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19.html
一、「擠出效應」
四萬億的後遺症,把經濟教科書上的「擠出效應」完整地演繹了一次。「擠出效應」是說,政府增加財政支出,雖然短期內有刺激經濟的效果,但會造成資金緊張,利率升高,私營經濟的投資規模相應減少,所以最後沒有效果。
而由於公營經濟效率比較低,私營經濟被擠出後,增加的投資還會有所耗損,用術語來說,就是財政乘數小於一。
凱恩斯說,財政乘數會大於一,因為一分錢的政府投資,會帶動經濟增長大於一的效果,而「擠出效應」則說明了,這一分錢的投資,最終整個社會的受惠程度遠遠小於一。
中國利率市場不開放,「擠出效應」不是直接從利率的調升來反應。政府用調控的手段,來收緊銀根,對私營經濟造成的「擠出效應」損害更大。
二、逆向選擇
當政府推出四萬億的時候,由於是公營資金,投資都是流向最沒有效益的項目,例如高速公路、高鐵。
而當政府要抽回四萬億的時候,國有企業的資金不能抽回,只能向私營部門下手。
也就是說,私營經濟沒有享受到四萬億的好處,但當出了問題的時候,卻要來承擔後果,包括成本上漲,銀根抽緊,這是比「擠出效應」更加大的傷害。
客觀效果上,就是「劣幣驅逐良幣」,能留下來的,都是效益差的項目,而效益好的項目反而被淘汰。
既然如此,也難怪部分企業老闆,盡地一博,反正遊戲規則如此,左右都是輸,還不如做最高風險的項目。客觀上又加劇了逆向選擇。
三、君貴民輕
清朝末年,滿清權貴也有同樣的選擇,是社稷重,還是民生為重,他們的選擇是前者。實際上,作為專制者,他們很難有別的選擇。
2008年的時候,既然要拿四萬億出來救市,如果能撒向民間,中小民企減稅,貸款扶持,中國經濟現在一定會健康很多,也不會有這麼多的後患。
但這可能嗎?
先不說,政府拿出來的四萬億,體制中人人要分一杯羹,都要抽佣抽水,不可能直接發給民眾。
更重要的,一個真正蓬勃的民營經濟,如果真的成了氣候,對現有政權是莫大的威脅,資金只能流向共和國的長子,流向自己人。
經濟改革,而政治體制不改革的惡果,就只能這樣一再為民間承受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0t5w5.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90d8f0100qezg.html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04/100322328_all.html
歐洲人也許從來沒有這麼恨過希臘。10月30日,歐元區領導人同意給希臘追加新的救助後第三天,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George Papandreou)突然宣佈,要在國內發起公投,讓希臘民眾來決定是否接受歐盟的救助,其中包含新一輪的財政緊縮和改革計劃。
帕潘德里歐想幹什麼?全世界都在問。峰會協議,好不容易贏得了私營部門投資者的同意,對所持希臘債券減記50%,給希臘免掉了上千億歐元的債務,另外還在原來1100億歐元救助計劃的基礎上再增加1300億歐元。
希臘臨場變卦,置歐元區整體安危不顧,著實令人「出離憤怒」。
眼看G20峰會11月3日就要在法國戛納召開,法國總統薩科齊、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提前在2日到達戛納,向帕潘德里歐施壓。
德、法領導人給了希臘前所未見的「最後通牒」:不遵守協議就退出歐元區。
默克爾說:「我們希望取得歐元穩定,這個過程有希臘比沒有希臘強,但穩定歐元更加重要。」薩科齊說:「我們的希臘朋友必須決定,他們是不是還要跟我們一路走下去。」
走出會場的帕潘德里歐,氣場已經比前一天弱了很多。他稱公投可能會在12月4日舉行。這很可能是出於德法的要求——要公投就盡快,不能拖到原來預計的1月。
