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吳世春:“有書”選對了賽道,抓住了本質,ALL IN打動了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2/163558.shtml

吳世春:“有書”選對了賽道,抓住了本質,ALL IN打動了我
創業黑馬學院 創業黑馬學院

吳世春:“有書”選對了賽道,抓住了本質,ALL IN打動了我

創業時,你需要在探索期充當偵察兵,突破期成為作戰前鋒,緊急時刻的救火隊員,危機時刻的拆彈專家,也要能夠成為教練和激勵師。

來源 | 創業黑馬學院(ID:heima_ying)

 采寫 |  陳雪嬌

71

雷文濤 

雷文濤:有書創始人&CEO  黑馬營6期營員
十年創業老兵, 2014年創辦“有書”,2015年12月轉型發起“有書共讀”計劃。目前擁有2000萬書友,公眾號粉絲超過1500萬。通過有書共讀App、有書微信公眾號、有書微信群和有書直播平臺,搭建互聯網讀書平臺;建立了“達人領讀+書友共讀+語音聽書+群組討論+直播分享”的立體化的服務體系。2016年6月,獲得梅花天使創投千萬天使輪融資。

查理.芒格說:“我從沒見過哪個有智慧的人不是每天讀書,一個都沒有。”書籍的好處在於,困囿於現實,我們不可能結識書中那麽多優秀的人,唯有思想流傳下來,書籍給了我們一條接近他們的路徑。

書籍給我們的是系統的知識歸類和梳理,它將所有的點連成一個面,進行系統的歸納,帶給我們更多梳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方式,而這些,並不是經驗所能代替的。

"這個世界正在懲罰不讀書的人,這個世界也應該獎勵愛讀書的人。” 2017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有書共讀創始人、CEO雷文濤推出 “1000萬元共讀獎學金”,倡導向上生長的力量、帶動全民閱讀。

72

來自,森岡書店的啟示

雷文濤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儒雅、彬彬有禮,沒有創業者特有的熱血亢奮,取而代之的是冷靜審慎,話不多但一語中的。平時就算再忙也會抽整塊兒時間讀書,多年來已經保持了這樣的習慣,時刻讓頭腦清醒。

前不久,雷文濤去日本,他放棄遊覽東京知名景點的機會,帶著朝拜的心情參觀了只賣一本書的森岡書店。森岡書店組建“搜索”團隊,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分析用戶的社交數據上。羅列出用戶可能最感興趣的書籍和他們認為最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雷文濤受到森岡書店的啟發,通過有書共讀微信公眾號發起“每周共讀一本書”計劃。

雷文濤是自己產品“有書共讀”的第236位用戶,具體信息是:2016年2月16日加入有書,在有書共讀的第一本書是《島上書店》,這一年在有書參加了17個共讀計劃,共讀了88本書,戰勝全國99.6%的書友。

目前,“有書”頭條單條閱讀最高破700萬,日均閱讀量超過500萬,擁有2000萬書友,公眾號粉絲已經超過1500萬。未上市先盈利,付費用戶已達20萬+。

2017年4月6日,“有書共讀”APP首次進入APP  STORE 客戶端下載分類榜第一,總榜前50。

有書通過有書共讀App、有書微信公眾號、有書微信群和有書直播平臺,搭建互聯網讀書平臺;建立了“達人領讀+書友共讀+語音聽書+群組討論+直播分享”的立體化的服務體系。

 吳世春:"他選對賽道,抓住了本質"

2016年6月,通過黑馬營兄弟的引薦,有書共讀獲得梅花天使的千萬元天使投資,進一步完善了團隊。從默默無聞的讀書社群,到發展為集社群、文創電商、有聲讀物等於一體的讀書平臺,有書共讀的創始人雷文濤經歷了將近2年的探索。

著名天使投資人梅花創投吳世春說:“我相信成功的人一定有某種共通性。”雷文濤就是其中之一。”

吳世春性格靦腆,不善言辭,但看項目極為精準。雷文濤則有著相似的一面。

73

"當時和雷文濤聊項目,不到一個小時就確定了投資意向。”雷在見吳世春前已見過幾十家投資機構,但最終無果。當時,吳世春只問了他幾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在資金最緊缺時,你是怎麽解決的?

“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雷文濤說。吳世春暗暗佩服他的決心,認為這是創業者最應該有的狀態。

吳世春當時直言不諱的說,有書的變現沒做好。提了幾個建議,雷文濤馬上拿出筆和本子記錄。事後吳世春回憶:“很多創業者覺得小有成就,對別人的意見愛聽不聽。但他不是,他是真的用心記錄並思考別人的建議。”

“當時有書在低成本的情況下把用戶量做到了幾百萬,雖然還沒有什麽收入,但每個月的廣告費非常少,他們就差捅破那層窗戶紙,只要有流量最終都能變現。像陌陌,原來在流量上有用戶,沒有變現,但最終在直播上變現了。”吳世春看中雷文濤,相信他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而且,“閱讀是個巨大的沒有天花板的賽道,可以衍生出很多其他東西。”

“有人說雷文濤不善於表達,不興奮,這都是表象,你看到他ALL IN,選對賽道,還能夠把用戶做起來,這些才是本質的東西。他是個優秀的創業者,能夠抓住剛需的本質,認知比較到位。”

如今,“有書”基於1500萬用戶群體帶來的廣泛影響,盈利渠道變得越來越多,比如來自一些品牌的廣告收入、文化教育類的電商產品售賣,以及目前興起的知識服務收費等,目前“有書”在這塊的營收比例已經超過50%。

吳世春認為,有書的商業模式非常好。內容生產成本、運營成本非常小,沒有庫存,沒有應收款,並且不斷吸引內容生產者加入進來,給用戶高質量的內容,這種模式輕,中間環節少,比純電商、純廣告模式好很多。

 引領“終身學習”

“有書”公眾號註冊於2014年8月,但粉絲增長速度始終不快,到2015年12月轉型前僅有十幾萬粉絲。

2015年12月,有書通過微信公眾號發起“每周共讀一本書”計劃,每月發布書單,每周一本,全年52本書,並在設置打卡,與群友互動討論等等,這是國內最早的共讀模式。

74

轉型後,有書用戶以每月50萬人的速度增長,目前有書的微信群已經超過萬個,用戶數量在千萬級別。

有書憑借共讀模式進入國內閱讀市場,解決了國內年輕人“想讀書,卻堅持不下去”的痛點,逐漸被國內讀者認可,並成為第一波嘗到市場紅利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以網上簽到打卡的共讀模式來組隊對抗閱讀惰性,而且這種模式大有成為潮流的勢頭。

有書在構建自媒體平臺矩陣,覆蓋到越來越多的大眾人群以及細分類目,已經涵蓋同城、親子、高校學生以及攝影、國學、英語等領域。

雷文濤有過多次創業經歷,第一次創業做在線教育,第二次創業做團購電商,2014年,他決心不再跟風,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出於對讀書的喜愛,他創辦了一個圖書共享模式的項目,大家可以互相借閱閑置圖書,類似於基於LBS的虛擬圖書館。這個項目做了一年,作為純工具型的產品,它的網絡效應相對較差,用戶增長緩慢。

