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三季報披露季漸近高潮。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10月25日記者發稿,已經有1879只基金(A、B、C等分別統計)發布了三季報。
從目前已公布的三季報來看,剛剛過去的這一季度,基金基本延續了二季度的謹慎操作策略,盡管上證指數探底回升,但整個公募基金行業並未因行情的走高而明顯加倉。相反,基金倉位在過去一個季度出現小幅下降。
盡管如此,仍有金融、地產、上海國企改革等一些板塊獲得了公募基金的增持。而相關的個股在過去一個季度表現不俗。
公募策略謹慎
據Wind資訊統計,1879只基金公布的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普通股票型倉位為87.32%,較此前一個季度減倉不到0.1個百分點;偏股混合型基金倉位80.72%,較二季度末的82.49%小幅減倉1.77個百分點;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倉位44.39%,較二季度末的45.4%倉位,小幅減倉約1個百分點。
北京一家銀行系基金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在經歷了三輪股災以及今年以來連續兩個季度較大幅度的調整後,公募基金的投資策略較為謹慎,整體的倉位低於長期均值水平,在沒有看到賺錢效應的前提下,正常情況時不會大幅加倉。
在這樣的情緒帶動下,一些流動性高、低市盈率的股票受到公募追捧。較為明顯的是,金融股和地產股的投資倉位有所提升。據Wind資訊,基金對金融業板塊的倉位由二季度末的2.07%小幅加倉到了三季末的2.1%;而地產股的倉位則由0.64%加倉至0.68%。
“大金融和地產市值是巨大的,倉位雖然僅是有限變動,但絕對值顯然是驚人的。”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指數基金經理對本報記者稱,但整體上來說,三季度末基金也沒有大幅加倉金融和地產,倉位提升跟兩個板塊股票的走高密切關系,股價走高造成了基金倉位中金融股和地產股的權重被動提升。
哪些板塊受青睞?
金融股之所有受到市場青睞,一定程度上緣於其流動性和抗跌性。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市場上一個新興群體——打新一族配市值的一個好選擇。一位參與網下配售的個人投資者此前在社交媒體上評論銀行股投資者價值時如此稱:“銀行股的心電圖走勢,至少說明了板塊不會怎麽跌,考慮到它的流動性,顯然是配市值的首選。”
盡管僅有約一半的基金三季報披露,但從這些季報反映的不完整信息來看,三季度末基金對一些銀行股的持倉已經超過了中報中記載的持倉量。其中,62只基金持倉工商銀行(601398.SH),持股總量達到27297.43萬股,較二季度末增持了9247.83萬股;48只基金持倉中國銀行(601988.SH)24547.83萬股,較二季度末增倉9047.66萬股;138只基金持倉47311.54萬股興業銀行(601166.SH),較二季度末增持8994.29萬股;108只基金持有民生銀行(600016.SH)65171.37萬股股份,較二季度末增持8683.5萬股;61只基金持倉北京銀行(601169.SH)15968.01萬股,較二季度末增持了8189.15萬股。
在投資者買盤的追逐之下,銀行股在三季度告別了之前的窄幅震蕩走勢,逐漸企穩走高。以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為例,兩者在三季度漲幅分別達到5.04%、9.05%,均創今年以來的季度漲幅新高。
在三季度,地產股的表現相比銀行股毫不遜色。一項反映滬深兩市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的整體收益情況的國證地產指數(399393.SZ)三季度漲幅達到7.25%。在日前召開的一場投資策略會上,富國基金旗下一位投資副總監當時稱,市場上對地產股的價值進行了一次重估。隨著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上漲,以及寶能、恒大舉牌萬科,行業出現了一種新的思路:與其去大幅溢價拍賣拿地,還不如去舉牌一些土地儲備豐富、股價相對便宜的地產股。“已有券商專門做了一個舉牌概念的榜單”。
相較於大地產、大金融,大板塊的機構持倉變動。一些細分領域和概念板塊也獲得了機構的青睞。多只上海國企概念股票在三季度受到基金大幅增持。截至目前三季報披露的信息顯示,上港集團(600018.SH)成為基金增持股份數量最多的個股。三季度,匯添富上海國企改革ETF增持了22176.09萬股上港集團股份,占流通股的比重0.97%;上海建工(600170.SH)排名第四,基金三季度大幅增持13097.32萬股;上海電氣(601727.SH)排名第五,基金大幅增持了12533.86萬股。
相比以上這些,兩只基建權重股,中國建築(601668.SH)和中國電建(601669.SH)也受到了基金的青睞。截至目前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三季度末,50只基金累計持有中國建築24850.08萬股,較二季度末增持了11051.28萬股。15只基金持有中國電建7253.36萬股,環比增持了5932.29萬股。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前三季度全國經濟數據後,各地統計局也紛紛披露了自己的三季報。從已公布的23個省份的數據來看,重慶和貴州這兩個長江上遊省份的增速超過了10%。從名義增速來看,東部沿海幾個發達省份的增速都比較高。
長江上遊最強勁
從區域上看,長江中上遊的幾個省份最為強勁。重慶市統計局公布的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505.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0.7%,比上半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較全國高4.0個百分點。
