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今年回顧(1)-錯失的機會


2009年還有2天多就過去了,看到味皇兄寫一個他今年的回報及失誤,我也認為有必要寫一篇投資回顧。


今年回報方面,3月最差時都是輸了約10%,但自3月底起已有正回報,其後因大市表現持續良好,回報不錯。不過,我認為但只是靠不停投入資金造成的,在這幾個月間本金劇增1倍,故賺的錢真的不多,如有機會,在12月31日晚會寫寫今年的回報。


我先寫以上只列有掛過買賣盤錯失的機會,吹水並有想過買的機會不計。


(1)在去年12月底,26仙購入少量建福(464),後來雖然回跌到25仙,但不敢加注,最終股價上升至75仙又沒有售出,在其後業績劣於預期下,以43仙售出。


(2)在業績公佈前,短炒越秀房地產基金,一日內賺5%,但其後股價由1.85元,升至接近3元,失去了長線增加收入的機會。


(3)公佈這份業績後,欲以1.15元掛入大昌行(1828),但其後有所猶疑,沒有掛入,其後最高上升至3.3元,又導致回報減少。


(4)在公佈這份業績後,38仙左右發現保利達資產,翌日以42仙掛入,但股價已上升至45仙左右,失去這個機會,股價最高上升至1.9元,這個決定導致回報降低。


(5)失去(3)、(4)兩個機會後,在42仙購入俊和(711),其後遇到一波行情,升至73仙,但沒有減持,最終因發現高管減持及股價破位,在59仙拋出,損失一定利潤。


(6)因在3月底及約10月大手購入才庫(550)及在2月、5月及7月多次購入中港照相(1123),這兩隻股在大升市間回報不濟,導致組合回報表現不佳,但這些股票未來應持續有表現。


(7)雖在低位購入華富國際(952),但其後業績大好時未有把握機會拋出,其後更供股集資,最終暫以獲小利拋出,和高位相比,該股利潤少了80%,影響了回報。但其後有機會應會再購入。


(8)受到別人資訊的誤導下,自己又不深入分析,成功抽得兩隻缺乏獨特性的中國房產股花樣年(1777)及佳兆業(1638),捨棄抽入三一重工的機會,又以低價售出,不但不能獲大利之餘,並造成一定的虧損。


個人認為,(6)是重大失誤、(1)、(2)、(7)是中等失誤、(8)是小失誤。至於(3)、(4)只是吹水。


今年要改善的地方為,還要買一隻股時做足分析,不要信別人,重注的要穩定、中注有信心就要狠心購入,小注太浪費資金,會減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1

錯失太易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063


不論做人做事,都有可能犯下兩種錯誤:第一類錯誤(Type I error),是應做而未做,錯失機會;第二類錯誤(Type II error),是做了不應做的錯事。第二類錯誤相對明顯,因為親身感受痛楚。只要不是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很容易知悉自己犯錯,從速更正。

第一類錯誤則暗藏殺機,因為並無法啟動回饋機制(feedback mechanism)。很多事情,應做未做,帳面上不會有損失,甚至因看似保守,備受讚揚。當最後發現良機不再,對手已紛紛爬頭,方才發力,為時已晚。

比如朋友二人,甲在沙士時出擊買樓,乙則取笑甲終歸燒炭。現今價升逾倍,乙只會大嘆樓價貴,咒罵炒家,但數載之前別人冒險我安全,早已拋諸腦後。相 反,甲當年能否博中,事前不可預知。如果是錯,樓價再跌,一定注意得到。很多人未能致富,就是因為不斷犯下大量第一類錯誤,而不自覺。

看曼聯的兩場球賽,有很深的感受:首場是一比二,曼聯領先,但之後很保守,準備死守,留力與車路士作賽。最後被擊敗。第二場,三比零時氣勢如虹,臨 完半場前,被拜仁追回一球。下半場開始,又打算死守,結果守到七十多分鐘,又失守。

很多人勞碌一生,之後開始防守,持有現金,但這樣下去,不太穩陣。最近還是有人問自己,現在是否宜持五、六成現金。自己則在想,大市應仍有上升空 間,因為一般人仍持五、六成現金,購買力相當充足。

持有大量現金,如通脹升溫,等於領先三比一後,全軍回防死守。結果多數是守不住。問問自己,寧願力戰而敗,還是死守之後,還是輸?自己選擇一戰,拼 輸來打,起碼有機會贏。

最近另一體會,是沒成功的人不夠膽,認為不做錯便可。成功的人,覺得沒做對,便是失敗。明白分別所在嗎?坐著現金,便自覺成功,永遠不能更上層樓。 有機會沒去博,就是失敗。三比一後,就放軟手腳;還是繼續努力加強攻勢,再下幾城?心態上的差別,會導致結果差天共地。

(原載於明報財經網1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51

中國市場日漸壯大 台商已錯失良機 中國證券表面開放 台資券商沒優勢


2012-02-27  TWM




因為法令的關係,讓一九九七年就到中國設點的券商苦等十五年,錯過黃金發展期,現在中國券商日益壯大,就算簽了ECFA(兩岸經濟協議),台灣政府也沒籌 碼與中國談判,台資券商商機何在?

撰文‧許瀞文

古有蘇武牧羊十八年,現仍在中國苦等開放的台資券商首席代表,幾乎快成了蘇武牧羊的翻版,而卡住他們青春的,卻是兩岸政府遲遲不開放的法規。大規模的台資 券商如群益、元大等,一年要燒掉上千萬元,來等待一個渺茫的希望。

目前幾乎所有台資券商的首代在中國蹲點都有五年以上資歷,十年之上的更不在少數,回顧台灣開放金融業投資中國發展史,券商最早登陸,但十五年來,保險、銀 行都等到進入市場之鑰,只有券商連門都沒有。

前總統李登輝時期提倡一邊一國,接著陳水扁上台後,○五年時更規定台資券商投資中國券商持股必須高於二五%,但中國早在○二年明訂,單一外資持有內地上市 券商股權不得超過二○%,多個外資共同持有不能超過二五%,兩條法令根本沒交集。

再者,中國規定的外資參股內地券商條件只是表面開放,中國規定中資券商承銷部門必須拆出和外資合併,但有外資最高持股三三%上限,和台資要求「全資全照」 的落差很大。且台資券商的強項──A股經紀業務,中國完全不開放,僅有全球配銷實力的歐美大型券商和中資合併,台資券商毫無競爭力。

在上海蹲點十三年的日盛證券首代成自龍說:「當年外派是一種榮耀,大家搶著來,現在聽到外派中國,沒人想來。」這群首代說,想回台灣工作也要有職缺才行, 想跳槽到中國券商,但中國只用自己人,左右夾擊下,他們已經被邊緣化,只能苦苦等待退休。

○八年總統馬英九上任後,大幅修改兩岸政策法規,在同年八月廢除持股高於二五%的規定,但已錯失最好時機,「十多年前我們能拜訪到中國券商董事長,但現在 連一個部門主管都見不到,他們已經壯大了。」元富證券上海首代翁基能感嘆地說。

雖然台灣政府已放寬條文,但在投資中國證券上,仍使不上力,金管會證期局局長李啟賢就曾表示:「不是不努力,而是我們沒有談判條件。」等了十五年,還是一 場空,首代們逝去的青春或許事小,但台資券商提早進場的商機,已隨著中國證券市場日漸壯大,再也回不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2

