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現任外長稱,庫爾德部長級官員們已重新加入伊拉克政府,恢複職權。此前僵局結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庫爾德人Hoshiyar Zebari告訴路透社,
我將回到巴格達,擔任外交部長。
ISIL的武裝分子6月席卷伊拉克北部後,馬利基曾經指控庫爾德領導人為恐怖主義分子提供庇護。這激怒了庫爾德領導人,使其暫停了參與伊拉克政府。
庫爾德地區領導人Massoud Barzani曾表示,很難找出一套能保證伊拉克統一的方案了。
在與美國國務卿克里的會面中,Barzani與克里對話的第一句就是:
我們正在面對新的現實和新的伊拉克。
此前,他曾指責伊拉克總理馬利基“錯誤的政策”導致了今時的暴力,並要求馬利基下臺;他還表示,想象伊拉克繼續統一“很困難”。
在接受CNN采訪時,Barzani威脅將舉行獨立公投,還表示是時候讓庫爾德人決定自己的命運了。
上周,伊拉克總理馬利基表示已決定放棄尋求連任,稱將支持總統Masoum指派的人選阿巴迪任新總理,維護伊拉克統一和穩定,並結束政治僵局。
本文載於《紐約時報》,華爾街見聞網站整理,略有刪節。
在從政十多年之後,Michael Bloomberg決定重新執掌他一手打造的彭博帝國。
Bloomberg本周三晚間告訴彭博的多位高管,他多年的好友、公司現任CEO Danniel Doctoroff將於今年年底離開公司,然後他本人將接管公司。
Bloomberg目前仍擁有彭博88%的股份,他此前一直表示自己無意於全職管理公司。今年1月份他離任紐約市長時,曾稱他人生剩下的時間就是做做慈善,把他328億美元的財富回饋給社會。
不過近幾個月,他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彭博在萊克星頓大道的總部,而且一待就是六、七個小時。他開始參與公司的重要會議和重大決策。
56歲的現任CEO Doctoroff對於領導權的轉移非常失落,他兩周前向Bloomberg提出辭呈。盡管Bloomberg極力挽留,但他依然堅持離開。
Doctoroff如今依然是Bloomberg的好友,他將加入Bloomberg基金會的董事會。在上東區的一家咖啡廳里,他對於辭職是這麽解釋的:“當Mike決定花一些時間在公司里,然後時間越來越久的時候,事情顯然就變了。我的工作已經和過去六年里不同了。如今這已經是他的工作——他希望參與進來。他在所有事情上都不征詢我的意見。我想我明白他的意思了。”
不過,坐在他旁邊的Bloomberg卻不這麽認為:“計劃本來不是這樣的。這是他的主意,如果要我說,他本應該留下。”
Bloomberg表示,他再次“愛上了”自己1981年創立的彭博公司。不過,他表示自己本沒有打算擔任CEO。“我討厭頭銜,”他說。他打算在未來繼續經營公司。但如果他的興趣點轉移了,他可能會再雇一個新的CEO。
不管兩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他們均表示對於領導權上並不存在鬥爭。Bloomberg說:“媒體總喜歡報道鬥爭,但這里沒有鬥爭。”
Moctoroff笑稱:“在這個公司里,Mike就是神,他創造了這一切。他留下‘十誡’後就離開了。然後他又回來了。你要知道,當神回來的時候,情況會變得不一樣。”
如今,Bloomberg接手的彭博要比他十年前離開時要大得多,也強得多,但同時他面臨著很多挑戰。
Doctoroff在金融危機爆發前6個月時加入彭博,在他的帶領下,彭博終端的銷售量從每年27.3萬增加值32.1萬臺。彭博的年收入從54億美元增加至90億美元。期間,許多新聞機構都風雨飄搖,但彭博卻新增了500名記者和編輯。
不過,如今公司的增速開始放緩,尤其是在海外。其新聞部門去年因為“泄密門”而備受業界指責,而且彭博對於中國領導人腐敗的負面報道也讓其在發展中國市場時受到限制。
在彭博媒體集團領導人Winkler和Justin B.Smith的帶領下,彭博的新聞部門正在試著將影響力擴大至華爾街以外。
下個月,彭博將推出“彭博政治”,該公司將在電視、網絡視頻、紙媒、廣播和彭博終端上全方位打造這一品牌。為了進軍政治新聞報道,彭博新近引入了John Heilemann和Mark Halperin等名記。
Bloomberg還在極力打造“彭博觀點”,該項目從2011年開始,主要由諸位名記發布自己的觀點。
Bloomberg表示,他不希望公司在他的領導下改變現有方向。“我們的計劃就是把原來的計劃推進下去。”他對Doctoroff任期內主導的招聘工作非常贊賞。
Bloomberg說回到公司讓他覺得精力充沛,而且這並不會影響到他的基金會的運作。“(基金會)沒什麽可以做的,基金由Patti Harris運作。我們已經設定好了規則,他們只要執行就可以了。然而在彭博,總是有很多事情等著去做。時刻都要做出決定。都是些新項目。”
據彭博報道,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以下稱“新交所”)時隔兩年來有望重新迎來中國企業在當地的IPO。
新加坡交易所上市部主管黃良穎(Lawrence Wong)預計在2015年可以看到中國企業在新交所IPO。此前,最後一家在新交所上市的企業是新開集團(Sincap Group),時間是2012年6月。
2013年11月25日,新加坡交易所與中國證監會合作搭建直接上市框架,允許在中國境內註冊的企業赴新加坡直接上市,而無需與海外控股公司合作。不過目前還沒有境內企業運用這一通道在新加坡交易所成功上市。
直接上市是指在中國境內註冊的公司作為上市主體,到境外交易所去發行新股、上市、融資。在去年11月中新簽署直接上市框架前,僅有三家企業以直接上市方式登陸新加坡(稱S股),絕大部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中國企業通過境外註冊公司控制境內公司的方式間接上市。報道顯示,目前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共有140家,總市值超過了1500億元人民幣。
2007年以來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大陸企業財務醜聞頻出,導致市場大幅拋售這些“中概股”,市場流動性減弱,新IPO項目也逐漸停滯。
例如,為逃避新交所的特別審計,中國合成革高科(Sino Techfibre)稱公司辦公室發生火災,會計記錄大部分被燒毀。中國峻煌生化科技(Sun Bio-chem Technology)之前還稱公司卡車被盜,放在卡車里的會計記錄隨之丟失。
黃良穎表示新交所目前正在接洽一些來自中國的大型IPO項目。新加坡律師事務所WongPartnership合夥人Rachel Eng稱:“如果進行的順利,新加坡可能有要再次挑戰香港的位置。”
黃良穎補充道,新交所正采取更多措施以保證不會再次出現醜聞事件而打擊市場信心。“我們從過去的事件中吸取了經驗,當事情發生時,新交所會要求中國企業進行檢查和審計。與中國證監會達成的直接上市框架是有幫助的,相當於多一雙眼睛監管這些企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經過多年對科學、工程和清潔技術型初創企業的“不待見”之後,投資者在近幾年開始逐漸再次關註這些企業的發展,這也讓這些領域中的創業者松了一口氣。然而,即便獲得了投資者的支持,這些公司仍然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他們需要向投資者證明科研型企業的盈利速度是能夠超過Snapchat和Uber的。
今年8月,為Facebook、Yammer等社交網絡以及流媒體音樂服務Spotify提供資金支持的Founders Fund宣布向Transatomic Power投資200萬美元。在此之前,為社交新聞站點Reddit和遊戲開發商Omgpop提供資金支持的Y Combinator向核動力引擎研發企業Helion Energy投資150萬美元。而在上個月,谷歌宣布收購研發防顫抖智能湯勺的生物技術初創企業Lift Labs。