緊隨其後的是貴州,2016年前三季度,貴州全省地區生產總值8135.3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5%,增速與上半年持平。
此外,位居長江中上遊的幾個省份表現也相當不錯,比如江西增速達到9.1%,安徽達到了8.7%,湖北也達到了8.1%。
南方民間智庫副主席、廣州市社科院高級研究員彭澎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總體來看,長江中上遊地區幾個省份的產業層次搭配更好。這些地方也有不少重工業,但相比東北等地,長江中上遊的重工業如重型機械等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這些地方的勞動力比較充沛、水資源豐富、更貼近市場,是產業轉移的主要選擇地。“尤其是生產要素的綜合平衡方面,優勢比較明顯。”
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遊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這幾年,這些省份吸引了來自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大量產業轉移落地。比如蘇州的不少筆記本產能目前就已經轉移到重慶等地。
以貴州為例,前三季度,貴州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全省汽車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39.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3.5%,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5.0%,醫藥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1%。
在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行業大類中33個保持了增長,占84.6%。在“6+1”支柱行業中,汽車、電子、裝備、化醫、材料、消費品和能源等行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1.1%、21.7%、10.6%、8.3%、5.7%、9.2%和5.3%。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教授說,長江中上遊地區產業發展得比較好,而且在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帶動下,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加快,因此發展仍比較快。
表1 各省份三季報
(數據來源: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各地統計局數據制作)
沿海省份名義增長更快
另一方面,目前統計部門發布的統計數據中的增速均為實際增速,是扣除了通貨膨脹因素後,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增速,而名義增速則包含了價格的變動。價格變動是無處不在的,不光關系到各地GDP總量的大小,而且也與每個人的實際收入息息相關。用名義增速來觀察各地的經濟表現,會更為直觀。
在名義增速方面,有三個省份的增速超過了10%,分別是貴州、福建和重慶,而且都在11%以上。
這其中,沿海省份福建前三季度名義增速高達11.52%,僅次於貴州,比實際增速高了3.1個百分點。不過福建的名義增速比較高,有其特殊原因。在過去,福建GDP統計中,一直存在“上小下大”的情況,即上半年的比重較小,下半年比重較大。
“過去福建一直存在‘上小下大’的問題,現在我們逐漸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更能反應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福建省統計系統一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今年福建調整了上下半年的比例,對去年的基數進行了調整。
也就是說,不論是今年上半年,還是前三季度,福建的名義增速都會比較高,但全年下來,名義增速就會相應地降低。
分省份來看,沿海發達地區盡管實際增速不高,但名義增速卻普遍位居上遊。除了福建,上海的名義增速也達到了9.31%,廣東、浙江、北京都超過了8.5%。沿海省份的名義增速普遍高於實際增速1個百分點以上,比如,上海高出了2.6個百分點,北京高出了1.8個百分點。
而名義增速比較靠後的主要是能源占比比較大的省份,如陜西、內蒙古、河北、山東、寧夏等,這些省份的名義增速都比實際增速來得低。比如陜西名義增速只有4.42%,比實際增速低了2.9個百分點;內蒙古名義增速只有4.9%,比實際增速低了2.2個百分點;山東的名義增速只有6.54%,比實際增速低了1個百分點。
這種差異的一大原因在於產業結構的不同。陜西、內蒙古、河北、東北等省份的生能源產業占比較大,由於今年前三季度能源價格同比下降,因此這些省份名義增速也會低於實際增速。
相比之下,上海、北京、廣東、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處於產業的下遊,輕工制造業、以及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產業發達,這些地區的價格上升幅度較大,因此名義增速就明顯高於實際增速。
能源省份重迎好日子?
