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市場觀察 | 從比亞迪、京東方說起,“補貼”為何托不起股價?

“盡量避開那些依賴巨額政府補貼的公司!”多年前一位投資界前輩如此向第一財經記者如是說。

2005年雖然是中國股市最低迷的時候,這也正是光伏行業在政府大量補貼支持下最如火如荼的時候,到美國上市後,無錫尚德的施正榮一度登上“首富”的寶座,不過好景不長,隨著光伏行業盛極而衰,無錫尚德等大量公司走向破產。

今天,大量上市公司依然依賴著政府巨額補貼,其中處於電動車行業龍頭的比亞迪(002594.SZ, 01211.HK)和面板行業龍頭企業京東方(000725.SZ)是其中的典型,兩家公司過去大約10年的股價,基本上都是處於“漲不動”的狀態。

京東方、比亞迪凈利潤大幅下滑

8月29日,比亞迪披露2018年半年度報告,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41.51億元,同比增20.23%,凈利潤4.79億元,同比降72.19%,扣非後虧損6.73億元,去年同期盈利11億元。

比亞迪表示,業績的下降是因為補貼退坡的影響。財報稱,受補貼退坡影響,包括電動大巴和新能源乘用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整體盈利較去年同期相比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由於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的過渡期內,新能源汽車補貼統一按照原補貼政策對應標準的0.7倍執行,新能源汽車廠商短期盈利沖擊較大。

8月28日在京東方A最新發布的半年報中,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34.7億元,同比減少2.54%;凈利潤為28.3億元,相較之下,去年上半年凈利潤為45.9億元,今年同期同比下降38.3%。

對於業績下滑,京東方方面給出的解釋是,面板市場整體增長低於預期,供過於求,市場價格一路下行。京東方認為,顯示器、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彩電這五大主流顯示面板市場處於基本飽和狀態,增長空間有限。

相比比亞迪因為補貼大量減少,導致收入增加利潤大跌,依然坐擁巨額政府補貼的京東方,盡管營業收入在“價格戰”的巨大沖擊下,利潤相對並不那麽難看。

京東方半年報顯示,營業外收入當中的“政府補助”達到了6106萬元,同比增長近一倍。而遠遠京東方獲得的政府補貼不止這些。半年報顯示,“55、其他收益”當中,“與企業日常活動相關的政府補助”達到了19.04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75億元,暴漲了六倍。

“關於子公司獲得政府補助的公告”,是近年來京東方最常發布的公告類型之一。

比如,2018年1月17日,京東方公告稱63億元的債務可以豁免,債權人為福州城投京東方投資有限公司,是福州市人民政府指定投資平臺,此前以無息銀行委托貸款方式向京東方提供資金用於項目建設。一次地方政府投資平臺的債務豁免額度,已經遠高於京東方半年凈利潤的兩倍。

產品難有定價權

“政府每輛車補貼了十幾萬給出租車公司,采購了很多比亞迪E6,有600多輛在6月份的時候交付使用。”在第一財經記者近日一次在深圳與的士司機交流時,司機作出如此表述,出租車公司只需要付出20萬元左右就可以買下出廠價超過30萬元的E6。而且,還有大量政府采購給各部門使用的E6。

國家層面已經確定了逐步減少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方向,不過各地方依然在用各種方式補貼電動車企業,尤其是一些續航里程較長的電動車。

比亞迪半年報顯示,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比亞迪在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市場份額為18.3%,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的市場份額為20.3%。董事長王傳福表示,在上半年汽車行業增速大幅放緩的背景下,比亞迪多個新車型贏得市場熱烈反響,累積大量在手訂單,該企業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21%至約7.58萬輛,繼續保持全球銷量冠軍地位。

市場份額的情況,京東方的情況比亞迪略好,在全球擁有超過20%份額,同樣是全球銷量冠軍。IHS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排名前五的面板供應公司分別是中國京東方(占22.3%)、韓國LG(占21.6%)、中國臺灣友達光電(AUO,占16.4%)和中國臺灣群創光電(Innolux,占15.7%)、韓國三星面板(9.9%)

京東方首席執行官陳炎順曾經公開表示,“所有政府的支持都是通過市場化方式來運作的。我們有一條發展的思路,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大家看到,地方政府給我們資金方面的支持,都是通過地方政府的投資平臺,以股東形式來進行的,而不是白送的,天下沒有白送的午餐。”

比亞迪依賴著地方政府的大量行政采購,未來也可能面臨著特斯拉等外資品牌進入中國生產後的激烈競爭。而京東方則無可避免的跟海外競爭對手打價格戰,隨著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大量新項目的陸續投產,產能的擴大將讓這個“價格戰”繼續打下去。

為何股價多年不漲?

