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nfzm.com/content/62335
郵政普遍服務本應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其中之虧損也應由政府財政彌補,而不是轉嫁到民營企業頭上。但事實是,國家財政部和國家郵政局已經就此展開調研。
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徵收細則將於2011年9月出台的消息正廣為流傳。一個多月前,國家財政部和國家郵政局就已啟動了基金徵收的調研工作,財政部提出了每單5毛錢的徵收標準。
一旦徵收細則確立,這意味著國內民營快遞企業將為國有郵政系統的虧損付出一筆不菲的補償。此前,這些虧損是由財政部提供補償。
所謂「郵政普遍服務」,是指我們只需花1塊2毛錢,就可以從北京寄一封平信到西藏邊遠地區的一個牧民家裡。提供這種服務的一般是國有的郵政系統。這種服務一般不賺錢,所以按照國際慣例,政府會直接給予財政補貼,或者通過徵收基金彌補虧損。
當然了,基金來源不是向個人徵收,是向中國所有快遞企業徵收(是否包括郵政系統的國有企業尚不確定),即使他們抱怨這是「雙重稅收」。
這筆錢的徵收依據是,2009年10月實施的新郵政法寫入了「設立普遍服務基金」的條款。
按照中國快遞諮詢網的數據,2010年中國快遞共29億票,行業收入700億元左右,平均利潤率為3%-8%。一年行業的整體利潤只有40億到50億元。如按每票0.5元來徵收,每年將有近15億元的普遍服務基金。一年徵收的普遍服務基金就相當於行業整體利潤的1/3。
一些新晉物流巨頭明確表示反對。京東商城CEO劉強東說:「殺雞取卵也要是一隻成熟的母雞才行,而民營快遞只是一隻剛孵化的雛雞,還沒卵呢!」
國家郵政局方面對南方週末記者的回應是,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徵收於8、9月出台的消息系誤傳,而且郵政局沒有提「5毛錢一單」的說法,最終的徵收標準也「不太可能」是5毛錢。而財政部則拒絕接受採訪。
2010年中國郵政集團躋身世界500強,盈利13.06億美元。 (呂建設/CFP/圖)
調研啟動的背後
一位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透露,每年7月份,都是郵政跟財政部就補貼問題討價還價的時候。因為需要總結上半年的補貼問題,並商討下半年的補貼額度。
每年郵政都儘可能把虧損蛋糕做大往上報,希望爭取更多補貼,這造成郵政部門報的數,財政部門不認可。最後形成了對郵政補貼的拖欠問題。財政部每次都是分批給錢,郵政的申報材料經常會被打回去。
所以,兩個部門都希望盡快啟動郵政普遍服務基金的徵收工作。由於這兩年快遞業發展迅速,徵收的市場環境比較好。所以選擇在這個時候啟動調研工作。
7月7日至10日,由國家郵政局徐建洲副局長任組長,財政部綜合司副司長文秋良、國家郵政局普遍服務司司長陳曉薇等11人組成的聯合調研組,赴廣東開展了為期4天的郵政普遍服務基金調研。調研組先後組織郵政管理部門、快遞協會以及郵政、快遞企業,召開了兩場座談會。
廣東省郵政管理局一位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之所以選擇廣東做調研,一是廣東是快遞第一大省;二是粵北山區郵政普遍服務落後,具有典型性。廣東算是普遍服務網絡建設比較完善的地區,但信報箱等終端投遞設施依然配套不足。
據中國快遞協會綜合部副主任宋志云對南方週末記者介紹,這是2009年新郵政法出台後首次就普遍服務基金做調研,但具體怎麼出、出多少、由誰出都沒有確定。
一位參與了座談會並要求匿名的企業代表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目前快遞業競爭十分慘烈,他的公司在珠三角和長三角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業務量也在下降。目前公司保本經營,每票的利潤也就是兩毛錢左右。
該匿名企業代表透露,「5毛錢一票」是由國家財政部提出。與會的四家快遞企業是港中能達、申通、順豐和速爾。其中,申通與順豐的意見是應當收,但得在承受範圍內。而港中能達和速爾則希望不要收。
另外,座談會上提到過對所有快遞企業徵收,但沒有具體提到是否包括郵政企業。座談會更多是聽取企業意見,沒有討論徵收細則、基金使用和監管等問題。
參與了座談會的廣東申通公司總經理高湯根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目前申通每天近三百萬票的業務量,如果5毛錢一票,企業沒法繼續經營。高湯根建議,5分錢一票的話,可以接受。
真假虧損
中國郵政一直宣稱普遍服務虧損巨大,但卻沒有對外公佈普遍服務的虧損情況。過去,在政企不分、普遍服務業務和競爭性業務不分的情況下,財政部門也無法準確核定補貼的對象和數量。
這幾年郵政開始推行模擬核算成本和賬目分開。不少人質疑,普遍服務並不虧損,至少不是巨虧。
一方面,國家制定郵資時已經考慮了郵件運營的成本因素,一般講是可以實現保本經營。郵電分家後,郵政曾三次上調郵費,分別是1999年、2004年和2006年。
另外,發達地區的普遍服務是可以賺錢的,完全可以彌補邊遠地區普遍服務的虧損。普遍服務業務在拉薩可能是虧損的,但在東部地區很容易盈利。
更重要的是,財政一直在補貼。1998年,郵電分營,國家出台了「8531」專項補貼計劃,自1999年起每年分別補貼郵政80億、50億、30億、10億,計劃在2003年結束,但補貼至今仍在繼續。
不僅中央財政有補貼,目前新建、改造和維護村郵站的投資,省、市、縣各級財政及省郵政公司按比例承擔。
快遞諮詢網的數據顯示,至2001年底,經過分營三年的努力拚搏,中國郵政全網實現收差6000萬元,圓滿實現了扭虧目標。2010年中國郵政集團更是躋身世界500強,盈利13.06億美元。
實際上,這幾年,老百姓寄的平信越來越少,中國郵政公佈的數據是每年人均5.5封。各類商業性的信函、大宗單位的商務信函卻急速上升。郵政企業在對這些商家打折促銷、獲得較高收益的同時,又把這些商業化的業務開支計入普遍服務的成本。
2010年郵政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函件業務下降,包裹業務萎縮。這表明普遍服務的需求在下降。而快遞等競爭性業務卻在增長。實際上,郵政的很多普遍服務的網點,都是吃不飽和半開工狀態,很多先進設施閒置。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劉新建對南方週末記者分析說,完全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將這些普遍服務的網點採取租賃等方式對非郵政企業開放,收取一定的費用,來彌補郵政普遍服務的虧損。
這也是美國郵政的做法。美國郵政跟非郵政的美國UPS或者聯邦快遞公司合作,將80%的業務外包給這兩家公司。
