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席勒: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烏克蘭危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41

robert-shiller-raghuram-rajan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加收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近日發表論文討論了經濟不景氣對歐洲群眾心理層面的影響,席勒認為當前的情況跟二戰爆發前的1937年很像。

席勒寫道,1929年股市崩盤之後的經濟在8年內都持續惡化,當前的世界經濟雖然沒有那麽糟糕,“但與當時一樣的是,現在人們已經長時間感到失望,許多人甚至絕望。他們越來越擔心自己未來長期的經濟狀況。這種恐懼可以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悲觀主義抑制支出,會進一步強化經濟的疲軟,而且激發憤怒、低容忍度和暴力傾向。

席勒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對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沖擊可能是近期烏克蘭戰爭的原因。烏克蘭和俄羅斯2002-2007年間均實現了強勁的增長,5年間烏克蘭實際人均GDP上升52%,俄羅斯上升46%。然而這已經成為歷史,去年烏克蘭實際人均GDP增幅只有0.2%,俄羅斯只有1.3%。

“這種失望所造成的不滿也許可以解釋烏克蘭分裂主義者的憤怒、俄羅斯人的不滿,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之所以決定吞並克里米亞和支持分裂勢力。”

席勒稱,20世紀30年代末期,經濟長期萎靡不振,人們同樣擔憂歐洲所彌漫的不滿情緒,而這種情緒當時已經造成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崛起。

席勒還表示,有的人可能會懷疑經濟增長是否真的如此重要。許多人可能會說,我們過於上進了,應該多加休閑,提高生活質量。也許他們是對的。

“但其中真正反映的是自尊和攀比心理(social-comparison)。根據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的觀察,這是人類普遍的特征。許多人可能會否認,但事實上我們的確一直在將自己與別人比較,希望能夠“往高處走”。如果休閑意味著無所事事、比其他人失敗,人們絕對不會感到快樂。”

席勒認為,僅僅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將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可能造成整個歐元區以及更廣地區陷入衰退。這將會給世界帶來不滿的俄羅斯人、不滿的烏克蘭人和不滿的歐洲人,而後者對和平民主體制的信心和支持力度將會減弱。

盡管對於國際侵略行為,某些類型的制裁看上去是必要的,但席勒建議之後歐洲應考慮結束制裁,將俄羅斯(以及烏克蘭)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因經濟增長能夠促進和平和寬容,需要警惕極端的或懲罰性的措施所伴隨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80

影視聽:民間智慧-回應:香港街巷心理戰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31780

回應: 香港街巷心理戰

 

中國如何對美國心理戰作出回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7PnnHTGEw

中美傳統戰爭,中國可用的戰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dpsozEcoH4

中國現在的社會文化,民生和道德情況我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104VxJ7Ctc

理想社會之幻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sI4-M-peM

民主?獨裁?哪個更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JGy1qO65A

 

回應香港街巷心理戰

289 total views, 7 views tod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61

影視聽:民間智慧-香港街巷心理戰 Part 5:借刀殺人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32090

佔中是一個個人控訴,心中怨氣毫無出路,一觸即發。

Part 1: http://youtu.be/wA96XeyRhFs

Part 2: http://youtu.be/VXGfGwKQDWw

Part 3: http://youtu.be/Ab_NdbdN1HU

Part 4: http://youtu.be/X9pQEUxe0ro

Part 5: http://youtu.be/KEtvd0gmI6M

 

請廣傳,謝謝!

 

香港街巷心理戰5

126 total views, 56 views tod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62

SENSE隨筆141016群體心理學(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16/sense%E9%9A%A8%E7%AD%86141016%E7%BE%A4%E9%AB%94%E5%BF%83%E7%90%86%E5%AD%B8%EF%BC%88%E4%B8%8A%EF%BC%89/

SENSE隨筆141016

群體心理學(上)

執筆人:Kan

 

在民主社會中,群體更形重要,也更為危險。 群體有著簡單而極端的特徵:輕信、沖動、情緒化、非黑即白、偏執和專橫。 不難理解為什麼文革青年的行為在日後看來不可思議,而當時卻自以為理所當然。 另一方面,所謂 “法不責眾”,世上許多暴力事件都是以群體心理為基礎的。

 

