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lister 離職女員工﹕「呢間公司定義既靚只有一種」
1 :
GS(14)@2012-08-19 11:09:49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 ... 7f89dd5bbfd8e099b1a
http://news.mingpao.com/20120819/uzb1.htm
【明報專訊】A&F要求裸男個個fit到漏;同一集團年輕線Hollister的離職女員工指出,公司對她們外貌要求一樣嚴苛﹕不是靚女不會請,腳甲只能搽紅色,眼線不准畫。員工買公司貨品做制服後,穿著亦嚴格﹕褲腳要摺兩次,白背心需襯藍外套。本來對品牌夢寐以求的女生,入職後疑因「短髮」不符品牌形象不獲升職,美夢粉碎﹕「我覺得個品牌洗緊大家腦,佢定義鮋靚得一種,你畀佢洗到腦就好蠢。」
這公司「專請靚仔靚女」
Michelle(化名)大學畢業後,到Hollister香港店行街,被店內經理邀請她加入﹕「我覺得你個look好飱我懐」。Michelle自稱有點崇洋,喜歡美國貨,更酷愛這品牌。她雙眼發亮回憶﹕「那刻好有虛榮感,開心鰦一日,好嚮往入呢間公司。」
Michelle形容,這公司「專請靚仔靚女」,經理以下全是兼職,透過大量轉換漂亮面孔令品牌生光,被選中是一種認同。筆者認識Michelle三年,她一直束短髮,是爽朗性格型,臉蛋身形非常漂亮。讀大學期間,有潮流雜誌為搜刮「索女照」,上她facebook不問自取相片刊登。
Michelle稱,店內基層職位分三種,有負責關店後執貨的Overnight,倉務員Impact,以及在店面接觸客人的Model(工作和Sales無異)。三種職位時薪為四十至四十五元。但Model必須「靚仔靚女」,所以身分較優越。
Michelle入職後被派Model職位,上班後仍為品牌瘋狂,員工需要每季購買一套指定貨品作制服,她卻額外入貨,遇上減價更一款不漏。每月打工收入約五千餘元,每季卻花千元買衫。職員有優惠價,第一套五折,之後八折。
Michelle和前同事Angel(化名)補充,雖然公司曾指同事可自行買「風格近似」衣物作制服,但她卻見過有人穿了其他牌子衣服上班,被要求回家換衫或乾脆不讓這人上班。
她們說,公司對員工外貌要求鉅細無遺﹕「牛仔褲腳要摺兩摺,第一摺要高鱓,第二摺低鱓,凸條邊出來。白背心只能襯藍外套,藍背心不可以穿外套,所以你怕凍一定要買白背心才可穿外套保暖。化妝不能濃,mascara只可塗一圈,長髮要把頭髮撥到一邊。外人看來苛刻,她們卻甘之如飴﹕「品牌經營一個鄰家女孩look,個個穿出鈬一樣,你照做,就係靚。」
「他們賣個look令你好想追求」
這集團店舖的氣氛,刻意經營到燈光昏暗,強勁音樂震耳欲聾,瀰漫濃郁香水味。原來它刻意製造「震撼五官」的購物經驗(業內叫sensory marketing)。視覺上,店內昏暗,只向衣服打燈,商品閃閃發光;聽覺上,音樂聲量調到聽力不會受損的上限(八十分貝);嗅覺上,會四圍噴品牌香水。Angel說﹕「我有次返工病病懐,噴完香水我勁咳。公司亦有安全提示,提醒我們不要上班多於八小時,因為八十分貝不能聽多過八小時;試過有細路入到店內,被音樂嚇得住耳朵喊,有客人更會發脾氣問﹕『咁黑咁嘈,你懐點忍受?』。但年輕店員卻覺得「咁至型」,趕走了大人細路,更似在夜店clubbing。