順豐速遞很早之前就提出,幫郵政經營普遍服務業務。每件收取很少的費用。早在2003年,廣東郵政就提出過將「郵政普遍服務」外包的方案——通過公 開招投標的形式,確認資質合格的企業來承擔普遍服務,並從普遍服務基金中對這些企業進行補償。但最終,這一方案沒有獲得國家郵政局的首肯。
既然收錢,就要縮小專營範圍
在新郵政法修改過程中,關於設立郵政普遍服務基金,民營快遞企業是持反對態度的。但在當時,民營快遞企業更關心自己的合法身份問題,需要通過郵政法先給自己立個戶口。所以,設立普遍服務基金的條款在一片反對聲中被寫入了郵政法。
按照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劉建新的判斷,郵政普遍服務基金,肯定會試點,但最終能否搞下去,很難說。
一旦徵收普遍服務基金,快遞企業將面臨是否漲價的難題。業內流傳的說法是,「誰先提價誰先死,誰不提價誰等死」。而像圓通和韻達,甚至利潤只有幾毛錢一票的單子也接。
廣東速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華南區副總經理馮川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速爾物流每單抽取一塊錢,這其中需要支付人工、水電、房租等費用。
如果說普遍服務基金對快遞企業來說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那麼專營範圍的確定,對快遞企業來說則是生存問題。
2009年的新郵政法,擱置了兩大敏感問題:普遍服務基金收取和郵政專營範圍劃定。由於沒有確定專營範圍,目前除了外資快遞,國內所有民營快遞公司都可以經營國內快遞業務。這就產生了這幾年快遞業的興旺景象。
2011年8月9日,國家郵政局公佈《郵政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表示將推動《郵政企業專營業務範圍的規定》的出台。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國務院關於郵政企業專營業務範圍的規定》的初稿已經形成,已由交通運輸部政法司、國家郵政局配合國務院法制辦啟動了審核修改工作。目前是否已送國務院審批,不得而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常年跟蹤郵政改革課題,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如果財政補貼郵政普遍服務有缺口,可以通過開徵普遍服務基金來彌補。但同時應該考慮到郵政有一個專營的問題。
也就是說,普遍服務基金徵收,應該將專營範圍的確定結合起來推進。普遍服務基金收得多,專營範圍就應該縮小。
目前全球郵政的趨勢是放開專營。從2011年1月1日開始,歐盟大部分國家取消了郵政專營,全面放開郵政市場。
在1990年代,歐盟國家也曾一度設立過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其資金來源是,參與郵政普遍服務業務經營的企業(包括郵政企業和非郵政企業都可以參與經 營普遍服務業務)按規定繳納的基金年費,以及社會捐贈。如果企業繳納的基金年費不足以彌補普遍服務的虧損,就從國家總預算中撥款。同時,基金由獨立機構管 理。並要求普遍服務和競爭性業務賬目分立,以方便審查。
當時有企業願意參與普遍服務經營並繳納基金年費,是因為普遍業務有的地區虧損,有的地區是盈利的,通過交叉補貼可以對沖虧損。且參與普遍服務經驗可以獲得其他政策和稅收優惠。
這幾年,歐盟各國郵政啟動了徹底的市場化改革。普遍服務業務的虧損越來越小,競爭性業務很賺錢,足夠彌補普遍服務的虧損。因此,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在歐洲和多數發達國家都被取消了。
|
||||||
《明日報》跌過一跤之後,詹宏志 更清楚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步調,這十年來,網家把其他業者都辦不到的「二十四小時貨送到府」辦到了。 接下來,搶奪龐大的團購市場,網家也不會 缺席。 撰文‧賴筱凡 台北市敦化南路上一棟大樓裡,當每個人都在享用午餐時,網路家庭營運長謝振豊邊扒著手上太 太準備的便當,邊盯著電腦螢幕跳動的數字。你一定很難想像,一頓飯的時間裡,湧進來的購物訂單有多少筆? 當人們一手拿著智慧型手機、一手拿 著平板電腦,面前還有一台筆電或桌上型電腦時,電子商務的市場就建立在你我的指尖。一頓飯的時間裡,三五同事號召團購美食,朋友掛在嘴邊想要很久的單眼相 機,網購殺出破盤價,輕敲一下鍵盤,食指再點兩下,網家的一筆新訂單又進門了。 十年前,台灣使用網路的人口數是六二六萬人;十年後,這個數 字飛速放大了一.五倍,現在台灣使用網路的人口數是一六一五萬人。就在台灣七成人口都上網之際,電子商務市場也跟著起飛,光是今年,規模就達三二五六億 元,明年更上看四千億元。 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拆解物流過程、庫存風險 貨車永遠在裝貨與準備 裝滿就開走時序拉到今年農曆新年的除夕夜,多數人陸續返家準備吃團圓飯,網家位於新北市五股的倉庫卻仍忙碌不已。為了承諾客戶的二十四小時到貨,網家倉庫 裡忙翻天,更別說是在這個台灣人掏錢不手軟的節慶。打從網家提供二十四小時服務開始,有好些年,謝振豊與網家董事長詹宏志的年夜飯,都是在物流倉庫裡與員 工一起度過。 即使到了今日,全世界電子商務的業者,敢對消費者保證貨物能在二十四小時到貨的,寥寥無幾,網家卻做到了。「原因無他,就是當 別人都說做不到,我們卻能辦到,這就是網家的價值。」謝振豊,一位曾手握千億元訂單的宏碁歐洲業務大將,卻選在詹宏志職涯最低潮的時候,放下所有光環,跟 著詹宏志重新打拚。 網家的二十四小時到貨,就是他的代表作。 撥弄著手機上的觸控螢幕,謝振豊每分每秒都監控著每一筆訂單、每 一樣商品進出倉庫的情形。二十四小時到貨服務推出五年來,他養成習慣,每天等到凌晨零時看完最後一筆訂單進來後,才上床休息。五年如一日,幾乎沒有間斷 過。 「當其他網購業者無法告訴消費者貨物何時會到,PChome卻可以,這就是消費者選擇在PChome購物的價值。」謝振豊舉了個例子, 當消費者想買一台筆電,可以到3C賣場,也可網購,消費者卻選擇在PChome下單,「要嘛價格便宜,再來就是最短時間能拿到。」於是,如何讓消費者在二 十四小時拿到貨,成了謝振豊的首要功課。他開始拆解每個要素,從物流過程、送貨路線、庫存風險承擔、盤點掌控,謝振豊把所有可能阻礙二十四小時到貨的十個 障礙,全數條列出來,他必須逐一擊破它們。 他寫下的第一個障礙,就是所有物流業者都認為,二十四小時內將貨物送達是不可能的。「以前做網 購,訂單進來後,一天只揀一次貨,理由很簡單,因為貨車一天只來一次;可是,為什麼貨車一天只能來一次?」謝振豊反問,只要量夠大,貨車當然能不斷地進來 運載。