德法和IMF也對希臘發出了最大的「威脅」:不舉行完公投,不消除所有的不確定性,原定於11月上旬發放給希臘的第六期總額80億歐元的貸款就不發放。
這是把希臘往債務違約的絕路上逼。如果12月中旬貸款仍不能下發,當前的市場條件下,幾乎可以預計希臘借新還舊的大門已經關閉。
但就在市場為歐元區這一系列決絕的舉動而人心惶惶時,接下來的24小時,局勢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
11月3日,帕潘德里歐在召開內閣會議後宣佈,不再需要舉行公投。
他說,這是因為反對黨新民主黨(ND)願意支持上週希臘與歐盟達成的1300億歐元救助計劃。此前新民主黨對這一計劃一直強烈反對。
新民主黨轉變態度的條件是參與救助計劃細節的談判。該黨要求與帕潘德里歐領導的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黨(PASOK)組成聯合過渡政府,在產生新政府的選舉舉行之前,負責與救助方歐盟、IMF敲定救助計劃細節。
兩黨能否就聯合過渡政府達成一致,以及帕潘德里歐是否需要用辭職的代價來換取這個一致的達成,只有在11月4日希臘議會的信任投票表決後才能知道。截至發稿,表決尚未揭曉。
但即便有最好的結果——聯合過渡政府建立,也可以預見未來幾週內市場仍將高度緊張。因為有對歐盟救助持強烈敵意的新反對黨的參與,救助計劃的細節談判必然更加艱難。
崩潰邊緣
希臘公投鬧劇已經讓市場繃緊了最後一根弦。
11月2日和3日,二級市場上意大利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已經逼近6.5%。儘管歐洲央行進場購買了大量意大利國債,還是未能壓低收益率。債券收益率若超過6.5%,則很可能意大利也要舉手求助。
「歐元區現在沒有足夠的能力救助意大利。」瑞銀(UBS)外匯策略師Geoffrey Yu對財新《新世紀》說。這是因為,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目前所剩的資金不能滿足意大利的融資需求,而歐元區還沒有找到額外的資金支持來擴大EFSF的「火力」。
11月2日,EFSF宣佈,原計劃於未來兩週內發行的用於救助愛爾蘭的30億歐元的十年期債券,由於「市場不穩定性和波動性」 也要推遲。
如果連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的意大利也倒下,歐元的崩潰很可能只有一步之遙。
希臘人不會願意背上「謀殺」歐元的罪名。事實上,大部分希臘人對這個共同貨幣還是有好感的。此前的一個民意調查顯示,雖然60%的民眾反對歐盟的救助計劃及其所要求的緊縮,但仍有70%的希臘人願意留在歐元區。
但即便希臘願意留在歐元區,在許多分析人士看來,退出歐元很可能是希臘難以擺脫的命運。
因為,就算歐盟能夠用救助資金幫助希臘渡過眼前的財政難關,這樣一個經濟競爭力低下的國家,留在共同貨幣區內也難以發展,希臘將一直是一個「問題國家」。
這樣,問題不在於希臘會不會退出歐元區,而是要如何有序退出。Geoffrey Yu說,從技術層面上看,希臘退出歐元區是有可能做到的。
美國智庫卡耐基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達杜什(Uri Dadush)對財新《新世紀》分析,假設希臘能夠重啟本國貨幣,其國內仍將面臨以往遺留下來的歐元計價的外債,本國貨幣必將貶值,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希臘 將還不起債務,同樣要違約。那麼未來兩三年內希臘經濟將會處於崩潰狀態,通脹飆升。但只有經歷這一階段,希臘才可能「置之死地而後生」,像阿根廷一樣重新 發展。不過,另一方面,歐元區的債權人已經答應減記50%的希臘債務,銀行已經有了準備,因此不會造成太大的實際困難。
當然,人們會問:如果希臘退出,下一個會不會是意大利?還有再下一個嗎?歐元的末日還有多遠?