〈群體的特徵〉

常識上“群體”指聚集在一起的個人。

心理學賦予“群體”更深刻的意涵:在特定的條件下,一群人會表現出一些新的特徵,而與組成群體的個人所具備的特徵截然不同。***** 就像生命體與單個細胞的特徵大不相同道理一樣。

心理群體的特點是: 無論成員是甚麼人,其身份、職業、性格或智力差異怎樣大,組成群體後獨立個性消失了,情感、思想和行為全都轉向同一方向,因而獲得一種「集體心理」。

人們在教育和智商上差異最大,但卻有著十分相似的本能和情感。*** 在情感領域上,如宗教、政治、道德、愛憎等等,即使最傑出的人也不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 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和個性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併,無意識的特質占據上風。 這解釋了為何群體不能完成需要高智能的工作,涉及普遍利益的決策都是由傑出人士組成的議會所擬訂的。

 

幾個主要因素對群體特徵起著決定性作用。

首先,僅從數量考慮,群體中人感覺到無與倫比的安全感,使他們敢於發泄本能欲望,那在獨自一人時是必須加以約束的。*** 群體是無名氏,不需要承擔責任, 約束個人行為的責任感於是徹底消失。

第二是傳染現象。 在群體中,感情和行動都具有強大的傳染力量,其程度足以使個人不顧一切地作出犧牲。 這是一種與人類天性相左的傾向,若不成為群體的一員,很少人具備這種能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群體中的個人容易接受暗示,那是相互傳染造成的結果。 通過不同的運動過程,個人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人格意識的狀態,對暗示者惟命是從,做出與本性和習慣極為觝觸的行動。

長時間融入群體的人會發覺進入了一種類似催眠的特殊狀態。 被催眠者的大腦麻痺了,變成脊椎神經主導的無意識行為的奴隸。 有意識的人格消失,意誌力和辨別力都不復存在,一切情感和思維都為催眠師所左右。

心理群體中的個人就像被催眠的人一樣,一些能力遭到破壞,另一些卻得到強化。 他會因為難以抵抗的沖動而採取行動。 群體沖動比催眠更難抵抗,因為前者對所有成員起到同樣的作用,相互影響使其力量大增。 具有強大個性足以抵制群體暗示的個人寥寥無幾,在群體中他們根本無法逆流而行。

有意識人格消失,無意識人格擡頭,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傳染而轉向共同方向,以及立刻把觀念轉化為行動的趨向,是群體成員的主要特點。

孤立的他也許是有教養的人,但在群體中卻變成了野蠻人,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殘忍而躁狂。 群體中人可能表現出原始人的熱情、無私和英雄主義,甘願被各種言語和形象所打動,而在孤立存在時,這些言語和形象根本不會對其產生任何影響。****

正是由於這些因素,人們看到陪審團做出平時不會贊成的判決,議會通過每個議員不可能同意的法律和措施。 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公會的委員們分開來看都是舉止溫和的開明公民, 但當結成群體時, 卻毫不猶豫地贊同最野蠻的提議,把無罪的人送上斷頭臺。

 

群體在智能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從感情及激發行為的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完全取決於環境及暗示的性質。

群體固然常常犯罪,但也時常是英雄主義的。 正是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會不顧一切地慷慨赴難,懷著贏取榮譽的熱情赴湯蹈火,為教義或觀念作出實踐,就像十字軍那樣,在幾乎全無糧草和裝備的情況下,向異教徒討還基督的聖墓。 這種英雄主義毫無疑問有著無意識的成分,然而正是這種英雄主義造就了歷史。***

 

 

以上資料出自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Psychologie des Foules》

作者:Gustave Le B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98

SENSE隨筆141022群體心理學(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22/sense%E9%9A%A8%E7%AD%86141022%E7%BE%A4%E9%AB%94%E5%BF%83%E7%90%86%E5%AD%B8%EF%BC%88%E4%B8%8B%EF%BC%89/

SENSE隨筆141022

群體心理學(下)躁動不安的群體

執筆人:Kan

 

〈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

群體幾乎完全受無意識動機所支配,是刺激因素的奴隸。 它的行為主要不受大腦,而受脊椎神經系統的驅動,這與原始人非常類似。 孤立的個人同樣會接受刺激因素的影響,但是大腦會向他傳達批評性想法,因此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簡而言之,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身反應的能力,而群體缺少這種能力。***

 