當時網家成長步入高原期,謝振豊有把握,當顧客滿意與再下單形成良性循環,物流就會加快,可重燃營收動能。現在網家倉庫外,永遠都有一輛正在裝貨的 貨車與一輛空車,裝滿就走。 賺管理財不賺上架費 把銷量衝高 就要求業者降價當網購業者都不自建倉庫,不願承擔庫存風險,詹宏志與謝振豊體內的挑戰因子又蠢蠢欲動。「一般網購業者都用轉單方式做生意,消費者訂單進來 再轉給供應商出貨,為什麼網家不能有自己的倉庫?」有倉庫就有庫存風險,網家若有五十萬種商品,就得背負五十萬種商品的庫存,所以網購業者認為自建倉庫不 可行。 「我大可將倉庫作為供應商寄放貨的地方,只要我願意開門,讓供應商隨時進貨、拿貨,庫存風險就是供應商的,不是網家。」謝振豊想得簡 單,但即使供應商願意把貨寄存網家倉庫,他很快地又遇到供應商盤點庫存的問題。 一般物流倉庫每遇盤點便須停止作業,網家若要二十四小時到 貨,就不能有半刻作業時間被耽擱。「所以,我要比供應商更清楚,倉庫架上的衛生紙還剩多少包,數位相機剩幾台,筆電剩幾台。」為了讓網家物流管理系統比供 應商好,謝振豊自己動手做架構,每一樣貨品的出貨量與庫存量,他都要瞭若指掌,只要他們能給供應商最精準的數據,供應商就不須一直來點貨。 因 此,二十四小時到貨賺的是管理財,而不是上架費。PChome產品上架免費,廠商用倉庫也免費,但銷量放大後,網家即要求降價,「只要我們能賣出最多銷 量,供應商自然會給我們最低的成本。」謝振豊很清楚,他只要致力於讓消費者滿意度達到最高,就能賺錢。 同樣地,當多數網購業者認為,要提供 消費者分期付款服務,是不可能的事。「每次只要多數人說不可能,我的眼睛就會為之一亮,因為機會又來了!」謝振豊興奮地說。 分期付款牽涉到 政府法規、金融業者,多半網購業者能不碰就不碰,但謝振豊偏向虎山行。他一家銀行、一家銀行登門拜訪,得到的答案一如預期,「他們都會告訴你,風控那關不 會過的啦!」謝振豊不意外,卻也不沮喪,只要有一家銀行願意試著研究,他就有機會。 果然,當他把國內所有銀行業者全數拜訪過一輪,多數連考 慮都沒有就回絕,唯獨一位中國信託的小主管願意將案子帶回去研究,甚至願意一試,讓網家成了台灣網購線上分期付款的首例。 「網家做事就是這 樣,詹先生也一樣,這十年網家追求的,就是希望能提供給消費者更多其他業者辦不到的,二十四小時到貨如此,未來我們在中國建倉庫,讓更多貨物都可『產地直 送』,也是如此,這就是我們的競爭力。」謝振豊說。 毅然投入團購廝殺戰場 龐大消費力量把網家推入這個市場場景 換到同棟建築的十二樓,詹宏志辦公室裡一片明亮落地窗,底下敦化南路車潮川流不息,最近他的功課是研究團購。專訪詹宏志的這天,正好網家新的團購網站來客 國際(LiKer)上線期滿一個月,短短三十天裡,他們已經改版了三次,看得出詹宏志對這個新事業群的期待。 當全世界都在風靡團購網站,團 購網站龍頭Groupon的成功更讓多數人看到團購的力量,可是詹宏志一點都不樂觀,「如果你觀察近半年團購網站的消息,會發現一面倒都是壞消息,不論是 虧損,或者團購品質出問題。」即使Groupon今年有機會在美國掛牌上市,募資七.五億美元,但虧損連連卻是不爭的事實,光是今年第二季虧損金額就達 一.○三億美元,自○八年創立以來,累計虧損逾五億美元。 然而,網家還是毅然地投入這個廝殺慘烈的戰場。詹宏志的聲音先是一沉,「我們看的 不是這個。」接下來,他就像是外界認識的詹宏志一般,趨勢大師登場了。「Groupon成立不過是這兩年的時間,兩年內卻能憑空創造出十億美元的營收。」 幾乎是全世界最快將營收衝上十億美元的公司。 「即使Groupon虧損的壞消息沒停過,團購網站的負面新聞也不少,可是都不影響消費者做團 購這件事,顯見團購市場已經有一股消費力道在支撐。」 重新定義團購 將電子商務從線上延伸進實體商店根據市調機構 Analysys統計,光是中國去年團購市場就達人民幣九.八億元,去年冒出的團購網站更超過一千六百家,反映團購市場的熱絡。儘管如此,Groupon 卻仍脫離不了虧損泥淖。 「很簡單,Groupon在犯我以前犯過的錯(指《明日報》)。」詹宏志有條不紊地解釋,Groupon最早在美國 發跡,但團購主要建立在消費者認為一起買價格更便宜,「就營業模式而言,並無技術門檻,所以別人要複製也很快。」這也是為什麼後來Groupon積極在世 界各地插旗,在中國找騰訊合資高朋網,在台灣購併地圖日記,「因為它必須在其他人還沒動作前,搶先卡位。」只是,在詹宏志看來,Groupon錯估了一件 事,那就是並非全世界的消費者都已熟識團購這項行為。結果,Groupon為了在世界各地打開知名度,大舉砸行銷費用做廣告,成了Groupon虧損的主 因。 「為什麼我們還是要做?不是團購有錢賺,我們就一定要做,更何況團購根本還沒人賺錢。重點是,我們看到團購市場的力量,實在太龐大,是 這股力量逼迫我們不能在團購市場缺席。」詹宏志將團購重新定義成O2O(Online to Offline),將電子商務市場從線上,延伸進實體商店,「這些餐廳、美食,是我們過去無法提供給消費者的服務,就像我們無法邀請餐廳來商店街開店,這 等於是一塊全新的市場。」在《明日報》跌過一跤之後,詹宏志更清楚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步調。對於網路,他始終相信能為人類生活帶來大變革;但對於新趨勢,他 並不急,才能用十年磨出網家這把台灣最大電子商務集團的寶劍。 網路家庭 董事長:詹宏志 總經理:李宏麟 成 立:1998年 上櫃:2005年 實收資本額:6.90億元主要業務:電子商務(市占第一)、網路電信(市占第 一)、入口網站(市占第二)拆解網家24小時到貨的9個流程 1.隨時接收訂單 2.打破揀貨限制 打 破傳統一次揀貨的限制,建立系統分區,以最快時間揀完貨。 3.掌握庫存零誤差 開放供應商寄放貨物,即使自建倉 庫,卻無須負擔庫存風險。 4.分單理貨 5.重新包裝 6.隨時出貨 零時差 7.出貨分區 8.物流車隨時待命 隨時都有物流貨車待命,顛覆以往每日只能 出貨一次的業界慣例。 9.準時到貨!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umf.html
讀過經濟的人都知道SUNK COST不能夠算是成本,過去累積的虧損和折舊也不能夠當成企業的資產。
但是在股票買賣上面,很多人卻忘記了這個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企業可以一開始就盈利的。大部分企業發展都必須經過研發、推廣、調整佈局、累積客戶與建立品 牌等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免不了累積了不少虧損和支出,但是這些支出並沒有轉化為商譽列入資產負債表中。傳媒業的黎智英就曾經說過,在一家媒體盈利之 前,巨額虧損是免不了的。
某些行業的股票,只要它已經開始盈利了,如果市場以1倍的PB出售給你,那肯定是嚴重低估了。因為它所經歷的虧損和為了將來的盈利所作出的費用支出,新加入的競爭對手也必須經歷的。
有那些行業是這種情況,自己動腦筋想想?!
