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5 《自控力》讀後:關於修身-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pz8.html一、
初中要畢業的時候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十分震撼,我第一次發現,原來一個普通人可以因為他精神世界的深度而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如此精彩和偉大。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對人類的興趣超過了對自然界的興趣,這也促成我高中時選擇文科——雖然現在回想起來,這當中的邏輯關係全是基於自己當時的誤解。
時至今日,我們都已經不再認同柯察金所追求的事業,但是回憶起這個人仍然讓人肅然起敬,因為他是一個卓越的人。勇敢,堅定,正義感十足,在苦難中堅強奮鬥,對事業熱情,對人類充滿同情… 這些都是他優秀的品質。可以說,柯察金是一個「好」人。
我相信在一個寬泛的意義上,所有人都會關心如下的問題: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好」(good)人,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在漢語語境中,「好人」的意義往往嵌在社會關係的語境中指那些有同情心樂於幫助他人的人。不過這裡,我們在一個更加寬闊的意義下使用「好」這個概念。例如,假設張三和李四在其他任何方面都不可區分,而張三擁有豐富的會計學知識而李四則對會計學一竅不通,則我們可以說張三比李四更好。又假設張三和李四的唯一區別是張三面對挑戰更加勇敢,而李四則缺乏自信常常退縮,則我們可以說張三比李四好。
可見,對人來說,「好」的含義可能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擁有美好的品德(virtue),另一方面則是指擁有豐富的知識(knowledge)和技藝(skill)。
簡言之,我們就是在「好」的字面意義上使用這個詞,把它和英文裡的good畫上等號。如此,有人會不關心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好人或更好的人麼?
二、
上文中是否滿是儒家的味道?沒錯,關於好人的討論源遠流長。由於不同的時代社會所需求的技藝不一樣,知識也不斷刷新,所以這些關於人的「好」的討論中內容更豐富的是關於人的德性的討論。
在儒家的原始的問題意識中,解決政治問題的鑰匙就在於培養一個「好」的統治階層。齊宣王不忍心看到即將被殺掉的牛「觳觫」,讓人放掉它,孟子聽說了直接就指出,將這種仁心用於國家治理,則足以王天下。《大學》則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一完美的人生軌跡中,個人的人格完善對於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基礎性的。到了宋明時代,理學家門更少強調修身的政治目標,而更多的強調修身本身就是一件有著終極價值的事情。
西方世界也討論相同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在《尼格馬克倫理學》中認為人追求的終極的東西是幸福,而實現的途徑則是完善自己的德性。亞里士多德一層層地討論了人類的各種德性,例如節制、公正、慷慨、誠實、友愛、明智…,他還詳細地闡述了這些德性和美好的人生的關係。富蘭克林的自傳據說影響了每一代美國人,這本書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好得達到完美」的人的形象,而書中最精華的部分是富蘭克林的「道德完善計劃」。
三、
如果我們用「修身」一次概括在德性上使自己變成更好的人的努力,那麼「為什麼要修身」和「如何修身」這兩個問題已經得到了中西方歷史上眾多思想家的回答。
在以上背景下,如下事實就發人深省了:為什麼在據說儒家倫理佔據統治地位的中國,人們學習儒家思想皓首窮經最後呈現的精神風貌卻是如同《儒林外史》中描繪的那樣?為什麼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有了德性的詳細的哲學討論然而在西方的歷史上也沒有幾個「完美的人」?(富蘭克林可能算一完人,但是據說他的兒子威廉也不是他的太太生的)
四、
《自控力》是關於意志力問題的一本基於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的普及著作。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對我是顛覆性的,因為我感到這本書在「修身」這個問題上對所有的傳統討論都是顛覆性的——雖然作者本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東西。
正因為意識到這種顛覆性,所以我在上面重新回顧了歷史上對於修身問題的討論,但是我遺憾的發現,當我做完這個回顧之後,我無法立即呈現《自控力》和傳統的修身圖景之間的張力。
所以,我先放棄了在這裡做進一步的闡述。只是先Mark一下吧。
真實非常遺憾,本以為可以寫一篇讀後感。但是卻發現無法詳細說明自己覺得最核心的東西。
簡單用一句話說明一下:《自控力》對我的震撼在於,讓我發現,關於整個「修身」的思考可能都需要重新奠基在自然主義的基礎上,否則永遠都不能擊中要害。
恩,以後有真正的心得再總結吧。
(完)
20131004 《自控力》摘要
書籍信息
書名:
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
作者:Kelly McGonigal, Ph.D.
中文版本:
[美]凱利·麥格尼格爾:《自控力》,王岑卉 譯,印刷工業出版社,2012年8月。
摘要
導言 歡迎閱讀意志力入門
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徑在於,弄清自己如何失控、為何失控。 … 自知之明是自控的基礎。
第一章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什麼是意志力?為什麼意志力至關重要?
(2)意志力的神經學原理
前額皮質是位於額頭和眼睛後面的神經區,它主要控制人體的運動,比如走路、跑步、抓取、推拉等,這些都是自控的表現。 … 前額皮質並不是擠成一團的灰質,而是分成了三個區域,分管「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種力量。
寫在最後的話
我們有現代人的大腦結構,所以有好幾個自我。它們互相競爭,試圖控制我們的想法、感受和行動。
第二章 意志力的本能(willpower instinct):人生來就能抵制奶酪蛋糕的誘惑
很多人對意志力的理解是這樣的:它是一種個人特徵、一種美德、一種你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東西、一種面臨困境時突然爆發出的力量。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並不是這樣的。意志力是一種不斷進化的能力,是每個人都有的本能。
科學洞見也告訴我們,壓力是意志力的死敵。但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壓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有時,我們甚至想方設法增加自己的壓力,比如拖到最後一分鐘、批評自己太懶、說自己沒有自控力,以此來激勵自己。後者,我們會通過對別人施加壓力來敦促他人, … 這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從長遠的角度看,沒有什麼比壓力更消耗意志力的了。壓力和自控的生理學基礎是相互排斥的。 … 壓力(應激反應)讓你關注即時的、短期的目標和結果,自控力(「三思而後行」反應)則需要你的大腦有更廣闊的事業。
第三章 累到無力抵抗:為什麼自控力和肌肉一樣有極限?
自控消耗了身體的能量,而能量的消耗又削弱了意志力。 …… 提高血糖含量讓人們恢復意志力。 … 自控可能比大腦處理其他問題時所用的能量多,但遠遠低於身體運動時所需的能量。
如果自控力是肌肉的話(僅僅是比喻意義上的肌肉),我們也應該能訓練它。鍛鍊身體可能讓你的自控力肌肉感到疲憊,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它肯定能變得更強健。
阿奇博爾德·希爾(Archibald Hill 諾貝爾獎得主、生理學家)指出,運動疲勞的原因或許不是肌肉無法繼續工作,而是大腦中過度保護性的監控機制發揮了作用。 … 沒有哪個人會認為人類的自控力是無限的。但是,知道我們的意志力比想像中多得多,這確實是件令人開心的事。或許我們也可以像運動員一樣,挺過意志力消耗殆盡的感覺,衝過意志力挑戰的終點。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樣有極限。自控力用得太多會疲憊,但堅持訓練能增強自控力。
第四章 容忍罪惡:為何善行之後會有惡行?
(1)從聖人到罪人
我們只要讓自己感覺良好,而這就為自己的胡作非為開了綠燈。 … 「道德許可效應」也許能解釋為什麼那些有明顯道德標準的人能說服自己,認為出現嚴重的道德問題是合情合理的。
他們這樣為自己辯解:「我已經這麼好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這種隊補償的渴望常常使我們墮落。因為我們很容易認為,縱容自己就是對美德最好的獎勵。我們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標,向誘惑屈服了。
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動力就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那麼每當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你就會放棄自控。 … 道德判斷也不像我們想的那麼有激勵作用。我們把自己對美德的追求理想化了。而且很多人都相信,罪惡感和羞恥心是最有驅動力的。但是我們是在騙誰呢?最能帶給我們動力的事是獲得我們想要的,避開我們不想要的。將某種行為道德化,只會讓我們對它的感覺更加矛盾。 … 所以,如果你告訴自己,鍛鍊、存錢或戒煙是件正確的事,而不是件能讓你達成目標的事,你就不太可能持之以恆。 … 當我們從道德的角度思考自己面對的意志力挑戰時,我們就失去了自我判斷能力,看不到這些挑戰有助於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2)關於進步的問題
即便你沒有比意志力挑戰當做衡量道德的標準,你也有可能陷入「道德許可」的現金。這是因為,有一件事情被所有美國人道德化了。不,不是性,而是進步!進步是好的,在完成目標過程中取得進步是令人高興的。 … 但心理學家知道,我們總是把進步當做放鬆的接口。 … 在完成某個目標過程中取得的進步,會刺激人們做出妨礙目標的行為。
(5)環保的危害
我們之所以獎勵自己的良好行為,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認為,真正的自己想要做壞事。從這點來看,每次自控都是一種懲罰,只有放縱自我才是獎勵。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看待自己呢?想要走出「道德許可」的陷阱,我們就要知道,那個想變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想按核心價值觀生活的自己。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認為那個衝動、懶散、容易受誘惑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了。我們就不會再表現得像個必須被強迫完成目標、然後為做出的努力所要獎勵的人了。
寫在最後的話
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意志力挑戰都放在道德標準的框架中。我們總是輕易地認為,自己做過的善行,或是僅僅考慮要去做的善行,給了我們道德上的許可。如果只按照「正確」和「錯誤」來判斷做過的事,而不是牢記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會帶來與目標相牴觸的衝動,並允許我們做出妨礙自己的行為。想要做到始終如一,我們就需要認同目標本身,而不是我們做善事時的光環。
第五章 大腦的彌天大謊:為什麼我們誤把渴望當幸福?
