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圖】 默克爾試駕華晨寶馬首款新能源SUV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220.html

6月14日,正在訪華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專程來到遼寧沈陽參觀寶馬集團最先進的智能制造基地——華晨寶馬鐵西工廠,並與工廠員工共同見證了首款實現國產的豪華新能源SUV——全新BMW X1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成功下線。遼寧省省長陳求發、寶馬集團董事長科魯格、華晨汽車集團董事長兼黨委書記祁玉民陪同參觀。

圖為德國總理默克爾體驗全新 BMW X1插電式混合動力

華晨寶馬鐵西工廠內,“Power Wall”技術提高了生產線的靈活性,令生產線輕松應對多個車型並線生產的複雜流程。本身自帶掃描識別功能的數字手套也將很快應用於生產中,可提升生產線操作效率。配備掃描設備的iPAD虛擬現實智能終端能夠隨時與中央數據系統連接,令技術專家高效地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圖為德國總理默克爾與華晨寶馬員工親切交流

在今天的工廠內,寶馬集團董事長科魯格向默克爾總理詳細介紹了寶馬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戰略布局和本土化發展。華晨寶馬相繼推出了合資自主品牌之諾和國內首款高檔純電動SAV——之諾1E,以及國內第一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豪華商務轎車BMW 530Le。同時,隨著今天全新BMW X1插電式混合動力的下線,華晨寶馬的下一階段新能源汽車產品計劃也已經全面展開。

圖為德國總理默克爾與華晨寶馬員工親切交流

寶馬公司認為,除了新能源車型和技術的研發,能否為用戶提供便捷且經濟的充電網絡是大規模普及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所在。作為寶馬電動出行整體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寶馬已於去年9月發布了“BMW創新出行服務中國戰略”,目的在於向中國用戶提供便捷、智能且實現聯網運營的公共充電服務。2016年內,寶馬即時充電網絡將覆蓋全國10個城市,充電樁數量將增至1500個。

自2003年成立至今的10余年時間,華晨寶馬連續9年保持沈陽市納稅企業第一名。目前,華晨寶馬沈陽生產基地包括大東和鐵西兩座整車工廠和一座新發動機工廠,整車年產能30萬臺。產品包括BMW 3系運動轎車、5系商務轎車、2系旅行車、和BMW X1運動型多功能車。

德國總理默克爾、遼寧省省長陳求發、寶馬集團董事長科魯格共同啟動全新BMW X1插電式混合動力下線儀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00

默克爾訪華為何不提庫卡收購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345.html

在德國總理默克爾此次訪華之前,一樁中企美的擬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集團的新聞在德國輿論中不斷發酵,甚至衍生出諸多版本。德國媒體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將成為默克爾此行與中方會談的主要議題之一。
實際上,默克爾本人在13日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共同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否定了這種看法。當被問及是否談及庫卡收購案時,默克爾表示,沒有直接討論。“當然,要討論投資環境互惠這一問題。此外,還有中歐投資協定的進展,但是(庫卡收購案)並不是討論的中心議題。”
默克爾也沒有排除中企收購庫卡集團的可能性,不過她表示:“順便提一下,德國的任何人都可參與庫卡交易”。
在回答關於中資企業在德並購的問題時,李克強表示,對於兩國企業在法律框架內,按照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慣例開展互利合作,中德雙方都持支持和開放態度。
實際上,也有德國媒體犀利地指出,德國政府對庫卡收購案的幹預“不請自來”,違反市場經濟原則,令德國“不占理”;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式在於,如果希望投資環境互惠,應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速度。

德國很糾結
數據顯示,2015年,中企或兼並或收購了8家德國企業,被不少德國方面的貿易投資機構看成是中德經濟合作的積極實踐。然而,此次涉及中企的庫卡收購案卻令德國,乃至歐盟都感到不安:庫卡是德國全球排名前三的機器人公司,代表了德系機器人的最高水準,也是默克爾向外界推介的工業4.0案例。
針對庫卡收購案,德國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洛特根曾表示:“有必要采取法律與經濟行動,以防關鍵技術與相關知識流失。”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年對德國貿易投資機構和各種聯邦政府以及市政府層面的采訪發現,德方一直以歐洲不像美國那樣對外資進行過多審查而感到自豪。然而在庫卡收購案出現後,根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政府正計劃考慮是否要收緊《對外經濟法》,此法案與外資在德投資有關。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否認了德國政府要修改上述法律,不過他表示要在歐洲層面上考慮制定相關規則,維護公平競爭。
實際上,要不要在歐盟層面上制定一份對外資審查的法律,也是歐盟各國長期爭論的話題之一,不過目前尚無實際動向。
針對中企有意對庫卡發起收購的時間,加布里爾甚至表示,希望能看到不同的出價。上周一,德國經濟部發言人表示,雖然沒有正式的不同出價,“但是如果有一個的話,我們會挺高興的。”
在默克爾訪華之前,德國經濟部的此番評論在德國引起軒然大波。一方面,加布里爾得到了不少支持者,德國籍的歐盟委員岡瑟·奧廷格等歐洲政客都表達了對他的支持。奧廷格表示,庫卡的其他股東,例如持股25%的沃斯集團(Voith Group)也可以提出收購,或者其他歐洲企業也可以,“一個歐洲方式,可能是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
根據外媒報道,加布里爾私下一直沒有停止為庫卡尋找歐洲買家。伴隨默克爾訪華的德國副經濟部長馬赫尼(Matthias Machnig)14日表示,德國經濟部仍在就庫卡集團部分股權或被收購一事與潛在買家磋商。
不過大部分被點名的德國企業,包括汽車制造商,均表示對此不感興趣。看來,德國經濟部指望的歐洲救星還遠未出現。德國西門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凱颯(Joe Kaeser)在上周末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表示,無意競購庫卡,因為“如果有興趣,早就行動了”。
另一方面,德國經濟界不少人士質疑,在不違反國家安全的情況下,收購案應秉持市場為主體的原則,德國經濟部的行為帶有濃厚的貿易保護主義色彩,在此情況下,又如何在同中方商談投資開放時做到底氣十足?
默克爾在訪華記者會上表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美的此前就已經對庫卡持股,因此這並不是一個全新的事件,而是要增持,“我認為還是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目前,美的對庫卡持股13.5%。企業在5月18日晚間公告稱,擬以每股115歐元收購庫卡,對庫卡的持股比例屆時將從當前的13.5%提升至30%以上。
德國媒體援引德國政府內部人士的意見,目前德國政府所給出的解決方式是,中企收購庫卡49%股份,另外一個德國股東持有51%股份。


