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曾提到對股價的12種最愚蠢(最危險)的錯誤認識:
1、股價已經下跌這麼多了,不可能再跌了;
2、抄底買入,你總能知道什麼時候一隻股票跌到底了;
3、股價已經這麼高了,怎麼可能再漲呢;
4、股價只有3美元,我能虧多少呢;
5、最終股價會漲回來的;
6、黎明前總是最黑暗的;
7、等股價反彈到10美元時我才會賣出;
8、我有什麼可擔心的,保守型股票不會波動太大;
9、等的時間太長了,不可能上漲了;
10、看看我損失了多少錢,我竟然沒買這只大牛股;
11、我已經錯過了一隻好股,我一定要抓住下一隻;
12、股市上漲,所以我一定是對的。股市下跌,所以我一定是錯的。
我認為還有第13種錯誤更為致命也更為隱蔽:價格已反映預期。
有的投資被腰斬再腰斬,但很多人一直呆在裡面不出來;而有的投資翻倍再翻倍,很多人一直準備但從未買入。我一直很好奇其中的原因。這並不能用研究不夠來解釋,因為很多老手也未能倖免。我認為最核心的原因是大家「誤認為」價格已反映預期,從而犯了允手指的不作為錯誤。
「價格已反映預期」其實是有效市場理論,但很多價值投資者卻從未察覺。因為這和我們觀察到的很多現象很吻合。比如重大政策或公司定期報告公佈前的幾個小時,股價就有反映,我們不得不承認「消息人士」其實比我們有優勢;再比如利好或利空消息公佈後,股價卻常常反向運動,即所謂的「利空出盡/利好出盡」。
「價格已反映預期」最可怕的地方在於讓人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進而喪失信心,而信心對投資者是極重要的。久而久之就變得非常在意市場(短期漲跌)的反應,即使研究再深入也要尋求市場和其他投資者的認同,這從每個股吧或論壇裡都充滿了焦慮的投資者中可見一斑。很多人能做到不為股價短期的漲跌所動,但卻常常關注某一時點(比如定期報告公佈)的價格和市場觀點,就是這個原因。
「價格已反映預期」導致的最可能的結果就是鴕鳥政策,即什麼都不做。對任何事件,市場上總是能找到正反兩種聲音,而且看起來都很有道理,各種名人大V也指天發誓自己決不可能錯。於是我們就一等再等,看著持有的股票一跌再跌,看著計劃買入的股票一漲再漲。
要避免其實也很簡單,明確它是有效市場理論的東西並加以拋棄。買入和賣出都依據自己的研究來做決定(不要關注短期股價,尤其不要在意論壇裡的各種觀點),並用一個稍長的時間來驗證操作正確與否。
| ||||||
升息預期轉濃,華爾街各投資大師開始隔空叫陣,同一份資料也能解讀出相反看法。實體經濟疲弱下的股市漲潮是不是非理性繁榮,投資人也許霧裡看花,但對沖基金經理人對未來卻普遍樂觀。 撰文‧乾隆來 《我們正處於美國史上第三大的股市泡沫!》(We're in the third biggest stock bubble in U.S. history),七月十八日,《華爾街日報》的個人理財專欄作家艾倫斯(Brett Arends) 發出一篇讓讀者震驚不已的評論。艾倫斯引用財務顧問公司史密斯爾(Andrew Smither)從一八○二年累積至今、超過兩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說我們正處於僅次於一九二九年、一九九九年的史上第三大股市泡沫之中! 艾倫斯是《華爾街日報》以及網路財經媒體Marketwatch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他的每日專欄《R.O.I》有超過十萬名追隨粉絲,以「反羊群」的風格著稱。 最近艾倫斯對股市的上漲越看越不滿意,才剛剛在七月十五日發表過一篇《股市多頭搞錯的六大事實》,沒想到才過了三天,竟然立即升高為史上第三大泡沫的驚人之語,索性叫他的讀者賣光股票,不要再投資了。 為什麼現在是僅次於二九年、九九年的「史上第三大泡沫」,請容我們稍後再陳述。我們更感興趣的是,華爾街的投資專家與大師們,最近多空論戰的炮火不斷升高,立場越來越鮮明,用詞越來越火辣,電光石火的交戰,精采絕倫。 