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File#581 趕書展之死亡六月 之 諗唔島點做訪問

原載《東Touch》1047期 (23Jun20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79

JOEL GREENBLATT 談投資 (Graham & Doddsville 訪問摘要)

Joel Greenblatt 是著名美國投資者, 亦時投資書作家.

他的投資紀錄超卓
. 以下是 Graham & Doddsville 訪問他的部份摘要, 從中可看出他的投資功力深厚, 對價值投資概念的領略透徹.

………………………………………………………………………………………….
Q:Harkening back to the first part of your investing career, you talked about passing on ideas. How many ideas did you pass on for every idea that you ended up acting upon?
Joel: It’s a tough one. I would say it obviously depends on how selective you are. If I looked at 40 or 50 ideas, and, while perhaps 12 or 13 of them would have worked out, if I end up only buying one, that’s okay. That’s fine as long as the one I choose works out. It doesn’t matter that I missed out on 11 or 12. Not losing money is a good way to ensure that your portfolio has a good risk/reward profile. One of the things I said in 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 isif you don’t lose money, most of the alternatives are good.
Even if you don’t know what the upside is – if you just know there’s upside – you can create scenarios where you have an excellent risk/reward. Positions with limited downside are the types of positions that I have loaded up on in the past. Not the positions with the biggest payoff. I could buy a lot knowing that I wouldn’t lose much and that there were good possibilities that it was worth a lot more over time. At the very least, I knew that my downside was well-protected and so I could create an asymmetric risk/ reward by saying if I don’t lose much, there are not many alternatives other than to make money.
Something else that I’ve said in my class is that if you are trying to analyze an investment and there’s a lot of uncertainty regarding a company – whether it’s new technology or new competitors, or something else – or the industry in general is uncertain such that it’s very hard to predict what’s going to happen in the future, just skip that one and find one you can analyze. If you invest in six or eight things that you’ve analyzed closely, and if you’re pretty good at valuation and you have a long time horizon to see your target valuation eventually play out, then you’re going to do incredibly well even if you’re right on only four or five of the idea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f you include a margin of safety so that you’re not losing too much on the ones where you’re wrong.
What I said in the beginning is true: if you’re good at valuing businesses, the market will eventually agree with you. But that’s eventually. It could be in a couple weeks or a couple years, and that’s a big difference.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arbitrage always went something like this: buy gold in New York and sell it simultaneously in London, and you’ll make a dollar. But if I told you, “well, I guarantee you’ll make a dollar, but you could lose half of your money first, and it could take three years for you to make that dollar, and it’s going to bounce around randomly in the interim,” that’s not quite arbitrage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It’s certainly not riskless arbitrage, but it is a type of arbitrage – it’s a type of time arbitrage. That’s very hard for people to do. Throw in the fact that you don’t always get the valuation right. Yes, if you did good valuation work, the market will agree with you. I would submit that most people cannot value most companies well. If you’re very selective, however, you can value certain companies well. And that’s what I would think about doing.
Q: With respect to your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appropriately sizing position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one area of focus for you, correct?
Joel:Yes, people would say ‘how can you own only six or eight companies,’ because during a lot of my career, six or eight positions represented 80+% of my portfolio. People thought that was crazy because of the volatility and the Sharpe ratio or whatever you might want to look at, but the point is that I look at it differently. I look at stocks not as pieces of paper that bounce around. I look at them as ownership stakes in businesses.
One of the examples that Buffett gives is as follows: suppose you sold your business and you had $1 million. You walk into a town and you want to invest the money conservatively. You might look around and see that there are 50 businesses in the town but you want to try to pick ones that you think have a nice future that you could buy at a reason-able price. If you pick six or eight of them, most people would think that owning a stake in the barbershop, the hotel, and whatever other businesses you thought had nice repeat customers that would continue to grow over time as the town grew, was a pretty conservative way to go.
You’re not throwing all of your money into one business, you’re picking six or eight businesses that you researched carefully; have strong management and look like they have good franchises. That sounds fairly conservative to me. That’s how I look at owning a portfolio of stocks. Once again, they’re not pieces of paper that bounce around.
If you’re a long-term holder and you own a chain of stores in the Midwest and something bad happens to Greece, there may be some small impact, but you’re not going to sell your business for half of what you think it’s worth all of a sudden. If I’m a shareowner in businesses, I need to have a long -term perspective that things will work out roughly as I expect, otherwise I shouldn’t own them.
Q: Is there something in your background that made you predisposed to having a long-term mindset and a commitment to ensuring a margin of safety for each investment, or is this something which you developed over time?
Joel:This is a mindset I developed as early as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As I mentioned earlier, I became interested in this business by reading Ben Graham. That’s what resonated with me, so what can I say? Margin of safety and how to think about Mr. Market are things that I thought about very early in my investing career.
Graham’s tenets seemed logical and simple – simple enough even for me to understand actually! So I started reading and thinking and experiencing. Some things you have to learn by doing them wrong, so I en-courage people to risk being wrong. You can’t be a good investor without investing.
As you gain experience you start to understand risk/ reward; you start under-standing what looks like a good opportunity and what doesn’t; you recognize when you have more knowledge than the market about a given issue and when you don’t. So it’s a matter of comparing situations to your history of opportunities. I’ve also said in class that one of the important things to look at is not just what’s available now but what you think might be available in the future, and that perspective comes with time.
Here’s the other thing – unfortunately you don’t learn from your successes all that much; you learn from the things you screwed up. You have to screw up a little bit to learn what not to do again and to remember it as well. But you have to combine this with the right thought process,which I think is the key. There are a lot of smart people out there. A lot of people have financial skills and most of them fai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ose who are successful and those who fail is perspective – the viewpoint of how they look at the market – which really just comes back to Ben Graham and keeping that long-term horizon and understanding how to filter out the noise. People are bombarded left, right, and center with information, even more so now; you can bury yourself as much as you want.
Therefore, you need a simple filter through which to look at the world. Those who have a baseline from which they can really contextualize everything they look at are the people who are successful. A lot of things are driven by emotion. When things get bouncy, as long as I continue to believe that my work was good, and my thought process was right, I have to ride it out. As easy as it sounds, it’s really hard to do.
Q: Any other parting words of wisdom for our readers?
Joel:If you want to get good at investing, read a lot and practice a lot. Even if it’s not a lot of money, it’s real money. Don’t fool yourself into thinking that this is all you need to do to lead a successful life. This is fun for me; it’s fascinating.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this field but, as I said before, I don’t think there’s much social value in it.
You can probably say that about a lot of occupations that aren’t saving lives every day, so you don’t have to feel bad about it. But I would just encourage people pursuing an investing career who are ultimately successful in it, to figure out a way to give back. Many people reading this are Columbia MBAs and pretty much all of them are, or will be, successful in some field or another. If you can figure out a nice way to give back that’s meaningful for you, that’s even more fun than being successful in whatever you choose to do. Keep that in min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92