刺激群體的因素龎雜,而群體總是屈從於這些刺激,因而極為多變。 這解釋了為什麼群體可以在轉眼之間就從血腥的狂熱信徒,轉變為寬宏大量的英雄主義者。 群體很容易成為劊子手,同樣也很容易慷慨赴義,不惜為信仰流血。

 

群體不會做任何預先策劃, 他們易於先後被矛盾的情感主宰,受眼前刺激因素的影響。 這種易變性讓它們難以實施統治。 群體雖然有著各種狂熱的願景,卻不能持久,因為它們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考慮。

 

群體就像個野蠻人,沒有能力理解面前的阻礙,數量上的強大使它感到勢不可當,一切阻擋他們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毀滅。 孤立的個人很清楚不能焚毀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誘惑,他也很容易抗拒。 但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就會意識到人數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掠奪的念頭,並且很容易屈從於這種誘惑。

 

〈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

群體通常總是處於一種期待註意的狀態之中,因而很容易受人暗示。*** 最初的提示通過相互傳染的過程,很快進入群體中所有人的大腦,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使暗示立刻變成既定事實。

念頭很容易轉化實際行動。 無論這種行動是縱火焚毀宮殿還是作出自我犧牲,群體都會義不容辭。 一切取決於刺激因素的性質,而不再像孤立的個人那樣,取決於受到暗示的行動與全部理由之間的聯繫,後者可能與前者尖銳對立。

 

於是,群體永遠漫步於無意識的領地,聽令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無動於衷,失去了批判能力。 在群體中間不存在不可能的事,編造的虛假神話故事可以輕易地在群體中流傳,不僅因為他們極端輕信,也因為事情在人群的想象中經過了奇妙曲解之後造成的結果。

 

群體是用形象來思考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即引起與它毫無邏輯聯繫的一系列形象。*** 理性告訴人們,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聯繫。但是群體對這個事實卻視若無睹,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性事件混做一談。 群體很少對主觀和客觀加以分別。 它把頭腦中產生的影像當作現實,盡管這個影像同觀察到的事實幾乎只有微乎其微的聯繫。

 

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 佈道會中牧師在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說後叫人閉眼感受聖靈,在場的人裏肯定有個人首先感覺到了聖靈的存在。 在暗示和相互傳染的煽動下,一個人感受或編造的奇跡,立刻就會被其他人接受。 集體幻覺的機制向來如此。這種幻覺似乎具有一切公認的真實性特點,因為它是被成千上萬人察覺到的現象。

 

〈群體情緒的誇張與單純〉

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無論是好是壞,其特點就是極其簡單而誇張,其結果是它很容易便陷入極端,全然不理解懷疑和不確定性是何物。 懷疑一說出口,立刻就會成為不容辯解的證據。 心生厭惡或持有反對意見,假如只是發生在孤立的個人身上,不會有什麼影響,若是群體中的個人,卻能立刻變為勃然大怒。

 

群體感情的狂躁,尤其是在異質性群體中間,又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亡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確定—- 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產生一時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為。在群體中間,傻瓜、低能兒、心懷嫉妒或憤世疾俗的人,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強大的力量。***

 

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情感,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 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詞、言辭懇切、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 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述技巧。

 

〈群體的偏執和專橫〉

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情感;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律拒絕,將一切視作非絕對真理即絕對謬論。 用暗示的辦法加以誘導而不是做出合理的解釋,及與宗教信仰有關的偏執及其對人們的頭腦實施的專制統治,向來都是如此。

 

對相信的真理和謬誤不容置疑,同時又意識到自己的強大,群體便給自己的理想和偏執賦予了專橫的特質。 個人可以接受矛盾,進行討論,群體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在公眾集會上,演說者哪怕做出最輕微的辯駁,立刻就會招來怒吼和粗暴的叫罵。 在一片噓聲和驅趕聲中,演說者很快就會敗下陣來。 在古時倘若現場缺少當權者的代表這種約束性因素,反駁者往往會被打死。

 

〈群體的理性〉

不能絕對地說,群體不存在理性。 但是它所接受的論證,以及能夠對它產生影響的論證,從邏輯上屬於非常拙劣的一類,因而把它們稱為推理,只能算作一種比喻。

 

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類似的事物攪在一起,而且立刻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 懂得如何操縱群體的人,給他們提供的也正是這種論證。它們是影響群體的唯一論證。 包含一系列環節的邏輯論證,對群體來說完全是不可理解的,因此不妨說,他們並不推理或者只會錯誤地推理,也不受推理過程的影響。 某些演說詞中的弱點時常讓人感到驚訝,然而它們對聽眾卻有巨大的說服力。 人們遺忘了一點,它們並不是讓哲學家閱讀的,而是用來說服群體的。