中歐投資如何對等?
根據歐方數據,2015年中國對歐直接投資達到了140億歐元,比2014年增長了44%。與此同時,2015年歐洲在華投資93億歐元,較2014年下降了約9%。歐方認為,中企可以在歐洲幾乎所有領域進行投資,然而,歐洲企業期待在中國的市場準入空間有待提升。
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2016年商業信心調查》顯示,近期歐盟對華投資下降來源於對中國市場前景悲觀情緒上升,有47%的歐洲企業回應仍有意擴展在華業務,但這一比例與2013年的86%相比,大幅下降了39個百分點。
不過,絕大部分歐洲企業表示,如果能消除市場準入壁壘,願意增加在華投資。從行業來看,機械制造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技術和電信業以及汽車和汽車配件業抱怨聲最高。
默克爾此行訪華也在多個場合呼籲中歐打造對等的投資環境。默克爾表示:“德國為中國提供了開放的投資市場,我們希望能夠從中方得到互惠。”
“我們也知道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發展階段,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逐步開放。”默克爾表示,“比如(雙方)在銀行業方面的合作就剛剛起步,目前在華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只能持有20%的股權。”
實際上,解決中歐市場準入對等的一種方式就是加速《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此次中方領導人也表示,要加快商簽中歐投資協定。
中國歐盟商會在調查中認為,如今,在華歐洲企業仍然面臨巨大的監管方面的挑戰,歐洲在華投資呈下降趨勢,通過並購實現增長的方式也受到嚴格限制。鑒於此,歐洲企業希望通過《中歐投資協定》的簽署從總體上降低監管環境的複雜性。
4月26日至29日,第十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曾對此表示,此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所能透露的主要信息是,雙方均意識到,繼續保持當前談判的積極勢頭,進而早日達成一個全面的、富有雄心的投資協定有助於推動雙向投資,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雙方將共同努力,推動文本談判盡快取得實質性進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14

默克爾承諾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作建設性努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762.html

正在中國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14日將前往沈陽繼續她為期三天的訪華之旅,將參觀沈陽故宮和工業博物館,當天下午,她將訪問在沈陽的寶馬工廠,隨後返回柏林。

13日,中德兩國總理共同見證了中德經貿、能源、第三方市場合作、創新、智能制造、教育、科技、農業、衛生等10多個領域20多份合作文件的簽署,並共同發表了《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聲明》。

此外,在人民大會堂同默克爾舉行會談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希望歐方著眼中歐合作大局和長遠發展,切實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所承諾的義務,如期終止在反傾銷調查中對中國使用“替代國”做法。

對此,默克爾表示,對中國企業赴德投資持開放態度,希望兩國進一步促進雙向投資。德方將在如期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義務問題上作出積極努力。

中德高鐵合作

此次,中德在《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聲明》列出了包括政治合作、第三國及第三方市場合作、經貿與投資合作,創新、環境和氣候合作以及教育與人文合作五大領域共42項合作內容。

在第三國及第三方市場合作方面,中德雙方支持中車集團和德國西門子集團在高鐵領域開展合作,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支持中國鐵路總公司和德國鐵路股份公司在中歐班列、高鐵運營維護和開拓第三方市場方面加強戰略合作。

