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疾保並非凡危疾都理賠 留意保險公司對疾病定義各異
1 :
GS(14)@2017-04-28 00:19:54【明報專訊】醫療科技愈來愈發達,愈早發現痊癒機會愈高,事實上,香港不論在平均壽命還是公共醫療質素方面,在世界排名均處領先位置,但最近信諾進行的調查發現,接近80%的香港人認為,自己對突如其來的醫療開支尚未做好準備。此外,有53%入住私家醫院的人士,並未受到任何保險的保障。畢竟年輕人出現大病的機會似乎較小,覺得無需要買危疾保險;而且很多危疾或醫療保險屬於消費品,如果沒有索償,就等於購買了用不到的保障。
其實危疾保險與住院保險是兩種產品,危疾保險是針對患病類別保障,一旦被證實患上,便獲一筆過賠償,而住院是實報實銷為主。危疾保險(亦稱為重疾險)會在確診後支付一次過賠償,以支付與某一特定危疾相關的全部或部分醫療費用。此類保險可以作為一份獨立保單或人壽保險的附加保障出售。市民在購買保險時,需要特別留心計劃是否會針對受保人事先存在或投保後發生的一些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與哮喘等,而額外徵收附加保費,從而增加投保人的負擔。
危疾保多「一筆過」賠償 難代替醫療保
此外,有些人會希望通過購買危疾保險來代替醫療保險,但危疾保險通常會以「一筆過」的形式去賠償,而不會持續支付病人的醫療費用。醫療險與危疾險所承擔的功能與作用不同,投保人或許會因自己已知的部分疾病而選擇購買醫療險,但卻無法預測到自己何時會遭遇怎樣的重大疾病,故兩者實為相輔相成的作用,卻不能互相代替。
以消委會的一宗個案為例,甲先生於2006年向保險公司購買危疾保險,2013年求診後發現心臟血管嚴重閉塞,並須接受心臟血管擴張手術(俗稱通波仔)。甲先生在手術後向保險公司提出索償,但保險公司告知他不符合保單訂明的危疾賠償資格,原因是並非投保人一旦患上冠狀動脈疾病便會理賠,必須是要動手術的冠狀動脈疾病才受保,而根據甲先生的保單,通波仔屬非手術性技術且被列為不受保障項目,不屬保障範圍。
倘曾患危疾 或會被拒絕受保
由此可見,消費者不要一廂情願以為一旦患上保單註明的疾病便會獲得賠償,保險公司對每種受保障的疾病都有詳細的定義,如不明白所承保的範圍及疾病種類,或醫療方式是否在受保範圍,必須向保險中介人問清楚,這亦是日後能否索償成功的關鍵。消費者在投購保險前若未為意保單的詳細條款,到申請理賠時才發現與自己理解的有出入而未能索償,便會大失預算。投保人要清楚列明自己是否曾經患上危疾,購買針對過往曾患上疾病投保,則無意義,因為投保之前已患的疾病將不受保障。如果已經就健康問題求醫而該健康問題後來變成危疾,或已經接受有關疾病的檢驗,投保人可能會被拒絕受保。
由於危疾的保障範圍不盡相同,投保人必須仔細閱讀保單,仔細查看除外責任,並注意某些疾病在投保人達到一定年齡後將不再受保障。危疾保險的保障期通常較長,一般為10年或以上。保險公司可在整個繳費期內收取劃一的保費費率,但亦有權調整保費費率。雖然大部分危疾保單均涵蓋癌症及心臟病,但並非在每種癌症或心臟病的確診情况下投保人都會自動獲付賠償。這方面的賠償取決於保單對各種危疾的定義。
另類危疾保 按療程設限額
除了一次過的現金賠償外,有些保險公司還提供另類危疾保險,按保單為每個療程所設定的限額,直接向醫療提供者支付受保疾病的治療費用,包括專科及醫療程序的費用。
龍彩霞 明報記者
[龍彩霞 理財專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917&issue=20170427
馬雲旗下雲鋒反對創新板 認為不用替「新經濟」定義 初創毋須初板集資
1 :
