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似乎表明,管理層密集松綁樓市的舉措已經迅速起了作用。
昨天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銷售同比跌幅由上月的10.3%收窄至1.6%,新開工面積由上月的同比微跌0.2%轉為大漲43%,經季節調整後,銷售、新開工、施工、土地購置和投資也都環比改善,且勢頭略微加快。
而在此之前,管理層曾密集出臺了諸多樓市松綁政策。9月30日,央行和銀監會放松了首套房的認定標準,采用三折首付、七折利率優惠。10月住建部、財政部和央行又聯手降低公積金貸款門檻,還有報道提到,央行也對銀行放開了開發貸的限制。
近日,安信證券首席分析師高善文在報告中提到,房地產銷售短期恢複的趨勢可能已經確立,牛市的第二級火箭已經點火。
果真如此嗎?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撰文稱,在利好政策的推動下,10月的房地產數據確實有所改善。但房地產建設基本面並未轉變。未來房地產前景依然看跌。
汪濤稱,統計局數據所顯示的銷售改善與搜房監測的41 個城市成交量10 月份同比、環比回升的情況相符。考慮到此前限購、限貸政策相繼放寬,這一改善並不讓人意外。
但值得註意的是,11 月第一周搜房41個城市周成交量增長勢頭又有所減弱,顯示銷售好轉的基礎可能尚不牢固。
對此,汪濤還提出了三點理由:
首先,去年10月新開工基數異常低:同比增速由上月的41%大幅滑坡至-3.4%,隨後又在11 月大幅反彈至58.6%,而季調後去年10 月環比大跌。近年來統計局新開工數據質量疑點較多、屢現大起大落,即便是季調後的環比增速也無法完全剔除基數波動的幹擾、難以準確反映內在勢頭。
其次,雖然近期銷售有所改善,開發商對後市普遍仍持謹慎態度,以消化庫存為優先、而不急於購地和開工新項目。如萬科之類的大型開發商,對明年的新開工計劃均較為謹慎。我們認為前期庫存高企和銷售前景的不確定性未來仍會抑制開發商的新開工意願。
最後,沒有證據表明保障房在10月突然發力。截至今年9月,本年度保障房建設目標已基本完成。我們認為地方政府並無動力將來年的開工提前至現在。
汪濤總結稱,房地產建設活動的基本面並未轉變。朝前看,11、12 月同比基數較高,新開工可能會重現同比下跌。瑞銀維持2015 年房地產新開工進一步下跌10%的預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年最重要的經濟名詞無疑就是“新常態”,如果你是企業的管理者,那這無疑是你需要理解的趨勢之一。
經濟環境、金融市場乃至監管政策快速變化,企業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進行融資、投資與理財?我們邀你來一塊參與探討。
華爾街見聞俱樂部將在2014年11月29日舉辦題為“新常態,你準備好了嗎?”的主題沙龍活動,我們為你準備了:
兩場主題演講:
“央行貨幣政策調整下 企業融資趨勢的變化”
從宏觀角度看待央行貨幣政策調整帶給企業的壁壘和機會,國有大行現身說法,為企業融資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指導。
主講人:曹陽 (經濟學博士,現就職於浦發銀行金融市場部,任高級分析師。曾先後就職於工商銀行、國金、華泰聯合和海通等多家國內一線券商,先後從事外匯、商品交易和國內外宏觀經濟和投資策略的研究工作。其中券商工作期間多次在新財富宏觀經濟領域中獲得好成績。)
“習近平常態(Pinormal)下的企業投資趨勢”
詳實闡述究竟什麽是“習近平常態(Pinormal)”,在經濟深化改革大動作下,為企業投資指出可行道路。
主講人:朱振鑫(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博士,現任民生證券研究院宏觀研究員。)
年度企業理財調查結果發布:
我們將公布對企業理財的年度調查結果,特別邀請知名金融機構根據結果定制企業理財產品,現場企業聽眾可有機會參與。
最重要的是:我們期待你在現場分享企業在經濟新常態下的投融資與理財之道,各家企業之間互相交流彼此的困惑與感悟。
我們邀請了專家與機構,備好了會場與講臺,現在只等你的到來!
活動時間:2014年11月29日 13:00-17:00
活動地點:上海陸家嘴(獲得入場資格後電話通知詳細地址)
活動議程:
13:00-13:30 簽到、見聞交流
13:30-14:30 主題演講一
14:30-14:45 茶歇、交流
14:45-15:45 主題演講二
15:45-16:30 與會嘉賓交流互動
本次活動僅收取茶水費150元/位。
報名方式:
在線報名請點擊“華爾街見聞俱樂部第五期主題沙龍” 。此次活動報名人數較多,由於受場地限制,參會人數將控制在100人。
獲得入場券的聽眾將收到手機短信、郵件或電話通知,請務必確保個人信息準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隨著頁巖油氣的發展,美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越來越低。今年8月,美國從歐佩克進口的石油比例降至40%,創1985年5月以來新低。
想象一下,到了2025年,美國已經完全實現了石油自給自足。大把的美元不再從美國進入俄羅斯、沙特等石油國家。美元供應減少,流動性吃緊,全球經濟、政治格局將會怎樣?