2009年巴菲特買入比亞迪H股,曾經讓比亞迪股價經歷過短暫的輝煌,跟施正榮一樣,王傳福也一度成為首富。

不過,此後比亞迪的股價就一蹶不振,H股股價目前相比2009年的高位依然處於近乎“腰斬”狀態,股價經歷了“失去的九年”,在中國汽車產業多年的高速成長之際,長期表現遠不如長城汽車、吉利集團、華晨中國等。

京東方A股價至今跟2007年的高峰相距甚遠,中國股市十年不漲,上證指數多年來徘徊於3000點左右,京東方就是一個典型的縮影和代表。

這兩家企業都是各自行業的龍頭,分別在國內和全球擁有20%左右的市場份額,但並不足以讓比亞迪和京東方這類企業擁有產品的定價權,汽車行業品牌眾多消費者依然擁有大量的選擇,電動車生產成本依然遠高於燃油車,充電時間依然不短,設備讓產品體驗打折扣,讓不少消費者不會輕易選擇電動車。

而面板行業京東方、華星光電等,要長期面對韓國和中國臺灣企業強有力的競爭,不得不通過壓低產品價格爭奪更多的市場份額,在人力資源成本不斷上升,技術上暫時沒有優勢的這些“龍頭”企業,“價格戰”依然依賴著各種補貼的長期支持。

“核心技術不是一天兩天說做就能做成的,需要經過時間的打磨。京東方經過15年的發展才有了今天,半導體、晶片產業15年還不夠,需要大家有時間,有耐心。”陳炎順如是說。

除了技術進步以外,市場份額一直是中國企業很重視的一個因素,因為有足夠份額才有產品的定價權,而龍頭企業從20%左右到30%的市場份額,一直是一個很關鍵的門檻。

當龍頭企業產品市場份額到達30%以上,行業就能夠有長期穩步成長的基礎,避免“價格戰”沖擊。比如白電企業的代表格力電器、美的集團、海爾電器,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在安防行業的情況也是類似,中國(人保)財險跟中國平安在車險市場逐步形成雙頭壟斷狀態。

其余行業類似的情況,還有醫藥行業的恒瑞醫藥,白酒領域的貴州茅臺、五糧液,工程領域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最典型的,當然是互聯網領域的BAT在各自領域擁有近乎絕對市場份額優勢,成為了企業高速成長的保證。

過去多年來,比亞迪跟京東方的股價某種程度上,都跟隨政府產業補貼政策波動,偶然有脈沖式的行情。放眼未來,要等比亞迪和京東方等公司徹底脫離“漲不動”的局面,除了在技術研發上力求進步以外,龍頭企業能否盡快提升到30%以上的市場份額,從而擁有足夠的產品定價話語權,也是關鍵所在。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向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004

世說新經:從 facebook駐港辦說起

1 : GS(14)@2011-02-12 16:46:46

世說新經:從 facebook駐港辦說起
2011年02月12日



為加強亞太區的營運, facebook在香港開辦公室,身邊的朋友都在談論,有人在自己 facebook分享招聘廣告,說躍躍欲試。
這趟開駐港辦, facebook已開宗明義,專注於拓展廣告業務,因而招聘對象以客戶服務為主,跟像去年的新加坡辦公室一樣。其實,位於日本和馬來西亞等地的辦公室, facebook也會招聘負責軟件開發的員工。
誠然,這個安排也無可厚非, Google香港的辦公室亦主要以銷售和執行為主,鮮有長駐香港的開發團隊,即使有,也會香港內地兩邊走。
事實上,撇開用戶人數,若單看 facebook在香港的用戶人數,目前已超過 371萬用戶,佔總人口比例超過 50%,這個滲透率比美國本土還要高,可見 facebook在香港非常成功。
網上一直有個說法,指 Mark Zuckerberg想內地市場想瘋了,他訪問中國,在亞洲等地設立辦公室,完全是為了打入內地市場而鋪路。
難像 Starbucks打入中國市場

的確,香港和台灣兩地,在政治、文化及語言等各方面,比世界其他 facebook市場更接近內地, facebook在香港及台灣兩地的成功,間接印證了,如果 facebook不被禁止參與內地市場,可以跟內地的其他社群網站公平競爭,它的贏面還是相當大。
但肯定的是,以 facebook最近把埃及搞得翻天覆地的情況而言,以上的說法應該沒有實現的希望。反觀內地的社交媒體市場,在這一刻為止,打從去年人人網超越開心網,接下來,應該就可以說是人人跟騰訊 Qzone之間的競爭了。
跟百度一樣,人人網是個非常徹底的 facebook-Clone,初推出的時候,網站底部甚至還保留了「 A Mark Zuckerberg Production」的一行字。縱使後來加進不少「本土化」的功能,亦動不了中國造假天堂的招牌。
就像 Google、 Yahoo!的下場, facebook不可能像 Starbucks和 Nike那樣進入中國並取得成功。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44