關於港股,歐元走強,看來大家都預期了歐元區問題能夠解決,歐債危機可以畫上句號了。港電也走強了,代表資金正在重新回流香港,美國國債價格也回落了,這 點很重要,因為債市是比股市規模要大十倍以上的市場,美債市場相對理性和具備預見性。既然如此,我大膽預計年底前港股見兩萬三吧!不過還是重申,關於預 測,我十有八九都是錯的。
|
||||||
十月二十八日,入夜的上海市郊。 原世博會址上,一座橫跨黃浦江支流搭建的大型展館裡,來自亞洲各地的上千名貴客享用美酒、生蠔,等待著影星章子怡手持Vertu的第一款觸控手機出場。 這場發表會的排場之大,是近年僅見,粗估Vertu為此花費了人民幣八百萬元(約合新台幣四千萬元)。然而,不過幾天前,Vertu的母公司諾基亞 (Nokia)才公布第三季季報,虧損金額雖然縮小,但仍高達六千八百萬歐元(約合新台幣二十八億元)。 更強烈的對比是,九月底諾基亞宣布了新一波裁員計畫,明年底前,全球合計將有約一萬人因而面臨失業問題。然而,Vertu在過去兩、三年裡,編制卻逆勢擴 增約五成,員工數超過八百人。一九九八年執意創立奢華品牌Vertu的首席設計師法蘭克(Frank Nuovo)說,就算是金融海嘯後,Vertu的年銷售量仍有兩位數成長,「奢侈品永遠有需求。」 幫客戶買大象、名牌包不是賣科技,賣豪華服務 支持Vertu自外於全球經濟疑慮的力量,就是中國富人們。他們在鄰近而且免稅的澳門、香港門市大肆蒐購Vertu手機,不僅貢獻該品牌超過四分之一的銷 售量,也讓這兩個據點竄升為其全球單點銷售的冠亞軍。 不公布營運數字,但聲稱年年獲利的Vertu,打從二○○二年推出首款手機,總裁Perry Oosting表示,累計銷量已超過三十萬支,概算產值超過一千五百億元;這個數字,蘋果得賣七百五十萬支iPhone才有。 一支手機動輒數十萬元,法蘭克說:「我們不是賣高科技,而是使用經驗(experience)。」用戶按下手機上的客服鈕,不分時、地,就有人完成他們各 種奇特但合法的需求。例如一位莫斯科富商女兒想在巴黎教堂裡彈奏管風琴;或是幫印度客戶買一隻大象;還有中國貴婦想立刻買到鉑金包(Berkin),這款 包通常得等上五年。 中國財富實力的增長,也澤被眾多奢華品牌。全球最大豪奢集團LVMH在歐美買氣縮手時,就靠著中國逆勢成長。 儘管中國經濟拐點山雨欲來,但這反而讓Vertu等奢華品牌逆向加碼,抓緊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 |
||||||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2534521138/
天意漸涼的上海洋山港碼頭,大大小小集裝箱船舶仍忙著裝卸,然而對於每天穿梭在全球各個碼頭之間的航運企業來說,它們的「冬天」,已經歷了好幾個月。
「全球貨量整體還是在增長,可船舶運力的投放速度更快,運價一直提不上去,再加上燃油成本的不斷攀升,幾乎所有船公司都是運一班虧一班。」
中海集團旗下的集裝箱運營巨頭中海集運[2.88 -0.69% 股吧 研報](601866.SH)一位高管的這句話,道出了目前航運企業普遍面臨的窘境:運則虧,不運則要將船舶閒置,進而喪失更多的市場份額。
如今,航運業正在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尷尬,滬深上市公司三季報數據顯示,A股虧損企業前十名中就有4家是航運企業,就算全球集裝箱巨頭馬士基也不例外,儘管該公司季度內運量同比增加了16%,但仍錄得了3.2億美元的虧損。
更讓航運企業們無奈的是,這樣的冬天還沒有回暖的跡象。海關總署最新統計顯示,10月份外貿出口1574.9億美元,同比增長15.9%,但較上月的1697億美元,又下降了7.3%,下降幅度明顯。
紅火2010:意外反彈
對於航運公司來說,如果沒有20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它們可能還在享受閉著眼都能賺大錢的好日子。
全球三大集裝箱航運公司之一的達飛輪船(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王保裁記得,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的航運業自然也無法再受益於全球貿易的火紅,貨物開始裝不滿,運價也開始大幅下滑。
遭受慘烈虧損打擊的船公司,不得不將仍在增加的集裝箱船舶停在公海,上海港等碼頭堆場上也堆滿了空空的集裝箱,最高峰時,集裝箱運力被閒置的比例達到12%。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到2009年9月,貨物又開始增多,運價也開始上漲,這樣的反彈一直持續到2010年下半年。「反彈如此迅猛,是很多船公司都沒有想到的。」王保裁說,這主要與各國都採取了積極有效的經濟刺激政策有關,尤其是中國,4萬億的刺激計劃和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動了全球貿易需求的迅速恢復,艙位的短缺令閒置的船舶得以重啟運營,很多船企也開始重拾訂購新船的信心。
慘淡2011:二次探底
不過,2010年的樂觀情緒並沒能持續多久,到了當年9月,突如其來的反彈又戛然而止,集裝箱航運市場再次進入二次探底。
王保裁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2010年上半年,船舶的平均裝載率還是100%,可到了今年6~9月,裝載率已經下降到80%~90%。同時,運價再次暴跌,歐線最低時比最高時候下降83%,美西線也下降72%。
這樣的狀況下,運力擱置的行動又開始加快實施,Alphaliner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156艘、總容量達33.5萬箱的集裝箱船閒置下來,而8月底這一數字還只是100艘約21.1萬TEU,一個月淨增了約12萬TEU,並預計今年年底將突破50萬標箱運力閒置。
根據波羅的海航運理事會(Bimco)的最新預測,至今年底,將有總容量130萬箱的新集裝箱船投入市場,即全球集裝箱船隊艙容量會增長8.7%,比需求超出2個百分點。由於運力供過於求,需要100萬箱的集裝箱船運力進行閒置或入塢,市場供求最終才能得到平衡。
然而,在這樣的嚴峻供需情況下,一些班輪公司卻依然在進行著訂購新船的計劃,希望在經濟低迷之際實施低成本擴張。
悲觀2012:停線與合作
對於即將進入的2012年,王保裁也並不樂觀。「2012年,世界經濟短期內沒有反轉跡象,債務危機陰霾暫時不會散去,需求還將繼續萎縮,而通貨膨脹壓力下,中國的緊縮貨幣政策暫時不會完全改變,人民幣升值壓力大也影響出口,此外,集裝箱航運的運力供給依然過剩,在2012年底前,還有超過60艘1萬標準箱以上的船將要交付使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行業內可能會進行一些航線合併或取消,甚至是企業兼併重組,最終的目的就是調節供需平衡,穩定市場運價。」王保裁指出。
事實上,近期一些班輪公司已經開始或正計劃從歐美等一些主幹線撤離,其中美國東西岸在4至9月已取消了7條航線,年底前預計還將取消4條航線,新一批取消的航線已佔美國東西岸近期運力的6%。