政治豪賭
到底為什麼有這一場公投鬧劇?
帕潘德里歐當時說,公投是為了讓民眾做主。「我們相信民主參與,我們不害怕。」
但世人怕的正是希臘的民意。
自去年5月第一個歐盟救助方案達成,希臘為取得救助資金進行了艱澀異常的財政緊縮,希臘經濟過去三年來已經萎縮了約15%。
緊縮政策引來了民眾的強烈反對,抗議、罷工,甚至暴力事件頻發。這個美麗的文明古國如今是混亂的代名詞。
今年夏天,民眾與政府的衝突愈發升級。一個名為「出離憤怒」的運動佔領了雅典的憲法廣場,要求政府聽取民意,實行「真民主」。這場運動令帕潘德里歐差點辭職。
到了9月,民眾的抗議活動更加有破壞性:地方機構拒絕處理城市裡的垃圾,電力部門職工拒絕幫助政府通過電費單收繳房產稅,政府公務員開始「佔領」部委機關。
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拉帕維薩斯(Costas Lapavitsas)的話說,經歷過一個又一個的歐盟「救助」計劃,希臘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治理」。
宣佈公投,是帕潘德里歐的一場豪賭。把這個問題拋出來,讓民眾去做這個抉擇:要麼接受痛苦的緊縮,要麼退出歐元區。也許當一個人真要去做選擇時,他才會真正認真地權衡思考。
帕潘德里歐聲稱想要賦權給民眾,民眾卻很難感覺到「好意」。一位酒店接待員告訴英國《衛報》記者:「他們說:你們是有選擇的,投我們一票,不然就自食其果。這是徹頭徹尾的綁架!」
從帕潘德里歐取消公投時的發言來看,也不能排除,對反對黨施壓、逼其支持救助計劃,是他宣佈公投的動機之一。
「我認為他是要以此逼迫那些支持協議的議員明確地站出來,從而爭取自己決策的合法性。如果真走到公投,肯定通不過,希臘人民不會對削減自己福利的計劃投贊成票。」投資銀行BMO 資本市場全球外匯策略和公共政策分析師布士(Andrew Busch)說。
另據希臘媒體《雅典新聞》(Athens News)報導,其實帕潘德里歐在宣佈要發起公投之前已經知會過德法兩國,只是沒有說明具體會在何時舉行。「陰謀論」者或許會猜測,這只是帕潘德里歐與德法共同上演的一出苦肉計。
把猜測放在一邊,無論如何這也是風險極大的一搏。帕潘德里歐押上了自己作為一個領導人所有的政治資本。
他的公投動議一開始就遭到了四面八方的反對,包括自己的黨內同僚。PASOK的一名議員因為反對公投動議憤然退黨,黨內幾名資深人士直接致信帕潘德里歐要求他辭職。
願賭就應該服輸。11月4日的希臘議會信任投票中,帕潘德里歐的總理之位岌岌可危。
從搖籃到墳墓
一個不太好笑的「笑話」已經在英國金融圈中傳開:要是希臘發生一場軍事政變就好了,因為歐盟不能容納軍管政府,希臘就自動脫離歐盟了。
純屬巧合,與這個笑話相呼應的是,11月1日希臘內閣會議上提出要更換三軍統帥。有人解讀,這是希臘的政局不穩的徵兆。
希臘公投鬧劇拋出的一個問題是:難道危機必須靠威權統治的鐵腕解決?民主只會平添煩惱?《法蘭克福匯報》(FAZ)的標題「民主只是垃圾級」,正顯示了歐洲人的這種疑問。
薩科齊的發言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這個問題。他說:「給人民一個發言的機會總是正當的,但所有歐元區國家的團結,只有得到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否則是不可能做到的。」
他點出了,希臘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民主,與處於一個超國家主權的經濟貨幣聯盟中的身份,不相匹配。當希臘人民的福祉同時也密切關聯其他歐元區國 家人民的福祉時,只在民族國家範圍內進行公投,是殘缺的民主。也許,與希臘公投相對應,歐元區所有國家應當舉行一場公投,來決定是否把希臘留在歐元區。
雅典經濟與商業大學(AUEB)就業與社會政策副教授馬桑格尼斯(Manos Matsanganis)在其新書《困難時期的社會政策:經濟危機、財政緊縮與社會保護》中總結,希臘多年來社會支出花費巨大,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歐盟平均 水平,卻沒有與之相稱的社會政策質量上的「歐洲化」。希臘的「福利國家」,是一個支離破碎、充滿著「主顧關係」的病態的體系。