在這樣的局面下,雷文濤選擇轉變思路。他在2015年年初走進高校,舉辦讀書會和沙龍。與此同時,他的團隊開始在微信里組織讀書社群,帶動更多的人開始閱讀,養成持續的閱讀習慣。

"自2014年起,我們圍繞閱讀領域做了很多嘗試。最早是在校園里組織圖書共享、校園圖書會等活動,把地面的圖書資源整合起來。同時把‘有書’這款APP推薦給在校大學生,得到了第一批用戶的支持。”

從2014到2015年底,他創建的有書探索過不下12種模式,推翻了超過10種產品形態, “做任何事情都是機遇與挑戰共存。”

75

雷文濤每隔兩三個月拜訪一次吳世春,吳世春無意中提出了“終身學習”的未來願景。現在學校里老師、教材知識等都有些過時了,跟實際情況完全脫節。終身學習的好處是大家組隊學,跟著別人學,變成一種互相砥礪、共同前行的群體。而且,“終身學習”將不斷給你更深階段的學習課程,做知識複位。

今年,有書推出“1+1+1”工程,在超過100所城市里面建立同城共讀會,發起超過1000個“全員審核認可”精品的工作計劃,招募超過10000個人的“術業有專攻”領讀達人群體。致力於成為終身學習引領者,幫助人們在信息碎片化時代持續、系統、高效的獲取所需知識。

76

“跑贏了還得繼續往前跑”

徐小平曾說,“保護模式的唯一方法就是跑得快。”事實上,有書跑得太快了。一年多時間,用戶達千萬級。而雷文濤認為,“短期跑贏了沒什麽值得高興的,跑贏了也不意味著看到終點,跑贏了只是意味著贏得了繼續跑的機會,你還得繼續向前跑,這就是創業者的命運。”

"創業路上,最痛苦的就是煎熬,就是你在不斷尋找新的項目,不斷想著怎樣把它做好,在實際的操作中,又有很多不可控的風險,這些都需要你要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

雷文濤對有書的品牌定位是,打造一家具備文化、教育基因的科技公司,基於公眾號做行業垂直媒體只是有書對外平臺之一,目前有書已經具有微信公眾平臺、有書APP、微信群和直播平臺的四大立體化產品體系。

“用戶是最好的朋友,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工作是最好的情人。”

迷茫時,雷文濤常常給自己註入“強心劑”,“創業時,你需要在探索期充當偵察兵,突破期成為作戰前鋒,緊急時刻的救火隊員,危機時刻的拆彈專家,也要能夠成為教練和激勵師;既要有堅定的信心,又不能盲目樂觀;你知道這不是可行的方案,但你也不知道什麽是可行的方案,唯有千方百計找到最佳的方案;你無法計算成功概率,唯有找到最佳路徑,全力以赴讓結果展現出來。

倒計時

申請加入黑馬成長營,請點擊閱讀原文

有書 吳世春 雷文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901

吳世春:“有書”選對了賽道,抓住了本質,ALL IN打動了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2/163558.shtml

吳世春:“有書”選對了賽道,抓住了本質,ALL IN打動了我
創業黑馬學院 創業黑馬學院

吳世春:“有書”選對了賽道,抓住了本質,ALL IN打動了我

創業時,你需要在探索期充當偵察兵,突破期成為作戰前鋒,緊急時刻的救火隊員,危機時刻的拆彈專家,也要能夠成為教練和激勵師。

來源 | 創業黑馬學院(ID:heima_ying)

 采寫 |  陳雪嬌

71

雷文濤 

雷文濤:有書創始人&CEO  黑馬營6期營員
十年創業老兵, 2014年創辦“有書”,2015年12月轉型發起“有書共讀”計劃。目前擁有2000萬書友,公眾號粉絲超過1500萬。通過有書共讀App、有書微信公眾號、有書微信群和有書直播平臺,搭建互聯網讀書平臺;建立了“達人領讀+書友共讀+語音聽書+群組討論+直播分享”的立體化的服務體系。2016年6月,獲得梅花天使創投千萬天使輪融資。

查理.芒格說:“我從沒見過哪個有智慧的人不是每天讀書,一個都沒有。”書籍的好處在於,困囿於現實,我們不可能結識書中那麽多優秀的人,唯有思想流傳下來,書籍給了我們一條接近他們的路徑。

書籍給我們的是系統的知識歸類和梳理,它將所有的點連成一個面,進行系統的歸納,帶給我們更多梳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方式,而這些,並不是經驗所能代替的。

"這個世界正在懲罰不讀書的人,這個世界也應該獎勵愛讀書的人。” 2017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有書共讀創始人、CEO雷文濤推出 “1000萬元共讀獎學金”,倡導向上生長的力量、帶動全民閱讀。

72

來自,森岡書店的啟示

雷文濤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儒雅、彬彬有禮,沒有創業者特有的熱血亢奮,取而代之的是冷靜審慎,話不多但一語中的。平時就算再忙也會抽整塊兒時間讀書,多年來已經保持了這樣的習慣,時刻讓頭腦清醒。

前不久,雷文濤去日本,他放棄遊覽東京知名景點的機會,帶著朝拜的心情參觀了只賣一本書的森岡書店。森岡書店組建“搜索”團隊,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分析用戶的社交數據上。羅列出用戶可能最感興趣的書籍和他們認為最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雷文濤受到森岡書店的啟發,通過有書共讀微信公眾號發起“每周共讀一本書”計劃。

雷文濤是自己產品“有書共讀”的第236位用戶,具體信息是:2016年2月16日加入有書,在有書共讀的第一本書是《島上書店》,這一年在有書參加了17個共讀計劃,共讀了88本書,戰勝全國99.6%的書友。

目前,“有書”頭條單條閱讀最高破700萬,日均閱讀量超過500萬,擁有2000萬書友,公眾號粉絲已經超過1500萬。未上市先盈利,付費用戶已達20萬+。

2017年4月6日,“有書共讀”APP首次進入APP  STORE 客戶端下載分類榜第一,總榜前50。

有書通過有書共讀App、有書微信公眾號、有書微信群和有書直播平臺,搭建互聯網讀書平臺;建立了“達人領讀+書友共讀+語音聽書+群組討論+直播分享”的立體化的服務體系。

 吳世春:"他選對賽道,抓住了本質"

2016年6月,通過黑馬營兄弟的引薦,有書共讀獲得梅花天使的千萬元天使投資,進一步完善了團隊。從默默無聞的讀書社群,到發展為集社群、文創電商、有聲讀物等於一體的讀書平臺,有書共讀的創始人雷文濤經歷了將近2年的探索。

著名天使投資人梅花創投吳世春說:“我相信成功的人一定有某種共通性。”雷文濤就是其中之一。”

吳世春性格靦腆,不善言辭,但看項目極為精準。雷文濤則有著相似的一面。

73

"當時和雷文濤聊項目,不到一個小時就確定了投資意向。”雷在見吳世春前已見過幾十家投資機構,但最終無果。當時,吳世春只問了他幾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在資金最緊缺時,你是怎麽解決的?