而國內的集裝箱航運巨頭中海集團,則選擇了與其他航運公司開拓互租艙位合作航線來應對航運低迷時期的過剩危機。
中海集運一位管理層對記者透露,目前,中海已經與全球十大班輪公司都進行了航線艙位合作,「目前單打獨鬥已不現實,在運力過剩的情況下,如果雙方在一條航線上共用一艘船舶,多出的運力可以投入更多航線的開拓,這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獲得開拓更多新興市場空間的機會。」
|
||||||
鄭超文堅守的操作原則,即反轉必有形,所以只要頭部出現他就賣股,底部出現則勇敢進場。 今年初,就是因為把握住這項原則,讓他獲利落袋為安,而且伺機尋找新的切入點。 他認為,目前底部還未出現,現在不需要每天看盤,預估明年三月後,才有新行情產生。 撰文‧歐陽善玲 今年過完年,大概二、三月的時候,我就告訴身邊所有朋友,不要買股票!如果要買,就等到九月,待我發號施令後再來買。」著有《點線賺錢術》、《股市K線大 贏家》、《破浪》等暢銷書的作家鄭超文,在台股八八○○點之上,就開始慢慢出脫持股,接下來將近一整年的時間,他遊山玩水、野外露營,幾乎不碰股票。 能夠這麼篤定、甚至奉勸朋友九月之前別進場的原因,就在大盤周KD已經透露:「行情再好也走不遠,指數向上壓力沉重。」掌握方向 先看量再看價當時,鄭超文以波浪理論的調整週期,初步估計台股會在九月見到低點。「指數從高點反轉,至少會經過五個月的調整週期。加上美國股市要反轉,至 少也要五個月的時間,這樣算起來,大概九月再來買都不會太慢。」他說。 現在鄭超文持有的部位,都是不受行情影響而調節的長線標的,像金融、資產股;至於短線操作的股票,他在去年底至今年初陸續出脫後,就選擇退場觀望,已實現 獲利約有三成左右。而能夠洞燭機先,比別人早一步離開市場、避免虧損的原因,就在線型會說話。 「二○○八年五月,指數最高九三○九點,當時周線高檔長黑,最低收在八八三四點。我認為,目前台股要突破這個關卡不容易,八八○○點以上應保守操作,就開 始賣股票。」鄭超文說,要判斷行情其實不難,先看「量」再看「價」,就能有效掌握未來方向。「過去,我一直強調『四大定石』概念,像今年高點九二二○點出 現周線長黑,台股要越過這個關口,就不容易。」他解釋,技術分析最重要的指標是「形態」,再來是量、價、時、勢,也就是四大定石;但因為「形態」是由連續 多日的量、價組成,所以只要觀察這兩項指標,就能判斷基本行情。「就股市作手觀點,量是第一,價是第二。像金融海嘯前,大盤在九八○七點出現日成交量近三 千三百億元大量,我想,今年最大量只有二千億元出頭,沒有量能,高點一定不會過。」以周K線當作技術觀察指標,鄭超文在九三○九點出現的周線長黑,發現賣 點。同樣的道理,他也利用周K線,找到這波大盤支撐價位。「○九年五月中國移動入股遠傳事件,大盤出現金融海嘯以來最大量,周線跳空,判斷指數應該不容易 跌破這根周線長紅的上緣、約六六○○點位置。」透過周K線量、價表現,鄭超文輕鬆判斷高檔反壓及低檔支撐點。不過,自金融海嘯以來,鄭超文的操作態度就相 對保守,這兩年行情樂觀,他的持股頂多只到六成。隨著指數攀升,他開始賣股,只留下長線趨勢看好的標的。 操作原則 底部出現才進場「其實,大盤漲到九二二○點根本不是多頭;這麼說好了,『道氏理論』講指數背離醞釀反轉危機,只要主力部隊沒有出動,都是次要行情。像這波 金融股就沒有特殊表現,僅靠傳產股支撐,台股就只會有中、短線行情。所以金融海嘯後,我買的股票就不太多了。」鄭超文堅守一項操作原則,「我常說反轉必有 形,所以底部出來我才玩;只要這項原則掌握住,做股票就很輕鬆了。」他認為,大型頭部必定要有充實的底部,而這個充實的底部,短時間還未出現,所以現在沒 必要每天看盤。 「目前,我先看到六六○○點,如果跌破,我就不玩了,進場時間會再往後延。」鄭超文笑說,自己年紀大了,沒有能力再去注意小細節,所以必須抓住幾個重點。 像低檔大量無法有效站穩,或周線最大量收盤價沒有站上去之前,行情看再多也沒有用。 至於看好標的,長線而言,鄭超文首選資產、金融股。「台灣經濟如果不走回頭路,那麼就中國大陸經驗來看,資產股就具投資價值;尤其大盤在六六○○點附近, 所有資產股都可以考慮。」鄭超文說,特別是帳面價值沒有重估的公司,就值得布局。但要注意,部分大股東質押過度,以及本業沒賺錢的標的,必須避開。 另外,金融股也是他推薦的長線標的。「現階段比較需要考慮的部分,在釐清歐債對這些金融股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有沒有辦法解決。」他認為,如果影響有限,那 麼金融業或許只要兩岸小小放寬政策,就可以填補損失;而看好金融股的條件,同樣在資產利多,具相關題材的公司,都值得布局。 展望龍年 操作難度仍高「布局金融股,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籌碼能不能掌控得住。只有充分掌握籌碼,金融股才能真正發動攻勢。」鄭超文舉例,像二十年前的國泰建設, 就是當其他營建股漲翻天的時候,相對沒有表現;而當台股漲到一二○○○點時,國泰建設股價稍微震盪一下,就拉出長紅。這就是主力收購籌碼後,發動攻擊最好 的例子。 但話說回來,現在玩股票沒人有把握。展望明年,台股操作難度恐怕仍高。「現在最大問題,是所有投資人的錢都被卡在電子股,而以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來講,電 子股就占六成,等於所有錢都陷在這裡面,如果電子產業明年看不到春天,就算台股有行情,也只能靠金融、傳產股撐腰。」鄭超文說,台股只要能擺脫歐美景氣影 響,就有機會走一番行情。但就產業比例來看,電子股所占比重太高,光靠傳產、金融股推升,大盤無法有太好的表現。 「目前推測,美國道瓊指數接下來再破底,及台股在六六○○點之上找第二隻腳的機率,有七成左右。」他說,受歐美景氣不佳拖累,明年電子股表現不會太好;而 面對國際變數紛擾,估計台股至少也要到明年三月之後,才會有新行情產生。 「事實上,八月初周線長黑跌破之後,我和朋友開玩笑說,這種叫『殺無赦』的行情,不太可能過得了,大盤整理時間甚至會超過八個月。」鄭超文認為,不論是周 線長黑破底,或長紅突破盤整區,都是行情出現重大改變的關鍵,方向要扭轉不容易。 「另外,美國實施QE1(第一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2︵第二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用資金砸出市場行情。這種用鈔票堆砌出來的多頭假象,最後很可能 被打回原形。」鄭超文提醒,接下來就算美國祭出QE3(第三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指數還是有機會見到低點,甚至要進一步思考,行情有沒有可能回到QE1 之前。 在產業布局上,鄭超文說,電子股本來就碰到供需失衡問題。在中國成長取代不了歐、美衰退幅度下,投資人應調整操作習慣,避開電子股。未來台股的多頭行情, 得靠內需、觀光表現才可能辦到。 鄭超文 出生:1955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財經作家 學歷:中興大學社會系 2011年贏家3心法 1.嚴守紀律,周K線高檔長黑找賣點。 2.底部未確認前,不輕易進場。 3.周線低檔大量站穩,三天不創低點可搶短線。 對2012年景氣看法 受歐美景氣不佳拖累,電子股表現不會太好。台股至少要到三月之後,才會有新行情;但向上突破8800點不易,底部支撐先看6600點。 鄭超文長線看好的族群 北部資產股 士紙(1903)、士電(1503)、裕隆(2201)、南港(2101)、新紡(1419)、台肥(1722)、遠東新(1402)優質金融股 彰銀(2801)、華南金(2880)、第一金(2892)、合庫金(5880)、台企銀(2834)、兆豐金(2886)、富邦金(2881) |
