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無視禁愛令美國華裔小姐冠軍喊:好想生小孩!

1 : GS(14)@2016-12-21 23:41:56

「我一奪冠以後經紀公司就下令不讓我談戀愛了!」說到感情問題,新科美國華裔小姐冠軍余思霆一臉嬌羞。日前,她接受《蘋果》專訪,大揭模特兒圈內幕,22歲的她坦言:「好想生小孩啊!」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來自台灣花蓮的余思霆,移民美國十年,今年她參加「2016美國華裔小姐」選美比賽(Miss Chinese Pageant)一舉摘下后冠,想不到封后後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被禁止戀愛!她自稱「孩子王」,非常喜歡小孩,笑說:「別人家的小朋友哭鬧都會交給我,我很會哄小孩,我自己以後至少要生兩個!」不過她說目前年紀尚輕、沒有男友,生活的重心想要放在事業上。余思霆為了奪冠準備超過四年,早在四年前,年僅18歲的她就參加過美國華裔小姐的選拔,但遺憾落選,她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壓力:「很多人都會指指點點,說一些不好聽的話,例如『以前都比過了怎麼還來比』、『自以為很厲害』之類的話,我後來才漸漸學會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比賽時必須很投入,把這些都拋到腦後。」她目前還在大學讀書,一邊開始擔任兼職模特兒,接代言、拍廣告,她說自己是個很專業稱職的模特兒,就算為了工作需要,穿著清涼養眼的服裝也不會覺得害羞:「其實我們在後台常常很混亂,男生女生都在一起,往往因為趕着換衣服,就不會在意要遮哪裏,穿比基尼也非常習慣了!」而擁有玲瓏好身材的她也透露了保持身材的小秘訣,除了一有空就去健身房運動,她也說:「女孩子不用瘦的像排骨一樣,勻稱最好看,我不會忌口吃任何東西,但吃甜點時,記得與好友分享!盡量不要一整份自己吃完,大家互相share又能解饞又不怕胖!」本周,余思霆將代表紐約赴香港參加「國際中華小姐」的比賽,人氣不斷攀升的她最近生活也有微妙的變化,她表示:「以前心情不好時都可以在臉書發文,現在為了注意形象只能發表一些正能量的言論,不開心的事只能私下與好朋友分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1/198726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660

菲拘華裔毒販杜特爾特:在場會親身處決

1 : GS(14)@2016-12-30 02:57:22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提到日前被捕的6名涉嫌毒販,包括3名中國大陸人時,咬牙切齒表示,如果他當時在場,會親手開擊斃他們。杜特爾特周二到南甘馬粦省(Camarines Sur)探視颱風「納坦」災民,他在致詞時再次提到對毒品的憎惡,他說,「上周在聖胡安市落網的那些人實在幸運,我當時不在馬尼拉,否則像這樣滿屋子毒品,我絕對親手開槍結束他們。」杜特爾特說,「這些毒品哪裏去?不就是賣給你們的子女嗎?」菲律賓國家調查局探員上周五在大馬尼拉地區聖胡安市(San Juan)的掃毒行動中,逮捕3名中國人以及3名菲律賓人,並在他們的車及住所起出總計680公斤冰毒。3名中國人年齒介乎44至48歲。根據警方數據,從7月1日,也就是杜特爾特上任的第2天,到12月16日,計有2,155名涉毒分子在掃毒行動中因拒捕而被執法人員擊斃。另有4.2萬多人被捕、超過98萬涉毒者自首。此外,還有21名警員在掃毒行動中殉職,將近4,000名疑似涉毒者被不明殺手私下處決。雖然面對人權組織的抨擊,杜特爾特仍然重申,「掃毒戰爭會持續進行,直到最後一名毒販離開街頭、最後一名毒梟離開人世為止。」路透社/中央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9/198804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491