正因此,在經濟危機後的今天,希臘最需要對底層民眾進行保護的時候,福利國家卻受制於小團體挾持大眾利益、無關痛癢的小規模改造,而成為了一個專為掌權者「量身定做」的體系。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當代希臘研究教授費勒斯通(Kevin Featherstone)也在最近出版的一篇學術文章中說,作為「民主搖籃」的希臘,今天恰恰缺乏真正的民主。名義上是有自由主義的民主結構,但政治文 化中卻充滿了庇護主義(clientelism),為尋租和腐敗提供了溫床。這種政治文化只會產生短視的、拆東牆補西牆的政治態度,因此也就很難對養老、 醫療、勞動力市場等敏感議題做出有效改革。
希臘政府之所以無法推行向歐盟承諾過的改革計劃,一大原因正在其虛弱無力的治理結構。
據費勒斯通分析,希臘總理辦公室名義上職權很大,有效權力範圍卻很小, 實際事務中各個部委都可能不聽命於內閣。
然而各個部委自己的執行力也不足,原因又在於官僚體系技術水準低、科技含量低、工會力量過大等內在問題。
另一方面,希臘兩大工會(GSEE 和ADEDY)強調對國家和公共部門職工這一小社會群體的保護,私營部門的工會化程度則很低。
1993年以來,希臘政府負債率一直維持在GDP的100%左右。其中重要原因是工會的強力維護下,公共部門的工資只升不降。而政府又往往在選舉前夕用公共部門的工作機會來取悅選民,導致公共部門迅速膨脹,卻人浮於事。
希臘呼籲進行市場自由化改革的力量很弱。旅遊業相關的季節性小企業佔了經濟大部分,大企業少之又少。這種環境下,保護性、反競爭的市場政策反而盛行。正式經濟充滿了約束,就催生了巨大「靈活」的地下經濟。地下經濟約佔希臘GDP的近30%,對希臘稅收的貢獻為零。
看到希臘國內亟需解決的這些問題,就知道財政緊縮、降低赤字僅僅是做給金融市場看的第一步。而這第一步,卻也已經在兩年來的一幕幕驚悚劇和鬧劇中被無限期擱置。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12.html
不知為何,近日常常批評蘋果日報某些專欄的表現,真是不太好,可能連別人也認為筆者江郎才盡了,但是今日股榮的文章,以筆者的角度來看,仍是有一些問題的,以下列舉數端。
1. 新世界跑輸幾條街並非單一個案,無論是系內分拆出來的股份,抑或包裝後上市都令人沮喪。新世界基建(後改稱新世界信息,編號 301) 95年以 12.75元上市, 06年以 0.75元私有化,由頭揸到尾埋單輸 94%。
可能他不知道或不記得了當年新世基建和新創建(659,前太平洋港口)的重組。在2002年,新世界基建把旗下基建業務以及新世界發展的新世界創建注入太平洋港口,然後新世界基建把太平洋港口的股權分派予股東,當年比例為1股分派5.87股。
經過之後的10合1及2010年2送1紅股,其實大約1股新世界基建可獲得0.8805新創建,以星期五(11月18日)收市價計,即大約10.16097元,如果不計股息因素,並按私有化價格接受收購,大約可得10.91097元,在14年間只有14.43%的損失,但當時恆生指數較現時應較低出不少,故此跑輸大市是一定的。
2. 關於新鴻基地產(1972年至1987年為18,此後為16)的表現
當年該公司票面值為2元,升水3元,在1972年8月23日開始招股。當時資料稱,該公司附屬公司23家,資產值1.2億元,發展物業價值5.6億元。其發展的宗旨為收租及發展並重,力求發展平穩穩健。
當日開市價為7.8元,上升56%,收市為7.4元,上升48%。
其後股本變化略為: 1973年5送1,1974年10送1,1978年1拆2,1979年10送3,1980年4送1,1985年10送1,1986年1拆2,1987年 10送1,1991年10送1,1993年5送1(?)又10送1,即是1股大約變成15.07股,即是計及權數變化後約變成1,450.15元(?), 上升289.03倍。
3. 關於長江實業(1)的表現