日本電子業敗局:錯失互聯網大潮 份額折近半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12/225713.html

在大地震、泰國水災、日元不斷升值(影響出口)等多重壓力下,曾經讓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電子業,已經處於崩潰邊緣。在繼松下、索尼、夏普等主流消費電子企業集體交出一份巨虧年報之後,日前,索尼傳出消息稱,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決定將裁員1萬人,通過重組來挽救沒落的電子王國。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電子業由盛而衰,表面原因是因為地震、水災、日元升值等外在因素,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內的諸多業內人士都表示,因循守舊,創新能力不足,重硬(件)輕軟(軟件和服務),對環境變化不敏感,讓日本電子業在互聯網大潮面前,由領導者變成了跟隨者。如若不積極變革,日本電子業在強勢的美國和新興的韓國、中國面前,將進一步喪失話語權。

日本評論家嘲諷說,「我們可以為一部iPhone提供60%的零部件,卻再無能力奉獻Walkman、單槍三束這般風靡一時全球通吃的革命性產品和顛覆性技術了。」

日系電子業集體巨虧

隨著2011年年報逐步披露完畢,日本電子業交出的成績單,可謂「滿目瘡痍」。

年報顯示,截至2012年3月31日財年,索尼虧損額2223億日元(約合27億美元),這是索尼連續第四年虧損;夏普在該財年淨虧損達2900億日元(約合38億美元),這一虧損額也創下了夏普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年度虧損;松下更是出現了7800億日元的巨虧(約合102億美元),這不僅創下松下年度虧損的紀錄,也創下日本製造性企業的年度虧損新高。

主流廠商巨虧背後,是日本電子業由盛轉衰的無奈現實。

在過去40年,日本的電子業一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不論是計算器、電子錶、收音機、錄影機、錄像機、電視、PC、MP3、相機、遊戲機、手機等領域,日本企業都曾經佔據著最大的市場份額,索尼的walkman、任天堂的遊戲機、夏普彩電、東芝筆記本等等,無一不是領潮流之先。此外,借助完善的產業分工,日本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有數量龐大的企業,並佔據著本土市場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海外電子巨頭的產品很難在日本市場取得太多份額。

然而,短短幾年時間,在互聯網大潮衝擊下,除了數碼相機、錄影機、液晶電視方面仍保持一定優勢之外,在其他領域,日本電子廠商不斷在淪陷。日系電子品牌一度佔據全球市場,然而,2010年,日本的數碼電子產品出口9100億日元,進口卻是1.05萬億日元,首現逆差;2011年,逆差增至2000億日元。要知道,在七八年前,電子產品每年給日本帶來的淨出口就高達近2萬億日元。

另外數據顯示,日本電子產品及服務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已經從1996年的19%,下降到了2009年的10%,折損近半;從2000年到2010年,日本電子產品的產量銳減了47%,出口下跌了27%;行業貿易順差陡降超過68%.

內外因積重難返

在解釋巨虧的原因時,索尼、松下、夏普等廠商無一例外地將原因歸結為日本大地震、泰國水災和日元不斷升值。

地震、水災等天災確實讓日本電子業損失慘重,索尼、東芝、日立、佳能的廠房受損,訂單無法完成,影響整個IT產業鏈的運營,直到2011年年底,地震、水災給日本電子業帶來的衝擊才最終得到化解;而不斷攀升的日元匯率,更是讓日本電子業雪上加霜。2011年年初,一美元兌換83日元,到2011年底,這一數字變成了76、77左右,8%~9%左右的升值幅度,不但大幅降低了日本電子產品的競爭力,也讓日本電子企業遭受了巨大的匯兌損失。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地震、水災、匯率等因素不過是導致日本電子企業陷入困境的外在因素,真正讓日本電子業遭遇滑鐵盧的,還是內因。

倪光南告訴南都記者,日本電子業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從科技方面考察,日本企業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其創新能力大大低於美國的同行。因此儘管在技術平穩發展的階段,它們可以將技術和產品做到極致,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但在技術急劇變革的時期,在需要發展全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時候,它們就顯得反應遲緩,不能引領潮流,而只能做追隨者。「日本電子業的弱點還表現在重硬輕軟,不夠全面,在當今軟件、服務、商業模式等等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以硬件見長的日本電子業在競爭中就感到被動、受制於人。」

IT評論員、DoNews總編輯洪波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也指出,日本電子產業的整體下滑,主要還是由於日本企業錯過了行業的變革。以手機業為例,全球移動產業都在積極應對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而日本企業長期滿足於原有的封閉的產業環境,對變化缺乏感知和準備。另外,也由於對環境變化不敏感,日本企業在新技術的研發和佈局上,也明顯落後於三星這樣的韓國企業。這場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劇烈的產業變革,也凸顯了日本企業在互聯網產業中的弱勢地位。目前日本企業仍保持優勢的數字影像和家庭娛樂領域,如果不能積極迎接變革,也將遭遇嚴峻的挑戰。

在日本,近50年來,在電子行業都沒有出現「黑馬」。當新技術出現時,松下、索尼、夏普、富士或日本電氣就會設立新部門。這些公司往往會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猶豫不決,延緩了創造性破壞的進程。

索尼大裁員,終身僱傭制再成焦點

據日本媒體報導,面對巨大的虧損,剛剛於4月1日上任的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就迫不及待地邁出了企業重組的第一步:裁員1萬人。在解釋之所以要採取裁員之舉時,平井一夫表示:改革雖痛,也要切實推進,已沒有時間猶豫了。

據悉,這次索尼裁減約1萬個職位,佔索尼員工總數6%.1萬被裁減的職位中,一半來自早前宣佈的重組計劃,包括已出售的化工業務;部分裁減則來自電視業務。《日經新聞》稱,索尼在裁員的同時,還將要求包括前CEO霍華德·斯金格在內的7位高管退還獎金。

1萬人的裁員計劃,對於擁有近17萬員工的索尼來說,不算是傷筋動骨,但是,這次的裁員,加上索尼2008年金融危機時裁員1.6萬人,對日本大企業引以為傲的終身僱傭制是又一次的撼動。在日本衰落十年的大背景下,其對日本社會心理層面帶來的衝擊,不容小覷。此外,有日本經濟學家指出,大企業的裁員,也會讓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不過,也有一些投資家對索尼的裁員表示出樂觀的看法,因為裁員對股東來說可以說是利好消息,標誌著日本企業決策由重視員工向重視股東方向轉變,也傳達了高層領導者大幅改革的決心,有利於增強企業競爭力,重新樹立股東對索尼的信心。

索尼於2000年9月時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如今僅剩200億美元,遠遜於蘋果的5910億美元和三星的1710億美元。信金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基金經理人藤原直樹預期,平井一夫將繼續裁撤無法獲利的部門以重建索尼。

在一片看空日本電子業的聲潮中,著名產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也指出,日本電子產業整體並非衰落的,需要全面綜合看待。「我們不能只關注這些衰退的企業,照相機、攝像機、複印機等市場目前仍然是日本品牌在壟斷。實際上日本在整體的電子產品行業方面並沒有太大衰退。」