花旗分析師認為,屆時,全球經濟(尤其是企業債市場)將會大受影響。而且有趣的是,如今石油美元短缺已經開始影響到美元企業債市場。
花旗企業債團隊首先指出,企業債市場疲軟,不是因為供應增加,而是因為需求減少:
最近,人們發現美元企業債券市場的表現很糟,但鮮有人知道為什麽。表面上看,息差走高是因為債券市場供應量增加,而國債長期收益率卻維持低位。但其實這種解釋是說不過去的。這個月發債確實很頻繁,但絕對比不上2012年11月,而且那時的3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才不到3%。我們認為,企業債市場走弱,與其說是因為供應增加,還不如說是因為需求減少。那麽問題就來了,是誰在減少購買呢?
要知道,如今的大背景可是美元走強,那麽美元企業債市場的疲軟就更加有悖常理了。這背後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花旗認為,問題出在低油價導致的石油美元的減少:
我們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油價的暴跌導致石油出口國的石油美元收入減少,從而讓回流到全球金融市場的資金大幅減少。
可以確定的是,在過去五年中大量的石油美元都流入了債券市場。自2009年以來,歐佩克國家的外匯儲備暴漲了60%至1.3萬億美元。如果算上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大國,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2萬億美元。與此同時,這些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規模則擴大了80%,至4萬多億美元。
綜合來看,石油美元投資者的資產規模在過去五年中增加了2.5萬億美元,平均每年增加5000億美元。
而且,石油美元的積累速度與油價的增長也息息相關。在過去三年中,布倫特和WTI原油價格大部分時間都在110美元和90美元的高位,這也是石油國家財富增長最快的時間。
我們也確實發現,油價和產油國的資產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當WTI價格高於100美元時,產油國資產增速為10%,而當WTI油價在現有水平時,產油國資產增速僅為5%。
花旗指出,當WTI和布倫特原油都低於80美元時,這些國家的資產不可能再以每年5000億美元的速度增長。而油價在這個水平的時間越久,產油國的石油美元投資就會越少。這個減少的數字非常大,足以抵消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聯合放水的效應。
當然,你也許會有疑問,石油美元和QE是不一樣的,QE是憑空創造錢,而石油美元是零和博弈。換句話說,如果產油國的石油美元收入減少,那麽國家進口國手上剩下的錢就會增多。對此,花旗分析師進一步分析道:
這種想法固然沒錯,但問題在於,那些石油進口國因為油價下跌省下的錢是否會像產油國那樣被拿去投資。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認為,石油美元投資者的投資策略更加保守,更傾向於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而低油價省下的錢則會進入那些面向消費者的公司的營收和利潤。所以,被省下的那些石油美元很少能夠進入固定收益市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從今年八月初開始,幾乎不寫東西了,寫出來的書稿出版社提了修改意見,一直未動筆改,以後有時間有興趣再說吧。兩個原因:1、感覺牛市可能啟動,需要投入全部精力琢磨投資;2、坐關兩年,悟到聊投資和做投資是兩種職業,而且容易有矛盾,聊投資喜歡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能會給自己戴上有色眼鏡,影響投資決策。
這幾天都說牛市來了,確實,已經很像了,至少跟人說自己在家看股票,人家不會用一種奇怪的眼光打量自己。那麽,這一波牛市到底有多高又有多長,議論非常多,其中很多是一些聊投資的人生產出來的垃圾,千萬不可當真。
人家美國股市連創歷史新高,A股熊市長了,老百姓意見很大,總是說啟動內需,資本市場萎靡,內需怎能起來?因此,從今年春夏之交開始,風向明顯有變(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2uzk9.html)。A股上一波大牛市是在2006-2007年,再往前是1996年(1999年的牛市可以看做是1996年大牛的後半段)。十年一個輪回,為什麽?政府的任期制,這就不多說了,明白人仔細想想自然明白。這一屆政府任期內來一波牛市是肯定的,現在開始也未嘗不可,如果從領導同誌的想法來說,慢牛可以,瘋牛則早了點,當然,很多事情並非完全如領導所願。
影響股市的因素主要有三個:長期看是企業盈利,中期看是資金面,短期看是市場情緒。目前這些因素似乎都比較樂觀,股市因此來了個量價齊升。
上一波牛市是股權分置制度改革之後才出現的。相信很多老股民也做好了這一波牛市要在註冊制改革完成後出現的準備。現在,牛頭出來了,會不會縮回去?如果說牛身都出來了,再縮回去難,2007年的530也沒把牛給趕回去,但如果在2006年就給牛頭來一棒呢?所以,需要關註這樣一些因素:
1、註冊制的具體方案和影響將會如何?
