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賠掉公司找回親情的劇本》失去豪宅、被拖累入獄,他頓悟:能跟家人說愛,才是大事

2016-02-08 

他曾是台灣出版大亨,三十四歲就蓋豪宅、開跑車,卻因管理疏失,賠到一無所有……「你如果沒有認定人生是有高山低谷的,這一生的風景,就不是那麼美妙……。」這是錦繡出版社前董事長許鐘榮樓起樓塌後,對自己一生的結語。

他曾經是台灣出版大亨,坐擁大台北華城四百坪豪宅,開凱迪拉克超跑,國際知名出版業者如ELLE等,搶著合作;如今,他住在只有過去車庫大小、三十坪的房子,一輛福特舊車,開了三十幾萬公里,車身多處擦撞也沒有修補。

但,許鐘榮的另一半陳二紅卻說:「我必須要告訴妳,我們現在比較幸福快樂。」

第一幕:事業崩盤

擁有億萬城堡、凱迪拉克跑車時,夫妻卻不屬同一個世界……她形容那段「豪宅歲月」,她和三個女兒是一個世界,許鐘榮卻是「離地三尺」任人吹捧、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原本答應帶妻女假日出去玩,卻經常爽約;帶女兒去百貨公司買衣服,卻拿錢叫國一的女兒帶妹妹去買,自己坐在咖啡廳看書。

「他很成功的時候,我(好像)不在他身邊,我不是那個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我只是公司的員工。」她說,那時,他們夫妻幾乎沒有溝通,她也刻意和他保持距離。

如今,「我們這兩年,(人生)好像撿回來一樣,就是把我們年輕時候的情感、相伴的情誼又找回來,心裡有很多感恩。」她說,現在兩個人可以一起洗衣服。家裡兩間浴室,男女分開,平均一個禮拜洗一次衣服,許鐘榮通常會問她:「妳有沒有衣服要洗啊?我幫妳。」而許鐘榮每天早上起床,禱告完畢,就會到陳二紅房間,輕輕摸她的臉,是感謝、也是憐惜這位高中時就相識相知的青梅竹馬。

重新感受到高中他們初相識時那一顆相惜相愛的心,這就是許鐘榮和陳二紅當下最大的幸福。

只不過,進入「見山又是山」的境界,卻是要在事業、家庭、親情翻天覆地之後才換來的。

錦繡出版社曾經是台灣出版界的奇葩,它在戒嚴年代,出版了介紹中國大山大水的《江山萬里》套書,一夕暴紅,一套書五千九百元,供不應求,賣了二十多萬套。

這套書,讓許鐘榮在三十多歲時就有十幾億的身價。其後,陸續出版了《中國美術》全集,一套十萬元,八個月四千套就賣光,創辦《大地地理雜誌》,還標下《國家地理雜誌》版權等;全盛時期,錦繡集團員工高達上千人,擁有六家公司,全台灣有三十五個辦公室,房地產有十三棟。

當時,許鐘榮更在大台北華城最高處花了一億七千萬元,冒一下八百坪土地,蓋了四百坪豪宅,一手打造夢幻城堡,是華城當時的地標;他開凱迪拉克跑車,五秒內可加速到一百公里;他在豪宅辦音樂會,宴請過來自十三個國家的出版集團老闆。

然而,他積極擴張事業版圖同時,忽略網路興起的衝擊,加上擴充速度太快,缺乏成本概念,財務亮起紅燈,種下集團崩盤的結果。

「他是綠字倒閉,」陳二紅說,因為破產時公司資產大於負債,所以稱為「綠字倒閉」,但,所謂「資產」,有不少卻是收不回來的應收帳款。例如高價套書採分期付款,

分三十期、二十期賣給客

戶,員工假借客戶名字購買套書,付了一、兩期後就不再付款,把書拿去外面出售套現。假單事件直到公司倒閉後才查到真相,但一切都已經太遲。

錦繡出版社前總編輯洪文

慶說,許鐘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每個人他都認為有可用之處,也因大賺錢,給他很大的信心,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別人給的提醒,他不一定會聽。

「他的致命傷,就是一直不會算帳,」陳二紅說。許鐘榮可以因為一個他認為有意義的概念,不顧一切投資進去,但缺乏成本概念,又樂觀擴充新書系,公司表面上營收高,曾一個月高達七、八千萬元收入,但在公司幫忙的陳二紅卻經常拿不到薪水。「我只拿到薪水條而已,」因為許鐘榮為人海派,他們兩人的薪水經常拿去支援公司需要,或給員工獎勵。

跳票後,許鐘榮兩個月內就出清所有資產,拿回所有支票。出事時,他手上還有一批有價值的字畫、骨董,他請債主拿支票來換這些蒐藏品,以很低的價格換回支票,十三棟房地產被銀行拍賣,庫存的精美套書,銀行以一.五折低價賣出,連紙張的成本部不夠。

第二幕:最重要的小事

歷經重度憂鬱重生,原來,和女兒講一通平凡電話,就是愛。

隨著資產歸零,許鐘榮的健康也出了問題。

面對一無所有、無事可做,許鐘榮重度憂鬱,不到兩個月時間,體重掉了二十公斤,沒有一件褲子可穿,憂鬱症的藥,吃了兩天就沒效,經常回醫院換藥。甚至,曾一度呼吸不過來,出現猝死症狀,但當救護車送到急診處,又清醒沒事,「我想,上帝如果要讓他死很簡單,那時候就可以死了,」陳二紅說。

連陳二紅也壓力大到七孔流血。有天凌晨,她吞口水時發現自己吞下去的都是血,原來是鼻腔黏膜動脈暴破,血往耳、鼻、眼、口流出,送到醫院,血紅素剩下五,正常數值是十二;但,奇妙的是,出院後,她從此沒踏進醫院一步。

二0一三年,許鐘榮與員工假成交單的官司被判敗訴,入獄八個月。

「祂(上帝)縱容我三、四十年,再狠狠把我打趴,還沒打死,」許鐘榮說,「代表祂還愛我。」現在的他學會:以前認為的小事,才是大事;以前出門工作的正事,不是正事;愛,才是正事,才是幸福。

他無法體會的那些「小事」,例如,為什麼太太跟在美國的女兒講孫女的尿布、奶瓶,要講一個鐘頭?現在他慢慢了解,那通電話,「五分鐘講事情,五十五分鐘是愛的交流。」現在,一家五人分隔台灣、美國兩地,但建立了Line群組,女兒只要傳照片、訊息,他都立刻積極回應,讓女兒很吃驚。過去,他一直忽略及時讓家人感受到他的愛,從高處掉下來之後,他一步步學會用愛來表達一切事情。

他最大願望,就是有生之年,能夠彌補過去沒做到對女兒的關心。幾年前女兒結婚,女兒跟媽媽說,她十六歲去美國念書,二十多年來,爸爸只打了五通電話給她,而這五通電話,都是要找在女兒家的媽媽,而不是跟女兒說話。這些父女陪伴的遺憾,隨著許鐘榮的改變,一切從現在開始都不嫌遲。

許鐘榮目前和朋友創業,幫蒐藏家鑑定並處分蒐藏品,也靠過去版稅生活,物質生活雖不寬裕,心靈卻是富足的。

「我現在還是『月光族』,每個月神賞賜的,都用光光,」陳二紅笑著說。然而,她好多年都沒用健保卡,每天開心過日子, 「這是恩典,神讓我身心靈都健壯,你說,這是不是幸福?我覺得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24

創業就是失去現在,要未來!



