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此博文通過手機撰寫(手機訪問sina.cn)] 閑聊“止損”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hai.html

    前幾天,我又增加了一位80後博友“止損是最大的錯誤”。看到這個很有意思的博名,引發我在此簡單地聊一聊止損的問題。

    止損是很多人采用的策略措施,目的是阻止損失擴大或“截斷虧損讓利潤飛奔”。這個方法對於波段操作貌似還有一點道理,但對於以價值評估為基礎的投資來說,比如,價值投資,竊以為是個似是而非的方法。

    一、舉個例子,你設定止損點為-10%,於是下跌到這個幅度,你就賣出,以為損失不再擴大。然問題是,你這次虧10%止損,退出的錢是不是永遠不再入市了呢?如果是的話,那麽你的確只虧10%而已,損失再也不會擴大。如果這錢還要再進股市,那麽在下一次交易中,你能保證不會再虧而一定會賺嗎?顯然不能吧?你再買這個股票或其他股票,仍然將面臨再虧10%的可能,依此重複。這就是說,盡管你嚴格執行-10%止損規定,但只要你的錢還在股市里,就始終面臨著不斷損失的可能。如果發生多次下跌10%的情況,累積虧損照樣會很大。所以說,一次止損解決不了再虧損的問題。

    二、要是止損確實可以減少虧損和“截斷虧損讓利潤飛奔”的話,那你把止損點設定得更小,比如,規定為-1%或更小,豈不是更好嗎?“這樣一來,我虧損頂多只有1%,而贏利相對就很大啦!”呵呵!你可真聰明哦!單次止損看似控制了虧損的幅度,但卻保證不了你再也不會出錯虧損。只要你出錯很多次並實施止損,你累積虧損也就會很大,同時還得支付很多交易費用呢。其實,不管你設定的止損點是大是小,都與出錯的概率沒有關系。不然,你若來個止損為0的設定,那你豈不是只贏不虧而徹底“截斷虧損讓利潤飛奔”了嗎?世上會有這等好事?不信?那你去試試看吧!

    三、一般地,股票買得低一點總是有利的,但止損是叫你越跌越賣。如果你是價值投資,這不成了不可思議的事情了嗎?比如,當某只股票價格為10元時,你經過評估,認為它具有投資價值而買進,後來當它跌到9元時,你按照-10%止損規定賣了它,完成了“高買低賣”操作。你原本認為值得買入的股票,當它價格更便宜的時候,照理應該再買才是,可結果是,你不但不買,反而把它賣掉了。價值投資難道是這麽做的嗎?由此可見,止損就是高買低賣。

    四、說到這,驀然想起2008年看到過的一篇文章《走下神壇的巴菲特》(作者:雪峰)。文章對巴菲特的坦言“(自己)失敗的比成功的多得多”進行分析,指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止損。作者認為:“巴菲特在價值投資中錯誤地運用止損……如果將巴菲特所止損股票列一個清單,可以得出:巴菲特所有的止損都是錯誤的……道瓊斯指數創出歷史新高的那一刻……如果巴菲特當初不執行止損,那些導致他直接損失的股票,今天都是讓他賺大錢的股票。”

    我沒有核實過也沒能力核實作者所說的依據是否確鑿,但我瞎猜想,作者可能是將巴菲特許多賣出股票之舉都歸於止損之列了吧?巴菲特曾說,買入股票就要做好它下跌50%的準備(大意),據此,有誰曉得巴菲特是怎麽設定止損點的呢?不過,不管巴菲特是因什麽理由賣出股票的,究竟是因止損而賣的,還是因價值欠佳而賣的,反正,假如當初不賣,他會更賺。這個事例顯然涵蓋了這麽個道理,止損並不會讓你取得更好收益。

    我們再拿今年以來大盤走勢為例。為了便於解釋,我們不妨把大盤指數看作是一只股票,它有過3次大幅回調,每次下探幅度差不多都是10%。假如你實行-10%止損策略,勢必每次都將精準地拋在最低點,猛挨正面一記耳光!接著還將逃不了再挨另外一記反面耳光。這就是止損的結果。