(2)「我想要」的神經生物學原理
2001年,斯坦福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克努森(Brian Knutson)發表了一份具有決定意義的實驗報告,證明了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期待得到獎勵,但不能感覺到獲得獎勵時的快樂。 … 克努森證明了,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動,而不是快樂。獎勵的承諾保證了被試者成功地行動,從而獲得獎勵。當獎勵系統活躍的時候,他們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樂。
(5)多巴胺的陰暗面
為了促使你追尋目標,獎勵系統有兩大武器——胡蘿蔔和大棒。當然胡蘿蔔就是獎勵的承諾。 … 但獎勵系統還有第二個武器,那就像眾所周知的大棒。當你的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的時候,它同樣也向大腦的壓力區域發出了信號。在大腦的這個區域裡,多巴胺刺激了壓力荷爾蒙的釋放。結果是,當你期待目標時,你也感到了焦慮。這時候,我們很需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種感覺就像生死攸關、命懸一線。
(6)慾望的重要性
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能解決這個困境。很顯然,我們需要獎勵的承諾,讓我們保持對生活的興趣,並繼續生活下去。如果我們幸運的話,獎勵系統會繼續這樣為我們服務下去。同時,我們也希望它不要和我們作對。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我們的大腦錯把獎勵的承諾當做快樂的保證,所以,我們會從不可能帶來滿足的事物中尋找滿足感。
第六章 「那又如何」:情緒低落為何會使人屈服於誘惑?
美國心理學家協會的調查顯示,緩解壓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那些能激活大腦獎勵系統的方法——吃東西、喝酒、購物、看電視、上網和玩遊戲(和吸煙)。為什麼不呢?多巴胺向我們承諾,我們會感覺良好的。因此,當我們想要更快樂的時候,釋放大量的多巴胺是再自然不過的做法了。我們把這種反應成為「緩解壓力的承諾」。 … 正如我們所知,獎勵的承諾並不總意味著我們會得到快樂。通常,我們緩解壓力的辦法反而會讓我們更有壓力。
(1)為什麼壓力會勾起慾望?
為什麼壓力會帶來慾望呢?因為這是大腦救援任務的一部分。 … 神經科學家證明了,壓力包括憤怒、悲傷、自我懷疑、焦慮等消極情緒,會使你的大腦進入尋找獎勵的狀態。只要你的大腦和獎勵的承諾聯繫起來,你就會渴望得到那個「獎勵」。你確信,只有獲得那個「獎勵」才是得到快樂的唯一方法。 … 當你面對壓力時,你前面的所有誘惑都會更有誘惑力。 … 壓力把我們引向了錯誤的方向,讓我們失去了理性,被本能支配了。這就是壓力和多巴胺「強強聯手」的力量。
美國心理學家協會的調查發現,最有效的解壓方法包括:鍛鍊或參加體育活動、祈禱或參加宗教活動、閱讀、聽音樂、與家人朋友相處、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養有創意的愛好。最沒效果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則包括:賭博、購物、抽煙、喝酒、暴飲暴食、玩遊戲、上網、花兩個小時以上看電視或電影。
有效和無效的策略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真正能緩解壓力的不是釋放多巴胺或依賴獎勵的承諾,而是增加大腦中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 … 因為它們不像釋放多巴胺的物質那樣讓人興奮,所以我們往往低估了它們的作用。我們之所以忽略它們,不是因為它們不起作用,而是因為當我們面對壓力時,大腦一再做出錯誤的預測,不知道什麼才能讓我們快樂。
(3)「那又如何」效應:為什麼罪惡感不起作用?
屈服會讓你對自己失望,會讓你想做一些改善心情的事。那麼,最廉價、最快捷的改善心情的方法是什麼?往往是做導致你情緒低落的事。 … 關鍵是,導致更多墮落的行為並不是第一次的放棄,而是第一次放棄後產生的羞恥感、罪惡感、失控感和絕望感。 … 當你(又一次)責備自己(又一次)屈服於誘惑的時候,往往會帶來更多意志力的失效,造成更多的痛苦。
… 畢竟,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是父母的要求和懲罰讓我們學會了自控。這種方式在孩童時期是必要的,因為老實說,小孩就像野獸一樣,需要人管教。 … 小孩在前額皮質不斷成熟的過程中,需要得到一些外部的支持。 但是很多人(成年人)仍然把自己當做孩子,坦白地說,他們(對待自己)表現得更像是虐待子女的父母,而不是提供支持的監護人。當他們屈服於誘惑時,或是被自己視為失敗時,他們就會責備自己:「你太懶了!你到底怎麼了?」每次失敗都意味著要對自己更嚴厲一點。
… 如果你仍未提升意志力的關鍵就是對自己狠一點,那麼這麼想的不是只有你一個。但是,你錯了。眾多研究顯示,自我批評會降低積極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導致抑鬱的因素。它不僅耗盡了「我要做」的力量,還耗盡了「我想要」的力量。相反,自我同情則會提升積極性和自控力,比如,在壓力和挫折面前支持自己。
(Cedric:在行為上,對自己高要求,但是不要再自己失敗的時候就狠狠地打擊自己,而是要支持自己,重拾信心,更有動力地行動)
(4)決定改善心情
… 波立維和赫爾曼把這個循環成為「虛假希望綜合徵」。作為一種做出改變的策略,它很不成功。畢竟,它本來就不是能讓人做出改變的妙招,而是能讓你感覺良好的方法。這可是兩碼事。 … 對大多數人來說,下決心是改變過程中最容易的環節,但之後就越來越難了。
我們必須變常見的意志力現金,即用「改變的承諾」而不是「改變」來改善我們的心情。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情緒低落會使人屈服於誘惑,擺脫罪惡感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第七章 出售未來:及時享樂的經濟學
「即時獎勵」會激活更古老、更原始的獎勵系統,刺激相應的多巴胺產生慾望。「未來獎勵」則不太能激活這個獎勵系統。
如果獲得即時的滿足感之前必須等待10分鐘,大腦就會把它看成是未來的獎勵。如果沒有了選擇「即時的滿足感」的強烈勝利村衝動,獎勵承諾系統就不會如此活躍。 … 像獲得一個冷靜明知的頭腦,我們就需要在所有誘惑面前安排10分鐘的等待時間。
第八章 傳染:為什麼意志力會傳染?
… 通過這個簡單的場景,我們發現了三種形式,這三種形式都會使我們的社會腦(social brain)出現意志力失效。第一種形式是無意識的模仿。 … 大腦讓我們誤入迷途的第二種形式是傳染情緒。 … 最後,當我們看到別人屈服於誘惑時,我們的大腦也可能受到誘惑。
東北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德斯丹諾(David Desteno)認為,與長期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論證比起來,自豪、羞愧等社會情感能更迅速、更直接地影響我們的選擇。德斯丹諾把這稱為「激情的自控」。
… 羞愧作為一種預防措施或許能其作用,但事情一旦結束,羞愧就會更可能引起自我傷害,而非自我控制。
從另一個方面看,即使面對誘惑、自豪的力量也會讓你安然度過。
… 與其讓意志力受挫的人感到羞愧,倒不如為他們提供社會支持。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自控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這使得意志力和誘惑都具有傳染性。
第九章 別讀這章:「我不要」力量的侷限性
(1)這難道不諷刺嗎?
當人們試著不去想某件事,反而會比沒有控制自己的思維時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時候還要多。這個效應在人處於緊張、疲勞或煩亂狀態時最為嚴重,韋格納(Daniel Wegner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ironic rebound)。
為什麼人們想消除某種想法或情緒,結果卻適得其反?韋格納認為,這和大腦如何處理「不要去想」這個指令有關。大腦把這個指令分為兩部分,分別由兩個不同系統去執行。大腦的一部分負責將人的注意力從被禁止的想法那裡引開, … 韋格納將這個過程稱為「操作」。「操作」依靠大腦的自控系統來完成。和所有需要付出努力的自我控制一樣,這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大腦的另一部分則負責尋找證據,證明你沒有去想、去感覺、去做你不該去想、去感覺、去做的事。 … 只要「操作」減弱了,「監控」就會成為自控的噩夢。
怎樣才能找到擺脫這種困境的方法呢?韋格納提出了一種對抗諷刺性反彈的方法。這個方法本身就很有諷刺意味——這個方法就是放棄自控。 … 放棄控制內心感受,反而能讓我們更好地控制外在行為。
(2)我不想有這種感覺
人們試圖擺脫自我批評的想法時,與坦率面對這種想法相比,他們的自尊心更容易受挫,情緒更容他故意變壞。即使當人們自以為已經擺脫了負面想法時,情況仍舊如此。諷刺性反彈再次發揮了作用。
… 如果想讓自己遠離精神痛苦,人們就需要與這些想法和平相處,而不是把它們推到一邊。
不要抑制想法,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
(3)別吃那個蘋果
許多壞習慣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求而形成的,這些需求可能是減少壓力、獲得愉悅,也可能是尋求認同。你可以關注這些需求,用同樣效果的健康的信息官來戒掉壞習慣。
(5)對內接受自我,對外控制行動
寫在最後的話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心靈的平靜和足夠的自控力,我們就需要認識到,控制自己的思想是件不可能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自己相信什麼,選擇自己要做什麼。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試圖壓抑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慾望,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讓你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你原本最想逃避的事。
第十章 結語
我們天生就有自控力。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並不是只有一個自我,人是多個自我的混合體。 … 自控力的關鍵是理解這些不同的自我,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自己。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罪惡感、壓力和羞愧是我們通常用來對付自己的武器,但都不起作用。自控力最強的人不是從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而是學會了如何接受互相衝突的自我,並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
如果說真的有自控力的秘訣,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確實有一個,那就是集中注意力。 … 當你的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或者你即將向誘惑投降的時候,你需要靜下心來,弄清自己的慾望。你需要記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才能真的讓你更快樂。「自我意識」能幫你克服困難,實現最重要的目標。這就是我能想到的對「意志力」最恰當的定義。
