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阿里集團IPO箭在弦上:內部員工狂熱 估值存爭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823.html

 騰訊科技從多方瞭解到,不出意外,阿里巴巴集團將於今年第四季度赴港交所IPO,時間最快將是9月-10月。

  阿里巴巴集團高層動向也昭示了IPO將近。7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在香港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已為上市做好準備。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刊登了5月30日專訪馬云的文章,外界認為這是阿里巴巴上市前的又一輪造勢。

  阿里巴巴集團員工已經為臨近上市而狂熱。據內部人士透露,阿里巴巴集團內部股票交易價格一路上漲,從去年的每股60多元上漲至近期的每股160元。另有消息稱,阿里員工內部交易對公司的估值是700億美元。

  從一位阿里員工的講述可以感知這狂熱的程度:一位員工在阿里內網中,轉讓3萬股阿里巴巴集團股票,每股160元,共480萬元。兩天後,這項交易顯示已經完成。「手握3萬股股票,和擁有480萬資金的員工,恐怕都是老員工或總監以上級別。」這位內部人士感嘆。

  面對阿里巴巴集團這個上市大單,多家投行正在爭搶做承銷商。騰訊科技從多位投行界人士得到消息,瑞士信貸將是阿里巴巴集團承銷商之一。當然,在這場投行爭奪戰中,高盛、摩根士丹利也有較大希望任承銷商。

  隨著關注度一起不斷攀升的是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雖然大多分析師對阿里巴巴集團的估值預期在600億美元至700億美元之間。

  即使除去支付寶等阿里金融業務,憑藉旗下天貓、淘寶、一淘、B2B、聚划算、阿里媽媽等業務,以及系列收購帶來的價值,阿里集團整體登陸資本市場也注定會成為TMT產業今年最受矚目的事件之一。

  上市時機:明年或有變數 今年必須上

  今年是阿里巴巴集團上市最好的時機。互聯網資深人士謝文評價,阿里集團IPO時間拿捏的不錯。

  從財務上看,阿里巴巴集團業績一路上漲。雅虎近期披露,阿里巴巴集團2013年第一季度營收13.8億美元,同比增長71%;第一季度淨利潤6.69億美元,同比增長兩倍。

  但這種高增長面臨著可持續性的考驗。

  首先,天貓淘寶模式面臨B2C的競爭。謝文認為,世界上沒有一種模式一直保持著70%-80%的增長。天貓並不是真正的B2C,而是B2B2C。隨著B2C的發展,這種模式會遭到分流。

  「現在是天貓、淘寶的巔峰期。巔峰期過後,雖然規模會一直往上漲,但市場佔比一定會下滑。」派代網CEO邢孔育認為,阿里今年被撼動的跡象不是那麼明顯。但隨著京東、易迅為代表的購物平台高速發展,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平台成長速度下降是必然。這種跡象明年、後年將會比較明顯。

  第二,從淘寶生態環境來看,仍存在著不利因素。互聯網觀察人士魏武揮認為,淘寶生態中的風險在於馬太效應。淘寶幾百萬賣家,由於流量的有限性,在爭奪資源過程中,必然是大賣家取勝,大小賣家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如果商家不是真正意義上大範圍地賺錢,其實你的兩條腿下面是沙子,不是石頭。如果沒有長尾,腳下是不踏實的。」魏武揮說。

  第三,淘寶、天貓的業務並非沒有天花板。億邦動力網總編賈鵬雷認為,淘寶的瓶頸在於流量的數量和價值。天貓的瓶頸包括兩方面,一是品類,二是公共服務的成長性和速度。

  「天貓以服裝品類為主,在服裝品類之外,如大家電,天貓會受到後端能力的侷限,店家的運營效率,相對於京東、易迅也是比較低的。」賈鵬雷認為,這種瓶頸什麼時候出現不好判斷,但明年變數會更大。

  未來,品牌商將有更大的主導性和自主性,未來對平台的依賴性會降低,流量將更加分散,去中心化。

  以服裝品牌為例,去年服裝到了清庫存的關鍵時期,推高了B2C交易額。據瞭解,很多有影響力的傳統品牌,庫存清理已告一段落。經過對電商的迷茫期後,品牌商對線上線下同時操控的理解也大大增強。在沒有庫存壓力的情況下,將重新制定策略。

  此外,中國經濟增速在下行;近期有消息稱,包括商務部、財政部、國家稅收總局等相關部委已經開始商討電商收稅措施,這些都屬於宏觀利空。「在上述因素出現前,上市是合理的。」謝文認為。

上市地點:選擇香港或是退而求其次

  阿里巴巴集團選擇在香港上市,或是多重因素綜合考慮的結果。

  據知情人士透露,港交所、紐交所、納斯達克三大股票交易市場皆在爭搶阿里巴巴IPO。港交所給出的優惠政策是,建議阿里在港同步發行「雙幣雙股」,即在香港證券市場同時擁有兩個股份交易代碼,以人民幣和港幣進行雙幣交易。

  在香港上市,在吸引全世界資本方規模方面不如納斯達克。但如果在美國上市,可能面臨監管。美國交易市場進入門檻低,但信息披露的門檻高,要求公司更加透明。

  「支付寶事件一定會被美國投資者窮追猛打,列入風險。成熟的市場,對遊戲規則比較在乎。香港主要是中資主導,不太講這一套。選擇在香港上市,是不得已求其次。」謝文認為,阿里巴巴集團上市應該會有不錯的表現,「因為中國錢太多了,沒地方去。」

  魏武輝則認為,香港或更能理解阿里模式。美國人有美國的套路,美國的電商模式主要是亞馬遜,二者模式完全不同。「阿里可能會擔心它的故事在美國不太容易被接受。相對來說,阿里在美國比較好的對照是eBay,但eBay在美國比亞馬遜弱很多。」

  阿里巴巴集團在香港上市也存在劣勢。去年,阿里巴巴B2B在香港退市,部分投資者權益受損,無疑對投資者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投資者還會乖乖買單嗎?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投資者是健忘的,上次吃虧不會代表此次不投資。

  畢竟,資本市場已經形成了對阿里巴巴高估值的預期氛圍。

  估值爭議:或走保守路線

  陸兆禧稱,阿里巴巴集團希望將最賺錢最有潛力的業務放在上市公司裡面。但阿里小微金融旗下業務,如支付寶,還處在嘗試階段,不會包括在上市公司中。阿里巴巴與銀泰、復星、富春、順豐等集團成立的物流公司「菜鳥網絡」也不在上市資產中。

  謝文認為,估值將取決於資本市場,如果大量資金無處可投,很容易估高。在他看來,阿里集團估值700億美元比較安全,800億美元甚至1000億美元估值,恐怕上市後就會回調。

  「阿里最近收購了很多公司,可能為它增加一部分價值,700億——800億美元估值不是完全沒可能。但如果沒有收購,沒有金融資產,只靠阿里集團業務,個人認為500——600億美元估值是比較合理的。」謝文認為,千億美元市值並不會改變格局,也不會改變未來發展,無非是振奮人心,但長期來看,價位不如稍微低一些,穩步增長更靠得住。

  同樣,華興資本CEO包凡認為,阿里集團IPO價格不會定得特別離譜,更多希望之後能夠漲到千億市值。他此前與媒體溝通時發表看法:「Facebook上市是很失敗的案例,投資者到現在還是賠了很多錢,如果阿里巴巴集團上市像Facebook那樣,大家會覺得他是圈錢的,馬云未必這樣做。」去年5月份,Facebook上市發行價 38美元的,市值1042億美元。但此後股價呈現下跌趨勢,目前市值633億左右。

  阿里集團此前並非沒有歷史經驗教訓。2007年11月,阿里巴巴B2B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投資者過度狂熱導致股價被不正常的抬升,上市當天估值超過200億美元,股價最高曾接近40港元,但之後一路下跌,最低時只有4港元左右,很多股價高點進入的投資者血本無歸。

  同樣,現在不排除過度追捧的可能。不過,現在阿里巴巴集團與當時的阿里巴巴B2B不同,B2B已經到了天花板,而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業務正處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但也面臨著激烈競爭。