一四年已經是金融海嘯之後連續第六年的多頭市場,而且今年充滿了地緣政治的衝突,從伊拉克到烏克蘭,從越南到日本,大國衝突的地震頻率大增,類似馬航被飛彈擊中的「黑天鵝」,也已經飛過好幾隻了,但是德國股市突破萬點、紐約道瓊創下多年新高,連有地產泡沫的上海也穩穩站在兩千點之上,種種「異相」,讓多空雙方情緒暴漲到最高點。 例如,宣稱自己已經「膽小」、「不再像年輕時那樣豪賭」的六十一歲對沖基金大師杜肯米勒(Stan Druckenmiller),在七月十六日美國財經電視台CNBC舉行的大師論壇裡,就高聲指責「聯準會的(寬鬆貨幣)政策,滿載著令人憎惡的風險」,將目前葉倫所主導的聯準會,形容成載滿炸藥的大貨車。 資產負債表過度膨脹的泡沫杜肯米勒認為,這波美國與全球股市的上漲,不是來自於經濟基本面的復甦,而是央行零利率吹出來的泡沫。 杜肯米勒舉IBM為例子說,IBM目前的營業收入與七年前一樣,本業根本沒有成長,但是利用聯準會創造的超低利率,拚命向銀行借錢,拿來買回庫藏股,「IBM的銀行貸款暴增了三倍」,美國的企業用這種套利方式創造盈餘,拉高股價,創造了「資產負債表主導的多頭市場」。 簡單來說,類似IBM的美國大型績優公司,本業沒有增長,卻靠著金融操作來創造盈餘,讓公司債務暴增,一旦市場利率翻轉上揚,「滿載炸藥的大貨車」將會闖出大禍。 而杜肯米勒認為,有太多的證據顯示,未來幾年內的利率上揚是必然的,指標的聯邦利率(Fed Fund Rate)將在「遙遠的北方」(Way of far north,意指遠高於目前的水準)。 杜肯米勒不諱言自己有放空IBM的部位,這個空頭部位,剛好與巴菲特對作。 巴菲特在三年前開始買進IBM,成為他投資組合中持股最高的科技股,巴菲特持有IBM至今帳上獲利一四%,遠低於同期的史坦普指數漲幅,而且IBM過去十二個月下跌三%,相對於上漲超過兩成的股市,一來一回報酬率短少了超過兩成。 巴菲特也承認他「有點看錯」,不過,巴菲特沒有加入華爾街的多空論戰,也幾乎沒上任何媒體討論行情,這個老傢伙對於今年的行情似乎已經置身事外,世界首富的地位再度被墨西哥電信大亨史林搶走,他也完全不在意。反而在七月十七日,再度宣佈捐出二十八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八四○億元的巨額股票,給比爾蓋茲基金等五家公益團體。 杜肯米勒與巴菲特在IBM股票多空對決,另外兩位捉對廝殺的投資大師,看多賀寶芙的卡爾伊坎(Carl Icahn)與放空賀寶芙的艾克曼(Bill Ackerman),卻演出戲劇性的大和解。 債券天王認定利率難升 艾克曼放空賀寶芙兩年,不只發報告說「公司價值為零」,還為此發動了法院訴訟,伊坎則號召了一群對沖基金經理人全力拉抬,結果,在持續的多頭行情中,老薑伊坎大獲全勝。 但,令人意外的是,一度鬥得血流成河的伊坎與艾克曼,卻在七月十六日的CNBC節目中演出大和解,雙方同台相互擁抱,互讚對方,以戲劇化的結局,終結了兩年來最血腥的一場多空大戰。 伊坎是這波大多頭的大贏家,他從四百美元一路叫進蘋果,是這波蘋果大漲的多頭總司令,在賀寶芙大獲全勝,逼迫eBay分拆PayPal的訴訟也順利和解。伊坎過去被稱為激進派投資家,總是給外界兇狠、掠奪公司的形象,但是他這波名利雙收,形象頓時轉換成和氣生財的彌勒佛。 不過,多頭大勝的伊坎最近卻轉趨保守。他在七月十一日的訪問中說,「我認為,該對美股抱持審慎的態度。經歷這麼多年的上漲,投資人應該要謹慎小心。」另外一位最近新聞頻傳的投資大師,被稱為債券天王的葛洛斯(Bill Gross)則依舊站在多頭陣營中。他在七月二日的電視專訪中說,雖然目前的市場本益比看來偏高,但是關鍵還是在超低的利率。葛洛斯提出「新中立趨勢」(New Neutral)理論,認為聯邦利率將會長期維持在低檔,「如果利率回升到二%就止步不前,而不是歷史平均的四%……,那麼一萬七千點的道瓊、三五○基點的高收益債╱公債利差,仍將頗具吸引力。」葛洛斯認為,金融市場泡沫化的程度,「比部分人士認知的還要少。」葛洛斯的措辭算是溫和,「新中立」的理論也讓人三思才能領悟,相較之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教授希格(Jeremy Siegel)比葛洛斯更衝。