不過,對能源省份來說,目前觸底反彈的態勢已經顯現。最新公布的9月份經濟數據顯示——五年來中國PPI首次轉正:9月PPI同比增長了0.1%,結束了自2012年2月份以來的月度同比下滑。PPI是指生產者物價指數,主要是衡量企業購買的一籃子物品和勞務的總費用。簡單來說,PPI就是上遊原材料的價格。
數據顯示,最新一期環渤海動力煤指數報收於577元/噸,較年初累計上漲55.5%。相比之下,期現貨價格漲勢更猛。10月24日,鄭商所動力煤主力合約1701以漲停收盤,報625.6元/噸,價格創歷史新高。
對能源省份來說,PPI的上揚意味著這些地方將迎來重大利好。陜西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受煤炭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從8月開始該省能源工業月度增速轉正。9月,能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1-9月下降0.7%。
在內蒙古,前三季度,全區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3.9%,較上半年降幅收窄1.6個百分點;9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1.5%,結束了同比連續50個月下降的態勢,自2012年7月以來首次由負轉正。前三季度,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4.0%,較上半年降幅收窄0.5個百分點。
如果能源價格繼續上漲,那麽能源產業占比較大的省份也有可能將重新迎來好日子。彭澎說,鐵礦石、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將利好東北、山西、內蒙古等能源省份的區域經濟發展,有利於為這些地方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不過,彭澎也提醒,這些能源重化省份千萬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產能過剩該整合的東西還是要做,混改、重組等工作還是要抓緊,尤其是很多地方的民營經濟占比仍比較低,還是要加快體制機制轉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許昆林25日表示,中長期看,隨著能源消費強度的不斷回落和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煤炭市場需求很難有絕對增長的空間,預計2020年煤炭消費量至多41億噸,即使考慮去產能和減量化生產的因素,到時全國煤炭產能仍然有46億噸左右,煤炭產能大於需求的基本面不會根本改變,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任務依然艱巨。
他介紹,部際聯席會議將進一步統籌處理好去產能、保供應、穩價格的關系,推動煤炭及相關產業協調健康發展。一是堅定不移去產能、調結構。深入推進煤炭行業兼並重組和處置“僵屍企業”,大力培育和發展先進產能,加快退出低效無效產能,努力實現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優化布局。
二是多措並舉保供應、穩價格。高度重視並妥善解決當前部分地區供應偏緊的矛盾,繼續有序釋放安全高效先進產能,有序引導在建煤礦投產達產增加一部分產能,針對少數供應偏緊地區定向增加部分產能投放,保障居民取暖、發電等用煤需求。
表2 各省份前三季度名義增速
10月26日晚間,中國銀行公布了2016年三季度業績,這是國有四大行中最先公布的三季度業績。前三季,中國銀行實現凈利潤1515.5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93%。
截至三季末,中行不良貸款率為1.48%,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為155.83%;凈息差1.85%,同比下降0.29個百分點。
從盈利能力看,中國銀行截至9月末,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1.17%,同比增加0.02個百分點。凈資產收益率(ROE)13.66%,同比下降1.36個百分點。資產質量方面,中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29%,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2.21%,資本充足率為14.12%。
此外,三季末,中國銀行成本收入比為26.49%,同比下降0.08個百分點。集團業務及管理費977.78億元,同比增加30.01億元,增長3.17%。
從資產負債看,中國銀行截至9月末資產總額178575.0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0419.06億元,增長6.20%。負債總額163926.0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346.10億元,增長6.05%。其中,客戶存款總額129744.7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453.08億元,增長10.62%;客戶貸款總額98758.0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7399.48億元,增長8.10%。