GS(14)@2017-08-29 01:40:31【明報專訊】創新板諮詢上周五結束,原被視為螞蟻金服來港上市、或阿里巴巴回歸鋪路的創新板,卻遭馬雲有份投資的雲鋒金融(0376)反對,據雲鋒遞交的回應表示,毋須建立創新板,直指「港交所(0388)建議並非吸引新經濟企業的最佳方法」,認為同股不同權公司應放在主板,方能有效吸引科企來港,並稱「非常贊成(very much in favour of)」放寬內地科企來港作第二上市,而且同樣認為應放在主板。
明報記者 余慕恩
港交所表示正檢視收集到的意見,並會在適當的時候公布諮詢總結,不回應個別意見。雲鋒前身為瑞東,近年股權易手至虞鋒及馬雲旗下的雲鋒基金,可說是雲鋒在港的金融公司。
雲鋒遞交的5頁回應文件中,只有一段提到創新主板,認為既然上市要求基本與主板相同,如25%公眾流通量及最少300名投資者等,並採用保薦人制度、由上市委員會決定上市申請是否合適,散戶及機構投資者皆可參與交易,質疑「為什麼需要有新板」,指出在現已運作良好的主板上,仍然能達到同樣目的,只需要在股票代號上特別標明讓投資者識別便可,強調港交所應集中精力研究如何透過主板吸引科企上市。
上市要求與主板相同 股票代號識別便可
雲鋒認為,沒有必要就「新經濟」定義,反而應集中討論就容許雙重股權架構公司所需具備的特徵,為尋求上市的公司定下標準。雲鋒亦認為,交易所想引進的新經濟企業是市值較大、並且能提高港股交投量的公司,點名舉例包括螞蟻金服、滴滴出行、小米等知名的「獨角獸」企業,故建議上市門檻應再提升至10億美元,反而是否有盈利並非問題。
初板恐淪操控市場工具 如現今創業板
至於創新初板亦遭雲鋒大力反對,認為放棄行之有效的保薦人制度,初板的上市公司質素令人擔心,港交所建議初板的市值只需要2億元,將來的流通量亦成疑,更有機會淪為操控市場的工具,強調市面上已經有創投及天使投資者為這些公司提供融資,沒有必要另外提供公開市場,強調這些早期新經濟企業並非必須吸納對象。
雲鋒以創業板偏離初衷與成立創新板的目的做比較,指出創業板在1998年成立之時是為了吸引科企來港,當時正正是因為科企未能達到主板的上市門檻,故設立創業板,但無奈地創業板並未有成功達到原本設計的功能,今日更淪為殼股買賣市場及出現市場操控等問題,籲港交所應參考創業板的經驗,作出審慎決定。
開放主板讓已在美國上市公司回港
至於中國新經濟企業來港第二上市,雲鋒則表態歡迎,指不應限制內地新經濟企業在海外及香港市場二擇其一,認為應開放主板讓已經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回港。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170&issue=20170823
周顯﹕港人定義:磚頭 = 無風險投資
1 :
GS(14)@2017-11-19 15:38:27【明報專訊】在投資學,一般把無風險投資回報定義為美國債券的利率,但我認為,這並不完全正確。沒錯,周顯大師又一次企圖挑戰傳統智慧,推翻現時被視為金科玉律的金融定律。
為什麼會把美國債券的利率視為無風險投資回報,我假設大家已經知道,在此不贅。因為縱是要簡述出來,也需要寫一篇文章,那就沒篇幅去講我的理論了。
美債只為教科書定義 港人少買
以上的定義,是教科書的定義,也是理論上的定義。可是,理論上的定義不一定要符合實際情况,因為實際上很多人都會很笨。例如說,一個標準好男人,和一個浪子,女人往往更喜歡後者。
究竟什麼是無風險投資回報,不是由教科書去決定,也不是由學者無懈可擊的推理作決定,而是由市場、由人去決定。因此,不管美國債券在理論上有多麼的完美,如果市場不相信它是無風險投資,它就不會是。
以香港為例子,大家認為無風險的投資回報是買樓,反正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輸過,就是1997年高峰買入,揸到現時的豪宅和細價樓,也已經賺凸,至於什麼是美國債券?唓,香港有得幾多人買呀?