 

群體沒有推理能力,所以無法表現出任何批判精神,即是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 群體所接受的判斷,僅僅是強加給它們的判斷,而絕非經過討論後得到採納的判斷。

 

〈群體的道德〉

群體可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是也可能展示出極崇高的犧牲和不計名利的舉動。 以聲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群體,而且能達到使其慷慨就義的地步。 群體為了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觀念和只言片語,便勇猛地面對死亡,這樣的事例多不勝數。不斷舉行示威的人群,更有可能是為了一個理想或服從一道命令,而不是為了增加一點養家糊口的薪水。 私人利益幾乎是孤立的個人唯一的行為動機,卻極少成為群體的強大動力。

 

如果道德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會習俗,不斷壓抑私心的沖動,那麼顯然易見,因為群體易沖動,太多變,因而它不可能是道德的。****

反之,如果把某些一時表現出來的品德,如舍己為人、不計名利、獻身精神和對平等自由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內容,那麼可以說,群體經常會呈現出很高的道德境界,而且它所達到的水平,即使最偉大的哲學家也望塵莫及。

 

 

以上資料出自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Psychologie des Foules》(1895) Gustave Le B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65

SENSE隨筆141022群體心理學(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22/sense%E9%9A%A8%E7%AD%86141022%E7%BE%A4%E9%AB%94%E5%BF%83%E7%90%86%E5%AD%B8%EF%BC%88%E4%B8%8B%EF%BC%89/

SENSE隨筆141022

群體心理學(下)躁動不安的群體

執筆人:Kan

 

〈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

群體幾乎完全受無意識動機所支配,是刺激因素的奴隸。 它的行為主要不受大腦,而受脊椎神經系統的驅動,這與原始人非常類似。 孤立的個人同樣會接受刺激因素的影響,但是大腦會向他傳達批評性想法,因此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簡而言之,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身反應的能力,而群體缺少這種能力。***

 

刺激群體的因素龎雜,而群體總是屈從於這些刺激,因而極為多變。 這解釋了為什麼群體可以在轉眼之間就從血腥的狂熱信徒,轉變為寬宏大量的英雄主義者。 群體很容易成為劊子手,同樣也很容易慷慨赴義,不惜為信仰流血。

 

群體不會做任何預先策劃, 他們易於先後被矛盾的情感主宰,受眼前刺激因素的影響。 這種易變性讓它們難以實施統治。 群體雖然有著各種狂熱的願景,卻不能持久,因為它們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考慮。

 

群體就像個野蠻人,沒有能力理解面前的阻礙,數量上的強大使它感到勢不可當,一切阻擋他們的障礙會被狂暴地毀滅。 孤立的個人很清楚不能焚毀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誘惑,他也很容易抗拒。 但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就會意識到人數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掠奪的念頭,並且很容易屈從於這種誘惑。

 

〈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

群體通常總是處於一種期待註意的狀態之中,因而很容易受人暗示。*** 最初的提示通過相互傳染的過程,很快進入群體中所有人的大腦,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使暗示立刻變成既定事實。

念頭很容易轉化實際行動。 無論這種行動是縱火焚毀宮殿還是作出自我犧牲,群體都會義不容辭。 一切取決於刺激因素的性質,而不再像孤立的個人那樣,取決於受到暗示的行動與全部理由之間的聯繫,後者可能與前者尖銳對立。

 

於是,群體永遠漫步於無意識的領地,聽令於一切暗示,表現出對理性無動於衷,失去了批判能力。 在群體中間不存在不可能的事,編造的虛假神話故事可以輕易地在群體中流傳,不僅因為他們極端輕信,也因為事情在人群的想象中經過了奇妙曲解之後造成的結果。

 

群體是用形象來思考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即引起與它毫無邏輯聯繫的一系列形象。*** 理性告訴人們,它們之間沒有任何聯繫。但是群體對這個事實卻視若無睹,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性事件混做一談。 群體很少對主觀和客觀加以分別。 它把頭腦中產生的影像當作現實,盡管這個影像同觀察到的事實幾乎只有微乎其微的聯繫。

 