另外,三季報顯示,證金公司、華夏人壽三季度減持了中行的股份,減持後,兩者持有中行股份比例分別由2.7%、0.29%降至2.53%、0.18%。
中國石化10月27日發布三季報顯示,按照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13,639.45億元,同比減少11.3%。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人民幣291.66億元,同比增長12.6%。基本每股收益為人民幣0.241元,同比增長12.6%。
公告表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石化圍繞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大結構調整和管理力度,發揮一體化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優化生產運行,統籌推進各方面工作,克服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業績。
前三季度,中國石化實現油氣當量產量322.29百萬桶,同比下降8.13%,其中原油產量同比下降12.58%,天然氣產量同比上升5.09%,勘探及開發板塊息稅前利潤為-308.65億元。公司原油加工量同比降低1.72%,成品油產量同比降低1.04%,其中汽油同比增加3.04%,煤油同比增加4.28%,柴油同比降低5.95%,煉油板塊息稅前利潤為435.04億元,同比增加 183.12%。
美國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發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6財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報。財報顯示,LinkedIn第三季度營收為9.60億美元,同比增長23%;基於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實現凈利潤為860萬美元,去年同期實現凈虧損為4740萬美元。
此前6月11日,LinkedIn與微軟達成合並協議。根據協議,微軟采用現金方式以196.00美元/股的價格收購LinkedIn,交易價值約262億美元,其中包括LinkedIn擁有的凈現金。8月19日,LinkedIn股東投票批準的此項合並協議。LinkedIn預計交易將在2016年年底前完成。
LinkedIn CEO Jeff Weiner表示:“第三季度,我們在LinkedIn平臺持續的產品投資推動用戶參與度提升,並再次實現強勁的財務業績。展望未來,與微軟的合並交易將為我們創造機會,顯著增加LinkedIn的影響力和規模,並借此為會員和客戶帶來價值。”
財報公布後,LinkedIn股價盤後上漲不到1%,報188.63美元/股,而微軟股價上漲不到1%,報60.10美元/股。
白酒行業三季度業績整體向好。截止目前,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已有17家公布了三季報,數字上看,各上市公司延續今年上半年的增長趨勢,多家酒企前三季度業績錄得兩位數以上增長,而四季度業績更值得期待。在行業看來,白酒市場擠壓式增長的格局並未改變,消費需求正在加速在向名酒和品牌企業集中。
記者看到,在17家已經公布三季報的上市公司中,今年1-9月份,在“茅五洋”貴州茅臺(600519.SH)、五糧液(000858.SZ)、洋河股份(002304.SZ)的帶動下,白酒上市公司業績大面積飄紅,僅有*ST皇臺一家虧損。
從排名上看,今年終端銷售價格大幅上漲的貴州茅臺1-9月收入266億元,同比增長15%,凈利潤達到了125億元,同比增長9%;而連續2次上調出廠價格的五糧液,以177億元的收入位居第二,同比增長17%;洋河股份以147億的收入緊隨其後。事實上,洋河股份3季度收入以微弱的優勢超過五糧液,成為當季的行業第二名,在整體收入數據上進一步縮小了和五糧液的差距。
與此同時,國內白酒第二梯隊增長開始提速。瀘州老窖(000568.SZ)1-9月收入58.81億元,同比增長17%,凈利潤15億元,增長14%,其中三季度收入16億元,同比增長22.3%;沱牌舍得(600702.SH)在天洋控股集團入主之後,業績增長進一步提速,1-9月份收入11億,已接近其去年全年水平,凈利潤增長近13倍,其中三季度凈利潤的貢獻在1-9月份的凈利潤中占到近6成;而山西汾酒(600809.SH)、水井坊(600779.SH)等收入和凈利潤均錄得兩位數以上的快速增長。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三季度有中秋行情支撐,部分酒企的第三季度銷售數據明顯放大,但業績增速相比上半年卻有所回落,根據記者計算,貴州茅臺和五糧液三季度收入的增幅都略有收窄,茅臺三季度收入84.6億元,增速較上半年微有減少,但凈利潤為37億元,增速較上半年下降6.6個百分點;五糧液三季度收入44.4億元,增速較上半年減少4.5個百分點,凈利潤同比下降了7%;而口子窖、老白幹、金種子酒等區域酒企本季業績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山東溫河王酒業集團總經理肖竹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方面過節團聚的消費習慣逐漸在改變,導致了中秋國慶市場需求不旺,給市場帶來的增長有限。另一方面,上半年茅臺、五糧液等名酒企業業績完成較好,為保價企業采取了一系列的控量措施,也導致三季度業績增速回落。