Michelle說,開舖前,經理會要求職員「let the show begin」,並要求店員隨音樂跳舞,興奮跟客人以英文打招呼﹕「上司會叫我懐,bring energy guys, be happy」。她不諱言,亢奮過了幾小時就會累。但總的來說,Michelle和Angel上班之初還是很快樂﹕「他們賣個look令你好想追求,覺得著鰦就係一分子,係潮人。」
Michelle性格開朗,常被派到店面當眼位置工作,她以為自己已被公司認可。
然而,Hollister香港店去年夏天開幕,擁有大學學位的Michelle自九月入職開始,便一直申請經理職位,公司卻要求她先做Model/Sales。上班期間,她多次要求轉職經理,十月底獲面試機會,面試卻失敗。同事Angel從分店經理打聽道,負責招聘的總公司人員說﹕The moment she step into the store, I knew she wasn't an MIT」(她甫踏進店裏,我就知她不適合做見習經理。)
不符公司形象未獲晉升
Angel形容,同事公認Michelle工作能力高,估計因為Michelle短髮,不配合品牌長髮女孩形象。Angel說,工作半年,從未見過有女同事頭髮短過肩膊。她更表示,店內經理全由Model擢升﹕「夠靚才可以做管理層,不靚的管理層會成為公司同事話柄」。
面試失敗的Michelle說,沒想過一直引以為傲的短髮會成為仕途阻礙,她不肯為份工留長髮,忿而辭職,轉到一英國品牌。比較兩公司,新公司一樣高檔,但對員工外觀卻沒諸多要求﹕「那英國公司更重視我的工作能力和經驗。」她和Angel已離開零售界,轉職公關推廣。
兩女認同,A&F集團在市場推廣非常成功,而且產品有可取之處,如剪裁漂亮。她們又同意,在商言商,品牌希望控制貨品形象,是商場慣常手法,只是做法比其他公司極致。Angel說﹕「這個品牌不只要求你漂亮,它的漂亮更只有它定義的一種。它想Clone(複製)這個特定形象,令全世界都有呢個Clone(樣辦)。」
Michelle說,入職前已知品牌在外國多次被控「歧視」,還是直到自己樣貌被指為不能符合,才感到失望夢醒﹕「我覺得著這個品牌是膚淺的表現,它在替大家洗腦,你讓它洗到,就是好蠢。」她們說,年輕人對此品牌趨之若鶩,前仆後繼入職,然而職員流失率亦高,「你最初入去覺得好虛榮,做兩三個月就知咩事。」
記者就Michelle疑因外貌不符公司形象未能轉職經理一事,周四中午向Hollister及A&F公關公司查詢,至截稿前未獲回覆。
2 :
GS(14)@2012-08-19 16:13:53文章由 johnson1 » 週日 8月 19日, 2012年 12:41 pm
文匯大公報?
話美國洗腦好L大罪架!
傳媒一樣用呢種莫須有趕作家走啦。
生果係表表者,只有文妓,即係model 至可以生存!