這裡除左許多廢青、毒LEmail分享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江湖猛人、甚至上市公司主席寫信過來,分享他們的故事,俺收到當然Happy,細佬都學到野,其實,創業不是「創」的事,也不是「業」的事,是人生選擇的事情。創業是一種特別不同平常的人生。如果你要選擇一個特別的人生,那麼就選擇創業。如果你要選擇一種安安穩穩過日子的人生,那麼就不要離開Comfort Zone

今天更是這樣。所有人從創業那天起要想好,你是要改變活法,而不是賺錢。賺錢只是個形式,但你改變了活法。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天下苦秦久已」。我們創業是「天下苦窮久已」。

我之前遇到一個想創業的人,告訴我他現在在打工,一個月多少錢,如果創業的話打工的收入就沒有了,還有實際的問題就是供樓很緊張、要創業還差一點錢,也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很想做。問我怎麼辦?我說回去發個白日夢。第二天問問自己想不想變成真的?如果想變成真的,那就什麼都不要想了,趕緊去做吧!夢很有意思,通常過三分鐘就說不清楚了,五分鐘就忘記了。如果你睡醒後想五分鐘以後還能說出來,這就一定是內心特別想做的事情。那那你就做。如果五分鐘之後忘了,就老老實實過日子。


他還沒聽懂,我就說,死蠢,就是你想要現在的還是要未來?想要未來的話,就把現在都丟了。創業就是失去現在要未來,創業是脫離多數人的軌道,選擇一種特別的人生軌道。其實創業也很簡單。如果不想脫離常軌,就不要創業。

白蘭度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主席,幾年前他寫了幾千字來分享他的創業故事,仲請俺去他私人酒窖吹水,這個故仔收埋幾年我至敢分享,為尊重佢老朋友、老人家,細節人名有所修改。

創業要交學費,白蘭度1992年中一家四口移民Seattle,買下一家幫唐人攪綠咭的唐人街的旅行社,以為搞下美加山川奇景遨遊,就算入行懂得經營旅行社,又儍又天真,結果失敗,雙手奉還給原股東。

94年去了大陸,與雲南老板,在海南開汽車維修廠,不單是自己首次創業,除了整車、仲有賣車及從美國入左軚車,就以為汽車維修都是同車有關,人家出雞,佢出豉油,就有美味的海南雞吃,誰知不到半年,就把錢花光,朱鎔基來了一個地球人沒有聴過的宏觀調控,左軚車不能再進口海南,地產爆煲,在海口的老板們連同他們的奔馳,凌志,寶馬等也跑了,白蘭度投進了辛苦賣車賺回來的半桶金,加上愛人父親借的額外注資都進了大海,一去不返,雲南老板只有剩餘的零件,給他作為退股的安慰,只留名義上少少股份。急急逃回西雅圖,找愛人白蘭氏為他治傷,直頭是Sleepless in Seattle的真人版

沒有入息,愛人也是,大仔八歲,細女六歲,要供樓,要養兩台車,四口生計怎麼辦?舊房子不雨屋頂漏水,也要在港親人幫忙,滙款給他,才敢去換新的。

移民不出幾年,白蘭氏心慌了,要外出找暫準看護工作,放下兩個孩子,由白蘭度去照顧,接送上課,買菜弄飯,全要頂上,這一年很不好過,吵架不停,暫準看護只限一年,如要繼續,要晚上及週末讀書,再考試進修,才能有工。只有這一年沒回港找朋友,找機會。

白蘭氏一直要求白蘭度去找工,他卻知道只要有份牛工,安頓下來,跟唐人街的蝗蟲移民沒分別,that is it ! 剩下半世只能為口而活,對他來說,生不如死,只有身體,沒有意義!

孩子快要上大學了,白蘭度只好屈服,到西雅圖金融區,Ameritrade的總公司,見了份entry level 的接電話的customer service 工,他們很喜歡,沒有經過多次interview, 直接就見MD, confirm 了。愛人今次安慰了,她知道會settle down.

可是每天太清早五時起床趕首班巴士回城上班,也趕不及六點半紐約開市,老板放他有權遲到,以為努力讀書考牌,只為過probation,安穩出糧,怎知白蘭度那個section manager 不妥MD 特權遲到,把他編更到grave yard shift,即是晚上至清晨,不是單身,豈不是白家孩子差不多沒有了爸?

奇蹟出現了,白蘭度的故事下回再續!轉Channel

大家都知道,馬雲高考好幾年都沒考上,好不容易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畢業以後當了五年英語老師。突然要到北京去做生意,中間做了很多小買賣都做不成,失敗以後去爬長城去了,不到長城非好漢,在長城上發誓要辦一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現在才十幾年,居然成了。

他為什麼成功了?那就是因為他變的和普通人不一樣了,他不再當老師了。不再朝九晚五了,不在課堂上講課了。改為開始求人做生意了。脫離了所有的常軌,然後就去做這件事情,雖死無憾。結果把這事慢慢做起來了。現在果然是全球最偉大的公司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面臨的所有的事情都會和傳統人生不一樣了。這個不一樣就是以不確定的方式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尋找確定的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成功。所以最大的精彩就是在不確定中體驗這種確定帶來的失敗、成功、焦慮、等待、孤獨、喜悅等所謂五味。

不變的叫願景,叫價值觀。變的是生意的形式。不管怎麼變,還是想要做一個好人。(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326

創業就是失去現在,要未來!(二)

再多講一個故事,台灣女孩子都喜歡做夢,喜歡愛情。但真正把愛情當飯吃的在只有一個人,就是瓊瑤。很多人談愛情都在咀上,戀愛,結婚、生仔,平常人都是把愛情轉化成日子,瓊瑤阿姨把愛情和創業結合在一起。她大學的時候和老師談戀愛,出版了《窗外》,這就和正常女生不一樣了。但如果到此為止她還可以變回成普通人,但她沒有,兩人結婚了,但是失敗了,離婚以後本還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又沒有,瓊瑤就開始寫小說,把自己心裡關於愛情的所有夢幻都寫成小說,然後投稿給了皇冠圖書公司,皇冠圖書公司老闆是有婦之夫平鑫濤。

平鑫濤和瓊瑤見面了,結果就過電了。瓊瑤和他產生了感情,這又不在常軌上。又花了很多時間,這位台灣佬叫阿大讓位,阿二上位,他倆就在一起了。很多人到此就結束了,回去過日子了。但是瓊瑤又沒有,她還是在愛情上闖蕩,把愛情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事業的一部分,一直在享受。把所有寫過的書再拍成電視劇,大陸又開始了瓊瑤熱,於是又在大陸賺了盤滿砵滿,至七十六歲封筆。

所以瓊瑤也是創業者,她和企業家一樣,做了不同尋常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創業是要做夢想中要做得那件事,而且為之奮鬥,改變你的生活軌跡,創造一個別人都不知道的未來。這是超越的開始。

還有一種人生就是挑戰命運,改變生活,創造自己的未來。這部分人是非常少的。比如上市公司主席白蘭度,挑戰並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白蘭度進了Ameritrade才三個多月,no. 7還來不及考,98年夏天就不幹了,因為更重要的創業項目,需要他跟進。98年初,白蘭度兩個妹妹跟妹夫一家人,特別在農曆年過來Seattle探他們,剛接濟我下雨漏水的屋頂,他們也沒多閒錢回港,鼓勵支持他們!

92
年夏天一家人移民後,每年暑假都全家回港探親,他就每年三、四次回來,保持香港人脈朋友聯系,upkeep 香港的政經社會百態,沒有脫節,看看還有什麼
機會可以把握。


而每星期在這裡,趁出唐人街,就買明周,壹周,蘋果,航空版,好貴都不介意,就是要跟上最新香港的資訊,娛樂,工商,體育,副刊、甚至廣告都殺!信報及明報原來有衞星版,好好的,卻被這裡代理弄廢了。還幸他有個好朋友,是信報忠心讀者,每天看完,給我留起,每星期一疊用DHLFedEx,立刻飛機運來,每次收到,白蘭度卻慢慢的享受,是學習的好工具,總算沒有荒廢他的時間及腦袋。如果那時有電子版就好了!對我來說,遲了點。

說回故事,白妹妹來到,嚷著要出城shopping,以為香港不是購物天堂,這裡款少又舊,又要付sales tax,想不通!原來去找到化粧品專門店,大手入貨,Retail prices !

帶來的大袋,每人都載滿行李,難怪最大的才帶走。他以為香港只有影音用品,水貨車才有巿場。她們也不想
白蘭度參與太多,因為以前兩個妹妹也經營過其他skin care/cosmetic brands代理,白蘭度沒有投資,所以最初沒有打算他會參與。


她倆大量入貨,行李快要超重才停止。白小姐當時有間小小的服裝精品店,在MK恆隆旁邊二樓商場,全店賣日本及歐洲時裝,只有百多呎,妹妹只有一個店員,她包辦One Foot Kick,只能糊口交租出人工。

她以前拆了伙的Partner是演藝圈出名化妝師,所以也有接觸artists,收到情報,在娛樂圈,狗頭牌正在走紅,香港只有一,兩間小店有售,也缺貨,只有托美加親友及空姐幫忙入貨。急電白蘭度出城,再在他們的retail shop retail prices入貨,飛機空運回港!今次他與以前她倆代理的,感覺不一樣,this is made for us, especially him.