從任天堂的虧本說起 老占手記

1 : GS(14)@2012-05-26 19:06:01

http://drjimdiary.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26.html
網上閱到這則新聞:
任天堂30年首虧損:收入下滑36% 凈虧432億
任天堂三十年來首次錄得虧損,最大威脅竟然不是來自Sony或Microsoft 的遊戲機,反而是來自Apple 和
Android 手機的競爭。越來越多消費者喜歡在智能手機 download 一些免費的 "低B"
games 來打發時間,回家後再也不願意花錢和時間在傳統的 console games 上。投資者都寄望任天堂新一代的 Wii U 會有新突破。

Console games 的潮流是 Atari 帶起的,然後再由任天堂的紅白機和Game Boy發揚光大。老占還記得小學時去同學屋企用那部
Atari 400 打 Space Invader(是不是朱羅記年代了? :D), and that's one of best gaming
experience I ever have.


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汰舊立新是必要和不可改變的趨勢。但是,有沒有發覺很多時受歡迎的新科技賣點主要方便和容量,但產品質素往往會比舊科技差?智能手機的免費遊戲就是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
80、90後的網友也許不知道什麼是Laser Disc(LD,
鐳射光碟),它是80年後中到90年代初最流行的影碟格式,那時飛圖就出香港了很多很多卡拉OK
LD碟。LD的質素一點也不差,只是碟的面積大(和黑膠碟差不多),不方便儲存。後來出現了VCD,VCD的畫質比LD差很多(其實VCD
上比VHS影帶還差),但因可以在電腦上看(or
copy)和體積細小,所以大受歡迎。再後期就有DVD,DVD的質素和LD接近,所以當DVD出後,LD就絕種了。到再後期
Blu-ray的出現,Blu-ray 的畫質和聲效比
DVD 高很多,但可能是價位又或者大部份消費者對質素根本沒這個要要,所以到現在還不是主流。最搞笑的是,DVD市場也漸漸給 Internet
download、p2p 如 ppstv 等超方便但低畫質的科技取替。

大家也知道MP3的質素比CD、MD和黑膠碟都要低,但MP3的方便已經完全取替了大部人願意真金白銀去買碟的欲望。
同樣地這現象也在電腦硬件上出現。過去老占用的80MB、300MB的硬碟,動軋都可以用上三到五年完全沒有毛病。現在的硬碟隨便都有2TB,但要是一年內壞了並不罕見,如果用了三年沒事就簡直是神蹟!
結論是新科技只是帶來方便,但代價是產品的質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589

從夏衣說起 Wordy

1 : GS(14)@2013-07-14 14:18:50

http://wordyhylau.blogspot.hk/2013/07/blog-post_12.html
夏衣質料薄,款式比較簡單;自己汗水多,衣服更換和清洗頻密,比冬衣快折舊得多。用買一件冬衣的錢去買五六件夏天的衣服才是划算。

幸運地,平日不必穿正裝上班,至少上司還未因此而吐微言(但說不定內心嘀咕已久),在盛夏就免去外套和領帶雙重的折磨。

很多夏天的衣服也是到價格大眾化的連鎖店買的。同是舶來貨,西方的 Zara、H&M、A&F 之類都不是我那杯茶,東方(或許該說日本)的 Muji 和 Uniqlo 是首選。兩個商號在香港有不少分店,都逛得多。基本上,店員的服務態度都很不錯。比較之下,Muji 的比較「簡約」,也就是說,相對來說,說話和表情比 Uniqlo 的少一些,沒那麼活潑。

最近在兩店找衣服,同樣的查詢,得到挺不同的回應。

跟朋友逛 Uniqlo,友人看中了一件 T 恤衫,但那店沒有他的尺碼,店員去查詢電腦紀錄,看看同區的另一家分店有沒有,大概五分鐘後,店員從人海中找回已經漂往另一角的我和朋友倆,告訴我們有貨,可以過去買。最終朋友沒去買,但店員盡心幫助,能做和該做的她都做到了。

前天晚上去 Muji,想買一件襯衣,在陳列的貨品中找不到合適的尺碼,便向店員查詢。她找了一下,說沒貨了。準備離開時,往門口的人體模型瞟一下,心血來潮,翻開它身上那襯衣的衣領,果然是我要找的尺碼,就讓另一個店員把模型身上的陳列品脫下給我試一下。覺得不錯,再去找一件能搭配的 T 恤衫,可惜合意的款式又沒我的尺碼了。再問最初那個店員,她看了資料,說沒貨了。再主動問其他分店有沒有,她請我留下資料,說第二天才能通知我。其實,之前在另一家分店也有過相同的遭遇

把已經拿在手中準備付鈔的襯衣放下,然後離開。

還是會買 Muji 的東西,但他們一些服務的安排確實不夠體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19