相關報導

定位錯亂,日繫手機重返中國欠缺話語權

近10年來,除了佳能和尼康所把持的技術依賴度特別高的影像產業外,整個日本電子產業早已物是人非,行業規則和消費熱點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相對而言,十年來日本的手機產業是電子產業中變革最大的細分領域。例如現在的日繫手機開始大規模採用美國人的觸摸大屏設計和谷歌Android系統。但在「求同存異」的部分,日本人仍希望保持自己的「驕傲」。最終,卻在被迫西化的浪潮中落得不倫不類。

NEC手機回歸,雷聲大雨點小

日本電子產業慣於把「遲暮」的企業整合起來,以求重振雄風,手機產業也不例外。NEC於2006年退出中國手機市場。除此之外,松下、京瓷、三洋、三菱等企業的手機產品亦早已從中國市場消失,全面退守日本本土市場。

2009年,NEC、卡西歐及日立將旗下的手機業務進行了合併,成立了名為「NEC卡西歐移動通信」的合資公司,這一動作使其成為了日本本土僅次於夏普的日本第二大手機製造商。隨即,這家合併後的公司更宣佈將進軍全球市場。

兩年多以後,NEC宣佈重回中國市場。上月中旬,NEC手機重新進入中國市場,並發布了一款三防智能手機NEC909e,採用Android系統,標價與16G版本的iPhone4S相仿,在5000元左右。

京東商城作為這款產品先發電子商務渠道,最先將這款產品放到了貨架上。然而對比三星或蘋果的同價位產品,問津者寥寥。僅有的數封評論,亦大都認為該款手機價格過高。NEC手機的回歸,似乎並沒有討到頭彩。

驕傲的品牌只是曾經

高通1Ghz處理器,800萬像素攝像頭,Android2.3系統,NEC909e這款價格接近5000元人民幣的手機並沒有太過突出的配置。除去最大的賣點「軍工三防」外,剩下的似乎只有NEC品牌而已。

不久前,NEC移動終端事業部市場總監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明確表示,回歸中國的NEC手機將堅持走高端路線,原因是NEC樹立了一個良好的高端品牌形象。事實真的如此嗎?

就在NEC手機退出中國一年後,2007年NEC筆記本亦退出了中國市場。到此為止,NEC品牌真正面向個人消費者層面的只有顯示器等零星的IT產品。剩下的中國業務只有投影儀、服務器、語音通信平台等主要面向企業級用戶的產品。

昨日南都記者隨機採訪了20名20-45歲的普通消費者,談對NEC品牌的印象。其中10人知道NEC品牌,但不知道NEC在中國賣什麼產品。4人知道NEC有顯示器銷售,另外6人則不知道NEC品牌。值得注意的是,這6名被訪者年齡在20-25歲。

「就像黑莓手機,很多人聽說過,但真要花錢購買,未必有人願意。」廣東本地一家手機連鎖市場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若放在七八年前,NEC確實能在渠道商中擁有不俗的話語權。但就目前的情況,若NEC手機要進場則需支付很高的費用。「曾經的品牌確實值得NEC驕傲,但在商言商,現在的NEC手機品牌根本沒有競爭力。」該負責人如是說。

跨不過技術與市場的距離

在NEC回歸之前,夏普是中國消費者唯一可選擇的日繫手機品牌。今年年初,索尼公司完成了對原索尼愛立信公司的全資收購,標誌著原汁原味的索尼品牌手機重返中國市場。

到此為止,目前在國內銷售的日繫手機共有夏普、索尼和NEC三個品牌。乍看之下頗有日繫手機重振雄風的味道。但仔細看看,除了SONY、NEC、SHARP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名稱外,進入智能時代的日繫手機長著和三星、蘋果手機差不多的臉面,跑著和HTC、摩托羅拉一樣的Android系統。

「日繫手機有自己濃厚的風格,但過去十年市場證明了這不太適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如今情況大不相同,即便是日本本土市場的智能手機,亦普遍使用Android系統,但這種轉變更像是『被迫』的。」手機行業諮詢公司戰國策首席分析師楊群認為,無論是NEC定價虛高的三防手機,還是夏普轉戰智能手機後極力推崇的裸眼3D功能,看得出日系智能手機被迫大量搭載美國人的智能系統後,仍希望保持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然而,和近10年來日本電子產業下滑的病根一樣,軍工三防、裸眼3D、太陽能這些原本需要大量技術投入才能實現的功能,並沒有觸動到手機消費者最基本的需求,更像是自娛自樂的玩意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97

新領域錯失先機 誰造就了微軟失去的十年?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30/230395.html

伴隨著音樂優雅的節奏,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步入了拉斯維加斯威尼斯人酒店的宴會廳。

在2012年國際電子消費展中,鮑爾默身後20英呎高的屏幕牆開始閃爍著他的名字。國際電子消費展是科技界的盛宴。每年1月份,超過15萬名技術人員和企業高管都會湧入了拉斯維加斯,參觀最新的技術和科技產品。參會者從一個展廳走向另外一個展廳,急匆匆的希望搶先獲得最新的試用產品,絲毫不在乎在會場助興的各類娛樂明星。

讓人感到尷尬的是,鮑爾默在演示搭載Window sPhone 7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時出現了故障,一位微軟員工不得不為首席執行官更換了一部手機。各大媒體對此的反應非常悲觀,一位知名博主更是毫不客氣地說「微軟在最後一屆展示會中,竟然開了這麼一個殘酷的玩笑。」

對Windows和Office的溺愛

過去十多年一系列的錯誤,導致微軟從消費電子產業的創新者演變成為碌碌無為的跟隨者。近些年以來,微軟不斷被谷歌、Facebook和蘋果在各個領域所超越。這些企業革新了社交媒體的技術體驗,而反應遲緩的微軟卻仍在極大地依賴於Windows、O ffice和服務器軟件等傳統產品,來支撐著公司的財務表現。

在一個充滿活力且不斷變革的市場中,微軟變成了高科技產業中的一家底特律汽車製造商,即便是在競爭對手顛覆了世界的情況下,卻依然在生產線上製造那些雖然閃爍著光澤,卻已經被市場所淘汰的產品。微軟絕大多數的創新,要麼給自身帶來巨大的虧損,要麼就是對新領域幾乎毫無影響。

數據可以說明問題。2000年12月,微軟的市值曾達到5100億美元,是當時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但是到了今年6月份,微軟的市值僅有2490億美元,不到當年的一半,降至全球市值第三大公司。反觀蘋果公司,2000年12月市值僅有48億美元。到了今年6月份,市值已經高達5410億美元。)

但是,微軟曾經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公司。1995當Windows95發佈的時候,為了能夠率先買到正版操作系統,計算機極客們從午夜開始便在科技產品商店的門外排起了長隊。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傑·雷諾(JayLeno)出現在了微軟園區參加慶典活動,紐約的帝國大廈甚至都裝點上了微軟的色彩紅、黃、綠三色。

到了1997年年底,Windows 95和其它微軟的操作系統,已經佔據了美國PC市場86.3%的市場份額(蘋果Mac操作系統當時的市場份額僅有4.6%.)。蓋茨的身家早在1992年便達到68億美元,他也在當年被《福布斯》雜誌評為全球首富。微軟在美國社會擁有了空前的影響力。從當時的情況看,似乎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這家軟件巨頭的發展。