該股票面值為1元,升水2元,以3元上市。長實的股本變化略為: 1973年5送1,1979年5送1,1980年1送1,1981年10送3,1987年4送1,又1拆4,合計即1股變成18.72股,以現時價計即為1,648.2986元,未計派息因素,即升值548.432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wcu.html
感恩節那天晚上,和幾個姐妹一起去酒吧喝酒,因為其中一位過生日。過生日的主兒點了一瓶進口紅酒,外加一打啤酒,還有一些水果,準備慶祝31歲生日。舉杯 中,我因接電話而離席,這電話一接就花去了20分鐘時間。等再返回到吧椅上的時候後,酒杯裡已經被姐妹們倒滿了紅酒。她們說,接電話時間太久,需要認罰一 杯,由於自覺慚愧,所以說沒問題,於是一飲而盡。
紅酒嚥下去之後,就覺得後味有些苦,連忙問,這酒怎麼有些苦,味道不對啊?姐妹們說往裡面兌了些雪碧。我一聽就暈了,怎麼紅酒裡面要兌雪碧?這是哪種喝 法?姐妹們說,開心就好,還管怎麼喝?!好吧,於是我閉嘴,不再多問,繼續喝。喝了大約一小時後,桌上的一打啤酒還沒有開啟瓶蓋,但是我們這些人,牙齒和 嘴都變黑了,相互一看,媽呀,活見鬼!
取出化妝鏡子仔細一看,連舌頭都黑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會不會是假酒?會不會是雪碧根本就不能和紅酒勾兌著喝?而且我從來沒這樣喝過!那個晚上回家後,我就開始拉肚子,耳朵也疼。這個問題,到現在都想不通,有誰知道,請告訴我,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假酒中毒了?
那天下午我們幾個姐妹一起吃的飯,飯菜包括:榴蓮酥,雞翅,煎魚,花椰菜,大蝦,土豆,飲料是:紅棗茶。有沒有什麼食物相剋的講究?還有就是,聽人說,中國酒吧裡銷售的酒大部分都是假酒,芝華士假的居多,紅酒假的更多。。。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30.html
今天恒指下跌266點,國指跌205點(2.11%),成交增至779億。股票升:跌數量大約為1:3.3。今天MSCI指數換馬,換的股票數量也不少,再加上建行配股,對成交量影響力不少。滬深300指數大跌3.3%,成交略增,直指十月低位。商品方面,銀價銅價領跌。
主要消息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有官員表示,國家經濟轉型要靠財政政策,而不是放鬆銀根(這觸發內地股市大舉拋售);標普降低多間美國大銀行評級(包括美銀美 林、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標普調降滙豐評級、調升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評級(由A-升到A);其他國家的經濟數據包括日本的十一月工業生產升幅超預 期、澳洲的資本開支水平上升、美國十月成屋銷售由九月跌4.6%轉為升2%;歐盟財長對加大 EFSF 達成了期識,但加幾多和如何加並不清楚。
個人操作方面,放棄高追突破「強勢」股票,繼續買進估值便宜而走勢較穩的股票;早上$2.35買進中國中鐵(0390.hk),其他股票繼續持有。
看到了留言版的留言,我在此一氣過回應吧。
首先,由於指數換馬的關係,走勢和成交量會有短期扭曲的情況;亦因為如此,這也造就技術走勢的陷阱。所以,指數換馬換什麼是要知道的,否則中了伏也懵然不 知。而今年特別強勢的消費股,我認為下一年繼續保持強勢的機會不高,當中好些股票估值亦非便宜,所以對此類別並不特別喜好。
至於派貨與否,現在才談派貨有些遲。我相信十月底十一月初的時間,不少基金都應該已派到夠甚至已提早收爐;若現在大手派,肯定守不住萬七點。另外,為何今日滬深股市很恐怖,港股不順水推舟的衝下去呢?個別股票沒有普遍暴跌,尾市也有抽升的現象。我也沒答案,繼續觀察。
