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宁高宁:粮食危机不会来那么快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429/20090429023736876.html
        清晨的天津临港区是繁忙的,起重机、挖掘机往来穿梭,轰鸣声不绝于耳,围海造田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天津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历来是国际、国内粮油巨头的必争之地,世界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均在天津建厂。

        中国的粮油巨头当然更不会放弃这个家门口的战略要地,昨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挥起了中粮-天津粮油综合基地建设的第一把土。

北方布局

        宁高宁,被人称为“财技”过人的“红色摩根”。目前大粮食是他正在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战略目标,中粮集团将以天津作为立足点,建设一个中国北方重要的粮油综合加工基地——中粮-天津粮油综合基地。

        对于全产业链,宁高宁有自己的看法,“全产业链食品企业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从粮食种植、贸易、物流,一直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系统。”

        业 内人士指出,不久前,隶属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在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北方地区的重要粮油加工中心,外资四大粮商均是一条龙的集团化运作,谋划布局中国 粮食行业的意图明显。此次中粮集团在塘沽的临港区率先建基地,有其打造全产业链的战略意义。尤其对华北、西北地区的粮油市场供应、扩大产能以及带动粮源 ——国产大豆种植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中国大豆沦陷事件不会再发生”。

        目前,中粮集团油脂业务共有12家工厂,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区,油脂油料加工能力超过800万吨。记者从集团获悉,天津粮油基地投产后,将使中粮集团的油脂油料加工能力超过1500万吨。

粮食经营要有新思维

        “ 即使没有今天的金融危机,我相信2009年仍然会有一些企业出问题。”宁高宁说道,经济大环境好固然重要,可是危机也可能会改变许多企业的增长方式,“但 企业中有些层面是不应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比如说成本、技术、品牌、团队等。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应向客户提供好的产品。”

        宁高宁指出,尽管世界粮食的生产和加工每年有过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可这个行业在过去几十年并没有让人激动的价值创造产生。

        对于世界粮食和食品危机论,他认为危机不会来得这么快,“过去的一年多,世界粮食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价平均上升了一倍多,食品危机成了国际性的担忧。可是随后的几个月里,国际粮食市场又一次让人们吃惊,世界粮价普遍下降了20%~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9

宁高宁否认中粮收购汇源走多元化道路传闻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504/00066175971.shtml


  “中粮”致力打造全产业链食品企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北京报道

  40亿打造粮油综合基地、洽购西凤进军白酒业、被传介入收购汇源中粮集团最近的动向引起业内人士普遍关注,舆论认为,中粮的一系列动作是其试水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整合。

  “中粮不走多元化道路,而是专业化全面发展,我们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的食品企业、全服务链的城市综合体,随着以后的发展,中粮的道路将是越来越 专业化!”4月27日,针对近日来中粮密谋走多元化道路的传闻,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以肯定的 语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粮没有进行盲目收购”

  “即使没有今天的金融危机,我相信2009年仍然会有一些企业出问题。”宁高宁认为,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资产价格相对合理,可能会吸引更多企业投资海外。不过,过去部分投资海外的企业也经历了投资亏损,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企业的股权投资损失惨重。

  宁高宁认为,由于各国市场的情况不同,企业“走出去”不应操之过急,要做好准备和调查工作,特别是要充分考虑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差异性。“经济 大环境好固然重要,可是危机也可能会改变许多企业的增长方式,而且企业中有些层面是不应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比如说成本、技术、品牌、团队等。企业在任何时 候都应向客户提供好的产品。”

  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今年一季度,国际粮价在去年底的水平低位盘整,1、3月份小幅上升,2月份有所回落,3月份水平略高于去年12月,粮食现货、期货平均价格比2008年12月分别上升了4%、3.5%,但仍大幅低于去年同期。

  对此,宁高宁认为,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世界粮食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价平均上升了一倍多,食品危机成了国际性的担忧。“尽管世界粮食的 生产和加工每年有过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可这个行业在过去几十年并没有让人激动的价值创造产生。世界粮食和食品危机不会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快,我们应该用专 业化的思维和角度经营。”他说,“当然,由于市场环境不好,消费必然会减少。但是,粮食不像钢铁,它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所以,中粮的生存不会有问题。而 且,中粮一直坚持基本的管理原则,没有进行盲目的跨国并购。”他认为,中粮在金融危机中不会收缩,实际上,中粮集团非但没有收缩,还借机切入了港口物流产 业链。

  投资40亿打造粮油综合基地

  4月28日,总投资40亿元的中粮集团天津粮油综合基地奠基仪式在天津临港工业区举行。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中粮天津粮油综合基地是中粮在天津地区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中粮向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新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

  “全产业链食品企业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从粮食种植、贸易、物流,一直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系统。”宁高宁告诉记者。

  目前,世界四大国际粮油巨头“ABCD”(美国ADM、美国邦基、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的简称)均已经在天津建厂。油脂业内人士认为,拥有港口资源有利于粮油企业更好控制原料大豆(3536,159.00,4.71%)的进口时间、数量,这对于原料主要靠进口的大豆压榨企业而言,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记者从中粮集团获悉,天津粮油基地投产后,将使中粮集团的油脂油料加工能力超过1500万吨。据中粮方面介绍,整个粮油综合基地计划总投资40 亿元,项目投产后,中粮集团在天津地区的油脂油料加工能力将达到600万吨,主要辐射中粮在华北、西北地区的粮油市场。同时,该基地每年还可以为华北及周 边市场供应230万吨的植物蛋白、90万吨的食用油等。目前,中粮集团油脂业务共有12家工厂,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区,油脂油料加工能力超过 800万吨。

  与国际巨头抗衡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相对于高调的“四大巨头”,低调的丰益国际才是中粮在中国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

  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Wilmar International Limited)隶属新加坡郭鹤年家族资产,目前丰益国际集团在中国国内食用油市场上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几乎形成垄断的局面。其旗下的品牌金龙鱼、胡 姬花、鲤鱼等广为人知,占据了国内60%以上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

  在丰益国际2008年财报上,对在华业务的总结是,在取得小包装油和大豆压榨的行业领先地位后,“我们正通过延伸到其他农作物业务来提高我们现 有的结构和能力”。而在此之前,丰益国际还因斥巨资进驻东北,企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市场而被各界关注(详见本刊2009年第14期报道)。

  今年3月,丰益国际就与泰州港务集团合作成立泰州永安港务有限公司,建立该公司旗下第一个自有港口,用以辐射江苏及其周边地区。据悉,泰州港永 安作业区二期工程总投资2.8亿元,将兴建两个4万吨的杂货码头泊位,设计年吞吐量为130万吨,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业内人士认为,该区域有望成为丰益 国际在中国市场的原料调拨中心。

  东方艾格高级分析师陈树韦认为,从目前的数字来分析,中粮天津基地项目建成后,其整体压榨能力将超过丰益国际,这对中粮抗击外资巨头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目前中国粮油产业从单一加工到全产业链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中粮方面也透露,天津项目也将加强中粮加工国产大豆的能力,预计每年可收购、加工国产大豆150万吨,对于扩大内需、推动东北国产大豆的种植业发展、提高豆农收入以及促进当地就业具有显著带动作用。

  中粮、汇源“绯闻”路径

  ●3月19日,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案被商务部否决。

  ●3月下旬,坊间传言称,中粮有意并购汇源,目的是“将新疆打造成中粮果汁生产基地”。

  ●3月底,有媒体报道称,朱新礼和宁高宁的私交甚好,而且有传闻称,2008年3月到4月间,朱新礼曾找到宁高宁,试探中粮有无兴趣接手汇源果汁的股份。

  ●4月上旬,业内有传言称朱新礼将考虑再次出售汇源果汁,接收对象为国企,且双方已在接洽。

  ●4月15日,朱新礼在香港举行的汇源业绩说明会表示,汇源依然在与潜在买家接触,而且“提亲的不少”。

  ●4月中旬,有评论认为,中粮是接手汇源的最佳对象。整合汇源资源将有利于中粮原股东套现部分资金,补充汇源的流动资金又能够最大限度节约收购方的资金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9

牛根生、宁高宁联手答疑:为什么卖?为什么买?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8/HTML_VDOUQUEHQCS0.html


【核心提示:宁高宁表示,他对牛 根生本人、蒙牛管理文化、管理团队的认同,是双方谈判如此迅速的原因。通过引入宁高宁这位“大股东”,长期以来,特别是2008年10月至今,困扰牛根生 的一个大问题得以解决:在此次交易前,由于蒙牛乳业股权非常分散,其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始终未能彻底解除。】

7月7日下午2时,北京朝阳门中粮福临门大厦,蒙牛乳业(2319.HK)引资事件主角牛根生与宁高宁双双亮相,解答蒙牛引资事件中的未消疑问。

此前一天,刚刚搬迁至此的中粮集团总部,亦迎来新成员。

“我们是一拍即合,一洽谈,就触及到很核心的地方。”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据中粮内部人士透露,中粮与蒙牛的谈判始于2009年3月,其间双方谈判数次,也曾有反复。由于宁、牛二人熟识,双方合作并无中间介绍人。