何亞非:習主席訪問中東戰略意義深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3308.html

何亞非:習主席訪問中東戰略意義深遠

一財網 何亞非 2016-01-24 20:04:00

中國以合作共贏理念為指導,希望建立全球合作夥伴網絡,形成互利合作、多層次、多領域的長期合作關系,以推動新世紀國際秩序的重塑。

 
2016年新年伊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赴中東訪問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國,受到三國和中東各國的熱烈歡迎,以及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與熱議。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再次譜寫新篇章。
中東作為亞洲、非洲、歐洲三個大陸的結合部、全球原油最大供應地、世界主要宗教發源地,歷史上一直是全球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最為糾結的地區,自2011年初遭受“阿拉伯之春”沖擊以來,更是政治、社會最為動蕩,經濟嚴重倒退、難民大批外逃、恐怖主義橫行的“重災區”。
新年之際,不僅中東國家對自身的未來深感擔憂,世界目光也聚焦中東,各種斡旋暗流湧動,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和地緣政治動蕩的背景下,中國領導人開年即飛赴中東主要國家,展開友好、合作、對話之旅,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正如習近平主席在阿盟演講中所說,中國不找代理人,而是勸和促談;不搞勢力範圍,而是推動大家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不謀求填補“真空”,而是編織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網絡。
一、充分表明中國努力推動文明對話、建設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決心,身體力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輪廓更加鮮明,中國深度參與和推動中東和平與發展步入新階段。
不管目前中東亂局與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有多少淵源,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推動著人類歷史進步是確鑿無疑的。倘若你站在長城之巔,俯瞰華夏大地山巒起伏,或者徘徊在古埃及遺址的巨擎大柱、斷墻殘壁之間,細看古代文明的浮雕和壁畫,定能感受到悠久文明對人的浸潤和滋養。這種文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彌合分歧、合作共贏的根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意義就在於此。
自2011年初至今,中東局勢動蕩,傳統的政治、社會結構及對比格局被徹底打碎,“無政府”和“無序”成為地區政治社會常態,恐怖極端勢力坐大,中東地緣政治版圖也被重新劃分。這使得這些年中東許多國家經濟嚴重衰退,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湧向歐洲和其他國家。
中國是中東和平進程的堅定維護者、促進者、貢獻者。無論是安理會不久前通過的敘利亞和談路線圖,還是伊核問題初步解決方案的落實,乃至緩和沙特與伊朗斷交引發的矛盾激化,習近平主席此次中東之行都將從推動文明對話、增進相互理解、緩解緊張局勢的角度,幫助中東有關各方緩和矛盾、擱置分歧、相向而行。
中國雖然沒有國際關系中常常提及的“誠實的調解人”(Honest Broker)之桂冠,但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中東各國的朋友,中國對中東事務始終秉持公正、公平的立場和堅持促和勸談的努力,這是最好的公信力,不管是在紐約、日內瓦的聯合國平臺,還是在北京和中東國家的多雙邊斡旋,中方所做的工作有目共睹,被各方所接受和歡迎。中國重申對巴以和平進程的支持,將向巴勒斯坦提供5000萬元的無償援助。
二、充分表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開始實施和落實,與沿線重要區塊——中東地區的發展戰略對接在最高層次上展開。