肖竹青認為,目前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1573等國內名酒都在提升其在消費者心中的心理價位,高端名酒屬於“面子酒”,價格敏感度並不高,控量保價可以提高核心產品價格,以拉動全線產品的銷售。
記者了解到,在消費品中白酒的春節消費約占全年消費量的30%,而今年春節較早(1月28日),考慮到物流方面的匹配情況,今年經銷商春節備貨或提前到12月就開始,第四季度的市場情況更值得期待。
不過記者了解到,雖然三季報整體向好,但白酒行業仍然沒有擺脫擠壓式增長的尷尬局面。根據尼爾森發布的《2016酒類消費者研究》報告中,同期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白酒行業整體增長緩慢,白酒整體銷售量與去年持平,500元以上高端酒增長12%,在其帶動下,白酒品類銷售額增長了2.2%。
董酒總經理劉智濤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2010年到2015年,白酒產業產能過剩明顯,產能在放緩,白酒行業已經從黃金十年的擴容式增長,改變為以名酒為主導的擠壓式增長。目前白酒行業兩極分化在加劇,全國性的一些名酒銷售穩中有升,品牌的集中度在進一步提高,未來缺乏歷史底蘊和消費者品質認同的中小企業,品牌的競爭和生存環境將更加慘烈。
對於行業下一步的變化,劉智濤認為,在這種擠壓式增長的市場格局下,名酒的暴利時代已經終結,白酒將進入消費主權時代。以往白酒企業往往忽視消費者的需求,更多的是自娛自樂或閉門創造一些概念,並通過各種手段灌輸給消費者。但未來白酒企業需要由企業主導的思維方式,向理解消費者的需求、滿足消費者需求方向發展,要註重消費者的體驗感,這一點名酒企業也不能例外。
近日,國內三大乳企中兩家先後發布了三季報,其中光明乳業(600597.SH)今年前三季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4.26億元,同比增長69.45%,伊利股份(600887.SH)前三季度凈利潤43.89億元,增幅雖然低於光明乳業,但也同比增長了20.69%。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兩家的營收幾無增長,乳業整體市場增長前景令人擔憂。還有另一家蒙牛雖然尚未發布三季報,但從半年報公布的數據看,受現代牧業雅士利拖累,凈利潤恐難實現較大增長,而主要原因還是由於奶源價格走低。事實上,雖然光明乳業、伊利凈利潤較好,但原奶價格持續低位的系統性風險依舊存在,上下遊如果不能一同進步形成良性發展,將對乳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利。
光明乳業方面向第一財經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利潤大幅增長,主要受到原奶成本下降、產品結構優化的影響。光明乳業表示,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加強費用管控,遏制虧損區域,提質增效。同時,不斷加強全產業鏈布局,加速布局原奶上遊資源,加強奶源在線監控及追溯管理長期戰略的實施。同時,光明乳業海外子公司新西蘭新萊特乳業收入利潤保持同步增長。光明乳業近日宣布海外子公司新萊特完成配股增資項目,增資人民幣1.86億元,保持持股比例不變。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黃付生表示,今年以來,華北、西南等原虧損市場大逆轉,高價奶粉去庫存完成都給光明乳業凈利潤增長帶來巨大支持作用。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光明成功押寶女排,給產品銷售帶來較大推動。興業證券的分析報告指出,女排效應直接推動了光明乳業三季度的銷售。據悉,今年年初簽約中國女排成為官方戰略夥伴,隨後在下半年的奧運會中,女排姑娘不負眾望,成功獲得奧運金牌,女排代言的光明乳業相關產業也順勢大賣,給公司帶來不少利潤增長。
伊利利潤也出現了較大增長。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背後主要得益於伊利金典、安慕希等高毛利產品的銷量增長。宋亮表示,事實上,伴隨著消費升級,整個乳制品行業發力中高端產品,帶來了利潤大幅上漲。
今年各大乳企的業績呈現一個共同點就是在營收變化不是很大的情況下,利潤則呈現了較好的增長。不過,宋亮也提醒,營收幾無增長的問題應當引起註意。公告顯示,光明乳業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4.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2.3%,伊利則更慘,前三季度營業總收入459億元,同比增長0.98%。對於乳企營收增長發力的情況,宋亮表示,營收增長發力主要是受到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由於經濟下行,國民收入增長放緩影響,另一方面,近年來消費品包括乳制品價格上漲抑制了消費增長。
不過,更值得註意的是原奶價格長期處於低谷。2014年以來,生鮮乳價格持續下行,雖然給下遊生產企業減輕了成本壓力,但長期看對整個養殖行業還是帶來很大影響。黃付生表示,目前為止,國內外原奶價格均無止跌企穩跡象,預計全年原奶的價格帶將同比下移。盡管上海奶協制定了3.8元/kg的原奶收購指導價,但在國內外原奶價格繼續下探的背景下,該指導價對乳企已無實際約束力。
