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花蓮萬榮鄉》年輕人離鄉謀生,小原住民靠老阿嬤帶大 部落青年返鄉,要終結30年宿命


2015-06-08  TWM

從北部城市踅入南部鄉鎮,再轉到東邊部落,我們深入台灣偏遠鄉鎮,實地走訪一個個「孩子的祕密基地」,看見許多孤單無依的弱勢孩子,在脆弱的家之外,找到另一種心靈依靠,在成長過程中,有人拉一把,或許他們的命運就不一樣了。

撰文•鄧麗萍、賴若函

距離花蓮瑞穗火車站約十五分鐘車程,來到山霧氤氳的萬榮鄉。六千多人的原住民鄉鎮,門前冷落車馬稀,顯得格外安寧,時間彷彿也靜止下來。

由於失業率高,青壯年長期在都市謀生,只剩下老人與小孩。孩子們在課餘時間,不是滿山跑,就是跟著阿公阿嬤採箭筍和文旦。

「看到他們,就像看到三十年前的自己。」萬榮鄉祕密基地負責人簡智隆(Kaliling Qalmutan),回想起小時候幫忙阿嬤剝花生的光景。由於父母在北部工作,他成了流浪小孩,有時住二姑姑家,有時住阿嬤家,居無定所。

三十年前的孩子早已長大成家,三十年前的紅葉楓樹也老了,然而三十年前的宿命卻還沒改變。

原本在外地結婚生子的簡智隆,二○一三年回到部落,看見過去熟悉的成長歷程,在新一代身上重複著:許多父母把孩子留在偏鄉,變成隔代教養;也有父母在外受挫回鄉,失業或打零工,沉淪酗酒、吸毒者日益增加,更造成孩子的價值觀偏差,學習意願低落。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現年三十八歲的他,對部落鄉親的窘境感到憂心,「我們為何不做點事情?」他認為,惟有教育才能改變這一切,於是萌生辦課輔班的念頭。

簡智隆自掏腰包開辦課輔班,獨自照顧三十多個小朋友,一個月要花掉約二萬元。做下去才發現,課輔班需要更多資源,包括經費、空間、人力、時間等,而且一做下去,就沒辦法停下來。

他們很少見到父母,阿嬤也無力管教數學和英文,原本的部落媽媽教不來,繁重的課輔工作也讓他捉襟見肘。幸好後來獲得博幼基金會提供師資培訓,加上快樂學習協會經費的支援,課輔班才順利運作起來。

簡智隆說,在地人做在地事,才能提供長期的陪伴。目前有三位課輔老師,包括兩位在地青年、一位部落媽媽,他們要照顧十八名小朋友。

「小朋友的共同背景,就是隔代教養,百分之百!」簡智隆無奈苦笑,細數著:「媽媽在外工作的、單親的、家暴的、爸爸工作很晚回來的,我都稱作隔代教養。」這些孩子早上一起來,爸媽就不見了,他們很少見到父母,也沒人管。更糟的是,還多了上網咖、吸毒等許多誘惑。「我們試圖攔下來,即使父母成天在外,有我們幫忙照顧,不會讓孩子餓肚子或在外遊蕩。」他把租來的舊房子改造成孩子們的祕密基地,外牆自行彩繪,充滿爛漫童趣。每天傍晚六點外頭天色已暗,但門前的燈泡總是準時亮起,黑暗中有微光,迎接孩子們的到來。

這些孩子多半家境貧困,有的鞋底開口,有的穿著大人尺寸的寬鬆外套,但每張臉蛋盡是天真開朗的笑容。「孩子們以後會如何?不知道,但至少給他們創造好一點的環境和條件。」除了輔導課業外,簡智隆也安排吉他、烏克麗麗以及烘焙等才藝課,鼓勵他們做喜歡的事。此外,周日下午他會帶小朋友「返服」,也就是返回部落服務老人家。

「這兩年,小朋友進步很多,」簡智隆說,尤其是念小二的小瑋(化名),到課輔班半年多,無論是功課或品行,都有很大的變化。

小瑋原本是個髒兮兮的男生,「都小一了,上廁所不會擦屁股,身上老是散發出一股味道。」老師罵他、同學排擠他,小瑋天天被罰站、天天哭,還常動手打人。其實,小瑋的身世就是原住民部落的縮影。他的父親因案入獄,由阿嬤帶大,但阿嬤不太會講國語、精神憂鬱,對小瑋疏於照顧。

點亮改變的花火,「窮一代就夠了」為了糾正他,簡智隆一對一教導他,要求他把功課寫完。小瑋怕了,不敢去課輔班,簡智隆也不放棄,主動去學校「堵」他。努力了半年之後,小瑋拿成績單給他看,原來他考了第一名,衛生習慣也改善,而同學也不再笑他。

「環境會塑造人。」停滯了三十年的原住民村落,簡智隆相信,惟有教育,能點亮改變的花火。教育是漫長之路,需要五到十年才會萌芽;事實上,會不會萌芽也不知道,但「窮一代就夠了,不要再窮下一代,至少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

萬隆的祕密基地

教室:出租舊房子改建

學生:18位

老師:3位

特色:6千多人的原住民部落,青壯年皆在外工作,剩下老人與小孩。課輔的孩子主要是國小生,有三分之二是低收入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