    五、觀察分析止損策略者的心理,不難發現,他們大多數人是把股票當作籌碼來著,而對股票是企業的資產與股份這個重要性質缺乏應有的認識。在他們眼里,股票只有漲跌屬性,漲了,覺得值錢了;跌了,則覺得不值錢了,得趕快拋出才是,不然,再跌會更不值錢,因此跌到止損點就該毫不猶豫地賣掉。你說,這樣對待股票是投資嗎?顯而易見,止損是投機方法,而不是投資行為。

    六、誰都知道,造成股票虧損的唯一原因是高買低賣,而止損恰恰完整地實現了這個過程,所以說,如果不止損,就不會虧損。由此進一步推理可得:想要永不虧損並贏利,只能永不止損。

    有人也許會嘲問:“豈有此理?那我隨便買股,只要永不止損,必贏無疑了?”問得好!

    前面我們講了“永不止損”的邏輯道理,但要實施這個道理必須要有必要的前提。現在我們不妨引用巴菲特所言來作解釋。巴菲特強調:“第一,永遠不要虧損;第二條,永遠記住第一條。”這里,巴菲特其實強調的是,一定要避免永久性虧損,而不是決不允許出現暫時性虧損,否則他也不會買入股票準備下跌50%了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回避風險,保住本金,求得生存。於是乎,在這前提下,想要永不虧損,就可永不止損。換句話說,永不虧損的實質就是永不止損。

    最後,綜上所述,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抓到了(價值)投資具體操作的基本要點:股票一定要買得低。只有如此,才能經受得起波動、調整、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405

[此博文通過手機撰寫(手機訪問sina.cn)] 關註大局,莫預測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lt5.html

    大前天,大盤創8年來最大單日跌幅(-8.48%),一根大陰棍橫掃過來,哀鴻遍野,人們哭天喊地。“這究竟是二次探底呢還是C浪殺跌啊?”這幾天,常有朋友問我。我的媽呀!我哪知道?與其問我,還不如去問大雄寶殿的泥菩薩更好呢。

    股市是難以預測的,這誰都知道,可很多人就是熱衷於揣測或樂意聽信各種預測,好像不這樣,就失去了行動指南,也就做不了股票了。特別有趣的是,這階段,好幾個正宗的價值投資者也加入了預測行列,有的還算出了熊底點位。比如,昨天,有位朋友拿來一位著名的老股民價值投資者對大盤熊底的測算,這位老股民“以2013年中1850點為底部基準,然後以年均10%的增長率來判斷,即每年提高10%”,毛估估地計算出精確底點為2238.5點。

    “你看看這個算法有沒道理?”朋友問。

    我的媽呀!我哪知道?得,那就不妨按照他所說的依據來辨析一下吧:

    1、以2013年出現的大熊市底點1850點為基準,每年擡高10%,2年之後,即今年2015年,底點就為2238.5點。這就意味著,今年下半年大盤就將跌到熊底。不然,到了明年或以後,底點又得擡高了。預測就是既指出點位,又指出時間,這可須要有鬼神功夫的啊!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2、如果每年擡高10%是有道理的話,那麽我們不妨追溯到2008年,以那年的底點1664點為基準,到了2013年,歷經5年,算出底點應該是2679.9點,但事實卻是1850點!這如何解釋?這個計算方法連歷史數據都不能符合,又何以算得準未來?

    每年擡高10%,這可能是平均年化通脹率依據吧?股票是資產,其價格確實會受通脹影響,但以此來測算頂點與底點,行嗎?

    這次股災確實讓人受到沈重打擊,日子很不好過,這既悲慘又無奈。然而,在這艱難困苦時期,任何預測都是無濟於事的,作為長線(價值)投資者,更要堅定信念與增強信心,正如彼得·林奇曾說的:“每當我對目前的大局感到憂慮和失望時,我就會努力讓自己關註於‘更大的大局’。”

    “更大的大局”就是用更長更遠的眼光來看現在。投資是跑馬拉松,須要時刻準備打持久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588

一矢中的的回應(晴報訪問)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9/blog-post_18.html

繼14/9星期一東方訪問刊出之後,今天又有晴報的止凡專訪刊出來,一周上兩次報章,感覺有點奇怪,見報的頻率似足從前的「靚模」,哈哈。雖然多次受訪問,有時還是不懂回答記者問題,我想總要先訓練一下。