請保持科學家的心態。
古井集團改制簡史 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sfl.html古井集團改制簡史 Cedric
整理自各種新聞
一度改制:2002年 試圖通過MBO進行集團改制
2002年,古井集團改制欲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改制,第二步是重組。 當時古井集團制定了「全體員工持股、管理層持大股」的改制方案,即在古井集團的不良資產剝離之後,保留優良資產,經過評估作價,以淨資產為基數,讓出60%的國有股對外出售給戰略投資者,餘下40%作為職工持股。
同年9月,安徽省國資委下發了特急文件,要求省內地市的國資部門對於國企產權轉讓情況自查。隨後,古井集團制定的先期改制方案被有關部門否決,亳州市政府開始全面接手古井集團改制事宜。
二度改制:2005年 合肥產權交易中心掛牌 未達成意向
2005年11月,古井集團100%股權以10.8億元的底價在合肥產權交易中心開始第一次掛牌轉讓,但由於在轉讓價格上存在分歧,在規定時間內未能達成意向。
三度改制:2007年 二次掛牌 再次剎羽而歸
2007年1月,古井集團第二次公開掛牌轉讓,轉讓底價仍為10.8億元,在歷經29天的公開掛牌後再度流標。
2007年2月17日,古井集團公告啟動第三輪招標。
2007年4月13日,古井貢酒公告稱,其控股股東古井集團100%國有產權轉讓評標已結束,國際飲料控股有限公司(IBHL)被確定為中標候選人。
與此同時,王效金因「涉嫌違紀」被亳州市紀檢委帶走調查。
2007年6月21日,毫州市宣佈終止古井集團國有產權轉讓計劃。
四度改制:2009年 國資委成功轉讓古井集團40%股權給PE
2008年10月16號,安徽宿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王效金被判處無期徒刑。王效金上訴。
2009年初,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對王效金受賄案作出終審判決,維持原判。
2009年6月22日晚間,古井貢(000596.SZ)發佈公告稱,經亳州市國資委與合肥市產權交易中心組成的受讓文件評審小組評審,確定上海浦創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浦創」)為公司控股股東安徽古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0%國有產權掛牌轉讓的意向受讓方。
2009年7月30日,安徽省毫州市政府與上海浦創股權投資有限公司舉行合作簽字儀式,安徽古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40%國有產權轉讓上海浦創投資有限公司。據「古井貢」在兩個月前發佈的公告,轉讓40%股份的具體價格為4.65億元人民幣。
關於上海浦創投資
關於上海浦創投資有限公司的背景,只能挖到復旦大學教授史正富這個人。
關於史正富此人,可以參見如下文章: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077
經濟學者的另類「旋轉門」
史正富:「最富教授」有點失控
作者:南方週末記者劉薇
發自:上海、安徽、廣東、北京、浙江
最後更新:2012-08-2711:45:59
來源:南方週末

史正富主要投資的企業。(何籽/製圖)
標籤史正富最富教授股權投資
他是一位經濟學教授,與張五常、樊綱等人關係密切,甚至曾幫他們「理財」。
他控制著結構複雜的投資集團,投資近20家企業,以65億身家躋身胡潤百富榜。
他在學者與投資人兩個身份之間自如轉換。現在,他夢想專心做回學者,但已經騎虎難下。
「我準備再過兩年就退休。」2012年8月9日,深圳君悅酒店33層咖啡廳,58歲的史正富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他臉上深深的皺紋間寫滿滄桑,「2008年以來,我做得有點累。」
史正富是一位經濟學教授,現任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與張五常、樊綱、張軍、林毅夫、張維迎等中國經濟學界紅人交往甚密,甚至幫他們中的一些人打理富餘資產。
他同時還是一位「神秘」的生意人、超級富豪,擁有至少12年私募股權投資史,其間投資了山東中軒、古井貢、奇瑞汽車等19個項目,自稱操盤資金規模超過35億元人民幣。2008年他在胡潤百富榜上的財富為15億元,3年後這一數字躍升至65億,他因此被稱為「最富教授」。
就在接受採訪前三天,他間接持股26.6%任第一大股東的南大光電,以「2012年以來最貴發行價」66元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當天暴漲近24%。以收盤價計,史正富與妻子翟立持股市值接近8.5億元。
史正富為何決定急流勇退?他是如何完成財富積累的?在「最富教授」的名頭背後,他的經歷映射出中國學界和資本圈怎樣的獨特現實?
對史正富的評價,學術圈的朋友與其公司下屬及所投資企業高管截然相反。(東方IC/圖)
「我的理想一直是做個學者」
在美國的八年成為史正富轉型的重要時期。當時美國資本市場正經歷私募股權投資發展的一波高潮,史深為周圍的資本氣息所感染,系統研究黑石等投資機構的發家史,當時的心情是「敬佩加好奇」。
進入投資界並不在史正富最初預設的人生軌道里。他的故鄉在安徽滁州來安縣,其父曾在鎮上開過小飲食鋪子,每天早晨賣油條。
1978年2月,24歲的史正富到復旦大學報到,此前他是江蘇省軍區的一名軍人。他的班上一共有62名同學。史的專業是政治經濟學,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選擇,「當時中國的經濟學,只有政治經濟學」。讀完本科、研究生,史正富留校任教。
「史正富是個聰明、活躍,對經濟學痴迷的人。」他的同班同學、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張暉明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稱,「當時復旦大學學生會的黑板報比賽非常有影響,經濟系多次奪得第一,史正富是積極參與者。」
讀書期間,史正富一度表現出研究經濟學的天賦和造詣,他的論文多次在權威學術期刊《經濟研究》發表,並曾獲得1988年度孫冶方獎(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項)。中國本科生們用的《政治經濟學教材》第12版,即由尚在讀研究生的史正富和導師蔣學模共同編著。史正富調整了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以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企業活動闡述政治經濟學體系。
「史正富是學生們比較喜歡的少數幾個青年教師之一,前衛、活躍,任何東西都不接受現有說法。」經濟學家張軍說,他比史正富晚四年考入復旦大學,日後與史成為好友兼同事。
「我的理想一直是做個學者,組織一批人,研究中國的制度變遷,拿幾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史正富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命運卻被不可控的力量,推向另一個方向。
1987年,史正富到美國留學。在美利堅大學(AmericanUniversity)拿到經濟學博士後,又在馬里蘭大學攻讀社會學,本想學成回國繼續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卻因故未能成行。
在美國的「八年抗戰」,是史正富職業轉變的重要時期。
1987年到1995年的美國資本市場,正經歷私募股權投資發展的第二波高潮,1989年KKR收購RJR納貝斯克公司等經典案例,帶動了美國股權投資「槓桿化」熱潮。
史正富深為周圍的資本氣息所感染。「國內第一個知道巴菲特的肯定是我,上世紀80年代我就把他的投資史倒背如流了!」史正富激動地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在美期間,他系統研究了黑石、KKR、摩根士丹利以及高盛等投資機構的發家史,當時的心情是「敬佩加好奇」。
據史正富稱,他還曾在美國勞工部研究局做了一年研究助理,「也在社會上教些書」,並與中國留美經濟學會交往密切。這個赫赫有名的留學生組織,網羅了包括林毅夫、錢穎一這類當時在美留學、日後成為中國經濟學界標竿的人物。對學界和企業界都有接觸的史正富,成為這個關係網裡的「美國接待站」。史正富說,「當年馮侖去美國,也是我接待的。」
「驗證下經濟學理論的可靠性」
當時復旦大學教師圈之外的一些「有錢的學者」,如樊綱、張五常等,也曾把富餘的資金交給史正富打理。復旦大學一位熟識史正富的人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史當時給大家的回報承諾是「四年翻番」。
1995年終於回到國內時,史正富發現「學界風氣已經大變,很多潛心做學術的人都下海了」。在幾個同學的慫恿下,他也躍躍欲試,想「通過實踐,驗證一下經濟學理論的可靠性」。
他和同學一起創辦了華夏西部經濟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簡稱華夏西部),最初想做企業諮詢。「這是我的長項,美國大公司怎麼運作,我都很清楚。」這是史正富一貫的自信,「美國資本加中國機會,這是多好的想法!」
現實卻告訴他:好想法還要有現實的土壤。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國企正陷入困境,企業改制在摸索中前行,民營企業剛剛起步,中國企業家或「企業官員」們,大都還沒有引進國際服務和資本的意識與需求。
「花了一年半時間,幫一家中國企業談美國的投資,1億美金的項目,合同都簽了,最後中國公司說不要這個錢了,我們白忙活一場。」史正富說。
諮詢生意無疾而終,華夏西部開始嘗試項目投資,這成為史正富涉足投資界的前傳。安徽滁州信託投資公司和江蘇華陽水泥廠,是此階段史正富公開寫入簡歷的兩個項目。他還曾分別到這兩個投資企業擔任管理者。
「水泥廠的投資並不成功。」一位史正富曾經的合作者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史正富管理水泥廠期間,清退了原來的管理層,這導致工人們圍住他要打人。後來水泥廠轉手,史正富投了7000萬,只賣了4000萬。」
不過,史正富極少公開談及其投資失敗的一面,他更喜歡換個角度來強調自己的收益:「水泥廠的項目讓我把企業財務知識和工廠管理流程都學到了。我現在看企業,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之後,史正富受《經濟學人》雜誌一篇文章的啟發,在當時中國互聯網的孕育期,快進快出投資了包括8848(中國最早的電子商務網站)在內的四家互聯網公司,通過倒手迅速賺了一筆錢,填平了以前的債務。
直到2000年成立上海天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並投資中軒生化,他的股權投資之路才正式拉開帷幕。
史正富進入投資界初期時,PE這種私募股權投資方式(指投資於非上市公司股權,或者上市公司的非公開交易)才剛剛在中國萌芽。因為還沒有規範和成熟的運作模式,早期PE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熟人和朋友。復旦大學的不少老師,都曾是史正富募資的對象。復旦大學一位熟識史的人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史給大家的回報承諾是「四年翻番」。
當時復旦大學教師圈之外的一些「有錢的學者」,如樊綱、張五常等,也曾把富餘的資金交給史正富打理。史正富和張五常是關係要好的朋友,張喜歡攝影,史的辦公室掛著不少張拍攝並簽名的照片。
史正富現任妻子翟立曾在福建教育電視台擔任製片和主持人,翟在影視界的資源,也源源不斷地被引薦給史正富。
隨著史正富的生意越做越大,很多機構投資者也成為他的募資對象。在同華投資集團的官方網站上,聲明同華基金的資金來源中,機構投資佔主要部分,包括多家大型國企和國有投資公司、大學基金會、專業基金會、知名海外投資基金以及其他各類企業的機構投資者。
史正富在安徽的投資項目最多。圖為其在投資古井集團的簽約儀式上。(東方IC/圖)
「憑直覺」投資了19個項目
「史教授看項目憑直覺,」史正富的一位前同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他常教導我們,看一個企業能不能投,看它的廁所幹不乾淨就行了。」