防基層華裔淪無家者三藩市議員擬修法捍衞散房

1 : GS(14)@2017-01-26 18:08:22

三藩市狹小的「散房」居住環境欠佳,反映貧困一面,卻是不少華裔無可奈何下的唯一住屋選擇。市議會正考慮一項捍衞市內最後1.9萬個散房單位的修正案,力阻旅館業界大規模收回單位,為較高利潤改出租給遊客,以免一班華裔淪為無家者。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俗稱「散房」的單人住房旅館(Single Room Occupancy hotels,簡稱SRO)1980年代起受法例保障,實際近年供應量已由3.3萬大幅下跌至1.9萬個單位,一大原因是自短租企業如Airbnb等出現後,旅館業主陸續收回單位出租給旅客,賺更多利潤。故市議員佩斯金(Aaron Peskin)提交修正市行政法第41章(Administrative Code Chapter41)的動議,防止散房業主鑽《旅館改變用途條例》(Hotel Conversion Ordinance)中的漏洞,輕易就將這些「住宅房」的房間改變用途為「旅客房」,將改變用途的申請門檻提高。措施包括政府可禁止以往曾「偷雞」將散房出租給旅客的申請人入紙或票控,要求業主提供的「一房換一房」(one-for-one replacement)補償具與現有房型相等的質素等。外界形容,沒有其他的建屋計劃,比這次動議能更快在短期內拯救到1.9萬個基層住屋。社區住客聯會的街坊、教會區(Mission)和唐人街等社區的散房協作社(SRO Collaborative)的半百華裔及拉丁裔人士,周一到土地運用及交通委員會(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Committee)請願。有市民表示散房結束他的無家者生活,得到「上樓」機會,但之後卻兩次遭到業主驅趕。他們均希望政府能堵塞法例漏洞,以免將低收入階層的利益,轉落入旅遊業。他們控訴市長李孟賢(Ed Lee)雖經常將發展環境更優質的可負擔房屋(Affordable Housing)掛在嘴邊,但散房戶說多年來次次申請都失敗,若連散房也被業主收回實會無家可歸。從未中籤的新移民余慰玲表示,散房有如「火柴盒」大,但無奈成為她唯一選擇:「我現在每月僅付700美元(約5,460港元)租金,但可負擔房屋閒閒地也要1,000(約7,800港元)以上,要抽也有如中六合彩。我兩年前來美時找散房已很難,帶着子女被拒,業主表示怕我們會耗費他更多水電煤氣。現在兩人以上家庭已很難找散房。」委員會下午已初步同意修正案,交市議會大會下周二進行一讀表決。據本報了解,除佩斯金外,議案最少已得到郭嫻(Malia Cohen)、金貞妍(Jane Kim),新加入議會的安世輝(Ahsha Safai)和希伊(Jeff Sheehy)等人力撐,有望通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25/199083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142

L.A.華人聚居區擬申成「庇護城市」華裔議員:應從長計議

1 : GS(14)@2017-02-05 10:55:21

上月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簽署兩個行政命令,包括在美墨邊界建「長城」以及限制聯邦政府撥款給「庇護城市」(Sanctuary City),引起一片譁然。其中第二項命令,主要是要打擊庇護城市對無證移民的保護措施。在外界一陣風聲鶴唳的此時,洛杉磯近郊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卻傳出消息,指本周市議會會議中特別提出要成為庇護城市,引起居民議論紛紛。究竟這個舉動有甚麼意義,對接下來的市政發展有又會有怎麼樣的影響?《蘋果》專訪蒙市市議員陳贊新(Peter Chan),請他深入分析。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陳贊新說:「其實現階段來做出庇護城市的決定都還太早,我認為市政府應該從長計議。」根據統計,蒙市有66.9%的市民都是亞裔人士,還有許多拉丁裔居民。陳贊新強調,蒙市一直具有多元文化,更是一個具有指標意義的華人城市,成為庇護城市的確「有其象徵性」,但是這並非是容易的決定。他說,「我們當然很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民眾,但是現在就決定這個議題,資訊上其實是不足的。庇護城市的後續影響,可不是換幾個名字這麼簡單而已」。身為蒙市市議員及前市長,陳贊新認為有很多事情是他必須要仔細考慮的,而不是急着要這個象徵意義,「像是我們可能面對的財務狀況(指聯邦政府的預算減縮),隨之衍生的相關問題,都是必須要計算進去的」。陳贊新指經費絕對是個重要議題。聯邦政府不但每年都會提供50萬美元(約390萬港元)的「城市基金」給蒙市,也在警務部門、大眾運輸工具、以及其他公共建設上有許多補助,這些對於蒙市的市政建設都是非常重要的財務來源。另外,蒙市目前也向聯邦政府借貸大約250萬美元(約1,950萬港元)款項,也是市政府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如果聯邦政府因蒙市更改為庇護城市而緊縮預算,造成的影響非常巨大。他認為,最好的方式是讓市政府的專業人員列出清單、評估潛在風險,逐項了解面對的問題,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我們當然也希望保護每個市民,但是我們也不願意因為這樣(庇護城市),就讓蒙市陷入財務危機之中」。另外,即使蒙市可以承擔這些財務風險,對於庇護城市如何準確定義,陳贊新也感到憂心忡忡,「庇護城市的概念,目前都還很模糊,法律上如何界定?市政府如何界定?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釋,那我們討論的究竟是甚麼?」陳贊新強調,在沒有對庇護城市的定義達成共識之前,一切的決定都會顯得太過草率。他認為,定義將會影響之後執法涵蓋的範圍,當然要界定清楚,「像蒙市有許多非法經營的家庭旅館、月子中心,這些也是我們要保護的對象嗎?如果非法移民犯了罪,我們是該保護或是不保護?我認為這都還有待商榷」。陳贊新認為,應該先看看國會如何應對特朗普的行政命令。即使特朗普身為美國總統,很多事情也並非他「話晒事」,國會如何反應還是很重要。他說,「現在外頭的資訊一片混亂,謠言滿天飛,所以我們應該要相信國會的決定,美國一直都有完善的政治體系,而我們應該信任這個體系,不用操之過急」。話你知:「庇護城市」的定義其實並不明確,但主要概念是指不願意配合聯邦政府逮捕或拘留無證移民(undocumented immigrants)的城市,以保護無證移民不會遭驅逐出境。目前美國境內約有1,100萬名無證移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5/199187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532