2、監管部門希望保持市場穩定,不外是漲多了潑潑水,跌多了澆澆油,其實,他們本沒必要在這上面操太多心,當好警察、多抓壞蛋才是他們的主要工作,可是,他們不會聽我的,作為股民,埋怨沒用,看清楚他們的行為就是了。
3、政府總想通過金融業向實體輸血來提振經濟,這是必須的,也是明智的。但具體做法會對上市公司盈利造成比較大的影響,比如用切銀行唐僧肉餵實業,會影響到銀行業的經營業績,而銀行在A股的地位舉足輕重。博弈的過程和結果需要觀察,好在一行兩會高層幾乎都是前金融企業高管。
4、滬港通數據。兩周以來滬股通成交前十大企業都是凈買入,有意思的是,這些企業買入當天的股價漲幅跟同行相比反而較低。以後肯定會出現當天凈賣出的情況。
5、融資融券數據。
6、美歐日等國家的貨幣政策,有可能吸引中國資金大量突然外逃。
7、板塊輪動。金融業是領頭羊,也是值得持有的;地產應該不會如上一波牛市那麽猛,甚至可能熄火;煤飛色舞受制於資源國際市場價格變化影響,會有來的那一天,但能不能趕上大部隊?高新技術和互聯網企業等新經濟概念股,由於普遍估值較高,要再大漲,也是鳳毛麟角;國企改革概念股和消費股,是這一波牛市很有意思的兩個板塊,其中可能會出現不少十倍股。
中韓FTA引起各界討論台灣的下一步,才在九月重啟談判的貨貿自然成為討論重心。不過,我們對貨貿真的了解多少? 經過服貿的風波後,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撰文‧楊卓翰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 FTA)會在台灣引起如此大的爭議,是因為台灣一直以來將韓國視為競爭對手,而中國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無論中、韓,都牽動了台灣每一根敏感神經。中韓FTA帶來的零關稅對台灣的衝擊,應該如何化解?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指出,台灣最好的武器,就是兩岸貨品貿易協定。 「貨貿不是萬靈丹,不是今天簽了,明天台灣經濟就變好。但是它的確可以讓台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上,化被動為主動。」李淳說。 質疑一:簽貨貿圖利大財團? FTA對於企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優惠企業能以零關稅進出口。李淳認為:「關稅不是台灣產業競爭力唯一因素,但是卻有很深的影響。」FTA可以帶給我們最「膚淺」的好處就是這個。 不過也有人認為,台灣對中國,其實已有六九%的產值是零關稅,因此,貨貿對台灣幫助不大。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賴中強就說:「台灣在資訊科技協定(ITA)已經享有許多免稅的出口,而且美國也將會擴大項目,例如中韓FTA裡受到衝擊的偏光板就納入了,在此之下,貨貿真有必要嗎?」「這個數字很正確!」李淳解釋:「但是,近七成零關稅的產值,都集中在不到一○%的電子產品,而且這些已經享有零關稅待遇者,得到的優惠遠多於中小企業。」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瑩華也指出:「簽貨貿,不是為了大企業,而是為了更多弱勢的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很多人認為台灣不需要出口,而簽了貨貿,只是圖利大財團;但是事實剛好相反。」她解釋:「大企業可以全球布局,但是中小企業沒有那麼多手段,FTA是他們很重要的武器。如果繼續擋(貨貿),讓企業成本增加,大企業自然會將產地外移。當大企業都外移,剩下的就是沒有辦法外移的中小企業。那誰來消費?內需產業要賣給誰?」因此,現在經濟部與中國力爭開放的,就是面板、石化、工具機、汽車等高關稅產業,也是過去九輪兩岸貨貿談判的決戰點。 質疑二:內需產業首當其衝? 不過,FTA的開放是雙向的,當中國開放市場,台灣也必須開放,台灣產品有辦法與中國的低價產品競爭嗎?工總理事、建大輪胎董事長楊銀明信心十足:「台灣的產品,都是外銷導向,早就在國外和中國競爭幾十年了。如果美國、歐洲這些客戶都選擇台灣產品,讓中國產品進入台灣的戰場,有什麼好擔心的?」外銷型的商品雖然早已在國外競爭,威脅不大,但針對台灣市場內銷的內需型產業,例如成衣、家電,以及最脆弱的農業,就是首當其衝的產業。特別是中國農業不但量大,價格也便宜,開放進口恐怕對台灣的農業有很大的衝擊。因此現在有八三○項禁止從中國進口的農產品,保護台灣農業。 在這場利益交換中,當我們要求中國開放面板、汽車這些他們想發展、不想開放的產業時,這份農產品禁止進口名單,正好也是他們希望台灣開放的部分。該怎麼辦?顧瑩華指出,現在八三○項農產品中,有部分是台灣本身沒有產出的,例如奇異果、櫻桃、香梨、小麥、藍莓等,其實可以考慮讓這些沒有本土貨的產品開放。至於台灣自豪的稻米等敏感農作物,「在中韓FTA裡,韓國也禁止開放,台灣其實不用太過擔心。」質疑三:如何監督不黑箱? 最後,民團也質疑,雖然太陽花學運之後催生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但是行政院版本和民間版本差異甚大,沒有交集。賴中強質疑:「現在的行政院版本,就只是把服貿的作業程序寫成法條。」沒有辦法做到「全民監督」之實。 面對貨貿談判,我們又應該監督什麼呢?