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德國血色七月拷問默克爾難民政策

剛剛過去一周就發生了4起涉及難民的暴力和恐怖事件,令全德民眾都被前所未有的陰影所籠罩。他們在恐懼中度過了黑色的七月,在焦慮中思考著難民融合的未來。

談起德國羅伊特林根市發生的21歲敘利亞難民襲擊孕婦的慘案,柏林內政部長漢克爾(Frank Henkel)氣憤地說道,“很明顯,我們讓一群徹底殘暴的家夥進入了德國,(他們)擅長野蠻人的罪行。”巴伐利亞州州長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甚至直言,“恐怖主義已經抵達德國。”

目前,盡管默克爾政府仍堅持對難民開放政策的合法性,並在難民是何時“自我極端化”的問題上咬文嚼字,但飽受沖擊的各地方官員已經不想再忍了。澤霍費爾已表示,不會就難民問題再次“屈意迎合默克爾”。

與對難民實行開放政策相反的是,德國的一些政客開始呼籲實行“難民告別”政策,在加強安全管理之外,設立國民警衛隊,盡快遣返那些未獲得避難權的難民,即便其來源國還處於戰爭狀態中。

默克爾與難民的合影

民眾焦慮、政府嘴硬

根據一份尚未正式公布的紐倫堡GfK協會在全歐洲的調查,德國人早把失業和貧困問題甩在腦後,對難民問題產生了群體性的焦慮。其中,83%的德國人對難民問題表示擔憂,同時全德有20%的民眾反對繼續接收難民。

在上述GfK協會的調查中,近八成德國人認為,難民融入是德國十大最緊急任務中排列第一的難題。以往通常這個榜單的榜首被失業等問題占據,但今年,僅有13%的人關心失業率。

不過,當借住在德國家庭中的17歲阿富汗少年在火車上制造血案之後,德國人對於是否能夠繼續積極看待幫助難民融合這一問題產生了懷疑。

根據德國心理治療協會估計,在德國的敘利亞難民中,一半都存在精神問題。他們中有70%的人目睹過暴力,而50%的人則是暴力的受害者。而此前大量國際組織的評估都表明,為所有這些難民在德國提供心理咨詢是很困難的,實際上即便是針對德國人本身的心理咨詢資源配置都不是那麽充沛,更別提為初來乍到的難民服務了。

“我們在招待難民並確保他們吃喝方面肯定是有保障的。”基民盟(CSU)議員海恩(Florian Hahn)表示,“但是要對他們每個人都進行單獨地融合,並確保他們都能得到充足的心理咨詢,這是不可能的。人太多了。”

迄今為止,德國政府僅有內政部長出來“背黑鍋”且否認政府的難民政策存在失誤。針對德國難民政策存在瑕疵這一指責,內政部長德邁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表示,不要認為所有的難民都是恐怖分子,並指出,大部分恐怖分子都不是難民。

實際上,這番論調的邏輯在於,如果承認難民中存在恐怖分子,這意味著默克爾的“開放大門”政策存在重大缺陷,因而目前德國政府緊咬上述四起事件中的難民犯罪分子“都不是兩年之內到來德國的”。

呼呼“難民告別”政策

在這一輪恐怖事件中,南部巴伐利亞深受其害:巴伐利亞州7天內遭到3起血腥的案件沖擊,其區內政客也首當其沖地批評默克爾政府對難民開放的政策,並提出3項主張:按照美國模式設立國民警衛隊;從嚴監控審查難民;同時實施“難民告別”政策,盡快遣返不符合條件的難民。

巴伐利亞內政部長赫爾曼(Joachim Herrmann)提出,德國要在未來設立國民警衛隊,在恐怖襲擊中可以迅速采取反擊。“國民警衛隊在襲擊中可以迅速同警方配合,這有什麽不好?”他說道。

與此同時,巴伐利亞州的官員紛紛提出,要對進入德國的難民進行更加徹底的審查,僅僅靠誌願者收集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比如,要對已經入境的難民進行補充性審查。

此前,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德國在遣返難民方面執行得並不嚴格。實際上,由於人道主義和官僚程序等因素,要遣返難民並不容易,這也被許多蛇頭和不法分子“鉆空子”。比如,在巴伐利亞州安斯巴赫市制造爆炸案的敘利亞難民兩年前提出避難申請,一年前其避難申請遭到拒絕,本應被遣返回原籍國的他一直滯留不歸,直到他制造慘案。

遲遲不被遣返,也源於德國法律中的“容忍居留”原則:如果由於申請人的原籍國正在進行內戰等原因,即便其避難申請被拒絕,該申請人仍可以在德國居住,獲得當局頒發的“容忍居留證”,待條件成熟後被遣返。但在實際操作中,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很多人就此在德國就“黑”了下來,在一定年限之後,通過成熟的一些途徑,仍可申請和享受一些社會福利。

例如,去年在不來梅州,只有6%的被拒難民被遣返,剩余申請者均可以“容忍居留”的形式留在德國。又比如在北威州,在迄今1.44萬名申請被拒的難民中,仍有33%的人繼續生活在德國。

在此背景之下,基民盟議員舒斯特(Armin Schuster)提出,與默克爾的門戶開放政策不同,德國需要一個“難民告別”政策,應將目前仍滯留在德國、總數在20萬的庇護申請被拒的難民驅逐出境,即使其原籍國仍在開戰。不過有政府官員隨後指出,將原籍國仍在交戰的難民驅逐出境,不符合《日內瓦公約》的有關規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