同時,為支持阿富汗,兩國政府商定在阿開展共同項目,首先可在礦業人才培訓、加強防災救災部門人道能力建設兩個領域開展。

雙方強調,第三方市場合作項目應由相關企業按市場原則來決定,以透明公平的競爭條件為前提。

此外,在基礎設施、能源、交通、環保、農業、衛生等領域可能開展的項目還應符合相關市場的利益,滿足社會和環境要求,促進互聯互通,支持就業和經濟增長。

中德雙方還歡迎中國與歐盟在“一帶一路”和亞歐運輸通道建設領域的合作。雙方將在現有機制(特別是中歐互聯互通平臺)下,探討促進德方企業更好參與的路徑,擴大在產業投資、金融等方面的合作。

雙方支持在多邊框架下推動亞歐運輸通道技術和法律協調對接,以實現中歐班列擴量增效。兩國海關將著重針對中歐班列海關通關便利化開展合作,促進中歐運輸便利化。

對接“工業4.0”

此次訪華默克爾希望推動雙向投資對等公平,並承諾要對中國企業赴德投資持開放態度。

在此次《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聲明》中,中德雙方強調相互投資對促進各自增長和就業的重要性,將為雙向投資創造公平、透明、積極、開放的環境。雙方一致認為,基於非歧視原則的真正公平競爭環境將對夥伴關系作出貢獻。

默克爾表示,德方高興地看到德中關系正不斷發展。德方願保持兩國高層交往,加快德國“工業4.0”與中國產業升級進行對接,加強在金融、汽車制造、信息技術、航空等領域合作,相信德中開展第三方合作將取得積極成果。

雙方將繼續落實在“工業4.0”領域簽署的協議,其中尤其包括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於2015年7月簽署的《推動中德企業開展智能制造及生產過程網絡化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以及中國科技部與德國聯邦教研部2016年1月簽署的《關於在智能制造(“工業4.0”)和智能服務領域通過雙邊科技合作開發和推廣創新方案的聯合意向聲明》。

中德雙方將加強4家參與合作的部委間的高級別協調,以匯聚所有合作相關方,就“工業4.0”進行跨議題的交流,推動合作產生協同效應。

雙方對建立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表示歡迎,將於2017年在華舉行第二輪高級別財金對話。中方贊賞德國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重要出資國。德方贊賞中國成為歐洲複興開發銀行正式成員,願同中國深化投融資合作。

雙方承諾努力為兩國空運企業的運營提供更多的靈活性,並願探討通過磋商擴大兩國間航權安排的可能。

中德雙方還支持空客公司與天津方面和中航工業集團持續推進天津空客A320飛機總裝線的合作夥伴關系,以及在建立空客A330飛機完成及交付中心方面業已取得的進展。

呼籲歐方履約

此次,中方在各種場合呼籲歐方可以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所承諾的義務,如期終止在反傾銷調查中對中國使用“替代國”做法。

李克強指出,維護國際貿易體系的嚴肅性是世貿組織所有成員的共同責任,也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中歐貿易創造了大量就業,對雙方經濟都至關重要。希望歐方著眼中歐合作大局和長遠發展,切實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所承諾的義務,如期終止在反傾銷調查中對中國使用“替代國”做法,為中歐貿易投資進一步自由化、便利化,實現更好水平互利共贏創造條件,也希望德方為此作出積極努力。

默克爾也在幾次場合中回應上述問題,指出德方將為如期履行上述義務作出積極努力。

“沒有必要將此事感情用事。我認為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同15年前的承諾相一致的解決方式。”默克爾表示,她指出德方將積極在此問題方面扮演建設性角色,然而,歐盟不只德國一個國家。

按照目前的日程表,7月,中國將同歐盟機構領導人舉行第十八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歐盟各國將在6月~7月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力爭在歐盟夏季休會之前在內部達成共識。

此前,默克爾曾在上一次訪華期間表示,原則上支持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但希望中方繼續改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24

聯手德國默克 TCL加快布局印刷OLED產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701.html

不僅創維2016年將大力推廣OLED電視,TCL也在加快布局印刷OLED顯示產業。

TCL聯合國內多家企業成立的“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聚華”),已於6月13日與全球最大的液晶材料提供商德國默克集團在香港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發展噴墨印刷的OLED材料及噴墨印刷工藝技術。

TCL集團CTO(首席技術官)、聚華公司董事長閆曉林博士與默克集團OLED事業部總裁Udo Heider博士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聚華與默克雙方將開展緊密合作,合作內容包括:噴墨印刷材料、墨水配方、噴墨印刷工藝等;默克將提供噴墨印刷用OLED墨水材料及印刷工藝,聚華將提供印刷OLED研發平臺,雙方將為實現印刷OLED產業化而共同努力,希望突破印刷OLED的技術壁壘,實現大尺寸、高解析度的印刷OLED顯示面板,將印刷OLED技術推向成熟並推向市場。

默克是德國第三大化工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液晶材料提供商。它在OLED材料開發方面有長達15年的經驗,其OLED材料涵蓋傳統蒸鍍型OLED材料,及溶液加工型OLED材料。

此前,聚華已與杜邦、住友、日產化學、Kateeva等多家材料、設備全球領先的企業合作。這次又攜手德國默克集團,將完善在印刷OLED領域的產業布局,加快其市場化進程。