王伯同陳伯唔支持民主黨路線,就被裁員了 :inv168_01: :inv168_01:
文章由 洛克 » 週日 8月 19日, 2012年 2:45 pm
可能係D鬼眼中港人真係好好洗 :lol: :lol: :lol:
列根遺孀南茜逝世 全情奉獻 重新定義「第一夫人」
1 :
GS(14)@2016-03-08 16:11:55■列根與南茜相戀半世紀,獲譽為「美國總統史上最偉大愛情」。美聯社
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美國前總統列根遺孀南茜(Nancy Reagan)作了完美演繹,她前天心臟衰竭離世,終年94歲。由被批評為大花筒及過度干政,到成為美國最受愛戴第一夫人之一,南茜靠的是為丈夫全情奉獻,譜出一段「美國總統史上最偉大愛情」,亦喚起公眾關注禁毒及認知障礙症。美國總統奧巴馬讚揚她「重新為第一夫人下定義」。
這段偉大的愛情故事始於1949年,同樣是演員的列根與南茜在演藝界邂逅,三年後列根放下離婚陰霾迎娶南茜為第二任妻子。1981年列根入主白宮,時值美國經濟疲弱,南茜的優雅、時尚與活力或多或少帶來點生氣,不過輿論最初對南茜看法頗負面。
■列根夫婦唯一一次以演員身份合作,就是1957年電影《海軍中的悍婦》(Hellcats of the Navy)。路透社
豪裝白宮 占星安排列根行程
事關南茜甫住進白宮就嫌它日久失修,牆身爆裂、油漆剝落、地板又翹起,決定將白宮大翻新,又認為白宮必須換上新的瓷器餐具好讓設國宴時不失禮,於是豪花近21萬美元(163.8萬港元)。她強調開支都來自私人捐獻,但由於捐款人能申請扣稅,被指變相由庫房埋單,加上她經常以名師時裝示人,一切一切都予人「堅離地」感覺,甚至諷刺她是「南茜女王」。列根上任未過百日就遇弒受傷,南茜長時間在醫院陪伴在側,事故令她篤信占星,事無大小都先諮詢占星家再安排列根公務行程,何時是好日、應跟誰見面、避免往哪裏,惹來干政指控,埋下日後跟白宮幕僚長里甘不和的伏線。又大花筒又「踩過界」,南茜堅持一切只是基於太愛丈夫:豪裝白宮不但想頭家有個安樂窩,「這間屋是屬於所有美國人的,我希望這裏成為值得大家驕傲的東西」;篤信占星「是試過幾乎失去丈夫後,幫我克服恐懼的方法之一」;又認為第一夫人「在照顧丈夫上有一個獨特且重要的角色」,因此毋須就種種批評致歉。
喚起公眾關注禁毒認知障礙症
每次列根演說南茜總情深款款凝視丈夫,傳媒稱她的眼神為「the Gaze」;後來妻子確診患上乳癌,列根曾公開說過:「該如何報答一個總給予支持與諒解,全情奉獻讓你的人生更易走、更成功的人?你的報答就是去愛她及珍惜她。」浪漫的列根亦不時給太太寫情信,而且每日都會跟她說「我愛你」。南茜從不吝嗇其影響力去帶出認為重要的議題。早在做加州第一夫人時就推廣領養計劃,到當上美國第一夫人就發起「Just Say No(就是說不)」青少年禁毒運動,後來列根卸任後證實患上認知障礙症,南茜一邊傾力照料,一邊積極籌款資助其他患者及相關研究,不惜與共和黨黨友唱反調贊成幹細胞研究。
【1981年】■南茜和歌壇巨星法蘭仙納杜拉(中)共舞,列根不知何故上前有意阻止。美聯社
【2004年】■列根離世時,南茜撫棺痛哭,子女陪伴在側。美聯社
跟列根鶼鰈情深逾半世紀,共歷難關無數,對南茜最大的打擊無疑是2004年列根離世,「Ronnie(她對列根的暱稱)的漫長旅程,終於將他帶到我觸不及他的遙遠地方」。12年後,南茜也走了,遺體將葬於加州列根總統圖書館,長埋畢生至愛身旁。奧巴馬與太太米歇爾前日發聲明悼念:「南茜說過在白宮生活是準備不來的,她當然正確。但我們有個優勢,就是慶幸能從她樹立的典範中獲益,還有她慷慨的溫馨提示。」國會亦下半旗致哀。美聯社/列根總統基金會網站
南茜生平
1921年7月6日生於紐約市1940至1950年代當荷李活演員時邂逅同樣演戲的列根,戀情經常成為娛樂話題1952年3月4日與列根結婚成為列根第二任妻子,育有一子一女1967-75年當加州第一夫人1981-89年當美國第一夫人。甫入主白宮就大搞裝修,又經常以名牌裝身,被批大花筒1981年3月30日列根遇弒重傷,南茜大部份時間在病房陪伴在側,護夫形象深入民心1982年發起「Just Say No」(就是說不)運動關注青少年吸毒問題1987年10月確診患上乳癌1994年列根證實患上認知障礙症,南茜全力照顧丈夫2004年列根離世,南茜仍活躍於推廣認知障礙症患者權益2016年3月6日因心臟衰竭於加州洛杉磯寓所離世,終年94歲《蘋果》資料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08/19520612