  阿里巴巴集團保守估值的另一個理由是,根據阿里巴巴集團與雅虎達成的股票回購協議,阿里巴巴集團在未來進行符合特定規定的IPO時,有權回購雅虎所持剩餘股份的一半,即10%的股份。「IPO價格越高越是替雅虎賺錢,我覺得阿里巴巴集團沒有任何動力替雅虎賺太多的錢。」包凡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021

大額存單箭在弦上

2014-06-09 NCW
 
 

 

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被視為利率市場化的突破口,央行已就方案徵求意見,內容接近國際經驗,銀行緊鑼密鼓籌備◎ 財新記者 李小曉 文lixiaoxiao.blog.caixin.com 作為最直接的利率市場化工具,美國和日本都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選擇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CD)作為利率市場化的突破口。

當前,在經歷了餘額寶的插曲後,中國也迎來了利率市場化時的重要產品。

央行近日下發《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 》 (下稱《徵求意見稿》 ) ,正式將啟動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提上日程。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是指銀行為吸收資金髮行的,可以在金融市場上流通轉讓的銀行存款憑證,一般為固定利息。簡而言之,CD 就是可流通的大額協議存款。

《徵求意見稿》明確了大額存款憑證屬於一般性存款範疇,並將對企業和個人開放,即「在存款類金融機構開立賬戶的個人投資人和非金融機構投資人」 ,其中機構包括非金融企業和機關團體。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大額存單在發行人營業網點可以辦理提前支取或者贖回,提前支取按照活期利率結算。

上述這條規定是1996央行發佈的《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管理辦法》 (下稱舊《辦法》 )的重要修改。舊《辦法》規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不得提前支取。存單到期時,存單持有人只能在原發行銀行支取存款。對於這條變化,業內人士表示不解。 「對銀行來說,推出CD的一個重要動力是可鎖定存款期限,防範流動性風險。設定可以提前支取,這層意義就沒有了。 」業內人士稱。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關於設置可提前支取規定,要麼囿於法律中「存取自由」的規定,要麼是顧及到初期CD 流動性不好,所以規定可提前支取, 「這就又搞成一個不倫不類的創新了。提前支取意味著附加了期限不定的選擇權,給定價帶來挑戰。 」有銀行分析師表示,這條規定可能是參考了美國,美國的 CD 也可以提前支取或贖回,但會有額度較大的懲罰,如五年期CD通常要損失六個月的利息。

一位大行人士表示,銀行從去年起就一直在做相關準備工作,但一直不緊不慢,這兩個月突然聽說要加速,銀行這才開始加緊籌備。

千呼萬喚始出來

近兩個月來,央行專門成立了專題小組,召集了包括五大銀行和四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共同討論CD方案。

「兩個月前央行還在廣泛徵求意見,沒想到這麼快就有了具體方案。 」一位參會的銀行人士稱。

在額度方面, 《徵求意見稿》指出,個人最低額度為10萬元或等值外幣,機構為100萬元或等值外幣。存單一般是人民幣,必要時可以發行美元和歐元等外幣存單。在發行渠道方面也採取了電子化方式,即「營業網點、電子銀行和人民銀行認可的其他渠道」 。

存單期限比照存款期限,分為三個月、六個月、一年、兩年、三年、五年等檔次。利率分為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兩種。固定利率採取票面年化收益率的形式;浮動利率以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為基準;外幣浮動利率存單以國際市場具有基準性質的利率為準。 「可以是Libor(倫敦同業拆借利率)加點的形式。 」銀行人士表示。

《徵求意見稿》要求,銀行發行 CD 必須提前報備,每年發行人發行前都要在央行備案發行計劃,如果計劃調整就要重新備案。

CD最早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

當時美國利率上漲,為了突破利率和存款限額的管制,花旗銀行為防止存款外流、吸引大額資金,率先設計了 CD。

可以說,CD 是在美國利率監管的年代倒逼利率市場化的過渡性產物。

在中國,CD 也並非新客。早在1986年,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以及工商銀行曾嘗試發行 CD。1989年5月22日,央行頒發了《關於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管理辦法》 ,規定 CD 最高利率上浮幅度為同類存款利率的10%。除了利率可上浮,當時推出的 CD 面額很小 :個人存單面額最低為500元,企事業單位存單面額最低為5萬元。利率和麵額的雙重優勢使得 CD 成為當時的熱門儲種,大量儲戶提前支取定期存款以購買CD,出現了存款「大搬家」的情況。

1996年11月11日,央行發佈舊《辦法》 ,規定個人 CD 面額為1萬至5萬元,企業 CD 面額為50萬至500萬元。1989 年的文件自此廢止。

然而,舊《辦法》出台沒多久,CD 就被暫停了。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當時銀行系統本來的存貸利差就很小,貸款利率較難上浮,存款利率的上升導致了存貸利率倒掛。此外由於交易制度、技術系統落後,CD 在流通過程中還產生了偽造存單用於詐騙等犯罪問題。1997年4月,央行決定暫停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的發行。

2004年, 央行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時,曾經召開座談會,提出金融機構可發行大額存單的動議,但這項創新最終沒有出台。究其因,是因為2004年後中國外匯儲備激增,不到十年時間,就從6000 億美元激增到3萬億美元,國內流動性氾濫,央行不得不大規模發行央票來對 沖。發行央票的利息要由外匯儲備的收益來覆蓋,比起控制流動性氾濫的貨幣 政策目標,發行CD的創新不得不暫緩。

但關於 CD 的討論從未停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研究員巴曙松在兩年前指出,1970年美聯儲允許90天內的大額可轉讓存單的利率市場化,就是美國利率市場化開始的標誌。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新產品的引入有力地吸引了流出銀行體系的存款,重新強化了銀行體系的中介能力。他表示,中國在利率市場化時,也應考慮借鑑美國的經驗。

近日,央行在2014年《一季度貨幣 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指出,將繼續推進同業存單發行和交易,探索發行面向企業及個人的 CD,逐步擴大金融機構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範圍。 「去年以來,央行開會討論發行CD 好幾次了,大家心中普遍預期的時間差不多就是現在。 」一家股份制銀行中層人士表示。

從NCD到 CD

在重啟 CD 之前,NCD(同業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已於去年年底搶灘試水。

NCD 是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全國銀行間市場上發行的記賬式定期存款憑證,其投資和交易主體為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成員、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類產品。

2013年12月8日,央行推出《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 ,明確 NCD 作為一種貨幣市場工具,以市場化的備案方式發行,定價參照同等期限的 Shibor。

隨即,NCD 先後分兩批迅速發出,兩批十家銀行發行 NCD 總規模達340億元,期限包括了一個月、三個月和六個月。各銀行自行確定每期同業存單的發行金額、期限,但單期發行金額不得低於5000萬元人民幣。

財新記者在上海清算所統計發現,2014年以來,NCD 的發行更加活躍。

其中四大國有銀行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分別發了一期 NCD,額度從10億到15億元不等,總規模已達880億元。農業銀行較為活躍,共發行6期 NCD,每期從10億到15億元不等。除四大行外,還有11家中小銀行在今年發行了 NCD,分別為中信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北京銀行、民生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浦發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和江蘇銀行。其中興業銀行最為活躍,今年以來已經發行13期NCD,總規模250億元。NCD 的近期發行利率普遍在5%到5.5%左右。

銀行人士分析認為,相對於同業拆借,NCD對銀行來說有幾點優勢 :一方面隨著同業拆借業務大多轉為 線下,線下同業業務主要是總行授權各分行做,而目前看來NCD 多是由總行相關部門進行發行交易,更能把資產端權力收在總部,便於管理。

另一方面,同業資金不能計入銀行存貸比,但 NCD 屬於存款產品,可以計入存貸比。因此對銀行來說,發行NCD可以有效補充存貸比。

中小銀行在發行 NCD 上熱情明顯高於四大行。某股份制銀行中層表示,中小銀行資金比大銀行緊張,6月底又將面臨一年一度的考核,此時發行NCD 可謂一石二鳥:一方面有助於存貸比達標,一方面現在銀行競爭力體現在存款規模上,發行NCD可補充存款,幫助銀行在「年中 PK」中脫穎而出。