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 佈道會中牧師在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說後叫人閉眼感受聖靈,在場的人裏肯定有個人首先感覺到了聖靈的存在。 在暗示和相互傳染的煽動下,一個人感受或編造的奇跡,立刻就會被其他人接受。 集體幻覺的機制向來如此。這種幻覺似乎具有一切公認的真實性特點,因為它是被成千上萬人察覺到的現象。

 

〈群體情緒的誇張與單純〉

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無論是好是壞,其特點就是極其簡單而誇張,其結果是它很容易便陷入極端,全然不理解懷疑和不確定性是何物。 懷疑一說出口,立刻就會成為不容辯解的證據。 心生厭惡或持有反對意見,假如只是發生在孤立的個人身上,不會有什麼影響,若是群體中的個人,卻能立刻變為勃然大怒。

 

群體感情的狂躁,尤其是在異質性群體中間,又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亡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確定—- 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產生一時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為。在群體中間,傻瓜、低能兒、心懷嫉妒或憤世疾俗的人,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強大的力量。***

 

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情感,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 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詞、言辭懇切、不斷重複、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 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述技巧。

 

〈群體的偏執和專橫〉

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情感;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律拒絕,將一切視作非絕對真理即絕對謬論。 用暗示的辦法加以誘導而不是做出合理的解釋,及與宗教信仰有關的偏執及其對人們的頭腦實施的專制統治,向來都是如此。

 

對相信的真理和謬誤不容置疑,同時又意識到自己的強大,群體便給自己的理想和偏執賦予了專橫的特質。 個人可以接受矛盾,進行討論,群體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在公眾集會上,演說者哪怕做出最輕微的辯駁,立刻就會招來怒吼和粗暴的叫罵。 在一片噓聲和驅趕聲中,演說者很快就會敗下陣來。 在古時倘若現場缺少當權者的代表這種約束性因素,反駁者往往會被打死。

 

〈群體的理性〉

不能絕對地說,群體不存在理性。 但是它所接受的論證,以及能夠對它產生影響的論證,從邏輯上屬於非常拙劣的一類,因而把它們稱為推理,只能算作一種比喻。

 

群體推理的特點,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類似的事物攪在一起,而且立刻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 懂得如何操縱群體的人,給他們提供的也正是這種論證。它們是影響群體的唯一論證。 包含一系列環節的邏輯論證,對群體來說完全是不可理解的,因此不妨說,他們並不推理或者只會錯誤地推理,也不受推理過程的影響。 某些演說詞中的弱點時常讓人感到驚訝,然而它們對聽眾卻有巨大的說服力。 人們遺忘了一點,它們並不是讓哲學家閱讀的,而是用來說服群體的。

 

群體沒有推理能力,所以無法表現出任何批判精神,即是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 群體所接受的判斷,僅僅是強加給它們的判斷,而絕非經過討論後得到採納的判斷。

 

〈群體的道德〉

群體可以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是也可能展示出極崇高的犧牲和不計名利的舉動。 以聲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群體,而且能達到使其慷慨就義的地步。 群體為了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觀念和只言片語,便勇猛地面對死亡,這樣的事例多不勝數。不斷舉行示威的人群,更有可能是為了一個理想或服從一道命令,而不是為了增加一點養家糊口的薪水。 私人利益幾乎是孤立的個人唯一的行為動機,卻極少成為群體的強大動力。

 

如果道德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會習俗,不斷壓抑私心的沖動,那麼顯然易見,因為群體易沖動,太多變,因而它不可能是道德的。****

反之,如果把某些一時表現出來的品德,如舍己為人、不計名利、獻身精神和對平等自由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內容,那麼可以說,群體經常會呈現出很高的道德境界,而且它所達到的水平,即使最偉大的哲學家也望塵莫及。

 

 

以上資料出自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Psychologie des Foules》(1895) Gustave Le B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994

交易中的心理效應:越自信越虧損 沃倫小巴

來源: http://xueqiu.com/6535937957/32404790

文/徐程(香港金融管理學院中國對沖基金研究中心主任)

金融交易的心理因素越來越被重視了,原因是在量化的時代,一些從事模型設計的技術型專家雖然找到了勝率極高的交易策略和方法,但還是虧欠累累。因為交易的思想和策略是由人創造的,計算機不過是把人的思想量化為程序而已。於是華爾街的頂尖交易家得出一個結論,交易能否制勝至少有40%是心理因素決定的。