2014年至今已經有很多中小規模養殖企業退出市場,現代牧業這樣的大型養殖企業也陷入虧損,10月25日,現代牧業(01117.HK)公布的未經審核的前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虧損3.1億元,而去年同期為盈利5.49億元。這也拖累了蒙牛乳業的業績。
對此,宋亮也表示,生鮮乳價格的持續低位給上遊養殖企業帶來很大影響,而牧場這些年也面臨了較大的成本及風險壓力,一方面牧場需要投入大量成本進行現代化改造,包括投資購買擠奶設備、儲存設備等;另一方面,奶牛牧場還面臨收奶壓力、奶價波動、自然環境、疫情控制等風險,亟需下遊企業進行扶持。事實上,一旦上遊牧場面臨困境,往往將影響到下遊乳制品質量安全等問題。因此,宋亮建議加快制度改造,乳業上下遊需要形成聯動關系,下遊生產加工企業與上遊牧場企業形成聯盟,而各大中小型牧場也應該形成聯盟,以公司化的形式,類似新西蘭恒天然的模式,提高牧場抗風險能力,加快現代化改造。可以看到,蒙牛乳業加碼現代牧業,以及近期伊利計劃收購聖牧高科背後都是為了加強對上遊的控制,提升上遊生產養殖能力,預防上遊出現系統性風險。
宋亮表示,就奶價而言,下行趨勢一時還很難扭轉,即便國際奶價微有回升,給國內奶價帶來的提升也極有限,不過,隨著國內經濟調整轉型以及消費力回升,預計乳制品消費會在2018年開始回暖,奶價也會有較好的增長,整個乳制品市場規模將會出現較大增長。
三大電信運營商近日陸續公布了前三季度財報,中國電信增幅最大,中國移動體量最大,增長絕對值最大,中國聯通則走出了持續較長時間的經營困局,扭虧為盈。
其中一些信息值得關註,例如“長市漫統一套餐”對運營商收入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終端銷售業務不容樂觀,鐵塔公司顯著拉升了運營商經營費用,三大運營商4G業務差距逐漸縮小,以及手機上網流量繼續高速增長等。
目前至少有兩家運營商的4G用戶在總用戶中占比超過50%,說明運營商4G業務正在趨於成熟。有意思的是,過去曾出現的運營商傳統業務(語音、短信)下滑情況似乎改變了,而且高速增長。
三大運營商業績整體向好
財報顯示,前三季度中國移動營收為5427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5202億元增加225億元,增幅4.3%;股東應占利潤為881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854億元增加27億元,增幅3.1%。
中國電信前三季度營收為2638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2463億元增加175億元,增幅7.1%;股東應占利潤為175 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164億元增加12億元,增幅7.2%。
中國聯通前三季度營收為2071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2119億元減少48億元,降幅2.3%;股東應占利潤為16億元,比去年同期的82億元減少66億元,降幅80.6%。
圖一:三大運營商收入情況
圖二:三大運營商利潤情況
整體來說,三大運營商前三季度業績表現比較理想,中國電信增幅最大,中國移動體量最大,增長絕對值最大,中國聯通則走出了持續較長時間的經營困局,扭虧為盈。
中國聯通總收入有所下降,但前三季度的通信服務收入達到1828億元,同比去年增長1.7%,增幅也超過上半年,其中移動業務收入1096億元,與去年同期1095億元基本持平,扭轉了上半年下滑局面,固網業務收入719億元,比去年同期的692億元增加27億元,增長3.9%。
中國聯通股東應占利潤紙面上降幅較大,不過去年同期利潤中包括出售鐵塔的收益,如果扣除該收益實質虧損34億元,從虧損到盈利16億元,業績有明顯改善。
三大運營商開始推行的“長市漫統一套餐”對不同運營商業績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中國移動聲稱,加速長市漫統一套餐推廣對收入增長有一定負面影響,移動業務增長受到一定影響,增速有所放緩。
終端銷售業務對運營商業績影響也較為明顯,除中國電信表示期內移動終端銷售有所增加以外,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終端銷售均不理想,中國移動銷售產品收入為615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5%,中國聯通終端銷售收入從去年同期的322億元降至前三季度的244億元,減少78億元,降幅高達24%,同時也影響中國聯通整體營收同比下滑。
對於終端銷售不理想原因,中國移動稱,主要受到手機銷售更大程度市場化、公開管道銷售規模擴大等影響。
中國鐵塔公司成立後,三大運營商向鐵塔公司出售鐵塔資產,轉而向鐵塔公司進行租賃,雖然短期一次性獲得大筆收入,但長期來看增加了運營商的經營費用。據中國電信披露,前三季度電信經營費用比去年同期上升7.9%,主要由於向鐵塔公司支付租賃費,網絡運營及支撐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 19.6%。
電信、聯通4G業務爆發
2015年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都活在中國移動4G“一家獨大”陰影下,不過財報數據顯示,二者4G業務正在快速發展,4G用戶總和達到1.96億戶,在6.77億4G用戶中占比已提升到29%,2015年一段時期,二者4G用戶在總用戶中占比曾不到10%。