“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雷文濤說。吳世春暗暗佩服他的決心,認為這是創業者最應該有的狀態。

吳世春當時直言不諱的說,有書的變現沒做好。提了幾個建議,雷文濤馬上拿出筆和本子記錄。事後吳世春回憶:“很多創業者覺得小有成就,對別人的意見愛聽不聽。但他不是,他是真的用心記錄並思考別人的建議。”

“當時有書在低成本的情況下把用戶量做到了幾百萬,雖然還沒有什麽收入,但每個月的廣告費非常少,他們就差捅破那層窗戶紙,只要有流量最終都能變現。像陌陌,原來在流量上有用戶,沒有變現,但最終在直播上變現了。”吳世春看中雷文濤,相信他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而且,“閱讀是個巨大的沒有天花板的賽道,可以衍生出很多其他東西。”

“有人說雷文濤不善於表達,不興奮,這都是表象,你看到他ALL IN,選對賽道,還能夠把用戶做起來,這些才是本質的東西。他是個優秀的創業者,能夠抓住剛需的本質,認知比較到位。”

如今,“有書”基於1500萬用戶群體帶來的廣泛影響,盈利渠道變得越來越多,比如來自一些品牌的廣告收入、文化教育類的電商產品售賣,以及目前興起的知識服務收費等,目前“有書”在這塊的營收比例已經超過50%。

吳世春認為,有書的商業模式非常好。內容生產成本、運營成本非常小,沒有庫存,沒有應收款,並且不斷吸引內容生產者加入進來,給用戶高質量的內容,這種模式輕,中間環節少,比純電商、純廣告模式好很多。

 引領“終身學習”

“有書”公眾號註冊於2014年8月,但粉絲增長速度始終不快,到2015年12月轉型前僅有十幾萬粉絲。

2015年12月,有書通過微信公眾號發起“每周共讀一本書”計劃,每月發布書單,每周一本,全年52本書,並在設置打卡,與群友互動討論等等,這是國內最早的共讀模式。

74

轉型後,有書用戶以每月50萬人的速度增長,目前有書的微信群已經超過萬個,用戶數量在千萬級別。

有書憑借共讀模式進入國內閱讀市場,解決了國內年輕人“想讀書,卻堅持不下去”的痛點,逐漸被國內讀者認可,並成為第一波嘗到市場紅利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以網上簽到打卡的共讀模式來組隊對抗閱讀惰性,而且這種模式大有成為潮流的勢頭。

有書在構建自媒體平臺矩陣,覆蓋到越來越多的大眾人群以及細分類目,已經涵蓋同城、親子、高校學生以及攝影、國學、英語等領域。

雷文濤有過多次創業經歷,第一次創業做在線教育,第二次創業做團購電商,2014年,他決心不再跟風,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出於對讀書的喜愛,他創辦了一個圖書共享模式的項目,大家可以互相借閱閑置圖書,類似於基於LBS的虛擬圖書館。這個項目做了一年,作為純工具型的產品,它的網絡效應相對較差,用戶增長緩慢。

在這樣的局面下,雷文濤選擇轉變思路。他在2015年年初走進高校,舉辦讀書會和沙龍。與此同時,他的團隊開始在微信里組織讀書社群,帶動更多的人開始閱讀,養成持續的閱讀習慣。

"自2014年起,我們圍繞閱讀領域做了很多嘗試。最早是在校園里組織圖書共享、校園圖書會等活動,把地面的圖書資源整合起來。同時把‘有書’這款APP推薦給在校大學生,得到了第一批用戶的支持。”

從2014到2015年底,他創建的有書探索過不下12種模式,推翻了超過10種產品形態, “做任何事情都是機遇與挑戰共存。”

75

雷文濤每隔兩三個月拜訪一次吳世春,吳世春無意中提出了“終身學習”的未來願景。現在學校里老師、教材知識等都有些過時了,跟實際情況完全脫節。終身學習的好處是大家組隊學,跟著別人學,變成一種互相砥礪、共同前行的群體。而且,“終身學習”將不斷給你更深階段的學習課程,做知識複位。

今年,有書推出“1+1+1”工程,在超過100所城市里面建立同城共讀會,發起超過1000個“全員審核認可”精品的工作計劃,招募超過10000個人的“術業有專攻”領讀達人群體。致力於成為終身學習引領者,幫助人們在信息碎片化時代持續、系統、高效的獲取所需知識。

76

“跑贏了還得繼續往前跑”

徐小平曾說,“保護模式的唯一方法就是跑得快。”事實上,有書跑得太快了。一年多時間,用戶達千萬級。而雷文濤認為,“短期跑贏了沒什麽值得高興的,跑贏了也不意味著看到終點,跑贏了只是意味著贏得了繼續跑的機會,你還得繼續向前跑,這就是創業者的命運。”

"創業路上,最痛苦的就是煎熬,就是你在不斷尋找新的項目,不斷想著怎樣把它做好,在實際的操作中,又有很多不可控的風險,這些都需要你要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

雷文濤對有書的品牌定位是,打造一家具備文化、教育基因的科技公司,基於公眾號做行業垂直媒體只是有書對外平臺之一,目前有書已經具有微信公眾平臺、有書APP、微信群和直播平臺的四大立體化產品體系。

“用戶是最好的朋友,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工作是最好的情人。”

迷茫時,雷文濤常常給自己註入“強心劑”,“創業時,你需要在探索期充當偵察兵,突破期成為作戰前鋒,緊急時刻的救火隊員,危機時刻的拆彈專家,也要能夠成為教練和激勵師;既要有堅定的信心,又不能盲目樂觀;你知道這不是可行的方案,但你也不知道什麽是可行的方案,唯有千方百計找到最佳的方案;你無法計算成功概率,唯有找到最佳路徑,全力以赴讓結果展現出來。

倒計時

申請加入黑馬成長營,請點擊閱讀原文

有書 吳世春 雷文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902

迅雷程浩:所有跑得快的企業一定都抓住了紅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21/163716.shtml

迅雷程浩:所有跑得快的企業一定都抓住了紅利!
浩哥說 浩哥說

迅雷程浩:所有跑得快的企業一定都抓住了紅利!

精益創業是“術”,而“道”則更重要。

來源 | 浩哥說(ID:haogetalks)

 整理 | 程浩

大家好,我是迅雷創始人程浩,現在專註互聯網領域的投資。以下分享的內容是我在2017年AI創業營上的一個開場白。話題比較散,我想到哪兒說到哪兒,談談我的一些實際感觸。

客觀講,精益創業是“術”,不是“道”。道錯了,術再強也沒用。

那麽創業中什麽是“道”?就是大勢,俗一點講,是能不能利用好紅利。聽起來有點機會主義,但事實就是如此。只要大勢對了,做什麽都事半功倍,果大勢錯了,你會發現做什麽都很累。創業如此,投資如此、人生也是如此。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體會。

創業公司要擅用紅利,所有跑得快的一定都是抓住了紅利

先說下開放平臺的紅利。我現在從事投資領域,開始寫一些文章,打打品牌。寫文章首先想到的是通過微信公眾號。但實際現在做公眾號已非常難了。你看浩哥說寫了那麽多文章,上萬閱讀的也有很多,但我們的粉絲還不足3萬。因為公眾號這波紅利已過去了。

早期公眾號卻有很多紅利,像文章推送會直接顯示在微信對話里面,而不像現在都折疊在一起。很多跑在前列的大號,正是受益早期的先發優勢,快速積累了大量用戶。而現在公眾號泛濫,恨不得10個人里就有1個人開,信息爆炸,大家主動打開公眾號閱讀的意願已是很小,幾乎都是靠朋友圈傳播。