在不久前的壹周刋,娛樂B book,八卦新聞,其中有成龍照片,在他化妝間,枱上給白蘭度發覺放有狗頭牌產品,他也是用家,質量一定不差,應該不會爆炸。

白蘭度信風水、六壬、五行、八字、移民前,做 Car sales 賺了第一個百萬,投資與開了五金鋪,那「金」已經 Happen名字是白蘭度,難道「白」就是what next ? 美白護膚那種 Feel,你會明白的,簡直是Angel Calling feel,非信不可!

既然起步了,為何還要去 Retail 入貨,做水貨,也不能用 Retail prices,雖然在香港 Mark up,仍然有不錯利潤。長久都會收皮,因為其他人都隨時加入搶食!

當然想直接找到廠商Brand Principal,入貨及爭取代理權。
白蘭度不等與香港妹妹商量,開始打電話到賓州總公司,找CEO大班周談,可否約到見面洽商。可是一直找不到直接對方,留言也不覆;只好每天起來,首先記得追 Call,終於接線生也怕了,十天後,聯絡到營運總監,將要求及來意說明,他只答:公司沒有國際營運的部門,也暫時不打算開發,那時狗頭牌在北美連加拿大有六十多店,不計百貨公司及分銷,生意都夠做,人手剛好,總之免問,自添煩惱。


白蘭度想,那有品牌不要添生意?可能剛有亞洲金融風暴,跟本不看好香港及中國市場。
當然不甘心用 Retail入貨,只好用另外想法,再次每天再 Call,也是想與CEO對話,不要求香港代理,只要wholesale分銷入貨,白蘭度初到美國有成立當地公司,運左軚車回港的生意,雖然沒有了trading, 可是仍有運作,用這公司攪了其他小生意,就是夠膽買架舊拖頭,加後面的運泥沙的車斗,再找個黑鬼司機,開始每天散做生意,可是他怎懂生意門路及運作,當然不久司機告訴接不到很多job,不是每天都開工,而車子又不能停在我家門前,只好由他安排,慢慢發覺車程mileage有問題,加上有告票寄來,追查他的driving log,法例規定要是填寫、日期是跟開工有分別,才知道他用他們車子自己搵食,收cash,有告票也自己先付罸款。只有那一次Parking ticket給丟失了,寄給他們,才東窗事發。那當然又交了學費!每次試新的項目,想法很有點子,只是自己不爭氣。失敗中又學習了,又成長了。

所以公司仍然active,他就用這公司要求在美入貨,再次請與CEO大班周對話及見面,接線生認得白蘭度聲音,被打動了,終於接進 CEOoffice,他首先不敢急進,先要求見面,可是大班用也表明沒有打算打進亞洲及香港,他回答,可否趁佢去Vegas trade show順便路經芝加哥轉機時,有些時間入城見面?他沒答應,很忙,到時再看看,起碼不至拒絕。

當天回程時,馬上再打電話碰碰運氣,他說只等一小時,從機場飛車入城進廠,笑著拍拍心,今次不容有失,雖然妹妹有給他a few pages 所謂 Proposal傍身,他卻不打算拿出來失禮。白蘭度知道business plan不是這麼簡單,交 Proposal不是時候。

進入CEO office,沒有心慌,只知道今次是最後機會,Escalator Pitch,否則真的到美國做牛工了。


CEO很直接問白蘭度:可有skin care experience?他說:sorry, I haven't any; 跟著他問:any retail experience ?也沒有;五金鋪,我只是很小小股東,silent的。那你憑什麼來洽商入貨?

你玩 X我呀中國佬?(未完待續)



我們發現,港孩容易緊張、港女容易緊張,弱者容易緊張,年輕人容易緊張。為什麼?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不知道。老人淡定,經歷多的人淡定,男人淡定。預知了結果,當然就淡定了。把不舒服當舒服。腦細就是過這樣的人生,這是非常與眾不同的人生。因此做腦細的時候不要忘記,自己有一個比生意更往前的理想。只有這樣才能讓你的人生變得持久有意義。

大度來自於古今天下事,盡付笑談中。一件事沒開始,你已經知道結尾了,這就叫大度。心大是非就小,心小是非大。佛就是無是非, 無欲無求,沒有是非人就平和了,看的就慈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375

創業就是失去現在,要未來!(三)

面對狗頭牌CEO大班周的連珠炮發,白蘭度不慌不忙解釋:

我的中文名字就是白,White是也,有calling feelThe brand is me and I am the brand ! 大班周笑出來了,「刁,爛Gag。」

跟著他說,同時拿出支票,即是中國人賞金先行,要唔要先?5皮野,美金

雙管齊發,加上吹水,大班周當然不能拒絕,他在美公司US$50,000 Holland Bank Cheque支票,大班周就交去財務部,白蘭度連買什麼貨的清單也沒有,只告訴他妹妹會24小時內fax到來。

That was how they had the first order
,一星期後,空運到港,不消另一星期,差點賣光!跟著一個月,隔數天就落單,飛機急補貨。他們要將當地的貨先轉給白蘭度!

那時候,當然對白蘭度不敢睇小,快快找人成立International Sales , dept. head 於一個多月出現,白蘭度趕快安排妹妹過來,直接對話,要求代理權。可是business plan從沒有寫過,也不懂;最後經朋友介紹,找到個中大MBA 在校的碩士生肯試試,他也沒有寫過,白蘭度只好在美國遙控及溝通,利用這裡SMEtemplate 及其他的software and cases,一起去完成粗粗的所謂business plan的案子。足足做了個多月,他最怕交功課的,這個功課是白蘭度一生最落力用心做的一份!

生意當然火紅,他們趕快成立狗頭牌旗艦店,在新城市開了第一個小小專櫃,全場生意No. 1,百貨公司老板立刻將他們從店後面,搬到最前,每天都擠滿客人,一炮而紅!距離第一個order 才兩個多月!

總公司終於相信白蘭度了,98年夏天派新入職的International VP legal counsel 親身視察市場及洽商代理權。今次有備而面對,雖然是start-up,兩個妹妹加白蘭度,office只有一個全能的clerk,後來才有倉務員,300 sq.ft office space就是原創基地。


98Nov 進入新改裝的時代廣場,因為單是city super 已經很多時要排隊,試過週末下午,要幫忙推車子,從伊榮街office,補貨給city super。可能金融風暴令其他零售商不敢勇於開店,新牌子才可在大大的時代廣場,租下不到300sq ft 的小店,opening那天,蘋果有整整一大版免費報導,首月生意已經四百多萬,全場嘩嘩聲,收銀機也合唔埋。

跟著
們沒有把利潤分紅,反投進去開店,推廣,換更大office, 也是搬進Kodak House,兩年內狗頭牌的故事就是這樣開始了!

99
年初,連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也有專題報導狗頭牌,是個奇蹟神話故事。妹妹忙著開店,成立班底,推廣活動,花費很多精神及心血在營運及增長生意。

白蘭度在旁黙黙看,慢慢想,單在香港只有十八區,増長有限,既然momentum已成,何不考慮衝出鯉魚門?他提出去台灣發展,可是妹妹們不敢讓他獨個人去搏,倒不如將香港市場做好再算。當時董事局否決爭取台灣市場及代理,沒有人力財力支援!白蘭度不同意,只有他個人向芝加哥提出獨自發展台灣,爭取代理權。因為打鐵趁熱,momentum一過,怕機遇不再。如果不先拿台灣,證明不單一香港,而是可以regional,怎樣能進一歩北上大陸?

白蘭度很快自己又找人,付錢弄另一個台灣的business plan 出來,再跑多一次美國,吹水爛Gag去!

今次卻有難度,原來台灣的狗頭牌商標IP給當地公司搶先註冊了,是服裝加skin care. 雖然只是服裝有營運,skin care 還沒有開始。總公司的legal找台灣律師行想辦法,時間金錢都要花不少,卻不一定擺平。所以都先按下不理。

如果白蘭度要拿下代理,自己要先擺平台灣商標owner, 那才能成事!the ball is now in my court, 怎麼辦?加上妹妹們都在潑冷水,他心中那團火快要滅熄;還好有愛人在身邊鼓勵支持,迎難而上,頂硬上!

