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雲王健林對掐背後的八個商業邏輯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25/149706.html

黑馬說:去趙大偉寫《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這本書的時候,馬雲王健林就開始賭了。今年書都賣30萬冊了,這兩人還在對掐,還在糾結“傳統企業到底是轉型還是升級”這樣的命題。結合這一年多的研究和咨詢經歷,談談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文| 趙大偉
 
1、未來商業呈現“大平臺+小而美”格局。要麽生態,要麽融入生態。

 

BAT(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以及小米、樂視、海爾等產業型的互聯網企業,都在試圖打造大互聯時代的基礎設施,構建新商業時代的流量入口和底層生態。
萬達在傳統商業里面已然是一個生態,但在互聯網的流量經濟中,要面臨與新生態阿里系這樣互聯網企業重新劃分用戶場景。如果對抗,兩敗俱傷;如果融合,則有機會建立起圍繞用戶生活場景的完整生態圈。
阿里在投資銀泰,萬達也在搞騰百萬,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對於傳統企業而言,必然都會嘗試與流量型的平臺進行合作,進而搶占更多的用戶入口。
選擇做內容還是做平臺?將是很多企業商業模式面臨的第一個選擇。

 

2、傳統零售行業轉型邏輯:一切場景皆渠道。

 

未來還需要線下門店嗎?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不知道該怎麽回答。即使回答出來,也不見得理由足夠充分。沿著零售產業的本質去看,這個問題就非常簡單。
零售環節,在傳統商業環境之下的核心價值是打破信息不對稱。通過層層分銷和線下門店進行商品流通、展示和交付。互聯網出現之後,進一步打破信息不對稱,重新建立信任規則。使得傳統零售模式一定程度失效。
不是門店不需要了,而是單純展示標準化產品的銷售型門店不需要了,因為這部分職能被更高效的互聯網平臺給替代了。但是體驗型的門店、便捷性的門店可能存在,因為消費者依然有這樣的需求和生活場景。所以百貨大樓可能沒有前途,但是文娛體驗型門店可能存在。其布局邏輯一直都沒變:圍繞用戶生活場景展開。
萬達增加體驗型業態就是這樣的邏輯,樂視布局線下體驗門店也是這樣的邏輯。

 

3、未來產業劃分方式:基於用戶和數據,自定義產業邊界。

 

阿里是一家什麽類型的公司?小米是什麽樣的公司?樂視又是什麽樣公司?
好像我們很難說的清楚。原來對於產業邊界的劃分方式是根據產品,做手機的就是手機公司,做汽車的就是汽車公司。未來不見得是這樣的邏輯。未來會出現很多跨界打劫的企業,其打劫邏輯是什麽?搶占用戶、搶占數據、搶占人才,自定義產業邊界。
比如,未來小米很可能就是一個家經營年輕人的生態公司,順豐有可能就是一家經營社區生活的生態公司。未來你是哪個行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掌握了這個產業的關鍵資源。用戶和數據將成為未來商業至關重要的資產。

 

4、數據化生存:要麽數據化,要麽滅亡。

 

馬雲說:其實互聯網並不僅僅就是上一個網那麽簡單,我覺得未來機會,是共同合作,共同打造未來,互聯網經濟把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聯合一起。只有這兩個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贏。
這兩者結合起來,其實就是數據化。互聯網技術涵蓋物聯網、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大數據、雲計算、工業4.0等等,眼花繚亂的背後本質,就是數據化。數據化的產品,數據化的營銷,數據化的管理,數據化的供應鏈。未來的制造業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未來的機器會思考,未來的機器會講話,未來的機器會交流,未來的機器會想象,這是我們在未來三十年,這個世界會面臨巨大的變化”。

 

5、生態型公司的商業模式:終端-應用-平臺

 