過去一直認為市場上的心理狀態無非有二,一是貪婪(Greed),二是恐懼(Fear)。巴菲特有著名的論斷: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我恐懼。但現在交易界發現,還有一種典型的心理一直被忽視,但實際上危害遠在前二者之上。那就是希望(Hope)和期盼(Wish)。

說到“希望”、“期盼”,我想起一本書,書名就叫《被希望所誘惑》(Lured by Hope),是十九世紀印度(現為孟加拉國)的作家杜特(Dutt)的自傳。我們冷靜地想想,其實我們的人生就是在被各種希望和期盼所吸引、所誘惑。我們的生活動力有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追求的各種各樣的目標,並希冀著達成下一個目標。這些目標無疑就是希望。

推廣及人類也不外如此。金融交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為了達到財務上的解放和自由,也是奔著一個致富的目的而去的。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在從事具體的交易時,Hope是一種極端有害的心理狀態。比如為了希冀價格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於是就不止損或放大止損;虧損的部位在市場回調時不逃生。高點位進去的希望市場會回來,股票深套可以堅持緊握在手六七年,不一而足。

究其根源,人類從進入文明時代後,希望就伴隨其發展。古希臘有個很有名的故事,講的是一個著名的雕塑師,叫皮格馬利翁,或叫皮馬龍。他用一根象牙雕塑了一個美少女,並深深地愛上了他的這一作品。他讓她華服艷妝,天天期盼著她能變成活人,成為他的愛妻。為此衣帶漸寬人憔悴。結果感動了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即維納斯)。女神讓牙雕的美少女眼睛靈動起來,皮膚漸顯血色,真的變成了活色生香的美女從架子上走了下來。皮格馬利翁如願以償地娶了他的作品為妻,兩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人間。這個故事後來被心理學界冠名以“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

“皮格馬利翁效應”很普遍。美國心理學家曾進行過一個試驗:讓一位校長告訴兩位老師,說你們是全校最好的老師,我將把全校最好的學生交由你們管理和教授,希望你們能培養出全國最優秀的學生。結果兩位老師果然不負重托,教出了最優秀的學生。後來校長告訴他們:“你們在學校教師隊伍中只是平均水平,而我給你們的學生也是一般的學生。”可見是皮格馬利翁效應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最近一本關於交易心理學的書《交易中的心智優勢》(Mental Edge in Trading)卻指出,希望和自信是交易中最大的敵人。作者傑生·威廉姆斯是交易大師拉瑞·威廉姆斯的兒子。他跟蹤訪問了50位世界頂級的交易大師後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市場不抱任何希望,同時對自己的部位(Position)不抱希望,甚至信心不足。

作為心理學博士的傑生還發明了一套測試心理狀況和性格的試卷,像托福考題一樣是多種選擇。通過選擇可以發現交易者的個性是否適合做交易,已經在做交易的交易者有哪些地方需要註意和調節。這可能也是一種量化吧。

事實上,有許多在現實生活中的優良品質在交易中卻是不良品質,如:堅韌頑強、滿懷信心、勇敢勤奮等等。

在諾夫辛格的《投資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一書中,作者發布了他的研究成果,那就是自信與交易量呈正相關關系,但與交易的凈利潤成負相關關系。過度自信與風險厭惡有關:1.會選風險較高的股票;2.會選分散較低的投資組合。同時,研究表明單身男性交易者的自信度最高,因此交易的業績反而不如單身女性交易者。

在書中,作者還列舉了一些常見的交易心理缺失。比如,報複或翻本效應(Double or Nothing):“要麽贏雙倍,要麽全輸。”據研究,芝加哥的期貨交易員如果早上虧損,下午都想冒險補回來,結果造成更大的虧損。

還有蛇咬效應(Snakebite),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許多交易員在某個金融品種交易中虧損過大資金之後,往往再也不會交易那個產品。筆者從事外匯交易近二十年,打開對賬單發現從1998後我就不再做日元了。原因就是在1998年,我的朋友在日元被幹預後造成巨虧,他的臉我清楚地記得,就跟一張A4紙一樣地慘白。我雖然不是親自被蛇咬了,但看到前鑒也深受刺激,有兔狐之悲在潛意識中,因此不碰日元。