微博也一樣,流量早被大V們瓜分完畢,這個時候再去參與很難出頭。好在還有今日頭條的“微頭條”,剛剛起步短資訊功能,處於推廣早期,所以給流量比較痛快。這就是我說的開放平臺早期紅利。

再舉一些例子。大家應該都記得當年滴滴紅包對你朋友圈的各種轟炸吧,滴滴從血戰中殺出來,微信紅包可謂是一大殺器,這就是微信的社交紅利。但現在我們已很少看到了,不是微信不讓你做了,而是對網民來講,這已經不新鮮了,而且太擾民。像現在ofo騎行後也有紅包,但真的很少見有人會分享到朋友圈。現在是誰再轟炸我,我立馬屏蔽他朋友圈——大家第一反應幾乎都是這樣。

開放平臺早期有紅利這事的邏輯很容易理解。你做為嘗鮮者,一定得鼓勵,開放平臺為了吸引大家都來參與也需要樹立一些榜樣!但是時間長了,參與的人多了,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紅利就會越來越少。

對於創業者,我們應該保持敏銳,關註哪些開放平臺還有紅利可用,不論去打品牌,還是擴展業務,都會事半功倍。像我們投的初創公司桔牛網絡,依靠阿里口碑的開放平臺,不到半年時間就服務超過了二十萬商鋪,而且沒花一分推廣費用。

46

當然,開放平臺的紅利只是紅利的一小部分,我們都見證過更大的紅利。因為歷史上,所有跑的快的企業一定都是賭中了大勢,最大化的利用了紅利。我們來舉一些例子,大家也可以一同思考:

當年聯想為什麽能起來?因為PC普及的紅利。

互聯網時代產生了BAT(百度、阿里、騰訊),他們的紅利的是什麽?是中國網民從0到8億的人口紅利。

移動互聯網時代有TMD(頭條、美團、滴滴)一說,他們的紅利是什麽?是短短幾年內,移動互聯網用戶就超過PC用戶的紅利。

O2O(外賣、團購、電影票等)的火爆?是移動流量+移動支付帶來的紅利。

企業服務(SaaS)成為風口?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和雲計算帶來的紅利。

消費升級?是中國人均GDP已達到8000美元帶來的紅利。

還有諸如找鋼網是鋼材供大於求帶來的紅利,王者榮耀是依托微信和QQ這兩個超級入口帶來的紅利。

迅雷當年發展的紅利是什麽?是中國寬帶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沒有這個紅利,如果大家還都是撥號上網,那要迅雷有什麽用呢?其次才歸因於我們的P2SP算法,把下載速度提高了10倍。

每一大波紅利都會造就許多成功的企業。這里面的紅利或者大勢就是“道”,“道”是前提,“道”對了才輪得到產品、團隊這些“術”。“道”不對事倍功半,你今天再去做一個移動APP試試?所有投資人問你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怎麽獲取流量。但是“道”對了就是“事半功十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47

上升到社會層面,中國經濟騰飛就是最大的紅利

這點我感觸太深了。我上學時,班里學習最好的,畢業後基本都出國了。而且大多數人就再也沒回來,在美國一待20年。而學習不好、調皮搗蛋的那一撥人,想出國也沒戲,只能留在國內發展。 

20年後形勢變反了。當年出國的同學們基本都成為了中產階級,在美國中產其實工作和生活還是有一定壓力的,想回趟國,還得看看工作何時空閑,怎麽請假合適。

而國內這邊,不少當年調皮搗蛋的兄弟們卻混得如魚得水,做基金、炒股、搞房地產的什麽都有。各種投資移民、海外度假。特別一到暑假就帶著小孩去美國一呆兩個月,過夏令營,順便到美西轉一圈。

這中間的原因是什麽?是因為出國的同學,把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是最近20年中國經濟騰飛最大的紅利給錯過了。現在再想回國發展,機會還有,但發現回國買不起房了 …. 

記得我1997年剛去美國留學時,覺得美國各方面都好,各種先進。現在再去美國,我卻感覺美國在一些方面已經落在中國後面了。

首先所有的移動支付都沒有,你去哪兒還都是信用卡,二十年了沒任何變化。然後所有的O2O、到家服務都沒有。想點個外賣沒戲,老老實實到店里吃吧。網上買個東西,你即使花99美刀買個亞馬遜Prime會員,也只能保證3個工作日送到。國內我們上京東,次日達已經習以為常了,甚至能當日到,更別說咱們還有貨到付款了。

而且美國的變化真是小。小到你買輛車,車載地圖10年不更新都能用,這在中國是難以想象的。現在很多從美國回國探親的人,一到了國內,發現國內好玩的太多了,商場里到處是迷你KTV,而大街上滿都是共享自行車,實在太方便了。

所以抓住大勢對一個人太重要了。當然很多時候不是你選了“大勢”,而是碰巧“大勢”選擇了你!

48

對於投資而言,選中“符合大勢”的賽道是最核心競爭力

在2011年和2012年出了很多明星VC基金,為什麽?因為押中了移動互聯網這一撥。你只要在這兩年投app,只要正常發揮,基本就會有不錯的回報。

所以選擇賽道對基金太重要了,紅杉在PC時代押中了電商,後來又押移動互聯網,大的賽道都有他,所以一直都是絕對一線基金!但如果你賽道選錯了,11-12年沒投移動互聯網而投了清潔能源,那結果就完全不一樣。

這又就是道和術的關系。對於投資來講,術是怎麽找項目,怎麽做投後輔導,怎麽退出,道則是看清大勢,選中賽道。因為如果你的賽道選錯了,整個行業都沒起來。你投的人再聰明,你再怎麽幫助他,都沒戲。所以做投資最核心的就是選賽道。只要賽道中了,正常發揮再加點勤奮就可以,當然要命中獨角獸還是要一些運氣。

大勢既然這麽重要,那我們目前投資的大勢或者紅利是什麽呢?

是移動互聯網麽?肯定不是了,一個純APP,我們基金基本都很少看了,因為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期已經完全結束了,手機市場連續幾年都不漲了。你做個純APP,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獲客,其次就是大公司抄起來怎麽辦?巨頭抄你太容易了……。

不是純APP的話,那應該就是和傳統行業結合,應該是互聯網+吧?我認為也不是。互聯網主要解決的問題是信息和連接,這對於供需關系比較平衡的行業有很大價值,例如電商。

但是國內很多行業供需關系是不平衡的,你光連接沒用,例如中國三甲醫院的大夫就那麽多,你把全國人民都和大夫連接上了也沒用,因為一個醫生一天只能看那麽多病人。所以這些領域,互聯網的幫助是很有限的。

餐飲行業也是一樣,現在的互聯網只能訂個座位、打個折,這對餐飲行業都是比較邊緣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大廚,但好的大廚就這麽多,能不能用機器人替代大廚?當然你說互聯網還能送外賣,註意:不是互聯網送外賣,是人送,有沒有辦法讓機器人送?說到這大家就明白了,真正能夠提高生產力,解決供需關系的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將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提高,以及對人類帶來的影響將遠遠超過互聯網,無論是在無人車、機器人、醫療、金融、教育還是其他領域,這點毋庸置疑。所以我認為下一波大趨勢和大的紅利不是互聯網+,而是人工智能+。這也是姚欣、小川和我辦這個AI創業營的目的。

講了這麽多,表達了一個意思:精益創業是“術”,而“道”更重要,“道”就是大勢,無論是創業、投資還是上升到國家社會層面,判斷大勢都更重要。在座的都是創業者,希望大家都能夠找到大勢、抓住紅利,做到事半功倍!

