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日記 Cedric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3zl.html2012年10月24日 日記 Cedric
今天課比較多。上午上精神現象學,晚上上命名與指稱。
命名與指稱課程今天是一個博士匯報她的博士論文想法。這位師姐剛剛從UCLA交流回來,所以就在交流期間的研究的基礎上準備她的博士論文。
討論的內容很有趣,但是整篇論文的框架實在是orz。
上研究生之後,幾乎每個學期的感受都是:學期初的時候,可以暫時把各種課程的內容向後推,多做一些與公司研究相關的事情;但是等到學期中間,各種課程的事情就開始集中冒出來,使得自由的時間很少。這一模式要等到這個學期結束才會告一段落,從下個學期開始,自己的課程就會大大減少。
回過頭來看研一的上學期和下學期,自己在處理時間和壓力上是在是太稚嫩了。
自己估算了一下,兩個學期下來,自己因為壓力過大而發生的心理學的中的「what-the-hell effect」一共有4~5次,每一次的結果都是災難性的。而這個學期,雖然也會經歷很多壓力時刻,(例如覺得各種事情都沒有做完),但是總體上壓力小多了。這個學期的事情不會比以前少,但是總體上我並沒有感到太多的壓力。
學會調節自己的壓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技能,對現代人來說很有用。而這些東西,人們並不一定天生就會,甚至是父母和學校都不一定會交給我們,所以,當我們意識到調節壓力的重要性的時候,真的有必要花時間學習學習。 當然,不是去學習某些人的獨斷的結論,而是看看當代的科學研究中有沒有值得信賴的成果。
推薦大家真的可以讀一些心理學的書。芒格說過,他非常注意收集人們發錯誤的案例,這樣他就可以引以為戒。我覺得如果我們沒有芒格那樣長的人生經歷,那麼高的位置,從而獲得那麼多的「錯誤的案例」,那麼我們可以從一些心理學的書裡面去尋找這些案例,因為心理學的實驗對象往往都是普通人,他們的傾向和錯誤很可能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我以前也對普及性的心理學讀物有反感,覺得這些書都是快餐讀物,沒有價值,現在親身閱讀了一些之後,想法真的變了。
如果感興趣,在篩選書的時候可以考慮這樣幾個標準:
(1) 作者是美國正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2)書的內容中包含大量的猜想、實驗、案例,結論是根據實驗做出的。
我覺得有以上兩點作為篩選的標準,加之該書討論的問題是你所感興趣的話,那麼讀完之後可定會有收穫的。最後,這種書一般並不困難,所以讀起來不會特別花時間。
亂七八糟地就寫了這麼多,的確是我的一些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