來自美國國家風險投資協會(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的統計數據顯示,工業和能源型初創企業在2014年上半年累計吸引了12.4億美元的融資,超過去年同期的兩倍,不過這仍然低於2008年頂峰時期的規模,當年工業和能源型初創企業全年累計吸引了46.4億美元的融資。
與技術型企業相比(尤其是網絡和移動服務供應商),工業和能源型企業吸引投資的能力相形見絀,如軟件類初創企業在去年累計吸引投資112億美元,較2008年高出85%。
包括太陽能電池板、藻類生物燃料和新型電池在內的清潔能源行業憑借先進的理念吸引了數十億美元的融資,但是由於其中的大部分公司都以失敗而告終,讓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所以投資者開始對那些尚處於起步階段的科研型初創企業有所忌憚,即便對其作出投資,也會密切關註公司的發展。
但是投資者普遍認為,矽谷目前一直在回避一些難度比較大的問題,“我們希望看到能夠飛行的汽車,而不是只能發送140個字符的Twitter,”Founders Fund所引用的這句名言反映了當下矽谷投資者對科學型初創企業的期望,畢竟互聯網行業已經發展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所以如果想要獲得可觀的收益,投資者就需要將眼光轉移到其他領域之中。
成立於2011年的Transatomic Power由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數位核科學家聯合創辦,該公司主要研究小型熔鹽反應堆,這類反應堆不僅能夠產生可靠清潔的能源,同時不會產生核廢料。盡管這項技術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出現,但Transatomic Power對其進行了重新設計,並利用自己所獲得的資金在材料和模型上展開多項研究,目前該公司還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撐下一步的運作。
“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加穩定和廉價的電力能源,而我們所研發的這種新的核電技術將會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Transatomic Power的聯合創始人兼總裁萊斯利·德萬(Leslie Dewan)說道,“不過我們目前還需要大約3億美元的投資,或許我們應該開發一款iPhone應用了。”
生物農藥企業Vestaron創辦於2001年,該公司一直專註於農業和食品方面的研究。根據Vestaron的介紹,他們從蜘蛛毒液中提取出來的殺蟲劑能夠在不傷害其它動物的情況下殺死甲蟲和毛蟲等害蟲,這種方法將能夠明顯減少農藥對環境的影響,在殺滅害蟲的同時,保證農業勞動者的工作安全以及食品安全。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即便科研型初創企業在目前吸引到了投資,他們在發展初期的盈利方面仍然面臨巨大壓力。
以美國航天公司Xcor Aerospace為例,盡管公司的長期目標是研發火箭亞軌道航天飛機,但迫於盈利壓力,公司不得不在短期內專註於為美國航空航天局和一些航空航天公司提供火箭引擎。在獲得了穩定的收入流之後,Xcor才開始將自己研發的引擎安裝到試驗飛機的後端進行航天飛機的相關試驗。而在今年5月獲得由Space Angels Network提供的1420萬美元的投資之後,Xcor得以順利將太空飛機的機身制作完成。
“他們也很清楚投資者肯定不會送上10億美元來讓他們直接打造一家航天飛機,”Space Angels Network的董事總經理查得·安德森(Chad Anderson)說道,“所以他們首先會從一些具有商業盈利價值的零部件開始做起,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相對於Xcor來說,Bagaveev的情況並不樂觀,該公司在今年4月的融資中僅僅獲得53.5萬美元的種子資金,這些資金將會用來研究將重量只有22磅(約10公斤)的微型衛星送到外太空的發射技術,根據Bagaveev的創始人兼CEO納迪爾·巴加維耶夫(Nadir Bagaveyev)的介紹,這一技術將能夠幫助那些小型太空公司完成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衛星發射項目。“我們就像是太空中的UPS,”巴加維耶夫說道,“我們承諾能在一周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將衛星送到既定軌道。”
巴加維耶夫還指出,Bagaveev計劃將最近獲得的這筆種子資金用到向外界證明他的創意的巨大潛力上,該公司計劃在今年年底進行首次試飛,巴加維耶夫希望這次試飛能夠讓公司吸引到更多投資者的註意。“我們將向外界展示我們的實力,並希望借此獲得更多的投資,”他說道,“我覺得投資者應該已經對那些消息類應用厭倦了,而我們的創意則更加吸引人。”
| ||||||
傳統招聘網站的下滑,為中高端人才市場留出新的空白,各色新老玩家和 外來模式正在展開爭奪 ◎ 財新記者 南皓 實習記者 劉曉景 文? “現在那些招聘網站,只能 招到類似前台這樣的 行政人員了。 ”王賽蘭 是上海一家中型金融機構的人力資源總監,她的公司每年都會從招聘網站購買 至少100個職位、300個簡歷的 “套餐” 。 這類中小型企業正成為中國的核心僱主群體。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5777.9萬家,同比增長7.8%。相比發展相對穩定、人才流動性較低、招聘資源更加豐富的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往往需要面對高速的擴張與轉型,人員流動性和人才需求量都較高。但王賽蘭發現,十年前興起的互聯網招聘現在已經不斷走低,在中高端人才的覆蓋上出現了越來越大的空白。 互聯網招聘僱主及求職者規模增速的持續放緩也體現了這一問題。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09年時,中國網絡招聘僱主規模增長率還有35%,到2013年已降至21.6%;網絡求職者規模的增速,也在這四年時間里從30%降至10.3%。 傳統招聘網站的下滑,為中高端人才招聘市場遺留出的空白,讓這個原本平靜的市場出現了新的機會,各色新老玩家和外來模式正在展開爭奪。 垂直決定效率 2014年春節過後,30歲的金方璐想換工作了。自從大學畢業後,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專業的他一直在一家電視購物網站從事產品經理的工作。幾年的工作經驗攢下來,現有的平台已經無法滿足他的職業發展需求,他希望尋求突破。 “投了不到20份簡歷之後,我就收到了幾家公司的面試通知。不過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有一天早上八點多我投完簡歷,十點打開電腦收到了拉勾網創始人馬德龍的邀請,他約我中午十二點在3W咖啡見面。 ”回想這段經歷,金方璐還是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交流,當天金方璐就拿到了拉勾網的 offer。 拉勾網本身就是一家招聘網站。 “我們的員工都是從拉勾網上招來的,現在已經是一個70多人的團隊。 ”另一位拉勾網創始人許單單對此充滿自豪。 與智聯和51job 這傳統兩大互聯網招聘巨頭不同,拉勾網是一家專注于“為擁有三到十年工作經驗的資深互聯網從業者提供工作機會”的垂直招聘網站,2013年4月正式上線,截至今年8月底,已經擁有100萬註冊用戶,百度、阿里巴巴、騰訊、360等互聯網企業在拉勾網都發佈過招聘信息。今年8月20 日,拉勾網宣佈獲2500萬美元 B 輪融資,公司估值將近8億人民幣。 對於已經發展多年的招聘行業來說,拉勾網絕對屬於異軍突起的意外。 其實拉勾網在2013年上線做的並不是招聘,而是中國版的 LinkedIn。 “最初產生做網站的想法是2012年年底,恰好那個時候社交平台比較熱,而且我們有3W 咖啡的底子,所以想做一個社交招聘平台。 ”許單單所創立的3W咖啡被認為是 “互聯網人的圈子” ,經常會有一些朋友希望他介紹靠譜的 IT 人才,而最初這個社交招聘平台的設想,許單單 也是想把這些線下的關係遷移到線上。 不過,2013年4月第一版完全模仿LinkedIn 風格的拉勾網上線後,三個月時間僅帶來了幾萬活躍用戶。 “本來是想把社交平台做大再考慮盈利,但照這樣的發展速度,熬不到盈利我們就餓死了。所以就想,乾脆開始做招聘吧,這種收益是立竿見影的,起碼不至於餓死。 ”許單單回憶說。 2013年7月,改版後的拉勾網上線,沿用傳統的招聘模式:由公司人力資源發佈職位,求職者上傳並投遞簡歷,最終完成職位的供需匹配。他們的最主要特色是顛覆了傳統招聘網站以企業方為服務對象的運營模式,轉而將求職者作為核心服務對象。 成立之初,便聯合百度、騰訊等知名互聯網公司,推出“24小時極速入職” ,所有參與企業在活動期間對求職者投遞的簡歷都必須做出是否給予面試機會的反饋。 目前,拉勾網最快的求職紀錄是“1分鐘” 。即求職者從發出簡歷到和求職公司敲定面試,僅花了一分鐘。 與此同時,拉勾網還利用微信服務號為求職者開通實時反饋,求職者關注微信號後,可實時跟蹤自己投遞簡歷 的狀況,包括是否投遞成功,是否被查看,是否被轉發到別的部門、以及是否去面試等。用人單位在關注微信號並綁定賬號後,也可實時收到新簡歷提醒。 許單單告訴財新記者: “現在我們已經幫助10萬 -20萬有經驗的互聯網人才找到了工作。 ”剛剛獲得5000萬美元融資的掌上醫生 “春雨”也在拉勾網上招兵買馬。 “我們招聘網絡人才基本上都是在拉勾網上完成,從2013年底到現在,基本每個月都會從拉勾網上招到人。 ”春雨的人力資源總監王小麥表示,拉勾網的精准傳播給他們帶來了極大便利, “完全是按照互聯網公司的需求進行分類” 。 不過,拉勾網以 C 端用戶為核心服務對象的做法也增加了王小麥的工作量。 “拉勾網他們要求每一封簡歷都要回複,這對於應聘者來說當然是好事,但是我每天都要在微信上看大量的簡歷,每一封都回,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不過她認為已經培養起來了這種工作習慣,還是能夠接受的。 傳統大佬轉身 對王小麥來說,拉勾網已經完全取代了其他傳統的招聘網站了。傳統的王者不是沒有意識到危機的來臨。 9月4日,一場討論中國人才市場趨勢的小型沙龍在北京悠唐皇冠酒店舉行。議題從海歸就業“水土不服” ,談到1.5線城市人才市場的興起。而作為活動主辦方的智聯招聘,則順勢對其轉型產品 “卓聘”做起了推廣。 “我們是以創業的心態在做卓聘,在智聯招聘這個大公司里做一個創業產品。這也是智聯招聘未來的心態,我們以小弟的心態做事,智聯招聘的轉型才能更快實現。 ”智聯招聘CEO郭盛說。 1997年成立的智聯招聘擁有超過7000萬用戶。十多年來互聯網業風起雲涌,智聯這一路走來並不算順利,多次衝擊上市均以失敗告終,直到今年5月才隨著一襲中概股在美國 IPO。郭盛順勢提出“二次創業”的概念,也意在給公司轉轉 “風水” ,添幾分生氣。 一位行業研究人員對記者表示,智聯招聘屬於綜合類招聘網站,隨著互聯網滲透率的提升,網絡求職不再是高端人才的專利,綜合招聘網站遲早會被更精准的垂直招聘平台取代。 此次卓聘以金融行業為切入點,一方面是在迎合2013年 “互聯網金融元年”後金融企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是由寬做窄,從綜合轉向垂直縱深。目前,卓聘已擁有近千萬用戶,卓聘產品負責人王忠選稱,其中三分之二的用戶是從原本智聯平台轉移過來的。 對於職業社交平台,郭盛表示心存疑慮,他認為: “找工作在中國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職業社交平台並不一定適應中國本土環境。 ”雖不看好社交招聘,卓聘平台本身卻是社區化的。C 端用戶、獵頭和企業之間設有相互評價機制,每一次求職者與獵頭、僱主的交流,雙方都可在事後基於這次溝通對彼此進行點評。此外,卓聘還建立了平台電子貨幣,供企業和獵頭用戶支付查看求職者詳細信息,這也意味著卓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電子賬戶系統。郭盛直言不諱: “我們是在用電商的模式做招聘。 ” 職業社交逆襲 不管是智聯招聘還是拉勾網,他們都在密切關注歐美流行的職業社交平台,那是一種與中國傳統招聘網站完全不同的模式。 “我記得剛進入大學的時候修了一門基礎課程,教授在第一堂課給所有人佈置了一項作業,讓我們建立一個 LinkedIn 個人檔案,並把自己經營 Facebook 的一半熱情用來打理LinkedIn。 ”Katherine Li是一名1990年出生的華裔美國女孩,目前在紐約的一家會計事務所工作,她很慶幸自己當時 按教授要求完成了作業,因為她現在的這份工作,就是通過LinkedIn找到的。 “我通過 LinkedIn 的 ‘人脈’功能認識了一位學姐,她正好在一家我想要尋找的類型的公司工作,地點又在我一直很嚮往的紐約。跟她接觸一段時間後我問她是否有職位空缺,雖然當時只得到了實習的機會,但卻為我後來得到職位創造了契機。 ”Katherine 告訴財新記者,自己現在偶爾也會通過 LinkedIn 接觸到一些“潛在的同事” ,她認為職 業社交網絡最大的好處,是“自己能得到機會的同時,也能給別人創造機會” 。 Katherine 的這一評價,正好從側面點出了職業社交平台“被動式求職”的特點。這些平台的用戶本身大多不存在直接的求職需求,只是對更優職位保持開放態度。用戶以展示自我、積累人脈為首要目的,求職、招聘作為潛在可能性,這也是為什麼 LinkedIn 一再強調自己是一個社交平台,而非招聘網站,盡管其2013財年四個季度的招聘業務營收均超過了公司總收入的55%。 今年2月,LinkedIn 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並起了一個中文名字“領英” 。 短短三個月,領英在中國的用戶數達到500萬,較進入中國市場之前增長25%。 雖然比起全球超過3億的用戶總量還是個小數字,但就不斷提升的中國互聯網滲透率及破億的網絡招聘求職者規模來說,市場潛在空間不言而喻。以致有業界人士認為,是 LinkedIn 的進入,迫使中國互聯網招聘市場再做模式創新,並給市場帶來了一股投資熱。 不過,職業社交網絡的概念也並非是 LinkedIn 帶給中國的。過去十年間,有不少中國本土互聯網公司對職業社交平台做出過嘗試,天際網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天極網在中國共有2000萬左右用戶,在用戶規模上位居中國互聯網職業社交平台之首。 “2004年天際網成立時,中國同時有好幾家互聯網公司在做職業社交平台,只是後來大部分公司都選擇了放棄或轉型,改做電子名片或企業、獵頭與人才的對接服務。 ”天際網市場總監何苗告訴記者。 2009年,LinkedIn 的全球競爭對手之一,法國職業社交網絡品牌Viadeo 對天際完成了全額收購,並將其作為自己在全球新興市場的主要業務線。今年7月,Viadeo在巴黎泛歐交易所上市。 Viadeo 全球新興市場負責人 Peter Crosby 對財新記者透露,Viadeo 能成功上市,天際在中國的成績功不可沒,招股書中50% 的題材和故事是關於中國的案例。互聯網企業在歐洲的生存環境並不理想,再加上近幾年整體經濟狀況低靡,Viadeo的 IPO可謂頂風而上。 “與我們同期準備上市的10家公司,大部分都退出了,我們的成功必須感謝天際這一 ‘中國元素’ ,而我們的上市,也讓歐洲投資者們深刻意識到了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巨大潛力。 ”Crosby說。 海航物流有限公司投資成立的海航雲商控股有限公司,是天極網的企業客戶之一。財新記者瞭解,海航雲商曾通過天極網完成銷售、技術、項目、採購部門負責人及風控總經理等多個職位的招聘,均屬於年薪在二三十萬元以上、超過五年同崗工作經驗的中高端人才。 Crosby 認為,職業社交網絡所聚集的在職 “被動應聘”用戶,這類人在互聯網職業社交平台之外是很難遇到的,因為他們不會為了找工作專門去招聘網站創建簡歷。而職業社交網絡的另一大優勢,則在於用戶在社交過程中建立人脈,形成了人才的聚攏效應。但也有業界人士認為,職業社交平台的核心優勢,應是基於用戶數據分析做出精准投放,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能力,卻是目前中國此類企業仍需攻克的難題。 |
