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交易 阿梅
1 :
GS(14)@2013-04-12 00:40:38http://www.moybeanplayground.blo ... 4/blog-post_10.html
前陣子,股壇長毛David Webb在其網站踢爆鄧普頓入股通達一些沒有詳細公開的細節,引起市場關注.公司公告指入股代表名牌基金對公司長遠發展投下信心的一票。而挾着鄧普頓爵士的威名,公司股價在消息公布之後數個月強勢造好,吸引大批投資者慕名追入。
之不過,最近David Webb就踢爆原來公告並沒有把入股的所有條款交代向公眾清楚。除了表面以市場慣常的折讓價入股之外,交易原來還包括了大股東批給鄧普頓基金相同數量的認沽期權。簡而言之,通過一系列交易安排,大股東實際給予基金一個包底的回報,即是說,鄧普頓最終賺錢與否,並不單靠手上持有股票的表現。
當然了,其他因為鄧普頓入股而跟風買入,及誤以為自己正跟名牌基金同坐一條船的散戶,並未享有同等的禮待。
對散戶來說,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交易實在有欺騙觀眾之感,但對不少基金中人之言,這些操作可說是見怪不怪,一點都不教人意外。
交易是否合法合規,留待有關方面調查,不在討論之列,反正股市是世界上最能夠把荒謬說成道理的地方。持牌師爺們天天咬文嚼字,在條例窄縫左穿右插,死都可以拗翻生,在股市交易,賺錢便是道理,只要有錢賺,有何不可呢?
借着名牌基金或知名大孖沙入股的消息而大造文章,應算是市場的指定動作,問題只是,大眾往往只能看得見面嗰浸,而不知道其他交易內情及細節。近年有不少名牌基金及大孖沙高調撐場的交易,最終失敗告終。有些散戶還在自我安慰,說某大哥大姐都一齊輸錢啦,實屬非戰之罪啫。
是嗎?你真的以為大戶會跟你一樣要損手離場嗎?
或許熟悉內地A股的人士會更加了解,內地股市出名潛規則繁多,基金枱面入股,枱底可以同時牽涉無數利益瓜葛,即使一單交易真的輸了錢,還有其他十單交易在同時進行,只是大眾看不透當中的利益關係而已。
我一直擔心的港股A股化必會發生,因為股市的法則一向都是,鈔票最多的人話事。
散戶其實沒有甚麼可以做的,之不過,話說回來,在股市除了自己,還有誰可以信得過嗎?
各位喜愛跟風的朋友,借李克勤一晚講十次嗰句,祝你好運。

吹出個未來 阿梅
1 :
GS(14)@2013-07-14 23:27:41http://moybeanplayground.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13.html
到底投資者關係對於一家上市公司有幾重要的呢?近年,愈來愈多上市公司把資源投放在應付投資者的公關工作上。條數很易計,假如因為投資者關係的工夫做得貼服,令投資者覺得「賓至如歸」,願意手鬆點給予公司高一點的估值,例如能輕微推高市盈率一兩倍。以普通一家年賺逾億的上市公司來說,即使再多的公關費用,都肯定是值回票價的。
我認識一位負責投資者關係的仁兄,就認定自己的工作曾創造了過百億的價值,即比起很多知名的企業家更勁;問題是,沒有人能合理量化投資者關係的成效,即是口同鼻拗,講乜都得。
面對投資者關係的態度,上市公司大致可分為兩大門派。一是深信有麝自然香;二是認為有好嘢都要畀人知先得。兩者各有道理,但前者只屬少數,大部分傾向後者;尤其自港股A股化以後,投資者關係更由伴碟升格成為主菜。大家現在需要的是一個故事,而投資者關係所指的就是說故事的能力。
當然了,講到說故事的能力,內地的朋友就肯定超晒班。
現在去見公司或參與分析員會議,聽到最多的就是「三年成為行業龍頭」,「五年成為世界第一」等,一系列要稱霸宇宙的口號,情況就好像聽人大會議一樣,好像聽到很多內容,但其實一句都聽不入耳。老實說,面對這類硬銷手法,我已感到相當麻木,耳朵會自動的關上。
一家公司的股價到底是因為甚麼而上升的呢?短線而言,誰都沒法說準,但長線而言,則必定跟公司的盈利及價值一致。
市場每天都有無數的投資者在追逐少量的優質公司;因此,我傾向相信,只要有好的投資機會,資金便會自動找上門。

2 :
VA(33206)@2013-07-14 23:48:11阿梅d文我好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