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溫 Peter Lynch 的教導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1198


在市場動盪和群眾恐慌的時刻,我又再次重溫一下投資大師 Peter Lynch 的教導(上次我出英文版,有網友唔明,今次我出中文譯本):

-也許是下個月、明年,或者是三年後,股市就會出現一次大跌。

-股市下跌是你買進你喜愛股票的最好機會,股價「修正」會讓績優股出現值得買進的低價。

-最好的股票,可能就是你手上已經持有的那幾支。

-不要因為股價下跌了,就認為自己挑錯股票。

-根據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謹慎地調節手中持股部位並換擋操作,就可以改善投資績效。當股價偏離現實,而且有其他好股票出現時,就可以換擋操作。

-世界上總有擔心不完的煩惱。

-保持心胸開放,不要排斥新的想法。

-誰也沒辦法一網打盡、滴水不漏,我就錯過許多十壘安打 (ten-baggers),但還是能夠打敗大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9

隆成新事 my way:the thought of Peter


http://vitus99.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_23.html


愛「車仔」朋友, 請參考.


資料來源, 台灣經濟日報
隆成集團董事長黃英源表示,隆成去年自創「幼幼天地」通路品牌切入婦兒幼童市場,目前已成立50家直營店,預估兩年內展店至150家。記者溫建勳/攝影
全球前三大的嬰幼兒手推車製造商隆成集團(1225.HK),已獲得證期局上市核准發行TDR (台灣存託憑證),將是農曆年後第一檔發行的TDR。
隆成董事長黃英源表示,隆成製造業已獲「中國名牌」,去年自創「幼幼天地」通路品牌切入婦兒幼童的通路市場,目前已成立50家直營店,預估今、明年將展店至100家、150家。
法人說,若隆成展店順利,未來在中國的嬰幼兒通路市場,將出現隆成挑戰麗嬰房(2911),台商打台商的局面。
隆成TDR預定發行5萬張,每單位發行價格暫定為10.1元,預定募集5.05億元。比較特別的是,隆成選擇真明麗(911868)、康師傅(910322)的模式,每一單位TDR代表兩個原股單位。
以隆成昨(1)日在港股以1.15港幣收盤計算,目前TDR小幅溢價5%,溢價幅度僅大於巨騰(9136)、旺旺(9151)。主辦承銷的永豐金證券表示,TDR溢價差小,有助於保障台灣投資人
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隆成將是第一批適用TDR抽籤新制的股票。依照新制度,若超額認購倍數達15至18倍,隆成TDR就必須撥出15%供民眾抽籤申購;若超額認購比例達25至28倍,抽籤比率提高至25%。若隆成TDR超熱,超額認購達40倍以上,抽籤比率為35%。
隆成集團資本額3.05億元,主要生產嬰幼兒手推車、汽車座椅等相關產品,今年營收估逾50億元。里昂證券曾出具報告指出,隆成在中國幼兒手推車市場排名第二,是典型的中國民生概念股。
法人指出,隆成是第一批進入中國大陸的台商,不動產取得成本較低,目前共有349畝地,取得成本為人民幣4,650萬元,經過20年的增值,目前土地現值為人民幣2.78億元(折合新台幣12.56億元),現值相當於四個資本額。法人表示,隆成是典型「中國資產股」。
由於中山當地的人工成本逐漸墊高,隆成不排持另覓內地作為生產基地,中山總廠等已經完成地目變更,111畝廠商隨時可變更開發為商用地、住宅地。
隆成過去三年的現金殖利率分別為8.2%、7.7%、8.4%,預估今年殖利率也將維持在8%以上,隆成也是首檔「定存概念股」的TDR。


資料來源:鉅亨網.
全球前三大的嬰幼兒手推車製造商隆成集團(9112 25-TW),已獲得證期局上市核准發行TDR (台灣存託 憑證),預計農曆年後掛牌上市。隆成TDR預定發行5萬 張,每單位發行價格暫定為10.1元,預定募集5.05億元 ,每一單位TDR表彰兩個原股。
隆 成主要產品為嬰兒車、嬰兒床及其他嬰兒用品代 工和自有品牌銷售製造。隆成在全球嬰幼兒手推車製造 市場享有相當高的市場占有率,產品行銷美國、歐洲及南美洲等50多個國家及地區,隆成除嬰幼兒推車與嬰兒 床外,尚包括學步車、哺育用品及搖椅等嬰幼兒用品。 同時隆成並自創知名品牌「小天使」,以及中國通路門市「幼幼天地」,積極切入中國內需市場,公司年營收 超過60億元新台幣,同業之中規模最大。
目 前隆成幫全世界上百個知名品牌代工設計製造, 包括Kolcraft、Evenflo、Century、Graco、Chicco、M othercare、Tomy、Fisher Price、Recaro等,而且公 司有測試完整的大型實驗室,完全符合及客戶需求。 目前隆成的製造及通路事業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各為85% 及15%,製造事業仍是主要獲利來源。但不排除未來將 逐漸由工業製造股,轉向以品牌內銷大陸的內需消費概 念股。
隆成旗下的通路品牌「幼幼天地」已經開設超過50 家,銷售據點超過1,500個,目前貴州7家、廣東20家、廣西15家、福建約10家,2009年有10家門市店已經因為 經營狀況不佳而關起來,但也又新開了10家新店。2010 年至少會開50家店。隆成經過多年耕耘,已成為中國童 車市場知名品牌,並榮獲「廣東名牌」、「中國名牌」與「國家免檢產品」稱號。
隆成近年來毛利率由2006年23.04%成長至2009年上 半年26%,2006-2009年上半年度營業收入分別為港幣11 .25億元、港幣12.09億元、港幣14.91億元及港幣6.43 億元,營收呈現穩定的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95

回應網友 - Peter (有感而發)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1/peter.html
收到網友 Peter的留言, 有關一些增進理財知識的問題, 開個新Post來回應一下。

Peter 留言:

止凡師兄:

其實呢個reply唔係好關你個post事,但有問題想請教下又唔知點搵你唯有係呢到comment,希望唔好介意。

其實我仲有半年就畢業, 依家放假就想學點投資理財,都問左好多人但想聽多d建議,有少少問題想請教下。



其實我不斷係圖書館借書睇, 一開始真係好辛苦。可能我本身major唔係business個邊, 書入面的term好多都唔明而個d書通常都比較學術化, 同埋d書成日話估值估值揾間好公司, 但具體點做真係唔知。請問你當時點樣由冇到有咁去學去投資?

我上年六月開始月供2800, 不過依家儲蓄差唔多冇曬停左, 依家留意緊市面上的實物ETF, 例如黃金, 中國地區等, 諗住第時返工再供。

基金我暫時唔係好想供, 始終覺得手續費貴。

有冇建議可以俾我d新手 :)

btw, 止凡兄你係唔係做土木工程啊, 我睇返你d post你好似係工地做嘢。我依家都有offer la 話唔定遲d會見到你, 哈哈

祝工作順利

Peter


止凡回應:

其實我好高興見到有網友留言, 若然寫blog而沒有網友留言, 總有點覺得自己跟自己說話似的。言歸正傳, 看Peter應該就來畢業, 這麼快就有理財概念實在難得, 不知有多少大學畢業生多年後仍是月光族, 炒炒賣賣, 更不會有財務自由的概念。

萬事起頭難, 記得當年我也是工程系畢業生, 對理財投資沒有太多概念, 更何況是會計學以及企業營運的理解, 因此對分析一家公司的價值實在不太懂。但出來畢業前一年以及工作後不久, 家中財政發生大問題, 家人欠債纍纍, 我作為長子就要負起責任, 對妥善理財有了追求, 所以話很多事情是迫出來的。

當時我工作了三兩年, 所有的儲蓄都要拿去替家人還債, 還要再加多三兩年的還款計劃才還完。經過這樣的低谷, 我的人生計劃變得更長遠, 對投資理財的知識追求更熱誠。慢慢地, 由一個完全不看課外書的人, 開始看看書, 一本又一本, 主要是看工具書, 看名人傳記, 找尋一些可以改變生活的書籍, 當我一直看, 我發現看書原來很重要, 有點後悔為何不一早開始。

如果你問我看什麼書好, 我會話什麼書都好, 好的壞的都看。當時亦沒有人教路, 看完一本, 說什麼估值不懂之類, 就找估值的教科書來看, 看不懂再找淺一些的來看 (當時我真的把幾本大學會計科的教科書讀完, 包括 Financial Analysis, Business Studies, Principle of Marketing等, 現在還在家中)。頭一年看不明白, 看到第二年, 再看到第三年。心想, 有傻勁的話, 三年時間, 讀多一個學位都夠時間, 有什麼看不懂呢?