隨著 NCD 逐漸成為廣泛應用的市場工具,CD 的推出變得指日可待。

「通過 NCD 探索提高銀行定價能力後,CD的推出才更水到渠成。 」一位國開行人士指出。

邁向利率市場化

CD最核心價值無疑是加速利率市場化。

「中國一直在沿著『先長期後短期,先大額後小額』的路線推進利率市場化,CD無疑是絕佳的過渡品。 」一位香港分析人士稱,一旦發行 CD,相當於替代了大額定期存款,過去定存利率是管制的,現在允許銀行給CD 自由定價,相當於放鬆了定存利率。

「過去七八年利率市場化緩慢調控往前走,就是讓銀行提前適應,不要等到開放時措手不及。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表示。

CD 推出後,也將給中國的長期利率錨提供一個新選項。利率錨的問題在業內已討論多年,目前短期利率錨最具參考價值的是Shibor,但長期利率錨尚無基礎,有待發展。

香港分析人士認為,CD 利率將比較接近五年期國債利率,因為二者都相當於無風險利率。目前五年期國債利率在5.41%。未來究竟國債和 CD 誰能成為長期利率錨,主要取決於其市場規模和流動性。

關於CD 對銀行的影響,業內眾說紛紜。

一位大行資管部門人士認為,發行CD 必然會提高銀行的資金成本,短期對銀行是利空。香港分析人士則指出,發行 CD 不會對銀行收入產生太大負面影響,因為 CD 替代的是定期存款,而定期存款現在於銀行負債中的比例很少,五年以上定存只有10% 左右,銀行主要的收入來源依然是活期存款。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也表示,其實大額定期存款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了,理財產品也分流了很多定期存款。此外,大額存款雖然現在利息低,但私下打點給掮客的錢不在少數,還原成顯性成本也挺高的。

相較微弱的負面影響,CD 對銀行帶來的積極作用則不容忽視。長期來說,CD對銀行降低負債管理風險意義重大。

業內人士常調侃「中國沒有真正的定期存款」 ,因為所謂定期存款依然可以隨時按活期支取。然而,CD 的出現將打破這一困局,真正讓銀行能夠鎖死存款期限。儘管這次設置可提前支取的條件,但有銀行人士分析稱, 「應該不會有人以活期利率去提前支取,完全可以在二級市場轉讓。 」「CD才是正兒八經的固定存款,銀行可管理負債期限,想發多久就發多久,大大降低了銀行不可預期的流動性風險。 」魯政委表示。

此外,CD 可轉讓的特性將產生相應的二級市場,和股市一樣,能夠幫助市場對政策更好地進行預測和估值。

CD 可以進行二級市場交易或辦理質押。發行 CD 的登記機關是上海清算所。發行人應該在本機構官方網站和官方指定的信息披露平台披露發行計劃。

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是大額存單的第三方發行平台和信息披露平台。

「格林斯潘當美聯儲主席的時候,美聯儲每個季度會議決策都會通過期貨市場、企業債券市場和CD 市場做出反應。和股市一樣,市場會將結果和經濟學家會前預測之間的落差進行比對,從而產生波動。 」朱寧表示。

儘管 CD 的推出乍一看似乎離個人投資者很遙遠,但無形中對個人投資者也會產生影響。一旦 CD 被廣泛使用,將對現有的銀行理財產品產生替代。

「CD 只是一種標準化的可流動的理財,而且風險可以進一步降低。 」魯政委說。

因此,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和收益率都可能受到衝擊。

5月30日,此前發行 NCD 規模最大的興業銀行在香港發行了第一期CD,側面表明瞭對發行 CD 的支持和熱情。

對於 CD 的發行,興業銀行認為 :一是可以取得較長期限低成本負債來源,有效滿足流動性監管指標 ;二是使得同業銀行對該行有較為清晰的認識,有助於進一步拓展業務;三是此次發行利率屬合理偏低水平,對資產負債有利,發揮了示範作用,為後續發行打下良好基礎。

「總體而言,大額定期存款的市場化程度已經很高了,下一步如果開放小額存單,影響才會比較大。 」曾剛說。

財新記者霍侃對此文亦有貢獻在額度方面, 《徵求意見稿》指出,個人最低

額度為10萬元或等值外

幣,機構為100萬元或

等值外幣

作為最直接的利率市

場化工具,大額可轉

讓定期存單作為利率

市場化的突破口應用

於美、日市場,對中國利率市場化也不例外。

央行近日下發《大額存

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

意見稿) 》 ,正式將啟動

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

提上日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58

股票期權箭在弦上

2015-01-12  NCW

 

上交所緊鑼密鼓要求券商在1月底前做好股票期權交易準備工作,上證50ETF將首先作為股票期權試點標的物◎ 財新記者 劉彩萍 ? 蔣飛 文liucaiping.blog.caixin.com | jiangfei.blog.caixin.com 資本市場又一項重要的創新產品股票期權即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誕生。

相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目前證監 會層面的管理辦法和交易所層面的業務規則徵求意見即將截止;股票期權的正式推出只待證監會作出最後決定。

2014年12月底上交所向各大有資質 的券商發出《關於進一步做好股票期權相關準備工作通知》,要求券商在人員、技術、業務制度和流程等方面做好股票期權的相關準備工作,且在12月31日前將期權準備情況反饋給上交所。同時,上交所將在2015年1月組織多場股票期權全網測試與演練,要求各券商密切配合,測試結果將作為上交所交易權限依據之一。

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交易所要求券商1月底之前可以上線模擬交易,上證50ETF 將首先作為股票期權試點標的物,單只股票期權的普遍推開還需假以時日。

更好的風險管理工具

相對於已經存在的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業務,股票期權被市場認為是一種更靈活的風險管理工具。

期權是交易雙方關於未來買賣權利達成的合約。就股票期權來說,期權的買方(權利方)通過向賣方(義務方)支付一定的費用(即期權費或權利金),獲得一種權利,即有權在約定的時間、以約定的價格、向期權賣方買入或賣出約定數量的股票、ETF 或其他證券品種。

當然,買方(權利方)也可以選擇 放棄行使權利,這樣會損失掉權利金。

按照期權買方權利劃分,股票期權分為認購期權和認沽期權。

股票期權在國外已經有40年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成立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當年該交易所推出了16 只標的股票的認購期權,掀開了股票期權標準化交易的序幕。

“ 股票期權相當于給股票上了保險。”市場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期權的買方相當于投保人,期權的賣方相當于保險公司,買方支付的權利金相當于保險費,無論其最終是否行權,期權賣方都不會退還權利金。

投資者行權相當于出險,之所以行權是因為類似于保險合約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了。行權能賺取收益,而期權的賣方不能拒絕買方的行權要求,就相當于保險公司不能拒絕投保人的合理索賠一樣。這也就意味著期權買入方的損失是鎖定的(權利金),但收益沒有上限。反之,對於期權的賣出方來說,收益是鎖定的(權利金),損失卻是無限的。

既然期權賣方風險遠大於收益,為何還有人出售期權?上交所表示,賣出期權也只是投資人的組合策略的一部分,況且期權賣出方可以獲得權利金收入,因為有許多期權到期時是虛值的,也就是價值歸0,這樣買方會放棄行權。

相比股指期貨,股票期權除了可以對即期和遠期風險進行管理,還能對上漲或下跌等特定風險進行管理。通過賣 出期貨雖然可以防範市場下跌帶來的風險,也放棄了市場上漲帶來的收益,其損益是線性的;但是通過買入認沽期權卻可以對市場下跌風險進行防範,同時不用擔心市場上漲帶來的損失。

相比于融資融券,股票期權的優勢更為明顯。目前融資融券中融資占了絕大部分,融券卻受制于券源,規模可以忽略不計。在本輪上漲行情中,融資餘額已經超過10萬億元,單向的融資做多大幅提高了市場的資金杠杆,增加了個股乃至市場整體的波動水平。

與A 股市場曾經存在的權證相比,股票期權的供給沒有上限,可以通過套利交易和賣空修正其價格與實際價值的偏差。

“支付了部分權利金、鎖住了風險,有助于市場參與者能夠以更靈活的方式管理潛在風險,使得市場運行更為健康,避免出現暴漲暴跌、牛短熊長的情形。”上海一家大型期貨交易所相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股票期權不僅是投資者套期保值的工具,而且有利於投資者形成不同的風險收益組合,滿足不同的投資需求。

更多的交易策略

上交所也認為,股票期權的推出有著積極意義。“中國股票期權主要採用實物交割,因此期權組合策略對標的股票需求增加,將會對股價形成正面的刺激作用,且提升了標的證券的活躍度。”上交所稱。