【愛美腿有病?】醫生:持續有性衝動 可定義為性變態
1 :
GS(14)@2016-10-02 13:56:27一雙美腿絕對能吸引眾人目光,但單純欣賞並不是戀足癖。
近日一段疑似迎新營活動的短片引起全城關注,皆因片中兩個年輕男生在公眾地方舔女生大腿,有人直指行為有傷風化,但也有網民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對畫面感到興奮,希望也可以有機會舔女生大腿云云。男士愛美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網上更以「腳膠」來形容迷戀美腿的人,但愛美腿是否等於戀足癖?精神科醫生告訴你,其實不是!根據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指出,戀足癖是戀物癖的一種,在醫學界定義為性變態(paraphilia),但要界定是否患上戀足癖,首先要看看對腿部的性衝動或性興奮是否持續六個月,以及會反複出現,但如果行為不會做成別人的困擾,兩人均是成年人,經伴侶同意及在私人空間中進行,便可以接受,醫學界也不會將之定義為疾病,但丁醫生特別指出,如果因性變態行為,如戀足、易服、偷窺等觸犯法律,不可以以患有精神病作理由去抗辯。
不少網民留言指對「舔腳」深感興趣。
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
醫學界將戀足癖歸類為戀物癖(Fetishism)。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02/19788196
學者︰重新定義文學
1 :
GS(14)@2016-10-14 06:44:33【本報訊】浸會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何麗明表示,去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記者和非小說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今年頒給歌詞創作人卜戴倫,連續兩年突破文學即是詩歌、小說和戲劇的傳統框框,「重新定義文學」。其實卜戴倫作品早已成為各地大學,包括美國哈佛及港大的學術研究題目。何麗明表示,卜戴倫歌詞的文學性是否夠高,見人見智,但詩和歌過去有緊密的關係,現在歌曲傾向在流行方面發展,被視為流行文化一部份,這次卜戴倫獲獎相信可改變公眾以至學界對歌曲的看法,不再只看是否朗朗上口,而是從較嚴重角度看,事實上不少學者已從詩歌角度去研究卜戴倫的歌曲。
卜詞納入各地大學課程
她又相信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和電影電視劇本創作等其他非傳統文學類型和形式,日後或被視為嚴肅文學看待,甚至獲文學獎。卜戴倫的作品是不少大學的研究題目,美國哈佛大學的文學及科學學系,便有修讀卜戴倫文學的課程,探討他作為音樂人對文化,及作為詩人對文學的影響。台灣輔仁大學英文系也會以卜戴倫作品,反映英語詩歌特性。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部份科目也涉及其作品,文學院也曾辦講座討論其創作。■記者施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14/19800634
李飛定義:自決是港獨 朱凱廸轟中共政治羅網越張越大
1 :
GS(14)@2016-11-08 05:36:59■左起:朱凱廸、劉小麗及羅冠聰昨一同回應釋法事件。夏家朗攝