“我和牛总第一次见面时,已经有了框架,再见面就有了细节,再见面就签字了。” 宁高宁表示,他对牛根生本人、蒙牛管理文化、管理团队的认同,是双方谈判如此迅速的原因。据了解,宁高宁不仅曾去蒙牛参观,还曾在牛根生家中做客。

蒙牛乳业总裁牛根生,同样乐于表达与宁高宁的良好关系。“我们都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会员,宁总是荣誉主席,我是轮值主席。去年,我们的交流比较频繁,所以能一拍即合。”

这宗7月6日刚宣布的交易,装点着牛根生与宁高宁的“友情”色彩,也暂时将来自资本市场的潜在“恶意”消弭于无形。

通过引入宁高宁这位“大股东”,长期以来,特别是2008年10月至今,困扰牛根生的一个大问题得以解决:在此次交易前,由于蒙牛乳业股权非常分散,其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始终未能彻底解除。

白衣骑士中粮

“蒙牛乳业是一家比较特殊的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股权极为分散。”牛根生说。据他介绍,在他捐股之前,蒙牛持股10%左右的大股东几乎没有。

虽然,在此次交易前,牛根生及其一致行动人于蒙牛乳业的持股高达28%,但蒙牛高管在信托下面的股东有上千人,而每个人所持有的蒙牛股份只有零点几。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gela Moh指出,“由于从个人股东融资,蒙牛自创业之初起,股权就很分散,我们过去已经看到了一些股东的套现行为(通过金牛与银牛进行)。”

“按照国际上的惯例,低于25%持股比例的警戒线,就有被恶意收购的危险。”据牛根生透露,在蒙牛高管去年持股量降到28%的时候,蒙牛曾把境内的股权转到香港,以保证所持股份不低于25%。

如何避免被外资恶意收购,一直是牛根生关心的问题。

蒙牛股东之一的老牛基金会,曾将牛根生所捐献的其中一部分蒙牛股权(此部分股权占蒙牛香港上市公司4.5%)抵押在摩根士丹利。

2008年10月,在蒙牛股票价格大幅下挫后,被抵押的股票亦大幅贬值,面临“被动出售”,从而引发了蒙牛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当时,牛根生曾四处求援、希望赎回抵押股权,并且向其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和长江商学院的朋友和同学发布了“万言书”。

2008年11月,蒙牛乳业表示,老牛基金会通过“从联想控股等机构得到类似抵押贷款”的方式,解除了与摩根士丹利的抵押贷款。7月7日,本报记者从联想控股了解到,此前上述机构借给蒙牛的2亿元,蒙牛已经如期归还。

不过,老友柳传志的援手,虽然化解当时的风险,但对牛根生来说,蒙牛乳业股权仍然分散,被外资收购的风险并未彻底解除。

此后,牛根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每年的八九月往往是股东卖股的时候,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已接近警戒线,而一旦低于这个警戒线,蒙牛就可能被恶意收购。但潜在的恶意收购方是谁,蒙牛并不清楚。

与其坐等,不如主动出击。牛根生找到了一种方法:引入白衣骑士,选择一家能够长期进行战略合作的伙伴,彻底规避“控制权旁落”的风险。

于是,中粮进入了牛根生的视野。“宁总我很熟悉,我对其他的人也不熟悉,谈的时候一拍即合。”牛根生说。据了解,从谈判之初,宁高宁就提出中粮方面至少持股20%。

在引入中粮这个控制20%股权的战略伙伴后,加上牛根生及其一致行动人仍持股15.18%,牛根生此前担心的“蒙牛乳业股权可能为外资恶意收购”的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蒙牛“不缺钱”

“如果(蒙牛乳业)有资金链的问题,和宁总不会一拍即合,上市公司很多数字和报表很透明的,大家都可以看到。”牛根生澄清说。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蒙牛引资,源于三聚氰胺事件和“OMP事件”之后巨大的资金压力。

牛根生称,蒙牛现金实力有两个数字说明,2008年底的报表,蒙牛乳业的现金储备为12亿左右,到现在为止,至少在32亿以上。

7月7日,中银国际分析师赵宗俊指出,此前,虽然蒙牛手持现金30多亿,但“我们认为公司面临着融资需求,因为其今年资本性支出和贷款偿还金额将分别达到9亿和11亿元,而且公司必须为购买原奶准备更多的现金”。

中银国际还预测,2009年,蒙牛将因投资活动,将产生9.75亿人民币的负现金流,而经营活动期内只产生约8.11亿现金流。

但此番增发新股融资,蒙牛乳业将新增现金30.58亿港元。

“约31亿港元的净筹资金额,将解决公司的融资需求,为公司在乳制品行业中的扩张提供更多的资金。”赵宗俊称,中粮集团联手厚朴投资认购蒙牛乳业两成扩大后股本,为蒙牛“翻开了新篇章”。

“我们之前预计,蒙牛乳业到今年底将手持17亿人民币的现金,现在我们把数字上调到44亿人民币。”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gela Moh于7日表示,不过,“我们了解到,蒙牛乳业目前并没有对新资金去向的成型计划”。

大股东的新考虑

虽然,宁高宁7月7日已明确表示,“在可见的未来,中粮没有继续增持蒙牛的计划”。而此前,中粮已经明言,不会介入蒙牛的管理。“金牛与银牛目前的持股量减少,不会导致管理层的人事变动”。

但在资本市场看来,与蒙牛的牵手,中粮有融资之外的更多考虑。

中银国际分析师赵宗俊表示,中粮与蒙牛在未来的联系将深化。“我们认为,中粮集团最终将受让厚朴投资公司所持全部的蒙牛股权。毕竟,厚朴投资公司是一家私募投资基金,总会有退出蒙牛的一天。”

甚至,中粮集团的触角,已经深入到蒙牛乳业的实体层面。“事实上,中粮集团已经和蒙牛持股93.29%的内蒙蒙牛的部分少数股东进行了接洽。”

不过,与中粮的进一步融合,亦对蒙牛自身有利。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gela Moh 说,“我们明白,中粮在整合一系列食品行业上游业务上表现活跃,包括饲料与肉类产业、粮食与酒类、软饮料等。拥有一个更大更强的集团作为合作伙伴,有助于蒙牛获得更多支持,因为中国政府正寻求整合乳业上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45

宁高宁催促新品尽快上市 白象搅局五谷道场商标权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1030/22486906942.shtml


  油炸方便面还一统天下的时候,非油炸方便面领域的暗战却悄悄开始。

  本报记者获悉,10月28日,五谷道场在四川工厂签署了最后重组协议,这是五谷道场在全国第五家完成重组的工厂。“当我知道有企业推出非油炸方 便面时,我就想我们的非油炸方便面也应该尽快上市。”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一语道破天机。由此,中粮五谷道场在全国的布局正在逐渐展开。

  新品迟到5个月

  最近,中粮五谷道场的新品非油炸方便面开始在北京铺货。但这与中粮2月正式入驻五谷道场时宣称的5月新品上市,整整推迟了5个月。

  新品之所以推迟上市,“首先是生产线的改造以及产品的升级占用了时间。”一中粮内部人士表示。在本报记者在北京五谷道场厂房参观的过程中了解到,北京工厂的四条生产线已经完成其中一条的改造。

  然而,影响产品上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股权划拨工作直到9月初才最终完成。据了解,此前中旺所拥有的五谷道场36.67%的股权曾经被其债权人冻结。

  由于股权解冻上遇到的问题,中粮的入驻计划受到了影响,原本打算改造生产线的投入全部暂停。

  “这涉及到北京之外的6家法院,由于股权冻结发生在破产重整之前,所以解封比较麻烦。最后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协调下,6家外地法院把股权无偿划给中粮,事情才算结束。”该人士表示。今年8月底,股权解冻的工作才完成。9月初,五谷道场百分之百的股权正式划到中粮的旗下。

  五谷道场对垒白象

  10月28日,五谷道场相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五谷道场位于四川资阳的工厂完成了重组。这是五谷道场继北京、江西、广东、山东之后,第五家完成重组的工厂。

  “重组之后,就可以进入生产的筹备阶段。”该人士表示。除了目前已经投产的北京和江西工厂外,在明年2月份左右,其它三家工厂也将陆续投产,并且,除了对五谷道场原有的各地工厂进行重整之外,中粮在江苏、沈阳以及河南也将建造新厂。

  “这样五谷道场基本在全国完成了布局,另外像沈阳、河南等地,中粮有自己的面粉厂,原料均由自己直接供应。”中粮人士表示。

  虽然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已经上市,但是商标“五谷道场”何时能够注册下来还是一个未知数。“这主要是某家方便面企业对于注册提出了异议。”中粮集团人士透露。而据记者了解,这所谓的某家方便面企业即是也推出非油炸方便面的白象。

  资料显示,到2018年,我国方便面市场将有望突破1000亿元,其中非油炸方便面将占60%之多。传统油炸方便面市场的竞争充分、利润偏低,非油炸方便面的市场上没有很有竞争力的企业。为此,盯上600亿的非油炸市场的不仅仅是中粮。

  据悉,今年9月份,白象的非油炸方便面“优麦良品”正式上市。与中粮五谷道场的大肆布局不同,目前只有一条生产线在做非油炸方便面,每个月的产值近2000万,产品在河南、山东、广东、江苏四地同步上市。