很多時記者問的問題都十分直接,而希望所得到的答案都是直接的,是適合讀者口味吧。無他的,記者就好像代表了讀者,今天讀者最想知道的東西,就由記者代他們發問並得到答案,平日沒多來看blog的讀者會問什麼問題呢?我相信大家都會約略有點概念吧。

例如,記者會問:「你認為目前應否買股票?若應買,買什麼?為什麼?」、「股市升跌合否影響你的部署?」。的確,在記者眼中,這些答案應該是直接的,只有「是」或「否」,為什麼?買什麼?篇幅有限,直接解釋吧。是預期會升?是抵買?總不會是因為預期它會跌而買入吧。

每次訪問時,我都不想像「專家」、財演一般地回答這些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總有千言萬語想講,因為概念不是這樣的,投資不是這樣的,所有決定總因人而異。 不只一次,這類訪問都會超過兩個小時,講到店舖要關門,今次也一樣,還在訪問地點遇到Rexh兄。我實在太「長氣」了,每次聽到問題時都把自己的理念詳細說一遍,記者就需要從我旳長篇大論當中找好點子作報導,實在難為了她。

「目前應否買股票?」,我的回應是「任何時候,都應該投資自己了解的東西,了解的話,自然明白如何決定,股市升跌時會制造機會,操作上亦會配合,但最重要還是按個人計劃作投資部署...」,這些回應,其實多來這blog的朋友早已經聽下過百遍,但這是我徹頭徹尾的理念,不怕重覆的。可能這都不是記者所想要的答案,多數讀者也會感到困惑,認為我給不出一個答案,「無料到」,可能這正是我們這個小天地上不了大臺的原因吧,哈哈。

另一個我不太喜歡直接回應的問題種類,就是問及投資回報或身家數字,好像直接地問:每年的投資回報有多少?今天資產值有多少?每月收入多少?每月儲蓄多少?等等。坦白講,身邊朋友、同事問我都未必會透露,這都是頗敏感的數字,尤其是資產及收入。我見過有同事知道別的同事薪金之後,衝入老闆房要求加薪,因為他認為自己應該值更高,自此之後,我都不敢亂說人工,因為怕一些不能預知的後果。

被知道你的人工及身家,激發出正面效果還好,但其實羨慕的會有,妒忌的又會有,指指點點的亦會有,這都是無謂的結果,不如不透露更好吧。況且,我認為合理的操作及財務知識定,不必要先看其結果才有意思吧。好像我閱讀多年的多位blogger,在他們身上學習了很多,事實上每位blogger有多少身家資產,我還是不太清楚的,只要合理知識,自然值得學習。

再者,每月儲蓄多少這個問題更奇怪,當資產水平有一定規模,儲蓄的效果其實遠比財商影響力為低,這是近年我的感受。由於這樣,這幾個數字,我都只是隨意地讓記者提一些數字,我就草草話:「大約吧,我無反對的,你要報導的話是可以這樣寫的。」最後得出數百萬資產,平均月儲一萬元,這算是盡量配合記者的題材所需,點到即止吧。

實際上我又不是十分介意,反而著意其報導出來的效果。每次我總會很緊張地看報導,除看看照片是否好看之外,也要看看理念有否被曲解。只要我認同的理念被正確宣傳出去,我不介意多數散戶話我「無料到」,說出一些「數字」,對著我的報導指指點點我亦無所謂。

基於這樣的理念,我不怕在理念不同的平臺上寫東西,很多名人話不會接受xx報或xx週刊的訪問。我會想,若他們歪曲我的理念,不接受它們訪問是合理的。否則,多個渠道說說理念,影響更多人,怕什麼?

今天看完這篇報導,整體寫得很好,能把好理念及正能量帶出來,給個「讚」予記者。另外,有一個有趣的觀察,就是星期一的東方訪問,沒有刻意通知身邊朋友,結果都沒太多朋友在fb或whatsapp討論。今天晴報的訪問,同樣沒有刻意通知身邊朋友,但卻有不少朋友看到報導並討論一番,是否代表東方不比晴報受我身邊朋友歡迎呢?