當中韓FTA可能比貨貿先簽訂,我們對中國要求的開放項目,自然不能更差。「就高標而論,是要求中國對四大產業開放,至於低標,是我們簽的條件不能比韓國差。」顧瑩華說。 除此之外,貨貿簽訂後,原本ECFA早收清單所規範的「臨時貿易自救措施」將終止適用,如何簽訂補救措施,讓廠商權益不受損?這是全民必須持續監督的部分。 此外,顧瑩華也強調,中韓FTA中有特別設立「非關稅障礙協調委員會」,來處理中國惡名昭彰的潛規則等非關稅障礙,貨貿也應該比照辦理,寫入文本。 而最重要的,就是針對開放給中國進口恐遭衝擊的弱勢產業,政府已編列「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總預算約九八○億元,其中包含了製造業與服務業,但在今年三月的服貿爭議中,關於服務業的輔導成效顯然備受質疑,在貨貿熱議之際,這筆錢怎樣運用?也值得全民進一步關注。 何謂兩岸貨品貿易協定 兩岸貨品貿易協定是用來降低彼此的關稅、削弱非關稅障礙的協議,讓台灣的產品可以較優惠的關稅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台灣市場也對中國開放。目前兩岸貨貿已經進入第九輪談判。 目前談判重點 除了在ECFA早收清單內的貨品,我方希望要求中國開放四大產業——面板、石化、汽車、紡織,因為中國視為高敏感產業,目前不願意開放。而台灣重視的農業,則是中國希望開放的項目之一。 |
從悉尼到孟買的投資者都在為油價暴跌而狂歡,亞洲的航空股股價也飆升至三年以來最高的水平。然而,彭博報道稱,油價下跌可能會讓部分航空公司賠錢。
據彭博社,在現貨價格為約85美元之時,包括新加坡航空在內的部分亞洲航空公司以平均116美元的價格對燃油價格進行了對沖。結果是,它們需要為看錯原油價格方向或者提前解除合約而付出沈重代價。
新加坡航空的數據顯示,該公司以116美元/桶的價格為截至明年3月的6個月里所需的燃油進行了對沖。公司首席財務官Stephen Barnes在11月7日的盈利報告中寫道:
我們確實有對沖的倉位,將會抹去油價下跌的影響(好處)。另一方面,如果油價上漲,它也會保護我們的盈利。
過去幾個月,原油上演了2008和2009年間的暴跌,當時香港的國泰航空以及中國和新加坡的航空公司都因為看錯油價方向遭受了數百萬美元計的損失。無法最大程度地享受油價下跌帶來的好處意味著航空公司可能不願下調燃油費和機票價格。
六年前,油價暴跌50%,國泰航空因為對沖遭受巨額損失,出現了超過十年以來的第一次年度虧損。
韓國KTB證券的分析師Shin Ji Yoon告訴彭博社:
航空公司的對沖可能是一場大賭局。盡管初衷是為了減小風險,但對某些航空公司來說結局常常是不好的。
航班數據公司OAG Aviation的商業發展部主管Mark Clarkson則更為直接,稱這“就像去賭場一樣”,潛在的損失可能會比去賭場還大,“很多都賠的血本無歸”。
布油和WTI油價11月暴跌18%,創2012年11月和12月以來最大月度跌幅。當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拒絕減產保價,致使原油價格在兩個交易日內下跌近10%。當前油價徘徊於5年低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紐約中央公園的冬季仙境里,一位女孩輕盈地追逐著一只翻滾過小橋的T字型手鐲。飛雪的冬夜,孩子和兩只T字型手鐲一起歡樂地乘坐雪橇。一對情侶在家里裝點著環繞同款手鐲的聖誕樹,樹下擺滿了知更鳥蛋藍的盒子。
TIFFANY T系列的誕生。
只要這個藍色一出現,你就會想到這是蒂芙尼的作品。塑造溫馨畫面,一向是蒂芙尼聖誕大片的拿手好戲,今年畫面中的T字型手鐲,全部來自蒂芙尼9月在全球推出的TIFFANY T系列(以下簡稱T系列),是這個聖誕季的主推款式。蒂芙尼對外表示,願意在這一新產品系列上增加更多廣告投?入。
和這則溫馨廣告幾乎同時露面的還有蒂芙尼2014財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公司全球凈銷售額達到9.6億美元,同比增長5%;毛利率為59.5%,較去年同期上漲2.5%。盡管今年前9個月當中,中國內地的銷售額增長高達11%,但美國本土市場依舊占據主導,幾乎達到了總銷售額近一半的4.59億美元,同比增長10%。那間布滿了聖誕廣告的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艦店,為其貢獻了近8%的銷售額。
“很多人將美國地區看做利潤增長的機會所在,”Edward Jones金融服務公司分析師Brian Yarbrough對彭博社表示,“應該充分利用新的營銷方式以及推廣新的珠寶產品設計。”
投資人對此表示樂觀。除了來自美國本土市場的強勁需求、公司全線提高金銀首飾品價格對利潤的激勵,T系列這一新產品的走俏也為蒂芙尼帶來可以預期的利好。
蒂芙尼公司主席兼CEO Michael J.Kowalski特意指出,“T系列目前為止的銷售結果非常鼓舞人心。”
T系列被認為是蒂芙尼品牌形象從“設計名門”轉向“塑造風格”的作品,蒂芙尼希望通過它對消費者傳遞情懷。對於一個1837年成立的品牌而言,這是一個重大改變的信號,並多少伴有風險。蒂芙尼一向不乏經典的設計,比如六爪鑲訂婚鉆戒和石上鳥胸針,但是論到統一、連貫並且鮮明的風格,這個系列才算是開端,或者說,試水。
T系列的手鐲、項鏈和戒指