【三藩市直擊】超速車禍拆散家庭華裔議員推加裝「影快相」鏡頭

1 : GS(14)@2017-02-11 18:37:53

日後在美國加州灣區別再抱着「超速少少是小事」這種不負責任的駕駛心態,因為兩大城市三藩市和聖荷塞(San Jose),計劃帶頭加強打擊司機超速,5年內會大舉加裝俗稱「影快相」的車速偵測系統。司機超速每小時10英哩(約16公里)或以上,會更易接到告票。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是交通猛撞(Crash)不是交通意外!」這個標語,還有印着受害人容貌的相,正在無聲吶喊。無良司機對當事人所造成的創傷,從家屬的淚水可以感受到。廣東移民司徒婉文(音譯,Szeto Yuen Man)在1970年代來美後,辛苦湊大5名子女,原屆收成之時。豈料在2011月2月,一架無情快車在列治文區將她撞至重傷,令她失去自理能力,連自己是誰都無法認清。女兒余寶華(Jenny)哽咽表示,現年66歲的媽媽當時腦部多處被撞重傷,接受開腦手術保命,後遺症令一家這些年來痛苦不堪。「我們無法預測她每日醒來是怎樣,有時她會像患腦退化(指記性差)一樣,有時活像8歲小孩,有時很忟,有時就想自殺。」Jenny說,一家為此要經常改變照顧媽媽的方案,有人更因此患上抑鬱。「我們仍好想那只是一場噩夢。」偏偏釀成慘劇的司機當時已是90多歲高齡,在面臨檢控官司期間去世。
Jenny母親的快樂模樣一去不返,而也有家庭失去的是兒子。2014年11月,身為爸爸的非裔男子萊斯特(Alvin Lester)失去他的孝順獨子Arman,白頭人送黑頭人。「我見證他的出生,第一次呼吸,我還幫他剪臍帶。他令我學懂愛,令我覺得將來充滿希望。他遇事前更打三份工來幫補家計。」一班家屬忍痛揭露傷疤,更組成組織「爭取道路安全家庭」(Families for Safe Streets),要求公眾正視超速駕駛的嚴重後果。研究顯示,有效的防超速政策或立法,最能顯着降低這類事件發生;而事發車速愈快,遇害人的存活率愈低。故加州華裔眾議員邱信福(David Chiu)剛提出《道路安全法案2017》,要求修改《加州車輛法典》(California Vehicle Code),准許未來5年在三藩市和聖荷塞市試行「強制自動檢測車速技術項目」(Automated Speed Enforcement,簡稱ASE)。一旦通過,當局會撥款在交通黑點加裝「影快相」鏡頭,超速每小時10英哩(約16公里)的司機會很快接到傳票。Jenny呼籲市民聯署,支持法案通過。三藩市的交通猛撞事故,每年平均造成30死、500人受傷。其實現時全美已有142個地區實施ASE,其中俄勒崗州波特蘭市(Portland)更能降低交通意外致命率高達53%,故加州政府在這方面的步伐目前是非常落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0/199240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283