這次訪問的重要議題之一,是如何通過共同建設“一帶一路”帶動中國與中東地區的共同發展,構建合作夥伴網絡。這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內容,中國以合作共贏理念為指導,希望建立全球合作夥伴網絡,形成互利合作、多層次、多領域的長期合作關系,以推動新世紀國際秩序的重塑。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自貿區談判重新啟動、習近平主席與阿盟集體會晤對話,都強調了走共同發展、共同富裕道路的決心,具體措施更是不勝枚舉。
訪問期間,中國與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國分別簽署了涉及旅遊、文化、可再生能源、工業、科技、航天、高鐵等眾多領域的合作協議或備忘錄,成果豐碩,顯示出雙方合作的前景廣闊。
加強中國與三國和整個中東地區的經濟聯系,成為此次訪問的亮點之一。中國是中東石油的最大進口國。2014年中國共進口石油3.08億噸,其中沙特和伊朗分別占16%和9%。中國與沙特在石油上下遊以及航天等領域的合作將進一步深入;中國與伊朗的經濟合作領域廣泛,隨著伊核問題協議進入實質性落實階段,中伊合作將全面提升;中國每年出境人數已超一億,並且逐年遞增,旅遊消費以萬億美元計。埃及等文明古國是中國旅遊者的重要目的地。中國與埃及友好關系如同兩國所代表的中華和古埃及文明那樣歷史悠久,埃及是阿拉伯世界中最早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習主席訪問埃及以及中埃文化年的啟動,凸現文化交流與經濟合作將相輔相成,同步推進。
三、此次訪問有助於改善地區地緣政治環境,加強國際反恐努力。中東“無序”狀態的擴散和遜尼與什葉派爭鬥加劇,為恐怖極端勢力擴張提供了“土壤”和基礎。如何遏制極端勢力蔓延,成為地區國家和國際社會的一大難題。
目前,沙特和伊朗交惡使地區和國際反恐努力的不確定因素增多。沙特和海灣國家為美國空襲“伊斯蘭國”(IS)提供包括軍事基地和軍機直接參戰等不可或缺的幫助,是反恐的重要力量,伊朗對打擊IS 也是重要的助力。
當然,美國在支持反政府武裝上常常瞻前顧後,擔心敘利亞反政府武裝中某些派別與IS等極端勢力有這樣那樣扯不清楚的關系。在這一方面美國和沙特看法並不一致。而現在沙特與伊朗矛盾升級,將使沙特對軍事打擊IS分心,因沙特需全力對付伊朗及其支持的敘利亞巴沙爾政府,以爭奪對地區事務的主導權。為防止國際反恐努力受損,促使沙伊緩解矛盾,是需要做些工作的。雖然中國領導人此訪並非為斡旋沙伊之間的沖突,但同時訪問兩國從時機和客觀效果上講,都會對降低局勢緊張起到正面、積極作用。國際輿論都認為這是件好事。
2015年底伊拉克政府軍成功奪回被IS占領的拉馬迪,國際社會對今年擊潰IS抱有較大期待,有人甚至說IS今年可能被徹底消滅。但嚴酷的現實是,IS賴以生存的宗教極端思想的土壤依然存在,大國下決心派地面部隊徹底剿滅IS則幾乎沒有可能。而且,只要敘利亞問題不能妥善解決,中東局勢就無法穩定,那麽IS在敘及其他“失敗國家”繼續安寨紮營的局面很難改變。而且,IS在世界各地發動恐怖襲擊的頻率明顯加快,最近在非洲部分國家出現的恐怖襲擊就是例證。
還需關註的是,隨著伊朗核協議開始執行,中東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格局,以色列、沙特、土耳其等美國盟友對美國能否繼續充當“安全提供者”存有疑慮,而伊朗在解除制裁後面臨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各方是順勢而為、降低區域緊張局勢、推動矛盾緩和,還是擔心美國戰略收縮而主動出手?尚難預料。這對能否順利執行敘利亞和平談判的安理會決議添加了複雜因素。主要大國中,俄羅斯將繼續加大在敘的軍事存在,打擊IS極端勢力和敘反政府武裝,美國要敘利亞巴沙爾政府下臺的政策看來也不會改變。
再就是石油價格大幅度下滑帶來的地緣經濟影響。伊朗加大石油出口是客觀需要,歐佩克也不會減產,美國頁巖油氣在開采技術革命推動下將頂住油價下行壓力,兼並重組,繼續發展,今年石油市場供大於求的情況將更加嚴重,圍繞國際石油市場份額的爭奪也將更為激烈。
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穩步發展,對中東石油出口是利好消息。這次訪問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沙、伊等中東產油國在能源領域的廣泛合作。
(作者系國務院僑辦前副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長)
編輯:黃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94

幫學生做訪問

今天午飯時間,與一些學苑新聞系的學生做了一個財經訪問,其實這是他們的功課。約了他們到止凡工作的地方附近,邊午飯邊做訪問,對我頗方便吧。



這次訪問,是由一位blog友作為中間人,這位blog友也是大學生,但並不是新聞系,當他得知朋友需要作一份財經功課時,他就向朋友推介了幾位blogger,我是其中一位。對於這類訪問的邀請,我是相當願意配合的,因為面對的是學生,他們的可塑性高,接受啟發後的功效很大,因為他們的時間值很高。所以我得知這個訪問邀請後就立即答應,亦盡快約好。