在台灣只認識一個USC大學同學,在台北Grand Hyatt當老總,飛到台灣,找他看看可有轉機?他給介紹他以前一個香港在CX工作的朋友,來台北開了間公關公司,人脈不錯。他的國語真的有限,跑了幾趟台北,終於這個朋友願意與我一起,試試這個項目。

首先找出商標老板在那裡?又是cold call 求見洽談,幾經艱辛,才親身面對洽談,我要求他license給他,付loyalty fee,又拖拉了差不多一段時間,最後總公司的legal也飛來台北,參與談判,雙方都有律師在場,合約大概已訂,就差少少,趕航班前,才拍板,否則legal要回美,就完了!總之,這條台灣之路不好走,跟著只有愛人白蘭氏支持鼓勵他,白蘭度就不怕了。

之後點?你地話呢?..........上左市,Multi Brands,現金經常有十億八億。

創業是沉澱,當你決定要出發時,旅行中最困難的部分已經結束。每一條路,都有坎坷和奇跡;每一條路,都有出發的人和迷茫的人。害怕困難的心理,比困難本身危害更大。勇者無懼。勇者的路隨著腳步延伸;弱者的路止於眼前。希望往往不在心裡,而在腳下。不邁出第一步,希望再大的事都没有希望。

爾冬陞話:「最需要恐懼的係恐懼本身。」


但世界上這兩種人生又非常不平衡。第一種人生占到98%,第二種人生是2%。大部分都是第一種人生在CCTVB和故事裡、我的Blog裡看第二種人生。但是進入2%以後會發現,是非開始改變了。你在95%裡面的時候,像白蘭度這樣,剛開始會被人說成廢中問題,到了進入5%,就變成生活精彩。這是另外一種玩法。如果我們在98%裡面,下班回家看孩子,補習,這是好丈夫。變成2%以後,這叫人才。叫做為事業奮不顧身地獻身,乜都變了。

所以在常人裡做極端的事情,哪怕不犯法,也會被很多人批評,睇衰你。但你堅持進入到2%裡後,就開始有人說好了。這就是人生的轉換。

比較尷尬的就是從90%98%之間的時候,相當於蟲子變化為飛蛾,還沒有變換完的時間,90%的人還在罵你,8%的人還沒有接受你。但一旦進入2%,就像SpaceX進入另外一個軌道。說來道去,就是要變成2%的人,變成和其他人不一樣的人。


剛開始創業,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就是缺錢。白蘭度一開始都缺錢,錢在別人口袋,怎麼能跑到你的口袋呢?謀人錢財其難度僅次於奪人貞操。憑什麼人家願意把錢給你保管,讓你做事,最後賺的錢還能留一部分利潤給你?其實這個事的起因並不是錢。因為所有天下創業者共同點都是冇錢。沒錢要變成有錢,這才是創業的動力。

所以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很多年輕人朋友心小,不是說理想小,我說的意思是對人生的百態都見得少,就不明白。把事情容易想的絕對化,覺得那就是求人。那怎能叫求呢?那可以叫交流,交流求人和被求的經驗。所以這一關過了,再加一個誠實的素質。錢就來了。當然,還有就是你要做的事是真事,實事,不能吹水。

李嘉誠出現之前,香港有錢人也很多,馬雲創業的時候也沒有錢,但為什麼人家喜歡把錢給李嘉誠?把錢給馬雲?超人最近又俾了錢一個台妹,做音響技術,Why there are so many 年薪100-500萬都唔要,決心創業的年輕人? (全文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66

我們是怎樣失去聯想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30/156164.shtml

我們是怎樣失去聯想的?
尹生 尹生

我們是怎樣失去聯想的?

聯想從來不曾失去“聯想”,我們失去的是一個強加上去的想象。

黑馬說:

我們從來就不曾失去聯想,聯想也不曾失去“聯想”,因為我們從來都不曾真正擁有它,我們擁有的,只是一個被我們強加上去的想象。

文 | 尹生

不出意外,當聯想集團交出一份虧損的年報時,關於它的種種不是的批評劇本從頭又上演了一遍,而其中十幾年來的保留劇本,毫無疑問當屬“聯想集團是一家沒有技術的公司”,它的戰略失敗是必然的,它的“貿工技”就是個錯誤,是中國人過度投機一面的寫照。

而每當這時,另一家公司就被當作聯想的對立面提出來,比如它從一開始就有長遠戰略魄力,有技術擔當,結果是贏得了全球型的勝利,這家公司就是華為。而在這次的劇本中,又恰逢華為手機在中國和全球狂飆突進,而聯想手機則被排擠出全球前五,於是,更加驗證了聯想的“必然性失敗”。

客觀來說,兩家公司在很多方面不具備可比性,尤其不能因為華為通過技術成功了,就認為“沒有技術”的聯想是失敗的或必然失敗的——後者是典型的唯技術論,同樣危險。盡管聯想也曾經在通信設備領域有過不錯的機會——這也常被人拿來說明聯想的投機型一面——但有些事情是無法假設的,尤其是涉及到一家初創公司的方向選擇時,因為它總是或多或少帶有創始人的背景烙印和資源導致的路徑依賴。

柳傳誌中科院計算所出身的身份,註定了在面對一個自己的本行、當時需求非常強烈、同時又容易獲得當時環境下來自政府的認可的機會時,會優先選擇它,而非選擇相對較遠的通信設備行業;而任正非如果沒有從程控交換機代理中賺到第一桶金的經歷,也很難說他一定會堅定地選擇通信設備業和技術投資戰略。

兩人的不同選擇幾乎註定了完全不同的命運。如果任正非沒有選擇通信設備,即便他再有雄才偉略,也很難說會取得華為今日之成就,因為華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與通信業當時面臨的機遇有莫大關系

舊的程控交換機市場技術成熟,新的3G技術處於起步階段,國際廠商對程控交換機的放松警惕,中國提供的巨大市場和政府的支持,以及更重要的,通信設備是一個B2B市場,且全球最主要的運營商不超過100家,為華為基於廉價的人力成本打人海攻堅戰提供了條件。而在通信設備之外,當時很難看到還有這樣規模巨大且提供進入窗口期的科技行業創業機會。

相反,PC業的標準已經制定完畢,絕大部分都掌握在美國幾家大的巨頭手中,市場還在不停發展的早期,巨頭們都卯足了勁,同時,它主要是個人市場和分散的普通企業市場,這樣一來就必須依靠消費端的品牌和渠道拉動,這比通信設備主要靠技術和直銷推動要難得多——這一點就可以解釋為什麽到了今天,中國仍然鮮有全球認可的消費品牌,因為品牌的建立面臨最大一個障礙——文化。

即便華為,其目前已經稱得上“成功”的手機業務,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中國本土品牌的成功,而中國的成功又很大程度上是華為這個已經得到全球認可的商業科技品牌的出口轉內銷式的成功,以及華為自己在系統設備領域的積累、零部件環節的布局,其海外手機市場的進展可能仍然主要依附於系統設備的成功——早期像華為這樣的中國設備商一般將手機作為一個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提供給運營商。

我們可以用“結構性機會”來描述聯想和華為兩家公司不同的選擇:華為找到了通信設備這樣一個結構性機會,而聯想所選擇的PC整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卻沒有這樣的機會,要明白這點,你只需看看臺灣的華碩和宏基今天的處境就可以了,它們曾經幾乎代表了非美國公司在全球PC整機市場的最高成就。

倒是在零部件領域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比如從事半導體代工的臺積電還晚聯想幾年成立,但如果考慮到歐美對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警惕,即便聯想希望進入這個領域,也很難獲得真正的突破。而另一個機會是行業整合,則是在聯想成立近20年後才到來,對IBM PC的收購就是這種機會。

至於互聯網和移動計算,毫無疑問是真正的結構性機會,但移動計算部分是PC時代的延續——在該領域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美國公司手中——部分歸屬於通信設備行業,這本來就屬於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華為這樣的系統設備商更有優勢,即便是微軟和英特爾這兩大PC巨頭,也至今仍然沒能在該市場獲得實質突破。

至於互聯網,實際上聯想也曾經投入大筆資金,但無果而終,同樣,美國在PC領域占據主導的幾家公司,也無一在該領域獲得重要地位。由於批評者往往是局外者,容易理想主義化和想當然,認為一家公司在一個領域成功,也應該在另一個領域獲得成功,而實際上,因為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少數的例外,比如曾經的諾基亞,這樣的成功案例是很少見的。

實際上,如果將評價的目光僅僅放在PC整機市場,毫無疑問,聯想集團仍然不失為一家成功的公司,而楊元慶也是一名出色的CEO:

在他全面執掌聯想集團時,聯想在PC領域的市場份額已經下降到第四位,而幾年後,聯想不僅拿回了與IBM PC合並過程中流失的份額,還登上了PC業的頭把交椅。在過去幾年,盡管全球PC都陷入負增長,但在大多數時間聯想PC的增長速度要遠遠好於行業整體水平,且盡管去年虧損,但主要是受包括重組費用在內的一次性費用拖累。

但當我們將聯想集團作為一家企業整體去看待時,它的失敗仍然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在:

作為一家缺乏核心技術支撐、市場導向的公司,它本來應該未雨綢繆,趁早尋找新的機會並培育新的增長點,而不是沈浸在PC業全球整合帶來的暫時性迷幻中——某種程度上,包括IBM PC收購等一系列整合行動,掩蓋了其真正的危險。

在過去十幾年,至少出現過如下的重大機會,平板電腦等PC的延伸產品,以及作為PC替代品的智能手機,互聯網,半導體等信息產業零部件的投資,智能電視等代表計算家庭化的產品。盡管在一些領域聯想有過嘗試,但由於對於PC業面臨的潛在危險缺乏足夠重視,也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視野和長遠布局的決心,過於陶醉於短期的規模增長和股價表現,最後都淺嘗輒止。

而歸根到底,這些問題又都可以從文化層面找到根源。早在2004年,尹生(微信公號jia-zhi-xian)就曾經對聯想文化展開過一次全面調查——當時的聯想也面臨著和現在一樣的嚴重挑戰,甚至就連楊元慶本人也在當時的一封內部信中發出“為什麽聯想失去了激情,失去了如狼似虎的野心?”的吶喊——並就此成文《聯想的“精神病”》。

我當時總結的聯想文化五大癥狀是:驕傲和自以為是,缺乏危機意識,執行乏力,官僚主義盛行,封閉排外;五大病根是:過於強調結果導向和成員行為的一致性,過於強調管理三要素,過於擡高奉獻精神,缺失的中層,過於強調穩重。

今天看來,這些問題很多非但沒有解決,反而變得更為嚴重了——在並購帶來的增長中被忽略,在整合過程中被跨文化溝通這一形式過分分散註意力,某種程度上,形式化進一步上升為一種儀式了。

數年前,我曾經在798參加過聯想某位副總的發布會,我在會議室外面的一個角落中的一個凳子上坐著,將腿橫放在樓梯邊緣,這樣我就可以將筆記本電腦放在雙膝上寫作,一邊等待那位副總的到來。突然,我聽到聯想一位公關人員大喝一聲,“把腿拿下來,X總來了!”我當時被這位公關人員威嚴的儀式感著實嚇了一跳,但也開始暗自為聯想的未來擔心。

楊元慶肯定已經也領教過了這種儀式的根深蒂固。去年在寫給內部員工的一封信上,他這樣寫道:“今天的狀況,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用過去做事情的經驗來做新的業務,我們在PC上的成功經驗,想用在手機上;我們傳統的經驗,想用在互聯網時代……正是這些根深蒂固的mindset(意識)的東西,這些深入到基因的東西,造成了今天的結果和狀況。所以,不變化,肯定不會看到成功的結果。這就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

但當他尋求變化時,面對的是“用榔頭也敲不醒”的管理人員,這樣的一個組織便失去了對市場應有的敏感性和行動的動力,這對於一家基於消費品牌、面臨快速變化的個人市場的企業而言,無疑是最嚴重的災難,在這方面,聯想已經和一家典型的國有企業無異,而它卻缺乏一家表現良好的國有企業常有的庇護——基於政策保護而在某個領域獲得的壟斷地位。

這才是華為真正應該受到表揚、而聯想應該受到批評的地方:華為基於正常的企業家精神和基於普遍人性建立的領導力,與聯想基於特殊背景(中科院)而給自己戴上的不切實際的高科技光環,以及由此而來的通常不是一家市場化的企業應該承擔的“產業報國”責任,決定了兩家公司完全不同的方向

當一個不得不在表面上維系的目標實際上變得不可能實現時,在聯想那里變成為左右搖擺、不敢積極主導未來的機會主義;當一切都是基於內在積極性而對未來設置的宏大願景,在現實中遇到挑戰時,在華為那里就成為壓倒一切的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從來就不曾失去聯想,聯想也不曾失去“聯想”,因為我們都不曾真正擁有它,我們擁有的,只是一個被我們強加上去的想象。

而聯想的未來,也必然開始於文化層面的變化:面對殘酷的現實,褪去幻想和虛榮,勇敢承受短期損失和股價波動,大手筆投資未來。對聯想而言,結合其已經僵化的機制,除了三星的道路,目前看不到其他捷徑的存在,即:

建立強勢品牌,繼續尋找在多個細分產業的整合機會,充分利用在整合方面的經驗和行業整合的機會,但同時,必須在半導體等垂直一體化的領域展開投資(現在市場正在提供這樣的機會),以便獲得持久的戰略和成本優勢,三星即便在失去中國市場的情況下仍然占據全球手機業的頭把交椅,主要就是因為品牌和垂直一體化這兩方面的優勢。

而在這之前,必須放棄不切實際的核心技術幻覺,學會像一家正常的、由企業家精神驅動的企業那樣去思考和行動。

尹生 價值線

聯想 華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17

日產汽車不能失去三菱的兩個原因 招架風暴未歇 為何敢砸22億美元相救?

2016-05-30  TWM

三菱汽車油耗數據造假事件尚未明朗,原本就是合作夥伴的日產汽車,就宣布要取得三菱汽車超過三成的股權,掌管日產及雷諾汽車的高恩,打的是什麼算盤?

「三菱汽車將成為我們戰略聯盟的新成員。今後要找回信賴、抓住新商機。」日產汽車社長卡洛斯·高恩(Carlos Ghosn),五月十二日在記者會中自信滿滿地表示。

三菱汽車日前爆出輕型汽

車油耗數據造假的問題,日產出資二三七三億日圓(約二十二億美元)相助,實際上等於把三菱收為旗下一員。日產承接了三菱汽車預計在十月進行的第三方配股增資,取得三四%的三菱汽車股權,預計將成為超越三菱集團的最大股東。

日產與三菱汽車在二0一

一年合資成立公司,共同開發輕型汽車,並自一三年起以雙方品牌銷售三菱所生產的車子。自負面消息爆發至今約三周,就在真相的全貌遲遲未能釐清的狀況下,日產涉險出手相救,幫三菱度過難關。

由於掩蓋召回(回收並免

費維修)行動,二000年代,三菱曾二度陷於經營危機,這是它第三度走投無路。

三菱日前爆出竄改輕型汽

車「eK Wagon」、「eK Space」,及供應給日產的「DaYz」、「Dayz Roox」四款車的油耗資料,誇大燃料效能超過一五%的醜聞,起因是日產舉發問題。到現行車種為止,都由三菱汽車開發,但將從下一年度的車種開始開發的日產,在測定現行車種的數據時,發現資料存在一些無法說明的落差。

三菱汽車一六年三月底時

的自有資本比率是四八%,持有約四千五百億日圓的約當現金(編按:指短期且具高度流動性的短期投資,可視為現金)。在資金周轉上,不至於馬上出問題。

但四月二十日起,三菱汽車因為出問題的輕型汽車停產也停售,四月輕型汽車的銷售額較前一年同月暴跌了五五%,今後並無重啟銷售的計畫;就算能重啟銷售,品牌形象也已受創。三菱汽車會長益子修表示,「要憑我們自己找回信賴很困難。」

原因一:輕型汽車低成本

的生產技術,三菱在行!

而且,在輕型汽車以外的部分,可疑之處也在擴大。三菱原本在日本國內轎車廠商中已經是敬陪末座,只

有區區十萬輛銷售量

而已,現在確定會再大減。雖然銷售量當

中有九成以上都是以

亞洲為中心的國外,國內的依存度低,

但如果在本國退出市

場,對經營來說是嚴重傷害。

另外,三菱汽車的生產,在日本國內占五五%,最大生產據點水島製作所,多半供應給日產。著眼於未來,不能被日產捨棄掉。

日產也有不能捨

棄三菱汽車的緣由。

其一是,輕型汽車已

是該公司國內銷售中

不可或缺的存在了。

Dayz、Dayz Roox

車款占日產國內總銷

售約四分之一,四月的日產,輕型汽車的

銷售跌為前一年同月

的一半以下,醜聞對日產的影響反而更嚴重。

雖然接下來的輕型汽車車

款由日產負責開發,但原本預計仍會在三菱汽車的水島製作所生產。輕型汽車需要的低成本生產技術,三菱汽車很在行,假如切割三菱汽車,卻沒有要自己生產輕型汽車,就勢必得再找其他新夥伴。