創業公司 迅雷 紅利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684

餐飲下半場,創業公司該如何抓住供應鏈機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2/165067.shtml

餐飲下半場,創業公司該如何抓住供應鏈機遇?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餐飲下半場,創業公司該如何抓住供應鏈機遇?

誰在供應鏈端先建立起來,誰就有可能在未來的餐飲競爭中勝出!

【餐飲+新零售】專題是野草新消費重點推出的面向餐飲行業新商業形態的內容欄目。此前,野草新消費對鐘鼎創投和伏牛堂進行了專訪。

本文為【餐飲+新零售】專題第三期,圍繞的話題是:創業公司如何抓住餐飲供應鏈機會?

在當前餐飲行業競爭加劇,集中度提高的趨勢下,做全案總包和重度垂直的供應鏈企業接連出現,它們試圖以新的產品和商業形態來定義一個細分行業,不少投資人也紛紛將目光轉向這一領域,一些創業項目融資動輒上億元,供應鏈儼然成為了餐飲行業的一大風口。

為此,近日野草新消費專訪了餐飲供應鏈企業信良記創始人李劍,李劍此前創立了新辣道魚火鍋,擁有上百家門店,營業收入超過10億元。今年初,李劍推出新項目——信良記,並在半年內獲得1.7億元融資。那麽,他為何要從餐飲門店轉移到供應鏈領域?對於新的創業項目來說,好的切入點和挑戰在哪里?做一個重度垂直的供應鏈企業,想像空間有多大?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一探究竟。

口述 | 李    劍

整理 | 張曉軍

餐飲供應鏈的新變化

1)供應鏈是餐飲的下半場

任何一個產業發展都有它的脈絡可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先是工業化、城市化,之後服務業興起,餐飲算是服務業里的低端服務業。

在過去二三十年時間里,整個國家的城市化很發達,而對應的餐飲服務業,因為野蠻生長,也紅紅火火。但到了一定體量,競爭不斷加劇的階段,實際上就變成了那些效率更高的企業,慢慢吞食效率較低的企業,這是所有經濟發展的規律,概莫能外。

在當前,餐飲大夥都喊“四高一低”,喊各種問題,它是表象,深層次的本質是,到了這個窗口期,需要以更高的效率來突破“四高一低”問題。如果都漲房租,漲人工,如果我用更小的面積,更少的人,就贏了。

究其本質,最後效率比較起來,到底是什麽在起主導作用?

核心就是產業化分工,遵循了產業化分工邏輯的企業,比從頭幹到尾的企業效率高。對餐飲而言,哪塊的社會化分工最重要,或者當前最迫切,而且未來它的影響對於餐飲業的整體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你會發現實際上是食材的供應鏈。第一,它影響到食材本身的利潤。第二,它影響到人工。更複雜的食材就得多用人工。第三,它影響面積。活魚就得有一個殺魚間。第四,它影響設備。

一系列的問題,就整個比較效率優勢來說,是亟待突破的環節。所以,最後誰能在供應鏈端比別的企業先建立起來,基於社會化分工的比較優勢競爭,誰就有可能在未來的餐飲競爭中勝出。

2)重構供應鏈的四個維度

現在有出現了很多技術和新的產品,但要重構供應鏈,無外乎四個主要維度。

第一,產品(商品流)。第二,信息流。第三,資金流。第四,物流。

所有的新技術實質都是要解決這四個核心問題。比如說智能機械化,它可以解決上遊工廠的無人制造,省去人工。還有像支付、信息流的技術,可能會解決另外一些節點上的問題。新技術如果能夠在這四個維度,創造出來新的生產力、價值,那就會對供應鏈產生深刻的影響。

對於信良記來說,首先的突破點就在冷凍技術上,先解決供應鏈產品技術不過關的問題。先不說省不省人工,同樣做一只小龍蝦,我做得比你好吃,還不比你的貴,在終端看起來性價比就更高。你的信用增高,然後再利用新技術和規模解決降價問題,那就有很大優勢了。

所以,我們也成立了亞洲美食研究中心,做烹飪美食和食品科學研發,我們把它形容為中餐標準化研發領域的“貝爾實驗室”。在這個實驗室里,我們做了大量的技術研發,目的都是希望能夠解決食材的核心技術問題。

再創業,為何選擇做信良記?

之前我做了新辣道魚火鍋,打下了一定基礎和名氣,現在又創立信良記,之所以要做這個項目。主要有幾個原因:

做事先看大的趨勢。

過去一二十年新辣道蓬勃發展,是基於餐飲野蠻生長的時期。我們起來了,也建立了自己的行業地位。當下我們看見了一個更大的空間和趨勢到來,就是為這些像當年新辣道一樣起來的企業,進行供應鏈的賦能、服務。

我們還有機會入局

在過去,大家都簡簡單單只是開連鎖店的時候,新辣道用了十多年時間,拿著自己當小白鼠,去驗證了這一套用標準化產品,推動加盟連鎖餐飲體系的成功。將烹飪美食與食品科技的結合,來解決標準化食材問題,這是我覺著能夠把握新機會非常重要的基礎。

我們發現食品科學+烹飪美學,完全可以生產出來餐廳使用起來簡單、成本又低的標準化食材,魚都那麽複雜我們都搞定了,那對於蝦、雞、鴨這些品類,也不會很難。大家可能疑問的是,做魚火鍋上的這種單品能力,能不能複制到其它品類上?

首先兩個業務模型,能力不可能完全的重疊,但我覺每一個產業被做起來的時候,一定有一兩個關鍵環節,你是否具備比較優勢。

優勢一,洞悉消費需求的能力

我指是餐飲企業主,對於標準化食材的需求,能夠研究出來好的味道、產品,能夠解決他們的痛點。

優勢二,核心技術突破的能力。

我們原來自己做產品的時候,無論在科技研發,還是在上遊工廠的建設過程中,都積累了十多年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新辣道的門店上證明是成功可行的。當我們具備這些核心能力,有了支柱,剩下的那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做信良記這個項目,我肯定是希望它能成功,要堅持做下去。但如果問我成功機率有多大,這個事百分百成,還落到你頭上,基本都是騙局。

一件事有三成的把握,你不非得要賭全部,這多少有點冒險。等時機、綜合性的資源到位,大致有六七成的把握,那我覺得就可以All in,下全部賭註,爭取把這件事情賭成。

所以,對於創立新的業務公司的風險評判,我至少有六七成能看到未來。那我就選趨勢對的,再者我的核心能力構建了十幾年,另外如果我比別人更大膽、更有魄力,更有決心往里去投入資源,那我憑什麽幹不過別人?

怕失敗的話,就沒有企業家了。企業家永遠是向死而生。先假定說我可能會死,但是我在死的過程中如何趟出一條路,殺出死人堆,最後能贏?這是企業家的特質。

單品爆款的核心能力在哪里?