能增進投資理財知識的要讀, 對工作有幫助的又讀, 對做人做事有改善的更要讀, 閱讀時儘可能虛心學習, 不要急功近利, 對概念性的書籍不應放棄, 對教授數字性的書籍又要研究, 翻十本、廿本, 有概念、有數字, 漸漸腦內的知識就能互通, 變成自己的絕學。

對於你問有關看什麼書可以教你實際估值, 我相信其實你不需要我幫助, 以你今天的學識絕對能找到答案, 只不過可能你想以最短時間追求結果, 這個可以理解, 因為這也是很多香港人要快的心態, 我怕這種急性會令你忽略了知識的真正價值。

我不是什麼大師, 亦跟你一樣在追求知識, 知識可以得到財富, 但知識絕對不只能得到財富。請相信我, 在書中慢慢浸浴吧, 你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37

「憤怒小鳥之父」Peter:我們在移動互聯網成功的經驗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952.html

【i黑馬導讀】作為最成功的移動互聯網產品之一,《憤怒的小鳥》樹立了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成功的典型,而「憤怒小鳥之父」Peter Vesterbacka在今天的GMIC2013大會上分享了自己的經驗。

地點:國家會議中心GMIC大會現場

時間:2013年5月8日

Peter Vesterbacka:大家早晨好!我希望大家都睡醒了,非常高興又參加GMIC的會議,兩年前開了會,非常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我也見到一些新面孔,每次來都能見到新面孔,結識新朋友。兩年之前,我們在中國業務剛剛開始,當然在過去兩年,我們過去的成果也是非常卓越的,不僅在中國,世界其他地方也一樣。

回顧兩年之前,我們當時還是一個專注於遊戲的公司。大家現在聽到Rovio就想到憤怒的小鳥,我們的現在比較關注兩塊業務,一是我們的粉絲,還有上億的粉絲,中國也是有很多的粉絲,粉絲對於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人。二是我們的品牌,品牌和粉絲這是我們現在最最關注的兩件事情。當然這兩個事情,也非常的簡單,一是粉絲,二是品牌,如果給我們粉絲打造最好的體驗,我們就使我們品牌更加的有利,這就是我們Rovio公司經營的理念。

過去三年的成就,憤怒的小鳥三年前推出的,這個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三年多時間,我們可以看到有17億次的下載,所以這個數量非常多。實際上這個下載的人次超過了中國的總人口,光下載人次就足可以打造比中國人次還多的國家。當然下載的人次不能告訴你們所有的故事,在去年12月份有2億6千3百萬粉絲在玩我們的遊戲,我們2億6千3百萬的玩的數量比中國人口要小,我們還有很大增長空間。我們看一下Rovio公司,我們是一個遊戲公司,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版本,我們有憤怒的小鳥,憤怒的小鳥太空大戰、憤怒的小鳥1、2、3等等,每個遊戲都有非常好的下載和溝通等等。我們不只是做遊戲,我們在很多領域都有涉足,我們已經拓展到周邊消費品。中國現在還沒有,但是在世界其他地方都已經開始賣周邊產品了。

在去年,我們差不多營收45%都是來自於周邊產品,比如說ipad保護膜,還有我穿的帽子衫,我們45%的收入都來自於周邊的產品,都是一些物理實物產品。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我們行業有許多企業和公司,他們幾年之內,他們未來100%的業務都是數字的,但是我們發現幾年之內,我們其實轉向實物的商品,這對Rovio和憤怒的小鳥的特點,我們是打造潮流,引領我們自己的潮流,我們在所有的領域都有涉足,我們不僅做玩具、衣服,我們還建了憤怒的小鳥的主題公園和活動公園,我們在歐洲芬蘭建了小公園,在英國也建了公園,我們在中國也要開憤怒的小鳥小型的活動公園,所以我們希望給粉絲創造非常實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我們建活動公園不僅僅是為了玩,是想給我們粉絲非常好的娛樂體驗。這是品牌實實在在的在線物,我們希望在中國各個地方都建憤怒的小鳥小型活動公園,既有公園,也有玩具,還有各種各樣的周邊產品。

兩年之前,我們收購了動畫片的製造公司,我們在3月份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做了一個憤怒的小鳥的動畫片。現在他已經成為北歐最大的動畫公司之一,每個星期都有一個新的一集2分鐘45秒的動畫片,我們不僅有一個動畫片系列。我們實際上還創造了最大的視頻分銷網絡。我們推出憤怒的小鳥動畫片之後,大家看到我們的遊戲,我們知道在過去三年之內,我們不是說有17億下載量,我們上面加了一個動畫片的按紐,如果你現在玩過遊戲,你直接按按紐就直接進入動畫片頻道,就能夠看我們動畫片。最初推出動畫片前六週,我們有了1億5千次動畫片點擊和瀏覽量,這是今年年初的數據,而且增長在加速,所以我們有大量用戶玩家,實際上在過去幾年當中,我們在YouTube有了10億次的動畫片觀看量。我們是非常有願景的企業,我們用自己的遊戲打造全球最大的視頻分銷網絡,我們做的不僅限於遊戲了,現在遊戲比較像變成了我們的分銷渠道了,未來會有更多的平板、智能手機,更多聯網智能電視,他們都可以成為我們渠道進入點,包括像三星推出智能電視了,這上面也有我們憤怒的小鳥動畫片頻道。而且這種分銷是非常迅速的,沒有必要通過各種各樣不同的電視的廣告商,廣播企業,在未來如果我們想轉播歐洲的球賽都可以通過我們的渠道去看,這都可能。所以,我們的卡通做得非常成功,未來在這個方向有更多的動作,遊戲、動畫周邊的產品,還有公園。

我們也很關注廣告,我們有專門媒體廣告團隊,品牌團隊,他們不是做傳統手機廣告,也不存在傳統的手機了,手機本來就是新的。我們提供所謂手機品牌體驗,我們希望我們的粉絲能夠感受到我們廣告的價值,也就是說,我們推送的不僅僅是一則廣告,這個廣告本身要給粉絲一種體驗,這是我們兩年之前就開始做的事情,我們當時做了憤怒的小鳥的「里約版」,大家知道我們有一個Rovio動畫片的廣告,那一年也是動畫片非常高的票房。而且那個動畫就是相當於動畫電影的廣告,它是以遊戲的形式出現的,一個電影讓大家願意花錢買它的廣告。

