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談點社會心理學:不要讓機器知道你的行為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5nk.html

    先說點題外話。

    中午和妻子散步的時候,經過一個夜場,說被評為陽光示範點。妻子問我什麽意思,我說可能是女孩子不出臺了吧。其實女孩子賣身很多轉移到了網絡。

     這是好事嗎?

     看對什麽人。

     對於警察世界來說,是非常糟糕的事情。地下秩序變的混亂,地上世界也多了很多困擾。比如由於互聯網的長尾效應,眾多單個賣淫女或者賣淫團夥通過網絡交易,導致原有的一個地區黑道控制力削弱,地下秩序失控,無論是黑道還是治安單位都失去了收入。單個的賣淫女和嫖娼者還可能發生治安事件,從而導致治安事件上揚,對警察也不是好事。不過,互聯網世界的傳導,使得小型的團夥和個人得以低成本擴展生意,對於眾多淫棍是一個好事。但地下世界小型團夥的興起,缺乏秩序,會引發爭鬥;治安單位在無法獲得地下穩定收入後,會針對此類事件的打擊,以增加罰款收入,這對淫棍們是個危險。而賣淫女把生意引入家居,也導致社區變的混亂,對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惡劣影響。

     不過,這對一些手持終端陌生人交互社區來說,收入會增加。

     你看到的是一個由於人類本性產生的地下自由市場,在形成一定規範和秩序後,被管控扭曲後,且在互聯網發展下,出現的變化。會非常有意思,經濟學教授有興趣去研究嗎?轉給張五常看看。

    言歸正傳,我最近在啃大部頭的社會心理學書籍,用來解釋一些身邊的事件,對自己起一個指引。

    一個事是提醒大家,盡可能不要參加一些街頭群體行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群體事件會導致卸責行為產生,尤其在一個所謂正義口號的蠱惑下,群體會百分之一百的產生壞行為,也就是作惡。

    即使是一些普通的群體活動也會產生個人獨處時不會做的事情,比如前些日子某地商場脫光購物的情形,如果是單個人,是絕不會做的。但群體行為時,個人會放棄自我約束,放棄社會規範和道德觀。

    另一個問題,是關於種族歧視。

    比如我們如果移民的話,會考慮歐美國家是否還有種族歧視。答案是:是的。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族歧視,人們基於政治正確,在幾乎所有場合都不會說或者做明顯種族歧視的事情。但社會行為心理學家經過一系列的試驗測試後,歐美社會仍舊存在潛意識的種族歧視,從而導致主流社會中其他弱勢種族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悄然的發生壓制。

   我考慮這個問題,是因為如果我們移民,孩子的社交活動怎樣融入他群。由於我的孩子已經產生了主流意識,包括她在閱讀一些資料時,看到中國一些表現優異的地方,會告訴我:爸爸,你看我們中國很了不起。

   這也是一種群體行為的歸屬,無論個人怎樣相處,最終都會把自己歸屬到一個群體。

   或者是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某個宗教、某個學校、某個集體.........

   而歐美文化是個人主義,亞洲文化是集體主義,從而把上述演繹的更加強化。這會導致成長到一定階段的孩子,融入當地社會產生文化歸屬的差異,以及遭受當地孩童的種族歧視,孩童是不會加以掩飾的。從而產生欺負弱勢者事件,導致孩子的成長心理受損。

    無論哪個文化,都會強化刻板印象,在潛意識歸類,比如說黑人善於體育,中國人善於飲食,白人善於思考。或者黑人容易犯罪,中國人生性懦弱,白人相對安全等等。

    實際上,各種傳媒通過作者的手來傳導加深這種印象,從而定義各個群落。

    而你會不知不覺的定義你自己的行為,直到形成一個固化的人格和行為模式,無法自拔。

    在互聯網時代的大-數-據時代,這種事情會更加糟糕。

    由於機器在觀察你的行為,從而推導你喜歡什麽,因而屏蔽了其他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傳遞給你機器認為你會喜歡的文章、照片、視頻、購物行為等等。而這種機器設定的喜好,你又比較懶惰,不去四處搜尋的話,單一的精神和物質導入,會循環往複,強化塑造你的人格和物格,也就是你的價值觀和生活喜好都會被固化。

    這就類似電視時代,各頻道固定輸出商品和精神價值觀,塑造你的精神世界。

    如果你想保持你的心靈開放,就不要讓電腦知道你的行為。

    否則,這個世界會回到1984。

    easy。

    而我肯定,世界各國、各大公司都在往這方面努力,大-數-據開啟了地獄之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