【釋法風暴】【本報訊】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昨於釋法記者會直接為港獨定義,表明提倡民族自決也是港獨,在參選層面已禁止進場。立法會3名自決派議員朱凱廸、劉小麗及羅冠聰質疑,北京政府意圖藉港獨修辭,一舉消滅在港的政治對手;本土派熱血公民鄭松泰亦指,釋法旨為抹煞尖銳意識形態,日後要走溫和討論修憲路線將非常困難。記者:鄭啟源
李飛昨於記者會中指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一部份,宣誓人如只效忠香港,不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同將香港獨立,違反《基本法》要求;更明確指出主張港人民族自決,本質上也是港獨。
在參選層面已禁止進場
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其後為釋法解說時,指明宣揚及推動港獨屬分裂國家行為,違反《基本法》相關規定,沒有參選及擔任立法會議員的資格,更指應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換言之中央在參選層面,已經禁止本土自決派進場。一直提倡民主自決的香港眾志秘書長羅冠聰、劉小麗及朱凱廸,昨一同回應釋法事件。朱批評全國人大不止濫用釋法權,更為本港民主運動佈下港獨的政治羅網。除梁頌恆、游蕙禎二人「中槍」,連民主自決路線都遭納入「射程範圍」,質疑中共是要消滅在港的政治對手。他又指按中共邏輯,政治羅網日後會越張越大,所有在港爭取民主的舉動都可被視為港獨,「唔想民主鬥爭只剩街頭與警察肉搏路線」。釋法未能抹殺數十萬支持本土自決派選票,朱強調不會因釋法停止民主自決主張,「係10幾萬選民希望我哋將政綱帶入議會,所以一定會繼續講」。他更提出修改《基本法》,堵截中共可隨時藉釋法向香港法制伸出魔爪的缺陷,「李飛講嘅係無字天書,隨時可加嘢入去,聽嚟都嘥氣」。他又呼籲本港司法界及法律界,面對人大第5次釋法,應更積極進取「當一場仗咁去打」,不能單以遊行示威表態,同時要向港人提出制度改革的具體建議。羅冠聰也批評,全國人大明目張膽將歪理說成真理,會繼續秉持民主自決原則。他質疑釋法僭建《基本法》第104條,定出取消議員資格條件,有違《基本法》內與議員資格相關條文;同時,釋法確立監誓人權力,但判斷宣誓者是否真誠及莊重十分主觀,「今日可以講港獨唔莊重,難保第日講平反六四係唔莊重」。他認為事件不止個別議員玩出火般簡單,明顯是中央干預港選舉制度。
劉小麗盼司法界尋應對
同屬自決派的劉小麗,首次宣誓以每字相隔數秒方式讀出誓詞,昨遭北京「護法」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饒戈平指為宣誓不莊重及不認真。劉指自己是否被剝奪議席不是重點,釋法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是中共可憑一句口號,判斷議員宣誓不真誠推翻當選資格,本港法治被粗暴踐踏,故懇求司法界找空間去應對,關注民主運動的未來發展。青政兩名議員昨未現身回應。鄭松泰在選舉時提倡城邦自治、邦聯建國,被視為激進本土派。他稱最關心的並非議席得失,形容中共釋法是利用行政手段,對政治路線作威嚇,展示中共可隨時劃界,「離譜到可以任佢噏」。他指原認為本港政治討論光譜擴闊,提出由港人重訂《基本法》會被接受,但釋法目的似是要抹煞所有較尖銳的意識形態,相信要推動溫和修憲也非常困難。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08/19826499
中央搬龍門收窄定義留守兒童暴減5,200萬
1 :
GS(14)@2016-11-11 08:10:20■女童在門上留下思念媽媽的字句。
留守兒童一直是內地嚴峻社會問題,但中央政府卻不願正視,反而選擇將問題隱沒!民政部通報,稱全國留守兒童人數現有902萬,比起2013年的6,000多萬銳減5,200萬。民政部解釋,得以減少是因扶貧有效,且將留守兒童的定義縮細,不過這種搬龍門做法,引起輿論關注,網民怒罵,甚至有走在前線的社工稱,情況不單沒有好轉,且「越來越嚴重」!