http://www.yicai.com/news/2011/12/1296323.html
時隔3年,中國電解鋁行業再現全行業虧損。
「今年八九月份之後受到歐債危機等因素影響,電解鋁價格開始下滑,目前已經下滑至15500元/噸,陷入全行業虧損。」中國鋁業公司總經理熊維平昨天在公司轉型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電解鋁企業將要再次面對嚴冬。」
儘管15500元/噸遠高於金融危機期間最低的11000元/噸左右的價格,但是目前的形勢與3年前已有很大不同。「那時候生產電解鋁的煤炭和電力價格,跟現在都有很大不同。」熊維平強調,目前全行業電解鋁平均完全成本在16500元/噸左右。
考慮到物價壓力放緩,從12月1日起,國家發改委再次上調了電價,全國平均銷售電價上調0.03元/度,這進一步加大電解鋁行業虧損程度。
根據齊魯證券分析師閆磊測算,按照國內電解鋁冶煉行業14500度/噸的耗電強度測算,行業噸鋁成本將增加435元,此次電價上調後,國內電解鋁冶煉企業噸鋁毛利率將下降至虧損235元。
這還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數字。百川資訊有色行業分析師張如風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全行業電解鋁平均完全成本在16500元/噸左右是比較客觀的數據,有的企業成本更高,如西南地區有鋁廠噸鋁成本居然高達18000元,噸鋁虧損2000多元。
熊維平告訴本報,今年1~9月份中國鋁業公司贏利近40億元,但是從10月份開始利潤進入下行階段,1~11月利潤下降到了30多億元。
價格的低迷,已經讓電解鋁企業開始減少。張如風介紹,進入12月份以來,因電價上漲以及其他原因減停產的電解鋁產能約為63萬噸,儘管相比目前2105萬噸的開工產能來講,鋁冶煉企業減產有限,尚不足以對鋁價形成支撐,但是預計後期或將出現此類電解鋁企業大規模減產。
百川資訊統計,目前全國電解鋁企業開工率已經下降至83.6%,在10月份之前開工高達88%以上,「這其中原因有企業撐不下去減產,也有今年新建產能遭遇價格低迷推遲開工時間的因素。」
「目前還不是電解鋁企業最難過的日子。」在張如風看來,由於電費一般都是月末入賬,鋁廠也許還未能真正體會到電費上漲帶來的虧損和資金緊張,然而, 時逢年關,企業現金流相對緊張,若有企業再有固定資產投資(或在建工程),其資金周轉會問題將更加嚴峻,彼時將是電解鋁企業最困難的時候。
張如風預計,電解鋁價格還有下行空間,下一步的低點可能會跌至14800元/噸。
價格低迷主要還是緣於下游需求難有起色。電解鋁兩個最主要的終端(房地產、汽車)消費都開始明顯下滑。
「國內電解鋁廠面臨進口電解鋁增加和國內電價上調的夾擊,大規模減產將至。」張如風說。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9/yNNDE3XzM4OTQyNw.html
「發電,虧損;不發電,更虧損。」這是湖南某火電廠的「一把手」郭亮(化名)給出的詮釋。「現在外界對我們有一個誤解,認為我們消極不發電,其實火 電企業不發電才虧損。」郭亮說。他算了一筆賬,以其火電廠為例,如果僅計算可變成本,而不計算固定成本部分,對於火電企業確有2分多錢的邊際收益,但是在 加入財務費用、人工和折舊等固定成本後,將會產生4億多的虧損。
今年以來,國內多地發生電力緊缺現象,一度被認定為2004年以來的最大電荒,隨後發改委年內啟動了三次電價調整,針對電力企業無錢買煤進行了救場。
然而,在調價同時,質疑的聲浪也此起彼伏,火電廠是否真的虧損?現實是最好的答案。本報記者趕赴今年「電荒」幾個最嚴重省份之一湖南省,詳細瞭解一家火電廠的真實運營。
經營成本調查
對於火電廠是否虧損外界主要有兩方面的質疑,一是其真實性,二是虧損是否來自煤炭漲價。解決這些疑問需要兩方面數據,一是整個經營成本總體和構成狀況,二是煤炭的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比例。
根據郭亮所在火電廠財務部提供給本報的數據,該火電廠的經營成本主要由燃料成本、財務費用、折舊、人工和環保費等組成,截至11月底,該成本共計約為33.4億元。
其 中,包括煤和油在內的燃料成本為24.8億元,佔總成本的比例為74.3%。其中24.79億元為煤炭成本,油成本僅為0.01億元,與煤炭成本相比,油 料成本可以忽略不計。「截至11月底,我們的入爐煤炭的標煤單價為1042.62元/噸,比去年增加129.15元,根據當前的用煤量,因煤炭價格升高而 同比增加的成本3.07億元,若從總成本看,煤價同比增幅甚至達到了41.24%。」該電廠財務部負責人對本報表示。
該財務人員稱,截至今年11月底該電廠的煤炭採購資金為30億元,主要來源為 銀行 短期融資借款和去年的電費。其中,2.7億來自銀行借款,其餘27.3億元來自收到的上網電費。
如 此,剩餘的電費將用於其他諸如財務費用、其他原材料等的支出。總體來看,除去煤炭成本外,其他成本約為8.61億元,而扣除了燃料費用後的電費剩餘則為2 億元,距離扣除非付現成本的折舊費後的成本支出仍有3.1億元的差額。實際上,在總成本中,除了煤炭成本外,財務成本和折舊成本也比較高。具體來看,財務 費用今年的支出為2.58億元,佔比7.7%,同比增長19.67%。
財務費用主要用於銀行長期借款和短期融資的利息。此前,針對燃煤成本與財務費用究竟誰是導致火電廠虧損的主要因素,備受坊間爭論。從上述數據來看,燃煤成本的成本為74.3%,是財務費用佔比7.7%的近10倍,也就是說,對於該電廠樣本,燃煤成本遠高於財務費用。
除去燃料成本和財務成本,第三大經營成本為折舊費,高達3.4億元,佔比10.2%。然後是維護費用,主要為機組設備運營維護、脫硫成本和原材料費等,為1.4億元,佔比4.2%。
還有人工成本,主要是職工的工資,為0.83億元,佔比2.5%,還有環保費,主要為排污費用,為0.1713億元,佔比0.5%。剩餘為其他費用,佔比0.6%。「整個成本構成中,燃煤成本佔了七成多,只有燃煤成本降下來,才會實質緩解經營狀況。」郭亮對本報表示。
火電虧損真相
按照上述成本,不難算出火電廠的盈虧情況,簡單來算,即由29億元的電費構成的經營收入減去33.4億元的經營成本,火電廠虧損4.4億元左右。
「截至11月底,我們電廠虧損了4.15億元。」該電廠負責人稱,「我們今年負債52.2億元,資產負債率從年初的95.17%提高到103.1%,增加了7.93%。」
對此,郭亮表示,「現在外界對我們有一個誤解,認為我們消極不發電,其實對於我們火電企業來講,是發電虧損,不發電更虧損。」