史正富進軍投資界,始於2000年出資650萬元創辦的上海天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日後更名為同華投資集團,並發展出數十家支脈公司,成為史正富資本運作的主要平台。
據公開資料的統計,史正富夫婦擁有同華集團全部股權。在同華集團下面,還有大大小小各類公司,為史正富個人擁有或與翟立共同所有,這些公司有的在內地註冊,有的在香港註冊,還有一些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有些看上去名字很像或只有一字之差的企業,實際是兩家獨立註冊的公司。利用這些公司之間股權套股權的複雜結構,史正富玩著幾十個億的資本遊戲。
「小公司,都是熟人,有個項目,大家就湊錢開始投。」史正富如此輕描淡寫。
他的第一個投資項目,是中國最大黃原膠生產企業、位於山東淄博的中軒生化。黃原膠被譽為「工業味精」,是目前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且用途極為廣泛的微生物多糖。
「一個搞生物的朋友介紹的項目,一看就很有前景。」史正富當時的合作夥伴劉亞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稱,三個人合夥,於2000年初出資5700萬元人民幣,收購中軒生化40%股份並成為第一大股東。
此後五年,中軒生化迅猛的發展速度證明了史正富的眼光。從投資初期逾1億元的銷售額、4900萬的利潤,到2005年逾6億元的銷售額、2.5億元的稅前利潤,中軒生化成為佔據國內黃原膠市場八成以上份額的「牛企」。2006年,借助國際投資機構華平,史正富再次以2000萬的極少資金,最終共持有中軒96%的股權。這次收購使其「教授投資者」的身份獲得業界認可和讚譽。
中軒生化一度成為史正富的財富之源。他曾對媒體表示,截至2010年,僅中軒生化的分紅就有8億元人民幣。
中軒生化之後,史正富又陸續投資了華菱重卡、浙江三星、南大光電、奇瑞汽車和古井貢等項目,其最近的一筆投資,是2011年斥資1.2億元投資的安徽格瑞德液壓挖掘機項目。
「史教授看項目憑直覺。」史正富的一位前同事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他常教導我們,看一個企業能不能投,看它廁所幹不乾淨就行了。」
史正富在PE界得到認可後,於2009年當選為上海股權投資協會首屆理事長。這一協會由太平洋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華寶投資有限公司等13家股權投資機構發起設立,上海市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彼時出席了揭牌儀式。
從2000年初至今的12年間,史正富共操盤19個項目,運作的資金量超過35億元人民幣。不過,其中只有南大光電是唯一成功IPO(首次公開募股)的公司。也就是說,史正富的成績單,在「低價買入股權-IPO上市-高價出手套現」為賺錢邏輯的私募領域,算不上出色。但是放在經濟學界,他顯然是「最會賺錢的人」。
投資「竅門」
在獲得資金和項目時,史正富的學者身份,為其完成了絕佳的信譽背書。彼時,經濟學家在中國正受到電影明星一般的追捧。
梳理史正富12年投資史,其選擇的項目多集中在長三角一帶,尤以故鄉安徽居多。
2003年,史正富斥資2.4億投資了位於安徽馬鞍山的華菱重卡、2007年又投資8000萬獲得位於安徽巢湖的奇瑞汽車2.5%的股權,2009年安徽亳州古井貢集團改制時,史正富又斥資4.6億元拿下其40%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
與家鄉政商兩界的密切關係,是史正富投資生意的重要脈絡,其在華夏西部任職時,就曾在老家擔任滁州信託總經理。
安徽一位知情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安徽淮北市現任市長牛弩韜與史正富「關係非同尋常」。在史正富的眾多飯局上,牛弩韜都是座上賓,而史在馬鞍山和亳州投資時,牛恰在兩地任職。
史正富在安徽的另一個重要牽線人是原安徽省投資集團(簡稱安徽省投)總經理錢進。錢進2007年退休後,還曾到史正富的投資公司工作。對於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請求,錢進在電話中予以婉拒。
不過,在史正富參與的幾個投資項目中,看得到安徽省投的身影。而且安徽省投也是史正富投資項目所需資金的積極支持者。南方週末獲得的一份雙方的合作協議中,史正富承諾,若標的公司不能如期上市,將支付對方投資本金和等同於投資額8%的年收益。
史正富給南方週末記者的說辭是,他最早投資華菱,是看中了其創始人劉漢如的能力,後來的項目,都是安徽方面「看我這個復旦的教授還有點本事,經人介紹,找上門來」。
史正富另外一個熟絡的官方投資合作夥伴,是上海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史正富的夫人翟立在浦東科委下屬的浦東創新研究院擔任副院長。這個由浦東新區政府批准、浦東科委設立的研究院,是非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其全資子公司上海浦創投資有限公司現執行董事長亦是翟立,正是該家公司後來操作了古井貢集團的大手筆投資。
「雖然史正富注意維護和官方的良好關係,但他內心有知識分子的清高,並不刻意討好官方。」史正富一位前同事這樣評價稱。
史正富投資生意風生水起的十年,正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十年。政策對轉軌體制的決定影響,催生了大眾對「權威解讀者」的飢渴需求和絕對信任。於是,經濟學家罕見地受到電影明星般的追捧,甚至有人可以在電影院裡開收費不菲的講座而台下座無虛席。
在獲得資金和項目時,史正富的學者身份,為其完成了絕佳的信譽背書。
「去馬鞍山,都是市委書記、市長出面組織聽史教授講課,很給面子。」史曾經的同事說。
史正富曾在2003年投資了浙江天台一家特種材料生產企業,該企業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在眾多的投資者中選擇史正富,是因為他氣派很大,說話侃侃而談,又是美國回來的。」
據其介紹,復旦教授到天台的投資,縣裡非常重視,曾專門為這個項目新批了個「產業園」,還以4.5萬元一畝的優惠價格向史正富提供了近200畝土地,用於建設新廠房。
也許是因為生意,也許是因為理想,史正富一直和學術圈保持著密切聯繫。
2003年,他創辦了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這個掛靠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校內註冊研究機構,每年的研究經費和研究者的薪水,都由史正富個人支付。史正富還個人出資400萬,在2007年組織經濟學界出版了一套中國改革叢書,系統總結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驗,這套書後來被全部翻譯成英文出版,在學界引起較大反響。
資金鏈吃緊,「有點失控了」
一系列麻煩,曾讓同華投資的資金鏈一度非常緊張,另一位熟識史正富的知情人士對南方週末透露,2011年底,同華投資賬面只剩下幾十萬現金。
儘管12年間史正富投資了19個明星項目,但目前成功IPO的只有南大光電一家。此外便只有其2003年投資的華菱重卡,在7年後通過上市公司星馬汽車實現間接上市。除此之外,2007年其投資的奇瑞汽車至今未能上市,史正富和合作夥伴神州學人為此簽署的對賭協議也剛剛調整到2013年——如果奇瑞屆時仍未上市,同華將面臨溢價50%回購股權的資金壓力。
巧合的是,真正的滑鐵盧,恰是中軒生化項目。這家他最早投資、曾讓其頗有斬獲的項目,卻在2008年後,成為一隻燙手山芋,至今仍因各種原因未能上市。
「現在投資界的手法一般是大面積撒網,重點盯住一兩個最有前景的項目,但史正富卻喜歡重倉進入,一年也就投一兩個項目,持股比例通常比較高,他寄望於一旦成功上市的可觀回報率。」道傑資本總裁俞鐵成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他在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個合作項目上和史正富結識。「這種投資風格和他的性格非常相關,史是個強勢的投資人。」
於是,史正富也必然面臨一個難題,這也是困擾中國創投市場的一個「羅生門」——創業者和資本的關係。這一問題在中軒生化項目上表現尤為突出。史正富希望給投資企業帶來他自認為先進的知識和管理方法。譬如面對中軒生化長期持有大量現金的問題,史正富認為僅僅放在銀行享受利息是不合理的,投資人應介入中軒生化財務投資,為其提供「資金管理專家支持」,而這恰恰觸碰到企業創始人最敏感的地帶——中軒創始人周福祿對資本和上市強烈牴觸。矛盾發酵和升級的結果是兩敗俱傷,中軒生化上市未果不說,反陷入虧損境地。
類似的矛盾在其他企業也有顯現。一位史正富的前下屬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在古井貢調整管理層後,史正富也和對方面臨不睦處境。「2012年初史正富去古井貢,打電話沒人接,召開總裁會,約誰誰不來,最後在市長市委書記干預下,總裁會才開起來,所有人都不說話,只開了15分鐘就草草結束。」
「史正富的最大特點就是不願與別人分享,合作之初是朋友,合作中當我是敵人。」史正富投資的一家江浙企業的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如是說。
「史教授愛聽京劇、愛喝茶,推崇毛澤東,骨子裡是毛澤東式的管理思想,強勢專斷,和所有合作者最後都鬧得很厲害,沒有一個是和和氣氣的。」另一位熟識史正富的知情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一系列麻煩,曾讓同華的資金鏈一度非常緊張,2011年底,同華投資賬面只剩下幾十萬現金,史正富迅速進行了融資,才使公司度過危機。
史正富是如何暫時度過危機的?他採用的仍是股權質押這一常用手法。
工商資料顯示,在同華現金流吃緊的2011年前後,史正富曾將其在華菱汽車的全部股權質押給中國農業銀行淄博臨淄支行,申請總額為5.99億元的綜合授信額度提供質押擔保,而臨淄恰是中軒所在地。2012年4月17日,史正富亦將同華控股在同華創盟的1000萬人民幣股權,質押給天津同華共贏科技發展有限公司,11天后,又將同華創盟在上海浦創的5億元人民幣股份,悉數質押給同一家公司。而同華控股、同華創盟和上海浦創,均為史正富夫婦實際控制的公司,而同華共贏是一家2012年3月新成立的公司。
不過,學者朋友對史的評價截然相反。他的朋友張軍稱「史正富是個書生,在人情世故上不老到並缺乏經驗」。他的早期合作夥伴劉亞東也認為,「史博士是溝通能力比較強的人,也是個願意讓利的人,但和企業家溝通,可能需要的時間比較長。」
張軍甚至稱史正富對學術「一直有情懷」,「他早就說要徹底回到復旦教書,但生意繁忙,一拖再拖」。
「2008年以後,有點失控了。」2012年8月9日,史正富向南方週末記者坦承。倏然間他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在交談時,他似乎也在反思過往:「股大股小都是次要的,創業者還是得當主角;事情要以溝通為主,不能強行推;有的事情要逐步地來,一邊學一邊干。」
史正富總結過去12年資本運作經歷時,慨嘆很多人際關係「完全和以前天真爛漫的想法不一樣」,「企業界的人和做學問的人,完全是不一樣的人格」。
要同時在兩個領域唱好戲、兼有兩種人格,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打算過兩年退休,」他說,「我想認真開始寫一本關於美國資本市場的書,其實這裡面挺黑的。這和我以前認為的不一樣。」
2012年10月6日 日記 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qou.html2012年10月6日 日記 Cedric
今天全天都在看《公司金融》做公司金融的作業。
公司金融中討論永續增長年金(perpetuity)的內容常被用來作為股票估值的工具。該工具假設現金股利就是一個永續增長年金。
我今天曾經嘗試著用該工具來做一些粗略的估值,由於直接假設股利增長率(g)脫離了基本面分析,而與基本面分析更接近的是假設未來的ROE,所以,我嘗試著通過假設ROE和派息率(β)的方式求出股利增長率。另外,是否存在一個最優的β值使得對某個給定的ROE,股票的現值最大?