  而此前,中粮挖来了康师傅创始人、白象方便面总裁宋国良担任五谷道场的总经理。一场行业内暗战由此可见一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95

宁高宁:杜邦、可口可乐等CEO的大白话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19/144299.html

 每天见很多人,也听很多话。大多数的话,听了也就过去了,过几天还记得清而且在自己脑子里不断又冒出来的话不多。这一段见过一些人,听到的话还能记得,可见有些意思,写下来让大家也知道。

  杜邦公司的CEO说,杜邦一百多年前卖火药时卖的就不是一般的火药,是无烟火药,差异化从开始的基因里就有。她还说研发和技术创新是杜邦的生命,但它们是市场驱动的,不论有什么困难和原因,研发一定要带来回报创造业绩。

  邦基公司的CEO说,邦基不花太大精力搞研发,也不羡慕现在iPhone式的创新,因为技术进步太快的行业风险太大,一点疏忽就可能被淘汰,他宁可让邦基专心做好粮食贸易。

  通用磨坊的CEO说,不能期望客户像专业人员一样来消费你的产品,你的产品必须很方便很容易消费。他还说,创新一样食品,有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它们是:美味,便宜,益处。

  英联食品的CEO说,在中国建立一个消费品牌的成本已很高,高过英国,但他们还会努力去做,因为相信未来价值。

   嘉吉公司的CEO说,现在世界粮食产量25亿吨,预计需求到2050年会再增加17亿吨。他说需求增长不可怕,因为南美洲、黑海地区、非洲地区的粮食种 植随着价格上升产量都有很大潜力,技术进步也会发挥很大作用。但是,因为亚洲有全球55%的人口,可仅有全球25%的耕地,所以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最好方 法是真正的自由贸易。

  通用电气的CEO说,他们现在(与韦尔奇时期已不同了)选拔经理人的标准有四条:一是要真正的行业专家,深刻理解行业特性,二是善于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三是系统思考明白大格局,四是对团队的领导力来自于对人的真正尊重。

   可口可乐全球CEO说,他们最近的广告片选了黑人歌手Knaan来唱他的“Waving Flag”,是因为这位歌手不仅表演好,主要因为他来自动荡战火中的索马里,他懂得这个世界,有宽宏的爱心,追求自由和生命的崇高价值,他说可口可乐的产 品应该与这些意境连在一起。

  香港太古集团有位董事说,国泰航空的业务随着经济复苏正在好转,但航空公司必须及时调整机舱的座位分布,现在乘客的要求是飞头等舱的也要便宜,飞经济舱的也要舒适。所以大部分航空公司机舱座位布置都有了变化。

  汇丰银行的总裁说,不同的经济成长模式有不同的危机,亚洲有亚洲的,美国有美国的,欧洲的金融问题是欧洲经济和文化模式长期积累的结果。

  美国驻华大使说,美国经济有很强的抵御冲击的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它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创新,今天在世界经济未来成长的贡献者中不计入美国还为时太早。

  美国缅因州有位律师来中国工作了三年,回去后就要竞选州长。他说缅因之所以是美国较穷的州是因为人们安于现状,应该向中国学习。他的竞选口号是“缅因州也能行!”

  刚听到上面这些话时,心里好像有点触动,现在写下来,也觉得它们平白无奇,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下对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见解,如果由此可以印证一下我们的苦思冥想,这些话就可能是智慧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90

中粮商业地产重组冲刺 宁高宁遥想千亿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5/3NMDAwMDIwNTg3NA.html?source=hp&position=feature

带着华润创建万象城的梦想来到中粮的宁高宁,在3个大悦城基本进入营业状态后,开始广泛布局他的“大悦城”计划。

在中粮大悦城时尚品牌战略联盟交流会上,宁高宁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中粮集团商业地产投资额已达600多亿元。未来5-10年,规划的商业资产总额将达到至少1000亿以上。

但宁高宁这个梦想还有赖于他另外一个计划实现,即中粮集团旗下地产业务A+H股融合上市成功。

千亿资本复制大悦城

比起万达地产王健林宣布的80家万达广场计划,中粮集团5-10年内布局20家大悦城在宁高宁眼中只是一个保守估计。“规划的商业资产总额现在已达到600亿。”宁高宁私下对本报记者透露,未来商业地产总额至少会在千亿以上。

热衷于做商业地产的宁高宁,把提速地产的任务放在了商业地产上。

今年10月份,中粮集团副总裁史焯炜曾对媒体表示,“商业地产分为项目运作、项目复制以及资本运作三个阶段。中粮置业还只属于项目运作阶段,相比之下,万达集团、华润置地是项目复制阶段;而凯德置地、西蒙、GGP等外资都已经到了大规模复制、资本市场支持的阶段。”

目 前,中粮集团已开业的大悦城分别为西单大悦城、沈阳大悦城以及朝阳大悦城。而据中粮集团日前透露,2011年,上海大悦城、天津大悦城将陆续推出,此外, 安定门大悦城、成都大悦城、天津六纬路大悦城也即将推出。未来2-3年将在全国复制10个以上大悦城,5-10年将在国内大中型城市布局约20个大悦城。

宁高宁表示,将持续加大商业地产的投资力度,中粮的城市综合体是将现有的凯莱酒店、亚龙湾旅游地产、中粮地产、大悦城购物中心等地产品牌进行整合。

不过,摆在宁高宁面前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并不是所有的选址都有着西单大悦城的黄金地段,而今后全国布局的以“年轻、时尚”为定位的大悦城,能否全部复制西单大悦城的辉煌,仍有未定之数。

签 约沈阳大悦城,继而签约朝北大悦城某电子商户,宁高宁在当天的战略联盟交流会上表示,由于朝阳大悦城地铁尚未开通,周边商业环境并没有表现出如西单大悦城 一样的活跃。而另一餐饮商户代表对记者表示,朝北大悦城的租金回报比他旗下其他店面要低很多,人气的恢复至少要等到明年年底。

这些商户们都在期待宁高宁能拿出一个新的刺激方案。宁高宁在当天给出的时间表是,圣诞节,并表示降低租金是恶性竞争,最好的方法是用推广手段加大推广力度。

冲刺A+H融合上市

据悉,中粮集团内部约有5家子公司涉及到地产、商业、旅游、酒店业务。其中地产业务主要集中于已经在A股上市的以住宅为主业的中粮地产、运营商业地产大悦城品牌的中粮置业、以酒店为主业的酒店事业部,以及以亚龙湾国家旅游区为主的中粮海南地产。

如果中粮集团对地产业务的整合选择A+H的方式,即保留内地A股中粮地产的上市公司地位,同时,将统一整合地产业务平台,在香港进行上市融资。这样一来,中粮置业旗下的大悦城商业地产,便可实现资产变现。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中粮地产业务板块总资产累积达400多亿元。“如果该方案得以实现,这样的资产规模对港股投资者很有吸引力。”西南证券地产分析师肖剑认为。

中粮集团内部人士指出,商业地产主要是为了平衡中粮集团发展的资金收益需要,而商业地产最终要实现资本化,须通过资本化和金融化来实现更快速的扩张。“虽然目前有很多金融机构都愿意跟我们合作开发商业地产信托基金,但我们更希望能在融资中占据主导,自己来做。”

此 外,中粮地产此时正饱受巨大的资金缺口。根据中粮地产半年报显示,目前中粮地产货币资金只有9.46亿;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借款31.4亿;另外还有3.8 亿的到期非流动负债,但是上半年总的营业收入只有4.47亿元。并且其投资性现金流和经营性现金流均为负值,仅筹资性现金流为正。

中粮地产业务的整体上市已迫在眉睫,大悦城复制步伐加快也正提升其上市预期。据了解,中粮集团正加速对中粮地产的资产注入。作为集团旗下住宅业务板块的中粮地产,日前发布公告称,已使用自筹资金,将中粮集团旗下一住宅开发房地产公司的51%股权收购完毕。

如果进行顺利,宁高宁希望上市计划将于明年年底前完成。他表示,中粮集团采用的是A+H股融合方式上市,目前已开始成立一个事业管理部,通过一些股权转换,未来上市后的公司将成为A股公司的股东。

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表示,中粮地产是希望利用到旗下的商业地产,去获得更大资产变现。香港资本市场更看重商业地产的持有。不过,陈认为,按照目前的上市计划,未来A股的中粮地产有可能会受到冲击,将面临同业竞争风险。

宁高宁表示,按照他构想的上市方式,股权以及资产统一之后,上市后的公司不会冲击已在A股上市的中粮地产。同时,他透露并没有考虑过H股上市后回归A股。“这个计划只是中粮目前正在运作想法,还不知道会不会批(下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5

寧高寧打造食物鏈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5-10/100526379_all.html#page2
在國企領導人這個群體中,55歲的寧高寧有所不同:大多數央企領導人出身基層一步步幹上來,寧高寧不是,大學時代就讀經濟系,又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MBA,在美國匹茲堡大學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寧高寧不打官腔,回答問題直接;更重要的是,寧高寧一直在做一件被普遍認為做不到的事情:在國企中踐行職業經理人文化。

  「所有制不能100%決定所有問題。」身在國企,寧高寧如是說,更重要的是公司治理結構和經理人制度。這句話與世沉浮,以前是離經叛道,後來成為新常識,今天則常被譏為西西弗斯式迂腐。但這些想法,跨越了寧高寧從華潤到中糧的職業生涯,也始終是他「新國企試驗」的核心內容。

  1958年出生,1987年加入華潤(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華潤),寧高寧在華潤待足18年,主其事超過十年,其間華潤從外貿企業轉型為投資集團,從600億元資產發展成現在央企盈利能力排名前五、資產規模超過9000億元的公司,華潤內部至今為寧高寧記一功:當年基礎打得好。

  2004年12月28日,寧高寧從華潤「空降」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糧)。華潤是中國最「洋」的「紅色窗口」公司,中糧則是一家很「土」的、立足於傳統農業且帶有政策性色彩的糧油貿易公司。寧高寧跨界「空降」,背負著從企業文化到管理體系,從公司戰略到業務運營,全面再造中糧的任務。

  一次在山西財經大學的演講中,寧高寧回憶起初到中糧微服私訪的情形:樓很舊,食堂很差,各個辦公室的門都關著;員工躲躲閃閃不敢說話,剛問幾句,總經理、副總經理就得到通知跑來了。他們有很強的防備感…… 

  這只是表象,內部問題錯綜複雜。從何入手?