希格拿掉學院教授掉書袋的身段,過去兩年高舉股市多頭總司令的令旗,不斷在媒體發表利多看法,希格的預測大獲全勝,上檔關卡一一被他突破,如今他已經將目標價調高至一萬八千點,認為一萬八「不是意外,甚至可能衝破兩萬點!」希格不是今天才喊出道瓊上看一萬八千點的,他在今年四月就公開宣稱「這波多頭市場,才打到第四局而已」(註:棒球賽打九局,第四局意味著尚未過半場)。希格教授站得挺直地說:「我就是多頭,低利率會帶動股價狂飆,公司盈餘又強勁增長,市場當然就是多頭了!」奇妙的是,提出「史上第三大股市泡沫」的史密斯爾,也是引用希格教授的統計資料,得出大泡沫的結論。 史密斯爾引用了希格和其他兩位學者的研究,計算股市連續三十年的報酬率,與「托賓Q」(計算公司重置成本的價值)相較,從過去兩百年的歷史資料顯示,兩組數據多半緊密同步,但在目前,美國股市「已經超漲八○%」。 《華爾街日報》的艾倫斯看了史密斯爾的研究結果,決定用驚悚的標題發出「史上第三大股市泡沫」警語,他說歷史上「超漲五○%」的現象只發生過五次,更只有一九二九年與一九九九年超漲幅度超過八○%,兩次都造成災難性的崩盤。 企業過度借貸投入金融操作艾倫斯的其他專欄也不斷發出大聲的警告。 例如越來越多人說「美國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非常健康」,但是艾倫斯卻說,美國非金融業公司目前的總負債逼近十兆美元,比起五年前增加了二七%,或是二兆一千億美元,在低利率的刺激下,美國企業過度借貸,而且都投入金融操作。艾倫斯說:「今年,美國的企業平均每天增加一百億美元的貸款,包括週六、週日在內。」保守的教授(希格)成了多頭總司令,而一向激進的對沖大師(杜肯米勒)卻高聲批判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泡沫,股市掠奪者(伊坎)成了和氣生財的彌勒佛,而理財專欄作家(艾倫斯)索性叫投資人趕緊退出市場,種種錯亂的現象,讓人看得眼花撩亂,不知所措。 不過,五月瑞士信貸在紐約舉行論壇,邀集三百多位投資專家所聚焦的訊息,倒是可以解釋今年的異相。 瑞士信貸於今年五月在紐約舉行盛大的「全球經濟展望論壇」,邀請超過三百位來自全世界的投資專家,與美國聯準會前主席伏爾克、前紐約市長彭博等人一起研討今年全球經濟的展望,參與者還包括《今週刊》讀者熟悉的中國經濟專家陶冬。 會議結束後,瑞士信貸研究中心發佈所有與會者對於重大經濟問題的問卷統計,有高達四六%的投資專家認為,即使在持續多年的零利率政策,「貨幣政策仍然是主導金融市場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至於「經濟成長」則是若有似無的配角角色。而且,有高達七○%的與會專家對於全球央行的貨幣失去信心,認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已陷入「推繩子」(Pushing on a string)困境。 市場對央行貨幣政策失去信心「推繩子」是個有趣的貨幣政策用語,用來形容貨幣政策的限制,因為,「拉繩子」、用繩子把物體拉往自己的方向比較容易,但是要靠著「推繩子」,把物體往反方向推走,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投資專家用「推繩子」來形容全球央行史無前例的超級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面臨退場,卻進退兩難的困境。 不過,雖然與會的投資專家們不看好量化寬鬆的未來效果,但是卻一致看好股票市場的後勢,有超過一半的投資專家認為「股票是未來三個月(六月至八月)表現最好的投資標的」,更有高達五八%的投資專家,在「未來五年內表現最佳的投資標的」選項中,選擇了「股票」。 瑞士信貸的全球經濟展望論壇,反映了今年華爾街的主流思考:央行QE進退兩難、實體經濟成長疲弱,但是股市熱絡無比。 