聚華今後將繼續以公共研發開放平臺為核心,吸納國內外在下一代顯示領域材料、工藝、器件、終端及設備方面有優勢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同開展印刷OLED相關技術的研發,打通下一代顯示的整個產業鏈,希望在印刷顯示的技術變革中實現彎道超車。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蒸鍍OLED的工藝令大尺寸OLED電視面板的良率低、成本高,TCL希望用三到五年時間來突破印刷顯示技術,這將使大尺寸OLED面板的成本大大降低,“未來我們將像印報紙一樣制造顯示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93

李克強會見默克爾:希望歐盟同英國關系實現平穩過渡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6日上午在烏蘭巴托會見德國總理默克爾。雙方就中德、中歐關系等問題深入交換意見。

李克強表示,中方願同德方共同努力,推動不久前舉行的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成果得到積極落實,密切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共同促進中德關系與合作發展。

李克強指出,日前發生的法國尼斯嚴重恐怖襲擊事件震驚世界。英國公投脫歐也使國際金融市場穩定受到影響。上述表明,當前亞歐國家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中方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我們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認為一個繁榮和穩定的歐洲符合各方利益。希望歐盟同英國關系實現平穩過渡,相信歐盟將繼續向前發展。中國願同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國家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維護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

李克強還就歐盟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15條義務問題闡述了中方立場,表示中國和歐盟互為重要貿易夥伴,這一問題事關企業和市場對法治、國際規則和中歐經貿關系的信心,希望歐方嚴肅認真對待,如期履約。期待德方積極推動該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默克爾表示,德中總理保持經常性對話,反映出兩國關系的緊密性。德方願與中方就歐洲局勢最新發展保持溝通。國際社會應妥善應對英國脫歐影響、合作打擊恐怖主義。中國是歐盟可信、可靠的夥伴,德方樂見歐盟以更加理性和務實的態度同中國開展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272

註資1190萬美金 默克和安進要用遊戲替代藥物治療精神疾病

以遊戲、視頻為代表的非藥物治療法定位於容易被忽視的人群以及他們的需求,現在並不屬於主流治療。但投資者卻非常看好這一細分領域。

當地時間7月20日,針對認知障礙疾病開發非藥物治療法的Akili公司宣布,默克和安進兩大制藥巨頭最新註資1190萬美金,至此,Akili公司B輪總融資達到4240萬美元。

數字藥品是下一個前沿技術

Akili公司總部位於美國波士頓,為多種認知障礙癥開發非藥物治療法,也常被稱為“數字藥品”,比如開發視頻遊戲用於治療小兒多動癥、自閉癥、阿爾茲海默癥以及外傷性腦損傷等疾病。此次新融到的兩筆投資分別來自德國默克制藥下屬公司的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默克投資公司,以及安進制藥旗下的安進投資。

“Akili公司是我們最近宣布的新興商業投資領域的第一家。”默克投資公司總裁Roel Bulthuis說,“我們相信數字藥品是醫療保健的下一個技術前沿,我們會努力幫助數字醫藥進入主流生物制藥市場,滿足病人和臨床中的多樣化需求。正因為看到了數字健康醫療市場的迅速增長,我們才與像Akili一樣的開拓性戰略夥伴建立聯系,幫助推進這一新藥品類。”

Akili公司表示,這筆融資將用於將神經退行性領域的擴大研究、以及為已有產品商業化做基礎設施準備工作。

“我們非常激動地看到默克和安進公司對數字藥品開發的投資,也很自豪成為默克投資該領域的第一個投資對象。”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Eddie Martucci博士說,“對眾多患有神經和心理健康疾病的病人來說,這種非藥物治療法不但有效,而且解決了病人的安全需求,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默克與安進、以及其他投資者們的支持與合作,會幫助Akili一起推進公司產品的商業化。”

在默克、安進兩大制藥公司前,Akili也曾獲得過夏爾制藥公司的投資,同時也和輝瑞、公益機構自閉癥之聲等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其中輝瑞資助了一項關於阿爾茨海默氏癥的研究,他們希望該Akili的技術平臺能否識別出哪些個體有患病風險。Akili也與非營利性組織的“自閉癥之聲”合作了多項臨床試驗,包括認知能力評估、用視頻遊戲進行個性化治療等。

此外,該公司的一個抑郁癥幹預治療的臨床試驗也受到了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贊助。此試驗也是視頻遊戲的形式,全部在智能手機和平板上操作進行。

2016年1月,Akil獲得了超過3000萬美元的股權資金,投資者包括JAZZ Venture Partners、Canepa Advanced Healthcare Fund和PureTech Health等。

用遊戲代替藥物

Akili稱其遊戲為“數字藥品”,該公司的執行創意總監Matt Omernick曾在一次采訪時表示:“一個優秀的遊戲可以吸引人,它可以成為非常完美的藥物替代品。”

據Akili公司官網介紹,Akili由PureTech Health公司聯合創立,擁有一批專業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和娛樂軟件設計師。該公司目標是開發出一款經臨床驗證的,對認知型疾病評估、診斷、治療的新型醫療產品。這種產品看起來像一款高質量的動作類視頻遊戲,可以遠程應用於任何地方的病人,並由醫生進行指導和追蹤。