* * * *
這會兒突然發現之前考慮的過程忽略了一個因素。但是這會兒又熄燈了,明早再繼續看。
2012年10月5日 日記 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q6g.html2012年10月5日 日記 Cedric
今天做了一下《自控力》的讀書摘要。然後整理了前一段時間學習的貨銀、公司金融、財報分析等課程的進度。
《自控力》讓我對神經生物學產生了很多興趣的,這一段時間的另一件事情也讓我發現對身體的科學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從9月開始,我就有點咳嗽,當時不以為然,覺得過兩天自然就好了,結果後來越來越嚴重,當中有一兩天甚至都咳嗽地感覺要把肺都咳出來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多次去醫院,然後醫生也給我開藥,其中有一次去的時候,醫生還給我拍了胸片、驗血等等,因為她也奇怪一個小小的咳嗽竟然會愈演愈烈,最後發現也沒有其他問題,就是咳嗽。
這件事情讓我很沮喪,特別是我覺得自己明明謹遵醫囑每天按時吃她給我開的各種藥,卻仍然一點用處都沒有。
在這個過程中,我努力尋找各種自己咳嗽嚴重的可能原因,是因為這一段時間以來運動太少導致免疫力下降?還是北京今年氣候變冷地太快、空氣質量差?
最終,我弄明白了導致自己長時間咳嗽最可能的原因:在氣溫下降的過程中,自己一直以來蓋得被子太薄了,這導致每天晚上都睡得身體很涼。
這實在是令人驚訝, 因為過了這麼久,我才發現這一點,而不是從降溫一開始我的神經系統就向我的大腦報告這一點。也就是說,神經並沒有以一種令我不得不採取反應的方式向我的大腦報告「太冷!」
從前天晚上開始,我重新換了一床更厚的新被子,於是一覺醒來,咳嗽明顯的緩和了,到今天,我覺得自己已經恢復了很多。這驗證了我的猜測:被子薄導致長時間咳嗽。
********
在保護自己方面,我們的身體機能或許並沒有進化成完美的。
晚上和室友聊天,他告訴我一個小知識也印證了這一點,他說,在我們的喉嚨和胃當中有很長一段舉例是沒有敏銳的神經系統的,所以,如果當我們喝下很燙的一口熱水後,我們感受往往是感到嘴部很燙,但是當水通過嘴部之後就不燙了。這一現象其實並不表明水真的降溫了。
因為這一現象,很多人能夠忍受喝很燙的水,但其實這對身體的內部器官是有傷害的。
記住我們的身體並沒有進化得完美,這一觀念讓我覺得很有意義。
20131005 《自控力》讀後:關於修身-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npz8.html一、
初中要畢業的時候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十分震撼,我第一次發現,原來一個普通人可以因為他精神世界的深度而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如此精彩和偉大。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對人類的興趣超過了對自然界的興趣,這也促成我高中時選擇文科——雖然現在回想起來,這當中的邏輯關係全是基於自己當時的誤解。
時至今日,我們都已經不再認同柯察金所追求的事業,但是回憶起這個人仍然讓人肅然起敬,因為他是一個卓越的人。勇敢,堅定,正義感十足,在苦難中堅強奮鬥,對事業熱情,對人類充滿同情… 這些都是他優秀的品質。可以說,柯察金是一個「好」人。
我相信在一個寬泛的意義上,所有人都會關心如下的問題: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好」(good)人,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在漢語語境中,「好人」的意義往往嵌在社會關係的語境中指那些有同情心樂於幫助他人的人。不過這裡,我們在一個更加寬闊的意義下使用「好」這個概念。例如,假設張三和李四在其他任何方面都不可區分,而張三擁有豐富的會計學知識而李四則對會計學一竅不通,則我們可以說張三比李四更好。又假設張三和李四的唯一區別是張三面對挑戰更加勇敢,而李四則缺乏自信常常退縮,則我們可以說張三比李四好。
可見,對人來說,「好」的含義可能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擁有美好的品德(virtue),另一方面則是指擁有豐富的知識(knowledge)和技藝(skill)。
簡言之,我們就是在「好」的字面意義上使用這個詞,把它和英文裡的good畫上等號。如此,有人會不關心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好人或更好的人麼?
二、
上文中是否滿是儒家的味道?沒錯,關於好人的討論源遠流長。由於不同的時代社會所需求的技藝不一樣,知識也不斷刷新,所以這些關於人的「好」的討論中內容更豐富的是關於人的德性的討論。
在儒家的原始的問題意識中,解決政治問題的鑰匙就在於培養一個「好」的統治階層。齊宣王不忍心看到即將被殺掉的牛「觳觫」,讓人放掉它,孟子聽說了直接就指出,將這種仁心用於國家治理,則足以王天下。《大學》則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一完美的人生軌跡中,個人的人格完善對於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基礎性的。到了宋明時代,理學家門更少強調修身的政治目標,而更多的強調修身本身就是一件有著終極價值的事情。
西方世界也討論相同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在《尼格馬克倫理學》中認為人追求的終極的東西是幸福,而實現的途徑則是完善自己的德性。亞里士多德一層層地討論了人類的各種德性,例如節制、公正、慷慨、誠實、友愛、明智…,他還詳細地闡述了這些德性和美好的人生的關係。富蘭克林的自傳據說影響了每一代美國人,這本書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好得達到完美」的人的形象,而書中最精華的部分是富蘭克林的「道德完善計劃」。
三、
如果我們用「修身」一次概括在德性上使自己變成更好的人的努力,那麼「為什麼要修身」和「如何修身」這兩個問題已經得到了中西方歷史上眾多思想家的回答。
在以上背景下,如下事實就發人深省了:為什麼在據說儒家倫理佔據統治地位的中國,人們學習儒家思想皓首窮經最後呈現的精神風貌卻是如同《儒林外史》中描繪的那樣?為什麼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有了德性的詳細的哲學討論然而在西方的歷史上也沒有幾個「完美的人」?(富蘭克林可能算一完人,但是據說他的兒子威廉也不是他的太太生的)
四、
《自控力》是關於意志力問題的一本基於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的普及著作。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對我是顛覆性的,因為我感到這本書在「修身」這個問題上對所有的傳統討論都是顛覆性的——雖然作者本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東西。
正因為意識到這種顛覆性,所以我在上面重新回顧了歷史上對於修身問題的討論,但是我遺憾的發現,當我做完這個回顧之後,我無法立即呈現《自控力》和傳統的修身圖景之間的張力。
所以,我先放棄了在這裡做進一步的闡述。只是先Mark一下吧。
真實非常遺憾,本以為可以寫一篇讀後感。但是卻發現無法詳細說明自己覺得最核心的東西。
簡單用一句話說明一下:《自控力》對我的震撼在於,讓我發現,關於整個「修身」的思考可能都需要重新奠基在自然主義的基礎上,否則永遠都不能擊中要害。
恩,以後有真正的心得再總結吧。
(完)
20131004 《自控力》摘要
書籍信息
書名:
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
作者:Kelly McGonigal, Ph.D.
中文版本:
[美]凱利·麥格尼格爾:《自控力》,王岑卉 譯,印刷工業出版社,2012年8月。
摘要
導言 歡迎閱讀意志力入門
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徑在於,弄清自己如何失控、為何失控。 … 自知之明是自控的基礎。
第一章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什麼是意志力?為什麼意志力至關重要?
(2)意志力的神經學原理
前額皮質是位於額頭和眼睛後面的神經區,它主要控制人體的運動,比如走路、跑步、抓取、推拉等,這些都是自控的表現。 … 前額皮質並不是擠成一團的灰質,而是分成了三個區域,分管「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種力量。
寫在最後的話
我們有現代人的大腦結構,所以有好幾個自我。它們互相競爭,試圖控制我們的想法、感受和行動。
第二章 意志力的本能(willpower instinct):人生來就能抵制奶酪蛋糕的誘惑
很多人對意志力的理解是這樣的:它是一種個人特徵、一種美德、一種你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東西、一種面臨困境時突然爆發出的力量。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並不是這樣的。意志力是一種不斷進化的能力,是每個人都有的本能。
科學洞見也告訴我們,壓力是意志力的死敵。但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壓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有時,我們甚至想方設法增加自己的壓力,比如拖到最後一分鐘、批評自己太懶、說自己沒有自控力,以此來激勵自己。後者,我們會通過對別人施加壓力來敦促他人, … 這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從長遠的角度看,沒有什麼比壓力更消耗意志力的了。壓力和自控的生理學基礎是相互排斥的。 … 壓力(應激反應)讓你關注即時的、短期的目標和結果,自控力(「三思而後行」反應)則需要你的大腦有更廣闊的事業。
第三章 累到無力抵抗:為什麼自控力和肌肉一樣有極限?
自控消耗了身體的能量,而能量的消耗又削弱了意志力。 …… 提高血糖含量讓人們恢復意志力。 … 自控可能比大腦處理其他問題時所用的能量多,但遠遠低於身體運動時所需的能量。
如果自控力是肌肉的話(僅僅是比喻意義上的肌肉),我們也應該能訓練它。鍛鍊身體可能讓你的自控力肌肉感到疲憊,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它肯定能變得更強健。
阿奇博爾德·希爾(Archibald Hill 諾貝爾獎得主、生理學家)指出,運動疲勞的原因或許不是肌肉無法繼續工作,而是大腦中過度保護性的監控機制發揮了作用。 … 沒有哪個人會認為人類的自控力是無限的。但是,知道我們的意志力比想像中多得多,這確實是件令人開心的事。或許我們也可以像運動員一樣,挺過意志力消耗殆盡的感覺,衝過意志力挑戰的終點。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樣有極限。自控力用得太多會疲憊,但堅持訓練能增強自控力。
第四章 容忍罪惡:為何善行之後會有惡行?