紐約是蒂芙尼一直引以為傲、著重強調的品牌元素。這組設計簡約、腔調鮮明並且強調互相疊戴搭配的作品就帶有強烈的紐約都市色彩,T字型的運用顯然是向品牌名稱致敬,同時設計師Francesca Amfitheatrof認為“字母T的垂直結構和內在力量也象征了紐約這座城市的能量與態度。紐約一直都是極富膽識、激發創新的夢想之地。”
Amfitheatrof是蒂芙尼去年新上任的設計總監。這位氣質近似奧黛麗·赫本的珠寶師和銀飾工匠師在加入蒂芙尼之後,歷時一年創作了這個系列,在此之前她曾在香奈兒、FENDI這樣的奢侈品公司負責珠寶設計。
“蒂芙尼擁有傳奇的歷史,當這種傳承和Francesca對珠寶和工匠精神的熱情結合在一起,我們就有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方式來解讀蒂芙尼,並把它呈獻給現代的全球消費者,”Kowalski對《第一財經周刊》如此評價Amfitheatrof加入這間公司的影響。
T系列包括了寬形扣式開口手鐲、細款手鐲、不同長度的項鏈和吊墜、風格自信的戒指和耳環。它們分別采用了玫瑰金、黃金、白金和925銀作為主材質,部分作品上采用了暖白色和亮黑色陶瓷,還有一些以1920年代的蒂芙尼古董珍藏草圖為靈感的鉆石飾品。
品牌投資者關系副總裁Mark L.Aaron對《第一財經周刊》表示,“T系列在全球受到歡迎,它針對的是追求風格、為自己購買珠寶的女性消費者,範圍很廣。”設計師Amfitheatrof也認為,T系列是那種女性會買來送給自己的首飾。
“T系列是現代的、全球性的設計,它可以搭配牛仔褲或者禮服裙,無論日間還是夜晚都可以佩戴。我想它可以成為現代衣櫥的一部分,它的可佩戴性非常強,設計上的平和、純粹經得住時間的考驗,”Amfitheatrof對《第一財經周刊》說,“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非常誇張、具有裝飾性的首飾,你深深為它著迷,但有一天你再也不去碰它。我相信簡潔中蘊含著巨大的力量。”
這種簡潔迎合了更輕松和自信的心態,也多少包含著對布魯克林雅皮風格的嘗試。在此之前,蒂芙尼多強調的是情侶、家人之間的愛意和分享,現在則逐漸把目標瞄準了獨立的女性消費者。“紐約”“力量”“全球化”,這些詞簡直就是為這個群體量身定制的。
甚至設計師Amfitheatrof本人也是這種狀態的最佳代言人。Amfitheatrof是蒂芙尼歷史上第一位女性設計總監。她有著多元文化背景,出生在日本,曾在亞洲、俄羅斯、英國、意大利等地生活,2013年9月加入蒂芙尼後從倫敦搬到紐約。她先後畢業於英國中央聖馬丁學院和倫敦皇家藝術學院。除了珠寶,也設計過家具、配飾、室內裝飾品,還曾擔任過藝術策展人和收藏顧問。她喜歡CELINE和Haider Ackermann的時裝,這也透露著獨立女性的意味。她親自出演的T系列宣傳短片被放在蒂芙尼官網首頁,設計總監像時裝品牌明星一樣接受媒體采訪和拍攝,這在珠寶界並不多見。
蒂芙尼還找來其他現代女性為T系列背書。品牌在10月發布了一組名為“in the mix”的活動,邀請了時裝界中公認的最有風格的女人,如莫斯科時尚作家兼企業家Miroslava Duma、美國VOGUE特約編輯Karen Kaiser、造型師Julia Gall、DJ Harley Viera Newton、Brooklyn Blonde博客創始人Helena Glazer等,她們各自發表了一段關於T系列的體會,寄到每位老顧客的電子郵箱里。“現代性”“簡約”“跨越年齡界限”是她們共同提到的關鍵詞,並反複強調3個主題:全球居民、紐約代表的樂觀精神和創造力,以及風格的力量。
據市場調查公司NPD的數據,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男性配飾銷售增加了9%,達到136億美元,手鐲最受歡迎,而曾經的男士首飾只是集中在腕表、婚戒和袖扣。在全球擁有超過1000個零售點的倫敦珠寶品牌Tateossian CEO Robert Tateossian 則表示,男士手鐲每年銷售增長在5%至7%,“顯然手鐲擁有的時尚群體比袖扣大得多,它更加富有感情。”Amfitheatrof的新設計也正迎合了這一趨勢,手鐲是T系列的主打產品,其強有力的極簡線條,令男性佩戴起來也並不違和。
T系列不但表達著品牌風格,也具有追尋更高利潤、吸引更高端消費者的意圖。根據其2013年財報顯示,蒂芙尼時尚珠寶(無寶石珠寶、925銀、金和RUBEDO金屬珠寶)系列均價從2011年的280美元漲到了300美元。T系列的均價則更高,覆蓋從售價350美元的925銀的T字型戒指,到2萬美元的18k玫瑰金鑲鉆手鏈。這正符合公司對金銀首飾進行提價、刺激利潤的策略。
目前,Amfitheatrof掌管著蒂芙尼21人的設計團隊,負責餐具、珠寶和禮品等不同產品線的設計工作。她會經常和他們碰頭,用非常開放的方式進行交流甚至辯論。在溝通設計理念和大方向之余,她也會親自與工匠討論細節,比如產品里的工程學如何運用才能令看似堅硬的手鐲輕易地扭動、方便佩戴,或者,耳環重量是否合適,頭部轉動時候擺幅是否令佩戴者感到舒服。當然,她也會去店里和店員們聊聊今天接待了什麽樣的顧客,他們有什麽期待。
那些開頭的廣告畫面將彌漫在接下來持續數周的聖誕季當中,期待人們可以將T系列加入節日的購物清單。它們由時尚攝影師Tim Gutt和以為奢侈品客戶及時尚雜誌搭建如夢似幻的場景著稱的景觀設計師Shona Heath合作完成,大約有30人參與了其中紐約市地標性建築的3D場景搭建,每個場景都需要搭建一至兩天。而那些放大了的T系列手鐲圖像,最後才被精心加入到畫面之中。
(編輯:吉蕭彤)