此外,上交所認為,股票期權的推出還有助于各種新型產品,如保本產品,還可以催生出一些波動率管理策略、套利策略等,能夠大大活躍各類產品和金融創新。比如,投資者可通過對不同行權價、到期日的認購期權和認沽期權的多樣化組合,針對不同市場行情,形成牛市價差組合、熊市價差組合、蝶式組合等。

更豐富的交易策略,意味著機構投資者對於標的股票(ETF 基金),以及股指期貨的交易需求增加。上交所通過對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香港等成熟市場的對比分析發現,股指期權推出後,總體來看相關標的股票交易活躍度增加。在香港市場,股票期權的交易有60% 以上出于套利和套保需求。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股票期權作為一種衍生品,也確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虛值(平值)期權在接近合約到期日時股權價值逐漸歸0,此時內在價值為0,時間價值逐漸降低,存在著總價值歸0的風險,且股票期權到期後就不再存續。

實值期權到期時雖具有內在價值,但對投資者來說存在一定的交割風險,如果無法在規定的時限內備齊足額的現金/ 債券,會導致期權行權失敗或者交割違約。同時期權賣方可能隨時被要求提高保證金數額,若無法按時補交,會被強行平倉。

合格投資人制度

“對於個人投資者並不是全面放開,只有被認定為‘合格投資者’才能參與期權交易。”上交所解釋道,合格投資者的條件可以概括為“五有一無”。

“五有”為:一要有一定的資產,要求申請“申請開戶時由期權經營機構托管的自有資產(證券市值和資金可用餘額合併計算)不低於50萬元”;二要有期權模擬交易經歷,即“擁有期權全真模擬交易經歷(具有對應級別交易權限的期權交易和行權記錄)”;三要有一定的證券投資經歷,即“在擬開戶證券公司指定交易六個月以上、並有融資融券業務參與資格,或一年以上金融期貨交易經驗,或者在期貨公司開戶六個月以上並具有金融期貨交易經歷”;四要有一定的期權知識,即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投資者期權知識測試”;五要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一無”指的是“不存在嚴重不良誠信記錄,不存在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和交易所業務規則 禁止或者限制從事期權交易的情形”。

此外,謹慎起見,上交所還建立了投資者分級制度:一級投資者在持有股票時可進行備兌開倉和買入相應的認沽期權;二級投資者增加買賣期權的權限,成為期權的權利方;三級投資者則增加普通保證金開倉與平倉權限,可以成為期權的義務方。

北京一家券商營業部從業人員告訴財新記者,分級主要根據期權投資者水平測試作出,測試分為三個等級。其中,擬申請一級交易權限的,應通過一級測 試;二級交易權限的,應通過一級、二級測試;擬申請三級交易權限的,三項等級的測試均需完成;並且一、二、三級測試的成績需分別達到85分、80分、75分以上。

做市商規則

做市商(Market Maker),是指在證券市場上,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獨立證券經營機構作為特許交易商,不斷向公衆投資者報出某些特定證券的買賣價格(即雙向報價),並在該價位上接受公衆投資者的買賣要求,以其自有資金和證券與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從而為市場提供即時性和流動性,同時,通過買賣報價的適當差額來補償所提供服務的成本費用,並實現一定的利潤。

在目前參與股票期權測試的40多家券商中,中信、海通等一線券商有望首批獲得做市商資格。

上海一家券商從業人員告訴財新記者,券商報出的價格是根據一定模型生成的,而這個模型在券商之間是共用的,所以券商的報價差別不大。在股票期權推出初期,券商將會是做市商主力。在海外成熟市場,做市商除了券商,還有專業做市機構,等國內市場成熟後可能會引入更多的做市商。

一般來說,期權交易的參與者主要有三類:套期保值者、套利者和投機者。

從規避市場風險的角度看,券商自營業務(長期持有的ETF、基金等庫存)天然具有套期保值和增值的需求,需要參與期權交易。但與此同時,券商又是期權做市商,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利益衝突?

上述期貨交易所人士認為,雖然券商做市也是利用自有資金進行交易,但做市業務是以買賣價差和手續費返還為 主要利潤來源;而自營業務以在交易中獲取巨額利潤為目的,兩者的盈利模式完全不同。自營業務和券商做市業務在正常開展的情況下,利益衝突是很小的。

同時,上交所也要求從事做市商業務的機構將該業務與自營、經紀等業務進行有效隔離:人員隔離、賬戶隔離、系統隔離、風控隔離。

上交所也強調,為了避免兩個業務之間可能存在利益輸送,對做市商的證券交易需進行嚴密監控,不僅對其衍生品的做市商賬戶和自營賬戶進行監控,也對其現貨賬戶進行監控。一旦發現自成交、跟隨交易等異常情況,將進行嚴肅處理。

“從歐美等成熟市場來看,期貨公司和券商之外的私募、對沖基金等專業機構才是流動性提供者的主力軍。”上交所稱,將來在這些專業機構成為我國做市商業務的主力以後,就不再存在自營和做市商衝突的這個偽命題了。

會被爆炒嗎?

價格由價值決定,股票期權的價格同樣也是由其價值決定的。期權的價值主要由內在價值和時間價值兩部分組成:內在價值是由期權合約的行權價格與標的證券市場價格的關係決定,處於實值狀態的期權價格一般較高;時間價值是指隨著時間的延長,合約標的價格的變動可能使得期權增值時,期權買方願意為買入這一期權所付出的金額。

股票期權價格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期權標的證券價格、行權價格、市場無風險利率、標的證券的預期波動率、到期剩餘時間、分紅率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期權的價格。

期權和權證都賦予持有者在未來某一約定的時間、以約定價格買進或者賣出約定數量標的證券的權利。股齡較長的投資者可能會記得,中國的權證市場投機炒作現象曾經較為突出,股票期權的推出是否也會發生爆炒的情況?

上交所認為,權證之所以被爆炒,是因為權證供給有限(只有上市公司、大股東或者券商才能成為權證的發行人),導致供求關係嚴重失衡。但是股票期權是一種在交易所上市的標準化合約,期權的供給由買賣雙方的行為決定,只要市場有需求,合格投資者就會新開倉,相應的期權供應量就會被創造出來,供給機制順暢。

上述期貨交易所人士也指出,權證 交易是一種單向交易機制,發行人是權證的賣方,普通投資者只能作為買方,不能通過發行來賣空權證。由於缺乏賣空交易機制,權證價格很容易被哄抬到高位而無法回到合理水平。

期權市場具有雙向交易機制,期權投資者既可做多,也可做空。一方面,期權採用做市商制度,出于提供流動性和穩定波動率的考慮,當期權需求大於供給時,做市商將主動或被動賣出期權;另一方面,如果期權價格明顯高于理論價值,套利資金也會入市賣空期權,糾正不合理價格,從而穩定期權市場的運行。

對於市場上傳言即將推出的“T+0”交易機制,多位市場人士坦言,T+0交易機制雖是國際市場的通行做法,大勢所趨,但是在中國國內推行這樣的改革,目前缺失的東西太多,沒有那麼容易。

“股票市場的T+1交易機制並不會妨礙股票期權日內迴轉交易。”上述期貨人士稱,雖然海外期權市場都是T+0 交易機制,但如果想通過股票期權倒逼T+0交易機制改革是本末倒置,期權只是股票市場的附屬,它的推出不會改變股票市場自身交易制度的改革,也沒有這麼大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188

歐元區技術性通縮確認 歐洲央行QE已箭在弦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38

歐元區2014年12月CPI終值同比下降0.2%,符合預期,與初值持平,歐元區陷入技術性通縮得到確認。歐洲央行或於本月22日出手宣布全面QE。

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12月CPI終值同比下降0.2%;歐元區12月核心CPI終值同比增長0.7%。歐元區通脹率為2009年以來首次跌至負值。

CPI低於零使得歐元區陷入了技術性通縮的境地,這很有可能使歐洲央行QE步伐加快。12月同時也是歐元區連續第22個月通脹率低於央行2%目標水平。歐元區通脹於2012年8月開始走低,2013年10月跌破1.0%,2014年7月跌破0.5%。

