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其意何耶?“家風”變熱詞的前前後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442

2015年10月24日,江蘇南通老人當眾將書寫好的家訓“修身、守法”和家風“睦鄰、孝敬”一代傳給一代,傳給兒子又由兒子傳給孫子孫女。 (CFP/圖)

領導幹部們的目光近來被“家風”這個詞吸引了。

起因是201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說的一句話:“領導幹部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

兩周之後,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摘登了《習近平關於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一書的內容,標題是“教育敦促親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走正道”。“家風專題”成為網站頭條,似是匆忙制作,專題頁面里尚有標點符號錯誤和空白鏈接。

“家風”這個詞並不是第一次借領導人之言登場。只是,此“家風”與彼“家風”是一回事嗎?“家風”這個詞在官方話語中有過怎樣的變遷?

“家風”:從社會價值觀到黨建重頭

早在2015年的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就提過一次“家風”。他說,“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註重家庭、註重家教、註重家風……”,究其原因,是因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而他的願望,是“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把“家風”放在春節的語境里提出,非常應景。但這不是“家風”與新春佳節的第一次“聯姻”。再往前可以追溯到2014年春節,當時中央電視臺推出了“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麽”系列報道,隨後,光明日報社和中央電視臺、中國倫理學會聯合舉辦了“以家風家教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討會——那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基本內容”剛剛公布,舉國上下剛開始“深入學習”與“貫徹落實”。

而2015年的“家風”從社會風氣的倡導,過渡為一項黨建任務。在那年團拜會上說完“家風”後的第10天,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提出“各級黨委(黨組)要重視領導幹部家風建設,把它作為加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定期檢查有關情況。”

這次會議之後,《人民日報》數度刊文談“家風”和“廉政”。南方周末註意到,2015年8月18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蘇樹林還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題為“正家風是幹部必修課”的文章,評論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原中央書記處書記令計劃、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蘇榮等人的落馬,“都帶有‘全家腐’甚至是家族式腐敗的特征”。不料刊文1個多月之後,蘇樹林也落馬了。

2016年伊始,習近平在中央紀委會議上談“家風”,不少人把它與2015年的反腐成果聯想到一起——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的一篇文章中列出了一串數字:從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中央紀委網站共發布34份部級及以上領導幹部紀律處分通報,其中有21人違紀涉及親屬、家屬,比例高達62%。

如何正“家風”

如何正“家風”,正什麽樣的“家風”?雖然沒有具體說明,但習近平的家庭故事被頻頻提及。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談完“家風”之後數日,中國青年網發表一篇《三個詞解讀習家家風:家國情懷、家庭和睦、勤儉持家》。人民網2015年10月也曾發表題為《三句話讀懂習近平的家國情懷》的文章,稱“習近平個人的成長也離不開良好的家風熏陶”。

其實,早在2012年,“習近平的家風”這個話題,就出現在中央媒體上。

2012年,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之後,新華社推出長篇特稿,披露了習近平的工作生活家庭情況。文中提到很多他不為人知的情感,包括對父親習仲勛的敬仰、對母親齊心的陪伴、對妻子彭麗媛的牽掛、對女兒習明澤的期許、對親朋好友的告誡。

如果說2012年新華社的特稿還只是描述了習近平家風的概貌,2013年10月18日《人民日報》上的一篇《憶仲勛》,無疑是習家家風更為具體的畫像。文章作者是習近平的母親齊心。文中提到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因習仲勛88歲壽宴不能親到慶祝而寫給爸爸的一封信,習近平在信中寫道:“父親的節儉幾近苛刻。家教的嚴格,也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從小就是在父親的這種教育下,養成勤儉持家習慣的。這是一個堪稱楷模的老布爾什維克和共產黨人的家風。這樣的好家風應世代相傳”。

關於“家風”,歷代領導人怎麽說

新中國許多領導人都談論過“家風”及其背後的意義。南方周末發現,此前“家風”一詞更多被表述為社會風尚,而且大都在倡導婦女權益的場合被提及。

2003年中國婦女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進行了座談,席間提到,希望廣大婦女能夠“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促進良好家風和社會風尚的形成”。

胡錦濤再次談到“家風”,是2010年紀念“三·八婦女節”100周年大會上,他要求廣大婦女“發揮在家庭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培育文明向上的家風”。