剛出來見面時,我問了他們的訪問經驗,得知這訪問功課原來是他們的第一次,大概會感受到他們有多緊張吧。既然他們還是學生,亦是第一次,我對他們的表現是極之包容的。

他們都是讀新聞系的,日後可能會當記者或編輯的工作,所以應該會有很多這類訪問他人的機會。其實,我也算有多次被報章雜誌專業記者的訪問經驗,面見與電話,甚至筆記訪問都試過。為了讓他們日後能進步,我希望把我的觀察記錄一下,好的壞的也寫出來,他們若來看這文章,應能得到改進的點子。

今次訪問,從whatsapp到會面,他們的態度都是十分有禮,這是值得一讚的。不過還是有些改進空間,首先是約會的位置有誤,之前他們提議到某家餐廳,但其實這餐廳已經不在,之後改去另一家餐廳,但原來我工作附近是沒有那家餐廳的,臨時才再更改地址。其實這也不怪他們,因為所約會的地方是我工作附近,所以我應該比他們更熟識的。如果可以的話,記者應該先做點調查才確實約會地址,否則可以讓受訪者給予一個提議,然後自己再確認一下,這會更穩當。

訪問問題,在昨晚深夜發給我,其實我已經睡覺了,今朝才看見,看完後大概感覺問題沒什麼特別,應該可以應付,所以沒有太上心。但若訪問問題有一些更深入的層面,例如需要我看看年報做點功課或記點資料才可以在訪問中回應的話,這樣的短時間實在不足夠我作準備。若要有一個很詳細的訪問,給予受訪者足夠準備時間頗重要的。

昨晚得知連絡我的同學會多帶一些同學出來,我沒有反對,出來時看到有3位同學,這是沒有多大問題的。只不過大家見面時,其實我不太認識他們,單單看過whatsapp中的profile pic,我不能分辨誰是跟我連絡的一位。當然,連絡我的一位同學第一時間就與我握手,也確認了他的身份,但就沒有好好介紹身邊兩位同學的名字。若是記者訪問,一般記者都會閒談一下,互相認識,再讓受訪者對環境作點適應,帶入情緒才開始。

可能訪問時間未必充足,只有一小時的時間,所以變得很緊湊,互相認識這類細節都自然忽略了。訪問開始得頗突然,一坐下就直入問題,三位同學都拿出手機開始錄音,當然有先徵求我同意,不過兩部手機放到枱上,一部手機由同學拿起對著我,我說話時看到餐廳內其他客人都不時「眼望望」,幸好我們所選的位置較偏僻,都不算令我很尷尬。

因為時間有限,我一直講,嘗試帶出很多週邊知識予他們,他們就靜心聆聽著,不時抄筆記。其實,這令我有點奇怪,他們三個人一起錄音與抄筆記,到底這份訪問功課是一個人還是三個人一起做呢?他們沒有好好向我說清楚,我無從得知。

我一直講我的理念時,不時試圖反問他們是否明白一些詞彙,但原來他們未必太掌握,所以我又花時間解釋一下。感覺上,財經題材的訪問對他們來說是頗吃力的,不過就算吃力,也得要先做好功課,若連「盈富基金」都不知道是什麼,又未能掌握財務自由的概念,可能有很多訪問內容也會聽不明白。不過,又正因為這樣,又有機會讓我向年青人再次談談這些理念,對於「長氣」的我也頗不錯。

今天訪問,他們不知道會否登出,若登出的話也不清楚會登在什麼地方,可能最後也只作交功課之用也說不定。在不知訪問內容的用途之下,錄音也好,拍照也好,我都沒有抗拒,最重要能幫助他們完成功課。

最後我問了他們這次訪問的感想,有一位同學表示聽完好像「叮一聲」一樣,更了解投資計劃這些東西。另一位同學就指他發覺過往沒有好好理財,要加把勁。希望他們一直會追看這裡各位的分享,一起進步吧。

始終理財對任何人都很重要,我在訪問中所說的話,不只是為了他們的功課而已,我希望能做到的,是影響他們一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35

財經透視訪問談本地股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6-04-25

感謝止凡兄介紹,我之前接受了無線電視財經透視訪問,主題是談「本地股」的投資價值。訪問在屯門哥爾夫球練習場和黃金海岸某餐廳取景,前後共花了三個小時拍攝,雖然昨天播出的片段只有三分鐘,但我覺得很值得。最感恩的是TVB今次肯採用我建議的筆名「財經網誌作者 鍾記」,讓更多觀眾朋友認識自己。止凡兄說他也上過同一個節目,但TVB只肯介紹他是「投資者 梁先生」!(止凡兄:你粉絲眾多,不用賣廣告啦!)

由於播出的時間實在太短,為了保持「原汁原味」,我把當天採訪全部的問答內容記述如下:

問:本地股的定義?

答:我認為大部分生意(營業額或盈利)在香港才稱得上是本地股。例如金融股恒生銀行、地產股新地和長地、公用股中電和煤氣及飲食零售消費股等。

問:有潛力的本地股需要具備的元素?

答:企業需要擁有經濟專利和明顯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要有寬闊的經濟護城河和高入門門檻,防止競爭對手進入。當然還要有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屬於高增長的行業。

問:你的投資理念?

答:我是股神畢菲特「價值投資法」的信徒。堅持等待市價遠低於內在價值的時候(高安全邊際)才出手買入優質股,並長線持有,直至股價上漲令估值變得昂貴或公司基本因素變差時才考慮沽出。自己很著重基礎分析,特別專注挑選擁有經濟專利和增長潛力的公司。

問:投資本地企業有何好處和壞處?