  怎樣激勵員工?傳統的講奉獻肯定不行了,但完全市場化激勵,條件亦不夠。寧高寧提出一個新說法「體面生活」:在中糧可能發不了財,但你可以有體面的生活,並與企業一起成長——這成為中糧現在的企業文化。

  企業更需要成長目標。2009年,中糧正式提出打造全產業鏈。中糧在農產品加工和食品行業做了一系列收購——收購目標包括蒙牛、五穀道場這樣的企業;「中糧系」公司紛紛上市,引入戰略投資者和職業經理人;中糧進入互聯網領域,並且推出了頗讓人耳目一新的病毒式品牌市場營銷——「中糧生產隊」,讓網友像打網絡遊戲一樣瞭解中糧產業鏈的全程。改造國企基因的工作,在從外到內一點點進行。

  中糧新進的領域,大多為已向民營和外資放開的競爭性領域。此時,正是「國進民退」剛剛引起輿論關注的時候。國有企業應該如何定位?在中國的整個經濟體系中應扮演什麼角色和發揮什麼作用?天生有融資和政策優勢的國有企業,是否應該進入競爭性領域,是否會破壞市場規則?這一系列問題,引起官商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也正因為此,寧高寧在中糧的這場「新國企試驗」顯得更有跟蹤價值。

  從那時起,財新記者就數次邀約,希望採訪這位特殊的國企領導人。寧高寧並不斷然拒絕,而屢屢以「希望等做出實績再談」婉拒。這一次,在我們的反覆爭取之下,他同意了。

  2013年4月26日上午,當財新記者走進中糧福臨門大廈的董事長辦公室,他帶著一串爽朗的「歡迎」聲迎來。辦公室有一張長桌,他在桌子靠窗一側的第一個位置坐下,把採訪提綱放在一邊,坦率地說,「有什麼直接問吧」。

  話題並不輕鬆。

  寧高寧來到中糧已是第九年。前五年是中糧的多元化擴張階段,奠定了規模基礎,卻日益凸顯持續增長的瓶頸;從2009年開始,以全產業鏈為核心的「寧式二五計劃」開始迅速鋪開,但困難超出預計。2011年中糧盈利首次突破百億元,2012年卻大幅下降至70多億元。2013年年初以來,旗下七家上市公司2012年年報披露,業績多為虧損或利潤大幅下滑。這固然與宏觀經濟整體走弱有關,但也讓中糧全產業鏈概念的抗風險能力受到強烈質疑。中糧五年全產業鏈計劃棋過中盤,本該是見業績的時候,如此表現,是否意味著前期的快速擴張整合乏力,風險過高?全產業鏈是否空有其表?甚至,這豈不正是國企應該退出競爭性領域的明證?

  財新記者問:「怎麼才能判定全產業鏈完成?」寧高寧回答有點哲學意味:也許能夠完成,也許這條路沒有盡頭。但他相信企業選定的戰略並沒有錯,進步也在一點點發生。中糧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參與市場競爭,正是因為競爭才形成了中糧現在的集團文化,也正是因為競爭才讓中糧避免了垮掉的可能。

  整個訪談中,寧高寧不迴避業績問題,不迴避大米、肉食業務虧損,不迴避奶粉質量安全問題,坦承在收購整合過程中存在某些決策性失誤,甚至直言中糧目前在大宗商品上並無成本優勢。他說,在他設想的分為七步的「偉大企業」計劃中,中糧現在只走到了2.5步。

  在改造中糧的進程中,寧高寧收穫過掌聲和獎盃,哈佛大學、北京大學都撰寫過中糧案例,光明、新希望等同類公司爭相倣傚打造全產業鏈,但寧高寧甘苦自知:他既講所有制不能決定一切,也從不諱言所有制帶來的掣肘,比如選擇經理人,在某個層級必須要在上級圈定範圍內來作篩選,只能儘可能考慮適合企業發展階段的人選;比如股權多元化和各種投資轉讓交易上,他必須小心謹慎,以免引起國有資產流失的指責。

  「給我時間。企業的成長需要時間。」他說。但是,公眾和體制的容忍度都不會有太大空間。他還是需要與時間賽跑,將中糧的規模和佈局盡快體現到盈利與效率上。用寧高寧自己的話來說——證明企業戰略的正確與否,最重要的還是靠業績說話。

  ——編者

商業模式建立不能只看日曆

「中糧是可以做成全產業鏈的,只是需要時間,我一點不擔心」

  財新記者:2012年,中糧集團旗下農業子公司如蒙牛、中糧屯河等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甚至虧損。為什麼?虧損和全產業鏈佈局有關嗎?

  寧高寧:業績虧損的原因很多,和全產業鏈沒什麼關係。商業模式的建立不能只看日歷年限,也不能要求企業在短期內一定要做到什麼程度,要根據企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來判斷。

  去年中糧屯河虧損,是因為整個番茄醬行業基本環境都不好,農業成本、種植成本以及土地、生產資料成本都在提高,出口價格在下降,加上人民幣匯率升值。

  今年情況會好一點,由於價格太低,全球番茄醬都在減產。但屯河還是要轉型,因為過去太依賴出口。

  中糧全產業鏈有自己的問題,比如擴張速度太快,整體上和經濟的發展速度、管理團隊的水平特別是擴展能力不匹配。

  但是,中糧不得不去做一些佈局,即使短期內會面臨虧損。

  比如大米。我們現在生產能力有120萬噸。大米不是附加值很高的東西,但是中國人的第一主食。中糧作為一個大食品公司,不做大米不行。中糧是從貿易公司轉型過來的,很多業務從無到有,企業員工也大量增加。中糧在幾年內變成全國第一大米銷售商,佈局或完善產業鏈條,一定是需要時間的,即使最好的團隊也不會太快。這個轉型對中糧來說,在業務上、管理上、心理上的挑戰都很大。

  還以大米為例。中國的大米非常分散,10萬噸的區域大米銷售商就是一個不錯的公司。但是,在全國範圍要賣不到300萬噸是不能打平的。全國大米市場有1.8億噸左右的容量,300萬噸仍是非常小的比例。一般的大米不可能送到全中國,不可能有人來分攤你的費用、網絡,分攤你的品牌更是不可能。但中糧就希望在全國範圍做大米。

  中國目前是全世界做品牌最貴的國家,因為面積大。新西蘭有300萬人,開三個店就可以了。我剛從達能回來,這家法國第一大的牛奶企業就5家工廠,但蒙牛30多家工廠還不夠。中糧整個經營的過程和它們是不一樣的,這個過程很難熬。

  從基本發展規律上說,中糧是可以做成全產業鏈的,只是需要時間,我一點不擔心。

  財新記者:大米賺錢了嗎?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做?只做進口會不會更賺錢?

  寧高寧:大米沒打平,還在虧損。

  跟石油、鋼鐵等行業對外依存度高達58%不一樣,糧食特別是口糧不能大量依賴進口。中糧做的事可以說是刺激中國的糧食生產。中糧自己來做收購、加工,收購了小麥、玉米後做面包、面條,或者做成澱粉、酒精、檸檬酸,然後做成飼料、再往下自己養豬等。這樣的全產業鏈是一個商業模式重塑的過程,也是建立業務的過程。每個環節有不同的特點,最主要的是把握市場。

  這個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發展需要時間,可能走得快一點,也可能慢一點,和模式、團隊、市場環境、競爭對手都有關係。做好一個行業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特別是傳統產業。

  財新記者:中糧在採購成本等方面是否更有優勢?