民政部前日召開農村留守兒童部際聯席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指今次統計出來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只有902萬,比起3年前全國婦聯指的6,102萬,少了5,200萬人,跌幅驚人。民政部亦不等民間提出質疑,在官網以自問自答的形式發佈記者會的問答情況,「回答」大家關注的問題。首先稱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採取新型城鎮化及戶籍制度改革等措施,「為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創造了有利條件」。
範圍由18歲降至16歲
此外,民政部亦稱,今年2月後,更改了留守兒童的定義,因為以往留守兒童的定義是「父母一方外出務工、不滿十八周歲」,現在因應《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將定義更改為父母雙方都外出工作,或其中一方外出工作而另一方無監護能力,而該兒童未滿十六歲,這樣的定義明顯收窄範圍,人數隨之減少。為了這次「搬龍門」去改變留守兒童定義,民政部則稱這定義是根據多項內地法例而制訂的,包括《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但這兩個原因,實在仍是難以說服民眾為何留守兒童人數,能在3年間達至減少5,200萬名這驚人跌幅。就算以修改後「父母均在外打工」這定義套在2013年,當時仍有3,000萬名留守兒童符合,比起前日通報的總數仍多2,100萬;另外,2010年時,0至5歲的留守兒童為2,342萬人,6年後的現在,他們的年齡界別為6至11歲,民政部前日稱符合這界別的就只有最多559萬人,即這界別的留守兒童,一下子減少接近1,800萬人。在雲南辦留守兒童公益項目的毛先生本來在當地就要照顧過千名留守兒童,對於民政部所公佈的數字銳減,他昨對《蘋果》記者表示,「這個沒有吧,沒有減少到這麼快」。
社工︰情況更趨嚴重
毛指雖然每個地方都不一樣,但就他自己近年前線工作來看,情況不單沒有好轉,更是「越來越嚴重」,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資源也變得更匱乏。而貴州一間大型村校的老師也對本報稱,學校本來已需要照顧超過700名學生,在下一個學期,更要因應增加的山區兒童人口,再添加一個班級。記者黃兆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1/19829916
話你知:股權高度集中 無明確定義
1 :
GS(14)@2016-12-07 07:24:14【明報專訊】雖然近期指數公司已修例將股權高度集中股份剔除,但事實上,何謂「股權高度集中」,上市規則中並無明確定義。根據上市規則第13.34條,如「發行人的證券可能集中於幾個股東手上,以致有損投資大眾利益或是投資大眾並不知情」即屬股權過度集中,該上市公司必須「按照《上市規則》第2.07C條的規定刊發公告,通知公眾其證券或沒有真正的市場,又或其持股可能只集中於幾個股東手上」。
惟即使證監會針對上市公司的股權架構及作出調查,並會在網上公布股權高度集中的公司名單;但卻未有對名單上的公司作出任何懲罰或條文約束,逼令公司改善問題。
高銀地產14名投資者持95%股份
至於指數公司修例將股權高度集中股份剔除一事,則源於「高銀孖寶」之一的高銀地產(0530)被證監揭發,其連同大股東兼主席潘蘇通在內的14個投資者持有逾95%股份,股權過份集中。事件令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於今年年初將其剔出MSCI指數;並同時宣布,將證監會認定為股權集中的香港股份剔出全球指數。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247&issue=20161206
證監擬擴闊專業投資者定義
1 :
GS(14)@2017-03-03 00:56:58【本報訊】證監會就建議修訂《證券及期貨(專業投資者)規則》,昨日起至4月3日展開諮詢,為期一個月,建議允許在確定個人是否達致符合專業投資者資格的總值限額時,將與並非有聯繫者開立的聯權共有賬戶及由該人擁有的投資公司持有資產計算在內,例如與兄弟姊妹、祖父母等非直系親屬一同開立的戶口,其資產亦可一併計算。