1)做食材內容商

現在市場上也有很多其它的供應鏈品牌,信良記不是一個供應鏈的沃爾瑪,什麽產品都做,它更像是供應鏈里的聯合利華,專註於一些爆品,通過對性能的提高,效率、成本的降低,把產品做得更深一些。

比如說現在的小龍蝦、酸菜魚,未來是牛蛙、飲料之類的。如果能力建得快,可能會多做幾個產品,如果能力弱,就少做幾個產品。所以,我們更像是提供優質產品的內容——食材內容商。

針對小龍蝦這個品類,我們首先是突破技術,提高效率,未來再往上遊做集約,最起碼,店里可能原來100個洗蝦人現在變成了機器洗蝦。

當然,這塊的技術不是單獨的配方或者說一套設備,它是由設備、專利、技術、配方、方法論等構成的一套產品技術研發體系,也是我們重要的壁壘。

如何真正的打造爆品?在亞美去做產品研發的時候,我們定了幾條規則:

第一,對C端(顧客)必須是美食。我們要在洞悉消費需求的前提下,迎合消費需求,這是成功的第一要務。

第二,對餐廳來說,必須是簡單加工。

第三,對上遊工廠必須是標準化的流水線生產。

這三塊缺一不可,而且是按照這個方式排序的。我們如果出一個產品,甭管工業化不工業化,先問一個問題,顧客覺不覺得好吃,好吃就贏得了第一步。第二步,餐廳加工複雜嗎?大量人工還在的話,那仍舊是傳統的廚師炒菜,對我們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

當然,好吃和簡單是有一定矛盾的,但商機就在於你怎麽去解決這個矛盾?我們通過一系列的綜合能力,解決掉這個矛盾,就產生價值了。

2)爆品戰略:守正出奇

再回到食品本身,爆品背後的核心其實是人性和消費者的變化。而信良記依托原來新辣道的基礎,最大優勢就在於,一二十年對顧客需求最深刻的洞悉,特別了解消費者喜歡吃什麽。消費者的喜好並不是固定不變,也存在一定的流動。

所以,最前端要依靠感知和判斷,後面才有可能通過數據來佐證再就是業務流程。

比如說,我們先確立10到20個研發方向。假定明年大夥都挺喜歡吃牛蛙,我就得去搜數據,現在開了多少店、生意火爆程度是怎麽樣,做顧客調研分析,最後這些數據都證明還好,這個立項算完成,接著去研發。研發就分了材料、口味、烹調的技藝,之後就是小試、中試、大試。最後數據到了一定程度,就扔給工廠,抓緊生產。

因為中餐標準化處在特別早期的萌芽狀態,其實這種流程,市場上並沒有匹配的工具和系統去支持,轉化成定性指標,大多依靠我們自己設計積累,以至到後期的推廣輸出。

不過,這個過程的不確定和漫長,並不意味著爆品不可向多品類延展。

在開始的階段我們就決定做這件事情,也恰恰說明我們在探討制定行業標準,如果被證明是OK的,那這就是一個新的未來。我們可以把這種能力輸送給很多企業,就像當年做餐飲把對某一個管理系統的能力,最後轉成信息化一樣的。

落到實體中,要將積累的能力變得更加組織化,能夠持續不斷的創新,我們成立了亞洲美食研究中心,它像是信良記產品的原動力。

我們去推動爆品研究的時候,它就是技術解決的核心部門。我們把它叫中餐標準化研發領域的“貝爾實驗室”,就是要不斷地推出好產品,一頭讓餐廳去怎麽應用,一頭是依托工廠怎麽制作。而且做爆品會有擴展,火的時候十個幾十個產品都可能要爆,另外爆品里還有區域問題,全國性的爆品和地方性的爆品,周期性的爆品和階段性的爆品,有很多維度。

所以,總之而言它就是要盡量研究,去解決各種可能存在的問題,抓大放小,基本是研究那20%有可能成為爆款的產品。

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創立的餐飲品牌受到追捧,我認為對待這個問題要守正出奇,或者固本求新。無論年輕人怎麽吃,吃什麽東西,其實本都在那兒。

比如說炒一道魚香肉絲,到底怎麽好吃,不管你拿什麽裝,或者什麽變花樣,魚香肉絲怎麽叫好吃的本,幾百年、幾千年都在改變,根本的東西一定是在這些被驗證過了的技術高手、能人手里。找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把本先固住。

但是怎麽去售賣,用什麽樣的方式去包裝,怎麽命名、定義,這是求新。求新來自於市場,來自於更年輕的創意團隊,由品牌創意部門負責推進,或者是通過我們服務的B端企業他們去創新。

重度垂直的想象空間有多大?

1)資源與變現

在未來幾年,信良記還是會專註在“高富美”(野草新消費註:高蛋白、富含水、味道美))這個領域,不斷推新產品,因為這個領域最難,門檻最高,我們的核心能力也最強,所以我們首先會把“高富美”研究透。

最近半年,我們獲得了兩輪共計1.7億元融資,之所以進行這麽大的融資,首先做供應鏈是一個需要持續重資產投入的工程,不像倒買倒賣的邏輯。從一個產品立項到被研發,成功面向市場,離我目前周期最少兩年以上,而且這兩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究,而且還沒有收入。所以,你一定要保證很好的現金流。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有更大的夢想,要做更大的業務,別人也認可這個夢想,我們於是選擇了合作,進行了融資。

但我們不會簡單依靠融資存活,首先供應鏈不是一個特別燒錢的業務,因為它是B2B,會是一個比較重、比較漫長,需要拼耐力的一門生意。同時又偏供應鏈,所以就意味著它一定不是一個短期速成的業務。實際上考驗我們的不是燒錢的能力,而是考驗我們花錢的能力,花到哪里去,什麽時間花,以及花多少。

因為它需要在階段性去投入資源,把核心能力建起來。就像亞美中心,投上千萬,可能短期不會見效,但你不能否認它的價值,慢慢地很多核心技術都從這兒出去,到時候你對於品牌的理解就會更好。

短期階段看來,融資就是資源,你去獲利就是把資源變現,不管你通過什麽方式,我們認為早期階段需要不斷地做資源,能夠讓供應鏈市場培養起來,同時培養我們的核心能力,這些都是需要花錢的。

2)重度垂直的想象空間

未來,信良記的核心競爭力大概可能就兩方面:

第一方面是在核心技術上。

第二方面,我們可能會不斷地往上遊,對於資源做更多的影響和控制。

將來餐飲供應鏈的格局,我想首先可能會有平臺型企業,像是餐飲供應鏈的沃爾瑪,做這類企業難度比較高,前期可能燒錢燒得多一些,當然這不是我們想做的,但一定會有。

另外,在餐飲供應鏈里,應該有琳瑯滿目,面對不同產品的垂直細分類供應鏈企業,或許其中好幾個分支會是我們信良記的,大概信良記會扮演這樣的角色。

其實食材供應鏈的競爭才剛剛開始,處於藍海市場。所以相對來說,在早期階段,靠自我發展式地增長,短期還不覺得有天花板,通過整合並購別的品牌,我們暫時也不太會考慮。

在垂直和平臺化公司的區分上,信良記算得上一家重度垂直的公司。首先,我認為在商業世界里,這兩類都出現過特別優秀的公司,而且一個公司又是平臺,又把所有重度垂直領域都做得特別好,這基本上是不相融的。

你只能選其一,或者需要在整體上確認你屬於平臺型還是垂直型。而且兩種業態要融合,取決於你是在哪個維度上融合。當然,重度垂直公司里邊也會有平臺策略,平臺策略公司里會有重度垂直,這里涉及誰為重誰為輕的公司。回到根本,還是要看它的主營業務是什麽,像阿里主要是個平臺型公司,那它可能還是得推進建設自己平臺類的能力。

基本上信良記還應該是偏重度垂直的能力,未來還是一家餐飲供應鏈公司。業務除了現在的單品,會往餐飲的不同品類上延伸,盡量把上下遊做得更結實一點。

而且在中國這麽大的市場,重度垂直也可能做得極大,中國的食材那麽多,我把優質的食材都整理得很好,做標準化,上下遊串起來,那這個公司得多大?