Akili公司的產品技術獲得了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Adam Gazzaley博士實驗室的獨家授權,Adam Gazzaley博士的相關研究曾經登上了《自然》雜誌的封面。據官網產品介紹顯示,該技術直接以人腦的核心神經系統處理多個信息流的能力為研究對象,應用於Akili公司的兩款主要產品。一種是幹預型產品,通過人機互動可以改善病人的註意力、工作記憶(短期信息貯存與處理的記憶)和其他執行控制功能;另一種監測型產品,能夠對多種心理健康和神經系統疾病,提供更好的病患數據監測。現在Akili公司擁有三個版本的臨床遊戲,將優先在智能手機和平板使用。

目前Akili正在推進的名為“EVO”的臨床試驗項目中,有一項研究兒童註意力缺失多動障礙(ADHD,俗稱“小兒多動癥”)的產品,這是Akili公司的重點產品。它曾幫助40名兒童改善了ADHD癥狀。接受治療後,孩子們在“註意力和空間工作記憶”測試中表現得更好。

除了多種針對認知障礙疾病的臨床研究外,Akili公司官網顯示,目前公司研究也拓展到了認知功能嚴重受損的神經退行性病變等領域,包括帕金森氏病,重性抑郁癥,多發性硬化癥等疾病。這兩類研究都是為了探索病變路徑的更好方案,以及早期非藥物治療的可能性。此次B輪融資也將有一部分用來支持擴大這一新領域的研發。

雖然Akili公司與其投資者都認為未來數字藥品不會局限於小眾群體,而且,Akili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W. Eddie Martucci也曾說過:“未來我們會把產品做成主流醫療設備而非小眾化產品。我們會通過美國CDRH(美國設備儀器與放射健康中心)的批準,並且符合移動醫療器械的相關法規。”

然而,迄今為止,這一新興治療法還沒有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的審批通過。

此外,遊戲類治療方案也存在一定風險,比如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系統科學家們此前也為自己的Lumosity手機應用籌資3250萬美元。他們宣稱每周玩這些遊戲3~4次、每次10~15分鐘就能“全面發掘生命的潛能”,但今年1月就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罰款200萬美元,因為其推出的腦力治療遊戲並沒有達到廣告中所宣傳的效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55

默克爾打錯算盤!難民無法填補德國勞動力市場

在德國,同默克爾政府“開放門戶”的難民政策唱反調的極右翼政黨經常鼓吹難民搶了德國人的飯碗。

然而根據德國聯邦勞動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來看,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偏見。對於此前一直宣稱難民可以填補德國勞動力市場的德國政府而言,實際的就業數字也顯示,難民在德國的就業之路要比預想的曲折得多,特別是德國政府此前希望的赴德“專業勞動力”難民更是鳳毛麟角。

根據這份統計數字,截至今年6月底,在德國聯邦勞動局登記找工作的近30萬難民之中,總體上只有4%的人可以進行專家類工作,而近74%的人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職業訓練。

年輕卻沒上過學

德國聯邦勞動局預計,這些難民很難在德國的勞動市場上尋找到工作。在上述近30萬難民之中,僅有25%的人擁有高中文憑,而這些文憑在德國是否能得到承認,尚且是問題。其原因在於,德國實行雙軌制職業教育,在大學制度之外,對於各種工種的勞動力資格認證也非常嚴格,這令難民在短時內很難融入勞動力市場。

在此前的一項調查中發現,能夠立刻融入德國勞動力市場的難民只占湧入德國總體難民總數的10%~20%之間。雖然在進行意向性測驗時,超過八成的德國企業都表示願意招聘難民,但是在實際中能夠滿足企業需求的難民應聘者寥寥無幾。

此前,根據德國媒體的報道,德國所有大型企業都幾乎還沒有雇傭難民。據統計,德國達克斯股票指數中的30家上市公司總共只雇用了54名難民,而其中50人還是在為德國聯邦郵政局工作。

為何時限如此之長呢?

德國勞動市場和職業研究所研究員布魯克(Herbert Brücker)認為,難民融入德國勞動力市場要比移民緩慢得多。他認為,5年之後,有50%的難民會融入勞動市場,10年之後能到達 60%, 15年之後達到70%。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此次來德難民的年齡且學歷普遍較低,需要在德國徹底進行全新研修,平均每人需要兩到三年的培訓準備期才能就業。

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署(BAMF)在最近的一份《難民申請者:社會結構,資質和就業》報告中指出,在2015年進入德國的110萬難民中,有80%的難民都不適宜在德國勞動力市場就業。這份報告指出,2015年來到德國的難民大部分是年輕男性:近2/3的人則是33歲以下的年輕人,分別來自巴基斯坦、阿富汗、敘利亞、厄立特里亞和伊拉克。其中,有超過46%的厄立特里亞難民、40%的阿富汗難民和27%的伊拉克難民在22歲以下。而在這部分人中,僅有18%的難民接受過大學教育,20%的上過高中,1/3的人讀過初中,22%的人上過小學,還有7%的人壓根沒有參加過任何正式教育。