【洛杉磯直擊】華裔長者不諳英文遭欺拒業主逼遷企硬抗議

1 : GS(14)@2017-02-12 13:52:31

試想想,身為不諳英文的你,有一天收到一封英文信叫你一個月之內搬走,你覺得如何?就算是年輕力壯的我們亦都會相當惆悵,更何況收信的是一班「80後」、英文都唔識多隻字的老人家。在不少低收入華人聚居的洛杉磯林肯崗(Lincoin Heights),就有一班長者正面對逼遷問題。幫助他們與業主周旋的義工表示,本週末將帶同公公婆婆抗議,表達反逼遷訴求。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88歲的周公公、83歲周婆婆以及86歲的楊婆婆,住在林肯崗約翰遜街(Johnson Street)1907號已經17個年頭,現時每月付租金約345至420美元(約2,690至3,280港元),主要靠政府提供每月750至890美元(約5,850至6,940港元)的老人金支付;雖然並不富裕,但交通方便,一街之距就有巴士來往唐人街。附近亦有公園消閒,老鄰居相住數十載感情深厚,生活過得簡單快樂。自從去年房子換了新業主,就為這群老人家帶來憂慮和恐懼,安享晚年的窩居遭受到驅趕,為他們平淡的生活帶來無限困擾。一棵房子10戶,現時只淨下5戶華裔老人家,以及一戶墨西哥工人。去年5月,業主向租客放風要求他們搬出,到10月21日業主發信給這一群老人家,要求他們於12月1日遷出。英文能力有限的老人家當然看不懂全英文信件,只好向社區中心求助,才得悉根本這封信並不是正式文件。更從社區中心得知,業主如果要65歲以上的租客遷出,最少要給予一年時間、賠償一定金額,並要交代物業未來用途。但一年內公公婆婆們能找到新租盤嗎?楊婆婆表示,有找過附近的房子,不過他們不想租給老人家,怕他們在屋內發生甚麼意外,「要600蚊(美元),仲唔肯租畀老人!」業主至今仍未發出過任何正式的文件要求他們搬走,也只有口頭講過會以現金作賠償。唯一一次雙方會面中,更一度要求長者簽文件,所幸最終他們並無妥協。業主行動進一步升級,揚言會斷水斷電,甚至將大門鎖換掉,限制他們出入;並於去年12月份將交租用的銀行戶口都關閉,讓他們無法交租。負責翻譯的華埠公平發展會義工Annie表示,已經幫公公婆婆入紙申請政府老人房屋,但其中一位婆婆問過,輪侯時間要四至八年時間,「業主(當初)的通知期只有一個月,根本就等不到。」亦有義工在幫他們物色新居,不過在林肯崗與唐人街這些方便老人居住的地區,一個「破爛小房間」都要索價650至800美元(約5,070至6,240港元),對於每月只靠微薄老人金生活的公公婆婆,實在無辦法負擔。除了約翰遜街1907號的一群老人家外,位於北百老匯街(N Broadway)2919號的一棟房子,一群拉丁裔老人亦正面對逼遷的問題,20戶人當中不少人在不了解自己權益下,簽下接受搬遷的文件,接受不合理的低額賠償。66歲住客龐茲(Matha Ponze)表示,去年10月不合作的租戶就開始受騷擾,例如狂打電話、發短訊叫他們搬走。義工Annie希望,可以與業主周旋到解決方案,最理想的結果是業主不要再恐嚇公公婆婆,讓他們在此安享晚年;就算業主要求他們遷出,亦要遵從法律途徑,給予清晰的文件、充裕的時間及賠償。她表示,過去在低收入華人聚居的地方不時有這些情況發生,長遠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政府在社區規劃中增加低收入房屋以及老人屋的供應,她表示,本周六下午2時,他們將連同一班長者在北百老匯街2919號門外舉行集會,表達反逼遷的訴求。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2/199260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526

大馬華裔女駕車撞死8單車少年

1 : GS(14)@2017-02-19 13:59:35

馬來西亞發生嚴重車禍,大約40名少年昨日凌晨在新山內環公路飆單車,他們在靠近穆斯林墳場一段路邊聚集期間,突然遭一輛轎車迎面撞上,8名少年被撞死(圖),另外有8人受傷。大馬警方已經扣留肇禍的22歲華裔女司機,新山南區警區主任蘇萊曼表示,當時40名少年聚集在路邊,準備在公路上賽車,由於事發路面是個大彎位,加上燈光昏暗,懷疑女司機駛至當地時閃避不及而撞上人群。柔佛州蘇丹依布拉欣事後到醫院探望傷者和慰問死者家屬,他呼籲當地家長要多關心子女,尤其是子女的夜間活動。馬來西亞《光明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9/199331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005