此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已釋放出強烈QE信號。華爾街見聞1月14日文章援引彭博報道稱,德拉吉在接受德國報紙《時代周報》采訪時表示,央行已經準備好購買政府債券,為了維持價格穩定,有必要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在隨後公布的初步判決中,歐盟法院認為歐版QE(OMT計劃)“原則上”合法,德拉吉的QE再除一大障礙。

歐洲央行執委會委員Benoît Coeuré 1月13日接受德國報紙Die Welt采訪時也表示,歐洲央行上周已經討論過了有關全面QE的技術性問題細節,可以在本月22的央行決議上宣布QE計劃。但他同時強調,這並不意味著央行一定會采取行動。

昨日(1月15日),瑞士央行意外宣布放棄歐元對瑞郎1.20匯率下限,此舉也被市場解讀為擔憂歐洲央行QE而提前出手

歐元區CPI數據公布後,歐元反應平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17

通縮風險甚於05年 中國進一步寬松、改革箭在弦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179

xChina-ETF.jpg.pagespeed.ic.QTpdx6CtYY

中國物價下行壓力超預期,分析師們紛紛認為中國需要進一步寬松和改革的政策。

今年1月中國CPI跌破1%,僅為0.8%,PPI降幅達到4.3%,雙雙創下逾五年新低,也均超出彭博調查的市場預期。除了春節錯位導致去年基數較高原因以外,分析師們認為經濟下行導致需求不足也是主要原因。

民生宏觀分析團隊表示,通脹低位徘徊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持續下行導致實體總需求不足,穩增長的力度和強度難以抵掉房地產下行、地方造城運動收斂和私營部門投資下降的合力。因此民生宏觀認為,出於通縮和金融風險防範的考慮,貨幣還會繼續寬松,2月降準不會是貨幣寬松的終點。

海通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姜超認為,中國本輪經濟增速已經創出24年新低,通縮風險甚於2005年。2005年時中國CPI在1%上下徘徊了一年半左右。姜超推測本輪央行降息降準次數應不會低於歷史,因此未來應至少還有1次以上降息, 2次以上降準。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章俊認為,在經濟下行周期中,令央行最為擔心的不是眼下的有效需求不足, 而是伴隨著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消費者和投資者會逐漸形成通縮預期,進而改變其消費和投資行為,進而通過自我實現機制加劇通縮,並最終可能造成經濟和通脹螺旋式的下降。

章俊認為中國應加入全球抗“低通脹”的戰役中,在去年11月底和今年2月央行分別下調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基礎上,預計央行會在年內下調基準利率2-3次,並根據包括外匯占款在內的市場流動性指標來適時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同時也會容忍人民幣匯率適度貶值來應對美元升值和其他主要貨幣(歐元,日元等)由於推行或加大量化寬松所而貶值的壓力。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認為,2015年“低通脹”形勢將為政府加快推進能源、交通等價格改革創造條件,這將有助於形成資源配置的市場競爭機制,長期來看有利於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中金公司稱,即便剔除春節因素,1月CPI仍然偏弱。CPI季調後環比增速轉入負值區間,顯示CPI通縮壓力隱現。中金預計2月份CPI同比增速可能也僅在1%左右,仍然偏低。這進一步加大貨幣政策放松空間。中金預計未來仍有一次25基點對稱降息,和3次降準的需要。

浦發銀行分析師曹陽表示,由於通縮風險增加,經濟下行壓力不大,政策寬松仍是必要的。但從去年11月降息,到今天1月降準,寬松貨幣政策效果並非立竿見影,如降準後回購利率一直維持在4%以上。這盡管有春節、IPO沖擊的擾動,但也反映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

曹陽認為通縮風險增加一直是寬松政策的必要條件,采用何種工具才更為重要。考慮經濟下行風險仍大,4月開工旺季前降息或是必要的,此外國開行也將承擔“準財政”職能,通過PSL為基建投資提供資金。

考慮企業對於經濟前景看法謹慎、銀行風險偏好回落,曹陽認為寬松貨幣政策的效果並不宜高估,未來政府簡政放權、推行的財政、國企改革等提高經濟效率的政策才更為重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19

資金面極度寬松,中國版QE箭在弦上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28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7 15:50 編輯

資金面極度寬松,中國版QE箭在弦上
作者:管清友

一、資金面寬松為哪般?


4月以來,盡管不斷受到打新和財政存款擾動,但銀行間流動性持續寬松,資金利率快速下行,R001/R007分別降至1.52%/2.4%,處五年新低。


銀行間流動性寬松的原因:


(1)外匯占款出現反彈。3月外匯占款是-1500億,但4月來看,人民幣升值預期明顯變強,歷史上升值預期與外匯占款指向性很一致,這可能與H股和A股4月表現好,吸引外資流入有關,4月港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到箱體下軌也可以驗證。


(2)貨幣政策寬松。4月降準的規模超萬億,力度大超預期。降準之後,市場對央行采取中國版QE解決地方政府債務預期濃厚和降息預期濃厚。貨幣寬松疊加貨幣寬松預期導致大行出借資金的意願增強。


(3)經濟下行持續下銀行間流動性呈“衰退式”寬松。“衰退式”寬松源於實體信用需求收縮與銀行風險偏好下降的疊加。從微觀數據看,6月票據利率相對於6月SHIBOR利率出現了更快幅度地下滑,到了4月已經出現了倒掛,這可能意味著銀行在沒有信貸需求的情況下用票據沖銀行信貸額度。






“衰退式”寬松是銀行間資金利率下行的核心驅動因素。因為在央行降準前,銀行間流動性就已經呈現極端寬松的態勢,而當前外匯占款波動也並不穩定,即使反彈,也很難寄希望他的高增長足以壓低整個市場利率。


我們預計資金面寬松至少會持續至二季度末。如果流動性寬松對應實體部門信用收縮與銀行風險偏好下降的疊加,那麽,對應的資金利率低位可能就會維持較長的時間。在此背景下,央行會想辦法把資金利率打低給予銀行加杠桿做信貸的激勵,那麽5月財政存款上繳、未來外匯占款波動和新股沖擊就不大了,因為央行會幫你磨平短端利率波動。


二、市場含義:股債雙牛維持的催化劑


為什麽要強調資金利率,因為這個對股債雙牛市的判斷是最重要的。


對債市來說,一方面,資金面寬松是套息空間存在的基礎,3年期AAA企業債與R007差額度量的套息空間約190BP,10年期國開與R007套息空間約150BP。另一方面,資金面持續寬松也有利於吸引配置盤入場。


資金面寬松如果反映的是經濟下行壓力下的衰退式寬松,對應的是銀行資產擴張速度放緩,那麽相應的對超儲的消耗就在減少,該趨勢若能維持,回購利率降下去後會牽引銀行負債成本慢慢下降,但存在滯後。


滯後產生的原因是高收益資產配置一般存期限錯配,銀行負債端需續接上,一旦之前配置高收益資產到期,負債成本就慢慢下降,這個過程就會吸引配置盤入場。舉例來說,高息地方貸款被低息置換債置換,以後有政府擔保的高收益資產供給就減少了,銀行找不到這種高收益資產也就無需提高負債端成本了。


對股市來說,資金利率低意味著“無風險利率下降+整個居民資產重配”的中長期邏輯沒有發生變化,那就無懼短期市場調整。


三、政策含義:中國版QE箭在弦上


“衰退式”寬松如果源於實體信用需求收縮與銀行風險偏好下降的疊加,那麽就需要一個方法能夠托舉信用需求和繞過風險偏好。私營部門去杠桿高壓在不斷強化政府通過基建投資加杠桿的必要性,政府主導的穩增長能同時解決實體信用需求不足和風險偏好收縮的問題。


但是,在政府財政收入下降、赤字率空間受限、土地財政貢獻減弱、城投失去了地方政府債務職能,經濟下行高壓不減的背景下,基建投資的資金缺口亟需補充。在此背景下,基建投資的資金缺口還看央行。PSL/再貸款範圍和規模擴大,中國版QE箭在弦上。


PSL運行機制不同於降準,在銀行間滯留的時間相對短暫,而且政府制造了可分流債市的配置資金。因此,貨幣寬松政策出臺前債市無憂,策略上加杠桿、加久期可以維持。而寬松措施出臺後則需兌現獲利盤觀察“寬信用”的效果。