我們還非常關注書籍和學習團隊。在去年我們出版了數百本書,今年會出版更多的書,我們這些書已經翻譯成中文了。有翻了50本,這書很好叫做神鷹傳奇,當然這裡面得做一個小廣告,這是非常好玩的書,因為這本書都是有各種各樣動畫的形象,這是老鷹的形象,其中有一個故事關於中國的中秋節。為什麼要講中秋節這個故事呢?中國人都知道中秋節,如果你們走出國門,你問一個老外中秋是什麼?老外肯定不知道。我們會有專門中國節日的元素進入我們品牌的體系,比如說過去幾年在中國推出了憤怒的小鳥月餅,有一些粉絲慶祝中國中秋節,可以買我們品牌的月餅,這種月餅的營銷活動,我們發現中國國外的許多的老外,他們也是首次聽到,還有所謂的中國的中秋節月餅節。這樣的話,就使我們公司成為了最大的中國文化出口企業。主要是由於我們粉絲的渠道非常大,我剛才說過17億次遊戲下載量。我們不僅把品牌帶入中國,同時把中國介紹給世界。有多少公司能夠實實在在做到這件事情呢?我覺得這件事情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中國有許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中國有幾千年文化的積澱,不缺美妙的有意思的故事。兩年前我來GMIC大會,我當時還不認識中國人,我們希望要比中國的企業更中國,我們要比中國做得更中國。當然我變不上中國人,我也說不了中文,我可能也要學一些中文。我們現在有20個中國員工,他們跟我一樣在上海穿著我這樣的紅衣服上班,我們上海的公司是芬蘭之外最大的辦公室處。我們知道中國市場容量之巨大。所以,我們無論進入任何一個市場,我們都特別的關注,我想沒有任何另外企業做到我們的機制,我們不是說說而已,我們要說到做到,我們投入很多錢,如果大家想參與我們企業的話,應該跟我們聯繫,我們總是希望吸收非常有才華的人,如果你想穿我這件衣服的話,也要來找我,如果你成為我們的員工,我們就給你發一件紅色的外套。

大家可以跟我們聊一聊,我們怎麼對待中國的市場?實際上這不是一百天的企業,我們要打造百年老店。我們進入中國也就兩三年時間,我們現在的工作百年老店工作剛完成3%,我們現在憤怒的小鳥工作剛剛開始,也就意味著在中國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我剛才說過書籍這一塊,在中國直接出版發行書籍,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出版商合作,而且為中國市場打造一些非常有意思書籍內容,就是本土打造和發行。我們對進入中國的話非常嚴肅的,我們說過要比你們做得更中國。

下面,我可以回答大家一兩個問題,因為我們現在做得的是互動娛樂的業務,我也想和大家互動互動。我不想變成一言堂,聽聽大家的問題也會很有意思。

Q:非常好的介紹,我們現在收入到底多少?

Peter Vesterbacka:我們收入都是公開,去年營收1億9900萬,差不多2億,這是我們去年營收的數據,現在增長不需要籌資,自有資金就夠了。像Rovio公司,我們是2003年建立的,我們過去這些年一直很努力,在憤怒的小鳥之外,我們推出了55個遊戲,後來憤怒的小鳥一夜爆紅。在你成功之前,還有一段非常堅韌的,堅持的階段,而且要相信自己。這一點一定要記住,而且你要堅持一段時間,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我們現在這份工作剛剛開始而已,我們期望未來有更多更大的成功。

Q:我的問題是說因為你們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線下業務,線下業務會牽扯到很多人力和物力,好比你們做線上遊戲開發,你們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

Peter Vesterbacka:我們在中國也有辦事處。線下的業務雖然是挑戰,但是我們不怕面對挑戰。它不是我們專門要做的事情,我們百分之百關注我們品牌憤怒的小鳥,以及粉絲,至於線下的產品和體驗只是服務於這兩個產品,包括數字產品和周邊玩具、公園、動畫片等等,這些只是為了服務於剛才這些目的,但是他們每個方面都要保證最高的質量。因為我們出版每一本書,不是隨便有一個標籤就行了,我們每本書都要保證它的製作質量的。我們現在關注是品牌和粉絲,其他服務於這兩個目的,都是圍繞我們憤怒的小鳥的品牌,這是我們做的工作,這是一個國際會議,我不能搶佔別人的時間,如果大家想和我聊的話,我們會私下聊,我會多說一點或者給大家提出的一個問題留給大家。這個房間裡誰會創造下一個憤怒的小鳥呢?好,大家都不敢舉手,我總是問這個問題,如果您看憤怒的小鳥,我們現在工作剛剛開始,我們也很成功,但是你必須要想清楚,我們在取得成功之前,我們開發了55個遊戲,而且實際上是一個學生提出的概念,是一個叫尼爾森的學生。一個學生就能夠做出這麼火爆的遊戲,沒有任何理由阻止在座的各位打造下一個憤怒的小鳥下一個成功的遊戲,也許明年大會還會再見大家,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27

Peter Thiel:追求壟斷的創業者才能成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26458.html

Peter Thiel最近也是火了一把,他有太多的 title,比如Paypal的聯合創始人,Facebook 最早期的投資者(50 萬美元換來 Facebook 的 10.2% 的股份)等等。他對於初創公司的管理和投資有著非常深的研究,並且剛剛出版了 Zero to One 這本書。
P

eter Thiel最近也是火了一把,他有太多的 title,比如Paypal的聯合創始人,Facebook 最早期的投資者(50 萬美元換來 Facebook 的 10.2% 的股份)等等。他對於初創公司的管理和投資有著非常深的研究,並且剛剛出版了 Zero to One 這本書。這次 YC 創業課第五講(前幾講內容匯總可點此查看)就是由他主講,主講的內容也基本上是基於此書。

Peter Thiel 整節課提供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成功的創業者都是市場的壟斷者,需要去競爭的往往其實都是失敗者。

1)公司的價值和方向的選擇

Peter 認為衡量一個行業或一家公司的價值有一種方法:若一家公司為用戶和社會創造了 X 的價值,並且得到了其中的 Y%,則這家公司的價值就是 Y%*X。而其中 X 和 Y 是互相獨立的兩個數字。舉例來說,美國航空行業的 2012 年的總營收是 2000 億刀,而 google 本身的 500 億刀,但航空行業的利潤率只有 0.2%,而谷歌是 21%,所以其實 google 雖然所在的市場比航空公司小,但是最後公司本身的價值卻是更高。

這里我們可以借鑒的是,市場上有太多人是根據市場的大小和熱點的方向在選擇創業的項目。這些追趕潮流的各種公司一般都會發現自己在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中,比如之前的團購市場,或近期的互聯網金融市場等等,這些市場本身的容量雖然大,但競爭者更多,存貨概率小,能夠分到的一杯羹也少。也就是說雖然 X 值很大,但 Y% 的值卻太小。

所以,市場上各種各樣的熱點只是選擇方向時候的一個參考點,很多發明本身可能會為社會帶來成千上億萬刀的價值,但是對於在這個行業里的公司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你能占領其中多少的市場,能夠做到多少的利潤率。

2)如何制造和利用壟斷

Peter Thiel 認為任何市場要麽就是完全競爭,要麽就是壟斷,幾乎沒有中間態的存在。而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壟斷狀態的公司都會假裝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從而逃脫政府的懲戒,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小公司又都會強調自己的獨特和壟斷性,來吸引投資人和顧客。一般公司都通過不同的對市場的定義來完成自身競爭狀態的定義,比如一家餐館可以說自己是某個小區內唯一的一家土耳其餐廳,也可以說自己是整個城市中無數的非中餐廳之一,這樣就完成了壟斷和完全競爭狀態的轉換。

而以上定義對於創業者的意義在於(如之前幾節課中也有提到的),創業公司應該把自己限定在一個小的市場之中,爭取做到壟斷的位置,然後再擴張。比如 Amazon,最早做的只是某個區域的在線書店銷售,之後才逐漸成長為各種品類的在線電商。另外像 Facebook,最早面向的市場就只有哈佛的 10000 名學生左右,這也能夠讓公司更專註、更快的吸引用戶和完善產品,最終 10 天後哈佛就有 60% 的學生開始使用 Facebook,以此為基點 Facebook 才又擴張到不同的學校,而後再是不同的年齡層。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比面向大市場,而後分散的獲取不同用戶要高效的多。而且哪怕在小市場之中,也要用最快的速度來完成對於市場的占領和壟斷,從而打消其他競爭者進入的念頭。