然而,對於Window 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套件這兩大產品的過於偏愛,卻導致微軟一再錯失在其他技術領域領先的大好機會。這種偏愛甚至滲透到了整個微軟,這也導致微軟在面臨新競爭對手的挑戰時,無法做出快速的回應。一位軟件工程師表示,「哪怕是你想要編寫的任何一個程序,都必須圍繞著Window s或者現有產品。這令人感到非常困惑,因為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解決問題,而這些問題與你的產品沒有關係。就是這一點,讓你開發產品的速度減緩了下來。」

公司文化的轉變

但實際上,在技術領域內的保守還不足以完全擊垮微軟,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後來公司文化的轉變。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幾乎所有的微軟員工在計算機都安裝了一款應用程序。這款應用程序會讓一個卡通的臉部表情一直出現在電腦屏幕當中:臉部究竟會有什麼樣的表情則取決於微軟的股價表現。當微軟股價上漲時,顯示的是一張笑臉;當微軟股價下滑時,表情會非常的沮喪。

對應的事實是,當時幾乎所有的微軟員工都通過期權獲得了公司一定的股份。在微軟任職16年的營銷經理埃德·麥卡希爾(E dM cCahill)表示,「當時微軟員工非常渴望利用每一個機會來增加公司的營收。在每一次參與的會議中,都有著明確的目標和清晰的結果,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動作越快,微軟的股價就會上漲得越快,他們的個人財富也將會越多。」

但是這一切狂熱在1999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後,都回到了原點。1999年12月30日,微軟股價在剛剛創出歷史新高119.94美元之後便出現持續下滑。

僅僅16天之後,比爾·蓋茨把微軟首席執行官的位置交付給了鮑爾默。在隨後的一年時間中,微軟股價下跌了一半以上,而且再也沒有回到曾經的歷史高點。這意味著,曾經給微軟員工帶來數不清財富的金鑰匙股票期權,也變成了「潛水期權」。

隨之而來的問題,則是員工中嚴重的財富分化。有些員工每天開著自己新買的賓利上班,而有些員工則開著緊湊車型轎車道奇霓虹。曾經那個團隊並肩作戰雄霸天下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財富分化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微軟老員工與新員工之間的關係。

2003年前後,微軟決定不再向員工提供股票期權,以此來削減支出。而這意味著,後來的員工只有通過晉級,才能得到財富上的回報,而他們的前輩們則可以專心於技術研究,專注於產品。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官僚主義開始在微軟逐漸形成,進一步降低了自身的創新能力。更多的微軟員工開始尋求獲得管理崗位,而更多的管理者意味著要召開更多的會議,更多的會議導致了更多的備忘錄,所有的這一切也導致微軟創新能力的大幅降低。

一位微軟前技術人員表示,「在這樣的組織系統中,軟件設計工作似乎都是由委員會來完成的。所有的事情都進展得非常緩慢,員工需要開的會太多了。」

步步倒退

正因為如此,微軟在隨後的市場競爭中步步錯失先機。

蘋果公司早在2001年便發佈了iPod音樂播放器,而直到兩年之後,微軟的高管還在試圖想出如何與蘋果對抗的方法。

蓋茨在2003年11月2日向部分微軟高管發送電子郵件稱,「因為我們推出音樂服務的時間過晚,我們可能將在該市場永遠落後於其它競爭對手。用戶不希望放棄自己的硬件。」蓋茨在郵件中表示,結果就是微軟不會說服消費者使用微軟的產品。他寫道,「我看不到有什麼能夠確保我們成為市場龍頭的證據。我認識的人(我承認他們都是富人),都擁有下載了數千首歌曲的iPod.」蓋茨說,投資銀行A llen& C o.的管理者赫伯·艾倫(H erbAllen)曾一次為好友購買了數十個iPod.他寫道「巴菲特也非常喜歡iPod.」

隨著時間的推移,直到2006年11月14日,微軟才推出了自有音樂播放器Zune.在該設備推出僅僅45天之後,喬布斯便發佈了把手機、音樂播放器、互聯網接入、照相機和其它Zune所不具備的功能融為一體的iPhone手機。但是對於不想購買手機的用戶,iPod依然是他們不二的選擇。事實上,蘋果早已推出了公司第五代iPod售價並不昂貴的iPodM ini.在距此不到一年之前,蘋果還推出了公司售價最低的音樂播放器iPodN ano.

Zune很快便在市場中取得了慘敗的戰績。到2009年,iPod依然佔據著音樂播放器市場71%的份額。除了朝鮮大選之外,這樣的數據在市場中幾乎就看不到。與此同時,Zune的市場份額卻不足4%.去年10月,微軟終止了Zune業務,寄希望於消費者能夠購買一部像iP h o n e一樣融入音樂播放器功能的W indow s Phone手機。

不僅在新的多媒體業務上節節敗退,微軟在曾經引以為傲的操作系統上也翻了大跟頭。

2001年5月,微軟執行了名為「長角」(Longhorn)的項目,預計將會在2003年年底發佈名為W indowsVista的產品。然而,直到2004年6月,喬布斯宣佈蘋果將推出名為「T iger」的操作系統時,Window sV ista何時推出仍然杳無音信。實際上,「T iger」中的許多功能都是微軟計劃在長角中推出的功能。

這注定了Vista的失敗命運。實際上,兩年以後當WindowsVista操作系統終於在商店的貨架中現身時,不少媒體就撰文指出,微軟推出W indowsVista是2007年最令人失望的科技事件。

從技術轉向管理的巨大風險

現在總結這些微軟曾經犯下的昏招,足以看出互聯網公司從技術轉向管理的巨大風險。

當蘋果推出iPhone手機時,鮑爾默在2007年曾嘲笑著說,「iPhone沒有機會在市場中獲得很多市場份額。」他在同一年還表示,「iPod的確是熱門品牌,但蘋果不是。」在蘋果2010年推出iPad平板電腦時,鮑爾默更是對這款產品嗤之以鼻。但是截至目前,iPad的累計銷量已經超過了5500萬部。鮑爾默對谷歌的預測同樣也不靠譜。鮑爾默在2005年曾經公開表示,「谷歌算不上是一家真正的公司,它就是一個爛攤子。」

鮑爾默不斷犯下的錯誤,也讓微軟的技術專家們開始抱怨。

一位在去年跳槽到谷歌的微軟前程序員說,「鮑爾默擁有著把腳塞進嘴裡,讓人看上去非常愚蠢的技能,這會一點一點地折磨著微軟的每一位員工。在他做出了那麼多錯誤的預測之後,你就明白這些絕對無法原諒,因為這意味著他聽不進身邊技術人員的諫言。」)

作為微軟的首席執行官,鮑爾默聲稱他首先考慮的不是讓微軟「扮酷」,而是利潤。換句話說,微軟首先考慮的是通過銷售自有的新技術賺錢。但事實上是:微軟靠著錢獲得了市場領先優勢,因為這家公司總是比任何一家競爭對手都擁有更多的資金。)

不過微軟的這種優勢已經不復存在。鮑爾默長期以來一直依靠的優勢如今已經徹底消失了。谷歌當前賬面上已經持有500億美元的資金,與微軟的580億美元相差無幾。另一方面,蘋果從今年開始已經持有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資金。使用財務力量讓公司在市場中保持領先優勢對微軟或鮑爾默來說已經無法再次奏效。