王健林說:萬達O2O主要做三件事。1)智慧廣場,增加線下消費者的體驗感和黏性。2)做大會員。3)做大數據。最後通過互聯網金融變現。可廣泛吸引投資者,甚至眾籌的方式,一起經營萬達廣場。萬達每年有近5億的活躍用戶,可向他們放貸。發放“萬達萬能卡”,可以在萬達店里消費,不繳年費,可參與積分返現。
萬達通過智慧廣場方式采集用戶數據,通過大會員打通和大數據的積澱,很自然就會過渡到用戶數據運營的商業模式。這個邏輯是很典型的互聯網生態模式。阿里巴巴提出的“平臺-數據-金融”就是這樣邏輯,小米、樂視、京東這些生態公司也都是這樣的邏輯。
終端,作為入口,搶占更多用戶規模;應用,增加交互,持續沈澱粘性;平臺,沈澱數據,衍生更多商業模式,比如金融。
劉強東說:未來十年京東70%的利潤來自金融。就是很典型的邏輯。

 

6、互聯網轉型最難的不是技術,是組織基因,是思維慣性。

 

如果你是一個90後創業者,你壓根不用考慮轉型的問題。因為,你根本還沒成型。
如果你是一個浸淫商業多年且小有成就的60後企業家,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基本成型,那麽意味著你接受新的變革就沒那麽容易。特別是轉型之後的商業模式變化會帶來既得利益調整的時候,有些人真的不太容易轉身。萬科郁亮說:轉型路上最大的阻礙不是無知,而是傲慢。我們去年給幾個大型傳統企業操刀互聯網轉型業務的時候,深刻地感知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常說: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必然是一把手工程。老板不來聽課不能認識到互聯網的價值就指著組織轉型成功的概率幾乎為零。
當馬雲問王健林互聯網轉型準備付出多大代價的時候,我想起了“來往”這款產品,馬雲布局移動端攻堅來往的時候,也曾經信誓旦旦要不惜一切代價挑戰微信,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即使強大如阿里,同樣也面臨組織基因和組織慣性的問題。

 

7、人才將成為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唯一引擎。

 

馬雲說:15年來,像我們這樣的互聯網企業,所付出的巨大的代價和錯誤是沒人想象的。我見過很多工廠,晚上10點鐘除了機器在轉,沒有人在轉。而互聯網公司,過了12點,都是人在挑燈夜戰。
我們經常說互聯網企業的作息制度是996(早九點到晚九點,從周一到周六),更有甚至是007(自己意會吧)。一個朝九晚五的企業與一個每周工作80小時的企業PK,哪個更有競爭力?
萬科強調:人才將是萬科唯一的資產。最近發文鼓勵內部員工辭職創業。不難看出其對人才戰略的重視。和君董事長王明夫也經常講到企業互聯網轉型的關鍵動作:重倉年輕人。
在不確定的時代,要解決不確定的問題,靠什麽?只有聚合最優秀的人才,才有事業的未來。

 

8、互聯網不是一個行業,而是一個時代!

 

“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麽?是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模式、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產業的綜合影響。馬雲說:O2O是一個偽命題,互聯網要把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結合。我一直也是這樣認為,所謂O2O,即線上線下的結合,其本質就是數據打通。互聯網技術最重要的價值是作為基礎設施改造各類傳統產業。
我們看到的新浪、搜狐、網易這類企業,其更像是互聯網化的媒體公司,京東、一號店、唯品會更像是互聯網化的零售公司,去哪、途牛更像是互聯網化的旅行社。這些行業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傳遞環節以信息流為主,所以他們成為了第一批互聯網公司。現在互聯網已經成為各類產業的底層架構,就不會再有純粹的互聯網行業、互聯網企業存在了。因為所有的行業、所有的企業都將互聯網化。
我非常慶幸生在這樣的一個偉大的時代,能夠見證時代的波瀾壯闊。我們也會繼續與傳統企業攜手,助力其轉型升級,順勢而為,乘勢而起。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趙大偉,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