摘要:證監會關於股權眾籌規則的研究調研表明,股權眾籌的合法性問題即將解決。西少爺肉夾饃股權眾籌的爭議則表明,下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股權眾籌中投資人的風險如何把控。在股權眾籌投資的各個階段都可能存在問題,市場各方應當正視這些問題、探索解決方案。
一、股權眾籌有風險
眾籌,顧名思義,眾人為某項事業籌集資金。眾籌是互聯網下的產物,通過互聯網傳播信息、募集小筆資金,可以大大地降低交易成本;眾籌也使投資人和資金需求方直接聯系起來,省卻了作為中間人的金融機構、投資機構。
眾籌一般有四種形式:(1)捐贈眾籌,這種方式下投資人對資金回報沒有任何要求。一些免費軟件、開源軟件會有“捐贈(donate)”鏈接,這應該是互聯網中較早的捐贈眾籌;而眾信徒向寺廟捐香火錢,可能算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捐贈眾籌。(2)產品眾籌,投資人投資是為了獲得項目產生的產品(實物或服務),而不是資金回報。現在很常見的產品眾籌包括:硬件眾籌開發的智能產品、電影眾籌的電影票、咖啡館眾籌的會員消費卡。(3)借款眾籌,投資人可以獲得固定的利息收入,到期後還可以收回本金。部分P2P貸款模式就是典型的借款眾籌。(4)股權眾籌(Equity Crowdfunding)。投資人投資後獲得一定的股權,並希望以股權為載體獲得相應的投資回報。股權眾籌比其他形式的眾籌更複雜。
股權眾籌,是眾人籌集資金投資到一家公司,獲得一定的股權,以股東的身份獲得投資回報。公司上市IPO,實際上也是一種“股權眾籌”,只是門檻更高、投資人更多、市場更公開、涉及資金量更大,因此也受到更嚴格的監管。現在所說的股權眾籌,主要是指投資到非上市公司,實踐中往往側重於初創企業、創新企業。
如果股權眾籌投資的是一家初創企業、創新企業,特別是風險投資常關註的那種高風險、高回報的企業,投資人可能就必須認識到:這類企業失敗的幾率相當高,投資人很可能無法收回投資。投資人必須非常謹慎地判斷,投資是否已超出了自己能夠承受損失的範圍。
美國證監會前首席審計師Lynn Turner在評價股權眾籌時強調認為,投資初創企業是有很大的經營風險,因為大部分的初創企業都會以倒閉告終。[1]根據美國小企業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報告,在美國通常只有一半的企業可以存活到5年以上,存活10年以上的企業則只有三分之一。[2]歐盟統計局(Eurostat)的數據則表明,在歐洲,存活期達到1年的企業大概占81%,而存活期超過五年的企業則只有46%。[3]即使專業的投資人,投資初創企業的失敗率仍然是很高的,以哈佛商學院高級講師Shikhar Ghosh的數據為例,2012年美國有2000家企業獲得了風險投資,其中有30-40%的企業垮掉了,並且超過95%的投資沒有產生預期的投資回報。[4]
二、股權眾籌投資風險來源
Lynn Turner認為,如果每個人都參與股權投資,將會是一件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如果投資人沒有專業的能力和充分的退出機會,那麽股權眾籌投資和賭博沒有本質的區別。[5]這是因為,一方面,投資人需要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在投資前深入調查眾籌企業、在投資後監管眾籌企業。另一方面,如果投資人很難有途徑出售手中的股權,那麽他便沒有機會退出變現。
1、專業能力不足
通常,初創企業的資金一般來自三個方面:自有資金(包括家人朋友提供的資金)、天使投資人、風險投資。現在股權眾籌提供了第四種資金來源。股權眾籌和天使投資、風險投資一樣,都是創業者和創業企業的外部資金。但是,正如沃頓商學院教授Luke Taylor所認為的,股權眾籌導致了投資人的普遍化,一般情況下,比起專業的風險投資人或天使投資人,普通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從壞公司中篩選出好公司。[6]
2、退出渠道匱乏
股權眾籌投資人的投資回報,可能有分紅、並購、IPO上市三種形式。(1)分紅:眾籌企業如果有利潤,而且公司決定分紅,那麽眾籌股東可以根據持股比例得到一定的分紅。(2)並購:眾籌企業被其他公司並購,比如股權或者核心資產被另外一個公司收購,眾籌股東可以根據其持股分享到收購的價款。(3)上市:眾籌企業如果成功地上市,那麽眾籌股東就可以在公開證券市場上出售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
對於分紅,一方面,眾籌股東持股比例通常非常低,可獲得的分紅也會非常少;另一方面,初創企業的利潤又往往相當微薄,甚至長期不盈利、乃至虧損。所以,分紅的投資回報也就成了鏡中花。對於並購和上市,絕大部分初創企業都會在五年內垮掉,能成功被並購和上市的是極少數。歐洲風險投資協會(EVCA)2012年度報告表明。在歐洲,2012年只有15%風險投資通過並購實現了退出;通過IPO退出的幾率更低,只有5%。[7]因此並購和IPO對於眾籌投資人來說很可能也只是水中月。
三、股權眾籌各階段風險
一個完整的股權眾籌項目,在各個階段都可能存在對眾籌投資人不利的情況。
1、考察眾籌企業