3)後發者優勢

對比與先發者優勢這個概念,Peter 提出了一個他覺得對於企業來說更需要註意的地方,就是後發者優勢。他認為一時的成功崛起或甚至是一時的壟斷都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要長時間的保持一家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

所以有時候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最後一個,或至少是能做未來很長時間的最後一個。像之前的摩爾定律時期,有很多的硬件公司出來並在短期內快速發展,但由於利潤低,拼性價比,總是有些公司死去,又有些公司發展起來,這樣的情況是很難創造出真正成功的大公司。創業者們努力的方向和榜樣應該是 Google 和 Facebook 這樣的王者,因為像 Google 之後基本就不再有搜索引擎的市場和其他想象空間。

當然,創新總是存在的,且總是從想象不到的地方發生。舉一個極端些的例子,我一直覺得快遞是太巨大的市場,但未來說不定哪天某個科學家就發明了物體瞬移的技術,那樣到那天整個快遞行業都會被重塑,現在的任何一家巨頭到那時都會重頭開始。而在那個時代可能會壟斷市場的,也許只是最開始時候研究瞬移技術的某一家小公司而已,在他們的技術成熟前可能只是個玩笑,但技術成熟後就會出現非常多的使用場景,也就是我們文中所說的從小市場開始,並快速地擴張了。

我們經常覺得失敗者是不擅長於競爭的人,競爭不過別人的人,但事實可能並不是這樣。現在有太多人去追逐熱點,這其實不只是在創業這個領域,包括在整個人生規劃當中也是一樣。我們都想去最好的學校,出來後去做金融等高大上的行業,我們覺得很多優秀的人都會選擇的東西一定是值得自己也去競爭的,最終就形成了一個太多人走的獨木橋。競爭確實是會讓一個人或一家企業在某種意義上變好,但有時也會讓你迷失,喪失了追溯事情本源的思考能力。

 

作者:曲凱 (聯系方式:[email protected])杜克大學研究生畢業,曾經嘗試過管理咨詢、在36kr寫過科技稿、當過百度 PM、參與過早期創業。現為投資經理 @雲啟創投,關註TMT中早期投資。


(編輯:顏靜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27

日本住宅空置率(三) Peter Paker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4/10/13/propertyvacancy3/

主要地區的空置情況

或許,讀者們睇到這裏可能會有一個問題,日本話大唔大、話細唔細,可能鄉效地方空置較高,城市可能空置情況可能會好一點呢?就此,我在下圖列出5個日本人口最多的縣之住宅空置率,供大家參考。整體而言,日本人口最大的縣市之空置率由2008年至2013年期間仍是處於上升的趨勢。

stastics4

 

(a)為了了解這五大區域的空置情況,我把各區域的明細空置種類列出來,詳情可參閱以下五幅圖。為簡化討論,我不會把每個區域的情況詳細寫出來。不過,我把當中這五個區域的共通點寫出來:

stastics10

stastics6

stastics7

stastics8

stastics9

 

Table 1, Dwellings by Occupancy Status (9 Groups) and Occupied Buildings other than Dwelling by Type of Building (4 Groups) – Japan, All Shi, DIDs and Prefectures

(b) 儘管這些區域於2008年10月時的空置率仍處於非常高且明顯供過於求的水平(10.5% – 14.4%),但2008 – 2013這五年期間,這五個區域的住宅總存量仍保持5.5% – 9.9% 的增長幅度,這樣變相加劇住宅市場供過於求的問題。

(c)空置單位的主要類別仍是以「待租」為主,佔各區域的總空置量約6 – 7成,待租空置量實在龐大。期次,各大區域的待租空置單位數量過去5年以超過10%的幅度增長。理論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租單位其實並不容易。

其他長期空置(不包括用作第二套住宅的、待售的及待租的空置)過去5年以10 – 20% 的幅度增長,但東京都下跌19.1% 則除外。

另類空置分析

日本統計局的空置統計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分析項目,例如,他們會統計:

  • 與巴士站及鐵路站在不同距離下的空置量;
  • 與6米闊車行道路在不同距離下的空置量;
  • 與公園在不同距離下的空置量;
  • 與日間老人活動中心在不同距離下的空置量;
  • 與銀行及郵便局在不同距離下的空置量;
  • 其他等等。

聽起來好像比較特別,我會抽取一些與空置量多少有明顯關係的因素出來,讓者理解更多。而這個距離與空置的統計最新的只去到截止2008年10月。

stastics11

 

從上圖去看,與交通機構少於200m 距離的空置量是非常少,基本上,住客有好多選擇,只要遠少少,都不會選擇,以致稍遠地區的空置量則以倍數上升。試想去翻香港,很多人住係遠離車站的地方,且這些地方空置亦甚低。

stastics12

從上圖去看,與6米闊車行道路的距離愈近,其空置量會急升。但在香港,有很多住宅位處於繁忙車路旁邊(如英皇道、西九龍繞道、彌敦道等),而且都係住滿人。

stastics13

從上圖去看,與銀行及郵便局的距離愈近,其空置量會減少好多。

總結上述的結果,由於空置量甚多,只要居住環境、交通、起居便利稍差的地方,其空置量可以急升,証明住客選擇甚多,住客議價能力甚高。與香港相比,簡直差天共地。

以上三幅圖節錄自:

Table 36, Vacant Dwellings, Dwellings with Temporary Occupants Only and Under Construction by Vacant Status (5 Groups), Type of Building (4 Groups), Width of Road Abutting on the Site (6 Groups),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Railroad Station or Bus Stop (12 Groups), Distance to Road 6 Meters in Width or Wider (5 Groups),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Medical Facilities (4 Groups),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Park (4 Groups),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Public Hall/Meeting Place (4 Groups),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Emergency Refuge Site (5 Groups),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Day Services Center for Aged (5 Groups),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Post Office or Bank (5 Groups) – Japan

2008 Housing and Land Survey

http://www.e-stat.go.jp/SG1/estat/ListE.do?bid=000001025163&cycode=0

總結

 

從投資角度去看,日本樓市的最大問題是,在超高空置率、供過於求及人口負增長的情況嚴重,整體住屋數量過去5年仍有5.3%增長,這樣只會加劇供過於求的情況,對提升樓價毫無幫助。若然市場存在大量空置單位,即是代表市場自住剛性需求弱、供應多,售價及租金很難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因為屋本身係用來住,沒有實質自住需求的支持下,單憑一個概念,我個人相信其價格難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且長期維持。

 

另一方面,住宅物業本身是必需品、奢侈品及投資品的混合體,前兩者屬消費品。或許,在日本的情況,日本人視住宅物業為消費品的比重甚高, 有需要的話就買新樓,以致新樓不斷有新需求,且舊物業空置的數量同時亦不斷上升。若然香港投資者以投資角度去看,但當地人卻以消費品去看住宅物業,就算不計匯兌風險,這樣的投資虧蝕風險甚高。不過上述為筆者的猜測,讀者最好可以向熟悉當地情況的人士查詢及了解。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出, 原文載於property.hk

Peter Paker

 

 

 

有用連結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日本總務省)

http://www.soumu.go.jp/english/index.html

Statistics Bureau (日本統計局)

http://www.stat.go.jp/english/index.htm

Japan Population Survey, Oct 2013

http://www.stat.go.jp/english/data/jinsui/2013np/index.htm

日本住房空置率高企 存量住宅資產供需不平衡

http://money.163.com/14/0802/03/ A2K6M8MV00254STO.html

日本大量住房空置比肩中國 房價已連跌20年

http://house.cnyes.com/News/wd_house/ Content/20140731085257284739010.htm

住宅閑置量驚人 困擾日本地方政府

http://finance.sina.com/bg/economy/ kwongwah/20140810/05401100378.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30