大家今天又從報導中看到什麼來?不妨分享一下,甚至轉載給朋友,這些財務自由及價值投資理念越來越多上大臺了,一起影響更多人吧。


晴報訪問連結:
http://www.skypost.hk/%E6%B8%AF%E8%81%9E/%E6%96%B0%E8%81%9E%E9%A0%AD%E6%A2%9D/20150918/001/70%E5%BE%8C%E9%A3%9F%E6%81%AF%E9%81%94%E4%BA%BA%20%E6%89%93%E5%B7%A5%E5%84%B2%E7%99%BE%E8%90%AC%E8%82%A1%E7%A5%A8/1909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39

低買高賣(東方訪問)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9/blog-post_14.html

上星期止凡接受東方訪問,今天刊登出來了。訪問的內容主要是有關估值的考慮,除了文字,記者還做了一段錄音,自己聽到自己的解釋,忍不住笑了,頗有趣。



訪問中提到莎莎與卓悅,因為被問及有何板塊值得留意。其實,當我在心中想出答案時,還未說出口已經令我有點為難,不知說出來好不好,因為我覺得值得留意的板塊,相信難以令大眾了解明白,要好好解釋嗎?在有限的篇幅之下,以及於過去的受訪經驗,最後刊出的篇章都不太可能吧。

哪個板塊值得留意?我第一時間想到「零售股」,這是近日令我雙眼發光的板塊,基本上,近期這板塊內任何優質靚股都正在大特賣,突然多了不少安全邊際。從前30多倍市盈率的股票,今天10倍也沒人敢買,很有趣的。

然而,當在訪問中說出了這個板塊,自己也感到奇怪,記者當然提出很多她的認知,大家在報章新聞都會看到的消息,例如零售業的寒冬、打擊水貨客、自由行大減、旺區舖金回調、各國經濟數據不理想、美國加息之類,大家都在拋售這個板塊,這個板塊在不久將會繼續下跌,為何我會指這個板塊值得留意呢?

又來了,又是千言萬語在心中而難以啟齒的感覺,我沒有正面地逐點回應,我宏觀一點看問題。我指經濟總有周期的,在過去多年,最近的大事件,我們經歷了沙士及金融海嘯,今天我們會恨自己為何在沙士時沒有買樓買股,恨自己為何在金融海嘯時沒有買樓及金融股。

記得沙士的情況嗎?當時誰會買樓?誰有能力買樓?一買就死,斷供?價格繼續跌,變了負資產。若果有持貨能力,當時買入了任何一間物業並持有至今,10年過去,10倍回報可謂平常事吧。

在金融海嘯,一眾ibanker在做什麼?雷曼結業,大行都被註資及合併,股份被大幅攤薄,不少大行職員連工作都不保,所有散戶都避開金融類板塊,連股票都不敢買。還記得當年股神巴菲特買過什麼嗎?大事件過後,股神就大手買入了高盛,正是海嘯中央的金融股,當時這樣的操作容易理解嗎?今天回看又能理解嗎?

可能報導刊出之後,止凡又會被罵個狗血淋頭,其實這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我看的是經濟大周期,長遠配合個人的財務自由投資計劃,得出這個「低買高賣」的結論。其他散戶,集中看一年半載,找當炒股、當炒板塊,以這類思維當然不容易明白我所謂的「低買高賣」,出來的結果更隨時是完全相反。

投資要做到「低買高賣」,很多時都需要做到「人棄我取,人取我棄」,誰是「人」?誰是「我」?何時做什麼?這值得深思。


東方報導:
孖妹S檔案:避開估值陷阱  撈貨進修班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50914/00269_001.html

太陽報導:
SUN MONEY:跌市撈底 三招免中伏 - 太陽報 -
http://the-sun.on.cc/cnt/finance/20150914/00434_023.html

錄音片段:
跌市撈底 三招免中伏
http://hk.on.cc/hk/bkn/cnt/finance/20150913/bkn-20150913181035236-0913_00842_00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43

imoney訪問John Bogle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10/imoneyjohn-bogle.html

今期買了imoney,因為止凡看見其封面是John Bogle,立即買。可能未必有太多人認識John Bogle,但這位老人家是價值投資者不得不認識的,亦是近日一本熱烘烘的著作"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的作者,這本著作是巴菲特在2015年股東會上表示價值投資者必定要讀的兩本書之一。