他告訴本報,如果僅計算脫硫成本、水資源費和消耗性燃料等可變成本,而不計算財務費用、人工成本和折舊等固定成本部分,對於火電企業確有2分多錢的邊際收益。
具 體地,該電廠目前的入爐燃煤單價(不含稅)為1042.6元/噸,電廠的平均煤耗為318克/千瓦時,以此計算,度電成本為0.332元/千瓦時,加上 17%增值稅後為0.388元/千瓦時。而目前的湖南加裝脫硫的火電上網電價為0.464元,由此計算盈利即為7.6分,然後,除去脫硫成本、水資源費和 消耗性燃料等可變成本5分錢後,邊際盈利為2.6分錢。「但這是理論上的,還要加上設備的折舊費、修理費、管理費、財務費和工人的工資,把這些算進去,我 們的度電成本就從盈利變成虧損了。」他表示,「如果我們停機不發電,僅固定成本的折舊和財務費用等算下來一年就有近7億元左右。」
本報通過上面財務的數據計算,財務費用、人工和折舊費用分別為2.58億、0.83億和3.4億,共計6.8億元。
「以 此來看,我們發電越多,這部分費用就會被更多的攤薄,按今年預計的發電90億千瓦時算,對應的固定成本約為9億元,即固定成本可折算為10分/千瓦時,如 果發電70億千瓦時的話,則度電成本則要達到12.86分/千瓦時。」郭亮稱,「所以說,電廠其實是希望多發電,只有多發電,成本才會更多的攤薄,不發 電,這9億元的成本就要白白花掉,發電還能抵消部分虧損。」
「除了煤炭價格造成的成本壓力,由於國家貨幣政策收緊,還導致銀行對於電廠貸 款帶來新的變化。」該電廠財務部負責人對本報表示,「去年銀行貸款的利息為5.8%,而且還能申請到10%的利息下浮,我們最低的貸款利息能達到 5.229%,但是今年以來,銀行四次加息,上浮10%都借不到款,企業面臨資金斷流。」
該電廠燃管部負責人也表示,「這多種壓力下的結果就是電廠的煤炭供需不穩定。我們電廠如果機組全開煤耗約為每天2萬噸,大部分時間是開三台機組,煤耗每天1.67萬噸,以此計算,截至11月底,存煤45萬噸可用24天左右。」
「但是從年內看,年初1月份電廠存煤曾一度降至5.73萬噸,也就是說可用天數僅為3天,遠遠低於10天存煤的警戒線。」上述燃管部負責人稱。
對此,郭亮表示,「煤炭企業可以一月不銷售,但是電廠不能一天不採購,這是個很尷尬的事情。」
在他看來,雖然年內湖南上調了兩次電價,但年中的2分錢調價已經被瘋漲的煤價沖抵,年底3.7分的調價和限價令,能否長期穩定煤炭價格仍需時日,「重要的是,調價只能解決一時,而不能解決煤電之間的長期矛盾」。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31/1OMDcyXzM5Mjc1OQ.html
虧損20億元?凡客現金流難以為繼?
2011年冬天的最後時分,凡客誠品(凡客品牌的主要實體公司)陷入一場同行和媒體的口水中,在多位高管離職後,「凡客危機」似乎愈演愈烈。
記者調閱北京工商局凡客誠品和北京凡庫的工商資料,後者是凡客的投資人注資的重要載體,並採訪多位接近陳年和凡客誠品人士後獲知:凡客誠品的情況似乎並沒有那麼糟糕。
過去三年,凡客誠品虧損了2.5億元;2011年,凡客誠品或將虧損6億元。與此同時,凡客誠品保持了年銷售額200%以上的增長。
而另一邊,是凡客誠品的投資人,前仆後繼地往凡客誠品投錢——今日的凡客誠品,是陳年和管理層努力做出來,亦是VC們堅定支持「砸」出來的。
對於凡客今年是保增長,還是爭利潤,陳年微妙地對記者回答:「凡客今年穩中求進。」
凡客誠品「砸」了多少錢?
2007年6月,陳年從卓越網離職已經2年,這2年間他創辦過電商類企業,未能成功;這一次他考慮在網上賣衣服。
7 月,他從王榮慶手中買下北京夢托邦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夢托邦」)80%的股份,然後把其更名為「凡客誠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凡 客誠品」)。在陳年成為夢托邦實際控制人以前,雷軍已經是夢托邦的股東,佔股10%。而且,雷軍一直到今天,都是凡客誠品的股東。
在卓越 網做過高管、自己也創業過的陳年,從一開始就知道借助資本的力量。同年9月,他又註冊成立了北京凡庫誠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凡庫」)。此 後,北京凡庫一直是聯繫凡客誠品和資本的紐帶——VC們拿著大把美金投入埃文有限公司(Evan Corporation)換取股權,埃文有限公司將錢注入北京凡庫,陳年等人將凡客誠品的股權質押給北京凡庫,北京凡庫協議控制凡客誠品。
北京凡庫是這個VIE鏈條中的重要節點,也是接受VC資金的載體。從北京凡庫實收資本和投資總額的變動,便可知道,陳年做凡客誠品,是一件多麼燒錢的事情。
據 接近凡客人士指出,中「投資總額」的變動,更為接近資本們投入的數額。凡客誠品前後融資六輪,其股權變動之複雜,遠超外人想像,其主要脈絡大體如下:A輪 由聯創策源和IDG資本領投;B輪由軟銀賽富領投;C輪由啟明創投領投;D輪由老虎基金領投;E輪由上述老股東內部投;最後一輪則是大家熟知的淡馬錫和中 信產業基金領投,IDG資本跟投。
但上述遠不是這六輪融資的全部,其中,聯創策源是凡客誠品和陳年最為堅定的看多派,每一輪都跟投;IDG資本亦跟投多輪;包括F輪中,除了那三家外,前述股東中亦不乏跟投者。只有老虎基金和軟銀賽富跟投的輪次較少。
前述接近凡客人士指出,VC們幾輪累積的投資總額應該在20億元上下,估計這就是最初網上傳凡客誠品虧損20億元的來源。他指出:「虧損20億元完全是胡扯。」
多位業內人士都告訴記者,凡客誠品在F輪的確獲得2.32億美元的融資,凡客誠品這一輪的估值,也的確
是32億美元。所以,目前的凡客誠品,手中有現金而心中不慌。
F輪融資結束於2011年8月,熟知電商行業的人知道,彼時正是電商泡沫的頂峰,當時業內盛傳一種說法:電商企業1元人民幣的銷售額,對應在私募市場上1美元的估值。而凡客誠品的F輪融資,毫無疑問,是泡沫頂峰的標誌之一。
一 位接近陳年的人士也表示,凡客最初幾輪的投資者們,在後面幾輪都跟投。他表示,這說明最接近和瞭解凡客誠品的VC們,都非常看好陳年和凡客誠品——不然不 會堅定跟投。他也指出,電商的確是件很難做的事,美國之前幾百家電商企業,大部分獲得了風險投資,最終出來的僅亞馬遜而已,亞馬遜也燒了VC們很多錢。中 國的電商行業,最終能做到一定規模並獲利的,不會超過10家。
虧損真相
電商行業的走 勢,進入2011年四季度後盛極而衰。「電商過冬」的說法應運而來。據投中集團統計,2009年到2011年11月,PE、VC投資電商行業共有225 筆,這其中千萬級美元的投資比比皆是。雖然這裡面不乏多家基金投同一家公司的情形。但這一輪過冬,對電商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的負面影響都非常大。
一位電商業內人士指出,電商企業由熱轉冷的重要原因,是中國概念股赴美上市窗口的關閉。2011年8月,土豆網艱難上市,之後再無中國內地企業在美國上市。這造成的結果是,電商創始人難以通過IPO募資,電商的投資者們難以套現。
在這一背景下,凡客誠品成了重量級的出頭鳥。
媒體上、同行飯局上的「凡客危機」,忽然之間就鋪天蓋地。
北京市工商管理局的凡客誠品過去三年財務數據(見17版本稿的圖)顯示,凡客誠品2008年到2010年的銷售收入約為1.2億、3億、12億元,這個數據和之前陳年的公開說法有所出入,但可以看出凡客誠品的成長性的確驚人。