3 Jun 2016 - 投資大師心得:Peter Lynch「發掘好股篇」

若想得到更多最新訊息及分享,請Like已有超過11,100個Fans的「紅猴FACEBOOK」(按此),謝謝支持!
---------------------------------------------------------------------
去年有100%觀眾認同能夠從中獲益的「紅猴精讀課程」,6月29日(Wed)載譽再辦,早鳥優惠報名從速:http://www.etbc.com.hk/e565b.html

---------------------------------------------------------------------
(下列內容節錄自信報)

彼得林治(Peter Lynch)是一位股票投資家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目前,他是富達公司(Fidelity Investments)的副主席及富達基金託管人董事會成員之一。在彼得.林治出任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基金經理的13年間(1977531日至1990531),創下高達28倍的投資回報率(年度化回報率達29.2%;包括基金所派的股息);即1977年若投資1萬美元在麥哲倫基金,到1990年可得到28萬元。此外,麥哲倫基金的規模也從他接手管理時的2000萬美元,一直激增至140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最大型的股票基金。


回顧彼得.林治過去一些選股的經驗,如1977年,就是因為他陪伴妻子卡洛琳購物,從妻子非常熱愛漢斯(Hanes)公司旗下生產的蕾格絲(L'eggs)絲襪,才開始進行研究及買進。結果,漢斯的股份在被聯合食品Consolidated Foods收購前上漲了6倍之多(其後又轉賣給莎莉蛋糕公司Sara Lee)。利用這個「生活投資」哲學,他從女兒喜愛的Body Shop品牌,發現這個業務遍布全球、高速增長的股票。事實上,彼得.林治曾提到,他寧願投資絲襪,也不投資通訊衛星;投資汽車旅館,也好過投資光纖光學。他認為,許多具有增長潛力的優質股都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出來。


以下嘗試歸納彼得.林治的投資哲學:

(1) 彼得.林治認為盈利增長(EPS Growth)為主導股價走勢的重要因素,但他同時對一些增長過快的公司存在戒心,擔心這種增長速度將無以為繼,或該行業會吸引大量競爭對手;

(2) 透過觀察市盈率與增長比率(PEG ratio),可發現一些被低估或高估了的股票;而他相信該數值低於1的公司相對吸引;

(3) 一些未被發現的高增長企業應存在較少機構投資者參與買賣;

(4) 擁有充足現金流的企業,對於其發展及抵禦經濟周期的能力相對較高;

(5) 一些市值較高的企業,往往難以給予投資者太多的投資回報,相反,規模較小的公司的股價爆炸力有時卻相當驚人;

(6) 通過經營利潤率(Operating Margin)的歷史數據,可尋找一些盈利穩定的公司,特別是經濟不景時仍有不俗收入的企業;


(7) 找到優秀的企業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還須找出合適的投資時機。
---------------------------------------------------------------------
去年有100%觀眾認同能夠從中獲益的「紅猴精讀課程」,6月29日(Wed)載譽再辦,早鳥優惠報名從速:http://www.etbc.com.hk/e565b.html
---------------------------------------------------------------------
證券投資組合管理服務 (按此,再往網頁左下方) 
投資收費專欄「觀微知勢」(按此
2014年著作「港股A餐」(按此
Facebook專頁(按此)
港企專門店 (按此)
香港八十前 (按此)
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摘要大公開 (按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826

Peter Thiel:很優秀的公司無法被準確描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7/160229.shtml

Peter Thiel:很優秀的公司無法被準確描述
峰瑞資本 峰瑞資本

Peter Thiel:很優秀的公司無法被準確描述

我們會投資最具未來感、觸不可及、科幻一樣的項目。

本文由峰瑞資本(微信ID: freesvc)授權i黑馬發布。

推薦人:愉悅資本創始合夥人戴汨

Peter Thiel 的這篇文章最近傳得很廣,我分享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個點:

一、美國的創新環境和中國不一樣,美國技術很先進,利用技術帶動商業的突破,而中國還處於消費需求和供給的匹配過程中。

這種區別源於美國傳統產業的機會不多了,衣食住行類的都已經很發達了,所以要利用技術創造新的產業,比如太空產業。但在中國,傳統產業還有很多機會,因而,在中國要更多地考慮技術和產業結合的問題。 

以最常見的衣食住行為例。中國的衣服現在比美國貴,但是質量沒有美國好;我們吃的東西總被爆出質量問題;房價也比美國高;交通擁堵和汙染都比美國嚴重。在這些常見的產業中,中國還有極大的改善的機會和升級的空間。 

這對創業者的啟示就是,不要簡單地去追 ABC 的概念,AI, Big Data, Cloud……更多地要從切切實實的社會發展需求出發去思考,去構建新的商業機會。 

二、Peter 獨立思考的能力值得學習。他不跟風,不追求浮誇的詞匯,勇於堅持自己的觀點。往往思考方法是值得借鑒的,雖然思考的結論不一定要相同。

Peter 特立獨行的案例很多,最近的一個就是美國大選。矽谷那麽多投資人和科技大佬都支持希拉里,而他一個人支持特朗普。雖然最後的結果未必是最好的,但 Peter 的思考過程肯定是看到了事情的本質,即美國中產階級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失去了原本有希望的生活。

說回創業和做投資,每一年大家都會講風口,所謂的風口,有的是真的風口,有的是大部分人形成的統一觀點,我們也叫風口。過去兩年那麽多 O2O 公司死掉了,因為很多服務其實並不創造價值。比如說,O2O 上門服務,看起來服務體驗改善了,但是它的成本結構沒有得到任何改善。它可能的確省去了實體店的成本,但是勞動力的成本可能增加了,因為一個勞動力在實體店里一天可以做十幾單,上門服務他一天只能做兩三單。

所以,不管是創業還是投資,應該經常堅持的一件事情是,問基本性的問題,fundamental 的問題,回到商業的本質,並基於商業的本質堅持自己的觀點。 

Peter Thiel 的投資邏輯

整理自 Peter Thiel在 KV CEO Summit 上的演講

譯者 / 尹藝霏 郭蕙 張耕

以下為演講正文:

如何判斷創業項目是否具有持久競爭力?

我覺得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談論,其中有一類反思起來比較有意思,是我在過去十年中在風險投資上學到的一些東西。當我們創建 Founders Fund 之後,大概是在 2007 年、2008 年,我們有一個想法是將這個品牌定位於一個 “科幻類項目”(Science fiction fund)基金。我們會投資最具未來感、觸不可及、科幻一樣的項目。

我們覺得難以把這個想法告訴別人,因為這樣一個品牌可能會嚇跑所有的 LP。但這的確是我們想嘗試的內在想法。激勵我們這麽做的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發現有些領域的技術革新並不夠快。比如 IT 業的發展很快,但另外一些領域卻困難重重。

我對生物科學領域比較感興趣,它可以在延續生命、治療各種疾病方面做更多嘗試。因此,我們在 IT 以外的領域做了一些投資,有些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同時,這些投資也極具挑戰性,我對其原因有很多思考。我對於投資和商業反複思考的一點是,人們總是會不斷地提及科學、技術、創業者等等這些詞匯。矽谷人熱衷於討論科學、技術和創業者,但是不太討論商業策略。對於商業策略,大致上說,有兩種商業模式:需要競爭的商業模式,和不需要競爭的商業模式。

需要競爭的企業覺得盈利很艱難,不需要競爭的企業成為了壟斷,賺了很多錢。這些壟斷型的企業不會宣揚,因為他們不太被重視。如果你想瘋狂地與別人競爭,你應該在舊金山開餐館,競爭將會如叢林爭霸一般殘忍,但是你永遠賺不到錢。相反,如果你有一個壟斷型企業,我總是舉谷歌的例子,你不會想要跟任何人說,因為你想避免微軟在 90 年代末的命運,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因為我們是投資技術的,在科學領域可以很容易判斷一種技術是否能形成壟斷。比如,你取得了一個重大突破,有別人無法複制的創新,可以申請到相關的專利,會非常有價值。

但你要問自己,這些技術是否只是在短期內有價值?在短期內,可能你會比別人做出更好的東西,但競爭力實際上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你在技術上的領先是否是長期性的、可持續的?