來源:民生證券研究院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37

深港通箭在弦上,影響力深度解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83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18 16:21 編輯

深港箭在弦上,影響力深度解讀
作者:姚衛巍

上周五港股大漲2%,媒體傳‚深港通‛已獲國務院批複,並最快可能在9-10 月推出。我們認為‚深港通‛的推出短期將利好港股藍籌,長期對國內資本市場影響深遠。

短期對A股影響偏中性
由於目前A 股整體估值溢價,對港資吸引力有限。AH 溢價指數高達127,全部A 股滾動PE 達到25.7 倍,深圳綜指滾動滾動PE 為60 倍,分紅收益率僅為0.45%;而恒生指數成份股滾動PE 僅為11.8 倍,分紅收益率達到3%,因此整體A 股對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港資吸引力有限。關註香港市場稀缺的板塊和個股,包括白酒(五糧液)、中藥(雲南白藥)、軍工(中國重工);關註A-H 折價的萬科;符合港資投資偏好的家電(格力電器)、建材(海螺水泥)等。

利好港股高分紅的藍籌
港股估值對內地活躍資金吸引力並不高。恒生指數滾動PE 雖然僅為11.8 倍,但盈利前景不佳,2015 年動態PE 反而高達13.4 倍,2017 年動態PE 也為11 倍,未來三年的PEG 高達5.6;深圳綜指滾動PE 高達60 倍,但成長性較好,2015 年動態PE 降至36 倍,2017 年動態PE 更大幅降至22.3 倍,未來三年的PEG 為1.5,因此對於追求成長性的國內資金而言,港股的吸引力也並不如靜態估值所顯示。但高分紅的藍籌股有望獲得內地機構青睞。不同於內地短期資金關註資本利得,社保、保險等長期資本更加關註分紅收益,而香港市場分紅收益率超過5%的個股達到117個(按照2015 年5 月17 日價格計算),而目前A 股分紅收益率超過5%的個股僅有23 個。隨著政策放開公募基金等機構通過滬港通、深港通等機制投資港股,港股高分紅的藍籌股有望獲得內地機構增持,關註能源、金融行業。

長期促進完善國內資本市場
無論是滬港通還是未來的深港通,對兩地資本市場的影響不僅僅是資金面,長期意義更加重大。A 股估值體系、投資風格國際化的開端。未來的滬倫通、滬紐通以及MSCI 和標普等國際指數公司會將A 股納入可投資指數範疇,海外資金的投資偏好將改變目前A 股的主流投資方法,打開全球配臵的視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包括貿易、商品定價、投融資、儲備的國際化,而開放資本市場以及提供具有深度、廣度、流動性和透明性的資本和貨幣市場,是一國貨幣能否被他國接受的最重要前提之一。目前自貿區已經在醞釀的LME 工業品和貴金屬人民幣計價及交易。

一、深港通方案推出在即。
2014 年4 月份,證監會曾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為何未將深交所納入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一是這種互聯互通是新事,需要先試點。初期由滬、港交易所先行先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安排,有利於平穩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二是上海與香港兩地市場估值水平較為接近,滬港通對兩市場估值水平影響相對較小,有利於防範風險,確保試點平穩起步。三是滬港通模式是滬、港交易所通過自主商業談判選擇的合作方式,體現了兩所基於自身定位和發展需求的合作意願。先滬後深的資本市場開放路子與改革開放一樣,是漸進式改革,先試點、總結經驗、再逐步推廣。
目前來看,證監會解釋的‚三點‛原因中的第一、第三點已經不是問題,隨著滬港通的順利推進,兩地積累了互聯互通的相關經驗;‚深港通‛也得到相關政府支持,廣東省發布《關於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探索建立‘深港交易通’系統,通過聯網交易等方式加速兩地證券市場融合‛。

二、短期對A 股影響不大。
1、 由於目前A 股整體估值溢價,對港資吸引力有限。AH 溢價指數高達127,全部A 股滾動PE 達到25.7 倍,深圳綜指滾動滾動PE 為60 倍,分紅收益率僅為0.45%;而恒生指數成份股滾動PE 僅為11.8 倍,分紅收益率達到3%,因此整體A 股對機構投資者為主的港資吸引力有限。
2、 關註香港市場稀缺的板塊和個股,包括白酒(五糧液)、中藥(雲南白藥)、軍工(中國重工);關註A-H 折價的萬科;符合港資投資偏好的家電(格力電器)、建材(海螺水泥)等。
三、 利好香港高分紅的藍籌股。
1、 港股估值對內地活躍資金吸引力並不高。恒生指數滾動PE 雖然僅為11.8 倍,但盈利前景不佳,2015 年動態PE 反而高達13.4 倍,2017 年動態PE 也為11 倍,未來三年的PEG 高達5.6;深圳綜指滾動PE 高達60 倍,但成長性較好,2015 年動態PE 降至36倍,2017 年動態PE 更大幅降至22.3 倍,未來三年的PEG 為1.5,因此對於追求成長性的國內資金而言,港股的吸引力也並不如靜態估值所顯示。
2、 但高分紅的藍籌股有望獲得內地機構青睞。不同於內地短期資金關註資本利得,社保、保險等長期資本更加關註分紅收益,而香港市場分紅收益率超過5%的個股達到117 個(按照2015 年5 月17 日價格計算),而目前A 股分紅收益率超過5%的個股僅有23個。隨著政策放開公募基金等機構通過滬港通、深港通等機制投資港股,港股高分紅的藍籌股有望獲得內地機構增持,關註可選消費、金融行業。

四、 長期影響國內資本市場
無論是滬港通還是未來的深港通,對兩地資本市場的影響不僅僅是資金面,長期意義更加重大。
1、 A 股估值體系、投資風格國際化的開端。未來的滬倫通、滬紐通以及MSCI 和標普等國際指數公司會將A 股納入可投資指數範疇,海外資金的投資偏好將改變目前A 股的主流投資方法,打開全球配臵的視野。
2、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包括貿易、商品定價、投融資、儲備的國際化,而開放資本市場以及提供具有深度、廣度、流動性和透明性的資本和貨幣市場,是一國貨幣能否被他國接受的最重要前提之一。目前自貿區已經在醞釀的LME 工業品和貴金屬人民幣計價及交易。

數據跟蹤
宏觀經濟
海外經濟:美日工業產出表現均不及市場預期
美國PPI、零售月率及工業產出月率均低於市場預期。美國4 月份PPI 環比降低0.36%,低於市場預期值;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8.6,較上月的95.9 出現大幅下滑,美國4 月份零售銷售月率為0,前值為1.12%,市場預期值為0.2%;工業生產月率為-0.26%,低於市場預期。首申失業救濟人數開始下降,為26.4 萬人。

日本PPI同比大幅下降,國際經常項目余額激增。日本4 月份PPI 同比-2.1%,與市場預期相合,較前期0.7%出現大幅下降。日本4 月份國際經常項目余額27953 億日元,前期值為14401 億日元,增幅94.1%。



歐元區經濟整體基本穩定。歐元區第一季度GDP 同比增長1%,法國同比增長0.7%,德國同比增長1.1%,整體發展態勢穩定。法國4 月CPI 同比增長0.1%,德國同比增長0.47%,較前期均有大幅上漲。英國3 月份工業產值增加0.5%,呈現上升趨勢,制造業產值增加0.4%,較前期出現小幅下降。英國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環比降低12.6%,失業救濟金所占比例2.3%,就業市場情況有所好轉。



金磚國家經濟指標普遍低於市場預期。印度3 月份工業產值同比2.07%,低於市場預期值2.95%,4 月份綜合CPI 為4.87,前值為5.25,預期值為4.9,進口同比為-7.5%,出口同比為-14%,較前值均有所回升,4 月份批發價格指數為-2.65,低於市場預期值-2.3。南非3 月份制造業產值月環比增加1.2%,前值為0.8%,預期值為0.5%。巴西3 月份每月實際零售銷售量同比增加0.4%,高於預期值1.4%,巴西每周FIPE 消費價格指數為1.04,前值為1.07,預期值為1。俄羅斯實際GDP 同比大幅下降,3 月份GDP 同比為-1.9%,高於市場預期值-2.6%。