烏克蘭東部重新爆發大規模沖突,因政府與反對派互相指責對方在區域內發起大規模進攻。
烏克蘭政府稱,周四政府軍與反對派之間爆發了26場戰鬥,而反對派稱政府軍在該地區展開了大規模攻勢。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反對派2日舉行了領導人選舉,而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指責稱這一行為破壞“整體和平進程”,並提議取消此前明斯克會議(9月5日)為了達成停火協議而為反對派設立的“特殊地位”法案。該法案是停火協議的核心。
俄羅斯總統普京5日稱,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卷入炮火和越來越多的平民在炮火中喪生,烏克蘭的“內戰”並未平息。
人權組織大赦國際(AMNESTY INTERTIONAL)周四在官網發布報告稱:
烏克蘭政府軍和反對派軍應立即停止(軍民)不作區分的進攻,這一行為違反戰爭法。他們造成了平民死亡和受傷,並摧毀了他們的家園,而且雙方似乎都不想結束這樣的侵犯。
烏克蘭政府軍新聞辦公室在Facebook上稱,政府軍仍然堅守著兩個月前的停火協議,“仍然停留在原先的位置上”。政府軍還表示,有三名政府士兵昨日被殺害。
俄新社周四援引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副總理Andrei Purgin稱,政府軍在東部對反對派進行了大規模進攻,已經違反了9月5日的停火協議。
俄羅斯外交部在官網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回絕了潛在的與美國和歐盟就烏克蘭問題進行談話的日內瓦會談。5日烏克蘭總理亞采紐克表示,烏克蘭方面希望未來與美國、歐盟、俄羅斯一起舉行“日內瓦模式”的多邊會談,商討解決烏東部局勢。
國際文傳電訊周四報道稱,普京與俄羅斯安全委員會討論了烏克蘭東部安全局勢惡化的問題。
伴隨著烏克蘭東部的炮火聲,盧布和俄羅斯股市繼續大跌,美元/盧布已站上46: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最近關於盛大文學的江湖傳聞依然撲朔迷離,但大結局似乎即將揭曉:對新聞、微博、無秘和BBS的消息抽絲剝繭,核心信息應該是騰訊將豪擲50億(約8億美元)收購盛大文學!
塵埃落定之時,業內最喜歡的題材無非是“吳文輝大仇已報”。而我更願意深度複盤盛大文學這些年,不勝唏噓。
【代價而沽錯失良機】
這幾年,盛大文學可謂是陳天橋的掌上明珠。在網絡文學行業,盛大文學也是開市場先河的毫無爭議的老大。但平心而論,因為種種原因,盛大文學先後錯失了幾個機會。
第一次,未堅持流血IPO。由於當時估值走低而不肯流血上市,盛大文學暫停了IPO。其實凡事都要講火候,這一暫停就遇上了中概股寒冬,上市重啟遙遙無期,況且市場瞬息萬變!此後關於盛大重啟上市的消息隔段時間就出來一次,但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反觀當時堅持上市的唯品會,市值一度突破100億美金。
第二次,錯過了管理層MBO的機會。當時吳文輝的起點創始團隊主導的MBO以失敗而告終,原因主要有如下兩點:
1、文學是陳天橋精心布局的盛大系重要一環,在獨立上市之路還存在任何可能性時,當然不可能拱手讓人。同時也有可能低估了吳文輝團隊在盛大文學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拒絕了吳文輝提出的MBO要求。
2、由於對盛大文學寄予厚望,不接受資本市場給予的估值折扣,當時盛大方面對盛大文學的期待是8億美金(和現在差不多),但這與當時資本市場給出的5億多美金估值背道而馳。
所以盛大文學既不低價上市,也拒絕管理層MBO,其實是在為盛大文學梳妝打扮“待價而沽”。沒想到,因為無法順利MBO禍起蕭墻,起點創始團隊吳文輝率眾出走創立了創世中文網;蟄伏一年之後,吳文輝又高調宣布領軍騰訊文學,創世也隨之並入騰訊文學開放平臺。有了中文互聯網最強勢的騰訊做大靠山,真正開始對盛大文學構成了威脅。
但話說回來,盛大文學在網絡文學世界里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2012年盛大文學已經實現凈盈利,市場份額占據70%的壓倒性優勢。
【核心出走發展放緩】
我曾多次公開說過:陳天橋和馬雲一樣,是中國互聯網僅有的5個真正的戰略家,能生生做出一個產業鏈!現在網絡遊戲行業,核心商業模式和陳氏當年開創的打法並無太大區別。(其他3人下期再談請關註)
但再高明的戰略家,也需要強悍的戰術執行者。吳文輝出走之後,盛大文學雖然還是老大,但已經開始潛伏著發展遲滯的危機。靈魂團隊的離開,讓核心業務線開始松動不奇怪。
吳文輝對網絡文學的意義是:他是起點中文網乃至整個網文圈的基礎架構師,搭建了整個網文圈生態的基礎架構,並明晰了其中的商業模式,包括其中收費模式、粉絲體系、作家生態和版權開發。
要知道,盛大文學最核心的資產就是起點中文網,盛大文學占市場70%的份額,起點就有40%份額,超過了文學旗下剩余6家網站總和。2012年盛大實現盈利略超1億,起點貢獻了其中的7千萬。
我認為,起點中文網當年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市場份額,更體現在其領先的生態規模和成熟的作家、作品發掘、包裝機制方面。其實這些無形資產,都帶著強烈的吳文輝痕跡,正是他親手將這個成熟的生態體系和作家包裝機制構建而成。核心團隊離去撼動了這個地基。
表面上,網絡文學是靠金牌作者和熱門作品來獲取收益,但編輯才是搭建其體系的基礎。好的編輯能夠判斷出哪種題材和故事能夠引領潮流,並指導簽約作者始終不偏離商業主線。這種編輯作者的模式,確保簽約作者能夠持續不斷產出熱門的商業類型作品,且將編輯與作者緊密捆綁在一起。
對文學平臺來說,由作者和讀者構成的團隊成為最優質的資產,也是核心競爭力所在。當時就有分析指出,吳文輝和起點部分核心編輯的出走將導致的網絡文學內容分流,以及在這之後一批最核心作家和內容將以何種方式與盛大文學之外新的強大渠道對接,直到這些內容將會在整個文學產業鏈條上如何以不同於盛大文學的方式向下演變。
此外,吳文輝團隊的離開對盛大文學最深遠的影響其實在於缺乏行業的前瞻人物。在核心業務線上,盛大文學缺乏能夠對行業深入洞察,並能持續制定業務發展戰略的靈魂。此後接替侯小強掌舵盛大文學的邱文友更擅長資本運作,他的入局更多是陳天橋委托其對IPO的操盤以及融資。果然,此後盛大文學獲得高盛及淡馬錫約1.1億美元融資,都是邱文友主導。
根據Alexa的排名顯示,在最近的6個月中起點文學的排名處於一個下降趨勢。據易觀智庫最新發布的《中國網絡文學產業年度研究報告2013》顯示,起點中文網的品牌認知度為32.8%,相對過去的一騎絕塵,起點已放慢了增長的速度。顯然吳文輝團隊的抽身離開,斬斷了起點中文網自我造血系統,這種衰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從作家鏈來說,盡管盛大還依然擁有國內最強大的作者網絡,但下降態勢已經初步出現,在神級作家之外,盛大文學缺乏能夠後繼的新興力量。隨著BAT等巨頭對網絡文學領域的重視及其體量、流量優勢,盛大文學在培養可持續的作家群體方面正在開始吃虧。
另一個重要的增長點是,網絡文學在IP變現上的探索。盛大文學借2013年手遊井噴的東風,把售賣改為拍賣而提高了售價,但對IP生命周期的延長並無幫助----IP延長的核心還在於內容本身。
此外,盛大文學並未真正借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大好機會形成強勢入口。今年盛大文學似乎意識到了,開始進行戰略調整加大無線運營,對旗下的垂直網站進行分散運營,但現在還未突破移動閱讀市場的發展瓶頸。
歷史一再證明,再強大的帝王也需要許多強大的將軍,一將難求!