原因二:掌管三菱,有助

於擴張東南亞版圖

另一個原因是,和其他日本車廠比起來,日產在東南亞市場發展,成長有限。

在泰國與印尼,擁有休旅車款Pajero與貨卡車款Triton 的三菱汽車相當受歡迎。若把這些車款收歸旗下,東南亞的勢力版圖將為之不變。

不過,對於造假事件的真相遲遲未能釐清全貌,雙方卻急著要資本合作一事,不少人都存疑。中西汽車產業研調公司的分析師中西孝樹表示,「日產出手幫三菱汽車雖然沒有奇怪之處,但是在造假問題還看不出會擴大到什麼地步的階段就合作,會給人一種『好像太快了點』的感覺。」對此,雙方在記者會中異口同聲表示,「自一一年合資成立公司以來,就一直在洽談擴大合作。」

兼任法國雷諾汽車執行長

的高恩,一直以帶領公司成為全球前三大車廠為目標。「在汽車業界,規模效益很重要。」高恩深信,在汽車業的白熱化競爭中,要想勝出,產品必須環保,還必須為自動駕駛技術投入巨額資金,擴大規模也有其必要。一五年,日產雷諾在全球的銷售輛數為全球第四,若再加上三菱汽車,就很逼進前三大了。汽車記者清水和夫分析道,「這是起手式。高恩應該也把和法國寶獅雪鐵龍集團PSA(Peugeot Citroen)的合作納入考量。」以全球第一為目標,高恩對三菱汽車的相救,或許是他實現野心的第一步。

譯者·江裕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17

法國駐華使館悼念吳建民逝世:法蘭西失去偉大朋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570.html

中國資深外交官吳建民突然因車禍逝世的消息,讓很多人驚訝和深感痛惜,各駐華使館紛紛哀悼。

法國駐華大使顧山今日發悼詞表示,“驚悉吳建民大使不幸逝世, 我深感悲痛。法蘭西人民失去了一位知曉法國並為法中關系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朋友。值此悲傷時刻,我謹向吳建民大使的家人表示沈痛哀悼。”

“吳大使是我的師長,我從他那里學到很多,為其深邃思想所折服。”顧山表示。

據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消息,6月18日4時17分,孫彧(男、30歲)駕駛鄂AA9S01號別克商務車,搭載乘客吳建民(男、77歲,外交學院原院長),劉鋒(男,54歲)、朱曉馳(男、52歲)、陳偉傑(男、27歲),沿武昌區梨園地下通道由北向南行駛至南出口處時,所駕車頭撞擊路中隔離花壇,發生單方交通事故,造成車內五人受傷。吳建民、朱曉馳經醫院搶救無效當日死亡。

據悉,傷者正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接受治療,暫無生命危險,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吳建民於1939年3月30日生於重慶。1959年從北京外國語學院法文系畢業後,吳建民進入外交部工作。他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

1971年,32歲的吳建民成為中國駐聯合國第一批代表團工作人員,在他此後的外交生涯中,歷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中國駐比利時使館、駐歐共體使團政務參贊,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及發言人,中國駐荷蘭大使、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常駐代表、大使,中國駐法國大使等。

在1998年至2003年擔任駐法大使期間,吳建民是不少法國外交官口中的儒家君子,能力卓越,在他任職期間,中法關系發展良好。在2003年6月底吳建民離任前夕,法國總統希拉克向他頒授了“法國榮譽勛位團大騎士勛章”。通常這一榮譽勛位,是僅次於法國總統授予外國元首的十字勛章之外的全法最高表彰獎,授予一位離任大使,是破天荒第一次。

外交部歐洲司通過微博“中歐信使”賬號表示,吳大使是傑出的外交官,睿智、儒雅、正直,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充分展示了中國外交官的素養,退休後依然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奔走勞碌。他的溘然離世是中國外交界的重大損失,令人扼腕唏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08

遊客爆買就業率上升,誰說日本經濟“失去了20年”?

集島國之小與經濟之強於一身,就是謎一般的日本經濟。

盡管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有人甚至說若沒有中國遊客“爆買”,日本更得走下坡路;但與日本強大的制造業實力相比,中國多數企業還是學步的稚子。

今年一季度,日本經濟表現超預期反彈:在全球不景氣的背景下,不僅走出了負增長的泥沼,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環比增速為0.5%。

日本內閣府6月8日公布了上述數據,然而剛高興兩天,6月13日,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Fitch)宣布將其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為“負面”,理由是擔憂日本修複公共財政狀況的能力。理論上,這意味著其可能會在未來1~2年內將日本降級。

日本曾是高端制造業與經濟發達的代名詞,現在也擁有“常人看不見”的制造實力。今後日本經濟走向何方?中國憑借經濟總量將日本甩在身後就高枕無憂了嗎?

值得註意的是,日本經濟的特殊之處——國內生產總值(GDP)遠低於國民生產總值(GNP),即日本大量的財富是由在海外的日本企業創造的。這一傳說中“隱形的日本”好似水下的冰山,不可小覷。

“失去的20年”?只是回歸正常

日本曾經創造了經濟奇跡:從二戰後的廢墟中迅速崛起,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將這個頭銜保持了40余年之久。

盡管在2011年,中國趕超日本成為了全球第二,時至今日,經濟規模已幾乎超過日本1倍,但為亞洲創下史無前例增長先例的還是日本這個國土面積不到38萬平方公里(小於中國雲南省)的島國。

1950年~1973年間,日本GNP平均年增長率超過10%,對科技的投資也維持高增長率。日本發展了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其所生產的大部分產品銷往海外,獲得的外匯則用於購買工業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技術、管理經驗、原材料、能源等。

除此之外,日本國內也存在著許多有利於經濟複蘇的因素:比如普通日本人的嚴謹敬業、政府和各行業的緊密協作、極致的工匠精神等。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國際觀察》執行主編武心波看來,日本之所以能在戰後迅速崛起,主要是得益於地緣政治因素。作為“西方世界的VIP”,日本左右逢源,獲得了美國各個方面的援助,無論是工業根基還是資源,無論是資本還是技術。在這種外部條件下,日本想不強大都難。

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經歷了所謂“失去的20年”,GDP增長長期陷於停滯,日本企業的競爭力也出現下降的趨勢,僅在汽車制造等傳統領域內具備全球最頂尖的競爭力。全世界的經濟學家似乎都在關註,日本長達20多年的停滯還會延續多少年,所謂“安倍經濟學”是否能夠扭轉日本經濟頹勢?

事實上,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的經濟表現並沒有太糟糕,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日本GDP增速在2012和2013年甚至超過了德國。

武心波表示,“冷戰結束後,這個國家的生存環境遭到了挑戰。日本原來好比是生長在暖房里的花朵,現在放到室外了,要和正常國家一樣在自然環境中生存,這時候它就不行了。為什麽?因為它在冷戰時期形成的體量太大,這種體量是被冷戰的需求吹出來的,是泡沫。所以,與其說日本是經歷了‘衰退的20年’,不如說是‘回歸正常的20年’。日本不是在衰退,而是在‘消腫’,在回歸到正常的狀態。”

制造業:實力隱於細節

日本曾是高端家電的代名詞。作為一名80後,記者仍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普通家庭都以擁有日本制造的彩電、冰箱、洗衣機為榮。等到上了學,同學間又開始流行起Walkman,那時候能擁有一臺索尼隨身聽,就跟今天手拿剛上市的最新iPhone一樣炫酷。

武心波印證了記者的感性認知:“(上世紀)80、90年代的時候,日本強大到什麽程度?全世界所有國家都不用生產白色家電,靠日本就夠了。”一提起“日本制造”,人們的聯想都是“可靠”和“高級”。

時間快進到21世紀。如今,任何一家公司只要有足夠的資金,都可以通過購買機器、技術和原料進軍制造業,因此,索尼、松下、夏普這些曾經的金字招牌,被外國同行蠶食了家電產品乃至消費電子產品的很多市場份額。然而,有那麽一群規模較小、知名度也不那麽高的日本企業,卻繼續在尖端的小眾市場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武心波表示:“日本現在基本上已經放棄了白色家電,退守到細節。中國呢,比方說空調,品牌打的是長虹、海爾,但里面重要的零配件還是日本生產的。蘋果手機也是。甚至連美國上天的衛星里面,很多重要零部件也都是日本的。”

有一樣產品最能體現日本的技術實力,這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直接看到,它就是電容器。有的電容器只有一粒鹽那麽大,每個電容器的制造成本從1 美分(6 分人民幣)到20美分(1.24 元人民幣)不等,但是一部手機可能需要100 個電容器,一臺個人電腦則需要1000 個。日本村田公司(Murata)在這個領域占據了40% 的全球市場。再加上日本東京電氣化學工業公司(TDK)和日本太陽誘電公司(Taiyo Yuden),日本企業在該領域占據了全球市場高達80% 的份額。