答:好處方面,相對國內民營企業,本地企業的管理層較為專業,企業管治較佳,透明度較高,較少會出現民企大股東或老闆失蹤或被扣查的事件。相對國有企業,本地企業的管理決策比較市場化,不是阿爺話事(比如內銀的貸款政策),管理層的延續性較高,不會像國企老總經常每過幾年便會轉換。

壞處方面,本地市場的增長始終有限,發展空間不多,行業的選擇也較少,例如科網股的龍頭全部都是國內的企業!

問:目前投資本地股的比重大約多少?

答:本地股佔個人的股票投資組合比重大約30%,主要是港交所(388)、新鴻基地產(016)、長實地產(1113)和盈富基金(2800)。

持有它們的主要原因如下:

港交所
-獨市生意,沒有競爭,擁有明顯的經濟專利
-香港法制、基礎設施和資金自由兌換的優勢
-擔當中國和海外資金互相流動的橋樑角色,未來發展空間龐大

新地和長地
-本港房地產市場寡頭壟斷
-由於房地產資本開支巨大,中小型地展商難於跟大發展商競爭
-新地的品牌優勢
-擁有位置優越的商舖其實等於擁有經濟專利,生意好的時候,業主擁有很高的定價權,而租戶的議價能力相對少
-股價較資產淨值折讓近50%,已經反映了樓價下跌10至20%的跌幅

盈富基金
-相當於買入50隻成分股,可以分散風險
-估值偏低,預測市盈率只有10至11倍

問:本地的零售股可以留意嗎?

答:雖然商舖租金於2015年開始從高峰回落,將有助減輕本地零售商的經營成本,但自由行效應冷卻後,訪港旅客大幅減少,本地消費也持續疲弱,引致零售業欠缺增長動力,經營還是比較困難,短期未見曙光,投資者宜觀望。最近珠寶股周大福(1929)和六福(590)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的同店銷售(Same-Store Sales)同比下跌了26至28%,較去年第四季的跌幅還要多,反映奢侈品的需求依然疲弱。與其投資零售股,我寧願投資收租股。

問:何時會沽出持有的股份?

答:估值過高(泡沫出現的時候)或基本因素變差,企業失去競爭優勢,或找到更吸引的股票換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719

iMoney智富雜誌訪問談價值投資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6-04-30

兩個星期前接受了iMoney智富雜誌訪問,主題是談「價值投資」,訪問的內容刊登於今期(第445期)Focus封面故事「粉絲效價值投資法豐收 股神巴菲特捲土重來?」有興趣的網友不妨留意。

有網友留言說:「最近在不同媒體都看到鍾兄的曝光,跟兩三年前博客的沉靜有很大的區別呢。」 的確,我最近真的多了曝光。 另外,止凡兄最新的文章「直播三劍俠」也提到:「我們(Bloggers)不是財演噢!」我非常贊同止凡兄的觀點,我都不希望將來會變成財演。

其實出版財經書、出席巴黎兄直播、接受財經透視和iMoney雜誌訪問,目的只有一個-----致力弘揚價值投資的理念和實踐方法,應用於港股,期望通過傳媒的影響力,讓更多人明白價值投資法背後的邏輯和好處。

說回這次iMoney訪問,我覺得記者Matthew寫得不錯,值得一讃(雖然部分數字可能誇大了)!他基本上導出了我選股的基本原則(經濟專利、護城河、增長能力)、買入時機(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約兩至三成、催化劑)及沽出的原因(估值過高、別人貪婪、基本因素變差)。通過港交所(388)及金山軟件(3888)兩個真實例子,讓讀者看起來更有親切感。

最後,Matthew引述了我最欣賞股神的金句:「寧願用合理價錢買優秀企業,也不要以低價買入差劣的企業。」作為訪問的總結,也正是我想帶出的投資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61

訪問林奮強

看了一段訪問前行會成員林奮強的youtube,以前都有聽過他整合一些香港的數據,不時話香港黃金五十年就在眼前,今次這影片更完整,亦經過了一些香港的大事故,聽到他提出很多數據與資料,止凡又嘗試總結一下。




這個訪問實在有太多值得分享的論點,亦希望更多香港人知道,我把這些點子歸納為幾個要項,包括香港的優勢、現況、問題所在、林先生的期望。

首先,林先生對香港頗有信心,經常指他研究香港多年,越研究就越發現香港不簡單。過去幾年,全球各地都無好日子過,美國要不停QE、歐洲衰退多年需要行負利率、日圓要貶值三份一、近年中國也保不了八,以上幾個大國加起來佔全球經濟6成,無一個做得好。在這個時候,香港失業率超低,五年間人均收入增加了三份一,這幾年增加了10%的工作。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的香港,把這些數字說出來,全世界都會覺得不可思議。

還有,這5年間,香港減少了五份一的綜援戶,這現象是香港的一大優勢,因為香港有一個很好的精神資本(spiritual capital),即香港人大多很上進,不是迫不得已也不想領綜援。相比外國,很多國民可能已經第三代人領綜援的,而他們不是非常需要國家援助,可能只是計算過,領綜援比工作更化算,最大問題是他們的文化讓他們不自覺有何問題。