  寧高寧:不一定。原材料價格波動很大,每年達20%-30%的波動幅度,有時候原材料進口環節我們就買貴了。除了大宗商品期貨交易,還有從農民手裡收購的原材料,不一定買得越多就越便宜,因為現在國家一直在提高農產品價格,農民惜售。

  我不覺得中糧在糧食貿易上有什麼優勢,糧食是大宗商品,期貨價格買1噸或買10噸都差不多。你可以只做大豆貿易,但現在很難做,因為你沒有附加值,你承擔的就只有風險。

  中糧所謂的成本優勢,主要在於規模和佈局。通過控制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在整個過程中壓榨成本,從原輔料到能源,到生產佈局,到物流都可以進行系統安排。

  財新記者:如果中糧在原料採購上不具有優勢,而中期的管理和後端的銷售還需要重新建立,那麼中糧的競爭力如何體現?

  寧高寧:中糧不需要擁有整個產業鏈,但是中糧必須要影響和控制整個產業鏈。這中間涉及管理、協同、技術等多個方面。

  我特別強調技術、科技和研發的作用。比如玉米,中糧希望農民種的玉米是高油的,或者是高蛋白、高澱粉的,用途不一樣。中糧不可能自己去種地,但可以通過需求去與農民形成聯繫。除此以外,採購物流環節、貿易環節、加工環節、應用環節等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做好,這樣加在一起整個產業鏈就會更強,規模更大。

  比如中糧玉米油產品,去年一下子做到了全國銷量第一,因為別人的玉米油都是買來「毛油」做,而中糧是自己採購玉米做。如果中糧沒有玉米油產品,把散油賣給別人,相當於你把子彈賣給別人,別人拿子彈來打你。現在有一個所謂的協同過程中互相支持的階段,走過這個階段,就會獲得協同的好處。

  記者手記:寧高寧拿著一張畫得曲裡拐彎的中糧全產業鏈圖,給財新記者講述玉米如何從原料加工成各種下游產品,實現更大的增值。他說,當天下午要去江蘇東台中糧的養豬基地,也希望我們去看看。「如果你們能指出哪裡做得不好可以批評,但往往媒體不會關心這些細節。」從戰略到細節,他一應在心。

  中糧不是一定要做全產業鏈,什麼都不做,守著高毛利的房地產和酒店業務過活也可以,但寧高寧是要做事的人。他在一次演講中說,中糧不要像北京王府井的酒店一樣蓋了拆拆了蓋,企業也不能老轉型,要蓋就一次蓋個「黃銅」的房子,做百年老店。他說,「中糧希望未來能朝這樣的企業走,不要著急。大家說你說不定哪天就走了,為什麼想這麼遠?我希望我走了以後,團隊比我在的時候還要好。我覺得中國的企業是可以延續的。」

  但目前的中糧離他的設想還有點遠。2012年11月底,寧高寧在一篇題為《分水嶺》的文章中,提出了一個問題: 「一個企業發展中有幾個等級?我們今天是站在哪個等級上?」

  他寫道:如果把企業生命歷程拉長100年看,企業每往前走一步都必須做個選擇,每個選擇都像是分水嶺把企業分開了……這些分水嶺,企業如果走對了三個就是及格,走對了五個就是成功,走對了七個就是偉大。

  寧高寧具體解釋說,這七個分水嶺包括:一是企業在行業和自身發展方向上尋找定位;二是企業的競爭戰略;三是企業建立了持續優化的運營系統;四是企業擁有個體與組織、理想與現實、精神與物質良好平衡的團隊;五是企業擁有探索、創新、創造的能力;六是企業在架構、制度、文化上形成整體協同以適應市場與客戶,克服大企業病;七是企業與社會的關係定位,企業與社會融於一體。

  財新記者問,「中糧現在處於什麼階段,走過了幾個分水嶺?」寧高寧脫口而答——「2.5,正向3努力的階段。」

衡量全產業鏈的標準是協同

中糧的產業之間要實現協同,需要經理人知道產業環節的關鍵點,在獨立核算的基礎上,市場化定價

  財新記者:你剛才多次提到中糧仍要立足於規模和佈局,未來中糧還會繼續擴張嗎?

  寧高寧:不是產業鏈擴張,而是會沿著產業鏈繼續成長,一直成長到突破了業務關鍵點。這個業務關鍵點,不僅僅是規模,還和佈局、商業模式、管理能力相關,跨過這個點,中糧各個品類將走上一個自我生存、不再虧損的階段。

  現在大概有60%的品類已經走過了這個關鍵點,比如玉米、大豆、大麥、葡萄酒、木薯、茶都運行得比較正常。當然也有挑戰,經營一直在變,實際上還要不斷研發,不斷推出新產品,每年銷售中如果沒有15%-20%以上的新產品出來就有問題。

  財新記者:那麼剩下40%的品類大概需要多久才能跨過這個關鍵點?是否這40%的品類跨過關鍵點後,中糧的全產業鏈就算佈局完成了?

  寧高寧:不能這麼簡單理解。這些品類裡可能有好的,也可能有不好的。比如生豬養殖,現在還虧損,但三菱等公司進來給了很高的估值,我們投資一共才幾億,它買30%就十幾億,還照樣跟著虧,它傻嗎?另外,我買網也虧損,但軟銀賽富進來估值5億元買30%股份。還有中國人壽買中糧期貨的估值達到幾十億,買了30%的股權。投資人知道團隊未來會做成什麼樣子。

  這個產業佈局什麼時候做完?2014年做得完嗎?我不知道,這個事情可能永遠沒完,也可能就這樣做完了,因為市場一直在變化,公司也在變。關鍵是我們能否從產業鏈模式中取得想要的成本或商業模式的協同,能否最終給股東或消費者帶來價值。

  現在這個價值已經體現出來了,只不過是讓消費者先看到。舉個例子:中糧做玉米油,1000萬噸的玉米油壓榨公司可以做10萬噸玉米油出來,也可以買別人1萬噸「毛油」包裝起來賣,但這是完全不一樣的,裡面的成本、研發過程完全不一樣。兩種方式的價值區別可能在短期內不一定被認識,兩年以後就能看到,五年以後就肯定站住了。這是一個消費者感受的過程。另外再看佈局,你做完了華南市場,再做華東、華北,每做一個新點,每開闢一個區域,就要覆蓋2億人口。

  全產業鏈關鍵是要按我們自己的邏輯走。從這個角度來說,2014年完成,還是其他什麼時間完成,都是一個不斷擴張的過程。是不是盈利了就算完成了?也不是。

  衡量全產業鏈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是生產協同的比例。比如玉米,除了玉米貿易,玉米通過加工環節再做成澱粉、糖、飲料等,再往下變成飼料和養殖,再往下是香腸、火腿、豬肉等。上游產業和下游產業的比例應該對半分。實際上,上述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單獨賣掉,但那就不是一個產業的概念了。現在中糧各個品類的生產協同比例還較低,各個品類不一樣,大體上在10%左右,主要是上游多,下游少。

  財新記者:中糧進入蒙牛後有什麼變化?未來中糧會繼續往乳品產業鏈的上遊走嗎?

  寧高寧:現在的蒙牛與以前不同,股東變了,董事會變了,系統變了,產品也變了,經營的理念更符合市場了。

  從全球來看,做品牌的乳品公司自己大量養牛的不多,可以說基本沒有,大多數是農莊制、合作社制。而在中國,幾乎所有的牛奶出問題都是在養殖環節,加工環節沒有出過問題,因為加工環節是封閉的。而養殖環節現在還很分散,加上管理環節也不清楚,就逼著企業自己去養牛,不然就沒有穩定的奶源供應。

  現在中國牛奶比國外同類產品價格貴1倍。理論上說,在奶業價值鏈中,一定是營銷品牌的環節價值最高,但目前不是,因為中國奶業的上游市場沒有人去整合,導致奶源環節價值最高,這不符合全球和長遠的價值鏈關係。

  蒙牛買了現代牧業,現代牧業也一定是獨立核算、獨立經營、獨立做市場。如果內部定價,人就懶了,沒法評價了。內部還老接洽、開會,沒完沒了。中糧玉米油曾經走過這個階段。安徽豐原一年需要200噸玉米,從東北產業鏈內的公司買,突破100萬噸有一個運輸的大客戶計劃,但雙方老因為價格吵架,最後集團不管了,愛賣給誰賣誰。一年以後,兩家公司又走一塊去了,現在越協作越好,成本還確實低了,這就是通過市場選擇的結果。

  財新記者:中糧在全產業鏈內部協同方面做得如何?

  寧高寧:中糧的產業之間要實現協同,需要經理人高瞻遠矚,也需要經理人知道產業環節的關鍵點,最終依靠市場評價系統來判斷價格。

  我認為協同應該更加市場化。拿蒙牛來說,蒙牛需要購買很多糖、油、飼料,但我們內部沒有要求蒙牛必須到中糧旗下的其他子公司購買。蒙牛根據市場價格和服務水平自己去選擇,這個市場交易要經過股東會同意。現在中糧業務品類越來越多,堅持獨立運營才是最合理的。

  財新記者:在營銷渠道和品牌建設上,中糧是否會加大投入?