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會發現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芝加哥交易所的窗玻璃上滴了幾點雨,農產品價格突然開始飆升。其實產農作物的美國中西部天氣晴好,產量並沒有受任何影響。另外,諾夫辛格發現全球股票在晴好天氣的收益率和在糟糕天氣年化收益率差別很大。紐約的差別是15%,悉尼是33%,中國大約在23%。

市場的參與者是人,不管自動交易還是智能交易大行其道,仍然脫離不了人的因素。因此,克服人性的弱點和優化交易者的性格才是市場制勝的根本。(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180

交易心理焦點:職業和業餘。 Dean_丁丁

來源: http://xueqiu.com/2129489320/32871852

 
 
 
 
今天和另外兩個職業操盤手@天涯射手 @碧洲鷹翔 聊了一下天。有幾點總結,寫出來做個記錄。

錯誤的感覺。普通人說的,都是感覺。感覺要漲,感覺要跌。這些都是感覺。人只會記住自己貌似正確的感覺,其實他錯了100次都不知道。任何的操作,不管是判斷大勢或個股,都要有一套體系。憑感覺的操作,最終是要死在股市上不知原因。

股票獲利,其實不是靠精確的判斷點位或價位,而是依賴重倉抓到一個股票的主升浪。這其實業余和職業的區別。在著重做前一個的,多數還屬於業余的水平。就象以前的自己,因為判斷大盤,不知道錯失了多少牛股,但是還認為市場能判斷。比如我曾經準確判斷1849是底部,當天也入市。但是2013年,也還是沒賺到很多錢。從錯失牛股講,我其實是錯的,錯大了。如果著重股市的主題或成長分析,那麽結果卻大不同。

必須用正確的選股思路,買賣價位,和資金管理去做每一個賬戶。贏得勝利的,是靠這些技巧。而不是滿足客戶變化無端的想法。 客戶都是業余股民。自從從以上角度交易,在2014,成績遠好於2013年。而我也不依靠什麽黑馬或牛股。

職業操盤手:必須心里想清楚,我不依賴某個客戶,我的操作是我的法寶。我只有完全按照我證明成功的體系賺錢,才能持久地贏得這場戰爭。而不是相反,如果聽了客戶的,最後虧了,客戶會說,你是職業操盤手,為什麽要聽我的?我們不能遊走,不能按照客戶的突發奇想隨時更改我們的航向。

靜下心來,時時刻刻考慮你的交易。減少和業余股民的交流,減少外界對你的幹擾。人的心理容量是有限的,必須把上述正確的思路變成潛意識

最後,借鑒一下莊子中的木匠的故事,交易也是一樣。原文見:http://xueqiu.com/1175857472/31608042

魯國有個木匠為魯國做了一個懸掛鐘的架子,所有的人見了都驚訝不已,稱為鬼斧神工。

這件事傳到國君那里了,國君召見木匠要問問其中的奧秘。木匠很謙虛的說,我哪里有什麽訣竅呀!根本沒有什麽技巧啊! 我做以前要用心去齋戒,齋戒的目的是為了“靜心”,讓自己的內心真正的安靜下來。在齋戒到第三天,我可以忘記成功以後可以得到各樣的封賞。也就是說齋戒的第三天,我可以忘記利。齋戒到第五天,我可以不在乎別人對我的評價,是好是壞都不重要,也就是說忘記了名聲了。還要繼續齋戒,到了第七天的時候我可以忘記自己的“四肢形體”,也就是到達了忘我的境界。這時候我就進山了,心靜下來,尋找適合的木材。觀察它們的形狀,看到它們就仿佛看到適合的做架子在眼前,我把木材砍回來順手一加工就成現在這個樣子。

木匠最後說我做事無非就是“以天合天”,這就是我的奧秘。木匠齋戒了七天的時間,穿越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忘記利益。第二個階段忘記名譽。第三個階段忘記自己。

交易也一樣  @今日話題 @方舟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01

談點社會心理學:不要讓機器知道你的行為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5nk.html

    先說點題外話。

    中午和妻子散步的時候,經過一個夜場,說被評為陽光示範點。妻子問我什麽意思,我說可能是女孩子不出臺了吧。其實女孩子賣身很多轉移到了網絡。

     這是好事嗎?