(1)從聖人到罪人
我們只要讓自己感覺良好,而這就為自己的胡作非為開了綠燈。 … 「道德許可效應」也許能解釋為什麼那些有明顯道德標準的人能說服自己,認為出現嚴重的道德問題是合情合理的。
他們這樣為自己辯解:「我已經這麼好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這種隊補償的渴望常常使我們墮落。因為我們很容易認為,縱容自己就是對美德最好的獎勵。我們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標,向誘惑屈服了。
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動力就是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那麼每當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你就會放棄自控。 … 道德判斷也不像我們想的那麼有激勵作用。我們把自己對美德的追求理想化了。而且很多人都相信,罪惡感和羞恥心是最有驅動力的。但是我們是在騙誰呢?最能帶給我們動力的事是獲得我們想要的,避開我們不想要的。將某種行為道德化,只會讓我們對它的感覺更加矛盾。 … 所以,如果你告訴自己,鍛鍊、存錢或戒煙是件正確的事,而不是件能讓你達成目標的事,你就不太可能持之以恆。 … 當我們從道德的角度思考自己面對的意志力挑戰時,我們就失去了自我判斷能力,看不到這些挑戰有助於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2)關於進步的問題
即便你沒有比意志力挑戰當做衡量道德的標準,你也有可能陷入「道德許可」的現金。這是因為,有一件事情被所有美國人道德化了。不,不是性,而是進步!進步是好的,在完成目標過程中取得進步是令人高興的。 … 但心理學家知道,我們總是把進步當做放鬆的接口。 … 在完成某個目標過程中取得的進步,會刺激人們做出妨礙目標的行為。
(5)環保的危害
我們之所以獎勵自己的良好行為,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認為,真正的自己想要做壞事。從這點來看,每次自控都是一種懲罰,只有放縱自我才是獎勵。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看待自己呢?想要走出「道德許可」的陷阱,我們就要知道,那個想變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想按核心價值觀生活的自己。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認為那個衝動、懶散、容易受誘惑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了。我們就不會再表現得像個必須被強迫完成目標、然後為做出的努力所要獎勵的人了。
寫在最後的話
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把所有的意志力挑戰都放在道德標準的框架中。我們總是輕易地認為,自己做過的善行,或是僅僅考慮要去做的善行,給了我們道德上的許可。如果只按照「正確」和「錯誤」來判斷做過的事,而不是牢記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會帶來與目標相牴觸的衝動,並允許我們做出妨礙自己的行為。想要做到始終如一,我們就需要認同目標本身,而不是我們做善事時的光環。
第五章 大腦的彌天大謊:為什麼我們誤把渴望當幸福?
(2)「我想要」的神經生物學原理
2001年,斯坦福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克努森(Brian Knutson)發表了一份具有決定意義的實驗報告,證明了多巴胺會促使人們期待得到獎勵,但不能感覺到獲得獎勵時的快樂。 … 克努森證明了,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動,而不是快樂。獎勵的承諾保證了被試者成功地行動,從而獲得獎勵。當獎勵系統活躍的時候,他們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樂。
(5)多巴胺的陰暗面
為了促使你追尋目標,獎勵系統有兩大武器——胡蘿蔔和大棒。當然胡蘿蔔就是獎勵的承諾。 … 但獎勵系統還有第二個武器,那就像眾所周知的大棒。當你的獎勵系統釋放多巴胺的時候,它同樣也向大腦的壓力區域發出了信號。在大腦的這個區域裡,多巴胺刺激了壓力荷爾蒙的釋放。結果是,當你期待目標時,你也感到了焦慮。這時候,我們很需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種感覺就像生死攸關、命懸一線。
(6)慾望的重要性
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能解決這個困境。很顯然,我們需要獎勵的承諾,讓我們保持對生活的興趣,並繼續生活下去。如果我們幸運的話,獎勵系統會繼續這樣為我們服務下去。同時,我們也希望它不要和我們作對。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我們的大腦錯把獎勵的承諾當做快樂的保證,所以,我們會從不可能帶來滿足的事物中尋找滿足感。
第六章 「那又如何」:情緒低落為何會使人屈服於誘惑?
美國心理學家協會的調查顯示,緩解壓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那些能激活大腦獎勵系統的方法——吃東西、喝酒、購物、看電視、上網和玩遊戲(和吸煙)。為什麼不呢?多巴胺向我們承諾,我們會感覺良好的。因此,當我們想要更快樂的時候,釋放大量的多巴胺是再自然不過的做法了。我們把這種反應成為「緩解壓力的承諾」。 … 正如我們所知,獎勵的承諾並不總意味著我們會得到快樂。通常,我們緩解壓力的辦法反而會讓我們更有壓力。
(1)為什麼壓力會勾起慾望?
為什麼壓力會帶來慾望呢?因為這是大腦救援任務的一部分。 … 神經科學家證明了,壓力包括憤怒、悲傷、自我懷疑、焦慮等消極情緒,會使你的大腦進入尋找獎勵的狀態。只要你的大腦和獎勵的承諾聯繫起來,你就會渴望得到那個「獎勵」。你確信,只有獲得那個「獎勵」才是得到快樂的唯一方法。 … 當你面對壓力時,你前面的所有誘惑都會更有誘惑力。 … 壓力把我們引向了錯誤的方向,讓我們失去了理性,被本能支配了。這就是壓力和多巴胺「強強聯手」的力量。
美國心理學家協會的調查發現,最有效的解壓方法包括:鍛鍊或參加體育活動、祈禱或參加宗教活動、閱讀、聽音樂、與家人朋友相處、按摩、外出散步、冥想或做瑜伽,以及培養有創意的愛好。最沒效果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則包括:賭博、購物、抽煙、喝酒、暴飲暴食、玩遊戲、上網、花兩個小時以上看電視或電影。
有效和無效的策略最主要的區別是什麼?真正能緩解壓力的不是釋放多巴胺或依賴獎勵的承諾,而是增加大腦中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 … 因為它們不像釋放多巴胺的物質那樣讓人興奮,所以我們往往低估了它們的作用。我們之所以忽略它們,不是因為它們不起作用,而是因為當我們面對壓力時,大腦一再做出錯誤的預測,不知道什麼才能讓我們快樂。
(3)「那又如何」效應:為什麼罪惡感不起作用?
屈服會讓你對自己失望,會讓你想做一些改善心情的事。那麼,最廉價、最快捷的改善心情的方法是什麼?往往是做導致你情緒低落的事。 … 關鍵是,導致更多墮落的行為並不是第一次的放棄,而是第一次放棄後產生的羞恥感、罪惡感、失控感和絕望感。 … 當你(又一次)責備自己(又一次)屈服於誘惑的時候,往往會帶來更多意志力的失效,造成更多的痛苦。
… 畢竟,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是父母的要求和懲罰讓我們學會了自控。這種方式在孩童時期是必要的,因為老實說,小孩就像野獸一樣,需要人管教。 … 小孩在前額皮質不斷成熟的過程中,需要得到一些外部的支持。 但是很多人(成年人)仍然把自己當做孩子,坦白地說,他們(對待自己)表現得更像是虐待子女的父母,而不是提供支持的監護人。當他們屈服於誘惑時,或是被自己視為失敗時,他們就會責備自己:「你太懶了!你到底怎麼了?」每次失敗都意味著要對自己更嚴厲一點。
… 如果你仍未提升意志力的關鍵就是對自己狠一點,那麼這麼想的不是只有你一個。但是,你錯了。眾多研究顯示,自我批評會降低積極性和自控力,而且也是最容易導致抑鬱的因素。它不僅耗盡了「我要做」的力量,還耗盡了「我想要」的力量。相反,自我同情則會提升積極性和自控力,比如,在壓力和挫折面前支持自己。
(Cedric:在行為上,對自己高要求,但是不要再自己失敗的時候就狠狠地打擊自己,而是要支持自己,重拾信心,更有動力地行動)
(4)決定改善心情
… 波立維和赫爾曼把這個循環成為「虛假希望綜合徵」。作為一種做出改變的策略,它很不成功。畢竟,它本來就不是能讓人做出改變的妙招,而是能讓你感覺良好的方法。這可是兩碼事。 … 對大多數人來說,下決心是改變過程中最容易的環節,但之後就越來越難了。
我們必須變常見的意志力現金,即用「改變的承諾」而不是「改變」來改善我們的心情。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情緒低落會使人屈服於誘惑,擺脫罪惡感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第七章 出售未來:及時享樂的經濟學
「即時獎勵」會激活更古老、更原始的獎勵系統,刺激相應的多巴胺產生慾望。「未來獎勵」則不太能激活這個獎勵系統。
如果獲得即時的滿足感之前必須等待10分鐘,大腦就會把它看成是未來的獎勵。如果沒有了選擇「即時的滿足感」的強烈勝利村衝動,獎勵承諾系統就不會如此活躍。 … 像獲得一個冷靜明知的頭腦,我們就需要在所有誘惑面前安排10分鐘的等待時間。
第八章 傳染:為什麼意志力會傳染?
… 通過這個簡單的場景,我們發現了三種形式,這三種形式都會使我們的社會腦(social brain)出現意志力失效。第一種形式是無意識的模仿。 … 大腦讓我們誤入迷途的第二種形式是傳染情緒。 … 最後,當我們看到別人屈服於誘惑時,我們的大腦也可能受到誘惑。
東北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德斯丹諾(David Desteno)認為,與長期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論證比起來,自豪、羞愧等社會情感能更迅速、更直接地影響我們的選擇。德斯丹諾把這稱為「激情的自控」。
… 羞愧作為一種預防措施或許能其作用,但事情一旦結束,羞愧就會更可能引起自我傷害,而非自我控制。
從另一個方面看,即使面對誘惑、自豪的力量也會讓你安然度過。
… 與其讓意志力受挫的人感到羞愧,倒不如為他們提供社會支持。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自控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這使得意志力和誘惑都具有傳染性。
第九章 別讀這章:「我不要」力量的侷限性
(1)這難道不諷刺嗎?