另一個香港的優勢我感到很有趣,林先生在計算4小時飛機行程所覆蓋地區的GDP,拿這個數字來比較一個地方的經濟價值。紐約,18萬億美金,原因是4小時機程可以覆蓋大部份美國地方。倫敦,17萬億美金,英國本身的GDP不算多,但4小時可以覆蓋到莫斯科,這令倫敦有這個數字。香港,18萬億美金,因為4小時機程連北京都能到達。而新加坡,只有2萬億美金,很少,主因是4小時機程連澳洲北岸也不到,覆蓋範圍包括鄰近的印尼,人數多,但GDP不高。

從這個數字來看,香港有一個得天獨厚的環境,為何計算4小時機程呢?因為4小時機程對生意人來說是一個day trip,早上飛出去,晚上可以回來,所以企業選總部時多會考慮4小時機程所覆蓋的地方。這令我想起759阿信屋林老闆談過的開舖考慮,他公司有一個資料庫,當有目標地點開舖之前,他都會看看該地點的資料,看看舖的一定距離範圍內有多少民居包圍,人均收入多少。林老闆指他不會在人數太少,又或者人均收入太高的地區開舖,所以半山區等地方不會看到有阿信屋開舖,我想大概也是這樣的考慮吧。

其實,香港還有不少優勢,簡單談過一些之後,香港到底現況如何呢?剛才談及以香港為中心的4小時機程覆蓋範圍的GDP比新加坡多9倍,但為何近年國際金融企業亞洲總部都考慮設於新加坡呢?我們看看這幾年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幾年,香港沒有增加過辦公室,租金不斷增加,中環租金由幾年前的40多元升至160多元,這令國際公司部署退出香港而選擇其他地區。同時間,新加坡好厲害,7年前才剛成立Marina Bay金融區,今天已經有2200萬呎樓面,相等於整個中環區的辦公室樓面,香港在趕客,新加坡就接客,這些機會都是香港雙手奉送他人的。

看看地點,新加坡在亞洲的邊皮位置,還記得新加坡聖淘沙南邊有一個地方寫著「亞洲最南小島」,從地理及4小時機程覆蓋GDP,香港才是亞洲中心地區,國際公司不太可能想將總部設於一個赤道之上的地方,但今天這的確發生了,新加坡成功建出一個金融區來。

另外,香港本土人才不絕,林先生舉例香港理工大學的酒店管理課程是全球排名第二,訪問的主持人還以為「理工」是指美國的「麻省理工」,原來是香港的理工大學。這麼厲害的酒店管理學生畢業之後在香港有機會嗎?

看看過去幾年酒店業的增長,香港過去有7萬間酒店房,未來6年會增加7千間,大約10%,而這些新增的酒店房都是左加右加的劏房酒店。反觀香港的鄰居澳門,過去有3萬5千間酒店房,未來6年增加3萬5千間,即增加一倍,總數將會追上香港,而新增的多是世界級酒店。

這樣的情況下,香港讀書叻的人才,留港卻沒有機會讓他們發揮,他們只好到澳門、前海等地工作,管理人家的世界級酒店。這現象有點像菲律賓,大部份菲律賓女人多會出國工作,例如來港當工人,這令大部份菲律賓家庭都不能一家團聚,這個發展方向對香港絕不是好事。

繼續談現況,一定要講講香港總體GDP,回歸時香港的GDP佔中國兩成,是一個十分舉足輕重的地方,今天如何呢?5年前上海GDP已經超越了香港,4年前新加坡超越了香港,3年前廣州超越了香港,今年天津超越了香港,不久深圳也會超越香港。回歸時,澳門的人均收入是0.4個香港人,今天已經是2.5個香港人了。

香港另一個大問題是醫療,香港的醫院在過去15年來差不多沒有增加過病床。由今日起十多年之後,65歲的長者,估計會由100萬增加至220萬,而65歲以上的長者所需要的照顧資源是65歲以下的6倍,這將會是一個計時炸彈。大家還記得過去的流感所死的人數比沙士還要多,早前流感來襲更令病床非常緊張。

醫療絕對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配套,這就好像個人的健康,就算一個人再有錢、再聰明、再多親戚朋友也好,沒有健康都是徒然。

林先生認為這些問題之所以會產生,核心問題可能在於這幾年的財務配置上。過去5年來,每年的財政預算都估錯數,差不多每年都預計會入不敷支,最後都是有豐厚盈餘,這5年加起來的差額總共比預期多了6000億元。

其實,早知有這6000多億,香港應該多作投資,可能今天的住屋、醫療、商場擠迫等問題都可以一次過解決,可惜過去多年政府每次都「看錯市」,令財務配置過份保守,失去不少寶貴機會。

比如說香港沒有土地,其實可以一早造地,早早造地的話我們其實可以造出足夠的土地。又或者發展地產項目時要有決心,好像西九那塊地皮在15年前已經存在,到今天還在曬太陽。林先生認為,香港人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並下定決心去做。

談到近年的民怨,林先生話當年,1945年的時候,香港只有60萬人口,到1951年就跳升至240萬人,6年間人數增加4倍,今天的問題相對當時都不算什麼,但當時香港還是沒有太多怨氣。他記得當時每個人都互相幫助,人人都當自己是難民,早來遲來的都是一樣吧。