再比如,全球計算機硬盤驅動器所使用的馬達,約有75%來自於一家叫做日本電產(Nidec)的企業;用來調節汽車反光鏡角度的微型馬達,大概90%由萬寶至馬達(Mabuchi Motor)生產;用於制造LCD面板的蝕刻機,80%由TEL(Tokyo Electron Ltd., 東京威力科創)生產;將矽片變成計算機芯片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矽片容器,60%是由Covalent材料公司生產的。

還有,日東電子有限公司(Nitto Denko)在液晶顯示器生產領域擁有20多種領先產品, Covalent掌控了70% 的電動機碳刷市場,三菱化工(Mitsubishi Chemical)幾乎壟斷了紅磷光材料(用來制造LED 燈泡)市場,信越公司在半導體矽片市場上居於領先地位,京瓷公司(Kyocera)則一直是集成電路部件領域的領軍者。

“這些無處不在的日本制造可能不是最吸引人的,可是制造半導體芯片或者液晶顯示屏卻少不了它們。”摩立特咨詢公司的分析師阿爾伯特·莫爾(Alberto Moel)說。

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統計,日本企業占據了至少30個技術領域內超過70%的全球市場,每個領域的市場規模都在10 億美元以上。

也無怪乎在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德勤於今年3月底發布的《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上,將日本的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排在第四位,僅次於中國、美國和德國。據德勤預測,到2020年,日本的制造業競爭力仍能躋身全球前五。日本在人才、創新政策和基礎設施方面極具競爭力優勢。

在“失去的20年”之後,日本積極尋求各種重振其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方法。日本經濟的各個領域都普遍認為,創新將會是提高生產率、維持強勁經濟增速和全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勞動力危機

制造業實力依然很強的日本卻面臨著沒有“巧婦”來做炊的風險。

眼下日本的最大難題當數勞動力人口萎縮、人口日益老齡化。日本是全球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目前日本社會的少子化甚至無子化現象非常突出。老齡化被很多學者用來界定為日本經濟前景黯淡的一個理由。日本年輕人存在著不願意工作的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短缺。

截至2014年10月1日,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了3300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26%。到2060年,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還將進一步上升至40%左右。

目前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少於8000萬人,且預計將進一步減少;老齡化給日本勞動力市場和經濟所帶來的挑戰是空前的。日本的職位空缺在2015年11月接近20年來的最高水平。

日本政府顯然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問題。“安倍經濟學”計劃中提出了兩大具體方案:一是“女性經濟學”,呼籲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提高女性在企業中的參與度和活躍度,增加日本勞動力數量。二是在2015年成立“機器人革命行動委員會”,旨在通過提高機器人的使用率,來緩解勞動力市場的緊張狀況。這個由政府主導的五年計劃得到了200所企業和高校的支持,到2020年,使機器人的年銷售額從此前的6000億日元(約合390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4萬億日元(約合1560億元人民幣)。

日本2015年7月開出全球首家機器人酒店。

日本企業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向來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日本經濟產業省的數據顯示,以發那科(Fanuc)、安川電機(Yaskawa Electric)和川崎重工業公司(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等全球頂尖工業機器人供應商領銜的日本企業在2012年的銷售額高達3400億日元,占據全球50%的市場份額,同時在精密減速齒輪和力敏感等關鍵機器人部件市場所占的市場份額高達90%。

美銀美林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20年,全球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市場的規模將達到1530億美元,為制造業和醫療保健行業總共節省14萬億~33萬億美元成本;到2025年,機器人將執行制造業中45%的工作,而目前的比例為10%左右。

對於始終拒絕用移民來填補國內勞動力市場空缺的日本來說,大力扶持和發展機器人產業作為老齡化社會的解決方案不啻為一個明智的選擇,況且其機器人產業原本就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如果日本能夠成功完成產業自動化轉型,其經濟實力或能更上一層樓。

海外資產驚人

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5月份曾表示,截至2015年底,日本對外資產余額約為948.73萬億日元,較2014年增加了0.7%,已是連續第七年保持增長並創下歷史新高。這主要得益於日企收購海外企業等直接投資以及機構投資者的證券投資增加。

一個特殊現象是,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遠低於國民生產總值(GNP)。有一種意見認為,日本在國內失去了20年,但卻在海外造就了一個“隱形的日本”。

武心波並不贊同:“日本龐大的海外資產並不能說明什麽問題。這是日本在全球產業結構中的地位所決定的。日本國內已經完成經濟轉型,開始向全球布局。海外資產高說明日本經濟的全球化程度很高,已經成為全球經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此無需做過度解讀。”

“德國也是生產制造能力很強的國家,德國的產品全世界都在消費。這決定了德國的生產體系不可能安排在國內,而是要在全球範圍。中國也是一樣。終歸會有一天,中國的海外資產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

關於日本和它“失去的20年”,或許這樣說更準確些:日本是因為失去了冷戰時期的超級優越的發展環境,經濟發展速度也回歸到一個中等強國的正常水平。盡管社會和經濟結構的積極改革面臨阻力,短期內效果也不是太明顯,但這個國家有對技術創新的重視、高端制造業的暗中發力,海外資產的高效擴張,所有這些都表明:現在的日本經濟並非一無是處,相反可能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積聚了相當的實力。

謎底由此揭開,GDP只是經濟實力的一個方面。技術話語權和產業鏈掌控力也是國家經濟實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仍然占據諸多產業金字塔尖端的日本,從其全球資源戰略到以科技和創新推動的高端制造業,無疑是一個值得其他國家尊敬和學習的經濟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48

中國失去蘋果全球第二大市場稱號

中國不再是蘋果第二大市場了。

蘋果今天淩晨盤後公布財報顯示,在過去的三季度里,共賣出4040萬部iPhone手機,盡管同比下滑15%,但略高於華爾街預期,蘋果股價盤後大漲超過7%。但是中國真正丟失了作為蘋果第二大市場的稱號。

2015年第二財季,蘋果在中國的營收達到168億美元,中國超越歐洲成為蘋果全球第二大市場。直到今天,歐洲重新奪回全球第二的寶座。今年第三財季,蘋果在中國的收入下滑至88億美元,而在歐洲的收入達到96億美元。

iPhone銷量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下滑,這導致三季度蘋果營收大幅下滑14.6%至423.6億美元,盈利下滑27%至78億 美元。中國市場銷量下滑33%,也是連續兩個季度下滑,上一季度下滑26%。而去年同期增長112.4%。

中國市場增速放緩主要有幾個因素:其一,經濟的不確定性;其二,中國市場日趨成熟,人們更新手機的周期變得更長。蘋果未來是否還能在中國產生巨大盈利面臨挑戰;其三,本土品牌的競爭力變強。

Gartner研究副總裁Brian Blau對第一財經表示:“蘋果在中國的市場下滑,也是因為當地市場面臨其它品牌的競爭加劇。華為和三星的競爭力比去年要強很多,中國本土的一些品牌也開始崛起。”

Canalys昨天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華為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了歷史紀錄的1910萬部,僅次於2013年四季度三星手機的出貨量1920萬部。今年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呈兩位數增長,其中華為手機出貨量增幅達16%,超越蘋果與三星,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最大的公司。

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國產手機品牌Oppo和Vivo的智能手機出貨量也都超過1500萬部。三星和蘋果正在爭奪中國市場第五大手機品牌的位置。Canalys數據還顯示,蘋果目前在中國的最大競爭對手華為今年一季度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增長近50%。截至今年5月的三個月里,華為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占到25%,也就是中國的每四個手機里面有一個就是華為的。

Canalys亞太研究總監彭路平對第一財經表示:“蘋果寄望於中國中產階層來提振銷量,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這部分人群很多都選擇了國產品牌。國產品牌在中端機拿走了很大一部分市場。雖然它們沒有和蘋果正面競爭,但是確實是帶走了一部分蘋果的潛在用戶。”

瑞穗證券分析師Abhey Lamba表示:“蘋果在高端市場的優勢仍然比較明顯,但是問題是高端市場的增長空間有限;而低端市場產品的競爭力也在提升。”

為了與中國國產手機競爭,蘋果今年3月份推出了iPhone SE低端手機,期待提振新興市場國家銷量。不過截至目前,iPhone SE仍然沒有能夠達到新興市場的銷量預期,對蘋果整體銷量影響不大,反而是在發達國家銷量超出預期。”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包括蘋果商城和iCloud在內的服務業務增長迅速,再次表明以做服務來增加用戶黏性是蘋果的一個重要策略。根據研究機構AppAnnie的統計,目前中國市場已經超過日本成為手機遊戲、服務和音樂下載付費的第二大市場。而培養了用戶的習慣之後,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區購買硬件設備。