當人們試著不去想某件事,反而會比沒有控制自己的思維時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的時候還要多。這個效應在人處於緊張、疲勞或煩亂狀態時最為嚴重,韋格納(Daniel Wegner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ironic rebound)。
為什麼人們想消除某種想法或情緒,結果卻適得其反?韋格納認為,這和大腦如何處理「不要去想」這個指令有關。大腦把這個指令分為兩部分,分別由兩個不同系統去執行。大腦的一部分負責將人的注意力從被禁止的想法那裡引開, … 韋格納將這個過程稱為「操作」。「操作」依靠大腦的自控系統來完成。和所有需要付出努力的自我控制一樣,這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大腦的另一部分則負責尋找證據,證明你沒有去想、去感覺、去做你不該去想、去感覺、去做的事。 … 只要「操作」減弱了,「監控」就會成為自控的噩夢。
怎樣才能找到擺脫這種困境的方法呢?韋格納提出了一種對抗諷刺性反彈的方法。這個方法本身就很有諷刺意味——這個方法就是放棄自控。 … 放棄控制內心感受,反而能讓我們更好地控制外在行為。
(2)我不想有這種感覺
人們試圖擺脫自我批評的想法時,與坦率面對這種想法相比,他們的自尊心更容易受挫,情緒更容他故意變壞。即使當人們自以為已經擺脫了負面想法時,情況仍舊如此。諷刺性反彈再次發揮了作用。
… 如果想讓自己遠離精神痛苦,人們就需要與這些想法和平相處,而不是把它們推到一邊。
不要抑制想法,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
(3)別吃那個蘋果
許多壞習慣都是為了滿足一定的需求而形成的,這些需求可能是減少壓力、獲得愉悅,也可能是尋求認同。你可以關注這些需求,用同樣效果的健康的信息官來戒掉壞習慣。
(5)對內接受自我,對外控制行動
寫在最後的話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心靈的平靜和足夠的自控力,我們就需要認識到,控制自己的思想是件不可能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自己相信什麼,選擇自己要做什麼。
本章總結
核心思想:試圖壓抑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慾望,只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讓你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你原本最想逃避的事。
第十章 結語
我們天生就有自控力。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並不是只有一個自我,人是多個自我的混合體。 … 自控力的關鍵是理解這些不同的自我,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自己。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罪惡感、壓力和羞愧是我們通常用來對付自己的武器,但都不起作用。自控力最強的人不是從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而是學會了如何接受互相衝突的自我,並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
如果說真的有自控力的秘訣,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確實有一個,那就是集中注意力。 … 當你的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或者你即將向誘惑投降的時候,你需要靜下心來,弄清自己的慾望。你需要記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才能真的讓你更快樂。「自我意識」能幫你克服困難,實現最重要的目標。這就是我能想到的對「意志力」最恰當的定義。
請保持科學家的心態。
20131020-《影響力》摘要-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0fu.html20131020-《影響力》摘要-Cedric
[美]羅伯特·西奧迪尼:《影響力》,閭佳 譯,北京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萬捲出版公司 出版,2010年9月。
Robert B. Cialdini, Ph.D.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Copyright @1984, 1993 by Robert B. Cialdini.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William Morrow, an imprint of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引言
到底是什麼因素讓一個人向另一個人說了「行」?哪些技術能最有效地利用這些因素,帶來這樣的順從行?我想搞清楚,為什麼相同的請求,按某種方式說出來會遭到拒絕,稍微換種方式說卻會一帆風順呢?
第一章 影響力的武器
按一下就播放
模式化的自動行為在大部分人類活動中是相當普遍的,因為很多時候,它是最有效的行為方式;另一些時候,它則是必要的。
以柔克剛
本書中描寫的大部分影響力武器都具備若干相同的要素,我們已經探討了其中兩點,一是這類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種近乎機械化的過程,二是只要掌握了觸發這種過程的能力,人們就能從中漁利。而第三點則是,使用者能借助這些自動影響力武器的威力,這種武器就好像一根沉甸甸的大棒,只要用了它,就能讓另一個人乖乖就範。
第二章 互惠
著名考古學家Richard Leakey認為:正是因為有了互惠體系,人類才成為人類。 … 文化人類學家泰格和福克斯認為這種「欠債網」是人類的一種獨特適應機制,有了它,人類才得以實現勞動分工,交換不同形式的商品和服務,讓個體相互依賴、凝結成高效率的單位。
互惠原理如何起作用
著名法國人類學家Marcel Mauss在描述人類文化圍繞贈禮過程產生的社會壓力時說:「人有送禮的義務,接受的義務,更有償還的義務。」
互惠式讓步
互惠原理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相互讓步。頭一條很明顯:它迫使接受了對方讓步的人以同樣的方式回應;第二條儘管不那麼明顯,但更為關鍵:由於接受了讓步的人有回報義務,人們就樂意率先讓步,從而啟動有益的交換過程。
第三章 承諾和一致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同時也顯得言行一致)的願望。
一旦做出艱難的選擇,人就很樂意相信自己選對了。不光賭馬客是這樣,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會一次次地欺騙自己,以便在做出選擇之後,堅信自己做得沒錯。
言出必行
信仰、言語和行為前後不一的人,會被看成是腦筋混亂、表裡不一,甚至神經有毛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個性堅強、智力出眾掛鉤,它是邏輯性、穩定性和誠實感的核心。
(言行一致)讓我們有了逃避連續思考這樁苦差事的途徑。
承諾是關鍵
這些策略都有著這樣的目的:誘使我們採取某種行動或作出某種表態,而後通過我們內心保持一致的壓力逼我們順從。
愛接受瑣碎請求時務必小心謹慎,因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它不光能提高我們對份量更大的類似請求的順從度,還能使我們更樂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應的小要求毫不相關的事情。
倒不是所有的承諾都會影響自我形象。要想讓承諾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它們得是當事人積極地、公開地、經過一番努力後自由選擇的。
一旦主動做出了承諾,自我形象就要承受來自內外兩方面的一致性壓力。一方面,是人們內心裡有壓力要把自我形象調整得與行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還存在一種更為鬼祟的壓力,人們會按照他人對自己的感知來調整形象。
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對承諾著的影響也就越大。
第四章 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
很多人都在做的事,也的確是應該做的事。 … 它為我們判斷如何行事提供了一條方便的捷徑。
驅使信徒們宣揚其信仰的,並不是先前的確定感,而是一種逐漸擴散的懷疑。 … 信徒們已經走得太遠了。為了自己的信念,他們放棄了太多東西,要是信念破產了,他們也完了。 … 既然唯一可以接受的真理被現實證據徹底否認了,教眾們要擺脫困境就只有一條路可走了。它必須為信仰的有效性建立另一種證明形式:社會的認同。 … 教派的任務很明確:既然事實證據無法更改,那就只有改變社會證據了。你能說服別人,自己也必然信服。
死亡原因:不確定
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有樣學樣
我們在觀察類似的人的行為時,社會認同原理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如何拒絕
首先,我們似乎持有這樣的假設:要是很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們必然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尤其是我們並不確定的時候,我們很樂意對這種集體智慧投入極大的信任。其次,人群很多時候都是錯的,因為群體的成員並不是根據優勢信息才採取行動,而只是基於社會認同原理在作反應。
第五章 喜好
我喜歡你的理由
(1)外表魅力,(2)相似性,(3)接觸與合作,(4)條件反射和關聯,
如何拒絕
意識到這種好感,能提醒我們把交易者和交易分開。
第六章 權威
權威高壓的力量
在權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幾乎願意幹任何事情。
盲目服從的誘惑和危險
《舊約》用充滿恭敬的行文講述了一個跟米爾格拉姆實驗極為接近的故事:只因為上帝有了吩咐(哪怕沒有半點解釋),亞伯拉罕就願意把利劍插入自己小兒子的心臟。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判斷一個行為正確與否,跟它有沒有意義、有沒有危害、公不公正、符不符合通常的道德標準沒有關係,只要它來自最高權威的命令,那就是對的。
內涵不是內容
權威的標誌:(1)頭銜,(2)衣著,(3)身份標誌。
第七章 稀缺
物以稀為貴
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
逆反心理
我們都知道,難於得到的東西,一般都要比能輕鬆得到的東西好。故此,我們基本可以根據獲得一樣東西的難易程度,迅速準確地判斷它的質量。
和兩歲一樣,個性意識萌芽也是青春期的特點。對青少年而言,這種萌芽意味著走出兒童的角色,擺脫與此角色相伴的家長控制,邁向成人一角,獲得隨之而來的一切權利和義務。
最能說明家長施壓造成的青少年翻盤的例子,大概要數所謂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了。 … 隨著父母的干涉越來越多,愛的體驗也越來越強。而當干涉減少的時候,浪漫的感覺也慢慢冷卻。
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以前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們就越發地想要得到它。
最佳條件
自由這種東西,給一點又拿走,比完全不給更危險。
管教前後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強的孩子。
如何拒絕
我們務必記住:稀缺的東西並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用了。
尾聲 即時的影響力
自動反應
本書的一個基本主題:很多時候,我們在對某人或某事做判斷的時候,並沒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關信息。相反,我們只用到了所有信息裡最具代表性的一條。雖說這條孤立的信息通常都能給我們正確的指導,但它也能讓我們犯下顯而易見的愚蠢錯誤。
…另一方面,還有一個複雜的平行主題貫穿這本書:儘管只考孤立數據容易做出愚蠢的決定,可現代生活的節奏又要求我們頻繁使用這一捷徑。
靠著成熟而精密的大腦,我們建立了一個信息繁多的快節奏複雜世界,使得我們不得不越發依賴類似動物(我們早秋超越了動物!)的原始方式來應對它。