【更換跑道東山再起】
騰訊為什麽要出價收購盛大文學?因為馬化騰找到了對的人來操盤,要在江湖上最後只有騰訊文學獨大而沒有別家!
吳文輝深諳網絡文學的內容開發,這是一支非常理解將網絡文學的內容進行商業開發運作的精英團隊。當年吳文輝率眾出走(有人謂之“夜奔”),其實也帶走了開創了網文行業最優秀的一批精兵強將。畢竟,長袖善舞的資本高手興許能夠縱橫聯合,但偉大的商業故事都是由能夠懂得開發價值的人帶來的。
再看吳文輝掌舵騰訊文學後的數據:騰訊文學目前每天活躍用戶數量突破1500萬,作品儲備量超過20萬部,有駐站作家17萬,其中是300位明星作家,日銷售額破萬的作家超過40位。就賺錢來說,其自有平臺日銷售額突破100萬,暫居業內第一。
今年7月,騰訊文學公布當月自有平臺電子分成稿酬已達2000萬;QQ閱讀從過去每年1億營收,在今年4月至10月短短半年內到4億營收。在吳文輝掌舵的半年內,騰訊文學不斷增長的網絡數字閱讀非常可觀,從而反哺騰訊帝國海量的IP資源。
短期內崛起,騰訊文學具備先天優勢。首先,吳文輝為首的豪華陣容解決了“人”的問題;騰訊的大筆現金解決了最難搞的“錢”的問題;QQ的6億用戶解決了流量的問題;騰訊集團內互娛、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等部門所有涉及數字閱讀的業務,包括手Q閱讀中心、QQ閱讀等,解決了資源的問題。從成立起,騰訊文學就跑在超車道上。
更具成長想象力的在,自從並入騰訊互娛“泛娛樂”的戰略里,吳文輝對IP的運作趨向精密和系統。網絡文學IP的價值近幾年才得以體現,以往網站的運作往往簡單粗暴,賣掉就好,沒有系統的規劃,也不考慮其生命力。
相比之下,日本和歐美已有成熟的體系。以日本動漫產業為例,其版權結構嚴謹而複雜。以一般的漫畫作品來說,就分漫畫,動畫,遊戲,周邊等不同版權,授權時對形象保持要求嚴苛,借以維持IP形象的高辨識度和影響力。
吳文輝對IP的深耕和善用,在大神貓膩《擇天記》上表露無遺。動畫、圖書、網絡遊戲、音樂制作、周邊產品,都進行系列開發,據說“擇天記”LOGO呈現,騰訊文學都做了統一的規定,以保證各授權產品風格一致。
側重於作品的IP運作以及作者的包裝,騰訊文學目前成體系的操作手法有“一人一千萬”的星計劃和“作家制作人”制度,保持作品開發與作者培養的平衡,可以窺見騰訊文學對於網絡文學“泛娛樂”生態鏈構思的雛形。切合吳文輝團隊自身能夠系統造星的優勢,騰訊文學的訴求更多在於:接下來如何又紅人,又紅項目。
坊間傳言,也正由於吳文輝在騰訊文學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對IP開發深入的理解力,騰訊才會拍出8億美元來繼續跑馬圈地!
借勢騰訊,老吳終於實現了曲線MBO。
【行業洗牌重定格局】
雖然官方消息還沒最終出來,但網文市場不可避免會面臨行業大洗牌。
從陳天橋將盛大文學賣給騰訊文學、並由吳文輝掌舵這件事雖然看似戲劇性,但細想也非常值得理解。
首先,騰訊給出了陳天橋當年對盛大文學的心理價位。用教父里的臺詞來說,這是個無法令人拒絕的offer!另一個角度,網文江湖危機四伏,騰訊阿里百度都相繼入局,將分化和蠶食整個市場,且以吳文輝團隊對起點的深厚感情和運作能力,能讓盛大文學發揮更大的價值,如果今年不賣,明年可能很難賣得出去了。面對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率先進行整合(或者被整合)能獲得極強的先發優勢。
其次,網絡文學是個價值300億美元的市場。收購盛大文學能快速彌補騰訊文學現有的短板。除了盛大文學本身具有的大量閱讀用戶和作品版權對“泛娛樂”產業鏈的補充,收購後可以借助盛大文學在文學上的多年來累積的用戶和背後所附加的價值,領跑BAT。還有一個更直接的需求:騰訊文學則將獲得盛大文學最寶貴的資產,多年沈澱的作者資源,以補充其過於年輕導致的積累短板。
從率眾出走,到借助騰訊回到起點,吳文輝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回歸。如果此次收購完成,吳文輝對起點情懷固然可以得到滿足。但更多在於:通過新老團隊的快速整合,吳文輝將更快完成其網絡文學帝國的布局----這是一個未來可以獨立上市的明日帝國。
這就是互聯網江湖的故事,充滿著大佬意氣、起承轉合。唯一不變的是,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熱血江湖!我愛這個江湖和數字英雄們的故事。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16 17:25 編輯 顛覆全球格局的油價下跌風暴:世界再次面臨重新排坐坐,分果果 作者:格隆 I、一場改變全球格局,也必然改變你我的油價大風暴正在上演 上周格隆分析了可能改變中國國運的兩個超級事件: 1、中國“一路一帶”的BBC(built by china)計劃(也即俗謂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2、人類幾乎所有產出的源頭——原油價格趨勢性的大幅走低; 多數人對馬歇爾計劃的戰略意義比較熟悉了,但很少有人意識到油價的趨勢性下跌會給全球政經格局可能帶來的巨大沖擊甚至是顛覆性影響——資本市場例外,航空股的暴漲顯示資本市場總是最敏感的。 在格隆看來,從歷史的大邏輯看,人類歷史可以簡單概括為“工業革命前”與“工業革命後”,這個分界的標誌性事件就是內燃機的發明與石油的大規模使用——二者的結合,讓人類在工業革命後短短100年創造的財富價值,就遠遠超過了工業革命之前幾千年積累的人類財富總和,也讓英國、美國這些工業化大國長期居於世界俱樂部的頂層。順帶的,那些幸運在地下擁有黑金,從而為工業化提供動力——原油——的國家,諸如沙特等曾經鳥不拉屎的中東沙漠國家也搭順風車,統統成了土豪的代名詞——同時出席土豪俱樂部會議的領導還有:為了宗教教義隔三差五打上一仗的伊朗伊拉克,曾經為了所謂“主義”而四處伸手,打自己“同誌”比打美帝還起勁的俄羅斯、在美國後院但卻根本不看美國人臉色的委內瑞拉,等等。 那麽,這種情況有變化了嗎? 答案:是的。而且可能翻天覆地,滄海桑田! 格隆先帶大家看看過去約30年的油價走勢——最近的下跌貌似沒有08年那麽性感犀利,但也足夠恐怖——要知道,08年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機,“做空人類”是很多對整個人類都絕望的人的口頭禪: ![]() 再看幾張最近半年的油價走勢: 歐洲布倫特原油價格 ![]() 美國WTI原油價格 ![]() ![]() 是的,你沒看錯,油價在加速下跌,哪怕是今年8月後,烏克蘭以及中東地區地緣政治風險高企,但原油價格卻沒有遵循歷史規律上行,仍然是一路下跌。 