投資前對企業進行盡職調查,是確保投資回報的一個重要因素。有報告表明,盡職調查時間在20小時以上的投資項目,其投資回報會高於盡職調查時間不足於此的投資項目。[8]在投資一家企業之前,風險投資人或專業的天使投資人一般都會對企業進行盡職調查。這種盡職調查可能需要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也需要花費一定的成本。但是眾籌投資往往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盡職調查。
眾籌投資人本人,大部分也都不是專業的投資人,不具備正確評估一家公司的專業能力。如果聘請第三方進行盡職調查的話,由於眾籌投資人的投資金額一般比較小,也不太可能承擔得起這樣的成本。
此外,眾籌投資人在考察投資對象時,可能會受到社會潮流和羊群效應的影響,盲目跟從其他人的投資決策。而且,在實踐中,無論是投資人還是眾籌企業,都會存在盲目高估投資回報和企業前景的心理傾向。
2、估值
眾籌企業準備進行股權眾籌融資時,對其市場價值的評估通常是企業自己確定的。眾籌企業一般傾向於擡高自己的估值。但很多時候,眾籌企業擁有的只是一個商業計劃書,甚至僅僅一個創業點子,而這些本身是不值錢的。
眾籌投資人投資金額不大、缺乏議價能力,且投資人人數眾多、難以協調一致行動,因此眾籌投資人通常不太善於與眾籌企業協商估值問題。如果對企業沒有正確的估值,那麽即使企業發展成功了,投資人也很可能得不到預想的投資回報。
3、投資
由於初創企業具有極高的投資風險,因此在專業天使人或風險投資人簽署的投資協議中,會設定保護投資人利益的條款,比如,對賭條款、反稀釋條款、優先權條款、跟隨權、回購權等。股權眾籌投資時,投資人簽署的投資協議,要麽是眾籌平臺統一提供的模板,要麽是眾籌企業提供的格式合同,前述投資人保護性條款很可能不會出現在股權眾籌的投資協議中。
4、投資後監督和管理
天使投資人和風險投資人對創業企業的作用,不僅是投入資金,還會提供資源,包括積極幫助企業改善管理、開拓市場、提升企業價值,從而使其投資增值。眾籌投資人可能也會對企業提供這樣的支持,但是通常其支持的力度會遠遠小於專業的投資人。原因在於:一方面,由於各個眾籌投資人的投資金額不大,其很可能沒有積極性參與為眾籌企業提供資源。即使企業因某個投資人的幫助提升了價值,平攤到這個投資人身上投資回報也並不多;另一方面,如果太多投資人積極參與,那麽對於小型企業來說,去協調和管理一大堆熱情高漲的投資人,也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還很可能耗盡了企業絕大部分的精力和成本。
此外,投資後管理中也存在非常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也限制了投資人參與監督管理的可能性。公司法雖然賦予了股東知情權,但是這些知情權都局限在非常寬泛的事項上,如財務報告和賬簿,股東會、董事會決議等,眾籌股東幾乎不太可能有機會了解和參與企業的日常經營。實際上,即使眾籌股東掌握到足夠的信息,他也可能沒有專業能力去辨識其中的經營風險。與之相對應的,天使投資人和風險投資人很可能會在企業中擁有董事會席位,有的天使投資人還積極參與到初創企業的經營活動中來。這種信息不對稱,造成了眾籌投資人幾乎無法監管企業。
最後,股權眾籌也缺乏必要的信用體系。如果是網購,由於存在信用評級系統,店家會很註意自己的行為,盡可能遵守基本的商業道德,以保持一定的信用等級,從而有利於長期的商業交易活動。但是股權眾籌則往往是一錘子買賣、偶然性交易,通常一個眾籌企業或者一個眾籌發起人,只會有一次眾籌行為,因此其很可能沒有足夠的動力和遠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此外也沒有一個合適的平臺為眾籌企業建立相應的信用機制。
5、退出
即使企業順利實現了並購或IPO,在這之前往往都需要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比如企業做到IPO很可能需要5-10年乃至更久。而眾籌投資人通常很可能沒有意識到,股權眾籌投資實際上是一種長期性投資。更何況,其中大部分投資是無法收回回報的。在這麽漫長的時間里,眾籌投資人對企業還缺乏有效地監管,這導致獲得投資回報的可能性將進一步更低。
眾籌投資人的投資不僅具有長期性,還具有低流動性的特點。眾籌企業不是上市公司,其股權無法公開、自由地買賣。眾籌企業的經營信息不公開,市場價值無法有效評估,因此眾籌投資人很難找到願意接盤的人;即使找到了,如果沒有完善的股權交易系統,那麽每個投資人都頻繁的進行股權交易,企業將會被這些事務占去太多的精力,以至於影響經營。
相比之下,天使投資人和風險投資人在進入企業時,已經以退出為核心建立了完整的投資策略,比如,通過對賭機制確保必要時股權回購,在後續輪融資時轉讓部分股權,積極推動企業被並購或上市。這些都是眾籌投資人無法做到的。
四、如何把控股權眾籌的投資風險
股權眾籌最大的價值是,使投資民主化、投資人普遍化,任何人都有可能參與企業投資,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的投資人之一。股權眾籌最大的問題,也是投資民主化、投資人普遍化,他允許任何一個非專業、缺乏風險把控能力的投資人,都參與到專業的投資行為之中。股權眾籌的各種風險,均源自於此。
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有二:一是交給市場。比如在投資人和企業之間,建立一種中介(如股權眾籌平臺),由中介來彌補投資人能力的不足;再比如,運用互聯網化的眾包模式,來把控風險。二是交給政府,通過法律來擡高投資門檻,只有部分合格的投資人才能參與股權眾籌,如收入和財產達到一定水平、單筆投資金額不低於某個標準。目前美國證監會采取的就是這個思路,中國證監會在調研方案中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