【洛杉磯直擊】華裔婆婆遭入屋劫殺鄰居:成區後門都常開

1 : GS(14)@2017-02-19 13:59:35

從去年開始,美國洛杉磯華裔社區的重案頻繁發生;除了洛杉磯季姓導遊遭搶匪殺害外,受人注目的鑽石吧(Diamond Bar)台裔夫婦血案至今仍未破。近來好不容易稍有平靜,卻發生阿罕布拉(Alhambra)的老婦命案,再度勾起華人關注。雖然還未清楚是否為針對華人進行入屋劫案,但已讓附近亞裔居民憂心安全。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據了解,被害張婦(Moon Cheung,譯音)今年78歲,居住在該社區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事發當時,被害者女兒聽見有人敲門,一名拉丁裔男子在門外告訴她說母親在後院受了傷,女兒趕到後院時發現婦人已倒地不起,在救護車趕到之前就已失去生命迹象。不久後,警方在附近逮捕了一名拉丁裔露宿者查韋斯(Milton Isaias Chavez),當時他正在一個帳篷內睡覺,身上仍有老婦人的遺物。事隔兩天,記者再度造訪案發現場,現場還留有部份封鎖線。社區中顯然仍瀰漫一股敏感氣氛,部份居民談論此事時還是驚魂未定。居住在這區已經10年的Laura,對於這宗命案感到十分震驚:「「這裡從來都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直都是一個很安全的社區。」當天她一回到家就看到許多警車和傳媒,感覺發生了大事,但沒想到居然是兇殺命案。Laura說,雖然自己與父母同住,但一想到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住家周圍,還是感到很害怕,爸媽也提醒她要格外小心。得知歹徒落網的消息,Laura顯得略鬆一口氣。她說自己有時會開着車庫門整理車廂,「但從現在起,我會把車庫的門關好,也會在睡前確定我的門窗都有鎖好,並注意可疑分子」。而另一名與被害老婦人住得很近的日裔鄰居,對於天天見到的老婦人發生這樣的事情,更感到十分意外,「她住在1826的1號房,跟我只隔了一個車庫。我常看到她在區內散步,我還常常跟她打招呼」。這位鄰居說,事發後不久,就有真槍實彈的警員來敲門,嚇了他一大跳,他也是在聽警員的問話後才知道老婦人出事。他表示,被害老婦與兩個女兒同住,感情看似很融洽。區內家家戶戶都有後門,由於平常少有外人進出,所以許多人常任由後門打開,而憾事可能就是這樣發生的。鄰居說,「聽說疑犯就是趁後門打開才得以入侵,然後她就這樣遭歹徒攻擊」。他也強調,自己以後可能都會緊閉後門,不敢像以前一樣隨便開着。一名華裔人士則表示自己並不住在這區,但因為女友住在這裏,所以時常接送她回家。他說自己一直都認為當地治安很好,但顯然不能掉以輕心,「以前我都讓她在這個路口下車,但現在我應該會陪她走到家門口才放心」。儘管警方目前是朝向入屋劫案的方向偵查,但疑犯真正的動機仍有待是要進一步釐清。驗屍官表示老婦身上沒有明顯外傷,但結果顯示她是上半身遭鈍器不斷重擊後,造成內出血死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9/199333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006