冀增市場透明度
此外證監會建議擴闊專業投資者類型,以涵蓋主要業務是持有投資項目、並由最少一名專業投資者全資擁有的法團,及全資擁有符合資格成為專業投資者的另一家法團的法團,亦建議接納其他形式的證據以證明符合專業投資者資格,如近12個月發出的賬戶結單、核數師發出的證明書等。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表示,建議修訂旨在增市場透明度和提高應用有關規則時的一致性,主要考慮因素是這些建議應在無損對投資者保障的情況下,切合中介人及其客戶業務需要。現時規定,個人資產達800萬港元,或管理達4,000萬港元的法團,即屬專業投資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02/19944660
遏一約多伙 徵稅15% 「1個物業」定義可包天台花園打通 將提修例
1 :
GS(14)@2017-04-12 07:45:30【明報專訊】本報及多家傳媒先後揭露市場出現「一約多伙」情况,以避開去年尾住宅印花稅須繳15%的「辣稅」。有見於一約多伙個案上升,政府昨宣布今日凌晨零時起,首置客在「一約多伙」下每個單位均須繳交15%新稅率,並建議「一個住宅物業」可包括連車位、緊接單位的天台或花園,或間隔牆被打通的相連單位,會盡快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法例,以落實收緊的豁免安排。
梁振英﹕杜絕投資者迴避加辣
行政長官梁振英昨日傍晚宣布,為杜絕投資者通過「一約多伙」以迴避去年11月劃一後的住宅印花稅(首置港人豁免),政府決定今日起收緊相關機制,並建議修例,若買家以一份文書購入多於一個住宅物業,相關交易須按15%的新稅率繳稅,若確實以一份文書購入一個住宅物業,並且是首置港人買家,可獲豁免新稅率,只需按較低的4.25%稅率繳稅。
至於「一個住宅物業」的定義,政府提出4個建議(見上表),但未公布「一約多伙」個案在新措施下繳稅時的實際安排。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表示,過往與單位緊鄰的天台、花園或車位等都被當成是一個物業,而所謂「一個物業」的計算方法,將按照稅務局一貫做法,根據地契、佔用許可證等相關文件判定。
現一約7伙 張炳良否認過往疏忽
被問及過往處理「一約多伙」時是否有疏忽,張炳良否認,指立法會2013年討論雙倍印花稅措施時,雖有議員提出是否要收緊限制「一約多伙」,惟當時政府認為觀察不到「一約多伙」有被濫用,直至去年11月「加辣」劃一住宅印花稅為15%後,發現住宅物業交易涉及「一約多伙」由加辣前的約佔3.6%,升至近期的4.7%,有個案甚至「一約7伙」,令當局有合理理由相信有人藉此逃避新稅率。政府資料亦顯示,涉及「一約多伙」並繳交較低稅率的交易佔總數的比例有上升趨勢,由推出新稅率前的0.5%左右,升至上月的2.4%。
梁振英表示,雖然「一約多伙」所佔比例較小,但在市場上確實造成即使在高價位開盤的情况下,地產商去貨去得很快,令不少買樓自住的小家庭要與這些投資者競價入市,情况不理想,故有需要出招。
香港稅務學會前會長王銳強認為,新措施並非「一刀切」,令首置市民購買連車位、天台或花園的住宅單位時,不至被「濫殺無辜」。他又指出,若有市民購買相連並拆去間隔牆的打通單位,避開新稅率後,再分間單位不作自住用途,建議政府修例時列明條文,這類買家或須在日後分契時繳回獲豁免的稅率。
涂謹申批太遲堵塞漏洞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稱,早在2013年審議相關草案時已提出「一約多伙」漏洞,批評現時才堵塞漏洞來得太遲,質疑是「故意放水畀地產商」。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主席麥美娟認為,政府有回應社會及立法會的訴求。她與涂謹申均指最終會通過政府的草案,惟希望政府繼續研究堵塞其他漏洞,如利用未成年子女的首置身分買樓、買樓前解除與家人的聯名物業,以及先購入快被重建的單位,遭收樓後再以重建戶身分買樓以避開新稅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186&issue=2017041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