我個人認為,擡高投資門檻,有違股權眾籌的基本理念,也有違市場發展的方向,即:投資民主化,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投資。否則就又回到了傳統金融的老路上去了。相比之下,利用股權眾籌平臺彌補投資人專業能力的不足,利用互聯網消除信息和專業能力的不對稱,似乎是更符合未來趨勢的選擇。
股權眾籌平臺,可以作為眾籌投資人的利益代表,為眾籌投資人對眾籌企業進行盡職調查、估值、投資、投資後管理。當然,這種做法也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比如,股權眾籌平臺的收益如果是來自眾籌企業融資成功後的提成,那麽在盡職調查、估值中其很可能會和眾籌企業串通合謀,或者至少沒有動力去發現問題、壓低估值,這都會損害投資人的利益。最好的做法是,讓股權眾籌平臺與投資人的利益保持一致,收益都來自退出與投資回報,不過目前似乎還沒有眾籌平臺以此為主要商業模式。
還有一種與之類似的變通做法,即:由專業的天使投資人領投,眾籌投資人跟投,天使投資人來負責對眾籌企業進行盡職調查、估值、投資、投資後管理。這種做法也不能免除天使投資人與眾籌企業串通合謀的風險。
互聯網化的眾包模式,也是一種可以考慮的途徑。比如,盡職調查中的眾包,可以交給社交網絡平臺,讓網友來“人肉搜索”眾籌企業、眾籌發起人的信用信息、市場前景預測、財務資產情況,讓網絡上無數雙眼睛來幫助眾籌投資人盯著眾籌企業。當然,這樣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過早暴露了眾籌企業的商業狀況,讓眾籌企業在競爭對手面前“裸體化”,並在此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市場地位。
在互聯網背景下,在充分的市場機制下,股權眾籌一定會探索出一條合理規避市場風險的模式。因此,應該讓市場自己去試錯,去探索出最佳解決方案。但在此之前,投資人最好盡可能將投資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範圍之內。因為無數次的金融危機表明,市場的自我規範,會產生非常高昂的成本,在市場完成自我糾正前,投資人很可能已經發生了損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duguodong
12月16日,目前谷歌的購物服務已經轉變為典型的商品搜索和聚合服務,用戶將會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和促銷項目,甚至可以瀏覽比較詳細的商品介紹。
但是如果要購買,用戶必須通過鏈接訪問零售商自家的網站。換言之,在網上購物上,谷歌目前只扮演著轉引流量(將從零售網站獲得收入分成)的被動角色,谷歌希望改變這一地位。
據報道,谷歌正在和多家零售商進行協商,內容是在谷歌購物服務中,直接增加一鍵訂購,網民無需離開谷歌頁面訪問零售商網站。
如果增加一鍵購買,谷歌購物服務將成為類似亞馬遜的網上商城,諸多零售商將成為谷歌大商城的店中店。
之前,谷歌已經推出了面向外部網絡零售商的當日達快遞業務。據報道,谷歌也在和零售商洽談,將對一鍵購買的商品,提供兩日送達服務。
不過在站內一鍵購買上,谷歌和零售商如何共擔成本,如果分享收入還不得而知。一部分零售商對於谷歌購物的一鍵購買並不熱衷。由於網絡零售市場競爭激烈,價格隨時變化,電商網站希望把持對自家商品更多的控制權。
據媒體分析,谷歌的站內購物計劃,最終目的並非要進入電子商務市場,分享零售業的利潤,谷歌此舉是要保住商品搜索這塊蛋糕。谷歌絕大部分的收入,來自於搜索廣告。而商品搜索是搜索廣告中含金量最高的板塊,谷歌會展示商品圖片,提供價格信息,谷歌在商品搜索廣告上獲得的收入,也高於普通搜索廣告。
但是在商品搜索領域,亞馬遜的後來居上,讓谷歌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根據美國科技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的數據,2009年美國網民在網上搜索商品時,24%的比例發生在谷歌上,亞馬遜占比只有18%。
如今,格局已經逆轉。在今年三季度,在美國網上商品搜索中,亞馬遜占據了39%,谷歌只有可憐的11%。顯然,越來越多的網民,認為亞馬遜是搜索商品、進行購物的最佳去處。
今年十月份,谷歌董事長施密特,做了一番令外界不太理解的表態。他指出,谷歌在搜索市場的最大對手,不是微軟必應搜索和雅虎搜索,而是亞馬遜。施密特表態顯示,商品搜索在谷歌的搜索服務和搜索廣告架構中,占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分析人士也指出,在傳統的搜索主營業務後,谷歌進入了安卓軟硬件以及各種奇思異想項目(包括智能眼鏡)中,但是未能獲得實質性的收入,谷歌各種研發開銷和工資支出,仍需要依賴於搜索廣告。
谷歌的搜索廣告已經是一個古老產品。如果谷歌希望進一步做大搜索廣告,賺錢效應更大的商品搜索,自然而然將是谷歌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