03e8c203db936c4f0699e8ac9498adb6

▲ 評估競爭力需要從更長期的緯度來看。

2001 年 3 月,Paypal 剛剛成立了 27 個月,我們對 Paypal 的未來做了一個 DCF 分析(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現金流量貼現法,把企業未來特定期間內的預期現金流量還原為當前現值)。科技公司基本不會去做這個分析,因為對於增長率和折現率,如果你不用同樣的方法計算,結果會大相徑庭。但是當我們在不同的情景和假設下做了很多的分析之後,都得到了同一個結論:Paypal 大部分的價值都是來自於終點價值(terminal value,指超出可預測期間之外所有現金流量的價值)。所以在 2001 年的那個時間節點,我們得出結論:Paypal 75% 的價值將來自於 2011 年及以後。

這個有點有悖直覺,因為矽谷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一般考察的時間變量都是一周、一月、一季、一年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評估的變量,然而主導一切的變量卻是可延續性。

我們投資的大部分科技公司,它們 75% 的價值來自於 2026 年及以後產生的現金流,所以我們首先要問的是:到那時候它們是否還存在?它們會有多成功?決定這些的市場結構是怎樣的?

回到之前的問題:我們需要在 IT 類的項目上投資多少?在科幻類的項目上投資多少?

我的看法是,科幻類項目非常有趣,但是很少有人在這類項目上創業,可能有人做了一些,但是還是很少。它們的確是具有反抗性、觸及本源的、沒有被充分開發過的。其中的挑戰在於,這些類型的項目,它們長期的現金流的結構是怎樣的?如何實現盈利?

在過去的十年 ,我們仍然總是回到投資 IT 上。在我們的投資項目中,大概有 30% 的科幻類的項目,70% 的 IT 類項目。因為 IT 項目盡管不像我們期待的那樣會改變世界 ,但常常是一些絕佳的生意。在 IT 領域創業,邊際成本為零,有擴張性和極大的盈利性。你能很快地占領某一個市場,同時用戶總有一定程度的粘性。

當以下這三個元素聚合在一起時,直接決定了你能夠成功地壟斷一個行業:

第一,小型初級市場;

第二,用戶對產品的相對粘性;

第三,邊際成本為零。

我認為這就是那個最深刻的、不為人知的原因,它能夠解釋為什麽在過去的幾十年,矽谷向數字世界轉型。為什麽從社會的角度看,我們要在這個由原子組成的世界做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我既要把 VC 做好,為我們的投資人爭取高額回報。又要作為這個國家的公民,用我所創建的企業,去讓我們的社會和未來變得更好。我常常需要找到中間的平衡,這非常有挑戰。雖然做起來極具挑戰性,我發現這里有一種張力。

在 IT 領域之外,當然會有一些成功獲得平衡的例子。但我發現這一系列問題非常有用 ,當你嚴格的進行審視時,你需要思考:為什麽它形成壟斷?為什麽它具有可持續性?這些問題可能非常政治不正確,但也正說明它們為什麽非常具有建設性。這是我的一些概括性的想法 ,下面我可以來回答一些問題,謝謝。

如何鑒別優秀的創始人?

d0cb0dda851d8ae979af19f0c38df323

▲PayPal 員工中誕生了矽谷多位日後成功的創業者,其中包括創辦 SpaceX 的 Elon Musk,YouTube 的創始人陳士駿、點評網站 Yelp 的 CEO Jeremy Stoppleman,LinkedIn 的創始人 Reid Hoffman。他們也被稱為 “Paypal Mafia” (Paypal 黑幫)。

Q:當你在最早期鑒別一些傑出人才的時候,你會看什麽?

A:我認為這個要取決於當時的環境。我不認為一個傑出的人可以獨立於環境存在,我們設立的基金叫做 Founders Fund,是因為我們想找到並且投資優秀的創始人。的確,當你成立公司時,你需要有技術和商業策略。但在企業發展的最初階段,一切問題都是關於人,你得找到真正優秀的人。

在 4-5 年前,我們嘗試過寫一份很長的宣言,定義優秀的創始人應該具備哪些素質。當時我跟朋友一起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進行頭腦風暴,琢磨要怎麽寫這份宣言。結果,我們幾乎什麽也寫不出來,不管寫什麽始終看起來都像陳腔濫調。你可以說他們是有抱負的人,是略微瘋狂的人,是非常聰明的人……你可以想出很多這樣的特質,但他們太老生常談了,就像你什麽都沒說一樣。

這件事情讓我意識到,你不能將創始人從他的公司、他所處的背景中脫離出來看。SpaceX 的 Elon Musk、Airbnb 的 Brian Chesky、創辦了 Stemcentrx(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我們最近有過很成功的合作)的 Brian Slingerland,他們都非常優秀,但你不會想讓他們調換位置。你不會說讓 Airbnb 的 Brian Chesky 去管理 SpaceX 一年,讓擁有博士學位的生物化學家來領導 Airbnb 等等。

所以我想,真正的創始人只有在他們自己的公司才是偉大的。除了創始人足夠獨特之外,團隊里面所有優秀的人才還需要能夠很好地配合。

我有一個管理的理論,就是我們應該給職員非常明確的角色。在創業公司中,角色總是在變化,是非常流動的。如果你給兩個人過於重疊的角色,這將是災難性的內部糾紛的前奏。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反社會人格的老板,僅僅為了好玩,想讓你的職工無緣無故地互相爭執,那麽你需要做的只是讓兩個員工去做完全相同的事情。他們可能之前是非常好的朋友,但之後事情將變得非常糟。

在一個大型的、標準的、傳統的企業中,每個人似乎都已經被嵌入了一個個難以區別的職位上,職位的變動性也不大,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每個人似乎都不喜歡其他人,但並沒有出現很急迫的問題。

但是在初創公司中,情況變得非常不穩定,一些小事兒就可能引發激烈的沖突,因為每個人的角色不固定,總會存在不同人的職責開始重疊的風險,導致災難性的結果。

即使你很緊迫地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可能還是會遇到很多瘋狂複雜的情況。所以我覺得,即使你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但管理的關鍵是你如何讓他們高效地與其他人合作、避免沖突。

在 PayPal,我們有非常有才華的職員,我們當然也有矛盾沖突,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著力消除它。產品團隊的總監 David Sacks 喜歡這樣一句話,產品是單一的無縫的整體,在某一個層面這是對的,但從另一層面來看,這也是產品團隊始終與其他團隊存在沖突的原因。

如果產品是一個單一無縫的整體,那麽它將會跟法律團隊、審計團隊、工程團隊、設計團隊、商業拓展團隊產生沖突。所以這句話雖然在某一方面是對的,但也是我需要一直協調各個部門的關系,以使各個方面的工作都有序進行的原因。

為什麽要讓員工保持專註?

f1c7820a7958d17e23e471da007d3a4c

▲ 左起:Twitter CEO Jack Dorsey, SpaceX CEO Elon Musk, Yahoo! CEO Marissa Mayer, Airbnb CEO Brian Chesky 

Q:你談到了管理層面的技巧:要有專註的概念,讓職員真正只專註於一件事情。能具體談談這點嗎?