在價值投資界,John Bogle與巴菲特、索羅絲、Peter Lynch應該是同等級數的。John除了出版了上面的著作外,其實最重要的貢獻是創造了指數基金,改變了基金界的生態。今天不少blog友都話投資恒指,投資盈富基金,自然能跑贏大市,(見《何需買個股?》)其實都要多謝John Bogle。

久不久,imoney就會找到這些世界級的人物做專訪,印象中好像還未有巴菲特、芒格、索羅絲等人物,希望日後有啦。今期的imoney,大家最好先買一本來看更原汁原味,在這裡,我就節錄一些John Bogle的對話出來,加入點點評論作分享吧。



John Bogle:

「這些炒賣最終只會徒勞無功」
 

「我從來不相信所謂的入市良機或沽貨良機,我只相信每人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賣掉股票,而大部份時間都應該堅持到底(Stay the Course)。」
 

「嘗試捕捉市況而進進出出,基本上是徒勞無功的工作。」
 

「堅持到底,巴菲特也說過,最佳的投資,就是你永遠不用賣出的投資。」 


止凡:

炒賣只會徒勞無功,我們講100次都不及大師級人馬說一遍,他還在著作內以多項數據支持,不是空談的。John Bogle的主張,投資指數基金,就是慢慢儲貨,不用理會入市沽貨時機的方法。 



John Bogle:

「無論華爾街同意我興否,數據已經證明了一切。美股年的交易額達到33萬億美元!但資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即與新業務、新科技及醫療突破相關的新直接資金,卻只得2500億美元,換言之,我們每年的投機活動金額佔去了99.2%,這些投 機都沒有創造出任何價值。」
 

「人們互相炒賣交易,投機者認為自己眼光獨到,有能力勝過他人。這只是一場賭博遊戲,而我們都知道,在賭場中哪個才是永恒的贏家,就是那些中間人及莊家!」 


止凡:

交易額內,有99%以上都是買買賣賣,你賣給我,我賣給你,誰人最賺錢呢?我立即想起港交所的盈利。 



John Bogle:

「基金公司本應做好管理者的角色,卻漸漸變成推銷員。」
 

「當然我見過不少出色的基金經理,問題是他們只能打敗市場一段時間,然後就會落敗。在我的認知之中,沒有任何互惠基金能持續地打敗市場,很多基金的下場都是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所以說,去找一個贏出的基金經理是沒用的。」


止凡:

John Bogle對基金經理的看法與我大致相同,可能從前並不是這樣子吧,但時至今日,基金界都變了質,財演、「專家」一籮籮,真正長期跑贏大市又有幾多個呢? 



John Bogle:

「當時所有人都覺得我瘋了,竟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去建立投資公司。」
 

「我們已完全改變了整個基金行業的生態,今年為止,我們吸引了1600億美元新資金流入,但同一時間,整個基金行業卻錄得1300億美元的資金流出,換言之,很多公司的生意都跑掉了,走到我們這邊來!這是投資者的醒覺,也可算是對我的肯定。」 


止凡: 

要對一個行業有革命性的貢獻,的確要有革命性的思維,起初做出來的事情更可能被別人以為是瘋子。到最後,數據與事實會證明一切。 



John Bogle:

「理論上指數基金能捕捉到市場的100%回報,並從中收取一些費用,所以7%的大市回報,指數基金大約可替你取得6.95%的回報。相對於過往的約9%的年度回報,未來10年的回報可能低了一些,但當你看看債券回報時,便會覺得股票回報已經很不錯了。」


止凡: 

很喜歡John Bogle是十分理性的人,談到數據及數字,是如此的精準。少點費用,代表投資者多點回報,這是"back to back"的關係。 



John Bogle:

「我認為美國投資者,根本不用買其他市場的股票!很簡單,對於美國人而言,賺的是美元、儲的是美元,投資的當然也是美元,不用擔心貨幣風險或者主權風險。」
 

「除了美國,在國際指數的成分股,最多是英國股票,其次是日本,第三是法國。於是我問自己: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會比美國好嗎?我不認為有任何人能夠下這個判斷!哈哈!」
 