【讀書好×果籽】閱讀柔性政治:從首位華人女總統說起

1 : GS(14)@2016-01-23 19:30:20

台灣政治人一直給我感覺是激情,時刻準備剖心表白愛台心迹,眼淚口號少不了,但上周以689萬票當選首位華人女總統蔡英文,與刻板印象的台灣政治人距離很遠。四年多前敗選宣言,叫支持者不要哭,但台下都熱淚盈眶,而她則一貫的冷靜。用四年時間走完最後一里路,她當選的宣言,雖然聲音沙啞,但同樣出奇冷靜、甚至平淡。人們將她與另一風雲女政治家德國總理默克爾(台譯「梅克爾」)相比,都是學者出身,一個得科爾總理提攜,一個由李登輝栽培,同樣堅毅、冷靜。


美國下任總統大熱是民主黨希拉莉(台譯「希拉蕊」),而去年《時代》雜誌風雲人物則選了默克爾女總理,兩人的中文版傳記一度「打孖上」宣傳促銷,就是《抉擇──希拉蕊回憶錄》和《梅克爾傳》,這兩本人物傳記是去年暢銷書。女性權力精英上位,主導全球政治,跨國企業及世界組織,已不是新鮮事物,大家都在談論互聯網世代的政治,是否更適合「女性思維」的人。女性與女性思維從政是兩回事,八十年代如日中天的英國鐵娘子戴卓爾夫人是女性政治家典範,但她表現出來是一個男性政客模樣,理性、強硬、咄咄逼人、強勢。但女性思維是另一種政治思考及表述形態,細膩、柔性、冷靜相結合,溫柔而堅定。2005年德國大選電視辯論時,強勢角逐連任施羅德取笑默克爾:「德國選民,你們真的要選一個每星期天都要去小鎮教堂做禮拜的女人做總理?」譏諷這個來自東德衣着老土的大媽。但默克爾表現出不一樣的特質,往往在慎思之後就鼓足勇氣一往無前,將利益計算精準但格局太小的男性政客比下去。這位大媽不但打敗施羅德,也在世界金融危機中挺身而出而躍升為全球政治領袖。對歐債危機爛攤子的承擔得到全球讚許,雖然收容敍利亞難民受到抨擊。但她的「善心」,不正是利益掛帥政客所欠缺的嗎?她自傳中透露,十二歲那一年,有一次練習跳水,她在跳板上站了整整四十五分鐘,最後才終於鼓足勇氣起跳。她就是在那最後一刻才有了勇氣。



柔性政治感染力

女性的感性力量,也往往在外交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南韓總統朴槿惠是另一例,她從政之路其實更起伏跌宕。1974年母親遇刺、1979年父親遇刺,被軍方朋友背叛,她嚐盡人情冷暖,自此淡出政壇,廿年後1998年當選國會議員才捲土重來,之後改革保守的大國家黨,洗脫政客貪腐形象,2013年上台執政。她說自己沒有父母、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女。年輕時母親遇刺後,便要陪同朴正熙見外賓,扮演第一夫人角色。美國總統卡特訪韓,對當地人權狀況極不滿,全程黑面,朴槿惠由卡特夫人入手,由卡特跑步興趣入手,以手術後病人不宜跑步作解釋,認為韓國戰後要全力拼經濟。卡特夫人將這番解說轉告丈夫,翌日宴會卡特變得寬容全程與朴槿惠交談。柔性手段往往在男性主導的國際外交舞台打開缺口。



切合網絡新世代

有分析認為柔性政治抬頭是與互聯網時代有關,以往在主流媒體塑造的政治舞台是男性化,要滔滔雄辯,咄咄逼人,一邊嗌口號另一邊扣帽子,大發偉論,女政客成功要比男人更男人、強悍,搶sound bite。自近年社交媒體進佔主流,其傳播的訊息變成生活化、日常化,即使是硬邦邦的政治訊息,也要變成感性的故事才能viral。女性比男性在社交媒體訊息傳播方面更如魚得水,一個女「貓奴」比男的更合乎公眾期望。男性有固定的角色期望,或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框框,例如凡事認叻,死頂,默克爾則會毫不掩飾自己不知hedge fund是甚麼。相對對岸浮誇喧鬧,人人頭腦發熱「雄起」,連十六歲少女周子瑜也要「完勝」欺凌,促成民進黨大勝。未來四年,以蔡英文的內斂、慎思及韌性,在格食格之下,未必冇得玩。



南韓總統朴槿惠自傳,很多朴正熙時代的細節都跳過了,但從中看到母親對她的影響。

蔡英文登上《時代》雜誌封面,她能否成為亞洲出色女政治家,就看今後四年的改革及如何處理狂躁喧鬧的對岸。



撰文:劉細良編輯:黃仲兒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123/194628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8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