喬布斯曾經在沃爾特·艾薩克森為他撰寫的自傳中公開談論過鮑爾默在微軟的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喬布斯說,「做銷售的人經營公司,做產品的人就不再那麼重要,其中很多人就失去了創造的激情。斯卡利加入後,蘋果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那是我的失誤;鮑爾默接管微軟後也是這樣。蘋果很幸運,能夠東山再起,但我認為只要鮑爾默還在掌舵,微軟就不會有什麼起色。」

不過最有趣的是,喬布斯在這一點上最終譴責的是蓋茨。喬布斯說,「他們從來沒有展示過原本應當展示出的產品智慧野心。蓋茨習慣把自己標榜為產品人,但他確實不是。他就是一名商人。贏得業務永遠比製造出偉大的產品重要得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45

樂凱錯失去膠片化良機 十年間退居小眾公司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0-25/wONDIwXzU0NzcwOA.html

儘管國內最後一家膠卷廠商的彩色膠卷業務消失是在情理之中,但還是讓人又愛又恨。

9月的保定是個冬天。

這個可以鎖定時間和留住青春的地方,有著全球第三大彩色膠卷生產廠商。直到今年9月,一切戛然而止。

9月4日晚,樂凱膠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樂凱)發佈公告稱,將停止彩色膠卷的生產,並授權公司總經理清理與此相關的專用資產。這也標誌著,中國彩色膠卷產業的終結。

「糟踐了。」王洪斌(化名)不厭其煩地用方言對《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說,樂凱曾是保定企業的代名詞。

20年前,王就開始在這裡工作。10年前,這家工廠生產的彩色膠卷家喻戶曉,曾是中國當時唯一可以與柯達和富士競爭的世界三大彩卷製造商之一,並因其在中國市場對另外兩個外來者的制衡而為業界所稱道。

但這注定又是一個貴族沒落的故事。隨著數碼照相技術迅速席捲全球,柯達和富士相繼被迫宣告停止彩色膠卷業務,甚至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

樂凱也未能逃脫相似的厄運。2011年,樂凱在連續數年利潤下滑之後,最終虧損5000餘萬元。而在此前的三年,這個員工數達幾千人的公司,每年賺到的錢只能在北京的五環外購買一套面積不足100平方米的普通房子。

後果是殘酷的。2012年2月,樂凱開始對與彩色膠卷生產相關的設備、技術、專用原材料進行減值測試,並於7個月後宣佈最終停產。

與外界對中國彩色膠卷命運的惋惜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對外宣佈彩色膠卷停產當天,樂凱工廠一如既往的平靜,這裡什麼也沒有發生。沒有會議,沒有儀式。

王洪斌甚至沒有得到任何正式的通知,他得到工廠永久停止彩色膠卷業務的消息還是來自網絡的報導。之後,他接到換崗的通知。

中國樂凱膠片集團(樂凱控制人,下稱樂凱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英茹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樂凱膠片其實早已意識到危機的來臨,轉型已在悄悄進行。」她表示,在2000年,樂凱就開始準備求變。到2005年,樂凱就開始投資建設第一條TAC光學薄膜生產線,進入平板顯示上游的關鍵材料領域,成為全球僅有的能生產TAC膜的五家企業之一。次年,樂凱在合肥開工建設我國第一個光學級聚酯薄膜基地,並開始大規模進入薄膜生產領域。到2011年,以光學薄膜為主的膜材料銷售收入已佔樂凱集團收入的五分之一,利潤佔42%。

值得關注的是,光學薄膜也成為樂凱吸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重要一環。去年9月,樂凱集團併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成為其全資子企業。

好消息是,今年上半年樂凱主營業務收入出現增長並開始盈利。王英茹認為,這得益於公司在太陽能電池背膜和銀鹽產品彩色相紙業務上實現的新增長。半年報稱,太陽能電池背膜項目去年下半年開工建設,預計年內完工。這有可能成為樂凱的下一張名片。

不走運的是,眼下的國內太陽能電池行業正在接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嚴峻考驗。美國和歐洲作為世界上該產品最大的市場,正借助貿易手段向中國的太陽能產業發起抵抗。樂凱作為上游材料的供應商,不可能感受不到這股刺骨的寒風。

令王洪斌真正遺憾的是,在此前的長達十年「去膠片化」時代裡,樂凱曾有機會全身而退。那麼,樂凱做了什麼?

那個「壞傢伙」

王洪斌最後一天在彩色膠卷整理生產線上工作是7月27日。不久,他便接到不少向他索要樂凱膠卷的電話。

9月5日,樂凱膠片對外宣佈停產消息當天,北京五棵松攝影器材商城的攤位老闆李勇發現,最近過來詢問樂凱膠卷的人開始增多。他乾脆從庫房角落裡搬出了剩餘的一箱半存貨,擺在門前顯眼的位置,並隨手把價簽上的「13」描成了「18」。

一些淘寶店主似乎也察覺到了類似的情況。在網站的銷量統計中,樂凱膠卷的銷售記錄大多從9月中旬開始,此前寥寥無幾。而不少商家更是為其貼上了「收藏國貨」的標籤。

但上一次受到熱捧已是有些久遠的事情了。那時的王洪斌充滿了幸福感。

1989年,他從樂凱職業中學畢業,由於父親是樂凱研究院的老員工,所以進入樂凱沒費太大周折。但對於沒有內部關係的畢業生,這在當時的確是件難事。在當時以及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樂凱就是保定,保定就是樂凱。

上世紀90年代,樂凱逐漸進入市場爆發期。當時城市裡的相片沖洗店是個熱門的生意,逢年過節都需要排隊。

王洪斌趕上了好時候。到2000年,樂凱佔據國內100%的航空航天膠片市場、70%的電影膠片市場、50%的黑白膠片份額以及30%左右的彩色膠片份額。其上市公司樂凱膠片也在當年達到了業績的頂峰,淨利潤2.15億元,主要都來自彩色膠卷。

這也直接體現在王洪斌的收入上。他所在的車間,樂凱膠卷的月產量從幾十萬隻逐漸上升至一兩百萬隻。最多的一個月曾經生產了600萬隻樂凱膠卷。當時加班和超額完成任務都會發獎金,王洪斌的月薪也從參加工作時的30多元快速攀升。他至今還記得,2000年的某個月拿到了1500元獎金。

最讓他得意的地方是,逢年過節王洪斌總會拿著相機給大家照相,而家裡人還要特地為此換上新裝。加之當時沖洗店對樂凱的職工還有一些優惠,因此他們要比一般家庭有更多的拍照機會。這讓他覺得「自己好像突然間地位都提高了」。

但之後,王洪斌的工資就再也沒有漲過,而且持續了很多年。

事實上,有個傢伙和王洪斌同歲。1975年,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個叫做美國柯達實驗室的地方,誕生了一個有些笨重的大傢伙,它的名字叫數碼相機。