買樓如買政府債券 回報低但穩陣
所以,香港人計算投資回報的比率,永遠是用買樓來作比較:吓!股票的回報可能好高,但不夠買樓穩陣噃!投資做生意?不如買樓回報仲高啦……簡單點說,房地產就是香港人的政府債券:回報很低,只有2厘至3厘,但勝在最夠穩陣。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011&issue=20171113
業界籲放寬「生物科技」定義
1 :
GS(14)@2018-02-04 20:52:45【明報專訊】如何為「生物科技」公司落下定義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創投基金普遍認為,如果將生物科技限制於藥品未免狹窄,但現階段仍然未有清晰方向,需待聯交所稍後發的指引信釐清。
創投公司:近年移向大眾化產品
海闊天空創投創辦人文立表示,近年的市場續漸移向大眾化市場的健康產品,簡單如測心跳、血壓的手環,或是保健產品,背後有一定的研究及資本投入,「是否一定需要是醫院內用的儀器或藥物?」他指保健產品發展的步伐亦快,並以預防性產品為主,愈趨準確,甚至可達醫療級水平。不過他同意這方面的審批相對沒有藥物嚴謹,而且部分亦已錄得盈利。
文立的基金早前入股本地基因測試醫療保健公司Prenetics,他稱公司市值達15億元,但未知是否符合聯交所對生物科技公司的定義,符合的話會考慮上市。據他所知本地亦有在科學園落戶的初創企業研究基因治療,雖然為數不多,但仍可提供融資選擇。啟明創投醫療健康行業投資主管合伙人梁頴宇梁頴宇表示,生物科技範圍大,移動醫療(Mobile Health)亦是一類,如主攻預約醫療服務的微醫等。
德誠資本合伙人湯家榮稱,診症及療儀器材同樣需要食藥局批准,其標準不同於藥物,但亦應該包括在內。不過,他指近年初企估值趨高,聯交所訂下15億元市值門檻不難達到,因此在審批上市的過程中亦需要審慎。
[上市改革系列之一]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108&issue=20180129
律師事務所:證監需釐清ICO證券定義
1 :
GS(14)@2018-02-12 07:17:43【明報專訊】值得留意的是,證監會上月聯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舉行記者會,首度透露已曾阻止個別ICO及數字貨幣在港活動,不足1個月內監證會再度表示關注相關風險,西盟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Jolyon Ellwood-Russell表示,歡迎證監會關注加密貨幣的潛在風險,但認為監管機構需為公眾提供一個更清晰的定義,如何區分ICO發行代幣和證券。
他表示,香港的確出現質素參差的ICO,但並非所有ICO都是具欺詐性。他認為,如果ICO代幣具實際效用,例如應用在會員系統等,希望監管機構可以提供適當的評估,幫助公眾釐清證券投資分別。
事實上,雖然各國加強抵制,但加密貨幣的本質就是難於監管,基建網絡猶如「公海」,各國監管機構難以仿效中國以鐵腕手法,一刀切叫停國內加密貨幣交易。
各國加強抵制 加密貨幣難於禁絕
目前,各國嚴厲監管加密貨幣交易所,希望擠壓加密貨幣泡沫,但由於加密貨幣的特性,容許用戶以P2P方式,直接由自己的電子錢包,傳送特定數量的加密貨幣到對方手上,故即使完全禁止交易平台運作,用戶仍可轉往地下方式交易,難以禁絕。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345&issue=20180210
財經專題:90後港女出走芬蘭重新定義生活
1 :
GS(14)@2018-02-21 06:11:39■Melody(右前)住了芬蘭三年,在當地結識了不少朋友。