三大運營商新增的4G用戶主要來自各自存量用戶的轉化。截至2016年9月30日,中國移動的移動用戶總數達到8.44億戶,前三季度凈增1742萬戶,4G用戶總數達4.81億戶,前三季度凈增1.68億戶,從用戶規模來看,中國移動繼續領跑運營商4G業務。
在加大“新融合”業務推動下,中國電信也在快速推進3G用戶向4G升級。前三季度,中國電信的移動用戶總數達到2.12億戶,凈增 1459 萬戶,4G用戶達到1.07億戶,凈增 4903 萬戶,。
曾受制於內部、外部不利因素的中國聯通,較長時間出現移動用戶流失、4G業務停滯不前局面,不過在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聯通總用戶達到2.62億戶,較去年年底凈增975.7 萬戶,扭轉了去年連續多月的下降勢頭,4G用戶也達到8890.6 萬戶,較去年底凈增 4475.0 萬戶,其中9月單月新增605.4 萬戶。
同時,三大運營商4G用戶在各家用戶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斷攀升,中國移動4G用戶占比57%,中國電信占比也已提升到50%,後發追趕的中國聯通,其4G用戶在聯通總用戶中的比例也達到了34%。
圖三:三大運營商4G用戶情況
在加速4G業務發展、加速存量用戶向4G轉移,以及推出眾多流量消費引導型套餐影響下,三大運營商流量業務均飛速發展。前三季度,中國移動手機上網流量同比去年增長131%,中國電信同比增長127%,中國聯通同比增長110%。據中國電信公布,其4G 用戶每月戶均上網流量達到 920MB,保持快速增長。
有趣的是,運營商今年早期財報都顯示,在語音、短信傳統業務向流量經營轉型過程中,傳統語音、短信業務都出現了明顯下滑,而此次前三季度財報顯示部分運營商或許找到了讓語音、短信業務新生的方法。
其中,中國移動前三季度總通話分鐘數達到30957億分鐘,比去年同期的20669億分鐘增加了50%,短信使用量也從去年前三季度的2673億條增長到今年的4038億條,增加了51%。不過,中國移動的平均每月每戶通話分鐘數(MOU)從同期的416分鐘減少到413分鐘,變化不大,說明增加的語音和短信業務發生在2B領域。
中國電信語音業務也有所回升,從去年前三季度到今年前三季度,總通話分鐘數從4968億分鐘增加到了5340億分鐘。中國聯通有所下降,但同比降幅也只有4%。
三家對形勢的判斷和對策
當前,中國移動在移動業務和4G業務上處於領先地位,其表示,中國移動當前正處於轉型發展關鍵階段,4G業務增長、有線寬帶發展、數字化服務布局等方面資源需求較大,因此要積極推進低成本高效運營,深化營銷模式轉型,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中國電信認為,國家實施“網絡強國”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促進更高層次的供需平衡,良好的政策環境為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其表示,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外部環境變化,將以市場份額為牽引,加快兩大基礎業務規模發展,高效協同運營五大新興領域,著力提升六大關鍵能力,加速實現優勢資源和能力向競爭優勢轉化。同時,將貫穿“智能”這一主線,按照網絡智能化、業務生態化、運營智慧化三大方向,推進網絡重構、業務重構、運營重構和管理重構,打造綜合智能信息服務。
中國聯通強調保持戰略定力,落地聚焦戰略,持續推進業績反轉,同時強調在重點區域形成局部優勢。4G逐漸趨於成熟,行業變革此起彼伏,中國聯通遇到的挑戰更大,既要改善業績,要追趕具有先發優勢的競爭對手,同時也要面對不斷變革的行業環境。
*ST皇臺10月31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副董事長、董事、獨立董事、高管等5人均因個人原因申請辭職。
根據公告,董事會於10月31日收到公司副董事長吳生元的書面辭職報告,吳生元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第六屆董事會副董事長、董事職務,同時辭去其兼任的董事會發展與戰略委員會委員、審計委員會委員職務,辭職後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學繼的書面辭職報告,李學繼因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第六屆董事會董事職務,同時辭去擔任的公司總經理及代理董事會秘書職務,其辭職後繼續在公司工作,另有任用;余慶輝因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第六屆董事會獨立董事職務,同時辭去擔任的公司第六屆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委員職務;公司副總經理薛效忠、財務總監李宏林因人原因,申請辭去各自擔任的職務,其辭職後將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同時,*ST皇臺公告,因代理董事會秘書李學繼辭職,根據《深圳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的有關規定,自10月31日起,公司董事長盧鴻毅將代行董事會秘書職責,直至公司正式聘任董事會秘書。
此前28日,*ST皇臺發布三季報顯示,公司三季報每股收益-0.61元,凈利潤虧損1.08億元,同比去年下降7618.76%。而*ST皇臺更預計2016年年報凈利潤虧損1.5億元至1.1億元。