從這些數據亦可以看出,凡客誠品過去三年虧損了2.5億元人民幣左右,凡客誠品的毛利率維持在40%上下,2010年利潤率為-14.67%。
進入2011年後,陳年曾對媒體宣稱2011年的銷售收入目標是100億。有陳年的投資人私下無奈地說,「人都有頭腦發熱的時候,我們其實沒有給過他壓力。」
記者獲悉,凡客誠品去年前三季的銷售收入為20億元,去年預計銷售額為32億元。隨著品類的擴充,凡客誠品碰到一個麻煩:庫存顯著增加。
前述接近陳年的人士告訴記者,凡客誠品去年8、9月份間的庫存過高,但隨後在一些促銷手段後,凡客誠品的庫存又恢復正常水平。但低價促銷的惡果是:凡客誠品的利潤率開始下滑。2011年,凡客誠品的利潤率開始逼近-20%。
綜上可知,凡客誠品去年的虧損額,大約為6億元。
要盈利還是要速度?
一位外資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凡客誠品四季度最終放棄上市,背後的原因是,對資本市場給出的估值不滿意。他認為,凡客誠品IPO是沒有問題的,關鍵看陳年和投資人是否願意接受較低的估值。
如前面所說,凡客誠品F輪估值是32億美元。正常情況下,IPO時的估值應該高於這一數字,否則最後一輪投資者就虧了。目前的美國資本市場,甚至再等上一年,凡客誠品都難以在這個價位IPO。
此時的陳年和凡客誠品,處於一個十字路口:是砍營銷費用,放慢增速減小虧損,還是繼續高舉高打沖銷售額?之前幾年中,VC們在投電商時,決定投與否、估值幾何等跟企業家對賭的標的,幾乎是以銷售額為綱。現在,邏輯是否轉變呢?
2011年12月30日,陳年接受記者採訪時,拒絕回答此問題,只表示未來凡客誠品的策略是「穩中求進」。
前述接近陳年的人士亦告訴記者:「陳年未來一年的策略,我認為還是以穩健為主。」
穩健為主背後的意思是,今年的凡客誠品,將放慢增速。
工商資料顯示,凡客誠品在2008年的銷售費用約為9300萬——而凡客誠品那一年的收入,不過1.2億元。陳年把那一年的收入近八成都交給了互聯網廣告商,且還得靠他妙手偶得的「凡客體」,才得以短暫時間內,讓普通網民記住「凡客」。
到2010年,凡客誠品的營業費用為5.39億,這其中銷售費用可能超過4億,銷售費用佔到凡客誠品收入的1/3強。
某種程度上,這是電商的邏輯——投入的是廣告,「擠」出的是銷售額。
到2011年,業內曾傳過一種說法,凡客誠品這一年的銷售費用高達10億。前述接近陳年的人士告訴記者,真實的費用遠沒這麼多。他認為,現在凡客誠品的回頭客非常多,「2010年,凡客持平的機會不是沒有,就算不持平也可以做到虧損很少。」
這一說法,和一位知名電商高管的看法吻合,他認為:凡客誠品只要砍營銷費用,應該就是能打平的。因為以凡客今日的銷售額,意味著每個月有2萬多人次在凡客購物,凡客賣的是衣服,會有很多回頭客,這樣足以支撐凡客誠品的銷售收入。
而陳年的說法是,「不用砍營銷費用,也可以不虧損。因為凡客在成長。」
這 句話背後的意思應該是,凡客誠品不用降低營銷費用的絕對額。但隨著凡客銷售收入的擴大,營銷費用只要不增長,那其佔總收入的比例自然會降低。,但記者獲 知,凡客誠品現在還是由陳年領導的管理層在決策,VC們不會太多干涉陳年的決策。對此,陳年並不否認,他說:「資本方給了我足夠的信任和支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zjo.html
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有兩大發現:第一,人們在面臨盈利時,往往小心翼翼,不願冒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人都變成了冒險家。人類面對盈利和虧損時,對風險的 態度不同。人們對於虧損比盈利看得更重,這種現象稱為損失規避。第二,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同樣是盈利1%和虧損1%,對於投資者來說,快樂和痛苦不是對等的。研究表明,虧損帶來的痛苦是盈利的2倍。
止損,知易行難,除了上述投資者對於盈利和虧損不同的態度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避免後悔。
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 授是研究「害怕後悔」行為的專家。由於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 程中,為了避免後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隻股票時,往往受到買入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 由於害怕後悔而想方設法儘量避免後悔的發生。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願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後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 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願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
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Herding Behavior)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於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
現在行為金融學把後悔分為作為後悔(the regret of commission)與不作為後悔(the regret of omission)。同樣是後悔,哪個讓你比較難受?一般而言,作為後悔比不作為後悔更強烈。學者Ferris、Haugen以及Makhija有 個研究,他們檢驗股票的異常交易量與損益幅度的關係發現,股票跌得越慘,則交易量呈現遞減。他們指出,投資人寧願擁抱虧損也不願意止損出場。這就是不作為 後悔與作為後悔的明證。不作為後悔在於虧損讓人們丟臉、難為情。作為後悔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停損出場等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同樣不好看。二是賣出後,股票反 而漲了上來,這更令人傷心。兩害相權取其輕,於是投資人死抱著虧損,以「沒賣就是沒賠,遲早會漲回來」的說辭安慰自己。作為後悔比不作為後悔更強烈,某種 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人總是抗拒改變。
現在,也許能夠理解原來人們對於盈利和虧損的態度,這是人性的弱點。成功投資,就是克服內心的弱點。對於期貨投資來說,學會止損是成功的開始。沒有學會止損的投資者的命運遲早會被市場終結。