王洪斌沒有想到,正是這個「同齡人」在日後拿走了他的工資,甚至搶走了他的工作。更具嘲諷意味的是,這個壞傢伙最先干掉了自己的父親——美國影像產品巨頭伊士曼柯達公司。

最新的消息是,已經申請破產保護的柯達正在啟動多項專利權出售交易,用來拖延這艘腐朽巨輪下沉的時間。

相比之下,樂凱的狀況尚不至於這麼糟糕。但不可否認的是,自2000年之後,樂凱膠卷的銷量持續下滑。五年中,樂凱膠片的盈利能力下降了將近90%。

但王洪斌彼時還抱有幻想。當時的人們對數碼相機還有疑慮,畢竟那時候數碼相機的像素很低且價格昂貴。懷揣這種想法的人佔據多數,包括膠片領導者及數碼相機的發明者柯達。

此前,產品的生命週期往往是沿著拋物線式的路徑演繹,但是整個膠卷行業都沒有料到,從頂端下滑的時候,趨勢幾乎是自由落體式的垂直跳水。「數碼技術成熟得太快了,這些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樂凱集團總經辦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朱海河只能如此感慨。

另外,膠卷在航天及軍事上的應用給了樂凱一些錯覺。雖然知道用膠卷的普通消費者可能會越來越少,但由於當時仍然具有清晰度的優勢,一些樂凱內部的人認為,膠卷還會繼續在軍事等特殊領域保留下來。但事實是,2009年的軍方訂單成為向樂凱採購的最後一批膠片。

這也意味著樂凱停產進入倒計時。不久,工廠出現階段性停產,而且王洪斌再未接到過任務單。自去年後半年開始,這種停產與復工之間的跨度越拉越大。最近的兩年中,他所在車間的工人從最多時的400人陡降至最後的十幾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30

職場新星》舒果副總李叔翰 熱血服務員的職場迷航記 「四字箴言」讓你不會錯失職涯下半場


2013-06-03  TWM  
 

 

年輕時,他曾經一時衝動,憤而離職,卻在出走後,懊悔不已。王品集團「舒果」餐廳副總經理李叔翰在回歸「正途」多年後,才了解,積極進取絕對是職場不敗的先決條件;但要能走到最後,惟有「沉得住氣」四字箴言。

撰文‧鄭淳予

「年輕人,真的不要太意氣用事!」採光明亮、室內裝潢簡潔清新的「舒果」餐廳內,一位國字臉的大叔說得語重心長。這是王品集團旗下營業額第四高的品牌,眼前這位年紀輕輕的「大叔」,就是「舒果」的副總經理李叔翰。

這位低調的副總,打從大學就讀銘傳觀光系時,他就在王品實習,一畢業即進入王品從正職工讀生做起,可以說是標準的「王品人」。不過確有段三個月的「出走期」。

當年,李叔翰在王品擔任小組長,管理一組正職工讀生,做事勤奮的他,對升遷很有企圖心。誰知道,另一位因服役而離開兩年的小組長,才復職就被拔擢。「我本來非常篤定,那個位置一定是我的,因為他離開兩年,我代替他為公司拚了兩年,怎麼說都該是我!」曾因「升遷不是我」憤而離職李叔翰心中的不平與憤恨一把燃起,當天下午,他丟下一份辭呈就走人,甚至不讓主管、同事找到他。既灰心又不服氣的他,滿腦子想著:「我再也不要待在餐飲業!」那是二十來歲的他,踏入職場後,第一次也是打擊最大的一次挫折,全因為對自己太有自信:「我一直認為自己那麼好,但是原來人家不認同。」離開王品的李叔翰,找了一份銀行保全工作,加上周末兼差工地保全,月領約三萬元,「比起端盤子領二十四K,輕鬆很多!」但他發現,「在銀行裡,只要一接觸到客人,整個人就活潑起來,幫人抽號碼牌或打總行電話,都讓我樂在其中!」他開始懊惱自己太衝動,但倔強的他,說什麼也不願意「吃回頭草」。直到有一天,當時擔任王品區經理的鄭禮藤要為新品牌「西堤牛排」招兵買馬,想起了這位充滿幹勁的「小組長」。

「我記得,那是二○○一年耶誕節前一天,鄭經理約我長談,他甚至不曉得我已經離開王品。」他聽了原委就對我說:『你要不要來一個新環境,重新開始?』但我一聽到他要我從『一級服務員』做起,比我原本職務還低,就皺起眉頭,不過他不慌不忙地說:『你放心,我店開很快,你一定有機會。』」前輩一語中的,卸下了李叔翰年輕倨傲的包袱,他隔天就答應回到王品集團,「重新開始」,從基層做起。果然,憑著沒有熄滅的熱忱,三個月後,他就晉升小組長,再半個月,晉升為主任,又半年後,坐上店長。

忍耐與等待 是職場生存的重要學問李叔翰建立了很清楚的「去留邏輯」:「離開前,冷靜思考,是公司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他解釋,只要是人的問題,就可以解決,舉凡休假、留職停薪、申請內調,就是不要在情緒最滿的時候決定離職。

怎麼樣的公司才有問題?他言簡意賅歸地納出兩種條件,一種,是晉升管道不透明;另一種,是財務不透明。「只要升遷管道透明,你知道自己達成哪些條件,公司都有制度化規定,而且公司賺不賺錢大家都知道,這樣的公司當然要留下來!」有「幸福企業」美譽的王品集團,平均還是有約莫三%的離職率。李叔翰表示,離開的幾乎都是年輕人,而且只有一個原因——「吃不了苦」。曾有工讀生做了兩個月就對他說:「店長,我想離職,我覺得看不到未來。」在他追問之下,工讀生才說:「我要端盤子到民國幾年,才能有你這樣的收入?」類似的速成思惟,總讓他啼笑皆非。

「大多數年輕人都能積極任事,具備一切成功條件,但常敗在最重要的一個價值,就是忍耐與等待。忍不下來,或禁不起等待,就會離開,但誰能保證離開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說完,李叔翰豪邁地大笑,朝餐廳後場走去,迎向自己職涯的下半場。

李叔翰

出生:1977年

現職:舒果副總經理

經歷:王品牛排、西堤牛排

學歷:銘傳觀光系

工作年資:約16年

第一份工作:王品牛排工讀生

李叔翰的職場成功心法

執行力。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主管就要看你能不能又快又準確地把事情完成。

抬頭苦幹。做完該做的事情是基本的,但要讓別人看到你的表現,就要挑沒人會做的苦差事去做。

建立自己的團隊。帶人要帶心,能力一定要比下屬強,但有功勞要留給下屬,有責任你就要出面扛下。團隊的凝聚力高,執行力就會高。

勇於輪調。長官跟你提要不要去哪裡,不管去哪裡,都應該答應!每一次輪調就是一個晉升機會,年紀越大會越不想動,所以剛到職場要多方面嘗試。

忍耐與等待。你執行力強,有團隊,也輪調過了,表現很好也都讓人看到了,卻無法晉升,這時,最重要的就是忍耐與等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53

天天動聽如何實現逆襲:估值5年增50餘倍,策源兩次錯失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6/56906.html

筆者寫給i黑馬的這篇文章不會用諸如「阿里發力移動音樂」、「阿里加速移動端佈局」等內容作為主題——換個角度,天天動聽背後的一家VC,以及阿里之外的另一家公司的行動,比前面那些「高大上」的標題更有故事性。