上周三布倫特原油跌破80美元/桶的關口,這是四年來首次跌破這個重要的價位。而美國WTI原油價格也在周四跌破75美元/桶的心理關口。周五歐洲初盤布倫特原油價格繼續尋底,至此原油價格已經連續八周下滑,為1988年有紀錄以來最長的周線連跌紀錄——詭異的是,伴隨油價大跌的大背景不是蕭條或者對人類的絕望,而是全球經濟的持續恢複以及對原油需求的持續增長。 從六月年內的高點以來,原油價格已經跌去30%。這種恐怖速度,絕不是大周期之類的傳統簡單邏輯能夠解釋的。肯定有些什麽其他的邏輯。 那麽,油價到底什麽原因下跌?會去往哪里? II、油價:不是周期問題,是供給問題 目前市場對油價下跌原因的主流觀點主要是兩個: 1、陰謀論:美國和沙特聯手對付俄羅斯導致油價這種趨勢性的加速下跌。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階級鬥爭”思維的產物,稍加獨立分析就知道不靠譜(格隆後文展開); 2、周期論:全球經濟減速導致對原油需求轉弱。 格隆的意見,以上兩個觀點都沒有把握住實質,自然也就會對原油未來趨勢得出截然不同甚至南轅北轍的誤導性結論:很明顯,如果你認為是經濟周期導致的需求問題,那結論必然是這次油價下跌和歷史上的歷次下跌沒有本質不同,全球經濟回複後,油價給怎麽回來還怎麽回來,該創新高,還創新高。 這次真不會了。因為,這次油價下跌,不是經濟需求的周期問題,是供給問題!尤其美國人的頁巖油氣能源革命,改變了整個全球能源消費結構——格隆說過了,美國人搞頁巖氣革命,不是為了做活雷鋒,只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滋潤。但油價下跌的結果卻讓全球經濟,尤其是缺油國家搭了次便車——感謝技術進步,也感謝美國人。 格隆先帶大家看看周期論的需求邏輯存在的問題。 從BP的統計數據來看,實際上全球的石油消費除了08年金融危機後的影響之外,近年基本沒有任何大的波動,基本保持了1980年代開始的增長趨勢,產出量由於OPEC的調劑則一直被巧妙地控制在消費量之下。就增長率來看,08年以後除了2012年之外,也是需求超過產出。雖然14年的數據尚未出臺,但從經濟走勢而言,格隆認為這個趨勢顯然是得到維持的。 換句話說,石油的消費需求一直持續平穩增長並高於供給增長,哪怕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階段。消費不足導致石油價格下行甚至崩潰的說法完全不足以讓人信服。(見下圖) 我們來看看真正改變這場角力勝負的供給因素:美國的頁巖氣革命。美國人過去一直靠兩幅鎧甲闖世界:F22超音速戰鬥機,以及全球唯一儲備貨幣美元。現在又多了一幅鎧甲:頁巖油氣——不得不說,上帝確實很青睞這個調色板一樣混合的民族。 自1976年美國政府組織開展“東部頁巖氣工程”以來,美國頁巖油氣資源開發進展迅速。特別是2005年在巴尼特頁巖區帶上實現了水平井分段壓裂技術突破後,美國頁巖油氣開發進入了大發展階段:頁巖氣產量由2006年的1.1萬億立方英尺(約311億立方米)增至2012年底的超過8萬億立方英尺(約2300億立方米);頁巖油產量至2012年底超過200萬桶/日。與此對應的是,自2009年以來美國自身油氣產量近乎垂直攀升,迅速增長(見下圖)。 ![]() 頁巖油氣產量的大幅提升使美國資源對外依賴不斷降低,並逐漸影響國際油氣市場價格走勢。特別是頁巖氣產量的快速增長極大地壓低了美國國內及整個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價格,亨利中心(Henry Hub)氣價近5年持續低於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使相當數量的頁巖氣開發企業轉向收益更高的頁巖油勘探開發活動。因此2005年後頁巖油氣熱潮把美國產油量的全球占比不斷拉升。現在,美國自身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13年以前還是全球第一大進口國,目前更是第三大產油國,未來極可能成為全球最大能源輸出國。 ![]() OPEC的推算顯示,美國頁巖油氣產能遠遠超過了歐佩克盟主沙特的可調節產能部分,2013年以來美國頁巖氣對國際油價的影響日益顯現。下圖可以清楚看出,美國頁巖油氣的盈虧平衡點逐年下降的同時累積的最大生產量也在不斷擴大。按照BP的測算,如果美國頁巖油氣不減產的話,2015年全球將出現大幅度的供給過剩,而且即便美國減產,其效果也要至少半年以上才見效。 ![]() 當然,美國增產的同時,其他人也沒閑著,OPEC盟主沙特(後面格隆會分析),以及大量非OPEC國家也都在開足馬力生產(見下圖,圖中虛線部分為非OPEC國家石油產量的創歷史增速)。 ![]() 格隆想說的是:當一個全球能源最大消費國變成一個全球能源最大輸出國的時候,油價的下跌就真的和經濟放緩需求下降這些周期性因素扯不上關系,它基本就是美國人自己惹的事! 格隆要做的另一個相關提醒是:一旦美國不是進口原油,而是輸出原油的時候,全球獲取美元的一半渠道就被截斷了。什麽?您問什麽意思?意思很簡單:美元會變得更稀缺,美元長期走強更不可逆轉。您手頭的美元資產是好東西。但如果您很不幸是美元負債,您自求多福吧。 III、陰謀論:當你手中捏著一把錘子的時候,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像釘子! 現在再來看看典型中國階級鬥爭式思維的陰謀論多麽不靠譜。 所謂陰謀論,意指俄羅斯在烏克蘭導演的一切讓美、歐必欲制之而後快。但歐盟油氣進口高度依賴俄羅斯,因而對實施制裁投鼠忌器。於是,美國聯手其傳統盟友、“中東油庫”沙特采取行動打壓油價。俄羅斯預算近70%來自油氣出口,一旦油價下跌,收入勢必縮水,俄羅斯經濟前景黯淡,資本外流,盧布貶值,損失自然慘重,最終必然向美國妥協。 上面這個推演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一廂情願地以自己的“同誌+兄弟”的主義親疏思維、鬥爭思維代替了世界上多數國家奉行的國家利益至上的實用主義思維。 沒錯,美國是老大哥,美國通過為沙特提供安全保護以換取安全、可靠和合理價位的原油供應的說法也一直以來頗有市場,美國與沙特之間的傳統友好關系也確實存在,但這種關系對油價的作用卻很難畫上等號。美國歷任總統都很沮喪地發現:一旦牽涉到油價與石油產量,大哥說話基本就不好使。 下面格隆帶大家看看何謂國家利益: 首先,從中東主要產油國的財政狀況而言,目前的油價已經不足以支撐半數國家的財政均衡(見下圖)。即便是歐佩克盟主的沙特,按照IMF的統計數據來看,86.1美元/桶是維持財政均衡所需要的最低油價。目前的油價已經低了10%左右。沙特會為了美國和歐洲的利益自殘嗎?