在統計中可以看到,教育背景最好的是敘利亞難民和伊朗難民:有27%的敘利亞難民和35%的伊朗難民大學畢業;來自阿富汗、厄立特里亞、巴基斯坦人和西巴爾幹半島的難民學歷則較低。

此外,統計顯示,大部分男性難民都曾經做過小商販,或者做過體力勞動者。不過,大部分男性難民都在農業和服務業領域工作,沒有多少人在貿易、商業或教育領域有經驗。

第二個原因對於難民而言,也多少有點無可奈何。與東歐在內等國的移民在語言方面有天然優勢相比,包括敘利亞難民在內的新一波難民在融入德國時面臨德語這一天然屏障,而學習德語相當困難,特別是在書寫方面。目前德國政府已經通過法令,強迫所有難民每月花10歐元上融合課,其中就包括德語課,否則就必須離開德國。

1歐元工作能維持多久呢?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7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移民到德國的人數有213.7萬人,比2014年多67.2萬,增幅達46%。當年德國凈增移民113.9萬人。2015年也見證了德國在移民數量及凈增移民數量兩個數值均創史上最高的紀錄。

2015年年底,德國聯邦勞動局就已經發出警告,認為有超過八成的難民沒有正式的資質,這對德國的福利系統將造成嚴重負擔,為2016年凈添40萬福利金領取者。

為加速難民融入,德國政府甚至為難民推出了“1歐元工作”方案,令避難申請者在等待的數月期間先試圖融入德國勞動力市場。德國聯邦勞動局承諾要先提供10萬個這樣的崗位,包括維修自行車、修剪花卉以及一些清潔工作等。據悉目前柏林市就以這種方式雇傭了近4000名難民。

不過這種方式在德國爭議極大,被認為是同市場經濟背道而馳的做法,且對難民而言不具有長期雇傭的確定性。

在這一問題上,德國克隆IW經濟研究所著名經濟學家蓋斯(Wido Geis)認為,在低端勞動力市場,德國不缺人。“不過這些兼職工作可以說是進入德國職業市場的一塊敲門磚,使難民了解到什麽是德國就業市場環境,並學習德語。”他表示,真正重要的是讓這些年輕的難民在德國受教育,德國現在存在大量的學徒機會。

“但是問題是,要說服這些人去參與職業培訓項目,可不容易。”蓋斯表示,“首先,一般德國人3年可以結束的培訓項目,難民通常要5年才能完成。而通過了這些課程,他們才能開始去職業學校上學。”

“有許多人說,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需要給他們寄錢,需要立刻就工作。”蓋斯表示。此外,這些難民所來自的國家並不具有職業培訓系統,他們不能理解這個系統的價值,由此要做的勸說工作非常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99

德國血色七月拷問默克爾難民政策

剛剛過去一周就發生了4起涉及難民的暴力和恐怖事件,令全德民眾都被前所未有的陰影所籠罩。他們在恐懼中度過了黑色的七月,在焦慮中思考著難民融合的未來。

談起德國羅伊特林根市發生的21歲敘利亞難民襲擊孕婦的慘案,柏林內政部長漢克爾(Frank Henkel)氣憤地說道,“很明顯,我們讓一群徹底殘暴的家夥進入了德國,(他們)擅長野蠻人的罪行。”巴伐利亞州州長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甚至直言,“恐怖主義已經抵達德國。”

目前,盡管默克爾政府仍堅持對難民開放政策的合法性,並在難民是何時“自我極端化”的問題上咬文嚼字,但飽受沖擊的各地方官員已經不想再忍了。澤霍費爾已表示,不會就難民問題再次“屈意迎合默克爾”。

與對難民實行開放政策相反的是,德國的一些政客開始呼籲實行“難民告別”政策,在加強安全管理之外,設立國民警衛隊,盡快遣返那些未獲得避難權的難民,即便其來源國還處於戰爭狀態中。

默克爾與難民的合影

民眾焦慮、政府嘴硬

根據一份尚未正式公布的紐倫堡GfK協會在全歐洲的調查,德國人早把失業和貧困問題甩在腦後,對難民問題產生了群體性的焦慮。其中,83%的德國人對難民問題表示擔憂,同時全德有20%的民眾反對繼續接收難民。

在上述GfK協會的調查中,近八成德國人認為,難民融入是德國十大最緊急任務中排列第一的難題。以往通常這個榜單的榜首被失業等問題占據,但今年,僅有13%的人關心失業率。

不過,當借住在德國家庭中的17歲阿富汗少年在火車上制造血案之後,德國人對於是否能夠繼續積極看待幫助難民融合這一問題產生了懷疑。

根據德國心理治療協會估計,在德國的敘利亞難民中,一半都存在精神問題。他們中有70%的人目睹過暴力,而50%的人則是暴力的受害者。而此前大量國際組織的評估都表明,為所有這些難民在德國提供心理咨詢是很困難的,實際上即便是針對德國人本身的心理咨詢資源配置都不是那麽充沛,更別提為初來乍到的難民服務了。