英國經濟學家、政治思想家、科學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離世大概135年了。他的去世(1873年)是一件歷史大事,因為他是最後一個享有「掌握世上已知的一切知識」美譽的人。如今,這樣的說法變得很可笑了。
公眾關心的事件越來越多元化,但關心的時間越來越短。
捷徑應受尊重
因為技術的進化速度遠遠快於我們,所以我們處理信息的天然能力將有可能越來越難於應對當代生活中繁多的變化、選擇和挑戰。
2012年10月24日 日記 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3zl.html2012年10月24日 日記 Cedric
今天課比較多。上午上精神現象學,晚上上命名與指稱。
命名與指稱課程今天是一個博士匯報她的博士論文想法。這位師姐剛剛從UCLA交流回來,所以就在交流期間的研究的基礎上準備她的博士論文。
討論的內容很有趣,但是整篇論文的框架實在是orz。
上研究生之後,幾乎每個學期的感受都是:學期初的時候,可以暫時把各種課程的內容向後推,多做一些與公司研究相關的事情;但是等到學期中間,各種課程的事情就開始集中冒出來,使得自由的時間很少。這一模式要等到這個學期結束才會告一段落,從下個學期開始,自己的課程就會大大減少。
回過頭來看研一的上學期和下學期,自己在處理時間和壓力上是在是太稚嫩了。
自己估算了一下,兩個學期下來,自己因為壓力過大而發生的心理學的中的「what-the-hell effect」一共有4~5次,每一次的結果都是災難性的。而這個學期,雖然也會經歷很多壓力時刻,(例如覺得各種事情都沒有做完),但是總體上壓力小多了。這個學期的事情不會比以前少,但是總體上我並沒有感到太多的壓力。
學會調節自己的壓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技能,對現代人來說很有用。而這些東西,人們並不一定天生就會,甚至是父母和學校都不一定會交給我們,所以,當我們意識到調節壓力的重要性的時候,真的有必要花時間學習學習。 當然,不是去學習某些人的獨斷的結論,而是看看當代的科學研究中有沒有值得信賴的成果。
推薦大家真的可以讀一些心理學的書。芒格說過,他非常注意收集人們發錯誤的案例,這樣他就可以引以為戒。我覺得如果我們沒有芒格那樣長的人生經歷,那麼高的位置,從而獲得那麼多的「錯誤的案例」,那麼我們可以從一些心理學的書裡面去尋找這些案例,因為心理學的實驗對象往往都是普通人,他們的傾向和錯誤很可能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以前也對普及性的心理學讀物有反感,覺得這些書都是快餐讀物,沒有價值,現在親身閱讀了一些之後,想法真的變了。
如果感興趣,在篩選書的時候可以考慮這樣幾個標準:
(1) 作者是美國正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2)書的內容中包含大量的猜想、實驗、案例,結論是根據實驗做出的。
我覺得有以上兩點作為篩選的標準,加之該書討論的問題是你所感興趣的話,那麼讀完之後可定會有收穫的。最後,這種書一般並不困難,所以讀起來不會特別花時間。
亂七八糟地就寫了這麼多,的確是我的一些收穫。
2012年10月25日 日記 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4pv.html2012年10月25日 日記 Cedric
今天上午上固定收益證券課,老師花了兩個小時時間討論怎樣利用一些離散的點在R&t坐標系中生成利率期限結構曲線。之前還覺得固定收益證券課還蠻簡單的,但是今天上課之後覺得這門課的內容還有不少很深入的東西,得嚴肅對待——生成利率期限結構曲線的方法至少有兩大類,估計超過五六種,大部分都不太簡單。
下午晚上繼續學習公司金融。覺得羅斯的《公司金融》這本書寫的真好。討論的問題和公司表面上沒法應用,但是恰好可以作為思考現實問題的一個參考基準。例如,P= EPS/R + NPVGO, PE= 1/R + NPVGO/EPS。這兩個公式在現實世界中肯定不靠譜,不能直接應用,但是記住它們在思考現實問題的時候很有參考價值。
2012年10月26日 日記 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5hp.html2012年10月26日 日記 Cedric
今天寫了一整天公司金融的作業。由於自己覺得用Excel解題很方便,今天一邊寫作業也在一邊學習Excel裡面相關的財務處理功能,例如NPV、IRR等各種函數,還花了近一個小時大致弄清楚了怎樣用Excel解方程。我覺得這些Excel的功能都蠻實用的。
發現其實蠻多所謂的「金融常識」通過在Excel裡面進行定量分析之後就變得更加直觀了。例如,我們都相信,長期債券比短期債券的利率風險更大,票面利率低的債券比票面利率高的債券的利率風險更大。從債券的定價公式 P= F/(1+r)^t + C/r * (1-(1+r)^t)上可以看出這一點。但是如果我們利用Excel作圖之後,上述的「金融常識」就會變得更加直觀。
例如今天利用Excel做的兩個圖,就能很直觀的看出這一點,
在圖一中,L為短期債券,H為長期債券(債券的具體參數就不列了),

在圖二中,F為票面利率低的債券,G為票面利率高的債券(縱坐標為對數化之後,債券的具體參數這裡就不列了),

用熟Excel還真是蠻有用的。
20140926 Pension Funds行業鳥瞰 Cedric
信璞上海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2v2qv.html
今天讀完了兩篇報告。主要內容如下。
Towers
Watson《2012年末管理規模排名前300養老基金報告》主要內容
一、資產規模
截止2012年末,全球養老基金(GPAS)管理資產總規模30萬億美元。
排名前300的養老基金(P&I300)管理資產總規模14萬億美元,占GPAS的47%。
排名前20的養老基金管理資產總規模5.5萬億美元,占GPAS的18.5%,占Top300的39.3%。
二、資產增長率
自2007年末至2012年末,Top300養老基金管理資產年化增長率3.2%。
同期,Top20養老基金管理資產年化增長率4.8%。
按照基金的註冊地(domicile)劃分,以美元為貨幣單位統計,在07~12年中,中國的養老基金管理資產規模增長了20.2%,排名第一;其次是新加坡的養老基金(14.7%);美國僅為0.9%。若以註冊地貨幣為單位統計,則中國的養老基金管理資產增長了16.5%,仍排名第一。
三、Top300的基金類別(type)
Top 300的基金中,
Public Sector養老基金107家,占比36%
Corporate養老基金106家,占比35%
Private Independent養老基金61家,占比20%
Sovereign養老基金26家,占比9%
按照管理資產規模劃分:
Public Sector養老基金管理5.3萬億美元,占38%
Sovereign養老基金管理4萬億美元,占28%
Corporate養老基金管理2.7萬億美元,占20%
Private Independent養老基金管理2萬億美元,占14%
Top300合計管理14萬億美元。
備註定義:
Sovereign funds - those directly controlled by the
state.
Public sector funds - covering public sector workers in provincial
or state sponsored plans.
Private independent funds - private sector organizations authorized
to manage pension plans from different employers.
Corporate funds - covering workers in company sponsored pension
plans.
四、Top300的基金按照segment劃分
Top20管理資產占比39.3%,
Funds21-50管理資產占比16.6%
Funds51-150管理資產占比26.3%
Funds151-300管理資產17.9%
五、Top300基金按照地域劃分
北美地區養老基金管理資產5.7萬億美元
歐洲地區4萬億美元
亞太地區3.7萬億美元
其他地區0,7萬億美元
Top300中,美國入選124家,英國26家,加拿大19家,日本17家,澳大利亞15家,荷蘭13家,德國12家,瑞士12家,丹麥8家,瑞典7家,芬蘭5家,巴西3家,韓國2家,挪威1家,中國1家,其他35家。
12年末與07年末相比,美國的養老基金入選Top300排行的數目減少了17家;澳大利亞入選數目增加了4家,其次是德國增加了3家。
六、Top300基金按照DB/DC劃分
DB基金管理資產占68.%
DC基金管理資產占20.2%
Reserve Funds管理資產占比10.6%
Hybrid管理資產占比0.7%
北美地區79.1%的資產屬於DB基金,20.9%屬於DC基金
亞太地區74.6%的資產屬於DB基金,19.2%屬於DC基金,6.2%屬於Reserve Fund
歐洲地區55.4%的資產屬於DB基金,11.4%屬於DC基金,30.6%屬於Reserve
Fund,2.6%屬於Hybrid基金
備註定義:
DB:退休後可以享受約定收益的養老金計劃,由公司承擔金融市場風險。(見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d/definedbenefitpensionplan.asp)
DC:退休前由雇員自己繳費,但退休後所享受的收益不固定,由雇員自己承擔金融市場風險。(見http://www.investopedia.com/terms/d/definedcontributionplan.asp)
Hybrid funds are plans that incorporate both DB and DC
components.
Reserve funds are set aside by a National government to guarantee
pension payments in the future. By definition, these funds are
characterised by no explicit liabilities and are neither DB or
DC.
七、Top20基金的資產配置
46%的資產配置為固定收益證券
38%的資產為權益資產
16%的資產為現金和其它
Top20中排名第一的日本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Investment
fund(管理總資產1.3萬億美元,是第二名Government Pension Fund from
Norway的約2倍)以及其他亞太基金將他們其61%的資產配置為固定收益證券,使得Top20的基金資產配置中固定收益證券占比達到了46%。
八、主權養老基金(Sovereign Pension Funds)
Top300中的主權養老基金共26家,管理資產總規模為Top300的28.4%
全球主權養老基金管理總資產4萬億美元;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管理總資產5.2萬億美元。
九、部分名單抄錄
排名 名稱 Market 總資產(十億美元)
(1 Government Pension Ivestment / Japan 1,292.0)
2 Government Pension Fund / Norway 712.6
9 Canada Pension / Canada 184.4
(10 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 China 177.5)
17 Ontario Teachers / Canada 130.2
53 California University / U.S. 55.8
OECD《Pension Market In Focus
2013》主要內容
一、養老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
2012年末,OECD範圍內機構投資者管理總資產78.2萬億美元;其中,
投資基金30萬億美元
保險公司24.5萬億美元
養老基金21.8萬億美元
其他1.9萬億美元
自08年以來,養老基金管理資產占全部機構投資者管理資產比例持續上升,從08年的25.7%上升為12年的28%
二、個人養老計劃的結構(Structure of Private Pesion Plans)
2012年,OECD範圍內個人養老體系(Private pension
systems)累計了32.1萬億美元的資產。其中包括:
養老基金管理資產21.8萬億,占67.9%
銀行和投資公司管理資產5.9萬億,占18.%
保險公司管理4.1%,占12.8%
employers’ book reserves資產0.2萬億,占0.8%
三、養老基金的國別情況
OECD國家加權平均的“養老基金資產/GDP”比率從2011年的73.5%增長到2012年的77%。部分國家的“養老基金資產/GDP”的比率數值為:
荷蘭:160.2%
瑞士113.6%
英國95.7%
美國74.5%
加拿大67.3%
日本26.3%
德國6.3%
法國0.3%
養老基金資產的絕對數值排序:
美國11.6萬億美元,
英國2.3萬億美元,
日本1.4萬億美元,
澳大利亞1.4萬億美元,
荷蘭1.3萬億美元,
加拿大1.2萬億美元,
瑞典0.7萬億美元,
……
四、養老基金的業績表現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