「一家VC」叫聯創策源,「另一家公司」則是俞永福的UC,兩者圍繞天天動聽這家新興公司的故事,總計有3個關鍵節點。

第一個節點是2008年,那時中國智能手機的主力機型還是塞班,黃曉傑(天天動聽CEO)與另外兩個合夥人一起開發了一款移動音樂播放器,在市場上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但這完全是一個草台班子,UC找到這個團隊時,他們甚至連公司都沒有註冊,所有人都是兼職身份。當時,俞永福承諾投資天天動聽並注入UC瀏覽器的流量進行推廣,條件是黃曉傑等人必須正式註冊成立公司,以全職身份去運營這個產品。

實際上,黃曉傑的團隊同時也曾嘗試接觸過聯創策源等VC獲取投資,據筆者曾在其中就職的線人透露,當時策源內部的幾個合夥人看到這個案子時,都表示「看不出前景在哪裡」,隨即放棄了投資機會。

第二個節點出現的契機是國內安卓智能手機市場開始爆發。策源等風投機構開始大幅度轉向這個市場。天天動聽的天使投資者UC本身是國內最早向安卓平台轉型的移動互聯網企業之一,連帶效應下,天天動聽也很自然地立即著手研發該平台產品。很顯然,這一著賭對了,再加上UC瀏覽器不遺餘力地導入大流量,天天動聽順利躋身國內頂尖手機音樂播放器之列。

浮出水面之後,黃曉傑的團隊終於開始受到風投界的熱烈關注,不斷有機構洽談期望進入。當時最積極的兩家,一是聯創策源,二是最近兩年由於跟投雷軍系出名的晨興創投。尤其是策源,態度與上個節點時完全不同,甚至同時向黃曉傑和俞永福(策源也是UC的投資人)兩邊「施壓」,要求進入天天動聽的該輪融資。

但是最後,天天動聽還是選擇了晨興作為自己新的投資方。策源一方再次錯失投資的機會,內部對於這次的結果非常不滿,但也無濟於事了。

第三個節點就是阿里的進入了。2013年初,阿里巴巴明確了收購天天動聽的意向,UC一方經過權衡,決定退出,逐步將手中股份轉讓給阿里。根據線人的匯報,「公司估值增加50餘倍是沒什麼問題的」。再加上2億的用戶量,天天動聽完成這些只用了5年時間。

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流傳甚廣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互聯網江湖裡,很多時候VC是缺失的。

「現在創業者最想拿的是來自企業的投資(CVC)。」一位風投人士也向筆者感嘆,以高估值退出為導向的投資,和以業務協作為導向的投資,從性質上就是根本不同的。「企業的戰略資源除了能帶來錢,更重要的是能給資源,比如UC這種有流量入口的公司,之前投的ES文件管理、安全管家,再加上這次的天天動聽,業務都是迅速成長。風投有多大幾率能做到?」(一名i黑馬作者的投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55

錯失精琪方䅁可能才是滿清倒台的主因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2/blog-post.html
由於近日中日關係緊張,而2014年又剛好是甲午年,有不少人認為這一年共匪必定重蹈當年滿清覆轍被大日本帝國皇軍亡黨亡國。利用歷史去分析當今時局甚至股市是一個常用的方法,但由於歷史是由人所撰寫,因此搜集、分析和結論往往滲入撰寫人的主觀判斷。加上歷代中國史書以正朔、陰陽、天德和帝王治亂興衰為主要思路下的鐵筆春秋,故以某些個別歷史事件去替當今時局作推論其結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近年西方金融經濟成了一代顯學,故以此角度去剖析歷史每每另有一番「新」發現。日前筆者拙文『64事件可會是中國貨幣史上的里程碑?』受朱嘉明博士的鉅著「從自由到壟斷 - 中國貨幣經濟兩千年」所啟迪由貨幣史角度去重新分析8964的另一層意義,今天且進一步再看一看在清末另一個可能被忽略而令滿清覆亡的經濟改革。

不少人認為滿清覆亡的原因是極權和政治腐敗,加上錯失光緒末年戊戌六君子的憲政改革令中國走向共和而最終難逃倒台的命運。其實如果由貨幣史角度去看,清末沿用的「銀本位」制亦極有可能是另一個其覆亡的主因。本來中國當時行銀本位已經有超過一千年的歷史,在「銀本位」以外民間銅錢、私錢、外國貨幣亦同時流通,因此便出現了今天活在人民幣是國內基本流通貨幣下生活的人難以想象的混亂情況。加上清末自太平天國之亂後地方勢力抬頭形成大一統皇朝在末期常見的藩鎮割據現象,令滿清這個所謂「極」權的政體在國家貨幣政策上竟然完全沒有話事權,因此在出現金融危機或其他情況下不能利用宏觀的貨幣政策(如米帝的QE)去救市。
銀元本來是當年中國對外的匯兌貨幣,但在十九世紀的時代大英帝國猶如當今的米帝軍事經濟實力獨步全球,因此行「金本位」的英鎊猶如今天的美元成為全球貿易結匯貨幣。邁向十九世紀末葉,全球各國除了滿清外皆逐漸放棄「金銀複本位」制而採納掛勾英鎊的「金本位」制度,這造成了十九世紀銀兌金長期下跌的大浪。要命的是由於滿清仍採用「銀本位」,江河日下的銀元便不斷湧入中購買原材料和農作物這些實物去換取日漸升值的黃金。加上滿清對外賠款、購買自己不能生產的軍備和先進工業產品必須用英鎊或黃金結算,這可令銀兌金下瀉加速,而因為白銀大量流入造成國內惡性通脹。根據美國漢學家、大清海關洋幹部馬士的記錄,1903年銀兌金價只等於1873年36%,當中對實行「銀本位」的大清帝國打撃可想而知。
滿清在太平天國之亂後地方勢力抬頭之時所推行洋務運動的同時,亦同時推行金融西化的進程,但在路線上滿清中央政府卻錯誤縱容地方各自為政私鑄貨幣。首先在1887年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引進西方的新式鑄幣機軋製新式銀元。之後他調任湖光總督後又獲准在湖廣鑄造和發行地方銀元。在地方啟動印鈔權之始令地方政府擁有QE能力去推行地方洋務運動令中國出現了在慈禧時代的中興局面。食髓知味,各省分別開始競相私鑄銀元和銅元。在貨幣供應急速増長之時不但令民間飽受通脹之苦,同時亦剝奪滿清中央政府以宏觀經濟手段(如QE或發債)去調節政經的手段。根據梁啟超《濫鑄銅元小史》統計,銅元兌銀元匯率由1905年6月的96貶值至年底的107。到了1910年則下跌至175和180水平,銅元兌銀元貶值高達80%!