* 本文由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張曉軍。加入消費升級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

微信圖片_20170628201529

野草新消費 信良記 李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68

投資3億招商6億的“街舞”遇冷,優愛騰如何抓住下一個風口?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08/1197338.html

每經實習記者 畢媛媛

每經編輯 杜蔚

開年大綜藝《這!就是街舞》於2月24日正式開播,這檔由優酷、天貓、巨匠出品,聯手燦星制作的綜藝,在上映之前就引起了廣泛關註和熱議。

截至目前,《這!就是街舞》共上線兩期,總播放量為1.8億,除了第一期開播當天播放量達到4271萬後,後續收視再無頂峰,這樣的成績顯得並不出色。

▲《這!就是街舞》點擊情況(骨朵數據/圖)

據悉,《這!就是街舞》投資達3億元,花費了優酷很多心血,無論是財力還是人力上都堪稱國內一流打造,但節目現在的口碑和關註度都不容樂觀,導師陣容、節目剪輯等均被網友詬病。

對此感到緊張的不僅有優酷、節目制作方燦星,對家愛奇藝、騰訊今年都把街舞類綜藝當成重點項目打造,那麽街舞是否還有大爆的可能?

明星導師發亮,舞者成了炮灰

首先看《這!就是街舞》的嘉賓陣容,可以說還是有看點的。四位隊長各有各的魅力:韓庚嚴謹負責,專業性強;黃子韜平易近人,幽默詼諧,易烊千璽單純善良,容易糾結;羅誌祥舞技不減當年,同樣嚴苛。

但根據各大社交平臺的數據反饋來看,可以發現節目的主要討論竟大多停留在易烊千璽身上,對街舞本身的討論並不多。

微信指數顯示,開播第二天,《這!就是街舞》微信搜索指數為80萬,而易烊千璽的指數為160多萬;在優酷播放頁面顯示,上線第一期中易烊千璽的表演小視頻觀看量最高,一度到10萬,而微博和彈幕也以對易烊千璽的評價居多。

四位明星導師的表演固然重要,然而舞者不能真成了炮灰。關於節目,大多數人看了一圈下來只記住了易烊千璽的糾結,黃子韜的搞笑,而關於街舞最重要的是什麽,以及評判標準的點如何,還需要進一步解釋清楚。

▲《這!就是街舞》口碑平平(豆瓣/圖)

觀眾看下去全程雲里霧里,各種專業名詞和舞種節目方也沒有給到解釋和普及,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觀眾怎麽難看出個好壞,並參與進討論呢?

垂直綜藝確實小而美,但離開了觀眾,也就是唱了獨角戲,相信《這!就是街舞》並不只想把節目做成款粉絲產品。

燦星能否憑《這!就是街舞》順利IPO?

據公開資料顯示,投資3億元的《這!就是街舞》總招商金額達到了6億元,可以說刷新了近年來網綜廣告商業化的最高紀錄。

它的制作團隊,正是憑借《中國好聲音》打出知名度的燦星制作。

《這!就是街舞》的表現對燦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去年年底的首輪融資中,燦星制作估值達到了210億元,但《好聲音》之後再無爆款,可《好聲音》在四季後也陷入了“綜N代”的疲態,再加之和Talpa、唐德的版權糾紛,再變裝歸來的《新歌聲》在口碑和收視上已經大不如從前。

▲《新歌聲》豆瓣評分情況(豆瓣/圖)

去年3月底,A股上市公司浙富控股(002266)發布公告,擬以現金3億元增資燦星文化,獲得6.0698%股權,以此計算燦星的估值為50億元。到了2017年底,燦星對外宣布完成首輪融資,公司估值由此達到210億元,比年初翻了4倍多。

對於燦星而言,目前顯然需要一檔新的王牌來為其續航。事實上,燦星自2014年以來開始謀求上市,去年年底的Pre-IPO融資,就是在為上市鋪路。目前,燦星已確定在今年年初申報IPO,《這!就是街舞》的表現將極大影響燦星的IPO之路。

燦星宣傳總監路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是燦星第一次制作超大型網綜,對播出效果感到滿意,這也是燦星第一次多線索進行真人秀的拍攝和剪輯,兩者都印證了燦星的能力和實力”。

目前,燦星已確定在今年年初申報IPO,《這!就是街舞》的表現將極大影響燦星的IPO之路,路偉也透露,“網友的反饋非常重要,節目從第二期開始,已經加上一些舞種科普,以後的每一期都會聽取網友的意見,彈幕的評論進行調整”。

街舞題材成下一個風口?優愛騰如何出招

《這!就是街舞》要面對的不僅是內憂,還有外患。

繼2017年說唱大熱之後,2018年中國綜藝市場又進入了街舞狂潮,從去年到今年播出、官宣的街舞綜藝,就有五檔。

北京衛視《舞力覺醒》搶先播出但沒有掀起熱度,愛奇藝的《熱血街舞團》已定檔在3.17,浙江衛視《新舞林大會》定檔第一季度,此外還有騰訊視頻同題材綜藝《舞者24小時》不容小覷。整體來看,這幾檔街舞綜藝,將在明星嘉賓陣容、制作團隊、編舞團隊三大層面上展開較量。

▲圖片來源:《熱血街舞團》官微

而作為國內領先的視頻網站,2018年優愛騰在街舞綜藝上的競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
 
《舞者24》尚未公布節目嘉賓等情況,而目前看來,《這!就是街舞》最大的競爭對手莫過於今年3月17日將在愛奇藝上線的《熱血街舞團》了。

首先在制作團隊上,《這!就是街舞》則由優酷與燦星制作聯合打造,《熱血街舞團》則由去年為數不多的爆款綜藝《中國有嘻哈》原班人馬打造。

另外,在投資規模上,優酷將《這!就是街舞》以S級頂配資源進行全方位投入,聯手燦星,天貓斥資3億元打造,攜帶6億元宣推資源。《熱血街舞團》的制作金額暫時還未公布,但VIVO已拿下《熱血街舞團》總冠名,百事可樂也成為節目的重要合作夥伴。

最後則是明星導師和舞者的較量。據了解,《熱血街舞團》“熱血召集人”除鹿晗、陳偉霆之外,還有王嘉爾、宋茜加盟,完全不輸《這!就是街舞》。

街舞題材的比拼,也預示著2018年優愛騰在綜藝上的競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但現在的重點是,雖然街舞綜藝的題材較為新鮮,但如何脫穎而出成為爆款,才是最需要思考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390