個別股票的操作方面,跟買行為我一直都是不鼓勵的,理解論者背後的原因和操作的理據才是重要。新買那四檔股票是同時審慎考慮過價值、技術因素等原因而去 做,希望大家留意。止損位應該在買之前已經想清楚,而不是買進後才考慮。雖然可能是抽水,不過也要答一答,例如恒隆地產,在$23左右買進的話,若參考上 週低位以及十月跌浪的底部,止損位是十分明確,亳不含糊。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3/3MMzA3XzM4NTM3Mw.html
中概股危机仍在继续。
截至2011年11月30日,被长期停牌和已经退市的中概企业总数达46家。其中,29家被勒令退市,9家通过私有化退市,1家主动退回OTCBB场外市场交易,1家因申请破产而退市,另有6家企业的股票被停牌至今。
从 2011年11月15日截至2011年11月30日,短短半个月内,处于退市边缘的中概股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从股价分布看,已经有42家公司的股价低于 1美元,这个数字比半个月前新增8家;86家公司的股价低于2美元;而介于1美元和1.5美元之间的中概股公司亦有26家,比半个月前增加了4家。根据过 往个股经验来看,遭遇做空的股票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下挫30%以上,因此,这些介于1-1.5美元的公司如遭遇重大利空或集体做空,几乎立即会滑入1美元 以下的警戒线。
尽管国外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的信任降至历史低点,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执行会长费国平却表示:“我认为应当理性看待中概股问 题,任何市场都有好公司,都会有坏公司,全球市场概莫能外。公司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就是要约束坏公司,防止好公司变成坏公司,监管不仅需要过滤坏公司,还 要发现坏公司并逐出市场,我不是要为中概股辩护,但是,要分清好中概与坏中概,搞株连不仅违背了法治原则,不仅不能平等保护公司的全部利益相关者,还会导 致更多投资者遭受不该发生的损失。”
并购公会、国浩律师集团,为此专门组织了一个《在美中概企业问题分析及退市转板策略报告》专门团队,用三个多月完成了该报告初稿,目前正在最后修订阶段。
错不在反向收购
《21世纪》:从去年下半年至今,40多家中概股公司遭SEC停牌、退市。从中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总结?
费 国平:这一波做空中概股有一些共性,我们把它总结为“2+3”。先说这个“3”。第一,高市盈率。遭遇做空的企业多属于涨幅榜排名靠前的企业。第二,小市 值。在第一波做空潮中,遭遇做空的企业市值基本在5千万美元到5个亿之间,东南融通是唯一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第三,有做利空间。这三点基本是所有 遭遇做空的企业的共性。差别也许只在于当时市场的情况。
“2”,一个是,做多做空都需要根据市场大环境顺势而为。在宏观经济形势向上的环 境下,要大面积做空,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个股也不容易。从2006年开始,香橼等机构就陆续做空中概股,但没有成功的。那么,是不是在经济周期下行时期, 就能大面积做空某个板块呢?研究表明,08金融危机爆发后,虽有个别做空成功的,但并没有导致整体受灾。第二个是,监管机构释放的有利于大面积做空中概股 的信号。SEC(美国证交会)和PACOB(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从2010年3、4月份开始,对中概股,或发出警告,或不断发出传票,或发出 投资者警示等连续措施,加剧了中概投资者的避险行动。
《21世纪》:但美方认为,它们的共性都在于靠反向收购上市。你觉得反向收购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吗?