“我們在招待難民並確保他們吃喝方面肯定是有保障的。”基民盟(CSU)議員海恩(Florian Hahn)表示,“但是要對他們每個人都進行單獨地融合,並確保他們都能得到充足的心理咨詢,這是不可能的。人太多了。”

迄今為止,德國政府僅有內政部長出來“背黑鍋”且否認政府的難民政策存在失誤。針對德國難民政策存在瑕疵這一指責,內政部長德邁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表示,不要認為所有的難民都是恐怖分子,並指出,大部分恐怖分子都不是難民。

實際上,這番論調的邏輯在於,如果承認難民中存在恐怖分子,這意味著默克爾的“開放大門”政策存在重大缺陷,因而目前德國政府緊咬上述四起事件中的難民犯罪分子“都不是兩年之內到來德國的”。

呼呼“難民告別”政策

在這一輪恐怖事件中,南部巴伐利亞深受其害:巴伐利亞州7天內遭到3起血腥的案件沖擊,其區內政客也首當其沖地批評默克爾政府對難民開放的政策,並提出3項主張:按照美國模式設立國民警衛隊;從嚴監控審查難民;同時實施“難民告別”政策,盡快遣返不符合條件的難民。

巴伐利亞內政部長赫爾曼(Joachim Herrmann)提出,德國要在未來設立國民警衛隊,在恐怖襲擊中可以迅速采取反擊。“國民警衛隊在襲擊中可以迅速同警方配合,這有什麽不好?”他說道。

與此同時,巴伐利亞州的官員紛紛提出,要對進入德國的難民進行更加徹底的審查,僅僅靠誌願者收集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比如,要對已經入境的難民進行補充性審查。

此前,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德國在遣返難民方面執行得並不嚴格。實際上,由於人道主義和官僚程序等因素,要遣返難民並不容易,這也被許多蛇頭和不法分子“鉆空子”。比如,在巴伐利亞州安斯巴赫市制造爆炸案的敘利亞難民兩年前提出避難申請,一年前其避難申請遭到拒絕,本應被遣返回原籍國的他一直滯留不歸,直到他制造慘案。

遲遲不被遣返,也源於德國法律中的“容忍居留”原則:如果由於申請人的原籍國正在進行內戰等原因,即便其避難申請被拒絕,該申請人仍可以在德國居住,獲得當局頒發的“容忍居留證”,待條件成熟後被遣返。但在實際操作中,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很多人就此在德國就“黑”了下來,在一定年限之後,通過成熟的一些途徑,仍可申請和享受一些社會福利。

例如,去年在不來梅州,只有6%的被拒難民被遣返,剩余申請者均可以“容忍居留”的形式留在德國。又比如在北威州,在迄今1.44萬名申請被拒的難民中,仍有33%的人繼續生活在德國。

在此背景之下,基民盟議員舒斯特(Armin Schuster)提出,與默克爾的門戶開放政策不同,德國需要一個“難民告別”政策,應將目前仍滯留在德國、總數在20萬的庇護申請被拒的難民驅逐出境,即使其原籍國仍在開戰。不過有政府官員隨後指出,將原籍國仍在交戰的難民驅逐出境,不符合《日內瓦公約》的有關規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14

特朗普嘲諷希拉里 默克爾躺槍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最近給競爭對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起了個新外號“美國默克爾”,這一做法震驚了德國朝野。

需要註意到的是,就在去年,特朗普還是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狂熱粉絲。他曾稱默克爾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女性領導人,而作為德國裔美國人,特朗普一直不掩飾他對於德國的熱愛。

特朗普的祖父母出生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不過先祖出生之地對於特朗普沒留什麽情面。近日德國《明鏡周刊》連續發文稱特朗普是“國際級災難”、“自戀狂特朗普: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威脅之一。”

“幾乎在每一個西方國家,都在民眾中存在著‘教育水平底下、經濟上貧窮’的這樣一類人。他們對摧毀舊秩序並以更黑暗的一種新秩序取而代之有著濃厚興趣。”《明鏡周刊》寫道,“這也是為什麽,特朗普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最深遠的威脅之一。”

諷刺希拉里是”美國默克爾“

特朗普在他本周有關外交政策的演講中給希拉里起了一個新外號“美國默克爾”。“簡單說,她(希拉里)就是想做美國的默克爾。”特朗普在本周一俄亥俄州的一場活動上說,“你們也都知道這次難民潮對於德國和德國人來說為什麽是一場災難。犯罪率已經升至人們從未能想象到的水平。這簡直就是末日災難。”

實際上,特朗普希望告訴他的選民,如果希拉里當選,她的難民政策可能會追隨默克爾的腳步,而現在的德國看起來可不那麽美妙。

自歐洲難民危機開始,特朗普就不斷攻擊和指責默克爾的“開放門戶”政策,這種攻擊在德國維爾茨堡和安斯巴赫的襲擊事件之後達到頂峰:特朗普指責默克爾正在“毀掉德國”,是一個“災難式的領導人”。

不過在大西洋彼岸,德國民眾在聽到特朗普的比喻後感到又好氣又好笑:在美國“默克爾”竟然成為了一個類似於“薩科齊”或“貝盧斯科尼”的指代,而實際上,雖然由於難民危機默克爾遭遇到新的挑戰,默克爾本人在德國依然擁有超高的支持率,且是歐洲大陸上最為人尊敬,且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