  寧高寧:長城酒、福臨門油、麵粉、面包、罐頭等,在渠道和品牌上中糧有一定基礎。實際上中糧的核心團隊還是做國際貿易的比較多,這兩年中糧轉型力度很大,也非常辛苦。除了業務轉變,人的轉變也非常關鍵,而人的轉變和業務轉變的配合是更重要的東西。

  中糧歷史上是貿易公司,進口小麥、大豆、玉米,自己不賣也不儲備,如今不一樣了,中糧從採購時就會考慮經營,整個過程銜接起來了。而後端的品牌和營銷,因為這個行業競爭比較激烈,做品牌也跟建立業務一樣有一個過程。

  對中糧來說,這個過程還包括如何整合收購進來的公司的原有渠道,如何將各個品類的渠道協同起來。同時,隨著業務發展,品牌的力度也不一樣。中糧有一些非常強的品牌,如酒、油、牛奶等,而另一些品牌還需要培育。

  財新傳媒:中糧每年有300億到400億元的投資額,今年投資的預算是怎樣的?

  寧高寧:三四百億是高峰時期的投資額,現在已逐步慢了下來。因為產業在逐漸增多,今年有50多個項目在新建,去年有60多個,包括產業園。很多單個項目投資額就達到幾個億。現在中糧有專門管理投資的團隊,實際上有些產業,如玉米、菜籽、甜菜、糖比較成熟,不需要投資了,反過來像飼料、肉食等,還要繼續往前走。

  地產項目雖然賺錢,但不容易找。我們的標準是最起碼在大城市的一個中心建大悅城,大悅城的定位本身就比較時尚和現代,不適合建在郊區。

  2013年我們大概會投資200多億元,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和研發環節。現在中糧有一個研發中心正在建設。未來,我希望中糧是由研發、品牌驅動的一個公司。全產業鏈搭好後,我們還是希望將中糧定位為用食品來促進健康的一家公司。

  記者手記: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寧高寧的臉上有掩飾不去的疲憊。前晚他剛從歐洲飛回,此行參觀了法國達能公司的工廠。他坦承,奶粉質量安全對蒙牛的壓力,所以不得不往上遊走。

  接受財新記者專訪之後的5月8日,蒙牛宣佈以4.1億美元增持現代牧業至28%,拿到了現代牧業最高近90%的奶源合同,在奶製品產業鏈上往前走了一步。但是,他當時即稱,即使和現代牧業談不攏,也會考慮收購其他上遊牧場,甚至不排除走出去收購國外牧場。不過,現代牧業仍不能完全解決蒙牛的奶源緊張問題,拓展上游奶源是中國乳品產業繞不過去的坎。

  至於全產業鏈內部的協同如何實現,他相信市場的作用。

  在寧高寧看來,產業鏈不是「一個人一腳踢到底」,而是專業化分工、協同的過程,而這種協同要由內部企業通過市場化的競合來達成。

  理念如此,現實仍有無奈。所有的協同、競合都依賴於人。一位中糧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中糧在用人方面仍很難擺脫國企體制的痼疾,很難完全按照能力來選拔人才,比如身處電商行業的我買網,其領導層基本是老中糧的人,一個部門大概四分之一的人都會是老中糧安插進去的關係。這對一個電子商務公司明顯不合時宜。

  寧高寧是強調經理人制度的管理者,面對中糧深入根髓的老國企文化,他不再講國企一貫宣揚的奉獻為公、企業主人等理念,轉而推講「我們一起努力,把這個企業做大,一起體面地生活」。 他相信只有價值觀統一才能更好地放棄部門利益,以企業整體利益最大化來做事,這需要不同業務單元的職業經理人都具備協同意識。

  一位市場研究人士對財新記者稱,中糧的佈局幾乎囊括了現代農業的各個領域,這個架構未來有全球趨勢(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和國內政策導向(新四化裡的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在市場面和政策面都比較有利。一個值得注意的模式是,中糧進入一個產業(比如養豬、我買網、信託、期貨等)後,在一定階段就開始引入外資或專業投資人。這一方面是其通過股權多元化引入外力,用資本運作倒推國企體制改良;另一方面,也暗示這些未來有前景的業務可能逐個證券化,也就是說,中糧本身在扮演一個農業全產業投資人的角色。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中糧未來的估值,不能輕易根據上市公司業績狀況來判斷整個集團的發展潛力,還要看未上市部分的情況。他認為,國企可能合適做一些長週期並涉及民生的產業,比如能源、食品和農業,再加上國企融資成本低,如果有好的領導人,有可能做出來。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寧向東則對財新記者直言,「我挺他。」在他看來,寧高寧是國企裡少有的對企業有感覺的領導者。全產業鏈最主要的問題,是時間問題。比如,福臨門和金龍魚,最初是10%對50%的競爭格局,在糧油這樣穩定的市場,有百分之幾的增長都不容易。

  歷八年之功,寧高寧的管理想法在中糧的各層次滲透,但是中糧始終是一家國企。

非農板塊為農業板塊服務

「(中糧)金融服務這個板塊,鎖定為只能服務農業」

  財新記者:在中糧去年整個收入和利潤結構中,糧油、地產和金融板塊分別佔比多少?

  寧高寧:2012年集團收入2000多億元,集團利潤70多億元。其中糧油板塊盈利佔70%,營業額約佔80%;房地產佔了25%,利潤約20多億元;金融板塊盈利約5億元。其他幾個上市公司雖然利潤都下降了,但都有盈利,比如中國糧油盈利20多億元,中國食品盈利5億-6億元等。

  財新記者:中糧的非農板塊如金融、地產等業務,和農業主業之間的關係如何定位?目前來看,房地產板塊的盈利對農業主業仍有重要的反哺作用。

  寧高寧:中糧目前是在國資委管理下的公司,它的主業範圍是受國資委規管的。比如地產、酒店業務,中糧多年前就有;金融服務這個板塊,我們給鎖定了只能服務農業,包括中糧信託、投資銀行也都只能做農業。

  去年中糧金融服務板塊做得不錯,賺了六七億元,基本上是給農業產業做服務的。國家批了20個村鎮銀行,這些小銀行和中糧的產業非常匹配。比如做養殖、茶葉和茶廠、玉米等,都可以通過小銀行來做。

  去年中糧地產板塊賺了將近20億元,這包括沒上市的部分,即大悅城、住宅、酒店都加一起。去年中糧的董事會沒開過一次地產的會,結果地產單一盈利卻位居第一。

  拿大悅城來說,現在北京的大悅城項目已經賺錢了,而上海的大悅城項目還沒有,天津的也才剛開始。大悅城項目今年營業額上升170%多,還在一路往上走。從投資週期來說,大悅城基本靠銀行貸款,銀行也特別喜歡給大悅城貸款,因為一點風險都沒有。

  不過,大悅城的擴張不容易,要有合適的選址,要在大城市的中心區,上海的項目我們就等了兩年。

  財新記者:四大國際糧商在大宗農產品採購上能熟練地利用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降低成本和風險。中國糧油企業主營業務利潤低,都拿不出太多資金做套保,通常是拿5%-10%的比例做敞口投資。2010年中糧控股也曾在期貨上有過較大虧損。你怎麼看期貨業務?

  寧高寧:期貨是一個專業行當,如果中糧的期貨水平比別人高1%的話,就不得了了。

  中糧期貨操作水平一點不會比別人高。不過,認為「老外」操控期貨市場的說法也是錯誤的,他們也老虧錢。這個市場太大了,參與主體很多,農民、貿易公司、經營者等。他們也是根據市場波動,好一年壞一年。

  財新記者:我買網當前做得如何?

  寧高寧:我買網還在虧損,2014年基本能打平。

  中國人網購是圖便宜,但我覺得關鍵不在於便不便宜,消費者要平衡便宜和安全的關係,公司則要平衡價格和虧損。中糧對我買網投入1億元左右,現在每年增長200%,今年可能達到十幾個億。我們對其定位是只賣兩類食品:中糧製造和中糧精選。同時堅持價格也不能太便宜,要堅守到有一個平衡的點。現在北京做得不錯,開到上海、廣州,也不錯。目前就是開一個地方虧一個地方,原來的還沒打平,又開始新的投入、招人、找倉庫等,這是一個正常的投入階段。

  我買網是中糧獨立推的一個網站,現在客戶黏性達60%。我們基本上沒做過什麼大推廣,全都靠口碑相傳。未來想擴展產品品類的話也可以,但還是應該做有質量保證的高端食品。目前,基金經理都追著我們想投資,已經做了兩次融資,未來有需要的話也要到後年(2015年)了。

  記者手記:外界評價寧高寧更像投資人而非實業家,但跟著寧高寧做事的人並不這麼認為。無論是參與公司業務討論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寧高寧都會瞭解得很細。

  一次,他聽說大悅城裡有個餐廳吃飯要排長隊,他和妻子決定去試試。「我等了一個小時,確實要排隊叫號。這個餐廳人均消費200多元,賺錢不少。我讓公司給他們提高一倍租金,大悅城的人說不好意思,後來提高50%,人家馬上接受了。」

  寧高寧有兩個維度,既懂得資本市場,也思考戰略與管理細節。所以他可以將虧損的肉食業務、我買網賣出高價;更敢從華潤手中買下樓面來做大悅城。據財新記者瞭解,大悅城的銀行貸款成本特別低,銀行甚至連10%的資本金也不需要。這從一個側面也可看出中糧在融資方面的「國企優勢」。

  2010年期貨巨虧。寧高寧總體上反對中糧在期貨市場過多作為,他還是堅持要專注農業行業的實業投資,所以哪怕集團內的金融板塊業務,他也希望都做成和農業相關的配套服務。

  我買網橫空出世,從側面反映了中糧對市場趨勢的反應能力。

  與其他聚焦於資源的央企不同,中糧是擁有較多快速消費產品的一家企業,產品營銷與終端把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超市或賣場等傳統渠道,「中糧系」產品往往按類別分散在不同貨架,消費者對中糧品牌嚴重缺乏統一認知。我買網帶來了一個更能貼近、吸附消費者並將中糧品牌內涵整體傳遞出去的平台。

  2009年初,中糧正式進行「全產業鏈」戰略轉型,那時就在思考能否建立一個中糧產品的網上銷售平台。

  我買網團隊得到了有力支持。寧高寧曾說:「我買網的同事們和我說了兩次我買網廣告宣傳的事,第一次的時候我說這個事兒好,再說的時候就告訴我快上線了,第三次說的時候就給了我一個網址說你可以上去試試。」

就要進入最充分競爭的行業

「中糧集團如果有任何一點想法,想去做少一點競爭的行業,中糧集團就跨掉了,中糧的文化就沒有了」

  財新記者:你曾說中糧通過擴張從瘦子變成了胖子,未來需要減肥,怎麼減?