A:讓職員真正只專註於一件事情,從某些方面來看,它完全不是一件理性的事情。人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所以為什麽不讓他們做五件事?如果一件事情只占據你 70% 的時間,你可以把剩下的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

但我喜歡專註的原因在於,如果缺乏專註,你最終將面對很複雜的問題。如果你告訴一個職員他需要做 5 件事情,然後告訴另一個職員他需要做 5 件事,那麽兩人彼此之間的職責可能會重疊。當然也有可能,職員會做其中4件相對簡單但也相對不重要的事情。

所以作為一個老板,選擇專註的好處有兩點:第一點是不讓員工避開那些困難的但是重要的任務,而不是去做一長列不那麽有用但相對簡單的事情。從效果來看,從 5 件任務中完成 4 件的效果可能比只完成 1 項更加糟糕。

專註的第二點好處是動態地規避容易引發的沖突。給一個人一項任務並確保這項任務不與他人重合比較簡單。

相反,如果你給一個人 10 件任務,你會吃驚地發現不同人的任務很快就將出現重合。

Q:  你在 PayPal 和 Clarium 曾經使用的、比較獨特的管理技巧是:會雇傭許多有潛力的年輕員工,給他們很多工作,但並不給他們明確的職位,然後看會發生什麽。這點讓之前與你共事的人很抓狂,因為一群沒有事兒幹的人忽然之間就出現了。你現在仍堅持這種方法嗎?它的優點是什麽?

A:是的。這樣做的問題是你最後將面對很多沖突,也正是這種方法的缺陷。它的優勢是,你能夠挖掘出在很多方面做得出彩的優秀員工。與之相對的另一種方法,是你橫向地雇傭員工。

在實踐中,如果在一個快速發展的創業公司,你的一個選擇是雇傭非常有才華的年輕人,並不給他們明確的規則,嘗試讓他們快速進入狀態,然後讓他們做非常重要的工作。

另一個選擇是在管理的過程中,通過橫向地雇傭有經驗、有專業技能的員工來擴大公司規模。要避免過多地依賴其中的一個方法而可能存在的問題。

但我認為在 90 年代後期的科技泡沫中,橫向地雇傭有經驗的員工太困難了。如果他們真的很優秀,他們會要求很高的獎金。當你雇傭了 3-4 個這樣的員工之後,你的公司可能就不剩什麽資金了,你得給他們幾乎所有的股權,你甚至可能會招進簡歷很好看但實際技能很差的人。

是否采用橫向招聘是取決於大環境和時代背景的。在一個泡沫少一些的環境中,我傾向於橫向招聘的方法。雖然我不認為我們將面對像90年代的科技泡沫那樣極端的情況,但我仍會傾向於自然有機的招聘方法,即雇傭你的朋友、你認識的人,即使你並不給他們明確的工作,而不是采用橫向地招聘,因為後者的代價太高了。

優秀的公司其實沒辦法被準確描述

0ce5aa59a20bbb89f74dd50c8a4a9be9

Q:你在斯坦福的創業課程中提到:"所有好的創始人、好的公司都有一些他們自己相信但其他人不相信的關於世界的秘密,而最後這些秘密被證明是對的。” 你有什麽秘密可以跟矽谷的創始人們分享的嗎?

A:我一直有一些即使今天分享出來你們也不會相信的秘密。我始終相信,作為一個投資人,我一直在尋找某種優勢。作為投資人經常會問的兩個問題始終是,本質上這是好的事情嗎?為什麽目前還沒有人投資它?

我團隊里大多數成員會關註第一個問題,而我總是會關註逆向的第二個問題。所以問題始終是,什麽是我們看到了而其他人看不到的?我們擁有什麽優勢?如果我們回答不出來自己的優勢是什麽,什麽是我們懂的而別人不懂的,那可能投資某個項目就是個壞主意。這就像如果你在玩撲克,你應該首先分辨出誰是牌桌上最笨的人,如果你分辨不出來,說明那個人是你。

所以你會一直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而且這些答案通常都跟具體的環境相關。與這個問題的相對的版本是:科學技術的趨勢是什麽?我所看到的正在發生的是什麽?

我覺得讓人來回答這些問題有點過於抽象,我就不能很好地回答。我並不是一個預言家,我並不一定能預見未來會發生什麽、甚至不能確定5年之後是否會有更多人使用智能手機這種趨勢。

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不足以讓你真正運營一家公司。現在矽谷的確有圍繞教育軟件、醫療保障、IT 軟件、SAAS 軟件、大數據、雲計算等趨勢發展起來的創業公司,但我經常說:如果你聽到這些名詞,你需要把它視為欺詐並且盡快抽身。

你之所以要對這些熱門詞匯保持警惕,是因為熱門詞是秘密的對立面,是所有人都明白的東西。

如果你的創業公司是熱門概念的集合體,比如建立一個移動 SaaS 平臺,將大數據傳輸到雲端,這麽說就像在忽悠,其實你的公司沒有什麽特別的。那些特別的公司一般都是相反的,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會用一連串的熱門詞匯。很優秀的公司其實並沒辦法用語言清楚地表達他們在做什麽。即使他們做的事情被表達了出來,被分了類,其中也可能存在著誤導。

大家之前說 Google 就是一個搜索引擎,或者 Facebook 是一個社交網絡,但實際上 Google 是第一個機器驅動的搜索引擎,在谷歌創立之前這是一個全新的類別。你要去識別這樣的秘密,才會發現 Google 是如何與眾不同的。

我們再來看 Facebook,實際上除了 Facebook 之外,還存在很多社交網絡。我一個朋友 Reid Hoffman,在 Facebook 出現的 7 年前,也就是 1997 年,創立了一個虛擬社交平臺,叫做 “SocialNet.com”。人們可以選擇用虛擬的人物形象,或者貓狗的形象來社交。

但可能社交根本就不是重點,人們其實並不是很想去社交。可能社交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人們的真實身份,這就是 Faceook 特別的地方。

Facebook 是第一個完全非虛擬的社交平臺,它是一個讓你真實身份展現出來的公司。這就是它能夠強大的力量,同時也是讓它受到爭議的地方。而且 12 年之後,我們仍然把它錯誤地歸到了某個類別。

我覺得創業投資當中你很難擺脫的一個挑戰就是:你會忍不住去使用熱門創業詞匯,比如說是某行業的第五個優步,或者另一個行業的第一百個 Airbnb。 把公司套在一個通俗的分類下面似乎更容易理解,但是我就不太建議去投這樣的公司。 

Peter Thiel的投資哲學

f72a51840b7757b93acf30c635470f05

▲ Peter Thiel 的部分投資公司。

Q:對於你之前講的科幻類的公司,你有一個哲學是說:當你投資的時候,你更傾向於有一個你已經認識的資深企業家團隊,告訴我們為什麽?