國內經濟:物價低迷
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今年以來出現持續下跌,4 月份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為12%,低於上月值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現大幅下滑,4 月份同比為10%,低於市場預期值10.4%。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出現小幅回升,4 月同比為5.9%,前值為5.6%,預期值為6.0%。從貨幣市場來看,4 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7079 億元,較3 月份的11800 億元出現大幅下降,M2 同比增加10.1%,前值為11.6%,市場預期值為11.7%。

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即期匯率小幅升值。本周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6.109,即期匯率為6.206;較上周人民幣匯率中間價6.115,即期匯率6.209 有小幅升值。
房地產銷售整體開始回升。本周總成交套數達到40601 套,其中一線城市7888 套,二線城市21835 套,三線城市10878 套,成交套數較上周均出現了小幅回升,房地產市場整體開始逐步好轉。

流動性
宏觀流動性:回購利率持續大幅下行
貨幣政策及市場利率:短期利率繼續下降。降息之後央行繼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本周隔夜shibor 和7 天銀行間回購利率繼續下行,隔夜shibor 較上周下行36.5 個基點,7 天銀行間回購利率下行39.8 個基點。

微觀流動性:單周新開戶數開始走低
股市新增賬戶數、新增基金賬戶數較上周均有所下降,從4 月24 日單周新增股票開戶數達到峰值後,近兩周股市、基金新增賬戶數持續下行,股市新增賬戶數由峰值的413.03 萬降至本周的244.93 萬,新增基金賬戶數由峰值的154.14 萬降至98.98 萬戶。
融資融券余額繼續創出新高,融券/融資余額比值較上周有所上升。兩市兩融余額規模繼續上升創出新高,達到1.93 萬億,融券/融資余額比值較上周有小幅上升,但仍處於較低水平。
本周以來,港股通額度使用比例較上周有所上升,由上周的0.02 升至本周的0.04,滬股通額度使用比例下降,由上周的0.08 降至本周的0.05。



5 月以來全市場產業資本增持59.30 億,減持777.47 億,凈減持718.17 億,其中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分別凈減持429.37 億、192.15 億、718.17 億;分行業來看,產業資本增持了建築材料(16.28 億)、商業貿易(8.32 億)、房地產(7.39 億)、食品飲料(6.39 億)等,減持金額較大的行業包括銀行(176.90 億)、鋼鐵(59.97 億)、房地產(57.86 億)、機械設備(50.25 億)等。

金融市場
股票市場:震蕩盤整
上周上證指數先漲後跌,小盤股再創新高。上周上證指數先漲後跌,全周上漲2.4%;創業板指數大漲5.8%,並突破3000 點創歷史新高。行業收益率方面,上周輕工、農業、傳媒、紡織服裝行業大幅上漲超過10%,而非銀金融、銀行下跌。

債券市場:長端收益率基本持平,短端收益率大幅下降
國債市場長端收益率基本持平,短端收益率大幅下降,信用債利差加大。10 年期國債收益率與上周基本持平,1 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下行34 個基點。同時,A 類與AAA 類企業債的利差增加了8 個基點。

商品市場:海外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國內商品下跌
主要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幅較大。WTI 原油期貨價格與上周相比漲幅1.7%,前期反彈後進入震蕩格局。有色金屬價格除銅外均下跌,銅、鋁、鉛、鋅本周價格分別為6411.5、1857、1979.5、2291.5 美元/噸,當周收益率分別為0.3%、-1.6%、-3.4%、-2.5%。主要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大豆本周價格為952.75 美分,較上周下跌了3%;小麥本周價格為509.75 美分,較上周大幅上漲8.9%。
國內商品價格持續下跌。煤炭價格經過去年12 月份小幅反彈之後,今年以來價格持續下跌至404 元/噸,已連續19 周下跌。上周鋼材價格指數下跌1.2%至2430 元/噸;但鐵礦石價格反彈4.5%至585 元/噸;水泥價格大幅下跌5.5 元/噸至323 元/噸。


風險提示
本報告是從策略角度來分析市場投資機會,個股不作推薦,提及的個股存在行業研究員尚未覆蓋的可能性。
(來源:華泰證券)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712

港交所發力固收產品 “債券通”箭在弦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023.html

股票和大宗商品板塊日漸成熟後,港交所將今年的發展重點落在固定收益業務上,“這幾年我們在山腳已完成熱身運動,開始向上攀登。”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如是比喻。

過去幾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深入,央行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匯率從單邊升值進入雙向波動時代。今年10月1日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正式把人民幣納入SDR(特別提款權),人民幣正式成為一種國際儲備貨幣,也意味著未來主要中央銀行和投資者需要逐步增加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

“隨著內地不斷提高直接融資比例(股票和債券市場融資)和內地債券市場的逐步對外開放,目前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的人民幣債券市場將迎來大發展,不難預見,未來十年人民幣債券市場規模或將增長一倍或兩倍。”李小加表示,內地市場的開放步伐以及內地投資者“出海”投資的需求增加,為香港和港交所的固收業務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今年,港交所計劃在固收領域發行多項產品,包括5月30日將推出的四種新人民幣貨幣期貨、計劃6月正式推出的可交易人民幣匯率指數,以及年內面世的以人民幣及美元計價的雙幣黃金期貨。

產品年

李小加表示,港交所將按照搭平臺、發產品和互聯互通三個步驟來“攀登固收業務這座山”。

早在2013年,港交所已為人民幣產品成立了場外結算所。去年,該結算所已具備為美元對離岸人民幣貨幣互換產品提供結算服務的能力。李小加指出,在獲得監管批準後,港交所將很快推出這一服務,今後,結算所的服務也將不斷升級和完善。

固收業務上,港交所今年將進入產品年。下周一,港交所將推出四種新的現金結算人民幣貨幣期貨,包括歐元對人民幣、日圓對人民幣、澳元對人民幣及人民幣對美元期貨,除人民幣對美元期貨以美元計價外,其余三只期貨均以人民幣計價。在此之前,港交所曾在2012年推出首個匯率產品,美元對人民幣貨幣期貨合約。隨著人民幣匯率進入雙向波動時代,目前該期貨合約已經成為全球市場上最活躍的人民幣期貨品種,每日名義交易額為3.12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未平倉合約逾28億美元。

5月24日,港交所與湯森路透簽訂合作協議,計劃今年聯合推出全球首只可交易的人民幣匯率指數,綜合反映人民幣對一籃子國際貨幣的匯率變化。去年12月11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首次發布根據人民幣兌13種外幣匯率加權平均計算得出的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據悉,港交所的人民幣匯率指數與官方指數相近。

“我們很快會考慮在指數基礎上發行期貨、期權產品,未來一段時間的重點可能在利率產品方面,包括考慮發行類似的指數或者推出互聯互通的債券通。”李小加表示。

他透露,除了匯率產品,港交所還計劃在獲得監管許可後在今年內推出以人民幣及美元計價的雙幣黃金期貨,屆時,煉金商、珠寶商以及黃金投資者可以利用新產品更好地管理現貨與期貨、人民幣與美元兩種貨幣間的差價與匯率風險。

債券通

在固收業務領域的另一條主線產品是利率/信用產品。李小加指出,港交所將先從債券現貨入手,探索與內地市場建立起“債券通”,豐富香港的固收類現貨產品,“在建立現貨市場的同時,逐步以此為基礎向債券指數授權和債券指數期貨延伸,再向債券信用衍生品進發。債券信用衍生品將是貨幣大山最為艱難的登頂之路,走完這一步,我們才算真正征服貨幣業務這座大山。”他稱。

早在今年初公布的三年戰略計劃中,港交所就曾提出基於滬港通經驗建立“債券通”的想法,初步構想下,債券通一方面著眼於方便海外投資者參與在岸銀行間債券市場,另一方面希望方便內地投資者投資國際債券。

盡管今年2月以來,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已經大幅向海外投資者開放,但債券通對於投資者仍極具吸引力。法國巴黎銀行(中國)環球市場聯席董事、人民幣債券銷售梁洛瑤表示,海外投資者非常關註“債券通”的進展,畢竟他們更熟悉離岸的法律法規環境,更習慣於使用離岸的清算賬戶。