费 国平:这种说法缺少事实依据。根据《报告》统计分析,2006、2007年反向收购一直都是高峰期,反向收购本身因为不能立即融到资金,根本不会导致问 题,能够转板成功的是少数。问题不仅暴露在转板以后,也发生于转板之时。APO(alternative public offering),即融资性反向收购模式的创新,才有了在反向收购同时可以融到资金的机会。
截止到上个月,在被质疑的中概股公司里,靠APO上市的占了75%,靠IPO上市的才25%。大部分出问题的都是APO,对不对?
通过对APO和IPO条件和监管程序的比较可以发现,他们的严厉程度相似到几乎可以相等。这起码从一个角度说明,既不是反向收购存在问题,也不是反向收购条件过低、监管过松导致的问题。
《21世纪》:您认为什么诱发并导致了这次中概股全面危机?
费 国平:多空博弈机制下,空方始终在寻找做空的时机。做空机构遇到市场下行空间自然不会错过机会,特别是嗅到监管会对中概采取调查措施的信息后,自然不会错 过机会。而做空机构的个案成功,在新老媒体大面积扩散、渲染后,与选择性监管措施,形成了两个互相作用的主导力量,金融市场固有的传染性、避险特性不断放 大,致使中概股危机愈演愈烈。
做空者基于利益追逐,从涨幅较高的公司入手“挤泡沫”,对他们认为存在问题的公司“挤水分”,监管者采取的连续动作,事实上形成了“挤中概”的结果。
《21世纪》:你认为,中概股企业是否集体存在问题?
费国平:根据《报告》的研究,到目前为止,除了绿诺承认自己有问题之外,我们还没看到一个来自法院、监管机构作出的有效法律文书,裁决任何一家中概企业,确实存在做空机构指责的问题。中概集体被质疑有问题,是监管者、做空者、舆论集体审判的结果,不是法官的判决。
事实上,成功做空中概股的概率不很高。是SEC不断挑衅,再加上媒体渲染,市场对中概股的不信任不断扩大,投资者趋向于避险。现在,临近退市边缘的企业在增加,股价处于1美元以下的公司有34家,股价低于2美元的公司达到82家。
我建议SEC应该好好调查做空机构发布的信息。浑水公司有没有发布这些信息,特别是不实信息的权利?欧洲和美国都有不许做空的时期。譬
如,欧洲在欧债危机的时候,美国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这说明你要是限制往下走,你是可以做到的。
《21世纪》:SEC认为是因为不能对提供审计服务的注册于中国的中小审计事务所,与中概股存在问题相关,你对此怎么看?
费国平:受到做空机构质疑的全部60多家中,注册在中国境内的6家会计事务所参与了对中概股公司的审计。“四大”,和两家本土的——立信、京都天华。这6家应该都不能算是中小审计事务所吧。
假如审计师进入卧室用显微镜都没有发现问题,做空者在院墙外却能用望远镜发现问题,这是不能跨境监管审计师的问题?一些注册在PACOB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小型,甚至家庭型审计事务所,为一些受到质疑的中概企业提供了大部分审计工作。
跨境监管待商榷
《21世纪》:中国是否应该接受美方提出的跨境监管、联合执法?