本土主義是否可行呢?林先生舉了日本作分析,2007年日本有1億2千多萬,往後每年人口減少百多萬人,預計30年後將會變回8千多萬人,即跟二戰後的人口差不多。來的人少,去的人多,經濟都很難向上。

我認為日本經濟迷失幾十年,除了貨幣問題,人口結構也是一個主要問題,人數少了,人口老化了,這樣的城市怎有活力呢?這也是湯文亮博士在某訪問中的一些見解,這是他不想投資日本物業的原因。

說回香港,如果回歸後不計算新移民,香港「本地人」其實只有620多萬,即今天每7個人需要減去1個人,林先生認為這樣的香港難以維持。香港不應關門,過去173年也沒有這樣的心態,香港關門的話根本生存不了,亦更不要說成為紐約、倫敦。700萬香港人服務700萬香港人亦不是一個好方向,若要幫助各階層,增加上流力,最好是吸引更多外來人,令香港整體富起來。

另一個大問題是人口老化,林先生做過調查,個人消費在退休後會減少7成,由於香港人口結構與日本人口老化現象相似,未來香港GDP由於人口老化將會每年下降1%。老化問題影響最大並非老人家,而是年輕人。他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80後成員指他姐姐多年前結婚擺酒時,計及「人情」埋單算是有賺的,但多年後到他擺酒時,埋單計數竟要蝕本,主因是很多世伯到這位80後擺酒時都退休了,所給予的人情禮金「縮水」了。這故事只是一個消費經濟的縮影,人口老化所影響的是全港經濟,受害者更是「當打」的年青人。

林先生最不想看到的現象,是香港讀書叻的學生,由於留港沒有好機會,都要跑到別的地方去賺錢,要有好醫療的又跑去別的地方,沒有好規劃又迫國際公司的總部設於其他地方,本土主義又令人數越來越少,沒有新人加入令人口老化問題浮現。

他認為近年有很多社會議題的討論,都只從單一個「小格仔」處去想問題,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從宏觀一點去看問題,而不是在「小格仔」的範圍不停討論,損耗精力。

好像全民退保的議題,問題不應該是3000元是否足夠退休,重點應該是香港問題在哪?例如未來的醫療、長者生活、香港未來、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如何等等,這些宏觀問題未得到解決的話,就算幾十年後每月給你3000元,這足以解決退休問題嗎?

看完影片,本想寫一點點重點,卻寫了這麼大篇幅出來,實在有太多觀點數字值得記錄。以前都有聽過類似數字分析,頗欣賞林奮強先生,可惜又被回佣醜聞令他退出行政會議,有心幹實事的人不一定適合當政客,小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ZUz9m6GwR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91

HK01面見訪問

今天一早收到HK01副採主whatsapp,原來早前與他們的記者的一個訪問出版了。收到這篇訪問出版的消息,立即看看內容,整體寫得不錯,全文以問答形式編寫亦很好。




近年紙媒買少見買,不是停刊就是裁員減產,想到這裡,心血來潮,希望立即發文支持一下這間新報社,他們每星期五會發一篇週報,不妨留意及支持一下。他們的fb page也正式開通了,大家有空不妨like一下吧。

今次訪問止凡的記者是頗年青的,一開始5分鐘就好像我在訪問他似的,問他的背景,畢業後做過什麼工作?對今天的記者工作有何抱負等,當然亦有問及他的投資理念,原來年青記者的投資理念還在摸索中,所以這個訪問就好像變成與他分享一下我的理念。

詳細訪問內容就不在這裡重覆了,有興趣的blog友不妨按按連結吧。

HK01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k01wemedia/posts/554832001366894

訪問內容連結:
上篇》、《下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10

韓國強烈反對奧巴馬訪問廣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762.html

自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計劃於5月底訪問廣島後,韓國國內便掀起巨大波瀾。作為美國在東亞除日本外的另一親密盟友,韓國擔心奧巴馬此訪傳遞出日本是戰爭受害者而非加害方的信息,從而被日本利用扭曲歷史。

擔心被日本利用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韓國一個代表廣島核爆幸存者的團體提出,在廣島和長崎核爆中,有成千上萬當年被日軍征召或被迫成為苦力的韓國人傷亡。

該團體在給奧巴馬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希望你對廣島的訪問不會被利用,助長安倍政府塑造日本只是(戰爭)受害者的企圖。”

有外媒稱,韓國日益強烈的反彈不過是奧巴馬歷史性訪問引發政治危機的最新信號,戰爭傷害尚未完全平複,奧巴馬必須盡量平衡敏感的各方。

奧巴馬在接受日本NHK采訪時稱,他不會在訪問廣島時,就1945年美國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和長崎而道歉。

“作為擔任了7年半總統的我知道,每一個領導人都有面臨艱難決策的時刻,尤其是戰時。”奧巴馬說,“我的目標不僅僅是回顧過去,而是重申戰爭中各方都有無辜民眾死亡,我們應當竭盡全力,保證全球和平對話。應該繼續為無核武及世界和平而戰鬥。”

廣島是日本本州西南部廣島縣的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迫使日本政府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美軍在廣島上空投下一枚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在巨大的沖擊波下,廣島市化為廢墟。根據日本相關部門統計,截至2010年,廣島因原子彈傷亡的人數累計達約26萬。