這樣熱絡的市場氣氛,一直持續至今,瑞士信貸在七月十七日又公佈了「對沖基金經理人情緒調查」,調查對象涵括二八四位對沖基金經理人,總共管理五四四○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十六兆三千億元)的資產。調查顯示,有高達「九七%」的對沖基金經理人表示,今年下半年將會「積極進行資產配置」,幾乎百分之百的對沖基金經理人處於熱絡的情緒當中,這也正是七、八月全球股市火熱的最佳註解。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專家到底怎麼看? 空方陣營 杜肯米勒(Stan Druckenmiller)對沖基金大師;索羅斯2000年之前的長期夥伴看法1 Fed利率太低,引發不可想像的風險 艾倫斯 (Brett Arends)《華爾街日報》最熱門的個人理財專欄作家看法1 「我們正處於史上第三大泡沫」看法2 美國企業每天增加100億美元借貸,資產負債表泡沫太大 羅斯 (Wibur Ross) 美國企業重整大王 看法1 我今年賣股,是買股金額的六倍看法2 主權債務泡沫破滅,西班牙國債利率一度低於美國公債,還跌到1789年至今、225年來的最低點 多方陣營 希格(Jeremy Siegel)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 看法1 多頭現在才打到第四局而已看法2 道瓊指數18000點指日可待,2萬點也不意外 伊坎 (Carl Icahn) 激進投資家 看法1 今年是收穫豐碩的好年,但投資人要提高警覺了 葛洛斯 (Bill Gross) 債券天王 看法1 提出低利率時期的「新中立趨勢」理論,低利率仍然維持看法2 道瓊指數17000點、高收債/公債利差350點是合理水準 | ||||||
如果一家美股公司的財報不及華爾街的預期,這家公司一定陷入了麻煩。(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然而,第二季度的財報令人感到鼓舞,並不是因為公司們的財報超過了預期,而是由於它們超過預期的方式。
巴克萊分析師Eric Slover稱,
在標普500指數中,約有70%公司的二季度財報表現優於分析師預期。
這與之前幾個季度的比例相差無幾。即便在經濟苦苦掙紮的第一季度,依然有近70%的公司財報優於預期。這其中的秘密是什麽呢?
事實上,分析師往往會根據公司的信息反饋,在財報到來前下調預期。
因此,許多公司雖然表現平平,卻依然能跑贏預期。
在之前的一年內,分析師在財報季到來前將預期平均下調了6%,而今年一季度,分析師在財報季到來前將預期平均下調了7.5%。
今年二季度,在財報季到來前,分析師將預期平均下調3.5%。許多分析師完全沒有下調預期,而70%的公司依然成功跑贏了華爾街預期。
美國國防部最新報告顯示,美軍“不太可能”重返伊拉克與ISIL極端武裝直接作戰。
五角大樓周三晚間發布報告稱,出動一支國際部隊進入伊拉克解救被圍困少數族裔必要性已“大大降低”,因為美軍評估團發現當地人道主義危機遠沒有想象中的嚴重。
美國軍方稱,為了評估在伊拉克Sinjar山被圍困的雅茲迪難民的情況,美軍已經派遣了一支人道主義救援團。該團體報告目前的難民的情況好於此前的預期。
五角大樓認為,雅迪茲人處境遠好於預期,要歸功於持續的食品和水空投。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報道,美軍對極端武裝ISIL的空襲已經持續了近一周,美國、法國和英國均向庫爾德民兵提供武器抵禦ISIL的進攻。
周二美國向伊拉克增派了130人軍事顧問,其中包括海軍陸戰隊和特種兵軍官。
美軍派遣的一支總人數少於20人的軍事小組,在13日短暫進入伊拉克北部Sinjar山區,以對Sinjar山區的狀況進行評估,且並未參與任何戰鬥,目前這些人員已經在空軍的幫助下安全返回庫爾德首府埃爾比勒。
在2011年年底最後一批美軍撤離伊拉克,長達8年的第二次伊拉克戰爭極大消耗了美國的國力和在全球的影響力。知道目前為止,奧巴馬一直避免談及派遣美軍重回伊拉克與極端分子直接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