排華法案下被迫改名六次華裔媽媽辛酸史拍成紀錄片

1 : GS(14)@2017-03-03 00:54:36

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出「穆斯林禁令」,使新移民成為驚弓之鳥;事實上,上世紀初美國亦曾簽署針對華人的《排華法案》,導致大量家庭流離失所。美籍電視台監製劉詠嫦,其母親正正是《排華法案》受害者,先後六次更改姓名以避免遭受遣返;為母親故事拍下紀錄片的劉詠嫦指,希望美國政府推出新移民法案前,「仔細想想對國家、社會,以至每一個家庭帶所來的後果」。駐紐約記者:鄭柏齡在加州出生及長大的劉詠嫦說,母親從來不願跟她分享自己的成長、移民美國過程;直至一次偶然機會,劉詠嫦女兒為完成學校功課,外婆才首次把當年來美的辛酸經歷道出。把故事拍成紀錄片《對聯》(Chinese Couplets)的劉詠嫦接受《蘋果》專訪指,近月的「穆斯林禁令」,不幸地與百年前的《排華法案》十分相似,「當權者要想想,推出法案後對國家、社會、家庭帶來甚麼代價」。故事講述劉詠嫦母親,在1937年國共內戰期間、只有10多歲時離開中山,隻身前往美國,當時《排華法案》仍然生效,劉詠嫦母親只能以「紙生仔(paper son)」方式,冒充別人子女入境,為避免身分遭揭穿,多年來先後6次改名;劉詠嫦說,母親一直不願分享其成長經歷,正正是對政府不信任,「她永遠不會感到安全,即使子女在美國出生、長大,亦只希望保持低調,擔心總有一天被發現真正身份」。紀錄片中,劉詠嫦與80歲高齡母親,2000年首次回到中山,惟祖屋已被拆去,只能把外婆名字刻上村公所族譜牆上;完成心願的母親,亦在不久後離世,劉詠嫦回憶道「她(母親)當時很激動,作為傳統的中國人,把外婆名字刻上族譜,對她來說有多重意義」。大學時修讀新聞系、電視台記者出生的劉詠嫦說,多年來堅持尋找母親背後故事,目標為把當年《排華法案》對社會影響向觀眾呈現,「跟母親的故事一樣,『排華法案』好像被刻意隱瞞,我希望把當中秘密拆穿,找出真相」。紀錄片於去年首映,贏得「CAAMFest」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大獎」,現隨劉詠嫦到美國各地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等巡迴放映,包括下月在三藩市、波特蘭等市播放,「不幸地,放映時間正好碰上『穆斯林禁令』,不論華人、日本人還是穆斯林,電影內一樣折射出政策對移民的影響」,劉詠嫦指,雖然《排華法案》已成歷史,但仍然值得反思當中對自由、平等的意義,「從中失去甚麼、得到甚麼,願觀眾在討論時有所得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1/199439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08

不讓Priscilla Chan獨美!華裔闊太創教育基金會

1 : GS(14)@2017-03-04 00:34:42

跨國大企高層的太太,經常有如商界的「第一夫人」般受注目。如Facebook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與妻子Priscilla Chan的生活和行善等動向,經常引來關注。的確能力與財力越大,責任越大,不過矽谷有一位華裔太太雖低調得多,但十年來她創辦的基金會助無數莘莘學子尋夢,再宣佈捐100多萬美元,裝備大學生成明日領袖。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
Kathy Kwan的丈夫是Google的前高級副總裁歐斯塔塞(Alan Eustace),身家據稱破1.5億元美元(約11.7億港元)。夫婦二人創立的基金會「Eustace-Kwan Family Foundation」主力推動教育平等、為學生提供就業技巧等。基金會周三宣佈資助三藩市州立大學(SFSU)130萬美元(約1,014萬港元),成立領袖培育項目(President’s Leadership Fellows Program),資助500名學生參與工作坊和職業實習。
Kathy對《蘋果》表示,自己資助學生尋夢,除了樂見他們學有所成,投身理想工作,更想他們有一種pay it forward的心態。這種心態,即她自己在教育界行善十多年的堅持,原來是基於父母年少時經歷:「我繼續下去的動力是想回饋社會,因我父母當年在三藩市唐人街出身,有幸得到金美倫堂(Cameron House,社區組織)的幫助啄磨成才,才令他們能走去闖,在工程界和教育界成功。沒有這個機構,我不可能在矽谷長大。」大學畢業後,她投身營銷工作,最終成為凱薩醫療集團(Kaiser Permanente)的財務營運總裁。近年主力自家基金會的主席工作。作為第三代移民,Kathy笑說自己早已洋化得「如白人一樣」,甚至連自己中文名也不太記得清楚。但生於中國人家庭,自細在父母對自己抱有「望子成龍」傳統觀念耳濡目染下,時下第一代大學生(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對前途的困惑,她也能身同感受。她感慨:「我想你我作為亞裔也明白(抉擇前路)有多難,父母想我們一定要讀電腦科學、讀醫……成為『高度成功』,但揀一個自己不愛的主科,其實會有反效果。」所以她不認同一些子女成專業人士的故事,就是移民家庭的唯一「成功例子」:「我希望人人都找到自己感到熱情的路向!」當初沒聽從父母從醫,加上有個愛好極限運動的老公,Kathy夫妻倆不但成功,還能回饋社會。也許這種人生態度,就是二人的成功法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3/199462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5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