  寧高寧:不是減肥,應該是健全管理系統。比如,五穀道場沒有做好,我們就換團隊重新嘗試,五穀道場的團隊已經換了三次。但是,這並不表明這個行業做不下去。

  財新記者:糧油食品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市場,中糧作為後來者為什麼要進入?

  寧高寧:中糧必須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參與競爭。中糧就是要做參與充分競爭行業的國企,這是它的定位。中糧如果有任何一點想法,想去做少一點競爭的行業,中糧就跨掉了,中糧的文化就沒有了。

  中糧不是後來者。現在什麼都在創新,新產業還在繼續,不能說他們都做完了,我就沒有空間了。

  財新記者:當前中糧整體利潤率較低,尤其是主營農業業務。哪些產品線有問題,可能要收縮?

  寧高寧:我覺得現在下判斷還為時過早。關鍵不是看現在的經營業績,而是是否符合中糧本身的戰略。我們不會買煤礦,雖然有人想賣給我。我們也沒有做醫藥,雖然有人說食藥一家。

  至於整體盈利問題,現在中糧的情況和十幾年前華潤的情況一模一樣。現在華潤在多個方面都做到了第一,盈利能力在央企排名第五。中糧還在建設過程中。社會不會給我們更多的容忍和理解,我們必須把利潤率不斷提上去。

  財新記者:你認為中糧和華潤有什麼共同之處?

  寧高寧:中糧和華潤本來都是貿易型公司。中糧現在和當初的華潤一樣。而華潤現在一年盈利近200億港元,當時的利潤也就一二十億元。華潤的產業在香港,有些大樓、碼頭、隧道收租,雖然貿易不太行了,但可以活,吃飯沒問題。為什麼要跑回來?因為華潤在大陸發展,可以一下子大過十幾倍。當初你可以不去做。

  當年有一篇批評華潤高速擴張的報導說,是充足的資本金令我頭腦發熱。其實他們根本不瞭解,華潤上市後從資本市場得來500億元,迫切需要花出去。當時沒有時間去慢慢熟悉新產業,必須迅速買下有利的市場地位。

  中糧也一樣,只是產業不一樣。中糧有很好的資產,地產、酒店都有,也可以活下去。要創造價值就需要有人去承擔風險,承擔質疑。你得讓每個人理解這個過程會走到什麼地方。

  財新記者:你認為中糧在發展過程中的最大風險是什麼?

  寧高寧:中糧現在已經變成一個投資比較多元化的公司,集團本身是不會有問題的。多元投資可能在某一時期、某個階段做得不太好,但這不會影響中糧集團整個大局。

  目前看,中糧有很多不同層次的風險。最大的風險就是做品牌和營銷。

  財新記者:中糧近幾年的負債率都保持在60%多。你曾說中糧負債率不能超過60%。

  寧高寧:負債率本身是一個變化的數據,60%是依據中糧的核心糧食產業來劃定的。實際上,貿易公司的負債率會高一些,因為流動性強。現在收購華糧進來後,負債率還會再高點,今年負債率可能在65%-66%,因為華糧也是貿易公司。而像營銷類公司、糧食等,負債率可能就要低一點。

  中糧負債率應該控制在60%左右,上去了一定要想辦法拉下來,這是我們內部對企業風險的管理。

  事實上,中糧目前所有的資產負債率都是基於總資產沒有被重估的基礎之上的,比如投資大悅城,你投資10億元,現在已經升值到50億元了,但還是按照10億元固定資產估值做的會計結算。這對公司來說,會計是保守原則。

  記者手記:中糧不缺戰略,不缺央企的資金優勢,不缺上游採購資源,最缺的是品牌和管理。

  中糧有品牌,但遠非強品牌。在2012年中糧經理人大會上,寧高寧說,「(中糧)真正需要提升的應該是『體現在產品上的競爭力』,也就是『產品力』。中糧集團今天所銷售的東西和五年前、十年前的變化不大,雖然數量和規模上肯定是擴大了,但在附加值上的變化不大,給對手帶來的競爭壓力也不大,真正的核心能力包括技術能力、產品能力、運營決策能力都沒有很多提升。」

  寧高寧坦承,做品牌的風險是最大的。但他沒有直接回應中糧在品牌上的投入力度。他反覆強調,中糧就是要進入充分競爭的行業的國企。在他看來,企業的品牌就是生命線。

  攤子大、投資大、負債高、利潤率低,在沒有達到規模效益之前,這些問題都困擾著企業,況且中糧現在還有40%的企業沒有走過盈利關鍵點。

  在價值觀和戰略目標之外,他同樣信奉西式的管理。「沒有計量就沒有管理」(no measurement no management),是寧高寧一貫的管理理念。他將在華潤實踐過的6S制度帶入中糧。6S是在專業化基礎上,將集團及所屬公司按行業區分業務單元,設計成利潤中心,每個利潤中心再劃分為更小的利潤點,並逐一編制號碼,使戰略管理清晰(1S),進而推行全面的預算管理(2S),編制管理報告(3S),相應進行內部審計(4S)、業績評價(5S)和經理人考核(6S)。6S能分離表現財務、資本、業務架構的形成,現金的使用等,讓企業清楚地知道某個業務單元是否真正在主業上開拓了市場,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盈利。

  2012年,中糧又進一步提出了標竿管理體系,考察規模發展背後的質量問題。中糧副總裁遲京濤曾在《一切為了銷售,否則我們什麼也不是》一文中寫道,中糧2012年的標竿管理,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注重業務運營過程;不僅是業績評價的方法,更是日常工作和管理的方法。它要求中糧人真正關心怎麼做,怎麼佈局,關注銷售淨利率、銷售毛利率等。

  此外,2012年,中糧在KPI考核中還加大了對市值和市場份額的關注度,甚至對高管設立了末位淘汰機制,有5%的人將被淘汰。

  有華潤在前,現在中糧業績表現尚不如市場所望,但寧高寧仍鎮定自若:「大家習慣了一年一定要增長到怎麼樣,那是肯定不行的,有可能是三年,有可能是五年,有可能是十年。按經濟規律做事,企業基本是可以做成的。」他堅持自己的軌道,但也深知未來給他的時間不會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58

寧高寧:基礎糧比國外貴50% 糧食安全該如何定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8985.html

寧高寧:基礎糧比國外貴50% 糧食安全該如何定義

一財網 李秀中 2015-08-30 08:44:00

寧高寧說,中國的糧食在過去十年以來,整個的和糧食有關的部門、行業努力,出現了“十一連增”這麽一個局面,但是這個局面里面有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大量的成本上升,現在這些基礎糧食,玉米、小麥、稻谷等,基本上比國際上貴40—50%,像糖貴了1倍還多。

伴隨中國糧食連年增產的同時,中國進口糧食卻大幅增加,中國國內糧食價格也遠高於國外,這成為農產品領域令人咋舌的怪異現象。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在8月29日有第一財經支持舉辦的亞布力論壇上表示,在基本保證糧食安全的情況之下,應該充分地利用國際國內的大市場,特別是國際大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成本來補充。

寧高寧說,中國的糧食在過去十年以來,整個的和糧食有關的部門、行業努力,出現了“十一連增”這麽一個局面,但是這個局面里面有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大量的成本上升,現在這些基礎糧食,玉米、小麥、稻谷等,基本上比國際上貴40—50%,像糖貴了1倍還多。

“今天你發現很多食品中國比國外貴,因為糧食比較貴,下遊所有的肉蛋奶成本就貴起來了。那要怎麽辦?我們需要有國際化的資源。”但是,寧高寧說,“國家有一個基本的觀點,一定要我們自己把握,這樣毛病就來了,有便宜的不能買,為什麽呢?買了就不安全,自己的越種越貴,稍微一不對馬上就不種了,把成本全漲起來了。”