原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也同樣從婦女和家庭層面談過“家風”。1998年,中國婦女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江澤民在同中國婦女八大代表座談時提出,“在當前,要努力樹立和保持良好的家風”。

至於“家風”的意義,他的解讀是“如果每一個家庭都能使老人們受到充分的敬重,使子女們得到全面的教育,家家家風好,就一定會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1999年,《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論家風》,提到“家庭美德同良好家風的建設,必將進一步促進社會道德建設的良性運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好地向前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229

資本大舉進入農業領域,農業金融等專業由冷變熱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845

4月7日,在萬載縣三興鎮,有機蘆筍基地。(新華社記者 宋振平/圖)

4月27日下午,由中央黨校報刊社和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共同主辦,包商銀行承辦的“農業現代化前沿問題座談會”,在中央黨校召開。

在座談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說,這些年,農業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農民人工成本迅速提高。他舉例說,在過去八年里,中國農大學校食堂的工人工資翻倍了。據他了解,廣西種甘蔗的用工成本越來越高,占到了廣西糖價的三成。新疆棉花的價格里,摘棉工的成本也占據了大頭。所以這些年,我們國家開始大量進口農產品。

柯炳生建議說,作為解決之道,未來中國的農業一定要朝著現代化加速邁進。現代化就要求機械化,而機械化的前提是規模化。他鼓勵更多的學生報考農業院校,呼籲更多人才進入農業領域。

實際上,這幾年資本已在加速進入農業領域。最典型的是農業金融和農業電商這兩個領域已吸納了眾多產業資本和風險投資。

這些變化也直接影響了農業類高校的招生。過去農業院校里的一些冷門專業,比如金融學,這些年開始變得很緊俏。另外,一些學生進校後則對自己的專業不敢興趣,轉專業的需求旺盛。

柯炳生透露說,中國農大從2011年就開始全面放開學生轉專業。越是學生掛科多的專業,越鼓勵學生轉到自己感興趣,轉到適合自己的專業方向。

中國農大的這一措施並沒有給學校招生帶來混亂,反而是報考中國農大的學生越來越多,學校的高招分數每年都能提高好幾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49

天壇古蹟變熱療床大媽大叔「攤屍」醫病

1 : GS(14)@2017-07-05 03:49:32

天壇是到北京的遊客必到景點,但每到夏天,這個著名景點便會吸引北京民眾,他們把祈年殿前、長約300米的丹陛橋當成具治病功效的理療床,紛紛在這片用大理石砌成的路面上躺。當地民眾稱,按照代代相傳的偏方,稱躺在上面可治腰腿痛,比針灸還有效,還說女性俯臥還能治婦科病。一到傍晚,大批北京市民便湧到丹陛橋,在這條用大理石舖成的路上躺下。不少人都是有備而來,最基本是自備床單,有的人更加拿出竹蓆枕頭、大瓶茶水、扇子、傘子,一切準備好便將鞋脫下,躺在大理石上「治療」,有的人會閉目養神,亦有人拿出手機不停的玩。「他們說針灸還不如這個,有的人躺了6、7年了,一到夏天他們就來!」很多到該處躺着治療的都是中年婦人,部份婦人更是與丈夫一同前來,不少人稱他們都相信民間偏方,用這個方法治療腰痛、腿痛,甚至是婦女病,有民眾則稱躺在被曬熱的石頭上,感覺十分舒服,療效比針灸更有效。類似情況在天壇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但因為沒有明文規定不准躺在丹陛橋上,管理員亦沒法阻止,不少外地遊客看得傻眼,甚至拍攝祈年殿的照片時,都見到這些「治療」的民眾。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中醫科專家李東表示,在醫書中沒有載躺在大理石上的治病方法,她亦沒聽說過大理石能夠治病,不過,她估計民眾是利用被曬了一天的大理石裏的熱量,為自己進行物理治療,這對關節炎、老寒腿之類病症有幫助,但這種方法其實可用熱沙、儀器代替,不用特別去找大理石。石質文物保護研究實驗室負責人朱一青則指示,人體分泌的體液是酸性的,對丹陛橋有一定的腐蝕性,而且人體體液含有蛋白,經過發酵後,會成為微生物的培養基,進一步破壞文物。梨視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3/200774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0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