     看對什麽人。

     對於警察世界來說,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地下秩序變的混亂,地上世界也多了很多困擾。比如由於互聯網的長尾效應,眾多單個賣淫女或者賣淫團夥通過網絡交易,導致原有的一個地區黑道控制力削弱,地下秩序失控,無論是黑道還是治安單位都失去了收入。單個的賣淫女和嫖娼者還可能發生治安事件,從而導致治安事件上揚,對警察也不是好事。不過,互聯網世界的傳導,使得小型的團夥和個人得以低成本擴展生意,對於眾多淫棍是一個好事。但地下世界小型團夥的興起,缺乏秩序,會引發爭鬥;治安單位在無法獲得地下穩定收入後,會針對此類事件的打擊,以增加罰款收入,這對淫棍們是個危險。而賣淫女把生意引入家居,也導致社區變的混亂,對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惡劣影響。

     不過,這對一些手持終端陌生人交互社區來說,收入會增加。

     你看到的是一個由於人類本性產生的地下自由市場,在形成一定規範和秩序後,被管控扭曲後,且在互聯網發展下,出現的變化。會非常有意思,經濟學教授有興趣去研究嗎?轉給張五常看看。

    言歸正傳,我最近在啃大部頭的社會心理學書籍,用來解釋一些身邊的事件,對自己起一個指引。

    一個事是提醒大家,盡可能不要參加一些街頭群體行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群體事件會導致卸責行為產生,尤其在一個所謂正義口號的蠱惑下,群體會百分之一百的產生壞行為,也就是作惡。

    即使是一些普通的群體活動也會產生個人獨處時不會做的事情,比如前些日子某地商場脫光購物的情形,如果是單個人,是絕不會做的。但群體行為時,個人會放棄自我約束,放棄社會規範和道德觀。

    另一個問題,是關於種族歧視。

    比如我們如果移民的話,會考慮歐美國家是否還有種族歧視。答案是:是的。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族歧視,人們基於政治正確,在幾乎所有場合都不會說或者做明顯種族歧視的事情。但社會行為心理學家經過一系列的試驗測試後,歐美社會仍舊存在潛意識的種族歧視,從而導致主流社會中其他弱勢種族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悄然的發生壓制。

   我考慮這個問題,是因為如果我們移民,孩子的社交活動怎樣融入他群。由於我的孩子已經產生了主流意識,包括她在閱讀一些資料時,看到中國一些表現優異的地方,會告訴我:爸爸,你看我們中國很了不起。

   這也是一種群體行為的歸屬,無論個人怎樣相處,最終都會把自己歸屬到一個群體。

   或者是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某個宗教、某個學校、某個集體.........

   而歐美文化是個人主義,亞洲文化是集體主義,從而把上述演繹的更加強化。這會導致成長到一定階段的孩子,融入當地社會產生文化歸屬的差異,以及遭受當地孩童的種族歧視,孩童是不會加以掩飾的。從而產生欺負弱勢者事件,導致孩子的成長心理受損。

    無論哪個文化,都會強化刻板印象,在潛意識歸類,比如說黑人善於體育,中國人善於飲食,白人善於思考。或者黑人容易犯罪,中國人生性懦弱,白人相對安全等等。

    實際上,各種傳媒通過作者的手來傳導加深這種印象,從而定義各個群落。

    而你會不知不覺的定義你自己的行為,直到形成一個固化的人格和行為模式,無法自拔。

    在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時代,這種事情會更加糟糕。

    由於機器在觀察你的行為,從而推導你喜歡什麽,因而屏蔽了其他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傳遞給你機器認為你會喜歡的文章、照片、視頻、購物行為等等。而這種機器設定的喜好,你又比較懶惰,不去四處搜尋的話,單一的精神和物質導入,會循環往複,強化塑造你的人格和物格,也就是你的價值觀和生活喜好都會被固化。

    這就類似電視時代,各頻道固定輸出商品和精神價值觀,塑造你的精神世界。

    如果你想保持你的心靈開放,就不要讓電腦知道你的行為。

    否則,這個世界會回到1984。

    easy。

    而我肯定,世界各國、各大公司都在往這方面努力,大-數-據開啟了地獄之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62

散戶心理學——一張圖解釋你為什麽總是虧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32

受認知偏見影響,投資者的行為習慣恰恰是投資中最大的風險。“貪婪與恐懼”主宰著投資者的整個投資周期,最終的結果就是投資者們往往“高買低拋”。

啥也不說了,直接上圖吧。

investor-psychology-cycle-082814.png

如果你覺得感同身受,那麽你應該知道自己為什麽會虧錢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4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