寧高寧說,“今天我們倉儲量滿滿的,大量走私的小品種(糧食),因為過去WTO談判有些品種都沒有包括,小的像芝麻、高粱就大量的去買,大家認為太小了,就扔到一邊去沒人管,結果現在高粱今年(進口)700多萬噸啊,美國農民就搞糊塗了,中國人全要高粱怎麽回事。”

他還進一步表示,“我們自己老說,我們是7%的土地養活20%的人口,我們老這麽說,可過去那個可以,過去我們就是吃碗棒子面可以,現在不行,現在你要讓豬吃玉米,讓你吃豬,這一轉換,轉換率3、4倍,豬的轉化率還是高的,牛7倍,要全轉換,受不了,再來就不行了,從這個來講,糧食安全本身變成了又是政治問題,又是經濟問題、土地問題、農民問題,包括今天的城市跨越下一步發展的資源問題都來了。”

寧高寧認為,今天說世界大市場、“一帶一路”,還要有一個更開放的心態。什麽心態呢?如果我們在基本保證糧食安全情況下,應該有一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特別是國際大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成本來補充。

他舉例說,今年年初的時候,李克強總理去巴西訪問,搞了個工業裝備出口展覽,本來沒有中糧的事,但是中糧在巴西有比較多的投資,主要是倉庫、碼頭、糧食加工。巴西提出來參觀時議會議長副總理也要參觀,這里不能全是賣中國的東西,有沒有買巴西的東西,叫中糧做展覽,基本上是買巴西糧食,這就是融通。

寧高寧認為,糧食安全作為一個大的國際市場,國際融合來講,應該有一個新的定義,就是糧食應該定義為他的口糧啊,是飼料啊,是工業用糧啊,把它分開;再一個你是平時、災荒時、戰時啊,不能老想著打仗怎麽辦;還有自己種的是,自己存的算不算,有土地儲備算不算,如果說能有自己的供應渠道算不算,這些都可以變成一個融入國際大社會的思維。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48

蒙牛董事會主席變更:懂戰略的馬建平接任寧高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1924.html

蒙牛董事會主席變更:懂戰略的馬建平接任寧高寧

一財網 張誌偉 2016-02-20 10:28:00

根據蒙牛乳業(02319.HK)最新發布的公告,因調任中化集團,寧高寧辭任蒙牛乳業非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及提名委員會主席職務。

中糧管理層變更的余波終於波及蒙牛。根據蒙牛乳業(02319.HK)最新發布的公告,因調任中化集團,寧高寧辭任蒙牛乳業非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及提名委員會主席職務。“寧高寧在任期間對公司貢獻良多。”蒙牛方面稱,此次人事調整自2016年2月19日生效。

接任寧高寧的是中糧集團副總裁兼戰略部總監馬建平,他現年52歲,1986年加入中糧,在中糧集團旗下很多子公司出任多個董事職位,包括中糧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中糧肉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及中糧國際有限公司董事。同時,馬建平也是中國食品(00506.HK)的非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大悅城地產(00207.HK)的非執行董事,以及中糧地產(000031.SZ)董事。此外,2009年8月至2014年3月,馬建平曾任蒙牛乳業非執行董事。

中糧集團副總裁兼戰略部總監馬建平(右二)接任寧高寧

根據公告,蒙牛乳業董事會副主席於旭波也同時辭任,但仍保留公司非執行董事、薪酬委員會和戰略及發展委員會成員的身份。去年8月,於還辭任中國食品董事會主席職務,交棒於馬建平。蒙牛方面給出的解釋是:於旭波“由於需要投放更多時間專註其他業務”。

對於此次人事調整的原因及影響,蒙牛方面2月20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回應稱,這是正常的人事變動,“一切以公告內容為主,蒙牛將一如既往地做好生產經營工作。”

一般情況下,董事會主席是公司或集團最高負責人的職稱,職責包括負責召開經常性的董事會,決定公司生產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決定公司內部管理機構設置、部分高管職務聘任或解聘,聽取總經理工作報告並作出決議等。

“他們一般都會親自出席,若時間有沖突,也會委托其他董事代為表決。”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此次寧高寧、於旭波的辭任是中糧管理層變化及業務架構調整的必然結果,比較正常。

2014年,蒙牛乳業營收500.5億元,凈利潤23.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4%和44.1%。至此,蒙牛與伊利同時挺進500億俱樂部,同時蒙牛在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2015年度“全球乳業20強”排名中連續上升3位,排名第11。

從體量上來看,500億規模的企業在中國乳業市場中來說已經成為為數不多的寡頭之一,一向以“並購”實現規模增長的蒙牛,也迎來了發展關鍵點:是繼續並購實現外延式增長,還是通過內部整合來實現內涵式增長?這的確是一個戰略戰術問題。

一位接近蒙牛並熟悉資本運作的人士向本報記者分析稱,“顯然,蒙牛未來會加強戰略方面的工作,包括戰略規劃標桿研究運營分析等。”

事實上,從馬建平的簡歷中也可窺見一斑。他畢業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後獲該校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戰略規劃、企業融資、投資並購及企業管理方面擁有廣泛經驗。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40

趙雙連上任連簽戰略合作 借力打力迥異寧高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926.html

趙雙連上任連簽戰略合作 借力打力迥異寧高寧

一財網 胡軍華 2016-03-19 11:23:00

新官上任三把火。趙雙連今年1月自中儲糧調任中糧集團董事長,僅僅在3月份,這已經是中糧第三次與其他公司簽署戰略合作。

3月18日晚,中糧集團公布,中糧集團、中儲糧總公司、中紡集團三家糧食企業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新官上任三把火。趙雙連今年1月自中儲糧調任中糧集團董事長,僅僅在3月份,這已經是中糧第三次與其他公司簽署戰略合作。

3月7日,中糧包裝與奧瑞金在京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和揭牌儀式,雙方將在技術、產能、營銷、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3月14日,中糧集團、中國石油正式簽署集團層面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中糧稱,雙方深化合作、抱團發展邁向新階段,未來將對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中的“食”和“行”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趙雙連上任後,從公開信息來看,拜會地方大員是重頭戲之一,一塊是糧食主產區的地方大員,如遼寧、吉林、黑龍江的黨政主官,中糧在這些地方都有重金投資;另一塊就是糧食主銷區的上海、江蘇領導,上海、江蘇是糧油產品銷售的主戰場之一,兵家必爭之地,誰也不能大意。

趙雙連的前任寧高寧也經常拜會糧食產銷區的地方大員,這點上二人路數相同。

合縱連橫,與其他公司廣結同盟,是趙雙寧與寧高寧的大不同。

寧高寧精通資本運作,用錢說話,巨資收購蒙牛、來寶農業、尼德拉都是代表作。

趙雙連官員出身,在進入糧食央企工作前,長期在政府部門工作,在筆者看來,資本運作不是強項,人脈和體制內的資源動員能力,與寧高寧相比或許更有優勢。

中糧簽的戰略合作,中國石油、中儲糧、中化都是體制內的央企,與這些央企達成戰略合作,稱得上是歷史性的事件,寧高寧時代,這種動作在筆者的印象里,從未有過。

中糧在業務發展上有一些短板,比如銷售渠道影響力和控制力有限,中糧福臨門品牌的小包裝食用油市場份額多年來只有10%多一點的市場份額,要從市場老二的位置上一個臺階,難上加難。其他巧克力等產品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另外在糧食的國際貿易環節,中糧全球運作缺乏平臺,也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在上遊缺乏影響力。

寧高寧時代,對於自己不夠強的業務環節,要麽是買過來,比如投資收購來寶農業和尼德拉;要麽是自己投資建設,比如我買網。

趙雙連上任後,中糧的思路顯示出借力打力、一起發財的特征。

據媒體報道,中石油便利店從最初的2974座增加到2015年的1.6萬余座,中糧和中國石油都是體制內企業,如果能充分利用中國石油的便利店渠道,在超市大賣場,福臨門也許打不過金龍魚,如果在加油站的便利店里能實現一枝獨秀,也是很好的。

在收購來寶農業和尼德拉之後,中糧已經沖出國門,走向世界,買全球、賣全球的平臺搭起來了,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貿易商之一,做生意的格局前進一大步。聲名是大振了,但是要賺到錢不容易,中糧收購後,來寶農業並沒有走出低谷,中糧接到的也是一個燙手山芋,如果中儲糧、中紡願意跟著中糧一起闖世界,買賣糧油用一個聲音說話,給中糧助力,那該多好。

除了貿易,中糧在糧油加工上,也遠遠領先於中儲糧和中紡。中糧有數以百萬噸的水稻和小麥加工能力,玉米加工能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儲糧的糧庫現在糧滿為患,特別是玉米,庫存上億噸。中儲糧大量糧食庫存因為成本高,市場愛理不睬,急需加工企業幫忙消化庫存,中糧的玉米加工廠、水稻和小麥加工廠,就等著一聲令下,可以全負荷運轉。

中儲糧也需要中糧和中紡拉一把。2015年,中儲糧累計收購政策性糧食1.75億噸,中儲糧自有倉庫早已經放不下了,放到地方糧食局系統或者民營企業的糧庫里,不知道火山何時爆發,同為央企的中糧和中紡是相對不錯的選擇。

戰略協議已經簽了,各家能否按照協議落實,最後誰能成為最大受益者,還有不少未知數。(完)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7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