增產幫美國壓油價,只為了中國網友在互聯網上給自己點個贊? ![]() 不單是沙特,其他產油國也沒有絲毫動力陪美國人擴產壓油價(見下圖) ![]() 那麽,沙特為何還陪美國人擴產?很明顯,遠不是破罐子破摔那麽簡單 事實上,格隆的理解,這次沙特不僅沒和美國聯手,反而是在和美國實實在在在較勁:沙特的擴產行為貌似自殘,但更多是為了扼殺美國頁巖油氣生產的動力,只要美國獨立系油氣開采商有豐厚的利潤,頁巖油氣的投資就會更加興旺,為今後帶來更大的產出能力。上周格隆已經提到,沙特已經失去了通過自我調節富裕產能來控制油價的能力,這次光著膀子也要跟美國幹一把的動力是絕對有的。至於客觀上是否起到制裁俄羅斯,幫助了歐洲、中國甚至全球,那是次要的。 美國頁巖油氣產量的大幅提升使極大地壓低了美國國內及整個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價格,使相當數量的頁巖氣開發企業轉向收益更高的頁巖油勘探開發活動。因此2005年後頁巖油氣熱潮把美國產油量的全球占比不斷拉升。 有沒有辦法修理它?有的。美國法律規定沒有任何附加價值的油氣不能出口,這帶來的結果自然是供應方的議價能力低下。目前不少美國生產商只要維持原油70美金/桶,就可以保持盈利,雖然利潤不高但也足以維持生計。在這場對自己註定是負和博弈的PK中,沙特的次優選項只能是跟著美國人擴產,讓油價下跌到頁巖油成本以下以阻止美國人對頁巖油更瘋狂的科技投入與開發。 沒錯,這樣殺敵一萬,雖自損八千,但中東土豪家里多的余糧,拼著餓瘦自己幾斤,我就不信掐不死你,小樣! 所以我們看到了油價一邊跌,沙特一邊猛擴產的奇觀(見下圖): ![]() 上圖可以明確看出,隨著美國的石油產量增加,沙特基本上是同步於2009年開始進入增產狀態。2013年稍有收斂,因此原油價格較為理性的維持在100-110美元/桶的區間。但今年6月以後再也按耐不住,不公開宣戰但從實際行動上徹底和美國油氣產業開戰。最近沙特更是露骨的一邊提高對亞洲的輸出價格,一面對北美調低出口石油價格,至此沙特的如意算盤可謂成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沙特看來低油價不但可以壓制美國油氣生產的經濟積極性,拉升美國資本投資頁巖油氣的風險,而且最好低廉的油價能連帶把特斯拉等新興替代能源動力汽車廠商也扼殺在萌芽階段——比亞迪這次得好好謝謝中東的土豪親戚。 至於美國人,以格隆對美國的理解,其實美國人不玩陰謀,只玩陽謀:對國家利益有利,就幹!不利,管你是什麽“同誌加兄弟”,打死也不幹。 對於美國而言,低油價目前尚未起到殺傷國內油氣產業的地步,而季節性因素看起來也不支持油價崩盤。限制原油出口的相關法律雖然在檢討要進行改革,但目前還在程序中,低油價對出口商利益暫時沒有影響。按照花旗的測算:布倫特原油下跌到80美元的話,等於美國每個家庭減稅接近600美元,美國經濟整體能享受油價下跌帶來的好處,還能對俄羅斯等對手產生極大的經濟壓力,起到經濟制裁都難以達到的效果,對目前油價的走勢自然是樂見其成。實際上,美國今年依然維持了從沙特進口原油的總量同比略增,同時不斷增加從加拿大的進口,但連年大幅減少從非洲阿爾及利亞的原油進口,美國在戰略上徹底的以自身國益優先的風範真是值得中國這樣比較重視面子思想的國家學習。 所以,不要再談陰謀論了:如果你一直讓自己捏著一把錘子,你看到的所有的東西都會像釘子的!其實你沒那麽多敵人,也沒那麽多人要處心積慮算計你,人家只是從自家利益出發在做自個的事,如此而已! IV、石油:會從此從高富帥淪為屌絲嗎? 那麽石油是否就此從高大上的黑色黃金墮落成了屌絲能源呢?畢竟隨著美元走強,黃金價格也在暴跌。雖然很多人都迷信黃金在動蕩時期的神秘力量,但實際上對於投資者而言,黃金是個很小的市場。如果價格不漲,股市依然能找到可以分紅的股票,房產還可以有租金收入,但黃金呢?投資者只會不斷的支付保管費,其實是純減值資產。至於認為發生戰亂黃金不但不能保命還可能讓持有者喪命。至於石油,對於現代經濟的重要性其實絲毫沒有減弱。 石油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被人類開始利用,但是石油產業的起源的標誌性事件是在1895年,當時德拉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挖掘到一口日產大約30桶的油田。當時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生產煤油的原料。但是工業革命發生後,內燃機的發明和技術進步讓石油產業一舉成為人類現代經濟社會最重要的能源。特別是1908年福特開始大量生產T型汽車,直接刺激了汽油需求。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石油的重要性被世界廣泛認知,二戰後中東大規模油田的發現消除了供應瓶頸的擔憂,推動了人類社會從煤炭向石油的轉變的又一次能源革命。戰後各國的經濟複興,以及全球化為背景的新型經濟體高速發展更是刺激了石化產業的擴大。現在石油消費的40%是交通運輸的燃料,40%是火力發電以及家庭供暖的熱源材料,剩下20%是化纖以及塑料,輪胎等石化產品的原材料。 ![]() 上圖是全球能源消費結構的長期走勢,石油在目前是全球能源消費里的占比高達32%,在今後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依然會是人類經濟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能源之一。全球經濟增長伴隨的石油消費依然會維持增長趨勢,按照OECD的統計和預測,中長期的需求結構上,以美國為首的富裕國家俱樂部也就是OECD國家消費量會趨勢性的減少,但是以亞洲為領頭羊的發展中國家的石油消費迅速增長不但完全抵消前者的減少,還會帶動全球經濟對石油的需求增長。因為石油不僅是燃油原料,更是現代經濟生活中日用品的基礎原料。我們無法想象,沒有塑料,化纖的世界會是怎樣。只是,今後石油價格的主要決定權大概率更多掌握在供應方。但是結構的變化,可能給世界政治以及經濟格局帶來深刻的變化。 ![]() ![]() 供給結構的變化與經濟周期無關,只與技術進步有關。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石油還是全球最重要能源,但呼風喚雨,價格長期上漲,一有地緣緊張就狂飆這些現象,可能會越來越淡化。 V、幾家歡樂幾家愁:世界再次面臨重新排坐坐,分果果油價走下神壇,幾家歡樂幾家愁,世界再次處在重新排坐坐,分果果的大拐點上——這個拐點在人類歷史上只會很少量的出現,比如工業革命,比如二戰。 石油發言權在明顯向美國傾斜 美國可能很快成為原油出口大國這一事實,實際上不但對俄羅斯影響巨大,也對歐佩克國家特別是中東國家影響深遠。