而特朗普呢?《明鏡周刊》在最新一期報道中指出,特朗普就是個“自戀狂,撒謊的騙子”。該雜誌指出,即便特朗普輸掉選戰,對於美國來說也不怎麽樣:特朗普已經用民粹主義毀掉了共和黨的名聲,美國的兩黨制在此次大選之後恐怕將不複存在,這樣一個騙子和自戀狂能夠走這麽遠,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德國人反譏:美國人不知道默克爾是誰

在震驚之中,德國知識界提出,美國人對於默克爾到底是什麽樣的領導人,估計毫無頭緒。

“當我聽到特朗普的評價時我驚呆了。”德國民調公司佛撒(Forsa)首席政治分析師馬圖沙克 (Peter Matuschek)表示,“默克爾現在的支持率是前首相科爾絕對可遇而不可求的。”,

根據目前最新的民調顯示,有三分之二的德國人對於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並不贊同,不過也有34%的德國人持贊成態度。

在默克爾的個人支持率上,有47%的德國人仍然表示支持她,不過這個數字肯定低於2015年4月難民危機發生之前,那時默克爾的個人支持率高達47%。

不過要指出的是,由於政治光譜分散,在歐洲領導人支持率普遍偏低,默克爾擁有的47%的支持率仍然在全歐洲領導人中處於高位:作為比較,可以看到法國總統奧朗德的支持率近年來總在12%左右徘徊。即便是攻擊默克爾的特朗普,在美國CBS電視臺的民調中,支持率也僅在36%左右,希拉里則在46%左右。

更重要的是,如果2017年默克爾第四次參選,有46%的德國人表示將選默克爾作為德國總理,這比2015年的50%左右的支持率略低,但是要比任何她的一個潛在競爭對手都要高出30%。在民調中只有15%的人支持她的競爭對手、社民黨黨人加布里爾參選德國總理。

“與其他德國政治家相比,她的支持率非常高。” 馬圖沙克表示,“雖然有人對於她如何處理難民危機問題有所不滿,但是當德國人投票的時候,是會考慮政策的整體圖景的。”

德國媒體並翻出了美國人的“黑歷史”:在2012年,當皮尤研究中心讓受訪美國人辨認出默克爾的頭銜(德國總理)時,有三分之二的受訪民眾回答不知道默克爾是做什麽的。

而在三分之一做出選擇的美國人中,22%的人認為默克爾是德國總理,4%的受訪民眾認為默克爾是法國總統,5%的人認為她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總裁,還有4%的人認為默克爾是北約組織的負責人。

默克爾本人目前則在隔岸觀火之中。“我不想跟美國大選辯論有任何關系。”當有記者問到她如何看待特朗普時,“我正帶著興趣在觀看美國大選,我就是在等選舉結果。”默克爾面無表情地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88

德國難民拒做有償義工:我們是默克爾的客人

據英國《每日新聞》8月18日報道,德國薩克森瓦爾登堡市市長柏恩德·波勒稱,當地難民拒絕接受政府提供的帶薪義務工作,並表示“我們是默克爾的客人”。

根據歐盟移民相關規定,難民在接收國家內不允許從事任何工作,只能做義工。為了幫助、鼓勵沒有工作的難民能夠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同時更好地融入到當地社區,茨維考地區的官員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給難民提供了7種義工,難民每工作20小可獲得18英鎊的報酬。

當地還安排車輛負責接送難民,且難民在住處可以得到免費食物。當地議會還花費600英鎊給難民制作了工服。然而該項目進行到一半,工作人員傻眼了,因為當初同意工作的難民們紛紛表示“我不幹了”。

據悉,這些難民後來了解到,德國時薪最低7.3英鎊,因而表示不願意接受工作。波勒稱:“後來他們說自己是默克爾的客人,而客人是無需工作的。”

根據德國《避難申請者救助法》,政府除了承擔難民的住宿(含暖氣)、醫療費用之外,還須向難民發放基本生活費和零花錢。目前,難民家庭戶主每月可拿到352歐元,0-6歲兒童每月133歐元,7-13歲孩子每月179歐元,14歲以上的家庭成員(子女或配偶)每月199歐元。因此,在難民進入歐洲的熱潮下,德國無疑成了他們理想的選擇。

據最新報道稱,即使多方調解,這些難民們仍然拒絕回去工作。 “在一次專門召開的會議中,在譯者協助下,政府再次解釋了移民規定,” 波勒說,然而雙方仍未能就此事達成共識。

如今為難民提供的7份工作均已“報廢”,波勒這次公開披露此事,旨在強調德國目前存在的難民危機問題。他表示盡管此事可能被反對接受難民的人所利用,但他不得不說,因為是由當地社區籌錢來幫助難民工作的。

“我認為把目前的狀況告知大家是我的職責所在,即使這很難辦,也曾受到多方反對,”波勒說。瓦爾登堡市官方確認稱,目前難民們仍未進行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1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