醫藥流通巨頭的富豪遊戲開始明顯加碼。
上海醫藥(601607.SH;2607.HK)近日公布的三季報顯示, 2016年1至9月,上海醫藥實現營業收入905.1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5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4.57億元,同比增長12.78%。
幾乎與此同時,央企背景的最大國內醫藥流通企業國藥控股公開三季報,披露其三季度盈利10.6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5.64%;而最大民營醫藥流通企業九州通則在第三季度實現了扣非後凈利潤3.07億,同比增長38.45%。
在醫藥物流巨頭們紛紛亮出飄紅業績單的同時,也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於市場更大增長的野心。
根據上海醫藥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資料,其明顯加大了資本擴張的動作,為進軍大健康領域和國際化,上海醫藥決定以現金出資約9.38億元收購澳交所上市公司Vitaco Holdings Limited 60%的股權;為拓展東北市場,增強在該區域的競爭力,推進商業網絡布局,由下屬全資子公司上藥科園信海醫藥有限公司收購哈爾濱洋浦瑜華醫藥經銷有限責任公司60%股權。
不僅如此,為實現西南市場商業網絡布局的落地,下屬全資子公司上海醫藥分銷控股有限公司收購雲南上藥醫藥有限公司70%股權;下屬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涉足中醫醫療投資與服務領域,創建雷氏中醫館,通過中醫名家與企業優質品牌中藥、飲片,即“名醫+好藥”的結合,打造治療與養生並舉的健康服務新模式。
而不同於上藥在業務廣度上的覆蓋,作為最大民營醫藥物流,九州通下一階段的增長則很可能來自於新政策落地後帶來的深度延展。
“兩票制全國範圍內實施,將加速行業集中度提升,有利於行業龍頭企業。公司作為全國最大民營商業公司,將最大受益於兩票制實施。目前公司業績增長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體現了公司具備突出的經營能力和強大的發展活力。未來隨著兩票制的實施,公司龍頭地位將更加穩固,業績增長有望進一步提升,公司價值將更加突顯。”民生證券研究員馬科表示。
“兩票制”是指藥品從藥廠賣到一級經銷商開一次發票,經銷商賣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以“兩票”替代目前常見的七票、八票,減少流通環節的層層盤剝,並且每個品種的一級經銷商不得超過兩,以此來控制藥品價格。
現階段,在國務院發文積極推動兩票制後,各省積極響應,除了最先執行兩票制的福建外,全國大多數省市都提出要推行兩票制,其中安徽、陜西、廣東等省市已明確執行時間,兩票制已“箭在弦上”,預計未來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將實施兩票制。從時間上看,2017有可能是兩票制落地的關鍵時段,各省甚至國家有關部門都將陸續出臺各項兩票制實施配套政策,有望推動醫藥商業行業不斷加速整合。
馬科因此認為,作為最大的民營醫藥商業公司,九州通具備完善的全國分銷網絡,隨著兩票制的推進實施,未來將最大程度受益於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批零一體化優勢突出,在醫藥電商以及處方外流等業務上處於領先優勢。
與此同時,作為國藥系最具含金量的板塊,以醫藥分銷為主營業務的國藥控股一直沒有停止對新公司收購和零售終端店面的擴張。
國藥控股曾在中報中表示,目前醫藥零售業進入並購擴張期,規模和資本成為重要的競爭砝碼。
今年1月,國藥控股收購國藥控股臨朐有限公司,收購權益比例為80%;4月,國藥控股繼續以70%和100%的收購權益比例,先後收入臺山市國控國大群康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北京易尚聚力科技有限公司等,包括藥品、醫療保健用品批發銷售以及經營藥品連鎖店的第三方都進入其收購視野。
財報顯示,上半年國藥控股分銷及銷售開支為31.35億元,同比增長10.06%,幾乎與其銷售收入增速持平。
但市場並不會因此保持些微的平衡。
10月28日,中國第二大醫藥集團“華潤醫藥”正式登陸香港聯合交易所,而其核心業務正是醫藥分銷。
華潤醫藥的上市也被認為直接加劇了原已白熱化的醫藥流通巨頭爭霸。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華潤醫藥分銷業務收入1231.56億港元,占其總收入的84.03%。
此前,在華潤的招股說明中,明確提到在醫藥分銷及藥品零售領域,公司擬通過兼並收購大分銷網絡,至2020年覆蓋全國。
根據公告,截至2015年12月31日,華潤醫藥旗下共有114家附屬公司以及111個物流中心以及702家藥店門店,其中681家直營門店以及21家加盟門店,這其中超過一半的門店分布在華東地區。2015年,華潤醫藥藥品零售業務收入達36.51億港元。
而據了解,華潤醫藥此次募集資金中15%將用作建立物流中心和倉庫,10%將用作改進以“物流職能”解決方案為重點的公司信息系統,而接近半數的資金更是用於制藥及分銷藥物業務的戰略收購,保守估計將有接近50%的資金流向流通領域的布局。按募集金額137億港元計算,並購資金將近70億,而整體砸向醫藥流通的資金超過60億,醫藥巨頭間的爭奪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