去年7月,央行已將主權基金、海外央行和國際金融組織在中國債券市場的投資範圍,從現貨債券擴展至債券回購、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等產品。除此之外,大多數海外投資者可以投資的範圍仍限於現貨債券。梁洛瑤表示,海外投資者希望看到下一步債券市場的開放,是擴大投資範圍,讓海外投資者可以參與衍生市場的交易。

不過,對於海外投資者而言,等待“債券通”落地尚需時日。“現在很多海外投資者已經可以通過QFII投資(在岸債券市場),包括主權基金、大型銀行或者養老基金,我們考慮的是為中小型投資者服務,讓他們以更便宜、更容易的方式通過香港投資在岸債券市場。”李小加解釋稱,但債券通是否能在今年或者明年落地,現在還難以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98

評級耗時致第三方支付續牌延遲 未來牌照減少已箭在弦上

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續牌千呼萬喚始出來。2016年8月12日,央行正式公布市場期待已久的首批2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的續展結果,結果顯示首批27家無一例外,均獲得了續牌資格,但是部分支付牌照業務被收縮。

對於此次業務收縮,在業內人士看來,存在著多種信號,一是監管趨嚴的表現;二是支付行業發展趨勢、業務格局轉變的結果;三是未來市場存量牌照將逐步順應市場需求,有可能數量減少的前期鋪墊。

在首批支付牌照續牌落地後,本月31日第二批13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牌照的存續期到期日也接踵而至,第二批能否按時順利續牌也成為市場關註的重點。

緣何延遲78天?

8月12日,距離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應有的續牌日已經整整遲到了78天。在這78天中,市場上包含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巨頭均處於裸奔狀態。

緣何遲到了78天,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

一位順利續牌的首批第三方支付機構高管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6年是第三方支付的監管元年,從政策出臺來看,2016年4月,密集發布了一系列監管及自律政策。在這些政策之中,央行於2016年4月19日向支付機構下發《非銀行支付機構分類評級管理辦法》(下稱《評級辦法》)成為此次未能按時續牌的最大“阻礙”。

“央行在續牌時碰到很尷尬的問題,即續牌要等到根據《評級辦法》打分、評級落實才能夠發牌,如果評級尚未落實,就實施續牌動作,一旦某機構打分結果並不理想,央行就處於很被動的狀態。”上述第三方機構高管人士對記者表示,打分評級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涉及到監管層面的多個部門,包括支付結算司、央行條法司、央行科技司,最後歸口至央行支付司,8月份能夠順利續牌,已經是打分速度比較快的體現了。

此前,央行下發的《評級辦法》指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分類評級指標包含監管指標和自律管理指標兩項。監管指標共包含6項,具體為客戶備付金管理、合規與風險防控、客戶權益保護、系統安全性、反洗錢措施、持續發展能力。自律管理指標則由支付清算協會制定。

綜合各項指標評分後,支付機構被分為5類11級,包括A(AAA、AA、A)、B(BBB、BB、B)、C(CCC、CC、C)、D和E類。其中,D類代表支付機構潛在風險較大,E類則代表著機構風險隱患嚴重。如果機構發生重大風險事件或連續多次評級為D類或E類,則監管部門將采取相應的措施,直至撤銷牌照。

從時間來看,該《評級辦法》的下發時間為4月19日,而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到期時間為2016年5月26日,僅僅相距37天,想要在37天內完成27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打分評級流程似乎並不可行,而評級結束並非是續牌的開始,從8月12日央行續牌落定後針對支付機構的業務調整可以看出,部分支付機構發生了業務“合並同類項”,此外部分機構還主動退出了某些業務市場,對於這些業務的調整也需要時日。

由此,延遲續牌成為了當時的“必然”,

針對續展延期,央行相關負責人也指出,一是調減存在嚴重違規行為、核準支付業務事實上處於停滯或出現嚴重萎縮的機構支付業務範圍,凈化市場環境;二是規範整合部分隸屬同一集團或股權重合的支付機構業務範圍,優化牌照資源,減量增質,促進市場進一步規範化、規模化發展。“央行將以續展工作為契機,對機構是否繼續具備支付業務經營資質、所從事支付業務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等進行審查,審慎作出續展決定。”該負責人說。

牌照減少在路上

續展延期,業務整合,固定電話支付業務退出歷史舞臺,種種跡象都表明央行的監管“緊箍咒”正在不斷收緊。

記者梳理了《2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決定》(下稱“《續展決定》”)發現,共有2家機構被暫停了異地銀行卡收單業務,分別為易寶支付有限公司(下稱“易寶支付”)和上海匯付數據服務有限公司(下稱“匯付天下”),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則主動暫停了江蘇、浙江、山東、福建、天津五省市的銀行卡收單業務。此前,易寶支付和匯付天下均在2014年初因為預授權違規事件,在當年4月受到央行處罰叫停發展新商戶,並分別退出7個省份和15個省份的收單業務。

此外,快錢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和平安付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則主動終止了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的相關業務。

業務整合和業務收縮顯而易見,隨後而來的究竟是不是牌照回收?

“撤牌容易後續處置難。”一位第三方支付行業資深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央行還沒有想好針對第三方支付牌照最好的退出機制,處置也並非簡單撤銷牌照。

“以收單牌照為例,每一個擁有收單牌照的支付機構背後都綁定著幾十萬商戶,一旦突然註銷,這幾十萬商戶的業務如何接續也是一個問題。”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市場上共有267家牌照,立馬撤銷也擔心市場會出現反彈。

市場的樂觀預期似乎並沒有得到央行的印證,在同日的答記者問上,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樊爽文表示,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續牌並沒有出現註銷《支付業務許可證》的情況,不過在後續的第二批,第三批將會出現合並業務的情況,合並後預計會減少8、9家支付機構。

目前距離第二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續展的日期僅僅剩下17天。央行相關負責人也指出,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再批設新機構。

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指出,再次確定不再設立新牌照,未來可預期支付牌照價格又將出現上漲行情。“目前市場上多數公司牌照沒有意義,基本上都在做杠桿倒買倒賣。”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未來監管層將對牌照買賣市場進行規範,未來買賣牌照將不再是有錢可以解決的問題。

支付牌照業務整合尚存難度

本報梳理《續展決定》發現,除業務收縮外,還存在大量的業務整合,其中共有6家支付機構發生了合並業務,分別是資和信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合並資和信網絡支付有限公司支付業務;通聯支付網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合並通聯商務服務有限公司支付業務;易生支付有限公司合並上海華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支付業務;海南新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並浙江盛炬支付技術有限公司支付業務;上海付費通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合並上海付費通企業服務有限公司支付業務;上海杉德支付網絡服務有限公司合並杉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支付業務。

通過合並行為,前者支付機構分別增加了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業務、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中的一項或多項業務。

“原本第三方支付牌照共有七張。”艾瑞咨詢高級分析師李超對記者表示,7種支付業務分別為銀行卡收單、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預付卡發行、預付卡受理、固定電話支付和數字電視支付,所謂支付資質即擁有上述7張牌照中的任何一張即具有支付資質。

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數字電子支付機構僅有2-3家,尚屬於新興市場,而對應的固定電話支付由於硬件設備以及用戶消費習慣變遷等多種原因,未來或將退出歷史舞臺。此前,在上述7項支付業務之外,還曾經短暫存在過貨幣匯兌支付業務,但是由於涉及外匯等原因,如今已經逐步淡化取消了。

從目前合並機構來看,均是業務重合度相對較高的部分,對此,下發兩張牌照實屬畫蛇添足。此外,從合並業務來看,以銀行卡收單為例,假設合並前A公司覆蓋北京、天津、河北,而B公司覆蓋上海、廣州,合並之後並沒有影響,但是合並之後覆蓋範圍有所減少將受到一定影響。

此外,隨著新型支付方式不斷湧現,掃碼支付的市場範圍迅速擴容,而這也代表著第三方支付機構進入了原本僅僅被金融機構分食的收單市場。支付牌照分類的邊界正在被突破。

但是,李超表示,支付細分業務合並也存在一定難度,監管層還無法整合。“支付有很多業務,互聯網金融只是提取一部分屬性,拼成新業務,新業務遊走在很多業務的灰色地帶。”李超表示,如果未來銀行卡和微信結合,那麽牌照應該如何規定?原來銀行卡收單牌照是不是可以直接做所有移動支付業務,原來僅僅做移動支付的牌照是不是可以直接做pos機業務,都有待探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