了30%以上。」他們只是不懂得市場。一個「新的金融時代」開始了,「老規則不再適用」了。「美國應該把股票之死看做是一個幾乎永久性的條件。即使經濟氣候可能再一次使之適合於股票投資,」文章認為,「即使它會發動另一場大規模的促銷活動,以便讓人民重新回到股市……如今投資機會的範圍已經遠比20世紀50年代更加廣泛,以至於不太可能重複20年前的經驗了……」文章最後這樣結束它的故事:「一個年輕的美國高管」問,「『你們最近是否見過美國股東的集會?』他們全都是老頑固。」1980年的股市似乎讓人看到了一絲光亮。那一年道指回升到950點。不過在緊接的1980-1981年又出現了27%的暴跌,大多數人都逃離了市場。到1982年,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公司利潤很不理想,通貨膨脹節節攀升。標準普爾無人問津。通用電氣以10倍市盈率交易;寶潔以8倍市盈率交易;高露潔的市盈率是7倍,汽車股的交易價格全都比20年前低。

   當市場一面倒地認為「股票死了」的時候,很容易察覺籠罩市場的絕望和悲觀情緒有多濃。因此,有人認為這篇封面文章其實是在發出很好的買入信號。實際上,1979年和之後三年正是便宜貨投資者夢寐以求的天堂。股市的悲觀情緒壓低價格的程度和亢奮情緒推高價格的程度一樣大。一個簡單的事實是,資產價格和資產價值之間的關係永遠適用。忽視那個關係,只會傷害自己。當約翰·鄧普頓被問到如何尋找悲觀的時刻,他給出的建議是,「等到一百個人中的第九十九個人放棄的時候。」估計在那之後,剩下的唯一買家只有你一個。股票市場將只漲不跌,因為再也沒有別的賣家。或許真的只有「老頑固」——不一定指的是年齡上的老——才會做得更好,有人就認為,因為老頑固的知識和經驗隨著年齡而與日俱增——玩得愈久,通常玩得愈好。讓人意味深長的是,只有「不瞭解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已經改變的人」才足夠聰明,懂得在市場的低谷購買股票。他們可沒落後,實際上反而領先於別人。到1982年8月,股市上漲的大幕終於拉開。三年後,道指翻了一倍。到1989年底,道指站上了2750點以上。從那以後,有人才知道,當人們說「股票死了」有多冒失,而那些「老頑固」們有多從容。」

 

2、1982年市場結構的變遷

   無論世界怎麼改變,石油部門始終是華爾街上極其重要的部門,在1982年,石油部門的市場價值依然是排名第一的(felix重視能源股,是有極其堅實的事實依據的)。鐵路股在1982年時,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了。與1949年相比,最大的變化,是金融股的崛起。從1949年市值排名的16位,上升到了1982年的第二位。

  這反映了美國產業結構深刻的變遷,服務業取代重工業成為美國的主要推動力,之後,金融部門開始繼續惡性膨脹,直到今天。

   從1932年到1982年,有六大部門一直排在前十位,這六大穩定的部門是:石油、公用事業、零售、通信、化工和汽車。

   在熊市中,表現最好的部門是煙草和石油,公用事業和醫療保健部門表現的也不壞。

 

3、熊市終結的徵兆

   縱觀本書的四次大熊市(1921、1932、1949、1982),其熊市見底時,都有幾個共同的特徵,即市場的托賓q值很低,低到只有0.3左右。1982年,托賓Q僅有0.27,市盈率僅有9.9倍。低於1881-1982年的平均市盈率15.8倍。美國的股市,大約14年一個輪迴。

   幾次見底中,都可以觀察到物價的企穩,銅價開始反彈,汽車銷售量開始上升,庫存量開始大幅度降低。這些是幾次大熊市見底的典型特徵。

   有意思的是,儘管大量實證研究表明,股市表現領先經濟表現六個月,但是這一規律在熊市見底中不成立,在經濟見底後的若干個月後,股市才開始見底。

   另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見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人們忽視好消息,對於壞消息也開始無力反應了。

    美聯儲旨在就是的放鬆流動性對於股市又較大影響,但是必須和物價企穩結合起來看,如果物價沒有企穩,還在上漲,那麼美聯儲可能最後還會被迫收緊流動性。

   債券市場也是一個不錯的指標,因為債券價格往往反映了通脹,當通脹企穩,市場利率會開始下跌,然後債券價格就會開始上漲。本書發現,債券價格的上漲往往領先於股市的上漲。

   其先後次序是:政府債上漲-企業債上漲-股價上漲。

   其背後的經濟邏輯是:當人們預期到利率將要下調時,債券價格才會上升。而利率的下調將給股價上漲提供助力。

  在今天,華爾街的估值,依然遠遠沒有達到曾經達到了q=0.3這種估值水平。從歷史上看,目前的所謂熊市:還真不算啥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