實際上今年的油價走勢已經顯示歐佩克組織正在失去油價控制能力,油價對地緣政治風險敏感度降低。歐佩克國家中,伊朗和利比亞是目前過剩產能增加的主要國家。伊拉克的國家重建也在帶動供應增加的預期,美國增產可能最先導致歐佩克的內亂。委內瑞拉已經開始為前任總統的短視付出代價,接下來很可能是派系競爭下戰火不斷的中東可能出現更激烈的鬥爭。沙特,伊朗,伊拉克,甚至因為有如何處理與庫爾德人關系問題的土耳其也可能卷入其中。但一但美國原油真的開始出口,那麽即便中東局勢的動蕩,也可能不再像從前那樣對原油價格產生極端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油價發言權向美國的傾斜自然是擁有最大全球利益的美國最為受益,但其他國家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受惠。 歐佩克組織正在失去油價控制能力(見下圖) ![]() 其他國家:冷暖不一比如在海灣戰爭後的幾次油價飆升時,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和國家信用也曾遭到市場質疑,下圖是相關國家CDS的月均變化:土耳其,印尼,巴西,菲律賓是對油價最為脆弱的四個國家,而南非,秘魯,匈牙利等國的抵抗力更強。南非可能主要受益於對黃金的依賴更重一些。因此相對溫和平穩的油價,至少對這些國家多少還是有一定的幫助。 ![]() ![]() 不過情況也並非那麽單純,比如格隆曾經提到的主要經濟體GDP增速對原油價格的敏感度。比如最為敏感的韓國,本來原油價格的下跌對其經濟金額消費者都應該是大喜事,然而糟糕的是其產業機構的變化讓其很難享受到這個優勢。韓國產業機構上,智能手機,汽車,造船,鋼鐵,石化是支撐其出口的5大產業。油價下跌首先意味著海外需求減慢,年初以來的庫存減值。更為糟糕的是,日本大搞QQE,導致韓元相對升值,出口競爭力受到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油價帶來的制造業成本下降需要時間,但占出口15%多的石化產業正面臨巨大壓力。從最近各種報道來看,油價下跌導致中國對韓國石化產品的進口需求減緩帶來的負面效果已經開始顯現。 但前幾年被韓國消費品打得找不北的對手日本卻很享受這種價格走勢。日本的原油進口中,31%來自沙特,23%來自阿聯酋,13%來自卡塔爾,7%來自科威特,5%來自伊朗,還有4%來自伊拉克和阿曼。日本基本上80%以上的原油依賴中東,程度是發達國家中最高的,因此價格上基本上受沙特的態度左右。目前的原油價格下降,即便日元匯率鎖定在1美元兌105日元,6月以來的油價下跌幅度如果維持到年底就能夠給日本帶來1.2萬億日元的成本減少,而目前日元匯率已經向120日元進軍,作為美國最大的單一盟國,日本對此輪油價調整絕對是喜大樂奔。但是如果我們從中長期來看,美國原油的出口和沙特對油價掌控能力的下降,一旦導致中東局勢演化,日本必然面臨修正外交基本方針的問題。不過日本對於天然氣的長期合同有著戰略性布局,原油和天然氣的能源結構上有更多調整空間,因此局面並沒有韓國那麽糟糕。 另一個最可能受惠於這種能源結構變化的大國是中國。中國是目前所有大體量經濟體中,原油進口結構分散化最為積極的國家。早在年初,美國人就發現中國前些年就開始有意識的減少從沙特的原油進口,13年是過去10年來首次出現同比幾乎沒有增長的年份,而之前每年都是兩位數的增長。同年,沙特,俄羅斯,安哥拉這三個中國過去最主要的石油供應國的占比同時下降。同時中國積極確保美國在撤退的伊拉克,西非和美國後院的中南美等國的供應。這種分散顯然會降低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風險,比如降低了對蘇丹這樣不時出現動蕩的國家的依賴,也增加了對沙特、俄羅斯等資源大國談判的籌碼。——這就是為什麽格隆說這次油價下跌極可能改變中國國運的原因!上天回饋了飽受苦難但一直勤勞善良的中國一個重大的歷史機會! 美國和日本正積極推進從石油往天然氣消費的轉化,中國的這個策略加上原有價格下降導致其必然成為大贏家,即便它的政策可能並非是有意識針對特定國家,但它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發言權顯然是增強了。在13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家,很多機構預測中國隊外國產原油的依賴將從10年的54%增加到15年的61%,目前的供應格局和價格走勢帶來的效應可能將逐步顯現。更不可忽視的是,隨著中國GDP下臺階的明確化,國內石化產能的過剩狀況對周邊乃至海外經濟體帶來的波及效應。這些主題還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 至於俄羅斯、委內瑞拉這些嚴重依賴油氣資源的國家,在美國人的能源科技進步面前能夠叫板的籌碼實在少得可憐。受原油價格大跌影響最深的國家可能非俄羅斯莫屬,因為俄羅斯是全球10大產油國中除美國以外唯一具有較為全球性重大影響力軍事政治大國。下圖是彭博對俄羅斯明年的財政狀況和油價關聯的預測。原油價格在90美元左右的話,明年很可能導致俄羅斯財政赤字規模達到GDP的1.2%,即便是100美金依然是赤字。 ![]() 考慮到俄羅斯的滯漲經濟特征無比明顯(巴西也類似,所以這哥兩上月相繼加息),基本可以理解成俄羅斯已徹底淪為一個二流國家,已完全沒有資格繼續呆在金磚五國內(見下表)。
VI、粗糙的投資邏輯提醒 無法免俗,最後總要回到投資邏輯上。格隆的粗略理解是: 1、去投那些在這次油價下跌中明顯受益的國家比如美國、英國、日本、印度等; 2、投資最受益的國家之一:中國; 3、增加美元敏感資產配置,降低美元敏感負債; 4、遠離毒品,遠離俄羅斯,巴西很長時間也不用去看; 5、行業鏈條上,與產油、產氣的所謂上遊巨頭保持距離; 6、在不考慮需求變化的情況下,一切以原油或者原油衍生品為成本、為原料的行業,都值得去看看——航空股不會是唯一受益的; |
圖片1.jpg (106.39 KB, 下載次數: 2)
港股那點事 石油 經濟
周一A股兩市漲停29家,跌停292家,跌9%以上的430家,跌5%以上1249家。“一九行情”讓本來已經滿倉踏空和滿倉被套的投資者哀嘆:幾年熊市里辛苦賺得錢在兩個月牛市內虧了個精光。當然好消息是,熊市可能還是會回來的。
首先,老傳統,有請李首席總結性發言:
隨後,唱A股“股歌”:
啥也別說了,250+跌停,第三屆比慘大會的口號是——〖A股教我重新做人〗。
股市分分鐘教你做人:
從滿倉踏空到滿倉腰斬:
如何在牛市里虧錢?
股市上漲30%我們國家幾天就可以搞定了,平時一直盯著覺得沒什麽,一旦錯過那幾天就像錯過一世情緣:
後市該怎麽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