「除了英國及瑞士可帶來挑戰外,美國在這些方面都領先全球。」
 

「英國前首相Winston Churchill曾這樣形容羅斯:『俄羅斯是一個謎中之謎(Russia is a riddle wrapped in a mystery inside an enigma)。』對我來說,中國就更加是一個謎,我實在沒法知道中國發生甚麼事、不知道數據是否真實,有些美國專家指中國的經濟增長不是7%而是只有2 至3%,但實情是怎樣?我沒有答案。」
 

「再者,中國在金融系統及效率、股東權益保障方面的成績如何?我認為,如果投資在沒有股東保障的地方,是頗危險的。」
 

John Bogle建議中國投資者:「最多三分一在中國就好了。


止凡: 

看看偉大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觀感,若我管理如此具大的資產,對資產的保障絕對是一大考慮。近期說李嘉誠在徹資,其實內地有否反省過對私人財產的保障還未能給 予人應有的信心。另一邊廂,這可能是我們這些小散戶的投資機會,財可敵國的都不敢進入這市場,資產比起應有的經濟增長相對便宜,散戶可以在足夠安全邊際下 賺取這個價值。 



John Bogle:

「ETF是21世紀最大的市場推廣發明(Marketing Innovation)」
 

「ETF是很好的,只要你不是用來短炒的話。」
 

「很多人都有賭癮,令短期內的股市變成投票機器,與投資企業無關。」
 

「我的天,你看近來股市的波動,美國道指可以在短短一小時內跌逾1000點,這是投資的內含價值(Intrinsic Value)有突變嗎?當然不是!這全都是一些愚蠢的投機行為,人們在斷估、在賭博,當道指大跌1000點的時候,竟然有人為了及時離場,以差不多30% 折讓賣出ETF,這些人會贏嗎?」
 

「這(指S&P SPDR ETF)很可能是全世界交易得最多最頻密的股票,但這6萬億元創造了甚麼價值?穩贏的只有莊家、中間人而已!」 


止凡: 

炒賣已經成為股市投資者的常態,別人眼中的「買股票」是高危動作,因為這都是其99%的行為認知。而要在股市中賺錢,你有方法做莊家的話,這很不錯。不能做莊家的話,想辦法做那1%,自然較為成功。朋友有否被震倉時震走?在股票大折讓,恒指還不到平均市盈率水平沽貨?大部份人都會這樣做,我從來沒有這樣做 過,這可能是99%與1%的分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37

【高手訪問】David Swensen-我怎樣操作240億美元的耶魯大學基金(完)?





第二集: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投資總監David Swensen,去年接受外國著名心靈培訓導師Tony Robbins訪問,分享其操作方法。現分數文節譯:

TR: Tony Robbins
DS: David Swensen

TR:散戶能在今天的市場賺錢嗎?

DS:超長期買入並持有的策略,有其美麗之處,你需要做的是分散投資。我不知道市場將會是牛或熊。1990年代末期,美股大牛市,人們說:「分散投資,那麼麻煩,值得嗎?我只買標普500指數就掂!」他們其實在運用「倒後鏡投資法」,而不自知,他們聚焦在過去表現最好的資產類別,那時剛好是股票。他們又說:「除了買股票,其他的投資都是浪費時間」。但這只是美國經驗,世界其他地方有過不同的發展模式。例如,你是1990年代初[譯註:日本經濟和房地產泡沫剛開始爆破],日本市場的投資者,全部身家買了日股,那你就愁到不得了。分散投資,回報永遠不及持有最火熱資產類別的回報,但誰能預知未來,預測到下一個火紅的資產類別是什麼?

TR:你對於戰後嬰兒潮,有什麼見言,他們很快便要退休了?

DS:很不幸地,我覺得他們對於自己需要多少錢,才能應付退休生活,懵然不知。我很怕很多人看著自己的401(K)退休基金戶口,說:「我有五皮、十皮美金,幾多!」但這樣的數額,對比退休後的支出,其實是九牛一毛!

TR:很多人其實根本不夠錢退休。

DS:他們除了教育自己理財,別無他途。

(完)

(原文取自:MONEY Master the Game: 7 Simple Steps to Financial Freedom by Tony Robbins)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如何設定止蝕位三部曲 -上集】:http://on.fb.me/1GgbKlE
【教學篇】IB基本功#1 -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10

【高手訪問】David Swensen-我怎樣操作240億美元的耶魯大學基金(二)?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投資總監David Swensen,去年接受外國著名心靈培訓導師Tony Robbins訪問,分享其操作方法。現分數文節譯:

TR: Tony Robbins
DS: David Swensen

TR:股票佔組合70%注碼,就先解釋那部份吧。你的資產配置法則,是任何資產類別,都不能多於資本的30%,對嗎?