打響“上海制造”品牌要抓住這個重點!李強專題調研半導體產業發展

市委書記李強今天下午專題調研半導體產業發展情況,實地察看集成電路企業,主持召開座談會深入了解產業發展態勢並聽取企業意見建議。李強指出,集成電路具有戰略性、基礎性,上海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堅定的決心、更有力的支持、更務實的舉措加快發展,努力打造上海制造品牌中具有標桿性的企業,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李強和市領導周波、諸葛宇傑先後來到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華大半導體有限公司、上海華力微電子有限公司,察看企業產品展示和研發生產線,詳細了解企業規劃發展情況。中微半導體專長納米級刻蝕及薄膜技術,其產品是制備半導體芯片、LED芯片、太陽能電池的關鍵設備。中芯國際提供0.35微米到28納米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是國內領先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旗下的華大半導體的智能卡及安全芯片產品銷售額居國內前列。華力微電子負責華虹集團12英寸集成電路有關生產線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正致力於滿足國內設計企業先進芯片的制造需求。

每到一處,李強都同企業管理研發團隊親切交談,認真聽取企業發展需求。李強說,上海半導體產業能有今天的發展,離不開各家企業的矢誌堅守、久久為功。希望大家進一步認識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牢牢把握發展機遇,做好企業長遠規劃,積極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努力闖出集成電路發展新路

座談會上,中微半導體尹誌堯、中芯國際周子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張冬辰、華虹集團張素心、上海兆芯葉峻、上海矽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王曦等企業負責人先後發言,圍繞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就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人才集聚培養、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營商環境等開門見山談想法、提建議。李強認真傾聽記錄,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同大家交流討論。

李強指出,上海半導體產業已有較好基礎,要把集成電路作為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的重點所在、科創中心建設的關鍵核心領域,立足上海實際,厚植產業優勢,全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真正把集成電路打造成為“上海制造”的重要代表。

李強強調,要整合資源、多策並舉、合力突破。聚焦企業研發投入,加大公共研發平臺建設,組織共性技術攻關,降低企業研發費用負擔,推動優秀企業加快發展。聚焦重點領域,開放應用場景,強化新產品新設備的應用推廣,帶動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相結合,面向長三角、面向全國、面向海外,堅定不移走出去。市委、市政府將根據集成電路發展規律和企業實際需求,依托“一網通辦”提供優質服務,為企業加快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環境。

責編:張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096

BlogTalkRadio:抓住播客的细分市场

1 : GS(14)@2010-11-13 15:31:01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110/164633.html

    尽管谈话电台并不像音乐电台的市场那么大,但卡夫集团看到了BlogTalkRadio创建一个细分市场的潜力,这个市场是传统电台所忽略的。
               
           当阿兰·利维(Alan Levy)的父亲莫里斯(Maurice)在2006年接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疗时,利维为他创建了一个博客,用于记录他的经历。尽管利维拥有一家通信公司,但他对社会化媒体世界了解甚少。但在对博客领域做了一番研究之后,他发现了机会。利维说:“我认为让博客群体,或者是任何人,通过电话来做自己的脱口秀节目将会非常有趣。”
  之后的几个月,他跟联合创始人鲍勃·凯瑞斯(Bob Charish)为此开发了一个平台。2006年9月,位于曼哈顿的BlogTalKRadiao网站在利维自己的种子资金的支持下,正式上线推出了。2008年,这对搭档开始寻找融资,他们找到了位于马萨诸塞州福克斯波罗市(FoxBorough)的卡夫集团(The Kraft Group),并于当年年初完成了由卡夫集团领投的460万美元A轮融资,最初融来的资金被用于技术平台的建设和公司品牌的拓展。今年3月,卡夫集团跟其他投资人一起,参与完成了公司190万美元的B轮融资。
  斯蒂芬 T·西拉夫曼(Steven T. Schlafman)是卡夫集团风险投资总监,他说在评估投资项目时,他们会多方面考虑,包括项目的市场潜力和管理团队。尽管谈话电台并不像音乐电台的市场那么大,但卡夫集团看到了BlogTalkRadio创建一个细分市场的潜力,这个市场是传统电台所忽略的。
  西拉夫曼说:“我们认为,在未来某个时候,地面无线广播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具有统治力。”现在收听世界的重心越来越倾向于移动设备——即便是在传统广播长期统治的汽车上——BlogTalkRadio也有机会提供宝贵的内容资源。
  内容库还在一直增长,BlogTalkRadio声称网站每月有超过700万的文件下载和收听,每月有10,000新的活跃播客用户,每天上传1,300段新的播客内容。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创建一段基本的表演,但是要订阅高端服务——包括可以编辑和替换内容、可接收扩充的呼入和高级支持,收费分别是每月39.99美元和99.99美元。
  新一轮的融资将帮助公司继续其最新的开发,包括推出Cinch,这个软件可以让用户以微型博客的格式上传音频文件、图片、视频和文本。利维说,这些突发创意的内容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公司CinchCast网络或其他社会化媒体广播。
  另外,公司与阿歇特图书集团(Hachette Book Group)、美国公共电视网(PBS,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HarperCollins)等建立了媒体内容合作伙伴关系,在利维看来,BlogTalkRadio在创建和联合基于互联网的广播站方面的能力是公司未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说:“我们还处于社会化媒体革命的最初阶段,我们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品牌,提供独特的服务。我们有很多不同的选择,现在,我们的重点是扩大业务以及持续强化网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563

【今日笑一笑】喵星人坐電單車 驚到抓住唔放

1 : GS(14)@2016-12-30 02:57:23

雖然傳說指貓有9條命,但若果讓貓坐電單車尾座,毫無安全帶固定下,多多命也不夠賠呢!
Instagram用戶animalsshot分享一段貓貓坐電單車的片段,片中貓貓看來毫無懼色,坐在電單車後座,零安全措施下,只靠兩隻前爪捉緊主人的上衣,在馬路上風馳電掣。貓貓不時在左右張望,似乎想從主人背後,偷看前方馬路情況。有網友說雖然片中貓貓乖乖地坐在尾座,看得出牠頗信任主人,但這做法危險,絕不應鼓勵。
Instagram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9/198804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494

【今日笑一笑】見到網球當係寶貓頭鷹抓住唔放周圍舞

1 : GS(14)@2017-01-06 02:07:43

動物看見新奇的東西時,便會用手、用腿、用口去測試。外國一隻貓頭鷹與友伴發現網球後,便抓着不放,又啄又咬,就算同伴飛走,牠也不捨得放爪,抓着網球一拐一拐追着友伴。
YouTub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05/198873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484

【今日笑一笑】搞笑柴狗怕打針主人拼了命抓住牠

1 : GS(14)@2017-07-02 14:19:28

相信不少人小時候最怕的就是去醫院,台南這隻柴犬布丁去醫院時更是交足戲。事緣布丁跟其他狗打架後受傷掉毛,醫生說需要打針,但針筒尚未出現,布丁已經喊得呼天搶地,醫生也很無奈。果然打針是需要很大的勇氣。主人說布丁就像小孩子一樣大呼小叫,她用了全身的力氣才能抓住牠。但很有趣地,布丁看到鏡頭在拍自己時就拼命地叫,但拍其他地方時就安靜了。布丁的好友吉吉還在診所外偷笑。所以說,一開始不要打架就好了。
Faceboo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2/200764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6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