3日後,美軍又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到日本長崎,導致該市6成建築被毀,傷亡8.6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要求向韓國受害者道歉

然而,首爾擔心的不是關於當年美方使用原子彈的決定,而是聚焦在廣島和長崎核爆後韓國公民受到的傷害被忽略。

在前述寫給奧巴馬的信中,該團體要求奧巴馬到廣島和平紀念公園的紀念碑前對成千上萬的韓國受害者表達歉意。

根據該團體的數據,在核爆中共有約7萬韓國人傷亡,其中廣島有5萬,長崎2萬。

韓國另一民間團體“推進為核爆受害者及其子女制定特別法的連帶會議”近日則表示,奧巴馬不向日本受害者道歉是因為日本是戰犯國,而韓國是日本殖民統治的受害國,奧巴馬總統應該向韓國受害者道歉。

另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政府高層人士本月曾表示,韓美兩國政府一直在就奧巴馬訪問廣島進行緊密溝通。

在美方正式宣布奧巴馬將訪問廣島後,白宮副安全顧問羅茲(Ben Rhodes)對美國媒體表示,此訪將成為“悼念因戰爭而失去生命的所有無辜者的機會”。美方向韓國外交部說明稱,考慮到韓國受害者,使用了“所有無辜者”的表述。

歐亞集團總經理梅代羅斯(Evan Medeiros)稱,奧巴馬可以應付這些,比如可以結合良好的雙邊外交,在廣島發表措辭謹慎的講話。梅代羅斯去年辭去了奧巴馬亞洲問題高級顧問一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05

奧巴馬首次訪問越南不愛吃越南米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727.html

“廉價的塑料凳子,便宜但美味的米粉,涼爽的河內啤酒”。美國CNN旅遊節目主持人鮑爾戴恩(Anthony Bourdain)在他的推特帳戶中寫道。“和總統(奧巴馬)吃了一頓烤肉米粉(Bua Cha)總共花了6塊美金,我買的單。” 鮑爾戴恩說。

鮑爾戴恩是美國美食電視節目主持人,還是美國國內知名作家和前職業廚師,他所主持的CNN旅遊節目《未知之地》(Parts Unknown)前往世界各地探訪當地的美食和文化。鮑爾戴恩同奧巴馬在越南的晚餐和期間的訪談細節將在9月份的節目中播出。

在當天推特帳戶中,鮑爾戴恩還放了一張奧巴馬使用筷子的照片,並說,“奧巴馬總統很會用筷子。”

鮑爾戴恩所說的筷子,就和他所描述的該小吃店的其它設施一樣淳樸簡單,淩亂的擺在桌子右邊的一個紅色的塑料筷子筒里。

從鮑爾戴恩發出的照片看,兩人周一晚間在越南河內當地的一家名叫Bun Cha Huong Lien的小餐館用餐時雖然正逢晚餐高峰時間,但整個餐館的其它顧客似乎表現的非常鎮定,並未受到奧巴馬和鮑爾戴恩兩位美國客人的影響。

有趣的是,在鮑爾戴恩所發的兩人啤酒碰杯的照片里,雖然兩人的啤酒已經喝了大半瓶,但奧巴馬碗里的米粉卻基本沒有動。

美國媒體爆料說,奧巴馬當天所點的米粉是一碗烤豬肉米粉,以魚露為調料做湯,搭配米粉,香料和包菜,是越南北部的標誌食品。

雖然吃的不多,媒體還是拍到奧巴馬在走出餐廳時向該餐廳的主人豎起大拇指的照片。

該餐館的主人後來在接受越南媒體采訪時說,之前有執法人員到他們的餐館進行安全檢查,向他們預定了給“一個美國電影制作團隊”的50道菜。

這家餐館的主人所不知道的是,除了來自美國的電影制作團隊之外,這50人中還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

“因為當時裝菜的盤子太小,肉丸還從奧巴馬總統的盤子掉出來了,但他只是向我笑了一下並把肉丸撿了回去。”餐館的主人告訴越南的一家媒體。

在第二天同越南總統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奧巴馬還表示,除了很期待同越南人民見面之外,他還很期待能品嘗一下越南的特產“冰奶咖啡(ca phe sua da)。”

奧巴馬訪越恐暴露美國總統安保中的秘密細節?

自奧巴馬上周日首次對越南開始為期三天的訪問開始,越南國內媒體就開始對奧巴馬的訪問進行“事無巨細”的24小時跟蹤報道。美國媒體報道說,此次越南國內和當地媒體報道的程度之詳細恐怕都將影響到美國總統的相關安保保密細節。

首先,做為奧巴馬在越南訪問期間所使用的空軍一號,海軍一號和名為“野獸”的三輛地面運輸車輛都在一亮相就遭到越南媒體的大量曝光,多家越南報紙對這些車輛的安全特征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美國媒體表示,從奧巴馬周日晚間抵達越南首都的河內內排國際機場後,越南各大媒體就幾乎停止了有關越南國會和地方人民議會選舉的相關報道,而專門報道奧巴馬訪問越南的一切細節。除了奧巴馬訪問的正式行程之外,越南國內媒體更是對奧巴馬所停留的賓館住址以及他會到哪里就餐,以及這些地方所做的安保準備細節進行了詳細的曝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