费国平:跨境监管的要求,既没有事实根据,也没有法理依据。既不符合国际证监会组织的证券跨境监管的理念,也超出了中国加入世贸的承诺。
尤其是,对问题公司负有责任的绝大多数审计事务所,并不注册在中国。
另 外,反向收购作为工具本身无所谓对错,而且研究表明,被质疑有问题的公司,如果问题属实,与反向收购门槛没有关系。提高反向收购门槛到甚至比IPO要求还 高的做法背离了美国多层次金融市场的本意。关于如何加强跨境监管,平等保护中概企业公司股东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报告》有点建议。一是,中美监管机构之 间,应共同协作,摸清中概问题的真实原因,并据此研讨对策。二是,双方监管机构,要理性、正面应对中概问题,既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放任做空者操纵市场。 第三,对审计事务所的监管,应该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称“中注协”)和PACOB在对等基础上,各负其责,分别通过自律监管,确保审计机构履行职责。 第四,建立跨境第三方中介保险制度。另外,应当将在美上市企业的公开信息,以适当方式通过中国传播渠道公开,发挥中国市场利益相关者的 “阳光消毒”作用。
《21世纪》:有专家建议中概股公司起诉美国公司,您赞成吗?
费国平:我不赞成。因为在美国起诉的成 本特别大。美国的证券侵权受害人集团诉讼成本极低,但是,上市公司发起诉讼的成本极高,并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很多中概企业盘子小、利润薄,根本不具备 这个承受能力。但是,对做空机构的不实质疑存有相反看法,并认为已经侵犯了公司权益的中概企业,可以考虑向中国法院提起诉讼。因为,做空者的很多调查行为 发生在中国,质疑报告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了中国,并且导致这些上市公司的境内企业客户流失,经营受到极大影响,这些侵权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中国境内。
http://news.imeigu.com/a/1323766152524.html
DoNews 12月13日消息 2011年上半年還熱火朝天的電子商務企業,到下半年開始難以獲得投資人青睞。派代網CEO邢孔育的一句話道出了實情:一年前力挺電商的和一年後「唱衰」電商的都是同一撥人,但真正對電商模式有信心的人不會相信「電商進入寒冬」的說法。
「電商冬天」的論調來自於電商企業大規模燒錢、卻長時間不賺錢的現狀,電商的模式和發展前景不被看好,甚至有人提出了「電商都是騙局」的說法。不過艾瑞CEO楊偉慶認為,資本的冬天不等於行業的冬天,之所以電商會遭遇質疑,實質是因為資本市場的不健康心態。
瑪 薩瑪索CEO孫弘表示,電商零售市場的增長速度仍然很快,因此是否遭遇「冬天」要看電商企業是從資本上面賺錢、還是靠消費者賺錢,「如果企業是從消費者身 上賺錢,這個市場其實還是春天,而且這個階段會延續很多年,因為和傳統零售市場相比國內的電商市場佔比還很低,從業者完全不用質疑這個市場的發展潛力」。
優雅100 CEO陳騰華也表示,對於運營良好的垂直電商來說,這樣的冬天是一個好的機會,「雖然融資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但是營銷、運營成本等逐步下降到合理的水平」。
優購網上鞋城CMO徐雷則認為,此前畢勝所說的電商企業過於浮躁是實情,但這只是因為部分電商企業太過重視市場營銷,因此在遭遇困難時會表現地很焦灼,「不過當這個環節的泡沫破滅後,明年大家會更好過」。
億 瑪總裁助理秦令今說,當數十億美金的資本都壓在電商企業身上時,大家都拚命要做業績,完全依靠廣告換流量,所以當資本後續乏力的情況下會感覺到寒冷,但是 已經練好內功的電商會覺得這是搶佔市場的好機會。銀泰網CEO廖斌也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需要把團隊搭建地更完善,之後要做精細化的運營。
邢孔育說電商行業還會持續保持高速發展,而且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涉足電商。億瑪在線CEO柯細興也樂觀預測,五年之後電商有望佔據零售市場近一半的份額。(完)
(責任編輯:郭淼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