Gartner的Blau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蘋果關註的並不僅僅是硬件,而是一個整體的生態圈的發展,蘋果要確定每一項新功能的采納,都要和它的一個整體的生態圈進行匹配。”

讓用戶認為新功能和新技術在長期有用的,獲得最廣泛的市場普及度是蘋果最關註的部分。以在線音樂,蘋果其實並不是第一個做在線音樂的,但是它增加了自己的創新,就是在線電臺。Blau 因此認為,要推動創新,首先關註的不應該是市場份額,而是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以及消費者的滿意度。

上一季度財報創下13年來最差表現。2013年至2015年間,蘋果在中國的收入實現翻番,至590億美元。這段時期是蘋果的瘋狂擴張期。截至今年3月,蘋果在中國擁有35家門店,今年還將增加5家門店,去年同期這一數字為21家。

今年9月,蘋果即將發布新款iPhone 7手機,Blau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品發布的季度往往是蘋果業績表現最好的季度,將大幅提振蘋果的銷量。Blau還預計iPhone 7將會在攝像頭上有更大的創新,包括多聚焦和多感光元件的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28

除了睡眠,我們因為創業失去的還有很多,比如心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3/157865.shtml

除了睡眠,我們因為創業失去的還有很多,比如心腸
峰瑞資本 峰瑞資本

除了睡眠,我們因為創業失去的還有很多,比如心腸

一篇寫給創業公司員工的職場經驗,演變成CEO的集體狂歡,是件很奇怪的事。

季文儀,目前任職於峰瑞資本投後部,負責被投企業品牌、市場、媒體等相關事宜。畢業於英國華威大學數學統計專業。

/ 01 /創業者,你可以喊累

粉筆藍天科技的 CEO 張小龍先生發話了:

“很多朋友都在發,好像創業或者加入創業公司就一定要苦逼的樣子,一定要 5+2+白+黑,好像就一定要放棄所有的閑暇與尊嚴。最惡心的是,動不動就是說什麽什麽樣的人不要來創業公司。

你丫創業公司很了不起嗎?要的都是鐵人?你丫打著創業的旗號幹著壓榨員工的事,要臉嗎?

前幾年一個年輕人來我司面試,後來沒有來,理由是認為我們公司太懶散,不像創業公司,沒有前途。他去了一家前幾年很牛逼,最近賤價賣給阿里的創業公司。因為那個公司的文化是:為了體現創業精神,周六無論有沒有事,必須到公司。我當時就覺得這是一個爛公司!

創業是一件越來越正常的事。創業公司也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需要閑暇,需要思考,也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請不要自作可憐,更不要危言聳聽。

一篇寫給創業公司員工的職場經驗,演變成 CEO 們的集體狂歡,是件很奇怪的事。木心先生說,耶穌講 “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這話起先明明是講給好人聽的,結果給壞人聽去了。壞人快樂。

1_副本

CEO 拿著員工對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員工,這是一種錯位。

CEO 們對於自己的員工,永遠是失望大於希望。

尤其是 How Google Works 這樣的書出版後,老板們更是被一種名為 “創意精英” 的生物搞得坐立不安。書中提到,幾位搜索引擎工程師主動放棄周末時間,主動修複了另一團隊的廣告系統。除了這種無私無畏的精神,“創意精英” 的優點還有:

創意精英有分析頭腦。他們對數據運用自如,可以利用數據做出決策,同時也懂得數據的誤導性,因此不會沈迷其中……

創意精英有商業頭腦。他們知道專業技術、優質產品與商業成功是環環相扣的,也對這三個要素的價值了然於胸。

創意精英有競爭頭腦。在工作中,他們的殺手鐧源自創新,但也離不開實幹的積累。他們追求卓越、幹勁十足,即使在工作之余也不停止前進的腳步。

以及擁有用戶頭腦和好奇心,是新穎原創構想的源泉,喜愛冒險,心態開放,一絲不茍,善於溝通……

施密特漏了一個細節:相比傳統大型企業,Google 在招聘方面的費用要多花 4-5 倍。而前段時間《商業周刊》采訪雅虎 CEO Melissa Mayer,她提到自己的成就之一就是以較為低廉的價格招聘了十個工程師——一個 100 萬美元。

因此,我把 How Google Works 當作童話來讀。它很美,卻不適合所有公司的員工。CEO 永遠不應該將制度和人才剝離開。更何況對於創業公司來說,人的優先級遠高於制度。每天將 Internal Control 和 SOP 掛在嘴邊的,是四大和寶潔。

/ 02 /僅憑 “聰明”,是不容易成功的

再過兩周,入行一年。一年中認識了形形色色的 CEO,其中有兩種人最讓我著迷:

年少的天才:對於自己的專業極其優秀與自信,擁有透支不盡的創造力和精力,卻在某些常人精通的技能上顯得些許笨拙,難以照顧到所有人的感受。

年長的狐貍:大型企業深耕多年,對自己的行業了如指掌。富有經驗的決策者。從決策的過程、到執行、到收尾,思路清晰又雷厲風行。人情世故樣樣精通。如果學徒制還存在,會很想拜入他的門下。

3_副本

天才和狐貍,其實也是創業的兩種方向:產品驅動,亦或是資源驅動。

天才因為才情和笨拙的反差,很容易激起庸眾的同情心:我做不到,所以我要守護他,看著他做到(這安知不是一種大智若愚)。

狐貍則顯得醇熟,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特殊的。就像《小王子》里的那只狐貍:

狐貍沈默不語,久久地看著小王子。

“請你馴服我吧!” 他說。

“我是很願意的。” 小王子回答道,“可我的時間不多了。我還要去尋找朋友,還有許多事物要了解。”

“只有被馴服了的事物,才會被了解。” 狐貍說,“人不會再有時間去了解任何東西的。他們總是到商人那里去購買現成的東西。因為世界上還沒有購買朋友的商店,所以人也就沒有朋友。如果你想要一個朋友,那就馴服我吧!”

“那麽應當做些什麽呢?” 小王子說。

“應當非常耐心。” 狐貍回答道,“開始你就這樣坐在草叢中,坐得離我稍微遠些。我用眼角瞅著你,你什麽也不要說。話語是誤會的根源。但是,每天, 你坐得靠我更近些……”

5_副本

所謂“馴服”,是小王子對狐貍的逐漸依戀。

對於年輕人來說,天才比狐貍更容易偽造。畢竟經驗是得寫在 CV 上的,天才隨便扯幾個營銷案例、消費者洞察就行。這種角色演著演著就容易入戲。暴脾氣、完美主義、工作狂,反正中信已經把劇本都出版好了,剩下就看 CEO 的臨場發揮。

結果就是忘了怎麽做人,一波波收割員工的熱情。

但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 CEO,真正能吸引追隨者的,是好的心腸。

FreeS 有個 CEO,深夜為往生的貓寫了篇長文:

“在美國的這麽多年,因為讀書工作的原因,我和太太搬家多次,每到一個新的住所,他都會豎著他的大尾巴,樓上樓下先巡視一番。有時搬家旅途漫長,中間需要寄宿酒店。美國很多酒店是不能帶寵物入住的,所以我就會把黑黑悄悄放進我的書包,背在背後,準備帶入酒店,但他都會拼命在我背後掙紮,直到我發現,我只要把書包放在胸前,他就會極其安靜的躲在書包里,安安靜靜,一動不動。所以當你的孩子不願意自己走,不願意你背他,只要你抱抱他時,不要拒絕他,因為在孩子們的心中,只有你的胸膛才是最安全最溫暖的去處。

木心說:“一個藝術家要三者俱備,頭腦、心腸、才能,這首詩(指曹操的《短歌行》)就是一個好例子。在座各位可以自己評評自己:三者俱備否?如果缺一,趕緊補一;缺二,問題大了;缺三,事情完了。”

深夜悼念自己的貓,就是心腸。昆德拉談過同情心的問題。他說 compassion 這個詞的意思是:人不能對他人的痛苦無動於衷。對遭受痛苦的人,人們應該具有同情之心,甚至是憐憫。但更高級的同情心,卻是能夠與他人共甘苦,同時與他人分享其他任何情感:快樂、憂愁、幸福、痛苦。因此這種同情是指最高境界的情感想象力,是心靈感應的藝術。

“我每天那麽多事情,哪有時間來管你的破事?”

這就是缺乏同情心。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