DS:是的。

TR:那組合的首30%注碼,分配在哪裏?

DS:美股。千萬不要低估美國經濟的復原力,那是強勁無匹。就算政客如何倒米,總是暗藏實力。我永不想押注美國經濟不行。

TR:這解釋了為甚麼你押七成注碼於股票上,但求受惠於美國和全球增長。

DS:三成美股,一成新興市場股票,15%於其它成熟市場,然後15% REITs

TR: 可否解釋一下佔組合三成的債券?

DS:我只買國債。一半是傳統債券,另一半是抗通脹債券(TIPS)。如果只單買前者,通脹抽爆機時,你就虧大了。

(未完待續)

(原文取自:MONEY Master the Game: 7 Simple Steps to Financial Freedom by Tony Robbins)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如何設定止蝕位三部曲 -上集】:http://on.fb.me/1GgbKlE
【教學篇】IB基本功#1 -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11

【高手訪問】David Swensen – 我怎樣操作240億美元的耶魯大學基金(一)?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投資總監David Swensen,去年接受外國著名心靈培訓導師Tony Robbins訪問,分享其操作方法。現分數文節譯:




新手上路財經術語解釋:
資產類別(asset classes)
是指一組在財務、法規和市場回報特性類似的資產。金融市場中,三大資產類別包括股權(股票等)、債權(國債、公司債等)和現金等值品。實體經濟中,又包括房地產、商品(含貴金屬)等。

資產配置 (asset allocation)
就是指將本金分別投放於不同的資產類別之上。由於各類資產之間,風險及回報受經濟環境影響各不相同,相加之下正好減低整體波幅,卻不失它們之間的綜合回報。

TR: Tony Robbins
DS: David Swensen

TR: 請問有沒有錦囊送給散戶?
DS:散戶有三大法門,能夠提升回報。第一,資產配置,買甚麼類型的資產,分配資金的比率如何?第二,是捕捉交易時機,搏某資產短線跑贏。第三是選股。三者最重要,絕對是資產配置。

我在教書時指出,資產配置基本上決定了所有的投資回報!怎可能呀?原因是,你炒出炒入時,要付佣金和其它費用,天下無免費午餐。一按掣做買賣,經紀就有錢落袋,身家隨之點滴消失,回報遂低。選股也有類似的傷害。

TR:那是不是我們應只買指數基金,只追求指數提供的回報?
DS:對!主動管理的基金,講就天下無敵,收費好貴,猛開支票,會跑贏指數,但我們發現,大多是空頭支票。(譯註:據David Swensen研究,19841998年,基金規模大於一億美元的基金,跑贏Vanguard 500(標普500指數ETF)的比率,僅為4%。換句話說,有96%的基金跑輸指數。)買指數基金,既包羅了市場全部的股票,收費又便宜。

TR:那請開示資產配置的法門。
DS:分散投資,能降低風險。分散投資,有兩個層次,第一跟選股相關。如果你買指數基金,你的投資便分散於頗多股票之上。但我想提出的重點,是投資於不同的資產類別。我的資產六寶為:美股、美債、美國抗通脹債券,海外成熟市場股票、海外新興市場股票和REITs(房地產信託基金)。

TR:為甚麼是這六寶?你的基金如何做注碼分配?
DS:股票一定是核心,尤其當你不是短炒而是長線投資。股票固然比債券高風險,實相如此,股票的極長線平均回報,自然較高。我的著作中,有一個基準投資組合,是7成股票,3成債券。

(未完待續)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如何設定止蝕位三部曲 -上集】:http://on.fb.me/1GgbKlE
【教學篇】IB基本功#1 -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513

File#583 趕書展之死亡六月 之 諗唔島死做訪問

原載《東Touch》1049期 (07Jul2015)
註:真係趕書展,下期暫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77

File#582 趕書展之死亡六月 之 諗唔島狂做訪問

原載《東Touch》1048期 (30Jun20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