A:當你想證明自己的資格時,你會提出很多規則,但你不能太過教條,如果你遵循了每一條規則,你可能不會投資任何公司。所以你要某種程度上遵循一些規則,但也要有一些捷徑。

我覺得在這些 “科幻” 的公司里面,其中一個困難就是資本比較密集,所以它在達成融資或者實現交易方面更為困難,這些可能要比消費者互聯網這種從規模化廣告獲取很稀薄的利潤更加的重要。

你可以用兩個沒有什麽商業經驗的工程師去創建一個消費者互聯網公司,然後經過一段時間,他們可以自己去學如何管理。人們普遍認為科學家還不如工程師會做生意,如果說工程師普遍不太會經商的話,那科學家做生意普遍來講就是災難性的。如果把科學家放在一個資本超級密集的環境里,比如生物技術公司,這可能是個挑戰。但如果你能把這個組合(科學家以及由工程師轉型的企業家)配合的很好,那就是很寶貴的。

我還沒弄明白要怎麽能夠系統性地搭配優秀的科學家和優秀的企業家,但如果找到某種策略,將會產生無比強大的效果。因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是非常稀罕的,你知道我經常會為有機(organic)發生的事情買賬。投資家是被動的,我們不該像教堂那樣為科學家們和企業家們組織婚禮。

但問題是,在科學家們的印象中,企業家的形象有點像二手車經銷商,對於企業家而言,科學家就是《生活大爆炸》里的演員們建構的形象,所以這個配對很難做好。

Q:我們再來談論下你提到的的競爭與反競爭的理論,您認為處在壟斷地位的公司能夠收獲更大的利潤。但我們發現,您創立的 Founders Fund 投資的公司 Lyft 和 Stripe,它們至少從表面來看,是處在競爭力非常大的行業里。您怎麽解釋?

A:我不能說我們投的公司的壞話,我要很小心。對於 Lyft 來說,在我們投它的時候,我們分析共享出行會存在兩個分支市場:一個以質量為導向,另一個則是以價錢為導向。我們覺得說這兩個市場都會有空間。

現在可能也依然是這樣。但市場上會有很多未知的驅動力,誰也不會完全正確地預測市場。事實證明,市場實際比我們當初預測的更加競爭激烈,同時在容量上也比我們之前想的要大很多。所以當你處在一個超級大的市場的時候,即使競爭很激烈,實際上也是不錯的。

對於 Stripe 而言,支付市場也是超級大的,很有競爭力。支付市場早期在技術層面、企業層面,或者說銷售渠道層面都可以達到不同程度的壟斷。Stripe 就擁有很獨特的銷售渠道,直接面向設計師或者工程師去安裝產品。和其他典型的支付公司去找一些銷售副總或者市場總監這樣的人是非常不同的。

我覺得至少在 Stripe 初創的時候,銷售渠道是它獨特的優勢。現在這個階段,更多的是規模複制增長階段。

Peter Thiel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05

Peter Lynch的金科玉律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7-1-10

前著名基金經理彼得林治(Peter Lynch)是我非常喜歡的投資大師之一,他在《Beating the Street》一書中,總結了自己二十多年投資生涯的經驗而得出20則金科玉律(Golden Rules),內容充滿智慧,很值得投資者學習,我每次翻看都有得著。

我嘗試把該20條法則的重點,加入個人觀點和經驗,跟網友分享。

1.「你都可以戰勝投資專家,關鍵是投資於你已經明白的公司或行業。」

這個正是「股神」畢菲特經常所講的「能力圈」。要增加勝算和避免錯誤,投資者最好在能力圈範圍內選股,不熟不買。

2. 「你可以跑贏大市,只要遠離群眾。」

這個跟「股神」的名言「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如出一轍。成功的投資者,往往要懂得逆向思維。

3. 「短期內,公司業績與股票價格可以無關。但長期而言,兩者之間100%肯定相關。要賺錢,就要耐心地持有優質股票。」

這個跟「股神」的名言「短期而言,股市是一個投票機器,長期而言,它卻是一個稱重機」,有異曲同工之妙。

4. 「你必須知道你買的是什麼股票以及買入的原因。」

我習慣買入股票前會先做功課和筆記,方便日後查閱和檢討。假如日後發現當初買入的原因已經不存在,便可能要考慮沽出。

5. 「遠射通常都會脫靶。」

我的理解是:太遙遠和美麗而動聽的故事,不要輕言相信。

6. 「持有股票就像養育孩子,不要超出所能照顧的數量。」

我會建議業餘投資者建立一個介乎5隻至20隻的股票投資組合。太少的話(比如少於5隻),集中度風險(concentration risk)很高;太多的話(比如超過20隻),投資者未必有充份時間跟進。

7. 「假如找不到吸引的公司值得投資,便持有現金。」

這正是「股神」所講的「安全邊際」。當股票的估值偏高、安全網不足夠的時候,投資者千萬不要因為有錢便胡亂入市。

8. 「買入股票前必須先了解其財務狀況。投資股票最大的損失通常來自於那些財務狀況不佳的公司。」

我研究某隻股票的財務狀況,通常都會計算它的淨負債比率(net debt/equity ratio)及每年的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財務欠佳的股票,還是少沾手為妙。

9. 「避開熱門行業中的熱門股票。持續大贏家反而是處於較為冷門、沒有增長行業中表現出色的企業。」

太熱門的股票通常估值會被炒上半天高,買入的風險很大。另外,投資者可以用「從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在不同行業中尋找具投資價值的卓越企業。

10. 「對於小型公司,最好還是等到它們有利潤之後才投資。」

首先,沒有盈利的公司較難做估值。再者,沒有盈利或現金流的話,勢必影響公司的財務狀況,尤其是小型公司,投資風險較大。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572

Peter Lynch的金科玉律(二)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7-1-13

11.「如果你用1000元買股票,最大的損失只是1000元。但假如你有足夠耐性,你卻有機會賺取10000元,甚至50000元的收益。只要找對幾隻好股,一生的投資生涯便值得了。」

我認為投資者應該致力尋找優質股,包括擁有經濟專利、護城河、增長潛力和良好的企業管治等條件的公司,長線持有,期望總有一日成為Peter Lynch所講的「十倍股」(Tenbagger)。

12. 「在每個行業和地區,觀察力強的業餘投資者,都可以先於專業投資者發現有巨大增長潛力的企業。」

關鍵是投資者要有觀察力,留意身邊的事物,從生活上選股。

13. 「股市下跌,投資者被嚇走的時候,都是買入廉價股票的良機。」

人棄我取,價值投資者往往喜歡在大跌市的時候出擊,因為滿街都是便宜貨。

14. 「雖然每個人都應該有足夠的智力在股市賺錢,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膽量。假如你遇到市場恐慌都會想拋掉持貨,倒不如完全避開股市和股票基金。」

在大跌市的時候,情緒控制(Emotional Intelligence)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有紀律的價值投資者,不但不會恐慌,反而會冷靜地趁低吸納呢。

15. 「賣出股票的原因是公司的基本面惡化,而不是天要塌下來。媒體的恐慌性預言,可以不理。」

我覺得除非公司的基本因素轉差,或股價上升至估值過高的水平,否則,不要經言沽出所持的優質股票。媒體無的放矢或嘩眾取寵的股市預測,更加不要理會。

16. 「無人能夠預測利率、經濟或股市去向。忘掉所有這些預測,專注了解你所持公司發生的有關消息。」

我之前的blog文<依靠宏觀分析賺錢不容易>說過,我寧願把大部分時間用於關注和分析所持股票的基本面上,很少會預測大市的短期走勢。

17. 「如果你分析10間公司,你會發現其中1間的投資主題超預期;如果你分析50間,就會發現5間。在股票市場總能找到一些被華爾街低估的卓越企業。」

投資者「從下而上」選股過程中,研究公司的數量越多,找到被忽略的卓越企業的機會自然越大。

18. 「如果你買股前不研究公司的基本面,你在股市賺錢的機會,就等如你玩「話事牌」時不看自己底牌一樣。」

我認為投資股票前應當要知道公司的內在價值,不然會很蝕底,因為無從執行「安全邊際」的理念。所以我常常說:「不懂估值好輸蝕」。

19. 「當你持有優秀企業的股票,時間會站在你的一邊。反之,當你持有期權(Options),時間對你不利。」

這是複利效應的威力。只要選對了優質股,長線投資的話,回報會非常可觀。

20. 「長期而言,一個精挑細選的股票投資組合,其回報總會跑贏債券或貨幣組合。」

建立股票投資組合的時候,投資者宜只買優質股,不要買垃圾股或「老千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1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