「我覺得我最對唔住嘅係我媽咪,我揼低咗佢一個喺嗰邊(香港)。」在母親的支持下,24歲的胡婉婷(Melody)數年前隻身飛到七千多公里外的芬蘭,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發現置業安居並非如香港般遙不可及,「我要靠自己,我唔想靠嫁個有錢老公」。穿上整齊酒店制服,化上淡妝的Melody,以一口流利芬蘭文,於酒店前台招待旅客。她年前被新酒店的老闆賞識,由另一間酒店挖角做「開荒牛」兼大內總管,送柴、會計、前台、分配清潔工作等事務,都由她一手打理。年紀輕輕就晉身酒店管理層,你以為位高人工自然高?事實上,扣稅後月入只有14,000港元,比起她以前在港讀書時,兼任啤酒推廣員月入二萬元還要少。對此,Melody不以為然,「我嚟呢度係為咗生活唔係為錢,我為錢我返香港啦,係咪先?」她口中的生活是,除上班外仍可每日煮飯、上網自學彈琴,有時間砌上一幅4,000塊的砌圖,過着簡樸的生活。
■Melody(右)提起一直支持她出走的母親,由一個女強人變回少女。
最放不低母親
來芬蘭之前,Melody與很多人一樣,「我以前都好想好正常咁樣,出嚟做嘢結婚生仔有樓,但我覺得香港好似完成唔到呢個目標。」中學畢業後曾寄居芬蘭家庭作一年的交換生,其後回港升學,於酒店工作一段時間後,面對香港的「現實」,最終選擇以工作簽證回到芬蘭。除了重新定義生活,芬蘭的家庭觀對她的人生亦造成很大的衝擊,令她思考人應為誰而活,「我生存唔係為我媽咪生存」。養兒防老是華人社會傳統思想,「香港有好多家庭希望仔女大個會養番自己,芬蘭傳統係生個仔出嚟,仔女自己識飛又好點都好,都唔使睇住媽咪,照顧爸爸媽媽唔係應份。」說得灑脫,但Melody最放不低的仍是母親,鏡頭面前提起一直支持她出走的母親,她亦由一個女強人變回少女,「我媽媽最想我留喺呢度,但係其實我好想返去,如果香港有一日都可以畀到呢種開心我,我一定會返香港。」再過多一年,Melody就在芬蘭住滿四年,可以申請入籍,但她現時並不打算置業,因為對於是否移民仍未有答案。惟「香港50年不變都唔知真定假,所以仍會先取得居留權再作打算。記者:梁偉聰 倪敏慧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1/20311054
新經濟冠名創新產業 未作定義
1 :
GS(14)@2018-02-25 03:05:48【明報專訊】港交所(0388)冀吸引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市場其中一項疑問是如何定義「新經濟」。昨日公開諮詢文件中為這類公司冠以「創新產業」名稱,並提出需具備應用新科技、研發開支高、無形資產值較高等至少兩項特點,惟實際仍需逐個個案審視,難有確切定義。
諮詢文件中提出多項條件,包括能證明公司成功營運有賴應用新科技、創新理念或新業務模式、研發為公司貢獻大部分預期價值、證明公司成功有賴於業務特點或知識產權,以及公司的市值或無形資產遠高於有形資產等,認為創新產業公司需至少具備當中兩項條件。
不過,港交所指,創新產業定義最終要視乎該公司的行業及市場情况而定,並提出可能出現「一家公司合資格以同股不同權成功上市,但另一家採類似科技或創新模式企業未必一定合資格」情况。
「交上市部集團智慧判斷」
被問及創新產業定義含糊問題未解,港交所(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坦言,監管機構會以主觀形式判斷,並附指引信協助上市科及上市委員會判斷,不會有太多「bright line test(黑白分明的測試)」,相信99%上市申請結論不會有大爭議,若遇上有爭議個案,會交由上市部、上市委員會及證監會「集團智慧」判斷。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128&issue=2018022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