自洋務運動以來,滿清其實不斷和外國交流以圖改革中國。當美國國會於1900年正式批准從「銀本位」改為「金本位」之後,世界上僅餘兩白銀經濟體中國和墨西聯合向美國發出了呼籲要求美國為兩國的幣制改革提供幫助。因此米帝便成立了『美國國際匯兌委員會』,並派了經濟學家精琪(Jeremiah Whipple Jenks)來華獻上實行「銀本位」的藍圖。精琪於1904年初抵達中國後向滿清中央政府提交了幣制改革方案《關於中國新貨幣體系的備忘錄》。其重點有兩個,分別是導入金本位和把發鈔權重歸中央。由於「精琪方䅁」直接威脅張之洞等割據地方勢力漢人的利益,因此他們以「民族主義」的旗幟反對而令「精琪方䅁」胎死腹中。就這樣,滿清因為錯過過這個重要的金融改革導致在日後的上海橡膠金融風暴和四川保路風潮等金融危機令滿清無力以宏觀金融政策去挽救而招致倒台(見『1910年上海橡膠股票風潮:撼動清朝的股災』)。正如洋鬼子喉舌英文報紙《北華捷報》1905年3月31日《中國貨幣改革》一文指出,張之洞反對「精琪方案」的攻擊是出於偏狹的排外主義。並且指出「在中國推行幣制改革,事實上是向巨大的既得權益和腐敗勢力進行全面攻擊。」據該文推算各省造幣廠發行銅元替地方勢力帶來至少每年高達1,800萬両銀。

日前筆者拙文『鐵面朱經濟學』和『沒有最大只有更大的強國債台!』嘗試分析共匪近代一段重要宏觀金融歷史。對照當年滿清的貨幣改革,再看鐵面朱乃至今天的地方債務平台等現象,其實便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經上的矛盾和角力,這些亦是中國近數千年來歷史軌跡之一。不過當今共匪不同當年的滿清,除了沒有集軍、政、財大權的地方割據勢力外,中央亦有印之不盡的人民幣和透過四大賊銀所控制的宏觀金融體制。在這一點上,共匪邪惡的江山可能遠較反共義士所想象的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30

錯失30倍股:慧聰網 馬小寶

http://xueqiu.com/5640098934/28597268
2014 April 2
$慧聰網(08292)$
三月份港股慧聰網08292繼續上升,破22元創歷史新高,距離2010年中下旬的0.7 元,漲幅剛好為30倍。私下頗為遺憾,這家企業,我自認比較瞭解,一直貼上「好公司」「潛力型」標籤,前三年多次推薦,但本人猶疑於多個候選股,慧聰在1HK$以下成交相當清淡,買賣差價10%以上,掛買盤但一直沒有實際買到過慧聰,沒人拋!本著做熟原則,購買了化工材料股,比如三江化工02198,中怡精細02341。

把跟蹤慧聰網經歷簡要描述,從現象看,儘量不做主觀描述。如圖所示,關鍵節點瞭解,也推斷好了大勢,沒有把握住操作,權當教訓學習。

查看原圖
1998年第一份工作,蘇南某化工企業做新產品,化學品品種繁雜,行情波動大,最為適合貿易,按照今天的目光來看,市場空間、特點、供需節點提供了很好的電商土壤,也就是屆時生意寶,勤加緣,阿里巴巴,慧聰發家時,化工品撮合是主要盈利來源,即使到了今天市場上活躍的信息服務提供商,2萬多家化工品貿易企業,都是根植於化工。蘇錫常遍佈小化工,產品利潤好,廠家要求快速應對客戶需求,不計較採購價格,這樣供應高度依賴合適的媒介,記得三家單位一直來送信息快遞,勤加緣雜誌設計花哨,設備廣告也放在上面,慧聰每季度來派發或者郵寄,都是一些新畢業生,材料往門口一扔就走,最好的反是江蘇省化工信息的《化工市場七日訊》,每週一版,類似小字典找供應商,我們都用這個買東西,可惜後來因為小化工廠家被整合掉了,用戶放棄紙質媒體,就不常見樂,但這家單位的網站還是一直更新的。阿里巴巴專攻網絡和外貿,生意寶靠網站平台信息來招徠企業廣告,忽略。2003年前參加行業展覽,慧聰一直有參加,通常租個最偏僻的櫃檯,兩個大學生派發資料,很厚很重的一套。當時慧聰給我印象,很節省運行成本,頻繁低調吸引客戶,員工走馬燈一樣換,多行業參與(360的來由),估計不會大虧錢也不會暴利,和阿里巴巴的做事方式大為不同,所以2003年香港上創業板募集了點錢,市場並未給予正面回應。

看慧聰網主頁,產品系列真多,累。可以說阿里翻版,但用戶真不多,價值不大,我幾乎不看。從上市後看公告虧損開始擴大,股價也跌破1HK$,成交稀少。

2006年一位親戚在北京考知識產權局,幫著現場參考,發現筆試通過考生中來自慧聰的最少3位,和其中一位聊了下,慧聰屬於過渡單位,雖然收入低前景不明,但剛畢業先落戶再說,有機會再走。

2007年虧損更大,股價一天跌40%也有,跌到4毛以下,頭上頂了好幾個帽子,"創業板,虧損,小盤",任何投資者看了都會怕,誰也不敢玩。留意到主席郭凡生也不大出來給大學生演講了,本來他和京東方俞敏洪的傳奇經歷、勵志故事常見諸於媒體。

情況在悄悄變化,2009年實際上就有改善。再次聽到是2010年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塗料行業十佳評選,這個用來宣傳品牌,想慧聰開始玩高大洋氣的了。2011年4月在上海原料十佳評選,虹橋喜來頓舉辦,行業專業人士免費,我全程參加。規模起點很高,溶劑、樹脂、助劑、鈦白粉、乳液、膨潤土、鋁銀漿,還分國內外品牌,各路群眾都爭著競選,當然要資助的呵呵。參會後心情大好,我在港股通上寫了篇文章,重點講了慧聰網。

同年末慧聰北京開始搬入新辦公大樓,我還開玩笑說郭老闆一直很小氣,現在突然手頭闊綽了,應該是掙到錢了,或者預計要掙到大錢了。從公告看業績開始虧損減少到百萬級了,華南家電城也開始籌建,定位是部分代替廣交會~~~。

2012年3月拜訪他們上海在中山北路的辦公室,印象是人多,大家很忙,聽員工說目標定得很高,不過大家鬥志很好。中報宣佈盈利,塗料推廣會期間,居然說華夏鄧白氏屬于慧聰,讓我大吃一驚,因為我們集團全在中國採用鄧白氏的第三方信用評級,光我這邊新客戶每年增20多個,每個要給鄧白氏1200元作為信用調查和定級費。

2013年初更是好現象層出不窮,轉板申請,分拆傳聞,區域總經理配寶馬5系,上海目標調高,業績大增,不過市盈率一直高哇,再後來股價過6元,10元。

2014年1月更是翻倍,一季度股價創歷史新高,不過和我沒有一毛錢關係,因為我沒有買!

慧聰提了戰略,「專注B2B內貿、行業垂直細分、交易+媒體服務」,其實我這邊看到的亮點主要是塗料原料行業的垂直細分,這塊不會被電商網商吞併,因為原料助劑選擇決策權在技術專家手中,靠網址鏈接、發個廣告、電話推銷毫無效果,技術群體需要一個交流平台,總總需求,而慧聰敬業的客服人員,對接這麼多客戶群體,自2004年開始,現在成為行業中標的,一些好的現象可以觀察到,骨幹員工很少流動,塗料總經理郭喜鴻十年前就負責這塊業務了。

未來,競爭肯定難免,慧聰目前的股價已經迫使要更好的增長來吻合,否則難免劇烈調整。行業垂直細分很難大突破了,除非把這個成功經驗推廣到其他領域,真要是360行,那不用說的,股價繼續十倍,可惜能找到像塗料原料這樣細分行業,不容易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